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部分阅读
把丁易送过去,表示她明白,余楷瑞的人情是给穆府的。小马接回来时,果然精神了不少。桔子因为在小马上又搭钱,又搭人情,就直接给小马起名叫:“小金。”就算是被江浩嘲笑,名字太俗气,也坚决不改。小金回来后,又养了两天,就套上小车。江浩学了两天赶车,就上岗了。好在小马脾气温顺,马车走得稳稳,还处安全。
于是,每天沿山村里在穆府族学读书的五个孩子,就有了通勤车。他们早上一起乘着马车上学,晚上再驾着马车回家。这很快成了沿山村的一景,让村里的其他孩子羡慕的眼都红了。大小张氏对江常安特意买一两小马车,送几个孩子上学,更是生气。但是江常安住在镇上不回来,宁氏独自在家不说,家里还住着他哥哥一家。这让大小张氏十分忌惮。再加上江山去了府城赶考,他们也找不人商量。就只能在江德财和江常顺那里嘀咕一下。
江德财因为捉妖的事儿,被江山利用,在心里对江常安有愧,也不想再干涉江常安家里的事情。小张氏见没人给她撑腰,就想把江峰也塞到五人组里。她听说在穆府族学读书,是不要束脩的,还能白乘江常安家的马车。这个便宜可不能不占,可江峰实在是不争气,一听说送他去读书,就在家里撒泼打滚地的反对,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桔子管不了大小张氏心里的纠结,饭铺的生意越来越好,珍味馆的猪肉菜,已经开始有了些名气。周大力还算聪明,桔子做的又多是家常菜。很多,大多数菜他都做得像模像样了。桔子又请了一位帮厨,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叫刘季的。他是镇上的人,是苏玉海介绍的。还请了一个跑堂,是小福子的表哥,叫王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章 养鸡场
桔子等新来的人都能上手以后,就回到了沿山村。她现在确定自己,真的已经溶入了这个小山村。在饭铺的日子虽然忙碌,但她还是非常想念沿山村的一切。她想念自己的新闺房,担心池塘里的莲藕和猪舍里的猪,也担心地里的土豆。虽然她知道自己来饭铺的时候,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但心里的挂念,却不会为此而减少。
桔子回到沿山村的时候,宁广应已经修补好了,桔子家的旧房子。旧房子其实并不算小,当初桔子家里没钱,没时间也没人手,就收拾出一间能住人的,勉强在那里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宁广应要住,就不能再对付。等地里的活有一点空闲,宁广应就带着儿子和周在田,开始一点点的收拾旧房子。
宁氏又拿出钱来,买了些砖瓦、木料。把旧房子里,不能用的东西都换下来。一番修缮下来,旧房子也算是焕然一新。宁广应只说是,修房子的钱算他借的,让宁氏很不高兴。最后,还是桔子说:“舅舅,哪怕是你不来,这旧房子也不能总是荒着。以后,我们不是修缮,就是推倒重建。现在只是提前了一些,毕竟房子是我家的,你们只是借住,修房子的钱理应我们出。”宁广应才不再提还钱的事。
但是搬家毕竟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但是添置那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就把宁广应那点可怜的积蓄给花干净了。宁广应还是向宁氏借了不少钱。这些钱在宁广应坚持之下,江浩给他写了借条。约定了秋收之后,等宁广应有了收入,就还。
宁广应对宁氏说:“妹妹,我知道你想帮我。但救急救不了穷,我不能凭白无故的拿你的钱。你能帮我安下家来。又帮我找了挣钱的路子,我就很感激了。我再拿你的钱,让别人知道了。别说你公婆那里过不去。就是村里人的闲话,也能让我直不起腰来。所以这个借条一定得打。钱一定得还。”
桔子也认为,宁广应的话有理。宁广应要想在沿山村站稳脚跟,必须要自立自强。桔子对自己把舅舅说动,出来帮自己家这个主意满意极了。只是因为现在家里,基本上都是宁氏一个人在家,晚上虽然有江浩、江泽,但都还是孩子。周在田虽然是买来的仆佣,但还称得上是陌生人。宁广应实在不放心。就还没有搬家。
等到桔子回来住了之后,宁广应也和周在田相处了一个多月了,对他的人品有了几分了角,才放心地搬走。只是白天的时候,他的妻子吴氏还是会经常过来。
桔子回来的时候,莲子已经发了一二片小叶子。桔子就指挥李志文兄弟,给莲藕追肥,提高水位。这里没有化肥,好在桔子早有准备,怄了一些农家肥。家里的猪舍也贡献了不少肥料,加在池塘底。水位提高以后,桔子又买了一些鱼苗放到池塘里。宁广应怕小鱼咬坏了莲藕。
桔子告诉他,这是立体养殖。只要不放进草鱼就没事,如果能放些泥鳅更好。宁广应并不怎么相信,但是他在宁氏面前说了二回,见宁氏不阻止桔子,也只能随她去了。
土豆是极好种的,桔子希望这次土豆的产量,能给人们一个惊喜,所以管理的也极用心。回来后。去看了一下,土豆已经了苗了。就让周在田也加了一次肥。桔子知道,土豆生长期对钾的需求量很大。施农家肥的同时,也拌进了不少草木灰。至于,其它的农作物,桔子的那点农业知道,就远比不上原住民的老庄稼把式了。
桔子空下来后,就和宁氏商量,再办个养鸡场。饭铺的卤肉蛋生意极好,刚开始来买的人多是贪图,白送的卤肉汤。但吃过的人,很快就喜欢上了卤肉蛋本身。再加上卤肉蛋实在不贵,只要两文钱一个,五文钱可以买三个。吃在嘴里又有蛋味,又有肉味,还有卤肉汤送。现在经常有人拿着碗,买上三个卤肉蛋,加一大碗肉汤,端回家里或者船上去吃。
桔子早就开始算计,自己家里弄个养鸡场了。宁氏回家之后,已经把家庭养鸡规模从二十几只,扩展到了五十多只。但在桔子看来,是远远不够。等桔子看到池塘里,亭亭玉立的小荷叶时,桔子又想起了叫花鸡的美味。用荷叶包的叫花鸡,一定公成为珍味馆的一道招牌菜的。
她急不可耐地跟宁氏商量,要加大养鸡规模。宁氏看着家里,挤得满满的鸡棚有些为难,这些鸡白天都放出去找食,晚上会自己回来的。桔子站在院子门口,意气风发地对宁氏说:“娘,我们买了那么大一块山地,就养这么点鸡,实在太浪费了。就在前面再搭一个鸡棚,要能装下三百只鸡。就在那里圈了七八亩地,每天只要早晚稍微给小鸡们加点餐,山地里的小虫草籽,就能让鸡吃饱了。
宁氏无奈地看着,自己能折腾的小女儿,对她说:“桔子,我不是反对你养鸡。可是养这么多鸡,要是发起鸡瘟来,损失就太严重了。”桔子却不在意,说:“鸡瘟虽然可怕,但也是可以防治的。鸡棚里用生石灰消毒,鸡场和鸡棚经常打扫保持干净,就能预防大部分疾病。至于预防的药……”
桔子有些犹豫地说:“春秋季,鸡瘟高发期,在鸡的水盆里,加些板蓝根之类的抗病毒的药,应该是有用的。”宁氏听不懂病毒之类话,但听得出桔子说的是中药,她疑惑地问桔子:“你说的是人吃的药吧?”桔子语气中更肯定了,说:“人吃了能治病,鸡吃了一定也能,到时候稀释了试试。只要鸡吃了不出问题,就行。”
桔子见宁氏还是犹豫,就抱着她的手撒娇道:“娘,现在地里没什么事儿。院子里的活儿都让周在田给包了,咱们弄个养鸡场。平时,就让你和舅母管,忙起来的时候,让周在田帮把手。我们不用增加人手,还给舅舅家里增加收入,又能供应咱家饭铺。这是多好的事儿呀?”
宁氏想起自己手里,还压着宁广应的借条,大侄子宁石头十五岁了,也该说亲了。而哥哥家里,现在这么拮剧,也是因为她鼓动哥哥从猎户村搬出来造成的。她敲了一下桔子的头,说:“死丫头,就知道戳你娘的心窝子。我不管了,随你折腾。真要发了鸡瘟,亏了本钱,你哭就行。”
桔子笑嘻嘻地说:“放心。你和舅母都是勤快,爱干净的人,鸡棚、鸡场只要打扫的干净。哪能那么容易就染上鸡瘟。要说起来,县上的余署令治好了小金,医术还真不错。我再去找他,弄点防治鸡瘟的药预备着。”桔子在心里打着小算盘,上次余楷瑞态度不错,可自己也把丁易送上门去,给他拉了紧了和穆府的关系。自己再找他一次,应该没有问题吧。
桔子说干就干,当时就把宁广应和周在田找来,让他们帮自己搭鸡棚。鸡棚虽然大,却不难搭。宁广应他们并排搭了十间鸡棚,计划每个鸡棚住三十只鸡。山上的石头树枝都是现成的材料,就是棚顶的茅草不够用,桔子从村里人手里买了一些。鸡场更简单,只要用篱笆圈出地界来,让鸡不要跑了去就行了。其实就算偶而,有跑出去的也没什么。
村里人养鸡都是有各种颜色的染料,在鸡的不同部位做记号的。偶尔会有鸡认错了家,跑到别人家的鸡棚里,一般也会被送回来。桔子只是因为,这次养得鸡太多,才想着圈个鸡场。当然,记号是肯定会做的。
篱笆圈的范围有点大,宁广应父子加上周在田作了三天才做完。桔子先把家里的五十多只鸡放进去,又去抓了二百只小鸡仔,放到家里的鸡棚里,精心照料。等它们大些了,再放到外面的鸡棚里去。桔子算计着,等这二百只鸡搬到大鸡棚后,再抓一百只鸡仔。这样,家里的鸡能有一个阶梯,而且鸡仔要大一些才能看出性别来。
公鸡要是太多的话,桔子打算做几只童子鸡,给全家人补补。再有多的话,自然是供应饭铺。桔子知道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最正宗的做法,是要用家养的童子鸡的。这里的饭铺虽然也有卖小鸡炖蘑菇的,却不选择鸡的大小,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调料,那么讲究。
舅母吴氏对养鸡场也很热心,宁氏已经对她说了。这个养鸡场由她管理,给她算一份工钱,这让从来没有自己挣过钱的吴氏,充满了期待。
自从宁氏资助他们,从猎户村搬到沿山村之后。她与宁氏当初的那点小疙瘩,就烟消云散了。来了之后,又免费让她的小儿子上了镇子上最好的学堂,她就对宁氏感激不尽了。她只是还有些发愁,自己丈夫性格倔强,不肯沾妹妹家里一点便宜。自己家欠了一屁股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六畜兴旺
现在,桔子让她帮忙照顾几只鸡,而且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自己还能兼顾家事。这让她的工钱拿得有几份不安心,可是她又舍不得放弃。桔子对她说:“舅母,管理几百只鸡这活虽然不重,可也要早晚喂食,打扫卫生。我娘一个人是绝对忙不过来的。这不是个短时间的活,也不能让舅母一直白干下去。如果舅母不肯要工钱,我们只能再去请人。对我家来说,钱还是要花出去的。所以这钱,舅母只管拿着,也让我娘安心。”
吴氏见桔子说的诚恳,也就应了。这原本就不愿意放弃这份工钱,不过是不好意思,也怕宁广应责怪她,才推辞的。现在桔子给她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这让她的很高兴。她更想为桔子家多尽一份心力。
她对桔子说:“你家山地这么大,又有池塘,又靠近村里的小河,其实再多养些鸭子也是可以的。鸭子也不用喂食,只要早上赶进小河,晚上再赶回来就行。我在娘家的时候,也养过鸭子的。”她想了想,又说:“我以前没出嫁的时候,娘家那边,还有人在家里养鹅,来看管家里的鸡鸭。要不我们也养几只鹅,可以看家,也可以下蛋吃肉。”
桔子以前只听说过鹅看家的故事,可从来没见过。如今,见吴氏说起,自然没有不答应的。于是,桔子家里就又多了四只小鹅。小鹅仔是和小鸭仔一起抓回来的,同样是淡黄|色的绒毛,大大的脑袋。要不是,去挑选鹅仔和鸭仔的吴氏,指出来,桔子根本分不清。哪只是鹅,哪只是鸭。
吴氏欢快地告诉桔子:“这四只是鹅,你看它们比鸭的颜色暗一些。嘴巴也厚一些。这些鹅要一个月以后,才能长出硬毛。那时就是白色的了。这鹅能不能管理鸡鸭,只要看它们见到莫生人叫不叫就知道了。你看它们现在叫得多欢。”吴氏又指着新抓来的二十只小鸭子,说:“这些小鸭子,二十几天就可以放到小河里自己找食了。不过,现在还小,得喂得精心些。”
吴氏看了桔子一眼,有些得意地说:“你家原来的那十几只鸭子,前几天我就把它们放到村里的小河里了。这几天已经能听到我的叫声能回家了。这些鸭子以后有它们带着,训练起来更方便。”然后桔子就觉得,自己家里不只是抓来了几十只小鸭子,又多了一个成年鸭子。一整天,就听着吴氏说,怎么怎么才能把鸡鸭鹅都养好。
桔子这才发现,她的舅母居然是个养家禽的能手。只不过,舅舅养老婆孩子都吃力,原来家里只有的几只鸡鸭,埋没了吴氏的本事。桔子立刻决定。给舅母加工钱,顺便把家里的家禽养殖事业都交给她。反而是宁广应见,桔子家居然买了四只小鹅。来看管家里的鸡鸭,觉得吴氏给出了馊主意。
他对宁氏说:“妹妹,人都说是看家狗,看家狗的。我可没听说过有看家鹅的。要说,你这么大一个家,没有只狗还真不象样。”其实在盖房子的时候,桔子就已经建了狗窝,只是后来宁广应来了,又有了周在田。家里对养狗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了。现在听宁广应说起来。桔子也觉得,小狗还是应该养的。
晚上。江浩江泽回到家里,就被桔子给分配了任务。他们要负责找两条漂亮。又听话的小狗。江浩觉得这个任务有点难度,村里养狗的人家虽然不少,但是庄户人家养狗,忠诚会看家就行。养得都是不上档次的土狗,桔子突然提高要求,让江浩有些不知道怎么办了。
桔子也不是突然傲骄起来了。她只是觉得,既然狗可以慢慢挑,自然要选自己中意的。她原来曾经养过一只白色的松狮犬。松狮犬是一种结实的护卫犬,有着宽的头颅和小圆耳朵,有浓密的被毛,长得非常可爱。桔子不知道自己来了这里,那只松狮犬会怎么样。好在松狮犬是一种个性十分独立,不太沾人的犬种,离开自己应该也能过得好。
宁广应提起养狗的事,让桔子有些想她的狗了。这让桔子对狗的品种开始有了要求,虽然不一定要养松狮犬,但桔子想要一只漂亮的,毛发浓密的小狗。江浩觉得妹妹难得向他提一个要求,就是再困难也要完成。他在村里搜寻无果之后,就在学堂里发了悬赏令。他手里并没有多少钱,他是答应,谁要是能帮他找来,妹妹满意的狗,他就抄一份云泽洋借给他看的读书心得。
这事儿,让云泽洋知道了有些哭笑不得,但他也没有阻止。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读书笔记流传出去,只是因为怕自己手稿弄坏了,才不愿意让别人看的。既然江浩愿意抄了传出去,也就无所谓了。但是为了显示做先生的尊严,他还是让江浩多抄了两份读书笔记,原件被他收了回去。这让江浩不安了好久。
但是,让江浩高兴的是。他发出悬赏不入,就在一个同学家里,找到了两只刚出生的小狗。可惜不是全白色的,江浩不是很满意,但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江浩抱回去给桔子看,桔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两只狗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有点像边境牧羊犬,同样是浓密的长毛。颜色却不一样,一只全身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另一只全身大部分是褐色的的。都是只有脖子上、四肢上有长长的白毛,就像带着白围脖,穿着白袜子。另外,它还长着白色的鼻子,和雪白尾巴尖。这让它显得格外的可爱。
两只小狗还没断奶,桔子把它们抱在腿上。褐色的那只立刻抓着桔子的衣襟往上爬,黑色的却安静地舔着桔子的手指头。桔子决定把褐色的那只叫淘娃,黑色的就叫黑妞。江浩见桔子这么果断地,给两只狗取了名字,决定暂时不告诉她,黑妞是男孩子,淘娃却是小姑娘,这个残酷的事实。
没多久,桔子发现家里的那只羊没奶了。桔子仔细算了一下,发现家里应该吃奶的人又多了宁小风,于是她干脆又去镇买了两只刚下崽的奶羊。现在,桔子会做一些奶粉送到镇上,吩咐周大力每天晚上,必须给江常安泡一碗,当然也不能拉下李多银的。江常安觉得,每天像孩子一样的喝奶,实在难为情,但是女儿的孝心却让他很受用。
就这样,他每天在纠结中,喝着奶,时间长了,也能感觉到自己的睡眠质量,和精力都有提高。他不再排斥喝奶粉,反而监督李多银每天都要喝,让每天把奶粉让给周大力的李多银,很是苦恼。现在桔子有了两头奶羊,全家人包括吴氏,就都在她每天的供奶计划里。
江家自己家人不说,宁小风每天早上要到江家乘马车,每天临走之前,一定会被桔子逼着喝一碗奶。反而是吴氏不排斥喝羊奶,来桔子家时,有时也会主动问桔子,羊奶还有没有多。这令桔子觉得这位舅母分外亲近。
到了四月底的时候,桔子家的小公鸡上了饭铺的菜谱。一道小鸡炖蘑菇,很快成了饭铺里除了红烧肉的,第二道名菜。这道菜难得的是,要等到桔子家的小公鸡长到时候了,才能吃上。所以,能不能吃着要看运气。这让这道菜的名气更是飞快的传扬开来。
桔子她们抓鸡雏的时候,虽然没怎么挑,但毕竟是母鸡多,公鸡少。所以桔子又建了两个鸡棚,抓了七八十只鸡仔,只要确定是小公鸡,就分开养在那两个鸡棚里。小公鸡如果是做童子鸡的话,养一个多月就可以了。桔子为了保证菜里鸡的分量,一般养两个月才用。
后来,还是吴氏说:“桔子,既然我们养的小公鸡供应不上饭铺。我们不如去附近的几个村里,去买点小公鸡。”桔子被吴氏一句话点醒,才发现自己钻了牛角尖了。这庄户人家养鸡,一家只要有一二只公鸡就足够了。但抓鸡雏的时候,是很难分辨公母的,几乎全靠运气。
所以,很多人家会有多出来的小公鸡。这些小公鸡只以当肉鸡养着,这对缺粮的庄户人家来说,也算是一个负担。如果桔子去收购,只要少许价钱,就会有很多人家愿意卖的。桔子立刻和吴氏去,附近的几个村去收购。桔子家里的马车、驴车虽然都不在家里,但好在牛也配好了大车。
桔子让周在田赶车,自己就和周氏一家一家地跑。一天下来,居然买到了六七十只,一到二个月的小公鸡。这些小鸡足够填补上饭铺所需的童子鸡的缺口。她们花得钱极少,应该只是鸡雏,加上这段时间养鸡的花费。这让吴氏很是感慨,她对桔子说:“桔了,这样看来,还是这样买鸡合算了。我们自己养,还要承担风险,花得钱却不比这样收购少。”(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朝庭封赏
桔子对今天的收获也极满意,但她却不认为以后都会这么轻松。她对吴氏说:“舅母,我们今天是头一次,大家还都不知道是怎么会事,自然买得便宜。等以后,大家就会知道童子鸡的价值了。如果再有饭铺,学我们做童子鸡买,也会到乡下来收购,到时候说不定,我们还要打价格战。所以还是自己养比较保险。”
吴氏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呀,你想出来的菜,他们说学就学去,还要跟我们抢童子鸡。”话虽这样说,吴氏也知道桔子说的在理,不在打主意作畈卖童子鸡的中间商。
到了六月份的时候,桔子家的小鸡顺利的开始下蛋了。本来,宁氏还想早早地把蛋给饭铺送去。但是每只小鸡头生的鸡蛋,桔子都没舍得卖,全都收起来,给自己家人吃了。这让宁氏又是生气,又是感动。她不懂桔子说的什么营养价值,但这里也有吃鸡头生蛋的风俗,只是没见过桔子这样的,这么多鸡蛋,桔子居然全都收了起来。
桔子说:“我们家的鸡虽然多,也不过三百多只,就算是每只鸡都下蛋,也不过三百多个头生蛋。何况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只鸡开始下蛋。咱们家现在人多,光是咱家和舅舅家就有九口人。满屯叔家里还要去送点,穆府也不能拉下。这咱家能剩下四五十个鸡蛋就不错了,平均起来,每个人才四五个,两三天就吃完了。我还嫌太少呢。”
宁氏被桔子的算法,给搅糊涂了,也就随她去了。但不管怎么样,很快桔子家里无论是鸡,还是鸡蛋。都能自给自足了。桔子还又多做了锅卤肉蛋,炖的是鸭蛋。因为鸭蛋比鸡蛋大,所以收三文钱一个。五文钱两个。遇到质疑价格的人,小福子就很神气地学着桔子话说:“鸭子是水里的。鸭蛋自然是凉性的。夏天吃了鸭蛋可以清热解暑,少生痱子。”倒使卤肉鸭蛋的生意又好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到六月中旬的时候,桔子家的荷花开了。原来桔子家的池塘里也有荷花,但一个是荷花不多,开得也不旺盛。村里的人也不当它是一回事儿。但这次不同,村里的人都知道,这荷花是桔子种的。而且扩建好的池塘有七八亩之大,里面种满了荷花。微风轻抚之下,满满的一池塘荷花,亭亭玉立在,高高撑开的荷叶中间,如同青春期的少女一样,吸引人的眼球。
就算村民们没有什么浪漫细胞,也会在晚上空闲的时候,到池塘边走走。走过之后,一天的劳累。似乎就松泛了不少。村里的孩子更是天天,跑到池塘边玩耍。美丽而又新颖的池塘风光,暂时胜过了山角下的各种野果。宁氏和桔子不会禁止孩子们来池塘边玩。只是叮嘱赵志文兄弟,多留点心,别让孩子们攀折了盛开的荷花。
村里唯一看着池塘不顺眼的,就只有江常顺一家人了。江山春天在府城的考试中落榜了,回来大病了一场。养了二个多月,总算是能回学堂上学了。但是回到学堂,听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桔子家里,因向朝庭进献轴辕犁。被朝庭奖赏。江常安得了一个员外的封号,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却可以见官不跪,还得了一百两银子的封赏。
封赏的谕诣是。县令大人亲自送到沿山村。为了表示郑重,吴县令提前两天派人,通知江常安让他在家里等着。当天,自开业以来,从没关过门的珍味馆贴出了家主有事,停业一天的告示。吴县令自上任两年多,这还是第一次来沿山村。读了谕诣之后,又由乡长、里长陪同参观了桔子家里一圈。最后,还在桔子家里吃了饭,才回去了。
那天,在村民们眼里,江常安的房子仿佛自带光环。在吴县令来之前一天,李亦溪就曾招集过村民,说明情况。当然也是警告村民,在吴县令来的时候,不要出状况。他还特意找了江德财,让他管束妻儿。虽然村民们大多数都知道,朝庭封赏江家的原因。但是等吴县令走了之后,还是不断的有人上门,来打探情况。甚至有人,就是找借口来坐坐,好能沾点福气回去。
等到第二天,珍味馆开张时,半价酬宾。按着桔子的说法,这江常安得了封赏的事情,要尽快在镇上宣扬出去。珍味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虽然有穆家罩着,还没有捣乱的人。时间长了,就难说了。现在江常安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宣扬出去,至少对下层的流氓混混有个震慑作用。
珍味馆半价的原因,在李多银、小福子和王来的大力宣传之后,很快就在长宁镇传扬开来。桔子又劝江常安,说:“爹,最近咱家出的风头太多了。虽然朝庭的封赏,能提高咱们的地位,可是也会引来无端的妒恨。不如从封赏中拿了一些银子,整修祠堂。让沿山村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封赏的荣光。村里就算是有人小心眼,也没法公开拿出来说了。”
江常安虽然老实,但也能感受到,村民们对他们家的态度不一样了。那些原来就亲近的好友,明显恭敬疏远了。而那些原来就有矛盾的,表面上反而亲近了许多。好象都不计较那些小矛盾了。但是那些或恭敬或妒忌的眼神,让江常安很不安。听了桔子主意,江常安立刻找到李亦溪,对他说:“亦溪兄弟,我拿了朝庭的封赏。这笔钱,也是朝庭给我们沿山村的荣誉。我想拿出一半,修整一下村里的祠堂。”
李亦溪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但他知道这是个好主意。立即把村里的老人们都找来商量。村里祠堂供奉着村里大多数人家的祖先,江家来沿山村只有三代,人口不旺,在祠堂里只能在边上占一角小小的位置。江常安要整修祠堂,特别还是用朝庭封赏的银子,自然不会有人不同意。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小小的祠堂被扩建,里外重新刷漆彩绘。扩建好的祠堂,竟有了一些大户人家祠堂的风彩。
村里有几户新安家才两代的人,也趁机把祖先的牌位摆了进去。江常安修整了祠堂之后,不仅江家祖先的牌位,被移到了正面。村里有大事要决定的时候,江常安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了。当然,封赏的谕诣也供到了祠堂里。
这些事发生时,江山正是病最重的时候。江德财和江常顺商量了一下,全家统一口径,暂时把消息隐埋了下来。等到后来,江山开始好起来后,却谁都不愿意出头,把这个不知算是好,还是不好的消息告诉他。
这就导致了,他在学堂里,接受了一群同窗的贺喜,却不知道喜从何来。转弯没角地,好不容易把消息打探到了,他只觉得自己胸口堵得荒。自己寒窗苦读十年,还不及江常安做一个奇怪的犁辕,这让他心里填满了羡慕嫉妒恨。
没几天,村里的人又开始传说,江常安一定是得神灵毗护了,从来没有人会种的荷花,居然让他家种得极好。如今,花开得非常旺盛,满池塘的荷花也就预视着秋天,数不清的莲藕收入。大小张氏自从听说,江常安得了员外的称号,就息了到他家吵闹的心思。
在她们眼里,江常安既然能见官不跪,地位就比村里的其他人高多了,已经不是自己能惹得起的了。江山左思右想,一时还真拿桔子一家没有办法。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闭门苦读。他知道,如果自己再考不上秀才的话。等桔子家更富裕,地位更高以后,下次童生考试,自己都未必能得到推荐。
不说江山被桔子家的事儿,刺激得悬梁刺股。桔子家的池塘,不仅仅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就是江浩,也在学堂休沐的时候,约了几个平时谈得来的同学,来家里池塘赏景作诗。江浩自己还没有开始学习诗律,但这不妨碍,他交几个善长吟诗作对的学长。
江浩也曾去过,这些学长们组织的活动。虽然对作诗他只能当背景,但他还是学到不少的东西。特别是与这些,说话拐弯的学子们如何打交道,对江浩来说,还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今,自己家里有好风景,江浩决定自己在家里办一个诗会。桔了听说了江浩的打算,就让赵志文兄弟在池塘连搭了一个竹亭。亭子里用竹子搭了一个简陋的桌子。找几块形状奇怪的大石头,放在竹亭里当凳子。
宁氏见了桔子做的,那个简单粗糙的竹亭,就对桔子说:“你做了这么难看的一个竹亭,也不怕给你哥丢脸?不行,我要去找林木匠,让他给你改一改。最起码,给竹亭做一套木头的桌椅才好。”桔子笑着推宁氏回去,说:“娘,这事儿你别管。哥的那些同窗古怪着呢,你不懂。他们一定会喜欢这样的布置。”(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夏日荷塘
江浩的同窗们,因为听他说,要请大家看大楚第一份人工养殖的荷塘。学堂里多一半的人都来了。桔子见来的人多,就让宁氏把准备的食材都洗净切片,又让李志文和李志武,在池塘边支起架子。就和周在田一起带着陶罐和竹签,准备在池塘边给这群饕餮们作火锅和烧烤。
学子们一开始被池塘荷花的艳丽给震惊了。七八亩的池塘里,高高低低地开着荷花,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颇有“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味道。很快,又有人发现了独特新颖的亭子。他们纷纷地在亭子里抢占一个位置,面向池塘坐下,开始苦思冥想地作诗。
亭子里桔子早就准备好了笔墨,有人想出来了,就写出来,拿给大家品评。有写的好的,就志得意满地听着大家赞扬;有写得不好的,就满脸通红地被众人批点。桔子带着周在田和李家兄弟,为这群人准备食材;一边在旁偷偷观察,这群人各自的表现。这让她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
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众人才被扑鼻的香气给拉回了注意力。众人这才发现,池塘的边上生了四五堆火,上面都和木头搭了架子。有两个上面挂着陶罐,里煮着一红一白的两罐汤,这香扑鼻。
另外还有两个则在火上绑着两个铁网,上面放着用竹签串着的肉,已经快要烤熟了,正在吱吱地往下滴油。奇怪的是第五堆火,上面什么都没有,就这么烧着。宁小风轻轻地碰了碰江浩的手,对他说:“表哥,那堆火是干什么用的?现在是大夏天。可用不着生火取暖。”
江浩也有些糊涂,却不肯在弟弟面前露怯,就说:“有那么多好吃的。都堵不上你的嘴。你还有心思管那堆火是干什么的?你要是再不上前,那些火锅和烤肉就没有你的份了。只见那些学子们。在桔子的示意下,一个人拿了一个碗。桔子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他们配了或咸或辣的调料。
学子们配好调料,就端着碗跑到火锅边上,指使赵志文或赵志武,给他们在白汤或者红汤(辣汤)里漱食材了。也有人,先让周在田给他拿烤肉,周在田负责烧烤两个火上烤肉。更有甚者。就自己住火锅里加食材,或者干脆自己动手烤肉。这些学子,虽然基本都不会烧饭,但是在赵家兄弟和周在田的帮助下,那些食材和烤肉也基本上能入口。
这些学子毕竟年龄都小,尝到了自己动手的甜头了,就立刻把平时的矜持都放下了。开始大呼小叫的吃起火锅和烧烤。有人还问江浩要酒,桔子并没有准备烈酒。桔子被电视剧荼毒,下意识地认为这些文人,都是有酒必喝。逢酒必醉的。她可不希望侍候一大群本醉鬼,就让人准备了酸梅汤和甜酒酿,都在井水里浸得凉凉的。入口十分舒服。也就没人再好意思计较没有酒的事情了。
等这些学子们吃了七八分饱了,桔子把最后一堆火扑灭了,在灰尘里滚出七八个烧得硬硬的泥球。桔子用小榔头敲开外面的硬壳,再拨开晨面的荷叶。一股异样的香味,让吵嚷的池塘边突然安静了下来。这是桔子第一次做叫花鸡,连江浩、江泽都没吃过。
江泽忍不住跑到桔子身边问:“姐,这是什么?”“这是当然是鸡,你不认得吗?”桔子不打算再把它叫作“叫花鸡”了,一时却没想好叫它什么,就随口对江泽说。说完她撕下了一块鸡肉。塞进江泽嘴里,算是把他的嘴给堵住了。
桔子看江泽瞪大眼睛。快速把那块鸡肉咽下去,轻声问:“好吃吗?”江泽使劲地点点头。说:“太好吃了。我从来没吃过这和好吃的鸡。”他有些不知道怎么说,边想边说:“鸡肉嫩滑酥烂,里面又有荷清的清香。姐,你真厉害。”这时,桔子已经想好了给叫花鸡换一个什么名字,她把鸡递到江泽手中说:“这叫荷叶富贵鸡,这只是给你和你哥的。其它的,叫你的同窗们过来分了吧。”
桔子和江泽对话的声音并不小。已经注意这边的学子们都听得到。没等江泽叫,已经有心急的学子过来,对桔子说:“多谢姑娘的款待。”然后毫不客气的抱起一个泥球,到一边去砸开吃了。叫花鸡,不对,现在叫荷叶富贵鸡的量虽然不多,但学子们都吃了七八分饱了,所以等这些人吃完了这些鸡,也基本上都发现自己吃撑了。
因为是自己动手的午餐,又好吃又好玩,吃的时间就长了。等吃完了已经是酉初了,也就是下午3点多了。虽然没有喝酒,但饱食之下,也开始犯困。学子们开始告辞回去。这一场荷塘诗会,虽然没做出什么好诗,但荷塘的美景和江家的美食,在学堂里算是出了名。并且,很快向小镇其他学堂传播开去。
桔子家的池塘就这样,成了旅游圣地,几乎每天都有书生,三三两两结伴前来游玩。自然,请桔子家里准备一餐火锅或( 穿越之田园好女 http://www.xlawen.org/kan/5586/ )
于是,每天沿山村里在穆府族学读书的五个孩子,就有了通勤车。他们早上一起乘着马车上学,晚上再驾着马车回家。这很快成了沿山村的一景,让村里的其他孩子羡慕的眼都红了。大小张氏对江常安特意买一两小马车,送几个孩子上学,更是生气。但是江常安住在镇上不回来,宁氏独自在家不说,家里还住着他哥哥一家。这让大小张氏十分忌惮。再加上江山去了府城赶考,他们也找不人商量。就只能在江德财和江常顺那里嘀咕一下。
江德财因为捉妖的事儿,被江山利用,在心里对江常安有愧,也不想再干涉江常安家里的事情。小张氏见没人给她撑腰,就想把江峰也塞到五人组里。她听说在穆府族学读书,是不要束脩的,还能白乘江常安家的马车。这个便宜可不能不占,可江峰实在是不争气,一听说送他去读书,就在家里撒泼打滚地的反对,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桔子管不了大小张氏心里的纠结,饭铺的生意越来越好,珍味馆的猪肉菜,已经开始有了些名气。周大力还算聪明,桔子做的又多是家常菜。很多,大多数菜他都做得像模像样了。桔子又请了一位帮厨,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叫刘季的。他是镇上的人,是苏玉海介绍的。还请了一个跑堂,是小福子的表哥,叫王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章 养鸡场
桔子等新来的人都能上手以后,就回到了沿山村。她现在确定自己,真的已经溶入了这个小山村。在饭铺的日子虽然忙碌,但她还是非常想念沿山村的一切。她想念自己的新闺房,担心池塘里的莲藕和猪舍里的猪,也担心地里的土豆。虽然她知道自己来饭铺的时候,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但心里的挂念,却不会为此而减少。
桔子回到沿山村的时候,宁广应已经修补好了,桔子家的旧房子。旧房子其实并不算小,当初桔子家里没钱,没时间也没人手,就收拾出一间能住人的,勉强在那里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宁广应要住,就不能再对付。等地里的活有一点空闲,宁广应就带着儿子和周在田,开始一点点的收拾旧房子。
宁氏又拿出钱来,买了些砖瓦、木料。把旧房子里,不能用的东西都换下来。一番修缮下来,旧房子也算是焕然一新。宁广应只说是,修房子的钱算他借的,让宁氏很不高兴。最后,还是桔子说:“舅舅,哪怕是你不来,这旧房子也不能总是荒着。以后,我们不是修缮,就是推倒重建。现在只是提前了一些,毕竟房子是我家的,你们只是借住,修房子的钱理应我们出。”宁广应才不再提还钱的事。
但是搬家毕竟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但是添置那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就把宁广应那点可怜的积蓄给花干净了。宁广应还是向宁氏借了不少钱。这些钱在宁广应坚持之下,江浩给他写了借条。约定了秋收之后,等宁广应有了收入,就还。
宁广应对宁氏说:“妹妹,我知道你想帮我。但救急救不了穷,我不能凭白无故的拿你的钱。你能帮我安下家来。又帮我找了挣钱的路子,我就很感激了。我再拿你的钱,让别人知道了。别说你公婆那里过不去。就是村里人的闲话,也能让我直不起腰来。所以这个借条一定得打。钱一定得还。”
桔子也认为,宁广应的话有理。宁广应要想在沿山村站稳脚跟,必须要自立自强。桔子对自己把舅舅说动,出来帮自己家这个主意满意极了。只是因为现在家里,基本上都是宁氏一个人在家,晚上虽然有江浩、江泽,但都还是孩子。周在田虽然是买来的仆佣,但还称得上是陌生人。宁广应实在不放心。就还没有搬家。
等到桔子回来住了之后,宁广应也和周在田相处了一个多月了,对他的人品有了几分了角,才放心地搬走。只是白天的时候,他的妻子吴氏还是会经常过来。
桔子回来的时候,莲子已经发了一二片小叶子。桔子就指挥李志文兄弟,给莲藕追肥,提高水位。这里没有化肥,好在桔子早有准备,怄了一些农家肥。家里的猪舍也贡献了不少肥料,加在池塘底。水位提高以后,桔子又买了一些鱼苗放到池塘里。宁广应怕小鱼咬坏了莲藕。
桔子告诉他,这是立体养殖。只要不放进草鱼就没事,如果能放些泥鳅更好。宁广应并不怎么相信,但是他在宁氏面前说了二回,见宁氏不阻止桔子,也只能随她去了。
土豆是极好种的,桔子希望这次土豆的产量,能给人们一个惊喜,所以管理的也极用心。回来后。去看了一下,土豆已经了苗了。就让周在田也加了一次肥。桔子知道,土豆生长期对钾的需求量很大。施农家肥的同时,也拌进了不少草木灰。至于,其它的农作物,桔子的那点农业知道,就远比不上原住民的老庄稼把式了。
桔子空下来后,就和宁氏商量,再办个养鸡场。饭铺的卤肉蛋生意极好,刚开始来买的人多是贪图,白送的卤肉汤。但吃过的人,很快就喜欢上了卤肉蛋本身。再加上卤肉蛋实在不贵,只要两文钱一个,五文钱可以买三个。吃在嘴里又有蛋味,又有肉味,还有卤肉汤送。现在经常有人拿着碗,买上三个卤肉蛋,加一大碗肉汤,端回家里或者船上去吃。
桔子早就开始算计,自己家里弄个养鸡场了。宁氏回家之后,已经把家庭养鸡规模从二十几只,扩展到了五十多只。但在桔子看来,是远远不够。等桔子看到池塘里,亭亭玉立的小荷叶时,桔子又想起了叫花鸡的美味。用荷叶包的叫花鸡,一定公成为珍味馆的一道招牌菜的。
她急不可耐地跟宁氏商量,要加大养鸡规模。宁氏看着家里,挤得满满的鸡棚有些为难,这些鸡白天都放出去找食,晚上会自己回来的。桔子站在院子门口,意气风发地对宁氏说:“娘,我们买了那么大一块山地,就养这么点鸡,实在太浪费了。就在前面再搭一个鸡棚,要能装下三百只鸡。就在那里圈了七八亩地,每天只要早晚稍微给小鸡们加点餐,山地里的小虫草籽,就能让鸡吃饱了。
宁氏无奈地看着,自己能折腾的小女儿,对她说:“桔子,我不是反对你养鸡。可是养这么多鸡,要是发起鸡瘟来,损失就太严重了。”桔子却不在意,说:“鸡瘟虽然可怕,但也是可以防治的。鸡棚里用生石灰消毒,鸡场和鸡棚经常打扫保持干净,就能预防大部分疾病。至于预防的药……”
桔子有些犹豫地说:“春秋季,鸡瘟高发期,在鸡的水盆里,加些板蓝根之类的抗病毒的药,应该是有用的。”宁氏听不懂病毒之类话,但听得出桔子说的是中药,她疑惑地问桔子:“你说的是人吃的药吧?”桔子语气中更肯定了,说:“人吃了能治病,鸡吃了一定也能,到时候稀释了试试。只要鸡吃了不出问题,就行。”
桔子见宁氏还是犹豫,就抱着她的手撒娇道:“娘,现在地里没什么事儿。院子里的活儿都让周在田给包了,咱们弄个养鸡场。平时,就让你和舅母管,忙起来的时候,让周在田帮把手。我们不用增加人手,还给舅舅家里增加收入,又能供应咱家饭铺。这是多好的事儿呀?”
宁氏想起自己手里,还压着宁广应的借条,大侄子宁石头十五岁了,也该说亲了。而哥哥家里,现在这么拮剧,也是因为她鼓动哥哥从猎户村搬出来造成的。她敲了一下桔子的头,说:“死丫头,就知道戳你娘的心窝子。我不管了,随你折腾。真要发了鸡瘟,亏了本钱,你哭就行。”
桔子笑嘻嘻地说:“放心。你和舅母都是勤快,爱干净的人,鸡棚、鸡场只要打扫的干净。哪能那么容易就染上鸡瘟。要说起来,县上的余署令治好了小金,医术还真不错。我再去找他,弄点防治鸡瘟的药预备着。”桔子在心里打着小算盘,上次余楷瑞态度不错,可自己也把丁易送上门去,给他拉了紧了和穆府的关系。自己再找他一次,应该没有问题吧。
桔子说干就干,当时就把宁广应和周在田找来,让他们帮自己搭鸡棚。鸡棚虽然大,却不难搭。宁广应他们并排搭了十间鸡棚,计划每个鸡棚住三十只鸡。山上的石头树枝都是现成的材料,就是棚顶的茅草不够用,桔子从村里人手里买了一些。鸡场更简单,只要用篱笆圈出地界来,让鸡不要跑了去就行了。其实就算偶而,有跑出去的也没什么。
村里人养鸡都是有各种颜色的染料,在鸡的不同部位做记号的。偶尔会有鸡认错了家,跑到别人家的鸡棚里,一般也会被送回来。桔子只是因为,这次养得鸡太多,才想着圈个鸡场。当然,记号是肯定会做的。
篱笆圈的范围有点大,宁广应父子加上周在田作了三天才做完。桔子先把家里的五十多只鸡放进去,又去抓了二百只小鸡仔,放到家里的鸡棚里,精心照料。等它们大些了,再放到外面的鸡棚里去。桔子算计着,等这二百只鸡搬到大鸡棚后,再抓一百只鸡仔。这样,家里的鸡能有一个阶梯,而且鸡仔要大一些才能看出性别来。
公鸡要是太多的话,桔子打算做几只童子鸡,给全家人补补。再有多的话,自然是供应饭铺。桔子知道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最正宗的做法,是要用家养的童子鸡的。这里的饭铺虽然也有卖小鸡炖蘑菇的,却不选择鸡的大小,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调料,那么讲究。
舅母吴氏对养鸡场也很热心,宁氏已经对她说了。这个养鸡场由她管理,给她算一份工钱,这让从来没有自己挣过钱的吴氏,充满了期待。
自从宁氏资助他们,从猎户村搬到沿山村之后。她与宁氏当初的那点小疙瘩,就烟消云散了。来了之后,又免费让她的小儿子上了镇子上最好的学堂,她就对宁氏感激不尽了。她只是还有些发愁,自己丈夫性格倔强,不肯沾妹妹家里一点便宜。自己家欠了一屁股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清。(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六畜兴旺
现在,桔子让她帮忙照顾几只鸡,而且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自己还能兼顾家事。这让她的工钱拿得有几份不安心,可是她又舍不得放弃。桔子对她说:“舅母,管理几百只鸡这活虽然不重,可也要早晚喂食,打扫卫生。我娘一个人是绝对忙不过来的。这不是个短时间的活,也不能让舅母一直白干下去。如果舅母不肯要工钱,我们只能再去请人。对我家来说,钱还是要花出去的。所以这钱,舅母只管拿着,也让我娘安心。”
吴氏见桔子说的诚恳,也就应了。这原本就不愿意放弃这份工钱,不过是不好意思,也怕宁广应责怪她,才推辞的。现在桔子给她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这让她的很高兴。她更想为桔子家多尽一份心力。
她对桔子说:“你家山地这么大,又有池塘,又靠近村里的小河,其实再多养些鸭子也是可以的。鸭子也不用喂食,只要早上赶进小河,晚上再赶回来就行。我在娘家的时候,也养过鸭子的。”她想了想,又说:“我以前没出嫁的时候,娘家那边,还有人在家里养鹅,来看管家里的鸡鸭。要不我们也养几只鹅,可以看家,也可以下蛋吃肉。”
桔子以前只听说过鹅看家的故事,可从来没见过。如今,见吴氏说起,自然没有不答应的。于是,桔子家里就又多了四只小鹅。小鹅仔是和小鸭仔一起抓回来的,同样是淡黄|色的绒毛,大大的脑袋。要不是,去挑选鹅仔和鸭仔的吴氏,指出来,桔子根本分不清。哪只是鹅,哪只是鸭。
吴氏欢快地告诉桔子:“这四只是鹅,你看它们比鸭的颜色暗一些。嘴巴也厚一些。这些鹅要一个月以后,才能长出硬毛。那时就是白色的了。这鹅能不能管理鸡鸭,只要看它们见到莫生人叫不叫就知道了。你看它们现在叫得多欢。”吴氏又指着新抓来的二十只小鸭子,说:“这些小鸭子,二十几天就可以放到小河里自己找食了。不过,现在还小,得喂得精心些。”
吴氏看了桔子一眼,有些得意地说:“你家原来的那十几只鸭子,前几天我就把它们放到村里的小河里了。这几天已经能听到我的叫声能回家了。这些鸭子以后有它们带着,训练起来更方便。”然后桔子就觉得,自己家里不只是抓来了几十只小鸭子,又多了一个成年鸭子。一整天,就听着吴氏说,怎么怎么才能把鸡鸭鹅都养好。
桔子这才发现,她的舅母居然是个养家禽的能手。只不过,舅舅养老婆孩子都吃力,原来家里只有的几只鸡鸭,埋没了吴氏的本事。桔子立刻决定。给舅母加工钱,顺便把家里的家禽养殖事业都交给她。反而是宁广应见,桔子家居然买了四只小鹅。来看管家里的鸡鸭,觉得吴氏给出了馊主意。
他对宁氏说:“妹妹,人都说是看家狗,看家狗的。我可没听说过有看家鹅的。要说,你这么大一个家,没有只狗还真不象样。”其实在盖房子的时候,桔子就已经建了狗窝,只是后来宁广应来了,又有了周在田。家里对养狗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了。现在听宁广应说起来。桔子也觉得,小狗还是应该养的。
晚上。江浩江泽回到家里,就被桔子给分配了任务。他们要负责找两条漂亮。又听话的小狗。江浩觉得这个任务有点难度,村里养狗的人家虽然不少,但是庄户人家养狗,忠诚会看家就行。养得都是不上档次的土狗,桔子突然提高要求,让江浩有些不知道怎么办了。
桔子也不是突然傲骄起来了。她只是觉得,既然狗可以慢慢挑,自然要选自己中意的。她原来曾经养过一只白色的松狮犬。松狮犬是一种结实的护卫犬,有着宽的头颅和小圆耳朵,有浓密的被毛,长得非常可爱。桔子不知道自己来了这里,那只松狮犬会怎么样。好在松狮犬是一种个性十分独立,不太沾人的犬种,离开自己应该也能过得好。
宁广应提起养狗的事,让桔子有些想她的狗了。这让桔子对狗的品种开始有了要求,虽然不一定要养松狮犬,但桔子想要一只漂亮的,毛发浓密的小狗。江浩觉得妹妹难得向他提一个要求,就是再困难也要完成。他在村里搜寻无果之后,就在学堂里发了悬赏令。他手里并没有多少钱,他是答应,谁要是能帮他找来,妹妹满意的狗,他就抄一份云泽洋借给他看的读书心得。
这事儿,让云泽洋知道了有些哭笑不得,但他也没有阻止。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读书笔记流传出去,只是因为怕自己手稿弄坏了,才不愿意让别人看的。既然江浩愿意抄了传出去,也就无所谓了。但是为了显示做先生的尊严,他还是让江浩多抄了两份读书笔记,原件被他收了回去。这让江浩不安了好久。
但是,让江浩高兴的是。他发出悬赏不入,就在一个同学家里,找到了两只刚出生的小狗。可惜不是全白色的,江浩不是很满意,但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江浩抱回去给桔子看,桔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两只狗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有点像边境牧羊犬,同样是浓密的长毛。颜色却不一样,一只全身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另一只全身大部分是褐色的的。都是只有脖子上、四肢上有长长的白毛,就像带着白围脖,穿着白袜子。另外,它还长着白色的鼻子,和雪白尾巴尖。这让它显得格外的可爱。
两只小狗还没断奶,桔子把它们抱在腿上。褐色的那只立刻抓着桔子的衣襟往上爬,黑色的却安静地舔着桔子的手指头。桔子决定把褐色的那只叫淘娃,黑色的就叫黑妞。江浩见桔子这么果断地,给两只狗取了名字,决定暂时不告诉她,黑妞是男孩子,淘娃却是小姑娘,这个残酷的事实。
没多久,桔子发现家里的那只羊没奶了。桔子仔细算了一下,发现家里应该吃奶的人又多了宁小风,于是她干脆又去镇买了两只刚下崽的奶羊。现在,桔子会做一些奶粉送到镇上,吩咐周大力每天晚上,必须给江常安泡一碗,当然也不能拉下李多银的。江常安觉得,每天像孩子一样的喝奶,实在难为情,但是女儿的孝心却让他很受用。
就这样,他每天在纠结中,喝着奶,时间长了,也能感觉到自己的睡眠质量,和精力都有提高。他不再排斥喝奶粉,反而监督李多银每天都要喝,让每天把奶粉让给周大力的李多银,很是苦恼。现在桔子有了两头奶羊,全家人包括吴氏,就都在她每天的供奶计划里。
江家自己家人不说,宁小风每天早上要到江家乘马车,每天临走之前,一定会被桔子逼着喝一碗奶。反而是吴氏不排斥喝羊奶,来桔子家时,有时也会主动问桔子,羊奶还有没有多。这令桔子觉得这位舅母分外亲近。
到了四月底的时候,桔子家的小公鸡上了饭铺的菜谱。一道小鸡炖蘑菇,很快成了饭铺里除了红烧肉的,第二道名菜。这道菜难得的是,要等到桔子家的小公鸡长到时候了,才能吃上。所以,能不能吃着要看运气。这让这道菜的名气更是飞快的传扬开来。
桔子她们抓鸡雏的时候,虽然没怎么挑,但毕竟是母鸡多,公鸡少。所以桔子又建了两个鸡棚,抓了七八十只鸡仔,只要确定是小公鸡,就分开养在那两个鸡棚里。小公鸡如果是做童子鸡的话,养一个多月就可以了。桔子为了保证菜里鸡的分量,一般养两个月才用。
后来,还是吴氏说:“桔子,既然我们养的小公鸡供应不上饭铺。我们不如去附近的几个村里,去买点小公鸡。”桔子被吴氏一句话点醒,才发现自己钻了牛角尖了。这庄户人家养鸡,一家只要有一二只公鸡就足够了。但抓鸡雏的时候,是很难分辨公母的,几乎全靠运气。
所以,很多人家会有多出来的小公鸡。这些小公鸡只以当肉鸡养着,这对缺粮的庄户人家来说,也算是一个负担。如果桔子去收购,只要少许价钱,就会有很多人家愿意卖的。桔子立刻和吴氏去,附近的几个村去收购。桔子家里的马车、驴车虽然都不在家里,但好在牛也配好了大车。
桔子让周在田赶车,自己就和周氏一家一家地跑。一天下来,居然买到了六七十只,一到二个月的小公鸡。这些小鸡足够填补上饭铺所需的童子鸡的缺口。她们花得钱极少,应该只是鸡雏,加上这段时间养鸡的花费。这让吴氏很是感慨,她对桔子说:“桔了,这样看来,还是这样买鸡合算了。我们自己养,还要承担风险,花得钱却不比这样收购少。”(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朝庭封赏
桔子对今天的收获也极满意,但她却不认为以后都会这么轻松。她对吴氏说:“舅母,我们今天是头一次,大家还都不知道是怎么会事,自然买得便宜。等以后,大家就会知道童子鸡的价值了。如果再有饭铺,学我们做童子鸡买,也会到乡下来收购,到时候说不定,我们还要打价格战。所以还是自己养比较保险。”
吴氏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呀,你想出来的菜,他们说学就学去,还要跟我们抢童子鸡。”话虽这样说,吴氏也知道桔子说的在理,不在打主意作畈卖童子鸡的中间商。
到了六月份的时候,桔子家的小鸡顺利的开始下蛋了。本来,宁氏还想早早地把蛋给饭铺送去。但是每只小鸡头生的鸡蛋,桔子都没舍得卖,全都收起来,给自己家人吃了。这让宁氏又是生气,又是感动。她不懂桔子说的什么营养价值,但这里也有吃鸡头生蛋的风俗,只是没见过桔子这样的,这么多鸡蛋,桔子居然全都收了起来。
桔子说:“我们家的鸡虽然多,也不过三百多只,就算是每只鸡都下蛋,也不过三百多个头生蛋。何况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只鸡开始下蛋。咱们家现在人多,光是咱家和舅舅家就有九口人。满屯叔家里还要去送点,穆府也不能拉下。这咱家能剩下四五十个鸡蛋就不错了,平均起来,每个人才四五个,两三天就吃完了。我还嫌太少呢。”
宁氏被桔子的算法,给搅糊涂了,也就随她去了。但不管怎么样,很快桔子家里无论是鸡,还是鸡蛋。都能自给自足了。桔子还又多做了锅卤肉蛋,炖的是鸭蛋。因为鸭蛋比鸡蛋大,所以收三文钱一个。五文钱两个。遇到质疑价格的人,小福子就很神气地学着桔子话说:“鸭子是水里的。鸭蛋自然是凉性的。夏天吃了鸭蛋可以清热解暑,少生痱子。”倒使卤肉鸭蛋的生意又好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到六月中旬的时候,桔子家的荷花开了。原来桔子家的池塘里也有荷花,但一个是荷花不多,开得也不旺盛。村里的人也不当它是一回事儿。但这次不同,村里的人都知道,这荷花是桔子种的。而且扩建好的池塘有七八亩之大,里面种满了荷花。微风轻抚之下,满满的一池塘荷花,亭亭玉立在,高高撑开的荷叶中间,如同青春期的少女一样,吸引人的眼球。
就算村民们没有什么浪漫细胞,也会在晚上空闲的时候,到池塘边走走。走过之后,一天的劳累。似乎就松泛了不少。村里的孩子更是天天,跑到池塘边玩耍。美丽而又新颖的池塘风光,暂时胜过了山角下的各种野果。宁氏和桔子不会禁止孩子们来池塘边玩。只是叮嘱赵志文兄弟,多留点心,别让孩子们攀折了盛开的荷花。
村里唯一看着池塘不顺眼的,就只有江常顺一家人了。江山春天在府城的考试中落榜了,回来大病了一场。养了二个多月,总算是能回学堂上学了。但是回到学堂,听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桔子家里,因向朝庭进献轴辕犁。被朝庭奖赏。江常安得了一个员外的封号,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却可以见官不跪,还得了一百两银子的封赏。
封赏的谕诣是。县令大人亲自送到沿山村。为了表示郑重,吴县令提前两天派人,通知江常安让他在家里等着。当天,自开业以来,从没关过门的珍味馆贴出了家主有事,停业一天的告示。吴县令自上任两年多,这还是第一次来沿山村。读了谕诣之后,又由乡长、里长陪同参观了桔子家里一圈。最后,还在桔子家里吃了饭,才回去了。
那天,在村民们眼里,江常安的房子仿佛自带光环。在吴县令来之前一天,李亦溪就曾招集过村民,说明情况。当然也是警告村民,在吴县令来的时候,不要出状况。他还特意找了江德财,让他管束妻儿。虽然村民们大多数都知道,朝庭封赏江家的原因。但是等吴县令走了之后,还是不断的有人上门,来打探情况。甚至有人,就是找借口来坐坐,好能沾点福气回去。
等到第二天,珍味馆开张时,半价酬宾。按着桔子的说法,这江常安得了封赏的事情,要尽快在镇上宣扬出去。珍味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虽然有穆家罩着,还没有捣乱的人。时间长了,就难说了。现在江常安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宣扬出去,至少对下层的流氓混混有个震慑作用。
珍味馆半价的原因,在李多银、小福子和王来的大力宣传之后,很快就在长宁镇传扬开来。桔子又劝江常安,说:“爹,最近咱家出的风头太多了。虽然朝庭的封赏,能提高咱们的地位,可是也会引来无端的妒恨。不如从封赏中拿了一些银子,整修祠堂。让沿山村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封赏的荣光。村里就算是有人小心眼,也没法公开拿出来说了。”
江常安虽然老实,但也能感受到,村民们对他们家的态度不一样了。那些原来就亲近的好友,明显恭敬疏远了。而那些原来就有矛盾的,表面上反而亲近了许多。好象都不计较那些小矛盾了。但是那些或恭敬或妒忌的眼神,让江常安很不安。听了桔子主意,江常安立刻找到李亦溪,对他说:“亦溪兄弟,我拿了朝庭的封赏。这笔钱,也是朝庭给我们沿山村的荣誉。我想拿出一半,修整一下村里的祠堂。”
李亦溪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但他知道这是个好主意。立即把村里的老人们都找来商量。村里祠堂供奉着村里大多数人家的祖先,江家来沿山村只有三代,人口不旺,在祠堂里只能在边上占一角小小的位置。江常安要整修祠堂,特别还是用朝庭封赏的银子,自然不会有人不同意。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小小的祠堂被扩建,里外重新刷漆彩绘。扩建好的祠堂,竟有了一些大户人家祠堂的风彩。
村里有几户新安家才两代的人,也趁机把祖先的牌位摆了进去。江常安修整了祠堂之后,不仅江家祖先的牌位,被移到了正面。村里有大事要决定的时候,江常安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了。当然,封赏的谕诣也供到了祠堂里。
这些事发生时,江山正是病最重的时候。江德财和江常顺商量了一下,全家统一口径,暂时把消息隐埋了下来。等到后来,江山开始好起来后,却谁都不愿意出头,把这个不知算是好,还是不好的消息告诉他。
这就导致了,他在学堂里,接受了一群同窗的贺喜,却不知道喜从何来。转弯没角地,好不容易把消息打探到了,他只觉得自己胸口堵得荒。自己寒窗苦读十年,还不及江常安做一个奇怪的犁辕,这让他心里填满了羡慕嫉妒恨。
没几天,村里的人又开始传说,江常安一定是得神灵毗护了,从来没有人会种的荷花,居然让他家种得极好。如今,花开得非常旺盛,满池塘的荷花也就预视着秋天,数不清的莲藕收入。大小张氏自从听说,江常安得了员外的称号,就息了到他家吵闹的心思。
在她们眼里,江常安既然能见官不跪,地位就比村里的其他人高多了,已经不是自己能惹得起的了。江山左思右想,一时还真拿桔子一家没有办法。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闭门苦读。他知道,如果自己再考不上秀才的话。等桔子家更富裕,地位更高以后,下次童生考试,自己都未必能得到推荐。
不说江山被桔子家的事儿,刺激得悬梁刺股。桔子家的池塘,不仅仅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就是江浩,也在学堂休沐的时候,约了几个平时谈得来的同学,来家里池塘赏景作诗。江浩自己还没有开始学习诗律,但这不妨碍,他交几个善长吟诗作对的学长。
江浩也曾去过,这些学长们组织的活动。虽然对作诗他只能当背景,但他还是学到不少的东西。特别是与这些,说话拐弯的学子们如何打交道,对江浩来说,还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今,自己家里有好风景,江浩决定自己在家里办一个诗会。桔了听说了江浩的打算,就让赵志文兄弟在池塘连搭了一个竹亭。亭子里用竹子搭了一个简陋的桌子。找几块形状奇怪的大石头,放在竹亭里当凳子。
宁氏见了桔子做的,那个简单粗糙的竹亭,就对桔子说:“你做了这么难看的一个竹亭,也不怕给你哥丢脸?不行,我要去找林木匠,让他给你改一改。最起码,给竹亭做一套木头的桌椅才好。”桔子笑着推宁氏回去,说:“娘,这事儿你别管。哥的那些同窗古怪着呢,你不懂。他们一定会喜欢这样的布置。”(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夏日荷塘
江浩的同窗们,因为听他说,要请大家看大楚第一份人工养殖的荷塘。学堂里多一半的人都来了。桔子见来的人多,就让宁氏把准备的食材都洗净切片,又让李志文和李志武,在池塘边支起架子。就和周在田一起带着陶罐和竹签,准备在池塘边给这群饕餮们作火锅和烧烤。
学子们一开始被池塘荷花的艳丽给震惊了。七八亩的池塘里,高高低低地开着荷花,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颇有“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味道。很快,又有人发现了独特新颖的亭子。他们纷纷地在亭子里抢占一个位置,面向池塘坐下,开始苦思冥想地作诗。
亭子里桔子早就准备好了笔墨,有人想出来了,就写出来,拿给大家品评。有写的好的,就志得意满地听着大家赞扬;有写得不好的,就满脸通红地被众人批点。桔子带着周在田和李家兄弟,为这群人准备食材;一边在旁偷偷观察,这群人各自的表现。这让她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
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众人才被扑鼻的香气给拉回了注意力。众人这才发现,池塘的边上生了四五堆火,上面都和木头搭了架子。有两个上面挂着陶罐,里煮着一红一白的两罐汤,这香扑鼻。
另外还有两个则在火上绑着两个铁网,上面放着用竹签串着的肉,已经快要烤熟了,正在吱吱地往下滴油。奇怪的是第五堆火,上面什么都没有,就这么烧着。宁小风轻轻地碰了碰江浩的手,对他说:“表哥,那堆火是干什么用的?现在是大夏天。可用不着生火取暖。”
江浩也有些糊涂,却不肯在弟弟面前露怯,就说:“有那么多好吃的。都堵不上你的嘴。你还有心思管那堆火是干什么的?你要是再不上前,那些火锅和烤肉就没有你的份了。只见那些学子们。在桔子的示意下,一个人拿了一个碗。桔子按照他们的要求,给他们配了或咸或辣的调料。
学子们配好调料,就端着碗跑到火锅边上,指使赵志文或赵志武,给他们在白汤或者红汤(辣汤)里漱食材了。也有人,先让周在田给他拿烤肉,周在田负责烧烤两个火上烤肉。更有甚者。就自己住火锅里加食材,或者干脆自己动手烤肉。这些学子,虽然基本都不会烧饭,但是在赵家兄弟和周在田的帮助下,那些食材和烤肉也基本上能入口。
这些学子毕竟年龄都小,尝到了自己动手的甜头了,就立刻把平时的矜持都放下了。开始大呼小叫的吃起火锅和烧烤。有人还问江浩要酒,桔子并没有准备烈酒。桔子被电视剧荼毒,下意识地认为这些文人,都是有酒必喝。逢酒必醉的。她可不希望侍候一大群本醉鬼,就让人准备了酸梅汤和甜酒酿,都在井水里浸得凉凉的。入口十分舒服。也就没人再好意思计较没有酒的事情了。
等这些学子们吃了七八分饱了,桔子把最后一堆火扑灭了,在灰尘里滚出七八个烧得硬硬的泥球。桔子用小榔头敲开外面的硬壳,再拨开晨面的荷叶。一股异样的香味,让吵嚷的池塘边突然安静了下来。这是桔子第一次做叫花鸡,连江浩、江泽都没吃过。
江泽忍不住跑到桔子身边问:“姐,这是什么?”“这是当然是鸡,你不认得吗?”桔子不打算再把它叫作“叫花鸡”了,一时却没想好叫它什么,就随口对江泽说。说完她撕下了一块鸡肉。塞进江泽嘴里,算是把他的嘴给堵住了。
桔子看江泽瞪大眼睛。快速把那块鸡肉咽下去,轻声问:“好吃吗?”江泽使劲地点点头。说:“太好吃了。我从来没吃过这和好吃的鸡。”他有些不知道怎么说,边想边说:“鸡肉嫩滑酥烂,里面又有荷清的清香。姐,你真厉害。”这时,桔子已经想好了给叫花鸡换一个什么名字,她把鸡递到江泽手中说:“这叫荷叶富贵鸡,这只是给你和你哥的。其它的,叫你的同窗们过来分了吧。”
桔子和江泽对话的声音并不小。已经注意这边的学子们都听得到。没等江泽叫,已经有心急的学子过来,对桔子说:“多谢姑娘的款待。”然后毫不客气的抱起一个泥球,到一边去砸开吃了。叫花鸡,不对,现在叫荷叶富贵鸡的量虽然不多,但学子们都吃了七八分饱了,所以等这些人吃完了这些鸡,也基本上都发现自己吃撑了。
因为是自己动手的午餐,又好吃又好玩,吃的时间就长了。等吃完了已经是酉初了,也就是下午3点多了。虽然没有喝酒,但饱食之下,也开始犯困。学子们开始告辞回去。这一场荷塘诗会,虽然没做出什么好诗,但荷塘的美景和江家的美食,在学堂里算是出了名。并且,很快向小镇其他学堂传播开去。
桔子家的池塘就这样,成了旅游圣地,几乎每天都有书生,三三两两结伴前来游玩。自然,请桔子家里准备一餐火锅或( 穿越之田园好女 http://www.xlawen.org/kan/5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