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部分阅读
泼可爱的年纪,和她亲近倒不会造成什么心理障碍。 所以,朱棣对她喜欢得不得了。
想了想,朱棣捏了捏咸宁公主那嫩得几乎可以滴出水的小脸蛋。 决定试着和小家伙讲讲道理。
“小咸宁,父皇现在正在做正经事,你可不可以先到别的地方玩去。 ”
咸宁公主捂住脸以免再受到父皇地偷袭,脑袋摇得象拨浪鼓一样。
“父皇现在只是在看他们唱歌跳舞,哪里是在做正经事?想骗我!我才不上当呢。 ”
朱棣不禁苦笑。 圣人所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确实很有道理。 咸宁公主真的被娇惯得不成样子了,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皇上骗她……话说,朱棣现在确实是在办正经事呢。
终究是拿这个鬼精灵没办法,朱棣放弃了和她打嘴仗的念头,抬起头缓缓环视一周,众进士的视线纷纷回避——一般而言,与皇帝对视被治个君前失仪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思量半晌,朱棣决定打开天窗说亮话。
“众卿大概对这次的西苑赐宴有些迷惑吧?”
“臣等愚昧。 ”
“是这么回事。 ”朱棣指着屏风说道:“屏风后面都是待嫁之龄的宗室女子。 尔等均是一时俊杰,因此朕决定,让待嫁之宗室女子从尔等中寻找中意伴侣。 自然。 若宗室女子看中了某人。 而某人却不愿与该女子结为秦晋之好,朕也不会强迫。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嘛。 ”
见某些进士的脸色变幻不定,朱棣不以为意地补充道:“放心,除了附马之外,娶了宗室之女地仪宾仍然可以做官,只是略加限制而已……仪宾将来最高官衔不得超过三品。 作为补偿,宗室女子所生之子均可进入宗学就读。 其中,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的嫡长子,成年之后将分别获得有邑轻车都尉、有邑骑都尉、有邑云骑尉和有邑恩骑尉之爵。 ”
这时,二甲进士周忱走到场中向朱棣嗑头谢罪。
“皇上恕罪,小臣虽未结婚,但已经定了亲……”
周忱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之一。 别说周忱已经定了亲,即便他没定亲而且想要成为仪宾,朱棣还舍不得呢。 所以朱棣不以为意地说道:“你直言事实是为诚,坚持履约是为信,何罪之有……已经定亲的进士自行退场吧。 ”
结果,场中竟然一大半人都跟着周忱退了出去。
朱棣想了想。 这也是正常情况。
场上的进士们都是年青俊杰,武进士倒也罢了,毕竟这一届地恩科武试准备得不充分,按后世地标准来说就是突击提拔的干部。 而文进士却不同,在金榜题名之前他们都有举人的身份,算是半只脚已经踏上了青云之路。 这些年青的举人在家乡肯定极受欢迎,若不是心高气傲之辈。 订过亲自然不是什么稀罕事。 如今场上还能剩下四五十人已经不错了,反正处于待嫁之龄的宗室女子只有郡主七人、县主一人。 加起来也才八个人。
定下心来,朱棣宣布道:“大家都出来吧,排成一排。 ”
……按道理说朱棣应该宣布说“姑娘们都出来吧”,可想到这句台词在某些特殊场合经常被使用,所以便硬生生将“姑娘们”换成了“大家”……
那些女孩子们虽然害羞,但圣旨已下,却也只能扭扭捏捏按朱棣的命令执行。
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却没有从屏风后面走出来。
虽然对两个待嫁地公主并无特别亲近之意。 但朱棣好歹也继承了燕王的记忆,对这两位女儿还是持有善意地,因此给了她们两个选择:要么选择下嫁给进士,要么选择嫁到大明的附庸属国去作王后。
按惯例,驸马除了拥有驸马都尉这一闲职外,通常不得再担任其他职务。 稍有上进心地年青进士想必不会愿意接受这种命运。 或许是担心所有地进士都不愿意成为附马都尉,那样面子上太难看,所以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都不约而同放弃了这次机会。
看到两位公主并没有出来。 朱棣倒是颇为高兴。 这样也好,按他的计划,这两位公主将分别成为朝鲜王后和安南王后。
从基因学地角度讲,理论上皇室子弟应该是越来越英俊漂亮的,毕竟宗室地妻妾们容貌大多在水准之上。 而事实上,这些郡主县主们虽称不上国色天香。 但也确实对得起观众,其中有两位甚至够得上美女标准。 因此,当少女们红着脸排成一行后,至少有两三个年青的进士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朱棣会心一笑,向年青的进士宣布道:“现在可以凤求凰了。 将你们刚才所做的得意诗赋送给心仪的对象。 郡主县主们若是中意某人,就将香囊送给对方作为信物。 若有双方都情投意合者,朕为你们做主赐予御婚。 ”
自由恋爱于古代而言自然是于礼不合的。 在卫道士的眼中,这种大庭广众之下自由挑选终生伴侣的行为,其性质之恶劣弄不好和召开无遮挡大会类似。 为了避免麻烦,朱棣便没和大臣们商量。 没有礼部地参与。 场上自然免不了有些乱哄哄的。 然而朱棣却也不恼。 只是笑眯眯地看着这种另类的求婚场面。
朱棣之所以导演这么一出,既不是为了提前欣赏几百年后电视中经常出现的男女相亲节目。 也不是为了宣传什么自由恋爱的精神。 之所以要将宗室女子嫁给进士,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朱棣本质上是个小气到了极点地家伙。
宗室之中不仅男性可以享受年禄,女性也同样可以。 公主及驸马的岁禄为2000贯,这种情况对官员的积极性确实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要知道,正一品的年俸才1044贯,而一等公爵的岁禄更少,只不过700贯。 这便意味着一个人即便拼死拼活为国效命,最后不仅官至正一品,而且还获得了一等公爵的爵位,可两者加起来每年也不过1744贯。 从这个角度来说,朝廷对功臣的认可程度还不如娶一个公主的小白脸。
自公主以下,郡主岁禄800贯,县主600贯,郡君400贯,县君200贯。 换一种说法便是:郡主的岁禄超过了正二品官员地官俸;县主超过了从二品;郡君超过了从三品;县君超过了正五品。
原来地历史中,为了避免外戚过于强大威胁皇权,自成祖之后,皇后以及驸马多出身于低级官吏、普通军人或是平民。 事实上,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也是这种情况。 胡善祥是朱棣亲自选定地,在胡善祥被选中之前。 其父胡荣只不过是个百户而已。 朱棣很欣赏这种制度。 明朝中后期也出现过人品恶劣的外戚,然而由于外戚的出身低微,他们顶多只能为恶,对皇权却产生不了威胁。
略过皇后的选拔制度不谈,令朱棣比较感兴趣的是附马的选拔制度。 另一个平行空间,明代早期(太祖成祖两朝)的驸马选择多为功臣勋戚子弟。 成祖之后禁止文武大臣子弟参选,到明英宗时已成定例。 为公主择婿。 由礼部出榜,凡14-16岁在京普通官员及军民子弟。 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都可报名应选。 由皇帝派亲信太监面试,算命等。 如果没有中意地,再扩大挑选范围到河南河北山东地区。 初选中三人,由皇帝或皇太后选一人。
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的夫婿统称仪宾。 仪宾地选拔范围与附马类似。 同样禁止文武大臣子弟参选。
太祖、成祖两朝之后的附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锦衣玉带、居住豪宅以及分享公主每年二千石的禄米(大约相当于朱棣穿越时的60至80万元人民币),不定期的赏赐以及陪嫁的财富庄田,其家人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父可封为兵马指挥(正六品虚衔,有俸禄),其母封“孺人”,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仪宾所能享受的待遇根据妻子地等级逐级减少,但也同样由政府的财政开支负担。
对于女性宗室的供养待遇朱棣倒也没什么意见。 毕竟普通人家嫁女儿也要陪嫁妆的,若是取消宗室女性的福利待遇那也太没人性了。 朱棣只是很不满意那些混吃等死的附马和仪宾。 驸马和仪宾只是虚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官,同时,他们也不能经商,种田……简单地说。 他们只需要混吃等死,一切和谋生有关的事情不必做也不能做。
尽管宗室爵位地继承制度已经改成了递减继承,因此百年后不会出现宗室人口多达数十万的恐怖现象。 可宗室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毕竟相对较高,人口增殖率远超常人,因此将来宗室人口增至数千也并不稀罕。 那时,每年待嫁的宗室女性估计会多达数十甚至上百。 想想,这种制度将会造成每年产生数十甚至上百吃女人饭的小白脸,简直太令人恶心了!
固然,明朝最庞大的寄生群体就是宗室子弟,但是在封建社会中。 任何皇帝都不可能消灭这个寄生集团——为了减少财政负担而将血淋淋地屠刀指向亲人。 那不是神智正常的人敢做的事。 能够将宗室爵位继承制度进行改革,朱棣自认为已经问心无愧了。
对于无法彻底解决宗室寄生集团的问题。 朱棣不是没有无力感的。 对此,朱棣选择将怒气迁怒于驸马和仪宾身上。 虽说既不可能取消宗室女性的福利待遇,也不可能禁止她们出嫁,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棣没有办法:将宗室女性嫁给进士们难道不是一种选择?
如此一来,便堵上了小白脸依靠迎娶宗室女性进而不劳而获的路子。 另一方面,进士们则相当于变相领取了一份额外的养廉银。 即便是只是迎娶一名县君,那也相当于每年额外获得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六至八万元人民币——仅这份收入就已经可以保证五口之家过上小康的生活,从养廉地角度考虑,对预防**多少也能够起些作用。
将宗室女性嫁给进士们只是选择之一,另一个选择是将她们嫁给亲近大明地外藩——尽管血缘关系在重大利益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力,但多少也有利于大明加强对外藩的控制。
……
也不知道咸宁公主地小脑袋是一种什么样的构造,她明明只不过七岁,却对场中凤求凰的场景看得津津有味——或许,这和改革开放初期电视里的节目未必有多好看,但人们却总是被吸引的道理一样吧。
参与这场活动的人毕竟不多,而且程序也不象后世类似的节目那么复杂,因此一柱香的功夫后,一见钟情的已经成功配对了,而没成的也只能落寂地站在一旁。
在场的进士中大多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朱棣想来,宗室女子的嫡长子将分别获得有邑轻车都尉、有邑骑都尉、有邑云骑尉以及有邑恩骑尉之爵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宗室女子所生的次子们也能进入宗学就读,这种待遇同样具有吸引力。
要知道,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宗室可以获得有邑一等男爵、有邑二等男爵等爵位,即使假设这些宗室获得领地后并不扩张发展,但管理现有的领地仍然需要一定数量的封臣。 这些封臣,唯有从有资格进入宗学就读的人当中挑选。 如此一来,不仅嫡长子必然会成为有邑贵族,次子们也同样有很大的机会。
不过,无论文武,一甲进士们全都没有参加这次活动。 想来,他们无法忍受成为仪宾后最高官衔不得超过三品的限制吧?
唉,居然给宋琥、宋瑛机会他们都不要!
以后的功勋子弟想要这种机会都没有了。 因为朱棣早已决定:下次邀请进士们参加西苑赐宴时,对其资格的审查将更加严格。 已婚和已经定亲的自然不可能获得邀请,文武大臣五服之内的亲戚也将被排除在外。 这样规定,既可以防止权臣的影响力过大,也可以防止王爷们通过姻亲关系获得强有力的外援进而造反。
至于说布衣出身的进士,让他们成为皇帝或王爷的女婿却不会对皇权形成太大的威胁。 如果进士愿意成为附马,那么他将成为附马都尉,在宦途上便到此为止。 如果进士成为仪宾则可以继续当官,假设他们中进士时仅仅只有二十岁,按正常的程序,每三年一次考评,每次考评都为卓异,按步就班地从正七品升到正三品需要二十四年。 女婿四十四岁时,岳父若还活着至少也应该六十岁以上了。 到了这把年纪,大约不会仍然保持着造反做皇帝的雄心壮志——退一步说,即便王爷们能够活到老野心到老,可仪宾最高只能成为正三品,在中央不能进入枢纽,在地方不能成为封疆大吏,也算不上什么强有力的奥援。
又重新思索了一遍这种制度,觉得没什么问题了,朱棣便满意地宣布赐予一见钟情者御婚,然后牵着咸宁公主施施然离开。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二章 评书
第二十二章 评书
牵着咸宁公主一路慢悠悠地走到钟粹宫,还未入殿便听见里面传出“啪”地一拍响木。
“上回说到,周武接到了征召令……”
朱棣微微一笑。 这是东厂首任提督马骐正在表演“说话”呢。
“说话”出现于唐代,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 发展到俗说后,“说话”的表演方式与“评书”非常类似,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 后世的研究表明“说话”与“评书”并没有确实的传承关系,因为“说话”是由说评佛教典集演变而来,而“评书”则是由名为“弦子书”的说唱艺术演变而来。 然而在朱棣看来,“说话”和“评书”其实就是一码事,都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因为觉得一个人进膳太寂寞的缘故,朱棣很任性地要求皇后、尚未出嫁的三个公主、太子、太子妃、太孙外加一字并肩王都聚在一起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再一起听“说话”。 虽说这种要求并不符合礼仪,但既然是皇帝提出的要求,谁又能够拒绝呢?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明朝第一家庭逐渐形成了一起吃晚饭的习惯。
朱棣很享受这种天伦之乐,而其他人则非常喜欢茶余饭后的“说话”节目。 咸宁公主亦不例外。 原本她正牵着朱棣的手一荡一荡地好玩,听到里面正在表演“说话”,一下子便甩开朱棣的手。 蹦蹦跳跳地冲进殿内。 朱棣爱怜地看着小女孩地背影,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面走进去。 殿中诸人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行礼。
“都起来吧,”朱棣无所谓地摆摆手,走到皇后身旁坐下,然后冲着跪在地上的马骐说道:“你继续。 ”
得了皇上的旨意,马骐赶紧站起身来。 稍稍等了一下。 待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入座之后,马骐轻轻一拍响木。 说道:“前面说过,周武这位二少爷却是周家的异类。 他们周家去年乡试的时候,长房大少爷和三房四少爷同时考上了举人。 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喜事。 你们说吧,大少爷和四少爷都能考上举人,那二少爷再不济也应该是个秀才对吧?”
马骐刷地展开折扇,装模作样地摇摇头。 “周家是太原县最大的地主,让儿子们进县学读书自然是再容易不过地事了。 可是有一点别忘了。 这县学每年都要考试的。 考试结果分为六等,考得好地才能参加乡试,也就是俗称的取得秀才资格,考得不好那却是要挨板子的。 这周家二少爷打起架来那是三五个人近不得身,可论到学习,却是年年考试都六等,年年都挨板子的劣货。 ”
“周武皮粗肉糙倒是无所谓,挨完板子象没事人似的。 可周家老爷却觉得丢不起这个人!老太爷原本就不待见这个庶子,等大少爷、四少爷一同中举之后,老太爷更是见了周武就心烦,每次见到周武若是不骂上两句,简直连饭都吃不香。 ”
“之前,皇上所颁布的人头税政策令富户们很是为难。 拥有田产不足十亩者需要额外缴纳人头税附税。 因此那些家无恒产的佃户和长工们要么嚷嚷着降地租,要么嚷嚷着涨工钱。 若是依着佃户和长工地要求,富户就会有损失;若是夺佃或是解雇长工,富户又担心会损害自家的名声。 周家是太原县最大的地主,自然也为这种事发愁。 ”
“正愁得没办法,正好皇上颁布了《移民奖励办法》。 周家老爷一想,干脆出些钱,让老2带着那些不安分的佃户长工一起到关外去得了。 一方面眼不见心不烦,另一方面,给老2弄个有邑贵族爵位也算是对得起这个粗货了。 ”
“周家是太原县最大的地主。 全部家产加起来至少有八万贯。 这八万贯可不是个小数目!俗话说万贯家财。 那便是形容家中极富的情况。 这周家的家产加起来有八万贯,那可真是富得没边了!”
“周家老爷把周武打发出去。 相当于让周武提前分家立户。 周家老爷有六个儿子五个女儿,虽说女儿不能分家产,但那份嫁妆还是得准备好。 周武既非嫡又非长,而且又不讨周老太爷喜欢,因此这次提前分家,周老太爷便只给了他六千贯。 ”
“话说那自费移民,除了可无偿获得150亩土地外,还可以每亩10个铜钱的价格购买不超过五百亩土地,而有邑贵族所能获得地优惠更大!有邑恩骑尉可用优惠价格购买不超过一千亩土地,有邑云骑尉两千亩,有邑骑都尉三千亩……直到有邑一等公爵一万九千亩。 ”
“周武分到的六千贯对周家来说连一成都不到,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这六千贯却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巨资。 周武前前后后在关外一共建了五个移民屯,硬生生弄到了一个有邑云骑尉的爵位,全部花费也只不过五千二百贯而已!”
“有邑云骑尉可以每亩10个铜钱购买不超过三千亩地,这种价格简直就是白送。 所以周武根本不管那么多地有没有人种,一口气花了二十贯买了两千亩荒地。 要知道,辽东虽然全都是大块大块的平整土地,但根据离居宅、水源的远近不同,仍有好坏之分。 正因为这个原因,周武便不管不顾地抢先买下了相对较好地地。 ”
“周家是太原最大的地主,却也只不过拥有两千亩地而已,如今周武却已经有了两千一百五十亩地,简直得意极了。 而且,周武还拥有五个移民屯作为他的采邑,每年可从中获得不少采邑收入。 正开心得不得了的时候,周武却收到了出征令。 ”
马骐收起折扇打了一下手心。 “关外和海外新开辟地采邑领头三年不用缴税。 但还是要服役的。 在服军役的时候,一个基本采邑领至少需要出一名战士,而且除非有特殊情况,领主本人必须要亲自服军役——若不服军役或是领主不亲自服役,都得缴纳盾牌税,那可是一大笔钱。 ”
“周武虽然读书不成,但并不是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的傻子。 俗话说得好。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周家二少爷原本就是性格豪爽、江湖习气很重的人。 到了关外后,很快就和底下的移民打成了一片。 在那些移民中,与周家二少爷关系最好地一共有三个人,分别是小猴子、章老2、钱十三。 ”
“周家二少爷吩咐灶娘办了一桌酒饭,然后请这三个朋友来。 开席之前,周家二少爷端起酒便开门见山,说自己要出征了。 需要几名扈从。 然后就许诺当扈从有什么好处,比如说可以减免一部分税,比如说可以分得战利品等等。 ”
“前面说过,那小猴子、章老2、钱十三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而且移民初期条件又相对艰苦,满桌子酒肉摆在面前,哪里还忍得住?周家二少爷话音刚落,仨人立即拍着胸脯答应做扈从,然后把酒往嘴里一倒。 甩开了迎风地膀子,举起了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撑开了腮帮子。 吃地鸡犬伤心,猫狗落泪……”
“辽东那地方冬天冷得邪乎,做好的饭菜随便放个五天八天的也不会坏。 周家二少爷原本想着多做些菜摆出来可以撑场面,哪知道这仨人竟这么能吃?!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桌子上就一片狼籍只剩下骨头鱼刺了。 周家二少爷望着那几个吃货发愣,章老2心满意足地伸欠着打个饱嗝儿,说道:‘呃……舒服……呃……老爷……呃……对我们……呃……这么好!……呃……我们自然……呃……不会……呃……’”
马骐连说带比画,打一个“呃”儿身子耸动一下。 见他学得维妙维肖,朱瞻基和咸宁公主乐得咯咯直笑,皇后、太子妃和公主们掩起了嘴。 太子也笑得别转了脸。 朱文圭还弄不懂这有什么可笑的。 左看看右看看,见不仅大人们在笑。 连基基哥哥也咯呼直笑,于是便心安理得地跟着傻乐起来。
朱棣不禁微微点头。 马骐模仿打嗝还真是象,打得是又响又脆……可他怎么还在不停地打嗝?
正疑惑着,却见马骐苦着脸向朱棣跪下。
“……呃……呃……奴婢……呃……呃……呃……该死……呃……”
马骐那窘迫的表情生动地表达了一件事:这家伙因为摹仿打呃太认真,结果真的打起呃来。
弄明白了事实的真相后,咸宁公主捂着肚子笑得瘫在椅子上;朱瞻基笑得前仰后合,差点从椅子上摔下去;朱高炽自恃身份不能象小孩子那样失态,但是眼前地情景实在令他忍俊不禁,因此连眼泪也笑出来了。 大人发笑总是有原因的,但小孩子却不然。 朱文圭仍然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并不妨碍他开心得手舞足蹈。
朱棣好不容易止住笑,揉着胸口指着马骐道:“你这阉货……快滚出去,不打嗝了再进来。 ”
见马骐掩着嘴慌慌张张往外跑,临出宫门又是一声响亮的“呃”,惹得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说话”节目暂时中断后,朱棣突然想起一件事,不由陷入了沉思。
同为《明史》上记载了名字的太监,郑和这个名字流芳百世了,马骐却属于遗臭万年的角色。
永乐十五年(1417),内官马骐到交趾采办,大索境内珍宝,弄得“人情骚动”。 第二年正月甲寅,交址黎利反。 黎利造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他九岁的女儿被马骐携归明廷以充宫婢然后病死在内地肯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地原因。
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中官马骐激交址刈安土知府潘僚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内官马骐伪传旨谕翰林院出敕。 再次往交趾闸办金银珠香。 明成祖得知后,怒曰:“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趾荼毒生民乎?交趾自此人归,人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可以说交趾的独立,马骐“功”不可没。
这个家伙显然死有余辜,然而朱棣并没有提前杀掉马骐。 而是将之任命为东厂提督。 因为朱棣知道,东厂这种机构将来必然会惹得儒生们极度反感。 而景秀地策论通过后,东厂提督大约会成为这个政策的第一个祭品——反正马骐迟早是要被杀掉的,那么让他的死亡变得有意义岂不是更好?
要说呢,马骐一而再、再而三地惹出那么大地麻烦却没有被明成祖杀掉,其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家伙确实很会讨人欢心。
马骐此人办事精干,口齿伶俐。 真正的评书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但朱棣却命令马骐表演“说话”必须围绕东厂地调查结果而展开。 其本意是为了让长着深宫的太子、太孙更了解民间地疾苦。 马骐也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太子、太孙听马骐讲起民间的日常琐事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当然,尽管生长于皇宫内院的太子和太孙对外界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对民间的日常生活很感兴趣,可是如果天天讲这些,任谁也会听腻。 所以,马骐只是将民间日常琐事作为书帽子。 正式地“说话”节目却是另外地题目。 现阶段,马骐一共有三个“说话”主题:一是《吕宋建国记》,二是《东北拓荒传》,三是《御史柯南破案传奇》。
《吕宋建国记》和《东北拓荒传》其实内容差不多,真正地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地主角是宗室和官员,地点是海外;而后者的主角是平民。 故事发生地点在东北。 至于说《御吏柯南破案传奇》,主角和福尔摩斯一样是个虚幻的人物,而故事内容则是民间传说再加上近阶段反贪风暴的成果。
获得了“说话”的任务后,马骐口齿伶俐的特长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马骐如今说评书地水平已经很高了,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听众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听故事的时候特别投入。 而且,他的口技也是一绝,什么风声雨声、鸟鸣兽吼。 真是学什么象什么。
想想。 另一个历史空间里马骐捅出了那么大的篓子,但明成祖也没把他怎么样。 可见其受宠之深。 现在呢,尽管对马骐有着很深地成见,但朱棣也不得不承认:仅就“说话”表演而言,马骐的水平确实已经炉火纯青了。 将来东厂惹得天怒人怨,大家肯定会把矛头指向东厂的提督。 那时再将马骐为某个官员殉葬,皇后、太子、太孙肯定会非常舍不得。 不过这样也好,依照规定将马骐处死,朱高炽和朱瞻基便能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只要后世的皇帝认真执行这项规定,那么将来太监拥有再大的权力,也只能夹着尾巴作人。
……
正想着将来处死马骐的事情,却见马骐神气活现地从宫殿外面走了进来,于是“说话”节目继续。
朱棣正准备静下心来听故事,却听见一旁的皇后悄悄问道:“皇上,你对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的婚事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一愣,想着大约是刚才他发愣地时候两位公主悄悄向母后告状了,于是无所谓地答道:“朕给了她们两个选择:要么下嫁给新科进士,要么下嫁到大明地属国去做王后。 刚才她们俩都没有选择下嫁给新科进士,那自然只能到大明的属国去做王后了。 ”
徐贞静微微颦眉。
“和亲好象有损于大明地威严吧?”
朱棣一哂。
“这怎么算得上是和亲?打不赢人家被迫送公主并且陪上一大笔嫁妆才算是和亲!朕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属国与大明之间的联系以及亲密程度。要知道,元朝的皇帝总是将公主嫁给高丽国王,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 结果当太祖恢复了华夏衣冠后,高丽国王仍然首鼠两端,与北元使节往来不断。 直到高丽大将李成桂造反建立了朝鲜王国,朝鲜这才正式与北元决裂。 可见,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国王有助于双方和睦友善、守望互助的友好关系。 ”
事实上另一个历史时空里虽然明朝从来不曾将公主下嫁,但明朝与朝鲜等属国的关系仍然不错。 满清堀起时,朝鲜仍然一如既往地忠于明朝,直到满清大军攻入朝鲜后,朝鲜不得已才投降。 而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逃往安南,安南的国王也曾试图保护那位穷途末路的宗主国皇帝——可惜吴三桂太不象话,居然率军杀入安南,亲自用弓弦绞死了南明皇帝。
属国并不需要公主下嫁也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忠诚,那么朱棣为什么还要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国王呢?
原因很简单:由不相干人的作属国的国王,总不如让外孙去作属国的国王更令他舒心。 将来若条件允许,成立大东亚邦联帝国时,亲戚之间也好说话一些。 况且,朝鲜国的王后经常会因为母族力量强大等原因而掌握很大的权力——朱棣是有点儿大男子主义,但是如果明朝公主能够在朝鲜垂帘听政甚至干脆成为女王的话,他却丝毫不会介意。
普通人家嫁女儿自然只是家事,但是涉及到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却也算得上是国事了。 徐贞静不是那种不识大体的女人,听了朱棣的解释后,便沉默不语了。 朱棣也不会继续就此事继续罗嗦。 在朱棣看来,女儿去当王后总比下嫁普通的附马更体面,更何况她们的儿子将来还可以当国王,想来这种结果对公主的吸引力更大些。 至于说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一样之类的问题,朱棣根本不作任何考虑——他本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水土不服、生活最不习惯的人,怎么可能会产生多余的同情心去同情别人?
见说服了皇后,朱棣便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马骐表演的“说话”上。 不以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去看,马骐表演的“说话”倒也确实挺有吸引力,朱棣的心神慢慢溶入了故事中。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上)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下)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下)
由于盘缠不足,后半程孙大寿几乎是一路乞讨,好不容易才来到了周武的领地。
听完孙大寿的故事,周武思索了半天。
虽说连秀才都没考上,但周武性格豪爽外向,在太原时所交的朋友之中三教九流都有,因此懂的东西比常人要多得多。
周武问道:“不对呀?川马、滇马向来有名,四川、云南两地都产马,这两处民间的马匹数量也不算太少。 你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
孙大寿苦笑着解释:“马耕农具的制作手艺在我们孙家世代相传,谁又不想将它发扬光大呢?可是很多对此进行尝试的先祖都失败了。 这些先祖将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到了我这一代,对马耕农具的利弊特点已经基本摸透了。 ”
“马是浅耕而牛是深耕,因此从精耕细作的角度讲牛耕更有利,但马耕的速度比牛耕快一倍还不止。 只不过,在山地和分散的小块耕地上,牛耕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因为,在使用马的场合,为了耕种分散的小块土地,需要这里那里地移动,因而损失很多的时间,致使劳动不能充分利用。 ”
“我听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显然四川多山,而云南那边好象也没什么大块的平原。 去四川和云南推广马耕,似乎不怎么合适。 ”
周武立即显摆起来。
“嗨,这你却弄错了。 进四川的道路确实难走。 但四川里面却有好大一块平原。 ”
这时旁边地小猴子也说道:“是的,有一次我听酒楼的客人闲聊,那个四川来的商人说,他们那里的地比山西还要好呢!”
孙大寿听了,不由发起愣来。
周武哈哈大笑。
“大寿兄弟,你现在都已经跑到辽东来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过。 你也用不着后悔。 ”周武指着旁边的土地自豪地说道:“你看,辽东的土地既平整又肥沃。 你虽说弄错了情况。 却也错有错着。 还有,你既然跑到我这里来了,说明你我有缘分,本爵会罩着你地!接着说,说说马耕和牛耕还有什么区别。 ”
孙大寿回过神来,想想周武说得也对。 现在人已经到了辽东,总不可能再跋涉数千里转去四川吧?
孙大寿暗自摇摇头。 继续解说。
“马耕和牛耕最根本的差别,一是购买价格,二是维持成本。 购买价格就不说了,就算是朝廷放宽民间买卖马匹地限制,一匹劣马的价格也抵得上几头耕牛……”
小猴子忍不住打断了孙大寿的话。 “你说错了吧,劣马的价格连一头耕牛都低不上。 ”
“我说的是关内的情况。 物以稀为贵,关内的马本来就少,而且还先要满足军马地需要。 还能剩下多少马供民间使用?这样一来马匹的价格自然就贵了。 ”这时孙大寿突然一滞,用略带疑惑地向(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想了想,朱棣捏了捏咸宁公主那嫩得几乎可以滴出水的小脸蛋。 决定试着和小家伙讲讲道理。
“小咸宁,父皇现在正在做正经事,你可不可以先到别的地方玩去。 ”
咸宁公主捂住脸以免再受到父皇地偷袭,脑袋摇得象拨浪鼓一样。
“父皇现在只是在看他们唱歌跳舞,哪里是在做正经事?想骗我!我才不上当呢。 ”
朱棣不禁苦笑。 圣人所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确实很有道理。 咸宁公主真的被娇惯得不成样子了,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皇上骗她……话说,朱棣现在确实是在办正经事呢。
终究是拿这个鬼精灵没办法,朱棣放弃了和她打嘴仗的念头,抬起头缓缓环视一周,众进士的视线纷纷回避——一般而言,与皇帝对视被治个君前失仪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思量半晌,朱棣决定打开天窗说亮话。
“众卿大概对这次的西苑赐宴有些迷惑吧?”
“臣等愚昧。 ”
“是这么回事。 ”朱棣指着屏风说道:“屏风后面都是待嫁之龄的宗室女子。 尔等均是一时俊杰,因此朕决定,让待嫁之宗室女子从尔等中寻找中意伴侣。 自然。 若宗室女子看中了某人。 而某人却不愿与该女子结为秦晋之好,朕也不会强迫。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嘛。 ”
见某些进士的脸色变幻不定,朱棣不以为意地补充道:“放心,除了附马之外,娶了宗室之女地仪宾仍然可以做官,只是略加限制而已……仪宾将来最高官衔不得超过三品。 作为补偿,宗室女子所生之子均可进入宗学就读。 其中,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的嫡长子,成年之后将分别获得有邑轻车都尉、有邑骑都尉、有邑云骑尉和有邑恩骑尉之爵。 ”
这时,二甲进士周忱走到场中向朱棣嗑头谢罪。
“皇上恕罪,小臣虽未结婚,但已经定了亲……”
周忱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之一。 别说周忱已经定了亲,即便他没定亲而且想要成为仪宾,朱棣还舍不得呢。 所以朱棣不以为意地说道:“你直言事实是为诚,坚持履约是为信,何罪之有……已经定亲的进士自行退场吧。 ”
结果,场中竟然一大半人都跟着周忱退了出去。
朱棣想了想。 这也是正常情况。
场上的进士们都是年青俊杰,武进士倒也罢了,毕竟这一届地恩科武试准备得不充分,按后世地标准来说就是突击提拔的干部。 而文进士却不同,在金榜题名之前他们都有举人的身份,算是半只脚已经踏上了青云之路。 这些年青的举人在家乡肯定极受欢迎,若不是心高气傲之辈。 订过亲自然不是什么稀罕事。 如今场上还能剩下四五十人已经不错了,反正处于待嫁之龄的宗室女子只有郡主七人、县主一人。 加起来也才八个人。
定下心来,朱棣宣布道:“大家都出来吧,排成一排。 ”
……按道理说朱棣应该宣布说“姑娘们都出来吧”,可想到这句台词在某些特殊场合经常被使用,所以便硬生生将“姑娘们”换成了“大家”……
那些女孩子们虽然害羞,但圣旨已下,却也只能扭扭捏捏按朱棣的命令执行。
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却没有从屏风后面走出来。
虽然对两个待嫁地公主并无特别亲近之意。 但朱棣好歹也继承了燕王的记忆,对这两位女儿还是持有善意地,因此给了她们两个选择:要么选择下嫁给进士,要么选择嫁到大明的附庸属国去作王后。
按惯例,驸马除了拥有驸马都尉这一闲职外,通常不得再担任其他职务。 稍有上进心地年青进士想必不会愿意接受这种命运。 或许是担心所有地进士都不愿意成为附马都尉,那样面子上太难看,所以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都不约而同放弃了这次机会。
看到两位公主并没有出来。 朱棣倒是颇为高兴。 这样也好,按他的计划,这两位公主将分别成为朝鲜王后和安南王后。
从基因学地角度讲,理论上皇室子弟应该是越来越英俊漂亮的,毕竟宗室地妻妾们容貌大多在水准之上。 而事实上,这些郡主县主们虽称不上国色天香。 但也确实对得起观众,其中有两位甚至够得上美女标准。 因此,当少女们红着脸排成一行后,至少有两三个年青的进士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朱棣会心一笑,向年青的进士宣布道:“现在可以凤求凰了。 将你们刚才所做的得意诗赋送给心仪的对象。 郡主县主们若是中意某人,就将香囊送给对方作为信物。 若有双方都情投意合者,朕为你们做主赐予御婚。 ”
自由恋爱于古代而言自然是于礼不合的。 在卫道士的眼中,这种大庭广众之下自由挑选终生伴侣的行为,其性质之恶劣弄不好和召开无遮挡大会类似。 为了避免麻烦,朱棣便没和大臣们商量。 没有礼部地参与。 场上自然免不了有些乱哄哄的。 然而朱棣却也不恼。 只是笑眯眯地看着这种另类的求婚场面。
朱棣之所以导演这么一出,既不是为了提前欣赏几百年后电视中经常出现的男女相亲节目。 也不是为了宣传什么自由恋爱的精神。 之所以要将宗室女子嫁给进士,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朱棣本质上是个小气到了极点地家伙。
宗室之中不仅男性可以享受年禄,女性也同样可以。 公主及驸马的岁禄为2000贯,这种情况对官员的积极性确实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要知道,正一品的年俸才1044贯,而一等公爵的岁禄更少,只不过700贯。 这便意味着一个人即便拼死拼活为国效命,最后不仅官至正一品,而且还获得了一等公爵的爵位,可两者加起来每年也不过1744贯。 从这个角度来说,朝廷对功臣的认可程度还不如娶一个公主的小白脸。
自公主以下,郡主岁禄800贯,县主600贯,郡君400贯,县君200贯。 换一种说法便是:郡主的岁禄超过了正二品官员地官俸;县主超过了从二品;郡君超过了从三品;县君超过了正五品。
原来地历史中,为了避免外戚过于强大威胁皇权,自成祖之后,皇后以及驸马多出身于低级官吏、普通军人或是平民。 事实上,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也是这种情况。 胡善祥是朱棣亲自选定地,在胡善祥被选中之前。 其父胡荣只不过是个百户而已。 朱棣很欣赏这种制度。 明朝中后期也出现过人品恶劣的外戚,然而由于外戚的出身低微,他们顶多只能为恶,对皇权却产生不了威胁。
略过皇后的选拔制度不谈,令朱棣比较感兴趣的是附马的选拔制度。 另一个平行空间,明代早期(太祖成祖两朝)的驸马选择多为功臣勋戚子弟。 成祖之后禁止文武大臣子弟参选,到明英宗时已成定例。 为公主择婿。 由礼部出榜,凡14-16岁在京普通官员及军民子弟。 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都可报名应选。 由皇帝派亲信太监面试,算命等。 如果没有中意地,再扩大挑选范围到河南河北山东地区。 初选中三人,由皇帝或皇太后选一人。
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的夫婿统称仪宾。 仪宾地选拔范围与附马类似。 同样禁止文武大臣子弟参选。
太祖、成祖两朝之后的附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锦衣玉带、居住豪宅以及分享公主每年二千石的禄米(大约相当于朱棣穿越时的60至80万元人民币),不定期的赏赐以及陪嫁的财富庄田,其家人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父可封为兵马指挥(正六品虚衔,有俸禄),其母封“孺人”,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仪宾所能享受的待遇根据妻子地等级逐级减少,但也同样由政府的财政开支负担。
对于女性宗室的供养待遇朱棣倒也没什么意见。 毕竟普通人家嫁女儿也要陪嫁妆的,若是取消宗室女性的福利待遇那也太没人性了。 朱棣只是很不满意那些混吃等死的附马和仪宾。 驸马和仪宾只是虚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官,同时,他们也不能经商,种田……简单地说。 他们只需要混吃等死,一切和谋生有关的事情不必做也不能做。
尽管宗室爵位地继承制度已经改成了递减继承,因此百年后不会出现宗室人口多达数十万的恐怖现象。 可宗室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毕竟相对较高,人口增殖率远超常人,因此将来宗室人口增至数千也并不稀罕。 那时,每年待嫁的宗室女性估计会多达数十甚至上百。 想想,这种制度将会造成每年产生数十甚至上百吃女人饭的小白脸,简直太令人恶心了!
固然,明朝最庞大的寄生群体就是宗室子弟,但是在封建社会中。 任何皇帝都不可能消灭这个寄生集团——为了减少财政负担而将血淋淋地屠刀指向亲人。 那不是神智正常的人敢做的事。 能够将宗室爵位继承制度进行改革,朱棣自认为已经问心无愧了。
对于无法彻底解决宗室寄生集团的问题。 朱棣不是没有无力感的。 对此,朱棣选择将怒气迁怒于驸马和仪宾身上。 虽说既不可能取消宗室女性的福利待遇,也不可能禁止她们出嫁,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棣没有办法:将宗室女性嫁给进士们难道不是一种选择?
如此一来,便堵上了小白脸依靠迎娶宗室女性进而不劳而获的路子。 另一方面,进士们则相当于变相领取了一份额外的养廉银。 即便是只是迎娶一名县君,那也相当于每年额外获得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六至八万元人民币——仅这份收入就已经可以保证五口之家过上小康的生活,从养廉地角度考虑,对预防**多少也能够起些作用。
将宗室女性嫁给进士们只是选择之一,另一个选择是将她们嫁给亲近大明地外藩——尽管血缘关系在重大利益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力,但多少也有利于大明加强对外藩的控制。
……
也不知道咸宁公主地小脑袋是一种什么样的构造,她明明只不过七岁,却对场中凤求凰的场景看得津津有味——或许,这和改革开放初期电视里的节目未必有多好看,但人们却总是被吸引的道理一样吧。
参与这场活动的人毕竟不多,而且程序也不象后世类似的节目那么复杂,因此一柱香的功夫后,一见钟情的已经成功配对了,而没成的也只能落寂地站在一旁。
在场的进士中大多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朱棣想来,宗室女子的嫡长子将分别获得有邑轻车都尉、有邑骑都尉、有邑云骑尉以及有邑恩骑尉之爵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宗室女子所生的次子们也能进入宗学就读,这种待遇同样具有吸引力。
要知道,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宗室可以获得有邑一等男爵、有邑二等男爵等爵位,即使假设这些宗室获得领地后并不扩张发展,但管理现有的领地仍然需要一定数量的封臣。 这些封臣,唯有从有资格进入宗学就读的人当中挑选。 如此一来,不仅嫡长子必然会成为有邑贵族,次子们也同样有很大的机会。
不过,无论文武,一甲进士们全都没有参加这次活动。 想来,他们无法忍受成为仪宾后最高官衔不得超过三品的限制吧?
唉,居然给宋琥、宋瑛机会他们都不要!
以后的功勋子弟想要这种机会都没有了。 因为朱棣早已决定:下次邀请进士们参加西苑赐宴时,对其资格的审查将更加严格。 已婚和已经定亲的自然不可能获得邀请,文武大臣五服之内的亲戚也将被排除在外。 这样规定,既可以防止权臣的影响力过大,也可以防止王爷们通过姻亲关系获得强有力的外援进而造反。
至于说布衣出身的进士,让他们成为皇帝或王爷的女婿却不会对皇权形成太大的威胁。 如果进士愿意成为附马,那么他将成为附马都尉,在宦途上便到此为止。 如果进士成为仪宾则可以继续当官,假设他们中进士时仅仅只有二十岁,按正常的程序,每三年一次考评,每次考评都为卓异,按步就班地从正七品升到正三品需要二十四年。 女婿四十四岁时,岳父若还活着至少也应该六十岁以上了。 到了这把年纪,大约不会仍然保持着造反做皇帝的雄心壮志——退一步说,即便王爷们能够活到老野心到老,可仪宾最高只能成为正三品,在中央不能进入枢纽,在地方不能成为封疆大吏,也算不上什么强有力的奥援。
又重新思索了一遍这种制度,觉得没什么问题了,朱棣便满意地宣布赐予一见钟情者御婚,然后牵着咸宁公主施施然离开。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二章 评书
第二十二章 评书
牵着咸宁公主一路慢悠悠地走到钟粹宫,还未入殿便听见里面传出“啪”地一拍响木。
“上回说到,周武接到了征召令……”
朱棣微微一笑。 这是东厂首任提督马骐正在表演“说话”呢。
“说话”出现于唐代,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 发展到俗说后,“说话”的表演方式与“评书”非常类似,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 后世的研究表明“说话”与“评书”并没有确实的传承关系,因为“说话”是由说评佛教典集演变而来,而“评书”则是由名为“弦子书”的说唱艺术演变而来。 然而在朱棣看来,“说话”和“评书”其实就是一码事,都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因为觉得一个人进膳太寂寞的缘故,朱棣很任性地要求皇后、尚未出嫁的三个公主、太子、太子妃、太孙外加一字并肩王都聚在一起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再一起听“说话”。 虽说这种要求并不符合礼仪,但既然是皇帝提出的要求,谁又能够拒绝呢?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明朝第一家庭逐渐形成了一起吃晚饭的习惯。
朱棣很享受这种天伦之乐,而其他人则非常喜欢茶余饭后的“说话”节目。 咸宁公主亦不例外。 原本她正牵着朱棣的手一荡一荡地好玩,听到里面正在表演“说话”,一下子便甩开朱棣的手。 蹦蹦跳跳地冲进殿内。 朱棣爱怜地看着小女孩地背影,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面走进去。 殿中诸人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行礼。
“都起来吧,”朱棣无所谓地摆摆手,走到皇后身旁坐下,然后冲着跪在地上的马骐说道:“你继续。 ”
得了皇上的旨意,马骐赶紧站起身来。 稍稍等了一下。 待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入座之后,马骐轻轻一拍响木。 说道:“前面说过,周武这位二少爷却是周家的异类。 他们周家去年乡试的时候,长房大少爷和三房四少爷同时考上了举人。 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喜事。 你们说吧,大少爷和四少爷都能考上举人,那二少爷再不济也应该是个秀才对吧?”
马骐刷地展开折扇,装模作样地摇摇头。 “周家是太原县最大的地主,让儿子们进县学读书自然是再容易不过地事了。 可是有一点别忘了。 这县学每年都要考试的。 考试结果分为六等,考得好地才能参加乡试,也就是俗称的取得秀才资格,考得不好那却是要挨板子的。 这周家二少爷打起架来那是三五个人近不得身,可论到学习,却是年年考试都六等,年年都挨板子的劣货。 ”
“周武皮粗肉糙倒是无所谓,挨完板子象没事人似的。 可周家老爷却觉得丢不起这个人!老太爷原本就不待见这个庶子,等大少爷、四少爷一同中举之后,老太爷更是见了周武就心烦,每次见到周武若是不骂上两句,简直连饭都吃不香。 ”
“之前,皇上所颁布的人头税政策令富户们很是为难。 拥有田产不足十亩者需要额外缴纳人头税附税。 因此那些家无恒产的佃户和长工们要么嚷嚷着降地租,要么嚷嚷着涨工钱。 若是依着佃户和长工地要求,富户就会有损失;若是夺佃或是解雇长工,富户又担心会损害自家的名声。 周家是太原县最大的地主,自然也为这种事发愁。 ”
“正愁得没办法,正好皇上颁布了《移民奖励办法》。 周家老爷一想,干脆出些钱,让老2带着那些不安分的佃户长工一起到关外去得了。 一方面眼不见心不烦,另一方面,给老2弄个有邑贵族爵位也算是对得起这个粗货了。 ”
“周家是太原县最大的地主。 全部家产加起来至少有八万贯。 这八万贯可不是个小数目!俗话说万贯家财。 那便是形容家中极富的情况。 这周家的家产加起来有八万贯,那可真是富得没边了!”
“周家老爷把周武打发出去。 相当于让周武提前分家立户。 周家老爷有六个儿子五个女儿,虽说女儿不能分家产,但那份嫁妆还是得准备好。 周武既非嫡又非长,而且又不讨周老太爷喜欢,因此这次提前分家,周老太爷便只给了他六千贯。 ”
“话说那自费移民,除了可无偿获得150亩土地外,还可以每亩10个铜钱的价格购买不超过五百亩土地,而有邑贵族所能获得地优惠更大!有邑恩骑尉可用优惠价格购买不超过一千亩土地,有邑云骑尉两千亩,有邑骑都尉三千亩……直到有邑一等公爵一万九千亩。 ”
“周武分到的六千贯对周家来说连一成都不到,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这六千贯却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巨资。 周武前前后后在关外一共建了五个移民屯,硬生生弄到了一个有邑云骑尉的爵位,全部花费也只不过五千二百贯而已!”
“有邑云骑尉可以每亩10个铜钱购买不超过三千亩地,这种价格简直就是白送。 所以周武根本不管那么多地有没有人种,一口气花了二十贯买了两千亩荒地。 要知道,辽东虽然全都是大块大块的平整土地,但根据离居宅、水源的远近不同,仍有好坏之分。 正因为这个原因,周武便不管不顾地抢先买下了相对较好地地。 ”
“周家是太原最大的地主,却也只不过拥有两千亩地而已,如今周武却已经有了两千一百五十亩地,简直得意极了。 而且,周武还拥有五个移民屯作为他的采邑,每年可从中获得不少采邑收入。 正开心得不得了的时候,周武却收到了出征令。 ”
马骐收起折扇打了一下手心。 “关外和海外新开辟地采邑领头三年不用缴税。 但还是要服役的。 在服军役的时候,一个基本采邑领至少需要出一名战士,而且除非有特殊情况,领主本人必须要亲自服军役——若不服军役或是领主不亲自服役,都得缴纳盾牌税,那可是一大笔钱。 ”
“周武虽然读书不成,但并不是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的傻子。 俗话说得好。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周家二少爷原本就是性格豪爽、江湖习气很重的人。 到了关外后,很快就和底下的移民打成了一片。 在那些移民中,与周家二少爷关系最好地一共有三个人,分别是小猴子、章老2、钱十三。 ”
“周家二少爷吩咐灶娘办了一桌酒饭,然后请这三个朋友来。 开席之前,周家二少爷端起酒便开门见山,说自己要出征了。 需要几名扈从。 然后就许诺当扈从有什么好处,比如说可以减免一部分税,比如说可以分得战利品等等。 ”
“前面说过,那小猴子、章老2、钱十三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而且移民初期条件又相对艰苦,满桌子酒肉摆在面前,哪里还忍得住?周家二少爷话音刚落,仨人立即拍着胸脯答应做扈从,然后把酒往嘴里一倒。 甩开了迎风地膀子,举起了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撑开了腮帮子。 吃地鸡犬伤心,猫狗落泪……”
“辽东那地方冬天冷得邪乎,做好的饭菜随便放个五天八天的也不会坏。 周家二少爷原本想着多做些菜摆出来可以撑场面,哪知道这仨人竟这么能吃?!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桌子上就一片狼籍只剩下骨头鱼刺了。 周家二少爷望着那几个吃货发愣,章老2心满意足地伸欠着打个饱嗝儿,说道:‘呃……舒服……呃……老爷……呃……对我们……呃……这么好!……呃……我们自然……呃……不会……呃……’”
马骐连说带比画,打一个“呃”儿身子耸动一下。 见他学得维妙维肖,朱瞻基和咸宁公主乐得咯咯直笑,皇后、太子妃和公主们掩起了嘴。 太子也笑得别转了脸。 朱文圭还弄不懂这有什么可笑的。 左看看右看看,见不仅大人们在笑。 连基基哥哥也咯呼直笑,于是便心安理得地跟着傻乐起来。
朱棣不禁微微点头。 马骐模仿打嗝还真是象,打得是又响又脆……可他怎么还在不停地打嗝?
正疑惑着,却见马骐苦着脸向朱棣跪下。
“……呃……呃……奴婢……呃……呃……呃……该死……呃……”
马骐那窘迫的表情生动地表达了一件事:这家伙因为摹仿打呃太认真,结果真的打起呃来。
弄明白了事实的真相后,咸宁公主捂着肚子笑得瘫在椅子上;朱瞻基笑得前仰后合,差点从椅子上摔下去;朱高炽自恃身份不能象小孩子那样失态,但是眼前地情景实在令他忍俊不禁,因此连眼泪也笑出来了。 大人发笑总是有原因的,但小孩子却不然。 朱文圭仍然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并不妨碍他开心得手舞足蹈。
朱棣好不容易止住笑,揉着胸口指着马骐道:“你这阉货……快滚出去,不打嗝了再进来。 ”
见马骐掩着嘴慌慌张张往外跑,临出宫门又是一声响亮的“呃”,惹得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说话”节目暂时中断后,朱棣突然想起一件事,不由陷入了沉思。
同为《明史》上记载了名字的太监,郑和这个名字流芳百世了,马骐却属于遗臭万年的角色。
永乐十五年(1417),内官马骐到交趾采办,大索境内珍宝,弄得“人情骚动”。 第二年正月甲寅,交址黎利反。 黎利造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他九岁的女儿被马骐携归明廷以充宫婢然后病死在内地肯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地原因。
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中官马骐激交址刈安土知府潘僚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内官马骐伪传旨谕翰林院出敕。 再次往交趾闸办金银珠香。 明成祖得知后,怒曰:“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趾荼毒生民乎?交趾自此人归,人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可以说交趾的独立,马骐“功”不可没。
这个家伙显然死有余辜,然而朱棣并没有提前杀掉马骐。 而是将之任命为东厂提督。 因为朱棣知道,东厂这种机构将来必然会惹得儒生们极度反感。 而景秀地策论通过后,东厂提督大约会成为这个政策的第一个祭品——反正马骐迟早是要被杀掉的,那么让他的死亡变得有意义岂不是更好?
要说呢,马骐一而再、再而三地惹出那么大地麻烦却没有被明成祖杀掉,其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家伙确实很会讨人欢心。
马骐此人办事精干,口齿伶俐。 真正的评书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但朱棣却命令马骐表演“说话”必须围绕东厂地调查结果而展开。 其本意是为了让长着深宫的太子、太孙更了解民间地疾苦。 马骐也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太子、太孙听马骐讲起民间的日常琐事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当然,尽管生长于皇宫内院的太子和太孙对外界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对民间的日常生活很感兴趣,可是如果天天讲这些,任谁也会听腻。 所以,马骐只是将民间日常琐事作为书帽子。 正式地“说话”节目却是另外地题目。 现阶段,马骐一共有三个“说话”主题:一是《吕宋建国记》,二是《东北拓荒传》,三是《御史柯南破案传奇》。
《吕宋建国记》和《东北拓荒传》其实内容差不多,真正地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地主角是宗室和官员,地点是海外;而后者的主角是平民。 故事发生地点在东北。 至于说《御吏柯南破案传奇》,主角和福尔摩斯一样是个虚幻的人物,而故事内容则是民间传说再加上近阶段反贪风暴的成果。
获得了“说话”的任务后,马骐口齿伶俐的特长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马骐如今说评书地水平已经很高了,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听众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听故事的时候特别投入。 而且,他的口技也是一绝,什么风声雨声、鸟鸣兽吼。 真是学什么象什么。
想想。 另一个历史空间里马骐捅出了那么大的篓子,但明成祖也没把他怎么样。 可见其受宠之深。 现在呢,尽管对马骐有着很深地成见,但朱棣也不得不承认:仅就“说话”表演而言,马骐的水平确实已经炉火纯青了。 将来东厂惹得天怒人怨,大家肯定会把矛头指向东厂的提督。 那时再将马骐为某个官员殉葬,皇后、太子、太孙肯定会非常舍不得。 不过这样也好,依照规定将马骐处死,朱高炽和朱瞻基便能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只要后世的皇帝认真执行这项规定,那么将来太监拥有再大的权力,也只能夹着尾巴作人。
……
正想着将来处死马骐的事情,却见马骐神气活现地从宫殿外面走了进来,于是“说话”节目继续。
朱棣正准备静下心来听故事,却听见一旁的皇后悄悄问道:“皇上,你对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的婚事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棣一愣,想着大约是刚才他发愣地时候两位公主悄悄向母后告状了,于是无所谓地答道:“朕给了她们两个选择:要么下嫁给新科进士,要么下嫁到大明地属国去做王后。 刚才她们俩都没有选择下嫁给新科进士,那自然只能到大明的属国去做王后了。 ”
徐贞静微微颦眉。
“和亲好象有损于大明地威严吧?”
朱棣一哂。
“这怎么算得上是和亲?打不赢人家被迫送公主并且陪上一大笔嫁妆才算是和亲!朕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属国与大明之间的联系以及亲密程度。要知道,元朝的皇帝总是将公主嫁给高丽国王,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 结果当太祖恢复了华夏衣冠后,高丽国王仍然首鼠两端,与北元使节往来不断。 直到高丽大将李成桂造反建立了朝鲜王国,朝鲜这才正式与北元决裂。 可见,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国王有助于双方和睦友善、守望互助的友好关系。 ”
事实上另一个历史时空里虽然明朝从来不曾将公主下嫁,但明朝与朝鲜等属国的关系仍然不错。 满清堀起时,朝鲜仍然一如既往地忠于明朝,直到满清大军攻入朝鲜后,朝鲜不得已才投降。 而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逃往安南,安南的国王也曾试图保护那位穷途末路的宗主国皇帝——可惜吴三桂太不象话,居然率军杀入安南,亲自用弓弦绞死了南明皇帝。
属国并不需要公主下嫁也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忠诚,那么朱棣为什么还要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国王呢?
原因很简单:由不相干人的作属国的国王,总不如让外孙去作属国的国王更令他舒心。 将来若条件允许,成立大东亚邦联帝国时,亲戚之间也好说话一些。 况且,朝鲜国的王后经常会因为母族力量强大等原因而掌握很大的权力——朱棣是有点儿大男子主义,但是如果明朝公主能够在朝鲜垂帘听政甚至干脆成为女王的话,他却丝毫不会介意。
普通人家嫁女儿自然只是家事,但是涉及到将公主下嫁给属国,却也算得上是国事了。 徐贞静不是那种不识大体的女人,听了朱棣的解释后,便沉默不语了。 朱棣也不会继续就此事继续罗嗦。 在朱棣看来,女儿去当王后总比下嫁普通的附马更体面,更何况她们的儿子将来还可以当国王,想来这种结果对公主的吸引力更大些。 至于说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一样之类的问题,朱棣根本不作任何考虑——他本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水土不服、生活最不习惯的人,怎么可能会产生多余的同情心去同情别人?
见说服了皇后,朱棣便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马骐表演的“说话”上。 不以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去看,马骐表演的“说话”倒也确实挺有吸引力,朱棣的心神慢慢溶入了故事中。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上)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下)
第二十三章 家园(下)
由于盘缠不足,后半程孙大寿几乎是一路乞讨,好不容易才来到了周武的领地。
听完孙大寿的故事,周武思索了半天。
虽说连秀才都没考上,但周武性格豪爽外向,在太原时所交的朋友之中三教九流都有,因此懂的东西比常人要多得多。
周武问道:“不对呀?川马、滇马向来有名,四川、云南两地都产马,这两处民间的马匹数量也不算太少。 你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
孙大寿苦笑着解释:“马耕农具的制作手艺在我们孙家世代相传,谁又不想将它发扬光大呢?可是很多对此进行尝试的先祖都失败了。 这些先祖将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到了我这一代,对马耕农具的利弊特点已经基本摸透了。 ”
“马是浅耕而牛是深耕,因此从精耕细作的角度讲牛耕更有利,但马耕的速度比牛耕快一倍还不止。 只不过,在山地和分散的小块耕地上,牛耕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因为,在使用马的场合,为了耕种分散的小块土地,需要这里那里地移动,因而损失很多的时间,致使劳动不能充分利用。 ”
“我听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显然四川多山,而云南那边好象也没什么大块的平原。 去四川和云南推广马耕,似乎不怎么合适。 ”
周武立即显摆起来。
“嗨,这你却弄错了。 进四川的道路确实难走。 但四川里面却有好大一块平原。 ”
这时旁边地小猴子也说道:“是的,有一次我听酒楼的客人闲聊,那个四川来的商人说,他们那里的地比山西还要好呢!”
孙大寿听了,不由发起愣来。
周武哈哈大笑。
“大寿兄弟,你现在都已经跑到辽东来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过。 你也用不着后悔。 ”周武指着旁边的土地自豪地说道:“你看,辽东的土地既平整又肥沃。 你虽说弄错了情况。 却也错有错着。 还有,你既然跑到我这里来了,说明你我有缘分,本爵会罩着你地!接着说,说说马耕和牛耕还有什么区别。 ”
孙大寿回过神来,想想周武说得也对。 现在人已经到了辽东,总不可能再跋涉数千里转去四川吧?
孙大寿暗自摇摇头。 继续解说。
“马耕和牛耕最根本的差别,一是购买价格,二是维持成本。 购买价格就不说了,就算是朝廷放宽民间买卖马匹地限制,一匹劣马的价格也抵得上几头耕牛……”
小猴子忍不住打断了孙大寿的话。 “你说错了吧,劣马的价格连一头耕牛都低不上。 ”
“我说的是关内的情况。 物以稀为贵,关内的马本来就少,而且还先要满足军马地需要。 还能剩下多少马供民间使用?这样一来马匹的价格自然就贵了。 ”这时孙大寿突然一滞,用略带疑惑地向(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