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部分阅读
调查胡汉苍奏章真伪与安南民意。 杨渤等人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 受胡氏重贿,与安南国内之耆老名宿共同为胡汉苍请命。
朱棣知道其中的猫腻,然而此时安南王位的正统继承人陈天平尚未露面,因此只得陪着那些小丑继续将这场戏演下去。 过段时间朱棣还得捏着鼻子派礼部郎中夏止善等人赍诏前往,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四月己酉,尽管朱棣已经提前派了夏原吉去治理水患,但苏、松、嘉、湖依旧发生了水患。
四月辛未,岷王朱(木便)有罪。 降其官属。
庚寅,山东发生了蝗灾。
丁酉,河南也发生了灾蝗——当皇帝才多长时间。 就这里饥荒那里水患的。 好不容易梅雨季节过去了准备松口气,结果北方又时不时来场蝗灾。 烦不烦啊?!
到处是家无隔宿粮的穷民百姓嗷嗷待哺,四面八方的饥民们背井离乡扶老携幼成为流民——虽说移民制度可以有效地减轻流民地压力,但移民的费用不低,一时之间哪里筹得到足够的钱去安置那么多灾民?!那些没能被安置的流民涌入其他省份,弄得那些没受灾的地方也叫苦不迭。 遣给事中、御史分行天下,抚安军民、赈济灾民,有司好贪者逮治。 结果回奏说,有的地方义仓形同虚设,没有钱、粮食、药物,饥民啸聚,邪教乘势传布——朱棣甚至奇怪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没有人造反。
六月壬子,代王桂有罪。 朱棣忍无可忍,削其护卫。 朱棣担心亲王们无聊,特意创造机会让亲王能够轻轻松松成为“学科带头人”。 那样一来,亲王们一方面可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名利”。 这么好的路他们不走,偏偏因为无聊而去犯罪——真是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
其实,真正导致朱棣如此烦闷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事情。
年初鞑靼不给朱棣面子侵犯边疆,辽东都指挥使沈永因为怯战而被处死,这个职位空缺下来,朱棣准备派对以步克骑较有经验地历城侯盛庸接任此职。 然而都御史陈瑛却和另一个历史时空一样,仍旧劾其怨望有异图。 是否有怨望这种事,除非当事人活腻味了当着皇帝表达怨恨情绪,否则很难确定——无论当事人究竟是否怨恨,当时又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如果不承认,那便只能由皇帝自由心证了。
朱棣的观点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盛庸毕竟在靖难之役中从属于南军。 若是力排众议强行让盛庸接任此职,又怕那些从龙之臣产生怨气。 没办法,朱棣只好召盛庸进宫好生安慰了一番:让他不要着急,也不要忧谗畏讥。 皇上是相信他的,要不然盛世怎么有机会考上武举榜眼呢?时间长了,皇上自然会找机会将他派往军中立功建业云云……
指派了另外一名将领接任辽东都指挥使地职务之后,朱棣又将神机营派去远征。 还没抵达辽东。 结果钱成在路上撞见了一起茶马司捕头杀良冒功的事。 朱棣早已通过东厂知道了这种事情。 考虑到茶马司的存在能够遏制无良商人将违禁品卖给敌对势力,因此朱棣便没有大动干戈。 被钱成逮到现行后。 朱棣还特意下旨给那个叫战云飞地受害者足够的补偿。 谁知道御史言官们仍然不依不饶地纷纷上折子批判茶马司的改革,其奏折之多,几乎把朱棣的案头都堆满了。 目前暂时还没有言官为此死谏,所以朱棣也不会理会他们,只不过心情却因此受到了影响。
更糟地是,远征军进了草原后一直没有音讯。 唯一的侧面消息却是一名辽东有邑贵族死里逃生后传出地消息:他们押运战利品回去时,俘虏逃跑了。 并且带着鞑靼部落袭击了这支运输队。 朱棣原来准备树立一个发家致富的典型,可运输队遭此劫难,能不能保本都两说。 周武不能发大财倒还是小事,重要的是不知道神机营如今情况到底如何了?朱棣再怎么沉得住气,也免不了为远征军而担心起来。
适应了宫外的光线后,瞅见太子那圆圆胖胖地脸上有着明显喜色,朱棣心情倒是免不了受了感染。 不过,皇上和太子也不可能就这么站在钟粹宫外讨论国家大事。 所以朱棣只是略微点点头,也不叫乘舆,径自下阶朝着御书房走去。
御书房坐北朝南,阳光和热风都透不进来,北边地殿字都很低,又临着御花园。 带着湿气的凉风敞然而入,扑怀迎面。 从焦热地太阳地乍进来,朱棣不禁心神一爽。 御书房里值班的小宦官见皇上太子进来,赶紧地跪下。
朱棣一摆手,吩咐“给太子搬座儿”,然后又朝着朱高炽一笑。
“入门休问荣枯事,但见容颜便得知——看你脸上的喜色藏都藏不住,肯定是什么好事儿。 你特意前来禀报,想来也还是件大好事儿……说吧,看你笑得脸上都象开了朵花似的。 ”
朱高炽眉开眼笑地说道:“父皇。 确实是件大喜事。 远征军大胜了!”
说罢。 将金铭的报捷折子双手呈了上去。 朱棣看时,是“八百里加紧”文书字样。 旁边端楷批着“报捷”两个字。
听到这个消息时,朱棣差点没从御座上跳起来。 幸好已经当了一段时间皇帝了,这点子风度还是有的。
当初派遣远征军讨伐鞑靼时朱棣自信满满,但远征军深入草原却毫无音讯之后,朱棣便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两军大战时当地正下着豪雨,结果火器无法发挥威力,因此远征军被歼灭了?要不然就是一不小心被鞑靼人夜袭踹了营?再不然就是金铭贪功,进入草原深处,在粮草快要耗光时却被鞑靼人缠住了?
虽说这次远征只派了一万余军队,其中甚至还有三千是由朵颜三卫所提供的。 但为了准备这次进攻,准备的粮草器械等物资却也不少。 将粮食从内地运往辽东,路上地损耗是运到的两三倍以上。 当时朱棣心急,因此明明知道北平、山东、河南等地收成不好,仍旧强行调集了一批粮食运向辽东。 谁料到不久后那些地方便发生了饥荒——如果不是强撑着打这一仗,那些粮食可以减少多少饥荒啊?!这一仗如果打败,那可就亏大了。
幸好如今收到了捷报。 此时朱棣的诸多担心一扫而空,整个身子就象是没了重量似的,简直快要飘起来了。
朱棣强压住喜意,仔细端详着那份黄绢裱纸的奏折。 看着看着,一道弧线终于出现在他的唇角。
朱棣笑道:“果然是大胜!杀敌一万有余,自己却损失了不到五百人……就这些损失,还多半都是兀良哈骑兵地。 神机营本身地死伤连一百都不到。 ”
朱高炽见父皇兴致正高。 便凑趣道:“这种交换比例,恐怕从古到今也是第一遭。 ”
朱棣想了想。 这种规模的战斗,若是算在冷兵器战斗的范围内,那么交换比例即便排不上世界第一,但排上前十大约还是没有争议的。 然而远征军使用的却是热兵器。 以热兵器对冷兵器,这种交换比例倒也不足为奇。 后世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当然。 如果远征军也有重机枪……即便只有轻机枪甚至是只有半自动步枪,那么创造出超过英军地世界纪录也并非妄想。
朱棣摇了摇头。 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抛在脑后。 凭现今地生产力,就别说重机枪了——连燧发火枪都还没研究出来呢!
朱棣又接着看金铭地报捷奏折。 后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关于战利品地,什么牛、羊、马、骆驼之属胪陈详细,密密麻麻都用蝇头小楷写成一片,朱棣都一览而过,末了写道:
……战况前后进序甚为繁复,犹夜袭鞑靼大营一战。 其间惨烈白刃格斗状况惊心骇目,诚见鞑靼人古之剽悍之风犹存。 此战后,微臣未曾派遣兀良哈骑兵出营与鞑靼野战,又生惧罪之心:虽是为保存实力,终不免有怯战之嫌。 绕室彷徨中心不安。 用是从速报捷,以慰我皇上倚阙盼音之忧,且治微臣怯战之罪以为后戒。 金铭不胜屏营战粟静待恩诏,云山万里之外恋主思恩不能自己。 临颖命笔之际心增凄切。 ……
看到这里,朱棣不自禁眉字口角都带上了笑意。
这个金铭挺不错。 远征军出发之前,朱棣一再强调不要让兀良哈骑兵在劣势下与鞑靼人作战。 没想到金铭不但敢于夜战,大获全胜之后,甚至还将不派兀良哈骑兵野战的罪责归在他自己身上。
其实这一仗打得非常合朱棣的意。
这一仗鞑靼人死伤万余,元气大伤或许说不上。 但损失却绝对不算小。 而且,远征军途中也扫荡过几个鞑靼人的部落,那份成果也不可忽略。
最重要地是,一开始朱棣的战略思想就不是与鞑靼人进行决战,因为人家是骑兵,打或不打的决定权在对方那里。 不过,远征军尽管追不上骑兵部队,但是行军速度却比拖家带口的部落迁移要快得多。 因此,以神机营为主,以少量骑兵为辅对草原进行大扫荡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每次扫荡下来。 只要有合格的向导。 总归可以多多少少削弱一些鞑靼人的实力。
象这种大扫荡,朱棣打算每年都来那么一两回——直到鞑靼彻底投降为止。 等鞑靼彻底投降后。 便同样对鞑靼开放马市,仍旧实施以人头换茶叶的那套政策,只是将针对目标改为瓦剌而已。 与之配套的是,扫荡地目标也改为瓦剌。 等瓦剌投降了,再将目标对准中亚……
嗯,想得太远了。 朱棣笑着摇摇头,将思路重新拉回到这次胜战所能带来的好处上。
远征军胜利而返。 牛、羊、骆驼等战利品要么是之前卖给随军的辽东有邑贵族了,要么就是途中吃掉了,所剩无几。 然而除了牛、羊、骆驼之外,远征军缴获的马匹却全部保留着。 这点战利品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自然不算什么,但它的政治意义却很大。 之前被鬼力赤打了脸,如今已经是加倍打了回来,实在是痛快!等会儿再吩咐内阁拟旨“复贻书鬼力赤”,看他这次还敢不敢犯贱。
嗯,还可以将缴获的战利品贱买一些给周武——战马固然是不卖地,但普通的马匹却可以卖一些。 那样,树立移民典型的计划便又可以照常实施。 除了马匹外,还可以将俘虏当作奴隶也买给辽东有邑贵族。 辽东目前正极度缺乏劳动力,而那些鞑靼俘虏并非是职业军人,而是普通牧民。 交给辽东有邑贵族后,辽东有邑贵族让俘虏们充当牧奴也好,让他们学着耕种土地也好,总归可以缓解一下劳动力缺乏的压力。
得了这么大的好处,周武必然可以迅速提高实力,获得更多的土地还更高的爵位。 在这个成功榜样的影响下,移民辽东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 牢牢地控制某处土地的最佳办法无非两条,一是让当地土著变得和本国民众一样,二是往那里移民。 辽东是后世地北大仓,仅仅同化当地土著岂不是浪费土地资源?
此外,虽说新移民头三年内免税,但只要粮食产量提高了,辽东驻军就地筹粮自给自足也能够指望。 不必千里迢迢从内地运粮,这便又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样算下来,这个胜仗能够带来地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刻朱棣已经一扫多天来的郁闷,只觉得心旷神怡,痛快不已。 朱棣地精神一好,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便止不住地冒了出来。
朱棣挥挥手,示意御书房里的小宦官退出去。
朱高炽见父皇突然变得有点鬼祟,似笑不笑看自己,倒不知出了什么事,眨巴着眼小心问道:“父皇……您有话要吩咐儿臣?”
“也没什么要紧的,”朱棣瞥了一眼门外,张了张口,顿了一下才说道:“朕前段日子忧国忧民,劳心费神,以致华发早生……”
朱高炽迷惘地看着父皇。 父皇已经年过不惑,可额头上却看不到丝毫皱纹,立坐行走也都显得十分精神。 不知情的人看了,大概还以为父皇是个三十多岁的英武青年吧?还华发早生?父皇他有一根白头发吗?
意识到自己这样胡思乱想颇为不恭,朱高炽赶紧垂下头用上奏对格局:“还请父皇保重龙体。 ”
见朱高炽并没弄明白自己的意思,朱棣没好气地说道:“朕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稍稍休息一下……你身为太子,在这段时间里好好监国!”
VIP章节目录 第二章 驿丁阿牛
第二章 驿丁阿牛
暮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
小伙子阿牛爬上坡顶,举目向北远眺。 五六里外的镇江府城没在绵密的树林后面,仅可看到那座高入云霄、雄伟壮观的金山寺顶部。 阿牛脱下上衣,露出宽厚壮实的胸膛,开始练习武艺。
阿牛幼时被一曾氏军户收养,建文元年,曾氏在卫病故。 曾氏有三子四侄,众人商议后,将身为养子的阿牛送去补役。 卫所勾军,重在得人,是否亲子并不太在乎。 身为养子自然没有多少发言权,阿牛只能前往。
曾氏的亲子亲侄均不愿服军役,盖因军户的社会地位很低,军役繁重,收入也很少。 然而永乐皇帝登基之后,颁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 这条制度刚颁布的时候,阿牛高兴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阿牛身高接近两米,全身肌肉盘结,壮实得象座山一样。 虽说只是一名驿卒,但整个千户所里却没有任何人能够挡得住阿牛的全力一击。
《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规定每年考核一次,若是有实力,完全可以在三年内由小兵升为小旗,再升为总旗,最后升为百户。 小旗、总旗、百户这三极军户可分别至少获得二十四石、六十石、一百二十石的额外收入,这叫处在赤贫状态的阿牛如何不兴奋?
然而福之祸所依,祸兮福所至,阿牛高兴了还不到一个月。 麻烦就来了。
阿牛的军户资格是从曾氏所得。 当初曾氏地亲子亲侄避军役如瘟疫一般,但当今皇上颁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之后,这个服军役的资格就立即变成了香饽饽。
曾氏属于垛集军,就在当地服役。 因为距离不远,结果曾氏的三子四侄就经常前来骚扰阿牛,向他索要服役的资格。
若是曾家对他亲厚些,阿牛说不准还会犹豫一下。 但曾家对他除了奴役外,根本没有一丝温情。
阿牛八岁的时候父亲得罪了当地豪强。 只得带着阿牛逃走。 逃亡的路上,阿牛的父亲病死了,阿牛便流落当地依靠乞讨为生。
奇怪地是,尽管只能饥一餐饱一顿地吃些残羹冷炙,但阿牛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那天阿牛地养父作为驿站的军卒到这座县城来送信,无意中瞧见了阿牛。 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将阿牛带了回去收为养子。
曾氏虽说属于军户。 却是属于从州县民户中强行抽垛为军的“垛集”军。 曾家的家境在当地其实可称得上富裕,家有水田六十余亩,旱地八十余亩。 然而曾氏将阿牛收为养子后,却只是指了一间破草棚让他居住,另外每月给他三斗粗糠。
阿牛正长身体时,吃得多。 曾家给的这些东西自然不够,所以阿牛总是想方设法在野外找吃的。 野菜自不消说,那根本就是阿牛地主食。 诸如青蛙、野狗、野猫。 只要出现在他视线内,多半逃不过被他吃掉的命运。 除此之外,阿牛还夏天爬树抓蝉,冬天挖田鼠洞。 总之,一切地上爬的,天上飞的。 田里长的,树上结的种种东西,只要一到他的手里,就都能化为食物。
若只是如此倒也罢了,虽说吃不饱,住得也差,但毕竟曾家给阿牛提供了食宿。 问题是,后来曾家发现阿牛虽说年幼,但力气却特别大,简直可以顶得上一头牛。 通常来说“做牛做马”只是一个形容词。 但曾家确确实实是把阿牛当成牛来使用。
力气消耗得多。 肚子自然也就更饿,可曾家却并不增加阿牛的食物。 阿牛当时正处于懵懵懂懂地年纪。 也不懂得反抗。 就这样直到三年后养父病故,曾家兄弟虽然舍不得这头“牛”,但他们谁也不愿意去服军役,于是便把阿牛送去补役。
阿牛大字不识一个,但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种最基本最仆素的道理却不用人教也会明白。 如今眼看一条康庄大道就摆在眼前,他又如何肯将机会让给那些凉薄之人?
阿牛望着远处不知不觉地叹了口气。
他虽然不愿出让这份资格,但这份军役资格原本也确实属于曾氏所有,这件事的最终结果究竟会如何,阿牛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本地千户所的千户大人也听说了这件事,他的态度倒是倾向于阿牛。
因为,即便阿牛凭着《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连升三极,升到顶也只不过是个百户而已,对千户本人的地位没有任何威胁。 如果麾下地百户、总旗、小旗均有着与职位相衬的实力,对千户也有好处——将来若是上了战场,部下越是悍勇自然就越让上官放心。 不过,兵役名册上面挂的确实是曾氏的户头,从人情道理上讲,曾氏兄弟想要回军籍却也说得通。 所以,千户也不好对此说些什么。
《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对明朝军人传统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小旗、总旗及百户虽然地位受到冲击,但由于收入也同时大幅增加,因此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都乐于看到这种变化。 当然,也有少数不自信的低级武官想法不同。 他们很乐意看到小旗、总旗和百户的收入大幅增加,但是对《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却心怀怨念。
幸好明初时军人的尚武风气还不错,因此这种观念在军队中基本上没有市场。 事实上,由于军中尚武风气尚浓地缘故,这些人甚至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害怕接受挑战地想法,否则还会遭受同僚的耻笑。 因此,虽然有两三名低级军官巴不得阿牛地军籍被曾氏兄弟夺走,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他们顶多也只是冷言冷语讽刺阿牛忘恩负义什么地,却也不敢明着对阿牛使用什么绊子。
于是,事情就这么一直不尴不尬地僵持着。 上头不发话,阿牛就在驿站待着。 曾家兄弟隔三差五前来骚扰,阿牛心明口拙,也不和他们争吵,惹烦了就用钵口大的拳头说话。
最初曾家兄弟还幻想着依靠人多占些便宜。 然而三兄弟外加四个堂兄弟被阿牛赤手空拳在半柱香的时间里全部打翻之后。 曾家兄弟终于绝望了:对付阿牛这种怪物,恐怕再叫上百十个人也不顶用。
怕归怕。 但是在对待军籍的问题上,曾家兄弟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放弃。 军户几乎都是文盲,但文盲并不意味傻。
以往平民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便是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道路上,一共需要打通三关,即分别是成为秀才,成为举人,成为进士。 即使想要通过第一关也并非易事。 而且。 拥有了秀才的身份也不能真正改善生活。 靠朝廷地那么一丁点补贴,仅仅能够保证不被饿死,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穷秀才”这种说法呢?成为举人后生活倒是能够改善,但是想想,一个省三年一次的乡试中,顶多也只不过百多个秀才能够中举,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别忙,这才是第二关。 第三关比第二关更难。 三年一次地会试,全国数千举子当中只有三百左右的幸运儿。 由此可见,想要通过文科考试改善生活,实在是非常难。
这么说吧,一百一十二户农户当中出一名秀才很难,而军户中高级将领不论。 一百一十二户之中至少可以产生一名百户、两名总旗以及十名小旗。 相比之下,拥有军户身份的人想要改善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可能性显然比普通农户更高。 更何况,朱棣还规定军户可以自由参加科举考试,有这么好的事,谁还愿意放弃军户的身份?曾家兄弟虽然自知打不过阿牛,甚至对于升为小旗也没任何的把握,但他们却知道一点:只要有军籍在,将来总有翻身地机会!
所以,曾家兄弟在无法“说服”阿牛自愿放弃军籍的情况下,只得去寻驿站的百户告状。 那名百户也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 因此颇为忌恨阿牛这种潜在的威胁。 然而因为千户的态度。 这名百户也不敢直接开销阿牛的军籍。 不过,每次曾家兄弟来找他评理时。 他却总是象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只要曾家兄弟来到驿站,他总会放下手边的事,去帮着曾家兄弟数落阿牛不该忘恩负义。
最初阿牛总是忍着,但终于有一次阿牛忍不住了,便使用了自己最习惯地“肢体语言”。 结果,百户立即以擅自斗殴为由将阿牛狠狠打了十军棍。
吃亏之后,阿牛吸取教训。 于是每天都爬到驿站附近的山坡顶上去练武,时不时地顺着大路朝北远眺——那是曾家兄弟来此的必经之路。 这些天来效果确实不错:曾家兄弟每次都是哭爹喊娘地顺着原路爬回去,根本就见不到百户。
阿牛在山坡上不停地练习着武艺,直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才停了下来。 他擦了擦汗,正准备回驿站,却突然停了下来。 阿牛凝神静听了一会儿,然后飞速跑上坡顶。 这时,他看到远处一支马队正缓缓向这边而来。
在队伍的中间一匹高头大马上坐着的,是一位三四十岁地中年人,他虽然只穿着平平常常的便服,但那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却透着说不出的威严和高傲。 中年人的护卫们也穿着便服,但他们那虎背熊腰的身板和神气活现的架势,令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不会是普通富户雇佣的镖师。
阿牛稍一琢磨,然后扭头就跑。
阿牛看到那支马队的同时,马队的人也看到了他。 见他鬼鬼祟祟地扭头就跑,于是立即分出两骑向阿牛追去。 不多时,两名护卫便拦住了阿牛地去路。 其中一名护卫冷冷喝道:“扔下兵器!”
阿牛有把握在极短地时间内把这两个人打下马,可是想了想。 最终还是扔下了手中的枣木棍。
只一会儿,整支马队便都围了过来。
队伍中间地那名中年人打马向前,来到阿牛的面前。
“你为什么要跑?”
阿牛指着一里外的驿站嗡声嗡气地回答:“我是那个驿站的驿卒,看到你们后,猜想你们可能会是使用驿站的贵人,所以准备跑回去通知大家做好准备。 ”
中年人转过头面色不豫地瞥了眼身后那个帐房打扮的人,低声责问。
“你看你出得什么馊主意!……就这么个傻里傻气的家伙都能看出我们是贵人!”
帐房打扮地人一脸尴尬。 当他正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时,阿牛却大声辩驳:“我看起来傻。 但并不是真傻!”
中年人顾不上听帐房的回答,重新转过头盯着阿牛。
“你耳力不错嘛?我这么小声音说话你也听得清。 ”
阿牛挠着头呵呵傻笑。 “我不仅耳力不错,眼力、腿力都比别人强。 老爹说过,我天生就是吃当兵杀人这碗饭地胚子……”
中年人听了这话,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不错,这么一副好身胚,是个当将军的料。 ”
见阿牛笑得嘴角都咧到耳跟上了。 中年人说道:“好了,不和你这浑人瞎扯了,带我们去驿站。 ”
……
这个中年人,正是出宫微服私访的朱棣。
历史上的永乐皇帝非常勤奋。 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 上午有早朝。 下午有晚朝。 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 “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曾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废弛矣。 ”有人建议他务简默。 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 ”“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 ”因此他事必亲闻。 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 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 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 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 朕于听受不厌倦也。 ”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 间暇观之,以熟悉政情。
相较而言。 穿越而来的朱棣则逊色不少——虽然朱棣指派小宦官每天早上将自己吵醒,“四鼓以兴,衣冠静坐”倒是一丝不苟地做到了。 然而从骨子里讲,朱棣却终究是个懒散的家伙。 退一步说,即便抛开性格不谈,只论对皇帝这份职业地理解,朱棣也并不苟同永乐皇帝的做法。 他认为,作为一个皇帝不应该管理具体的庶政,真正需要的只是掌控高级官员的任命,以及充当最高的裁决者。
刚刚登基那段时间是没有办法。
首先,当时国内的反对势力仍未完全解决,“**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若这种时候怠政因而被反对派翻了盘,那便连性命也保不住,朱棣虽然骨子里懒散,却也没懒到连命都不要的程度。
其次嘛,则是因为在当时地政治体制下,朱棣也找不出合适的帮手。 靖难之役中,黑衣宰相道衍尽心尽力,然而待朱棣成功登基后,道衍却坚持要功成身退。 按照太祖的遗训是不可以设置宰相的,因此朱棣也就没有强求。 没有宰相的结果便是:朱棣只得既当皇帝又当宰相,简直活得比狗还累。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朱棣所要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只能亲力亲为——除非还有另外一个穿越者,否则那一系列改革能够交给谁主导呢?
如今情况总算有所好转。
原先地中立势力、反对势力已经是该安抚的安抚了,该流放的流放了,即便稍微松懈一下,皇位也不会被谁动摇。
其次,如今朱棣已经将烦琐的政事基本交给了朱高炽。 在文渊阁学士的帮助下,朱高炽对国事的处理已经越来越熟练。 除了不该仁慈的时候偶尔显出妇人之仁外,其他方面朱棣都非常满意。
唯一令朱棣牵挂的便是一系列的改革。 大致的思路朱棣已经向相关大臣详细交待过了,但变革旧制这种事却不是大方向把握正确就可以地。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王安石地出发点固然好,如果低层官员全都廉洁自律而且能够按照他的想法正确执行,那么王安石变法多半可以取得巨大地成功——问题在于,王安石的想法虽好,但下面执行起来却完全变了样,使得新法竟成了害民之法。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棣自然需要不时关注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
按道理说,想要关注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马,人家王安石进行改革时也不曾深入基层——然而问题就在这儿,王安石派遣四十多个提举官风行天下,自以为可以让地方官老老实实地配合他的改革,但最终的结果却证明:他的各项改革推行到地方后,被地方官员以及地方豪强七弄八弄,最后竟然大多变成了害民之法。
朱棣自忖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遍天下,其作用绝不是那四十多个提举官所能相比的,但不亲眼看看,总归是还是不放心——但事实上,关心改革的成效只是能够说出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朱棣其实是因为在皇宫里待腻了,所以便出去逛逛。
VIP章节目录 第三章 长子继承制度
第三章 长子继承制度
明朝有着路引制度,一大群人不明不白地走道儿是断然不成的,因此朱棣便听了杨荣的建议。 一伙人扮成去苏州府贩丝绸的客商,朱棣自然是东家,杨荣扮成帐房,张辅和马三保扮成长随,伙计由侍卫们充当。
前几天倒也没出什么事,只是没想到,到了镇江却被这个驿卒看出了破绽。
朱棣自然不至于为了保密行踪而杀人灭口。 既然已经被驿卒瞧出了破绽,那就去驿站休息呗。 反正当初朱棣准备了好几套方案,去驿站休息也不会暴露他的皇帝身份。
到了驿站,杨荣便拿出相应的文书交给驿丞验看。
官府文书是随堂太监黄俨亲自去吏部监制的文件,比真的还要真。 驿丞看后,虽然有些疑惑这群人为什么身着便服,却也没有多问什么。 他赶紧恭恭敬敬地将文书交还给杨荣,然后便带十几个驿卒拉牲口、搬行李,打火造饭。 镇江属于京畿,这个驿站原本接待惯了京官的,不一会儿便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了过来。
虽然是出门在外,但该讲的规矩还是讲。 朱棣在里间用饭,马三保筛了一壶酒,在旁边侍候。
朱棣刚刚坐下吃饭,就听见外面传来怒骂声。 出门在外遇上纠纷本属正常,既然不关自己的事,而且又正在吃饭,朱棣也就没打算多管闲事。 然而那怒骂声越来越大,而且骂了好半天还没停止。 实在扰人食兴。
朱棣不言声走到大堂,只见那个叫阿牛的驿卒正一脸木然地站着。 阿牛地前面,一个瘦得象根竹杆的汉子指着他的鼻子不停地破口大骂,一旁一个百户装束的人则时不时地火上添油。
那个枯瘦汉子用的是镇江方言,朱棣听了半天,只隐隐约约听懂了“忘恩负义”、“不要脸”、“没良心”之类的词,对整件事却仍然没弄明白。
想了半天不得要领。 朱棣干脆走上前去,问道:“阿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阿牛看了朱棣一眼,喉节蠕动了一下,却没有言声。
这时,旁边一个瘸腿老兵走了过来,详细地用官话向朱棣讲述了阿牛和曾家的恩怨故事。 大概是因为朱棣气度不凡吧,同时也是因为那个老兵讲述得很客观很简略,因此那个枯瘦汉子和百户并没有打断他地话。
待老兵讲完后。 朱棣将视线移到枯瘦汉子的脸上。
“是这么回事吗?”
枯瘦汉子是曾家兄弟中地老大,也是如今曾家的户主,对这个军户资格最是热心。 前些天阿牛守住曾家去驿站的必经之路,结果曾家兄弟们挨了好几顿打。 曾家老大并非记吃不记打的人,因此动了下脑筋。 他想着阿牛顶多只能没事时守在那儿,吃饭时总会回到驿站,于是便选择吃饭的时间偷偷溜过来。 果然,这次曾家老大很顺利地找到了百户。 然后约着百户前来痛骂阿牛。
在朱棣的逼视下,曾家老大瑟缩了一下,然后梗着脖子指着阿牛说道:“我爹捡到这个兔崽子时他才十岁。 不是我爹发好心,他早都饿死了!”
因为是说给朱棣听的,曾家老大这次便换了半生不熟地官话,朱棣倒也勉强听得懂。
“我们曾家把他从十岁养到十三岁。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伙食费三年一共算五十贯钱,不多吧?到现在又过了六年,利钱就按三成算,也不高吧?连本带利算起来至少是一百八十五贯!”他好象拨算盘珠子,说得又脆又响唾沫四溅,“阿牛,你好歹也是我们曾家养大的,我们曾家没找你要养育钱已经是够仁义了,可现在你还霸占着我们曾家的军籍不还……满世界问问,哪里有象你这样不知好歹的畜生!”
阿牛仍然一脸木然。 只是脖子上的青筋已经很明显了。
一旁的瘸腿老兵看不过去。 指着曾家老大骂道:“你放屁!三年伙食费算五十贯,亏你说得出口!你们曾家一个月只给阿牛三斗粗糠。 满打满算三年也只给了三石六斗粗糠,(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朱棣知道其中的猫腻,然而此时安南王位的正统继承人陈天平尚未露面,因此只得陪着那些小丑继续将这场戏演下去。 过段时间朱棣还得捏着鼻子派礼部郎中夏止善等人赍诏前往,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四月己酉,尽管朱棣已经提前派了夏原吉去治理水患,但苏、松、嘉、湖依旧发生了水患。
四月辛未,岷王朱(木便)有罪。 降其官属。
庚寅,山东发生了蝗灾。
丁酉,河南也发生了灾蝗——当皇帝才多长时间。 就这里饥荒那里水患的。 好不容易梅雨季节过去了准备松口气,结果北方又时不时来场蝗灾。 烦不烦啊?!
到处是家无隔宿粮的穷民百姓嗷嗷待哺,四面八方的饥民们背井离乡扶老携幼成为流民——虽说移民制度可以有效地减轻流民地压力,但移民的费用不低,一时之间哪里筹得到足够的钱去安置那么多灾民?!那些没能被安置的流民涌入其他省份,弄得那些没受灾的地方也叫苦不迭。 遣给事中、御史分行天下,抚安军民、赈济灾民,有司好贪者逮治。 结果回奏说,有的地方义仓形同虚设,没有钱、粮食、药物,饥民啸聚,邪教乘势传布——朱棣甚至奇怪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没有人造反。
六月壬子,代王桂有罪。 朱棣忍无可忍,削其护卫。 朱棣担心亲王们无聊,特意创造机会让亲王能够轻轻松松成为“学科带头人”。 那样一来,亲王们一方面可以消磨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名利”。 这么好的路他们不走,偏偏因为无聊而去犯罪——真是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
其实,真正导致朱棣如此烦闷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事情。
年初鞑靼不给朱棣面子侵犯边疆,辽东都指挥使沈永因为怯战而被处死,这个职位空缺下来,朱棣准备派对以步克骑较有经验地历城侯盛庸接任此职。 然而都御史陈瑛却和另一个历史时空一样,仍旧劾其怨望有异图。 是否有怨望这种事,除非当事人活腻味了当着皇帝表达怨恨情绪,否则很难确定——无论当事人究竟是否怨恨,当时又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如果不承认,那便只能由皇帝自由心证了。
朱棣的观点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盛庸毕竟在靖难之役中从属于南军。 若是力排众议强行让盛庸接任此职,又怕那些从龙之臣产生怨气。 没办法,朱棣只好召盛庸进宫好生安慰了一番:让他不要着急,也不要忧谗畏讥。 皇上是相信他的,要不然盛世怎么有机会考上武举榜眼呢?时间长了,皇上自然会找机会将他派往军中立功建业云云……
指派了另外一名将领接任辽东都指挥使地职务之后,朱棣又将神机营派去远征。 还没抵达辽东。 结果钱成在路上撞见了一起茶马司捕头杀良冒功的事。 朱棣早已通过东厂知道了这种事情。 考虑到茶马司的存在能够遏制无良商人将违禁品卖给敌对势力,因此朱棣便没有大动干戈。 被钱成逮到现行后。 朱棣还特意下旨给那个叫战云飞地受害者足够的补偿。 谁知道御史言官们仍然不依不饶地纷纷上折子批判茶马司的改革,其奏折之多,几乎把朱棣的案头都堆满了。 目前暂时还没有言官为此死谏,所以朱棣也不会理会他们,只不过心情却因此受到了影响。
更糟地是,远征军进了草原后一直没有音讯。 唯一的侧面消息却是一名辽东有邑贵族死里逃生后传出地消息:他们押运战利品回去时,俘虏逃跑了。 并且带着鞑靼部落袭击了这支运输队。 朱棣原来准备树立一个发家致富的典型,可运输队遭此劫难,能不能保本都两说。 周武不能发大财倒还是小事,重要的是不知道神机营如今情况到底如何了?朱棣再怎么沉得住气,也免不了为远征军而担心起来。
适应了宫外的光线后,瞅见太子那圆圆胖胖地脸上有着明显喜色,朱棣心情倒是免不了受了感染。 不过,皇上和太子也不可能就这么站在钟粹宫外讨论国家大事。 所以朱棣只是略微点点头,也不叫乘舆,径自下阶朝着御书房走去。
御书房坐北朝南,阳光和热风都透不进来,北边地殿字都很低,又临着御花园。 带着湿气的凉风敞然而入,扑怀迎面。 从焦热地太阳地乍进来,朱棣不禁心神一爽。 御书房里值班的小宦官见皇上太子进来,赶紧地跪下。
朱棣一摆手,吩咐“给太子搬座儿”,然后又朝着朱高炽一笑。
“入门休问荣枯事,但见容颜便得知——看你脸上的喜色藏都藏不住,肯定是什么好事儿。 你特意前来禀报,想来也还是件大好事儿……说吧,看你笑得脸上都象开了朵花似的。 ”
朱高炽眉开眼笑地说道:“父皇。 确实是件大喜事。 远征军大胜了!”
说罢。 将金铭的报捷折子双手呈了上去。 朱棣看时,是“八百里加紧”文书字样。 旁边端楷批着“报捷”两个字。
听到这个消息时,朱棣差点没从御座上跳起来。 幸好已经当了一段时间皇帝了,这点子风度还是有的。
当初派遣远征军讨伐鞑靼时朱棣自信满满,但远征军深入草原却毫无音讯之后,朱棣便开始疑神疑鬼起来:两军大战时当地正下着豪雨,结果火器无法发挥威力,因此远征军被歼灭了?要不然就是一不小心被鞑靼人夜袭踹了营?再不然就是金铭贪功,进入草原深处,在粮草快要耗光时却被鞑靼人缠住了?
虽说这次远征只派了一万余军队,其中甚至还有三千是由朵颜三卫所提供的。 但为了准备这次进攻,准备的粮草器械等物资却也不少。 将粮食从内地运往辽东,路上地损耗是运到的两三倍以上。 当时朱棣心急,因此明明知道北平、山东、河南等地收成不好,仍旧强行调集了一批粮食运向辽东。 谁料到不久后那些地方便发生了饥荒——如果不是强撑着打这一仗,那些粮食可以减少多少饥荒啊?!这一仗如果打败,那可就亏大了。
幸好如今收到了捷报。 此时朱棣的诸多担心一扫而空,整个身子就象是没了重量似的,简直快要飘起来了。
朱棣强压住喜意,仔细端详着那份黄绢裱纸的奏折。 看着看着,一道弧线终于出现在他的唇角。
朱棣笑道:“果然是大胜!杀敌一万有余,自己却损失了不到五百人……就这些损失,还多半都是兀良哈骑兵地。 神机营本身地死伤连一百都不到。 ”
朱高炽见父皇兴致正高。 便凑趣道:“这种交换比例,恐怕从古到今也是第一遭。 ”
朱棣想了想。 这种规模的战斗,若是算在冷兵器战斗的范围内,那么交换比例即便排不上世界第一,但排上前十大约还是没有争议的。 然而远征军使用的却是热兵器。 以热兵器对冷兵器,这种交换比例倒也不足为奇。 后世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当然。 如果远征军也有重机枪……即便只有轻机枪甚至是只有半自动步枪,那么创造出超过英军地世界纪录也并非妄想。
朱棣摇了摇头。 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抛在脑后。 凭现今地生产力,就别说重机枪了——连燧发火枪都还没研究出来呢!
朱棣又接着看金铭地报捷奏折。 后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关于战利品地,什么牛、羊、马、骆驼之属胪陈详细,密密麻麻都用蝇头小楷写成一片,朱棣都一览而过,末了写道:
……战况前后进序甚为繁复,犹夜袭鞑靼大营一战。 其间惨烈白刃格斗状况惊心骇目,诚见鞑靼人古之剽悍之风犹存。 此战后,微臣未曾派遣兀良哈骑兵出营与鞑靼野战,又生惧罪之心:虽是为保存实力,终不免有怯战之嫌。 绕室彷徨中心不安。 用是从速报捷,以慰我皇上倚阙盼音之忧,且治微臣怯战之罪以为后戒。 金铭不胜屏营战粟静待恩诏,云山万里之外恋主思恩不能自己。 临颖命笔之际心增凄切。 ……
看到这里,朱棣不自禁眉字口角都带上了笑意。
这个金铭挺不错。 远征军出发之前,朱棣一再强调不要让兀良哈骑兵在劣势下与鞑靼人作战。 没想到金铭不但敢于夜战,大获全胜之后,甚至还将不派兀良哈骑兵野战的罪责归在他自己身上。
其实这一仗打得非常合朱棣的意。
这一仗鞑靼人死伤万余,元气大伤或许说不上。 但损失却绝对不算小。 而且,远征军途中也扫荡过几个鞑靼人的部落,那份成果也不可忽略。
最重要地是,一开始朱棣的战略思想就不是与鞑靼人进行决战,因为人家是骑兵,打或不打的决定权在对方那里。 不过,远征军尽管追不上骑兵部队,但是行军速度却比拖家带口的部落迁移要快得多。 因此,以神机营为主,以少量骑兵为辅对草原进行大扫荡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每次扫荡下来。 只要有合格的向导。 总归可以多多少少削弱一些鞑靼人的实力。
象这种大扫荡,朱棣打算每年都来那么一两回——直到鞑靼彻底投降为止。 等鞑靼彻底投降后。 便同样对鞑靼开放马市,仍旧实施以人头换茶叶的那套政策,只是将针对目标改为瓦剌而已。 与之配套的是,扫荡地目标也改为瓦剌。 等瓦剌投降了,再将目标对准中亚……
嗯,想得太远了。 朱棣笑着摇摇头,将思路重新拉回到这次胜战所能带来的好处上。
远征军胜利而返。 牛、羊、骆驼等战利品要么是之前卖给随军的辽东有邑贵族了,要么就是途中吃掉了,所剩无几。 然而除了牛、羊、骆驼之外,远征军缴获的马匹却全部保留着。 这点战利品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自然不算什么,但它的政治意义却很大。 之前被鬼力赤打了脸,如今已经是加倍打了回来,实在是痛快!等会儿再吩咐内阁拟旨“复贻书鬼力赤”,看他这次还敢不敢犯贱。
嗯,还可以将缴获的战利品贱买一些给周武——战马固然是不卖地,但普通的马匹却可以卖一些。 那样,树立移民典型的计划便又可以照常实施。 除了马匹外,还可以将俘虏当作奴隶也买给辽东有邑贵族。 辽东目前正极度缺乏劳动力,而那些鞑靼俘虏并非是职业军人,而是普通牧民。 交给辽东有邑贵族后,辽东有邑贵族让俘虏们充当牧奴也好,让他们学着耕种土地也好,总归可以缓解一下劳动力缺乏的压力。
得了这么大的好处,周武必然可以迅速提高实力,获得更多的土地还更高的爵位。 在这个成功榜样的影响下,移民辽东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 牢牢地控制某处土地的最佳办法无非两条,一是让当地土著变得和本国民众一样,二是往那里移民。 辽东是后世地北大仓,仅仅同化当地土著岂不是浪费土地资源?
此外,虽说新移民头三年内免税,但只要粮食产量提高了,辽东驻军就地筹粮自给自足也能够指望。 不必千里迢迢从内地运粮,这便又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样算下来,这个胜仗能够带来地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刻朱棣已经一扫多天来的郁闷,只觉得心旷神怡,痛快不已。 朱棣地精神一好,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便止不住地冒了出来。
朱棣挥挥手,示意御书房里的小宦官退出去。
朱高炽见父皇突然变得有点鬼祟,似笑不笑看自己,倒不知出了什么事,眨巴着眼小心问道:“父皇……您有话要吩咐儿臣?”
“也没什么要紧的,”朱棣瞥了一眼门外,张了张口,顿了一下才说道:“朕前段日子忧国忧民,劳心费神,以致华发早生……”
朱高炽迷惘地看着父皇。 父皇已经年过不惑,可额头上却看不到丝毫皱纹,立坐行走也都显得十分精神。 不知情的人看了,大概还以为父皇是个三十多岁的英武青年吧?还华发早生?父皇他有一根白头发吗?
意识到自己这样胡思乱想颇为不恭,朱高炽赶紧垂下头用上奏对格局:“还请父皇保重龙体。 ”
见朱高炽并没弄明白自己的意思,朱棣没好气地说道:“朕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稍稍休息一下……你身为太子,在这段时间里好好监国!”
VIP章节目录 第二章 驿丁阿牛
第二章 驿丁阿牛
暮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
小伙子阿牛爬上坡顶,举目向北远眺。 五六里外的镇江府城没在绵密的树林后面,仅可看到那座高入云霄、雄伟壮观的金山寺顶部。 阿牛脱下上衣,露出宽厚壮实的胸膛,开始练习武艺。
阿牛幼时被一曾氏军户收养,建文元年,曾氏在卫病故。 曾氏有三子四侄,众人商议后,将身为养子的阿牛送去补役。 卫所勾军,重在得人,是否亲子并不太在乎。 身为养子自然没有多少发言权,阿牛只能前往。
曾氏的亲子亲侄均不愿服军役,盖因军户的社会地位很低,军役繁重,收入也很少。 然而永乐皇帝登基之后,颁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 这条制度刚颁布的时候,阿牛高兴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阿牛身高接近两米,全身肌肉盘结,壮实得象座山一样。 虽说只是一名驿卒,但整个千户所里却没有任何人能够挡得住阿牛的全力一击。
《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规定每年考核一次,若是有实力,完全可以在三年内由小兵升为小旗,再升为总旗,最后升为百户。 小旗、总旗、百户这三极军户可分别至少获得二十四石、六十石、一百二十石的额外收入,这叫处在赤贫状态的阿牛如何不兴奋?
然而福之祸所依,祸兮福所至,阿牛高兴了还不到一个月。 麻烦就来了。
阿牛的军户资格是从曾氏所得。 当初曾氏地亲子亲侄避军役如瘟疫一般,但当今皇上颁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之后,这个服军役的资格就立即变成了香饽饽。
曾氏属于垛集军,就在当地服役。 因为距离不远,结果曾氏的三子四侄就经常前来骚扰阿牛,向他索要服役的资格。
若是曾家对他亲厚些,阿牛说不准还会犹豫一下。 但曾家对他除了奴役外,根本没有一丝温情。
阿牛八岁的时候父亲得罪了当地豪强。 只得带着阿牛逃走。 逃亡的路上,阿牛的父亲病死了,阿牛便流落当地依靠乞讨为生。
奇怪地是,尽管只能饥一餐饱一顿地吃些残羹冷炙,但阿牛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那天阿牛地养父作为驿站的军卒到这座县城来送信,无意中瞧见了阿牛。 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将阿牛带了回去收为养子。
曾氏虽说属于军户。 却是属于从州县民户中强行抽垛为军的“垛集”军。 曾家的家境在当地其实可称得上富裕,家有水田六十余亩,旱地八十余亩。 然而曾氏将阿牛收为养子后,却只是指了一间破草棚让他居住,另外每月给他三斗粗糠。
阿牛正长身体时,吃得多。 曾家给的这些东西自然不够,所以阿牛总是想方设法在野外找吃的。 野菜自不消说,那根本就是阿牛地主食。 诸如青蛙、野狗、野猫。 只要出现在他视线内,多半逃不过被他吃掉的命运。 除此之外,阿牛还夏天爬树抓蝉,冬天挖田鼠洞。 总之,一切地上爬的,天上飞的。 田里长的,树上结的种种东西,只要一到他的手里,就都能化为食物。
若只是如此倒也罢了,虽说吃不饱,住得也差,但毕竟曾家给阿牛提供了食宿。 问题是,后来曾家发现阿牛虽说年幼,但力气却特别大,简直可以顶得上一头牛。 通常来说“做牛做马”只是一个形容词。 但曾家确确实实是把阿牛当成牛来使用。
力气消耗得多。 肚子自然也就更饿,可曾家却并不增加阿牛的食物。 阿牛当时正处于懵懵懂懂地年纪。 也不懂得反抗。 就这样直到三年后养父病故,曾家兄弟虽然舍不得这头“牛”,但他们谁也不愿意去服军役,于是便把阿牛送去补役。
阿牛大字不识一个,但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种最基本最仆素的道理却不用人教也会明白。 如今眼看一条康庄大道就摆在眼前,他又如何肯将机会让给那些凉薄之人?
阿牛望着远处不知不觉地叹了口气。
他虽然不愿出让这份资格,但这份军役资格原本也确实属于曾氏所有,这件事的最终结果究竟会如何,阿牛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本地千户所的千户大人也听说了这件事,他的态度倒是倾向于阿牛。
因为,即便阿牛凭着《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连升三极,升到顶也只不过是个百户而已,对千户本人的地位没有任何威胁。 如果麾下地百户、总旗、小旗均有着与职位相衬的实力,对千户也有好处——将来若是上了战场,部下越是悍勇自然就越让上官放心。 不过,兵役名册上面挂的确实是曾氏的户头,从人情道理上讲,曾氏兄弟想要回军籍却也说得通。 所以,千户也不好对此说些什么。
《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对明朝军人传统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小旗、总旗及百户虽然地位受到冲击,但由于收入也同时大幅增加,因此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都乐于看到这种变化。 当然,也有少数不自信的低级武官想法不同。 他们很乐意看到小旗、总旗和百户的收入大幅增加,但是对《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却心怀怨念。
幸好明初时军人的尚武风气还不错,因此这种观念在军队中基本上没有市场。 事实上,由于军中尚武风气尚浓地缘故,这些人甚至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害怕接受挑战地想法,否则还会遭受同僚的耻笑。 因此,虽然有两三名低级军官巴不得阿牛地军籍被曾氏兄弟夺走,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他们顶多也只是冷言冷语讽刺阿牛忘恩负义什么地,却也不敢明着对阿牛使用什么绊子。
于是,事情就这么一直不尴不尬地僵持着。 上头不发话,阿牛就在驿站待着。 曾家兄弟隔三差五前来骚扰,阿牛心明口拙,也不和他们争吵,惹烦了就用钵口大的拳头说话。
最初曾家兄弟还幻想着依靠人多占些便宜。 然而三兄弟外加四个堂兄弟被阿牛赤手空拳在半柱香的时间里全部打翻之后。 曾家兄弟终于绝望了:对付阿牛这种怪物,恐怕再叫上百十个人也不顶用。
怕归怕。 但是在对待军籍的问题上,曾家兄弟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放弃。 军户几乎都是文盲,但文盲并不意味傻。
以往平民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便是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道路上,一共需要打通三关,即分别是成为秀才,成为举人,成为进士。 即使想要通过第一关也并非易事。 而且。 拥有了秀才的身份也不能真正改善生活。 靠朝廷地那么一丁点补贴,仅仅能够保证不被饿死,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穷秀才”这种说法呢?成为举人后生活倒是能够改善,但是想想,一个省三年一次的乡试中,顶多也只不过百多个秀才能够中举,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别忙,这才是第二关。 第三关比第二关更难。 三年一次地会试,全国数千举子当中只有三百左右的幸运儿。 由此可见,想要通过文科考试改善生活,实在是非常难。
这么说吧,一百一十二户农户当中出一名秀才很难,而军户中高级将领不论。 一百一十二户之中至少可以产生一名百户、两名总旗以及十名小旗。 相比之下,拥有军户身份的人想要改善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可能性显然比普通农户更高。 更何况,朱棣还规定军户可以自由参加科举考试,有这么好的事,谁还愿意放弃军户的身份?曾家兄弟虽然自知打不过阿牛,甚至对于升为小旗也没任何的把握,但他们却知道一点:只要有军籍在,将来总有翻身地机会!
所以,曾家兄弟在无法“说服”阿牛自愿放弃军籍的情况下,只得去寻驿站的百户告状。 那名百户也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 因此颇为忌恨阿牛这种潜在的威胁。 然而因为千户的态度。 这名百户也不敢直接开销阿牛的军籍。 不过,每次曾家兄弟来找他评理时。 他却总是象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只要曾家兄弟来到驿站,他总会放下手边的事,去帮着曾家兄弟数落阿牛不该忘恩负义。
最初阿牛总是忍着,但终于有一次阿牛忍不住了,便使用了自己最习惯地“肢体语言”。 结果,百户立即以擅自斗殴为由将阿牛狠狠打了十军棍。
吃亏之后,阿牛吸取教训。 于是每天都爬到驿站附近的山坡顶上去练武,时不时地顺着大路朝北远眺——那是曾家兄弟来此的必经之路。 这些天来效果确实不错:曾家兄弟每次都是哭爹喊娘地顺着原路爬回去,根本就见不到百户。
阿牛在山坡上不停地练习着武艺,直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才停了下来。 他擦了擦汗,正准备回驿站,却突然停了下来。 阿牛凝神静听了一会儿,然后飞速跑上坡顶。 这时,他看到远处一支马队正缓缓向这边而来。
在队伍的中间一匹高头大马上坐着的,是一位三四十岁地中年人,他虽然只穿着平平常常的便服,但那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却透着说不出的威严和高傲。 中年人的护卫们也穿着便服,但他们那虎背熊腰的身板和神气活现的架势,令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不会是普通富户雇佣的镖师。
阿牛稍一琢磨,然后扭头就跑。
阿牛看到那支马队的同时,马队的人也看到了他。 见他鬼鬼祟祟地扭头就跑,于是立即分出两骑向阿牛追去。 不多时,两名护卫便拦住了阿牛地去路。 其中一名护卫冷冷喝道:“扔下兵器!”
阿牛有把握在极短地时间内把这两个人打下马,可是想了想。 最终还是扔下了手中的枣木棍。
只一会儿,整支马队便都围了过来。
队伍中间地那名中年人打马向前,来到阿牛的面前。
“你为什么要跑?”
阿牛指着一里外的驿站嗡声嗡气地回答:“我是那个驿站的驿卒,看到你们后,猜想你们可能会是使用驿站的贵人,所以准备跑回去通知大家做好准备。 ”
中年人转过头面色不豫地瞥了眼身后那个帐房打扮的人,低声责问。
“你看你出得什么馊主意!……就这么个傻里傻气的家伙都能看出我们是贵人!”
帐房打扮地人一脸尴尬。 当他正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时,阿牛却大声辩驳:“我看起来傻。 但并不是真傻!”
中年人顾不上听帐房的回答,重新转过头盯着阿牛。
“你耳力不错嘛?我这么小声音说话你也听得清。 ”
阿牛挠着头呵呵傻笑。 “我不仅耳力不错,眼力、腿力都比别人强。 老爹说过,我天生就是吃当兵杀人这碗饭地胚子……”
中年人听了这话,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不错,这么一副好身胚,是个当将军的料。 ”
见阿牛笑得嘴角都咧到耳跟上了。 中年人说道:“好了,不和你这浑人瞎扯了,带我们去驿站。 ”
……
这个中年人,正是出宫微服私访的朱棣。
历史上的永乐皇帝非常勤奋。 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 上午有早朝。 下午有晚朝。 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 “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曾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废弛矣。 ”有人建议他务简默。 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 ”“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 ”因此他事必亲闻。 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 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 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 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 朕于听受不厌倦也。 ”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 间暇观之,以熟悉政情。
相较而言。 穿越而来的朱棣则逊色不少——虽然朱棣指派小宦官每天早上将自己吵醒,“四鼓以兴,衣冠静坐”倒是一丝不苟地做到了。 然而从骨子里讲,朱棣却终究是个懒散的家伙。 退一步说,即便抛开性格不谈,只论对皇帝这份职业地理解,朱棣也并不苟同永乐皇帝的做法。 他认为,作为一个皇帝不应该管理具体的庶政,真正需要的只是掌控高级官员的任命,以及充当最高的裁决者。
刚刚登基那段时间是没有办法。
首先,当时国内的反对势力仍未完全解决,“**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若这种时候怠政因而被反对派翻了盘,那便连性命也保不住,朱棣虽然骨子里懒散,却也没懒到连命都不要的程度。
其次嘛,则是因为在当时地政治体制下,朱棣也找不出合适的帮手。 靖难之役中,黑衣宰相道衍尽心尽力,然而待朱棣成功登基后,道衍却坚持要功成身退。 按照太祖的遗训是不可以设置宰相的,因此朱棣也就没有强求。 没有宰相的结果便是:朱棣只得既当皇帝又当宰相,简直活得比狗还累。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朱棣所要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只能亲力亲为——除非还有另外一个穿越者,否则那一系列改革能够交给谁主导呢?
如今情况总算有所好转。
原先地中立势力、反对势力已经是该安抚的安抚了,该流放的流放了,即便稍微松懈一下,皇位也不会被谁动摇。
其次,如今朱棣已经将烦琐的政事基本交给了朱高炽。 在文渊阁学士的帮助下,朱高炽对国事的处理已经越来越熟练。 除了不该仁慈的时候偶尔显出妇人之仁外,其他方面朱棣都非常满意。
唯一令朱棣牵挂的便是一系列的改革。 大致的思路朱棣已经向相关大臣详细交待过了,但变革旧制这种事却不是大方向把握正确就可以地。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王安石地出发点固然好,如果低层官员全都廉洁自律而且能够按照他的想法正确执行,那么王安石变法多半可以取得巨大地成功——问题在于,王安石的想法虽好,但下面执行起来却完全变了样,使得新法竟成了害民之法。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棣自然需要不时关注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
按道理说,想要关注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马,人家王安石进行改革时也不曾深入基层——然而问题就在这儿,王安石派遣四十多个提举官风行天下,自以为可以让地方官老老实实地配合他的改革,但最终的结果却证明:他的各项改革推行到地方后,被地方官员以及地方豪强七弄八弄,最后竟然大多变成了害民之法。
朱棣自忖锦衣卫和东厂的耳目遍天下,其作用绝不是那四十多个提举官所能相比的,但不亲眼看看,总归是还是不放心——但事实上,关心改革的成效只是能够说出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朱棣其实是因为在皇宫里待腻了,所以便出去逛逛。
VIP章节目录 第三章 长子继承制度
第三章 长子继承制度
明朝有着路引制度,一大群人不明不白地走道儿是断然不成的,因此朱棣便听了杨荣的建议。 一伙人扮成去苏州府贩丝绸的客商,朱棣自然是东家,杨荣扮成帐房,张辅和马三保扮成长随,伙计由侍卫们充当。
前几天倒也没出什么事,只是没想到,到了镇江却被这个驿卒看出了破绽。
朱棣自然不至于为了保密行踪而杀人灭口。 既然已经被驿卒瞧出了破绽,那就去驿站休息呗。 反正当初朱棣准备了好几套方案,去驿站休息也不会暴露他的皇帝身份。
到了驿站,杨荣便拿出相应的文书交给驿丞验看。
官府文书是随堂太监黄俨亲自去吏部监制的文件,比真的还要真。 驿丞看后,虽然有些疑惑这群人为什么身着便服,却也没有多问什么。 他赶紧恭恭敬敬地将文书交还给杨荣,然后便带十几个驿卒拉牲口、搬行李,打火造饭。 镇江属于京畿,这个驿站原本接待惯了京官的,不一会儿便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了过来。
虽然是出门在外,但该讲的规矩还是讲。 朱棣在里间用饭,马三保筛了一壶酒,在旁边侍候。
朱棣刚刚坐下吃饭,就听见外面传来怒骂声。 出门在外遇上纠纷本属正常,既然不关自己的事,而且又正在吃饭,朱棣也就没打算多管闲事。 然而那怒骂声越来越大,而且骂了好半天还没停止。 实在扰人食兴。
朱棣不言声走到大堂,只见那个叫阿牛的驿卒正一脸木然地站着。 阿牛地前面,一个瘦得象根竹杆的汉子指着他的鼻子不停地破口大骂,一旁一个百户装束的人则时不时地火上添油。
那个枯瘦汉子用的是镇江方言,朱棣听了半天,只隐隐约约听懂了“忘恩负义”、“不要脸”、“没良心”之类的词,对整件事却仍然没弄明白。
想了半天不得要领。 朱棣干脆走上前去,问道:“阿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阿牛看了朱棣一眼,喉节蠕动了一下,却没有言声。
这时,旁边一个瘸腿老兵走了过来,详细地用官话向朱棣讲述了阿牛和曾家的恩怨故事。 大概是因为朱棣气度不凡吧,同时也是因为那个老兵讲述得很客观很简略,因此那个枯瘦汉子和百户并没有打断他地话。
待老兵讲完后。 朱棣将视线移到枯瘦汉子的脸上。
“是这么回事吗?”
枯瘦汉子是曾家兄弟中地老大,也是如今曾家的户主,对这个军户资格最是热心。 前些天阿牛守住曾家去驿站的必经之路,结果曾家兄弟们挨了好几顿打。 曾家老大并非记吃不记打的人,因此动了下脑筋。 他想着阿牛顶多只能没事时守在那儿,吃饭时总会回到驿站,于是便选择吃饭的时间偷偷溜过来。 果然,这次曾家老大很顺利地找到了百户。 然后约着百户前来痛骂阿牛。
在朱棣的逼视下,曾家老大瑟缩了一下,然后梗着脖子指着阿牛说道:“我爹捡到这个兔崽子时他才十岁。 不是我爹发好心,他早都饿死了!”
因为是说给朱棣听的,曾家老大这次便换了半生不熟地官话,朱棣倒也勉强听得懂。
“我们曾家把他从十岁养到十三岁。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伙食费三年一共算五十贯钱,不多吧?到现在又过了六年,利钱就按三成算,也不高吧?连本带利算起来至少是一百八十五贯!”他好象拨算盘珠子,说得又脆又响唾沫四溅,“阿牛,你好歹也是我们曾家养大的,我们曾家没找你要养育钱已经是够仁义了,可现在你还霸占着我们曾家的军籍不还……满世界问问,哪里有象你这样不知好歹的畜生!”
阿牛仍然一脸木然。 只是脖子上的青筋已经很明显了。
一旁的瘸腿老兵看不过去。 指着曾家老大骂道:“你放屁!三年伙食费算五十贯,亏你说得出口!你们曾家一个月只给阿牛三斗粗糠。 满打满算三年也只给了三石六斗粗糠,(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