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38 部分阅读

第 38 部分阅读

    :由银行贷款给小户,帮助他们偿还历年拖欠赋税。    如此一来,便不会造成小民小户为了偿还历年欠税而砸锅卖铁、倾家荡产的情况。    ”

    “民间借款年息大多在四成以上,大明皇家银行只取两成的年息,而且可分十年偿还,因此还债地压力也不至于压得小民小户喘不过气。    ”

    听了这些话。    杨荣的心头顿时一轻。    他思维灵活,所以对于银行这种新生事务并不反感——或许杨荣把银行当成钱庄了也说不定。

    杨荣略微默谋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问题。

    “若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不需要借贷的对象,银行利用其特殊地位而强制借贷;需要借贷的对象,却因为太过贫穷而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因此不贷。    这该怎么办?”

    杨荣的疑虑并非无因,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之所以失败,这个现象便是其主要原因。

    “大明皇家银行”的特殊地位嘛……朱棣想了想,说道:“朕打算让大明皇家银行逐渐民营,承包亦可,掺股亦可,总之将大明皇家银行地日常经营逐渐交给民间去做。    而且,无论是初期由朕派遣专人管理还是日后由民间管理,东厂都会对其经营进行监管。    这便可以减少银行的违法行为。    ”

    银行这种新生事物。    只要有利可图。    民间自然会逐渐跟风。    由于银行是新生事物,完全杜绝关于银行的各种经济犯罪显然不可能。    但是由东厂负责监管,总归会有些作用。    反正在朱棣的心目中,东厂的主要功能应该类似于后世美国的税务局——权力可以稍稍大一些,但绝不能象历史上地东厂那样权力那么大。

    “若是耕种自家民田者,银行看在有抵押物的面上,自然不吝贷款。    至于说耕种官田者……”

    朱棣顿了顿,脑中出现了沙皇俄国将份田卖给农奴的联想。    不过,这个办法可以满足耕者有其田的要求,但对于解决目前耕种官田者拖欠赋税的问题却没什么帮助。

    但这也难不住朱棣。

    明朝有一些土地是不用纳税的,比如说皇庄、王庄、其他贵族庄田、京军草场等。    然而实际上,这些土地的租金也产生了一个与田赋相类似的情况。    自明世宗即位后,除了很少的例外,它们都由地方官员管理。

    历史上皇庄的产生本来就是始于永乐时期,朱棣决定提前做这件事:改江南地区地官田为皇庄!反正维持皇家正常生活本来就需要一定地经费。    修缮宫殿;供养皇宫里的妃子、宫女、宦官;赏赐文武大臣,哪一样不需要皇帝掏钱?不设置内库,皇帝也不会缺钱,区别只在于那样皇帝便只能把户部当成自家地钱袋子——这样公私不分的危害性显然更大。    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将两者彻底分开。

    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五府耕种官田地农民每亩需要缴纳七八斗甚至一石的赋税。    看起来很高,因此贪小爱便宜的农民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但是将官田改为皇庄后,基本田赋便和其他民田一样只需要缴纳五斗了。    而多缴纳的部分,则明明白白当作田租缴纳。

    朱棣打算再下一道圣旨,声称隶属于皇庄并且欠着田赋的农民不再欠赋税,而是欠田租——如此一来,无论将来朱棣允许那些农民缓缴田租还是干脆蠲免历年所欠田租。    那便都不再和赋税产生任何关系,别的农民也不至于因此而产生“皇帝会蠲免历年所欠赋税”的幻想。

    ……当然。    之前江南官田所欠地赋税朱棣却并不打算认帐。    因为这笔欠税的数额实在太大,朱棣虽说是皇帝,却也承担不起那么大一笔债务。

    听到皇上想出这么个办法来,杨荣忍不住拍手称好,一大段颂扬地话不要钱似随口就说了出来,听得朱棣“龙颜大悦”。

    朱棣满怀恶趣味地想:将抄没田变为皇庄真是个好办法。

    之前朝堂上多次出现过酸儒进谏让朱棣对江南减赋的事情。    这下好了!朱棣从善如流——将官田变为皇庄后,江南所有田产的基本田赋只不过五斗。    而且耕种皇庄田地的佃农还不用缴纳基本田赋……但皇庄收取地租总该天经地义吧?而且皇庄所收取地租的额度比其他地主要少得多,这总归可以表现皇上的仁慈吧?!更何况朱棣还开天辟地地规定皇庄同样纳税,这样还不“仁”,那怎么样才能称得上“仁”?!

    其实改官田为皇庄后,耕种皇庄的农民上缴所得并不会减少。    只是不知道那些酸儒会不会象朝三暮四地猴子那样更开心一些?

    想到将官田改为皇庄后不仅能够解决小民小户拖欠太多赋税的难题,还能顺便消除江南官员总是就江南重赋喋喋不休的麻烦,朱棣不禁大乐。

    当然,明白人还是有的。    至少顾炎武就认为明初江南民田税额甚轻,因为重科田只是抄没田。    只不过到嘉靖中期,欧阳铎行牵耗法,结果抄没田与民田均税,那时才赋税大重——即便民田与抄没田均税之后,江南田赋更重了。    但相对于明朝其他地区,江南仍然是饿死人以及造反最少的地区。    显见每亩七八斗甚至一石仍然没有超过税收极限。

    其实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明朝赋税实在是很轻——清顺治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期间只有二千万人口和六百万顷的田地,尚且能征收2100万两白银和六百万石粮食的赋税,甚至高于明帝国至少六千万人口和七百万顷田地的正常赋税。    这样一比较便可得知,明朝地赋税额度上调空间至少还能翻一番。

    不过,朱棣并不打算将江南的田赋调得更重——来自后世的朱棣自然认同民富才能国强的观点,涸泽而渔绝不可行。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民富的同时,朝廷地税收政策别出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民富而国弱的怪现象。

    为了获得好名声,朱棣带着矜持的笑意告诉杨荣:他决定不专门指派管庄人员去管理皇庄。    而是委托户部派遗州县官取代。    即“有司代管”。    皇庄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每年将田租交纳给宫廷使用。    作为皇室的费用开支。

    朱棣的这个想法再次获得了杨荣等人的齐声称颂。

    同时,为了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已经有些飘飘然的朱棣决定带个好头:作为皇庄的所有人,皇帝也同样纳税!

    当朱棣得意洋洋地宣布将来皇庄也同样纳税时,本以为会再一次获得底下人的赞颂,却没想到杨荣象是受到了极大惊吓似地,失声道:“臣万死不敢奉诏!”

    在朱棣疑惑地目光下,杨荣组织了一下词语,严肃地说道:“皇上愿意拿出钱来分予天下子民,那自是皇上一片仁慈之心!然而皇上也应遵道,也得依三纲五常仁教义正,这万里江山世界才治得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上如何能够象普通小民一样向户部缴纳赋税呢?!微臣以为,皇上关心天下子民,尽可以从皇庄收入中划出钱来给予户部或是直接用以救济灾民,但是皇庄缴税一事……臣请皇上收回成命!”

    听到这里,朱棣总算明白了杨荣的顾虑。

    封建社会中皇帝之所以能够对天下臣民生杀予夺,其理论依据便是天授皇权。    既然是“天授”,那自然得和神秘主义密切结合起来。    否则,如果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只是个普普通通地人,没有任何神秘色彩,那还有谁愿意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三纲五常封建lun理?如果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样纳税,那么“天授皇权”的权威就会受损,进而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事实上,直到二十一世纪诸多已经实行君主立宪的王室仍然享受着免税待遇——若是和普通平民一样缴税,又如何能够凸现王室的特殊?

    其实封建社会中皇帝或是国王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神秘性,相比较而言中国还不算做得很过分。

    太平洋某岛屿上的国王,不与普通人见面,甚至双脚不得沾地。    结果当时的欧洲人一直误以为那位国王是一位政治犯。

    再拿日本来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但中国也曾闹出过册封日本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的误会——即便美国用军舰大炮轰开日本的国门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仍然以为幕府将军便是日本国王——用后世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这便是装B装成了傻*。

    细细思量之后,朱棣觉得杨荣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朱棣却仍然决定坚持让皇庄纳税。

    因为,皇庄纳税将会对明朝未来的财政税收带来极好的影响。    有了皇庄纳税的榜样,那么由皇帝所赏赐的王庄以及贵族庄田也将失去避税的理由。    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有一个现象是大量的自耕农带着田产自愿投入王庄、贵族庄田充当佃农用以避税。    这些流失的税收加起来,数额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坚持让皇庄纳税,如何才能避免损害皇帝的神秘性呢?

    VIP章节目录 第十三章 怪人周煜

    第十三章  怪人周煜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呢?

    ……

    朱棣突然灵机一动,说道:“杨荣,这却是你想左了。    皇庄纳税,并非朕本人纳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若说皇庄属于朕,难道整个天下哪个地方又不属于朕?若说皇庄属于朕便不收税,那其他地方收不收税呢?”

    “况且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哪里瞧得上皇庄的那点子收入?事实上,皇庄收入只是用来供养皇宫中的宫女、宦官等人——既然皇庄提供的收入并非给朕享受,那么皇庄又为何又算作朕之私产?如此,皇庄有什么道理不缴税?……也罢,将之称为皇庄容易令世人误解,将来那些庄园的正式称呼就叫做宫庄。    ”

    这纯粹是强词夺理,可尽管朱棣信口雌黄、一派胡言,杨荣却反而觉得更难措词反驳了。    想想,皇帝挖空心思地要缴税总比拼命收刮民财要好得多,杨荣咽了口唾沫,最终闭上了嘴。

    朱棣为自己辩言奇思妙想而得意非凡,于是谈兴更浓。

    将抄没田改为皇庄后,由于佃农的实际负担未必减轻。    为了安抚佃农,朱棣打算再出台一项推恩令。

    这份推恩令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经核定确认后,宫庄田租永不加租(这和清朝的永不加赋是一个意思,其潜台词便是永不减租)。

    第二。    宫庄的佃农拥有无限期耕作所租土地地权力,即永佃权。    永佃权世代相承,可出租、典押或买卖。

    永佃权有利于佃农经济独立性倾向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因为,无永佃权的佃农在土地上种植什么作物通常由地主决定,而有永佃权的佃农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处理。    此外,佃户还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佃耕的土地上进行土壤改良,使原来贫瘠地土地成为肥沃的土地。    有利于作物种植地扩大和土地收益的提高。

    第三,规定宫庄的佃农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赎买他们所佃种的土地。    分期付款的年限弄长一点,就20年吧。    这样一来,每年需要支付的数额便不会超过佃农地承受能力,若干年后待宫庄的佃农彻底赎买了土地,那便可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永佃制下,田地产权分离为两层。    不由同一人执有:业主握有所有权,称田骨或田底,业主没有田地的使用权,只有受益权,即收租权;佃人握有田地的使用权,称田皮或田面。    田皮的所有人如果不愿自己耕种,也可以将田皮出租给其他农户,坐收若干地租。    相对于田骨业主所收之大租而言。    田皮所有人收取地田租称之为小租,是为二地主或三地主。    田骨与田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物权,互相独立。    田骨与田皮各有自己的市场,也各有自己的行情,由自己市场的供需情况所决定。

    原来的历史时空中,田骨地所有人有收租权。    同时有向政府纳田粮的义务。    田皮的所有人有耕种土地之权,只纳租而不负担田赋。    由于朱棣所进行的赋税改革中增加了浮动田赋的概念,因此田骨的所有人只需要担负基本田赋,而浮动田赋则由田皮所有人承担。

    之所以让佃权所有人缴纳浮动田赋,并非因为朱棣本人就是田骨的所有人,因此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真正的原因在于:既然田租已经固定不变,可产生变化的只是田地产出,那么浮动田赋由田皮所有人缴纳自然比田骨所有人缴纳更为合理。    反之,若强行规定基本田赋和浮动田赋均由田骨所有人负担,那么地主们就不可能接受永佃制——相较而言。    佃农如果拥有永佃权。    则缴纳地田租比没有永佃权要少。    拥有永佃权后,佃农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扩大再生产。    改善生活和积累财富。    所以,朱棣希望永佃制能够得到推广。

    由于永佃制地田地产权分离成受益权和使用权,第三人若强行以永佃人申报的浮动田赋地十倍价格强制购买该田产,却只能购得该田产的使用权,这自然不合适。    因此朱棣只得亡羊补牢再追加一道指令:规定浮动田赋细分为甲类浮动田赋和乙类浮动田赋。    田产受益权和使用权为同一人的缴纳甲类浮动田赋;田产受益权和使用权为不同人的缴纳乙类浮动田赋。    如此,便不至于误导购买田产的人。

    朱棣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构思,却苦了一旁的内阁学士杨荣。

    历史上常出现倚马待诏的现象,那是因为开国皇帝总需要打仗,在战争期间发诏令,一旁的文臣只能倚马待诏。    朱棣虽说勉强称得上马上皇帝,但现在又不是御驾亲征!说是微服私访,其实还是以游玩为主。    当初皇上在六位内阁学士中单单挑选了杨荣时,他还得意得不得了。    可现在,杨荣却只能暗叹倒霉。

    朱棣喋喋不休地讲述着他的构思,弄得杨荣实在是苦不堪言——杨荣记忆力超群不假,但他昨夜没睡好,又需要将这些长篇大论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暗自感叹着命苦,却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杨荣回头望去,他眼尖而且记忆力又好,立时指着后面说道:“那人不是昨天带头和林知县打擂台的粮长吗?”

    朱棣皱着眉想道:这人急匆匆地象是逃命的样子,难道常州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朱棣一声令下,于是侍卫们便将周煜拦了下来。    侍卫习惯性地对即将靠近皇上的陌生人进行搜身时,竟然搜出周煜随身携带着地三千贯大明宝钞。

    周煜以为遇上了拦路抢劫。    吓得惊嚷鬼叫差点没尿裤子。    这次跟朱棣出来的侍卫都是精挑细选的,而周煜明显只是个普通人,可两名侍卫架住周煜一个人,却几乎被他挣脱——一个人在危急时所爆发的力量固然极大,但侍卫担负着皇上的安全,若是被周煜就这么挣脱了,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可能被处罪。    重则甚至可能族诛。    所以,尽管周煜挣扎得极为激烈。    但那两名侍卫终究还是制服了周煜。

    由于周煜一直拼命挣扎着,惹得一旁的纪纲大怒,于是踹了他一脚。

    “老实点!”

    接下来发生的事令朱棣大为愕然。    纪纲地话一出口,就听见周煜先是发出了一声糁人怪叫,紧接着,他居然哭了起来。    那哭声非同凡响,惊天动地。    而且一阵紧过一阵,竟是伤心之极的哭法。

    一般来说,一个人若是情绪异常,等他哭一会儿自然会停下来。    可大道上不时会有行人经过,为避免误会,朱棣只好打断周煜,问道:“你不是常州县地一个粮长吗?携带大量现钞一副急匆匆地样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是犯罪潜逃?”

    听到这个问题后。    周煜瞪着眼睛看了朱棣好一会儿,一边打着噎一边问道:“你不是拦路的强人?”

    朱棣笑道:“你看我们象强人吗?”

    周煜终于确定自己不是遇上了拦路抢劫。

    昨天杨荣穿着官服,况且周煜也不敢盯着钦差多看,因此竟然没有发现他的身份。    不过,朱棣的行为举止自有一番气度,一旁训练有素的侍卫又彰显出主人身份的尊贵。    所以周煜总算慢慢止住了哭声。

    渐渐平静下来后,周煜带着哭腔老老实实地答道:“大人,算命先生说小的近日必有大难,只有往南方走才能避开这次灾祸,所以小地就变卖了部分家产去南边躲灾。    ”

    朱棣并不相信周煜的这番说辞。    当时听林海说过,这周煜家中也不过一千余亩土地,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官田。    这三千贯现钞,总得卖个两三百亩地才能筹到。    两三百亩土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脱手?

    听到朱棣的质问,周煜长长叹了一口气,象是想要把心中的郁闷忧愁全都从这口气中吐出来似的。

    “谁说不是呢?买家知道我急着用钱。    拼了命地压价。    结果只花了三千六百贯就买了我两百五十亩地……放在平日,那些地怎么着也能卖上五千贯。    ”

    “去南方避难用得着携带这么多现金?”

    面对朱棣再次质疑。    周煜嘴里好象含着一颗苦橄榄似的,嚅动了一下,小声暗哑地解释道:“大人您不知道。    我今年真的是命犯太岁!算命先生说我近期有祸事,一开始我还将信将疑。    可大前天常州知县追缴税粮时我才知道,那个算命地别看貌不惊人,却真真正正是个神算呢!”

    说到这里,周煜又连连叹气,听得出他确实是后悔到了极点。

    “刚刚听到父母大人正强行追缴拖欠赋税时,我想着这大约便是算命先生说的灾难了。    ”

    “说起来这些年来一共也只不过拖欠了四百贯,可小人也真是吃猪油蒙了心,仗着妻舅是常州知府,便拉出知府大人和父母官大人打擂台。    谁料父母官大人根本不卖知府大人的面子,两边居然弄拧了。    ”

    “俗话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更何况这件事本来就是小人挑起来的。    当时小人就想:县官不如现管,而林知县偏偏既是县官又是现管,事后小人肯定会遭报复。    这个灾,比一开始要缴纳拖欠的赋税还要大。    ”

    “谁又能想到,小人的灾难竟然还不止于此。    后来竟然有天使到场颁布了圣旨,将妻舅锁拿进京……”他说到这里,双手抱住了头,一副痛不欲生地样子。    “俗话说破门县令……如今妻舅已经犯事被锁拿进京了,小人连最后的凭仗都没了,还不赶紧逃走,难道等着家破人亡吗?”

    听周煜杂七杂八地说了那么多,朱棣还是没弄明白周煜为什么要变卖家产随身携带那么多现金。

    “都到这种地步了,我还能不信那位神算的话吗?神算说越往南越吉利。    我得按照神算说的话去做。    ”

    “如果只是单纯拖欠税款,大约到海南躲一阵子便能消除晦气了。    ”

    “如果只是父母官与妻舅弄拧了,那便大约要到南洋待一段时日才能消除晦气。    ”

    “如今连妻舅都被锁拿进京了,这自然预示着我所面临的灾难奇大无比……”周煜神经质地一笑,那笑比哭还难看。    “所以,小人打算去比南洋还要远的地方消除晦气。    去那么远的地方,估计小人这点钱还不够呢。    ”

    朱棣深深地看了这个倒霉家伙一眼,挥挥手。

    “放他走!”

    被释放后,周煜竟然什么话也不说,而是失魂落魄地骑上马,赶紧朝南边急驰而去。

    看着周煜的背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朱棣隐约觉得自己似乎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一时之间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事。

    对航海颇感兴趣的马三保凑了过来。

    “皇上,比南洋还要更南边有陆地吗?您猜那个周煜能不能到达那里?”

    朱棣若有所思地答道:“那便要看他地运气了。    ”

    “如果按照那个算命先生地说法,越往南周煜的运气便越好,那么他或许能够发现澳洲大陆……但如果他地运气好过头了,那么他或许会跑到南极洲大陆去也说不定……”

    周煜的背影消失之后,马三保仍然和朱棣讨论了好久。

    三千贯说少也不算少,至少相当于后世一两百万人民币的购买力;但说多也不算多,因为这笔钱顶多只能买一条小渔船,想要买条能够远洋航行的大船却是想也不用想的。    但由于事情尚未发生,谁也不知道周煜究竟会怎么做,当然也就无法讨论出什么结果来。

    这时,朱棣终于想起刚才自己忘了什么事!

    周煜也算是家大业大的地主,显然不会是骗子。    他既然立志去比南洋更南方的地方去,站在朱棣的立场上,其实是应该给予他资助的——西方在大航海时代初期就经常有大贵族甚至王室为航海家、探险家提供资助经费,而这种资助行为则进一步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说起来,朱棣离宫之前已经下令遣中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如果马彬的速度快,正好应该在这两天出发。    让马彬顺道带上周煜一程岂不是正好?即便从那只小船队中拔出一艘船给周煜,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朱棣刚才偏偏压根就没想到资助的事情。

    不过,既然连周煜的影子都看不到了,朱棣也懒得命令侍卫去追。    现在周煜的精神状态不算好,说是惊弓之鸟都是轻的。    万一派侍卫去追,把他吓得从马背上摔下来并且摔断了脖子,那岂不是造孽?

    幸好这时苏州城的城廓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朱棣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了。

    不过,城门口挤着一大堆人,发生了什么事呢?

    VIP章节目录 第十四章 苏州(上)

    VIP章节目录 第十四章 苏州(下)

    第十四章  苏州(下)

    朱棣摇摇头,硬着头皮凑到木桌前。

    “让一让,让一让,给我腾点位子出来……老板,给我来一碗。    ”

    老板立马拿起一只“海碗”朝里放上一些已煮熟的鸭肠、鸭心、鸭肫和“小蛋黄”等“碎件”,然后再从傍边的水桶里撩起一勺已被切成半寸大小的块状鸭血块,沥去水滴放进锅中一边的清汤里烫煮。    两、三分钟后,便将烫煮熟的鸭血块倒进“海碗”、再加上一勺锅内正吊着的滚热的鲜汤、撒上碧绿的葱花、浇上少许胡椒,然后端了过来。

    这碗汤,翠绿的芫荽,晶莹的粉丝,沉浮的一些细碎的鸭胗、鸭肠、鸭肝,红的白的,让人一眼看去就立即被那种说不清的诱惑缠绕住了。

    朱棣先挑了一块鸭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进了嘴便立即顺着喉咙滑了下去。    又喝了口汤,舌尖便顿时沉浸在那浓厚的滋味里萦绕徘徊起来。

    真是的,这些人怎么这么手巧啊?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也可以做得这般精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沉醉痴迷。

    朱棣不怀好意地看了眼那个摊主,忍不住又动起了上次那种心思来……不过,现在还不急,回京时再捎上他也不迟。

    朱棣却也不是吃独食的人,大块朵颐的同时吩咐道:“老板,再给我的伙计每人来一碗。    ”

    摊贩一喜,忙不迭开始做鸭血汤。

    君有赐。    臣不得辞。    杨荣无可奈何地接过海碗,大约是因为鸭血汤的温度太烫地缘故吧,他捧着海碗一个劲地呲牙咧嘴。    朱棣回过头看到杨荣这种窘境,便说:“你坐下吃吧。    ”

    两条长凳上若是挤一挤,倒也还能再挤下三四个人,但杨荣又怎么敢和朱棣挤位子?只能含含糊糊地说道:“我还是站着吃吧。    ”

    朱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就象下跪一样,若他吩咐免跪但大臣并不接受这种好意。    朱棣是向来不勉强的。

    朱棣原本准备吃完鸭血汤便离开的,但杨荣等人还没吃完。    总不能不等他们吃完就离开吧?

    于是朱棣便无话找话地和摊贩老板说道:“老板的生意很不错嘛。    ”

    老板笑眯眯地答道:“托您的福,还过得去。    ”

    “怎么是托我的福呢?”朱棣一本正经地说道:“这玄妙观小吃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听说是宁王功劳……你们难道不感激宁王?”

    他这话一说,不但心思最为灵动地杨荣,连张辅、马三保都是一惊。

    前些时候曾经有言官弹劾宁王收买人心,其起因便是宁王提供太过廉价的饭菜。    封建社会提倡富户设粥棚,但皇室宗亲做这种事却是一种忌讳——担心他们收买人心造反。

    尽管宁王不是设粥棚赈济。    但那饭菜地价格太低,而言官偏偏又是一种习惯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职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件事。

    言官指责宁王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但是在朱棣看来那种低廉价格也很正常。    普通人家一餐类似规格的饭菜需要十文成本,然而如果大规模采购其成本自然会降下来。    只要具体的办事人员没有从中贪污,或者说贪得不多,那么八文的价格应该说也是合理的。

    所以,朱棣便下令让朱权将帐本交上来。    一算之下。    在不考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价格定为八文甚至还略有赢余。    于是,朱棣便将那名言官痛斥了一番。

    在外人看来,这自然是一副“兄友弟恭”地景象。    然而只要不是傻子,谁会相信天家会有温馨的亲情?即便是宁王朱权自己也不会相信。    要不然,为什么之前宁王一直都并不是特别贪图享乐。    而朱棣一成为皇帝后他就主动要求跑到苏州去享福?还不是怕朱棣成天惦记着对他下黑手!

    摊贩老板一脸奇怪地问道:“玄妙观小吃的生意兴隆是宁王的功劳?这是怎么说的?”

    听到这样的答案,朱棣一脸笑眯眯的表情,连杨荣等人也放了心。    朱棣自然不会费力去解释玄妙观小吃的兴起确实有宁王地功劳。    本来话说到这里已是皆大欢喜,谁知摊贩老板又说了一句。

    “若说要感激谁,我看还是应该感激一字并肩王。    ”见朱棣、杨荣、张辅、马三保全都眼都不眨地盯着自己,摊贩老板洋洋得意地说道:“一字并肩王手下的八府巡按四处巡察,现在衙役们谁都不敢勒索我们这些小商小贩了,都生怕被我们告到八府巡按那里去。    ”

    听到这里,朱棣脸上的微笑一下子凝固了。

    摊贩老板却没看出朱棣已经笑得很僵硬了,又意犹未尽地说道:“只可惜八府巡按平均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    而且八府巡按手下的也人太少了……也没有固定的办事衙门”

    八府巡按其实只是民间的说法。    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巡按御史”。    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察。    而那些出巡各省的御史则称之为“巡按御史”。    又由于巡按御史实际上是“代天子巡狩”,因此一字并肩王一系所派出的监察人员甚至连“巡按御史”也不是,而只是监察部刑局属下的“按察司官”——都宗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部刑局下属的“按察司官”自然更少,额定人数只有五名……摊贩老板说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都已经说多了。

    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出巡许带书吏一名,照刷文卷,许带人吏两名;若应用监生,必须临时奏请。    书吏及承差监生必须与巡按御史同行。    不许相离。    若是没有皇帝系与一字并肩王系的相互监督,无论是“巡按御史”或是“按察司官”出巡都不可能只带这么一点人。    可一字并肩王一系派出地监督官员哪敢露出半点把柄?既然连名正言顺的“巡按御史”都顶多只能带三名随员,一字并肩王系的“按察司官”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让随员的名额超过三名。

    不过,若说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地人手不够却也未必。    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所巡之处,在职权范围内,如需调阅案卷。    传问官吏,所在官吏不得推托。    各级官吏对巡按御史“不得挟私沮坏。    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问人数,敢无故占像不以发者,与犯人同罪。    ”按察司官地权力比巡按御史地位稍低,但同样可以调阅案卷、传问官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支使地方上的胥吏。

    至于说没有固定地办事衙门,则是那位摊贩老板误解了。    巡按御史按期周行所部各府州县,必须有固定的治所才能就便处理公务及饮食起居。    因此。    各府州县衙署附近皆建有察院公司,即“专为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出巡听理词讼、照刷文卷而设。    ”御史及按察司官留住处理公务时,地方官府必须派兵守护,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即使是地方行政长官,未经允许也不得擅自入内。    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地巡视范围很大,并不拘泥于是一州一县。    因此大体上总是流动办工——这也是摊贩老板误解八府巡按没有固定办事衙门的缘故。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而监察部刑局按察司额定官员只不过区区五名。    朱棣怎么也想不到,无论是人数还是权威都更占优势的前提下,一字并肩王一系在民间居然比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好评。

    朱棣强忍着沮丧,不耻下问道:“老板,当今皇上派遣御史、给事中分行天下。抚安军民、赈济灾民、考察吏政、复核和受理诉讼案件、考察政教民情、查勘农田水利及公共设施……你为什么会更感激一字并肩王呢?”

    “当今皇上自然没得说,”摊贩老板憨憨一笑。    “可那些为恶的胥吏更害怕一字并肩王派出的八府巡抚,而胥吏规矩了,我们的日子才过得更加舒坦……”

    舒坦你妹!

    朱棣谈兴全无,站起身来吩咐结帐。    经过马三保身边时,朱棣却也没忘了吩咐他按上次那样办理。

    朱棣地习惯是每到一处先吃美食,接下来便是逛美景。

    苏州四大名园中,唯留园目前尚未建立,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都已存在。    而且古代苏州历史上风行建造私家园林,名园遍布。    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后世苏州绝大部分私家园林都遭受了彻底或不彻底的破坏。    幸存的园林极少,但在这种条件下尚且仍然是中国最为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如今苏州有着大量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私家园林。    想来风景更佳。    可朱棣现在却一点游玩的兴致都没有,而是一脸晦气地径直朝着宁王府而去。    杨荣等人颤颤惊惊地蹑脚跟在后面,生怕朱棣将一腔邪火撒到自己身上。

    城内本该禁止纵马飞奔的,可朱棣却不管不顾,上马后便一计马鞭,然后在城中飞奔起来,惊得道上行人纷纷避上。    自穿越以来,朱棣还是第一次风驰电掣般地纵马狂奔,这时他才隐约体验到“速度”原来也有如此快人心脾的作用。

    ……

    宁王府里,朱权正悠哉悠哉地喝着银鱼氽汤。    这太湖银鱼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清康熙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可想而知味道自然是好地。    正感叹着当初自己当机立断抛下雄心壮志来苏州享福是个正确无比的选择,突然帘栊一响,杨荣、张辅一边一个挑起帘子,朱棣蹇槛而入,瞟了朱权一眼。

    “很会享受嘛。    ”

    朱权几乎跳起来,瞪大了眼,仿佛不认识自己的四哥了。    他结结巴巴地问道:“皇……皇上,您怎么来了?”

    朱棣没好气地说道:“怎么,苏州如今已经是你的独立王国。    不许朕来?”

    朱权“扑通”一声匍匐在地。    这种诛心之语没办法回答,所以只能请罪:“臣弟万死,请皇上恕罪。    ”

    朱棣也知道这种迁怒很没有格调,走到主位上坐下,叹口气,让朱权起身。

    当初一字并肩王体系是他自己设计地,而迫使一字系监察官员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疯狗似地乱咬。    同样也是他算计的结果。    朱棣万万没想到,(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