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部分阅读
这次居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地脚。
在官吏的眼中。 一字并肩王一系吃相太难看。 若是现在举行由官吏为投票人的民主选举,想必最后的选举结果仍然会是朱棣获胜。 可是让朱棣郁闷的是,没想到一字系那疯狂地行为居然在民间获得好评——官员违法毕竟不直接与小民接触,反而是充当爪牙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胥吏更遭恨。
这种算计失败,事情脱离掌握地感觉实在太令人郁闷了。 心情极为烦躁的朱棣禁不住生起一缕杀机。
朱权那么聪明的人自然知道皇上此刻心情不好,他急速转着念头,用目光询问马三保和张辅。 马三保和张辅和宁王在靖难之役中打过交道。 但这时马三保和张辅也顾不得这份交情了。 就在朱棣眼皮子底下,怎么和宁王说明白?……即便皇上不在跟前,他们也绝不能将皇上心情不好地原因说出去——若胡乱说皇上对一字并肩王起了忌惮之心,将来传到皇上耳朵里,还有命吗?张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脸朝向壁间看起了字画;马三保就住着皇宫,偶尔可以看到那位两岁多,说话还奶声奶气讨人喜欢地小孩。 想到那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命运难测。 马三保心里也不是滋味,因此低下头,死死地盯着地板。
朱权没法从马三保和张辅那里得到答案,只得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上脸上地表情。 恰巧见到朱棣眼中透出杀气,任他在北方和鞑靼作战时也堪称智勇双全,但此刻身体仍然不受控制地抖了起来。
朱棣突然发现朱权象是正在打摆子。 心思不由自主地转移了。
“十七弟你怎么了?得了疟疾?”
“没有。 臣弟只是久不见天颜……”朱权极力平息着心头地恐惧,答道:“此刻见了皇上,心中激动难以自抑。 ”
朱棣自然不会相信这种说辞,但也没有在意。
“十七弟,苏州城更加繁华了,这其中自然有你的功劳。 说说看,接下来你还准备实施哪些措施?有什么想法此刻尽管放心了说,朕在这里也可以给你把把关,免得将来御史又挑毛病。 ”
听出朱棣语气平和,朱权总算放下了心。
“皇上。 苏州的商业繁荣其实也没臣弟什么功劳。 主要是它的地理位置好。 ”
“皇上圣治隆化,德被天下。 泽及万方,四海之内舞鹤升平,政通人和自汉唐以来仅见,国富民殷,甘四史书未载——臣弟当此盛世,自当更加砥砺修养敬谨事君,为皇上分宵旰之劳宸函之忧……臣弟只有一点小小的想法。 苏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无论是去北方、西域甚至去海外做生意的,都喜欢来苏州采购刺绣,以至于苏绣近来已经是供不应求。 ”
“臣弟想出钱让管家去开办一个作坊,买一些聪明伶俐的女孩,再请几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教授。 还请皇上恩准。 ”
朱权见皇上半天没说话,抬头偷偷望去,发现朱棣满眼讶色……不是怒色就好,朱权瞟了一眼便赶紧低下了头。
朱棣之所以露出那副神情,却是因为觉得朱权这种将分散在各家各户地刺绣集中到作坊中劳动的作法,似乎有那么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味道。
明太祖虽然规定宗室不得经商,而且经商之人的社会地位也低,但经济规律难道是一句话可以改变的吗?后世宗室、官宦不照样派遣家人经商?
这是好事,朱棣自然支持。
朱权见皇上一口答应了,喜不自禁,说道:“皇上,苏州还两样特产还不错。 一是吓煞人香茶,一是太湖银鱼,臣弟认为应将这两物列为贡品。 ”
“吓煞人香茶这个名字不好听,朕特赐名碧螺春茶。 ”然而对于这个建议朱棣却没有接受。 “朕已规定取消贡品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家专供商制度。 天下臣民既然已经缴纳了赋税,朕何必再收取贡品加重子民地负担呢?朕想要什么,给钱让皇家专供商去采办就是了。 ”
“皇上仁爱百姓,圣德如天……”
杨荣见朱棣此时心情似乎变好了,于是一改先进象是锯了嘴的葫芦,拍马屁的话想都不想就一大通地说了出来。
朱棣听了杨荣这些颂圣俗套,莞尔一笑,说道:“你们都出去,朕有话要和宁王交待。 ”
待众人依言退出去后,朱权眼巴巴地望着朱棣,不知道这个令人难以琢磨的皇帝四哥到底有什么事和自己密谈。
“十七弟,你在大宁带兵打仗多年,心力憔悴……”
刚才那番话,是朱权自请移藩苏州的说辞。 皇上现在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朱权想了半天,终究还是没弄明白皇上到底想说什么。
朱棣咳嗽一声,话题一转。 “十七弟,你说宋太祖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话都说得这么直白了,朱权再不明白那简直是头猪。
朱权立即伏在地上说道:“皇上,臣弟在大宁带兵打仗多年,心力憔悴,实在没精力管理好亲王护卫指挥使司。 臣弟自请将宁王府管辖的三卫交还给朝廷。 ”
这种“自请”将三卫王府护卫交还给朝廷的事,历史上也曾发生过。 汉王赵高熙造反,赵王在此事中也有牵连。 将汉王造反平定后,朝堂上也有治赵王之罪的风声。 于是赵王便老老实实将三卫王府护卫交还给朝廷,以示弱的方式表明自己绝无反意。
在朱棣看来,让亲王拥有一定兵力未必一定是坏事,但自从朱棣靖难成功当上皇帝后,这种制度就必须取消了。 象赵王那种偶然的例子还不够,应该将之普遍推行开来。 如今汉王、赵王尚未就藩,剥夺他们地王府护卫还无从谈起。 所以,朱棣便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很聪明也很服帖地朱权身上。
见朱权如此上道,朱棣也很高兴。
朱棣站起身,说道:“这种事你写个折上用正规渠道到朝堂上吧……另外,你也给周王、蜀王等亲王写些信……懂朕的意思吧?”
VIP章节目录 第十五章 回宫
算回宫了。
朱棣微服私访的时候,为了不被打扰兴致,因此并没有与南京保持联系。虽说名义上已经将所有的国事全都委托给太子处理,但有些事朱高炽也不好擅专,只好等着朱棣回宫后再进行处理。
四月,岷王有罪,降其官属。六月,代王有罪,朱削其护卫。没想到三个月不到,岷王又一次犯罪——上次已经降其官属了,没想到岷王居然仍然不长记记性!这还有什么说的?除了和历史上一样削其护卫外,朱还将其每年一万贯的年俸降为三千贯作为惩罚。
本来朱还想将之圈禁的,可是想想岷王毕竟不是谋逆,处罚过重未免会使其他亲王兔死狐悲。若是某个亲王因恐惧以及榜样激励的双重刺激下,有样学样地再来一次靖难之役,那就太不值当了。
朱已经说服朱权自请撤销护卫,并且让他写信暗示周王、蜀王等亲王照此办理。周王、蜀王相对贤明,大约见朱权带头后也会效仿——如果不打算造反,王府显然不是特别必要去掌握护卫指挥使司。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亲王或者心怀不轨,或者是个倔脑筋,因而不肯自请撤销王府护卫指挥使司。但这也没关系——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让东厂慢慢寻找那些亲王的过错,迟早能够完成这个目标。
解决了岷王的事情后,接下来便是解决淇国公丘福的事情。
正如朱棣所料,镇江驿丞状告淇国公子侄违反国法的奏折并没有送到皇帝的御桌上。
其实这也很正常,一个是正一品的左都督,一个是正九品的驿丞,两者间的地位天差地别。丘福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那么一个芝麻绿豆大的驿丞挑战自己的权威?
通过锦衣卫调查了一下,丘福事情并没有做得太过分,只是把这件事压了下去,然后寻了个过失将那位驿丞削了官。
对此,朱棣自然要扮演拔乱反正的角色。
第二天早朝,朱棣待三呼万岁声刚刚结束便厉声问道:“丘福,朕微服私访时亲眼所见你地侄子骚扰驿站……这是朕亲眼看到的,没看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这种事情……你是如何约束家人的?”
在丘福瞠目结舌应对不能时,纪纲这个总是扮演现时人恨的角色恰到好处站出来禀告:“皇上,微臣经过探查得知,镇江驿丞曾就此事上报过。但此事被大理寺少卿某某、御史某某、刑部员外郎某某、司官某某等人联手压了下去。”
于是朱棣雷霆大怒。
丘福以权谋利、有负圣恩,一切官职全部剥夺,将其二等淇国公降为二等思过侯;参与了压下该事的其他官员全部流放海外;原镇江驿丞勇于维护国法,连升两级,由原来的正九品驿丞升为正八品的县丞。
对于这种结果,丘福只能自认倒霉——谁叫他侄子不长眼在皇帝眼前犯罪呢?谁叫他不知内情居然从中动手脚呢?
相反,丘福还因为朱棣的仁慈感动得痛哭流涕。丘福硬着头皮听着皇上霹雷闪电般的兜头训斥时,绝然没有想到对自己地处置会如此之轻。心中一喜一悲一惊一颤的,丘福一时控制不住,两行热泪便顺着脸颊流下。要知道,此事可大可小,算作欺君之罪也不夸张。而欺君之罪,最重甚至可判株连九族。如今丘福虽然丢掉了官职,爵位也被连降三等,但毕竟仍然有着二等侯的爵位,至少可以老老实实做个富家翁安享晚年。
丘福一边哭,一边说道:“臣追随主上数十年,没有寸功微劳,反而行止败德为皇上增忧。为人臣者到这一步,真是一死不足蔽辜!惟求皇上重重惩处,以戒人臣效尤!”
丘福哭诉“罪臣自知罪孽深重”时,百官只觉得朱棣仁厚异常,唯有杨荣老大的不自在。但他自然也和其他官员一样,混在官员中不动声色地称颂着朱棣的仁慈。
……
朱棣回宫不久,便遇上了两件影响较大的国际事务。
一是行人司行人杨渤到越南考察结束,当地陪臣耆老随着杨渤回到南京面圣,奏称越南陈氏确实“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而胡汉苍则是“众人诚心推举权理国事”。至此,明朝已无继续怀疑的理由,知道历史走向的朱棣便无可无不可地将胡汉苍册封为安南国王了——反正他这个安南国王也当不了几年。
第二件大事则出乎了朱棣的预料。建洲女真幹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时间“入朝鲜庆源界抄掠”,在朝鲜的境内大肆活动。可惜最后地结果却没有变化,仍然被朝鲜军击退。
在朱棣想来,这件事之所以会提前发生,大约是因为辽东的有邑贵族对人力资源需求太旺盛的缘故吧?
辽东地广人稀,可以说肥沃的土地是要多少有多少。中原百姓带去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后,尽管亩产还不能与鱼米之乡相提并论,但由于人均土地拥有量多,因此人均产量甚至超过了江南。而且移民的头三年免征赋税,因此待得秋收时,无论是有邑贵族还是普通地移民全都笑得合不拢嘴。普通移民除了高兴之外倒也没别的什么念头,而有邑贵族们则即得陇复望蜀,深感劳动力不足。偏偏辽东获得丰收后,有邑贵族们又拥有了强大的购买力。在需求既强烈,购买力也强大的前提下,猛哥帖木耳比历史提前三年时间去朝鲜打草谷自然也很容易理解。
猛哥帖木耳虽然最终被朝鲜军击退了,但是在抄掠过程中仍然俘获了不少朝鲜人。回到辽东后,猛哥帖木耳便将之卖给了辽东汉籍有邑贵族。
朝鲜吃了这个闷亏自然不甘心,于是向大明哭诉,请求宗主国主持正义。
原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并没有为此而惩罚猛哥帖木耳,但朱棣却犹豫了很久。
猛哥帖木耳的所做所为其实还是很合朱棣心意的,但朱棣对猛哥帖木耳却存在一个心结——朱棣颇想对猛哥帖木耳下黑手,免得两百年后他地子孙屠戮大明子民。从小心驶万年船的角度考虑,朱棣对干掉猛哥帖木耳有着很强烈的兴趣。但犹豫良久,朱却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毕竟,经过了朱一系列的改革后,两百年后大明应该仍然处于蓬勃上升阶段,区区一个小土酋,那还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受大明册封的有邑贵族,自发攻击大明周围并未彻底臣服势力地行为,在朱棣看来应该值得鼓励。朝鲜索来恭顺不假,可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时,以明朝与朝鲜如今的这种关系来看,其控制程度显然
。要知道,朝鲜境内某些对工业发展很重要的矿产富的—所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是也!
真实地历史上,朝鲜开国国王李成桂以前是高句丽国王的部将。高句丽国王辛隅向朱元璋索要领土而被拒绝,于是辛隅发了疯似地调集全国各道的军队,一共凑出不到四万地军队去攻打明朝。当时辽东正值燕王镇守,而这支明军不久前刚刚打败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两边力量一对比,这岂不是以卵击石?高句丽国王辛隅发了疯,可李成桂却没疯。和明朝做对是送死,不与明军交战呢,偏偏上面还有个国王压着。李成桂一咬牙,干脆造反了——于是延续了五六百年地朝鲜李氏王朝自此诞生。
登基之初,朱曾经异想天开地派遣锦衣卫探查过江湖上是否有盈散花这号人物。根据《翻云覆雨》里面的内容,那盈散花似是高句丽君王的后代。盈散花尽管名声非常不好,却也上了江湖十大美女排行榜,显见其姿色非常值得期待。她出场的时间是朱元璋死的那一年,至今不过四年而已。若是能够征服盈散花,显然是件公私两便的事情。于私自不去说,于公嘛,将来若是与盈散花生出儿子,那便扶持此子去做朝鲜国王——此子有高句丽上代国王的血脉,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只可惜,锦衣卫忙了个脚朝天也没能发现和条件吻合的目标,朱棣只得索然放弃这个计划。
派遣大军征服朝鲜显然太过劳民伤财,而辽东有邑贵族自发地侵扰朝鲜,却不会额外花费中央朝廷一文钱。如果朱默许甚至暗中鼓励这种行为,或许不堪骚扰的朝鲜会最终加入大明帝国的有邑贵族体系之中,进而使得朝鲜成为大明版图地一部分。即便短期内朝鲜李氏宁愿承受这种痛苦也不屈服,那么辽东有邑贵族不时抄掠至少可以补充一下辽东紧缺的劳动力——反正朝鲜李氏懦弱得要命,没胆子反过来入侵辽东。
所以,以朝鲜使臣告状为由去找猛哥帖木耳的麻烦显然不合适。想找别的理由,偏偏猛哥帖木耳又异常恭顺。作为一名有邑贵族,猛哥帖木耳没有任何造反的企图;及时缴纳赋税;将继承人送往番学就读;而且还是最早割发明志的女直人之一——如果硬是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造成蒙古人和女直人对中央产生疑虑反而不美。
最终,朱棣只能以小不忍则乱大谋来安慰自己,将干掉猛哥帖木耳地念头悄悄压在心底深处。
朱棣是这样回复朝鲜使者的。
“按大明律法,有邑贵族只要遵守大明的法律,朕也不能无缘无故对有邑贵族进行处罚。至于你说猛哥帖木耳抄掠朝鲜之事……”朱棣顿了顿,说道:“猛哥帖木耳是朕的直属封臣,而朝鲜却只是大明的藩属之国,所谓疏不间亲,你这种一面之辞朕自然不能轻信。这样吧,待朕有空了,且查一查有没有这回事。”
朝鲜的那位使臣姓李,名宗盛,是朝鲜的王族。
李宗盛颇有胆色,居然质问明朝皇帝:“既然皇帝陛下无暇处理此事,可否由我国自行处理?”
对于这句话中地语言陷阱,朱棣自然心知肚明。朱棣无所谓地回答说:“朝鲜国王如今并非我朝之有邑贵族,在朝鲜‘境内’尽可以自行其事。”
听到明朝皇帝特意咬重了“境内”两字,李宗盛顿时明白明朝皇帝听出了他上句话中的陷阱,并且将之堵得死死的。
李宗盛仍不死心,一咬牙,把头磕得嘣嘣直响。
“皇帝陛下,那伙强盗侵扰我国,被我国军队打败后便退入大明境内。外臣担心那伙强盗养好元气后又故技重施……外臣恳请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权,在必要时可追剿这伙强盗。”
哪怕李宗盛把头磕得再响,朱棣也不会在这种问题上做出丝毫让步。他冷冰冰地答道:“朝鲜国的军队只要有一兵一卒进入大明境内,朕必将率领两百万大军挥师直指汉城!”
言下之意便是:即便是我的封臣攻击你,那也不关我的事。如果你能够在境内解决,我也不找你的麻烦。但如果你胆敢越境攻击,那么打了小的自然会惹出大的来。
李宗盛咬牙说道:“外臣虽孤陋寡闻,却也知道大明太祖皇帝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
朱棣一脸地不屑。“朝鲜不惹事自然不征。但如果朝鲜的军队都越境了朕仍然不征,你置朕于何地?莫非竟视朕为无能而可欺之主!”
这种强盗逻辑其实并非朱棣首创。在欧洲也曾经发生过封臣与邻国发生纠纷,然后将宗主国拖入战争地先例。当然,两者有着一个相同之处:惹起事端的贵族地宗主国,其实力远比对方强大。
听得明朝皇帝这种死不要脸的回答,李宗盛心中一片冰凉。人不要脸,那就比较难对付了——因为一旦礼义廉耻对他无效,那便只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偏偏这个不要脸人又是明朝皇帝,是李宗盛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人,用暴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李宗盛的胸中充满了委屈、愁苦、愤懑的负面情绪。思来想去,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实在想不出对策,结果心中惨痛几不欲生,不禁伏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
朱出京巡视民情时也曾见过悲情凄惶的场景,相较之下,他并不觉得有必要将有限的同情心施舍给这位外国使臣。朱“啪”地一声拍案而起。他下了御座。走了几步,仍旧冷冰冰地说道:“朕即便不治你君前失仪的罪,你这是成何模样!召你来,自然是准备告诉你一个解决的办法。”
李宗盛听了,咬牙哽咽抽泣,好不容易才将哭声压住。
“回报尔主,就说那猛哥帖木耳是大明皇帝的直属封臣,而朝鲜王国却只是属国,隔了一层。既然亲疏有别,待遇自然也就不同。”
“若尔主愿意,同样可以成为朕的直属封臣。成为朕的直属封臣后,朕甚至会将嫡亲的公主下嫁尔主。重要的是,朕并不直接干涉有邑贵族的具体内政,因此朝鲜国王的权力并不减少分毫。之后,若猛哥帖木耳等人再次侵犯朝鲜,朕必定为朝鲜做主!”
“凭你君前失仪,朕本当诛你首级以示惩罚,念两国相交日久,而且朝鲜素来恭顺,朕暂且赦你不死。来人!”
待御前侍卫闻声走来,朱棣令道:“押他回驿馆,限明日午时前离开京师回朝鲜去!”()
VIP章节目录 第十六章 朱棣VS赵光义
已经有好几天了,朱棣这几日倒真是忙。
以前管理国事时,只觉得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扰人心烦,巴不得全都甩给太子处理。可是离宫出巡一段时间后,却又觉得不紧紧地关注便不放心,因此将太子这段日子处理的奏折全都检查了个遍。
好不容易将那些奏折看完,朱棣总算有了空,于是一大清早又去找太孙玩。
朱瞻基和朱文是好多天没见到朱棣了,因此情绪颇为亢奋。两个小人儿在眼前兴奋地嬉笑打闹,见朱文圭每次望向自己时总是带着仰慕亲近之情,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
当初搞出一字并肩王来,无非是想用鱼效应使得整个官僚集团一直保持活力。将监察部的经费定得极低,又暗示他们可以通过侦破官员犯罪后抄家的途径弥补经费,其目的是让监察部狠狠地得罪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
朱棣的目的确实达到了,监察部无奈之下,甚至就连吏员也不放过,自然将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得罪得狠了。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甚至包括吏员在内,恨监察部恨得牙痒的人不在少数。但一字并肩王一系却在民间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况且,朱文圭还有着建文皇帝的血脉,在法理上也能蛊惑人心。
其实朱棣自信至少自己在世时不会出什么乱子,而且他也并不在乎皇位是否一定是自己的后裔继承。按道理说,没有军队的支持,没有官僚集团的支持,再怎么也掀不起大风浪来。可天灾这种事儿防不住,人祸也未必能够避免,因此不可能彻底杜绝农民起义这回事。
一字并肩王在民间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而且可以预见,这种声望将越来越高。眼下虽然无事,对景儿时也许就是大事!不堪言之事!若将来扯旗造反者拿一字并肩王做幌子,还怕不应者云集?叛乱的规模越大,尸山血海的场景自然也就越多。何必呢?
朱棣毕竟是皇帝,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国家的安定。这种事情不处理好,万一将来闹出什么乱子,岂不是白白被后世笑话?既然如此,哪怕某人无辜倒霉,但至少一路哭不如一家哭!
穿越以来,朱棣的心肠已经越来越硬,诛戮杀伐时也脑海里也早已不闪现什么人权、道理地概念了。可每当朱棣不怀好意地望向朱文圭时,却总是被他那充满着孺慕之情的天真眼神所打败。
宋太宗赵光义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赵光义是宋太祖之弟,在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时,宋太祖的子嗣不仅未绝,而且两个儿子均已成年。令朱忌妒的是,宋太祖一系的子孙在后世并没有叛乱——尽管最后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手中,但那却是太宗一系的皇帝自愿让出来地。若建文皇帝一系后裔也如宋太祖一系的子孙那样老实,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但朱的疑心已起,却是再怎么也压制不住了。
朱棣自失地一笑:就疑心病地严重程度而言,自己似乎不如宋太祖。
天人交战良久,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眼下朱文圭还小,古代人哪怕是皇室宗亲,十岁之前夭折得也多。若朱文圭夭折了,那便什么事都没有。若朱文象历史中那样并不短命,那便寻个茬子让朱文新成为建庶人……至于说一字并肩王这个位置,建文皇帝的三个弟弟是没有希望地。
据线报传来消息,广泽王和怀恩王在瘴行的吕宋已经先后患病,能不能撑过今年冬天都不好说—在朱棣没起猜忌之心时,这不算什么好消息。但现在嘛,朱只能感叹自己确实是“天命所归”。剩下一个敷惠王,朱早已在“自愿”跟随而去的人当中掺了钉子。如果广泽王和怀恩王相继离世后敷惠王仍旧活蹦乱跳,那便暗中命令“钉子”帮敷惠王一把,送他与三位兄长团聚。
朱棣忍不住安慰自己:宋太祖没那么重的疑心,那是因为他没去民间微服私访,要不然听到什么风言风语,还指不定赵光义会做出什么事呢!自己如今改变当初的决定,主要是受其他人的影响?责任在他们!
一字并肩王这个制度朱棣舍不得放弃,但是这个并肩王的位置到底给谁呢?
给汉王或赵王?
不妥!汉王和赵王本就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若是成了一字并肩王,岂不是火上添油?
从太祖的其他二十一房中选一个出来?
仍旧不妥!太祖其他二十一房的宗室也不见得就老实。
干脆便宜靖江王一系算了。
古人特别讲究名份。崇祯殉国后,群臣都知道朱常洵地儿子朱由不成器,但是按长幼的顺序却只能拥立他为皇帝。南京陷落,唐王朱聿键,鲁王朱还只敢称监国,不敢称帝。因为,这两人都是远支的宗室,只有桂王朱由榔是当时朱翊钧唯一活着的孙子,才有资格称帝。
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不是朱元璋的子孙,也自称监国,结果被瞿式抓起来投入大狱幽死。
靖江王不是明太祖的后代,在朱元璋的后代死绝之前,根本没资格染指大明江山。
从靖江王一系中挑一个宗室担任一字并肩王也未必没有风险,但难道有风险就不做事了?将风险尽量减低也就够了。
做出这样的决定后,朱棣心里轻松了一大截。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了,朱棣便笑着过去摸摸朱瞻基和朱文脑袋,准备去上朝。朱文着朱棣的大腿,奶声奶气地撒着娇。
“丢。”
朱棣笑着摇头,将朱文圭抱起来,往空中抛去又接住。在朱文圭地惊笑声中,朱棣问道:“怕不怕?”
朱文咯直笑,很认真地说:“怕!”
“还丢不丢?”
朱文圭用力点头。“丢!”
朱棣很怀疑朱文圭是不是因为年纪幼小的缘故,将“怕”理解成为“喜欢”地意思了。每次朱文说“怕”,但又非常喜欢和朱玩这种游戏。无奈之下,朱只得又将朱文圭抛了两把,然后把他放在地上,拍
圭的脑袋。
“去和基基哥哥玩。”
朱文圭这一点还好,不是很缠人。和朱玩过空中飞人地游戏后,朱文圭便心满意足地凑到朱瞻基身旁去了。
朱正准备离开,却看见朱瞻基眼中流露出希冀之色。
朱棣暗自失笑。朱瞻基一直都皆力将自己表现成大人的样子,可他毕竟才四岁多,童心未泯。偏偏这种游戏也只有朱棣才能和朱瞻基玩——太监宫女们谁敢把太孙抱起来往天上抛?别说于理不合,即便没人找麻烦,万一有个闪失不怕诛九族?朱高炽若是抛开封建社会地伦理约束,倒是可以和朱瞻其玩这种游戏。可朱高炽自己走路都不稳,把朱瞻其抛到空中去估计没问题,但是否能够稳稳接住却说不准。
看着朱瞻基一脸的渴望神情,朱棣问:“基基,你也‘丢’好不好?”
朱瞻基咬着嘴唇,扭捏着说:“那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基基是大人了……大人能玩吗?”
朱棣笑道:“朕考验一下太孙地勇气,看把你抛到天上会不会害怕好不好?”
朱瞻基顿时雀跃,一纵身便往朱棣的怀里跳。
朱棣如法炮制把朱瞻基往天上抛然后接住,问:“怕不怕?”
“不怕!”朱瞻基骄傲得象只小孔雀似的,得意洋洋洋地望着朱文朱文小心思少,只是吮吸着大拇指,羡慕地看着朱瞻基。
“那再考验你几次?”
朱瞻基毫不犹豫地用力点头。
又考验了几次,朱棣宣布朱瞻基勇气勇气可嘉,已经通过考试。于是朱瞻基便趾高气扬地去向朱文圭炫耀。
……
昨天朱棣之所以限朝鲜使臣必须于午时前离开京师,就是怕走露了风声后言官来找他的麻烦,谁知这个麻烦终究没能逃掉。
早朝一开始,便有言官上奏说朝鲜是大明之属国,如今属国向大明求助,皇上不该如此对待,以免寒了属国之心。
朱棣耐着性子说道:“别说猛哥帖木耳是否侵扰过朝鲜还无法确认,即便确有其事,但一个是朕的直属封臣,另一个却是属国,亲疏有别,朕为何要胳膊肘向外拐?”
文官们谈起礼义廉耻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跟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辩驳很是麻烦。言官们一拥而上,向朱大谈特谈为什么胳膊肘应该向外拐。
朱棣只得另辟蹊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分明已经颁布了有邑贵族制度,那朝鲜国王本该自觉成为加入有邑贵族体系……他不肯成为大明的有邑贵族,莫非朕的福德不足,不配成为真正地天下共主?”
这便是上纲上线了。朝堂之上冷了一会儿场,这时兵科给事中郭骥站出来说道:“皇上,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并非普天之下都必须设置流官。朝鲜已经是我大明的属国,皇上又如何不是天下共主呢?”
“因风俗不同地理偏远等原因,一些地方不设置流官也不是不可以。但既然朕颁布了有邑贵族体系,那朝鲜国王为何不肯成为朕的直属封臣?”
于是言官们又纷纷讲述是属国还是有邑贵族并无区别,还举出王莽登基后强令周围属国的国王降王为侯地例子,说什么名称的改变对明朝实际好处,反倒惹得周围属国反感,实属智者而不为。
怎么会没有实际好处呢?!
根据贵族爵位继承法,未于藩学或国子监就读者,无继承子爵以上爵位地资格,这便意味着明朝能够对朝鲜的控制力更强了。若朝鲜王世子入藩学就读后仍然不亲近大明,又由于生母、配偶拥有大明皇室血统者各加三分之类的规定,明朝完全可以培养出一名更加听话的朝鲜国王。
除此之外,按照贵族法规定,有邑爵位还可以赎买。若朝鲜国王成为大明皇帝的直属封臣后,向明朝缴纳的赋税少了,别人将朝鲜国王的爵位赎买了也是符合法理的——有了这个制度,明朝从朝鲜获得的好处就不会是区区那么一点贡品了。
洪武年间拥有五千多万人口,每年税粮收入也不过三千万石左右。朝鲜地人口不好统计,采用后世某份资料的说法,即朝鲜此时人口为一百万,那么理论上朝鲜每年税粮收入不可能超过六十万石。这笔税粮收入除了需要负担王室的开销外,还得承担百官的薪水并且养活一定数量的军队。因此,朝鲜国王每年能够向宗主缴纳十万石已经是不可思议之极了。
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后会发生资本原始积累的现象,以至于某些垄断资本家所掌握的资本会超出常人的想象。另一方面,朱棣又颁布了长子继承法,这一法律亦会导致巨富之家掌握的财富愈加膨胀。因此,一旦朝鲜国王成为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中的一员后,那么某个中原地臣富赎买朝鲜国王的王位也就成了可能——该巨富拥有了朝鲜国国王爵位后,是否能够控制住朝鲜则是另说。
但这些理论一时譬讲不清,而且朱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地这些心思,免得别人误会了,反倒物议沸腾。
所以朱干脆以退为进。
“事情还没确定,你们就认定朕的直属封臣理亏,居心何在!”
方孝孺十族被诛后明朝官员地脊梁也没有全部被打断,何况如今朱并没有做那种令人恐怖的事。所以言官们并没有退让,而是顺水推舟纷纷要求朱棣彻查此事。
朱棣被缠得没法,只得冷着脸说道:“朝堂之上吵吵嚷嚷地成何体统?认为应该彻查此事的官员都站出来!”
经历过李贯事件后,大臣们对于在朝堂之上站队非常敏感。
见此情景,大部分官员都不知道朱棣接下来又会出什么缺德招数,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噤声了。不过,还是有少数言官并不畏惧,勇敢地站了出来。
大臣们全都紧张地注视着皇上,不知道接下来他会如何出招。()
VIP章节目录 第十七章 儿与仆
棣的视线如同刀子一般在他们的脸上扫来扫去,好朱这才说道:“由兵科给事中傅安和郭骥组成调查小组,去辽东以及朝鲜调查此事的真相。”
傅安和郭骥闻得此言,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若是由他们去调查,结论岂不是铁定不利于猛哥帖木耳?
没想到朱的话还没说完。
“证据、证人证词都要准确翔实。若因你们调查不实而逼反了猛哥帖木耳,朕会将汝等之罪行昭彰天下然后明正典刑!”
此话一出,傅安和郭骥的脸上全都露出无比悲愤的神情。而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是擦眼睛揉鼻子干咳嗽的什么怪相都出来了。
傅安和郭骥自以为明悉了皇上的想法:调查结果有利于猛哥帖木耳,他自然不会发飙;若调查结果不利于猛哥帖木儿,那么他一造反,傅安、郭骥这哥俩就得担着逼反有邑贵族的罪名被处死。因此,皇上实际上是想逼迫他们做出有利于猛哥帖木耳的调查结论。
傅安和郭骥都曾担任过出使敌国而没坠了明朝威风的使者,两人的胆气都没得说。傅安叩头抗声说道:“皇上,若小臣调查无误,而猛哥帖木耳畏罪造反,是否也将我等明正典刑?!”
看着傅安那满脸激愤的表情,朱棣先是不解,待想明白后,他恍然大笑。“你们以为朕想逼迫你们做出有利于猛哥帖木耳的调查结论?没那回事!”
朱棣略一默谋,说道:“朕申明一点:若有邑贵族造反,无论有何理由,皆要用派兵将之剿灭,主犯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
将惩罚定得那么严厉显然是有必要的。明朝统治下有很多土司、游牧部落,如果这个造反轻纵,那个(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在官吏的眼中。 一字并肩王一系吃相太难看。 若是现在举行由官吏为投票人的民主选举,想必最后的选举结果仍然会是朱棣获胜。 可是让朱棣郁闷的是,没想到一字系那疯狂地行为居然在民间获得好评——官员违法毕竟不直接与小民接触,反而是充当爪牙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胥吏更遭恨。
这种算计失败,事情脱离掌握地感觉实在太令人郁闷了。 心情极为烦躁的朱棣禁不住生起一缕杀机。
朱权那么聪明的人自然知道皇上此刻心情不好,他急速转着念头,用目光询问马三保和张辅。 马三保和张辅和宁王在靖难之役中打过交道。 但这时马三保和张辅也顾不得这份交情了。 就在朱棣眼皮子底下,怎么和宁王说明白?……即便皇上不在跟前,他们也绝不能将皇上心情不好地原因说出去——若胡乱说皇上对一字并肩王起了忌惮之心,将来传到皇上耳朵里,还有命吗?张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脸朝向壁间看起了字画;马三保就住着皇宫,偶尔可以看到那位两岁多,说话还奶声奶气讨人喜欢地小孩。 想到那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命运难测。 马三保心里也不是滋味,因此低下头,死死地盯着地板。
朱权没法从马三保和张辅那里得到答案,只得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上脸上地表情。 恰巧见到朱棣眼中透出杀气,任他在北方和鞑靼作战时也堪称智勇双全,但此刻身体仍然不受控制地抖了起来。
朱棣突然发现朱权象是正在打摆子。 心思不由自主地转移了。
“十七弟你怎么了?得了疟疾?”
“没有。 臣弟只是久不见天颜……”朱权极力平息着心头地恐惧,答道:“此刻见了皇上,心中激动难以自抑。 ”
朱棣自然不会相信这种说辞,但也没有在意。
“十七弟,苏州城更加繁华了,这其中自然有你的功劳。 说说看,接下来你还准备实施哪些措施?有什么想法此刻尽管放心了说,朕在这里也可以给你把把关,免得将来御史又挑毛病。 ”
听出朱棣语气平和,朱权总算放下了心。
“皇上。 苏州的商业繁荣其实也没臣弟什么功劳。 主要是它的地理位置好。 ”
“皇上圣治隆化,德被天下。 泽及万方,四海之内舞鹤升平,政通人和自汉唐以来仅见,国富民殷,甘四史书未载——臣弟当此盛世,自当更加砥砺修养敬谨事君,为皇上分宵旰之劳宸函之忧……臣弟只有一点小小的想法。 苏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无论是去北方、西域甚至去海外做生意的,都喜欢来苏州采购刺绣,以至于苏绣近来已经是供不应求。 ”
“臣弟想出钱让管家去开办一个作坊,买一些聪明伶俐的女孩,再请几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教授。 还请皇上恩准。 ”
朱权见皇上半天没说话,抬头偷偷望去,发现朱棣满眼讶色……不是怒色就好,朱权瞟了一眼便赶紧低下了头。
朱棣之所以露出那副神情,却是因为觉得朱权这种将分散在各家各户地刺绣集中到作坊中劳动的作法,似乎有那么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味道。
明太祖虽然规定宗室不得经商,而且经商之人的社会地位也低,但经济规律难道是一句话可以改变的吗?后世宗室、官宦不照样派遣家人经商?
这是好事,朱棣自然支持。
朱权见皇上一口答应了,喜不自禁,说道:“皇上,苏州还两样特产还不错。 一是吓煞人香茶,一是太湖银鱼,臣弟认为应将这两物列为贡品。 ”
“吓煞人香茶这个名字不好听,朕特赐名碧螺春茶。 ”然而对于这个建议朱棣却没有接受。 “朕已规定取消贡品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家专供商制度。 天下臣民既然已经缴纳了赋税,朕何必再收取贡品加重子民地负担呢?朕想要什么,给钱让皇家专供商去采办就是了。 ”
“皇上仁爱百姓,圣德如天……”
杨荣见朱棣此时心情似乎变好了,于是一改先进象是锯了嘴的葫芦,拍马屁的话想都不想就一大通地说了出来。
朱棣听了杨荣这些颂圣俗套,莞尔一笑,说道:“你们都出去,朕有话要和宁王交待。 ”
待众人依言退出去后,朱权眼巴巴地望着朱棣,不知道这个令人难以琢磨的皇帝四哥到底有什么事和自己密谈。
“十七弟,你在大宁带兵打仗多年,心力憔悴……”
刚才那番话,是朱权自请移藩苏州的说辞。 皇上现在说这番话是什么意思?朱权想了半天,终究还是没弄明白皇上到底想说什么。
朱棣咳嗽一声,话题一转。 “十七弟,你说宋太祖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话都说得这么直白了,朱权再不明白那简直是头猪。
朱权立即伏在地上说道:“皇上,臣弟在大宁带兵打仗多年,心力憔悴,实在没精力管理好亲王护卫指挥使司。 臣弟自请将宁王府管辖的三卫交还给朝廷。 ”
这种“自请”将三卫王府护卫交还给朝廷的事,历史上也曾发生过。 汉王赵高熙造反,赵王在此事中也有牵连。 将汉王造反平定后,朝堂上也有治赵王之罪的风声。 于是赵王便老老实实将三卫王府护卫交还给朝廷,以示弱的方式表明自己绝无反意。
在朱棣看来,让亲王拥有一定兵力未必一定是坏事,但自从朱棣靖难成功当上皇帝后,这种制度就必须取消了。 象赵王那种偶然的例子还不够,应该将之普遍推行开来。 如今汉王、赵王尚未就藩,剥夺他们地王府护卫还无从谈起。 所以,朱棣便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很聪明也很服帖地朱权身上。
见朱权如此上道,朱棣也很高兴。
朱棣站起身,说道:“这种事你写个折上用正规渠道到朝堂上吧……另外,你也给周王、蜀王等亲王写些信……懂朕的意思吧?”
VIP章节目录 第十五章 回宫
算回宫了。
朱棣微服私访的时候,为了不被打扰兴致,因此并没有与南京保持联系。虽说名义上已经将所有的国事全都委托给太子处理,但有些事朱高炽也不好擅专,只好等着朱棣回宫后再进行处理。
四月,岷王有罪,降其官属。六月,代王有罪,朱削其护卫。没想到三个月不到,岷王又一次犯罪——上次已经降其官属了,没想到岷王居然仍然不长记记性!这还有什么说的?除了和历史上一样削其护卫外,朱还将其每年一万贯的年俸降为三千贯作为惩罚。
本来朱还想将之圈禁的,可是想想岷王毕竟不是谋逆,处罚过重未免会使其他亲王兔死狐悲。若是某个亲王因恐惧以及榜样激励的双重刺激下,有样学样地再来一次靖难之役,那就太不值当了。
朱已经说服朱权自请撤销护卫,并且让他写信暗示周王、蜀王等亲王照此办理。周王、蜀王相对贤明,大约见朱权带头后也会效仿——如果不打算造反,王府显然不是特别必要去掌握护卫指挥使司。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亲王或者心怀不轨,或者是个倔脑筋,因而不肯自请撤销王府护卫指挥使司。但这也没关系——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让东厂慢慢寻找那些亲王的过错,迟早能够完成这个目标。
解决了岷王的事情后,接下来便是解决淇国公丘福的事情。
正如朱棣所料,镇江驿丞状告淇国公子侄违反国法的奏折并没有送到皇帝的御桌上。
其实这也很正常,一个是正一品的左都督,一个是正九品的驿丞,两者间的地位天差地别。丘福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那么一个芝麻绿豆大的驿丞挑战自己的权威?
通过锦衣卫调查了一下,丘福事情并没有做得太过分,只是把这件事压了下去,然后寻了个过失将那位驿丞削了官。
对此,朱棣自然要扮演拔乱反正的角色。
第二天早朝,朱棣待三呼万岁声刚刚结束便厉声问道:“丘福,朕微服私访时亲眼所见你地侄子骚扰驿站……这是朕亲眼看到的,没看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这种事情……你是如何约束家人的?”
在丘福瞠目结舌应对不能时,纪纲这个总是扮演现时人恨的角色恰到好处站出来禀告:“皇上,微臣经过探查得知,镇江驿丞曾就此事上报过。但此事被大理寺少卿某某、御史某某、刑部员外郎某某、司官某某等人联手压了下去。”
于是朱棣雷霆大怒。
丘福以权谋利、有负圣恩,一切官职全部剥夺,将其二等淇国公降为二等思过侯;参与了压下该事的其他官员全部流放海外;原镇江驿丞勇于维护国法,连升两级,由原来的正九品驿丞升为正八品的县丞。
对于这种结果,丘福只能自认倒霉——谁叫他侄子不长眼在皇帝眼前犯罪呢?谁叫他不知内情居然从中动手脚呢?
相反,丘福还因为朱棣的仁慈感动得痛哭流涕。丘福硬着头皮听着皇上霹雷闪电般的兜头训斥时,绝然没有想到对自己地处置会如此之轻。心中一喜一悲一惊一颤的,丘福一时控制不住,两行热泪便顺着脸颊流下。要知道,此事可大可小,算作欺君之罪也不夸张。而欺君之罪,最重甚至可判株连九族。如今丘福虽然丢掉了官职,爵位也被连降三等,但毕竟仍然有着二等侯的爵位,至少可以老老实实做个富家翁安享晚年。
丘福一边哭,一边说道:“臣追随主上数十年,没有寸功微劳,反而行止败德为皇上增忧。为人臣者到这一步,真是一死不足蔽辜!惟求皇上重重惩处,以戒人臣效尤!”
丘福哭诉“罪臣自知罪孽深重”时,百官只觉得朱棣仁厚异常,唯有杨荣老大的不自在。但他自然也和其他官员一样,混在官员中不动声色地称颂着朱棣的仁慈。
……
朱棣回宫不久,便遇上了两件影响较大的国际事务。
一是行人司行人杨渤到越南考察结束,当地陪臣耆老随着杨渤回到南京面圣,奏称越南陈氏确实“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而胡汉苍则是“众人诚心推举权理国事”。至此,明朝已无继续怀疑的理由,知道历史走向的朱棣便无可无不可地将胡汉苍册封为安南国王了——反正他这个安南国王也当不了几年。
第二件大事则出乎了朱棣的预料。建洲女真幹朵里部酋长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比历史上提前了三年时间“入朝鲜庆源界抄掠”,在朝鲜的境内大肆活动。可惜最后地结果却没有变化,仍然被朝鲜军击退。
在朱棣想来,这件事之所以会提前发生,大约是因为辽东的有邑贵族对人力资源需求太旺盛的缘故吧?
辽东地广人稀,可以说肥沃的土地是要多少有多少。中原百姓带去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后,尽管亩产还不能与鱼米之乡相提并论,但由于人均土地拥有量多,因此人均产量甚至超过了江南。而且移民的头三年免征赋税,因此待得秋收时,无论是有邑贵族还是普通地移民全都笑得合不拢嘴。普通移民除了高兴之外倒也没别的什么念头,而有邑贵族们则即得陇复望蜀,深感劳动力不足。偏偏辽东获得丰收后,有邑贵族们又拥有了强大的购买力。在需求既强烈,购买力也强大的前提下,猛哥帖木耳比历史提前三年时间去朝鲜打草谷自然也很容易理解。
猛哥帖木耳虽然最终被朝鲜军击退了,但是在抄掠过程中仍然俘获了不少朝鲜人。回到辽东后,猛哥帖木耳便将之卖给了辽东汉籍有邑贵族。
朝鲜吃了这个闷亏自然不甘心,于是向大明哭诉,请求宗主国主持正义。
原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并没有为此而惩罚猛哥帖木耳,但朱棣却犹豫了很久。
猛哥帖木耳的所做所为其实还是很合朱棣心意的,但朱棣对猛哥帖木耳却存在一个心结——朱棣颇想对猛哥帖木耳下黑手,免得两百年后他地子孙屠戮大明子民。从小心驶万年船的角度考虑,朱棣对干掉猛哥帖木耳有着很强烈的兴趣。但犹豫良久,朱却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毕竟,经过了朱一系列的改革后,两百年后大明应该仍然处于蓬勃上升阶段,区区一个小土酋,那还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受大明册封的有邑贵族,自发攻击大明周围并未彻底臣服势力地行为,在朱棣看来应该值得鼓励。朝鲜索来恭顺不假,可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时,以明朝与朝鲜如今的这种关系来看,其控制程度显然
。要知道,朝鲜境内某些对工业发展很重要的矿产富的—所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是也!
真实地历史上,朝鲜开国国王李成桂以前是高句丽国王的部将。高句丽国王辛隅向朱元璋索要领土而被拒绝,于是辛隅发了疯似地调集全国各道的军队,一共凑出不到四万地军队去攻打明朝。当时辽东正值燕王镇守,而这支明军不久前刚刚打败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两边力量一对比,这岂不是以卵击石?高句丽国王辛隅发了疯,可李成桂却没疯。和明朝做对是送死,不与明军交战呢,偏偏上面还有个国王压着。李成桂一咬牙,干脆造反了——于是延续了五六百年地朝鲜李氏王朝自此诞生。
登基之初,朱曾经异想天开地派遣锦衣卫探查过江湖上是否有盈散花这号人物。根据《翻云覆雨》里面的内容,那盈散花似是高句丽君王的后代。盈散花尽管名声非常不好,却也上了江湖十大美女排行榜,显见其姿色非常值得期待。她出场的时间是朱元璋死的那一年,至今不过四年而已。若是能够征服盈散花,显然是件公私两便的事情。于私自不去说,于公嘛,将来若是与盈散花生出儿子,那便扶持此子去做朝鲜国王——此子有高句丽上代国王的血脉,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只可惜,锦衣卫忙了个脚朝天也没能发现和条件吻合的目标,朱棣只得索然放弃这个计划。
派遣大军征服朝鲜显然太过劳民伤财,而辽东有邑贵族自发地侵扰朝鲜,却不会额外花费中央朝廷一文钱。如果朱默许甚至暗中鼓励这种行为,或许不堪骚扰的朝鲜会最终加入大明帝国的有邑贵族体系之中,进而使得朝鲜成为大明版图地一部分。即便短期内朝鲜李氏宁愿承受这种痛苦也不屈服,那么辽东有邑贵族不时抄掠至少可以补充一下辽东紧缺的劳动力——反正朝鲜李氏懦弱得要命,没胆子反过来入侵辽东。
所以,以朝鲜使臣告状为由去找猛哥帖木耳的麻烦显然不合适。想找别的理由,偏偏猛哥帖木耳又异常恭顺。作为一名有邑贵族,猛哥帖木耳没有任何造反的企图;及时缴纳赋税;将继承人送往番学就读;而且还是最早割发明志的女直人之一——如果硬是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造成蒙古人和女直人对中央产生疑虑反而不美。
最终,朱棣只能以小不忍则乱大谋来安慰自己,将干掉猛哥帖木耳地念头悄悄压在心底深处。
朱棣是这样回复朝鲜使者的。
“按大明律法,有邑贵族只要遵守大明的法律,朕也不能无缘无故对有邑贵族进行处罚。至于你说猛哥帖木耳抄掠朝鲜之事……”朱棣顿了顿,说道:“猛哥帖木耳是朕的直属封臣,而朝鲜却只是大明的藩属之国,所谓疏不间亲,你这种一面之辞朕自然不能轻信。这样吧,待朕有空了,且查一查有没有这回事。”
朝鲜的那位使臣姓李,名宗盛,是朝鲜的王族。
李宗盛颇有胆色,居然质问明朝皇帝:“既然皇帝陛下无暇处理此事,可否由我国自行处理?”
对于这句话中地语言陷阱,朱棣自然心知肚明。朱棣无所谓地回答说:“朝鲜国王如今并非我朝之有邑贵族,在朝鲜‘境内’尽可以自行其事。”
听到明朝皇帝特意咬重了“境内”两字,李宗盛顿时明白明朝皇帝听出了他上句话中的陷阱,并且将之堵得死死的。
李宗盛仍不死心,一咬牙,把头磕得嘣嘣直响。
“皇帝陛下,那伙强盗侵扰我国,被我国军队打败后便退入大明境内。外臣担心那伙强盗养好元气后又故技重施……外臣恳请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权,在必要时可追剿这伙强盗。”
哪怕李宗盛把头磕得再响,朱棣也不会在这种问题上做出丝毫让步。他冷冰冰地答道:“朝鲜国的军队只要有一兵一卒进入大明境内,朕必将率领两百万大军挥师直指汉城!”
言下之意便是:即便是我的封臣攻击你,那也不关我的事。如果你能够在境内解决,我也不找你的麻烦。但如果你胆敢越境攻击,那么打了小的自然会惹出大的来。
李宗盛咬牙说道:“外臣虽孤陋寡闻,却也知道大明太祖皇帝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
朱棣一脸地不屑。“朝鲜不惹事自然不征。但如果朝鲜的军队都越境了朕仍然不征,你置朕于何地?莫非竟视朕为无能而可欺之主!”
这种强盗逻辑其实并非朱棣首创。在欧洲也曾经发生过封臣与邻国发生纠纷,然后将宗主国拖入战争地先例。当然,两者有着一个相同之处:惹起事端的贵族地宗主国,其实力远比对方强大。
听得明朝皇帝这种死不要脸的回答,李宗盛心中一片冰凉。人不要脸,那就比较难对付了——因为一旦礼义廉耻对他无效,那便只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偏偏这个不要脸人又是明朝皇帝,是李宗盛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人,用暴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李宗盛的胸中充满了委屈、愁苦、愤懑的负面情绪。思来想去,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实在想不出对策,结果心中惨痛几不欲生,不禁伏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
朱出京巡视民情时也曾见过悲情凄惶的场景,相较之下,他并不觉得有必要将有限的同情心施舍给这位外国使臣。朱“啪”地一声拍案而起。他下了御座。走了几步,仍旧冷冰冰地说道:“朕即便不治你君前失仪的罪,你这是成何模样!召你来,自然是准备告诉你一个解决的办法。”
李宗盛听了,咬牙哽咽抽泣,好不容易才将哭声压住。
“回报尔主,就说那猛哥帖木耳是大明皇帝的直属封臣,而朝鲜王国却只是属国,隔了一层。既然亲疏有别,待遇自然也就不同。”
“若尔主愿意,同样可以成为朕的直属封臣。成为朕的直属封臣后,朕甚至会将嫡亲的公主下嫁尔主。重要的是,朕并不直接干涉有邑贵族的具体内政,因此朝鲜国王的权力并不减少分毫。之后,若猛哥帖木耳等人再次侵犯朝鲜,朕必定为朝鲜做主!”
“凭你君前失仪,朕本当诛你首级以示惩罚,念两国相交日久,而且朝鲜素来恭顺,朕暂且赦你不死。来人!”
待御前侍卫闻声走来,朱棣令道:“押他回驿馆,限明日午时前离开京师回朝鲜去!”()
VIP章节目录 第十六章 朱棣VS赵光义
已经有好几天了,朱棣这几日倒真是忙。
以前管理国事时,只觉得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扰人心烦,巴不得全都甩给太子处理。可是离宫出巡一段时间后,却又觉得不紧紧地关注便不放心,因此将太子这段日子处理的奏折全都检查了个遍。
好不容易将那些奏折看完,朱棣总算有了空,于是一大清早又去找太孙玩。
朱瞻基和朱文是好多天没见到朱棣了,因此情绪颇为亢奋。两个小人儿在眼前兴奋地嬉笑打闹,见朱文圭每次望向自己时总是带着仰慕亲近之情,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
当初搞出一字并肩王来,无非是想用鱼效应使得整个官僚集团一直保持活力。将监察部的经费定得极低,又暗示他们可以通过侦破官员犯罪后抄家的途径弥补经费,其目的是让监察部狠狠地得罪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
朱棣的目的确实达到了,监察部无奈之下,甚至就连吏员也不放过,自然将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得罪得狠了。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中央一系的官僚集团,甚至包括吏员在内,恨监察部恨得牙痒的人不在少数。但一字并肩王一系却在民间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况且,朱文圭还有着建文皇帝的血脉,在法理上也能蛊惑人心。
其实朱棣自信至少自己在世时不会出什么乱子,而且他也并不在乎皇位是否一定是自己的后裔继承。按道理说,没有军队的支持,没有官僚集团的支持,再怎么也掀不起大风浪来。可天灾这种事儿防不住,人祸也未必能够避免,因此不可能彻底杜绝农民起义这回事。
一字并肩王在民间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而且可以预见,这种声望将越来越高。眼下虽然无事,对景儿时也许就是大事!不堪言之事!若将来扯旗造反者拿一字并肩王做幌子,还怕不应者云集?叛乱的规模越大,尸山血海的场景自然也就越多。何必呢?
朱棣毕竟是皇帝,首先需要考虑的还是国家的安定。这种事情不处理好,万一将来闹出什么乱子,岂不是白白被后世笑话?既然如此,哪怕某人无辜倒霉,但至少一路哭不如一家哭!
穿越以来,朱棣的心肠已经越来越硬,诛戮杀伐时也脑海里也早已不闪现什么人权、道理地概念了。可每当朱棣不怀好意地望向朱文圭时,却总是被他那充满着孺慕之情的天真眼神所打败。
宋太宗赵光义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赵光义是宋太祖之弟,在继承了宋太祖的皇位时,宋太祖的子嗣不仅未绝,而且两个儿子均已成年。令朱忌妒的是,宋太祖一系的子孙在后世并没有叛乱——尽管最后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手中,但那却是太宗一系的皇帝自愿让出来地。若建文皇帝一系后裔也如宋太祖一系的子孙那样老实,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但朱的疑心已起,却是再怎么也压制不住了。
朱棣自失地一笑:就疑心病地严重程度而言,自己似乎不如宋太祖。
天人交战良久,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眼下朱文圭还小,古代人哪怕是皇室宗亲,十岁之前夭折得也多。若朱文圭夭折了,那便什么事都没有。若朱文象历史中那样并不短命,那便寻个茬子让朱文新成为建庶人……至于说一字并肩王这个位置,建文皇帝的三个弟弟是没有希望地。
据线报传来消息,广泽王和怀恩王在瘴行的吕宋已经先后患病,能不能撑过今年冬天都不好说—在朱棣没起猜忌之心时,这不算什么好消息。但现在嘛,朱只能感叹自己确实是“天命所归”。剩下一个敷惠王,朱早已在“自愿”跟随而去的人当中掺了钉子。如果广泽王和怀恩王相继离世后敷惠王仍旧活蹦乱跳,那便暗中命令“钉子”帮敷惠王一把,送他与三位兄长团聚。
朱棣忍不住安慰自己:宋太祖没那么重的疑心,那是因为他没去民间微服私访,要不然听到什么风言风语,还指不定赵光义会做出什么事呢!自己如今改变当初的决定,主要是受其他人的影响?责任在他们!
一字并肩王这个制度朱棣舍不得放弃,但是这个并肩王的位置到底给谁呢?
给汉王或赵王?
不妥!汉王和赵王本就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若是成了一字并肩王,岂不是火上添油?
从太祖的其他二十一房中选一个出来?
仍旧不妥!太祖其他二十一房的宗室也不见得就老实。
干脆便宜靖江王一系算了。
古人特别讲究名份。崇祯殉国后,群臣都知道朱常洵地儿子朱由不成器,但是按长幼的顺序却只能拥立他为皇帝。南京陷落,唐王朱聿键,鲁王朱还只敢称监国,不敢称帝。因为,这两人都是远支的宗室,只有桂王朱由榔是当时朱翊钧唯一活着的孙子,才有资格称帝。
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不是朱元璋的子孙,也自称监国,结果被瞿式抓起来投入大狱幽死。
靖江王不是明太祖的后代,在朱元璋的后代死绝之前,根本没资格染指大明江山。
从靖江王一系中挑一个宗室担任一字并肩王也未必没有风险,但难道有风险就不做事了?将风险尽量减低也就够了。
做出这样的决定后,朱棣心里轻松了一大截。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了,朱棣便笑着过去摸摸朱瞻基和朱文脑袋,准备去上朝。朱文着朱棣的大腿,奶声奶气地撒着娇。
“丢。”
朱棣笑着摇头,将朱文圭抱起来,往空中抛去又接住。在朱文圭地惊笑声中,朱棣问道:“怕不怕?”
朱文咯直笑,很认真地说:“怕!”
“还丢不丢?”
朱文圭用力点头。“丢!”
朱棣很怀疑朱文圭是不是因为年纪幼小的缘故,将“怕”理解成为“喜欢”地意思了。每次朱文说“怕”,但又非常喜欢和朱玩这种游戏。无奈之下,朱只得又将朱文圭抛了两把,然后把他放在地上,拍
圭的脑袋。
“去和基基哥哥玩。”
朱文圭这一点还好,不是很缠人。和朱玩过空中飞人地游戏后,朱文圭便心满意足地凑到朱瞻基身旁去了。
朱正准备离开,却看见朱瞻基眼中流露出希冀之色。
朱棣暗自失笑。朱瞻基一直都皆力将自己表现成大人的样子,可他毕竟才四岁多,童心未泯。偏偏这种游戏也只有朱棣才能和朱瞻基玩——太监宫女们谁敢把太孙抱起来往天上抛?别说于理不合,即便没人找麻烦,万一有个闪失不怕诛九族?朱高炽若是抛开封建社会地伦理约束,倒是可以和朱瞻其玩这种游戏。可朱高炽自己走路都不稳,把朱瞻其抛到空中去估计没问题,但是否能够稳稳接住却说不准。
看着朱瞻基一脸的渴望神情,朱棣问:“基基,你也‘丢’好不好?”
朱瞻基咬着嘴唇,扭捏着说:“那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基基是大人了……大人能玩吗?”
朱棣笑道:“朕考验一下太孙地勇气,看把你抛到天上会不会害怕好不好?”
朱瞻基顿时雀跃,一纵身便往朱棣的怀里跳。
朱棣如法炮制把朱瞻基往天上抛然后接住,问:“怕不怕?”
“不怕!”朱瞻基骄傲得象只小孔雀似的,得意洋洋洋地望着朱文朱文小心思少,只是吮吸着大拇指,羡慕地看着朱瞻基。
“那再考验你几次?”
朱瞻基毫不犹豫地用力点头。
又考验了几次,朱棣宣布朱瞻基勇气勇气可嘉,已经通过考试。于是朱瞻基便趾高气扬地去向朱文圭炫耀。
……
昨天朱棣之所以限朝鲜使臣必须于午时前离开京师,就是怕走露了风声后言官来找他的麻烦,谁知这个麻烦终究没能逃掉。
早朝一开始,便有言官上奏说朝鲜是大明之属国,如今属国向大明求助,皇上不该如此对待,以免寒了属国之心。
朱棣耐着性子说道:“别说猛哥帖木耳是否侵扰过朝鲜还无法确认,即便确有其事,但一个是朕的直属封臣,另一个却是属国,亲疏有别,朕为何要胳膊肘向外拐?”
文官们谈起礼义廉耻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跟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辩驳很是麻烦。言官们一拥而上,向朱大谈特谈为什么胳膊肘应该向外拐。
朱棣只得另辟蹊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分明已经颁布了有邑贵族制度,那朝鲜国王本该自觉成为加入有邑贵族体系……他不肯成为大明的有邑贵族,莫非朕的福德不足,不配成为真正地天下共主?”
这便是上纲上线了。朝堂之上冷了一会儿场,这时兵科给事中郭骥站出来说道:“皇上,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并非普天之下都必须设置流官。朝鲜已经是我大明的属国,皇上又如何不是天下共主呢?”
“因风俗不同地理偏远等原因,一些地方不设置流官也不是不可以。但既然朕颁布了有邑贵族体系,那朝鲜国王为何不肯成为朕的直属封臣?”
于是言官们又纷纷讲述是属国还是有邑贵族并无区别,还举出王莽登基后强令周围属国的国王降王为侯地例子,说什么名称的改变对明朝实际好处,反倒惹得周围属国反感,实属智者而不为。
怎么会没有实际好处呢?!
根据贵族爵位继承法,未于藩学或国子监就读者,无继承子爵以上爵位地资格,这便意味着明朝能够对朝鲜的控制力更强了。若朝鲜王世子入藩学就读后仍然不亲近大明,又由于生母、配偶拥有大明皇室血统者各加三分之类的规定,明朝完全可以培养出一名更加听话的朝鲜国王。
除此之外,按照贵族法规定,有邑爵位还可以赎买。若朝鲜国王成为大明皇帝的直属封臣后,向明朝缴纳的赋税少了,别人将朝鲜国王的爵位赎买了也是符合法理的——有了这个制度,明朝从朝鲜获得的好处就不会是区区那么一点贡品了。
洪武年间拥有五千多万人口,每年税粮收入也不过三千万石左右。朝鲜地人口不好统计,采用后世某份资料的说法,即朝鲜此时人口为一百万,那么理论上朝鲜每年税粮收入不可能超过六十万石。这笔税粮收入除了需要负担王室的开销外,还得承担百官的薪水并且养活一定数量的军队。因此,朝鲜国王每年能够向宗主缴纳十万石已经是不可思议之极了。
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后会发生资本原始积累的现象,以至于某些垄断资本家所掌握的资本会超出常人的想象。另一方面,朱棣又颁布了长子继承法,这一法律亦会导致巨富之家掌握的财富愈加膨胀。因此,一旦朝鲜国王成为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中的一员后,那么某个中原地臣富赎买朝鲜国王的王位也就成了可能——该巨富拥有了朝鲜国国王爵位后,是否能够控制住朝鲜则是另说。
但这些理论一时譬讲不清,而且朱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地这些心思,免得别人误会了,反倒物议沸腾。
所以朱干脆以退为进。
“事情还没确定,你们就认定朕的直属封臣理亏,居心何在!”
方孝孺十族被诛后明朝官员地脊梁也没有全部被打断,何况如今朱并没有做那种令人恐怖的事。所以言官们并没有退让,而是顺水推舟纷纷要求朱棣彻查此事。
朱棣被缠得没法,只得冷着脸说道:“朝堂之上吵吵嚷嚷地成何体统?认为应该彻查此事的官员都站出来!”
经历过李贯事件后,大臣们对于在朝堂之上站队非常敏感。
见此情景,大部分官员都不知道朱棣接下来又会出什么缺德招数,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噤声了。不过,还是有少数言官并不畏惧,勇敢地站了出来。
大臣们全都紧张地注视着皇上,不知道接下来他会如何出招。()
VIP章节目录 第十七章 儿与仆
棣的视线如同刀子一般在他们的脸上扫来扫去,好朱这才说道:“由兵科给事中傅安和郭骥组成调查小组,去辽东以及朝鲜调查此事的真相。”
傅安和郭骥闻得此言,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若是由他们去调查,结论岂不是铁定不利于猛哥帖木耳?
没想到朱的话还没说完。
“证据、证人证词都要准确翔实。若因你们调查不实而逼反了猛哥帖木耳,朕会将汝等之罪行昭彰天下然后明正典刑!”
此话一出,傅安和郭骥的脸上全都露出无比悲愤的神情。而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是擦眼睛揉鼻子干咳嗽的什么怪相都出来了。
傅安和郭骥自以为明悉了皇上的想法:调查结果有利于猛哥帖木耳,他自然不会发飙;若调查结果不利于猛哥帖木儿,那么他一造反,傅安、郭骥这哥俩就得担着逼反有邑贵族的罪名被处死。因此,皇上实际上是想逼迫他们做出有利于猛哥帖木耳的调查结论。
傅安和郭骥都曾担任过出使敌国而没坠了明朝威风的使者,两人的胆气都没得说。傅安叩头抗声说道:“皇上,若小臣调查无误,而猛哥帖木耳畏罪造反,是否也将我等明正典刑?!”
看着傅安那满脸激愤的表情,朱棣先是不解,待想明白后,他恍然大笑。“你们以为朕想逼迫你们做出有利于猛哥帖木耳的调查结论?没那回事!”
朱棣略一默谋,说道:“朕申明一点:若有邑贵族造反,无论有何理由,皆要用派兵将之剿灭,主犯凌迟,诛九族;从犯处死;参与造反者贬为奴隶!”
将惩罚定得那么严厉显然是有必要的。明朝统治下有很多土司、游牧部落,如果这个造反轻纵,那个(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