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部分阅读
给了李贯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如果李贯坚持地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他将名利双收——成功教化狄夷可得名,连升三极可得利。
第二个和第三个选择,只要李贯能够获得士林或者百姓当中任意一个群体的同情和支持,那么他便可以保住性命并拥有足够的名声。
不过朱棣深信。 李贯最后的结果除了丢掉性命外。 还得不到百姓和士林的支持。
百姓的观点相较文人而言自然朴实得多:既然鞑靼人杀我汉民,那么大明为什么不可以杀戮鞑靼人?李贯居然反对杀鞑靼人。 不是奸臣是什么?
读书人倒是多少会有些兔死狐悲地感觉。 只是满嘴跑火车而已,居然丢掉性命之余还会身败名裂,这对于只会耍嘴皮子而不会做实事的读书人来说实在很可怕。 但读书人也不可能在公开场合支持李贯,毕竟去教化鞑靼人不仅危险而且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
更妙的是,这样操作还可以淡化朱棣杀言官的色彩。 因为表面上并非是朱棣要杀李贯——成功了名利双收,失败了自领其罪本就天经地义——更何况李贯自己也清楚凭教化不可能成功,若固执己见反而会连累家族……若李贯将来不肯去去教化鞑靼人反而选择自尽,那么这笔帐自然算不到朱棣头上。
有了李贯这个榜样,估计会稍稍扼制言官胡说八道的风气。 如果能够青史留名,那么很多读书人都可以不在乎丢官甚至丢掉性命,然而若是丢官丢性命之余还会身败名裂,那便绝对不是一个正常人愿意接受的结局了。
当然,朱棣也知道用李贯来杀鸡骇猴只是治标不治本。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让那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八股进士去作言官,本身就超出了他们地能力范围。
八股文的地位是在明朝确立的。 按朱棣的个人理解,八股文的发扬光大与朱元璋的文字狱有着莫大地关系。 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这种恶劣的环境为八股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 这种考试的内容比较僵化,限制了人们地思想。
朱棣知道八股文地危害,自然不会允许它继续荼毒后世。 恩科考试之前,朱棣已经通过各种途径透露当今天子“轻制艺、重策论”,而主考官又由善于揣摩上意的李至刚担任,因此这种录取标准执行地还算彻底。 朱棣不要求举子写文章时严格按照八股文行文格式,只要求他们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必须有创造性的思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只要将这种取士标准坚持二十年,相信风气就会完全扭转过来。
这个举措只是解放文人的思想,却不能保证那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新科进士干好言官这份工作。 所以朱棣紧接着还有一招,那就是规定“参加工作不足九年者不得为言官”。 这样规定能够让言官们拥有充分的工作经验,言事时便能够有的放矢。
另外,言官的进谏程序也得稍微修改一下。
言官中的六科给事中虽说只是七品小官,但其权力却大得骇人——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令退回!至于说内阁、尚书发出的命令那便更不用谈。
正常情况下,守规矩的明朝皇帝若是遇到敕令被封还的事基本上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明朝的皇权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皇帝也不能一言九鼎。 因为精力有限的缘故,低品官员的任命一般都是由吏部决定,也就是说,由于给事中官衔太低,皇帝甚至不方便直接剥夺他的职务。 虽说可以直接下中旨进行干涉,但这种敕令极有可能被吏部给事中给封还。
朱棣准备将程序改成这样:给事中有权封还敕令,而皇帝经过思考后认为自己正确,便可以下达第二次敕令。 接下来给事中如果仍然认为该敕令有不妥之处,第二次封还皇帝的敕令时就必须联合十名以上的言官签上名字。 这时候皇帝如果仍然坚持自己正确,而签名的十人也依然坚决反对,那便前往死谏台喝毒酒死谏(当然,十杯酒中只有一杯有毒)。 若十名言官依次喝完死谏酒(直到有人喝下那杯毒酒为止),那么皇帝便必须放弃自己的坚持——一个人或许会为了名留青史而脑子发热,但十个人都愿意以性命阻止那道敕令的实施,那恐怕就不是脑子发热,而是皇帝的旨意确实有问题。 退一步说,既然有十名言官愿意以性命为代价死谏,那么这道敕令即便正确,也绝对会遭到朝野反对……不实施也罢。
将给事中封还敕令的程序修改成这样后,主要是为了防止个别言官为了名垂千古便不顾实际情况地乱搞。 在朱棣看来,言官不顾实际地对国策进行干涉、阻挠,很有可能对国家所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 举例来说,在传统观念中坚持战争永远比要求谈和更容易获得舆论的支持。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崇祯皇帝准备与建奴言和,当时的建奴一开始根本没有占领中国的野心,如果没有言官系统的激烈反对,和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然后,明朝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消灭流寇上,未必不能将明朝的国祚延长。 可惜,清谈误事,言官误国……
因此,朱棣无论如何也要将清谈的成本提高一些。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九章 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九章 民族大融合
大臣们以为皇上发泄了一通怒火后会消停下来,但礼部尚书李至刚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如此。
刚刚吃过中饭李至刚便被召入宫中,进了养心殿才发现,文渊阁的诸位学士也在里面。
皇上开门见山。
“民族融合政策已经通过了廷议讨论,但细则还没有定下来。 你们先讨论一下向羁縻区派遣教谕的问题。 ”
周忱的策论《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有五条建议,第一条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引导少数民族日常使用官话,学习汉字”;第五条是“鼓励少数民族参加科举”。 如果不派遣读书人前去,那么所谓的“引导”和“鼓励”便都是一句空话。
明朝的秀才,一般是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4名或5名。 全国秀才在25000左右,而举人限额在1500上下。明朝的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在300名左右。 因此,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无法通过考取进士的方式做官。
其实明朝的读书人考不上进士也能做官,比如说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又或者举人参加会试落选后进入国子监就读。 总之,监生们学习期满者后考试合格便可以获得官职。 不过,进士出身的往往能迅速升上高位,而监生贡举往往蹉跎许久不得志。 原先是举人的,好歹还能授与小京职、府佐、州县正官这样地职位。 原先是秀才的。 却多半只能获得从九品甚至未入流的副教授、儒学正、教谕等学官。
既然民族融合离不开读书人,而读书人也大多希望做官,朱棣决定做件好事:实行就读包分配,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去教育少数民族日常使用官话,学习汉文。
听到皇上的决定后,李至刚忍不住怀疑:莫非皇上对李贯仍然余怒未消,因此派遣读书人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受苦。 以便让士林深恨李贯?
想到皇上居然如此刻薄,李对刚不禁都感到一阵寒意。 文渊阁学士们也参加了早朝。 李至刚想到的事,他们也想得到。 但,反对的话他们同样也说不出口,毕竟朱棣地理由光明正大:这个举措是为了实现华夷一家。
李贯举起儒家仁爱的思想做旗帜时,连皇上都觉得不容易反驳。 现在皇上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臣子们更是没办法反对。
稍一琢磨,杨荣旁敲侧击地说道:“皇上。 东北一带倒也罢了,总体上还算平静。 而西北一带很多地方至今仍然是时降时叛。 让监生前往西北一带去做教谕,若当地叛乱,岂不是害了他们地性命?”
朱棣冷然道:“岂能因西北诸蕃降而复叛便放弃民族融合政策?那些番人头领若老老实实也就罢了,朕也由得他们依旧在当地快活。 若番人头领反叛,朕的两百万大军也不是摆设,必让反复小人付出血的代价。 ”
这时在场的人已经确信,皇上之所以往羁縻地区派遣教谕。 完全是为了让读书人深恨李贯——就算皇上会派遣大军为之报仇,可在此之前却早已丢掉了性命,谁会乐意?若皇上强行推行此策,那些监生们不敢怨恨皇上,却一定会对李贯破口大骂。
国家大事怎么能赌气呢?
只是,皇上已经为西北羁縻地区定下了调子。 继续纠缠西北可能发生叛乱的问题说不定会彻底激怒皇上。 人为因素既然不宜再提,那便以自然环境为理由吧。 想到这里,杨士奇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
“西南一带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条件艰苦,监生们虽说愿意做官,但如果是去那些烟瘴之地做官,恐怕……”
朱元璋对这种事的处理办法很简单:让你做官你就得做,不想做就去死。 朱棣不屑使用这种粗暴地手段。 他的对策是诱之以利。
朱棣自信地一笑。
“教谕的官衔未入流,也就是说月俸三贯。 按一贯可买一石米计算,这点俸禄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人不至于饿死。 但监生如果愿意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担任教谕,那么朕会在经济方面对之进行补偿。 ”
“之前朕已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养廉银制度。 布政使的养廉银是其正俸的8-10倍;知府的养廉银是其正俸的6-8倍;知县地养廉银是其正俸的4-6倍。 而大多数佐杂官员的养廉银与正俸之比。 则相对较低。 布政司经历官居从六品。 府经历位居正八品,县主簿位居正九品。 这些佐杂官员的养廉银仅高出正俸的2-3倍。 佐杂官员的养廉银比各级主官要少,但比学官多——因为,所有地学官都不拿养廉银。 国子监丞、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学正等学官虽说不拿养廉银,但因为他们属于京官,因此还可以拿到恩俸和双俸。 地方上的学官官职既低,又没有养廉银以及恩俸、双俸。 以教谕为例,全部收入也只是每年36贯,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五口的温饱。 ”
“但如果监生愿意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担任教谕,他将额外获得两笔收入。 首先,他将获得每年180贯的养廉银——这笔钱相当于正俸的5倍。 其次,他还能兼任监军一职,能加支养廉银36贯。 如此,该教谕一年的正俸和养廉银加起来便有216贯了。 ”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 这笔收入大致相当于他穿越时的6-8万人民币,在小县城有这笔年收入绝对算是高收入了,在贫困山区。 更是可以称得上是大富翁。 如今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大多是穷乡僻壤,更何况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还是奴隶制。 去了那种地方,教谕地生活水平或许无法与奢华的贵族头领相比,但绝对比部落普通民众要富裕很多。
在“支边干部”地薪酬上朱棣表现得很慷慨,但事实上他却是在慷他人之慨,因为这笔费用不会增加户部地额外开支。 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了有邑贵族制度之后,那些土司头人们每年都应该向中央政府缴纳相应的税赋。 从这笔税赋是拿出一部分用来支付教谕地薪酬正好合适。 一方面不会给中央政府带来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对增加支出地反感——毕竟这笔钱是花在少数民族身上了。
朱棣正在暗自得意时。 杨士奇却因为年轻时闯荡过江湖,见多识广,因此皱着眉头表达疑虑。
“皇上,提高养廉银的作法确实可以增加吸引力,但狄夷所在之地多遍布毒蛇、水蛭、蜈蚣之类地毒物,外地人一不注意就会丢掉性命。 即便小心翼翼地防备蚊虫叮咬,可是在那种地方还往往会水土不服。 沾染时气,受毒瘴之害的竟是十有五六。 教谕去了,即便侥幸任满回到内地,也会有不少人终身病残。 ”
杨士奇这么说自然是委婉地表示反对,朱棣却也不恼,反而笑道:“这才是老成谋国,股肱之臣忠良之心嘛。 反对朕的意见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言之有物。 ”
杨士奇说的确实是事实。 即便是后世。 卫生环境、医疗条件比十五世纪不知要超出多少,可仍然偶尔有援藏干部死于水土不服的事情发生。 不过,朱棣对此却早有办法。
这个时代的人不象后世那么实际。 若朱棣在后世拉住一个路人问他:是否愿意以性命作为代价名垂千古?那么朱棣多半会得到一个白眼。 但是在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地最高梦想都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儿,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官不顾性命地进谏。
“第一,凡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教谕。 若是干满九年,或者是死在任上,礼部将以红花鼓吹的仪式将其牌位送入城隍庙配享香火。 ”
对于监生来说,配享太庙或是孔庙太不现实,身后入贤良祠的可能性也不大。 能够进入城隍庙配享香火,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了。 因此,有了这种条件,哪怕不提高薪酬很多监生也会对这份工作趋之若骛。
顿了顿,朱棣又道:“第二,该教谕的教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之中若有能考中秀才者。 升其为正九品的国子学正。 授其将仕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举人者,升其为正八品地五经博士。 授其迪功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进士者,升其为正七品的太常博士,授其文林郎散阶;其弟子若能进入三甲,升其为正五品的翰林学士,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
学官升官的路子极窄,象教谕这种未入流的学官,绝大多数终其一生能够升到从九品就已经算得上仕途顺利了。 有了这份奖励,那些热衷于做官的监生必然会动心。
求名地会动心,求官的也会动心。 双管齐下,自然能够吸引秀才们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传播中华文化。
这时杨荣笑道:“听皇上这么一说,我都动心了。 ”
朱棣一乐,知道杨荣只是在变相地支持这项政策,同时也是在逗自己开心。 杨荣现在都已经是六品官了,若朱棣真的让他去做个未入流的教谕,他肯定会哭着喊着说舍不得离开皇上。
“连你都动心了,说明朕给出的条件很吸引人嘛。 那好,朕就规定:除监生外,凡是有功名者,均可前往吏部申请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担任教谕。 也就是说,只要考上了秀才便可以作官,只是所得养廉银比监生略少。 ”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下面讨论周忱策论中其它几项。 ”
“关于赐与少数民族汉名的问题,朕决定将这件事交给礼部负责。 凡有邑男爵之上的有邑贵族,均由礼部研究后赐与相应汉名。 在自愿的前提下。 若整个部落都愿意使用汉名,则赐予该部落汉族姓氏,名字由部落成员自己决定。 服饰方面地问题,洪武五年便规定民间妇女服饰之制,但此事却禁而不止,总归需要礼部多加疏导。 李至刚,你觉得如何?”
听到李至刚的回答。 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 问李至刚是否有不同意见根本就是白搭,他地回答千篇一律都是“皇上圣明”。
“至于婚姻嫁娶地问题。 洪武五年曾下令蒙古色目人不许与本类嫁娶,违者治罪,却没有对其他少数民族做此规定。 朕只希望,大明境内各个民族能够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周忱关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者,可免缴十年人头税主税’的建议很不错。 如此一来。 便可利诱少数民族主动与汉族通婚。 ”
“朕只补充一点。 异族通婚,一般情况下子女所属民族随父。 例外地情况有两种,一是男方入赘汉族女子家,则所生子女为汉人;二是若母亲、祖母均为汉人,则此子也为汉人。 ”
对于朱棣的这个决定,众人都没有反对,但朱棣却从细微地表情变化中看出他们的不以为然。
朱棣知道他们地想法。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民族的划分,比如说“鞑靼”、“色目”、“女直”、“回回”、“乌蛮”、“罗罗”、“卢蛮”(傈僳族)、“撬”(傣族)、“西蕃”(普米族)、阿昌(峨昌)、“结些”(景颇族)、“望蛮”(佤族)、“蒲蛮”、“朴子蛮”及侬人、沙人、土僚(壮族)及苗族、瑶族等等。 但民族主义思想还没有产生。 因此,他们认为朱棣如此热衷于民族融合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他们并不知道,朱棣所烦恼的却是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后不同民族之间爆发的过激行为。 应该说,民族主义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 在抵抗外敌入侵时,拥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能够迸发更强大的战斗力。 但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主义却是现代世界政治体系中一个令人头疼地问题。 对于内耗。 朱棣总是很厌恶的。
如果说对于后世某些少数民族极端分子鼓吹的“独立”、“自治”朱棣只是反感(反正这些苍蝇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对于种族仇杀便是极度憎恶了。 后世政府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情绪,将历史上很多真实发生的事都进行了淡化处理。 比如说清末陕西、甘肃的回民运动,教科书上写的是回民起义,说是回民为了反抗满清政府的压迫而爆发地运动。 然而根据当时的记载,起义期间甘陕损失的汉族人口却是以百万计——很多被回民攻占的县城里汉人基本被杀绝。 之前活跃于陕西一带的刀客们向来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但是当左宗棠率军镇压回民时,连这些视政府为无物地刀客也主动投向了左宗棠……后面的事情也不必细说,总之就是礼尚往来罢了。
朱棣对民族融合的初级目标是各民族频繁地相互通婚后,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状态。 这样。 即便后世仍然是多民族国家,但至少可以减少民族仇杀的可能性——若不同民族杂居在一起并且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 种族清洗的屠刀还会轻易落到妻子、外甥、外公等亲戚的脖子上吗?
当然,朱棣更希望能够达到高级目标:让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全都使用同样的语言,书写同样地文字,拥有同样地信仰,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
可惜,在如今这个年代想找一个知己简直难于登天。 朱棣长舒了一口气,目光望着殿顶地藻井,希望天上能够再掉下来一个穿越者,可惜这种愿望毕竟不可能实现。 朱棣只能无可奈何地垂下头,暗叹“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幸好朱棣是皇帝,大臣们虽然不明白那些促使民族融合的政策能带来什么好处,但只要没有太明显的坏处,他们也不会强烈反对。
……特别是还有李至刚这种佞臣的情况下。
“李至刚,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皇上圣明!”李至刚躬身陪笑,大约觉得总是千篇一律地说皇上圣明似乎太生硬,便又多加了一句:“实是天断英明,高瞻远瞩!”
VIP章节目录 第三十章 有仇不报非君子
第三十章 有仇不报非君子
当李贯失魂落魄地离开京城时,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也正式实施了。
辽东地区的朵颜三卫是臣服最为彻底的蒙古人,而女直人对中央政权也极为恭顺,因此朱棣在辽东的开原、广宁两处一口气开设了三处马市,其一在开原城南关,以待海西女直,其一在城东五里,其一在广宁城,皆以待朵颜三卫夷人。
蒙古和女真人卖出各种牲畜、皮毛、人参、药材、材木、鱼鲜等土产品。 汉族商人所提供的商品相对更丰富些,有铁制生产工具,如铧、铲;有生产资料,如耕牛(从游牧民族那里买,往女真人那边卖)、种子;有生活用品,如茶、米、盐、绢、布、缎、锅、衣服等;甚至还有兵器,如刀、枪、弓、箭——组建火器部队时会淘汰一批冷兵器,为避免浪费,朱棣决定将淘汰的冷兵器卖给那些忠于大明的部落——当然,前提条件是对方用人头换取相应的票据。 如果对方不想要票据,也可以直接兑换大明宝钞。
如此一来,不久后草原的马贼想必会泛滥成灾。
蒙古人放牧时,通常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活,两家聚在一起的情况非常少,三家以及三家以上聚在一起生活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但前提条件是其中必然有王公贵族。 为了保证自家的牲畜有足够的牧草进食,每户牧民之间一般都相距十里以上。 虽说牧民基本平日里都是独门独户生活,但即便忽视荣誉方面的因素。 马贼仍然不是一份有前途地职业。 因为,这种职业的收益总是与风险不成正比。 要知道,虽说马贼袭击独门独户的牧民很容易,但牧民们的财产无非是牲畜罢了。 带上牲畜后想要逃过游牧部落的报复实在太难,毕竟牛羊的移动速度与马的速度不可能相提并论。
然而以人头换票据地政策实施之后,马贼这份职业便会有着很好的前景——袭击一家牧民割下人头就跑,然后便可以去马市以人头换取货币享受生活。 这项政策确实很野蛮。 但对于消灭那些视抢掠和杀戮为常事地敌对游牧民族却很有效。
除辽东地区外,大明还在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设有与蕃人进行交易的场所。 对于这些地方的蕃人。 但凡与瓦刺、鞑靼接壤或是相距不远的部落均实施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 这些地区的蕃人大多时降时叛,但朱棣并不在乎。 实施有邑贵族制度和以茶叶换票据的政策后,叛逃者将会成为被捕猎地对象。 他们自己都不担心成为猎物,朱棣自然也不会操心这些反复无常者将会遭受什么样的命运。
势力较大而且对明朝较为忠诚的蒙古部落当中,辽东的兀良哈(明人对朵颜三卫的称呼)算一个,西北的哈密卫也算一个。 哈密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历史上“天方等三十八国入贡,必取道哈密”。 因此,哈密可谓是“西域咽喉”。 明朝可以利用哈密“译上诸番贡表,侦察向背”,“译文具闻乃发”。 另外,哈密东距肃州、西距土鲁番各千五百里,“瓦剌达子在其北百里” ,明朝控制哈密,“一以断北狄右臂。 二以破西戎交党;外以联络戎夷,察其逆顺而抚驭之,内以藩屏甘肃,而卫我边郡”,对经营西域,进而对遏制瓦剌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哈密目前的统治者安克帖木儿是元朝肃王忽纳失里地弟弟。 忽纳失里死后,安克贴木儿继承了肃王王位。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安克帖木尔于永乐二年遣使来朝请锡爵,获得明朝册封的忠顺王爵位。 考虑到安克贴木儿大致还算忠于明朝,因此朱棣遣使臣亦卜拉金等赍敕往哈密抚谕时直接提前赍敕封其为忠顺王。
在前往哈密的使者队伍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此人名叫脱脱,是忽纳失里的儿子——按中原的传统观念看,他才是元朝所册封地肃王的正宗继承者。 脱脱于洪武二十四年宋晟讨哈密时俘入中国。 朱棣即位后“求得之”,“抚养甚至”。 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安克贴木儿被封为忠顺王不足一年就被鞑靼可汗鬼力赤毒死了。 接下来便是这个脱脱继承忠顺王的爵位。 或许是因为脱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或许是因为脱脱必须依靠明政府的支持才能坐稳忠顺王的位置(另一个历史时空中。 脱脱曾经遭受他祖母的驱逐。 最终只得依靠中央政府的干涉才重返哈密城),总之。 脱脱这个忠顺王与其他那些获得明朝册封的外藩王爷有很大的区别。
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四年三月丁巳,大明设立哈密卫,以其头目为指挥、千百户、镇抚筹官,给印章,并设王府官。 忠顺王府设经历、长史、纪善等官,以汉人庶僚周安、刘行、辜思诚等充任。 忠顺王王府官地设立在夷姓诸王中是很特殊地,其制几同于朱姓诸王。 另外,给忠顺王以金印,为其筑王城,都与其他羁縻卫所不同。 哈密卫官员的设置也由朝廷掌握。 朝廷地法令、诏书都要在哈密颁行 ,几同内地郡属。 脱脱死后,永乐九年封免力贴木儿为忠义王。 终永乐之世,哈密贡使频繁往来。
当脱脱离开京城向哈密而去后,朱棣将精力重新放回在国内。
朱棣对于鞑靼侵扰辽东一事耿耿于怀。 强行实施了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后,除非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向中央政权臣服,否则大草原上必将掀起可怕的血雨腥风。 但朱棣仍然不满足。 因为他知道,目前臣服于中央政权的游牧民族力量还相对弱小,他们可以侵扰、袭击鞑靼和瓦刺部落,但还不足以令鞑靼和瓦刺真正臣服。 为此。 朱棣迫切希望大明的火器部队能够尽快地组建起来。
令朱棣恼火地是,火枪的生产速度慢得让人发狂——官办手工业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丰富的原料,吸干了民间的精华,每个月所生产的火枪数量居然只不过区区三千支!
朱棣知道价值规律对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是有利地,但在官商、官营手工业中却很难发挥这种作用。 管理官管手工业的是封建衙门,官员腐化、机构膨胀在这里也非常明显。 因此,在官营手工业系统中。 生产水平和技艺再高,它也是被埋在无组织力量地污泥中。 常常随着无组织力量被扫荡而失传。 但朱棣一直认为现在毕竟还是明初,**的问题应该不算严重。 没想到新式火枪正式投入生产后,每个月才生产这么点。 要知道,现在明朝有两百多万军户,即使只将其中三分之一装备火枪,那也需要六十万支!按照这种生产速度,哪怕不考虑损耗。 也需要将近十七年才能完成军队的换装!
十七年!朱棣绝对无法接受。
于是,朱棣决定使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火枪的生产速度。
流水线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便是标准化。 如果不实行标准化,那么由不同工匠制造出来的各种零件最终多半无法拼装成成品。 所以,朱棣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更为精确地度量衡制度:工部存留标准母器,省城存留子器,州县存留孙器,定时校验。
推广了“流水线”生产后。 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不过朱棣得陇望蜀,想要将生产效率更一步提高,于是又准备将主意打在“承包制”上。
朱棣准备将除了制作大明宝钞、黑火药等必须严格保密的工场外,其余一律对外公开招标,竟标条件最佳的获得承包权。 获得承包权后,工场主不再对官府承担除竞标承诺以外的义务。 而政府需要的物资不仅不会因为工场被承包出去后而导致缺乏。 反而会有所增加,因为“以一定的价格每年向政府卖出若干产品”也是竟标的硬性条件之一。
承包制的实施会导致三个明显地变化。
其一是匠户的力役将彻底被役银代替——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年间就已经产生这种现象了,但实施承包制将这种变化大大提前了。
其二是工场所需要的生产物资以前由地方上无偿提供,以后地方上却不再需要承担这种额外的负担——反正这种负担也折算在赋税之中了。
其三是以前官府所需要的物资由工场无偿提供,而承包出去后却需要支付一定地货币——也就是说,匠户们干得好干得多,那么所得的奖励也就会多。
最让朱棣满意的是,工场由私人承包后,什么效率低下、**之类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唯一令朱棣踌躇的是:生产军械的工场,也就是说军工厂到底要不要承包出去?
按照后世西方国家的思路。 军工厂并非一定要由国家经营。 只要把好招标这一关。 那么价格和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为了更加保险,可以实施驻厂军代表入驻制度……至于说军代表有可能被腐蚀的问题。 朱棣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不过这种方法实在过于野蛮。
每次验收时,可以随机从刑部提一名死囚犯出来,让这名死囚犯检验该批次武器是否合格。
若合格,则军代表无事,而死囚则立即押往菜市场砍头;若不合格,则军代表立即被押往菜市场砍头,生产军械的工场主、工匠等相关人员按律严惩,死囚则免死流放。 反正欧洲进行殖民时很多死刑犯也都是免死流放的,死刑犯废物利用一下似乎也说得过去。
想到武器质量时,朱棣联想到一个问题,那便是士兵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火器地应用。
和很多人想象得不一样,明朝军队装备地火器的比率是相当高地。 按道理说,使用热兵器的军队显然比使用冷兵器的军队更占优势,那么。 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被女真人一次又一次打败呢?原因很简单:尽管拥有先进地装备,但由于害怕如此强大的兵器外流,火器都是作战时才发下,平时训练不使用,也不让士卒随身携带。 1450年于谦曾建议,让士兵平日就接触火器,以免战时空有优良兵器亦不会用——然而这却成了于谦被诛杀的理由之一。 自此之后。 明朝的军人基本就只能上战场后才有机会接触火器了——如果这样都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那才真是见了鬼。
因此。 朱棣决定让士兵平时就拥有火枪,并且在训练时进行实弹射击。
此外,工场中因控制不严而流失武器的问题,似乎可以用每件武器都进行编号的办法解决。 若说工场主有可能瞒过驻厂军代表私自将武器买出去地可能,那么明朝后期武库官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为同样会导致武器流失。 总之,关键之处还是在于监督。 监督不严,无论生产武器地工场是官办还是私办或者是承包出去。 武器的流失都不可避免。 如果严格监督,那么将生产军器的工场承包给私人也不会有问题。
朱棣觉得将军工厂承包给私人更好,但又担心这样做会惊世骇俗,因此打算暂时缓一缓,先将方案交给文渊阁学士讨论一下,查漏补阙。 如果确实没什么问题,那便把军工厂也承包出去。
不过,无论是“流水线”生产方式还是将生产作坊“私人承包”。 都不可能立即满足军队的换装要求。
前期生产的火枪,除了用来装备神机营外,其余的并非积累起来一支部队一支部队地换装,而是先给每个卫所都送去几支,让大明的军人对新式火枪有个基本概念。 待各地地军队都对新式火枪有所了解后,朱棣会将生产出来的火枪集中起来。 按卫所为单位依次完成军队的换装。
但这种等待需要太长时间。 难道说,只能耐心等待边军完成换装并且顺利完成转型之后再进行报复?
这不可能!燕王向来都是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主,如今被却被鬼力赤那家伙打了脸,叫他如何能够忍受?
朱棣咬着牙对自己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为了满足强烈的报复欲,朱棣终于痛下决心,打算派遣神机营到草原上去报复。
普通明军的理论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 而神机营则全部使用火器。 神机营绝对是朱棣的心头肉。 选拔神机(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第一个选择,如果李贯坚持地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他将名利双收——成功教化狄夷可得名,连升三极可得利。
第二个和第三个选择,只要李贯能够获得士林或者百姓当中任意一个群体的同情和支持,那么他便可以保住性命并拥有足够的名声。
不过朱棣深信。 李贯最后的结果除了丢掉性命外。 还得不到百姓和士林的支持。
百姓的观点相较文人而言自然朴实得多:既然鞑靼人杀我汉民,那么大明为什么不可以杀戮鞑靼人?李贯居然反对杀鞑靼人。 不是奸臣是什么?
读书人倒是多少会有些兔死狐悲地感觉。 只是满嘴跑火车而已,居然丢掉性命之余还会身败名裂,这对于只会耍嘴皮子而不会做实事的读书人来说实在很可怕。 但读书人也不可能在公开场合支持李贯,毕竟去教化鞑靼人不仅危险而且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可能。
更妙的是,这样操作还可以淡化朱棣杀言官的色彩。 因为表面上并非是朱棣要杀李贯——成功了名利双收,失败了自领其罪本就天经地义——更何况李贯自己也清楚凭教化不可能成功,若固执己见反而会连累家族……若李贯将来不肯去去教化鞑靼人反而选择自尽,那么这笔帐自然算不到朱棣头上。
有了李贯这个榜样,估计会稍稍扼制言官胡说八道的风气。 如果能够青史留名,那么很多读书人都可以不在乎丢官甚至丢掉性命,然而若是丢官丢性命之余还会身败名裂,那便绝对不是一个正常人愿意接受的结局了。
当然,朱棣也知道用李贯来杀鸡骇猴只是治标不治本。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让那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八股进士去作言官,本身就超出了他们地能力范围。
八股文的地位是在明朝确立的。 按朱棣的个人理解,八股文的发扬光大与朱元璋的文字狱有着莫大地关系。 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这种恶劣的环境为八股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 这种考试的内容比较僵化,限制了人们地思想。
朱棣知道八股文地危害,自然不会允许它继续荼毒后世。 恩科考试之前,朱棣已经通过各种途径透露当今天子“轻制艺、重策论”,而主考官又由善于揣摩上意的李至刚担任,因此这种录取标准执行地还算彻底。 朱棣不要求举子写文章时严格按照八股文行文格式,只要求他们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必须有创造性的思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只要将这种取士标准坚持二十年,相信风气就会完全扭转过来。
这个举措只是解放文人的思想,却不能保证那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新科进士干好言官这份工作。 所以朱棣紧接着还有一招,那就是规定“参加工作不足九年者不得为言官”。 这样规定能够让言官们拥有充分的工作经验,言事时便能够有的放矢。
另外,言官的进谏程序也得稍微修改一下。
言官中的六科给事中虽说只是七品小官,但其权力却大得骇人——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令退回!至于说内阁、尚书发出的命令那便更不用谈。
正常情况下,守规矩的明朝皇帝若是遇到敕令被封还的事基本上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明朝的皇权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皇帝也不能一言九鼎。 因为精力有限的缘故,低品官员的任命一般都是由吏部决定,也就是说,由于给事中官衔太低,皇帝甚至不方便直接剥夺他的职务。 虽说可以直接下中旨进行干涉,但这种敕令极有可能被吏部给事中给封还。
朱棣准备将程序改成这样:给事中有权封还敕令,而皇帝经过思考后认为自己正确,便可以下达第二次敕令。 接下来给事中如果仍然认为该敕令有不妥之处,第二次封还皇帝的敕令时就必须联合十名以上的言官签上名字。 这时候皇帝如果仍然坚持自己正确,而签名的十人也依然坚决反对,那便前往死谏台喝毒酒死谏(当然,十杯酒中只有一杯有毒)。 若十名言官依次喝完死谏酒(直到有人喝下那杯毒酒为止),那么皇帝便必须放弃自己的坚持——一个人或许会为了名留青史而脑子发热,但十个人都愿意以性命阻止那道敕令的实施,那恐怕就不是脑子发热,而是皇帝的旨意确实有问题。 退一步说,既然有十名言官愿意以性命为代价死谏,那么这道敕令即便正确,也绝对会遭到朝野反对……不实施也罢。
将给事中封还敕令的程序修改成这样后,主要是为了防止个别言官为了名垂千古便不顾实际情况地乱搞。 在朱棣看来,言官不顾实际地对国策进行干涉、阻挠,很有可能对国家所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 举例来说,在传统观念中坚持战争永远比要求谈和更容易获得舆论的支持。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崇祯皇帝准备与建奴言和,当时的建奴一开始根本没有占领中国的野心,如果没有言官系统的激烈反对,和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然后,明朝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消灭流寇上,未必不能将明朝的国祚延长。 可惜,清谈误事,言官误国……
因此,朱棣无论如何也要将清谈的成本提高一些。
VIP章节目录 第二十九章 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九章 民族大融合
大臣们以为皇上发泄了一通怒火后会消停下来,但礼部尚书李至刚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如此。
刚刚吃过中饭李至刚便被召入宫中,进了养心殿才发现,文渊阁的诸位学士也在里面。
皇上开门见山。
“民族融合政策已经通过了廷议讨论,但细则还没有定下来。 你们先讨论一下向羁縻区派遣教谕的问题。 ”
周忱的策论《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有五条建议,第一条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引导少数民族日常使用官话,学习汉字”;第五条是“鼓励少数民族参加科举”。 如果不派遣读书人前去,那么所谓的“引导”和“鼓励”便都是一句空话。
明朝的秀才,一般是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4名或5名。 全国秀才在25000左右,而举人限额在1500上下。明朝的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在300名左右。 因此,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无法通过考取进士的方式做官。
其实明朝的读书人考不上进士也能做官,比如说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又或者举人参加会试落选后进入国子监就读。 总之,监生们学习期满者后考试合格便可以获得官职。 不过,进士出身的往往能迅速升上高位,而监生贡举往往蹉跎许久不得志。 原先是举人的,好歹还能授与小京职、府佐、州县正官这样地职位。 原先是秀才的。 却多半只能获得从九品甚至未入流的副教授、儒学正、教谕等学官。
既然民族融合离不开读书人,而读书人也大多希望做官,朱棣决定做件好事:实行就读包分配,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去教育少数民族日常使用官话,学习汉文。
听到皇上的决定后,李至刚忍不住怀疑:莫非皇上对李贯仍然余怒未消,因此派遣读书人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受苦。 以便让士林深恨李贯?
想到皇上居然如此刻薄,李对刚不禁都感到一阵寒意。 文渊阁学士们也参加了早朝。 李至刚想到的事,他们也想得到。 但,反对的话他们同样也说不出口,毕竟朱棣地理由光明正大:这个举措是为了实现华夷一家。
李贯举起儒家仁爱的思想做旗帜时,连皇上都觉得不容易反驳。 现在皇上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臣子们更是没办法反对。
稍一琢磨,杨荣旁敲侧击地说道:“皇上。 东北一带倒也罢了,总体上还算平静。 而西北一带很多地方至今仍然是时降时叛。 让监生前往西北一带去做教谕,若当地叛乱,岂不是害了他们地性命?”
朱棣冷然道:“岂能因西北诸蕃降而复叛便放弃民族融合政策?那些番人头领若老老实实也就罢了,朕也由得他们依旧在当地快活。 若番人头领反叛,朕的两百万大军也不是摆设,必让反复小人付出血的代价。 ”
这时在场的人已经确信,皇上之所以往羁縻地区派遣教谕。 完全是为了让读书人深恨李贯——就算皇上会派遣大军为之报仇,可在此之前却早已丢掉了性命,谁会乐意?若皇上强行推行此策,那些监生们不敢怨恨皇上,却一定会对李贯破口大骂。
国家大事怎么能赌气呢?
只是,皇上已经为西北羁縻地区定下了调子。 继续纠缠西北可能发生叛乱的问题说不定会彻底激怒皇上。 人为因素既然不宜再提,那便以自然环境为理由吧。 想到这里,杨士奇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
“西南一带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条件艰苦,监生们虽说愿意做官,但如果是去那些烟瘴之地做官,恐怕……”
朱元璋对这种事的处理办法很简单:让你做官你就得做,不想做就去死。 朱棣不屑使用这种粗暴地手段。 他的对策是诱之以利。
朱棣自信地一笑。
“教谕的官衔未入流,也就是说月俸三贯。 按一贯可买一石米计算,这点俸禄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人不至于饿死。 但监生如果愿意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担任教谕,那么朕会在经济方面对之进行补偿。 ”
“之前朕已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养廉银制度。 布政使的养廉银是其正俸的8-10倍;知府的养廉银是其正俸的6-8倍;知县地养廉银是其正俸的4-6倍。 而大多数佐杂官员的养廉银与正俸之比。 则相对较低。 布政司经历官居从六品。 府经历位居正八品,县主簿位居正九品。 这些佐杂官员的养廉银仅高出正俸的2-3倍。 佐杂官员的养廉银比各级主官要少,但比学官多——因为,所有地学官都不拿养廉银。 国子监丞、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学正等学官虽说不拿养廉银,但因为他们属于京官,因此还可以拿到恩俸和双俸。 地方上的学官官职既低,又没有养廉银以及恩俸、双俸。 以教谕为例,全部收入也只是每年36贯,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五口的温饱。 ”
“但如果监生愿意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担任教谕,他将额外获得两笔收入。 首先,他将获得每年180贯的养廉银——这笔钱相当于正俸的5倍。 其次,他还能兼任监军一职,能加支养廉银36贯。 如此,该教谕一年的正俸和养廉银加起来便有216贯了。 ”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 这笔收入大致相当于他穿越时的6-8万人民币,在小县城有这笔年收入绝对算是高收入了,在贫困山区。 更是可以称得上是大富翁。 如今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大多是穷乡僻壤,更何况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还是奴隶制。 去了那种地方,教谕地生活水平或许无法与奢华的贵族头领相比,但绝对比部落普通民众要富裕很多。
在“支边干部”地薪酬上朱棣表现得很慷慨,但事实上他却是在慷他人之慨,因为这笔费用不会增加户部地额外开支。 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了有邑贵族制度之后,那些土司头人们每年都应该向中央政府缴纳相应的税赋。 从这笔税赋是拿出一部分用来支付教谕地薪酬正好合适。 一方面不会给中央政府带来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对增加支出地反感——毕竟这笔钱是花在少数民族身上了。
朱棣正在暗自得意时。 杨士奇却因为年轻时闯荡过江湖,见多识广,因此皱着眉头表达疑虑。
“皇上,提高养廉银的作法确实可以增加吸引力,但狄夷所在之地多遍布毒蛇、水蛭、蜈蚣之类地毒物,外地人一不注意就会丢掉性命。 即便小心翼翼地防备蚊虫叮咬,可是在那种地方还往往会水土不服。 沾染时气,受毒瘴之害的竟是十有五六。 教谕去了,即便侥幸任满回到内地,也会有不少人终身病残。 ”
杨士奇这么说自然是委婉地表示反对,朱棣却也不恼,反而笑道:“这才是老成谋国,股肱之臣忠良之心嘛。 反对朕的意见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言之有物。 ”
杨士奇说的确实是事实。 即便是后世。 卫生环境、医疗条件比十五世纪不知要超出多少,可仍然偶尔有援藏干部死于水土不服的事情发生。 不过,朱棣对此却早有办法。
这个时代的人不象后世那么实际。 若朱棣在后世拉住一个路人问他:是否愿意以性命作为代价名垂千古?那么朱棣多半会得到一个白眼。 但是在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地最高梦想都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儿,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官不顾性命地进谏。
“第一,凡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教谕。 若是干满九年,或者是死在任上,礼部将以红花鼓吹的仪式将其牌位送入城隍庙配享香火。 ”
对于监生来说,配享太庙或是孔庙太不现实,身后入贤良祠的可能性也不大。 能够进入城隍庙配享香火,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了。 因此,有了这种条件,哪怕不提高薪酬很多监生也会对这份工作趋之若骛。
顿了顿,朱棣又道:“第二,该教谕的教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之中若有能考中秀才者。 升其为正九品的国子学正。 授其将仕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举人者,升其为正八品地五经博士。 授其迪功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进士者,升其为正七品的太常博士,授其文林郎散阶;其弟子若能进入三甲,升其为正五品的翰林学士,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
学官升官的路子极窄,象教谕这种未入流的学官,绝大多数终其一生能够升到从九品就已经算得上仕途顺利了。 有了这份奖励,那些热衷于做官的监生必然会动心。
求名地会动心,求官的也会动心。 双管齐下,自然能够吸引秀才们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传播中华文化。
这时杨荣笑道:“听皇上这么一说,我都动心了。 ”
朱棣一乐,知道杨荣只是在变相地支持这项政策,同时也是在逗自己开心。 杨荣现在都已经是六品官了,若朱棣真的让他去做个未入流的教谕,他肯定会哭着喊着说舍不得离开皇上。
“连你都动心了,说明朕给出的条件很吸引人嘛。 那好,朕就规定:除监生外,凡是有功名者,均可前往吏部申请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担任教谕。 也就是说,只要考上了秀才便可以作官,只是所得养廉银比监生略少。 ”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下面讨论周忱策论中其它几项。 ”
“关于赐与少数民族汉名的问题,朕决定将这件事交给礼部负责。 凡有邑男爵之上的有邑贵族,均由礼部研究后赐与相应汉名。 在自愿的前提下。 若整个部落都愿意使用汉名,则赐予该部落汉族姓氏,名字由部落成员自己决定。 服饰方面地问题,洪武五年便规定民间妇女服饰之制,但此事却禁而不止,总归需要礼部多加疏导。 李至刚,你觉得如何?”
听到李至刚的回答。 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 问李至刚是否有不同意见根本就是白搭,他地回答千篇一律都是“皇上圣明”。
“至于婚姻嫁娶地问题。 洪武五年曾下令蒙古色目人不许与本类嫁娶,违者治罪,却没有对其他少数民族做此规定。 朕只希望,大明境内各个民族能够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周忱关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者,可免缴十年人头税主税’的建议很不错。 如此一来。 便可利诱少数民族主动与汉族通婚。 ”
“朕只补充一点。 异族通婚,一般情况下子女所属民族随父。 例外地情况有两种,一是男方入赘汉族女子家,则所生子女为汉人;二是若母亲、祖母均为汉人,则此子也为汉人。 ”
对于朱棣的这个决定,众人都没有反对,但朱棣却从细微地表情变化中看出他们的不以为然。
朱棣知道他们地想法。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民族的划分,比如说“鞑靼”、“色目”、“女直”、“回回”、“乌蛮”、“罗罗”、“卢蛮”(傈僳族)、“撬”(傣族)、“西蕃”(普米族)、阿昌(峨昌)、“结些”(景颇族)、“望蛮”(佤族)、“蒲蛮”、“朴子蛮”及侬人、沙人、土僚(壮族)及苗族、瑶族等等。 但民族主义思想还没有产生。 因此,他们认为朱棣如此热衷于民族融合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他们并不知道,朱棣所烦恼的却是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后不同民族之间爆发的过激行为。 应该说,民族主义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 在抵抗外敌入侵时,拥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能够迸发更强大的战斗力。 但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主义却是现代世界政治体系中一个令人头疼地问题。 对于内耗。 朱棣总是很厌恶的。
如果说对于后世某些少数民族极端分子鼓吹的“独立”、“自治”朱棣只是反感(反正这些苍蝇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对于种族仇杀便是极度憎恶了。 后世政府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情绪,将历史上很多真实发生的事都进行了淡化处理。 比如说清末陕西、甘肃的回民运动,教科书上写的是回民起义,说是回民为了反抗满清政府的压迫而爆发地运动。 然而根据当时的记载,起义期间甘陕损失的汉族人口却是以百万计——很多被回民攻占的县城里汉人基本被杀绝。 之前活跃于陕西一带的刀客们向来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但是当左宗棠率军镇压回民时,连这些视政府为无物地刀客也主动投向了左宗棠……后面的事情也不必细说,总之就是礼尚往来罢了。
朱棣对民族融合的初级目标是各民族频繁地相互通婚后,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状态。 这样。 即便后世仍然是多民族国家,但至少可以减少民族仇杀的可能性——若不同民族杂居在一起并且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 种族清洗的屠刀还会轻易落到妻子、外甥、外公等亲戚的脖子上吗?
当然,朱棣更希望能够达到高级目标:让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全都使用同样的语言,书写同样地文字,拥有同样地信仰,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
可惜,在如今这个年代想找一个知己简直难于登天。 朱棣长舒了一口气,目光望着殿顶地藻井,希望天上能够再掉下来一个穿越者,可惜这种愿望毕竟不可能实现。 朱棣只能无可奈何地垂下头,暗叹“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幸好朱棣是皇帝,大臣们虽然不明白那些促使民族融合的政策能带来什么好处,但只要没有太明显的坏处,他们也不会强烈反对。
……特别是还有李至刚这种佞臣的情况下。
“李至刚,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皇上圣明!”李至刚躬身陪笑,大约觉得总是千篇一律地说皇上圣明似乎太生硬,便又多加了一句:“实是天断英明,高瞻远瞩!”
VIP章节目录 第三十章 有仇不报非君子
第三十章 有仇不报非君子
当李贯失魂落魄地离开京城时,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也正式实施了。
辽东地区的朵颜三卫是臣服最为彻底的蒙古人,而女直人对中央政权也极为恭顺,因此朱棣在辽东的开原、广宁两处一口气开设了三处马市,其一在开原城南关,以待海西女直,其一在城东五里,其一在广宁城,皆以待朵颜三卫夷人。
蒙古和女真人卖出各种牲畜、皮毛、人参、药材、材木、鱼鲜等土产品。 汉族商人所提供的商品相对更丰富些,有铁制生产工具,如铧、铲;有生产资料,如耕牛(从游牧民族那里买,往女真人那边卖)、种子;有生活用品,如茶、米、盐、绢、布、缎、锅、衣服等;甚至还有兵器,如刀、枪、弓、箭——组建火器部队时会淘汰一批冷兵器,为避免浪费,朱棣决定将淘汰的冷兵器卖给那些忠于大明的部落——当然,前提条件是对方用人头换取相应的票据。 如果对方不想要票据,也可以直接兑换大明宝钞。
如此一来,不久后草原的马贼想必会泛滥成灾。
蒙古人放牧时,通常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活,两家聚在一起的情况非常少,三家以及三家以上聚在一起生活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但前提条件是其中必然有王公贵族。 为了保证自家的牲畜有足够的牧草进食,每户牧民之间一般都相距十里以上。 虽说牧民基本平日里都是独门独户生活,但即便忽视荣誉方面的因素。 马贼仍然不是一份有前途地职业。 因为,这种职业的收益总是与风险不成正比。 要知道,虽说马贼袭击独门独户的牧民很容易,但牧民们的财产无非是牲畜罢了。 带上牲畜后想要逃过游牧部落的报复实在太难,毕竟牛羊的移动速度与马的速度不可能相提并论。
然而以人头换票据地政策实施之后,马贼这份职业便会有着很好的前景——袭击一家牧民割下人头就跑,然后便可以去马市以人头换取货币享受生活。 这项政策确实很野蛮。 但对于消灭那些视抢掠和杀戮为常事地敌对游牧民族却很有效。
除辽东地区外,大明还在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设有与蕃人进行交易的场所。 对于这些地方的蕃人。 但凡与瓦刺、鞑靼接壤或是相距不远的部落均实施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 这些地区的蕃人大多时降时叛,但朱棣并不在乎。 实施有邑贵族制度和以茶叶换票据的政策后,叛逃者将会成为被捕猎地对象。 他们自己都不担心成为猎物,朱棣自然也不会操心这些反复无常者将会遭受什么样的命运。
势力较大而且对明朝较为忠诚的蒙古部落当中,辽东的兀良哈(明人对朵颜三卫的称呼)算一个,西北的哈密卫也算一个。 哈密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历史上“天方等三十八国入贡,必取道哈密”。 因此,哈密可谓是“西域咽喉”。 明朝可以利用哈密“译上诸番贡表,侦察向背”,“译文具闻乃发”。 另外,哈密东距肃州、西距土鲁番各千五百里,“瓦剌达子在其北百里” ,明朝控制哈密,“一以断北狄右臂。 二以破西戎交党;外以联络戎夷,察其逆顺而抚驭之,内以藩屏甘肃,而卫我边郡”,对经营西域,进而对遏制瓦剌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哈密目前的统治者安克帖木儿是元朝肃王忽纳失里地弟弟。 忽纳失里死后,安克贴木儿继承了肃王王位。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安克帖木尔于永乐二年遣使来朝请锡爵,获得明朝册封的忠顺王爵位。 考虑到安克贴木儿大致还算忠于明朝,因此朱棣遣使臣亦卜拉金等赍敕往哈密抚谕时直接提前赍敕封其为忠顺王。
在前往哈密的使者队伍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此人名叫脱脱,是忽纳失里的儿子——按中原的传统观念看,他才是元朝所册封地肃王的正宗继承者。 脱脱于洪武二十四年宋晟讨哈密时俘入中国。 朱棣即位后“求得之”,“抚养甚至”。 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安克贴木儿被封为忠顺王不足一年就被鞑靼可汗鬼力赤毒死了。 接下来便是这个脱脱继承忠顺王的爵位。 或许是因为脱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或许是因为脱脱必须依靠明政府的支持才能坐稳忠顺王的位置(另一个历史时空中。 脱脱曾经遭受他祖母的驱逐。 最终只得依靠中央政府的干涉才重返哈密城),总之。 脱脱这个忠顺王与其他那些获得明朝册封的外藩王爷有很大的区别。
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四年三月丁巳,大明设立哈密卫,以其头目为指挥、千百户、镇抚筹官,给印章,并设王府官。 忠顺王府设经历、长史、纪善等官,以汉人庶僚周安、刘行、辜思诚等充任。 忠顺王王府官地设立在夷姓诸王中是很特殊地,其制几同于朱姓诸王。 另外,给忠顺王以金印,为其筑王城,都与其他羁縻卫所不同。 哈密卫官员的设置也由朝廷掌握。 朝廷地法令、诏书都要在哈密颁行 ,几同内地郡属。 脱脱死后,永乐九年封免力贴木儿为忠义王。 终永乐之世,哈密贡使频繁往来。
当脱脱离开京城向哈密而去后,朱棣将精力重新放回在国内。
朱棣对于鞑靼侵扰辽东一事耿耿于怀。 强行实施了以人头换票据的政策后,除非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向中央政权臣服,否则大草原上必将掀起可怕的血雨腥风。 但朱棣仍然不满足。 因为他知道,目前臣服于中央政权的游牧民族力量还相对弱小,他们可以侵扰、袭击鞑靼和瓦刺部落,但还不足以令鞑靼和瓦刺真正臣服。 为此。 朱棣迫切希望大明的火器部队能够尽快地组建起来。
令朱棣恼火地是,火枪的生产速度慢得让人发狂——官办手工业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丰富的原料,吸干了民间的精华,每个月所生产的火枪数量居然只不过区区三千支!
朱棣知道价值规律对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是有利地,但在官商、官营手工业中却很难发挥这种作用。 管理官管手工业的是封建衙门,官员腐化、机构膨胀在这里也非常明显。 因此,在官营手工业系统中。 生产水平和技艺再高,它也是被埋在无组织力量地污泥中。 常常随着无组织力量被扫荡而失传。 但朱棣一直认为现在毕竟还是明初,**的问题应该不算严重。 没想到新式火枪正式投入生产后,每个月才生产这么点。 要知道,现在明朝有两百多万军户,即使只将其中三分之一装备火枪,那也需要六十万支!按照这种生产速度,哪怕不考虑损耗。 也需要将近十七年才能完成军队的换装!
十七年!朱棣绝对无法接受。
于是,朱棣决定使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火枪的生产速度。
流水线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便是标准化。 如果不实行标准化,那么由不同工匠制造出来的各种零件最终多半无法拼装成成品。 所以,朱棣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更为精确地度量衡制度:工部存留标准母器,省城存留子器,州县存留孙器,定时校验。
推广了“流水线”生产后。 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不过朱棣得陇望蜀,想要将生产效率更一步提高,于是又准备将主意打在“承包制”上。
朱棣准备将除了制作大明宝钞、黑火药等必须严格保密的工场外,其余一律对外公开招标,竟标条件最佳的获得承包权。 获得承包权后,工场主不再对官府承担除竞标承诺以外的义务。 而政府需要的物资不仅不会因为工场被承包出去后而导致缺乏。 反而会有所增加,因为“以一定的价格每年向政府卖出若干产品”也是竟标的硬性条件之一。
承包制的实施会导致三个明显地变化。
其一是匠户的力役将彻底被役银代替——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年间就已经产生这种现象了,但实施承包制将这种变化大大提前了。
其二是工场所需要的生产物资以前由地方上无偿提供,以后地方上却不再需要承担这种额外的负担——反正这种负担也折算在赋税之中了。
其三是以前官府所需要的物资由工场无偿提供,而承包出去后却需要支付一定地货币——也就是说,匠户们干得好干得多,那么所得的奖励也就会多。
最让朱棣满意的是,工场由私人承包后,什么效率低下、**之类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唯一令朱棣踌躇的是:生产军械的工场,也就是说军工厂到底要不要承包出去?
按照后世西方国家的思路。 军工厂并非一定要由国家经营。 只要把好招标这一关。 那么价格和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为了更加保险,可以实施驻厂军代表入驻制度……至于说军代表有可能被腐蚀的问题。 朱棣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不过这种方法实在过于野蛮。
每次验收时,可以随机从刑部提一名死囚犯出来,让这名死囚犯检验该批次武器是否合格。
若合格,则军代表无事,而死囚则立即押往菜市场砍头;若不合格,则军代表立即被押往菜市场砍头,生产军械的工场主、工匠等相关人员按律严惩,死囚则免死流放。 反正欧洲进行殖民时很多死刑犯也都是免死流放的,死刑犯废物利用一下似乎也说得过去。
想到武器质量时,朱棣联想到一个问题,那便是士兵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火器地应用。
和很多人想象得不一样,明朝军队装备地火器的比率是相当高地。 按道理说,使用热兵器的军队显然比使用冷兵器的军队更占优势,那么。 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被女真人一次又一次打败呢?原因很简单:尽管拥有先进地装备,但由于害怕如此强大的兵器外流,火器都是作战时才发下,平时训练不使用,也不让士卒随身携带。 1450年于谦曾建议,让士兵平日就接触火器,以免战时空有优良兵器亦不会用——然而这却成了于谦被诛杀的理由之一。 自此之后。 明朝的军人基本就只能上战场后才有机会接触火器了——如果这样都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那才真是见了鬼。
因此。 朱棣决定让士兵平时就拥有火枪,并且在训练时进行实弹射击。
此外,工场中因控制不严而流失武器的问题,似乎可以用每件武器都进行编号的办法解决。 若说工场主有可能瞒过驻厂军代表私自将武器买出去地可能,那么明朝后期武库官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为同样会导致武器流失。 总之,关键之处还是在于监督。 监督不严,无论生产武器地工场是官办还是私办或者是承包出去。 武器的流失都不可避免。 如果严格监督,那么将生产军器的工场承包给私人也不会有问题。
朱棣觉得将军工厂承包给私人更好,但又担心这样做会惊世骇俗,因此打算暂时缓一缓,先将方案交给文渊阁学士讨论一下,查漏补阙。 如果确实没什么问题,那便把军工厂也承包出去。
不过,无论是“流水线”生产方式还是将生产作坊“私人承包”。 都不可能立即满足军队的换装要求。
前期生产的火枪,除了用来装备神机营外,其余的并非积累起来一支部队一支部队地换装,而是先给每个卫所都送去几支,让大明的军人对新式火枪有个基本概念。 待各地地军队都对新式火枪有所了解后,朱棣会将生产出来的火枪集中起来。 按卫所为单位依次完成军队的换装。
但这种等待需要太长时间。 难道说,只能耐心等待边军完成换装并且顺利完成转型之后再进行报复?
这不可能!燕王向来都是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主,如今被却被鬼力赤那家伙打了脸,叫他如何能够忍受?
朱棣咬着牙对自己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为了满足强烈的报复欲,朱棣终于痛下决心,打算派遣神机营到草原上去报复。
普通明军的理论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 而神机营则全部使用火器。 神机营绝对是朱棣的心头肉。 选拔神机(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