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部分阅读
都已不在了……这里都是自己人,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黄观沉吟片刻,说道:“广泽王朱允和怀恩王朱允应该是死于水土不服。当日皇上命我等移民均带上观音土,吃了观音土后,对于适应水土不服确实有效果。那广泽王朱允和怀恩王朱允大约是自恃身份尊贵吧,坚决不肯服食观音土,染上时疫倒也并不稀奇。”
“……只是那敷惠王朱允熙明明好好的,又怎么突然暴毙了?子爵阁下,你知道什么内情吗?”
“王府内外都是由皇上派去的人所把持,”铁铉一哂。“我能有掌握什么内情?”尽管口头说不知内情,可他却又偏偏补充了一句。“只是据说专门专门负责敷惠王饮食地太监第二天便‘自杀’了,也不知真是畏罪自杀呢,还是……”
有邑三等男爵景清不禁错愕,瞠目结舌说道:“这不是欲盖弥彰吗?”
“皇位都明目张胆地篡了,这点子事有什么不敢的?”至今只是有邑轻车都尉地卓敬满脸的不屑。“别说这些有地没的,如今三位监国都已身故,估计不久后本土那边会在吕宋设立一个都指挥使司来控制这里吧。”
“不成!”景清扫视一眼议事厅。“吕宋王国是建文皇帝遗孤地领地,这一年来,吕宋岛上的汉籍移民已经增加到三万多户。如果再加上我们所俘虏以及控制的土著人口,吕宋王国的总人口数已经接近二十万了。凭什么从帝国本土派一个都指挥使来骑在我们头上?……只要我景清不死,我就在这里等着那个都指挥使来!”
“胡说八道!”铁铉喝道:“当初你若是针对帝国本土的那位成功了,却也没什么好说的。如今针对一个指挥使使用这一套五步溅血的把戏,即便成功了,帝国本土再换一个来就是了,有什么用?!大家还是集思广益拿个章程出来是正经!”
铁铉的爵位最高,而且无论是在靖难之役中还是在吕宋,他所表现的能力也是大伙所公认的。听到铁的斥喝,景清象是泄了气的皮球一个,吭都不敢吭声。
这时黄观慢吞吞地说道:“大家的心愿都是为建文遗孤守好这一片基业,是不是?如果是,那就听我一言。”
黄观是有邑一等男爵,仅比铁铉低一级,在整个吕宋的有邑贵族中排名第二。
在吕宋,基本上是谁的爵位高谁说的话分量就越重。所以,大伙们便静下来仔细听黄观的意见。
“正面硬抗是万万不可的。忽略大明本土的实力不谈,仅就那三个王府的护卫兵就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就战士的人数而言,我们全部加起来也只不过比三个王府的户卫兵稍多一点。”
这时低下有人小声反驳:“加上土著,我们可以凑出王府护卫五倍的兵力。”
黄观摇摇头。“那些土著兵打顺风仗还能摇旗呐喊一下,若是和王府护卫兵正面硬撼,他们不反水都谢天谢地了。”
黄观不欲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又说道:“刚才景清说吕宋岛上的汉籍移民已经增加到了三万多户,可是我们这些‘左逆文臣’的老人所控制的人数,却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若是正面硬抗,不用大明本土出兵,仅王府护卫兵和后来移民过来的有邑贵族就不是我们能轻松解决的。”
“所以说,我们只能换一种办法。来吕宋之前,大家都看过《移民纪要》那本小册子吧?上面有一段话,说是封建采邑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可组建议会。”
“皇上的心思其实很明白。若是吕宋组建了议会,那么无论是吕宋国王还是广泽王朱允、怀恩王朱允以及敷惠王朱允熙这三位监国,对吕宋的控制力都将大为削弱。”
黄观顿了顿,似笑非笑地说道:“然而如今情况特殊,三位监国都已身故。所以,我们只能提前组成议会,用以代替监国的作用,以免皇帝以此为由设立一个吕宋都指挥使司来压在我们头上……既然建议是我们提出的,那么进入贵族院的条件自然必须好好斟酌,使得在座诸位都能够符合进入贵族院的条件……”
“……至于说削弱了国王的权力的问题,只要诸位继续无条件忠诚于建文皇帝的遗孤,那么还有什么问题呢?”()
VIP章节目录 第二章 还乡
会有什么问题?
当然会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
封建采邑制度下,每一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都几乎相当于国王,而真正的国王对王国的控制力自然也削弱了。黄观并不知道后世会出现国王基本上只存在象征意义而不掌握实权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他是个聪明人。一旦成立了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议会,那么王权自然会更受制约。
黄观之所以提出成立议会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保。相较于成立吕宋都指挥使司,成立议会后,自己的命运就会更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此外,黄观也相信这么做是符合朱棣心意的——要不然,《移民纪要》中为什么会特意提到“议会”这种组织?
至于说建文遗孤是否能够掌握吕宋王国的实权,这便不是黄观所关心的了。正如当时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所有的“左逆文臣”们都能够自始至终地无条件服从建文遗孤的意志,那么建文遗孤自然也就能够牢牢地掌握整个吕宋王国。但是这可能吗?
想到这里时,黄观略带讥讽地摇了摇头,不再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将思路放在了此行的目的上。
左逆文臣们的秘密会议结束后,黄观没过几天便带着长子踏上了返回帝国本土的行程。
当时左逆文臣们被流放时皇上允诺,只要升为男爵,左逆文臣的罪孽就算彻底赎清了,然后便可以自由往返殖民地与帝国本土。这一年多来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实力增加得很迅速,黄观升为男爵已经很有一段日子了。之前他总是对皇上有种说不出恐惧,因此下意识地没有在升为男爵后立即返乡。但是那天看到无忧无虑却又丝毫不象读书人子弟的长子时,黄观突然意识到必须回家乡一趟了——若是不将黄昌伟送回家乡就读,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毁了!
中国人有一种优良传统,那便是无论移民哪里,只要条件许可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读书。然而在吕宋,却实在没有这种条件。倒不是说找不出读书人来教孩子,而是说周围的环境实在不利于读书。
刚刚抵达吕宋时,为了尽快获得返回大明本土的合法资格,所有的左逆文臣们都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采邑。创业之初条件是最为艰难的,大人们固然忙得是焦头烂额,就连十多岁地孩子们也不得不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地适应能力是最强的,没用多长时间,他们便习惯了挽起小弓参与打猎或者监督管理土著奴隶们。
如今条件已经好转,孩子们不必继续参加劳动以及监视管理奴隶劳作了。而且领主们还办了私塾让孩子们读书,条件较好的家庭甚至还给孩子配上了已经驯服的土著仆人。但大人们却悲哀地发现,那些半大孩子们的心已经野了,已经不怎么读得进去书了。
黄观身为状元,自然不能接受。所以,他决定将黄昌伟带回大明本土,将儿子托付给人友人教育。
如今大明本土与吕宋之间来往的船只已经很多了。从本土往吕宋去的船只主要是载人,偶尔也有专门贩卖水牛地,从吕宋往本土去的船只则装载着吕宋地特产以及水稻——吕宋的气候实在很适宜种植水稻,多雨不说,平均气温也高,能够轻轻松松一年两熟。
俗话说近乡情怯,可黄观抵达本土后朝着家乡行进时,却根本没有近乡情怯的感觉。因为他的脑海里已经被别的事所装满了。
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大多都种植水稻。所以,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对水稻的价格也比较敏感。第一次丰收时,所有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本土而来地商人们进行收购时,他们的兴奋之情却不约而同地消失了,因为,收购价不仅仅是比他们想象得要低,而且是低多!
尽管收购价极低,但有邑贵族们却只能被迫接受。他们移民吕宋的时间还短,在生存压力之下,尽管吕宋岛的林区出产优质硬木,但他们却根本没有发展造船业念头。也就是说,如果不将水稻卖给本土而来的商人,凭吕宋的有邑贵族本身却也没办法将货物运到本土去卖。同样的原因,尽管吕宋岛上的铁矿并不缺乏,但吕宋岛上的采矿业和冶炼业还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吕宋岛上的移民所急需地农业工具以及兵器等,全都依靠从本土进口——既然不能自力更生,那自然也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了。
若是不卖掉水稻,哪来得钱购买耕牛、农具以及战斗需要的兵器盔甲?更何况之前为了购买急需地物品,几乎所有的有邑贵族都借过高利贷——即便不再购买任何东西,但债务总得偿还吧?
有邑贵族们最终被迫接受了那低得令人欲哭无泪地收购价格,心中却是无不芥蒂的。商人们低买高卖,运用一切办法追求最高利润地作法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痛恨,因此心思不深的有邑贵族便愈加痛恨商人了。而心思复杂的有邑贵族则怀疑这其中有着皇上的诡计。
在抵达本土之前,黄观自然也曾经怀过水稻价格过低会不会是皇上在其中动过手脚。然而一路走来,黄观对于皇上的怀疑却越来越淡了。
大道的两旁,大牲口随处可见,在黄观的记忆中,大牲口的数量明显增加了。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本土实施了所谓的“无牛税”。为了避税,但凡有需要而且有能力的家庭便都添置了耕牛。一牛
上七八个人,当全国各地都想方设法地逃避“无后,其结果便是大牲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运。而大牲口的增加,便直接导致了地主们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更何况大明如今实行了新的税法,无田的佃农、长工需要额外缴纳人头税附税,因此导致人工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于是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便是,本土的人均土地占有量竟然呈现出了缓慢上升的趋势——黄观自然不可能获得官方地资料,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智力以及收集地相关信息作出了同样的推测。
又由于皇上召开了那个什么所谓的“献宝大会”,因此应用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奇伎Yin巧”之物,黄观新眼所见,两头耕牛拖着一新型农具,可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黄观尽管在被流放后已经算是“深入群众”了,但对于具体的耕种了解得仍然不深。
看了那种新型农具的表演后,黄观实在估测不出这两头牛再配上一套新型农具能够抵得上多少劳动力,但他却早已下定了决心:返回吕宋时,一定要买上几套这种农具带回去。
这时,即便黄观不去粮店打听也能够知道粮价肯定比往年更低。但为了获得更准确地答案以便安心,黄观便仍旧去了粮店以及询问了路边的农民。得出地结论是:去吕宋收购粮食的商人并不算特别心黑……
不过黄观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他所观察以及询问的地点所在是江南地区,产粮区的粮价本来就低,而生产力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后价格更低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去吕宋收购粮食的商人并非将粮食运往江南销售,而是被开中盐法所吸引,将之运往边塞之地。永乐元年的上半年,商人以及平江伯陈总是将粮食运往辽东地区。然而“辽东肥沃之地,一年耕有收,足数年之用。数年有收,海运可省”,永乐元年的下半年之后,辽东地区便并不缺粮了,于是海运的终点变成了天津等地。待运至北方地港口后,再以陆运方式运往西北。如果黄观去西北边塞地区进行调查,那便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价极大。
回乡的沿途路上,黄观感受最深的便是那些懵懵懂懂的底层人民如今脸上多了一些满足的笑容。通过慢慢的了解,黄观对于那些底层百姓的幸福感不免哧之以鼻。原来,大明本土的底层百姓之所以会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居然是因为百姓们一旦遇上了不平之事便可以进行诉讼。
中国人有“厌诉”或“耻讼”地传统价值观。对于官员来说,在他管辖的境内若是不出讼案,其政绩将会被上官认可。因此,一些为了追求政绩地官员便会厌恶有事没事来打官司的百姓。而对于百姓而言,“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遇上迫不得已地情况,普通百姓宁愿用“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也不愿去受那种有理却输官司的罪。
然而永乐皇帝登基后,却通过一系列地改革使得百姓们发现: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只要勇于去衙门告状,那么多半能够获得公正的判决——若是出现明显不公正的判决,那也不要紧。如今一字并肩王一系的“巡回法庭”四处巡回,只要将这种判决不公的案子递上去,绝对是有杀错没放过的。
当然,如今百姓们打官司仍然需要缴纳所谓的“诉讼费”,这笔费用不仅包括了以往打官司时所缴纳的官司钱、递状费、审案费、杂费等,其中还不包含起诉者需支付的“鞋脚钱”、“酒食钱”、“宽限钱”、“买放钱”等额外费用。这笔费用并不低,但原告却乐意支付。因为,只要官司能够打赢,那么败诉方的赔偿金额中自然也就包含了这笔费用。一贫如洗的原告会不会因为这不菲的“诉讼费”而却步呢?答案是不会。因为只要某个官司胜诉十拿九稳,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愿意将“诉讼费”借贷给原告,供原告去打这个官司。
谈到这种借贷,那就不得不提及诉师。
在中国古代,打官司首先要向官衙呈递诉状,陈述案情。由于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案情,于是就只好请那些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及其堂奥的人来帮助。对于那些“足未尝一履守令之庭,目未尝一识胥吏之面,口不能辩,手不能书”的乡野村夫和市井百姓来说,没有讼师的帮助,想要让案件获得受理无异于登天之难。
在以前,由于以刑去刑、追求无讼是我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基本精神属性之一,讼师的活动恰恰与统治者的息事宁人、追求礼让地无讼观念相违背,所以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严禁讼师的代理活动,把讼师蔑称为“讼棍”,认为他们是“挑词架讼、搬弄是非”之徒,因此讼师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评价相当低。然而现在那些讼师们却抖了起来,因为新修改的《大明律》中不仅承认了讼师的合法地位,而且规定凡打官司者,除了代写诉状的基本费用之外,胜诉方在获得败诉方的赔偿金额后,还需从中划出十分之一作为讼师的酬劳——一名讼师只要一个月能够打赢一件标的为一百贯地官司,那么他的收入便至少有十贯。而一年一百二十贯地收入,已经足以令一家五口过上小康生活了。
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遇上没钱打官司的原告,只要胜诉
大,那么讼师们便哭着喊着也要为原告垫付“诉讼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如今遇上了受欺压、受屈辱之事很方便保护自己的利益,自然心情会变得愉快。而黄观却对这种诉讼成风的风气不以为然——在黄观的领地里,他就是法官。他可不愿意普通百姓有事没事就打官司。除了不喜欢麻烦外,作为孔孟子弟的他更推崇孔子对待诉讼地观点:“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因此,黄观更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伦理教化和统治阶级的以身作则,使争讼者耻于争讼来达到“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讼于庭”的和谐恬静的理想境界。
只可惜黄观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对于这种不满,黄观如今却只能深深地埋到心里。
……
回到安徽的老家后,黄观颇为低调。
在他看来,如果是衣锦还乡,那么高调一下也没什么。可是在建文年间黄观便是二品官了,如今却没了任何官职——虽然如今是有邑一等男爵,也算是步入了贵族行列,但是在黄观看来,男爵的爵位毕竟太低,远远比不上当初的二品官。
然而将黄观将黄昌伟带到友人家中进行托付时,却惊讶地发现,有邑一等男爵在家乡竟然那么吃香。当黄观提出将黄昌伟留在家乡的县学里学习时,友人毫不犹豫地答应照顾之后,却提出让黄观将他的十八岁地二儿子以及十六岁的三儿子带到吕宋去发展。
一开始黄观还以为这是一种易子而教地表现。虽然觉得吕宋的读书氛围和本土没法相提并论,但如果直接说出来,又怕友人多以为自己不愿意照顾他地二儿子和三儿子,因此黄观虽说答应了,但脸上仍然不免多少带了点踌躇。
每个人所交的朋友总归不会与自己相差太大,黄观地朋友自然也是聪明人。看出黄观的踌躇,友人却笑着解释说:拜托黄观将二子三子带到吕宋去发展,并非出于易子而教的目的,而是希望二子和三子能够在吕宋寻找自己的出路。
因为《长子继承法》的缘故,友人那本来就不算多的家产便只能交给长子继承。而二子、三子则需要自谋生路。偏偏这兄弟俩至今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估计在仕途上发展没什么希望。如今黄观既然已经是有邑一等男爵了,在友人看来,让兄弟俩随着叔父前往吕宋闯荡一番自然也失一个选择。
听友人这么一解释,黄观便安安心心地做出了一定会照顾好两位侄子的承诺。
黄观原本以为事情到此就会结束。谁料到第二天去其他亲戚朋友家拜访时,几乎每一家都做出了类似的请求——也有几个家中幼子年纪小的没有立即请求黄观将他们的幼子带去吕宋发展,而是隐晦地暗示将来幼子长大后,若是前往吕宋投靠,那么黄观这个做叔伯的可一定要多加照顾云云。
如果只是一个两个这样寻求帮助的,黄观自然会因为自己得到了家乡人的重视而感到高兴。黄观辖下五十余个基本采邑领中,虽说已有将近四十个已经册封给陪着黄观一同被流放的九族亲戚了,但毕竟还剩着十余个直属的基本采邑领。若只是一两个后辈需要照顾,那么只要这两人有着中人之资,那么过段日子将他们册封为有邑恩骑尉也不是多大个事。可那么多家同时拜托他帮忙,黄观却觉得此事不太好办了。如果提携这家后辈却不提携那家的子侄,岂不是平白与人结怨吗?
精疲力尽的黄观晚上一肚子心思回到所借宿的友人家中,还没到门口,却发现友人门前一片灯火通明,二十几个衣着简朴的百姓待在友人门口不知在干什么。走近了,却见门房指着黄观说道:“那位便是黄老爷。”
结果门前那群人便一窝蜂地拥过来,乱哄哄地和黄观套近乎。
“黄爷,小人是从前您府上管家二表弟的邻居,从前还来过您府上……”
“黄老爷,小人以前佃过您家的地……还记得不?”
“黄老爷,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发善心带携我们一把……”
好不容易才回到家乡,也没道理冲着乡亲父老们发火。所以黄观只得硬着头皮向众人询问到底有什么事。原来,这些都是佃农或是小自耕农中的非长子,都是没有土地而必须额外缴纳人头税附加税的人。虽说目前没受什么大灾,也还勉强生活得下去,可第一批移民中有喜欢炫耀的写信回家诉说移民后多么好,甚至还有发了财的衣锦还乡,便惹得家乡一些无地之人纷纷动了心思。性格果绝而又无牵无挂的便移民了,性格犹豫的,今天听说了有邑一等男爵黄观返乡,根据中国人在外地都会尽量照顾家乡人的传统,这些人便又一次动了心思。
土地对大明各个阶层的人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做着出将入相美梦的年青人希望能够去殖民地大显身手;土地投机者企图从中获取暴利;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则把殖民地作为摆脱压迫、寻求新生活的希望。
结果,黄观返乡后便遇到了这样一副情景。
看着眼前这番情景,黄观不知该喜还是该忧。良久,他终于说道:“都是乡里乡亲的,我黄某人自然会照顾一二。你们也别吵了,都登记……我返回吕宋时就把你们都带上……”()
VIP章节目录 第三章 准备工作
放于吕宋的左逆文臣中一共已经有七名升为男爵以上不过,回到帝国本土的却只有黄观和铁铉两人。黄观比较老实,只是回家乡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又回吕宋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广泽王朱允、怀恩王朱允相继病死,敷惠王朱允熙“病死”的缘故,铁铉回到帝国本土后与方孝孺、王钝、王度等人进行了秘密接触,然后才鬼鬼樂樂地回到封地去。然而朱棣看到东厂的报告后,却并没有对此进行干涉。因为他根本就不担心吕宋的“左逆文臣”会对自己造成什么麻烦。
首先,广泽王、怀恩王、敷惠王的王府护卫首领都经过严格考核,而且那些军户的家属还留在大明本土,一般情况下想来是不可能被左逆文臣收买的。
其次,随着移民潮的逐渐兴起,吕宋的有邑贵族越来越多,因此左逆文臣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小。即便左逆文臣们扯旗造反,那些并非左逆文臣的吕宋有邑贵族也未必会响应他们。
再次,即便吕宋的有邑贵族全反了朱棣也有信心轻松将之镇压。吕宋的有邑贵族采取的扩张方式是:“修建堡垒,威慑堡垒附近区域,稳定统治”这三步曲。这种扩张方式与英格兰征服苏格兰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堡垒并非纯粹作为防御手段,而是作为进攻手段。当然,这种堡垒群对于使用冷兵器的敌人也有着很大的防御力: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只驻守五十名守卫者的土堡,也可以防御五百名非职业士兵的攻击。然而相对而言,丛林游击战才是正规军所讨厌的战斗方式,对于那一个个目标明显的堡垒,已经在进行换装的大明军队完全可以轻松搞定——土木结构地堡垒,别说使用炸药包了,说不定多用迫击炮轰几下都可能炸塌一大块。
其实朱棣不对方孝孺、王钝、王度、铁铉这些人动手包含着一个很险恶的用心:放长线钓大鱼。如果建文余孽扯旗造反,那么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朱文圭处理掉,一了百了。如果方孝孺等人地耐心很好,那也无所谓。朱~打算待朱文蒙时就请一位悲天悯的人高僧专门负责他的教育工作。等朱文成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生观后,便对方孝孺等人进行公审。相信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总能够收集到足够充分的证据。这时,便可以等着朱文圭因为内疚而主动提出“放弃一字并肩王王位并出家为僧”的建议——如果朱文圭一时想不到这个主意,朱棣甚至可以派人去提醒他。
朝鲜挺有意思。当初朱~提出要求朝鲜并入有邑贵族体系,朝鲜李氏并未答应。可是到了年底,朝鲜却仍然恭恭敬敬地派遣使者入贡。除朝鲜外,还有琉球中山、山北、山南,暹罗,占城,爪哇西王,日本,剌泥,安南也在去年年底派遣使者入贡。
永乐二年地四月,琉球再次派遣了使者来到南京,这一次是为了册封汪应祖为琉球国国王一事。
历史上汪应祖其实只是被册封为琉球国山南王——区区一个琉球居然还分为中山、山北、山南三个部分,实在太搞笑了。说起来朱棣离合格的政治家还真是有段距离。按朱~地想法,琉球那么一点小地方设置一个王位都嫌多了,然而中山、山北、山南都派遣使者入贡时,朱~却碍于伸手不打送礼人,实在拉不下脸,结果三份贡品都收下了。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琉球国山南汪应祖似乎有着统一琉球的理想,因此派来使者捎话说希望能够得到大明的册封。这还有什么好说的,瞌睡遇到了枕头!于是朱棣便乘机提出:如果汪应祖自愿加入大明有邑贵族的体系,那么明朝皇帝便将之册封为琉球国王。否则,大明也不是不可以册封中山或山北为琉球国王。
在大明的有邑贵族体系中,国王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麾下臣民多寡的限制。按山南的实际人口计算,汪应祖如果不是被册封为琉球国王,那么他地爵位甚至连伯爵都不可能达到。如今汪应祖被册封为国王,其年俸按照郡王这一等级计算,即一年两千贯。汪应祖是个聪明人,闻弦而知雅意,立即答应了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以及在琉球建一个大明直辖军港的要求。于是四月份,朱~便正式将汪应祖册封为琉球国国王了。至于说汪应祖获得这样的册封后会不会攻击琉球中山及琉球山北,这却不是朱棣所关心的事情。
大明即将在琉球建设军港,军港建成后还会驻军。若是中山和山北的统治者聪明,趁着驻军抵达之前赶紧请求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才是正理。虽说迟了一步,琉球国的国王王位是不用指望了,但至少能够保全首级以及大部分实力。
朱棣之所以没有就“琉球国王还是琉球伯爵”的问题上与汪应祖扯皮,是因为他太想在琉球设立一个军事基地了。琉球离日本不远,作为一个跳板是再好不过了。
日本国土面积虽说大,但拥有海洋作为天险,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异族侵略。大约是因为这个缘故吧,日本的人口并不算少。有一种估计是这个时代的日本人口有一千万。这个人口基数虽说比不上大明,但考虑到防守本土的各种各样地优势,大明想要占领日本还是颇为吃力的——至少比收复安南以及占领南洋、中亚诸国要吃力。
而朱棣明知这些情况仍然想对日本动手,却是受了石见银矿地诱惑。其实朱~目前并没有打算占领日本全境,因为征服一个可能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国家本身就有难度,更何况这种战争还要从海上运输军队以及粮草,对后勤地压力实在太大。在朱棣看来,无论是强占、诱骗甚至只是租借,总之只要能够占领石见银山附近一块小小的地方暂时也就够了——至于说是否需要迫使日本加入大明的有邑贵族体系甚至是直接占领日本全境,那是以后的事情,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
石见银矿是一个罕见的露天矿,方便开采。除了这个
外,它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优势:在16世纪,全世界银之中,有三分之一的银是来自于石见银山,可见其产量之多。
在穿越之前,朱~曾经梦想过波斯湾地石油、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都在中国境内——有过类似念头的中国人恐怕并不在少数。相比于石油和优质铁矿,石见银矿则有着另外一种特殊意义:开采冶炼出来的产品直接就可以充当货币!
除石见银矿本身的优点外,还有一个令朱棣对之产生觊觎的理由:石见银山的正式投入开采地时间是1526年。
也是说,此时日本人还没有真正发现石见银山的价值——如果强抢别人地传家宝,那自然会受到更为强烈的抵抗。但如果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威慑,却只是抢夺不怎么值钱的东西,对方的反抗力度自然不会那么激烈。
大明宝钞如今还采取着信用本位制——这固然是二十世纪之后最为正确的选择,但对于生活在十五世纪的朱棣而言,却总是摆脱不了那种走钢丝的危险感觉。只要大力发展航海业,那么美洲的白银迟早会属于大明。但朱~实在是担心在能够利用美洲地贵金属之前大明就会遇上货币危机,因此急于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既然石见银矿就在附近,道德感并不强烈的朱棣自然也就盯上了它。
中国人干什么都喜欢师出有名,不过这个理由朱棣却早都想好了。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出现较多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
另一个历史时空的1年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永乐皇帝为此向日本使臣大发雷霆,责令日本处理好这件事。说起来日本还真是幸运,永乐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积极扩张领土的皇帝,如果日本发神经惹急了永乐皇帝,那么永乐皇帝老羞成怒之下说不定也会学习蒙古那样大军渡海东征日本。可偏偏当时的日本表现得很恭顺。听说永乐皇帝为此发了脾气,日本幕府将军赶紧发兵剿灭了那些海盗,并且将其中带头的二十人押送到中国让永乐皇帝处置。永乐皇帝的面子被满足了,于是他也给足了日本幕府将军的面子,让日本人将那些人带回去自行发落。
应当说,另一个历史时空里永乐皇帝的做法还是很给中国人涨面子地。但朱~却还觉得不够——以此为由向日本提出领土要求,借口说要在日本驻兵用以监视其海盗行为,难道不是更好吗?至于说为什么偏偏向日本索要石见银山那一块区域……嗯,巧合,纯粹巧合而已。反正提出要求时,那石见银山还根本没有显示它的真正价值呢。
话说朱~还是很谨慎地。尽管早已决定一开始并不发动日本征服战,但朱棣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正因为这个缘故,朱棣才迫不急待地册封琉球汪应祖为琉球国王,只是为了赶紧在琉球建立一个军事基地。
除琉球外,朱~还打算在北海道也建立一个军事基地。这个时代北海道根本就不是日本地领土——即便是明治维新时北海道已经算是日本的领土了,但当地地土著虾夷人仍然不被看作大和人。只不过,北海道的生存环境确实比较恶劣。即便没有其他的选择,向那里移民都比较困难,有了其他的选择后,谁会愿意向犯傻?在没有足够居民的前提下,建立军事基地实在有些困难。不过,朱棣还是打算尝试一下,将来尽量把北方犯了流徒罪的罪犯都迁移到北海道去,然后在北海道的最南边建一个小小的堡垒,象征性地驻上几百个军人也就行了。
处理完了将琉球国王吸纳进大明有邑贵族体系的事之后,五月壬寅,朱棣任命丰城侯李彬镇广东,清远伯王友充总兵官,然后派遣他们率舟师巡海——虽说没有确凿的证据时同样可以指责倭寇侵犯大明,因为这种犯罪事实是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如果能够有确凿的证据岂不是更好?
六月丁~,汰冗官。这次所谓的汰冗官并非是开除官员让他们回家为民,而是将暂时没事做的官员都集中到学习班去学习。
眼见帝国即将快速扩张,相应的配套措施自然也应该跟上去。新扩张的领土尽管是采取封建采邑制度,但同时仍然保留了旧有的官制,算是一种双重领导。双重领导共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地区,比如说北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纳入军事编制的卫、所。第二种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接近于汉族地区者,则实行与汉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类似的机构设置,主要有土府、军民府、土州、土县、土巡检司等不同形式的机构,其长官设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土知州、土知县、土巡检等。第三种是经济发展落后且远离汉人聚集的地区,设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
卫、所就不去说了。在朱~看来对游牧民族实施中央集权制管理实在太困难,所以朱棣也就懒得多操心。但后两种却是可以将朝廷的正式官员派过去的。比如说土知府这个官职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但可以将土同知、土通判改为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而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之下,又有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等等官职,这些官职完全可以由朝廷派遣的官员担任嘛。反正在有邑贵族制度下,原先地位高的少数民族首领仍然有着很高的地位,应该不会对于一些副职被朝廷所派的官员占据产生反感。更何况,少数民族考上了功后还可以优先担任这些公职,已经很照顾了。
除了这些职位外,在每个子爵以上的有邑贵族采邑内都会设置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教谕。
如此一来,朝廷所淘汰的冗余官员便能够得到安置,同时还增加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秋七月壬戌,鄱阳民进书毁先贤……()
VIP章节目录 第四章 陈天平
刚听说鄱阳民进书毁先贤的事情时,朱棣很是兴奋。这种行为与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很相似。那么,那个鄱阳民会不会是一个在文革年代进行了穿越的前辈呢?
其实朱棣并不喜欢那个疯狂的年代,顺带地也对那个年代的狂热信徒不怎么感冒。但如果那个鄱阳民确实是穿越者,好歹也算得上是他乡遇故知。
然而经过调查后,其结论却很令朱棣失望:那位(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黄观沉吟片刻,说道:“广泽王朱允和怀恩王朱允应该是死于水土不服。当日皇上命我等移民均带上观音土,吃了观音土后,对于适应水土不服确实有效果。那广泽王朱允和怀恩王朱允大约是自恃身份尊贵吧,坚决不肯服食观音土,染上时疫倒也并不稀奇。”
“……只是那敷惠王朱允熙明明好好的,又怎么突然暴毙了?子爵阁下,你知道什么内情吗?”
“王府内外都是由皇上派去的人所把持,”铁铉一哂。“我能有掌握什么内情?”尽管口头说不知内情,可他却又偏偏补充了一句。“只是据说专门专门负责敷惠王饮食地太监第二天便‘自杀’了,也不知真是畏罪自杀呢,还是……”
有邑三等男爵景清不禁错愕,瞠目结舌说道:“这不是欲盖弥彰吗?”
“皇位都明目张胆地篡了,这点子事有什么不敢的?”至今只是有邑轻车都尉地卓敬满脸的不屑。“别说这些有地没的,如今三位监国都已身故,估计不久后本土那边会在吕宋设立一个都指挥使司来控制这里吧。”
“不成!”景清扫视一眼议事厅。“吕宋王国是建文皇帝遗孤地领地,这一年来,吕宋岛上的汉籍移民已经增加到三万多户。如果再加上我们所俘虏以及控制的土著人口,吕宋王国的总人口数已经接近二十万了。凭什么从帝国本土派一个都指挥使来骑在我们头上?……只要我景清不死,我就在这里等着那个都指挥使来!”
“胡说八道!”铁铉喝道:“当初你若是针对帝国本土的那位成功了,却也没什么好说的。如今针对一个指挥使使用这一套五步溅血的把戏,即便成功了,帝国本土再换一个来就是了,有什么用?!大家还是集思广益拿个章程出来是正经!”
铁铉的爵位最高,而且无论是在靖难之役中还是在吕宋,他所表现的能力也是大伙所公认的。听到铁的斥喝,景清象是泄了气的皮球一个,吭都不敢吭声。
这时黄观慢吞吞地说道:“大家的心愿都是为建文遗孤守好这一片基业,是不是?如果是,那就听我一言。”
黄观是有邑一等男爵,仅比铁铉低一级,在整个吕宋的有邑贵族中排名第二。
在吕宋,基本上是谁的爵位高谁说的话分量就越重。所以,大伙们便静下来仔细听黄观的意见。
“正面硬抗是万万不可的。忽略大明本土的实力不谈,仅就那三个王府的护卫兵就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就战士的人数而言,我们全部加起来也只不过比三个王府的户卫兵稍多一点。”
这时低下有人小声反驳:“加上土著,我们可以凑出王府护卫五倍的兵力。”
黄观摇摇头。“那些土著兵打顺风仗还能摇旗呐喊一下,若是和王府护卫兵正面硬撼,他们不反水都谢天谢地了。”
黄观不欲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又说道:“刚才景清说吕宋岛上的汉籍移民已经增加到了三万多户,可是我们这些‘左逆文臣’的老人所控制的人数,却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若是正面硬抗,不用大明本土出兵,仅王府护卫兵和后来移民过来的有邑贵族就不是我们能轻松解决的。”
“所以说,我们只能换一种办法。来吕宋之前,大家都看过《移民纪要》那本小册子吧?上面有一段话,说是封建采邑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可组建议会。”
“皇上的心思其实很明白。若是吕宋组建了议会,那么无论是吕宋国王还是广泽王朱允、怀恩王朱允以及敷惠王朱允熙这三位监国,对吕宋的控制力都将大为削弱。”
黄观顿了顿,似笑非笑地说道:“然而如今情况特殊,三位监国都已身故。所以,我们只能提前组成议会,用以代替监国的作用,以免皇帝以此为由设立一个吕宋都指挥使司来压在我们头上……既然建议是我们提出的,那么进入贵族院的条件自然必须好好斟酌,使得在座诸位都能够符合进入贵族院的条件……”
“……至于说削弱了国王的权力的问题,只要诸位继续无条件忠诚于建文皇帝的遗孤,那么还有什么问题呢?”()
VIP章节目录 第二章 还乡
会有什么问题?
当然会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
封建采邑制度下,每一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都几乎相当于国王,而真正的国王对王国的控制力自然也削弱了。黄观并不知道后世会出现国王基本上只存在象征意义而不掌握实权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他是个聪明人。一旦成立了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议会,那么王权自然会更受制约。
黄观之所以提出成立议会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保。相较于成立吕宋都指挥使司,成立议会后,自己的命运就会更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此外,黄观也相信这么做是符合朱棣心意的——要不然,《移民纪要》中为什么会特意提到“议会”这种组织?
至于说建文遗孤是否能够掌握吕宋王国的实权,这便不是黄观所关心的了。正如当时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所有的“左逆文臣”们都能够自始至终地无条件服从建文遗孤的意志,那么建文遗孤自然也就能够牢牢地掌握整个吕宋王国。但是这可能吗?
想到这里时,黄观略带讥讽地摇了摇头,不再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将思路放在了此行的目的上。
左逆文臣们的秘密会议结束后,黄观没过几天便带着长子踏上了返回帝国本土的行程。
当时左逆文臣们被流放时皇上允诺,只要升为男爵,左逆文臣的罪孽就算彻底赎清了,然后便可以自由往返殖民地与帝国本土。这一年多来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实力增加得很迅速,黄观升为男爵已经很有一段日子了。之前他总是对皇上有种说不出恐惧,因此下意识地没有在升为男爵后立即返乡。但是那天看到无忧无虑却又丝毫不象读书人子弟的长子时,黄观突然意识到必须回家乡一趟了——若是不将黄昌伟送回家乡就读,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毁了!
中国人有一种优良传统,那便是无论移民哪里,只要条件许可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读书。然而在吕宋,却实在没有这种条件。倒不是说找不出读书人来教孩子,而是说周围的环境实在不利于读书。
刚刚抵达吕宋时,为了尽快获得返回大明本土的合法资格,所有的左逆文臣们都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采邑。创业之初条件是最为艰难的,大人们固然忙得是焦头烂额,就连十多岁地孩子们也不得不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地适应能力是最强的,没用多长时间,他们便习惯了挽起小弓参与打猎或者监督管理土著奴隶们。
如今条件已经好转,孩子们不必继续参加劳动以及监视管理奴隶劳作了。而且领主们还办了私塾让孩子们读书,条件较好的家庭甚至还给孩子配上了已经驯服的土著仆人。但大人们却悲哀地发现,那些半大孩子们的心已经野了,已经不怎么读得进去书了。
黄观身为状元,自然不能接受。所以,他决定将黄昌伟带回大明本土,将儿子托付给人友人教育。
如今大明本土与吕宋之间来往的船只已经很多了。从本土往吕宋去的船只主要是载人,偶尔也有专门贩卖水牛地,从吕宋往本土去的船只则装载着吕宋地特产以及水稻——吕宋的气候实在很适宜种植水稻,多雨不说,平均气温也高,能够轻轻松松一年两熟。
俗话说近乡情怯,可黄观抵达本土后朝着家乡行进时,却根本没有近乡情怯的感觉。因为他的脑海里已经被别的事所装满了。
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大多都种植水稻。所以,吕宋的有邑贵族们对水稻的价格也比较敏感。第一次丰收时,所有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本土而来地商人们进行收购时,他们的兴奋之情却不约而同地消失了,因为,收购价不仅仅是比他们想象得要低,而且是低多!
尽管收购价极低,但有邑贵族们却只能被迫接受。他们移民吕宋的时间还短,在生存压力之下,尽管吕宋岛的林区出产优质硬木,但他们却根本没有发展造船业念头。也就是说,如果不将水稻卖给本土而来的商人,凭吕宋的有邑贵族本身却也没办法将货物运到本土去卖。同样的原因,尽管吕宋岛上的铁矿并不缺乏,但吕宋岛上的采矿业和冶炼业还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吕宋岛上的移民所急需地农业工具以及兵器等,全都依靠从本土进口——既然不能自力更生,那自然也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了。
若是不卖掉水稻,哪来得钱购买耕牛、农具以及战斗需要的兵器盔甲?更何况之前为了购买急需地物品,几乎所有的有邑贵族都借过高利贷——即便不再购买任何东西,但债务总得偿还吧?
有邑贵族们最终被迫接受了那低得令人欲哭无泪地收购价格,心中却是无不芥蒂的。商人们低买高卖,运用一切办法追求最高利润地作法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痛恨,因此心思不深的有邑贵族便愈加痛恨商人了。而心思复杂的有邑贵族则怀疑这其中有着皇上的诡计。
在抵达本土之前,黄观自然也曾经怀过水稻价格过低会不会是皇上在其中动过手脚。然而一路走来,黄观对于皇上的怀疑却越来越淡了。
大道的两旁,大牲口随处可见,在黄观的记忆中,大牲口的数量明显增加了。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本土实施了所谓的“无牛税”。为了避税,但凡有需要而且有能力的家庭便都添置了耕牛。一牛
上七八个人,当全国各地都想方设法地逃避“无后,其结果便是大牲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运。而大牲口的增加,便直接导致了地主们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更何况大明如今实行了新的税法,无田的佃农、长工需要额外缴纳人头税附税,因此导致人工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于是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便是,本土的人均土地占有量竟然呈现出了缓慢上升的趋势——黄观自然不可能获得官方地资料,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智力以及收集地相关信息作出了同样的推测。
又由于皇上召开了那个什么所谓的“献宝大会”,因此应用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奇伎Yin巧”之物,黄观新眼所见,两头耕牛拖着一新型农具,可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黄观尽管在被流放后已经算是“深入群众”了,但对于具体的耕种了解得仍然不深。
看了那种新型农具的表演后,黄观实在估测不出这两头牛再配上一套新型农具能够抵得上多少劳动力,但他却早已下定了决心:返回吕宋时,一定要买上几套这种农具带回去。
这时,即便黄观不去粮店打听也能够知道粮价肯定比往年更低。但为了获得更准确地答案以便安心,黄观便仍旧去了粮店以及询问了路边的农民。得出地结论是:去吕宋收购粮食的商人并不算特别心黑……
不过黄观到底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他所观察以及询问的地点所在是江南地区,产粮区的粮价本来就低,而生产力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后价格更低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去吕宋收购粮食的商人并非将粮食运往江南销售,而是被开中盐法所吸引,将之运往边塞之地。永乐元年的上半年,商人以及平江伯陈总是将粮食运往辽东地区。然而“辽东肥沃之地,一年耕有收,足数年之用。数年有收,海运可省”,永乐元年的下半年之后,辽东地区便并不缺粮了,于是海运的终点变成了天津等地。待运至北方地港口后,再以陆运方式运往西北。如果黄观去西北边塞地区进行调查,那便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价极大。
回乡的沿途路上,黄观感受最深的便是那些懵懵懂懂的底层人民如今脸上多了一些满足的笑容。通过慢慢的了解,黄观对于那些底层百姓的幸福感不免哧之以鼻。原来,大明本土的底层百姓之所以会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居然是因为百姓们一旦遇上了不平之事便可以进行诉讼。
中国人有“厌诉”或“耻讼”地传统价值观。对于官员来说,在他管辖的境内若是不出讼案,其政绩将会被上官认可。因此,一些为了追求政绩地官员便会厌恶有事没事来打官司的百姓。而对于百姓而言,“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遇上迫不得已地情况,普通百姓宁愿用“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也不愿去受那种有理却输官司的罪。
然而永乐皇帝登基后,却通过一系列地改革使得百姓们发现: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只要勇于去衙门告状,那么多半能够获得公正的判决——若是出现明显不公正的判决,那也不要紧。如今一字并肩王一系的“巡回法庭”四处巡回,只要将这种判决不公的案子递上去,绝对是有杀错没放过的。
当然,如今百姓们打官司仍然需要缴纳所谓的“诉讼费”,这笔费用不仅包括了以往打官司时所缴纳的官司钱、递状费、审案费、杂费等,其中还不包含起诉者需支付的“鞋脚钱”、“酒食钱”、“宽限钱”、“买放钱”等额外费用。这笔费用并不低,但原告却乐意支付。因为,只要官司能够打赢,那么败诉方的赔偿金额中自然也就包含了这笔费用。一贫如洗的原告会不会因为这不菲的“诉讼费”而却步呢?答案是不会。因为只要某个官司胜诉十拿九稳,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愿意将“诉讼费”借贷给原告,供原告去打这个官司。
谈到这种借贷,那就不得不提及诉师。
在中国古代,打官司首先要向官衙呈递诉状,陈述案情。由于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案情,于是就只好请那些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及其堂奥的人来帮助。对于那些“足未尝一履守令之庭,目未尝一识胥吏之面,口不能辩,手不能书”的乡野村夫和市井百姓来说,没有讼师的帮助,想要让案件获得受理无异于登天之难。
在以前,由于以刑去刑、追求无讼是我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基本精神属性之一,讼师的活动恰恰与统治者的息事宁人、追求礼让地无讼观念相违背,所以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严禁讼师的代理活动,把讼师蔑称为“讼棍”,认为他们是“挑词架讼、搬弄是非”之徒,因此讼师地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评价相当低。然而现在那些讼师们却抖了起来,因为新修改的《大明律》中不仅承认了讼师的合法地位,而且规定凡打官司者,除了代写诉状的基本费用之外,胜诉方在获得败诉方的赔偿金额后,还需从中划出十分之一作为讼师的酬劳——一名讼师只要一个月能够打赢一件标的为一百贯地官司,那么他的收入便至少有十贯。而一年一百二十贯地收入,已经足以令一家五口过上小康生活了。
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遇上没钱打官司的原告,只要胜诉
大,那么讼师们便哭着喊着也要为原告垫付“诉讼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如今遇上了受欺压、受屈辱之事很方便保护自己的利益,自然心情会变得愉快。而黄观却对这种诉讼成风的风气不以为然——在黄观的领地里,他就是法官。他可不愿意普通百姓有事没事就打官司。除了不喜欢麻烦外,作为孔孟子弟的他更推崇孔子对待诉讼地观点:“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因此,黄观更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伦理教化和统治阶级的以身作则,使争讼者耻于争讼来达到“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讼于庭”的和谐恬静的理想境界。
只可惜黄观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对于这种不满,黄观如今却只能深深地埋到心里。
……
回到安徽的老家后,黄观颇为低调。
在他看来,如果是衣锦还乡,那么高调一下也没什么。可是在建文年间黄观便是二品官了,如今却没了任何官职——虽然如今是有邑一等男爵,也算是步入了贵族行列,但是在黄观看来,男爵的爵位毕竟太低,远远比不上当初的二品官。
然而将黄观将黄昌伟带到友人家中进行托付时,却惊讶地发现,有邑一等男爵在家乡竟然那么吃香。当黄观提出将黄昌伟留在家乡的县学里学习时,友人毫不犹豫地答应照顾之后,却提出让黄观将他的十八岁地二儿子以及十六岁的三儿子带到吕宋去发展。
一开始黄观还以为这是一种易子而教地表现。虽然觉得吕宋的读书氛围和本土没法相提并论,但如果直接说出来,又怕友人多以为自己不愿意照顾他地二儿子和三儿子,因此黄观虽说答应了,但脸上仍然不免多少带了点踌躇。
每个人所交的朋友总归不会与自己相差太大,黄观地朋友自然也是聪明人。看出黄观的踌躇,友人却笑着解释说:拜托黄观将二子三子带到吕宋去发展,并非出于易子而教的目的,而是希望二子和三子能够在吕宋寻找自己的出路。
因为《长子继承法》的缘故,友人那本来就不算多的家产便只能交给长子继承。而二子、三子则需要自谋生路。偏偏这兄弟俩至今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估计在仕途上发展没什么希望。如今黄观既然已经是有邑一等男爵了,在友人看来,让兄弟俩随着叔父前往吕宋闯荡一番自然也失一个选择。
听友人这么一解释,黄观便安安心心地做出了一定会照顾好两位侄子的承诺。
黄观原本以为事情到此就会结束。谁料到第二天去其他亲戚朋友家拜访时,几乎每一家都做出了类似的请求——也有几个家中幼子年纪小的没有立即请求黄观将他们的幼子带去吕宋发展,而是隐晦地暗示将来幼子长大后,若是前往吕宋投靠,那么黄观这个做叔伯的可一定要多加照顾云云。
如果只是一个两个这样寻求帮助的,黄观自然会因为自己得到了家乡人的重视而感到高兴。黄观辖下五十余个基本采邑领中,虽说已有将近四十个已经册封给陪着黄观一同被流放的九族亲戚了,但毕竟还剩着十余个直属的基本采邑领。若只是一两个后辈需要照顾,那么只要这两人有着中人之资,那么过段日子将他们册封为有邑恩骑尉也不是多大个事。可那么多家同时拜托他帮忙,黄观却觉得此事不太好办了。如果提携这家后辈却不提携那家的子侄,岂不是平白与人结怨吗?
精疲力尽的黄观晚上一肚子心思回到所借宿的友人家中,还没到门口,却发现友人门前一片灯火通明,二十几个衣着简朴的百姓待在友人门口不知在干什么。走近了,却见门房指着黄观说道:“那位便是黄老爷。”
结果门前那群人便一窝蜂地拥过来,乱哄哄地和黄观套近乎。
“黄爷,小人是从前您府上管家二表弟的邻居,从前还来过您府上……”
“黄老爷,小人以前佃过您家的地……还记得不?”
“黄老爷,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发善心带携我们一把……”
好不容易才回到家乡,也没道理冲着乡亲父老们发火。所以黄观只得硬着头皮向众人询问到底有什么事。原来,这些都是佃农或是小自耕农中的非长子,都是没有土地而必须额外缴纳人头税附加税的人。虽说目前没受什么大灾,也还勉强生活得下去,可第一批移民中有喜欢炫耀的写信回家诉说移民后多么好,甚至还有发了财的衣锦还乡,便惹得家乡一些无地之人纷纷动了心思。性格果绝而又无牵无挂的便移民了,性格犹豫的,今天听说了有邑一等男爵黄观返乡,根据中国人在外地都会尽量照顾家乡人的传统,这些人便又一次动了心思。
土地对大明各个阶层的人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做着出将入相美梦的年青人希望能够去殖民地大显身手;土地投机者企图从中获取暴利;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则把殖民地作为摆脱压迫、寻求新生活的希望。
结果,黄观返乡后便遇到了这样一副情景。
看着眼前这番情景,黄观不知该喜还是该忧。良久,他终于说道:“都是乡里乡亲的,我黄某人自然会照顾一二。你们也别吵了,都登记……我返回吕宋时就把你们都带上……”()
VIP章节目录 第三章 准备工作
放于吕宋的左逆文臣中一共已经有七名升为男爵以上不过,回到帝国本土的却只有黄观和铁铉两人。黄观比较老实,只是回家乡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又回吕宋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广泽王朱允、怀恩王朱允相继病死,敷惠王朱允熙“病死”的缘故,铁铉回到帝国本土后与方孝孺、王钝、王度等人进行了秘密接触,然后才鬼鬼樂樂地回到封地去。然而朱棣看到东厂的报告后,却并没有对此进行干涉。因为他根本就不担心吕宋的“左逆文臣”会对自己造成什么麻烦。
首先,广泽王、怀恩王、敷惠王的王府护卫首领都经过严格考核,而且那些军户的家属还留在大明本土,一般情况下想来是不可能被左逆文臣收买的。
其次,随着移民潮的逐渐兴起,吕宋的有邑贵族越来越多,因此左逆文臣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小。即便左逆文臣们扯旗造反,那些并非左逆文臣的吕宋有邑贵族也未必会响应他们。
再次,即便吕宋的有邑贵族全反了朱棣也有信心轻松将之镇压。吕宋的有邑贵族采取的扩张方式是:“修建堡垒,威慑堡垒附近区域,稳定统治”这三步曲。这种扩张方式与英格兰征服苏格兰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堡垒并非纯粹作为防御手段,而是作为进攻手段。当然,这种堡垒群对于使用冷兵器的敌人也有着很大的防御力: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只驻守五十名守卫者的土堡,也可以防御五百名非职业士兵的攻击。然而相对而言,丛林游击战才是正规军所讨厌的战斗方式,对于那一个个目标明显的堡垒,已经在进行换装的大明军队完全可以轻松搞定——土木结构地堡垒,别说使用炸药包了,说不定多用迫击炮轰几下都可能炸塌一大块。
其实朱棣不对方孝孺、王钝、王度、铁铉这些人动手包含着一个很险恶的用心:放长线钓大鱼。如果建文余孽扯旗造反,那么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朱文圭处理掉,一了百了。如果方孝孺等人地耐心很好,那也无所谓。朱~打算待朱文蒙时就请一位悲天悯的人高僧专门负责他的教育工作。等朱文成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生观后,便对方孝孺等人进行公审。相信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总能够收集到足够充分的证据。这时,便可以等着朱文圭因为内疚而主动提出“放弃一字并肩王王位并出家为僧”的建议——如果朱文圭一时想不到这个主意,朱棣甚至可以派人去提醒他。
朝鲜挺有意思。当初朱~提出要求朝鲜并入有邑贵族体系,朝鲜李氏并未答应。可是到了年底,朝鲜却仍然恭恭敬敬地派遣使者入贡。除朝鲜外,还有琉球中山、山北、山南,暹罗,占城,爪哇西王,日本,剌泥,安南也在去年年底派遣使者入贡。
永乐二年地四月,琉球再次派遣了使者来到南京,这一次是为了册封汪应祖为琉球国国王一事。
历史上汪应祖其实只是被册封为琉球国山南王——区区一个琉球居然还分为中山、山北、山南三个部分,实在太搞笑了。说起来朱棣离合格的政治家还真是有段距离。按朱~地想法,琉球那么一点小地方设置一个王位都嫌多了,然而中山、山北、山南都派遣使者入贡时,朱~却碍于伸手不打送礼人,实在拉不下脸,结果三份贡品都收下了。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琉球国山南汪应祖似乎有着统一琉球的理想,因此派来使者捎话说希望能够得到大明的册封。这还有什么好说的,瞌睡遇到了枕头!于是朱棣便乘机提出:如果汪应祖自愿加入大明有邑贵族的体系,那么明朝皇帝便将之册封为琉球国王。否则,大明也不是不可以册封中山或山北为琉球国王。
在大明的有邑贵族体系中,国王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麾下臣民多寡的限制。按山南的实际人口计算,汪应祖如果不是被册封为琉球国王,那么他地爵位甚至连伯爵都不可能达到。如今汪应祖被册封为国王,其年俸按照郡王这一等级计算,即一年两千贯。汪应祖是个聪明人,闻弦而知雅意,立即答应了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以及在琉球建一个大明直辖军港的要求。于是四月份,朱~便正式将汪应祖册封为琉球国国王了。至于说汪应祖获得这样的册封后会不会攻击琉球中山及琉球山北,这却不是朱棣所关心的事情。
大明即将在琉球建设军港,军港建成后还会驻军。若是中山和山北的统治者聪明,趁着驻军抵达之前赶紧请求加入大明有邑贵族体系才是正理。虽说迟了一步,琉球国的国王王位是不用指望了,但至少能够保全首级以及大部分实力。
朱棣之所以没有就“琉球国王还是琉球伯爵”的问题上与汪应祖扯皮,是因为他太想在琉球设立一个军事基地了。琉球离日本不远,作为一个跳板是再好不过了。
日本国土面积虽说大,但拥有海洋作为天险,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异族侵略。大约是因为这个缘故吧,日本的人口并不算少。有一种估计是这个时代的日本人口有一千万。这个人口基数虽说比不上大明,但考虑到防守本土的各种各样地优势,大明想要占领日本还是颇为吃力的——至少比收复安南以及占领南洋、中亚诸国要吃力。
而朱棣明知这些情况仍然想对日本动手,却是受了石见银矿地诱惑。其实朱~目前并没有打算占领日本全境,因为征服一个可能拥有一千万人口的国家本身就有难度,更何况这种战争还要从海上运输军队以及粮草,对后勤地压力实在太大。在朱棣看来,无论是强占、诱骗甚至只是租借,总之只要能够占领石见银山附近一块小小的地方暂时也就够了——至于说是否需要迫使日本加入大明的有邑贵族体系甚至是直接占领日本全境,那是以后的事情,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
石见银矿是一个罕见的露天矿,方便开采。除了这个
外,它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优势:在16世纪,全世界银之中,有三分之一的银是来自于石见银山,可见其产量之多。
在穿越之前,朱~曾经梦想过波斯湾地石油、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都在中国境内——有过类似念头的中国人恐怕并不在少数。相比于石油和优质铁矿,石见银矿则有着另外一种特殊意义:开采冶炼出来的产品直接就可以充当货币!
除石见银矿本身的优点外,还有一个令朱棣对之产生觊觎的理由:石见银山的正式投入开采地时间是1526年。
也是说,此时日本人还没有真正发现石见银山的价值——如果强抢别人地传家宝,那自然会受到更为强烈的抵抗。但如果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威慑,却只是抢夺不怎么值钱的东西,对方的反抗力度自然不会那么激烈。
大明宝钞如今还采取着信用本位制——这固然是二十世纪之后最为正确的选择,但对于生活在十五世纪的朱棣而言,却总是摆脱不了那种走钢丝的危险感觉。只要大力发展航海业,那么美洲的白银迟早会属于大明。但朱~实在是担心在能够利用美洲地贵金属之前大明就会遇上货币危机,因此急于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既然石见银矿就在附近,道德感并不强烈的朱棣自然也就盯上了它。
中国人干什么都喜欢师出有名,不过这个理由朱棣却早都想好了。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出现较多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
另一个历史时空的1年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永乐皇帝为此向日本使臣大发雷霆,责令日本处理好这件事。说起来日本还真是幸运,永乐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积极扩张领土的皇帝,如果日本发神经惹急了永乐皇帝,那么永乐皇帝老羞成怒之下说不定也会学习蒙古那样大军渡海东征日本。可偏偏当时的日本表现得很恭顺。听说永乐皇帝为此发了脾气,日本幕府将军赶紧发兵剿灭了那些海盗,并且将其中带头的二十人押送到中国让永乐皇帝处置。永乐皇帝的面子被满足了,于是他也给足了日本幕府将军的面子,让日本人将那些人带回去自行发落。
应当说,另一个历史时空里永乐皇帝的做法还是很给中国人涨面子地。但朱~却还觉得不够——以此为由向日本提出领土要求,借口说要在日本驻兵用以监视其海盗行为,难道不是更好吗?至于说为什么偏偏向日本索要石见银山那一块区域……嗯,巧合,纯粹巧合而已。反正提出要求时,那石见银山还根本没有显示它的真正价值呢。
话说朱~还是很谨慎地。尽管早已决定一开始并不发动日本征服战,但朱棣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正因为这个缘故,朱棣才迫不急待地册封琉球汪应祖为琉球国王,只是为了赶紧在琉球建立一个军事基地。
除琉球外,朱~还打算在北海道也建立一个军事基地。这个时代北海道根本就不是日本地领土——即便是明治维新时北海道已经算是日本的领土了,但当地地土著虾夷人仍然不被看作大和人。只不过,北海道的生存环境确实比较恶劣。即便没有其他的选择,向那里移民都比较困难,有了其他的选择后,谁会愿意向犯傻?在没有足够居民的前提下,建立军事基地实在有些困难。不过,朱棣还是打算尝试一下,将来尽量把北方犯了流徒罪的罪犯都迁移到北海道去,然后在北海道的最南边建一个小小的堡垒,象征性地驻上几百个军人也就行了。
处理完了将琉球国王吸纳进大明有邑贵族体系的事之后,五月壬寅,朱棣任命丰城侯李彬镇广东,清远伯王友充总兵官,然后派遣他们率舟师巡海——虽说没有确凿的证据时同样可以指责倭寇侵犯大明,因为这种犯罪事实是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如果能够有确凿的证据岂不是更好?
六月丁~,汰冗官。这次所谓的汰冗官并非是开除官员让他们回家为民,而是将暂时没事做的官员都集中到学习班去学习。
眼见帝国即将快速扩张,相应的配套措施自然也应该跟上去。新扩张的领土尽管是采取封建采邑制度,但同时仍然保留了旧有的官制,算是一种双重领导。双重领导共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地区,比如说北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纳入军事编制的卫、所。第二种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接近于汉族地区者,则实行与汉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类似的机构设置,主要有土府、军民府、土州、土县、土巡检司等不同形式的机构,其长官设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土知州、土知县、土巡检等。第三种是经济发展落后且远离汉人聚集的地区,设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
卫、所就不去说了。在朱~看来对游牧民族实施中央集权制管理实在太困难,所以朱棣也就懒得多操心。但后两种却是可以将朝廷的正式官员派过去的。比如说土知府这个官职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但可以将土同知、土通判改为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而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之下,又有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等等官职,这些官职完全可以由朝廷派遣的官员担任嘛。反正在有邑贵族制度下,原先地位高的少数民族首领仍然有着很高的地位,应该不会对于一些副职被朝廷所派的官员占据产生反感。更何况,少数民族考上了功后还可以优先担任这些公职,已经很照顾了。
除了这些职位外,在每个子爵以上的有邑贵族采邑内都会设置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教谕。
如此一来,朝廷所淘汰的冗余官员便能够得到安置,同时还增加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秋七月壬戌,鄱阳民进书毁先贤……()
VIP章节目录 第四章 陈天平
刚听说鄱阳民进书毁先贤的事情时,朱棣很是兴奋。这种行为与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很相似。那么,那个鄱阳民会不会是一个在文革年代进行了穿越的前辈呢?
其实朱棣并不喜欢那个疯狂的年代,顺带地也对那个年代的狂热信徒不怎么感冒。但如果那个鄱阳民确实是穿越者,好歹也算得上是他乡遇故知。
然而经过调查后,其结论却很令朱棣失望:那位(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