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20 部分阅读

第 20 部分阅读

    此安居乐业,日益富饶。四川二百年没有大的战乱,都是因为朱椿创始的办法好。

    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朱棣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而皇帝又是“天”在人间的化身,自然要对这么一个好同志予以奖励!

    朱权按正常的程序推让了一番。不过,既然朱棣已经打定了主意,推让自然不可能起丝毫作用。待朱权“勉为其难”答应之后,朱棣便带着无法掩饰的得意之情细细向朱权介绍那一系列的“发明”。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四章 金手指(上)

    除非是失忆了,否则穿越者总是或多或少会开启一下“金手指”。事实上,在适应了新的身份后,朱棣便立即开始进行了所谓的“发明创造”。现在显然是利用那些“发明创造”将献宝大会推向高潮的最佳时机。

    小时候朱棣简直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听腻了,可穿越之后,他却深刻地意识到这句话有多么正确。

    按朱棣的理想,自然是觉得金手指开得越大越爽。然而可惜的是,他虽然想将坦克飞机发明出来,却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朱棣所开的金手指全都是很简单的、普通人稍微关注便可以知道的常识。

    第一项“发明”是制盐法。

    明朝初期主要采用的制盐法叫做煎熬法。煎熬法是直接以海水煎煮至饱和结晶,要费许多工时和燃料,而得到的盐却很少,而且制做的盐含有多种杂质,味涩苦,色微黑。

    朱棣手头上有两种更为先进的制盐方法。第一种是板晒法,相较于煎熬法,板晒之盐,杂质少,色白味鲜,费用低,产量高。第二种是滩晒法,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纳潮引海水灌池,经过日照蒸发成卤水,卤水蒸发最终析出盐晶。说起来早在唐、宋时期,解州池盐已经采用了畦晒法了,即在盐池周围开辟盐畦,将池中卤水导入畦中,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成盐。只不过海盐的滩晒法在明初尚未出现而已。

    如果说滩晒是一种大田的粗放生产,那板晒就是一种小田的“精耕细作”,不用说板晒海盐的质量自然要高出许多。此外,滩晒法生产原盐虽然节约能源、成本较低,但是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不可能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修筑盐田,也不是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所以,朱棣只能同时将这两种制盐法都“发明”出来。

    朱棣很看重这项发明。

    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然而当人们将越多农业剩余都消耗在必需品上时,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越慢。更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业剩余是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只有将食盐的产量提高,让盐价大幅下降,这样才会有着更多的农业剩余。

    至于说推广了板晒法和滩晒法之后盐价是否会下跌,朱棣却有着充分的信心。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清朝中后期私盐贩卖之所以几近绝迹,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板晒法的大量普及。板晒法普及之后,食盐产量大幅增加,盐价逐渐下跌,结果导致贩卖私盐成为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为,于是私盐贩子越来越少。

    第二项“发明”更是简单得令人发指:只不过是滑轮组而已。

    中国古代就有滑轮,但似乎没有滑轮组。这项发明与马镫一样,虽然简单,但作用很大。但这个发明到底会给中国的历史造成多大的影响,朱棣也说不准。

    第三项“发明”是“多色套印技术”。

    多色套印技术的原理是将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后完成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这种“多色套印技术”能印出渐变层次的称彩色印刷。用于纸币的套印那是再好不过了。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这种印刷技术始于明代中期。但由于发明这项技术的基础条件已经满足了,因此在朱棣的“指导”下,这项发明便稍稍提前了一些时间。

    第四项“发明”是“珍妮机”。

    考虑到照搬原名并不合适,所以朱棣便使用皇后的姓氏将之命名为“徐氏纺机”。“珍妮机”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众多优秀工匠合力制做出来的原始机型只能带动八个竖直纱锭,不过朱棣对目前的成绩已经很满意了——反正这种纺机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慢慢改进呗。

    “珍妮机”的发明虽然很简单,但它却是一件大杀器。按朱棣的理解,这项简单的发明简直就是工业革命之母。

    第五项“发明”是蒸汽机。

    如果说“珍妮机”是工业革命之母,那么蒸汽机显然算得上是工业革命之父。随着蒸汽机的发展而建立的热力学和机构学,为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蒸汽机所采用的汽缸、活塞、飞轮、飞锤调速器,阀门和密封件等,均是构成多种现代机械的基本元件。可惜的是,蒸汽机的制作可比珍妮机要难得多。

    朱棣知道,制作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活塞与气缸的加工制造工艺上。这个时代的铁匠不可能制作出满足精密度要求的零件,但朱棣终究还是忍不住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试制——如今已经有了工业革命之母,再给她找一个配偶,然后生下“工业革命”这个孩子岂不大妙?

    遗憾的是,虽然派遣了帝国最优秀的工匠参与制作,最终成品的利用效率仍旧低得令人吐血。至此朱棣只得向现实低头。毕竟,在没有精密机床的前提下,想要制作出合格的蒸汽机……难度似乎真的很大。

    后来朱棣仔细回忆了一下,于是放弃了投入巨额资金对蒸汽机进行改良的计划。因为,蒸汽机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多种学科。

    力学:物体运动和所受力的关系,这是蒸汽机的基础科学。

    热学:热能如何更有效率地转化为动能。

    气体化学:想让煤炭充分燃烧,就必须知道氧气是怎么回事。

    机械学:如何把能量、材料、机械有机地结合,以较低热损耗,这可是瓦特成功前十多年时间晨的心头最大的痛。

    几何学:要为蒸汽机及零件设计各种图纸,而图纸的基础就是几何学。

    数学:所有学科的基础。

    这些学科朱棣都知道——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每一门科学对任何人来说都可以引用“学海无涯”这句话。因此,朱棣便放弃了建设空中阁楼的妄想——基础知识都没有,谈什么改良?

    不过,尽管效率极低,但是在煤矿产地附近区域,这种第一代蒸汽机仍然有着用武之地。因此,这个发明应该也能够通过献宝大会的评审。

    既然有了第一代,凭着中国人民向来不缺乏的智慧,随着条件逐步成熟,第二代、第三代……乃至利用效率高到能够真正投入到生产之中的蒸汽机自然迟早会出现。

    第六项“发明”是水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发明也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基础条件之一,因为,有了水泥才能建造成真正的硬质马路。要知道,古代的路况都不怎么好,人们只能步行或骑马旅行。逢上雨季,装载货物的运货车在这种道路上几乎无法用马拉动。中国古代之所以没能发明出装载能力较大的四轮马车,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四轮马车需要相对平坦的道路。而中国古代的道路在经过雨水冲刷之后,哪怕是在晴天,也远远称不上平坦。

    按道理说,铁路才能够真正解决交通的瓶颈。据说在轨道上,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能拉一辆载重四分之三吨的货车,一匹马能干二十二匹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但问题是,建造铁路的前提条件是冶金学——在不能量产钢之前,难道用“受外力作用很容易变形而且容易生锈的铸铁”来建造铁轨?

    所以,朱棣只能退而求其次,“发明”水泥来修建硬质马路。这也不错了,要知道,对于长途运输而言,在硬质路面上行进的平均速度是泥土道路的七倍!

    现代水泥的分类很多,而且大多数制造工艺对于古代的条件来说都太复杂。不过还好,朱棣没那么贪心,他只打算“发明”出最原始最简单的水泥。原始水泥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只需要以石灰石和粘土为主要原料,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喂入水泥窑中煅烧成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磨细便可以了。

    令朱棣窃喜的是,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1813年才发现“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而这个最佳比例,朱棣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将之带到了四百多年前。

    若说有什么令朱棣遗憾的事,那便是这个年代的生产力实在太低了。水泥的生产,一般可分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等三个工序。这个时代只有普通的立窑,因此熟料煅烧工艺过程中完全依靠人工加料和人工卸料。这倒也罢了,在生料制备和水泥制成这两个工艺过程时,因为需要研磨,而目前只能利用畜力和人力,因此产量极低而成本相对较高。

    结果,当水泥“发明”出来后,朱棣却很苦恼地发现:以水泥为原材料建一条可以让四座马车并行的硬质马路,其成本竟然类似于后世建一条高速公路——这便彻底打消了他准备在短期内将全国县一级道路全部建设成为硬质马路的决心。

    不过,既然运输能力是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之一,那么朱棣自然只能“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将县级道路变为硬质马路是不用想了,那便尽量先将全国的主干道上全部铺上水泥吧。这个水泥道路网的名称朱棣都想好了:御道!

    一口气介绍了那么多发明后,朱棣便从黄俨手中接过茶水润了润嗓子。

    朱棣的心中得意洋洋。因为他知道,这些“发明”虽然很简单,但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却极其巨大。然而当朱棣的目光扫到朱权的脸上时,却忍不住眉头一皱。

    听到如此伟大的“发明”,应该是满脸狂喜好不好?这种时候表现出毕恭毕敬的表情,岂不是说明朱权根本没听明白这些“发明”的伟大之处!朱权的智商不低,知识面也勉强算得上渊博,而且还没有儒生的那种迂腐酸气。如果连这样的人都不明白那些“发明”的伟大之处,估计也其他人更难弄明白其中的伟大意义了。

    朱棣并不是期望别人拍马屁,身为皇帝,他已经被拍得够多了。现在朱棣只是很希望能够出现一个知己,能够明白这些发明的伟大意义。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显然不大容易实现。

    朱棣一咬牙。

    前面的都是关于民事方面的,接下来,向朱权介绍军事方面的“发明”,不信他还是这副表情!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四章 金手指(下)

    军事方面的第一项“发明”是黑火药的配方比例。19世纪时才正式确定下来的黑火药的最佳比例是75%的**、10%的硫磺和15%的木炭。

    中国最先发明黑火药,但最佳比例却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逐渐优化的——明朝时黑火药的硝、硫、炭比例大约是60:18:22,使用这种火药,往往需要占据枪管四分之三的容积。最佳比例配成的黑火药,其威力要增加好几倍。

    朱棣还知道高猛度黑火药的配方:**3份、硫磺2份、炭粉4至5份、蔗糖5份、镁粉l至2份,这种火药爆速快,发光亮白色,耀眼,渣子很少,有声响,性能高。可惜的是,朱棣不知道镁粉怎么弄。至于说TNT、黑索今、苦味酸、**、火棉……这些东西制作弹药比黑火药更好,但考虑到目前的工业和化学水平,想要造出这些东西显然有白日做梦的嫌疑。

    第二项“发明”是名为“朱氏制法”的火药制造方法。这种火药制作方法的原名本该是“湿制法”,但考虑到那个“湿”字容易泄露秘密,因此朱棣便死不要脸地将之改称“朱氏制法”了。

    所谓的“朱氏制法”,是先用粟米水或高度酒少量雾状喷洒到放在大竹匾的火药上,然后震动竹匾自然产生药粒,然后混合起来作成大饼状,在晒干或风干后打碎,用细筛子筛过,这时火药粉便会变成小颗粒状。然后,将之装在大桶里不停翻搅,磨掉颗粒的棱角并加入石墨抛光。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火药各成份分子间构成比较稳定的结构,长程运输时不易分解,而且颗粒间的燃烧空间较大,容易均匀地燃烧,因此威力更大。

    第三项“发明”是手榴弹的制造方法。公元1000年,宋朝神卫水唐福向朝廷进献“火球”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用人力或炮抛至敌方,球体爆炸并生成烈焰。还可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达到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具的效果。在1044年初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药,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

    如果说这类武器的杀伤力太小,那么到了13世纪初,中国军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它用生铁铸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药,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这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药,与现代手榴弹已颇为相似。大约是因为成本太高以及重量太重的原因吧,早在13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的震天雷并没能在军队普及成为制式武器——甚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武器居然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

    朱棣提供的手榴弹制造方法很简单,其主体就是一个大号的鞭炮:以数层厚纸包裹火药再加上引线就可以了!朱棣倒是知道拉发引信的制作方法:一根螺旋状的铜丝,然后还有一种燃点很底的化学原料例如磷,拉动拉火管的拉环使之自燃,其原理和火柴一样。问题在于,试制出来的成品在储存、携行时发生了好几次事故。后来朱棣静下心来一想:在火柴面世的初期,白磷火柴就经常因为自燃引发火灾。以目前的工业水平所生产的拉发引信手榴弹,估计不会有士兵愿意使用。所以朱棣只得决定暂时先将就着使用燃烧引线。

    “大号鞭炮”的本身虽然威力有限,不过不必担心。想要增加杀伤力,只要给这种手榴弹套上陶制弹套便可以了。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设计,能够大大加大爆破时的破片数量,也大大加大手榴弹的杀伤力。有了陶制的弹套,“大号鞭炮”爆炸后便会形成大量陶瓷碎片四溅伤人——两米之内若角度合适则碎片甚至能够穿透皮甲,五米之内能够对裸露在外的皮肤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尽管这种手榴弹在战斗之前必须加装弹套有些麻烦,但这种程度的战前准备工作至少并不比为火枪装上弹药更繁琐。更何况,二战时期苏联的主力手榴弹,很多也装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这也正是苏军手榴弹比德国手榴弹威力更大的奥秘所在。而且,苏军使用的弹套在战斗前同样必须用铁丝装置先固定一下!不直接使用陶瓷外壳主要是从火药的防潮角度考虑,使用弹套还有两个额外的好处:第一,黑火药称不上安全火药,然而在安装弹套之前,这种“大号鞭炮”即便意外爆炸,所造成的伤害也相对较小。第二,陶器成本低廉,让陶制弹套的手榴弹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便不会对朝廷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

    理论上,套上了陶制弹套的手榴弹仍然比现代手榴弹的威力要小得多。二战时期苏军防御型主力手榴弹有效杀伤半径为十五米,其F-1式手榴弹杀伤范围更是超过二十五米。

    然而这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共方面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人员,手榴弹大量采用黑火药,弹体也大都是铸铁。不但爆炸效果很差,而且单片很少,平均只有12-22片,甚至有一下裂成两片的。然而这样的手榴弹,当时也是八路军战士手中最有力的武器。相对而言,朱棣所发明的原始手榴弹使用的是最佳配方的黑火药,而且还使用了“弹套技术”。因此,尽管这种原始手榴弹在使用、运输、贮存等各方面都不尽人意,但至少在威力方面与八路军自制的手榴弹相比,却也只不过略逊一筹而已。这样一比较,朱棣所发明的原始手榴弹在十五世纪显然能够发挥足够的作用。

    第四项“发明”是迫击炮。在短铁筒底部向上依次放入抛射药包、缓冲板、弹头。火炮不能使用纸壳、陶瓷壳的炮弹,因为这些材料承受不起发射时的巨大力量,所以炮弹的外壳便由铸铁制造而成。

    使用时,先后点燃抛射药包和弹头的引线,经缓冲板将弹头抛出。由于工业水平的限制,铁筒的气密性无法保证,弹筒内部也没有刻制膛线,因此这种土法制造的迫击炮射击距离有限,没办法保证射击精度。另外,由于每次抛射药包剧烈燃烧后都会将铸铁制造的铁筒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它的发射次数非常有限,最多二十发之后,铁筒便会不堪使用。这项发明实际上很鸡肋,说得难听些,它甚至应该说是一项失败的发明——射程太近;毫无准确度可言;使用寿命太短。不过,考虑到很多发明,比如说坦克、火枪,在初期的表现远远不如它们的后代,因此朱棣最终还是决定将迫击炮列装军队。

    第五项“发明”是火箭炮。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借助火药推力把箭发射出去的“火箭”,后来甚至发明了专门了火箭车,比如说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窝峰”和“群豹横奔箭”,比如说一发百矢的“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由于火药配方以及制作方法改进后黑火药的威力比原来提高数倍,因此甚至还可以在箭头处携带轻型的爆炸弹头。如此一来,火箭便成了火箭炮。以黑火药作为推进剂,所能携带的弹头重量有限、射程有限,而且以当前的技术水平制造的火箭炮也没办法保证足够的精度。但无论怎么说,朱棣所“发明”的火箭炮毕竟能够远距离大量杀伤敌人,这难道还不够吗?

    第六项“发明”是将枪的火门从枪管的上面移到了枪管的右侧,枪上还加个小小的所谓“火药池”的突槽,用来放置引火药。这样,点火就较为方便。

    第七项“发明”则是采用可以燃烧的“火绳”和放置这种“火绳”的装置。所谓火绳就是一根绳线或捻紧的布条,放在**溶液中浸泡后晾干。它能燃烧并点燃火药池内的引火药。

    第八项“发明”是“枪托”和枪管下的“木床”。中国古代的火枪没有枪托,最初的枪精确度很低,部分原因是因为很难握住枪柄。若枪管下没有木床,那么火枪兵在多次射击后,会因为枪管发烫以致于无法用手握住,进而无法准确掌握射击方向。

    第九项“发明”是准星和照门。早期的火枪无法做到精确射击,因此安装瞄准装置毫无意义。但是在第五、第六和第七项“发明”出现之后,也就是发明了较为安全的点火装置后,火枪便可以做到相对精确的瞄准射击——一百步之内可以打中门板大小的目标——事实上,这已经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差不多四百年后,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射击100发,在100步长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可以说,朱棣亲自督造的新式火绳枪在一百步以内,其射击精度并不比四百年后的滑膛枪逊色太多。因此,准星和照门的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可忽视了。

    第十项“发明”是纸壳子弹。纸壳子弹关键是在装弹步骤上大大节省了时间:它是一个纸制弹筒,外面覆有油脂,里面有定量的火药和20-30克重的一颗弹丸。使用的时候,枪手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一部分到发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这样简化的步骤使火枪的射速提高了一倍,使得火枪兵能够打出足够密集的弹雨,即使面对骑兵的冲锋也不再软弱无力。纸壳子弹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提高使了用火枪的安全性。通过“朱氏制法”能够加强火药的威力,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使得许多原来还算安全的枪炮都变得有膛炸的危险。若不使用纸壳子弹,而是任由火枪兵凭借经验自行装药,那么频繁的炸膛必然会超过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没有纸壳子弹的“发明”,黑火药的最佳配方以及湿制法都将失去用武之地。

    按朱棣的本意,本来是想将燧发枪发明出来的。事实上燧发枪的机械结构非常类似于后期的火绳枪,只不过燧发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还采用了更强力的击锤簧保证提供足够的撞击力度——虽然它的扳机力和扳动击锤都要比火绳枪来得费力,精度也略低,但是相对于“背上一法里长的火绳打一天仗”的火绳枪,仅仅需要几小块打磨好的燧石片的燧发枪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燧发枪不仅不用担心夜晚有燃烧火绳的光和火绳独特的气味暴露目标,而且射速更快、口径更小、枪身更短、重量更轻、后坐力更小、射程更高……说了这么多,可惜到目前为止工匠们并没有制造出成熟的样品。

    对此,朱棣虽然失望,但也没有太将它放在心上。反正有了正确的思路后,相信燧发枪面世的时间将会大大提前。

    朱棣还尝试过枪械弹药后装的试制。其实枪械弹药后装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而已。无奈枪管尾端密封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结果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若干次试验失败后,朱棣终于彻底死了心——解决气密性无非是加工精度的问题,或许集合全国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可以造出气密性极高的火枪,但从成本角度考虑此物大约堪称国宝——让士兵普及国宝上战场,可能吗?

    第十一项“发明”是刺刀。和马镫类似,这项发明虽然简易,但和马镫对骑兵的发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一样,刺刀和纸壳子弹的出现对火器的发展能够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上了刺刀的火枪兵实际上相当于一名枪兵。虽然这种“枪”较正规的长枪要短且无力,但至少比东方骑兵惯常使用的短兵器要长,用来对抗骑兵冲刺已经足够了。

    朱棣还知道一个关于火枪的发明是防尘盖,但他只知其名不知其具体特征,因此这个设计只能留待后人。

    在介绍这些“发明”时,朱棣自然不会详细说出黑火药的最佳配方比例,也不会详细介绍“湿制法”的制作流程,而是很笼统地介绍说自己“发明”了黑火药的最佳比例配方以及更好的制作流程。然而即便只是很笼统的介绍,也令精通军事的朱权隐约感觉到:这些发明必将引发一场革命性的军事改革。

    对于朱棣大方地将其中一项发明挂在自己名下,想到自己的名字能够因为那项发明而名垂千古,朱权自然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令朱棣稍稍有些意外的是,朱权居然选择了迫及炮这项发明,而且那兴奋的神态也不似做伪。

    凝神细想了半天,朱棣终于恍然大悟。

    朱棣知道后世的迫击炮是怎么回事,因此觉得自己的发明很鸡肋,可朱权并不知道!在朱权的眼中,这种火炮既轻便,发射速度又快,威力也大。

    朱棣忍住摇头的欲望,示意朱权谢恩退下。

    待朱权离开后,一直安安静静待在一旁的朱高炽突然问道:“父皇,是否有了新式的火器后,军队就不必再使用弓箭了?”

    听到这个问题,朱棣凝视着朱高炽,好半天都没有说话。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五章 火器应该怎样应运(上)

    事实上,朱棣好不容易才忍住拍手称庆的冲动。

    朱棣原本以为这种经典的问题应该是有着更多战争经验、智商更高的朱权才会提出来,没想到看起来憨厚的太子居然能够想出来,可见“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能够有这份见识,做下一任的皇帝已经足够了。

    一个叫T.N.杜普伊的家伙曾经给出兵器的“理论杀伤力指数”。根据兵器的射程,发射速率,精度,可靠性等,分别列出了弓弩和火枪的理论杀伤力指数:

    普通弓—————21

    长弓——————36

    十字弓—————33

    16世纪火绳枪——10

    17世纪滑膛枪——19

    18世纪燧发枪——43

    由于长弓和十字弓均可看作是欧洲的特产,为了更容易理解,不妨认为使用腰腿力,并以人类最大腰力和腿力为上限的神臂弓、撅张弩、腰引弩与长弓、十字弓的理论杀伤力指数近似。

    如此,便会得出令火枪支持者沮丧的结论:在燧发枪之前,火枪的理论杀伤力指数远远小于弓箭。

    后世有“老祖宗只是在炼丹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却不将火药应运于军事”的观点。但事实上,中国却是最早使用火枪的国家。只不过,早期的火绳枪和滑膛枪的杀伤力甚至不如普通弓,因此在中国,火枪终究没能取代弓箭。

    很多人把中国火枪的落后归于满清统治者对于祖宗骑射传统的迷恋,然而英国人对于长弓的迷恋同样很重。那么,为什么英国人会毅然抛弃他们的传统武器,而中国却没有做出这个选择呢?

    不是因为英格兰人比满人聪明。达尔文是生物学家,但他的“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同一物种的进化方向不同”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东西方火器发展不同的原因。

    1298年Flir战役中,英格兰长弓手的敌人是500骑兵,8000长矛手和1500弓箭手。苏格兰长矛手除少量可能拥有锁子甲以外,其它都只有简陋的护甲。其防护力非常低下。长弓的战果卓著,在长弓的打击下,苏格兰长矛手损失惨重。

    这次小学毕业考试,长弓手得了满分100分。

    1346年rey战役中,英格兰长弓手的敌人是热那亚十字弓手以及身披锁子甲的法国重骑兵。长弓先是在对射中取得胜利,接着,由于法国骑兵的战马多数不披甲,实战结果是许多战马甚至拒绝前进。于是,长弓再次成为战役成败的决定因素。

    这次是初中毕业考试。综合成绩依然不错,可以打98分。

    1415年ginourt战役中,长弓手的敌人仍然是法国重骑兵,但这次铠甲发生了变化,称雄欧洲上千年的锁子甲开始让位于更加坚固更加轻便的板甲。这一次没有长弓对于法国骑士造成严重杀伤的纪录,倒是有记载说前进过程中密集的箭雨迫使法国骑士们低头前进以免被射穿眼睛观察窗。从心理角度分析,既然现代战争中战士们在冲锋时不会因为担心眼睛被打瞎而低下头,那么,如果弓箭能够击穿法国骑士的板甲,这些骑士有什么理由低下头避免眼睛观察窗被刺?

    尽管有学者认为在进入近距离以后,英国人装备的bodin箭头可以击穿法国骑士的板甲,但是根据后世的复制试验证明,普通的三棱箭头并不能射穿2毫米的板甲——或者李广那种等级的顶级射手能够用精制的弓箭射穿板甲,但这种特例对于战争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次高考,在针对下马重骑兵的考试科目中,长弓手只考了58分,但由于长弓手毕竟迫使重骑兵下马了,大幅降低了重骑兵的战斗力,因此综合成绩总算超出了高考录取线,因此勉强被大学录取。

    1513年的Flodden战役大概可以算是大学毕业考试,遗憾的是,长弓兵并没有通过这次考试。这一次长弓兵的敌人是两个世纪前帮助他们取得巨大声望的苏格兰人。这次苏格兰军队大约有30000-40000兵力,主力是按照欧洲标准武装起来的长枪方阵。苏格兰长枪手们身披重甲,他们承受了大多数箭矢,却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

    毕业考试考砸了,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什么的自然不用想了。长弓手只得拿了肆业证书去找工作。可想而知,只有肆业证的长弓手找工作非常困难,最终还是失业了。

    综上所述,由于西方冶炼技术进步进而导致的板甲大发展对长弓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于是,火枪便轻轻松松取代了弓箭在军队中的位置。相反,由于中国中央政权的传统敌人没有能力装备重甲,而短时间内弓箭的平均射速是火绳枪的十倍以上,除非是穿越者,否则谁会选择将火枪作为军队的制式装备?

    对于朱高炽的疑问,朱棣很是斟酌了一会儿。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朱棣贡献了众多的“发明”,使得新式火枪的综合威力能够接近欧洲18世纪的燧发枪水平。但问题是,火枪在射速方面的劣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目前,新式火绳枪的射速只能达到一个小时四十发。在普通士兵的防御力几乎可以忽视的前提下,火枪与弓箭相比仍然处于明显的劣势。

    尽管朱棣知道火器必将取代冷兵器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在目前这种环境下,如果用火枪取代弓箭,反而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还是那句老话,比世人领先半步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比世人领先一步则会遭受可怕的挫败。

    犹豫再三,朱棣对朱高炽缓缓说道:“目前火枪的射速太慢了,虽说将来火枪的射速会逐渐提高,终有一天会超过弓箭的射速。不过,朕是看不到这一天的,你也看不到,甚至太孙也看不到。所以说,目前火枪还不能取代弓箭。”

    “不过,新式火枪的有效射程为130步,最远射程为260步,比普通弓箭远得多。而且,新式火枪的射击精度也高,100步内比较容易击中门板大小的目标,在这个距离上普通的士兵使用弓箭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新式火枪用来守城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说野战,由于骑兵目标大,容易被火器击中,且火器的爆炸声常常使马匹惊散,装备了刺刀的火枪兵还能够近战,因此火枪对骑兵有相当的克制作用。……”朱棣顿了顿,因为他很吃惊地发现自己的决定与历史几乎完全一致,顶多只是稍稍提前了一些时间。

    “朕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火枪部队,名曰神机营。普通的步兵部队中,先将火枪兵与长枪兵混合部署……”

    说到这里,朱棣又犹豫了一下,在不能将军队全部换装为火枪兵的前提下,究竟是参考西班牙方阵好还是参考戚继光的鸳鸯阵好呢?

    在16世纪的一段时期里,西班牙方阵这种军事体制统治了整个欧洲战场,可见西班牙方阵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问题是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很大。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所以欧洲人能够依靠严密的西班牙方阵作战。而东方军队作战时,却向来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让士兵们排成西班牙方阵作战,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呢?

    再说了,东西方的战争方式也明显不同。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因此西班牙方阵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若是将他们的敌人换成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东方游牧民族军队时,那么“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严整”的西班牙方阵大约会迅速遭到淘汰。

    既然西班牙方阵不行,那么戚继光的鸳鸯阵呢?

    戚继光的鸳鸯阵很适合在江南水网地带小兵团战斗。每个鸳鸯阵的单位由两个十人队组成,两个战牌并列在阵前,手持狼牙棒的士兵各跟一个战牌,每个战牌两边都有两支长枪保护,持有短兵器的士兵在后边紧紧跟随。

    朱棣对这个鸳鸯阵的修改方案是:用狼筅代替战牌,用上有刺刀的火枪代替战牌两边的两支长枪。

    狼筅是用长有许多枝叉的长毛竹制成的,在节叉末端包上铁刃,带有直钩,敷有毒药。狼筅长为1.5丈,9—11层支叉。它虽是防御性武器,但也有不俗的攻击力,因此战斗性能远远超过战牌。唯一值得注意的是,狼筅形体笨重,只有身强体壮、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妨碍自己人的行动。

    火枪与长枪相比,缺点是在肉搏战中上有刺刀的火枪毕竟不如长枪好使。尽管众多“发明”已经大幅改进了火枪的综合性能,但当作冷兵器肉搏使用时,它那十多斤的重量仍然太重——或许未来火枪会越来越轻吧,但是冶炼技术有了质的进步之前,朱棣对此不抱太大的希望。不过,修改型的鸳鸯阵至少增(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