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11 部分阅读

第 11 部分阅读

    希望大明子民能够吃到更多更便宜的肉食,倒不是说朱棣非常渴望获得仁君的名声——无论之前的燕王还是现在的朱棣,同情心都极其有限。之所以产生这种强烈的欲望,主要还是民族自尊心在作祟。另外,朱棣知道饮食结构的合理化能够使国民更加强壮——虽然热兵器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士兵的身体素质仍然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

    朱棣并非战争狂,可这个时代海外潜在的殖民地和广袤的西伯利亚象是罗裳半解的美女正等着人去征服,朱棣哪里挡得住这种诱惑?!如果士兵和移民更加强壮,显然对外扩张会更容易些。

    只是稍稍说明了一下征收无牛税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很多深层次的东西甚至还没展开了说,众臣们便大多已是心悦臣服了。

    这时,黄俨走到朱棣身旁小声说,方孝孺已经做好离京的准备了,特来陛辞。

    朱棣这才想起来,前些日子觉得杨荣那条关于“获得外放任命的官员,需得觐见皇帝之后,其任命方可生效”的建议好,于是下旨将之形成了规定。前些日子朱棣察觉方孝孺在朱文圭身边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只好将之打发走。没想到,方孝孺居然成了第一个依照这条规定前来陛辞的官员。

    一想到方孝孺,朱棣简直气不打一处来。

    朱棣自思对方孝孺可算是仁至义尽,如果不是因为他及时穿越,这具身体的前任主人早就将方孝孺千刀万剐并夷十族了。可是方孝孺又是怎么报答自己呢?好吧,他到底还是写了登基诏书,而且还给一些仍在反抗的将领写了书信劝其投降,但无论怎么说,方孝孺向朱文圭灌输反动思想总说不过去吧?

    如果方孝孺站在朱棣的阵营,朱棣会非常欣赏这种忠贞以及坚持,但既然方孝孺自始至终就属于建文一系的阵营,那么他在朱棣的眼中自然也就成了茅厕里那块又臭又硬的石头。

    朱棣不想见方孝孺,因为他知道自己看到方孝孺就会生气,却又不能为了发泄怒火而杀掉方孝孺。然而朱棣又不能不见方孝孺,因为方孝孺是按照规定前来陛辞的,如果第一个前来陛辞的官员朱棣就不见,那么这条规矩将来就很容易被破坏。

    无可奈何,朱棣只得宣布今日议事完毕,众臣退下,然后召方孝孺觐见。

    不一会儿,方孝孺便进了殿。

    自从给朱棣写了登基诏书后,方孝孺每次见到朱棣都三跪九叩,在礼仪上绝无挑剔之处。不过朱棣却知道,方孝孺的心却从来没有向着自己,因此忍不住不满地“哼”了一声。

    既然心中不满,朱棣自然不肯委屈自己装出对方孝孺有多亲热的样子。朱棣只是淡淡地和方孝孺随便说了几句,说完就等着他叩头辞行。

    谁知七等八等,却总等不到方孝孺主动请辞的声音。朱棣诧异望去,只见方孝孺一副期期艾艾的表情,象是想说话什么话又不太敢的样子。

    朱棣无声地叹了口气,说道:“方先生,你有什么话说就直管说吧。”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说道:“皇上令臣去北平是建设一字并肩王府以及监察部,不知臣是否理解有误。”

    “不错。你的职责确实如此。”

    “一字并肩王需成年后方可就藩,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臣以为,近期臣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为成立监察部做准备。”

    “嗯,你的理解并无错误。”

    “那么,”方孝孺的呼吸有些急促起来。“是否监察部的官衙建好后,监察部就可以正式运行了?”

    朱棣没好气地说道:“按理说监察部属于一字并肩王直接管理,但朱文圭现在才两岁,不可能真正负起这个责任,朕就暂时代他管一下。”

    “你推荐几个人选,朕从中挑选一个作为尚书。待尚书确定后,整个监察部其他官员的任命就由你和此人负责——朕没那么多闲功夫管监察部的事,将来甄别确定的工作就由魏国公代一字并肩王行使好了。”

    方孝孺的脸上已是一片潮红。

    “皇上,臣以为,前工部尚书严子敏和前户部尚书王钝可胜任此职。”

    朱棣皱眉想了想,严子敏性格能力都还行,可惜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大好,按原来的历史永乐元年之前就会死。王钝以廉洁谨慎闻名,而且至少可以活到永乐二年——此人最后是郁郁而终,如果让他保持乐观的心情,还能活得那长些。那么……

    “严震直身体一直不大好……就王钝吧。”朱棣没好气地摆摆手。“好了,你退下吧。家里如果收拾好了,就赶紧去北平。”

    “谢主隆恩!”

    方孝孺真心实意地行着三叩九拜之礼,然后欢欢喜喜地离开了。

    见方孝孺如此高兴,朱棣立即警惕起来。他盯着方孝孺消失的宫门发了半天呆,突然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朱棣终于猜出了方孝孺为什么会这么高兴:方孝孺多半是认为让监察部早一天运行起来,就可以早一天满足禅让的条件,到时候就可以迎立朱文圭为皇帝!

    操!

    政治协商的前提是一党专政!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天真的人,连这点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给他点颜色他居然就打算开染坊!!!

    在颁布左逆文臣的处理结果时,朱棣随口说过,待朱文圭成年后会让他去吕宋。后来朱棣册封朱文圭为一字并肩王,于是又准备让朱文圭成年后去北平。然而这一刻朱棣又改变了主意:还是让朱文圭一辈子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最好。将来朱文圭成年,就在南京为他建一座王府,免得将来朱文圭去了北京会被方孝孺之流教坏。将来所有的一字并肩王,都统统留在京城!

    至于说方孝孺……算了,跟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反正一字并肩王一系既没有兵权又没有财权,造反是不可能的。

    至于说去抓贪官污吏的问题,也罢,干脆提前搞一次运动,把该抓的官员都抓了,该赦免的都赦免了,免得便宜了监察部。

    注1:古代欧洲因为卫生水平、医疗水平逊于中国,因此人口增长率低于中国。然而好事和坏事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由于古代欧洲的人口增长率低于中国,于是便有足够的田地发展养殖业,食物中肉类的比例也就高于中国。所以说,明清时期英国人的肉食比中国人多,但并不意味着英国人的生活水平超过了中国人。

    第一部 登基 第二十章 由悲到喜的王钝(上)

    王钝字士鲁,太康人。至正二十六年进士。知猗氏县。洪武中,徵授礼部主事。历迁福建参政,以廉慎闻。遣谕麓川蛮,却其赠,又恐不受为远人疑贰,用受;还至云南,输之官库。建文初,拜户部尚书。燕师入,越城走,为逻者所执。成祖诏复故官,寻敕以布政使致仕。既归,郁郁而死。

    当然,这只是另一个历史时空中王钝的生平。朱棣穿越的时间不长,其蝴蝶效应虽然还不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但是对于王钝的命运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王钝奉旨离京巡视山西时还是盛夏,那时他只觉得苍溟溟的天穹下,沿途的村落全都萧索凄清——若是一直保持这种戚戚惨惨切切的心态,两年后王钝自然会郁郁而死。可是抵达太原时,虽然已是立秋,但王钝的心中却已是一片火热。

    原先的历史上,王钝被巡逻士兵逮住时,永乐皇帝已经开始了血雨腥风的大屠杀。王钝不敢在这种情况下违背暴君的意志,但同时他又心怀故君,那种文人儒士“未能殉节而死”的羞愧每天都折磨着他;另一方面,原本已经升为户部尚书的他如今却不为永乐皇帝重用,官职降低,权柄减少。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导致王钝没过两年便郁郁而终了。

    朱棣穿越之后没展开历史上的那场大屠杀。然而官职降低、权柄减少而造成的郁闷感,以及未能坚持站在故君一侧所产生的愧疚感同样使得王钝倍受煎熬。因此,离京时王钝的心情仍旧是一片灰暗。

    由于有着钦差的身份,朝廷载在邸报上的消息王钝总是很快就能看到。

    八月壬子,永乐皇帝祭烈士陵园,封神。

    在驿道上偶尔可以看到因军务过往的军士。王钝发现,在永乐皇帝亲祭烈士陵园并封神之后,越来越多的官兵脸上显现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东西。王钝说不出这种不同到底是什么,但他知道,以前军户是不可能指望配享太庙或配享孔庙的,而功臣庙的门槛又太高。然而现在却有了烈士陵园,哪个军人不想享受千年之令名?如果军人皆以为国战死为荣,那么大明军队变为百胜雄师之日也就不远了。

    八月丁巳,朝廷颁布《爵位法》。

    贵族分为有禄贵族和有邑贵族两种。所谓有禄贵族,就是帝国本土常规的能够享受岁禄的贵族。而所谓的有邑贵族,则是羁縻地区的大小头目,例如土司、头人、伯克、游牧民族中大大小小的汗、部落首领,以及海外新开拓领土上的首领。有邑贵族的共同特点便是不享受岁禄,但拥有采邑,而且还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私兵。

    皇族男性爵位依次为:亲王岁禄10000贯、郡王2000贯、镇国将军1000贯、辅国将军800贯、奉国将军600贯、镇国中尉400贯、辅国中尉300贯、奉国中尉200贯。

    贵族爵位依次为:一等公爵岁禄700贯、二等公爵岁禄685石、三等公爵岁禄660贯、一等侯爵岁禄610贯、二等侯爵岁禄585贯、三等侯爵岁禄560贯、一等伯爵岁禄510贯、二等伯爵岁禄485贯、三等伯爵岁禄460贯、一等子爵岁禄410贯、二等子爵岁禄385贯、三等子爵岁禄360贯、一等男爵岁禄310贯、二等男爵岁禄285贯、三等男爵岁禄260贯、轻车都尉岁禄210贯、骑都尉岁禄110贯、云骑尉岁禄85贯、恩骑尉岁禄45贯。

    无论皇族爵位还是贵族爵位均减等继承。贵族爵位只有一子可以减等继承,而皇族爵位,除嫡长子可减一等继承外,余子还可减二等继承。

    所有的贵族都可以享有三项特权。

    一、有禄贵族终生由国库支付岁禄。有邑贵族可依法在采邑内对领民征收赋税,一部分依法向中央缴纳,余下部分由该贵族自行处理。

    二、皇族子弟免费就读宗学;有禄贵族中,伯爵以上贵族子弟免费就读国子监;有邑贵族中,伯爵以上贵族子弟免费就读蕃学,考试合格者免费迁往国子监就读。

    三、《大明律》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除谋逆罪外,其余刑罚均可以爵抵罪。对皇族而言,笞、杖、徒、流、死分别对应减一等、减二等、减三等、减四等、减五等爵位。也就是说,拥有镇国将军以上宗室爵位者,可免一次死刑。对功勋贵族而言,笞、杖、徒、流、死分别对应减一等、减二等、减四等、减八等、减十六等爵位。这便意味着,拥有公爵爵位便可免死一次。当然,所谓的“免死一次”只是免一次死刑。也就是说,如果某人一次杀了甲乙两人,谋杀甲罪名成立,谋杀乙罪名也成立,那么最终还是免不了一死。其次便是所谓的“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了,免了死罪后便减为流刑。以亲王和一等公爵为例,以相应的爵位抵了死罪之后,其爵位便相应减成了镇国中尉或是骑都尉,已经不足以抵流刑了。

    虽说心情不好,但拥有三十多年宦海经历的王钝只一眼就看出了《爵位法》的本质:改为减等继承,无非是为了减轻国库负担而已。减等继承也是很合理的,皇帝的次子可袭亲王爵位,亲王的次子可袭镇国将军爵位,镇国将军的次子可袭奉国将军爵位,奉国将军的次子可袭辅国中尉爵位。也就是说,皇帝五服之内的亲戚都有爵位可袭,怎么也说得过去了。以爵抵罪嘛,对于并不认同“人生而平等”的古人而言,这种做法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至于说有邑贵族的概念,在王钝看来就是笼络人心而已。因为,凡是能够拥有有邑贵族爵位者,都是朝廷无法直接管理的。既然无法直接管理,那么加封一个有邑贵族爵位头衔对朝廷又有什么损失呢?反正这种所谓的有邑贵族连俸禄都不必支付,为了得到朝廷的册封,有邑贵族反倒需要向朝廷缴纳税金。

    九月甲申,论靖难功,封丘福二等淇国公,朱能三等成国公,张武等侯者十三人,徐祥等伯者十一人,其余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共计三百余人。令人惊讶的是,这次封爵中获得最大彩头的却不是北军将领,而是以雇佣军身份参加靖难之役的朵颜三卫。朵颜卫的首领被封为关外兀良哈郡王,泰宁卫的首领被封为关外泰宁郡王,福余卫的首领被封为关外惠宁郡王。令燕王藩邸旧臣们感到欣慰的是,朵颜三卫首领所获爵位虽高,却只是有邑贵族封号。而朵颜三卫其他的大小头目们虽说也获得了一些有禄贵族的头衔,但爵位最高者也只不过是子爵而已。

    又论诶附功,封驸马都尉王宁为侯,茹瑺、陈瑄及都督同知王佐皆为伯,其余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二十六人。最令王钝忌妒的是,解缙、杨士奇、杨荣这些六品小官只是因为迎降的功,也混到了云骑尉、恩骑尉之类的低等爵位。

    最令王钝震惊的是,那些被流放海外的左逆文臣居然也获得了有邑恩骑尉之爵!

    虽然有邑恩骑尉之爵只是最低一级的贵族爵位,但这些被皇上视为叛逆的家伙居然能够获得贵族爵位,天理何在?!

    靖难有功,诶附有功,左逆文臣们明明有罪无功,却也获得了爵位,只有那些既未抢先投降又未激烈抵制燕王的官员没有得到丝毫好处。想到自己也属于这类倒霉蛋,王钝一时又气又悔,立时血气上涌,几乎晕倒。

    王钝因病在驿站停了几天。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然而接到另一则邸报以及一道圣旨之后,王钝的病情却立即好转了。

    第一部 登基 第二十章 由悲到喜的王钝(下)

    之前皇上立太子的那段时间,就在邸报上面说过:皇上起兵本意只是为了清君侧,可惜来到南京后建文皇帝却为奸人所害,结果玉石俱焚。皇上考虑到国无长君于国不利,因此只得勉为其难登上大宝。建文皇帝本身并无大过却不幸陨命,皇上对建文皇帝的遗孤朱文圭甚为怜惜,因此将朱文圭封为一字并肩王。

    而这天接到的邸报则详细说明了一字并肩王的权力和义务。一字并肩王享受双亲王俸禄,受二跪六叩之礼,仪仗与太子相同,而且此爵世袭罔替。

    若只是这些虚礼,王钝倒也不至于那么激动——即便一字并肩王的岁禄高达两万贯,可是这与他王钝有什么关系?一字并肩王又不会分一文钱给他。

    关键之处在于,邸报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皇上已经下令扩建燕王府以便作为一字并肩王的王府,而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将之定为陪都。此外,皇上还在陪都设置了与六部平级的监察部,监察部由一字并肩王直接领导。从职责上看,监察部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六部。

    监察部能够监察各级官员倒也罢了,其他的,僻如兵、礼、工、户各部职能王钝也不看在眼里,令他最为兴奋的却是:凡是被监察部察明罪行的六品以下的官员,其职位均由监察部吏局推举人选担任!而且,如果监察部推举的知县占据了大明帝国本土1171个县当中的586个,皇上就会将皇位禅让给一字并肩王——不仅永乐皇帝本人,他子孙后代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定!

    作为已经在宦海沉浮多年的大臣,王钝对禅让一事看得比较透彻。

    虽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监察部可以推荐官员接任,但接任官员仍然属于朝廷官员,地方赋税仍旧向中央缴纳。也就是说,财权仍然完全被中央牢牢把持着。

    双亲王俸禄每年有两万贯。民间形容一个人富有总是用万贯家财来描述,可见两万贯确实不少。然而之前王钝是户部尚书,清楚地知道两万贯对于朝廷的一个部门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监察部下属机构有六个局,仅仅只是刑局想要招募足够多的探子,那两万贯也远远不够。

    从理论上讲,一字并肩王还拥有吕宋的采邑收入。当今皇上将“左逆文臣”流放到吕宋之后倒也并不是不闻不问了。皇上专门开设了一条定期航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船抵达吕宋,送去“左逆文臣”们最急需的物资和人力。但问题是,送去的物资和人力并非免费赠送,“左逆文臣”们一穷二白,因此这些高价物资和劳动力都是以年息20%的借款名义记帐的。即便“左逆文臣”们最终能够在吕宋站住脚,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恐怕一字并肩王的采邑收入都是为零吧。

    既然财力所能支撑的监察系统与锦衣卫相比简直就象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那么,除非只有朝廷任命的官员才贪污受贿,而监察部推荐的每个知县都是一文不贪、一介不取的清官,否则,监察部推举的知县又怎么可能占据大明帝国本土1171个县当中的586个?要知道,监察部固然可以监察皇帝一系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但朝廷方面同样也可以监察一字并肩王一系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

    两边力量一对比,王钝觉得想要达到禅让的条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圣旨里宣布“任命王钝为监察部尚书”!

    不可能比得上锦衣卫有什么关系?无论如何,他王钝仍然是一名实权部门的尚书!

    三天后,王钝满面春风地抵达太原。

    虽然正是秋风萧瑟的时候,但王钝却觉得全身发热——不排除这是发烧所表现的病理现象的可能。

    接到任命自己为监察部尚书的圣旨后,王钝立即打发跟在身边的官差回京,只带着两个长随直赴太原。无他,想弄个开门红而已!

    但凡附廓省城的知县,若是没有长袖善舞的能力,坐在这种位置上最受煎熬。其他的知县由于天高皇帝远,因此可以舒舒服服做个百里候。但附廓省城的知县在知府的眼皮子底下不说,连一省之行政长官布政使也在跟前,说不定头天放个屁布政使第二天就闻到了。而此任太原知县能够稳稳当当地坐稳这个位置,显然和上官们关系处得不错——官场上人所皆知的秘密,能与上官关系处得不错,那么逢年过节所送的礼肯定不薄!

    因此,王钝下意识地觉得太原知县必定有马脚可捉。既然如此,那干嘛不拿太原知县开刀呢?毕竟在整个山西省,太原知县可是地位最高的知县!

    退一步说,即便那个太原知县做事很隐秘,王钝一时之间发现不了他的把柄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太原毕竟是山西的首府,一省之行政长官、刑名长官的府衙都在这里,大量的杂佐属官也在这里办公,比起那些偏远县城,逮出几个失职犯罪的自然相对容易些。六品以下的,空出来的官职可由监察部推荐人员担任;六品以上的官职虽然不能取代,但是抄家的收入却可以由监察部支配!

    为了不让太原的官员发觉,王钝连桥子也不坐,只是雇了一辆车。昼夜兼程,只花了三天的时间便走完了预计中七天的路程。

    到了太原,王钝将车马行的马车打发回去,也不拜访山西的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就悄悄窝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客栈里。

    好好地休息了一天,王钝觉得精力已经基本恢复了,于是开始微服私访。

    对于老爷的差事,两个长随比王钝还要积极。

    这两个长随长期跟随着王钝,虽说学识水平比秀才还差得远,但好歹也识得几个字。王钝获得监察部尚书的职位后,兴奋之余无人倾诉,于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如今的职权拣着能说的给他们说了一些。话里话外,大致意思就是两个长随只要跟着他好好干,将来即便当不上知县这样的主官,但是象县主簿、提举司吏目、赃罚库副使之类的杂佐官职,也不是绝对没有机会的。

    俗话说宰相门房七品官,自家老爷以前担任的户部尚书离着宰相也只不过差一点,因此这两个长随也就一直觉得自己的地位在九品官之上。但再怎么说,奴仆和正儿八经的官员毕竟有着天壤之别。如果真的能够当上什么县主簿、提举司吏目、赃罚库副使什么的,那岂不是祖坟上冒了青烟?!

    就这样,各怀心思的主仆三人不声不响地上了街,四处闲逛。

    漫无目的的瞎逛了老半天,街上的人虽然不少,但路人们除非是相识的才会见面后打个招呼,基本上并没什么人在街头上聊天说话。好不容易看到几个熟人站在一家店门口天南海北地聊着天,但王钝主仆也不好凑得太近。远远地听了一会儿,那群人又散了。王钝主仆在远处只是隐约听到只言片语,根本听不出什么门道来。

    王钝皱了皱眉,叹了口气。

    “就这样在大街让听闲话,就算是听一整天也未必能够听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其中一个长随连忙说道:“爷说的是。不如我们去酒楼吧。酒楼里面三教九流都要,收集消息那是再容易不过了。”

    另一位长随撇撇嘴。“老爷,现在不是吃饭的时候,去酒楼也听不到什么。不如我们到县衙附近转转,如果正好遇到打官司的最好。即便遇不到,住在县衙附近的百姓,知道的情况也比平常的百姓多些。”

    王钝觉得后者的意见不错,于是一行人直往县衙而去。

    离县衙大约还有半里地的时候,隐约看见县衙附近聚集着一大群人,王钝心中大喜。

    王钝曾经当过知县,知道县衙附近聚集一群人多半不会是什么好事——要么,是县官收刮得太厉害,惹得群情激愤;要么,就是因为县官收受贿赂后判决了一起太过明显的冤案,结果百姓们出于义愤堵在县衙门口求个公道;最不济,也是哪里受了灾,灾民们在某些大胆刁民的鼓动下前往县衙寻求救济,这种事一个处理不好,知县也是很容易吃挂落的。

    不知不觉地,王钝加快了脚步……

    注1:此时王钝还不知道朱棣已经着手成立东厂系统了。

    第一部 登基 第二十一章 由喜到悲的王钝(上)

    走得越近,王钝的心却沉得越深。

    从衣着看,这群人虽然比灾民强不了太多,但大多还算干净,显然不是什么灾民。再从神情看,这群人当中虽说有的人或迷茫、或彷徨,但仍有一些人却是兴高彩烈、情绪高昂。更何况,这群人当中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从这个情况看,也不会是对知县不满因而前来寻求公道的。

    走近人群之中,王钝正准备开口询问,却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凑到他们跟着问道:“老先生,您也是参加移民的?”

    王钝隐隐约约记得近一段时间的邸报中好象有过关于移民的内容,但当时一瞟之后,王钝觉得这条消息和他没什么关系,因此也就没认真看相应的内容。此时听到这个小伙子发问,王钝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又想弄明白他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干嘛,心里一急,憋出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旁边一个蹲在地上的大汉笑嘻嘻地对那小伙子说:“小猴子,刚才远远地你不是猜这位老先生象是三家村里的老秀才,不安生教书,出来撞官府打抽丰的么?怎么走到跟前来了,你又改口猜他是参加移民的?你到底有没有谱啊?”

    一席话说得周围众人哄堂大笑。小猴子红着脸,梗着脖子冲着那大汉说道:“章二叔,别看我今年只十七岁,可是在客栈干活已经八年了!任何人只要在我眼前一晃,我就能猜出他的身份……十次至少有八次能猜对!老先生,您说,您是不是秀才?”

    听得小猴子之前将自己看作是打秋风的穷秀才,王钝心里略微有些不快。不过,今天毕竟是微服私访,他自然懒得和这些人计较。

    见小猴子问自己是不是秀才,而王钝又想着从他们口里问出一些消息,因此勉强点头,然后问道:“你叫小猴子,官名呢?”

    王钝的语气已经不知不觉带出了点当官的味道,但小猴子却并没有听出来。

    “回老先生的话,我姓候,因为小时候长得瘦,又姓候,所以大家都叫我小猴子。我没有官名。”毕恭毕敬地答完王钝的话,小猴子得意地向原来的同伙看了一圈。

    确认了王钝的秀才身份后,这一伙人全都安静了下来——在官场上,特别是王钝这种等级的,哪怕是举人甚至进士也不值得用正眼去瞧。但是对于乡下的老百姓来说,秀才已经是很值得尊重的身份了。

    这时小猴子又向众人说道:“我老远就看出老先生必定是个读书人。我们这些准备参加移民的,全都大字不识。一开始小人想着,秀才可以免缴十亩基本田赋,而且官府又每个月按时拔付一定的钱粮,不会因为生计所迫的缘故而参加移民,因此小人便误以为先生是来县衙撞秋风的……”

    见王钝脸色一沉,小猴子也知道是自己说错了话的缘故。按照在客栈打工的经验,小猴子不轻不重地抽了自己一嘴巴,皮着脸笑道:“小的有眼不识金镶玉,您大人有大量,千万别和小的一般见识。”

    “按说您既然是秀才,到了县衙门口瞧见咱们这些人顶多也就是多看一两眼,哪有朝着咱们走过来的道理?更何况,您走过来的时候似乎是想问些什么……小人就琢磨,您该不会也是准备移民吧?”

    王钝含含糊糊地吐出几个词,小猴子也没听明白,但这并不影响这个饶舌的家伙的谈兴。

    “小人马上就想到了答案:朝廷这次组织移民,大概是担心我们这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没人教化,因此也鼓励读书人参与移民。哎,你们大概都不知道吧,”小猴子转过身看着他的那些同伴们,口沫横飞地说道:“只要拥有秀才的身份,移民之后就可以负责方圆百里的教化,那身份尊贵着呢,比咱们县的教谕一点都不差。免费获得一百亩荒地不说,官府还每个月给予三石俸禄,这可是吃上了皇粮!啧啧……”

    小猴子羡慕地转过身看着王钝。“老先生,您大概也是看中了这些优惠,所以打算参加移民吧?”

    王钝略一思索,决定将话题引到自己关心的方向上。

    “小猴子,你们这些人准备移民……是不是被知县强迫的?”

    小猴子微露诧异之色,旋即又恍然大悟似的“哦”了一声。

    “您是担心咱们是被强迫移民,到了地头上怨气太大不容易教化是吧?哎呀,这个您老只管放心。要说呢,不情愿也是有的,毕竟是故土难离嘛。可是,不移民又有什么办法?官府说了,明年人头税换新的办法征收,田产超过十亩,每丁只需缴纳十个铜钱的人头税——若是说官话的地界儿,每丁只需要缴纳一个铜钱的人头税呢!人头税这么征收,那些富裕的人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只是苦了我们这些无田少田的人,还需要补足十亩基本田赋。将来缴不起那十亩基本田赋,还是要被迫移民的,不如这一次主动移民还多少便宜些。”

    原来的历史时空中,“九月乙未,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朱棣所做的改变只不过是将山西的无田者移民到东北去而已。王钝当了好几年户部尚书,对各地土地兼并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因此听小猴子说这些移民者都是自愿的,虽然有些失望,却并不吃惊。

    那个蹲在地上的章老二不以为然地打断小猴子的话。“你不懂别瞎说!你这小子才成丁一年,还没尝过那服劳役的滋味!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家里还有五亩水田九亩旱田,家境还算过得去。可是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太折腾人。每十年轮一次劳役,三十年下来,等我爹伸腿的时候家里的田产已经全给败光了。明年用的新税法,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全都折算到田赋里去,有十亩田的才是真正占便宜。小猴子你刚才说富裕人家会欢喜得不得了,根本就是放屁!”

    那大汉身旁一个枯瘦的汉子点点头,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八月十五我们佃农和业主结算总账、订立明年租种章程的时候章老二就说了,明年交人头税,我们这些无地雇农需要额外缴纳十亩基本田赋,所以求田东把五五分的租改成四六分。一听这话胡家的就急了,他家有将近六百亩田,相当于要额外缴纳将近六十个人的人头税。胡家老爷因为这个缘故反而要涨地租,说明年要倒四六租!”

    那汉子“呸”地吐出一口浓痰。

    “日他妈!本来多交十亩基本田赋只不过相当于缴纳役银,一进一出说不准还能有些便宜。可是地主老财居然要把地租涨成倒四六,还让不让人活了?!我和章老二一琢磨,日他妈,你胡家不是要夺佃吗?我他妈还不租了!后来到别的地主家一看,地租差不多都涨了,少数几家没涨地租的,田却早就租出去了。”

    听到这里,王钝略一默谋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基本田赋是将劳役折算在田赋里,因此那些田地多的人家必然会觉得吃亏了。没有田地的人家所需要缴纳役银相当于折抵以往的劳役,实际上并没有吃亏,但他们看到那些有十亩田的人家可以免缴役银,于是也心中不甘。两边都觉得吃亏了,又都打着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心思,结果双方自然也就谈不拢。

    想明白之后,王钝又静下心来接着听。

    “……我和章老二一合计,地租五五开的时候也只能糊口,涨成倒四六,那日子可就更难过了。妈的,干脆移民得了!象我们这种贫苦人家,晚走不如早走。将来如果缴纳不起人头税而被强制移民,只能分得八十亩荒地。现在去官府申请,却属于自愿移民,可以无偿分得一百亩……妈的,一百亩地啊!老子也能成地主了!哈哈哈!”

    枯瘦的汉子歇斯底里地大笑起来,眼中却泛着泪花。王钝看得出来,这个汉子其实极舍不得离开故乡,但留在这里日子又太过艰难,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因为交不起人头税被强制移民。自愿移民反倒能够多获得二十亩实打实的土地,因此最终下定决心移民。

    一旁的章老二安慰这个枯瘦的汉子。“钱哥,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听说我们移民的地方土地肥沃得很,就算是把一根筷子插到地上,到了春天也能够发芽。这么肥沃的地根本不必太操心,随随便便把种子播下去,收获的时候每亩至少能够收获一石粮食!我们每丁能分得一百亩地,那就是差不多能打一百石粮食!到时候咱发财了,也耍一把衣锦还乡的威风!”

    听了章老二的话,王钝微微点头。将筷子插到地上春天可以发芽固然是以讹传讹,但“辽东肥沃之地,一年耕有收,足数年之用。数年有收,海运可省”却是事实。

    这时小猴子也拣好听的话安慰那姓钱的汉子。

    “是啊钱叔,官府不是说了吗?将来有了一百亩地,又没人收咱租子,而且头三年还免赋税,日子可比现在好过多了。”

    小猴子憧憬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道:“再说了,官府规定移民不准在已建成的旧村庄落户,这样说起来,早点移民不仅可以多得二十亩地,还能离家乡近一点……”

    一旁有个庄稼汉插嘴问道:“这话是怎么说的?”

    小猴子不屑地瞅了那庄稼汉一眼。“这都想不明白。我们到了移民的地方,只要看到适合种田的荒地,自然就停在那里。等后面的移民再过来,地方被我们占了,就只能再往北边走。越后移民,移民的地点就越远。所以我们抢在前面移民,当然能够离家乡近一点。”

    那个庄稼汉小心翼翼地问道:“如果地都占完了怎么办?会不会让新的移民加进我们建立的村庄?”

    “哧,怎么可能?这次移民,长江以南的省份往海外移民,长江以北的省份往北边移民。海外你知道到底有多大吗?”

    被质问的庄稼汉窘迫地摇摇头。

    “哼,海外啊……反正我们是往北边移民,海外有多大暂且不说,只说北边。”

    听到这里,王钝忍不住吞声一笑。这个小猴子显然并不知道海外有多大,只是欺负那些乡村百姓没见识,因此由着性子吹牛。

    “我们山西有这么大,”小猴子先伸出手比了一个小圆圈,然后又用双臂合成一个大圆圈。“北边无主的荒地加起来有这么大……官府说了,这还只是我们前朝自己的土地,只是后来被什么鞑子霸占了……”

    这时众人已经是目瞪口呆,小猴子却挠挠头(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