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19 部分阅读

第 19 部分阅读

    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除了王爵承嗣顺延至下三代之外,朱权还有一件事情也深受众亲王的忌妒:除亲王岁禄之外,朱权还拥有苏州府的商业税承包权!靖难之役中同样有功的谷王朱穗获得了长沙的商业税承包权,朱棣的嫡亲弟弟朱肃前不久也获得了开封的商业税承包权,但是就商业繁荣的程度而言,长沙和开封自然远远不如苏州。

    苏州属于京畿之内,因此宁王的转封过程非常迅速。朱权就藩苏州至今已经四个多月了,仅这四个月的商业税收将近两万贯。这两万贯当中,其中八成上缴国库,一成作为收税的成本,一成归宁王所得。但事实上,苏州区区四个月收税的成本哪里需要两千贯?因此很多宗室估测,朱权将来每年从苏州商业税的承包权中获利不会少于一万贯!

    关注率屈居第二的是周王朱肃。朱肃除恢复了王爵之外,并增岁粟五千石——历史资料中有说并增岁粟两万石的,也有说并加年俸五千石的,显然朱棣多少有些小家子气,因为他只给这个嫡亲的弟弟增加了五千石。当然,虽说只增岁栗五千石,但由于人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所以未增岁禄的众亲王们依然很忌妒朱肃。

    和朱权一样,朱肃受忌妒的地方也不止一项。开封的商业税承包权且不说,身为皇族的朱肃竟然还获得了一等子爵爵位。

    事情是这样的,青年时期朱肃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先是组织一些学者编撰《保生余录》方书两卷。随后有一段时间被流放到云南,使他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朱肃以待罪之身组织手下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一书。《袖珍方》全书四卷,3000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王府自己创造的。这部著作编著严谨,“因疾授方,对方以授药”。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

    按原来的历史,朱肃回到开封以后就组织了一个歌舞团到京师,献上九章之歌和八佾之舞用以歌颂朱棣。第二年九月来京师朝见朱棣,又献上传说中的瑞兽驺虞。因此从本质上说,朱肃很热衷于拍朱棣的马屁。今年朱棣召开献宝大会,这时朱肃已经来不及组织歌舞团,更不可能捕获到所谓的瑞兽驺虞,但他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于是便将《保生余录》和《袖珍方》献了上去。

    献宝大会评选的原则是“能够促进国家富强,增加百姓收入或是改善百姓生活的任何技术、工具甚至是动植物”。《保生余录》和《袖珍方》符合条件,但这两本书编辑者的身份过于敏感,该不该赏赐以及如何赏赐便成了一个大难题。负责献宝大会的大臣不敢做决定,于是奏明皇上等待圣裁。

    朱棣的批示是:朕之臣民不分贵贱均应按功奖赏。周王所编辑的《保生余录》和《袖珍方》能活人无数,功在社稷,特加赏一等子爵爵位。其余参加编辑者名单由周王上报,各有赏赐。

    礼部的给事中听说了此事后,第二天便在早朝上公开对此提出异议:“皇族与民争爵似有不妥。”

    朱棣的回答很简单:“有功不赏,有过罚乎?若周王当街杀汝,朕不按大明律处罚,而仅仅斥之,可否?”

    听皇帝这么一说,原本持反对意见的人便紧紧地闭上了嘴。可以想象,皇上的这段话必然会传出去。如果周王因为没能获得一等子爵的爵位进而泄愤杀人,却只被皇上不咸不淡地训斥几句,那可太不划算。最糟的是,这样死了还会遗臭万年——“导致藩王暴虐的始作俑者”,这种名声好听吗?

    下朝后,朱棣又私下里给周王写了一封信:弟献《保生余录》和《袖珍方》之事朕已知之,此举功在社稷,特加赏一等子爵爵位。弟拥有亲王爵位以及一等子爵爵位,其亲王爵位为贵,一等子爵爵位为轻。然亲王爵位乃承皇考之福泽,一等子爵爵位却为弟亲手所挣,此爵当为弟赢得贤王之名。据闻弟拟将编辑《救荒本草》与《普济方》,待两书完成之后,一等伯爵爵位及太庙配享均为弟虚位以待。

    这种喜事朱肃自然犯不着藏着掖着,因此当宗室们纷纷询问时,他便兴高采烈地一一解答。正说得起劲,却听见大门处的宦官高声唱道:“皇上驾到!”

    不一会儿,朱棣进了大堂,然后走到正座前一撩袍坐下。见朱高炽老老实实地站在身侧,朱棣便冲着黄俨吩咐道:“给太子设座。”

    待朱高炽坐下后,朱棣对宗室们说道:“朕进来时听见这里闹哄哄的,你们在聊些什么?”

    “闹哄哄”这个词无论如何算不上褒义,之前正聊得起劲的宗室们慌得伏地便叩头,唯有朱肃叩完头后便抬起头腼着脸笑道:“刚才臣弟正在给各位弟弟介绍自己获得一等子爵的经验,请皇上恕臣弟失仪之罪。”

    朱棣微微一笑。“刚才朕又不在这里,何来失仪之说?五弟给弟弟们介绍一下经验也好,朕是巴不得弟弟们当中多出几个贤王的。”

    在一片啧啧称羡中,朱肃乐得是眉开眼笑。

    而朱权的心里却泛起一股莫名的妒意,酸酸的。他从小就最受朱元璋喜爱,当今皇上能够登上皇位也是他出力最大——不能平分天下也认了,如今贤王的称号居然给了朱肃,叫他情以何堪?

    朱权的表情变化虽然很细微,但对于两世为人的朱棣而言,朱权的那点子心思却是一目了然的。

    后世学者对朱权的评价是:明朝的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琴学大师、琴曲作家和演奏家。事实上,朱权还在心理医学、茶道等方面也颇有研究。应当说,朱权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并不逊于朱肃。但无论是朱权在靖难之役前所写的和历史、政治相关的《通鉴博论》、《汉唐秘史》、《隋唐得失论》等书籍还是之后所写的《活人心法》、《乾坤生意》、《救命索》、《寿域神方》、《臞仙修身秘诀》、《茶谱》、《太和正音谱》,对国民生计都没有什么直接、显著的影响。

    朱权亲制的“中和”琴,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飞瀑连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1977年美国向宇宙发射的寻找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就选有用中国古琴曲《流水》制成的金唱片,演奏用琴就是这张飞瀑连珠。在朱棣看来,朱权的这项成就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即便朱权提前制出“中和”琴并以此参加献宝大会,若按献宝大会的评审标准,朱权仍然不大可能获得较高的爵位——毕竟,尽管“中和”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却对国计民生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

    想了想,朱棣向朱权温言说道:“十七弟,你在靖难之役功劳之大足以配享太庙,自然也称得上是贤王。”

    朱权听了,想到自己的王爵可以承嗣顺延至下三代,而且五哥还必须完成了《救荒本草》与《普济方》之后才有资格配享太庙,算起来还是比五哥更受重视,于是心中大慰。

    见解开了朱权的心结,朱棣便开始说正事儿。

    “朕这次召众位宗室入京,其实是有事向诸位宣布。先前朕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其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吧?从道理上讲,若是世袭罔替,将来时间长了宗室多了,朝廷就会无力支付宗室的年禄,因此被拖垮。圣人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皇帝也有穷亲戚,但五服之内却也多少受些照顾。从情份上讲,这也足够了。”

    底下“圣上英明”、“确实如此”、“晓得了”乱哄哄的一片应答声。

    朱棣微笑着点点头。

    “不过呢,五服之后即便是远亲了,但毕竟也是天家骨肉,断没有叫他们受穷的道理。”

    这时底下众宗室却是一片集体失声,因为,他们实在弄不明白皇上究竟想说什么。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是皇上的旨意,如今又说什么断没有让天家骨肉受穷的道理……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二章 要好好利用宗室(中)

    朱棣没让宗室们迷惑太长时间,很快便说出了答案。

    “太祖皇帝规定宗室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但这条规定却只是针对大明本土的。朕如今分别移民海外和关外,这些地方目前均属化外之地,不宜设置流官,因此只得暂时加封有邑贵族进行管理……”

    最先隐约猜到朱棣心思的是宁王朱权。朱权脸上了然的神情一闪而逝,随即便换上了一副茫然无知的表情。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能力出众而且功劳太大的下位者总是容易惹得上位者的猜忌,更何况朱权的亲王身份也非常敏感,若想平安,装傻扮痴显然是一种必要手段。

    随后谷王朱穗也反应了过来,他却不象朱权那么深沉,于是立即惊喜地嚷嚷道:“皇上是准备在海外和关外为我们分封属国?”

    虽然诸王分封各地,拥有王爵的称号,但是在藩府之外,没有封地和臣民,也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为了防止亲王和朝臣勾结,还规定亲王每三年才能到北京朝见一次。平时只能在藩府附近活动,外出要记录备案,不得离开藩府远游。配备给藩王官属中的长史之类主要官员,还负有监督藩王的任务,要定期汇报王爷们的表现。所以藩王们实际上只能关起门来称大王,出了府门就不能随心所欲地作威作福了。说实话,这种笼中鸟似的生活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

    然而令朱穗等人失望的是,朱棣却摇了摇头。

    “亲王郡王的年禄也不算低了,朕所虑者主要是远亲宗室。靖江王一系如今已有爵位只是辅国将军的宗室了。辅国将军的年禄为800贯,倒也能够过上富户标准的生活。然而下一代,便会有镇国中尉的宗室,再下一代,便会有奉国中尉的宗室,再往后的子孙则没有任何爵位。”

    “朕虽然规定不袭爵位者不再属于宗室,然而那些不袭爵者毕竟仍旧是朱氏子孙,朕也不忍心他们衣食不继。”

    众宗室对这个观点均心有戚戚,于是不约而同凝神静听朱棣后面的话。

    “朕刚才说了,在海外和关外之地暂时不设流官,而是由朝廷任命的有邑贵族进行管理……其中一部分有邑贵族的爵位,朕决定册封给镇国将军以下的宗室。考虑到海外和关外均是化外之地,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因此是否成为有邑贵族全凭本人自愿。诸位对此有什么疑问吗?”

    这段话很容易理解,但因为消息太过突然,因此有可能获得有邑贵族爵位的宗室们习惯性地高呼万岁圣明之后,不由默默地考虑着其中的得失利弊。亲王郡王们不能成为有邑贵族,事不关己也就没什么顾虑,于是七嘴八舌地提问。

    “皇上,那些能够获得采邑的宗室不就可以获得两份收入?一份是由朝廷提供的年禄,另一份则是从采邑获得的收益。”

    朱棣沉默片刻,答道:“也可以这么说。但宗室获得采邑后,朝廷不再直接提供年禄,而是由该有邑贵族从应缴税贡中进行抵扣。比如说朕将一名镇国将军册封为一等有邑男爵。若此人向朝廷缴税纳贡1000贯,由于镇国将军的年禄为1000贯,因此名义上此人就相当于向朝廷缴纳了2000贯。”

    朱穗还很年轻,自信将来还会生儿子,但由于宗室爵位的改革,后面所生的儿子却只能获得镇国将军之爵位。因此,朱穗对这件事倒是颇为关注。听到缴税纳贡的问题时,朱穗问道:“名义上缴税纳贡的数额多有什么用?”

    “因为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或风俗各异等原因,朕才赋予有邑贵族对采邑的管理权。但即便如此,有邑贵族仍然应该向朝廷缴纳税贡,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道理。至于收取税贡的额度,朕则参照征收浮动田税的方法,任由有邑贵族自行缴纳税贡,但他人可以一次性向朝廷缴纳若干倍税贡获得该采邑的管理权,也就是有邑贵族对该采邑的管理权力。”

    “有了宗室爵位的俸禄做底子,别人想要获得该采邑的管理权自然更难。仍然以那位兼任一等有邑男爵的镇国将军为例,他缴纳1000贯赋税,另一个一等有邑男爵同样缴纳1000贯赋税。他人若是想获得这两者的采邑管理权,所需要支付的金额,前者将是后者的两倍!”

    一名大约准备去做个有邑贵族的宗室好奇地问道:“皇上,‘他人可以一次性向朝廷缴纳若干倍税贡获得该采邑的管理权’,这个所谓的若干倍到底是多少倍?”

    “倍数和爵位挂勾。恩骑尉、云骑尉、骑都尉、轻车都尉均为11倍,男爵为12倍,子爵为13倍,伯爵为14倍,候爵为15倍,公爵为16倍。”

    “仍旧以那位获得一等有邑男爵爵位的镇国将军为例,若是向朝廷缴纳税贡1000贯,再加上他本该享受的镇国将军年禄1000贯,就相当于向朝廷缴纳了税贡2000贯。由于该镇国将军拥有男爵爵位,其他人若想获得该采邑的管理权,则需要一次性向朝廷缴纳2000贯的12倍,也就是24000贯。当然,这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若是有竞争者,则价高者得。”

    听到这里,那名准备去做个有邑贵族的宗室失声道:“若是这样,失去了对采邑的管理权后该怎么生活?”

    “若是足额缴纳税贡,他人想获得该采邑的管理权就会亏损极大。若是对朝廷不忠诚,所缴税贡与采邑收入相比相差太大,那么有人觊觎这个采邑的管理权又怪得了谁?而且失去管理权后,此人未来的生活也还是有保障的。想获得采邑管理权不是需要一次性向朝廷缴纳一笔费用吗?失去管理权的有邑贵族每年可获得这笔费用的十分之一作为年金。以那位镇国将军为例,当他失去采邑管理权后,每年可获得2400贯年金——从收益的获得方式来说,相当于该有邑贵族转变成了有禄贵族。”

    说到这里,朱棣忍不住小小地得意了一下。这种做法相当于将那笔钱存入银行,然后每年支付10%的利息。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年利息普遍高达40-60%,如果只收每年20%的利息,这样的放贷人已经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善良了。朱棣打算成立大明皇家银行,开展一下抵押放贷业务。看天吃饭的自耕农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差,稍遇天灾人祸就会遭受破产的噩运。以前人们总是需要支付40-60%的沉重利息才能借到急需的救命钱,但大明皇家银行成立后,人们便只需要支付20%的年利息——当然,前提是借债人有着足够的抵押品。

    一般而言,农民最值钱的资产便是土地。因为农民自身抗风险的能力确实很脆弱的缘故,虽说年利息只有20%,但总还是会有一些人会还不起贷款。然后,他们会失去土地成为雇农甚至成为流民,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若不是铁了心准备开展殖**动,朱棣其实并不愿意开展借贷业务进而背上与民争利的坏名声。

    要知道,40%-60%的利息固然会使大多数借款的自耕农破产,但20%的利息却并不意味着遇到困难的自耕农一定能够挺过难关。因此,将来肯定有许多农民会因为无法偿还借款而破产。

    按道理说,作为一国之主,朱棣其实更应该改良王安石的青苗法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不是成立什么大明皇家银行赚取利息!

    然而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朱棣终究还是选择了后者。

    注1:虽然成祖时期已经开始逐渐限制亲王的权力,但此时亲王所受限制并没有那么多。亲王真正过上那种类似政治犯的生活,是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的。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二章 要好好利用宗室(下)

    一来,朱棣的目标并非“耕者有其田”,而是“耕者有很多很多田”。那么,越来越多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农破产后,经营情况良好的农民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有条件实施大规模经营。

    二来,殖民这种活动是典型的先到先得,即所谓的手快有手慢无。真实历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开展殖民活动,但由于国小民寡的缘故,最终却被英国后来居上。朱棣绝不能容忍自己抢先开展殖民活动,却最终因为没有足够的移民而落得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下场。至于说中国人有着严重的乡土情节的问题,朱棣是这么考虑的:既然失地农民能够自发地“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那么没道理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失地农民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大明皇家银行的贷款利息为20%,反过来却只需要向存款人支付10%的年利息,也确实算得上是一笔好生意。

    当朱棣正在暗自高兴这笔生意既可以赚钱又可以促进殖民活动时,谷王朱穗突然提出了质疑。

    “别的倒也罢了。若是少数民族土官头人的采邑管理权也能够被人这样夺走,岂不是会激得他们造反?”

    朱棣深深地望了朱穗一眼,很奇怪这家伙智商居然并不低。那么,历史上朱穗为什么会在十多年后发神经造反呢?实在想不通。

    “若是没有把握降服封臣以及领民,谁会花一大笔钱去获得少数民族的采邑管理权?一个不好,说不定才获得管理权没几天就会被当地的土民剁成肉酱。所以说,精神正常的汉人大约不会对少数民族的采邑管理权产生兴趣。不过,这种有邑爵位赎买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也不是完全没有意思……”

    朱穗又问:“对了,皇上,什么是有邑爵位赎买制度?”

    “朕之所以要实行有邑贵族制度,是因为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或风俗各异等原因,只得将那些朝廷不方便直接管辖的领土交给有邑贵族代为管理。然而将来或者是因为少数民族汉化,或者是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于是有必要将某地的有邑贵族制度改为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管理,也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

    “如果直接剥夺有邑贵族的爵位,岂不是会令世人误以为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在设立有邑贵族制度的同时朕就定下赎买制度,将来时机成熟,只需要赎买有邑贵族的采邑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实施改土归流了。”

    “而缴纳一定金钱获得采邑管理权,则是采邑赎买的衍生政策。若朝延赎买采邑,则属于改土归流。但在此之前,领主以外的人亦可向朝廷缴纳资金获得该采邑的管理权。”

    见众人均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朱棣说道:“接着刚才的话说。假如说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缴纳的税贡太少,则同族觊觎该爵位的贵族首领就不必采用阴谋或武力的方式来获得该爵位,而是只需要缴纳一笔钱便可以获得该爵位……在必要的时候,朝廷甚至可以通过借贷的方式,帮助那些忠诚于朝廷的少数民族贵族首领获得更高的地位、掌握更多的权力。”

    还是那名准备去做个有邑贵族的宗室问出了他所关心的问题:“皇上,镇国将军前往海外或关外只能获得一等有邑男爵的爵位?”

    看着那名显得略微有些兴奋的年轻宗室,朱棣失笑。

    “原则上,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分别对应有邑一等男爵,二等男爵、三等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和云骑尉……恩,奉国中尉的儿子无宗室爵位可继承,若自愿前往海外或关外,可册封其有邑恩骑尉之爵。”

    “补充一点,朕如今成立了宗学,凡十岁以上的宗室子弟均需在宗学学习六年以上方可获得继承宗室爵位的资格。宗学里除了教授《大明律》、《大诰》以及四书五经外,还会教授如何管理采邑的相关知识。此外,宗室子弟在宗学的表现分为三等。按‘上、中、下’三等成绩,则所获有邑贵族爵位分别上浮、不变以及下调一等。”

    楚王朱桢身为宗人府宗正,自认为有义务为宗室争取更多的利益。

    “皇上,臣弟觉得镇国将军只对应一等有邑男爵似乎低了点……”

    “那六弟觉得镇国将军应该对应什么爵位?”

    朱桢犹豫了一会儿,答道:“臣弟觉得,镇国将军或者可以对应伯爵。”

    朱棣似笑非笑地望着朱桢。

    “一等男爵下辖五十个基本采邑领,领民至少为2500户。朕向移户承诺过,领主向领民收取的赋税不得超过土地出产的两成,而吕宋和东北的移户平均拥有土地量在一百亩以上,就算按北方相对贫瘠土地的出产计算,那一百亩田的总产量也可以达到六十石。因此,待三年的免税期过后,领主按领民收入的两成收税,便可从每个领民手中收取税赋十二石。也就是说,一等男爵领地如果按两层的税率计算,最少可获得30000石的赋税。若领主仁慈,只按什一税来收取赋税,那也可以获得15000石。”

    “朕制定的有邑贵族体系中,公、候、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的直辖领分别不得超过总领地的20%、30%、40%、50%、60%、70%、80%。假设这名一等男爵拥有的直辖领为总领的60%,则每年可从直辖领至少获得9000石——相对而言,镇国将军的年俸只不过1000贯而已。”

    “除去附庸向宗主提供契约所规定的经济援助以及向朝廷缴纳的税贡,再除去行政管理费用以及军费开支,一等有邑男爵从直辖领获得的纯收益用来支付镇国将军的年禄绝对绰绰有余。何况,一等有邑男爵还拥有附庸,而附庸对宗主除了军事义务外还有经济义务,因此将镇国将军封为一等男爵后,在经济上镇国将军绝不会吃亏。”

    “再往下计算,奉国中尉所对应的云骑尉拥有五个基本骑士领,若他不册封封臣,则每年最少可以从采邑中获得1500石赋税。而奉国中尉的年禄仅200贯。因此,奉国中尉成为有邑云骑尉之后也不会吃亏。你们可以自己算一下,朕的规定是否会令宗室们吃亏。”

    顿了顿,留给了宗室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后,朱棣又说道:“理论上三等有邑伯爵至少拥有三百个基本采邑领,每个基本采邑领至少有50户领民,加起来至少有15000户。”

    “当然,这只是理论下限。实际上绝大多数基本采邑领的领民都会超过50户。因此,三等有邑伯爵麾下的领民应该不少于20000户。”

    朱棣再次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

    “吕宋暂由广泽、怀恩、敷惠三位郡王共同监国,其移户总数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九千六百户。东北的移户更少,目前尚且不足六千户。若是将镇国将军册封为有邑伯爵,叫朕如何变出那么多移户充当他们的领民?难道叫朕强行驱赶大明子民去海外关外充当移户?”

    最后那句话朱棣虽然语气平静,但这段话却句句诛心——莫非你想让朕做个暴君?

    周王朱桢立即跪下,一边磕头一边请罪。

    “臣愚昧,求皇上恕罪!”

    朱棣有意无意地朝朱高炽瞟了一眼,生性仁厚的太子赶紧为朱桢求情。“父皇,六叔只是没弄明白有邑贵族体系,儿臣敢担保六叔并没有那种意思。请父皇息怒!”

    朱棣装模作样地哼了一声。

    “既然太子为你说情,朕也就恕了你了无心之失。”

    让朱桢起身后,朱棣的目光向众宗室扫视一圈。

    “虽说天子无私事,但诸位宗室或者是朕的弟弟,或者是朕的侄子、侄孙,按民间的说法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朕坐上了这个位子自然要为国家考虑,因此不得已将世袭罔替改为减等继承。然而朕毕竟不能无视亲情。朕今天来,是为了向各位宗室指出一条明路。”

    “亲王郡王可以资助学者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献宝大会获得爵位,在获得好名声的同时还能够获得足够的实际利益。以周王获得的一等子爵为例,一等子爵的岁禄虽然只有410贯,但可以往下传承二等子爵、三等子爵、一等男爵、二等男爵、三等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一共九代,可谓是福泽子孙。”

    “郡王以下的宗室年禄较低,想要通过资助学者而获得有禄爵位较为困难。但低级宗室如果愿意前往海外或关外,则可获得有邑贵族爵位。如此,既暗合了太祖皇帝的‘凭借宗室藩屏帝室’之意,又能够为子孙创下一份产业。”

    “况且,为低阶宗室分封的有邑贵族爵位只不过是个起点而已。无论海外关外,都有着广袤的无主之地以及数不尽的化外之民。只要有本事,教化当地土著使之成为领民,进而扩大采邑,只管将采邑发展为伯爵领、候爵领甚至是公爵领,朕绝不会吝啬赏赐一场富贵!”

    听到这里,那几位爵位稍低的宗室赶紧心悦诚服地齐声颂赞“皇上圣明”。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吩咐道:“十七弟末时来御书房一趟,朕有话交待。”

    说完这句话,朱棣便在朱权及其他宗室迷惑的注视下摆架回宫了。

    注1:限制有邑贵族直辖领比例,是为了限制有邑贵族的实力。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三章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末时正刻,朱棣带着太子来到御书房。早已在门口等待召见的朱权见到皇上,赶紧趋步上前,跪迎圣驾。

    坐定后,见朱权略带疑虑的眼神,朱棣开门见山。

    “十七弟,朕这次叫你来是一件好事。”

    “在朕的诸位弟弟当中,朕最为欣赏的是五弟,十一弟和你,三者之中以你为最。五弟这次在献宝大会先拔头筹,那是因为他感兴趣的恰巧更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你所感兴趣的事情却很难在献宝大会上获得较大的成功……朕也为你这个最有能力的弟弟而报屈。”

    说到这里,朱棣喝了一口茶,留下足够的时间供朱权发挥充分的想象。

    事实上,如果周王朱肃不主动在献宝大会上有所表示,朱棣也会暗示他那么做。

    明朝的藩王最初是实力型贵族,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燕王才有机会得以篡位。然而燕王登上皇位后却过河拆桥,待皇位稳固后就开始大力削减藩王实权。之后,明朝的藩王便由实力型贵族逐渐转变为寄生型贵族。

    朱棣自然不会允许亲王拥有造反的实力。宗室们参政的权力在明朝建立之日起就被剥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逐渐失去带兵的权力。但宗室们如果整日无所事事做个纯粹的寄生虫,朱棣同样看不顺眼。世人所逐无非“名”“利”,宗室也是人,自然也会有着对“名利”的追求。不过,皇族的爵位并非因功而赏,因此也就不存在升爵的可能。朱元璋又规定宗室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也不得经商赚取钱财,因此宗室们对“名利”的追求比常人更加困难一些。所以,朱棣打算引导亲王、郡王们成为“学科带头人”。要知道,宗室们有着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能够相对容易地组织起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进行某项研究。若宗室们能够成为“学科带头人”,自然可以获得相应的“名利”——更妙的是,宗室们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名声,不会导致皇帝心生忌惮。

    宗室们将人生目标定为成为“学科带头人”会带来三个好处。

    其一,宗室们的精神生活会得到充实。要知道,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正常人通常对精神方面产生追求。若物质方面富足但精神空虚,这样的生活质量并不算好。

    其二,能够推动明朝的科技发展。除了纯理论方面的研究外,大多数研究都需要不菲的物资用以试验和实验。在同时期的欧洲,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贵族,而有所建树的平民学者背后,则往往有着一个甚至几个资助者。宗室们未必在某个领域内拥有天赋,但是他们有钱有闲,成为“学科带头人”还是很容易的——即便是在有着专利法的后世,公司内部研究出来的成果,其专利权也是属于公司而非个人。因此,只要宗室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那么研究成果归资助者所有自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其三,宗室们将会成为科学家和发明家坚定的保护者。在中国的封建时期,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社会地位一直都不高。自从汉朝独尊儒家之后,数学家、化学家就一直被正统文人所轻视。至于发明家则更惨,因为绝大多数发明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在这其中商人的匠人的比例又相对较高——而商人和匠人的社会地位向来都是很低的。朱棣设立了献宝大会后,科学家和发明家拥有了一个获得爵位的途径,其社会地位自然而然地会提高。不过,中国的政治有个最大的特色便是在于人治:任何一个强有力的改革家在失去权力或是过世后,各项改革便很可能会在传统利益集团的影响下被破坏。

    朱棣自信自己活着的时候,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社会地位会逐渐提高。但他总归会死的,若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既得者的维护,商人和匠人的社会地位必然会再次降低。一旦宗室参与其中并获得利益,那么将来官员集团甚至是士人集团反扑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均不处于劣势的宗室自然会倾尽全力地反抗。为保险起见,朱棣甚至打算在官员集团中培养一些既得利益者。如此一来,这个新兴的利益集团就不至于被传统利益集团消灭。

    作为数学家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在得到朱棣的暗示后,将他的学术成果交到了献宝大会上。遗憾的是,李至刚的学术成果是纯理论方面的,评审机构若不是看在礼部尚书的面子上,甚至未必会承认李至刚的学术成果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好处。结果,李至刚只是勉强获得了一个‘发明副使’的散官官衔——只相当于每个月增加了三贯俸禄。

    朱棣其实也知道“纯理论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基础”这个道理,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服评审团。凭皇帝的身份强压评审团倒是很容易,但开了这个恶例后,后世的皇帝若有样学样,那么献宝大会就有可能会变得一团糟。比如说嘉靖那样的皇帝,他就多半会强压评审团让某个道士的鬼画符获得通过,进而获得爵位。

    虽然李至刚这条路行不通,但朱棣并不气馁。因为他手头上还有一系列可以获得爵位的技术“发明”。这一系统“发明”,朱棣打算给宁王朱权一个,给蜀王朱椿一个,其余的则给杨士奇、杨荣、夏元吉、周忱等当官时间长、官位高的政坛长青树。

    有宗室和高官的保驾护航,相信“献宝大会”便能够发挥更长时间的影响。改变一种观念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说至少需要20年。而杨士奇、杨荣、夏元吉、周忱、朱肃、朱权、朱椿这些人,最少的还可以活二十多年,最多的更是还可以活五十多年。有这么长的时间,“通过发明创造也是进入社会上层的一种办法”的观念就会彻底被人们接受。

    更妙的是,除这些权贵本人外,就连他们的子孙也被朱棣绑在了同一架战车上——因为,他们的子孙将会继承父祖的爵位。将来若是有腐儒酸溜溜地喊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时,那些通过献宝大会而获得爵位的工匠以及商人的子孙因为只有空衔虚爵,或许不具备足够的反抗力量。但朱权、杨士奇等人则不同。前者的子孙是宗室,后者的子孙即便不步入政坛,至少也会拥有足够的人脉以及影响力。有这些人不遗余力地为献宝大会保架护航,朱棣会更安心一些。

    朱棣回过神来,发现朱权正眼巴巴地望着自己,于是呵呵一笑。

    “实话对你说,朕这个真龙天子确实有神明帮助,因此手头上有好几个能够加强国力的发明。朕贵为天子,爵位和些许名声于朕无益,因此打算将其中两项发明转到你和十一弟的名下,让你们这两个贤王得一些实惠。”

    蜀王朱椿的才智和成就或许不如周王朱肃、宁王朱权,但他确实是个好同志。朱椿是个好脾气的人,十分孝顺,待人友好,容貌和举止都很文雅,又很好学,博览群书,朱元璋曾经叫他“蜀秀才”,是他比较喜爱的儿子。朱椿到成都府的府学访问和讲课,了解到府学里的老师生活贫困,就用自己的年俸分一些补助他们,每月一石,并作为一项制度要后代遵守。洪武年间许多亲王都有守备边防的任务,纷纷就借训练士兵的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只有朱椿以礼教守西部边陲,军事上完全按照国家制度办,不去增强私人武装。朱椿之前,四川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政府部门私自购买甚至强行索取少数民族的物品作为贡品,由此往往开启争端。朱椿请求按王府规定以蜀锦香扇之类作为通常的贡物,其他东西一律免予索取。四川人民(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