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81 部分阅读

第 181 部分阅读

    只要陛下稳定人心,全国各地守望相助,宵小无机可乘,异类无缝可钻,长此以往匈奴威风尽失,其内自乱也!”

    晋帝司马攸闻言眼睛一亮,喜从心生,看着何遵不禁放声大笑!

    ……

    戎国,某处。

    数以万计的劳役掘土挑石,在带方北方的山口处深挖沟堑,堆积土山。随处可见官吏模样的异族人手里拿着图纸,在各处指指点点,使唤劳力按照自己的要求作业。

    四周散着千余名异族骑士,看似悠闲自在的歇息,实则是监督这片防御工事的劳力们。

    虽说戎国的汉人百姓已然接受了事实,准备坚守带方与塞外族类决一死战!然被异族之人奴役的滋味终究是不好受,尤其建筑防御工事这事儿来得甚急,不能有丝毫的携带,更无法偷工减料。

    虽说是异族,可对于工程的监工却是非常严格的。

    沟堑要挖到多深,相隔多远需要再挖一条,已经挖好的沟堑下面插上密密麻麻的木锥等物。上面还要用草席以及薄薄的木板铺盖,然后盖上泥土草木,做出一副纯天然的样子。

    做好的防御工事都是要标上记号,防止有人误踏陷落其中,个把人名不稀罕,可遭到破坏的伪装重新做起来却是麻烦。

    挖出的土石毫不浪费,石块都聚集在山口两侧的山上,用绳索吊上去,或者铲除一条斜坡推拉,总而言之能够使用的方法都要使用。就连投石车等物能够运送上山的也一个不留。

    对于塞外的铁骑来说,大山是最好的天然障碍。加上此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塞外匈奴联军若是来犯,王戎有很大的信心在此地阻碍对方的进程!

    以石块作为根基砌成围墙,在军营前方一道道的矮墙成为了拦路虎。这些墙垛并不规则,四处都是,即便是人在其中行走也要穿街过巷似的躲闪墙垛没法直线行走。

    如果来得是骑兵,面对这样高度的墙垛倒是不怕,但面前尽是如此高度的墙垛,恐怕战马飞跃之后却是没有个落脚的地方。骑兵最可怕的冲击力与机动性,在这般防御攻势面前优势尽失,只能等待步卒先行拆掉墙垛,然后才能冲击对手。

    只是对手的墙垛都建造了投石车,弩车,弓箭手等等的攻击范围之内。想要拆除墙垛不困难,难的是在拆除墙垛后能否保住性命。没有谁蠢的以为如此就能阻碍铁骑的蹂躏,但至少会造成对方大量的损伤。

    营寨的四周都用石块和着泥土堆砌形成,比起普通的营盘不知道要坚固多少倍。营墙外五步的距离是环绕整个大营的壕沟,壕沟足有一丈宽,两丈深,除了四面的营门吊桥之外,想要入营只有越过或是填平壕沟才行。

    做到这点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是因此付出的伤亡绝对是惨重的!

    王戎率领着三万异族人马便屯聚在这营盘中,方圆五里之内七八个这般的营盘错落有致,彼此呼应。各营以旗帜以及号角战鼓声作为传讯,免去了被敌骑包围切断的影响。

    异族联军若是杀来,首先要攻克的便是这三万人的大营,然后才是那山口处的防御工事!

    王戎坐在大帐中,虽然少了一只手臂,却倍添了几分凶狠之意!一只手把书信团在掌中几乎揉烂,王戎将纸团掷在地上冷笑道:“刘渊啊刘渊,想不到你如此狠毒,竟然无所不用其极!”

    古察那在一旁不明所以,见王戎没有反对,便矮身捡起了那团书信仔细阅读不禁失声道:“怎会如此!?”

    王戎眼中精芒一闪道:“若是他们领兵前来,你认为本王胜算几何?”

    古察那咽了口唾液略带一丝苦涩道:“这两位在族中威望甚著,有他们出马恐怕大王麾下的该族勇士都要心有顾忌才是。只是这两位年事已高,早已不问族中事物,那刘渊竟然用这两位作为先锋,分明是要瓦解我戎国啊!”

    王戎麾下的勇士乃是搜集塞外各族残余人口得来,为了生存可谓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才有了今时今日的成就。然而王戎得到的不过是战败者的残余势力,可谓是下品之士,而刘渊吞并的都是各族的精英,乃是上乘的战力。

    比拼策略将力,王戎的头脑足以弥补双方的差距,然麾下各族融合的怎样默契,终究不是一族。

    那刘渊在查明了王戎麾下战力组成部分之后,竟是将其中人数最多的两族中名声显赫的两名老者请出,以此二人为帅攻打戎国。虽然一切尚在准备之中,可王戎留在塞外的探子却是将消息传了回来。

    这两名老者年事已高,然大名鼎鼎可谓两族敬仰之人。王戎麾下的两族战士如何中心,到底也是各自族群的血脉,若是受到感召或是影响,作战能力无疑是大打折扣的。

    好不容把汉人的情绪调动起来,又联合了晋国,便是要躲避刘渊冤魂不散的追杀。偏偏刘渊心思缜密,手段毒辣,竟然用这般手段企图分化王戎的势力,此等用心不可为之不毒了。

    王戎双眼一眯缝道:“两族战士足有一万余人,乃是本王麾下最为精锐的人马,断断不可被此计所害。古察那你替本王督促此间工事,本王当亲自回转处理此事!”

    ……

    代郡。

    晋国大将胡奋率领数万人马屯聚于此,专司本郡防务,接管了原本的代郡人马与城池。

    论起作战经验胡奋远在朝中诸将之上,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片报国的赤诚。早先传闻塞外异族将至,代郡兵将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绷紧了情绪每天小心警戒气氛甚是紧张。

    自从胡奋到此之后,一上任就减少了各地的巡防与驻防,在郡内的交通要路设立关卡,山林之中藏有精兵。各城皆是传下了守御城池的办法,需按照要求严格屯聚守城的器械。

    大批的百姓官吏涌入山林之中采集草木果实柴薪等物,所得者一半归个人所有,一半交给官府记录成册,储藏起来作为战略物资储备。人要吃饭喝水,牲口战马等等也有同样的需要。

    胡奋将整个代郡划分为几处,分别调遣麾下得力的将领依照计策镇守,只要塞外联军杀至,定然让其有去无回!

    大规模的动作自然瞒不过塞外安插的耳目,只是胡奋似乎也没有隐瞒的意思。城防也好,巡查也罢,确确实实的减掉了六成的人手。如此明显的变化就是本地的百姓也是看得清楚,何况是专门刺探军情的探子了?

    这般气氛似乎逐渐也传染给了百姓们,按照官府的要求去做,心中却是都在嘀咕,如此小觑塞外联军,是这位胡将军太大意了,还是胸有成竹?产生了疑问,紧张的气氛渐渐化于无形,官吏与百姓的压力都是大大的减轻,随之提高的便是效率。

    原本屯驻在边关外的一支塞外军队在观察许久之后,无声无息的悄然不见。因为虽然代郡的守卫明显的减弱,可在边境游荡的斥候却是增加了十倍也不止!更有晋国铁骑数队每日纵横炫耀,这些动作并非是内部细作能够得知的,而昼夜不断的斥候与骑兵队也让代郡内部的消息难以传递出边关。

    “恭喜将军,异族军撤走了!”早上刚刚睡醒,几名本地的官吏便成群的来到了胡奋府上恭贺。

    胡奋一身便装闻言微微笑道:“那不过是匈奴的哨探罢了,不足为奇,前些日子胡某拜托诸位之事可曾办妥?”

    几名官吏听闻那不过是匈奴人的试探,各自脸上少了几分欢喜的神色,不过气色却是比先前好了许多。胡奋不愧是朝中的宿将,只是短短六七日的光景便让郡内气氛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让众人看到了希望。

    见胡奋询问,几名官吏连忙道:“将军的吩咐下官等人自是照办,塞外各族的资料搜集的七七八八,都已经编纂成册,稍晚些便命人送来给将军翻阅。此外仍然没能查明的,以及需要补充的部分下官等人已经加派人手,相信不过数日之内便有消息。”

    胡奋闻言点了点头道:“几位大人辛苦了,如此甚好。刘渊用离间之计针对我大晋,胡某岂能坐视!所谓来往不往非礼也,就让胡某看一看刘渊麾下各个部落能否禁得住流言蜚语!”

    几名官吏自然清楚前些日子邺都的事情,几十名朝中的重要文武大臣不约而同的被匈奴死士游说,幸好朝中文武不为所动将来人斩杀之后献给了当今圣上。可饶是如此,此等举动也是触怒了龙颜,陛下召集文武百官一番审查,更是责令京都守臣查明缘由。

    据说十余名大臣因此受到了牵连,好在当朝耆老何曾之子何遵力主团结,方才让邺都免去了一场腥风血雨。即便如此,大家也都是心惊肉跳,对于塞外之人心存忌惮,收起了几分小觑的心理。

    晋国的形势越是凶险,内部问题便暴露的越快,从晋国取魏代之以来,表面上大家都是鼎力支持,心里头又有多少人是碍于时势?就算大家都没这样的想法,可司马氏终究是篡取了曹魏的江山,虽然只有河北之地,但晋帝司马攸有这样的担心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匈奴人这般的把戏,胡奋倒是来了兴致,这本是汉人用来制服夷人的办法,如今却被匈奴之主刘渊用来对付汉人。对于曾经作为曹魏人质的刘渊来说,华夏的韬略可谓影响甚深。

    若不是有了当年忍辱负重的岁月,如何有吞并塞外各个部族的能为?

    只是作为朝中少有的宿将,胡奋绝不允许自己的国家任由对方肆意践踏。既然要斗,索性便敞开了斗,难道怕你不成!?

    第三百二十五章 塞外人物(上)

    更新时间:2013-03-25

    塞外,某处。

    一名中年子身长八尺有余,体态魁伟,须长三尺上下飘飘然端坐帐中,顾盼之间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

    帐中另一人头戴方巾,身披皂袍,手中一把羽扇轻摇不断,单手负于身后,长眉之下细长的眼中不时迸发精光。远远望去带有几分出尘之姿,离近看去却又是深不可测之意。

    狂风呼啸之声隐隐传来,却不影响帐中二人交谈。

    “公师先生许久未见,不知此行有何收获?”高座上方的中年男子温声说道,好似春风沐浴一般的受听,其中饱含谦卑之态让人折服不已。

    手中羽扇轻摆,负在身后的手不知何时回到身前,那人微微躬身道:“单于对公师彧有知遇之恩,公师彧怎敢让单于失望呢?”

    那中年闻言颔首道:“晋人与戎人坑瀣一气,已然统一阵线,晋人如此决绝倒是让人出乎意料。我方之所以迟迟未有动作,便是等待公师先生此行结束,先生尽管说吧。”

    公师彧微微躬身道:“前次中原之战已然消耗魏之根本,晋国虽得魏之精粹兵将,却也秉承其残国之姿。公师彧此番一探,晋人气数微弱,单于大人正是行得气运,此番出兵虽有波折,终可灭晋!”

    这单于不是旁人,正是当今的塞外匈奴之主刘渊刘元海!

    听闻此番见解,刘渊脸上不见喜色,却是温和道:“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先生身负相人之能,又可勘察气运,实乃不可多得之才也。前次中原大战,以先生之言搜刮人才,如今看来着实是减少了我匈奴一统塞外的阻力。”

    公师彧暗赞刘渊气度不凡,胸襟宽广,心知自己并没有看错人,于是连忙道:“单于此言言重了,公师彧所言非是确数,若非单于大人你文武双全,冠绝天下,匈奴焉有今日之强盛?若将此功记在公师彧头上,怕是折寿数十年也不止啊。”

    “哈哈哈哈哈,公师先生说笑了,长途奔波先生先行休息去吧。”刘渊心中甚是欢喜,可表面上一派随和,并看不出端倪。

    公师彧也是奔波月余早已是疲惫之身,此时闻言躬身一礼道:“恭敬不如从命,公师彧告退了。”

    言罢转身便欲离开大帐,却见门帘一掀一名老者迈步而入。公师彧见了连忙拜见道:“公师彧拜见大人,大人体态健朗,实乃单于之福也。”

    那老者见状拱手还礼道:“公师先生许久未见,老夫有礼了。”

    公师彧对于这老者甚是尊敬,微微退让一旁待老者入内之后,方才离开大帐。那老者见到刘渊微微拱手道:“刘宣拜见单于大人。”

    刘渊身形一动便来到了刘宣面前,亲自搬了张椅子道:“叔祖父不用多礼,快座。”

    这刘宣乃是东汉末年单于羌渠的儿子,于夫罗单于的弟弟,以辈分论起来可谓是刘渊的叔祖父了。

    当年这一支匈奴部族流入中原有各种原因,刘宣则是倾心于中原文化。虽然身为异类,可其淳朴少言,好学而且极有修养,因此为人所爱戴,拜在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学者孙炎门下。

    刘宣得遇名师昼夜苦读,好《毛诗》,《左氏传》等,其师孙炎常常叹息道:“刘宣若遇汉武,当逾于金日磾矣!”

    可惜当时仍是争霸的格局,并无刘宣心中之名主。因此刘宣在师成之后隐居家中继续苦读,每每读到了萧何,邓禹等人的事迹时,不禁慨叹道:“大丈夫若遇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

    当司马炎掌权时期,曾经启用刘宣,然当时魏国与蜀汉大战不休,又遭逢了钟会引狼入室,刘宣趁机与刘渊聚首辅佐左右,使匈奴可以在中原大战期间保存实力,并且在日后逐渐吞噬塞外的各个部族。

    对于这叔祖父,刘渊甚是信重。刘宣待坐得稳了,看了看帐门的方向道:“公师彧此番前来,必有佳讯。”

    刘渊奇道:“叔祖父何以见得?”

    刘宣手捻须髯道:“老夫虽然不喜其气舆之说,相人之论,然其以龙气为饵的这套学说尚可自圆,对单于大人你恢复匈奴帝国助益甚多。而今各族皆是风闻此事,公师彧一张口,士气必然提升。”

    不管是气舆的学说,还是相人的技艺,虽然都是华夏文化的一种,可其中流派渊源多不胜数。刘宣这般秉承正统之人,自然对于公师彧这般当初以相人为生的下等营生看不上眼。

    只是当年公师彧借着中原大战之时,力谏刘渊在离开中原之际搜刮人才。当时中原大地也并非单单是异族之乱,不满于司马氏的魏人揭竿而起者也不在少数。加上原本魏人统治下的各族头目,刘渊听从公师彧之言或是怀柔,或是用强,或是以言论迷惑,足足带走了数万人之众!

    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试问敢于在大浪潮中站出来揭竿而起的,哪个不是英雄人物?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匈奴的四处征战,有些人战死塞外,客死他乡。可也有人屡立战功,功勋彪炳,俨然成为了刘渊手中的重要助力。刘宣见到此等结果,对于公师彧也是加以改观。并且有意散播言论,做塞外各族的思想工作,使各族皆认为刘渊乃是天命所归。

    实际上公孙彧之用意可不仅于此,当时刘渊已然决定他日必要卷土重来,可公师舆认为当时不满于司马氏奋起反抗的这些人都不是泛泛之辈。若是战死了还好,可若最后投身魏廷,日后便是颇大的阻力。

    与其听天由命,不如将这些人搜罗一番,就算不能说服所有,总比一无所有的好。

    当时刘宣也好其他人也罢,对于公师彧之言论甚是反感,刘渊也是摇摆不定。好在公师彧适时的提及了龙气之说,天下尚未统一,龙气散于各处。有的是潜龙,有的是初现端倪,以刘渊的地位搜罗这帮人才,便是吸纳其龙气。免得日后群雄并起,匈奴难以一家独大。

    这等言论玄乎其玄,然此事对于当时匈奴撤回塞外并无甚影响,因此刘渊心中一动便顶着压力应承下来。

    “公师先生也是机灵之辈,此时此刻当然知晓该说什么,这一点叔祖父放心便是了。倒是关于接下来的战略,不知叔祖父大人有何看法?”刘渊此时有了些许笑意道。

    刘宣颔首表示赞同,旋即道:“王戎此子包藏祸心,联合晋国以抗我等,迫使我方无法突袭,若要开战当先拔其刺!”

    王戎出乎意料的击溃了留守塞外的几个部族来到了中原,这让匈奴人大大的感到意外,想不到这汉人不仅仅有这般的谋略,而且收复了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塞外百姓迁徙到辽东休养生息。

    在刘渊号令整个塞外部族之时,那王戎此举无异于是背道而驰,削弱塞外的力量,并且让河北的晋国有所警示。因此无论是刘渊本人,还是刘宣乃至于各个部族,对于王戎此举都甚是反感!

    “叔祖父前些日子散播的消息定让王濬冲手忙脚乱,心中生疑,但戎国地理位置特殊,若想攻打恐怕是一番苦战不说,还要防备晋人之救援。”刘渊对于自己的这位叔祖父甚是欣赏,不过小小的谣言之计,便让戎国上下人人自危。

    刘宣想了想道:“此时戎国上下定是戒备,晋人辽东兵马也是随时待命,此时若是转攻他处,想必可收奇效。”

    戎国国内因为塞外要用同族之人相攻相诱,因此人心惶惶难以自安。王戎就算有什么手段,恐怕对于自己麾下人数最多的几族也是头疼不已。而得到这个消息的辽东晋军自然也要日夜提防,随时准备救援戎国。

    发兵攻打戎国,等于同时与晋国以及戎国的兵马交战,匈奴这边虽然不怕,但攻击有所准备的敌人始终都不是上策。更何况晋国与戎国的整个北方防线甚长,大可以选择他处攻击。

    晋军自然互相援军,可王戎在一部人马难以安心的状况下,能否拨出兵力支援晋国,有没有这个胆魄都是一番考验了!

    刘渊见叔祖父所言正是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由得笑道:“叔祖父所言甚是,苦战在所难免,若从战略上让对方难以捉摸,当占据先机。所谓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岂是司马攸所能阻挡?”

    见刘渊做了单于仍是如此,刘宣不由得摇头笑道:“当年身在中原,老夫记得司马攸此子多次上言欲害单于。如今看来,倒是单于大人能够一雪当年之恨了。”

    当年刘渊在魏国时期便是文武全才受人爱戴,包括当今的晋国皇帝司马攸在内的许多人都曾经谏言除掉刘渊。幸好当时的掌权者并无此意,而钟会的引狼入室又成功的提前将异族引入中原。

    于是这才有了眼下强大的匈奴联军!

    能够在魏国之中忍辱负重,屡屡转危为安,又在战乱年代抓住机遇脱笼而出,刘渊无疑是匈奴族中近百年来少有的人物。而刘宣等人所赋予的期许甚至远远大于常人的预料。

    刘渊闻言不予置评,话锋一转道:“各部人马皆以准备妥当,此番征战别无所惧,唯恐晋人挑拨离间我各族之关系,不知叔祖父有何良策?”

    对于自己所驾驭的力量,刘渊当然是感悟颇多。匈奴的强大足以慑服各个种族与部族,只是当面对晋国这般强敌之刻,异族联军不耐久战易受人挑拨算计的特点便成为了影响获胜的关键因素。

    晋人与塞外各族作战很有经验与心得,而且边关所布置的将领都是国内的名将,离间之计不会不用,甚至会大规模的使用。虽说匈奴的强大威势是绝对的,可若各族彼此之间猜忌不断,难以统一指挥,必然让战斗力大打折扣,甚至有覆亡之危!

    所谓防微杜渐,不可不防也!

    刘宣微微笑道:“各个部族大多与汉人有深仇血恨,又慑服于单于之能,若是加以利诱,辅以仁政,开诚布公之下相信定使晋人之阴谋奸尻无所遁形。除此之外其他方面老夫也会留意,只是单于要做好准备,此战乃是奠定我匈奴之地位之战,不可有失啊。”

    刘渊若有所悟的点头道:“多谢叔祖父教导,时候不早了,此事有劳叔祖父挂心。”

    刘宣见状起身道:“老夫知道单于大人要去北营,便不叨扰了,告辞。”

    北营,营如其名永远立于匈奴之主刘渊大营的北方。对于塞外之人来说,北方是家乡所在,是命根所在,是命脉也是退路更是危难时的生机!因此北营之军乃是最为中心耿耿的军队!

    而如今刘渊的北营之中所屯聚的不是自己的匈奴族战士,也不是其他部落或种族的战士,而是汉人!

    当年跟随刘渊一起逃离中原,曾经反抗司马氏的汉人!

    军马操练之声阵阵传来,军营之中壁垒分明,有人负责打造战具,有人负责锻造兵刃,也有负责运送物资,更有人站在高台之上挥舞令旗操练三军。

    那操练人马的汉子精壮魁梧,离着老远便看出气势不凡,一身武魄。令旗摇摆之间刚猛迅疾,果断利落,可见其人甚有见解作风果烈。

    刘渊在亲随护卫之下远远见了,回顾左右道:“曹嶷此子愈见气魄,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也。”

    原来那指挥三军操练的将领唤作曹嶷,乃是当初跟随刘渊一同返回塞外的汉人之一。在众多汉人之中作战勇猛,思维敏锐,善于扑捉战机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堪称北营名将之一!

    见到了单于前来,负责守护营盘的汉军表现的十分恭敬。这刘渊虽然是匈奴人,然一举一动与汉人无异,甚至某些所在更具有汉家文化的优秀传统,让人心生敬仰死心塌地的追随。

    最初之时众多汉人还顾虑到了塞外会被异族之辈小觑凌辱,不想刘渊甚是豁达,不仅仅是对族内匈奴人加以教育,更是将其思想广泛传播塞外各个部族之间。时间久了,汉人于各族军民相处虽不说十分融洽,但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彼此间常有互动沟通,看似无甚异常。

    这般动静自然瞒不过营中的汉人将领,一名粗壮的大汉带着十余人快步迎了出来跪地便拜倒:“刘伯根拜见单于大人!”

    匈奴单于刘渊翻身下马,双手托起刘伯根并示意那十余名汉将起身道:“伯根不必如此,大战在即前来一观不会拒绝吧?”

    那刘伯根乃是当年中原大乱时揭竿而起的一个县令,虽说是县令但长得五大三粗看起来好似只有力气的一个家伙。实际上颇有智略而且马上马下的功夫很是扎实,寻常之辈难以近身。经过塞外数年的锤炼,而今早已是北营三大名将之首,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匈奴单于刘渊的亲信死忠!

    “单于这是哪里话,我等操练人马已久,已经忍不住要出征了。”刘伯根使人带路,自己陪着匈奴单于刘渊踏入大营之中,营中的汉家兵将见到了刘渊都是礼数非常,对于这个整合塞外各族的超然人物钦佩不已。

    这边的动静似乎也惊动了远端高台上的曹嶷,作为北营三大名将之一的曹嶷见到单于来了也不言语,只是那校场上的士气忽然一振,北营兵将的杀气决心一览无遗。

    脚步微微停顿,匈奴单于刘渊负手而立,颔首表示赞许道:“兵练的果然不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看来也是时候了。”

    刘伯根闻言喜道:“单于大人肯用北营兵马,刘伯根定然不负所托!”

    “哈!叫人替曹嶷下来,飞豹何在?”刘渊心情甚是愉快的说道。

    刘伯根一挥手,背后走出二人快步前往校场替换曹嶷前来议事,随即道:“飞豹还是老样子憋在帐中不肯出来,我这便去唤他。”

    “哦?倒是不用如此麻烦,便带我前往一观吧!”刘渊对此并不感到讶异,实际上得知刘渊亲自驾临之后,整个北营的兵将都纷纷出营前来表示尊敬,唯有飞豹没有动作。

    常在塞外走动的人都知道,匈奴大单于刘渊麾下的北营皆是清一色的汉兵,作战勇猛绝伦,谋略无双!其中刘伯根威望甚高,文武双全,作战时更是身先士卒堪为将帅之楷模;而曹嶷勇猛无比,为人机敏多谋,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以常理而论此二人乃是将中翘楚,万里无一之人才,刘伯根被人推崇,曹嶷为人钦佩。

    然若谈及忌讳二字,当属飞豹!

    飞豹不是动物,而是一个人,不是人名,而是一个代号。据说其人乃将门之后,少年游历魏都,时有隐者董仲道见而谓之曰:“君豺声豹视,好乱乐祸,若天下骚扰,不作士大夫矣!”

    营帐的门帘掀开,但见帐内悬挂巨大的地图,上面林林种种画了了许多标记,一名汉人将领背对营门,双手撑在桌案之上抬首注视地图不知作何思索。光线射入,这汉将方才觉得有人入内,猛一回头,连忙跪地道:“王弥不知单于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第三百二十五章 塞外人物(下)

    更新时间:2013-03-26

    匈奴大单于刘渊站在地图面前,身旁则是刘伯根以及曹嶷二人,看着王弥在偌大的地图上开始了战术的讲解。

    要对晋国,戎国发动攻击,整个战线之长可谓横贯晋国境内,北营虽然日夜操练兵马,却是没有接到出征的指令。无论是北营三将之首的刘伯根,还是营中的军卒都是日夜期盼可以上阵厮杀!

    这王弥虽是魏国将门之后,然生性好乱乐祸,因此被人评价为乱世之时不做士大夫之人。其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要审慎谋划,衡量损益,每次出手都是绝不空回,从来不败。加之其膂力过人,骑射了得,因此大家送飞豹这个称号给王弥。

    华夏大地刀兵不休,正是王弥喜欢的格局,因此王弥在匈奴麾下屡立战功,为的便是有朝一日投入到这时代的洪流中去一展身手!刘渊知王弥之性,却是更喜其才华,甚是见重。

    “王戎多诈,深悉塞外各族战法,其戎国所在又是险要之地,无论强攻智取皆非上策。燕王司马机代晋帝坐镇边疆,麾下重兵云集与戎国形成呼应之势,强攻此点也属不智!”

    王弥笔直的驱赶站在地图一侧,以手中杖在地图上指指点点,逐步讲解自己的看法。此时匈奴已然有数部兵马屯与戎国外围,显是准备在辽东打开门户。然王弥自有一番见解,缓缓说来颇具道理,无形之中改变他人之观念。

    匈奴大单于刘渊微微颔首道:“此番发兵河北,乃为讨伐王戎,若不取此处,如何彰显我正义之师?”

    塞外异族实际上长期与汉人交往,许多人都是受到汉人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刘渊乃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是深知日后想要立足华夏大地,必然要符合汉人之文化,所谓师出有名便是其一。

    实际上的正义与否没有人愿意关注,但凡发兵者却是要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如此可以号召天下人,亦可提高自身的士气。刘渊深知此点之重要性,若是不去攻打王戎,反而先行讨伐晋国,虽然无甚大碍,但对于自己的出征之名显然是有些许的影响。

    王弥沉浸于自己的思维之中,眼睛看着地图,口中却是说道:“晋人既然与戎国结盟,先行攻伐何处都不打紧。晋军从中原撤回,皆是疲惫之身,重兵囤积之下颇有威势。无论如何都需一场硬仗打开缺口,待晋人疲态尽现之时,便是踏平河北之刻!”

    刘渊闻言微微点头,实际上自己麾下兵将极多,可若出师不利必是影响了自家的士气,助长了晋人的威风。王弥所提出的用一场硬仗来击败晋军,从而奠定首战之胜合乎自己的心里,同样也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办法。

    “大汉强盛,晋国凋敝,唯马隆,胡奋二人堪为大用。若调集重兵择一人而取之,当得先声夺人之效,震慑河北全境!皆时晋人心神俱疲,河北之地传檄可定矣!”说道这里,王弥把眼去看匈奴大单于刘渊,甚是坚定更流露出几许兴奋!

    不只是王弥,在一旁的刘伯根与曹嶷也都是用期盼的眼光看着刘渊。刘渊面对众人的期盼笑而不语,一转身离开大帐而去。

    “单于大人的想法当真是让人猜不透,方才明明有任用我等的想法,如今为何一言不发?”刘伯根嘴里嘟囔一句撩开门帘自去做事。那曹嶷一声不吭的跟着出去前往校场操练人马。

    唯独王弥一人看着地图上一处大大的红圈,眼中的兴奋神色越来越浓烈,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回到王帐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帐内升起了火炉,热气充斥在王帐之中瞬间驱走了户外的寒意。一名男子身长九尺三寸,垂首过膝,白眉赤目甚是奇特,见刘渊步入便恭谨的起身道:“刘曜拜见父王!”

    此人名唤刘曜,乃是刘渊族中兄长之子,见其孤苦于是收为自己的养子。其人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善属文,工草隶。兼之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在塞外号为神射。又好读兵书将略,常自比管仲乐毅曹参萧何之流,其志如此。

    刘渊甚是喜爱此子,见状笑道:“几时回来也不告知为父?”

    刘曜恭敬的站在一旁道:“听闻父王移驾北营,因此在此等待。”

    刘渊点了点头,大手一挥,身旁随行之人纷纷退出王帐。坐在火炉旁暖着手,刘渊若有所思的道:“飞豹所言与为父所拟定之策略大同小异,曜儿你觉得北营之军可用否?”

    那刘曜乃是聪颖之辈,明白父王并不是担心北营之军的忠诚,而是顾虑此战的结果。使汉人作为北营军乃是自古未有之事,纵然刘渊权倾塞外可各族之中始终有人对此抱有成见,尤其是勇猛善战的匈奴勇士们,更是对北营的位置虎视眈眈。

    好在刘伯根,曹嶷,王弥三人皆非寻常之辈,带领北营军东征西讨未曾失手,如此才渐渐的服了众望。这三人诚然有过人之处,但刘渊每每使用北营都是慎重无比也是北营未尝一败的原因所在。

    北营军若是推上了前线,战胜了是皆大欢喜,战败了不仅要负担战败的责任,而且还要面临北营地位的非议。在这大战的关口自家兵将惹上这般的是非,不仅是消耗气力更是影响了军心。

    刘曜道:“北营人马骁勇善战,其战法融合汉家与我匈奴之所长,可谓是父王麾下甚为倚重的军队。眼下各族初服,各怀心思,当以各族人马为前部消耗晋人气力,然后以精锐人马做突击一击破敌也!”

    “我儿之意是不仅要用,而且要用在最为关键之所在。但何处方是关键呢?”刘渊对于爱子刘曜之答复甚是满意,于是接着询问。

    刘曜道:“父王早有攻打代郡之意,便可使北营牵制辽东晋军。晋,戎两国同处辽东,虽是同盟也分彼此。北营人马强悍,善用计谋,正是牵制王戎之最佳人选。”

    “不错,以北营的特殊战法对付王戎,正可避免王戎对我方熟悉之特性,正和为父心意!”刘渊抚掌大笑,甚是欢喜。

    ……

    代郡北方广袤的山岭之中,一支异族人马潜伏多时。此地距离代郡边境甚远,也远在晋人的斥候探马侦查范围之外,本是不用担心泄露位置的。不过这一支两万余人的异族军队仍是小心翼翼的行事,丝毫不因隐蔽的地势而麻痹大意。

    不远处的小山之顶,几十骑立马丛林之中,眺望远方的景色。从这里望去,根本看不到晋人的边关,可为首的几人却好似能够看到一般在谈论什么。

    “兄长,单于大人已然下令取胡奋之人头,这一战我族看来是难以避开了。”一名汉子骑在马上忍不住叹气道。

    被称作兄长的人年纪不过稍微大了一些,衣着也只是颜色不同罢了。见弟弟颇为颓丧的态度,微微摇头道:“我们鲜卑索头部以大弟你为族长,我与三弟更是唯你马首是瞻,切记不可泄气,眼下匈奴强大无比,不宜硬拼。此战固然在所难免,但若不出力,恐怕塞外没有我们索头部容身之处了!”

    “大哥说得没错,二哥你要振作起来,如今我们鲜卑三部人马齐聚于此,加之其他部族陆续抵达,就算那胡奋三头六臂也不须怕他!”另一名同样衣着的汉子在旁开打气道。

    被称作族长的汉子苦笑道:“我将本族之人分作三部,本是想我们兄弟三人各自壮大。不曾想今日要做匈奴之人的替死鬼,我怎对得起死去的父亲……哎!”

    “晋人所散布之谣言不可全信,我观单于大人为人宽厚,对于我等并非全然利用之意,大弟你身为一族之长若是如此颓丧,开战之后我鲜卑族战士岂非会葬送更多性命?”被称作大哥的汉子见弟弟仍是唉声叹气,不由得恼怒几分道。

    “晋人素来诡计多端,两国还没开战便如此行事,可见胡奋此人不简单。单于大人要胡奋项上人头,但凭我鲜卑一族恐怕难以成事。”三人之中年纪最小的三弟甚是敏捷,一举抓住了要害。

    那族长此时方才从颓丧中清醒几分道:“大哥与三弟说的不错,事已至此悲伤无用,单于大人到底是何种的为人,便看这一战了!”

    “三弟,有劳你去请各族领(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