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部分阅读
是一清二楚。 待朱棣发话后。 张辅和杨荣也坐上了桌子,一边吃一边朝楼下望着。
衙门口聚集地人越来越多。 无数如蚁的人有老有少有妇有幼,有的吵叫有的哭闹有的说笑,嗡嗡蝇蝇的议论声搅成一片。 这些围观的人一边说话,一边对紧闭的衙门指指点点。
饭吃到一半,底下突然传来兴奋地鼓噪欢呼声,“林太爷升衙罗,噢嗬……”
朱棣探头望去,果然衙门已经大开,衙役们手执黑红水火棍都一字站在衙外,正在推着向前涌动的人群,呼喝着虚打。 不多时,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着青袍团领衫、腰间束着素银带的七品官员跨出了县衙门槛。
这名知县中等个子偏瘦,但他的眼神凌厉,只是随随便便地站在那里向下扫视,滚腾翻闹的人声便由近及远便安静下来。
“父老乡亲们,”林知县扬声说道:“大家喜欢看拖欠赋税的案子,我林某人顺从民意,在这里立地断案!”
“拖欠赋税地粮长以及典史里正,都来了么?”
一旁的衙胥赶紧说道:“回明府大人,都在签押房侍候着呢!”
“带上来!”
不多时,一群人便被带了上来。 林知县并不自己做决定,而是向身旁的吏员咨询意见。
在一旁的吏员的指点下,先是验明了正身,然后林知县便例行公事地询问欠税人现在是否能够补足欠税。 答案惊人的一致:不能。
这时,其中一个吏员又建议知县下令杖责那些欠税者。
围观群众全都屏息吸气,全神贯注地盯着衙役们实施肉刑,整个场子里除了偶尔几声小孩的哭闹之外,便只剩下“噼里啪啦”的板子声和挨打者鬼哭狼嚎的喊叫声。
见林知县没能识破粮长们拖税欠税的手段,朱棣冷哼一声。
“某事宜行,却被吏员阻止;某事宜止,却听从吏员建议实施,如此无能……”
杨荣盯着朱棣,眼中满是古怪地神情。
朱棣察觉有异,往杨荣望去,见杨荣不自然地将视线挪开了,心中不免有种不祥地感觉。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皇帝就并不掌握低品官员地任命权了。 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七品以下以及不入流的官员就不说了,仅仅知县就有一千多个。 开国皇帝除外,后世的皇帝都是生长于深宫内院之中,认识的人有限。 若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知县,那多半只能闭着眼睛瞎点了。 所以,低品官员一般都是吏部提供名单,内阁讨论确认,然后交由皇帝盖章即可。
明太祖和明成祖由于精力充沛,因此还偶尔直接任命低品官员,但数量也不多——仅知县的职位就有一千多,皇帝就算认识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对他们都非常了解。
朱棣仔细回忆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名。
VIP章节目录 第八章 能员
第八章 能员
林知县……常州……林海!
这时,林海的资料浮现在朱棣的脑海里。
林海,字原——古人一般都是双字,单字极为罕见,朱棣见少识寡,只知道屈原也是单字。 林海是大地主的庶子,因师从法家而不屑于死读四书五经,因此没能考上功名。 好在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一番运作之下,好歹成了一名吏员。 在当地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 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铨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 永乐元年时,林海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
明初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进士监生当官,荐举当官,吏员当官。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荐举当官和吏员当官的路基本上被堵死,只剩下进士监生当官一种途径。
荐举当官的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 但朱棣规定了“首告无罪”制度,因此通过贿赂而获得“荐举”的难度大增。 为了保证荐举制度有效,还可以规定被荐举者无能或犯法则荐举者连坐。 当然,连坐的规定不能太苛刻——汉武帝诏令郡国贡举贤才,由于选令过于苛刻,竟造成各郡未荐一人。 可见,察举法规过严或过宽都不行。 所以朱棣准备这样规定:被荐举而为官者,未曾升官前失职,则荐举者连坐;若被荐举者升官后失职,则考察提拔者连坐。 这条规定容易导致被荐举者仕途艰难。 但朱棣对此并不是很在乎。 既要保留荐举这条路,又要尽量减少**,还要保证被荐举者仕途顺利……世间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
相比之下,朱棣更反对吏员升官地路被堵死。
应当说,科举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选拔制度,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甚至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如果将科举考试神化,则又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在朱棣看来。 最佳的办法是以科举制度为主,然后将“荐举制度”以及“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作为有力补充。
吏员当官的正式说法应该是“吏员考满迁转制度”,是指吏员三年一考核,“一考满迁转”、“二考满办事”和“三考满出身”。 也就是说,如果吏期任满九年,每次考核都能考满,那么这名吏员就获得了做官地资格。 这种制度在明初执行得还不错。 可惜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科举制的日臻完善,“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便逐渐名存实亡了。
吏“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 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 他们是官府中地“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 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 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 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 也不能考进士。
由于明朝吏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而中后期又极难得以通过磨勘考满而出仕,这不仅埋没了大量人才,也造成吏员的腐化堕落——对于断绝了升官希望的吏员来说,既然被剥夺了精神追求的权力,那也就唯有进行物质追求了。
别看理论上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是官领导吏,但由于吏比官更精通“业务”,因此吏总是很容易糊弄官。 要知道,除非皇帝有明确的上谕,否则在处理“业务”时往往需要查案例。 即过去处理这类事情的成案。 以便援例办理。 由于事情千差万别,不是一个成案可以解决。 有的必须七弯八拐,援引很多成案才能解决一个问题。 这些案例堆积如山,汗牛充栋,如非熟手,无异于大海捞针。 官员们很少有人能够熟悉钻研“业务”,因此在行使职责时不得不听命于书吏。
此外,帝国地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的,具体尺度全靠执行者掌握。 官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的快慢,处分的轻重,赋税的多少,工程的增减,自然也就都由胥吏们说了算,或者被胥吏牵着鼻子走。 所以,明末地顾炎武,便说当时的情况是“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 清末的郭嵩焘,也说有清一代是“与胥吏共天下”。
坚持“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会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可以让吏员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目标,稍稍减轻一下吏员腐化堕落的程度。 另一个好处则是曾经做过吏员地官不那么容易被手下的胥吏糊弄。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真实的情况不是吏怕官,而是官怕吏。
吏员不能成事,却能败事。 所以,往往反倒是官员需要贿赂吏员。 例如,兵部按军功任命官职,如果不给经办的吏员一些好处,他就会设法刁难。 你非常正直,吏员会把记载你军功政绩的文件涂改几个关键字,然后给主管长官上报说:文件有涂改,按制度应当核对,以核对为名把你的升迁挂起来——升迁这种事时间拖得过长,弄不好就会有什么变故而失去这次升迁的机会。 所以,官员往往只能按惯例向经办的吏员行贿。 待贿赂到手,该吏员便又对主管长官说:虽有涂改,经核实无误。
又比如说管理册籍并协助里长攒造黄册、稽核钱粮的书吏,他们把田赋征册收藏起来世代相传。 将之视为枕中密宝,不肯示人,即便示人,也因其从中舞文弄墨,让别人无从识别。 州县政府催征田赋时非依靠书吏不可。 他们盘踞征收机关,虽驱之不去。 因贴近民间,能随时跟踪人户田地转移买卖地情况。 因此民户可以欺官府,却不可以瞒里书。
永乐年间有个叫况钟地吏员后来升任苏州知府。 他深知吏治中地积弊,到任苏州初理政事时,先是假装木讷,不懂诸务,群吏们怎么说他便怎么做。 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守糊涂可欺。 三天之后,扮猪吃老虎的林海露出狰狞面目。 他召来群吏责问:“前某事理应施行。 你们却阻止我;某事理应制止,你们却让我施行。 你们这几个人长期谋私舞弊,死有余辜。 ”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地僚属全部斥退。 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可见,从吏员中提拔官员,对于治理吏员**非常有效。
由于朱棣知道况钟这样的典故。 因此对于“吏员考满迁转制度”特别上心。 在察看吏员简历时,发现林海推荐人的评语是:“师从法家,明察秋毫,性苛”。 别地推荐人都是说好话,但林海的评语中却有“性苛”地评价,这便引发了朱棣极大的兴趣。 相对而言。 朱棣倒是更欣赏性子苛刻的官员胜过老好人式的官员。 因为这个缘故,朱棣便罕见地特意御点林海为常州知县——明明这个林海是自己亲自选定的,此时却反过来批评他“无能”……
想到闹出这么一个大乌龙,朱棣老脸一红,敏感地瞟了一眼杨荣。 见杨荣正一脸木然地吃着菜,似乎刚才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想,终于放下了心。
犹豫了一会儿,朱棣为了掩饰刚才的错误忍不住说道:“……林知县故意表现得如此无能,肯定是为了引蛇出洞。 ”
杨荣紧闭着嘴不敢搭腔。 刚才皇上已经闹了一次乌龙。 若这次又判断错了。 到时候老羞成怒起来,怒火谁又承受得起!
张辅虽然不知内情。 却也不敢胡乱拍马屁。 平时拍下马屁,过去也就算了。 哪怕皇上对某件事判断错误,之后皇上也不会自讨没趣重新提起。 但这种时候若是说什么“皇上高瞻远瞩”,万一等会儿情况并非如皇上所料,岂不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所以,张辅也紧紧地闭着嘴。
见没人搭腔,朱棣自觉无趣,但没有继续就这件事说下去。 他对林海的了解仅限于书面上,万一林海并非如同评语上地“明察秋毫”,岂不是连累了他英明神武的名声?
还是老老实实睁大眼睛观看接下来的事吧。
……
板子打完了。 林海走到行刑的地方看了下行刑效果,对行刑的衙役们嘿然一笑。
“看起来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蛮能唬人的,可既没伤到筋骨,也没有造成什么暗伤……都是家传的手艺吧,不错,都很不错。 ”
衙役们目瞪口呆地望着知县大人。 外人或许听不懂林海说得是什么,但他们怎么可能听不懂。 胆子相对较小的衙役只觉得两腿发软,正犹豫着是否应该下跪讨饶,可林海说了这句话后却不再理会他们,而是背着手又回到刚才地地方。
林海立在滴水檐下的石阶上,对下面的人群说道:“这些人拖欠朝廷的税款,所以本官打他们板子以作惩戒。 但光打板子还是收不回拖欠的税款,所以本官决定……”
林海故意拉长了音调,待围观人群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后,一字一句地说道:“说服欠税者卖掉田产抵税!”
林海将视线移到那些刚刚挨过板子地人身上,娓娓说道:“你们所欠税粮合起来最多也不到百贯,可名下的田产最少都有一百亩,多者达一千多亩。 你们的身份已经通过了典史里正的证实,只要你们愿意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卖掉,只需要按个手印,那便不仅能够偿还拖欠的税款,还能余下几千甚至数万贯钱财。 ”
围观人群突然寂静了片刻,然后便象是煮沸的开水一样沸腾起来。 林海却如同没有看见一样。 继续说服那些或者惊呆,或者惊喜地挨打者。
“本官也知道,卖掉田产的名声不好。 不过,当今皇上鼓励百姓移民,你们手里拿着几千上万贯钱,移居他处也就是了,怕什么?”这时朱棣简直怀疑林海学过催眠术。 因为,那一刻他的表情和语气非常象电视里地那些催眠师。 “要不然。 你们可以打着投奔亲戚地名义到别的县城去居住,本官当场就可以给你们开路引。 想一想,有了几千甚至数万贯,每天都能够大鱼大肉……”
“县官老爷!”一个挨了板子地人挣扎着跑到林海面前跪下,“小人……小人……小人愿意卖光名下地田产!”
林海满面笑容。
“很好!本官此刻就为你现场办理!你的名下共有田产三百零八亩,按去年缴纳地浮动税计算其强制购买价格大约是一千五百贯。 但既然是自愿卖田抵债,价格自然可以低些。 若有人愿意出价五百贯。 你愿不愿意卖?”
“愿意!愿意!小人愿意!再少些小人也愿意!”那人忙不迭地应着。
林海将视线投向围观的人群。
“五百贯即可购买良田三百零八亩,有意者可走上前来现场购买。 放心,典史里正都已证实此人是该田产的主人,等会儿的买卖文书上他们也会签名担保。 有了这份官府盖章的买卖文书,将来若有无赖地痞闹事,无论怎么打官司都不会输的。 ”
人群闹哄哄了交头接耳了半天,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突然举起手高喊道:“我买了,我买!”
得到林海地允许后。 那满脸横肉的家伙在衙役的引导下来到林海面前跪下。
“小人愿意买下这份田产……只是小人身上没带那么多钱,小人这就派人回家拿钱。 ”
“这有何妨?”林海眯着眼睛一笑。 “你自派人回家取钱,这里先写好文书。 待钱取来后,双方签字画押,再加上典史里正作为中人签字即。 ”
满脸横肉的家伙回过头打了一个手势,一个伙计模样的人立即飞快地挤出人群。 象是房子着了火似的撒腿就跑。
一柱香的功夫,师爷当场写好文书,然后递给林海。
林海满意地舔舔嘴唇,拿起文书面向众人,待底下安静下来,便闲庭踽步似地照着文书读道:
“卅一都立契人刘应武,今缺少银两物用,自愿今将承祖父良田三百零八亩,坐落于徐东村村南,今自情愿愿将此三百零八亩并苗、竹、木尽行立契。 出卖与常州府杨大富名下为业。 三面议作时值价大明宝钞五百贯整。 其银、契当日两相交付明白。 所有税粮,听到册年到本户起割。 前去认纳,本家即无阻当。 恐后无凭,立此卖契为照。 ”
“刘应武,你立下此契可是心甘情愿?”
那个挨过板子的人一开始还满脸迷糊,见林海盯着他并且又问了一遍,这才恍然大悟。
“愿意,愿意,小人愿意,小人刘应武心甘情愿!”
林海又问满脸横肉:“杨大富,你对此契有无疑问?”
杨大富立即斩钉截铁地答道:“小人无疑问!”
这时,刚才那个回家取钱地伙计带着钱返回来了。 林海满意地点点头,对“刘应武”说道:“你在立卖契人处签字画押……你不会写字?不要紧,按上手印画押即可。 ”
然后林海又对一旁脸色惨白、两腿不停发抖的典史里正说道:“待刘应武画完押,接下来就由你们俩就以中见人的身份……”
话音未落,场下已经响起了一声类似杀猪的惨叫声。
“青天大老爷啊!这个契立不得,立不得呀!小人才是刘应武……那个人是假的!”
见一个腰身有常人两倍的胖子连哭带嚎地想往衙门口冲过来,典史厉声吼道:“还不将这个疯子扯下去,别让他扰了县太爷办事!”
可林海却一摆手。 “带他过来!”
大胖子随着衙役过来了。 他大概从没有这样出众,万目睽睽下慌乱得脸色惨白,脚步踉跄,短短地十几步路居然好几次差点将自己拌倒。 走到林海面前,大胖子似乎耗完了全身的力气,双腿一屈扑通跪下,连连磕头。
“青天大老爷呀,小人才是刘应武!”
林海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
“你是刘应武?刚才本官验明身份时,你也在场下,怎么不应声?况且,如果你是刘应武,为何典史里正都指认那人是刘应武?”
见大胖子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两手急得发抖,却说不出话来,林海便轻声说道:“既然你是假冒之辈,那么立契之事还是照常进行好了。 ”
听知县大人说准备继续立此契约,刘应武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便满头大汗、结结巴巴地将这件事当中所有的猫腻勾当全都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了出来。
……
酒楼上的雅间内,张辅喃喃说道:“此人能吏也。 ”
杨荣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轻声说道:“怪不得能够帝心特简,果然非一般人物……”
杨荣这句话不似拍马屁,却拍得朱棣如同吃了人参果一般浑身舒坦。 朱棣乐得连眼睛都眯起来了,然后又赶紧将笑容敛住,一脸严肃地说:“别说话,看林海接下来怎么处理拖欠赋税。 ”
……
VIP章节目录 第九章 酷吏(上)
VIP章节目录 第九章 酷吏(下)
第九章 酷吏(下)
雅间正座的位置上坐着一个高大健壮的中年人,虽然只是穿着便服,但身上那股贵气掩也掩不住。
林海正偷偷审视着这位毕大人,却见他也正看向自己,忙微笑着依着下级参见上级的官场规矩行了礼。
“请问毕大人宣下官来所为何事?”
“刚才看了你审案,”杨荣看了一眼沉吟不语的朱棣,说道:“正在站笼的人当中有一人与我家大人有一面之缘,希望你能够给个面子把他放了。 ”
听说请自己来是为这事,林海不禁瞟了朱棣一眼。 林海满肚皮不自在,说道:“听贵昆仑(注1)说,毕大人是佥都御史吧?”
朱棣点点头。
“既然毕大人是佥都御史,自然应该对‘首告无罪’制度很熟悉。 下官若是拿国法卖人情,毕大人一个折子递到皇上面前,却叫下官如何自处?”
“国法中有让替人挨打者站笼的规定吗?”朱棣抬了抬眼皮,不温不火地说道:“大明律中,连站笼这种刑罚都没有吧?”
说实话,朱棣虽然贵为大明皇帝,但是对于大明律的熟悉程度他却绝对比不上那些积年老吏。 但是对于这一点朱棣却很笃定,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站笼是于清朝才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手段的。
林海不软不硬地顶道:“大人,我不知道您所说的站笼是什么。 下官所实施地刑罚只是枷号而已……只不过在外面加了一木笼子——大明律又没规定不许枷号时在外面围一个木笼子。 ”
朱棣懒得和林海辩驳这个问题,于是换了个话题。
“刚才你刑毙了三名营私舞弊的吏员,不怕朝廷给你处分吗?”
“下官做了就不怕担责任。 ”林海舔舔嘴,不咸不淡地说道:“不杀一儆百,县衙里的风气好不了。 明年您再来看,本县的官吏绝对能够称得上大明的表率。 ”
朱棣摇头失笑。 “看来你是准备身后进《明史》的《酷吏列传》了。 ”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林海却郑重地点了点头。 “没错。 下官确实以能够进入《酷吏列传》为荣。 ”
朱棣瞪大了眼睛。 在他的印象中。 贪官固然经常和污吏结合使用,但偶尔也会和酷吏连在一起。
“酷吏又不是什么好词。 你怎么会有这种人生理想?”
林海梗着脖子反问:“酷吏怎么不好?只有酷吏才能打击地主豪强地嚣张气焰,稳定社会秩序……大人知道夜不闭户和道不拾遗的出处吗?”
朱棣一滞,不禁暗自犹豫:究竟是老老实实回答说不知道呢,还是借语气不恭为由拍案而起和他翻脸呢?
这时杨荣说道:“不就是商鞅以法家治国,在苛刑地威慑下,百姓们不敢随意拿取?”
“正是如此!”朱棣没拍桌子,林海倒是拍案说道:“除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但凡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情景,都是遵从法家学说的酷吏所造成的。 ”
朱棣决定再次转移话题。
其实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情况未必一定需要酷吏,只要一个地方穷得没什么东西可偷,同样会出现这种现象——但如果物资相对丰富,那么严厉的法律对于社会秩序还是很有帮助地——穆斯林社会中偷盗砍手,所以小偷罕见;印尼只要和毒品沾边就是个死,所以印尼境内毒品最少。
和林海继续辩论这个话题,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朱棣咳嗽一声。
“林知县。 刚才你当众申明,将来若是将常州县治理得好而获得奖励,那么你将一文不取,全部按各位的功劳分给胥吏们补贴家用……你是怎么想的?”
林海诧异地望了朱棣一眼,不知道他的话题怎么一直换来换去没个准。 旋即林海又想到对方是佥都御史,现在显然是正在巡查地方。 那么各方面都问到估计也是御史的一种职业病,于是释然。
想法眼前的御史可能会把所见所闻写上奏折,而自己的想法也并非见不得人,便坦然说道:“下官本人出身大户,虽说只是庶出,但下官成为知县后,月例钱就调到了与族长相同的水平。 每个月可分得月例钱八十贯——这笔月例钱比一品官地俸禄还高。 ”
“离乡上任前天晚上,家严对下官说,钱再多也当不得身份使。 就是个不入流的官到家里,也得当神敬。 当祖宗待。 如今下官成了知县。 家里有了体面,即便当地知县到我们家也会客客气气的。 所以。 族里对我只一个要求:不刮地皮,也别收贿。 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还有孝敬上宪太太私房体己银子,左右各方应酬等等,这些费用都不必**心,自然有族中叔爷们补贴——只求我平平安安做官,为他们保住面子。 ”
“所以说,我做官不为钱!”
“哦?”朱棣饶有兴趣地问道:“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你不为钱,那为什么?”
林海矜持地一笑。
“人生所求不过名利二字。 下官不求财,自然是只求名了。 下官是从吏员做起来的,深知想要当个清官容易,但是想要当人给百姓做好事的能员却需要属下们倾力配合。 ”
“下官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上任时又用了杀一儆百的办法教众人警惕自律,但光有威还不够。 下官说到底是一方神圣,不能维护下头地利益,谁肯实心跟我作事办差?所以下官就许诺。 将来所得的奖励都分给众人,让底下地胥吏们也有个盼头。 ”
朱棣听得大乐。
“不错不错,你这种想法很有趣,本官一定将你的想法上奏给皇上,将你这种做法……”
这时杨荣在一旁轻声提醒道:“毕大人,子贡赎人(注2)后,鲁人不赎人矣。 ”
这句话简直象是给朱棣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林海出身大户。 家族给的月例钱甚至比一品官员的俸禄还高。 而且林海本人志在扬名,对钱财的渴望并不强烈。 所以说。 这种特殊个案确实不能推广。 林海可以将奖励都分给表现出色的胥吏,但其他官员呢?
若高调歌颂林海的做法,那别地官员又如何自处?
如果不将奖励分给胥吏,由于其他地方地胥吏也知道了常州地事例,见自己得不到额外的奖励,他们多半不会尽心办事。
将奖励全都分给胥吏同样不妥。 要知道,这种奖励也属于养廉银地一部分。 朱棣设立养廉银的目的是为了让官员不贪污受贿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如果官员们为了面子被迫将奖励全都分给胥吏。 那岂不是违背了设立养廉银的初衷?
朱棣摇了摇头,觉得不能推广林海地做法很可惜。 他飞速地转动脑筋,想要找出一个好办法来。
想着想着,朱棣突然想起了后世采取的一种激励制度:某些国营工厂并不将车间承包给个人,而是与车间主任约定,若该车间当年完成某个指标,那便奖励多少。 这份奖励理论上是属于该车间主任个人所有,但实际上。 该车间主任通常都会从奖励中分出一部分给予副主任以及车间一些骨干。
要不然,干脆再提高一下奖励额度,然后以“劝XXX诏令”的形式建议:知县应拿出一部分奖励给予骨干胥吏进行分配?
提高奖励额度固然会增加朝廷的开支,但问题即便朝廷不肯承担这些开支,这笔费用也节省不了,照样得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胥吏虽不算国家官僚机器的正式编制。 有的连薪金也拿不到,但他们是封建政府的办事人员。 催租催赋,摊派摇役,捕人缉拿,及处理各种民事,管理市场、关卡,都是吏员的事务。 于是他们也有了相应地权力——有了权力还会挨饿受穷?除非胥吏们个个都是海瑞!
所以说,还不如索性将胥吏的薪水也算在公务员的薪水预算中去,反正这些人的工作都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 冗官滥吏会加重财政负担也是个必须警惕的问题。 朱棣穿越之前地那个时空。 国家公务员数量之多,大约创下了横向以及纵向两项世界纪录吧。 如果仅是数量上创下世界纪录倒也罢了。 毕竟当时全国总人口也多。 只可惜,朱棣穿越前的那个时空,中国的官民比例也同样创下了历史纪录……其实之前国家也曾精简过公务员规模,只可惜效果很讽刺——越是精简,官僚机构以及公务员却反而越多!
对于滥吏的问题,朱棣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便是实行主官制——准确地说,是主官薪水负责制。
以知县为例,其下主要有师爷(又称幕宾、幕客、幕友等)、家人(长随)、书吏和差役。 其中,师爷和家人的薪水本来就是由知县支付,书吏和差役的薪水则主要由地方财政开支。 在朱棣看来,干脆明文规定,这些人的薪水全都交给知县处置,由知县自行雇佣必要的吏员。
实施这种主官制不必担心出现类似军队中吃空饷的问题。 因为,军队中吃空饷,只要不打仗,那么它所造成地危害就不会立即暴露——若是战事爆发,对于吃空饷地将领而言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军队中缺少的人数划到阵亡名单中去。 可民政上地主官若是“吃空饷”,那么谁来办事呢?如果知县发神经,为了多吃空饷而导致了县中政事混乱,那么县丞、主薄、典吏、教谕等人难道会眼睁睁地看着?
同样,实施这种制度也不必担心行政官员们“拥兵自重”——总不见得师爷、家人、书吏和差役领着主官发放的薪水就会跟随主官造反吧?
实施主官薪水负责制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不会出现“滥吏”。 因为,十个人能够做完的事,主官多半不会雇佣十一个人来做。
那么,会不会出现主官把那些可以拿薪水的职位都给自己亲近的人,但这些人却光拿钱不做事,具体的事物却让“白役”(注3)去做?之后,则会演变出“白役”滥泛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也简单,只要规定主官必须与雇佣者签定契约以及授权书即可。 签定契约以及“行使公共权力授权书”的同时,还必须予以存档。 如果没有授权书,则冒充官吏者罪当斩!如此一来,“白役”自然不会出现。 另一方面,若是拥有授权书的胥吏违法,那么与之签订授权书的主官连坐,于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胥吏盘缠乡里的现象。
至于说胥吏的编制数量问题,在朱棣想来也很简单:以某县人口为基数,按某个固定比例计算出此县可以拥有的吏员数量。 朝廷按这个数量将该县全部胥吏的应发薪水按不同比例发放给知县、县丞、主簿、典吏等官员,让他们各自去雇佣胥吏。 基层干部们若是少雇佣胥吏,节省下来的钱可视为他们的养廉银。 如果十个人可以干完的事,基层干部们偏偏要雇佣二十个胥吏,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不大。
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官员有着三年一换岗的优良传统,这一制度对于杜绝“滥吏”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某知县或者无能,或者好面子,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该知县名下只有五十名吏员的编制,但他却一共雇佣了八十名胥吏。 然而待新任知县上任后,却可以理所当然地一切从头开始。 新任知县雇佣吏员时,完全没必要认前任知县的帐——前任雇佣八十名吏员那是他的事,我只需要四十五名吏员。
……
朱棣自顾自地胡思乱想着,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摇头,却把杨荣吓得不清。
能够跟着皇帝微服私访那是一种殊荣,多少人都希望争到这种机会。 可是此刻,杨荣却巴不得这次皇上微服出巡时没点他的名。
刚才眼见朱棣似乎准备宣传林海的事迹,杨荣赶紧进谏。 破败了皇上的兴头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没瞧见皇上此时脸上的表情变幻不定吗?若是化解不了这次尴尬,指不定皇上会觉得失了面子因而发什么邪火呢!
可是不立刻进谏却是绝对不行的。 若事后再进谏,皇上已经向林海许诺要宣传他的事迹了,金口玉言再收回来,谁来负这个责任?!装聋作哑不进谏同样不行。 “子贡赎人”的后果又不是只有他杨荣一个人想得出来。 若是事后被别人指出来,皇上自然不会错,有错的只能是事情发生时就在现场却又没能及时进谏的杨荣!
真是愁断肠啊!
杨荣可怜巴巴巴地偷偷关注着朱棣脸色的变化,暗自祈祷皇上能够化解这次尴尬。
注1:指家仆。
注2: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
注3:指编制外的胥吏,相当于后世行政单位里非事业编制人员,比如说协警。
VIP章节目录 第十章 强项令
第十章 强项令
在杨荣焦急的等待中,朱棣总算回过神来了。
刚才那点时间只能想个大概,只能以后再仔细考虑细节问题。
这么想着,朱棣便对林海娓娓说道:“刚才是本官想岔了。 你这样虽然还不算破家为国,但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在里面,皇上知道后定然会大为欣赏。 不过,大约皇上不会为此特意下旨对你进行褒扬……你心里可有委屈?”
“下官虽说未曾进学,但读过的书也不算少。 子贡赎人的典故下官也是知道的。 ”林海轻轻一笑。 “下官只希望别因为此事被皇上下旨痛斥已经心满意足了。 ”
“你能够这么想很好。 ”朱棣点点头,眼角的余光无意中瞟到县衙门口的那排站笼上。 于是,朱棣将话题重新绕回到陈小锋的身上。
“你也(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衙门口聚集地人越来越多。 无数如蚁的人有老有少有妇有幼,有的吵叫有的哭闹有的说笑,嗡嗡蝇蝇的议论声搅成一片。 这些围观的人一边说话,一边对紧闭的衙门指指点点。
饭吃到一半,底下突然传来兴奋地鼓噪欢呼声,“林太爷升衙罗,噢嗬……”
朱棣探头望去,果然衙门已经大开,衙役们手执黑红水火棍都一字站在衙外,正在推着向前涌动的人群,呼喝着虚打。 不多时,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着青袍团领衫、腰间束着素银带的七品官员跨出了县衙门槛。
这名知县中等个子偏瘦,但他的眼神凌厉,只是随随便便地站在那里向下扫视,滚腾翻闹的人声便由近及远便安静下来。
“父老乡亲们,”林知县扬声说道:“大家喜欢看拖欠赋税的案子,我林某人顺从民意,在这里立地断案!”
“拖欠赋税地粮长以及典史里正,都来了么?”
一旁的衙胥赶紧说道:“回明府大人,都在签押房侍候着呢!”
“带上来!”
不多时,一群人便被带了上来。 林知县并不自己做决定,而是向身旁的吏员咨询意见。
在一旁的吏员的指点下,先是验明了正身,然后林知县便例行公事地询问欠税人现在是否能够补足欠税。 答案惊人的一致:不能。
这时,其中一个吏员又建议知县下令杖责那些欠税者。
围观群众全都屏息吸气,全神贯注地盯着衙役们实施肉刑,整个场子里除了偶尔几声小孩的哭闹之外,便只剩下“噼里啪啦”的板子声和挨打者鬼哭狼嚎的喊叫声。
见林知县没能识破粮长们拖税欠税的手段,朱棣冷哼一声。
“某事宜行,却被吏员阻止;某事宜止,却听从吏员建议实施,如此无能……”
杨荣盯着朱棣,眼中满是古怪地神情。
朱棣察觉有异,往杨荣望去,见杨荣不自然地将视线挪开了,心中不免有种不祥地感觉。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皇帝就并不掌握低品官员地任命权了。 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七品以下以及不入流的官员就不说了,仅仅知县就有一千多个。 开国皇帝除外,后世的皇帝都是生长于深宫内院之中,认识的人有限。 若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知县,那多半只能闭着眼睛瞎点了。 所以,低品官员一般都是吏部提供名单,内阁讨论确认,然后交由皇帝盖章即可。
明太祖和明成祖由于精力充沛,因此还偶尔直接任命低品官员,但数量也不多——仅知县的职位就有一千多,皇帝就算认识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对他们都非常了解。
朱棣仔细回忆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名。
VIP章节目录 第八章 能员
第八章 能员
林知县……常州……林海!
这时,林海的资料浮现在朱棣的脑海里。
林海,字原——古人一般都是双字,单字极为罕见,朱棣见少识寡,只知道屈原也是单字。 林海是大地主的庶子,因师从法家而不屑于死读四书五经,因此没能考上功名。 好在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一番运作之下,好歹成了一名吏员。 在当地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 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铨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 永乐元年时,林海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
明初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进士监生当官,荐举当官,吏员当官。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荐举当官和吏员当官的路基本上被堵死,只剩下进士监生当官一种途径。
荐举当官的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 但朱棣规定了“首告无罪”制度,因此通过贿赂而获得“荐举”的难度大增。 为了保证荐举制度有效,还可以规定被荐举者无能或犯法则荐举者连坐。 当然,连坐的规定不能太苛刻——汉武帝诏令郡国贡举贤才,由于选令过于苛刻,竟造成各郡未荐一人。 可见,察举法规过严或过宽都不行。 所以朱棣准备这样规定:被荐举而为官者,未曾升官前失职,则荐举者连坐;若被荐举者升官后失职,则考察提拔者连坐。 这条规定容易导致被荐举者仕途艰难。 但朱棣对此并不是很在乎。 既要保留荐举这条路,又要尽量减少**,还要保证被荐举者仕途顺利……世间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
相比之下,朱棣更反对吏员升官地路被堵死。
应当说,科举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选拔制度,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甚至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如果将科举考试神化,则又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在朱棣看来。 最佳的办法是以科举制度为主,然后将“荐举制度”以及“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作为有力补充。
吏员当官的正式说法应该是“吏员考满迁转制度”,是指吏员三年一考核,“一考满迁转”、“二考满办事”和“三考满出身”。 也就是说,如果吏期任满九年,每次考核都能考满,那么这名吏员就获得了做官地资格。 这种制度在明初执行得还不错。 可惜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科举制的日臻完善,“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便逐渐名存实亡了。
吏“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 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 他们是官府中地“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 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 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 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 也不能考进士。
由于明朝吏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而中后期又极难得以通过磨勘考满而出仕,这不仅埋没了大量人才,也造成吏员的腐化堕落——对于断绝了升官希望的吏员来说,既然被剥夺了精神追求的权力,那也就唯有进行物质追求了。
别看理论上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是官领导吏,但由于吏比官更精通“业务”,因此吏总是很容易糊弄官。 要知道,除非皇帝有明确的上谕,否则在处理“业务”时往往需要查案例。 即过去处理这类事情的成案。 以便援例办理。 由于事情千差万别,不是一个成案可以解决。 有的必须七弯八拐,援引很多成案才能解决一个问题。 这些案例堆积如山,汗牛充栋,如非熟手,无异于大海捞针。 官员们很少有人能够熟悉钻研“业务”,因此在行使职责时不得不听命于书吏。
此外,帝国地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的,具体尺度全靠执行者掌握。 官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的快慢,处分的轻重,赋税的多少,工程的增减,自然也就都由胥吏们说了算,或者被胥吏牵着鼻子走。 所以,明末地顾炎武,便说当时的情况是“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 清末的郭嵩焘,也说有清一代是“与胥吏共天下”。
坚持“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会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可以让吏员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目标,稍稍减轻一下吏员腐化堕落的程度。 另一个好处则是曾经做过吏员地官不那么容易被手下的胥吏糊弄。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真实的情况不是吏怕官,而是官怕吏。
吏员不能成事,却能败事。 所以,往往反倒是官员需要贿赂吏员。 例如,兵部按军功任命官职,如果不给经办的吏员一些好处,他就会设法刁难。 你非常正直,吏员会把记载你军功政绩的文件涂改几个关键字,然后给主管长官上报说:文件有涂改,按制度应当核对,以核对为名把你的升迁挂起来——升迁这种事时间拖得过长,弄不好就会有什么变故而失去这次升迁的机会。 所以,官员往往只能按惯例向经办的吏员行贿。 待贿赂到手,该吏员便又对主管长官说:虽有涂改,经核实无误。
又比如说管理册籍并协助里长攒造黄册、稽核钱粮的书吏,他们把田赋征册收藏起来世代相传。 将之视为枕中密宝,不肯示人,即便示人,也因其从中舞文弄墨,让别人无从识别。 州县政府催征田赋时非依靠书吏不可。 他们盘踞征收机关,虽驱之不去。 因贴近民间,能随时跟踪人户田地转移买卖地情况。 因此民户可以欺官府,却不可以瞒里书。
永乐年间有个叫况钟地吏员后来升任苏州知府。 他深知吏治中地积弊,到任苏州初理政事时,先是假装木讷,不懂诸务,群吏们怎么说他便怎么做。 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守糊涂可欺。 三天之后,扮猪吃老虎的林海露出狰狞面目。 他召来群吏责问:“前某事理应施行。 你们却阻止我;某事理应制止,你们却让我施行。 你们这几个人长期谋私舞弊,死有余辜。 ”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地僚属全部斥退。 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可见,从吏员中提拔官员,对于治理吏员**非常有效。
由于朱棣知道况钟这样的典故。 因此对于“吏员考满迁转制度”特别上心。 在察看吏员简历时,发现林海推荐人的评语是:“师从法家,明察秋毫,性苛”。 别地推荐人都是说好话,但林海的评语中却有“性苛”地评价,这便引发了朱棣极大的兴趣。 相对而言。 朱棣倒是更欣赏性子苛刻的官员胜过老好人式的官员。 因为这个缘故,朱棣便罕见地特意御点林海为常州知县——明明这个林海是自己亲自选定的,此时却反过来批评他“无能”……
想到闹出这么一个大乌龙,朱棣老脸一红,敏感地瞟了一眼杨荣。 见杨荣正一脸木然地吃着菜,似乎刚才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想,终于放下了心。
犹豫了一会儿,朱棣为了掩饰刚才的错误忍不住说道:“……林知县故意表现得如此无能,肯定是为了引蛇出洞。 ”
杨荣紧闭着嘴不敢搭腔。 刚才皇上已经闹了一次乌龙。 若这次又判断错了。 到时候老羞成怒起来,怒火谁又承受得起!
张辅虽然不知内情。 却也不敢胡乱拍马屁。 平时拍下马屁,过去也就算了。 哪怕皇上对某件事判断错误,之后皇上也不会自讨没趣重新提起。 但这种时候若是说什么“皇上高瞻远瞩”,万一等会儿情况并非如皇上所料,岂不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所以,张辅也紧紧地闭着嘴。
见没人搭腔,朱棣自觉无趣,但没有继续就这件事说下去。 他对林海的了解仅限于书面上,万一林海并非如同评语上地“明察秋毫”,岂不是连累了他英明神武的名声?
还是老老实实睁大眼睛观看接下来的事吧。
……
板子打完了。 林海走到行刑的地方看了下行刑效果,对行刑的衙役们嘿然一笑。
“看起来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蛮能唬人的,可既没伤到筋骨,也没有造成什么暗伤……都是家传的手艺吧,不错,都很不错。 ”
衙役们目瞪口呆地望着知县大人。 外人或许听不懂林海说得是什么,但他们怎么可能听不懂。 胆子相对较小的衙役只觉得两腿发软,正犹豫着是否应该下跪讨饶,可林海说了这句话后却不再理会他们,而是背着手又回到刚才地地方。
林海立在滴水檐下的石阶上,对下面的人群说道:“这些人拖欠朝廷的税款,所以本官打他们板子以作惩戒。 但光打板子还是收不回拖欠的税款,所以本官决定……”
林海故意拉长了音调,待围观人群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后,一字一句地说道:“说服欠税者卖掉田产抵税!”
林海将视线移到那些刚刚挨过板子地人身上,娓娓说道:“你们所欠税粮合起来最多也不到百贯,可名下的田产最少都有一百亩,多者达一千多亩。 你们的身份已经通过了典史里正的证实,只要你们愿意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卖掉,只需要按个手印,那便不仅能够偿还拖欠的税款,还能余下几千甚至数万贯钱财。 ”
围观人群突然寂静了片刻,然后便象是煮沸的开水一样沸腾起来。 林海却如同没有看见一样。 继续说服那些或者惊呆,或者惊喜地挨打者。
“本官也知道,卖掉田产的名声不好。 不过,当今皇上鼓励百姓移民,你们手里拿着几千上万贯钱,移居他处也就是了,怕什么?”这时朱棣简直怀疑林海学过催眠术。 因为,那一刻他的表情和语气非常象电视里地那些催眠师。 “要不然。 你们可以打着投奔亲戚地名义到别的县城去居住,本官当场就可以给你们开路引。 想一想,有了几千甚至数万贯,每天都能够大鱼大肉……”
“县官老爷!”一个挨了板子地人挣扎着跑到林海面前跪下,“小人……小人……小人愿意卖光名下地田产!”
林海满面笑容。
“很好!本官此刻就为你现场办理!你的名下共有田产三百零八亩,按去年缴纳地浮动税计算其强制购买价格大约是一千五百贯。 但既然是自愿卖田抵债,价格自然可以低些。 若有人愿意出价五百贯。 你愿不愿意卖?”
“愿意!愿意!小人愿意!再少些小人也愿意!”那人忙不迭地应着。
林海将视线投向围观的人群。
“五百贯即可购买良田三百零八亩,有意者可走上前来现场购买。 放心,典史里正都已证实此人是该田产的主人,等会儿的买卖文书上他们也会签名担保。 有了这份官府盖章的买卖文书,将来若有无赖地痞闹事,无论怎么打官司都不会输的。 ”
人群闹哄哄了交头接耳了半天,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突然举起手高喊道:“我买了,我买!”
得到林海地允许后。 那满脸横肉的家伙在衙役的引导下来到林海面前跪下。
“小人愿意买下这份田产……只是小人身上没带那么多钱,小人这就派人回家拿钱。 ”
“这有何妨?”林海眯着眼睛一笑。 “你自派人回家取钱,这里先写好文书。 待钱取来后,双方签字画押,再加上典史里正作为中人签字即。 ”
满脸横肉的家伙回过头打了一个手势,一个伙计模样的人立即飞快地挤出人群。 象是房子着了火似的撒腿就跑。
一柱香的功夫,师爷当场写好文书,然后递给林海。
林海满意地舔舔嘴唇,拿起文书面向众人,待底下安静下来,便闲庭踽步似地照着文书读道:
“卅一都立契人刘应武,今缺少银两物用,自愿今将承祖父良田三百零八亩,坐落于徐东村村南,今自情愿愿将此三百零八亩并苗、竹、木尽行立契。 出卖与常州府杨大富名下为业。 三面议作时值价大明宝钞五百贯整。 其银、契当日两相交付明白。 所有税粮,听到册年到本户起割。 前去认纳,本家即无阻当。 恐后无凭,立此卖契为照。 ”
“刘应武,你立下此契可是心甘情愿?”
那个挨过板子的人一开始还满脸迷糊,见林海盯着他并且又问了一遍,这才恍然大悟。
“愿意,愿意,小人愿意,小人刘应武心甘情愿!”
林海又问满脸横肉:“杨大富,你对此契有无疑问?”
杨大富立即斩钉截铁地答道:“小人无疑问!”
这时,刚才那个回家取钱地伙计带着钱返回来了。 林海满意地点点头,对“刘应武”说道:“你在立卖契人处签字画押……你不会写字?不要紧,按上手印画押即可。 ”
然后林海又对一旁脸色惨白、两腿不停发抖的典史里正说道:“待刘应武画完押,接下来就由你们俩就以中见人的身份……”
话音未落,场下已经响起了一声类似杀猪的惨叫声。
“青天大老爷啊!这个契立不得,立不得呀!小人才是刘应武……那个人是假的!”
见一个腰身有常人两倍的胖子连哭带嚎地想往衙门口冲过来,典史厉声吼道:“还不将这个疯子扯下去,别让他扰了县太爷办事!”
可林海却一摆手。 “带他过来!”
大胖子随着衙役过来了。 他大概从没有这样出众,万目睽睽下慌乱得脸色惨白,脚步踉跄,短短地十几步路居然好几次差点将自己拌倒。 走到林海面前,大胖子似乎耗完了全身的力气,双腿一屈扑通跪下,连连磕头。
“青天大老爷呀,小人才是刘应武!”
林海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
“你是刘应武?刚才本官验明身份时,你也在场下,怎么不应声?况且,如果你是刘应武,为何典史里正都指认那人是刘应武?”
见大胖子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两手急得发抖,却说不出话来,林海便轻声说道:“既然你是假冒之辈,那么立契之事还是照常进行好了。 ”
听知县大人说准备继续立此契约,刘应武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便满头大汗、结结巴巴地将这件事当中所有的猫腻勾当全都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了出来。
……
酒楼上的雅间内,张辅喃喃说道:“此人能吏也。 ”
杨荣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轻声说道:“怪不得能够帝心特简,果然非一般人物……”
杨荣这句话不似拍马屁,却拍得朱棣如同吃了人参果一般浑身舒坦。 朱棣乐得连眼睛都眯起来了,然后又赶紧将笑容敛住,一脸严肃地说:“别说话,看林海接下来怎么处理拖欠赋税。 ”
……
VIP章节目录 第九章 酷吏(上)
VIP章节目录 第九章 酷吏(下)
第九章 酷吏(下)
雅间正座的位置上坐着一个高大健壮的中年人,虽然只是穿着便服,但身上那股贵气掩也掩不住。
林海正偷偷审视着这位毕大人,却见他也正看向自己,忙微笑着依着下级参见上级的官场规矩行了礼。
“请问毕大人宣下官来所为何事?”
“刚才看了你审案,”杨荣看了一眼沉吟不语的朱棣,说道:“正在站笼的人当中有一人与我家大人有一面之缘,希望你能够给个面子把他放了。 ”
听说请自己来是为这事,林海不禁瞟了朱棣一眼。 林海满肚皮不自在,说道:“听贵昆仑(注1)说,毕大人是佥都御史吧?”
朱棣点点头。
“既然毕大人是佥都御史,自然应该对‘首告无罪’制度很熟悉。 下官若是拿国法卖人情,毕大人一个折子递到皇上面前,却叫下官如何自处?”
“国法中有让替人挨打者站笼的规定吗?”朱棣抬了抬眼皮,不温不火地说道:“大明律中,连站笼这种刑罚都没有吧?”
说实话,朱棣虽然贵为大明皇帝,但是对于大明律的熟悉程度他却绝对比不上那些积年老吏。 但是对于这一点朱棣却很笃定,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站笼是于清朝才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手段的。
林海不软不硬地顶道:“大人,我不知道您所说的站笼是什么。 下官所实施地刑罚只是枷号而已……只不过在外面加了一木笼子——大明律又没规定不许枷号时在外面围一个木笼子。 ”
朱棣懒得和林海辩驳这个问题,于是换了个话题。
“刚才你刑毙了三名营私舞弊的吏员,不怕朝廷给你处分吗?”
“下官做了就不怕担责任。 ”林海舔舔嘴,不咸不淡地说道:“不杀一儆百,县衙里的风气好不了。 明年您再来看,本县的官吏绝对能够称得上大明的表率。 ”
朱棣摇头失笑。 “看来你是准备身后进《明史》的《酷吏列传》了。 ”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林海却郑重地点了点头。 “没错。 下官确实以能够进入《酷吏列传》为荣。 ”
朱棣瞪大了眼睛。 在他的印象中。 贪官固然经常和污吏结合使用,但偶尔也会和酷吏连在一起。
“酷吏又不是什么好词。 你怎么会有这种人生理想?”
林海梗着脖子反问:“酷吏怎么不好?只有酷吏才能打击地主豪强地嚣张气焰,稳定社会秩序……大人知道夜不闭户和道不拾遗的出处吗?”
朱棣一滞,不禁暗自犹豫:究竟是老老实实回答说不知道呢,还是借语气不恭为由拍案而起和他翻脸呢?
这时杨荣说道:“不就是商鞅以法家治国,在苛刑地威慑下,百姓们不敢随意拿取?”
“正是如此!”朱棣没拍桌子,林海倒是拍案说道:“除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但凡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情景,都是遵从法家学说的酷吏所造成的。 ”
朱棣决定再次转移话题。
其实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情况未必一定需要酷吏,只要一个地方穷得没什么东西可偷,同样会出现这种现象——但如果物资相对丰富,那么严厉的法律对于社会秩序还是很有帮助地——穆斯林社会中偷盗砍手,所以小偷罕见;印尼只要和毒品沾边就是个死,所以印尼境内毒品最少。
和林海继续辩论这个话题,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朱棣咳嗽一声。
“林知县。 刚才你当众申明,将来若是将常州县治理得好而获得奖励,那么你将一文不取,全部按各位的功劳分给胥吏们补贴家用……你是怎么想的?”
林海诧异地望了朱棣一眼,不知道他的话题怎么一直换来换去没个准。 旋即林海又想到对方是佥都御史,现在显然是正在巡查地方。 那么各方面都问到估计也是御史的一种职业病,于是释然。
想法眼前的御史可能会把所见所闻写上奏折,而自己的想法也并非见不得人,便坦然说道:“下官本人出身大户,虽说只是庶出,但下官成为知县后,月例钱就调到了与族长相同的水平。 每个月可分得月例钱八十贯——这笔月例钱比一品官地俸禄还高。 ”
“离乡上任前天晚上,家严对下官说,钱再多也当不得身份使。 就是个不入流的官到家里,也得当神敬。 当祖宗待。 如今下官成了知县。 家里有了体面,即便当地知县到我们家也会客客气气的。 所以。 族里对我只一个要求:不刮地皮,也别收贿。 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还有孝敬上宪太太私房体己银子,左右各方应酬等等,这些费用都不必**心,自然有族中叔爷们补贴——只求我平平安安做官,为他们保住面子。 ”
“所以说,我做官不为钱!”
“哦?”朱棣饶有兴趣地问道:“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你不为钱,那为什么?”
林海矜持地一笑。
“人生所求不过名利二字。 下官不求财,自然是只求名了。 下官是从吏员做起来的,深知想要当个清官容易,但是想要当人给百姓做好事的能员却需要属下们倾力配合。 ”
“下官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上任时又用了杀一儆百的办法教众人警惕自律,但光有威还不够。 下官说到底是一方神圣,不能维护下头地利益,谁肯实心跟我作事办差?所以下官就许诺。 将来所得的奖励都分给众人,让底下地胥吏们也有个盼头。 ”
朱棣听得大乐。
“不错不错,你这种想法很有趣,本官一定将你的想法上奏给皇上,将你这种做法……”
这时杨荣在一旁轻声提醒道:“毕大人,子贡赎人(注2)后,鲁人不赎人矣。 ”
这句话简直象是给朱棣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林海出身大户。 家族给的月例钱甚至比一品官员的俸禄还高。 而且林海本人志在扬名,对钱财的渴望并不强烈。 所以说。 这种特殊个案确实不能推广。 林海可以将奖励都分给表现出色的胥吏,但其他官员呢?
若高调歌颂林海的做法,那别地官员又如何自处?
如果不将奖励分给胥吏,由于其他地方地胥吏也知道了常州地事例,见自己得不到额外的奖励,他们多半不会尽心办事。
将奖励全都分给胥吏同样不妥。 要知道,这种奖励也属于养廉银地一部分。 朱棣设立养廉银的目的是为了让官员不贪污受贿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如果官员们为了面子被迫将奖励全都分给胥吏。 那岂不是违背了设立养廉银的初衷?
朱棣摇了摇头,觉得不能推广林海地做法很可惜。 他飞速地转动脑筋,想要找出一个好办法来。
想着想着,朱棣突然想起了后世采取的一种激励制度:某些国营工厂并不将车间承包给个人,而是与车间主任约定,若该车间当年完成某个指标,那便奖励多少。 这份奖励理论上是属于该车间主任个人所有,但实际上。 该车间主任通常都会从奖励中分出一部分给予副主任以及车间一些骨干。
要不然,干脆再提高一下奖励额度,然后以“劝XXX诏令”的形式建议:知县应拿出一部分奖励给予骨干胥吏进行分配?
提高奖励额度固然会增加朝廷的开支,但问题即便朝廷不肯承担这些开支,这笔费用也节省不了,照样得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胥吏虽不算国家官僚机器的正式编制。 有的连薪金也拿不到,但他们是封建政府的办事人员。 催租催赋,摊派摇役,捕人缉拿,及处理各种民事,管理市场、关卡,都是吏员的事务。 于是他们也有了相应地权力——有了权力还会挨饿受穷?除非胥吏们个个都是海瑞!
所以说,还不如索性将胥吏的薪水也算在公务员的薪水预算中去,反正这些人的工作都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 冗官滥吏会加重财政负担也是个必须警惕的问题。 朱棣穿越之前地那个时空。 国家公务员数量之多,大约创下了横向以及纵向两项世界纪录吧。 如果仅是数量上创下世界纪录倒也罢了。 毕竟当时全国总人口也多。 只可惜,朱棣穿越前的那个时空,中国的官民比例也同样创下了历史纪录……其实之前国家也曾精简过公务员规模,只可惜效果很讽刺——越是精简,官僚机构以及公务员却反而越多!
对于滥吏的问题,朱棣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便是实行主官制——准确地说,是主官薪水负责制。
以知县为例,其下主要有师爷(又称幕宾、幕客、幕友等)、家人(长随)、书吏和差役。 其中,师爷和家人的薪水本来就是由知县支付,书吏和差役的薪水则主要由地方财政开支。 在朱棣看来,干脆明文规定,这些人的薪水全都交给知县处置,由知县自行雇佣必要的吏员。
实施这种主官制不必担心出现类似军队中吃空饷的问题。 因为,军队中吃空饷,只要不打仗,那么它所造成地危害就不会立即暴露——若是战事爆发,对于吃空饷地将领而言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军队中缺少的人数划到阵亡名单中去。 可民政上地主官若是“吃空饷”,那么谁来办事呢?如果知县发神经,为了多吃空饷而导致了县中政事混乱,那么县丞、主薄、典吏、教谕等人难道会眼睁睁地看着?
同样,实施这种制度也不必担心行政官员们“拥兵自重”——总不见得师爷、家人、书吏和差役领着主官发放的薪水就会跟随主官造反吧?
实施主官薪水负责制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不会出现“滥吏”。 因为,十个人能够做完的事,主官多半不会雇佣十一个人来做。
那么,会不会出现主官把那些可以拿薪水的职位都给自己亲近的人,但这些人却光拿钱不做事,具体的事物却让“白役”(注3)去做?之后,则会演变出“白役”滥泛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也简单,只要规定主官必须与雇佣者签定契约以及授权书即可。 签定契约以及“行使公共权力授权书”的同时,还必须予以存档。 如果没有授权书,则冒充官吏者罪当斩!如此一来,“白役”自然不会出现。 另一方面,若是拥有授权书的胥吏违法,那么与之签订授权书的主官连坐,于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胥吏盘缠乡里的现象。
至于说胥吏的编制数量问题,在朱棣想来也很简单:以某县人口为基数,按某个固定比例计算出此县可以拥有的吏员数量。 朝廷按这个数量将该县全部胥吏的应发薪水按不同比例发放给知县、县丞、主簿、典吏等官员,让他们各自去雇佣胥吏。 基层干部们若是少雇佣胥吏,节省下来的钱可视为他们的养廉银。 如果十个人可以干完的事,基层干部们偏偏要雇佣二十个胥吏,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不大。
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官员有着三年一换岗的优良传统,这一制度对于杜绝“滥吏”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某知县或者无能,或者好面子,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该知县名下只有五十名吏员的编制,但他却一共雇佣了八十名胥吏。 然而待新任知县上任后,却可以理所当然地一切从头开始。 新任知县雇佣吏员时,完全没必要认前任知县的帐——前任雇佣八十名吏员那是他的事,我只需要四十五名吏员。
……
朱棣自顾自地胡思乱想着,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摇头,却把杨荣吓得不清。
能够跟着皇帝微服私访那是一种殊荣,多少人都希望争到这种机会。 可是此刻,杨荣却巴不得这次皇上微服出巡时没点他的名。
刚才眼见朱棣似乎准备宣传林海的事迹,杨荣赶紧进谏。 破败了皇上的兴头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没瞧见皇上此时脸上的表情变幻不定吗?若是化解不了这次尴尬,指不定皇上会觉得失了面子因而发什么邪火呢!
可是不立刻进谏却是绝对不行的。 若事后再进谏,皇上已经向林海许诺要宣传他的事迹了,金口玉言再收回来,谁来负这个责任?!装聋作哑不进谏同样不行。 “子贡赎人”的后果又不是只有他杨荣一个人想得出来。 若是事后被别人指出来,皇上自然不会错,有错的只能是事情发生时就在现场却又没能及时进谏的杨荣!
真是愁断肠啊!
杨荣可怜巴巴巴地偷偷关注着朱棣脸色的变化,暗自祈祷皇上能够化解这次尴尬。
注1:指家仆。
注2: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
注3:指编制外的胥吏,相当于后世行政单位里非事业编制人员,比如说协警。
VIP章节目录 第十章 强项令
第十章 强项令
在杨荣焦急的等待中,朱棣总算回过神来了。
刚才那点时间只能想个大概,只能以后再仔细考虑细节问题。
这么想着,朱棣便对林海娓娓说道:“刚才是本官想岔了。 你这样虽然还不算破家为国,但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在里面,皇上知道后定然会大为欣赏。 不过,大约皇上不会为此特意下旨对你进行褒扬……你心里可有委屈?”
“下官虽说未曾进学,但读过的书也不算少。 子贡赎人的典故下官也是知道的。 ”林海轻轻一笑。 “下官只希望别因为此事被皇上下旨痛斥已经心满意足了。 ”
“你能够这么想很好。 ”朱棣点点头,眼角的余光无意中瞟到县衙门口的那排站笼上。 于是,朱棣将话题重新绕回到陈小锋的身上。
“你也(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