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部分阅读
造反赦免,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后,弄不好最后会天子之令不出京师。当然,政治手段也不能一味的强硬。
朱棣想了想,补充道:“……不过,若因地形险要等原因而很难剿灭,却也不能让大明沉陷泥潭。朕在此规定:三年之内无法剿灭方可与对方谈和。而谈和之后若是再次爆发战争,无论是哪一方挑起来,仍然要遵循之前的规定,必须打足三年方可再次谈和。”
软柿子若是不长眼,那自然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如果花三年时间都无法剿灭,那么对方显然就不是什么软柿子。朱棣做出这样一个规定后,后世的皇帝在撑不住的时候便可以有台阶可下。而如果还撑得住,甚至是对方马上就撑不住了,那自然不用与对方谈和。
制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朱认为明朝地外交政策实在太过强硬了。强硬未必不好,至少从舆论角度看,主战派总是更受舆论欢迎。但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唐太宗也曾签过城下之盟,可见某些情况下暂时的退让并非一无是处。
听出皇上并非一昧偏袒猛哥帖木儿,而自己却误会了,傅安大窘。窘迫之余,傅安也吓得不轻。刚才他出离愤怒,因此就这么直挺挺地跟皇上说话,其中的讽刺之意连傻子都听得出来。想到这里,傅安的脸色已变得和刮过的骨头一样,他浑身扫了一个惊颤,连连叩头,一个劲地说“微臣万死,请皇上恕罪”。
傅安和郭骥都是朱棣所欣赏的人,因此朱棣便没有计较傅安刚才地态度。
大约是朱棣地态度表现得太好吧,太常寺少卿卢原质跳了出来。
“皇上,若调查结果是猛哥帖木耳确实抄掠了朝鲜,该如何处置呢?”
卢原质是方孝孺姑姑的儿子,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因朱棣诛方孝孺十族而受诛连。在这个时空里,卢原质却没有遭受牵连。在北平成立了监察部后,由于卢原质已经是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了,去了监察部也没有更好的位置,因此卢原质便仍然留在朝中。
朱棣瞟了卢原质一眼,无所谓地说道:“自然要加以斥责。”
卢原质故意做出大惊失色的表情。“朝鲜是大明之属国,若朝鲜遭受侵扰,大明有保护之义务……怎可只是轻轻斥责?”
朱棣盯着卢原质,半晌轻轻一笑。
“你脑子有病吧?不过不要紧,朕不难为你。你先回家歇着,好好养病。”
最初大惊失色是装地,但现在卢原质却真的是惊慌失措了。他犹自做着最后的挣扎。“皇上这是在侮辱士大夫!微臣要辞职!”
对于皇上来说,侮辱士大夫也算是不轻的指责。然而朱却浑不在意。
“你不是有病是什么?猛哥帖木耳是朕的直属封臣,根据封建契约,朕有保护猛哥帖木耳的义务。朝鲜是大明的属国,因此大明同样有保护朝鲜地义务。这就象是家中有子有仆。儿子被外人欺负了,老子固然要出头;仆人被外人欺负了,主人同样有义务出面。”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想到将猛哥帖木耳比喻成儿子,若是这种比喻被努尔哈赤听到了,弄不好他还会蹬鼻子上脸自称永乐大帝的七世孙呢……美死他了!
“然而亲疏有别,如果儿子把仆人揍了一拳,除了斥责外,还能怎样?”
卢原质此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于是抗声反驳:“自当大义灭亲。”
朱棣一脸鄙夷的表情。
“如果猛哥帖木耳将朝鲜灭了,那便如同杀人;如果攻占了汉城,那便如同将他人重伤致残;如果占领了朝鲜的少量领土,那便如同将朝鲜轻伤……可是据朝鲜控诉,猛哥帖木耳只不过入朝鲜境内抄掠而已,这便连皮外伤都算不上了。为这点子事就大义灭亲?……大家看看,此人连亲亲相隐的人伦道理都不懂……不是有病是什么?”
“侍卫,将卢大人好好送回家,他有病,不许慢待。”
卢原质犹自想着应该如何狡辩,却有两名侍卫前上将他架住,然后拖了出去。
傅安和郭骥面面相觑。从南京到辽东去,路途极其遥远。在猛哥帖木耳的地盘上收集他的犯罪证据,也不会是什么容易的事儿。然而即便收集到了铁证,其结果却只是让皇上斥责几句,这是何必呢?何若呢?
傅安、郭骥叹息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沮丧着脸一言不发。
见那么多大臣都胳脯肘朝外拐,朱棣不禁怒从心起。
“李至刚!”
礼部尚书李至刚站了出来。“臣在。”
“之前有‘公、候、伯、子、
车都尉、骑都尉的直辖领分别不得超过总领地地、.、50%、60%、70%、80%’的规定,但并没有规定有邑郡王地直辖领比例。朕现在补充一下,郡王的直辖领地不得超过总领地地1!”
出了一口恶气后,朱棣又问:“众卿还有什么事要上奏?”
于是又有言官弹劾常州知县“以残酷为聪察,以苛责为风骨,凡事宁严不宽,宁紧不松,搜刮剔厘,谎报政绩邀宠”。
谎报政绩邀宠什么的,朱知道那是言官在胡说八道。林海追缴拖欠赋税,这是堂堂正正地政绩,怎么也抹杀不了。
不过,言官指责林海太残酷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林海当场打死了三名吏员,那三名吏员所犯之罪未必就该死。抛开那三名吏员的事不谈,后来林海还将一个人关在站笼中站死了。此事是朱棣亲眼所见。考虑到林海需要立威,所以朱也就没有干涉。
但是在朱棣想来,这种事就象是后世地严打一般。尽管老百姓们大多都对严打抱以支持地态度,但严打中出现的小概率冤案事件却也不能完全无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朱担心在这件事上全力支持林海,下头蝇营狗偷之辈会误以为圣心在于严厉,于是随便一点小过错都刑毙——甚至连没犯罪的人都有可能含冤而死。强秦一世而终,法律太过严苛也是原因之一。
想了想,朱棣便作出了将林海罚俸半年的处罚——反正林海也瞧不上那点工资。
考虑到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乡间无赖没有合适的惩罚措施,朱棣决定引进一个新概念:三振出局法。
有一种被形容为滚刀肉的乡间无赖,这种痞子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今天偷鸡明天摸狗。告官呢又够不上罪,顶多就是打几下板子,打完板子回家后,这滚刀肉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祸害乡邻。邻里简直被烦得没辙。遇上有担当地官员,便会借着杖刑将之刑毙。若官员不愿意承担这种恶名,那么滚刀肉便会活得非常滋润了。
甚至在后世,中国也没有好的办法处理这种情况。比如说偷自行车,偷十次未必能够抓住一次,可就算抓住的那一次,其案值又构不上犯罪,只能对其批评教育……偏偏批评教育几乎一点用都没有。将偷自行车的小贼释放后,他一转身便会再偷。总之除了严打外,这种人简直没有好的对付办法。
严打虽说效果明显,但却矫枉过正。还是三振出局法比较好。实施三振出局法后,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两次案底,那么第三次再犯时无论罪行多么轻微,也要被判处二十年以上乃至终身监禁的严厉刑罚。这个立法的目地很简单,就是要让那些屡教不改、主观恶性很深的罪犯与社会长久隔离,从而杜绝其再次危害社会的可能——为了彻底杜绝其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朱棣决定将那些人流放。
至于说那些人被流放后会不会危害海外殖民地的社会稳定……不知道英国将各种罪犯流放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时考虑过这种问题没有。但既然英国是这么做的,朱棣也学着做就是了,多想无益。
待朱棣说出三振出局法的构思后,自然又有酸儒站出来唧唧歪歪大谈什么仁啊慈的。对此,朱自然不在乎是否会担上独断专行的名声——反正皇帝就是独裁,没听说过帝制还会民主的。
言官弹劾林海时,倒是惹得朱联想起了一件事。
原来地那个历史时空里,金炯因为要求降低江浙地区官田重赋而遭到朱的痛恨,结果被槛车徵至京而死。但那天在常州县衙将金炯逮捕后,朱只是派遣了一名锦衣卫将之押送回京。而朱回到京城后,却压根忘了这件事。
封建社会发生这种事不算稀奇。若刑部之类地行政机构逮捕某人,那么接来理论上就会按一定的程序,一段时间后进行审判——无论是无罪释放还是或杀或关,总归有个说法。可如果是皇帝一时兴起命令暴力机构逮捕某人,事后他又将这事忘了,而且又没人提醒他,那么此人就有可能在监狱里待上一辈子。
当然,在监狱里待上一辈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原来地历史时空里解缙在公元11年犯事被关进监狱,四年后,永乐皇帝在翻看锦衣卫首领纪纲上报的囚犯名单中看到了解缙地名字,于是说了句“缙犹在耶”,结果纪纲便领会领导意图将解缙干掉了——如果纪纲没有上报囚犯名单,或者说囚犯名单里没有解缙的名字,说不定永乐皇帝会忘掉解缙也说定呢。
因为言官弹劾林海的缘故,朱棣终于想起了此刻还待在监狱的金炯。
朱棣很不喜欢为了求名而不顾国家整体利益的行为,因此极其厌恶金炯。但是说为此而将金炯处死,朱却觉得没必要。于是在宣布了三振出局法后,朱棣顺便说出了对金炯的判决:流放。
之所以不牵连金炯的家人,是因为朱棣认为除谋逆等大罪之外,仅经济犯罪才应该牵连家人。
谋逆造反诛三族诛九族是这个时代根深蒂固的认识。谋逆造反成功后,别说是妻子儿女了,便是五服之外的亲戚都可以鸡犬升天。与之相对应,谋逆造反如果失败,那么主犯的亲戚受诛连在古人看来也很正常。
至于说经济犯罪抄家且家人流放的规定,则是因为朱棣认为权利与义务应该对等——官员若是经济犯罪,亲戚们都可以沾光。既然妻子儿女以及亲戚们平时享受过民脂民膏,那么东窗事发后付出代价自然合情合理。而且这样处理,还可以应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话,有什么不好?
于是,朱棣便在朝堂之上现在宣布了经济犯罪除抄家之外,还将牵连家人的规定。这些话虽然不是声色俱厉,但句句犀利,大臣们听得身上起栗,竟心里打颤。
见大臣们居然不为自己的理论而喝彩,朱棣大是不爽。又见半天没有大臣站出来奏事,朱棣便哼了一声,宣布退朝。
注1:亲亲相隐是儒家的封建伦理概念,即亲人相互间知罪不举应免罪或减轻罪责。一般情况下不得状告亲人,否则应该受罚。特殊情况则是谋逆造反等大罪,以及亲人相互之间的侵占伤害案。()
VIP章节目录 第十八章 平叛
棣觉得自己是个乌鸦嘴。头一天刚在朝堂上宣布了).族造反,无论有何理由,皆要用派兵将之剿灭,主犯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的规定,结果第二天便收到了柳州知府的急报,说是不久前臣服的某有邑云骑尉复叛。
说起来,有邑贵族确实是有些贬值。对于中原人来说,毕竟还需要花一千贯左右的钱组织移民,那才勉强弄得到一个有邑恩骑尉的爵位。对少数民族来说却是轻而易举—随随便便一个寨子的头人,只要男丁超过了五十,便可以成为有邑贵族了——如今少数民族聚集区里甚至可以用云骑尉到处有,恩骑尉满走走来形容了。
柳州知府所说的那个有邑贵族,之前是一名生苗。熟苗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土司统治或流官管辖之中,纳入中央王朝户籍,服从国家租赋徭役的,这一部分苗民叫“熟苗”。而所谓生苗则是真正生活在深山老林,不服王化,凶悍难驯的苗民。
永乐皇帝登基后大赦天下,同时又颁布了有邑贵族的制度。那位生苗头领生活在深山之中,之前不服从中央朝廷的统治,一直与官兵对抗。长期的抗争也使得那位生苗头领多少有些心神俱疲了。听说客说得天花乱坠,想着只需要向明朝宣布效忠便可以获得爵位册封,进而可以合法地统治自己的部落而不再受到汉人骚扰,于是便宣布臣服了。
该生苗部落一共有六七百人,成年男丁不足两百,怎么算也算不出五个基本采邑领出来。但该头领想着云骑尉名义上有85贯岁禄,而恩骑尉只有贯——也就是说,如果该头领的爵位是有邑云骑尉,那么他即便一文钱都不向中央缴纳,但岁禄与赋税相互抵扣后便相当于缴纳了85贯赋税;而如果该头领的爵位只是有邑恩骑尉,那便只相当于缴纳了贯。两者之间相差,对中原的大户人家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生苗部落来说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于是,该头领便稍稍虚报了一些男丁人口,弄个了有邑云骑尉地头衔。单纯从经济上考虑,多报的男丁人口需要缴纳的赋税远低于贯,绝对划算。多报男丁人口会增加对宗主地军事义务,但生苗本来就凶悍,不仅畏惧打仗,反而视打仗为发财的途径之一。因此,哪怕军事义务再提高十倍,也不过就是全族男丁参战而已。在该头领眼中,多一点军事义务根本不算什么。
有了对领地内事务几乎全部地自治权后,汉人的官员胥吏们也就没有理由去骚扰他们,因此那个生苗部落确实是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然而到了要交税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朱棣所制定的人头税并不高,尽管生苗部落显然不符合减免人头税的条件,但每个男丁的人头税也不过十文而已。该部落成年男丁不足两百,头领略微多报了一些男丁人口,但人头税合计起来也不过两贯多一点。生苗穷归穷,但对于六七百人地部落而言,两贯钱还真不算多。
大明治下的百姓除了人头税不可免外,还有一个基本田赋也是必须缴纳的。因为基本田赋的原理是将劳役折算在田赋之中,因此其额度各地并不相同。朱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的问题,所以这类地方的基本田赋额度也定得很低。比如说那名生苗头领治下地基本田赋每亩只需要缴纳两升半粮食——相较于江南民田的每亩五升,其额度只有一半。算下来,那名有邑云骑尉总共只需要缴纳五十石的基本田赋。
这两项必须缴纳的赋税加起来,折算起来只不过五十多贯,还抵不上有邑云骑尉名义上的年俸。问题出在“盾牌税”,也就是免军役税上面。
盾牌税的原理是有邑贵族必须向宗主服军事义务,若因故不能完成这种义务,便需缴纳金钱给宗主,由宗主用这笔钱雇佣相应的军事人员充抵。
朱棣所规定的盾牌税是一人十贯。这笔数额看起来多,但实际上却并不多。
花十贯雇佣军事人员作战四十天,每天的雇佣花费只不过二百五十文。考虑封臣完成军事义务时还需自备军械及作战期间的粮草,这又是一笔费用。因此其雇佣费用每天连两百文都不到——《三言》地《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是个卖油的小贩,仅凭3两白银地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节余16两白银,可见全年收入应在20两白银以上。相对而言,雇佣兵刀口舔血的卖命钱仅仅只是一个小贩日常收入地三倍多,这种雇佣费实在是很寒碜的。
前面说地是封臣因故不能完成这种义务需要缴纳的盾牌税金额。但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也许某个年度并不需要封臣打仗。对于这种情况,朱棣考虑了1214年英王约翰开征盾牌税遭到贵族拒绝并激发了军事反叛,进而直接导致了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诞生。所以,对于后一种情况朱棣是这样规定的:或者缴纳盾牌税的三成,算是该年度封臣完成了军事义务;或者免除本年度一半军事义务,剩下一半移到下一年度。若下一年度仍然不需要封臣参战,则可以继续往下移,但这种累积最多不超过三年——这是参考现代债务偿还原则,若债务到期后的三年内债权人不向债务人提出偿还请求,则该债务自动失效。
之所以当年没有战事也要向封臣征收盾牌税或是将军事义务向下一年度转移,并非是朱绞尽脑汁地想要多收钱。朱虑的是“升米恩斗米仇”这种人性:如果你在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突然某次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帮忙,对方就会记恨你,并且记恨一辈子!朱棣自然不会希望大明治下总是征战不断,事实上,正常情况下有邑贵族也确实不可能每年都完成军事义务。一旦某些有邑贵族长年没有军事义务,同时又不需要缴纳盾牌税,那么当朝廷需要他们完成军事义务时,他们便很可能极不情愿,对本该完成的军事义务充满了反感。
柳州地那名有邑云骑尉担负二十五份军役的军事义务,而因为各种原因,总之这一年该有邑云骑尉并未完成军事义务。按规定,他可以缴纳七十五贯盾牌税,也可以将这份军事义务的一半转移到下一年度。
生苗并不畏惧打仗,然而这名有邑云骑尉实在太“聪明”了。他想着自己地年俸是85贯,而人头税加基本田赋一共才五十多贯,还有
贯结余,于是便用三十贯免除了本年度十人份的军事剩余地一贯多钱,算是他作为向宗主缴纳的岁贡。
朱棣并计较岁贡的多少。在他看来,只要生苗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缴足人头税和基本田赋,然后在需要打仗时听从中央政府的要求派兵出战,这便已经足够了。如果强行要求生苗多缴岁贡,镇压造反叛乱却需要更多的费用,岂不是得不偿失?
可朱棣不计较,并不意味着别人不计较。
这名生苗首领因桀骜不驯,因此在加入有邑贵族体系时也没有成为其他大的苗人部落地封臣,而是直接作为朱的封臣。对于这一情况,附近大部落的苗人首领自然是心生不满。见这名有邑云骑尉只缴纳了一贯多的岁贡,附近的苗人部落尚未来得及动手,一名瑶族部落的首领已经按有邑贵族赎买制度,花十几贯便从朝廷处获得该生苗部落的管理权。
在柳州知府派出地吏员的陪同下,瑶族部落首领派出一名侄子前去接收该生苗部落的管理权。可想而知,这次“和平演变”并未成功。代表朝廷名义而去的吏员被痛打了一顿,瑶族部落首领的侄子更惨,连腿都被打断了。
少数民族相互之间打冤家、火拼什么的,朱棣根本就懒得管——事实上想管也管不住。可这次事件把朝廷给卷了进去,不管也不行。
……
柳州知府郭辛是孔孟子弟,然而与其他儒生不同的是,他精通六艺。也就是说,郭辛拥有一手极佳的射术——虽说达不到百步穿杨的水平,但五十步外射中靶心对他而言却是易如反掌。平时郭辛便自诩文武全才,总是叹惜生不逢时,没遇到洪武开国时那种波澜壮阔的好时代,不然封侯拜相岂不是人生之快事?
柳州地少数民族多达三十余种,包括汉族在内,再加上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佬族等几个大族,人口加起来也不过勉强超过一半。可见柳州的民族情况是多么地复杂。被调派到柳州做知府时,别人畏柳州汉夷杂居,容易出事,但郭辛却心头大喜——不出事也罢,可以显示他的文治;若出了事,岂不是正好显露他地武功吗?
不过,由于永乐元年开始实行有邑贵族制度,少数民族首领完全自行处理族内的事务,胥吏们根本没有盘缠勒索地借口,因此自郭辛上任以来,境内竟是没有发生一起民变。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并没有因为成了有邑贵族便停止打冤家,可永乐皇帝却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对此进行干涉——除非是其中一方实在抗不住了向明政府求救。令郭辛遗憾的是,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偶尔打打冤家,却都是埋着头闷声不吭地杀来杀去,根本没人向朝廷报告。
郭辛本以为这三年会平平淡淡地过去,谁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瑶族部落通过赎买制度获得一生苗部落的管理权,偏这次的矛盾却将政府给卷了进去。
不过,该生苗部落只是痛打了郭辛所派去的吏员,虽说打断了那瑶族部落首领代表的腿,但毕竟没有出人命。若是凭此构陷该生苗部落造反,一旦东窗事发,他郭辛的人头多半会作为安抚的工具。所以,郭辛只能老老实实地向朝廷报告此事——说老老实实也不尽然,在报急时郭辛将情况形容得万分危急,似乎不立即镇压该生苗部落,朝廷的威信在此地就会彻底丧失。
朝廷的回复令郭辛极为满意。
“派一使者告知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朝廷大军未动之前,若自缚出寨面缚府城请罪,可保安陲不遭兵火。若征伐令已经发出,大军逼至安陲,东丹染戎举族受降,自锁进京赴阙谢罪,可免九族之灭。若战事已起,则主犯东丹染戎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
这样看似给东丹染戎留了一条生机,但生苗哪里知道天高地厚?多半会怀着侥幸之心抗拒天兵。
郭辛一收到朝廷的回复,便立即派了一名小吏前去通告此事。
一旦东丹染戎拒绝自缚出寨来府城请罪,那么郭辛便可以展现他的武功了。
柳州府城与安陲的直线距离并不远。第二天。那名小吏便哭丧着脸捂着耳朵回到了府城。不等小吏开口,郭辛便明白这次交涉失败了——结果谁都能一眼看出来,因为小吏的耳朵少了一只。
作为知府,郭辛只是一名文官。但明政府对于军权却一直采取都“不专于一人”的政策,尤其是在征伐时,基本上都采取武臣领兵、文臣提督、内臣监军的作法,以达到文武相制、内外相制的目的。镇压那种全族加起来不过六七百人的部落,文臣提督的说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但郭辛如果自告奋勇去前线,《大明律》中却也没有明令禁止。郭辛打的算盘无非是亲临前线,多捞一点功劳。
柳州府城边上便有一个千户所,若是在柳州范围之外,而且又没有县城被贼军攻克的情况下,小旗以下的军户便不必参加战斗。然而在柳州范围内,该千户的军户却应该全部无条件服军役。这便有一千的兵力了。再加朱又授权地方政府可在紧急情况下征召有邑贵族服军役,事后再由中央进行追认,因此郭辛至少还可以调派数千有邑贵族私兵参加这场战斗。
紧不紧急,这时候自然是郭辛说了算——事实上在郭辛看来此事确实紧急,因为若不迅速处理,待征南将军韩观率军赶来,那时别说吃肉了,恐怕连口汤都喝不到。于是,郭辛便赶紧连夜派人通知安陲附近的有邑贵族,要求他们出兵参加平叛。
第二天,郭辛便率领军队朝着安陲出发了。
第三天,收到通知的有邑贵族们也纷纷率领私兵抵达了那支生苗部落所生活的大山脚下。
这一次,郭辛没有再派人去和东丹染戎直接交涉,而是射出一支响箭,勒令东丹染戎必须在明晨之前做出决定:是否举族受降,自锁进京赴阙谢罪!
当然晚上,郭辛并没有睡好。他倒不是害怕战斗,而是担心东丹染戎见势不妙真的举族受降——尽管这样也有功劳,但毕竟不如一刀一枪挣来得多。
战或不战,等明天早上便能揭晓了……
注1: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这种格式,安陲为邑名,云骑尉为爵位,东丹染戎为姓名。()
VIP章节目录 第十九章 荡寇
代两广一直被视为瘴之地,被派往两广作官相当于
这种情况直到南宋才开始好转,但广西一代的自然环境仍然称不上好。
进山之后,遮天蔽日的是树,看不见天上的云,若是没有向导,根本不知道哪里是路。幸好这次有着有邑贵族的私兵一同出征,要不然,生苗们在密不透风的树林施放暗箭,汉人军队根本就防不住。
看着在山林中如履平地的少数民族士兵,千户所的士兵不由感叹万千。
永乐皇帝登基后,军户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今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军户已经成为各种户籍中地位最高的。由于有邑贵族的私兵并不拥有军籍,因此军户们看着那些私兵时眼中总是带着一丝傲气。
这种骄傲,除了社会地位的提高之外,还有军户自身变化的缘故。
如今所有的官兵都对于训练充满了激|情。按官员们的说法,那是因为士兵们感激皇恩,因此在训练中极为卖力。但事实上,士兵们积极训练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若是在官兵考核中出了好成绩,那么生活便能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考核成绩不好,自身利益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在这种一日不训练就可能被他人超过的大环境下,军户们的身体强健了,技艺也提高了。可以说,军户们瞧不上贵族私兵也是有理由的——任何情况下,专业人士瞧不起非专业人士都是常例。
然后进山后看到私兵们的表现,军户心中的那股傲气都不约而同的收敛了。
郭辛看着同样地情景,想法却与军户们绝然不同。
此刻郭辛对皇上所推行的有邑贵族制度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少数民族聚集区里,有着不同的被称之为、山、寨、舍、村之类地行政机构,外人根本就弄不明白。中央政府想要对其进行直接管理,完全行不通。
以前少数民族起义大多都是因为以抗税为由爆发的。如今实施了有邑贵族制度后,抗税再也不会成为少数民族起义地理由了。因为,政府所制定的两项基本税实在是很低,又由于有邑贵族爵位可以抵消一部分税款,因此少数民族拥承担的赋税压力大为减轻了。
但是要说中央政府会因此而减少收入却也不尽然。因为,少数民族不暴那便可以节省一大笔军费——而军费往往是政府开支中最大的一块。其次,虽然有邑贵族领地里所需缴纳的基本税很低,但有邑贵族还有着向宗主缴纳贡税的经济义务——如果是某位大领主麾下的封臣,那么针对领主地经济义务则由双方协商而定或是由领主确定;但如果身为皇帝的直属封臣,那么贡税便固定是封臣从领地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的一半。
天高皇帝远,这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邑贵族从领地上收获多少,皇上是没功夫一一查明的。因此,上缴税贡的多少实际上只是有邑贵族上下两片嘴唇一碰地事——封臣说从领地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只是两贯钱,那便可以只缴纳一贯税贡。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简单。由于有邑贵族赎买制度的存在,若只是稍稍瞒报一点儿收入或许不会出大问题,但做得过分了,所谓大路不平旁人铲——眼下大军直指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的领地,不正是因为安陲有邑云骑尉申报的税贡数额太少而引发他人觊觎的缘故吗?
如今政府不需派遣税吏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征税,因而不会因为税吏的横征暴敛而惹发事端。若有邑贵族缴纳的税贡过少,甚至用不着政府出面扮黑脸,自有邻近的有邑贵族出头收拾他。更妙的是,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基本上不会象以往那样抱成团,朝廷一声令下,根据其军事义务,收到出征令地有邑贵族们还得纷纷出兵——以夷治夷有时候确实很方便。
……
就这么一路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山寨门前。山寨位于地势最高的山顶上,但这座山并不险峻,因此攻打山寨时虽然需要仰攻,但难度并不是很大。
联合军队在山寨门前一箭之地慢慢集合,进行着进攻前地各项准备工作。这时,从山寨里传来一阵苗语的怒吼。郭辛不懂苗语,听翻译说,那是东丹染戎正在斥责有邑贵族们成了汉人地狗,丢尽了苗人的脸。
如果联合军队只是汉人与苗人地联军,郭辛或许还会担心东丹染戎的这番话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然而联合军队是由壮族、苗族、族、瑶族、回族、佬族等各族混杂而成,那个“丢尽了苗人的脸”的结论,就连苗人也不在意——前面说过,东丹染戎性格桀骜,因此在加入有邑贵族体系时也没有成为其他大的苗人部落的封臣,而是直接作为朱的封臣——当初你不成为苗人大部落首领的封臣,现在倒想起自己是苗人了?
东丹染戎的那番话对联军没有造成丝毫影响,进攻的准备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进入山区作战时,带上火箭之类的武器会拖慢行军速度,但迫击炮的重量却并不重,两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轮渡扛着便可以了。所以这一次领兵的千户便带上了四门迫击炮。
摆好了迫击炮后,迫击炮组并没有预先进行校正,而是在军官下令后直接射击。
“放!”
“轰!……轰!……轰……”
原始的引线式炮弹能够炸响三枚已经很不错了。虽说迫击炮的准确性很糟糕,但好歹这次的攻击目标是山寨大门,既静止不动,攻击范围又大,因此获得的成绩还不错——三枚炸响的炮弹中,竟然有一枚是直接击中寨门后爆炸地。经过朱的改良后,如今军队中所使用的黑火药威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那枚在寨门上爆炸的炮弹将寨门炸出了一个小洞,而且整个寨门都被震得一晃,有种摇摇欲坠地味道。
这个成果似乎震得生苗们迟疑了一下,但他们都是些剽悍勇猛之士,在东丹染戎急促的命令下,生苗们居然打开寨门直接冲了出来。
包括东丹染戎在内,所有的生苗都赤裸着上身,而且身上、脸上都绘着各种油彩,配上那择人而噬的凶恶眼神,让人不禁联想起从地狱里冲出来的恶鬼。
郭辛看着这番情景只是轻蔑地一哼。
“要是守在山寨里,我们攻进去还得多费些功夫,冲出来……”郭辛摇摇头,举弓、拉弦、瞄准……近了,近了,快要进入郭辛最有把握的五十步射程了……
不郭辛正准备将箭射出去的时候,砰,砰,砰一阵枪声齐响,冲在最前面地东丹染戎连哼也没来及哼一声便软软栽到地上。大约是因为东丹染戎这个目标太吸引人的缘故吧,他的脸上身上至少中七八枪,简直被打得象蜂窝一样,汨汨的血不停地流淌出来。
郭辛看到这番情景吓了一跳,手一松,结果那支箭都不知道射到哪里去了。
郭辛惊诧地侧过头望向一旁的那排火枪兵。他只是文官,对火枪的威力自然不了解。
因为受新式火枪制造速度的制约,军队地换装不可能同时进行,因此朱只能给位于更可能爆发战事的卫所优先配备新式火枪——即便如此,边疆卫所也并非是全部换成火枪,而是从每个千户所中挑选出一名百户,为该百户麾下的士兵换装,美名其曰模范队。
任何新式武器刚刚面世时,与之作战的敌军在找出克制办法之前总是会吃很大的亏。生苗们因为眼看寨门即将被轰开,不得不被迫主动发起冲锋。这支生苗部落的全部红着眼睛排着密集队形朝迫击炮这边冲过来,枪响之后,立即倒下了二十多人。
生苗战斗时向来都异常彪悍,砍断一支胳膊就换另一支胳膊拿着苗刀继续砍杀,两支胳膊全断了都还要用脚踹。可是头领东丹染戎如今已经被打成了筛子,死得不能再死了,士气自然急转而下。更何况眼前发生的事情超出了生苗们的理解范围,在弓箭射程之外一声巨响,结果己方就倒下了二十多人……难道是汉人招来了雷神助阵?
这么想的生苗不止一个两个。此时剩下的生苗尽管仍然保持着冲锋地姿态,可速度却慢了许多,脚步迟疑,脸上犹犹豫豫,生怕掉入什么陷阱似的。
其实除了那队火枪兵以及很少地知道火枪威力的人外,其他人几乎全是一个模样。
如果说之前有邑贵族们或许还有别地什么想法,比如说想着汉人的军队拉到山里来没什么战斗力,比如说如果选一个好地地形拒险而守,再多的汉人军队也拿自己没办法……然而在见识了火枪威力后,他们的心里便全都只剩下敬畏了。
郭辛最先恢复正常,他瞟了一眼手中的弓然后毫不犹豫将之扔到地上,随后大声喝呼:“抗命者死,放刀者生!”
一旁的翻译赶紧翻译这句话。
按照皇上的要求,主犯东丹染戎若是被活捉后将被凌迟,诛九族。除东丹染戎外,从犯也将被处死。所以严格说起来,郭辛这句话未必能够兑现。
但生苗们听了翻译的话后,大多数都纷纷顺水推舟扔下了苗刀。但也有少数几个小头目模样的生苗不仅没有扔下刀,反而在那里大声喝骂。想来,这几个人便是东丹染戎的亲信死党了。之前派出使(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朱棣想了想,补充道:“……不过,若因地形险要等原因而很难剿灭,却也不能让大明沉陷泥潭。朕在此规定:三年之内无法剿灭方可与对方谈和。而谈和之后若是再次爆发战争,无论是哪一方挑起来,仍然要遵循之前的规定,必须打足三年方可再次谈和。”
软柿子若是不长眼,那自然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如果花三年时间都无法剿灭,那么对方显然就不是什么软柿子。朱棣做出这样一个规定后,后世的皇帝在撑不住的时候便可以有台阶可下。而如果还撑得住,甚至是对方马上就撑不住了,那自然不用与对方谈和。
制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朱认为明朝地外交政策实在太过强硬了。强硬未必不好,至少从舆论角度看,主战派总是更受舆论欢迎。但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唐太宗也曾签过城下之盟,可见某些情况下暂时的退让并非一无是处。
听出皇上并非一昧偏袒猛哥帖木儿,而自己却误会了,傅安大窘。窘迫之余,傅安也吓得不轻。刚才他出离愤怒,因此就这么直挺挺地跟皇上说话,其中的讽刺之意连傻子都听得出来。想到这里,傅安的脸色已变得和刮过的骨头一样,他浑身扫了一个惊颤,连连叩头,一个劲地说“微臣万死,请皇上恕罪”。
傅安和郭骥都是朱棣所欣赏的人,因此朱棣便没有计较傅安刚才地态度。
大约是朱棣地态度表现得太好吧,太常寺少卿卢原质跳了出来。
“皇上,若调查结果是猛哥帖木耳确实抄掠了朝鲜,该如何处置呢?”
卢原质是方孝孺姑姑的儿子,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因朱棣诛方孝孺十族而受诛连。在这个时空里,卢原质却没有遭受牵连。在北平成立了监察部后,由于卢原质已经是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了,去了监察部也没有更好的位置,因此卢原质便仍然留在朝中。
朱棣瞟了卢原质一眼,无所谓地说道:“自然要加以斥责。”
卢原质故意做出大惊失色的表情。“朝鲜是大明之属国,若朝鲜遭受侵扰,大明有保护之义务……怎可只是轻轻斥责?”
朱棣盯着卢原质,半晌轻轻一笑。
“你脑子有病吧?不过不要紧,朕不难为你。你先回家歇着,好好养病。”
最初大惊失色是装地,但现在卢原质却真的是惊慌失措了。他犹自做着最后的挣扎。“皇上这是在侮辱士大夫!微臣要辞职!”
对于皇上来说,侮辱士大夫也算是不轻的指责。然而朱却浑不在意。
“你不是有病是什么?猛哥帖木耳是朕的直属封臣,根据封建契约,朕有保护猛哥帖木耳的义务。朝鲜是大明的属国,因此大明同样有保护朝鲜地义务。这就象是家中有子有仆。儿子被外人欺负了,老子固然要出头;仆人被外人欺负了,主人同样有义务出面。”
说到这里朱棣顿了顿。想到将猛哥帖木耳比喻成儿子,若是这种比喻被努尔哈赤听到了,弄不好他还会蹬鼻子上脸自称永乐大帝的七世孙呢……美死他了!
“然而亲疏有别,如果儿子把仆人揍了一拳,除了斥责外,还能怎样?”
卢原质此时什么也顾不得了,于是抗声反驳:“自当大义灭亲。”
朱棣一脸鄙夷的表情。
“如果猛哥帖木耳将朝鲜灭了,那便如同杀人;如果攻占了汉城,那便如同将他人重伤致残;如果占领了朝鲜的少量领土,那便如同将朝鲜轻伤……可是据朝鲜控诉,猛哥帖木耳只不过入朝鲜境内抄掠而已,这便连皮外伤都算不上了。为这点子事就大义灭亲?……大家看看,此人连亲亲相隐的人伦道理都不懂……不是有病是什么?”
“侍卫,将卢大人好好送回家,他有病,不许慢待。”
卢原质犹自想着应该如何狡辩,却有两名侍卫前上将他架住,然后拖了出去。
傅安和郭骥面面相觑。从南京到辽东去,路途极其遥远。在猛哥帖木耳的地盘上收集他的犯罪证据,也不会是什么容易的事儿。然而即便收集到了铁证,其结果却只是让皇上斥责几句,这是何必呢?何若呢?
傅安、郭骥叹息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沮丧着脸一言不发。
见那么多大臣都胳脯肘朝外拐,朱棣不禁怒从心起。
“李至刚!”
礼部尚书李至刚站了出来。“臣在。”
“之前有‘公、候、伯、子、
车都尉、骑都尉的直辖领分别不得超过总领地地、.、50%、60%、70%、80%’的规定,但并没有规定有邑郡王地直辖领比例。朕现在补充一下,郡王的直辖领地不得超过总领地地1!”
出了一口恶气后,朱棣又问:“众卿还有什么事要上奏?”
于是又有言官弹劾常州知县“以残酷为聪察,以苛责为风骨,凡事宁严不宽,宁紧不松,搜刮剔厘,谎报政绩邀宠”。
谎报政绩邀宠什么的,朱知道那是言官在胡说八道。林海追缴拖欠赋税,这是堂堂正正地政绩,怎么也抹杀不了。
不过,言官指责林海太残酷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林海当场打死了三名吏员,那三名吏员所犯之罪未必就该死。抛开那三名吏员的事不谈,后来林海还将一个人关在站笼中站死了。此事是朱棣亲眼所见。考虑到林海需要立威,所以朱也就没有干涉。
但是在朱棣想来,这种事就象是后世地严打一般。尽管老百姓们大多都对严打抱以支持地态度,但严打中出现的小概率冤案事件却也不能完全无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朱担心在这件事上全力支持林海,下头蝇营狗偷之辈会误以为圣心在于严厉,于是随便一点小过错都刑毙——甚至连没犯罪的人都有可能含冤而死。强秦一世而终,法律太过严苛也是原因之一。
想了想,朱棣便作出了将林海罚俸半年的处罚——反正林海也瞧不上那点工资。
考虑到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乡间无赖没有合适的惩罚措施,朱棣决定引进一个新概念:三振出局法。
有一种被形容为滚刀肉的乡间无赖,这种痞子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今天偷鸡明天摸狗。告官呢又够不上罪,顶多就是打几下板子,打完板子回家后,这滚刀肉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祸害乡邻。邻里简直被烦得没辙。遇上有担当地官员,便会借着杖刑将之刑毙。若官员不愿意承担这种恶名,那么滚刀肉便会活得非常滋润了。
甚至在后世,中国也没有好的办法处理这种情况。比如说偷自行车,偷十次未必能够抓住一次,可就算抓住的那一次,其案值又构不上犯罪,只能对其批评教育……偏偏批评教育几乎一点用都没有。将偷自行车的小贼释放后,他一转身便会再偷。总之除了严打外,这种人简直没有好的对付办法。
严打虽说效果明显,但却矫枉过正。还是三振出局法比较好。实施三振出局法后,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两次案底,那么第三次再犯时无论罪行多么轻微,也要被判处二十年以上乃至终身监禁的严厉刑罚。这个立法的目地很简单,就是要让那些屡教不改、主观恶性很深的罪犯与社会长久隔离,从而杜绝其再次危害社会的可能——为了彻底杜绝其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朱棣决定将那些人流放。
至于说那些人被流放后会不会危害海外殖民地的社会稳定……不知道英国将各种罪犯流放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时考虑过这种问题没有。但既然英国是这么做的,朱棣也学着做就是了,多想无益。
待朱棣说出三振出局法的构思后,自然又有酸儒站出来唧唧歪歪大谈什么仁啊慈的。对此,朱自然不在乎是否会担上独断专行的名声——反正皇帝就是独裁,没听说过帝制还会民主的。
言官弹劾林海时,倒是惹得朱联想起了一件事。
原来地那个历史时空里,金炯因为要求降低江浙地区官田重赋而遭到朱的痛恨,结果被槛车徵至京而死。但那天在常州县衙将金炯逮捕后,朱只是派遣了一名锦衣卫将之押送回京。而朱回到京城后,却压根忘了这件事。
封建社会发生这种事不算稀奇。若刑部之类地行政机构逮捕某人,那么接来理论上就会按一定的程序,一段时间后进行审判——无论是无罪释放还是或杀或关,总归有个说法。可如果是皇帝一时兴起命令暴力机构逮捕某人,事后他又将这事忘了,而且又没人提醒他,那么此人就有可能在监狱里待上一辈子。
当然,在监狱里待上一辈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原来地历史时空里解缙在公元11年犯事被关进监狱,四年后,永乐皇帝在翻看锦衣卫首领纪纲上报的囚犯名单中看到了解缙地名字,于是说了句“缙犹在耶”,结果纪纲便领会领导意图将解缙干掉了——如果纪纲没有上报囚犯名单,或者说囚犯名单里没有解缙的名字,说不定永乐皇帝会忘掉解缙也说定呢。
因为言官弹劾林海的缘故,朱棣终于想起了此刻还待在监狱的金炯。
朱棣很不喜欢为了求名而不顾国家整体利益的行为,因此极其厌恶金炯。但是说为此而将金炯处死,朱却觉得没必要。于是在宣布了三振出局法后,朱棣顺便说出了对金炯的判决:流放。
之所以不牵连金炯的家人,是因为朱棣认为除谋逆等大罪之外,仅经济犯罪才应该牵连家人。
谋逆造反诛三族诛九族是这个时代根深蒂固的认识。谋逆造反成功后,别说是妻子儿女了,便是五服之外的亲戚都可以鸡犬升天。与之相对应,谋逆造反如果失败,那么主犯的亲戚受诛连在古人看来也很正常。
至于说经济犯罪抄家且家人流放的规定,则是因为朱棣认为权利与义务应该对等——官员若是经济犯罪,亲戚们都可以沾光。既然妻子儿女以及亲戚们平时享受过民脂民膏,那么东窗事发后付出代价自然合情合理。而且这样处理,还可以应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话,有什么不好?
于是,朱棣便在朝堂之上现在宣布了经济犯罪除抄家之外,还将牵连家人的规定。这些话虽然不是声色俱厉,但句句犀利,大臣们听得身上起栗,竟心里打颤。
见大臣们居然不为自己的理论而喝彩,朱棣大是不爽。又见半天没有大臣站出来奏事,朱棣便哼了一声,宣布退朝。
注1:亲亲相隐是儒家的封建伦理概念,即亲人相互间知罪不举应免罪或减轻罪责。一般情况下不得状告亲人,否则应该受罚。特殊情况则是谋逆造反等大罪,以及亲人相互之间的侵占伤害案。()
VIP章节目录 第十八章 平叛
棣觉得自己是个乌鸦嘴。头一天刚在朝堂上宣布了).族造反,无论有何理由,皆要用派兵将之剿灭,主犯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的规定,结果第二天便收到了柳州知府的急报,说是不久前臣服的某有邑云骑尉复叛。
说起来,有邑贵族确实是有些贬值。对于中原人来说,毕竟还需要花一千贯左右的钱组织移民,那才勉强弄得到一个有邑恩骑尉的爵位。对少数民族来说却是轻而易举—随随便便一个寨子的头人,只要男丁超过了五十,便可以成为有邑贵族了——如今少数民族聚集区里甚至可以用云骑尉到处有,恩骑尉满走走来形容了。
柳州知府所说的那个有邑贵族,之前是一名生苗。熟苗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土司统治或流官管辖之中,纳入中央王朝户籍,服从国家租赋徭役的,这一部分苗民叫“熟苗”。而所谓生苗则是真正生活在深山老林,不服王化,凶悍难驯的苗民。
永乐皇帝登基后大赦天下,同时又颁布了有邑贵族的制度。那位生苗头领生活在深山之中,之前不服从中央朝廷的统治,一直与官兵对抗。长期的抗争也使得那位生苗头领多少有些心神俱疲了。听说客说得天花乱坠,想着只需要向明朝宣布效忠便可以获得爵位册封,进而可以合法地统治自己的部落而不再受到汉人骚扰,于是便宣布臣服了。
该生苗部落一共有六七百人,成年男丁不足两百,怎么算也算不出五个基本采邑领出来。但该头领想着云骑尉名义上有85贯岁禄,而恩骑尉只有贯——也就是说,如果该头领的爵位是有邑云骑尉,那么他即便一文钱都不向中央缴纳,但岁禄与赋税相互抵扣后便相当于缴纳了85贯赋税;而如果该头领的爵位只是有邑恩骑尉,那便只相当于缴纳了贯。两者之间相差,对中原的大户人家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生苗部落来说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于是,该头领便稍稍虚报了一些男丁人口,弄个了有邑云骑尉地头衔。单纯从经济上考虑,多报的男丁人口需要缴纳的赋税远低于贯,绝对划算。多报男丁人口会增加对宗主地军事义务,但生苗本来就凶悍,不仅畏惧打仗,反而视打仗为发财的途径之一。因此,哪怕军事义务再提高十倍,也不过就是全族男丁参战而已。在该头领眼中,多一点军事义务根本不算什么。
有了对领地内事务几乎全部地自治权后,汉人的官员胥吏们也就没有理由去骚扰他们,因此那个生苗部落确实是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然而到了要交税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朱棣所制定的人头税并不高,尽管生苗部落显然不符合减免人头税的条件,但每个男丁的人头税也不过十文而已。该部落成年男丁不足两百,头领略微多报了一些男丁人口,但人头税合计起来也不过两贯多一点。生苗穷归穷,但对于六七百人地部落而言,两贯钱还真不算多。
大明治下的百姓除了人头税不可免外,还有一个基本田赋也是必须缴纳的。因为基本田赋的原理是将劳役折算在田赋之中,因此其额度各地并不相同。朱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的问题,所以这类地方的基本田赋额度也定得很低。比如说那名生苗头领治下地基本田赋每亩只需要缴纳两升半粮食——相较于江南民田的每亩五升,其额度只有一半。算下来,那名有邑云骑尉总共只需要缴纳五十石的基本田赋。
这两项必须缴纳的赋税加起来,折算起来只不过五十多贯,还抵不上有邑云骑尉名义上的年俸。问题出在“盾牌税”,也就是免军役税上面。
盾牌税的原理是有邑贵族必须向宗主服军事义务,若因故不能完成这种义务,便需缴纳金钱给宗主,由宗主用这笔钱雇佣相应的军事人员充抵。
朱棣所规定的盾牌税是一人十贯。这笔数额看起来多,但实际上却并不多。
花十贯雇佣军事人员作战四十天,每天的雇佣花费只不过二百五十文。考虑封臣完成军事义务时还需自备军械及作战期间的粮草,这又是一笔费用。因此其雇佣费用每天连两百文都不到——《三言》地《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是个卖油的小贩,仅凭3两白银地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节余16两白银,可见全年收入应在20两白银以上。相对而言,雇佣兵刀口舔血的卖命钱仅仅只是一个小贩日常收入地三倍多,这种雇佣费实在是很寒碜的。
前面说地是封臣因故不能完成这种义务需要缴纳的盾牌税金额。但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也许某个年度并不需要封臣打仗。对于这种情况,朱棣考虑了1214年英王约翰开征盾牌税遭到贵族拒绝并激发了军事反叛,进而直接导致了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诞生。所以,对于后一种情况朱棣是这样规定的:或者缴纳盾牌税的三成,算是该年度封臣完成了军事义务;或者免除本年度一半军事义务,剩下一半移到下一年度。若下一年度仍然不需要封臣参战,则可以继续往下移,但这种累积最多不超过三年——这是参考现代债务偿还原则,若债务到期后的三年内债权人不向债务人提出偿还请求,则该债务自动失效。
之所以当年没有战事也要向封臣征收盾牌税或是将军事义务向下一年度转移,并非是朱绞尽脑汁地想要多收钱。朱虑的是“升米恩斗米仇”这种人性:如果你在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突然某次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帮忙,对方就会记恨你,并且记恨一辈子!朱棣自然不会希望大明治下总是征战不断,事实上,正常情况下有邑贵族也确实不可能每年都完成军事义务。一旦某些有邑贵族长年没有军事义务,同时又不需要缴纳盾牌税,那么当朝廷需要他们完成军事义务时,他们便很可能极不情愿,对本该完成的军事义务充满了反感。
柳州地那名有邑云骑尉担负二十五份军役的军事义务,而因为各种原因,总之这一年该有邑云骑尉并未完成军事义务。按规定,他可以缴纳七十五贯盾牌税,也可以将这份军事义务的一半转移到下一年度。
生苗并不畏惧打仗,然而这名有邑云骑尉实在太“聪明”了。他想着自己地年俸是85贯,而人头税加基本田赋一共才五十多贯,还有
贯结余,于是便用三十贯免除了本年度十人份的军事剩余地一贯多钱,算是他作为向宗主缴纳的岁贡。
朱棣并计较岁贡的多少。在他看来,只要生苗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缴足人头税和基本田赋,然后在需要打仗时听从中央政府的要求派兵出战,这便已经足够了。如果强行要求生苗多缴岁贡,镇压造反叛乱却需要更多的费用,岂不是得不偿失?
可朱棣不计较,并不意味着别人不计较。
这名生苗首领因桀骜不驯,因此在加入有邑贵族体系时也没有成为其他大的苗人部落地封臣,而是直接作为朱的封臣。对于这一情况,附近大部落的苗人首领自然是心生不满。见这名有邑云骑尉只缴纳了一贯多的岁贡,附近的苗人部落尚未来得及动手,一名瑶族部落的首领已经按有邑贵族赎买制度,花十几贯便从朝廷处获得该生苗部落的管理权。
在柳州知府派出地吏员的陪同下,瑶族部落首领派出一名侄子前去接收该生苗部落的管理权。可想而知,这次“和平演变”并未成功。代表朝廷名义而去的吏员被痛打了一顿,瑶族部落首领的侄子更惨,连腿都被打断了。
少数民族相互之间打冤家、火拼什么的,朱棣根本就懒得管——事实上想管也管不住。可这次事件把朝廷给卷了进去,不管也不行。
……
柳州知府郭辛是孔孟子弟,然而与其他儒生不同的是,他精通六艺。也就是说,郭辛拥有一手极佳的射术——虽说达不到百步穿杨的水平,但五十步外射中靶心对他而言却是易如反掌。平时郭辛便自诩文武全才,总是叹惜生不逢时,没遇到洪武开国时那种波澜壮阔的好时代,不然封侯拜相岂不是人生之快事?
柳州地少数民族多达三十余种,包括汉族在内,再加上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佬族等几个大族,人口加起来也不过勉强超过一半。可见柳州的民族情况是多么地复杂。被调派到柳州做知府时,别人畏柳州汉夷杂居,容易出事,但郭辛却心头大喜——不出事也罢,可以显示他的文治;若出了事,岂不是正好显露他地武功吗?
不过,由于永乐元年开始实行有邑贵族制度,少数民族首领完全自行处理族内的事务,胥吏们根本没有盘缠勒索地借口,因此自郭辛上任以来,境内竟是没有发生一起民变。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并没有因为成了有邑贵族便停止打冤家,可永乐皇帝却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对此进行干涉——除非是其中一方实在抗不住了向明政府求救。令郭辛遗憾的是,少数民族相互之间偶尔打打冤家,却都是埋着头闷声不吭地杀来杀去,根本没人向朝廷报告。
郭辛本以为这三年会平平淡淡地过去,谁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瑶族部落通过赎买制度获得一生苗部落的管理权,偏这次的矛盾却将政府给卷了进去。
不过,该生苗部落只是痛打了郭辛所派去的吏员,虽说打断了那瑶族部落首领代表的腿,但毕竟没有出人命。若是凭此构陷该生苗部落造反,一旦东窗事发,他郭辛的人头多半会作为安抚的工具。所以,郭辛只能老老实实地向朝廷报告此事——说老老实实也不尽然,在报急时郭辛将情况形容得万分危急,似乎不立即镇压该生苗部落,朝廷的威信在此地就会彻底丧失。
朝廷的回复令郭辛极为满意。
“派一使者告知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朝廷大军未动之前,若自缚出寨面缚府城请罪,可保安陲不遭兵火。若征伐令已经发出,大军逼至安陲,东丹染戎举族受降,自锁进京赴阙谢罪,可免九族之灭。若战事已起,则主犯东丹染戎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
这样看似给东丹染戎留了一条生机,但生苗哪里知道天高地厚?多半会怀着侥幸之心抗拒天兵。
郭辛一收到朝廷的回复,便立即派了一名小吏前去通告此事。
一旦东丹染戎拒绝自缚出寨来府城请罪,那么郭辛便可以展现他的武功了。
柳州府城与安陲的直线距离并不远。第二天。那名小吏便哭丧着脸捂着耳朵回到了府城。不等小吏开口,郭辛便明白这次交涉失败了——结果谁都能一眼看出来,因为小吏的耳朵少了一只。
作为知府,郭辛只是一名文官。但明政府对于军权却一直采取都“不专于一人”的政策,尤其是在征伐时,基本上都采取武臣领兵、文臣提督、内臣监军的作法,以达到文武相制、内外相制的目的。镇压那种全族加起来不过六七百人的部落,文臣提督的说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但郭辛如果自告奋勇去前线,《大明律》中却也没有明令禁止。郭辛打的算盘无非是亲临前线,多捞一点功劳。
柳州府城边上便有一个千户所,若是在柳州范围之外,而且又没有县城被贼军攻克的情况下,小旗以下的军户便不必参加战斗。然而在柳州范围内,该千户的军户却应该全部无条件服军役。这便有一千的兵力了。再加朱又授权地方政府可在紧急情况下征召有邑贵族服军役,事后再由中央进行追认,因此郭辛至少还可以调派数千有邑贵族私兵参加这场战斗。
紧不紧急,这时候自然是郭辛说了算——事实上在郭辛看来此事确实紧急,因为若不迅速处理,待征南将军韩观率军赶来,那时别说吃肉了,恐怕连口汤都喝不到。于是,郭辛便赶紧连夜派人通知安陲附近的有邑贵族,要求他们出兵参加平叛。
第二天,郭辛便率领军队朝着安陲出发了。
第三天,收到通知的有邑贵族们也纷纷率领私兵抵达了那支生苗部落所生活的大山脚下。
这一次,郭辛没有再派人去和东丹染戎直接交涉,而是射出一支响箭,勒令东丹染戎必须在明晨之前做出决定:是否举族受降,自锁进京赴阙谢罪!
当然晚上,郭辛并没有睡好。他倒不是害怕战斗,而是担心东丹染戎见势不妙真的举族受降——尽管这样也有功劳,但毕竟不如一刀一枪挣来得多。
战或不战,等明天早上便能揭晓了……
注1: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这种格式,安陲为邑名,云骑尉为爵位,东丹染戎为姓名。()
VIP章节目录 第十九章 荡寇
代两广一直被视为瘴之地,被派往两广作官相当于
这种情况直到南宋才开始好转,但广西一代的自然环境仍然称不上好。
进山之后,遮天蔽日的是树,看不见天上的云,若是没有向导,根本不知道哪里是路。幸好这次有着有邑贵族的私兵一同出征,要不然,生苗们在密不透风的树林施放暗箭,汉人军队根本就防不住。
看着在山林中如履平地的少数民族士兵,千户所的士兵不由感叹万千。
永乐皇帝登基后,军户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今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军户已经成为各种户籍中地位最高的。由于有邑贵族的私兵并不拥有军籍,因此军户们看着那些私兵时眼中总是带着一丝傲气。
这种骄傲,除了社会地位的提高之外,还有军户自身变化的缘故。
如今所有的官兵都对于训练充满了激|情。按官员们的说法,那是因为士兵们感激皇恩,因此在训练中极为卖力。但事实上,士兵们积极训练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若是在官兵考核中出了好成绩,那么生活便能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考核成绩不好,自身利益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在这种一日不训练就可能被他人超过的大环境下,军户们的身体强健了,技艺也提高了。可以说,军户们瞧不上贵族私兵也是有理由的——任何情况下,专业人士瞧不起非专业人士都是常例。
然后进山后看到私兵们的表现,军户心中的那股傲气都不约而同的收敛了。
郭辛看着同样地情景,想法却与军户们绝然不同。
此刻郭辛对皇上所推行的有邑贵族制度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少数民族聚集区里,有着不同的被称之为、山、寨、舍、村之类地行政机构,外人根本就弄不明白。中央政府想要对其进行直接管理,完全行不通。
以前少数民族起义大多都是因为以抗税为由爆发的。如今实施了有邑贵族制度后,抗税再也不会成为少数民族起义地理由了。因为,政府所制定的两项基本税实在是很低,又由于有邑贵族爵位可以抵消一部分税款,因此少数民族拥承担的赋税压力大为减轻了。
但是要说中央政府会因此而减少收入却也不尽然。因为,少数民族不暴那便可以节省一大笔军费——而军费往往是政府开支中最大的一块。其次,虽然有邑贵族领地里所需缴纳的基本税很低,但有邑贵族还有着向宗主缴纳贡税的经济义务——如果是某位大领主麾下的封臣,那么针对领主地经济义务则由双方协商而定或是由领主确定;但如果身为皇帝的直属封臣,那么贡税便固定是封臣从领地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的一半。
天高皇帝远,这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邑贵族从领地上收获多少,皇上是没功夫一一查明的。因此,上缴税贡的多少实际上只是有邑贵族上下两片嘴唇一碰地事——封臣说从领地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只是两贯钱,那便可以只缴纳一贯税贡。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简单。由于有邑贵族赎买制度的存在,若只是稍稍瞒报一点儿收入或许不会出大问题,但做得过分了,所谓大路不平旁人铲——眼下大军直指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的领地,不正是因为安陲有邑云骑尉申报的税贡数额太少而引发他人觊觎的缘故吗?
如今政府不需派遣税吏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征税,因而不会因为税吏的横征暴敛而惹发事端。若有邑贵族缴纳的税贡过少,甚至用不着政府出面扮黑脸,自有邻近的有邑贵族出头收拾他。更妙的是,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基本上不会象以往那样抱成团,朝廷一声令下,根据其军事义务,收到出征令地有邑贵族们还得纷纷出兵——以夷治夷有时候确实很方便。
……
就这么一路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山寨门前。山寨位于地势最高的山顶上,但这座山并不险峻,因此攻打山寨时虽然需要仰攻,但难度并不是很大。
联合军队在山寨门前一箭之地慢慢集合,进行着进攻前地各项准备工作。这时,从山寨里传来一阵苗语的怒吼。郭辛不懂苗语,听翻译说,那是东丹染戎正在斥责有邑贵族们成了汉人地狗,丢尽了苗人的脸。
如果联合军队只是汉人与苗人地联军,郭辛或许还会担心东丹染戎的这番话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然而联合军队是由壮族、苗族、族、瑶族、回族、佬族等各族混杂而成,那个“丢尽了苗人的脸”的结论,就连苗人也不在意——前面说过,东丹染戎性格桀骜,因此在加入有邑贵族体系时也没有成为其他大的苗人部落的封臣,而是直接作为朱的封臣——当初你不成为苗人大部落首领的封臣,现在倒想起自己是苗人了?
东丹染戎的那番话对联军没有造成丝毫影响,进攻的准备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进入山区作战时,带上火箭之类的武器会拖慢行军速度,但迫击炮的重量却并不重,两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轮渡扛着便可以了。所以这一次领兵的千户便带上了四门迫击炮。
摆好了迫击炮后,迫击炮组并没有预先进行校正,而是在军官下令后直接射击。
“放!”
“轰!……轰!……轰……”
原始的引线式炮弹能够炸响三枚已经很不错了。虽说迫击炮的准确性很糟糕,但好歹这次的攻击目标是山寨大门,既静止不动,攻击范围又大,因此获得的成绩还不错——三枚炸响的炮弹中,竟然有一枚是直接击中寨门后爆炸地。经过朱的改良后,如今军队中所使用的黑火药威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那枚在寨门上爆炸的炮弹将寨门炸出了一个小洞,而且整个寨门都被震得一晃,有种摇摇欲坠地味道。
这个成果似乎震得生苗们迟疑了一下,但他们都是些剽悍勇猛之士,在东丹染戎急促的命令下,生苗们居然打开寨门直接冲了出来。
包括东丹染戎在内,所有的生苗都赤裸着上身,而且身上、脸上都绘着各种油彩,配上那择人而噬的凶恶眼神,让人不禁联想起从地狱里冲出来的恶鬼。
郭辛看着这番情景只是轻蔑地一哼。
“要是守在山寨里,我们攻进去还得多费些功夫,冲出来……”郭辛摇摇头,举弓、拉弦、瞄准……近了,近了,快要进入郭辛最有把握的五十步射程了……
不郭辛正准备将箭射出去的时候,砰,砰,砰一阵枪声齐响,冲在最前面地东丹染戎连哼也没来及哼一声便软软栽到地上。大约是因为东丹染戎这个目标太吸引人的缘故吧,他的脸上身上至少中七八枪,简直被打得象蜂窝一样,汨汨的血不停地流淌出来。
郭辛看到这番情景吓了一跳,手一松,结果那支箭都不知道射到哪里去了。
郭辛惊诧地侧过头望向一旁的那排火枪兵。他只是文官,对火枪的威力自然不了解。
因为受新式火枪制造速度的制约,军队地换装不可能同时进行,因此朱只能给位于更可能爆发战事的卫所优先配备新式火枪——即便如此,边疆卫所也并非是全部换成火枪,而是从每个千户所中挑选出一名百户,为该百户麾下的士兵换装,美名其曰模范队。
任何新式武器刚刚面世时,与之作战的敌军在找出克制办法之前总是会吃很大的亏。生苗们因为眼看寨门即将被轰开,不得不被迫主动发起冲锋。这支生苗部落的全部红着眼睛排着密集队形朝迫击炮这边冲过来,枪响之后,立即倒下了二十多人。
生苗战斗时向来都异常彪悍,砍断一支胳膊就换另一支胳膊拿着苗刀继续砍杀,两支胳膊全断了都还要用脚踹。可是头领东丹染戎如今已经被打成了筛子,死得不能再死了,士气自然急转而下。更何况眼前发生的事情超出了生苗们的理解范围,在弓箭射程之外一声巨响,结果己方就倒下了二十多人……难道是汉人招来了雷神助阵?
这么想的生苗不止一个两个。此时剩下的生苗尽管仍然保持着冲锋地姿态,可速度却慢了许多,脚步迟疑,脸上犹犹豫豫,生怕掉入什么陷阱似的。
其实除了那队火枪兵以及很少地知道火枪威力的人外,其他人几乎全是一个模样。
如果说之前有邑贵族们或许还有别地什么想法,比如说想着汉人的军队拉到山里来没什么战斗力,比如说如果选一个好地地形拒险而守,再多的汉人军队也拿自己没办法……然而在见识了火枪威力后,他们的心里便全都只剩下敬畏了。
郭辛最先恢复正常,他瞟了一眼手中的弓然后毫不犹豫将之扔到地上,随后大声喝呼:“抗命者死,放刀者生!”
一旁的翻译赶紧翻译这句话。
按照皇上的要求,主犯东丹染戎若是被活捉后将被凌迟,诛九族。除东丹染戎外,从犯也将被处死。所以严格说起来,郭辛这句话未必能够兑现。
但生苗们听了翻译的话后,大多数都纷纷顺水推舟扔下了苗刀。但也有少数几个小头目模样的生苗不仅没有扔下刀,反而在那里大声喝骂。想来,这几个人便是东丹染戎的亲信死党了。之前派出使(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