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部分阅读
十贯是怎么算出来的!阿牛在你们家吃得比牛还不如,干的活却比牛还要累。 明明是你们曾家欠阿牛地,阿牛哪里欠你们一丝一毫!”
接下来,瘸腿老兵开始唠唠叨叨地向朱棣讲述阿牛刚到驿站时的惨状。
“阿牛刚到驿站时,个子还没现在这么高,但也比我高一个头,而且骨架也极大,大家根本就想不到他只是个才十三岁的孩子……”
“……当时他真是瘦得不象话,简直就是皮包骨头……”
“……他身上穿得哪里能够叫做衣服?根本就是破布条,连那话儿都遮不住……”
朱棣摆摆手,止住瘸腿老兵的话。
公道地说,输理的是阿牛——虽说之前曾家苛待阿牛,而且将阿牛送去补役也是不怀好意,从人情上讲,曾家显然亏欠了阿牛,然而事情应该一码归一码。
按明朝的军户制度,军籍是按户来算地。 如果某一个军卒因故不能继续服役,那么该军户就应该再提供一名成年男子服军役。 按照民间的传统,一户之内,重大的事情都应该是户主说了算。 按道理说,曾家户主,也就是眼前的这个曾家老大可以决定由谁去服军役。 问题在于以前都是在役军卒提出申请,以自己年老体弱或者身有伤残隐疾什么的为由,然后才会换人服役。 可阿牛任凭曾家兄弟辱骂,就是不提出退役申请。 偏偏阿牛所在卫所的千户大人又欣赏阿牛,不肯开具阿牛“荏弱不堪服役”地证明——事实上即便讨厌阿牛。 千户也未必会开这种证明。 因为军中有着宪兵卫和锦衣卫专门抓军人的违法犯纪。 由于缺少了必要的程序,曾家老大虽说是户主,却也没办法用自己兄弟顶替阿牛的位置。
严格说起来,曾家兄弟不停地纠缠阿牛,和朱棣前不久颁布地《遗产继承法》倒是有些关系。
朱棣对中国传统地等额继承方式深恶痛绝。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呢?纨绔子弟败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地原因却是中国人有多子多福以及等额继承的传统观念。 中国古代地富人罕有不三妻四妾的,老婆多了。 儿女自然不会少。 富豪死后,家产会被几个儿子分薄。 这时富豪的儿子也还算富裕,他们自然也会娶几个老婆,多生几个儿子。 到第三代分家产时,所分得的财产能够算得上中等之家已经很不错了——即便家产严重缩水,但那些富家子弟还得撑着所谓的面子,结果财产流失得更快。 巴金著名的《家》《春》《秋》三部曲就反映一家大财主的破落史,很有代表性。
为数很少地家庭从其不断扩大田地占有量来说。 似乎是在进行着积累,但随着下一代的长成又不可避免地分割着积累起来的田产。 这种“分散—积累—分散”的怪圈,很难象西欧那样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历史前提。
当然,并不是说长子继承制就很完美。 至少从后世的观点来看,西欧和日本通行的长子继承制极不人道,很多小说和影视都描写了次子谋杀长子而企图夺取遗产继承权的悲剧。 不过人道与否向来不属于朱棣优先考虑地范畴。 以前他是小民,没资格考虑;现在他是皇帝,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国家更加强盛。 所以。 朱棣便不顾众多谏言强行颁布了《遗产继承法》。
《遗产继承法》规定:父亲死后,其房产、土地、作坊等“不动产”以及可以继承的爵位全部归嫡长子继承,只将一部分“动产”,如现金分给其他次子。 如果家长疼爱其他儿子,也不能剥夺长子对“不动产”的独占权,只能在自己活着时拿钱让次子们受教育。 然后去做官、从军,或者提供资金帮助次子们移民。
若不按照《遗产继承法》的规定分家,从分家当日起,一年之内,嫡长子有权告发分家不公。 若嫡长子所告属实,则“次子多分财产者,计所侵坐赃论,抄没家产赔偿嫡长子,发配海外或关外给移户为奴”;一年期限过后,嫡长子仍然有权告发分家不公。 同时次子亦可出首。 若次子出首。 而且确实未按《遗产继承法》规定分家的情况,则“嫡长子犯包庇罪。 剥夺继承权,该继承权给予出首者作为奖励”。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长子继承制有很大地好处:一是使固定资产不分散,无论对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还是大规模工商业的经营都是有利的;二是迫使其他儿子去自谋生路——在如今的环境下,会迫使一部分次子们铤而走险,去航海、掠夺、侵略、霸占殖民地,用血与火开拓出一条资本主义道路。
如果不是因为永乐年间是明朝皇权最为强大的时期,朱棣未必敢这么推出这种逆天的法律。 但既然这时文官集团以及地主阶级相对虚弱,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自然是趁他病要他命呗!
不过,朱棣仍然秉承了他一贯的“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宗旨。 在颁布《遗产继承法》时,朱棣特意留下了三个缓冲之处。
第一,朱棣规定《遗产继承法》正式实施日期为永乐二年元月一日,若是在此前分家,按等额分配方式并不违法。 留下充分地时间让百姓将家产平分给儿子们,这样便可以令那些最为顽固地人减少怨气。
第二,《遗产继承法》中规定:非本县境内的不动产不在嫡长子地独占权之内。 也就是说,大富豪大地主若是心疼次子,又舍不得让次子去太远的地方,那便可以去其他县购置地产商铺等不动产,然后分给次子。 这条规定。 一方面是给思想守旧者留下缓冲余地免得他们怨气太大,另一方面则可以对《自行申报浮动田赋法》进行有益的补充。
明朝有一千多个县,很多地方都存在天高皇帝远地现象。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只要不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地方豪强尽可以勾结官吏,将自家百亩田地只申报三十亩,本该缴纳十贯赋税时却可以只缴一贯。
有了“首告免罪”这条制度后。 地方豪强勾结官吏已经很困难了。 待实施了《遗产继承法》之后,地方豪强再使用这种伎俩则纯粹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或许即便设置了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以及颁布“首告免罪”制度后。 朝廷对于地方上的监视能力或许仍然会有不足之处。 但是不要紧。 对于那些想着给次子购置产业的富豪地主们来说,如果可以用购买荒地、薄田的低价买到上好的田地,他们难道会同“阶级同志”讲什么阶级友情不成?
小地主没有财力为次子在异地购置产业地,所以凡是准备为次子购置产业的都是大地主大富豪,这些人本身也都有着相应地权势。 谁若是有本事将天底下所有外地来购置产业的富豪地主都吓得不敢伸手,那朱棣的皇位干脆让给他坐得了!
一旦大地主们形成了去外地购置土地的习惯,哪怕没有东厂等特务机构。 又有谁还愿意在自行申报浮动田赋时动手脚?只管“将自家百亩田地申报三十亩,本该缴纳十贯赋税时却只缴一贯”试试看!
第三,在颁布《遗产继承法》时,朱棣还同时颁布了《劝“兄友弟恭”诏令》。 所谓的《劝“兄友弟恭”诏令》,就是说分家后,长子继承了绝大多数财产,次子们相应地会生活困难,这时候长子就应该扶助弟弟们成家立业。 如此一来。 兄弟之间就并非平等相处的横向关系,而会变成为了维护家业需要所产生的本家与分家地纵向关系。 传统的势力总是非常强大的,或许有些兄长在分家之后,会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重新赠给诸位弟弟——以朱棣对人性的理解,拥有这种大公无私精神的人肯定会有,但绝不会太多。
反过来说。 如果兄长不肯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与弟弟们分享,只是象征性地给予弟弟少量生产资料甚至干脆不给,那便不是朱棣的责任了。
按中国人根深蒂固地传统思想:皇上总是好的,不好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恶霸。 就分配家产来说,皇帝家不也是这样?太子继位当皇帝,其余皇子便只能继承少量家产当亲王。 况且,皇帝还颁发了《劝“兄友弟恭”诏令》。 长兄若是听从皇帝的劝说,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分配给弟弟们不就得了?如果长兄不肯这么做,那是长兄的不对,关皇帝什么事啊?
……
朱棣为什么会认为曾家兄弟不停地纠缠阿牛和《遗产继承法》有关系呢?明朝不是规定军户不得分家吗?
原来。 明初规定军户不得分家。 这原本是为了保证兵源地一种措施——若军户可以分家,则应役的军士不结婚不生子。 或者是应役的军户家中只有一两个男丁,然后因为某种缘故成为了绝户,就会导致兵源的缺乏。 明初时,一家军户通常不过三五人,抽其中一人服军役,其劳役负担比农户还要重。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一些军户的家族人口已经多达数十甚至上百,这样的大家庭却只需要抽调一人服役,家中其余男丁全都享受免役待遇,于朝廷而言自然是一种损失。 朱棣所实施的役法改革并非摊丁入亩,而是类似于一条鞭法,也就是说民户仍然保留了部分劳役。 所以,若是军户不分家,几代之后国家在赋税方面就会吃亏。
为此,朱棣对军户制度进行改革时特意规定军户应与普通民户一样分家——这是因为朱棣自信经过改革后,军户的吸引力大增,兵源绝不会缺乏。 若某个军户绝嗣,便可由女婿、养子或者亲戚继承该军户资格。
曾家兄弟分家是在《遗产继承法》生效之前,因此曾家三兄弟每个都分了二十多亩水田和二十多亩旱地,然而那个军籍资格却被阿牛牢牢把持着,曾家三兄弟眼睁睁地瞧着,谁也没办法。
如果按照以前军户不得分家的规定,那么即便阿牛霸占着军籍也不至于没有缓冲余地。 尽管这样同样会令曾家不爽,但也不至于将曾家逼得狗急跳墙。 因为,阿牛迟早是要退役的,只要户主仍然是曾家地人,那时由谁去服军籍便可由曾家户主一言而决。
偏偏如今军户也可以分家了。 目前阿牛尚未独立门户,但谁又能保证阿牛将来不会成家立业?虽然曾家兄弟未必听说过“鸠占鹊巢”这个成语,但从生活阅历中他们知道:大户欺压小户、地主欺压贫民很正常,然而恶仆欺主、久佃成业(注1)地事例也并非罕见。 将来阿牛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那么按照《遗产继承法》,这个军籍资格将来便会由阿牛的长子继承,和曾家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说,如果不赶紧趁着阿牛尚未独立门户时把军籍夺回来,将来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军籍,那时去找谁喊冤?
想明白了其中地奥妙后,朱棣思索片刻,缓缓说道:“阿牛,你还是把军籍还给曾家吧。 ”
阿牛面无表情地瞟了朱棣一眼,头一拧,嗡声嗡气地说道:“我看错了,原来你也不是好人!”
注1:田入佃手,其黠者逋租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移,佃仍虎踞,故有久佃成业主之谣。
VIP章节目录 第四章 曾阿牛变成张无忌
第四章 曾阿牛变成张无忌
“大胆!”
“放肆!”
“还不跪下认罪!”
护卫们七嘴八舌地呵斥着阿牛,朱棣却摆摆手,和颜悦色地对阿牛说道:“阿牛,你听本官说,本官这样劝你是有道理的。 本官呢……本官是……”
朱棣转过头目视杨荣。
见朱棣不说正经事了却只管盯着着自己,杨荣不由一愣。 若是换了别人,多半猜不出朱棣的心思。 但杨荣心思灵动,一眨眼的功夫心中便蓦然升起一个念头:该不会是这位爷连自己假扮的身份都不清楚吧?不过也难说,这位爷微服出巡之前准备的假身份太多了,他说不准是忘了。
杨荣赶紧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上前一步。
“好叫诸位知道,我家大人乃是当今天子御笔亲点的佥都御史毕公讳夏大人!”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
“本官听皇上说过,准备颁布《军户考核办法》。 ”
杨荣目瞪口呆地望着朱棣。 作为文渊阁学士,杨荣清楚地知道朱棣颁发的除了密旨之外的所有圣旨。 所谓的《军户考核办法》之前杨荣根本就没听说过,很显然,皇上这是为了解决眼前的事情而特意颁布一道圣旨。
想明白其中的缘由后,杨荣赶紧凝神细听——他是唯一跟着皇上身边的内阁学士,拟旨的事情自然非他莫属。 若是现在不仔细听,等会儿拟错了旨意可不是闹着玩地事儿。
“例如考核弩兵有两个项目:即射程和命中距离。 射程,士兵必须达到一百二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达标为合格;命中距离五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命中为合格;其他各军兵种各有规定。 考核中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给予处罚。 这些其实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洪武六年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联合议定军队大练兵的管理办法也是如此。 皇上所做的改动有两处。 一是考核地点,二是奖惩的处理办法。 ”
“洪武年间。 每年各卫所必须抽调兵员的五分之一进京进行御前验试,距离京城较远的各卫所由兵部派员到都司所在地集中监督进行,逐年轮番更替,五年为一个周期。 然而当今皇上却授权卫所自行考核,免除了军士跋涉之苦。 ”
“至于说奖惩的处理,则是凡考核合格地军士都奖励六百文,而每个卫所中考核成绩靠后的一百名士兵。 无论考核成绩是否合格,均需接受非军户地挑战。 若挑战者获胜,则获得被挑战者的军籍。 ”
若是靠卫所士兵去进京御前验试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想一想,全国有两百万军户,五分之一便是四十万,去掉距离远的,就算只是二十万吧……每年二十万军队从全国各地到京城参加考核。 消耗的粮草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朱棣决定取消这种常规性的劳民伤财的事情(反正历史上这种劳民伤财地考核制度也逐渐消失了),而是将希望寄托在相对独立的宪兵系统上。 宪兵系统的存在,应该能够保证卫所中考核的相对公平吧?
至于说考核落后者必须接受非军户的挑战,那自然需要放宽对民间习武以及拥有武器的限制。
民间习武之风盛了,而且还允许拥有武器。 私下械斗的风气必然大涨自不必说,大约在必要的时候杀官造反地念头也更容易出现在百姓的脑海里。 然而对于这一点,朱棣却毫不在意。
杀官造反这种事,除非确实是活不下去了,否则普通百姓是不会考虑的。 如果普通百姓确实已经活不下去,由于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朱棣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镇压就是了。 反正明朝已经开始步入了热兵器时代,而使用热兵器战斗对于物资储备以及后勤的要求更加严格,想必正规军能够很轻易地镇压农民起义。 若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军队手忙脚乱地镇压不完。 那么这样的朝廷被推翻也是应该地。
除开杀官造反这种事。 民间拥有武器还是很有好处的。 一是与异族战争时,若是缺乏兵源。 那便很容易从民间补充。 二是普通百姓拥有武器后,贪官污吏自然会收敛一些。 美国枪械协会有一种观点:普通百姓拥有武器才能维护民主自由。 这种观点或许只是枪械协会为了自身生存而想出来的口号,但朱棣认为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凭明朝如今的情况,朱棣固然不会发神经去宣扬民主自由,不过当百姓拥有武器时,官府以及豪强的压迫正常情况下显然不会超过极限。
……
听朱棣说完后,那瘸腿老兵满脸焦虑地问道:“军户失去军籍后,若是无以为生怎么办?”
朱棣瞟了眼老兵的瘸腿。
“考虑到军户失去军籍后也就失去相应的军田,进而有可能沦为流民,因此当今皇上又规定:凡失去军籍者,若有军功或伤残在身,均由朝廷提供资金,让其以自费移民的身份进行移民。 若无军功或伤残,则让其以自愿移民的身份移民。 ”
老兵摸了摸自己地瘸腿,突然间泪流满脸地朝着京城地方向跪下,带着哭腔用含糊而又嘶哑的声音喊道:“皇上真是圣君啊!”
朱棣死不要脸地高兴了一会儿,待阿牛将瘸腿老兵扶起来后,接着说道:“如此一来,那些非军户而又想获得军籍地人便有了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要知道,洪武三十八年全国共建立守御卫329个。 虽然每个卫所中考核成绩倒数100名的未必都会失去军籍,但以一个卫所会有10名非军户挑战成功计算。 则全国每年就可以提供3290个名额。 ”
“阿牛,凭你这副身胚,弄一个军籍岂不是轻而易举?”
阿牛想了想,不情不愿地嘟哝道:“皇上颁布了《军士考核办法》后,我就把军籍还给曾家。 ”
面对阿牛将信将疑地目光,朱棣不以为忤地笑笑。
“本官再给你一个建议。 ”
“当今皇上还准备对军队进行一项改革,将军队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对各个卫所分别定级。 最初定级时,除了京师的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之外。 其他的军队只分乙、丙两个等级:凡属于边军性质的卫所,都定为乙级,凡内地的卫所,都定为丙级。 这个级别并非一成不变,每三年都重新定一次级别。 而核定卫所级别的唯一依据便是斩获的首级。 所以,有些边境卫所将来地级别就可能升为甲级。 而内地卫所,将来级别却很可能变成丁级。 ”
阿牛挠挠脑袋。 问道:“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有什么区别?”
“甲级部队多拿五成军饷,乙级部队多拿一成军饷,丙级部队拿正常的军饷,丁级部队则少拿三成军饷。 ”
阿牛似懂非懂地问道:“官爷地意思是让我以后去投边军,那样可以多拿军饷?”
朱棣摇摇头。 “本官确实建议你去投边军,但绝非仅仅冲着多拿军饷。 ”
这一下,不仅阿牛,一旁听得聚精会神的众人也大多满是迷惑之色。
见杨荣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朱棣道:“看你的模样象是明白了,你说说看?”
杨荣敛去笑容,侃侃说道:“内地卫所很难获得军功,更何况镇江属于京畿,能够上战场的可能性就更少了。 因此这个卫所将来降为丁级也不是不可能。 但军户的收入除了军饷外,屯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江南之地。 以石论收,而边疆之地,则大多都远逊于江南。 虽说将来皇上对军队等级改革时,或许会调整各地军屯地分配比例,但综合起来看,阿牛如果留在当地,就收入而言大约却不会吃亏。 ”
“但,丁级部队的官兵却没有荣誉,遇到其他部队的同袍都抬不起头来。 ”杨荣瞟了眼强壮得象巨灵神一样的阿牛,见他无动于衷。 暗暗摇头。 这家伙天生就是个厮杀汉子。 该至边廷立功,挣个封妻荫子的功名!因此杨荣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 内地卫所赚军功的机会少,因此升到百户几乎就已经到顶了。 去边境卫所当兵,却可以凭着手中的刀枪拼出个功名来。 将来别说是千户,只要有本事有运气,弄个卫指挥佥事、留守司指挥同知甚至是都指挥佥事使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岂不是比你待在这里以区区百户地身份混混沌沌过一辈子强?”
阿牛的呼吸不由急促了起来,想象着杨荣描绘出来的美好前景,他眼中的神采越来越亮。
这时,朱棣又说道:“阿牛,凭你这副身板,世上恐怕很难找出能够驮得动你的马。 如果去北方参军,打胜仗后你两条腿未必追得上四条腿,夺得的首级大约也不会多。 所以,本官建议你去云南卫所参军。 三保,拿些钱出来给阿牛做去云南地盘缠。 ”
阿牛不知所措地接过一叠大明宝钞,嘴唇蠕动了一下,突然转身朝着瘸腿老兵跪下,硬邦邦地磕了不计其数的响头。
“老爹,将来我阿牛若是在战场上能够一刀一枪拼出个功名来,一定接您到我家享福养老!”
瘸腿老兵下意识地摸摸瘸腿,叹口气。 “你真的决定了?”
阿牛坚定地点了点头。
瘸腿老兵擦擦眼角,将阿牛扶起来。 “那好,老爹等着享你的福。 ”
阿牛站起身后,又朝朱棣跪下磕头。
“毕大官人,我阿牛是个粗人,不会说话。 将来您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只需派人捎一句话来,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 我阿牛皱一下眉头就是姑娘家养的!”
朱棣倒也不觉得这个诺言有多宝贵。 身为皇帝,若是朱棣让谁上刀山下火海,那人皱不皱眉头都得去。 不过,能够得到这个傻大个子地衷心感激,朱棣的心情还是很愉快的。
这时,阿牛突然从胸口掏出一件东西递给朱棣。 其动作之迅速,差点没把一旁的张辅等人给吓晕过去——若阿牛此时掏出的是一柄利刃。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么想着,张辅等人便不动声色地靠得更近了些。 旁人对此也没太在意。 只以为他们靠近了是想看得更清楚些。
阿牛掏出地东西虽然看起来剔透美丽,却只是河边常见地鹅卵石。
大家正在奇怪,阿牛开口解释道:“这是信物。 只要来人带着这块信物,无论说什么,我都照办?”
朱棣微笑着接过这块鹅卵石,然后将阿牛扶起来,问道:“你怎么随身带着这块鹅卵石?有什么缘故没有?”
阿牛傻呵呵地一笑。 “小时候饿得慌。 看到野外那么多动物,却总是捉不到,就投掷石块。 后来发现鹅卵石效果最好……就养成了随身携带鹅卵石地习惯……这块鹅卵石我已经用了三年,上面地每条纹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作为信物再好不过了。 ”
仔细端详这块鹅卵石,发现它地形状果然异常均匀。 朱棣随口问道:“你还有这种本事……打得准不准?”
阿牛脸上显出骄傲的神色。 “十丈之内,弹无虚发!”
没羽箭张清!
朱棣的脑中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这个水浒梁山上“男子单打”成绩最好的选手。 不论是善使奇门兵器的徐宁,还是有祖传绝学的呼延灼、杨志、关胜。 不论是号称“万夫不当之勇”的董平、索超,还是以二敌一地郓城刑警大队正副队长朱仝、雷横。 张清同志都是毫不畏惧,独力进行车轮战,以近乎完胜的骄人战绩班师。
朱棣笑了笑,觉得不太可能随随便便一碰都能碰上没羽箭张清那样的人物,于是转移了话题。
“你既然决定将现在的军籍还给曾家。 那便与曾家彻底撇清关系恢复原姓吧。 曾阿牛,你原来姓什么?”
“张。 ”
“你姓张?”朱棣突然想起自己似乎曾经在哪本小说里见过曾阿牛这个名字,听到阿牛自称姓张,于是赶紧又问:“那你原来叫什么?”
“张大牛。 ”
晕死,张大牛这个名字也曾经见过。 朱棣想了想,问道:“那你有没有字?”
“痣?”阿牛稍稍有些不好意思。 “我全身上下,只有大腿根那里有一块痣……您要看?”
见朱棣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杨荣赶紧给阿牛解释“字”是什么意思。
阿牛看起来傻大三粗的,这时候却表现得无比聪明。
“毕大官人,阿牛没有字。 求您给阿牛赐个字。 ”
朱棣咳嗽一声。 “你将来是要上阵杀敌的。 自然应该百无禁忌,所以。 你以后的字就是无忌,记住了吗?”
“张无忌?”阿牛很高兴。 “谢谢毕大官人。 那以后我就叫张无忌了。 ”
朱棣愣了愣,随后想到阿牛将来可能还真地会被称为张无忌。 因为,皇帝若是称呼某位大臣的字,那么吏书中就总是以这个大臣的字来记载,比如说明初名臣杨士奇,业余历史爱好者多半都知道杨士奇,谁会知道杨寓?但事实上,“士奇”只是杨寓的字而已。 阿牛的字是皇帝亲赐的,将来史书上记载地肯定会是张无忌而非张大牛。
这时皆大欢喜。
阿牛憧憬着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曾家老大知悉军籍很快就会重新属于曾家;瘸腿老兵对自费移民的身份颇为满意;甚至连那个百户都满心欢喜。 阿牛给人的压迫感实在太大了,整个千户所都没人能够挡得住他全力一击。 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离开,总归能够让人轻松一些。
朱棣见完美地解决了这件事,便踱着方步一摇一晃地回到里间继续吃饭。 吃完饭便里间休息,不多时杨荣进来。 刚才朱棣说了一大通《军户考核办法》,皇上金口玉言,那便是圣旨了。 也亏得杨荣记性好,刚才皇上说了一大堆,时间又过了好一会儿,他拟的旨却没有任何疏漏。
见朱棣审完满意地点了头,杨荣说道:“圣上,阿牛这人恩怨分明,又天生神力、技艺高强。 您既然觉得和那个阿牛投缘,何不干脆把他提拔成皇宫侍卫呢?”
朱棣摇摇头。 “阿牛这等人才,只当个皇宫侍卫浪费了。 他这种体型,只需在战场上故意拣高处一站便足以令敌军胆寒,或许一批批就此投降也说不定。 所以说,让他去战场上一刀一枪博个功名才是正理。 ”
想了想,朱棣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朕因为阿牛的缘故,特意颁布《军户考核办法》太过儿戏。 ”
杨荣赶紧否认——虽说他心里确实是这种怀疑。
“朕颁布《军户考核办法》有这么一个道理。 朕给予军户相应的特权,提高了他们的地位,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一个特权团体若是长期不受竞争的威胁,那么腐化堕落将成为无法避免地趋势。 所以,朕要在军队中特意开道口子,让那些身强体壮有志参军地好儿郎有合理的渠道加入军队。 ”
还有一层意思朱棣却没有说。
被淘汰地军户中固然有体弱多病者,但同样也会有年老体残但又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些老兵在战场上或许战斗力不强,但他们的战斗经验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况且那些老兵长期在军队里,耳濡目染之下,对于行伍纪律扎营布阵什么的总归比那些普通的民户会知道得多些。 和土著发生冲突时,有老兵压阵,胜算就会更大些。
殖民,怎么可能缺少得了血和火呢?
VIP章节目录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上)
VIP章节目录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下)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下)
之前,朱棣一直认为对驿站已经没有必要特意改革了。
另一个历史时空里,明代邮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一是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累害于民;二是支应驿差敲诈勒索,营私舞弊。
第一个弊端,主要体现在劳役方面。 由于驿站所需的牲畜、草料、菜蔬米面、肉食甚至桌椅板凳、床铺都需要附近担负相应劳役的百姓来承担。 如果驿丞清廉,那么负担这些劳役的百姓还能够承受;如果驿丞贪婪,那么这些百姓就会遭殃。 由于朱棣已经对役法进行了改革,将包括驿站在内的大部分劳役都折算到田赋中去了,所以这种弊端将来不会再出现。
至于第二个弊端,却是官方机构的通病。 往来车船轿马供应,官员米粮柴炭分例,都有朝廷规矩按时拨给。 有些红官、大员、钦差过往,实报实销倒也罢了,实际上虚报也是实销——其实地方官巴结奉迎,送来的东西也吃用不尽,根本是无报也实销。 明朝中后期有些正直的官员曾对驿站进行过改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张居正。 他的邮驿改革是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入手的,提出了六条对官员的限制。 比如,规定非公务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奢侈的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擅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 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其实都属于吏治地范围内。 朱棣相信在推出了“首告无罪”等反腐措施后,吏治会相对清明,因此对于第二种弊端也同样不怎么担心。
然而看了这篇错别字连篇的策论后,朱棣却稍稍有些动心了。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及时有效的信息。 而且,象民信局这种能够汇兑银钱的机构若是能够发展壮大,对于商业的促进作用会更大。
明朝的邮驿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水马驿;二、递运所;三、急递铺。 通俗地讲。 水马驿就是EMS,递运所就是邮政系统地物流部分。 而急递铺则是平信。
中国历代王朝建设驿站的最主要目地是用在军事方面。 偌大一个帝国若是没有发达的通信系统,那便无法长时间维持。 边疆发生战事时守边将领会向中央发出求救信,若是求救信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那么当中央对此做出反应时,估计守边将领早已撑不住了。 历史上罗马帝国的疆域之所以能够超过中国,是因为罗马帝国能够很方便地利用地中海来传递消息、运送军队。 中国没这种自然优势,只好老老实实地依靠驿站系统来维持中央对庞大的疆域的控制。
黄大伟的设想显然不妥。
如果允许民间向驿站租借马匹。 驿丞若是见钱眼开,把所有能够承担急运任务地马匹都租给民间,万一恰巧有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被耽误了,那可不是说着玩的。 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将水马驿交给私人经营。 商人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肯定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驿站里的良马长期无所事事,只为等待那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有的紧急军情传递。
所以说,承担传递紧急军情任务地水马驿绝对不能商业化。
递运所的主要职责是转运军需等物。 虽说可以商业化,但民信局这样的机构未必会感兴趣。
因此,唯一可以考虑的便只剩下急递铺了。
急递铺与驿站虽然邮传道路多数互相重合,但机构、人员、管理等,并没有“合一”,还是分立两个系统。 各司其职。
急递铺虽说名称里有个“急”字,但事实上它的传递速度远远比不上水马驿。 因为,水马驿是使用马或快船作为交通工具,而急递铺使用的递运技术却是步递,简单通俗地形容,就是“接力棒跑步(快走)”。 由于速度相对较慢地缘故,急递铺任务单一,职专“公文递送”(主要是朝廷政令)。
将急递铺商业化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朝廷政令快一些传递固然是好,而万一被耽误个一两天。 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从另一个方面说。 急递铺所负责传递的文件,也不会因为泄密而带来太大的麻烦——尽管这时候的观点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朝廷政令即便被老百姓知道了又有什么关系?
而且,只要遵循从前就制定好的规矩,“但有人递公文,须要坚厚好纸封裹转递各铺,明白附历于上开写并无破损,并不曾拆动原封。 但有摩擦破坏,及拆动原封者,就将来文封皮上写记原递铺兵姓名递发,及将递来铺兵拘捉解官,有司即为追究”,急递铺泄密的可能性也不大。
将急递铺商业化还有一个好处。 洪武皇帝规定,急递铺的铺距应“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但确实以10里者居多。 而水马驿则是每六十里至八十里设马驿一所。 综合起来看,急递铺大约比水马驿(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接下来,瘸腿老兵开始唠唠叨叨地向朱棣讲述阿牛刚到驿站时的惨状。
“阿牛刚到驿站时,个子还没现在这么高,但也比我高一个头,而且骨架也极大,大家根本就想不到他只是个才十三岁的孩子……”
“……当时他真是瘦得不象话,简直就是皮包骨头……”
“……他身上穿得哪里能够叫做衣服?根本就是破布条,连那话儿都遮不住……”
朱棣摆摆手,止住瘸腿老兵的话。
公道地说,输理的是阿牛——虽说之前曾家苛待阿牛,而且将阿牛送去补役也是不怀好意,从人情上讲,曾家显然亏欠了阿牛,然而事情应该一码归一码。
按明朝的军户制度,军籍是按户来算地。 如果某一个军卒因故不能继续服役,那么该军户就应该再提供一名成年男子服军役。 按照民间的传统,一户之内,重大的事情都应该是户主说了算。 按道理说,曾家户主,也就是眼前的这个曾家老大可以决定由谁去服军役。 问题在于以前都是在役军卒提出申请,以自己年老体弱或者身有伤残隐疾什么的为由,然后才会换人服役。 可阿牛任凭曾家兄弟辱骂,就是不提出退役申请。 偏偏阿牛所在卫所的千户大人又欣赏阿牛,不肯开具阿牛“荏弱不堪服役”地证明——事实上即便讨厌阿牛。 千户也未必会开这种证明。 因为军中有着宪兵卫和锦衣卫专门抓军人的违法犯纪。 由于缺少了必要的程序,曾家老大虽说是户主,却也没办法用自己兄弟顶替阿牛的位置。
严格说起来,曾家兄弟不停地纠缠阿牛,和朱棣前不久颁布地《遗产继承法》倒是有些关系。
朱棣对中国传统地等额继承方式深恶痛绝。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呢?纨绔子弟败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地原因却是中国人有多子多福以及等额继承的传统观念。 中国古代地富人罕有不三妻四妾的,老婆多了。 儿女自然不会少。 富豪死后,家产会被几个儿子分薄。 这时富豪的儿子也还算富裕,他们自然也会娶几个老婆,多生几个儿子。 到第三代分家产时,所分得的财产能够算得上中等之家已经很不错了——即便家产严重缩水,但那些富家子弟还得撑着所谓的面子,结果财产流失得更快。 巴金著名的《家》《春》《秋》三部曲就反映一家大财主的破落史,很有代表性。
为数很少地家庭从其不断扩大田地占有量来说。 似乎是在进行着积累,但随着下一代的长成又不可避免地分割着积累起来的田产。 这种“分散—积累—分散”的怪圈,很难象西欧那样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历史前提。
当然,并不是说长子继承制就很完美。 至少从后世的观点来看,西欧和日本通行的长子继承制极不人道,很多小说和影视都描写了次子谋杀长子而企图夺取遗产继承权的悲剧。 不过人道与否向来不属于朱棣优先考虑地范畴。 以前他是小民,没资格考虑;现在他是皇帝,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国家更加强盛。 所以。 朱棣便不顾众多谏言强行颁布了《遗产继承法》。
《遗产继承法》规定:父亲死后,其房产、土地、作坊等“不动产”以及可以继承的爵位全部归嫡长子继承,只将一部分“动产”,如现金分给其他次子。 如果家长疼爱其他儿子,也不能剥夺长子对“不动产”的独占权,只能在自己活着时拿钱让次子们受教育。 然后去做官、从军,或者提供资金帮助次子们移民。
若不按照《遗产继承法》的规定分家,从分家当日起,一年之内,嫡长子有权告发分家不公。 若嫡长子所告属实,则“次子多分财产者,计所侵坐赃论,抄没家产赔偿嫡长子,发配海外或关外给移户为奴”;一年期限过后,嫡长子仍然有权告发分家不公。 同时次子亦可出首。 若次子出首。 而且确实未按《遗产继承法》规定分家的情况,则“嫡长子犯包庇罪。 剥夺继承权,该继承权给予出首者作为奖励”。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长子继承制有很大地好处:一是使固定资产不分散,无论对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还是大规模工商业的经营都是有利的;二是迫使其他儿子去自谋生路——在如今的环境下,会迫使一部分次子们铤而走险,去航海、掠夺、侵略、霸占殖民地,用血与火开拓出一条资本主义道路。
如果不是因为永乐年间是明朝皇权最为强大的时期,朱棣未必敢这么推出这种逆天的法律。 但既然这时文官集团以及地主阶级相对虚弱,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自然是趁他病要他命呗!
不过,朱棣仍然秉承了他一贯的“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宗旨。 在颁布《遗产继承法》时,朱棣特意留下了三个缓冲之处。
第一,朱棣规定《遗产继承法》正式实施日期为永乐二年元月一日,若是在此前分家,按等额分配方式并不违法。 留下充分地时间让百姓将家产平分给儿子们,这样便可以令那些最为顽固地人减少怨气。
第二,《遗产继承法》中规定:非本县境内的不动产不在嫡长子地独占权之内。 也就是说,大富豪大地主若是心疼次子,又舍不得让次子去太远的地方,那便可以去其他县购置地产商铺等不动产,然后分给次子。 这条规定。 一方面是给思想守旧者留下缓冲余地免得他们怨气太大,另一方面则可以对《自行申报浮动田赋法》进行有益的补充。
明朝有一千多个县,很多地方都存在天高皇帝远地现象。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只要不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地方豪强尽可以勾结官吏,将自家百亩田地只申报三十亩,本该缴纳十贯赋税时却可以只缴一贯。
有了“首告免罪”这条制度后。 地方豪强勾结官吏已经很困难了。 待实施了《遗产继承法》之后,地方豪强再使用这种伎俩则纯粹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或许即便设置了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以及颁布“首告免罪”制度后。 朝廷对于地方上的监视能力或许仍然会有不足之处。 但是不要紧。 对于那些想着给次子购置产业的富豪地主们来说,如果可以用购买荒地、薄田的低价买到上好的田地,他们难道会同“阶级同志”讲什么阶级友情不成?
小地主没有财力为次子在异地购置产业地,所以凡是准备为次子购置产业的都是大地主大富豪,这些人本身也都有着相应地权势。 谁若是有本事将天底下所有外地来购置产业的富豪地主都吓得不敢伸手,那朱棣的皇位干脆让给他坐得了!
一旦大地主们形成了去外地购置土地的习惯,哪怕没有东厂等特务机构。 又有谁还愿意在自行申报浮动田赋时动手脚?只管“将自家百亩田地申报三十亩,本该缴纳十贯赋税时却只缴一贯”试试看!
第三,在颁布《遗产继承法》时,朱棣还同时颁布了《劝“兄友弟恭”诏令》。 所谓的《劝“兄友弟恭”诏令》,就是说分家后,长子继承了绝大多数财产,次子们相应地会生活困难,这时候长子就应该扶助弟弟们成家立业。 如此一来。 兄弟之间就并非平等相处的横向关系,而会变成为了维护家业需要所产生的本家与分家地纵向关系。 传统的势力总是非常强大的,或许有些兄长在分家之后,会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重新赠给诸位弟弟——以朱棣对人性的理解,拥有这种大公无私精神的人肯定会有,但绝不会太多。
反过来说。 如果兄长不肯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与弟弟们分享,只是象征性地给予弟弟少量生产资料甚至干脆不给,那便不是朱棣的责任了。
按中国人根深蒂固地传统思想:皇上总是好的,不好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恶霸。 就分配家产来说,皇帝家不也是这样?太子继位当皇帝,其余皇子便只能继承少量家产当亲王。 况且,皇帝还颁发了《劝“兄友弟恭”诏令》。 长兄若是听从皇帝的劝说,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分配给弟弟们不就得了?如果长兄不肯这么做,那是长兄的不对,关皇帝什么事啊?
……
朱棣为什么会认为曾家兄弟不停地纠缠阿牛和《遗产继承法》有关系呢?明朝不是规定军户不得分家吗?
原来。 明初规定军户不得分家。 这原本是为了保证兵源地一种措施——若军户可以分家,则应役的军士不结婚不生子。 或者是应役的军户家中只有一两个男丁,然后因为某种缘故成为了绝户,就会导致兵源的缺乏。 明初时,一家军户通常不过三五人,抽其中一人服军役,其劳役负担比农户还要重。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一些军户的家族人口已经多达数十甚至上百,这样的大家庭却只需要抽调一人服役,家中其余男丁全都享受免役待遇,于朝廷而言自然是一种损失。 朱棣所实施的役法改革并非摊丁入亩,而是类似于一条鞭法,也就是说民户仍然保留了部分劳役。 所以,若是军户不分家,几代之后国家在赋税方面就会吃亏。
为此,朱棣对军户制度进行改革时特意规定军户应与普通民户一样分家——这是因为朱棣自信经过改革后,军户的吸引力大增,兵源绝不会缺乏。 若某个军户绝嗣,便可由女婿、养子或者亲戚继承该军户资格。
曾家兄弟分家是在《遗产继承法》生效之前,因此曾家三兄弟每个都分了二十多亩水田和二十多亩旱地,然而那个军籍资格却被阿牛牢牢把持着,曾家三兄弟眼睁睁地瞧着,谁也没办法。
如果按照以前军户不得分家的规定,那么即便阿牛霸占着军籍也不至于没有缓冲余地。 尽管这样同样会令曾家不爽,但也不至于将曾家逼得狗急跳墙。 因为,阿牛迟早是要退役的,只要户主仍然是曾家地人,那时由谁去服军籍便可由曾家户主一言而决。
偏偏如今军户也可以分家了。 目前阿牛尚未独立门户,但谁又能保证阿牛将来不会成家立业?虽然曾家兄弟未必听说过“鸠占鹊巢”这个成语,但从生活阅历中他们知道:大户欺压小户、地主欺压贫民很正常,然而恶仆欺主、久佃成业(注1)地事例也并非罕见。 将来阿牛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那么按照《遗产继承法》,这个军籍资格将来便会由阿牛的长子继承,和曾家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说,如果不赶紧趁着阿牛尚未独立门户时把军籍夺回来,将来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军籍,那时去找谁喊冤?
想明白了其中地奥妙后,朱棣思索片刻,缓缓说道:“阿牛,你还是把军籍还给曾家吧。 ”
阿牛面无表情地瞟了朱棣一眼,头一拧,嗡声嗡气地说道:“我看错了,原来你也不是好人!”
注1:田入佃手,其黠者逋租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移,佃仍虎踞,故有久佃成业主之谣。
VIP章节目录 第四章 曾阿牛变成张无忌
第四章 曾阿牛变成张无忌
“大胆!”
“放肆!”
“还不跪下认罪!”
护卫们七嘴八舌地呵斥着阿牛,朱棣却摆摆手,和颜悦色地对阿牛说道:“阿牛,你听本官说,本官这样劝你是有道理的。 本官呢……本官是……”
朱棣转过头目视杨荣。
见朱棣不说正经事了却只管盯着着自己,杨荣不由一愣。 若是换了别人,多半猜不出朱棣的心思。 但杨荣心思灵动,一眨眼的功夫心中便蓦然升起一个念头:该不会是这位爷连自己假扮的身份都不清楚吧?不过也难说,这位爷微服出巡之前准备的假身份太多了,他说不准是忘了。
杨荣赶紧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上前一步。
“好叫诸位知道,我家大人乃是当今天子御笔亲点的佥都御史毕公讳夏大人!”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
“本官听皇上说过,准备颁布《军户考核办法》。 ”
杨荣目瞪口呆地望着朱棣。 作为文渊阁学士,杨荣清楚地知道朱棣颁发的除了密旨之外的所有圣旨。 所谓的《军户考核办法》之前杨荣根本就没听说过,很显然,皇上这是为了解决眼前的事情而特意颁布一道圣旨。
想明白其中的缘由后,杨荣赶紧凝神细听——他是唯一跟着皇上身边的内阁学士,拟旨的事情自然非他莫属。 若是现在不仔细听,等会儿拟错了旨意可不是闹着玩地事儿。
“例如考核弩兵有两个项目:即射程和命中距离。 射程,士兵必须达到一百二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达标为合格;命中距离五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命中为合格;其他各军兵种各有规定。 考核中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给予处罚。 这些其实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洪武六年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联合议定军队大练兵的管理办法也是如此。 皇上所做的改动有两处。 一是考核地点,二是奖惩的处理办法。 ”
“洪武年间。 每年各卫所必须抽调兵员的五分之一进京进行御前验试,距离京城较远的各卫所由兵部派员到都司所在地集中监督进行,逐年轮番更替,五年为一个周期。 然而当今皇上却授权卫所自行考核,免除了军士跋涉之苦。 ”
“至于说奖惩的处理,则是凡考核合格地军士都奖励六百文,而每个卫所中考核成绩靠后的一百名士兵。 无论考核成绩是否合格,均需接受非军户地挑战。 若挑战者获胜,则获得被挑战者的军籍。 ”
若是靠卫所士兵去进京御前验试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想一想,全国有两百万军户,五分之一便是四十万,去掉距离远的,就算只是二十万吧……每年二十万军队从全国各地到京城参加考核。 消耗的粮草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朱棣决定取消这种常规性的劳民伤财的事情(反正历史上这种劳民伤财地考核制度也逐渐消失了),而是将希望寄托在相对独立的宪兵系统上。 宪兵系统的存在,应该能够保证卫所中考核的相对公平吧?
至于说考核落后者必须接受非军户的挑战,那自然需要放宽对民间习武以及拥有武器的限制。
民间习武之风盛了,而且还允许拥有武器。 私下械斗的风气必然大涨自不必说,大约在必要的时候杀官造反地念头也更容易出现在百姓的脑海里。 然而对于这一点,朱棣却毫不在意。
杀官造反这种事,除非确实是活不下去了,否则普通百姓是不会考虑的。 如果普通百姓确实已经活不下去,由于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朱棣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镇压就是了。 反正明朝已经开始步入了热兵器时代,而使用热兵器战斗对于物资储备以及后勤的要求更加严格,想必正规军能够很轻易地镇压农民起义。 若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军队手忙脚乱地镇压不完。 那么这样的朝廷被推翻也是应该地。
除开杀官造反这种事。 民间拥有武器还是很有好处的。 一是与异族战争时,若是缺乏兵源。 那便很容易从民间补充。 二是普通百姓拥有武器后,贪官污吏自然会收敛一些。 美国枪械协会有一种观点:普通百姓拥有武器才能维护民主自由。 这种观点或许只是枪械协会为了自身生存而想出来的口号,但朱棣认为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凭明朝如今的情况,朱棣固然不会发神经去宣扬民主自由,不过当百姓拥有武器时,官府以及豪强的压迫正常情况下显然不会超过极限。
……
听朱棣说完后,那瘸腿老兵满脸焦虑地问道:“军户失去军籍后,若是无以为生怎么办?”
朱棣瞟了眼老兵的瘸腿。
“考虑到军户失去军籍后也就失去相应的军田,进而有可能沦为流民,因此当今皇上又规定:凡失去军籍者,若有军功或伤残在身,均由朝廷提供资金,让其以自费移民的身份进行移民。 若无军功或伤残,则让其以自愿移民的身份移民。 ”
老兵摸了摸自己地瘸腿,突然间泪流满脸地朝着京城地方向跪下,带着哭腔用含糊而又嘶哑的声音喊道:“皇上真是圣君啊!”
朱棣死不要脸地高兴了一会儿,待阿牛将瘸腿老兵扶起来后,接着说道:“如此一来,那些非军户而又想获得军籍地人便有了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要知道,洪武三十八年全国共建立守御卫329个。 虽然每个卫所中考核成绩倒数100名的未必都会失去军籍,但以一个卫所会有10名非军户挑战成功计算。 则全国每年就可以提供3290个名额。 ”
“阿牛,凭你这副身胚,弄一个军籍岂不是轻而易举?”
阿牛想了想,不情不愿地嘟哝道:“皇上颁布了《军士考核办法》后,我就把军籍还给曾家。 ”
面对阿牛将信将疑地目光,朱棣不以为忤地笑笑。
“本官再给你一个建议。 ”
“当今皇上还准备对军队进行一项改革,将军队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对各个卫所分别定级。 最初定级时,除了京师的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之外。 其他的军队只分乙、丙两个等级:凡属于边军性质的卫所,都定为乙级,凡内地的卫所,都定为丙级。 这个级别并非一成不变,每三年都重新定一次级别。 而核定卫所级别的唯一依据便是斩获的首级。 所以,有些边境卫所将来地级别就可能升为甲级。 而内地卫所,将来级别却很可能变成丁级。 ”
阿牛挠挠脑袋。 问道:“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有什么区别?”
“甲级部队多拿五成军饷,乙级部队多拿一成军饷,丙级部队拿正常的军饷,丁级部队则少拿三成军饷。 ”
阿牛似懂非懂地问道:“官爷地意思是让我以后去投边军,那样可以多拿军饷?”
朱棣摇摇头。 “本官确实建议你去投边军,但绝非仅仅冲着多拿军饷。 ”
这一下,不仅阿牛,一旁听得聚精会神的众人也大多满是迷惑之色。
见杨荣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朱棣道:“看你的模样象是明白了,你说说看?”
杨荣敛去笑容,侃侃说道:“内地卫所很难获得军功,更何况镇江属于京畿,能够上战场的可能性就更少了。 因此这个卫所将来降为丁级也不是不可能。 但军户的收入除了军饷外,屯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江南之地。 以石论收,而边疆之地,则大多都远逊于江南。 虽说将来皇上对军队等级改革时,或许会调整各地军屯地分配比例,但综合起来看,阿牛如果留在当地,就收入而言大约却不会吃亏。 ”
“但,丁级部队的官兵却没有荣誉,遇到其他部队的同袍都抬不起头来。 ”杨荣瞟了眼强壮得象巨灵神一样的阿牛,见他无动于衷。 暗暗摇头。 这家伙天生就是个厮杀汉子。 该至边廷立功,挣个封妻荫子的功名!因此杨荣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 内地卫所赚军功的机会少,因此升到百户几乎就已经到顶了。 去边境卫所当兵,却可以凭着手中的刀枪拼出个功名来。 将来别说是千户,只要有本事有运气,弄个卫指挥佥事、留守司指挥同知甚至是都指挥佥事使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岂不是比你待在这里以区区百户地身份混混沌沌过一辈子强?”
阿牛的呼吸不由急促了起来,想象着杨荣描绘出来的美好前景,他眼中的神采越来越亮。
这时,朱棣又说道:“阿牛,凭你这副身板,世上恐怕很难找出能够驮得动你的马。 如果去北方参军,打胜仗后你两条腿未必追得上四条腿,夺得的首级大约也不会多。 所以,本官建议你去云南卫所参军。 三保,拿些钱出来给阿牛做去云南地盘缠。 ”
阿牛不知所措地接过一叠大明宝钞,嘴唇蠕动了一下,突然转身朝着瘸腿老兵跪下,硬邦邦地磕了不计其数的响头。
“老爹,将来我阿牛若是在战场上能够一刀一枪拼出个功名来,一定接您到我家享福养老!”
瘸腿老兵下意识地摸摸瘸腿,叹口气。 “你真的决定了?”
阿牛坚定地点了点头。
瘸腿老兵擦擦眼角,将阿牛扶起来。 “那好,老爹等着享你的福。 ”
阿牛站起身后,又朝朱棣跪下磕头。
“毕大官人,我阿牛是个粗人,不会说话。 将来您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只需派人捎一句话来,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 我阿牛皱一下眉头就是姑娘家养的!”
朱棣倒也不觉得这个诺言有多宝贵。 身为皇帝,若是朱棣让谁上刀山下火海,那人皱不皱眉头都得去。 不过,能够得到这个傻大个子地衷心感激,朱棣的心情还是很愉快的。
这时,阿牛突然从胸口掏出一件东西递给朱棣。 其动作之迅速,差点没把一旁的张辅等人给吓晕过去——若阿牛此时掏出的是一柄利刃。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么想着,张辅等人便不动声色地靠得更近了些。 旁人对此也没太在意。 只以为他们靠近了是想看得更清楚些。
阿牛掏出地东西虽然看起来剔透美丽,却只是河边常见地鹅卵石。
大家正在奇怪,阿牛开口解释道:“这是信物。 只要来人带着这块信物,无论说什么,我都照办?”
朱棣微笑着接过这块鹅卵石,然后将阿牛扶起来,问道:“你怎么随身带着这块鹅卵石?有什么缘故没有?”
阿牛傻呵呵地一笑。 “小时候饿得慌。 看到野外那么多动物,却总是捉不到,就投掷石块。 后来发现鹅卵石效果最好……就养成了随身携带鹅卵石地习惯……这块鹅卵石我已经用了三年,上面地每条纹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作为信物再好不过了。 ”
仔细端详这块鹅卵石,发现它地形状果然异常均匀。 朱棣随口问道:“你还有这种本事……打得准不准?”
阿牛脸上显出骄傲的神色。 “十丈之内,弹无虚发!”
没羽箭张清!
朱棣的脑中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这个水浒梁山上“男子单打”成绩最好的选手。 不论是善使奇门兵器的徐宁,还是有祖传绝学的呼延灼、杨志、关胜。 不论是号称“万夫不当之勇”的董平、索超,还是以二敌一地郓城刑警大队正副队长朱仝、雷横。 张清同志都是毫不畏惧,独力进行车轮战,以近乎完胜的骄人战绩班师。
朱棣笑了笑,觉得不太可能随随便便一碰都能碰上没羽箭张清那样的人物,于是转移了话题。
“你既然决定将现在的军籍还给曾家。 那便与曾家彻底撇清关系恢复原姓吧。 曾阿牛,你原来姓什么?”
“张。 ”
“你姓张?”朱棣突然想起自己似乎曾经在哪本小说里见过曾阿牛这个名字,听到阿牛自称姓张,于是赶紧又问:“那你原来叫什么?”
“张大牛。 ”
晕死,张大牛这个名字也曾经见过。 朱棣想了想,问道:“那你有没有字?”
“痣?”阿牛稍稍有些不好意思。 “我全身上下,只有大腿根那里有一块痣……您要看?”
见朱棣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杨荣赶紧给阿牛解释“字”是什么意思。
阿牛看起来傻大三粗的,这时候却表现得无比聪明。
“毕大官人,阿牛没有字。 求您给阿牛赐个字。 ”
朱棣咳嗽一声。 “你将来是要上阵杀敌的。 自然应该百无禁忌,所以。 你以后的字就是无忌,记住了吗?”
“张无忌?”阿牛很高兴。 “谢谢毕大官人。 那以后我就叫张无忌了。 ”
朱棣愣了愣,随后想到阿牛将来可能还真地会被称为张无忌。 因为,皇帝若是称呼某位大臣的字,那么吏书中就总是以这个大臣的字来记载,比如说明初名臣杨士奇,业余历史爱好者多半都知道杨士奇,谁会知道杨寓?但事实上,“士奇”只是杨寓的字而已。 阿牛的字是皇帝亲赐的,将来史书上记载地肯定会是张无忌而非张大牛。
这时皆大欢喜。
阿牛憧憬着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曾家老大知悉军籍很快就会重新属于曾家;瘸腿老兵对自费移民的身份颇为满意;甚至连那个百户都满心欢喜。 阿牛给人的压迫感实在太大了,整个千户所都没人能够挡得住他全力一击。 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的离开,总归能够让人轻松一些。
朱棣见完美地解决了这件事,便踱着方步一摇一晃地回到里间继续吃饭。 吃完饭便里间休息,不多时杨荣进来。 刚才朱棣说了一大通《军户考核办法》,皇上金口玉言,那便是圣旨了。 也亏得杨荣记性好,刚才皇上说了一大堆,时间又过了好一会儿,他拟的旨却没有任何疏漏。
见朱棣审完满意地点了头,杨荣说道:“圣上,阿牛这人恩怨分明,又天生神力、技艺高强。 您既然觉得和那个阿牛投缘,何不干脆把他提拔成皇宫侍卫呢?”
朱棣摇摇头。 “阿牛这等人才,只当个皇宫侍卫浪费了。 他这种体型,只需在战场上故意拣高处一站便足以令敌军胆寒,或许一批批就此投降也说不定。 所以说,让他去战场上一刀一枪博个功名才是正理。 ”
想了想,朱棣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朕因为阿牛的缘故,特意颁布《军户考核办法》太过儿戏。 ”
杨荣赶紧否认——虽说他心里确实是这种怀疑。
“朕颁布《军户考核办法》有这么一个道理。 朕给予军户相应的特权,提高了他们的地位,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一个特权团体若是长期不受竞争的威胁,那么腐化堕落将成为无法避免地趋势。 所以,朕要在军队中特意开道口子,让那些身强体壮有志参军地好儿郎有合理的渠道加入军队。 ”
还有一层意思朱棣却没有说。
被淘汰地军户中固然有体弱多病者,但同样也会有年老体残但又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些老兵在战场上或许战斗力不强,但他们的战斗经验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况且那些老兵长期在军队里,耳濡目染之下,对于行伍纪律扎营布阵什么的总归比那些普通的民户会知道得多些。 和土著发生冲突时,有老兵压阵,胜算就会更大些。
殖民,怎么可能缺少得了血和火呢?
VIP章节目录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上)
VIP章节目录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下)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下)
之前,朱棣一直认为对驿站已经没有必要特意改革了。
另一个历史时空里,明代邮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一是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累害于民;二是支应驿差敲诈勒索,营私舞弊。
第一个弊端,主要体现在劳役方面。 由于驿站所需的牲畜、草料、菜蔬米面、肉食甚至桌椅板凳、床铺都需要附近担负相应劳役的百姓来承担。 如果驿丞清廉,那么负担这些劳役的百姓还能够承受;如果驿丞贪婪,那么这些百姓就会遭殃。 由于朱棣已经对役法进行了改革,将包括驿站在内的大部分劳役都折算到田赋中去了,所以这种弊端将来不会再出现。
至于第二个弊端,却是官方机构的通病。 往来车船轿马供应,官员米粮柴炭分例,都有朝廷规矩按时拨给。 有些红官、大员、钦差过往,实报实销倒也罢了,实际上虚报也是实销——其实地方官巴结奉迎,送来的东西也吃用不尽,根本是无报也实销。 明朝中后期有些正直的官员曾对驿站进行过改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张居正。 他的邮驿改革是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入手的,提出了六条对官员的限制。 比如,规定非公务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奢侈的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擅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 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其实都属于吏治地范围内。 朱棣相信在推出了“首告无罪”等反腐措施后,吏治会相对清明,因此对于第二种弊端也同样不怎么担心。
然而看了这篇错别字连篇的策论后,朱棣却稍稍有些动心了。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及时有效的信息。 而且,象民信局这种能够汇兑银钱的机构若是能够发展壮大,对于商业的促进作用会更大。
明朝的邮驿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水马驿;二、递运所;三、急递铺。 通俗地讲。 水马驿就是EMS,递运所就是邮政系统地物流部分。 而急递铺则是平信。
中国历代王朝建设驿站的最主要目地是用在军事方面。 偌大一个帝国若是没有发达的通信系统,那便无法长时间维持。 边疆发生战事时守边将领会向中央发出求救信,若是求救信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那么当中央对此做出反应时,估计守边将领早已撑不住了。 历史上罗马帝国的疆域之所以能够超过中国,是因为罗马帝国能够很方便地利用地中海来传递消息、运送军队。 中国没这种自然优势,只好老老实实地依靠驿站系统来维持中央对庞大的疆域的控制。
黄大伟的设想显然不妥。
如果允许民间向驿站租借马匹。 驿丞若是见钱眼开,把所有能够承担急运任务地马匹都租给民间,万一恰巧有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被耽误了,那可不是说着玩的。 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将水马驿交给私人经营。 商人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肯定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驿站里的良马长期无所事事,只为等待那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有的紧急军情传递。
所以说,承担传递紧急军情任务地水马驿绝对不能商业化。
递运所的主要职责是转运军需等物。 虽说可以商业化,但民信局这样的机构未必会感兴趣。
因此,唯一可以考虑的便只剩下急递铺了。
急递铺与驿站虽然邮传道路多数互相重合,但机构、人员、管理等,并没有“合一”,还是分立两个系统。 各司其职。
急递铺虽说名称里有个“急”字,但事实上它的传递速度远远比不上水马驿。 因为,水马驿是使用马或快船作为交通工具,而急递铺使用的递运技术却是步递,简单通俗地形容,就是“接力棒跑步(快走)”。 由于速度相对较慢地缘故,急递铺任务单一,职专“公文递送”(主要是朝廷政令)。
将急递铺商业化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朝廷政令快一些传递固然是好,而万一被耽误个一两天。 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从另一个方面说。 急递铺所负责传递的文件,也不会因为泄密而带来太大的麻烦——尽管这时候的观点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朝廷政令即便被老百姓知道了又有什么关系?
而且,只要遵循从前就制定好的规矩,“但有人递公文,须要坚厚好纸封裹转递各铺,明白附历于上开写并无破损,并不曾拆动原封。 但有摩擦破坏,及拆动原封者,就将来文封皮上写记原递铺兵姓名递发,及将递来铺兵拘捉解官,有司即为追究”,急递铺泄密的可能性也不大。
将急递铺商业化还有一个好处。 洪武皇帝规定,急递铺的铺距应“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但确实以10里者居多。 而水马驿则是每六十里至八十里设马驿一所。 综合起来看,急递铺大约比水马驿(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