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部分阅读
子。 但,这些奴隶毕竟可以缓解移民屯严重缺乏劳动力的压力,因此领主们也没有太挑剔。 遗憾地是,移民们此时地购买力还太弱,因此制约了奴隶交易规模的扩大。
知道奴隶也可以用来种地后,周武自然动过买更多奴隶地心思。 可周武既没钱又不懂得期货原理,否则肯定会使用期货工具来套取现金,然后购买奴隶扩大生产。 值得庆幸的是,购买并不是获得奴隶的唯一途径……据周武所知,蒙古和女直部落的奴隶主要是敌对部落的战俘!
如今商仁发出了征召令,这说明很快就会有战斗发生。 战斗可以产生战俘,战俘可以转变为奴隶……
注1:如果说都督类似于大军区司令,那么都指挥大约相当于小军区司令。
PS:据说大章是可以求月票的。 :)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五章 出征
第二十五章 出征
周武一共拥有五个基本采邑领,按照封建契约,接到征召令之后至少应该提供五名全副武装的战士。
所谓的全副武装,首先必须拥有一匹战马(为了保持行军速度和随时替换在战斗中损失的马匹,一匹战马往往不够)。 其次,还必须拥有一整套战斗装备:一套甲具(至于说到底是铁甲、绵甲甚至是纸甲,则以封臣所拥有的基本采邑领数量相关);一支长兵器,例如长矛、戟、长柄狼牙棒等;一柄近战武器,例如马刀、剑、短斧、单手狼牙棒等;一支弓以及两壶箭(二十四支)。 再次,还需要准备帐逢,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负载这些物资的牲畜等。
封臣如果躲避、拒绝出征或派人代己出征,或者骑士装备不全都属于违反封建契约,宗主可之处以罚金甚至是直接剥夺封臣的采邑。 不过,由于移民的头三年属于优惠期,因此对骑士装备方面并不严格限制——只要有信心能够空手打倒敌人,封臣哪怕是手无寸铁地上战场也是允许的。
打战是一种很危险的工作,武装得越好自然越安全,如果不是因为没钱购买装备,周武绝对会按照契约所规定的那样装备自己。
周武准备了两匹马给自己轮换着骑——无论是追捕战俘还是逃跑,充足的马力显然是关键因素。
战斗装备嘛,甲具是不用想的。 但厚厚地棉衣多少也有些防御力。 长兵器是一只长柄狼牙棒。 狼牙棒制作起来很方便,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只花了孙大寿半个时辰的功夫。 近战武器是周武路过北平时购买的一柄马刀。 弓箭周武却没有配备。 孙大寿在京城服役时认识一个弓匠,知道制作一个好弓需要长达几年的时间。 若只是需要能够弹射出箭支的弓,孙大寿也能很快做一个出来,但那种射程只有二三十步远的东西又有什么用?
除了五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外,周武还有义务提供十五名扈从。 至少目前为止扈从只是好听地说法,与其说是扈从。 还不如说是辅兵——嗯,连辅兵这样的称呼都显得过于褒扬了。 因为那些农夫使用武器只是倒缚在杆柄上地镰刀、锄头、钉耙等农具。 目前看来,所谓的扈从顶多只能用来搬运辎重。
虽然不受老爷子待见,但周武还是有几名心腹的。 问题是,周武一共拥有五处距离超过二十里的基本采邑领。 根据周家与佃民的斗争经验,在分成地租下为了保证地租收入,地主必须对佃户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且直接干预。 特别是到开镰收割之时,地主或代理人如果不亲临现场“临田监收”。 佃户们就会“先自赴田割稻一担充饥”、“先把好麦割一些”、“私将谷子割了几把”等等。 胆子更大一些的佃户甚至敢串联其他佃户,用一个晚上把地里大部分麦子都偷偷收到家里去。
周武采用地是定额地租,但身为领主,他有权收取领民收入不超过两成的赋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赋税的收取与分成地租颇为类似。 所以,周武只得往每个基本采邑领都派遣一名信得过的人去充当庄头,以便掌握该移民屯的收入情况。 周武的五个基本采邑领中,他本人亲自坐镇一个。 管家以及两名长随管理另外三个。 剩下的一个移民屯,周武甚至只能派那个还不到十四岁的小书童去充当庄头。
如此一来,当周武收到征召令时身边却连一名心腹都没有。 因此,周武只能从移民之中打扈从地主意。 于是周武一面派人通知另外四个移民屯,一面吩咐灶娘办了一桌酒饭,请往日里相熟的小猴子、章老2、钱十三前来。
就性质而言这种扈从更象是雇佣兵。 不仅有钱可拿,而且还有权分得战利品。 因此,小猴子等人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周武的要求。
太阳落山之前,另外四个移民屯的人也来了。 第二天,周武便带着这群乱哄哄的农民兵离开了自己的领地。
两天过后,周武抵达了目地地。 令周武比较诧异的是,他的那个异姓结拜兄弟赵武居然带来了三十多个精壮的汉子——要知道,周武身为有邑云骑尉却也只带来了二十多个人,而赵武只是个有邑恩骑尉!
追问之下才知道,赵武的家乡离河南嵩山不远。 那一带习武风气非常浓厚。 甚至连长工、佃户之中也有不少人会几招庄稼把势。 移民辽东时,长兄心疼这个幼弟。 因此选择长工、佃户时,优先选择那些身强力壮并且会武术的。 此外,赵武的长兄还派了两名武师与赵武同行,以便时刻保护他。 当然,赵武的长兄为此给出了不菲的安家费。
总之,赵武本人生性好斗,他的领民也全都不是什么安分地主。 听说打仗有钱可拿,而且还可以获得战利品,恰好现在又正是农闲阶段,结果呼拉拉一下子就有三十多个年青人参加了他地队伍。
不过,更吸引周武注意力的却是那名寡妇。 按封建契约地规定,当宗主发布征召令后,封臣必须亲自出征,否则将按照规定征收巨额的盾牌税。 寡妇的儿子仅仅只有八岁,自然不可能亲自出征。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允许代领主代为出征。 可偏偏代领主却是他的母亲——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不仅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其子弟、族属、妻女、女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而且还允许汉籍有邑贵族由女性担任,代领主自然也可以由女性担任。 结果,身为代领主的寡妇居然亲自出征了。
营地里有一位女性可谓是一道调味剂。 在等待出征的日子里,凡是单身地领主们全都象是蜜蜂见到鲜花一样围着寡妇打转。 这位外表秀气文弱的寡妇。 既没有表现得特别害羞,也没有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但她对所有前来献殷勤的有邑贵族都淡淡的,看不出对谁更有好感。
等了两天,整个辽东的汉籍有邑贵族都聚集在这里了。 除了汉籍有邑贵族之外,竟然还有一名女直有邑贵族也率众加入了这支部队。
女直人不象蒙古人。 蒙古人分裂为鞑靼、瓦刺以及兀良哈三大部分,但总得来说各个蒙古部落都有着效忠的大小可汗。 而女直人这时候却尚未统一。
另一个历史时空地永乐二年二月癸酉,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把剌答嗒来朝。 置奴儿干卫。 以把剌答嗒、阿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驴等为千户所镇抚。 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之后,各卫所入朝入贡时均直接地、独立地与朝廷发生关系,朝廷有所宣谕也直达各该卫所,各卫所不相统属,亦不受奴儿干都司统属。
在这个历史时空里,朱棣提前在建文四年就派遣行人邢枢偕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 要求女直人自行选其酋长授以有邑贵族等爵位,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便完成对大明帝国的军事以及经济义务——总归一条,不同地女直人部落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因此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女直有邑贵族全都属于皇帝的直属封臣。
不知道郑公智是怎么想的,居然花钱雇佣了这些女直人。 雇佣女直人的价钱倒也便宜,每个女直士兵每天只不过支付一斗米。 但是说心里话。 周武并不喜欢女直人做同伴。 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很野蛮,大多数女直人看人时眼光都显得很凶残,再配上脑后那一小撮奇怪的辫子,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女直战士全都穿着各种动物皮毛制成地外衣,但由于制作水平太差,因此外衣的外形糟糕不说。 还散发着一种难闻的气味,简直令人作呕。
到了晚上,这些女直人顶多只是在地上铺上一层潮湿的稻草,更多则直接睡在地上,因为他们没有行军帐篷。
在睡觉之前,女直人喜欢蹲在燃烧着的木柴堆前面,有些人会敲击着马胫骨或者别的什么骨头发出一种奇异的不和谐的卡嗒卡嗒声,一面用鼻子哼着不知名地山歌;有些人则敲着小鼓或者拉着绷紧的弓弦;还有一些人则吃着刚刚从火堆中抓出来的带血的、冒着热气的一片片的肉。 偶尔有汉人走近时,这些女直人会故意张开嘴巴露出尖利地犬齿吓唬对方。 若是目标没心理准备被吓着了,他们便会哈哈大笑。
总之。 若说蒙古人的社会结构尚处于半野蛮半开化的阶段。 那么女直人则是纯粹的野蛮人。
女直人的人数比周武想象得要多。 那名女直有邑贵族只不过是云骑尉而已,却一共带来了将近两百名战士。 汉籍有邑贵族麾下的人口总数是对方的十倍以上。 但兵力加起来也只不过刚刚超过五百而已。
鼠有鼠路,蛇有蛇道。 以前商仁是一名商人,与很多在辽东做生意的商人都有着联系。 根据商仁所掌握的情报,鞑靼人近来不时侵犯边境,而且近期有可能发动一场规模较大的进攻。
商仁绝对不敢与鞑靼人硬撼,但是将队伍拉到辽东都司地所在地之后情况却不同。 朝廷地军队自然会和鞑靼人正面战斗,这时,有邑贵族的军队便可以从侧面攻击,或者待战斗胜利后痛打落水狗。
大多数有邑贵族都赞同商仁这个混水摸鱼地计划。 在半年之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只是地主或商人。 身份的改变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因此这些人还来不及产生与贵族身份相匹配的勇气。 西方骑士崇尚英勇壮烈的战斗,但这些人的梦想则是不参加正面战斗,最好是在追击战中浑水摸鱼抓获几个战俘。
当商仁提出他的“作战计划”时,有部分更为“谨慎”的有邑贵族提出了反对意见。 由于在三年地优惠期内有邑贵族无离开领地(包括宗主的领地)参加战斗的义务,因此商仁不能使用强硬手段。
对于这些人。 商仁则拿出大明帝国的《贵族爵位继承法》进行说服。
大明帝国的有禄贵族是纯粹的减等继承。 有邑贵族虽然是根据采邑规模而确定爵位,但继承爵位时却要向大明帝国缴纳一笔“继承权利金”。 这笔“继承权利金”的数额等于该采邑上一年度所缴纳赋税地两倍,其效果也类似于减等继承。 但,如果有邑贵族本人或者继承人能够立下了军功,那么继承爵位时就能够减免这笔费用。 也就是说,只要有邑贵族参加了这次浑水摸鱼的战斗,混得些许军功。 那么将来后裔继承爵位时就能省下好大一笔钱!
在赤luo裸地利益诱惑下,所有的有邑贵族终于统一了思想。 朝着辽东都指挥使坐镇的广宁城出发了。
……
愿望很美好,但事实却很残酷。
有邑贵族的军队抵达辽东都司所在地广宁城后,便在城外立下了寨子,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
之后,事实验证了商仁的情报和分析都很正确:鞑靼人果然大举进犯辽东,直逼广宁。
一开始有邑贵族们都没怎么担心。 因为营寨立在广宁城的侧后方,鞑靼人没理由冒着被夹击的风险去攻击有邑贵族地营寨。
鞑靼人也确实没做这种无聊的事。 但问题是。 辽东都指挥使沈永却龟缩在广宁城里,根本不敢派兵出战。 结果,鞑靼人便只留下少数监视部队,其他人都绕过广宁城向辽东深处出发。
商仁通过深入鞑靼人势力范围的商人得到情报,然后正确地判断出鞑靼人即将向辽东发动规模较大的侵扰。 但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那种“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的错误:没想到,辽东都指挥使沈永不但不敢迎战。 甚至当鞑靼人绕过广宁城攻击后方时,沈永也不顾守土之责,竟然就那么坐视鞑靼人离开。
这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情况令商仁方寸大乱。 因为。 鞑靼人主力部队离开的方向正是他们这些有邑贵族的领地!为了300%地利润,商仁敢于虎口拔牙,但是当战场形势的变化出乎了意料之后,他却并不具备一个合格将领所应有的应变本领。
当商仁慌慌张张准备下令撤回去保卫领地时,却被一个人拦住了。
这人是地位仅次于商仁的三等有邑男爵郑公智带去的。 一开始此人自称是郑公智的谋主,可商仁心急火燎之下根本不打算听他说话。 结果他不得不报出真正地身份:原山东道监察御史王度王子中。 如果仅仅是一个已经辞职的监察御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说的话商仁根本不会重视。 然而当王度说出了他的经历后,商仁却被打动了。
靖难之役中燕王倒也品尝过败仗的滋味,其中最惨的莫过于东昌之役。 此战之后,盛庸军声大振,建文帝亲自为之享庙告捷。 而这次东昌之捷,却是王度向盛庸所谋划的。 只可惜后来李景隆还朝,建文帝不仅赦其罪而不诛,反而予以重用。 李景隆为忌功而谗间盛庸,王度亦因而见疏。 终至事不可为。
虽然商仁之前身为一介商人。 并不知道这些朝廷的辛秘,但王度不再伪装成郑公智的清客后。 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所以,尽管对王度之前隐藏身份地举动颇存疑窦,但商仁仍旧相信了王度地判断,因此没有下令撤军。
然而光是商仁不下令撤军并没有什么用。
这些有邑贵族不象西方的骑士那么精通武艺,但他们在纪律性方面却与西方地同行们有得一拼。 在商仁的强行压制下,这支部队在广宁城下勉强又待了一天。 之后,有邑贵族们纷纷强烈地表示拒绝继续待在营地里不动——要么就去攻击那些留下来监视的鞑靼人,要么就回去保卫自己的领地——当然,前者的声音要小得多。
在绝大多数领主的反对之下,商仁再次动摇了。
事实上,他也确实无法坚持下去了。 因为,就连他的直属封臣也强烈表示不满。 商仁的直属封臣胁迫说:领主有义务保护附庸的生活、声誉、家庭及财产等。 如今鞑靼人正在朝他们的领地而去,如果商仁坚持待在这里不动,而接下来封臣们的领地如果受到了攻击,那么封臣们将联合起来提出中止附庸关系。
这个威胁直接击中了商仁的死||穴。
当初为了说服各种移民屯的首领们,商仁正是用这一套说辞来说服大家的,如今也算是作茧自缚。 商仁拥有二十三个基本采邑领,实力自然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封臣。 但如果封臣们以那个看起来还算正当的理由联合起来反叛,那么商仁就真的会吃不了兜着走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到底是攻击那些留下来监视的鞑靼人还是直接撤走。
大多数有邑贵族们都是来浑水摸鱼捡便宜的。 虽然双方并没有真正交战,但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对鞑靼人的骑术和射术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鞑靼人已经远远不如两百年之前的祖先了,但这些牧民的作战技巧和农民、商人比较起来,却占据着极为明显的优势。 所以,大多数有邑贵族都坚决要求直接撤退。
王度退而求其次,再三苦劝商仁应该率领这帮乌合之众先去攻击那批留下来监视的鞑靼人。 但这一次,商仁却不再接受他的意见了。 甚至连郑公智都以沉默来表达对王度冒险之举的反对意见。
见事不可为,王度倒也干脆,跑到广宁城下要求放下罗筐将他拉上去。 离开之前,他对郑公智说:“入广宁城,则活。 随他们去,则死。 ”
郑公智的直属邻地本来就少,如果抛下封臣们独自逃生,那么封臣们回去后肯定会闹着解除封建关系。 再说,郑公智并不认为这次撤退会象王度说得那么危险,因此没有同意入城。
最后王度只得留下一句话。
“若事有不偕,谨记紧随女直人首领身侧。 ”
对于这句话,郑公智却听进去了。 因为一看就知道,女直人的战斗力比那些农民兵要强得多。 若是真的遇上了战斗,自然是待在女直人首领身旁更安全。
由于农耕民族食肉相对较少,因此这支武装部队中绝大多数人都患有夜盲症。 所以有邑贵族们很自然地将撤退的时间定在了第二天的清晨。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六章 遇袭
第二十六章 遇袭
清晨六时,有邑贵族的部队开始撤退。
负责监视的鞑靼人发现有邑贵族们撤退后,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派了若干游骑不远不近地跟在他们附近。
这样一弄,结果有邑贵族的部队连侦察的游骑也不敢派出去了。 因为,游骑只要离大部队距离稍远就会遭受蒙古人的袭击,而鞑靼人的骑射水平也确实远远超过汉人。
游骑派不出去,商仁虽然急得干瞪眼却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 尝试着派拥有马匹的战士向蒙古人冲过去,可鞑靼人见敌人太多竟然转身就跑。 于是郑公智便提出了一个建议:少派一些人,如果鞑靼人肯接战,那便缠住对方,等待大队人马围过去再将之干掉。
然而这一计策实施起来,大家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最难之处并不是拼命缠住鞑靼人的游骑,而在于如何接近他们。
人数较少时鞑靼人确实不撤退,但问题是,有邑贵族们冲过去时纯粹是给鞑靼人充当的箭靶子。
在损失了三匹马以及一名有邑贵族之后,再也没有人肯接受这个任务,而封建采邑制军队的弊端便显现了出来:封臣如果觉得那是必死的任务,那么他便会理直气壮地拒绝。 无论商仁和郑公智怎么鼓动都没用。
发现人数即便占据绝对优势下也无法战胜蒙古人后,这一残酷的事实使得部队原本就不高地士气越发低落了。
渔猎为生的女直人。 其射术甚至超过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蒙古人才不敢太过接近。 在整支部队中大多数人充满了沮丧时,女直人却保持着旺盛的战意。 只可惜这群从山里出来的女直人完全不会骑马,因此无法执行这个任务。 除了女直人之外,整支部队中仍然保持着较高士气的大概要算赵武的小队了。 可惜赵武等人同样不会骑马。 所以,众人只能无奈地任由蒙古人地游骑在远处不怀好意地进行监视。
中午时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 于是队伍停下来埋锅造饭。
要不怎么说这支由有邑贵族所组成地部队是乌合之众呢?明明知道蒙古游骑在附近,却根本没有安排预警的游骑。 当饭煮好之后。 大家便一窝蜂地涌上去。 唯一有过实战经验的女直人同样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而且他们对于吃饭的热情绝不逊于任何一个汉人。
整个队伍的人几乎全都开始吃饭了,只有少数几个人还在伺候着他们的坐骑。 周武把他地坐骑当成儿子一样,自然也是如此。 他已经喂了小武大半块豆饼了,接着又掰了一小块青盐用手掌压碎混在精饲料里,放在手掌上喂着小武。 小武一边伸出舌头舔着周武的手,一边满足地打着响鼻。 不时摇晃一下脑袋或是用前蹄在地上踢踏几下。 突然间,小武停了下来,摆出一副凝神细听的模样。
几乎是同一时刻,女直人的首领象是被烙铁烫到手似的突然扔下手上的食物,然后趴在了地上。 他以更快的速度爬起来,然后一边用女直话急促地发布着命令,一边抓起武器向一旁狂奔而去。 其他的女直人立即以最快地速度抓起武器,跟着首领跑开了。
众人正在奇怪女直人发了什么疯。 却隐约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马蹄声。
没等众人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马蹄声越来越大,一支正在高速冲锋的骑队已经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之中。 郑公智绝望地看着那支骑兵队伍,突然想起了王度之前的预言。
郑公智无法确定对方究竟是负责监视广宁城的那群骑兵,还是鞑靼人离开时故意在附近埋伏下地伏兵。 但总之,事情正如王度所预料的那样。 他们这支撤退的部队遭受了敌人的袭击。 对于有邑贵族而言,最糟的是当敌人挥舞闪着寒光的马刀飞速杀过来时,他们却丝毫没有防备……对郑公智而言,则应该用“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来形容。 吃饭时郑公智自然不肯和那群臭哄哄的女直人坐在一起。 然而现在女直人已经跑远了,他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用那呆滞的目光在蒙古人和女直人之间机械而缓慢地来回游移。
有些人仍然在发呆,但更多的人则做出了反应。
不过,这些完全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地人显然不可能做出正确地反应。
有的人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有地人则象是没头苍蝇一般四处乱跑;有的人开始手忙脚乱地寻找武器——尽管武器就在手边,但直到马刀画出一道弧线掠过他的脖子时,他仍然没有看见近在咫尺的武器;只有很少的人才拿起武器聚在一起试图抵抗骑兵的冲击。
来犯的蒙古人是两个百人队的规模的部队。 看到女直人那支队伍似乎正在有组织地离开战场。 于是分出了五十骑进行追击。
拿起武器聚在一起人大约有五十多人。 蒙古人显然比较重视这支还拥有抵抗意志的小股部队,因此派出了三十骑冲向了他们。
剩下的一百二十名蒙古人。 则朝着那四百多毫无准备的人群猛冲过去。
这时,一声极为响亮的大吼声传遍了整个战场。
“别慌,拿好武器就地站好准备战斗!敌人只有不到一百人!”
这显然是句谎话。 但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判断这个数字是否正确,再说他们也下意识地愿意相信这个令人安心的数字。 只可惜这声吼叫还是响得稍稍迟了些。 当大多数处于惊恐之中的人勉强恢复了一点镇定时,先是一阵箭雨。 紧接着便是锋利地马刀在他们的瞳孔里变得越来越大,然后切割开他们的肌肤。
颈动脉被划破后**鲜血的汩汩声,钢铁相撞的卡啦卡啦的斫击声,被斫倒的人发出地毛骨悚然的尖叫声,垂死之人发出地人生最后的呜咽呻吟声,交织成一片仿佛从地狱里发出来的可怕声音。
紧接着,混乱的战场上开始响起告饶乞命的喊声。 到处都看到脸色吓得发白的有邑贵族或领民从混战中窜出来,六神无主地想要在战场上寻找一块安全之处。 但是随即。 乞命声嘎然而止,取而代之的则是杀死毫不抵抗之人后地残忍狂笑;想要寻找一块安全地方的有邑贵族或领民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他们倒下后,大多两目无光,但双足还在地上乱踢。
拿起武器并且聚在一起试图抵抗的人群同样遭受了猛烈的攻击,不同在于:他们进行了强烈的抵抗。
赵武大声吆喝着部下保持整齐队形,可他自己却独自拿着一把丈二长枪站在这群人的前面十多米的地方。 赵武孤零零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因此吸引了三十骑蒙古骑兵将肉搏前地那一轮箭全都朝着他射了过去。 赵武大喝一声。 舞出一道密不透风的枪花,将射过来的箭全部挑开。
转眼间冲在最前面的骑兵离赵武只有十多米的距离了。 对于骑兵冲刺而言这点距离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 看着那把正指着自己地丈二长枪,那名骑兵潜意识地拉了拉缰绳,将速度降了一点——其实即便骑兵不控制马匹减速,当马匹发现继续向前飞奔将会被尖锐的物体刺中脖子时,动物的本能也会迫使它停下来。
这名骑兵拉了一下缰绳之后,立即老羞成怒地大叫一声,然后继续硬着头皮向赵武冲过去。刚才那一瞬间降低速度的举动只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而蒙古勇士的荣誉感却迫使这名骑士不得不继续冲过去,哪怕是死!
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大多数人都会非常恐惧,仅有极少数人会特别兴奋,赵武便是属于后者。 一种透过灵魂深处的冲动将他的战斗漏*点逐渐推涌到**。
看到骑兵的身影越来越大,赵武深吸一口气,将枪术在刹那间发挥到极致:一眨眼的功夫。 他便使出了枪术中地拦、缠、拨三种技巧,将对方地马刀荡开之后又顺势一扎,一下子刺中了他的胸口。
骑兵地冲击力比赵武预想得要大很多。 他本以为在刺中对方的胸口后可以迅速抽回长枪,却没料到枪尖却一下子全部刺入了骑兵的胸腔。 因为枪头刃下数寸装一小铁盘,因此当整个枪尖都捅进敌人胸腔后,枪杆上立即传来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结果,那股巨大的反作用力一下子将赵武双臂震得发麻,虎口裂开。 幸好赵武反应极快,眼见握不住枪杆,便在松手的瞬间侧身一扑。 否则那倒撞而来的枪杆必将撞上他的胸口。
还没从地上爬起来。 赵武发现又有一名骑兵正控制着坐骑朝他践踏而来。 赵武只得连续三个倒腾翻滚才惊险万分地躲了过去。
区区三十名骑兵自然不可能摆出太厚的阵型,因此躲过了第二名骑兵的袭击后。 赵武便暂时安全了。 这时,赵武连忙向身后望去。
那群拿起武器聚集在一起进行抵抗的人大多都赵武的领民。 前面说过,赵武的家乡习武风气极浓,连长工佃户们也个个都会几招乡下把势。 而且由于当地人多地少,因此经常发生规模不一的械斗。 所以这群人的表现总体上还说得过去。
一个交错之后,这群人虽然被冲散了,但差不多有十个蒙古人从马上摔了下来,而那群人当中则倒下了将近二十人。 这个交换比已经很不错了,主战场那边汉人倒下了**十人,而蒙古人却只损失了一个。
这时,战斗之初曾经响起的吼声再次响彻整个战场。
“想想家里即将丰收的粮食……想想那些已经属于你们的土地……快挥舞武器杀死你附近的每一个敌人!”
处于绝望和慌乱之中时,任何稍稍熟悉的声音都有可能象催眠一样完全控制此人地行为。
周武虽然只是个有邑云骑尉。 但托那匹全身乌黑得发亮的骏马的福,不仅几乎所有的有邑贵族都认识他,甚至好多领民都对那炫耀似的爽朗笑声也非常熟悉。
昏了头的有邑贵族和领民们听到这个声音后,立即疯了似地向身边的蒙古人扑过去,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并且正得意洋洋地蒙古人立即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一瞬间地功夫,剑、斧头、狼牙棒、镰刀、锄头、钉钯,全都朝着蒙古人的身上斫去。 短短的几个呼吸之后。 蒙古人就损失了十几个人。
这种损失激起了蒙古人的暴虐性情。 那些已经穿过汉人队伍的蒙古人显然不打算发动第二次骑兵冲锋,而是立即打转了马头再次朝人群中杀去。
这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最初发动突然袭击很正确。 如今蒙古人的骑射水平已经远不如祖先。 以渔猎为生地女直人却大多都能够熟练掌握射击技巧。 若是选择在远处对射,蒙古人也讨不了好。 而发动突然袭击却可以避免这种损失。
如今女直人已经离开了大部队,而且大部队在遭受重创后也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这时蒙古人哪怕迅速离开,在远处重新整队,汉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队伍组织起来。 少了女直人的威胁,蒙古人完全可以用骑射的方法迫使这支部队彻底崩溃——甚至用不着蒙古人发动攻击。 这支已经遭受重创的部队也有可能自行溃散。
然而蒙古人被意外的损失激怒了,他们没费多少力气便冲散了汉人的大部队,以为接下来可以轻松地展开杀戮,却没料到这群拿着农具的农民们竟然反击了,而且还杀伤了他们十几个同伴。 结果,处于暴怒中地蒙古人首领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很多汉人都已经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中,他们都是最少也拥有一百五十亩土地的自耕农。 想到之前做梦都想不到土地和即将丰收的粮食,这些人脑海里全都响着同一句话。
“快挥舞武器杀死你附近的每一个敌人!”
空气变得浑浊而危险。 这些歇斯底里地人变得象是保护小崽的母兽一样,变得极具攻击性。 他们的视线逐渐变得纷繁零乱,很多人甚至失去了辨别能力。 根本不去分辨附近的人究竟是谁,只要发现附近有人影晃动,他们就会立即发动疯狂的攻击……也就是说,蒙古人返身冲进了一群疯子当中。
疯子是危险的。 手持锋利武器试图杀人的疯子更加危险。 蒙古人的平均战斗力确实比这些汉人农民要高出很多,但软的怕硬的,硬地怕横地,横的怕不要命地,不要命的怕精神病的——蒙古人顶多也只能算是“横的”。 打了一阵之后,发现对手中很多人都象疯子一样,蒙古人不免产生了惧意。
这时,蒙古人的首领发出了一声如同狼嚎的尖历啸声,所有的蒙古人立即高亢而激烈地回应着,战场上象是突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狼群一般。
双方正在激战时。 一方突然发出如此整齐划一而又凄厉的嚎叫声。 那么双方的士气很有可能会此涨彼伏。 然而蒙古人的士气虽然提高了,但也不过恢复到开始战斗前的水平。 而汉人的士气却没有明显下降。
以商仁为代表的。 象是做梦似地在战斗的人,听到这声长啸只是打了个冷颤,仍旧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模样;象郑公智那样已经吓得失禁而缩着身子瑟瑟发抖的人,士气已经是降无可降;至于说歇斯底里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他们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哪怕听到这种声音也无法产生任何联想,甚至有一名战士趁着对方忘情长啸的时机扑过去用钉钯给他的身上开了五个大洞……
激战双方的战士以惊人的速度纷纷倒下,就交换比而言差不多是五比一。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尽管蒙古人也会死伤惨重,但最终的胜利将会属于蒙古人。
混乱的战斗象一个巨大无比的旋涡一样,混战中。 无论蒙古人还是汉人都被彻底打散了建制。
战斗爆发之前,赵武将短兵器交给了其中一名扈从保管,由于战斗爆发得太过突然,结果当丈二长枪脱手后他便没有武器了。 好在那时战场上很容易捡到武器,赵武此时地武器是一柄用来伐木的大斧子。
充满了战斗漏*点的赵武此刻显得特别兴奋,以至于忘了武者应该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每一次斫击他都会使出全身的力气,斫到什么东西后。 无论是敌人的兵器、身体、盾牌或是马匹,他都会象一个正在伐木的强壮的伐木者那样哼一声。 然后吸一口气继续专注地斫击。 直到面前地敌人象被斫断的大树那样倒下,这时他才会停下来喘几口气,然后红着眼睛寻找下一个目标。
周武所骑地那匹乌黑发亮而且高大健壮的骏马非常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 因此当被斫成重伤的敌人伏在马上逃走后,赵武正好一眼就看到结义兄长周武将一名敌人打下马的情景。
当赵武正准备冲过去与周武会合时,眼角的余光却看见一个蒙古人(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知道奴隶也可以用来种地后,周武自然动过买更多奴隶地心思。 可周武既没钱又不懂得期货原理,否则肯定会使用期货工具来套取现金,然后购买奴隶扩大生产。 值得庆幸的是,购买并不是获得奴隶的唯一途径……据周武所知,蒙古和女直部落的奴隶主要是敌对部落的战俘!
如今商仁发出了征召令,这说明很快就会有战斗发生。 战斗可以产生战俘,战俘可以转变为奴隶……
注1:如果说都督类似于大军区司令,那么都指挥大约相当于小军区司令。
PS:据说大章是可以求月票的。 :)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五章 出征
第二十五章 出征
周武一共拥有五个基本采邑领,按照封建契约,接到征召令之后至少应该提供五名全副武装的战士。
所谓的全副武装,首先必须拥有一匹战马(为了保持行军速度和随时替换在战斗中损失的马匹,一匹战马往往不够)。 其次,还必须拥有一整套战斗装备:一套甲具(至于说到底是铁甲、绵甲甚至是纸甲,则以封臣所拥有的基本采邑领数量相关);一支长兵器,例如长矛、戟、长柄狼牙棒等;一柄近战武器,例如马刀、剑、短斧、单手狼牙棒等;一支弓以及两壶箭(二十四支)。 再次,还需要准备帐逢,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负载这些物资的牲畜等。
封臣如果躲避、拒绝出征或派人代己出征,或者骑士装备不全都属于违反封建契约,宗主可之处以罚金甚至是直接剥夺封臣的采邑。 不过,由于移民的头三年属于优惠期,因此对骑士装备方面并不严格限制——只要有信心能够空手打倒敌人,封臣哪怕是手无寸铁地上战场也是允许的。
打战是一种很危险的工作,武装得越好自然越安全,如果不是因为没钱购买装备,周武绝对会按照契约所规定的那样装备自己。
周武准备了两匹马给自己轮换着骑——无论是追捕战俘还是逃跑,充足的马力显然是关键因素。
战斗装备嘛,甲具是不用想的。 但厚厚地棉衣多少也有些防御力。 长兵器是一只长柄狼牙棒。 狼牙棒制作起来很方便,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只花了孙大寿半个时辰的功夫。 近战武器是周武路过北平时购买的一柄马刀。 弓箭周武却没有配备。 孙大寿在京城服役时认识一个弓匠,知道制作一个好弓需要长达几年的时间。 若只是需要能够弹射出箭支的弓,孙大寿也能很快做一个出来,但那种射程只有二三十步远的东西又有什么用?
除了五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外,周武还有义务提供十五名扈从。 至少目前为止扈从只是好听地说法,与其说是扈从。 还不如说是辅兵——嗯,连辅兵这样的称呼都显得过于褒扬了。 因为那些农夫使用武器只是倒缚在杆柄上地镰刀、锄头、钉耙等农具。 目前看来,所谓的扈从顶多只能用来搬运辎重。
虽然不受老爷子待见,但周武还是有几名心腹的。 问题是,周武一共拥有五处距离超过二十里的基本采邑领。 根据周家与佃民的斗争经验,在分成地租下为了保证地租收入,地主必须对佃户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且直接干预。 特别是到开镰收割之时,地主或代理人如果不亲临现场“临田监收”。 佃户们就会“先自赴田割稻一担充饥”、“先把好麦割一些”、“私将谷子割了几把”等等。 胆子更大一些的佃户甚至敢串联其他佃户,用一个晚上把地里大部分麦子都偷偷收到家里去。
周武采用地是定额地租,但身为领主,他有权收取领民收入不超过两成的赋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赋税的收取与分成地租颇为类似。 所以,周武只得往每个基本采邑领都派遣一名信得过的人去充当庄头,以便掌握该移民屯的收入情况。 周武的五个基本采邑领中,他本人亲自坐镇一个。 管家以及两名长随管理另外三个。 剩下的一个移民屯,周武甚至只能派那个还不到十四岁的小书童去充当庄头。
如此一来,当周武收到征召令时身边却连一名心腹都没有。 因此,周武只能从移民之中打扈从地主意。 于是周武一面派人通知另外四个移民屯,一面吩咐灶娘办了一桌酒饭,请往日里相熟的小猴子、章老2、钱十三前来。
就性质而言这种扈从更象是雇佣兵。 不仅有钱可拿,而且还有权分得战利品。 因此,小猴子等人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周武的要求。
太阳落山之前,另外四个移民屯的人也来了。 第二天,周武便带着这群乱哄哄的农民兵离开了自己的领地。
两天过后,周武抵达了目地地。 令周武比较诧异的是,他的那个异姓结拜兄弟赵武居然带来了三十多个精壮的汉子——要知道,周武身为有邑云骑尉却也只带来了二十多个人,而赵武只是个有邑恩骑尉!
追问之下才知道,赵武的家乡离河南嵩山不远。 那一带习武风气非常浓厚。 甚至连长工、佃户之中也有不少人会几招庄稼把势。 移民辽东时,长兄心疼这个幼弟。 因此选择长工、佃户时,优先选择那些身强力壮并且会武术的。 此外,赵武的长兄还派了两名武师与赵武同行,以便时刻保护他。 当然,赵武的长兄为此给出了不菲的安家费。
总之,赵武本人生性好斗,他的领民也全都不是什么安分地主。 听说打仗有钱可拿,而且还可以获得战利品,恰好现在又正是农闲阶段,结果呼拉拉一下子就有三十多个年青人参加了他地队伍。
不过,更吸引周武注意力的却是那名寡妇。 按封建契约地规定,当宗主发布征召令后,封臣必须亲自出征,否则将按照规定征收巨额的盾牌税。 寡妇的儿子仅仅只有八岁,自然不可能亲自出征。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允许代领主代为出征。 可偏偏代领主却是他的母亲——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不仅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其子弟、族属、妻女、女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而且还允许汉籍有邑贵族由女性担任,代领主自然也可以由女性担任。 结果,身为代领主的寡妇居然亲自出征了。
营地里有一位女性可谓是一道调味剂。 在等待出征的日子里,凡是单身地领主们全都象是蜜蜂见到鲜花一样围着寡妇打转。 这位外表秀气文弱的寡妇。 既没有表现得特别害羞,也没有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但她对所有前来献殷勤的有邑贵族都淡淡的,看不出对谁更有好感。
等了两天,整个辽东的汉籍有邑贵族都聚集在这里了。 除了汉籍有邑贵族之外,竟然还有一名女直有邑贵族也率众加入了这支部队。
女直人不象蒙古人。 蒙古人分裂为鞑靼、瓦刺以及兀良哈三大部分,但总得来说各个蒙古部落都有着效忠的大小可汗。 而女直人这时候却尚未统一。
另一个历史时空地永乐二年二月癸酉,忽剌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把剌答嗒来朝。 置奴儿干卫。 以把剌答嗒、阿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驴等为千户所镇抚。 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之后,各卫所入朝入贡时均直接地、独立地与朝廷发生关系,朝廷有所宣谕也直达各该卫所,各卫所不相统属,亦不受奴儿干都司统属。
在这个历史时空里,朱棣提前在建文四年就派遣行人邢枢偕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至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 要求女直人自行选其酋长授以有邑贵族等爵位,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便完成对大明帝国的军事以及经济义务——总归一条,不同地女直人部落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因此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女直有邑贵族全都属于皇帝的直属封臣。
不知道郑公智是怎么想的,居然花钱雇佣了这些女直人。 雇佣女直人的价钱倒也便宜,每个女直士兵每天只不过支付一斗米。 但是说心里话。 周武并不喜欢女直人做同伴。 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很野蛮,大多数女直人看人时眼光都显得很凶残,再配上脑后那一小撮奇怪的辫子,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女直战士全都穿着各种动物皮毛制成地外衣,但由于制作水平太差,因此外衣的外形糟糕不说。 还散发着一种难闻的气味,简直令人作呕。
到了晚上,这些女直人顶多只是在地上铺上一层潮湿的稻草,更多则直接睡在地上,因为他们没有行军帐篷。
在睡觉之前,女直人喜欢蹲在燃烧着的木柴堆前面,有些人会敲击着马胫骨或者别的什么骨头发出一种奇异的不和谐的卡嗒卡嗒声,一面用鼻子哼着不知名地山歌;有些人则敲着小鼓或者拉着绷紧的弓弦;还有一些人则吃着刚刚从火堆中抓出来的带血的、冒着热气的一片片的肉。 偶尔有汉人走近时,这些女直人会故意张开嘴巴露出尖利地犬齿吓唬对方。 若是目标没心理准备被吓着了,他们便会哈哈大笑。
总之。 若说蒙古人的社会结构尚处于半野蛮半开化的阶段。 那么女直人则是纯粹的野蛮人。
女直人的人数比周武想象得要多。 那名女直有邑贵族只不过是云骑尉而已,却一共带来了将近两百名战士。 汉籍有邑贵族麾下的人口总数是对方的十倍以上。 但兵力加起来也只不过刚刚超过五百而已。
鼠有鼠路,蛇有蛇道。 以前商仁是一名商人,与很多在辽东做生意的商人都有着联系。 根据商仁所掌握的情报,鞑靼人近来不时侵犯边境,而且近期有可能发动一场规模较大的进攻。
商仁绝对不敢与鞑靼人硬撼,但是将队伍拉到辽东都司地所在地之后情况却不同。 朝廷地军队自然会和鞑靼人正面战斗,这时,有邑贵族的军队便可以从侧面攻击,或者待战斗胜利后痛打落水狗。
大多数有邑贵族都赞同商仁这个混水摸鱼地计划。 在半年之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只是地主或商人。 身份的改变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因此这些人还来不及产生与贵族身份相匹配的勇气。 西方骑士崇尚英勇壮烈的战斗,但这些人的梦想则是不参加正面战斗,最好是在追击战中浑水摸鱼抓获几个战俘。
当商仁提出他的“作战计划”时,有部分更为“谨慎”的有邑贵族提出了反对意见。 由于在三年地优惠期内有邑贵族无离开领地(包括宗主的领地)参加战斗的义务,因此商仁不能使用强硬手段。
对于这些人。 商仁则拿出大明帝国的《贵族爵位继承法》进行说服。
大明帝国的有禄贵族是纯粹的减等继承。 有邑贵族虽然是根据采邑规模而确定爵位,但继承爵位时却要向大明帝国缴纳一笔“继承权利金”。 这笔“继承权利金”的数额等于该采邑上一年度所缴纳赋税地两倍,其效果也类似于减等继承。 但,如果有邑贵族本人或者继承人能够立下了军功,那么继承爵位时就能够减免这笔费用。 也就是说,只要有邑贵族参加了这次浑水摸鱼的战斗,混得些许军功。 那么将来后裔继承爵位时就能省下好大一笔钱!
在赤luo裸地利益诱惑下,所有的有邑贵族终于统一了思想。 朝着辽东都指挥使坐镇的广宁城出发了。
……
愿望很美好,但事实却很残酷。
有邑贵族的军队抵达辽东都司所在地广宁城后,便在城外立下了寨子,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
之后,事实验证了商仁的情报和分析都很正确:鞑靼人果然大举进犯辽东,直逼广宁。
一开始有邑贵族们都没怎么担心。 因为营寨立在广宁城的侧后方,鞑靼人没理由冒着被夹击的风险去攻击有邑贵族地营寨。
鞑靼人也确实没做这种无聊的事。 但问题是。 辽东都指挥使沈永却龟缩在广宁城里,根本不敢派兵出战。 结果,鞑靼人便只留下少数监视部队,其他人都绕过广宁城向辽东深处出发。
商仁通过深入鞑靼人势力范围的商人得到情报,然后正确地判断出鞑靼人即将向辽东发动规模较大的侵扰。 但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那种“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的错误:没想到,辽东都指挥使沈永不但不敢迎战。 甚至当鞑靼人绕过广宁城攻击后方时,沈永也不顾守土之责,竟然就那么坐视鞑靼人离开。
这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情况令商仁方寸大乱。 因为。 鞑靼人主力部队离开的方向正是他们这些有邑贵族的领地!为了300%地利润,商仁敢于虎口拔牙,但是当战场形势的变化出乎了意料之后,他却并不具备一个合格将领所应有的应变本领。
当商仁慌慌张张准备下令撤回去保卫领地时,却被一个人拦住了。
这人是地位仅次于商仁的三等有邑男爵郑公智带去的。 一开始此人自称是郑公智的谋主,可商仁心急火燎之下根本不打算听他说话。 结果他不得不报出真正地身份:原山东道监察御史王度王子中。 如果仅仅是一个已经辞职的监察御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说的话商仁根本不会重视。 然而当王度说出了他的经历后,商仁却被打动了。
靖难之役中燕王倒也品尝过败仗的滋味,其中最惨的莫过于东昌之役。 此战之后,盛庸军声大振,建文帝亲自为之享庙告捷。 而这次东昌之捷,却是王度向盛庸所谋划的。 只可惜后来李景隆还朝,建文帝不仅赦其罪而不诛,反而予以重用。 李景隆为忌功而谗间盛庸,王度亦因而见疏。 终至事不可为。
虽然商仁之前身为一介商人。 并不知道这些朝廷的辛秘,但王度不再伪装成郑公智的清客后。 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所以,尽管对王度之前隐藏身份地举动颇存疑窦,但商仁仍旧相信了王度地判断,因此没有下令撤军。
然而光是商仁不下令撤军并没有什么用。
这些有邑贵族不象西方的骑士那么精通武艺,但他们在纪律性方面却与西方地同行们有得一拼。 在商仁的强行压制下,这支部队在广宁城下勉强又待了一天。 之后,有邑贵族们纷纷强烈地表示拒绝继续待在营地里不动——要么就去攻击那些留下来监视的鞑靼人,要么就回去保卫自己的领地——当然,前者的声音要小得多。
在绝大多数领主的反对之下,商仁再次动摇了。
事实上,他也确实无法坚持下去了。 因为,就连他的直属封臣也强烈表示不满。 商仁的直属封臣胁迫说:领主有义务保护附庸的生活、声誉、家庭及财产等。 如今鞑靼人正在朝他们的领地而去,如果商仁坚持待在这里不动,而接下来封臣们的领地如果受到了攻击,那么封臣们将联合起来提出中止附庸关系。
这个威胁直接击中了商仁的死||穴。
当初为了说服各种移民屯的首领们,商仁正是用这一套说辞来说服大家的,如今也算是作茧自缚。 商仁拥有二十三个基本采邑领,实力自然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封臣。 但如果封臣们以那个看起来还算正当的理由联合起来反叛,那么商仁就真的会吃不了兜着走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到底是攻击那些留下来监视的鞑靼人还是直接撤走。
大多数有邑贵族们都是来浑水摸鱼捡便宜的。 虽然双方并没有真正交战,但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对鞑靼人的骑术和射术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鞑靼人已经远远不如两百年之前的祖先了,但这些牧民的作战技巧和农民、商人比较起来,却占据着极为明显的优势。 所以,大多数有邑贵族都坚决要求直接撤退。
王度退而求其次,再三苦劝商仁应该率领这帮乌合之众先去攻击那批留下来监视的鞑靼人。 但这一次,商仁却不再接受他的意见了。 甚至连郑公智都以沉默来表达对王度冒险之举的反对意见。
见事不可为,王度倒也干脆,跑到广宁城下要求放下罗筐将他拉上去。 离开之前,他对郑公智说:“入广宁城,则活。 随他们去,则死。 ”
郑公智的直属邻地本来就少,如果抛下封臣们独自逃生,那么封臣们回去后肯定会闹着解除封建关系。 再说,郑公智并不认为这次撤退会象王度说得那么危险,因此没有同意入城。
最后王度只得留下一句话。
“若事有不偕,谨记紧随女直人首领身侧。 ”
对于这句话,郑公智却听进去了。 因为一看就知道,女直人的战斗力比那些农民兵要强得多。 若是真的遇上了战斗,自然是待在女直人首领身旁更安全。
由于农耕民族食肉相对较少,因此这支武装部队中绝大多数人都患有夜盲症。 所以有邑贵族们很自然地将撤退的时间定在了第二天的清晨。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六章 遇袭
第二十六章 遇袭
清晨六时,有邑贵族的部队开始撤退。
负责监视的鞑靼人发现有邑贵族们撤退后,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派了若干游骑不远不近地跟在他们附近。
这样一弄,结果有邑贵族的部队连侦察的游骑也不敢派出去了。 因为,游骑只要离大部队距离稍远就会遭受蒙古人的袭击,而鞑靼人的骑射水平也确实远远超过汉人。
游骑派不出去,商仁虽然急得干瞪眼却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 尝试着派拥有马匹的战士向蒙古人冲过去,可鞑靼人见敌人太多竟然转身就跑。 于是郑公智便提出了一个建议:少派一些人,如果鞑靼人肯接战,那便缠住对方,等待大队人马围过去再将之干掉。
然而这一计策实施起来,大家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最难之处并不是拼命缠住鞑靼人的游骑,而在于如何接近他们。
人数较少时鞑靼人确实不撤退,但问题是,有邑贵族们冲过去时纯粹是给鞑靼人充当的箭靶子。
在损失了三匹马以及一名有邑贵族之后,再也没有人肯接受这个任务,而封建采邑制军队的弊端便显现了出来:封臣如果觉得那是必死的任务,那么他便会理直气壮地拒绝。 无论商仁和郑公智怎么鼓动都没用。
发现人数即便占据绝对优势下也无法战胜蒙古人后,这一残酷的事实使得部队原本就不高地士气越发低落了。
渔猎为生的女直人。 其射术甚至超过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蒙古人才不敢太过接近。 在整支部队中大多数人充满了沮丧时,女直人却保持着旺盛的战意。 只可惜这群从山里出来的女直人完全不会骑马,因此无法执行这个任务。 除了女直人之外,整支部队中仍然保持着较高士气的大概要算赵武的小队了。 可惜赵武等人同样不会骑马。 所以,众人只能无奈地任由蒙古人地游骑在远处不怀好意地进行监视。
中午时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 于是队伍停下来埋锅造饭。
要不怎么说这支由有邑贵族所组成地部队是乌合之众呢?明明知道蒙古游骑在附近,却根本没有安排预警的游骑。 当饭煮好之后。 大家便一窝蜂地涌上去。 唯一有过实战经验的女直人同样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而且他们对于吃饭的热情绝不逊于任何一个汉人。
整个队伍的人几乎全都开始吃饭了,只有少数几个人还在伺候着他们的坐骑。 周武把他地坐骑当成儿子一样,自然也是如此。 他已经喂了小武大半块豆饼了,接着又掰了一小块青盐用手掌压碎混在精饲料里,放在手掌上喂着小武。 小武一边伸出舌头舔着周武的手,一边满足地打着响鼻。 不时摇晃一下脑袋或是用前蹄在地上踢踏几下。 突然间,小武停了下来,摆出一副凝神细听的模样。
几乎是同一时刻,女直人的首领象是被烙铁烫到手似的突然扔下手上的食物,然后趴在了地上。 他以更快的速度爬起来,然后一边用女直话急促地发布着命令,一边抓起武器向一旁狂奔而去。 其他的女直人立即以最快地速度抓起武器,跟着首领跑开了。
众人正在奇怪女直人发了什么疯。 却隐约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马蹄声。
没等众人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马蹄声越来越大,一支正在高速冲锋的骑队已经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之中。 郑公智绝望地看着那支骑兵队伍,突然想起了王度之前的预言。
郑公智无法确定对方究竟是负责监视广宁城的那群骑兵,还是鞑靼人离开时故意在附近埋伏下地伏兵。 但总之,事情正如王度所预料的那样。 他们这支撤退的部队遭受了敌人的袭击。 对于有邑贵族而言,最糟的是当敌人挥舞闪着寒光的马刀飞速杀过来时,他们却丝毫没有防备……对郑公智而言,则应该用“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来形容。 吃饭时郑公智自然不肯和那群臭哄哄的女直人坐在一起。 然而现在女直人已经跑远了,他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用那呆滞的目光在蒙古人和女直人之间机械而缓慢地来回游移。
有些人仍然在发呆,但更多的人则做出了反应。
不过,这些完全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地人显然不可能做出正确地反应。
有的人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有地人则象是没头苍蝇一般四处乱跑;有的人开始手忙脚乱地寻找武器——尽管武器就在手边,但直到马刀画出一道弧线掠过他的脖子时,他仍然没有看见近在咫尺的武器;只有很少的人才拿起武器聚在一起试图抵抗骑兵的冲击。
来犯的蒙古人是两个百人队的规模的部队。 看到女直人那支队伍似乎正在有组织地离开战场。 于是分出了五十骑进行追击。
拿起武器聚在一起人大约有五十多人。 蒙古人显然比较重视这支还拥有抵抗意志的小股部队,因此派出了三十骑冲向了他们。
剩下的一百二十名蒙古人。 则朝着那四百多毫无准备的人群猛冲过去。
这时,一声极为响亮的大吼声传遍了整个战场。
“别慌,拿好武器就地站好准备战斗!敌人只有不到一百人!”
这显然是句谎话。 但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判断这个数字是否正确,再说他们也下意识地愿意相信这个令人安心的数字。 只可惜这声吼叫还是响得稍稍迟了些。 当大多数处于惊恐之中的人勉强恢复了一点镇定时,先是一阵箭雨。 紧接着便是锋利地马刀在他们的瞳孔里变得越来越大,然后切割开他们的肌肤。
颈动脉被划破后**鲜血的汩汩声,钢铁相撞的卡啦卡啦的斫击声,被斫倒的人发出地毛骨悚然的尖叫声,垂死之人发出地人生最后的呜咽呻吟声,交织成一片仿佛从地狱里发出来的可怕声音。
紧接着,混乱的战场上开始响起告饶乞命的喊声。 到处都看到脸色吓得发白的有邑贵族或领民从混战中窜出来,六神无主地想要在战场上寻找一块安全之处。 但是随即。 乞命声嘎然而止,取而代之的则是杀死毫不抵抗之人后地残忍狂笑;想要寻找一块安全地方的有邑贵族或领民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他们倒下后,大多两目无光,但双足还在地上乱踢。
拿起武器并且聚在一起试图抵抗的人群同样遭受了猛烈的攻击,不同在于:他们进行了强烈的抵抗。
赵武大声吆喝着部下保持整齐队形,可他自己却独自拿着一把丈二长枪站在这群人的前面十多米的地方。 赵武孤零零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因此吸引了三十骑蒙古骑兵将肉搏前地那一轮箭全都朝着他射了过去。 赵武大喝一声。 舞出一道密不透风的枪花,将射过来的箭全部挑开。
转眼间冲在最前面的骑兵离赵武只有十多米的距离了。 对于骑兵冲刺而言这点距离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 看着那把正指着自己地丈二长枪,那名骑兵潜意识地拉了拉缰绳,将速度降了一点——其实即便骑兵不控制马匹减速,当马匹发现继续向前飞奔将会被尖锐的物体刺中脖子时,动物的本能也会迫使它停下来。
这名骑兵拉了一下缰绳之后,立即老羞成怒地大叫一声,然后继续硬着头皮向赵武冲过去。刚才那一瞬间降低速度的举动只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而蒙古勇士的荣誉感却迫使这名骑士不得不继续冲过去,哪怕是死!
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大多数人都会非常恐惧,仅有极少数人会特别兴奋,赵武便是属于后者。 一种透过灵魂深处的冲动将他的战斗漏*点逐渐推涌到**。
看到骑兵的身影越来越大,赵武深吸一口气,将枪术在刹那间发挥到极致:一眨眼的功夫。 他便使出了枪术中地拦、缠、拨三种技巧,将对方地马刀荡开之后又顺势一扎,一下子刺中了他的胸口。
骑兵地冲击力比赵武预想得要大很多。 他本以为在刺中对方的胸口后可以迅速抽回长枪,却没料到枪尖却一下子全部刺入了骑兵的胸腔。 因为枪头刃下数寸装一小铁盘,因此当整个枪尖都捅进敌人胸腔后,枪杆上立即传来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结果,那股巨大的反作用力一下子将赵武双臂震得发麻,虎口裂开。 幸好赵武反应极快,眼见握不住枪杆,便在松手的瞬间侧身一扑。 否则那倒撞而来的枪杆必将撞上他的胸口。
还没从地上爬起来。 赵武发现又有一名骑兵正控制着坐骑朝他践踏而来。 赵武只得连续三个倒腾翻滚才惊险万分地躲了过去。
区区三十名骑兵自然不可能摆出太厚的阵型,因此躲过了第二名骑兵的袭击后。 赵武便暂时安全了。 这时,赵武连忙向身后望去。
那群拿起武器聚集在一起进行抵抗的人大多都赵武的领民。 前面说过,赵武的家乡习武风气极浓,连长工佃户们也个个都会几招乡下把势。 而且由于当地人多地少,因此经常发生规模不一的械斗。 所以这群人的表现总体上还说得过去。
一个交错之后,这群人虽然被冲散了,但差不多有十个蒙古人从马上摔了下来,而那群人当中则倒下了将近二十人。 这个交换比已经很不错了,主战场那边汉人倒下了**十人,而蒙古人却只损失了一个。
这时,战斗之初曾经响起的吼声再次响彻整个战场。
“想想家里即将丰收的粮食……想想那些已经属于你们的土地……快挥舞武器杀死你附近的每一个敌人!”
处于绝望和慌乱之中时,任何稍稍熟悉的声音都有可能象催眠一样完全控制此人地行为。
周武虽然只是个有邑云骑尉。 但托那匹全身乌黑得发亮的骏马的福,不仅几乎所有的有邑贵族都认识他,甚至好多领民都对那炫耀似的爽朗笑声也非常熟悉。
昏了头的有邑贵族和领民们听到这个声音后,立即疯了似地向身边的蒙古人扑过去,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并且正得意洋洋地蒙古人立即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一瞬间地功夫,剑、斧头、狼牙棒、镰刀、锄头、钉钯,全都朝着蒙古人的身上斫去。 短短的几个呼吸之后。 蒙古人就损失了十几个人。
这种损失激起了蒙古人的暴虐性情。 那些已经穿过汉人队伍的蒙古人显然不打算发动第二次骑兵冲锋,而是立即打转了马头再次朝人群中杀去。
这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最初发动突然袭击很正确。 如今蒙古人的骑射水平已经远不如祖先。 以渔猎为生地女直人却大多都能够熟练掌握射击技巧。 若是选择在远处对射,蒙古人也讨不了好。 而发动突然袭击却可以避免这种损失。
如今女直人已经离开了大部队,而且大部队在遭受重创后也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这时蒙古人哪怕迅速离开,在远处重新整队,汉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队伍组织起来。 少了女直人的威胁,蒙古人完全可以用骑射的方法迫使这支部队彻底崩溃——甚至用不着蒙古人发动攻击。 这支已经遭受重创的部队也有可能自行溃散。
然而蒙古人被意外的损失激怒了,他们没费多少力气便冲散了汉人的大部队,以为接下来可以轻松地展开杀戮,却没料到这群拿着农具的农民们竟然反击了,而且还杀伤了他们十几个同伴。 结果,处于暴怒中地蒙古人首领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很多汉人都已经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中,他们都是最少也拥有一百五十亩土地的自耕农。 想到之前做梦都想不到土地和即将丰收的粮食,这些人脑海里全都响着同一句话。
“快挥舞武器杀死你附近的每一个敌人!”
空气变得浑浊而危险。 这些歇斯底里地人变得象是保护小崽的母兽一样,变得极具攻击性。 他们的视线逐渐变得纷繁零乱,很多人甚至失去了辨别能力。 根本不去分辨附近的人究竟是谁,只要发现附近有人影晃动,他们就会立即发动疯狂的攻击……也就是说,蒙古人返身冲进了一群疯子当中。
疯子是危险的。 手持锋利武器试图杀人的疯子更加危险。 蒙古人的平均战斗力确实比这些汉人农民要高出很多,但软的怕硬的,硬地怕横地,横的怕不要命地,不要命的怕精神病的——蒙古人顶多也只能算是“横的”。 打了一阵之后,发现对手中很多人都象疯子一样,蒙古人不免产生了惧意。
这时,蒙古人的首领发出了一声如同狼嚎的尖历啸声,所有的蒙古人立即高亢而激烈地回应着,战场上象是突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狼群一般。
双方正在激战时。 一方突然发出如此整齐划一而又凄厉的嚎叫声。 那么双方的士气很有可能会此涨彼伏。 然而蒙古人的士气虽然提高了,但也不过恢复到开始战斗前的水平。 而汉人的士气却没有明显下降。
以商仁为代表的。 象是做梦似地在战斗的人,听到这声长啸只是打了个冷颤,仍旧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模样;象郑公智那样已经吓得失禁而缩着身子瑟瑟发抖的人,士气已经是降无可降;至于说歇斯底里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他们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哪怕听到这种声音也无法产生任何联想,甚至有一名战士趁着对方忘情长啸的时机扑过去用钉钯给他的身上开了五个大洞……
激战双方的战士以惊人的速度纷纷倒下,就交换比而言差不多是五比一。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尽管蒙古人也会死伤惨重,但最终的胜利将会属于蒙古人。
混乱的战斗象一个巨大无比的旋涡一样,混战中。 无论蒙古人还是汉人都被彻底打散了建制。
战斗爆发之前,赵武将短兵器交给了其中一名扈从保管,由于战斗爆发得太过突然,结果当丈二长枪脱手后他便没有武器了。 好在那时战场上很容易捡到武器,赵武此时地武器是一柄用来伐木的大斧子。
充满了战斗漏*点的赵武此刻显得特别兴奋,以至于忘了武者应该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每一次斫击他都会使出全身的力气,斫到什么东西后。 无论是敌人的兵器、身体、盾牌或是马匹,他都会象一个正在伐木的强壮的伐木者那样哼一声。 然后吸一口气继续专注地斫击。 直到面前地敌人象被斫断的大树那样倒下,这时他才会停下来喘几口气,然后红着眼睛寻找下一个目标。
周武所骑地那匹乌黑发亮而且高大健壮的骏马非常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 因此当被斫成重伤的敌人伏在马上逃走后,赵武正好一眼就看到结义兄长周武将一名敌人打下马的情景。
当赵武正准备冲过去与周武会合时,眼角的余光却看见一个蒙古人(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