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部分阅读
圈。眼见歇斯底里的童子军们丝毫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而朱棣又不愿意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于是便吩咐身旁的黄俨:“让他们停下来。”
要说为什么朱棣明知道黄俨是个奸宦却仍旧喜欢用他呢?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场合下,若是换一个人,搞不好根本不知道刚才皇帝到底说了些什么。可是黄俨不知道是通过口语还是通过猜测,反正他弄明白了朱棣的心思,于是赶紧想办法让欢呼的童子军们停了下来。
待狂热的童子军们逐渐安静下来后,朱棣郑重宣布道:“比赛开始!”
所谓的比赛其实是一种分队训练,与普通训练不同的是,这种比赛特别残酷。参加比赛的双方均赤手空拳,没有护身的披挂。搏斗的时候,参赛者可以拳打、脚踢、用嘴咬,甚至允许挖对方的眼睛。经过残酷的搏斗,打倒了对方的孩子就能获得荣誉。
看了一会儿比赛之后,朱棣又开始心悸起来。虽说是上过战场见惯了死亡和鲜血的马上皇帝,然而看到比赛中一个孩子将另一个孩子的耳朵硬生生咬下来,朱棣仍然老大不自在。想到自己曾特意交待童子军的总教官要加强这些童子军的勇气、体力和残忍性,朱棣总算将斥责童子军总教官的话又咽回了肚子。
想了想,朱棣向一旁陪侍的童子军总教官问道:“这种比赛多长时间举行一次?”
“一个月一次。”
“那么因为比赛而致残的人有多少?”
“过去所举行的四次比赛一共造成了四个人终身残废、三个人因伤重而死……”总教官小心翼翼地瞟了朱棣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朱棣不高兴地问道:“还有别的损失吗?”
总教官补充道:“按规定在冬天童子军只能着单衣……今年冬年太冷,已经有三名童子军冷死,另有十四名童子军因严重冻伤而致残。”
朱棣不由皱起了眉头。总共才一千多童子军,不到半年就损失了将近3%,照这样弄下去可不行。
沉吟片刻,朱棣说道:“以后这种比赛不要太过频繁,每年举行一次好了。另外,那些天生体质就不好的孤儿要甄别出来,对他们的训练力度酌情减轻。而且冬天如果太冷的话,酌情加厚被子。”
语音刚落,总教官便拜伏于地。
“皇上仁德之心必定上动天听!”
朱棣一滞,没理他。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总教官的语气和表情看起来很诚挚,朱棣说不定会让人将这个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家伙拖下去痛揍一顿。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九章 巡视童子军(下)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童子军的来源是孤儿,而孤儿很多都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身体底子没打好。那些在生长期身体底子没打好的小孩,再怎么训练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既然如此,那又何必一条路走到黑呢?
尽管有些孤儿的体质很弱,但他们毕竟受过洗脑教育,因此自有用处。
所有的宗教都需要接受信徒的贡献,而接受了信徒的大量贡献之后,宗教上层又往往很容易沉溺于物欲进而导致生活腐败,结果使得信徒对该宗教丧失信仰。别的宗教是否堕落朱棣并不在乎,但万法一品教却与烈士陵园捆绑在一起,朱棣自然不能容忍该教的高层堕落进而影响烈士陵园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如同官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谋求私利一样,宗教高层利用掌握信仰的权力谋求私利同样很难防范。然而如今却不同了。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是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过于强烈时,那么其他欲望就会相应减弱。对于自幼就经受特殊方法进行洗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想状态有些类似于苦行僧侣——再苦再累也不怕,只求心中的安乐。对于这种极端狂热的狂信徒,利诱和威胁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因此绝对不可能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朱棣打算将那些身体素质不合格的孩子培养成苦行修士,待稍大一些后,给予他们权力,让他们去保证万法一品教的纯洁……或许将来还可以给他们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当然,这件事不急,将来看情况再决定。
拿定了主意后,朱棣继续观看台下的比赛。
童子军的训练成果确实斐然。普通人进行如此激烈的搏斗顶多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会无力,而童子军却将激烈的搏斗维持了近十分钟。体力消耗殆尽之后,童子军们开始展现顽强的意志,明明一个个都没什么力气了,可他们仍然咬牙坚持着。当然,到了这种时候,离分出胜负也不远了。
待比赛结束后,朱棣开始颁奖。
对于童子军,太多的物质奖励反而不美,因此物质奖励方面只是胜利者今晚能够加餐而已。至于说精神奖励,则是朱棣亲自颁发勋章:向比赛的优胜者和在比赛中受重伤者分别颁发训练优秀勋章和训练刻苦勋章。如果不考虑铜板上面的字,这种勋章很象一个中间没开孔的铜币,成本相当低廉。
看到那个在半个小时前失去一只耳朵,仅仅只是进行了简单包扎的童子军,在受勋时竟然发自内心地喜悦着,朱棣好不容易勉强平静的心情再次被震撼了。
后世的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处于异常状态的人可能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当实例就在眼前时,朱棣所受的触动确实很大。
朱棣是个实用主义者,以己度人,他认为授勋还不如给予现实的好处,因此之前并没有特别看重授勋的效果。之所以向童子军授勋,完全是因为迫不得已。经过洗脑后,童子军对物质的需求并不强烈。若是进行物质重奖,反而可能令童子军的思维发生混乱。无奈之余,朱棣只好从记忆的深处翻出了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精神奖励方式。
现在看到授勋效果这么好时,朱棣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自己虽然是现实主义者,但国民不是!在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称之为愚民的前提下,实行授勋制度显然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再者说,仅凭物质奖励也确实很难激励官兵的士气。一条人命应该支付多少抚恤?一只胳膊应该支付多少补偿?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一次战斗需要支付多少薪酬?若是将物质激励上调到雇佣兵的水平,以明朝的全部财政收入能够养得起五十万官兵就足以让朱棣偷笑了。
回宫的路上,朱棣开始思考授勋方面的事情。
材质倒也简直,定为金银铜铁四级也就是了。至于类别,朱棣决定将之划分为这样几大类。
第一类为战役勋章。当然,只有战损率较高而且最终获得胜利的战役才会颁发战役勋章。金银铜铁四级,则分别对应60%、50%、30%、20%的战损率。在朱棣的记忆中,冷兵器时代一般的军队当战损率达到10%以上就会溃败。因此20%的战损率应该是定得比较高的。至于说60%的战损率,如果不是被包围了,正常情况下估计整个大明只有纯粹由童子军组成的部队可以在这种伤亡下继续作战。
第二类为参战次数勋章。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参战二十四次、十二次、六次、三次。参战次数是指参加战役次数而非参加战斗次数,否则士兵们仅仅参加过一次守城战就有可能获得金质参战勋章了。按参加战役次数来计算,一生之中能够参加十六次战役应该是极为罕见的——好象那位“我看见了,我来了,我征服了”的凯撒,终其一生也只参加过几次或十几次战役。
第三类为战伤勋章。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十六次、八次、四次、两次。由于一次战役中受伤次数只能算一次,因此想要获得金质战伤勋章的前提条件是至少参加十六次战役,并且每次战役都受伤。这样算下来,想要获得金质战伤勋章显然比获得金质参战勋章更加困难——能够参加十六次战役本身难度就不小,每次参战都受伤的难度更大,最困难之处在于这个年代并没有抗生素,能够受那么多次伤还能活下来的概率显然无限趋近于零。
第四类为斥侯勋章,授予成功侦察敌情的斥侯。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的成功次数为三十二次、十六次、八次、四次。为了避免斥侯在成功带回一次准确有效的情报后消极怠工,此类行为的次数在同一次战役中可以叠加计算。金质斥侯勋章也不容易获得。因为斥侯这项工作难度很高,正规的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会派出大量斥侯遮蔽战场,想要获得“准确有效的情报”就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敌军斥侯的封锁。若是有斥侯总是能够遇上不派斥侯遮蔽战场的敌军,那只能说他的运气太好。
第五类为袍泽勋章,授予勇敢救援友军者。这种救援不是简单地在战斗中救援同伴,而是专指见友军陷入重围而为之解围。设置此类勋章的目的是为了使大明军人形成“即便身陷重围也会得到友军救援”的信念,这样便可以大幅度增加军人的士气。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八次、四次、两次、一次。
考虑到物以稀为贵,朱棣所设置的获得勋章的条件其实都很苛刻,想要获得金质勋章的难度更是不近人情。而袍泽勋章所需要的次数不仅少,而且救援行为在同一次战役中还可以叠加计算。历史上不泛多次杀出重围后又返身冲入敌群进行救援的行为,比如说赵云,比如说张须陀。对于这种英勇的行为若不进行叠加计算,朱棣觉得良心上过不去。
第六类为杀敌勋章,授予勇敢杀敌的军人。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一千人,一百人,十人,一人。这类勋章下限最低而上限却最高。千人斩?说实话,朱棣根本不认为有人能够领取金质杀敌勋章。
第七类为战功勋章,授予出色完成使命的军人。高级将领想要获得这种勋章必须至少完美地完成一场战役,而中低级军官以及普通士兵,则必须有斩将夺旗或者在战斗中杀死大量敌人的个人英雄行为。与其他勋章不同的是,这种勋章并非金银铜铁四级,而是设金质镶三钻的战功勋章、金质镶两钻的战功勋章、金质镶一钻的战功勋章、金质勋章这四种。只从材质上就能够看出,战功勋章是大明帝国的最高级勋章。
“穷秀才”的社会地位之所以较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能够见知县而不跪。所以,朱棣决定让获得各种勋章的军人拥有对应见不同品级的官员而不跪的权力,具体标准朱棣懒得费神,干脆由礼部去确定好了。另外,勋章的样式以及图案设计自然也要交给礼部。
现代军队的各类勋章都有规定的佩带位置,有的佩带在左胸袋沿上方、有的佩带在左胸袋沿下方、有的佩带在衣领中间、有的佩于左臂上方、有的佩带在右胸袋中间甚至还有戴在纽扣眼上的。目前朱棣对军队制服进行改革的兴趣不大,因此准备规定所有的勋章干脆象唐宋时期御赐的金鱼袋那样挂在腰间好了……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章 命里无时莫强求
第二十章 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连几天朱棣的心情都很不错,因为他在小范围内试验了一下,发现以勋章激励士气的办法确实很好。 烈士陵园自然也能够提高军人的士气,但那毕竟只是死后的事情。 而各类勋章,则使军人们在生前便可以有具体的奋斗目标。 在这双重激励下,何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大幅提升?
但这种好心情却在武举殿试即将举行的前一天被破坏了。
景秀在武举会试中的成绩不好也不坏,排在第三十四名。 按“钦定一甲三名武状元授定远将军(从三品)、武榜眼授广威将军(正四品)、武探花授显武将军(从四品),二甲三十名授守备(正五品),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的原则,如果是殿试第三十四名只能授与同进士出身。 然而会试毕竟不是殿试,只要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哪怕会试成绩忝陪末座,也有一丝希望被皇帝慧眼识珠点为状元——更何况三十四名也不算太低。
由谁当状元是皇帝的权力,退一步说,即便大臣们有权对此说三道四,但考虑到文武双状元里面蕴含的喜庆之意,也不会有人愿意做这等煞风景的事。 朱棣原本以为景秀成为文武双状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在武举殿试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朱棣却得到了一份东厂秘报:景秀病危。
煮熟的鸭子居然就这么飞了……
朱棣原来以为自己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和阅历,更幸运地是穿越后又身为皇帝。 有着如此明显的优势,自然有资格站在这个时代的最顶端俯视众生。 事实上,这段时间里朱棣也确实一帆风顺,想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到。 于是朱棣的自信心越发膨胀,若是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弄不好最后他会发展成为狂妄自大的性格呢。
这一次,想要弄个文武双状元激励民间向武之风的愿望却意外落空了。 历史上没有未参加殿试而获状元的先例倒也罢了。 更麻烦地地方在于景秀患的是急性阑尾炎。 这种病放在后世只需要一个小手术就可以解决,但是在这个顶多只能用药物消炎地年代。 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其实只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朱棣担心,若强行让景秀当武状元,万一景秀旋即就因为阑尾穿孔挂了,说不定民间反而会产生“文武双全遭天妒”的谣言。
出于这种顾虑,朱棣自然不敢任性而为。 弄个文武双状元的计划失败了,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至少,朱棣因为这次的挫败而清醒了不少。
穿越者有什么了不起?皇帝又能如何?不也照样会遭受挫折吗?幸好现在只是想弄个文武双状元没成功。 谈不上什么实际的损失。 如果一直不遇到任何挫折,说不定将来朱棣会过于狂妄自信,发了疯一定要亲自率百万大军远征欧洲,那样做必将造成国力大损不说,朱棣自己也多半会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算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朱棣喟然叹一口气,然后将注意力投在聚精会神进行笔试地武举人身上。
武举殿试只考兵法阵图。 在文举人眼中。 这种兵法阵图的考试与“明经”考试水平差不多,只不过前者是背诵兵法阵图,后者是背诵经义而已。 其实唐宋时期科考有过“明经”考试,但由于“明经”考试太过简单,因此王安石变法时便废除了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
武举人的平均文化水平固然比文举人低得多。 但由于考试的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殿试中并没有出现抓耳挠腮、无法下笔的情况。 到了规定的时间,武举人也都按时交了卷,然后退出殿外,等待最终的结果。
大约一个时辰后,崇政殿前乐声大作。 六十四名专门演练宫乐的畅音阁教习太监,各按方位,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村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吕乐律为主,以萧、笙、簧、笛、琴、筝、篓篌、竖琴和声,编钟铜磬相伴。 奏起来真是声彻九重。 音动人心。 乐声中,六十四个供奉手执圭极端坐。 口中唱道:
“云汉为章际圣时,命冬官,斧藻饰,雕楹玉褐焕玉楣。 采椽不斫无华侈,五经贮腹便便笥。 临轩集众思,贤才圣所资。 慕神仙,虚妄诚无谓,惟得士,致雍熙……启天禄,斯文在兹,宵然太乙藜。 入承明,花砖日影移。 覆锦袍、蒙春礼,撤金莲,归院迟,赐玉脍,咱蓬池……”
待乐声停止,礼部尚书李至刚和文渊阁大学士解缙带头高呼“皇帝万岁!”
新科武进士们也跟着叩头高呼“皇帝万岁,万万岁!”
太子少师姚广孝向前一步,向朱棣行礼,恭恭敬敬接过黄俨捧着地黄缎封面金册,大声道:“殿试第四名宋瑛!”
“臣在!”
一个身材修长、英气逼人的青年应声而出,神采飞扬地走入崇政殿,向朱棣郑重行礼。
待朱棣让宋瑛平身后,姚广孝徐徐说道:“奉旨,由你传胪唱名。 ”
“是。 ”宋瑛按捺住脸上的喜色,一脸严肃地象捧襁褓中婴儿一样捧过那份金册,来至殿口。
“永乐元年恩科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钱成!一甲第二名进士盛世!一甲第三名进士宋琥!”
三甲之中,状元钱成是平民出身,榜眼和探花则都是功勋子弟。
榜眼盛世的父亲是历城侯、平燕将军、总兵官盛庸。 在靖难之役中,盛庸从属南军。 曾大败北军并且击杀了北军大将张玉。 虽说燕王入京师后盛庸立即率众归降,但平燕将军这个称号显然自动被取消,而总兵官一职不久后也被收回。 因此,盛庸的心理压力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在原来地历史中,盛庸于永乐元年致仕,不久后都御史陈瑛劾其怨望有异图,结果被迫自杀。
在朱棣地印象中。 永乐年间只有张辅能够称得上名将。 朱能是否算得上名将则不好说,反正他在出征交趾的途中就病死了。 即便拥有名将的才能也没什么指望。 西宁侯宋晟能力不俗,但宋晟已经六十岁了,这位六十岁的老人还能依靠多久?邱福的爵位倒是蛮高,封了湛国公,但他的统率才能却值得怀疑,毕竟他独立领军时没取得过什么大地胜利。邱福在历史上留下最浓的一笔,反倒是率领着十万大军直赴黄泉。
这么大一个国家。 这么长地边境线,只张辅一个人怎么够用?
盛庸的军事能力算是不错地,只可惜燕王第一心腹爱将张玉死在他地手中,因此肯定会惶恐不安。 领军大将若是长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后不是抑郁而终便是起兵造反——若盛庸只是抑郁而终朱棣还勉强能够忍受,若他选择造反呢?所以,朱棣既想用盛庸又有点不放心。
思来想去,朱棣总算找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为盛庸消除心结。
明朝第一届武举考试应当说准备得过于匆忙,毕竟,武秀才和武举人地选拔制度尚未完善。 因此,朱棣担心参加会试的考生质量会不够好,于是规定功勋子弟若获得两名三品以上官员地推荐便可参加本科武举考试。
盛世身为侯爵之子,而且颇具武名。 按道理说取得武举考试的资格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可惜中国的风俗向来是墙倒众人推,盛庸与皇上的那点子恩怨大家都清楚,谁愿意惹皇上不高兴呢?结果,直到武举考试报名截止的前一天,也没一个三品以上的官员愿意推荐盛世。
对这种情况,朱棣又怒又喜。
怒的是,只是因为盛庸得罪了皇帝,结果竟然没有一个三品以上地大臣敢站出来肯推荐盛世——明朝中后期的御史们似乎不怕皇帝,但洪武、永乐两朝,敢于死谏的官员却少得可怜。 朱棣有时候会忍不住这样想:是不是马善被人骑。 人善被人欺?明朝后来的皇帝远不如太祖、成祖暴虐。 所以就有很多的文人为了求名敢于跳出来指责皇帝。 但面对太祖、成祖这两个杀戮果决的皇帝时,除了极少数真正正直地官员。 伪君子们却不约而同地将脑袋缩回了壳里?
值得欢喜的地方是:没大臣推荐盛世,这个人情便可以留给朱棣自己来做。 于是。 朱棣一道圣旨,特意点名让盛世参加第二天的武举考试。
接到这份圣旨使盛庸吃了一颗定心丸且不谈,盛世本人的军事素质也确实厉害,会试中除开笔试成绩后其他各项综合起来居然排名第一。 若不是因为钱成的运气好,险些连头名状元也被他夺在手里。
探花宋琥是宋瑛的二哥。 历史上西宁侯宋晟死后就是宋琥先袭此爵,之后因不恭之罪被削爵,然后由老六宋瑛袭爵。 朱棣之所以将宋琥、宋瑛分别点为第三名和第四名,主要是看在宋晟的面子上。 历史上宋琥、宋瑛分别迎娶了安成公主和咸宁公主,但朱棣不打算将公主嫁给他们,于是用探花和传胪进行补偿。
榜眼和探花心中的激动之情自不待说,获得状元的钱成更是兴奋得几乎晕过去。 尽管心中早有预感,但在这样美轮美奂、紫翠交辉的金殿前,当着“圣主天子”堂皇公布出来,钱成仍然觉得眼前地景物突然变得恍惚起来。
钱成在会试中除开笔试成绩后排在第三。 他之所以能够提前预感自己会成为武状元,原因也很简单。
景秀中了状元后,座师李至刚特地派人请他去府上,说自己特别欣赏景秀地文章,因此将他排在第一名云云。 当然,闲聊中李至刚自然是不会忘记有意无意地告诉景秀,若无皇上的拨乱反正。 这次会考中景秀将名落孙山,而这种悲惨地遭遇又是由何人造成的。
殿试的那天,景秀和周忱远远地,小心翼翼地瞅了皇上几眼。 他们很奇怪前不久认识的那位“毕夏”居然和高高在前的九五之尊长得那么象。 但因为答案太令人震惊的缘故,潜意识里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那位“毕夏”就是当今的九五之尊。
然而听了李至刚地说明后,景秀便彻底确定了“毕夏”的真实身份——自己本来已经落选了,却被皇上从落卷中挑了出来。 不仅御笔改正了卷中地疏忽之处,还特意放在取中的那一摞当中。 若说“毕夏”不是“陛下”。 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他身上?
当景秀将“毕夏”就是皇上的事悄悄告诉另外两人后,周忱当时又喜又羡。 早知道是这回事,他便硬着头皮去参加武试——虽说武状元没指望,但说不准可以弄个武进士,那样他便是文武双进士了。
至于钱成,则是另一种想法:景秀得到特别的照顾成为了文科状元,那么武状元会不会轮到我呢?
钱成自然不知道。 朱棣原本是计划制造一个文武双状元的,只不过景秀突患急病,武状元的殊荣这才落在他地头上。
在轻如游丝的乐声中,钱成好不容易才回过神来,然后随着司礼官抑扬顿挫的唱礼,由赞礼官引着自己和榜眼探花向朱棣跪伏谢恩、迎榜。
进士及第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唱名赐第。 唱名赐第均在皇宫大殿举行,其仪式非常隆重。 第二是设宴庆贺。 此宴在唐代称“曲江宴”,宋代称为“闻喜宴”,又称作“琼林宴”,元、明、清时则称为“恩荣宴”。 第三是编登科录。 第四是刻碑题名。 第五是授官任职。
前面三项,武进士与文进士并无差异。 第四项刻碑题名中,武进士题名碑矗立于武庙内。 文进士题名碑则立于文庙内。 第五项授官任职,武科进士中状元授从三品定远将军,武榜眼授正四品广威将军,武探花授从四品显武将军,二甲三十名授正五品守备,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最低授正六品的昭信校尉。 文科进士中状元授翰林院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正七品编修。 第二、第三甲优秀者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最低的也授予正八品的县丞。
如此一来,钱成一步登天成了从三品地定远将军。 景秀获得了含金量更高的文科状元。 却只能获得从六品的修撰一职。 这样授官其实和朱元璋制定的文武官员品级暗中吻合。 因为。 明代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而文官的最高实职却只是正二品地尚书。
后世不知祥情的人得知这个情况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 即明代的官员是武贵文贱。 但事实上明朝和宋朝一样,文臣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官。 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滥了就会贬值。 朱棣曾经看过一篇网文,说是明末某文臣担任总督时多么跋扈,辱骂和自己品级差不多的武将,甚至对于正六品的武官不请旨说杀就杀。 但事实上,正六品的武官只不过是百户那个级别的低级武官。 在前线,杀个百户难道还需要专门请旨?
总之,武官的品级高于文官,反而造成了武贱文贵的局面。 朱棣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对此也没什么太好地办法。 将武官地品级大幅降低,肯定会在军队中造成极大震动,其后果朱棣未必能够承受;将文官品级大幅提高,实际操作上又不可行——千户为正五品,理论上只管辖一千户军户,七品知县管辖的人口远远超过一千户,那么品级至少应该是从四品。 以此推之,原先为正四品地知府就应当改为从一品了。 那么,原先是从二品的布政使又该定为什么品级呢?
钱成自然猜不出皇上会在此刻腹诽武状元授官的品级过高,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唱名赐第结束后,钱成由太子少师姚广孝、主考官李至刚和副主考解缙亲送太和门。 应天府尹早就在太和门等着,见钱成等人来了,又迎接上来,亲自扈送三鼎甲开皇城正门招摇而出,至东长安街搭就的彩棚吃簪花酒,任凭千万人瞻仰风采。
典仪完结、三鼎甲分手、看夸官的人纷纷散去后,想起好友景秀还处于病危之中,于是钱成赶紧赶回客栈。
……都不知道景秀能不能挺过今天呢。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一章 玫瑰之约
第二十一章 玫瑰之约
景秀确实是有福之人,医生们束手无策的急性阑尾炎,他居然只凭自己的身体硬生生抗了过去。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但景秀的身体底子好,而且急性阑尾炎也并非什么沉疴,因此两天后便能够起床了。 这样一来,他居然赶上了三天后的西苑赐宴。
进士们都不知道这次的西苑赐宴算是怎么回事,因为之前无论文武的殿试之后都随即举行了“恩荣宴”。 更为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获得了邀请。 当受邀赴宴的进士们在西苑外面相互询问这次宴会背后有什么玄虚时,却见神宫监太监昌盛从里边出来,当门而立,高声喊道:“圣上驾临,诸位依次施礼晋见!”
新科进士们不敢怠慢,立即分成文武两列,按各自的名次排好队依次走进西苑。 皇上亲设的御宴自然既丰富又珍贵,但新科进士们谁也没有看桌子上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行过礼后,大多数进士都是眼观鼻、鼻观心老老实实地站着,只有少数几个进士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落在在一旁的屏风上。 屏风本身自然没什么好看的,令他们奇怪的是,屏风上投射的都是窈窕女子的身影,而且从屏风后还隐约传来女孩子们的窃窃私语以及吃吃的轻笑声。
朱棣看出进士们心中奇怪,却也不为之解惑,只是笑道:“今日咱们君臣同乐,大家不必拘谨。 这样吧。 今日面对西苑景色,美酒佳肴,不可无诗,大家愿意吃呢,尽管放开量地尽情吃喝,愿意吟诗作赋的,也可以随便走走看看。 思索佳句,写出来呈给朕亲自阅看。凡是写得好。 朕一概有赏!”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想到武科进士多半不擅长吟诗赋对,于是又补充道:“武科进士就舞剑为朕佐酒好了。 舞得好,朕同样有赏!”
此言一出,进士们顿时活跃起来。 这种时候,谁不愿意表现表现,以便在皇上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时间。 众人们都忘了屏风之事。 钱成身为武科状元自是当仁不让,立即从侍卫处领了未开锋地钝剑走到场中。 榜眼盛世、探花宋琥、传胪宋瑛也不甘人后,纷纷领了表演用的钝剑走到场地中央。
见仍有武举踊跃地向侍卫领用表演用剑,朱棣不禁哑然失笑。
“想表演剑舞的武举按四人一组依次上场吧,唱起来!”
话音一落,一旁的乐师便奏起了乐器,而宫女则开始伴唱。
历史上明成祖吃饭时总是有宫女伴唱,对于这个历史事实。 朱棣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
穿越之前,朱棣和朋友们唱歌时从不怯场,但他走调非常厉害,若是没有原音或是没有另一个人按正确的调子领唱,朱棣能够把一旁的朋友们唱得掩耳而逃。 每当这个时候,朱棣就特别羡慕那些音域广节奏掌握好地家伙——如今朱棣总算不羡慕了。 因为给他唱歌的宫女们音域和节奏方面绝不比后世地实力派歌星逊色。 每次听着那出谷黄莺般甜美圆润的声音,朱棣总会有种极大的满足感。 若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朱棣更喜欢现代音乐,但他唱歌走调得厉害,因此没办法教宫女们学会后世的歌曲。
有了武状元等人的榜样作用,文进士也放松了心情,或者品着美酒苦思冥想,或者离席而去凭栏构思。
这幅君臣同乐的场景没能维持太长时间,因为屏风后面不时伸出一个女孩脑袋,待女孩缩回头去。 屏风后面便会发出一阵娇羞的嘻笑打闹声。 过不了多久。 便又是另一个女孩鬼鬼祟祟地伸出头来,多半她地视线会与正在关注此处的某个进士相遇。 于是红着脸躲回屏风之后。
读书读傻了的进士自然也是有的,但更多的进士在情商方面也同样出众。 见到这种不同寻常的情况,很多进士便不由有些心猿意马起来。
当然,虽然很多进士纷纷暗自揣度今天的西苑赐宴究竟有什么奥秘,但毕竟皇上就在面前,谁也不敢交头接耳。 再怎么联想翩翩,进士们也不敢君前失仪。
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最终被一个从屏风后面窜出来地小丫头破坏了。
这个大约七八岁的小丫头从屏风后面窜出来后径直朝着皇上跑去,除了某些太过入神的进士外,其他人的视线全都随着这个小丫头而移动。 最终,众人的视线落在了皇上的怀中。 随即众人察觉到自己地不恭,于是纷纷将视线收回,只是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事件的后续发展。
朱棣眉开眼笑地抱住纵入自己怀中的小丫头。
这个小丫头是朱棣和皇后最小的女儿咸宁公主。 徐贞静三个亲生女儿都很漂亮,其中最漂亮的当属小女儿。 当然,咸宁公主目前还只是个小罗莉,但绝对是个美人胚子,其外貌与朱棣穿越前网上颇有名气的小罗莉徐小小有七八分相似——那种撅起嘴生气的神情,更是象了个十足。
历史上这位公主是一位恭慎有礼,通《孝经》、《女则》的乖乖女,可是在朱棣的溺爱纵容下,世上少了一位将会成为三从四德典范地好女子,却多了一个淘气异常地小姑娘。 按明初制度,皇女在出嫁前二日才得册封名号,也就是说按制度此时朱棣三个未嫁的女儿本不该有公主称号,但朱棣着实喜欢这个鬼怪精灵地小丫头,便提前给予了她咸宁公主的称号。
“小咸宁,你哭着喊着非和姐姐们一样躲在屏风后面,可现在怎么自己跑出来了。 ”
咸宁公主撅着嘴抱怨:“不好玩。 皇上骗人!皇上说要玩躲猫猫的,可我和姐姐们躲了那么半天,根本就没人找我!”
朱棣假装瞪起眼睛捏她地鼻子。 但皇上的无上威严在咸宁公主的身上似乎完全无效,小姑娘咯咯地笑着,奋力推攘并躲闪着朱棣的魔手。 看到咸宁公主被逗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朱棣停了下来。
“可是你一开始是怎么答应朕的?你不是说一定会乖乖躲在屏风后面,不被人发现就绝不出来的吗?”
咸宁公主咯咯笑着答道:“可是我被发现了呀。 ”她指着底下的进士们,“我偷偷看外面。 结果被他们发现了。 ”
朱棣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小孩子对大人地情绪最为敏感,因此尽管朱棣能够对咸宁公主板起脸装出生气的样子,但她却从来没害怕过——大概她看得出来朱棣没有真正生气吧?
明成祖有四子五女。 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熙、赵王朱高燧早已成年,朱棣本人地心理年龄比他们大不了多少,因此对他们并无亲近之意。 幼子朱高燨在朱棣穿越之前就早夭了,永安公主和永平公主在洪武二十八年就出嫁了。 剩下三位公主当中,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她们能够提前获得公主称号自然是沾了咸宁公主的光)已是待嫁之龄——这种妙龄女子。 若不是亲生女儿朱棣或许还会有可能亲近一下,但既然是自己的女儿,朱棣却不肯过于亲近——“yin-人-妻”倒也罢了,乱-伦却超出了朱棣的心理承受底线。
唯有咸宁公主现在才七岁,正是最活(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要说为什么朱棣明知道黄俨是个奸宦却仍旧喜欢用他呢?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场合下,若是换一个人,搞不好根本不知道刚才皇帝到底说了些什么。可是黄俨不知道是通过口语还是通过猜测,反正他弄明白了朱棣的心思,于是赶紧想办法让欢呼的童子军们停了下来。
待狂热的童子军们逐渐安静下来后,朱棣郑重宣布道:“比赛开始!”
所谓的比赛其实是一种分队训练,与普通训练不同的是,这种比赛特别残酷。参加比赛的双方均赤手空拳,没有护身的披挂。搏斗的时候,参赛者可以拳打、脚踢、用嘴咬,甚至允许挖对方的眼睛。经过残酷的搏斗,打倒了对方的孩子就能获得荣誉。
看了一会儿比赛之后,朱棣又开始心悸起来。虽说是上过战场见惯了死亡和鲜血的马上皇帝,然而看到比赛中一个孩子将另一个孩子的耳朵硬生生咬下来,朱棣仍然老大不自在。想到自己曾特意交待童子军的总教官要加强这些童子军的勇气、体力和残忍性,朱棣总算将斥责童子军总教官的话又咽回了肚子。
想了想,朱棣向一旁陪侍的童子军总教官问道:“这种比赛多长时间举行一次?”
“一个月一次。”
“那么因为比赛而致残的人有多少?”
“过去所举行的四次比赛一共造成了四个人终身残废、三个人因伤重而死……”总教官小心翼翼地瞟了朱棣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朱棣不高兴地问道:“还有别的损失吗?”
总教官补充道:“按规定在冬天童子军只能着单衣……今年冬年太冷,已经有三名童子军冷死,另有十四名童子军因严重冻伤而致残。”
朱棣不由皱起了眉头。总共才一千多童子军,不到半年就损失了将近3%,照这样弄下去可不行。
沉吟片刻,朱棣说道:“以后这种比赛不要太过频繁,每年举行一次好了。另外,那些天生体质就不好的孤儿要甄别出来,对他们的训练力度酌情减轻。而且冬天如果太冷的话,酌情加厚被子。”
语音刚落,总教官便拜伏于地。
“皇上仁德之心必定上动天听!”
朱棣一滞,没理他。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总教官的语气和表情看起来很诚挚,朱棣说不定会让人将这个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家伙拖下去痛揍一顿。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十九章 巡视童子军(下)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童子军的来源是孤儿,而孤儿很多都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身体底子没打好。那些在生长期身体底子没打好的小孩,再怎么训练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既然如此,那又何必一条路走到黑呢?
尽管有些孤儿的体质很弱,但他们毕竟受过洗脑教育,因此自有用处。
所有的宗教都需要接受信徒的贡献,而接受了信徒的大量贡献之后,宗教上层又往往很容易沉溺于物欲进而导致生活腐败,结果使得信徒对该宗教丧失信仰。别的宗教是否堕落朱棣并不在乎,但万法一品教却与烈士陵园捆绑在一起,朱棣自然不能容忍该教的高层堕落进而影响烈士陵园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如同官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谋求私利一样,宗教高层利用掌握信仰的权力谋求私利同样很难防范。然而如今却不同了。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是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过于强烈时,那么其他欲望就会相应减弱。对于自幼就经受特殊方法进行洗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想状态有些类似于苦行僧侣——再苦再累也不怕,只求心中的安乐。对于这种极端狂热的狂信徒,利诱和威胁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因此绝对不可能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朱棣打算将那些身体素质不合格的孩子培养成苦行修士,待稍大一些后,给予他们权力,让他们去保证万法一品教的纯洁……或许将来还可以给他们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当然,这件事不急,将来看情况再决定。
拿定了主意后,朱棣继续观看台下的比赛。
童子军的训练成果确实斐然。普通人进行如此激烈的搏斗顶多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会无力,而童子军却将激烈的搏斗维持了近十分钟。体力消耗殆尽之后,童子军们开始展现顽强的意志,明明一个个都没什么力气了,可他们仍然咬牙坚持着。当然,到了这种时候,离分出胜负也不远了。
待比赛结束后,朱棣开始颁奖。
对于童子军,太多的物质奖励反而不美,因此物质奖励方面只是胜利者今晚能够加餐而已。至于说精神奖励,则是朱棣亲自颁发勋章:向比赛的优胜者和在比赛中受重伤者分别颁发训练优秀勋章和训练刻苦勋章。如果不考虑铜板上面的字,这种勋章很象一个中间没开孔的铜币,成本相当低廉。
看到那个在半个小时前失去一只耳朵,仅仅只是进行了简单包扎的童子军,在受勋时竟然发自内心地喜悦着,朱棣好不容易勉强平静的心情再次被震撼了。
后世的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处于异常状态的人可能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当实例就在眼前时,朱棣所受的触动确实很大。
朱棣是个实用主义者,以己度人,他认为授勋还不如给予现实的好处,因此之前并没有特别看重授勋的效果。之所以向童子军授勋,完全是因为迫不得已。经过洗脑后,童子军对物质的需求并不强烈。若是进行物质重奖,反而可能令童子军的思维发生混乱。无奈之余,朱棣只好从记忆的深处翻出了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精神奖励方式。
现在看到授勋效果这么好时,朱棣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自己虽然是现实主义者,但国民不是!在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称之为愚民的前提下,实行授勋制度显然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再者说,仅凭物质奖励也确实很难激励官兵的士气。一条人命应该支付多少抚恤?一只胳膊应该支付多少补偿?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一次战斗需要支付多少薪酬?若是将物质激励上调到雇佣兵的水平,以明朝的全部财政收入能够养得起五十万官兵就足以让朱棣偷笑了。
回宫的路上,朱棣开始思考授勋方面的事情。
材质倒也简直,定为金银铜铁四级也就是了。至于类别,朱棣决定将之划分为这样几大类。
第一类为战役勋章。当然,只有战损率较高而且最终获得胜利的战役才会颁发战役勋章。金银铜铁四级,则分别对应60%、50%、30%、20%的战损率。在朱棣的记忆中,冷兵器时代一般的军队当战损率达到10%以上就会溃败。因此20%的战损率应该是定得比较高的。至于说60%的战损率,如果不是被包围了,正常情况下估计整个大明只有纯粹由童子军组成的部队可以在这种伤亡下继续作战。
第二类为参战次数勋章。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参战二十四次、十二次、六次、三次。参战次数是指参加战役次数而非参加战斗次数,否则士兵们仅仅参加过一次守城战就有可能获得金质参战勋章了。按参加战役次数来计算,一生之中能够参加十六次战役应该是极为罕见的——好象那位“我看见了,我来了,我征服了”的凯撒,终其一生也只参加过几次或十几次战役。
第三类为战伤勋章。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十六次、八次、四次、两次。由于一次战役中受伤次数只能算一次,因此想要获得金质战伤勋章的前提条件是至少参加十六次战役,并且每次战役都受伤。这样算下来,想要获得金质战伤勋章显然比获得金质参战勋章更加困难——能够参加十六次战役本身难度就不小,每次参战都受伤的难度更大,最困难之处在于这个年代并没有抗生素,能够受那么多次伤还能活下来的概率显然无限趋近于零。
第四类为斥侯勋章,授予成功侦察敌情的斥侯。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的成功次数为三十二次、十六次、八次、四次。为了避免斥侯在成功带回一次准确有效的情报后消极怠工,此类行为的次数在同一次战役中可以叠加计算。金质斥侯勋章也不容易获得。因为斥侯这项工作难度很高,正规的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会派出大量斥侯遮蔽战场,想要获得“准确有效的情报”就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敌军斥侯的封锁。若是有斥侯总是能够遇上不派斥侯遮蔽战场的敌军,那只能说他的运气太好。
第五类为袍泽勋章,授予勇敢救援友军者。这种救援不是简单地在战斗中救援同伴,而是专指见友军陷入重围而为之解围。设置此类勋章的目的是为了使大明军人形成“即便身陷重围也会得到友军救援”的信念,这样便可以大幅度增加军人的士气。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八次、四次、两次、一次。
考虑到物以稀为贵,朱棣所设置的获得勋章的条件其实都很苛刻,想要获得金质勋章的难度更是不近人情。而袍泽勋章所需要的次数不仅少,而且救援行为在同一次战役中还可以叠加计算。历史上不泛多次杀出重围后又返身冲入敌群进行救援的行为,比如说赵云,比如说张须陀。对于这种英勇的行为若不进行叠加计算,朱棣觉得良心上过不去。
第六类为杀敌勋章,授予勇敢杀敌的军人。金银铜铁四级分别对应一千人,一百人,十人,一人。这类勋章下限最低而上限却最高。千人斩?说实话,朱棣根本不认为有人能够领取金质杀敌勋章。
第七类为战功勋章,授予出色完成使命的军人。高级将领想要获得这种勋章必须至少完美地完成一场战役,而中低级军官以及普通士兵,则必须有斩将夺旗或者在战斗中杀死大量敌人的个人英雄行为。与其他勋章不同的是,这种勋章并非金银铜铁四级,而是设金质镶三钻的战功勋章、金质镶两钻的战功勋章、金质镶一钻的战功勋章、金质勋章这四种。只从材质上就能够看出,战功勋章是大明帝国的最高级勋章。
“穷秀才”的社会地位之所以较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能够见知县而不跪。所以,朱棣决定让获得各种勋章的军人拥有对应见不同品级的官员而不跪的权力,具体标准朱棣懒得费神,干脆由礼部去确定好了。另外,勋章的样式以及图案设计自然也要交给礼部。
现代军队的各类勋章都有规定的佩带位置,有的佩带在左胸袋沿上方、有的佩带在左胸袋沿下方、有的佩带在衣领中间、有的佩于左臂上方、有的佩带在右胸袋中间甚至还有戴在纽扣眼上的。目前朱棣对军队制服进行改革的兴趣不大,因此准备规定所有的勋章干脆象唐宋时期御赐的金鱼袋那样挂在腰间好了……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章 命里无时莫强求
第二十章 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连几天朱棣的心情都很不错,因为他在小范围内试验了一下,发现以勋章激励士气的办法确实很好。 烈士陵园自然也能够提高军人的士气,但那毕竟只是死后的事情。 而各类勋章,则使军人们在生前便可以有具体的奋斗目标。 在这双重激励下,何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大幅提升?
但这种好心情却在武举殿试即将举行的前一天被破坏了。
景秀在武举会试中的成绩不好也不坏,排在第三十四名。 按“钦定一甲三名武状元授定远将军(从三品)、武榜眼授广威将军(正四品)、武探花授显武将军(从四品),二甲三十名授守备(正五品),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的原则,如果是殿试第三十四名只能授与同进士出身。 然而会试毕竟不是殿试,只要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哪怕会试成绩忝陪末座,也有一丝希望被皇帝慧眼识珠点为状元——更何况三十四名也不算太低。
由谁当状元是皇帝的权力,退一步说,即便大臣们有权对此说三道四,但考虑到文武双状元里面蕴含的喜庆之意,也不会有人愿意做这等煞风景的事。 朱棣原本以为景秀成为文武双状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在武举殿试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朱棣却得到了一份东厂秘报:景秀病危。
煮熟的鸭子居然就这么飞了……
朱棣原来以为自己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和阅历,更幸运地是穿越后又身为皇帝。 有着如此明显的优势,自然有资格站在这个时代的最顶端俯视众生。 事实上,这段时间里朱棣也确实一帆风顺,想做什么事都能够做到。 于是朱棣的自信心越发膨胀,若是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弄不好最后他会发展成为狂妄自大的性格呢。
这一次,想要弄个文武双状元激励民间向武之风的愿望却意外落空了。 历史上没有未参加殿试而获状元的先例倒也罢了。 更麻烦地地方在于景秀患的是急性阑尾炎。 这种病放在后世只需要一个小手术就可以解决,但是在这个顶多只能用药物消炎地年代。 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其实只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朱棣担心,若强行让景秀当武状元,万一景秀旋即就因为阑尾穿孔挂了,说不定民间反而会产生“文武双全遭天妒”的谣言。
出于这种顾虑,朱棣自然不敢任性而为。 弄个文武双状元的计划失败了,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至少,朱棣因为这次的挫败而清醒了不少。
穿越者有什么了不起?皇帝又能如何?不也照样会遭受挫折吗?幸好现在只是想弄个文武双状元没成功。 谈不上什么实际的损失。 如果一直不遇到任何挫折,说不定将来朱棣会过于狂妄自信,发了疯一定要亲自率百万大军远征欧洲,那样做必将造成国力大损不说,朱棣自己也多半会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
算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朱棣喟然叹一口气,然后将注意力投在聚精会神进行笔试地武举人身上。
武举殿试只考兵法阵图。 在文举人眼中。 这种兵法阵图的考试与“明经”考试水平差不多,只不过前者是背诵兵法阵图,后者是背诵经义而已。 其实唐宋时期科考有过“明经”考试,但由于“明经”考试太过简单,因此王安石变法时便废除了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
武举人的平均文化水平固然比文举人低得多。 但由于考试的难度相对较低,因此殿试中并没有出现抓耳挠腮、无法下笔的情况。 到了规定的时间,武举人也都按时交了卷,然后退出殿外,等待最终的结果。
大约一个时辰后,崇政殿前乐声大作。 六十四名专门演练宫乐的畅音阁教习太监,各按方位,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村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吕乐律为主,以萧、笙、簧、笛、琴、筝、篓篌、竖琴和声,编钟铜磬相伴。 奏起来真是声彻九重。 音动人心。 乐声中,六十四个供奉手执圭极端坐。 口中唱道:
“云汉为章际圣时,命冬官,斧藻饰,雕楹玉褐焕玉楣。 采椽不斫无华侈,五经贮腹便便笥。 临轩集众思,贤才圣所资。 慕神仙,虚妄诚无谓,惟得士,致雍熙……启天禄,斯文在兹,宵然太乙藜。 入承明,花砖日影移。 覆锦袍、蒙春礼,撤金莲,归院迟,赐玉脍,咱蓬池……”
待乐声停止,礼部尚书李至刚和文渊阁大学士解缙带头高呼“皇帝万岁!”
新科武进士们也跟着叩头高呼“皇帝万岁,万万岁!”
太子少师姚广孝向前一步,向朱棣行礼,恭恭敬敬接过黄俨捧着地黄缎封面金册,大声道:“殿试第四名宋瑛!”
“臣在!”
一个身材修长、英气逼人的青年应声而出,神采飞扬地走入崇政殿,向朱棣郑重行礼。
待朱棣让宋瑛平身后,姚广孝徐徐说道:“奉旨,由你传胪唱名。 ”
“是。 ”宋瑛按捺住脸上的喜色,一脸严肃地象捧襁褓中婴儿一样捧过那份金册,来至殿口。
“永乐元年恩科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钱成!一甲第二名进士盛世!一甲第三名进士宋琥!”
三甲之中,状元钱成是平民出身,榜眼和探花则都是功勋子弟。
榜眼盛世的父亲是历城侯、平燕将军、总兵官盛庸。 在靖难之役中,盛庸从属南军。 曾大败北军并且击杀了北军大将张玉。 虽说燕王入京师后盛庸立即率众归降,但平燕将军这个称号显然自动被取消,而总兵官一职不久后也被收回。 因此,盛庸的心理压力之大自然可想而知。 在原来地历史中,盛庸于永乐元年致仕,不久后都御史陈瑛劾其怨望有异图,结果被迫自杀。
在朱棣地印象中。 永乐年间只有张辅能够称得上名将。 朱能是否算得上名将则不好说,反正他在出征交趾的途中就病死了。 即便拥有名将的才能也没什么指望。 西宁侯宋晟能力不俗,但宋晟已经六十岁了,这位六十岁的老人还能依靠多久?邱福的爵位倒是蛮高,封了湛国公,但他的统率才能却值得怀疑,毕竟他独立领军时没取得过什么大地胜利。邱福在历史上留下最浓的一笔,反倒是率领着十万大军直赴黄泉。
这么大一个国家。 这么长地边境线,只张辅一个人怎么够用?
盛庸的军事能力算是不错地,只可惜燕王第一心腹爱将张玉死在他地手中,因此肯定会惶恐不安。 领军大将若是长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最后不是抑郁而终便是起兵造反——若盛庸只是抑郁而终朱棣还勉强能够忍受,若他选择造反呢?所以,朱棣既想用盛庸又有点不放心。
思来想去,朱棣总算找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为盛庸消除心结。
明朝第一届武举考试应当说准备得过于匆忙,毕竟,武秀才和武举人地选拔制度尚未完善。 因此,朱棣担心参加会试的考生质量会不够好,于是规定功勋子弟若获得两名三品以上官员地推荐便可参加本科武举考试。
盛世身为侯爵之子,而且颇具武名。 按道理说取得武举考试的资格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可惜中国的风俗向来是墙倒众人推,盛庸与皇上的那点子恩怨大家都清楚,谁愿意惹皇上不高兴呢?结果,直到武举考试报名截止的前一天,也没一个三品以上的官员愿意推荐盛世。
对这种情况,朱棣又怒又喜。
怒的是,只是因为盛庸得罪了皇帝,结果竟然没有一个三品以上地大臣敢站出来肯推荐盛世——明朝中后期的御史们似乎不怕皇帝,但洪武、永乐两朝,敢于死谏的官员却少得可怜。 朱棣有时候会忍不住这样想:是不是马善被人骑。 人善被人欺?明朝后来的皇帝远不如太祖、成祖暴虐。 所以就有很多的文人为了求名敢于跳出来指责皇帝。 但面对太祖、成祖这两个杀戮果决的皇帝时,除了极少数真正正直地官员。 伪君子们却不约而同地将脑袋缩回了壳里?
值得欢喜的地方是:没大臣推荐盛世,这个人情便可以留给朱棣自己来做。 于是。 朱棣一道圣旨,特意点名让盛世参加第二天的武举考试。
接到这份圣旨使盛庸吃了一颗定心丸且不谈,盛世本人的军事素质也确实厉害,会试中除开笔试成绩后其他各项综合起来居然排名第一。 若不是因为钱成的运气好,险些连头名状元也被他夺在手里。
探花宋琥是宋瑛的二哥。 历史上西宁侯宋晟死后就是宋琥先袭此爵,之后因不恭之罪被削爵,然后由老六宋瑛袭爵。 朱棣之所以将宋琥、宋瑛分别点为第三名和第四名,主要是看在宋晟的面子上。 历史上宋琥、宋瑛分别迎娶了安成公主和咸宁公主,但朱棣不打算将公主嫁给他们,于是用探花和传胪进行补偿。
榜眼和探花心中的激动之情自不待说,获得状元的钱成更是兴奋得几乎晕过去。 尽管心中早有预感,但在这样美轮美奂、紫翠交辉的金殿前,当着“圣主天子”堂皇公布出来,钱成仍然觉得眼前地景物突然变得恍惚起来。
钱成在会试中除开笔试成绩后排在第三。 他之所以能够提前预感自己会成为武状元,原因也很简单。
景秀中了状元后,座师李至刚特地派人请他去府上,说自己特别欣赏景秀地文章,因此将他排在第一名云云。 当然,闲聊中李至刚自然是不会忘记有意无意地告诉景秀,若无皇上的拨乱反正。 这次会考中景秀将名落孙山,而这种悲惨地遭遇又是由何人造成的。
殿试的那天,景秀和周忱远远地,小心翼翼地瞅了皇上几眼。 他们很奇怪前不久认识的那位“毕夏”居然和高高在前的九五之尊长得那么象。 但因为答案太令人震惊的缘故,潜意识里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那位“毕夏”就是当今的九五之尊。
然而听了李至刚地说明后,景秀便彻底确定了“毕夏”的真实身份——自己本来已经落选了,却被皇上从落卷中挑了出来。 不仅御笔改正了卷中地疏忽之处,还特意放在取中的那一摞当中。 若说“毕夏”不是“陛下”。 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他身上?
当景秀将“毕夏”就是皇上的事悄悄告诉另外两人后,周忱当时又喜又羡。 早知道是这回事,他便硬着头皮去参加武试——虽说武状元没指望,但说不准可以弄个武进士,那样他便是文武双进士了。
至于钱成,则是另一种想法:景秀得到特别的照顾成为了文科状元,那么武状元会不会轮到我呢?
钱成自然不知道。 朱棣原本是计划制造一个文武双状元的,只不过景秀突患急病,武状元的殊荣这才落在他地头上。
在轻如游丝的乐声中,钱成好不容易才回过神来,然后随着司礼官抑扬顿挫的唱礼,由赞礼官引着自己和榜眼探花向朱棣跪伏谢恩、迎榜。
进士及第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唱名赐第。 唱名赐第均在皇宫大殿举行,其仪式非常隆重。 第二是设宴庆贺。 此宴在唐代称“曲江宴”,宋代称为“闻喜宴”,又称作“琼林宴”,元、明、清时则称为“恩荣宴”。 第三是编登科录。 第四是刻碑题名。 第五是授官任职。
前面三项,武进士与文进士并无差异。 第四项刻碑题名中,武进士题名碑矗立于武庙内。 文进士题名碑则立于文庙内。 第五项授官任职,武科进士中状元授从三品定远将军,武榜眼授正四品广威将军,武探花授从四品显武将军,二甲三十名授正五品守备,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最低授正六品的昭信校尉。 文科进士中状元授翰林院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正七品编修。 第二、第三甲优秀者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最低的也授予正八品的县丞。
如此一来,钱成一步登天成了从三品地定远将军。 景秀获得了含金量更高的文科状元。 却只能获得从六品的修撰一职。 这样授官其实和朱元璋制定的文武官员品级暗中吻合。 因为。 明代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而文官的最高实职却只是正二品地尚书。
后世不知祥情的人得知这个情况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 即明代的官员是武贵文贱。 但事实上明朝和宋朝一样,文臣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官。 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滥了就会贬值。 朱棣曾经看过一篇网文,说是明末某文臣担任总督时多么跋扈,辱骂和自己品级差不多的武将,甚至对于正六品的武官不请旨说杀就杀。 但事实上,正六品的武官只不过是百户那个级别的低级武官。 在前线,杀个百户难道还需要专门请旨?
总之,武官的品级高于文官,反而造成了武贱文贵的局面。 朱棣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对此也没什么太好地办法。 将武官地品级大幅降低,肯定会在军队中造成极大震动,其后果朱棣未必能够承受;将文官品级大幅提高,实际操作上又不可行——千户为正五品,理论上只管辖一千户军户,七品知县管辖的人口远远超过一千户,那么品级至少应该是从四品。 以此推之,原先为正四品地知府就应当改为从一品了。 那么,原先是从二品的布政使又该定为什么品级呢?
钱成自然猜不出皇上会在此刻腹诽武状元授官的品级过高,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唱名赐第结束后,钱成由太子少师姚广孝、主考官李至刚和副主考解缙亲送太和门。 应天府尹早就在太和门等着,见钱成等人来了,又迎接上来,亲自扈送三鼎甲开皇城正门招摇而出,至东长安街搭就的彩棚吃簪花酒,任凭千万人瞻仰风采。
典仪完结、三鼎甲分手、看夸官的人纷纷散去后,想起好友景秀还处于病危之中,于是钱成赶紧赶回客栈。
……都不知道景秀能不能挺过今天呢。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一章 玫瑰之约
第二十一章 玫瑰之约
景秀确实是有福之人,医生们束手无策的急性阑尾炎,他居然只凭自己的身体硬生生抗了过去。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但景秀的身体底子好,而且急性阑尾炎也并非什么沉疴,因此两天后便能够起床了。 这样一来,他居然赶上了三天后的西苑赐宴。
进士们都不知道这次的西苑赐宴算是怎么回事,因为之前无论文武的殿试之后都随即举行了“恩荣宴”。 更为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获得了邀请。 当受邀赴宴的进士们在西苑外面相互询问这次宴会背后有什么玄虚时,却见神宫监太监昌盛从里边出来,当门而立,高声喊道:“圣上驾临,诸位依次施礼晋见!”
新科进士们不敢怠慢,立即分成文武两列,按各自的名次排好队依次走进西苑。 皇上亲设的御宴自然既丰富又珍贵,但新科进士们谁也没有看桌子上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行过礼后,大多数进士都是眼观鼻、鼻观心老老实实地站着,只有少数几个进士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落在在一旁的屏风上。 屏风本身自然没什么好看的,令他们奇怪的是,屏风上投射的都是窈窕女子的身影,而且从屏风后还隐约传来女孩子们的窃窃私语以及吃吃的轻笑声。
朱棣看出进士们心中奇怪,却也不为之解惑,只是笑道:“今日咱们君臣同乐,大家不必拘谨。 这样吧。 今日面对西苑景色,美酒佳肴,不可无诗,大家愿意吃呢,尽管放开量地尽情吃喝,愿意吟诗作赋的,也可以随便走走看看。 思索佳句,写出来呈给朕亲自阅看。凡是写得好。 朕一概有赏!”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想到武科进士多半不擅长吟诗赋对,于是又补充道:“武科进士就舞剑为朕佐酒好了。 舞得好,朕同样有赏!”
此言一出,进士们顿时活跃起来。 这种时候,谁不愿意表现表现,以便在皇上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时间。 众人们都忘了屏风之事。 钱成身为武科状元自是当仁不让,立即从侍卫处领了未开锋地钝剑走到场中。 榜眼盛世、探花宋琥、传胪宋瑛也不甘人后,纷纷领了表演用的钝剑走到场地中央。
见仍有武举踊跃地向侍卫领用表演用剑,朱棣不禁哑然失笑。
“想表演剑舞的武举按四人一组依次上场吧,唱起来!”
话音一落,一旁的乐师便奏起了乐器,而宫女则开始伴唱。
历史上明成祖吃饭时总是有宫女伴唱,对于这个历史事实。 朱棣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
穿越之前,朱棣和朋友们唱歌时从不怯场,但他走调非常厉害,若是没有原音或是没有另一个人按正确的调子领唱,朱棣能够把一旁的朋友们唱得掩耳而逃。 每当这个时候,朱棣就特别羡慕那些音域广节奏掌握好地家伙——如今朱棣总算不羡慕了。 因为给他唱歌的宫女们音域和节奏方面绝不比后世地实力派歌星逊色。 每次听着那出谷黄莺般甜美圆润的声音,朱棣总会有种极大的满足感。 若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朱棣更喜欢现代音乐,但他唱歌走调得厉害,因此没办法教宫女们学会后世的歌曲。
有了武状元等人的榜样作用,文进士也放松了心情,或者品着美酒苦思冥想,或者离席而去凭栏构思。
这幅君臣同乐的场景没能维持太长时间,因为屏风后面不时伸出一个女孩脑袋,待女孩缩回头去。 屏风后面便会发出一阵娇羞的嘻笑打闹声。 过不了多久。 便又是另一个女孩鬼鬼祟祟地伸出头来,多半她地视线会与正在关注此处的某个进士相遇。 于是红着脸躲回屏风之后。
读书读傻了的进士自然也是有的,但更多的进士在情商方面也同样出众。 见到这种不同寻常的情况,很多进士便不由有些心猿意马起来。
当然,虽然很多进士纷纷暗自揣度今天的西苑赐宴究竟有什么奥秘,但毕竟皇上就在面前,谁也不敢交头接耳。 再怎么联想翩翩,进士们也不敢君前失仪。
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最终被一个从屏风后面窜出来地小丫头破坏了。
这个大约七八岁的小丫头从屏风后面窜出来后径直朝着皇上跑去,除了某些太过入神的进士外,其他人的视线全都随着这个小丫头而移动。 最终,众人的视线落在了皇上的怀中。 随即众人察觉到自己地不恭,于是纷纷将视线收回,只是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事件的后续发展。
朱棣眉开眼笑地抱住纵入自己怀中的小丫头。
这个小丫头是朱棣和皇后最小的女儿咸宁公主。 徐贞静三个亲生女儿都很漂亮,其中最漂亮的当属小女儿。 当然,咸宁公主目前还只是个小罗莉,但绝对是个美人胚子,其外貌与朱棣穿越前网上颇有名气的小罗莉徐小小有七八分相似——那种撅起嘴生气的神情,更是象了个十足。
历史上这位公主是一位恭慎有礼,通《孝经》、《女则》的乖乖女,可是在朱棣的溺爱纵容下,世上少了一位将会成为三从四德典范地好女子,却多了一个淘气异常地小姑娘。 按明初制度,皇女在出嫁前二日才得册封名号,也就是说按制度此时朱棣三个未嫁的女儿本不该有公主称号,但朱棣着实喜欢这个鬼怪精灵地小丫头,便提前给予了她咸宁公主的称号。
“小咸宁,你哭着喊着非和姐姐们一样躲在屏风后面,可现在怎么自己跑出来了。 ”
咸宁公主撅着嘴抱怨:“不好玩。 皇上骗人!皇上说要玩躲猫猫的,可我和姐姐们躲了那么半天,根本就没人找我!”
朱棣假装瞪起眼睛捏她地鼻子。 但皇上的无上威严在咸宁公主的身上似乎完全无效,小姑娘咯咯地笑着,奋力推攘并躲闪着朱棣的魔手。 看到咸宁公主被逗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朱棣停了下来。
“可是你一开始是怎么答应朕的?你不是说一定会乖乖躲在屏风后面,不被人发现就绝不出来的吗?”
咸宁公主咯咯笑着答道:“可是我被发现了呀。 ”她指着底下的进士们,“我偷偷看外面。 结果被他们发现了。 ”
朱棣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小孩子对大人地情绪最为敏感,因此尽管朱棣能够对咸宁公主板起脸装出生气的样子,但她却从来没害怕过——大概她看得出来朱棣没有真正生气吧?
明成祖有四子五女。 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熙、赵王朱高燧早已成年,朱棣本人地心理年龄比他们大不了多少,因此对他们并无亲近之意。 幼子朱高燨在朱棣穿越之前就早夭了,永安公主和永平公主在洪武二十八年就出嫁了。 剩下三位公主当中,安成公主和常宁公主(她们能够提前获得公主称号自然是沾了咸宁公主的光)已是待嫁之龄——这种妙龄女子。 若不是亲生女儿朱棣或许还会有可能亲近一下,但既然是自己的女儿,朱棣却不肯过于亲近——“yin-人-妻”倒也罢了,乱-伦却超出了朱棣的心理承受底线。
唯有咸宁公主现在才七岁,正是最活(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