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阅读
敢馓奖鹑怂滴沂且桓觯顾旰⒆拥哪盖祝夷勺约翰皇悄盖祝擅挥泻⒆樱抑幌M揖褪俏摇!薄 ∷嫡庑┑氖焙颍行┓叻呷弧<沂俏С牵锩娴囊宄隼矗饷娴囊方ィ坏悴患佟O袼庋募彝ィ嵌嗌倥嗣蚊乱郧蟮模瞎乱涤谐桑庇械米纬涤械米孔佑械米。糜械亩加辛耍墒牵疵挥兴档那槿ぁ⒗寺?br />
第七节 “坏女人”调查“好男人”(3)
人难做,男人更难做,优秀男人根本没法做。一个如此近乎完美的男人,却不能被自己的妻子所理解,更可悲的是,他的妻子把他在社会上的角色推到了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容忍的角落。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一个私人侦探也难以理清这千头万绪。 于是,我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我再调查下去也是这样的结果,他确实是一个对你和家庭都很忠诚的男人。你想离婚可以找别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 她说:“别的,我是找不到理由的,正像你说的,他各方面表现都很好。” 她诡秘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说:“只有找到他这方面的证据,才可以顺利地和他离婚,而且,我属于受害方,我可以拿到大部分财产。” 听了她的话,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我感觉我浑身的毛发都竖了起来。我暗自惊叹:造物主给了她如此娇好的容貌,却给了她如此冷酷的心灵。 按照她的意思,我继续我的调查。接下来的调查,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是对我心灵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这天,工程师的“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又发生了一点变化。他没有来上班,而是坐上了去安徽的火车。由于有任务在身,我也只好跟随前往。 回来的时候,他的身边多了两个人,一个是老人,火车上听到他叫他爸,一个是年龄和他相仿的人。到了上海,他迅速把老人安置在一家医院。以后这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由“两点一线”变成了“三点一面”,他忙忙碌碌地穿行在单位、医院、家庭之间。去医院的时候,他总是拿着饭盒、水果或者其他食物。 中年人的压力是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事业要支撑,这时的男人是最累的时候,最辛苦的时候。老父亲生病,自己再忙也是要照顾的。我想,我应该想办法见见这位父亲,看他是怎样评价自己儿子的,以便我进一步了解我的调查对象。 我的这一举动,完全是被工程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我不仅要调查他有没有情人,我更希望真正地了解他,了解这个优秀的男人。 我买了一些水果,来到了他父亲的病房。我对老人说:“我是你儿子的朋友,听说你病了,我来看看。”老人听后,惊讶地看着我:“我儿子,你是我儿子的朋友?”我说是啊。他问:“你是从安徽过来的吗?”我强装镇定,点了点头。老人很高兴,和我拉起家常。越聊我越觉得不对劲,老人并不是工程师的父亲,他是工程师的岳父——那个电影明星的父亲。老人说:“我闺女找到这样的好女婿,是她前世修来的福分。这不,我这有病,闺女忙,没有时间回家接我,到了这里,女婿说她出差了,这里里外外都是我这女婿张罗的。” 听了老人的一席话,我惊呆了。我甚至感到了自己的心跳和脸红,我心跳是因为我为工程师鸣不平,当真是那句话“好汉没好妻”,这样的好男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是少而又少了;我脸红是因为如此坦荡无私、品格高尚的男人,居然在接受我的调查。 到此为止,所有的调查都是多余的,事实的真相胜于任何雄辩。 我停止了调查,但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下来。这样的家庭,在围城外的人看来,应该是很理想的搭配了。真正的郎才女貌,该拥有的他们几乎都有,物质上他们是幸运的,但在感情上他们是不幸的。她不幸,是因为他不适合她,她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为了达到她的这一目标,她可以忽视周围很多人的存在,例如她生病的父亲,她下岗的哥嫂,甚至可以抛弃她的女儿。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本来就不在一个世界里,可是,他们却在一个房檐下生活,这对他对她都是不人道的。他们如同两条直线,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再继续相交下去,他们这两条直线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形成两条平行线的态势。 后来,那位电影演员还多次来催促我,要求我尽快结案,要求我找到他丈夫的证据,我是一拖再拖,见实在拖不下去了,我给她摊牌:“我找不到你丈夫‘包二奶’的任何证据,找到的都是对你不利的证据。如果你需要,我可以无偿送给你。” 她在电话那端沉默了,但可以听到很大的喘气的声音,起码一分钟过后,她用上海话骂了一句,撂下了电话。 这时,我感到一身轻松。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1)
女主播国外归来,想寻找当年在她节目里相识的一对小夫妻。这是一个残疾囚犯和女大学生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前几年,四川经济电台有一档从午夜开播的节目叫《寻寻觅觅》,我是这档节目的忠实听众。节目不仅形式很独特,内容大都涉及婚姻情感主题,而且讲得很深透,既有诗意又富哲理,很有品味。节目的主持人是四川很红火的一个女主播,她在四川广播界有很好的口碑,拥有庞大的听众群。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档节目后来没有了,女主播也消失了,让人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有点遗憾。 2003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好听的女声飞进了我的耳朵,我当时愣了一下,马上就判断出这是那位女主播的声音。我对她的声音太熟悉了,前几年里,多少个午夜里,我总要把收音机放在枕边,听着她的声音才能入眠。是的,她穿越时空隧道又回来了。我很高兴,也很奇怪,问她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 她要我帮她查找一个人,是她的一个听众,是当年的一个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残疾囚犯,一毕业就嫁给了他。他们是通过《寻寻觅觅》相识的,也是女主播搭的桥。他们结婚后,曾和女主播有过联系,后来,女主播出国了,联系就断了。这次,女主播回来,她很想找到这对小夫妻,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关键问题是:他们至今是否还在相爱? 寻找这对小夫妻,我没有收女主播一分钱。这不仅是由于我喜欢她的节目,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真情故事。这是一个女大学生和残疾囚犯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戴兰是成都中医药大学1996年的毕业生,男主人公宋小宁是一个截掉右手且被判过9年徒刑的残疾人。5年前,丁香花开的那个夜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戴兰结识了正在成都少年犯管教所服刑的宋小宁,开始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个透露着人性美丽和人情光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顺利地找到了这对夫妻,当我把后来的情况告诉女主播的时候,她哭了:“我找了一辈子真爱,从国内找到国外都没有找到。他们却轻而易举地找到了。” 事情该从1996年说起。那年初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大二的戴兰认识了宋小宁。 当时,《寻寻觅觅》这档节目在成都正火,成了好多青年男女的必听节目。“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每当主持人甜美的声音一响起,戴兰所在的416室的女大学生们就都竖起了耳朵,静静聆听那些奇妙的故事。戴兰也是这群痴情女孩中的一个。越听越着迷的女生们终于想尝试一下“找朋友”的滋味,在大伙的鼓励下,有一个叫肖倩的女生给这档节目写了一封征友信。当晚主持人就把这封信播了出来,416室沸腾了。 “肖倩,你好用心良苦呀,是不是在征男朋友?” “白马王子立即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戴兰和伙伴们看着肖倩红着脸的一副窘态,笑得前仰后合。她万万没料到,这一刻她将同一个叫宋小宁的男孩结下情缘。 就在这一刻,近郊的成都少管所有一位特殊的听友也在收听节目,他叫宋小宁,他因参与盗窃和抢劫,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从1989年7月20日被关进成都少管所以来,他已在这座监狱度过了3年铁窗生活。我的一个警察同学曾经在这里看押过他,同学说他表现不错,人也很聪明。与其他犯人不一样,宋小宁是个残疾人。刚出生3天,他的右手化脓感染,被截肢。他家很贫寒,父亲是个乡村小学老师,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先天的不足造就了宋小宁自强好胜的性格,从小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很好。虽然没有右手,但他的左手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而且还能挖土插秧骑自行车,乡里乡邻都说这娃儿以后有出息。 可惜他在上高中时却变了,经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在一起,大学自然没考上。毕业后,他随几个“烂仔”离家闯荡江湖,在攀枝花市参与盗窃被擒,释放后在西昌市公开抢劫,终被判刑9年。入狱后,他才幡然醒悟。接见日,他见到了肝肠寸断的爹娘,他不敢面对他们那双布满血丝的忧怨的泪眼。父亲有一句话让他痛彻心骨:“儿呀,你在坐牢,我和你娘也在陪你坐牢!”痛定思痛,他决心洗新革面重新做人。 他在狱中的表现出类拔萃,多次立功,并多次受到司法部和四川省领导同志的勉励,英籍著名作家韩素音曾到监狱采访过他。鉴于他的表现,少管所把他调到文体队,并让他编辑《育新报》。聪明伶俐又热爱文学的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工作,越干越出色。他还在监狱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几乎把图书室翻了一遍。 这天晚上,他无意中收听到肖倩征友的信息,不知为啥,他想应征。犹豫之中,刚写下“肖倩”二字,他就莫名其妙紧张起来,手也颤抖起来,心里像擂小鼓一样……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资格做你的朋友,这封信也不知该不该写。我是一个囚犯,而且是一个没有右手的残疾囚犯……”信写得很长,很坦诚,也很自卑。 这封信随着众多应征信一起飞进416室。 拆阅信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虽然信是“肖倩”收,但全室同学都毫无顾忌地拆开,当众朗读起来。大部分的来信是男同胞写的,自然有不少让女孩子脸红的话题。肖倩更是羞红了脸,一个劲地叫“别念了别念了……”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2)
戴兰也笑得合不拢嘴。 当这封发自监狱的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416室顿时没有了笑声。当信念完时,全屋子陷入长长的沉默。 “他不应该受歧视,”不知是谁说了一声,“他和我们一样,应该得到尊重。” “给他回封信,告诉他:我们愿意和他交朋友。” 回信自然该肖倩来写。正当她把写好的信往信封里塞的时候,戴兰递给她折得很别致的一个“纸海鸥”:“我也写了一封信,一并寄上吧。” 肖倩二话没说,把两封信装进信封寄了出去。 第二天,当这两封信出现在宋小宁面前时,他握信的手不住地颤抖。他万万没料到这些天之骄子竟给他回了信,并愿意交他这个犯人朋友。只是那只“纸海鸥”让他颇感蹊跷,小心拆开一看,洁白的信笺上只有一行隽秀的小楷:“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别让路为你等候。”再看落款:海鸥。 这只神奇的“海鸥”让宋小宁的心里一片蔚蓝。一整天,他没说一句话,脑海里全是翩飞的海鸥。尽管他没见过真正的海鸥,但他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在太阳与大海之间飞翔的鸟是何等的灵性。 “海鸥”到底是谁呢? 傍晚,他又给肖倩写了一封信,恳请她告诉“海鸥”是谁。 不久,肖倩来信:“若给‘海鸥’寄信,请交给戴兰转,地址不变。” 宋小宁笑了,他明白这只“海鸥”肯定是个女孩,肯定是与肖倩同住一屋的大学生。他立即给这只“海鸥”写了一封信。 几天后,“海鸥”来信了。拆开信封,又一只折叠得别致的“海鸥”飞到宋小宁面前。他闭上眼睛,很虔诚地展开信,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海鸥”的行文颇具文采,充满诗意与哲理,字里行间还带着一点淡淡的调侃的意味,“你很诚实——一种无畏的诚实,读你的来信犹如在读检讨书。谢谢你的检讨书,它感动了我……” 这种温情,这份关爱,让宋小宁心底涌起一股暖流,人间真美好,阳光如此灿烂。 以后,两人书信不断,几乎每天一封。1992年7月15日这天,宋小宁就收到“海鸥”3封来信。从未谋面的他们像老朋友似的促膝谈心,谈人生谈生活谈足球……大千世界,人间百态,无话不谈。 这以后,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他知道她的生日是12月26日,她也知道了他的生日是7月11日,他比她大一岁。他俩都对传统美德和传统爱情颇为推崇,诸如《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类的爱情悲剧一段时间成了他们信中的主题。 有次“海鸥”的来信却是一幅隽永的钢笔画:一座孤独的竹楼,楼前有一簇绿芭蕉,楼后有一棵苦楝树,树梢上是一轮弯弯的月牙儿。画的右下角写了几个字:我今天的心情。 宋小宁明白: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又非常理想化的女孩。 有一次,宋小宁收到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是一盒磁带。“海鸥”懂得开始使用“有声信件”了,她讲的是普通话,声音柔美,吐字圆润,语气中带着淡淡的书卷气息:……小宁,我昨天看了一篇小说,题目叫《最后的冬天》,讲的是英国一个乡村小镇上一对夫妻的故事。他们日子过得很穷,但很恩爱,谁也离不开谁。冬天的一个早晨,丈夫发现妻子不见了,他到处找呀找,找了一天却没找着。傍晚,妻子却自己回到了家,她去镇上买毛线了,说要给丈夫织件毛衣过冬。丈夫很奇怪地问:“你哪来的钱?”妻子说:“我把表卖了,反正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丈夫哭着吻了她。后来,丈夫穿上了暖和的毛衣过了冬,妻子在60天后却去世了……“海鸥”边讲边哭,磁带里传来一阵伤心的抽泣声……宋小宁也流泪了,他完全听懂了这个故事。 从这一刻起,他非常渴望见到她。 这种焦灼的心理几乎要他燃烧起来。他挖空心思想想办法出去见她一面。服刑的囚犯,是绝对不能走出监狱大门的。虽然他表现好,又在文体队,比起其他犯人他可以多一些“自由”,但他非常明白:步出了这大门意味着什么…… 机会终于来了。 1992年10月20日,他在处理完稿件之后,假称出去买点牙膏。没想到值班管教说了声“快点回来”就答应了。他强抑着欣喜,真想朝管教磕一记响头。 他很顺利地通过门岗。时间很紧,在门口他借了一辆自行车,一路风驰电掣向中医药大学奔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见到“海鸥”。他至今无法形容当时那份焦灼与躁动,左手握着车把,双脚拼命蹬车,一路狂奔。在红牌楼的十字道口,突然前方窜出一辆东风卡车,相距太近,他无法拐弯也无时间减速,猛地撞在卡车上。他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巨大的惯性就把他抛了出去,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 司机急煞了眼,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当四周行人围观上来的时候,宋小宁挣扎着爬了起来。他的右脚正在淌血,把白袜子染得血糊糊的。他扶起自行车,艰难地冲司机一笑:“没关系……”在司机和围观的人群惊愕的目光中,他摇摇晃晃又骑上了路。 从簇桥到中医大学只用了40分钟。站在校园门口,他抹了抹汗,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衫,见有人卖花,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束,那是一束殷红的玫瑰。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3)
戴兰的许多同学都对那一刻记忆犹新。1992年5月20日,午后暖暖的阳光很散淡地撒在世界上,宿舍前空寂的操场上,一位握花的小伙子冲着这幢宿舍大楼急切地呼唤:“海鸥——”声音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焦灼与期盼。无数个好奇的脑袋伸出窗外,几百双眼睛愣愣地打量着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海鸥,你下来——” 此刻的宋小宁不知从哪来的胆量,在女大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审视下,他丝毫没有拘谨和顾忌,旁若无人地呼唤他心中的“海鸥”。 当时,戴兰正在听一首好听的歌。隐隐约约听见下面有人喊“海鸥”,她心一紧,一把拔掉耳机,仔细聆听起来。她急忙跑到窗边往下一看,操场上一个孤独的身影正冲着她焦急地呼唤。她又气又急,一下没有了主张。她害怕他的到来,也曾多次写信叫他别来,可他还是来了。 她害怕这一天的到来。有一次,肖倩很正经地问:“你是不是爱上他了?”她的笑容一下僵持在脸上,戴兰被她的问话吓了一跳。她不知道当时是怎样回答的。 爱他?爱一个有残疾的劳改犯?她不知道自己是否遭遇了爱情,不知道那些信件算不算情书,不知道一旦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是何等的伤心。“不……这绝对不可能!”她很想去又不敢去少管所看宋小宁,哪怕看上一眼,但她害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害怕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迎接那揪心的真实。 “海鸥——” 在这种急切的呼唤里,她的确体验了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416室的同学用一种很陌生的眼光看着她。 她终于硬着头皮走下了楼。她知道整幢楼的目光全聚焦在自己身上,背脊火辣辣的像在燃烧,脚也发软,像走在棉花上。她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却分明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当她步出大楼,远远地看见那位握花的劳改犯的时候,她慌乱的心情倏地变得异样平静。 她走了上去,非常镇定地迎上他的目光。 阳光下的宋小宁有一张轮廓分明,削瘦刚毅的脸,目光炯炯,直溜溜地看着戴兰。当戴兰站在他面前,一撩长发,冲他微微一笑的时候,他立刻变得不好意思,语气中全没有了刚才的自信:“……你是‘海鸥’吗?” 戴兰灿然一笑,点了点头。 宋小宁立即显得挺高兴,偷偷打量一眼面前这位文静内秀的女大学生,这是“海鸥”吗?这是那个让他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小精灵”吗?他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把那束花递到了戴兰面前:“送给你!” 戴兰接过这束殷红的玫瑰花,她并没有喜形于色,只是极平静地道了一声“谢谢”。接花的一瞬,她的目光落在了宋小宁的断臂上,立刻像触电一样弹开了。她突然意识到,面前这个痴情小伙子是一个犯人,而且只有一只手。 宋小宁并没在意她的失态。正值吃晚饭时间,他提议出去吃麻辣烫。 戴兰本想说“不”,但面对宋小宁那双真诚的眼睛,她不忍心让他难过,便点了点头,跟着他出了校门。 麻辣烫馆里生意很红火,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两人都没怎么吃,也没有说话。戴兰一直低着头,目光始终落在面前的油碟里。这是她第一次单独与小伙子在一起吃东西。 短暂的沉默之后,宋小宁终于打破僵局:“‘海鸥’,我终于见到你了。从接到你的信的那一天起,我就想见见你,想看看这只给我带来力量和勇气的‘海鸥’到底是啥模样。我无数次在梦里为你画像,你的许多信件我都能背诵……” 戴兰依然低着头,一言不发,静静聆听他的述说。 “请你别误会我今天的来意,我只是想见见你。如果再见不到你,我会疯的,你和我都清楚,我俩之间差距太大,有一道无法越过的鸿沟。我压根没想越过这条‘沟’,监狱和校园不可同日而语,犯人和大学生更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但是我很感激你,在我生命中有这么美丽的一只‘海鸥’,她总飞进我的梦里,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希望。我很感激这个缘分,让我认识了你。不管明天如何结束,我都会记得你,记得‘海鸥’……” 情到深处,宋小宁滔滔不绝地倾述着。 戴兰抬起头,看着宋小宁那诚实直率又带孩子气的模样,忍俊不禁:“说这么多,你累不累?” 宋小宁立马打住话头,傻痴痴地看着戴兰,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变得木讷起来:“其实,我就一个意思:你能不能叫我一声哥?” 说完,无限期待地看着戴兰。 戴兰又是一笑,“本来你就是哥,你比我大。” 宋小宁期待的眼神里掠过一丝失落,笑容僵持在脸上,麻辣烫正热腾腾地咕嘟着…… 回到校园已是灯火阑珊时,刚走进操场,宋小宁猛地停下脚步。戴兰一看,就在宋小宁呼唤“海鸥”的地方,赫然摆放着一辆警车。当两位警察走上来的时候,宋小宁小声地对戴兰说:“他们抓我回去。我是偷跑出来的,可能还要加刑……” 戴兰的脸变得煞白,声调里有一丝哭腔:“你何苦呢?” 当宋小宁被押上警车的那一瞬,戴兰捂着脸,她哭了。 宋小宁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虽然最终没被认定为“越狱”,而是“脱离管教”,他还是被记过一次,关了7天禁闭。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4)
当管教向他宣布执行禁闭时,他没有说什么,无怨无悔走进了禁闭室。 禁闭室很小,小得只能走3步。宋小宁很坦然地面对这种“痛苦”,与“海鸥”相见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激动不已。夜不能寐,他把洗衣盆反扣在双膝上给“海鸥”写信,每天一封,每封信都很长。第7天——也就是他结束禁闭的当天晚上,他想了好久,提起笔却写不出一个字。临近天亮的时候,他终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人间芳草凄凄,世间人海茫茫。我们在偶然中走来,相识相知,这是缘分,我想告诉你:此生注定你了,非做我妻子不可! 当他把这段不敢再看一遍的文字装进信封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心脏在剧烈跳动…… 戴兰在宋小宁被抓走的第二天就去了成都少管所,管教干部告诉她今天不是接见日,况且宋小宁正在禁闭时期,不能接见。她悻悻回到学校,躺地床上望着天花板,眼眶里盛满了泪水,一眨眼,泪珠儿顺着脸颊潸潸滑落。 接连好几天,戴兰有一种可怕的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同学们眼里都显得格格不入,全然没有以前那种亲昵和谐的气氛了,凡事在她面前总是极其客气和谦和。多少次,每当她走进寝室,闹哄哄的屋子倏地鸦雀无声。她明白:这全是有了宋小宁的缘故。 女大学生们真正疑惑了:情为何物?为什么偏偏找一个劳改犯,而且还缺一只手? 她非常想有人问她,非常想有人与她探讨这个问题,也非常想有人与她争论,但所有的人都在回避。孤独的滋味是难以言说的,她的目光变得凝重深沉,脸上也少了往日的天真,她变得内向起来。 终于有一天,寝室里一个年龄最小的女孩拉着戴兰的手,歪着头问她:“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人在等待?” 戴兰想了想:“也许是吧。” 小女孩诡秘地一笑:“那等待你的人出现没有?” 戴兰看着远处,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正旺盛地开在阳光里。她没有直接回答:“世上人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参照物,我们要找一种东西,就得首先找到它的参照物,爱也如此。” 小女孩没听懂。她撇了一下嘴巴:“上什么哲学课!”也许她压根没想问什么,只想从娟子的口里探听点隐秘,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不相信?”戴兰笑着拍了拍小女孩的肩,“让你体验一下‘参照’试验,自然会明白。” “啥‘参照’试验?”小女孩睁大了眼睛。 416门口摆了一盆月季花。这是全体室员向花工师傅说了一箩筐好话未果后,不得已“偷”来的。她们把这盆花看成416团结协作的精神象征,每当走上4楼,看见那盆花就知道到“家”了。 这天晚上,戴兰恶作剧似的把花移到417门口,看会不会把人引入歧途。结果那个小女孩大大上当,错叩了417的门。她返回416时,有些生气地问:“是谁把花移动了?” “是我。”戴兰笑盈盈地看着她。 小女孩一下愣了,正当疑惑之际,415的一个“室员”又错进了416的门。满屋子哄堂大笑。 小女孩怔怔地看着戴兰,她想起了戴兰的“参照”试验,顿时恍然大悟。突然之间,她觉得戴兰要比自己大很多,俨然大姐姐一样,秀美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让人羡慕的成熟。她倍感亲切:“戴兰,你老实告诉大伙,你的参照物是什么?” “诚实善良。”戴兰回答。 小女孩想刨根问底:“宋小宁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去爱?” 话已经说白了,大伙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戴兰。 戴兰沉默一会儿,拿出一封信:“这封信是他在禁闭期间写的,他说非要我当他的妻子。我考虑了很久,现在想通了。我准备明天去监狱看他,并当面告诉他:我答应做你的妻子,我等你出狱。我还要对他说:别人都问我为什么要爱你这个残疾囚犯,现在我回答你:你的诚实和善良足可以当我的丈夫!更重要的是你有一颗爱我的心。” 话音刚落,416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1992年到1994年,戴兰频繁地在监狱和校园往来,接见单也换成接见证。成都少管所里不管是管教还是犯人都知道宋小宁有一个大学生女友,他们的爱情也成了监狱里的佳话。 1992年9月26日,当戴兰签完接见单步入接见室时,宋小宁笑盈盈地走了上来:“怎么样?监狱和校园不一样吧?” 他还是那般调侃。戴兰也幽默一句:“差不多,都是教育人的地方。” 她给他带了许多书籍和辅导资料。宋小宁正在自修法律,已报名参加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月份他将参加法律专业的3科考试。 “如果我考不及格,将无颜面对来之不易的爱情。”宋小宁热辣辣地看着戴兰。“你敢!考不及格,再关你7天禁闭!”戴兰伸出手重重地按在他的脑门上。果然,3科全部及格。1993年上半年,他又完成了两科。他撰写的文章《爱,拯救起一颗堕落的灵魂》,不仅让全所犯人唏嘘不已,还获得省劳改局、司法厅、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为了明天》征文一等奖,并编辑出书。 1992年9月15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他减刑一年零六个月。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5)
爱能拯救一切,包括灵魂。 1993年12月26日,阳光一如既往地灿烂,校园那些油绿的风景更加鲜亮。这天上午,戴兰哼着一首刚学会的苏格兰民歌,静静坐在窗前梳妆,还略施一点粉黛。她的心情犹如阳光一样,今天是她22岁的生日,她将去监狱过生日。 宋小宁早早准备好了生日蛋糕,把22只生日蜡烛插得很别致。他托管教给戴兰准备了一束花,一束殷红殷红的玫瑰。 监狱破例让出办公室,让宋小宁为女友过生日。 伴随着一声“嗨——”一个红衣女孩推开房门出现在面前时,宋小宁差点没认出她就是戴兰。一头飘逸的长发被一只白绸手绢扎了起来,红朴朴的脸洋溢着青春的光彩……22岁的戴兰婷婷玉立,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她的生日庆典上。 几位与宋小宁要好的“同改”(在一起共同改造的犯人)看傻了眼。 当生日蜡烛点亮的时候,戴兰美丽极了。 “许个愿吧——” 戴兰想了想,笑着看着宋小宁却没吱声。 “许个愿吧,会实现的!”宋小宁小声提醒她。 戴兰依然笑着,眼睛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情:“我有一个要求,你能答应我吗?” “你说,一定答应你!” “可不可以叫你一声哥?” 宋小宁呆呆地看着她,他想起了他俩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脸唰的红了,不好意思极了,“同改”们笑着使劲地推搡着他。良久,他终于“嗯”了一声,使劲地一点头。 “哥——” 亲切、圆润的声音带着期盼从心底发出来,拖得老长老长。几个“同改”围着宋小宁欢呼起来。 1994年6月1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鉴于宋小宁在服刑期间,能认罪服法,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学习政治、文化、技术知识,完成劳动任务,又被记功5次,评为劳改积极分子等良好表现,给他予以假释。 9年徒刑,宋小宁只坐了5年监狱。6月22日,当戴兰把他从少管所接出来时,他面对车水马龙的大街,面对这缤纷的世界,本应该高兴的他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心里空空如也。他一步三回头,想最后看看这熟悉的地方,看看这再生之地,不知不觉中泪水涟涟。 他回到泸州,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皮革公司当上职员。因他勤劳肯干,能写会算,外方经理相当器重他,不久他当上了供销科长。 那时候,戴兰还在大学读大三。两人依然鸿雁不断,照例天天一封,有时一天6封信都说不尽相思。戴兰说:“以前是我等你出来,现倒了个儿,你等我出来……每天都想你,每夜都念着你的名字入眠。” 宋小宁用一首诗作为回信:“我们没有伞,天才下雨,天下雨了,我们到处找不到伞。我们就是我们的伞,我们本身就是伞。” 有段时间,他们常常在电话里倾诉相思。宋小宁的磁卡一般不会超过10天就得换,有一次他连续打了两张磁卡。每周星期三下午6点,中医药大学后面的一台号码为7760567的磁卡公用电话几乎成了戴兰的私人电话。相思的时刻是美丽的。 女儿的心思娘知道,当双方的父母知道他们的爱情时,都感到不安和焦虑。宋小宁的父亲是一个乡村小学老师,生来善良厚道,他找到宋小宁:“娃儿,你已经犯了一次错误了,再也犯不起了,你千万千万别害了这个姑娘……”戴兰的父母在得知女儿爱上宋小宁时,他们在伤心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担忧:“他犯过罪坐过牢,我们倒还无所谓,关键是他的手!你现在还不懂,苦日子还在后头。我们是怕你受苦呀……” 他们都很理解父母,却不能遵从父母的意愿。他俩爱得太深了。有一次,宋小宁去见未来的岳父岳母,他坦诚地向他们表示:“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假如我有一个女儿,我也舍不得她去跟一个坐过牢并且有残疾的人结婚。我也从来没奢求你们承认我,但是,请二老放心:我会一辈子对戴兰好!” 后来,宋小宁凭自己的诚实和能干赢得了戴兰父母的认同。有时他也很自卑,在戴兰家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同戴兰一起上街,总是一个人默默呆在家里。他害怕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伤害戴兰父母的心。 1996年,历经5年寒窗的戴兰毕业了。她原本可以分配到成都市一家大医院,也可以回到乐山市的父母身边,但她最终来到了宋小宁的家乡,在泸县牛滩镇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为了爱,她无怨无悔。1997年元月18日,在泸县沙上乡,宋小宁与戴兰喜结良缘。婚礼那天,大约有500多位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共同祝福这对新人白头偕老。宋小宁的父亲很动情,看着喜气洋洋的儿子儿媳,当众落泪了。 洞房花烛夜,欢天喜地的人们都散去了。宋小宁和戴兰点亮两支大红烛,屋里的一切都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里。新娘子戴兰穿了一身对襟红袄,脸上早已飞起两朵红云。宋小宁走过去,揭掉她头上的盖头后,很认真地对她说:“我有一个要求,你非得答应我!” 戴兰嫣然一笑:“说吧,我答应你。” “请受我三拜!” “为什么?” “一拜,是你改造了我,拯救了我;二拜,你终于成了我的妻子;三拜,请你给我生个胖小子,让我们组成一个家!”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6)
说完,宋小宁恭恭敬敬朝戴兰三鞠躬。 泪水一下从戴兰的眼里渗了出来,她笑着哭了…… 2003年5月8日,我找到他们,那天下着雨,空气里流动着丝丝凉意,一串串雨珠儿从屋檐上滴落在天井里,叮叮咚咚的像音乐一样有灵性。在他家的屋檐下,我与他们小两口做了一次长谈,他们的孩子已经有5岁了,非常可爱,也非常顽皮。我告诉他们我的来意,他们有点吃惊,马上就表示谢谢女主播。 戴兰捧出一大摞信件,说这是丈夫婚后给她写的。从相识到相知,多少个?( "二奶"杀手的自白 http://www.xlawen.org/kan/737/ )
第七节 “坏女人”调查“好男人”(3)
人难做,男人更难做,优秀男人根本没法做。一个如此近乎完美的男人,却不能被自己的妻子所理解,更可悲的是,他的妻子把他在社会上的角色推到了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容忍的角落。自古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一个私人侦探也难以理清这千头万绪。 于是,我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我再调查下去也是这样的结果,他确实是一个对你和家庭都很忠诚的男人。你想离婚可以找别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 她说:“别的,我是找不到理由的,正像你说的,他各方面表现都很好。” 她诡秘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说:“只有找到他这方面的证据,才可以顺利地和他离婚,而且,我属于受害方,我可以拿到大部分财产。” 听了她的话,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我感觉我浑身的毛发都竖了起来。我暗自惊叹:造物主给了她如此娇好的容貌,却给了她如此冷酷的心灵。 按照她的意思,我继续我的调查。接下来的调查,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是对我心灵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这天,工程师的“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又发生了一点变化。他没有来上班,而是坐上了去安徽的火车。由于有任务在身,我也只好跟随前往。 回来的时候,他的身边多了两个人,一个是老人,火车上听到他叫他爸,一个是年龄和他相仿的人。到了上海,他迅速把老人安置在一家医院。以后这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由“两点一线”变成了“三点一面”,他忙忙碌碌地穿行在单位、医院、家庭之间。去医院的时候,他总是拿着饭盒、水果或者其他食物。 中年人的压力是很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有事业要支撑,这时的男人是最累的时候,最辛苦的时候。老父亲生病,自己再忙也是要照顾的。我想,我应该想办法见见这位父亲,看他是怎样评价自己儿子的,以便我进一步了解我的调查对象。 我的这一举动,完全是被工程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我不仅要调查他有没有情人,我更希望真正地了解他,了解这个优秀的男人。 我买了一些水果,来到了他父亲的病房。我对老人说:“我是你儿子的朋友,听说你病了,我来看看。”老人听后,惊讶地看着我:“我儿子,你是我儿子的朋友?”我说是啊。他问:“你是从安徽过来的吗?”我强装镇定,点了点头。老人很高兴,和我拉起家常。越聊我越觉得不对劲,老人并不是工程师的父亲,他是工程师的岳父——那个电影明星的父亲。老人说:“我闺女找到这样的好女婿,是她前世修来的福分。这不,我这有病,闺女忙,没有时间回家接我,到了这里,女婿说她出差了,这里里外外都是我这女婿张罗的。” 听了老人的一席话,我惊呆了。我甚至感到了自己的心跳和脸红,我心跳是因为我为工程师鸣不平,当真是那句话“好汉没好妻”,这样的好男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是少而又少了;我脸红是因为如此坦荡无私、品格高尚的男人,居然在接受我的调查。 到此为止,所有的调查都是多余的,事实的真相胜于任何雄辩。 我停止了调查,但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下来。这样的家庭,在围城外的人看来,应该是很理想的搭配了。真正的郎才女貌,该拥有的他们几乎都有,物质上他们是幸运的,但在感情上他们是不幸的。她不幸,是因为他不适合她,她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为了达到她的这一目标,她可以忽视周围很多人的存在,例如她生病的父亲,她下岗的哥嫂,甚至可以抛弃她的女儿。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本来就不在一个世界里,可是,他们却在一个房檐下生活,这对他对她都是不人道的。他们如同两条直线,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再继续相交下去,他们这两条直线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形成两条平行线的态势。 后来,那位电影演员还多次来催促我,要求我尽快结案,要求我找到他丈夫的证据,我是一拖再拖,见实在拖不下去了,我给她摊牌:“我找不到你丈夫‘包二奶’的任何证据,找到的都是对你不利的证据。如果你需要,我可以无偿送给你。” 她在电话那端沉默了,但可以听到很大的喘气的声音,起码一分钟过后,她用上海话骂了一句,撂下了电话。 这时,我感到一身轻松。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1)
女主播国外归来,想寻找当年在她节目里相识的一对小夫妻。这是一个残疾囚犯和女大学生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前几年,四川经济电台有一档从午夜开播的节目叫《寻寻觅觅》,我是这档节目的忠实听众。节目不仅形式很独特,内容大都涉及婚姻情感主题,而且讲得很深透,既有诗意又富哲理,很有品味。节目的主持人是四川很红火的一个女主播,她在四川广播界有很好的口碑,拥有庞大的听众群。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档节目后来没有了,女主播也消失了,让人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有点遗憾。 2003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好听的女声飞进了我的耳朵,我当时愣了一下,马上就判断出这是那位女主播的声音。我对她的声音太熟悉了,前几年里,多少个午夜里,我总要把收音机放在枕边,听着她的声音才能入眠。是的,她穿越时空隧道又回来了。我很高兴,也很奇怪,问她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 她要我帮她查找一个人,是她的一个听众,是当年的一个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残疾囚犯,一毕业就嫁给了他。他们是通过《寻寻觅觅》相识的,也是女主播搭的桥。他们结婚后,曾和女主播有过联系,后来,女主播出国了,联系就断了。这次,女主播回来,她很想找到这对小夫妻,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关键问题是:他们至今是否还在相爱? 寻找这对小夫妻,我没有收女主播一分钱。这不仅是由于我喜欢她的节目,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真情故事。这是一个女大学生和残疾囚犯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戴兰是成都中医药大学1996年的毕业生,男主人公宋小宁是一个截掉右手且被判过9年徒刑的残疾人。5年前,丁香花开的那个夜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戴兰结识了正在成都少年犯管教所服刑的宋小宁,开始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个透露着人性美丽和人情光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顺利地找到了这对夫妻,当我把后来的情况告诉女主播的时候,她哭了:“我找了一辈子真爱,从国内找到国外都没有找到。他们却轻而易举地找到了。” 事情该从1996年说起。那年初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大二的戴兰认识了宋小宁。 当时,《寻寻觅觅》这档节目在成都正火,成了好多青年男女的必听节目。“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每当主持人甜美的声音一响起,戴兰所在的416室的女大学生们就都竖起了耳朵,静静聆听那些奇妙的故事。戴兰也是这群痴情女孩中的一个。越听越着迷的女生们终于想尝试一下“找朋友”的滋味,在大伙的鼓励下,有一个叫肖倩的女生给这档节目写了一封征友信。当晚主持人就把这封信播了出来,416室沸腾了。 “肖倩,你好用心良苦呀,是不是在征男朋友?” “白马王子立即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戴兰和伙伴们看着肖倩红着脸的一副窘态,笑得前仰后合。她万万没料到,这一刻她将同一个叫宋小宁的男孩结下情缘。 就在这一刻,近郊的成都少管所有一位特殊的听友也在收听节目,他叫宋小宁,他因参与盗窃和抢劫,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从1989年7月20日被关进成都少管所以来,他已在这座监狱度过了3年铁窗生活。我的一个警察同学曾经在这里看押过他,同学说他表现不错,人也很聪明。与其他犯人不一样,宋小宁是个残疾人。刚出生3天,他的右手化脓感染,被截肢。他家很贫寒,父亲是个乡村小学老师,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先天的不足造就了宋小宁自强好胜的性格,从小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很好。虽然没有右手,但他的左手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而且还能挖土插秧骑自行车,乡里乡邻都说这娃儿以后有出息。 可惜他在上高中时却变了,经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在一起,大学自然没考上。毕业后,他随几个“烂仔”离家闯荡江湖,在攀枝花市参与盗窃被擒,释放后在西昌市公开抢劫,终被判刑9年。入狱后,他才幡然醒悟。接见日,他见到了肝肠寸断的爹娘,他不敢面对他们那双布满血丝的忧怨的泪眼。父亲有一句话让他痛彻心骨:“儿呀,你在坐牢,我和你娘也在陪你坐牢!”痛定思痛,他决心洗新革面重新做人。 他在狱中的表现出类拔萃,多次立功,并多次受到司法部和四川省领导同志的勉励,英籍著名作家韩素音曾到监狱采访过他。鉴于他的表现,少管所把他调到文体队,并让他编辑《育新报》。聪明伶俐又热爱文学的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工作,越干越出色。他还在监狱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几乎把图书室翻了一遍。 这天晚上,他无意中收听到肖倩征友的信息,不知为啥,他想应征。犹豫之中,刚写下“肖倩”二字,他就莫名其妙紧张起来,手也颤抖起来,心里像擂小鼓一样……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资格做你的朋友,这封信也不知该不该写。我是一个囚犯,而且是一个没有右手的残疾囚犯……”信写得很长,很坦诚,也很自卑。 这封信随着众多应征信一起飞进416室。 拆阅信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虽然信是“肖倩”收,但全室同学都毫无顾忌地拆开,当众朗读起来。大部分的来信是男同胞写的,自然有不少让女孩子脸红的话题。肖倩更是羞红了脸,一个劲地叫“别念了别念了……”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2)
戴兰也笑得合不拢嘴。 当这封发自监狱的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416室顿时没有了笑声。当信念完时,全屋子陷入长长的沉默。 “他不应该受歧视,”不知是谁说了一声,“他和我们一样,应该得到尊重。” “给他回封信,告诉他:我们愿意和他交朋友。” 回信自然该肖倩来写。正当她把写好的信往信封里塞的时候,戴兰递给她折得很别致的一个“纸海鸥”:“我也写了一封信,一并寄上吧。” 肖倩二话没说,把两封信装进信封寄了出去。 第二天,当这两封信出现在宋小宁面前时,他握信的手不住地颤抖。他万万没料到这些天之骄子竟给他回了信,并愿意交他这个犯人朋友。只是那只“纸海鸥”让他颇感蹊跷,小心拆开一看,洁白的信笺上只有一行隽秀的小楷:“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别让路为你等候。”再看落款:海鸥。 这只神奇的“海鸥”让宋小宁的心里一片蔚蓝。一整天,他没说一句话,脑海里全是翩飞的海鸥。尽管他没见过真正的海鸥,但他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在太阳与大海之间飞翔的鸟是何等的灵性。 “海鸥”到底是谁呢? 傍晚,他又给肖倩写了一封信,恳请她告诉“海鸥”是谁。 不久,肖倩来信:“若给‘海鸥’寄信,请交给戴兰转,地址不变。” 宋小宁笑了,他明白这只“海鸥”肯定是个女孩,肯定是与肖倩同住一屋的大学生。他立即给这只“海鸥”写了一封信。 几天后,“海鸥”来信了。拆开信封,又一只折叠得别致的“海鸥”飞到宋小宁面前。他闭上眼睛,很虔诚地展开信,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海鸥”的行文颇具文采,充满诗意与哲理,字里行间还带着一点淡淡的调侃的意味,“你很诚实——一种无畏的诚实,读你的来信犹如在读检讨书。谢谢你的检讨书,它感动了我……” 这种温情,这份关爱,让宋小宁心底涌起一股暖流,人间真美好,阳光如此灿烂。 以后,两人书信不断,几乎每天一封。1992年7月15日这天,宋小宁就收到“海鸥”3封来信。从未谋面的他们像老朋友似的促膝谈心,谈人生谈生活谈足球……大千世界,人间百态,无话不谈。 这以后,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他知道她的生日是12月26日,她也知道了他的生日是7月11日,他比她大一岁。他俩都对传统美德和传统爱情颇为推崇,诸如《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类的爱情悲剧一段时间成了他们信中的主题。 有次“海鸥”的来信却是一幅隽永的钢笔画:一座孤独的竹楼,楼前有一簇绿芭蕉,楼后有一棵苦楝树,树梢上是一轮弯弯的月牙儿。画的右下角写了几个字:我今天的心情。 宋小宁明白: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又非常理想化的女孩。 有一次,宋小宁收到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是一盒磁带。“海鸥”懂得开始使用“有声信件”了,她讲的是普通话,声音柔美,吐字圆润,语气中带着淡淡的书卷气息:……小宁,我昨天看了一篇小说,题目叫《最后的冬天》,讲的是英国一个乡村小镇上一对夫妻的故事。他们日子过得很穷,但很恩爱,谁也离不开谁。冬天的一个早晨,丈夫发现妻子不见了,他到处找呀找,找了一天却没找着。傍晚,妻子却自己回到了家,她去镇上买毛线了,说要给丈夫织件毛衣过冬。丈夫很奇怪地问:“你哪来的钱?”妻子说:“我把表卖了,反正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丈夫哭着吻了她。后来,丈夫穿上了暖和的毛衣过了冬,妻子在60天后却去世了……“海鸥”边讲边哭,磁带里传来一阵伤心的抽泣声……宋小宁也流泪了,他完全听懂了这个故事。 从这一刻起,他非常渴望见到她。 这种焦灼的心理几乎要他燃烧起来。他挖空心思想想办法出去见她一面。服刑的囚犯,是绝对不能走出监狱大门的。虽然他表现好,又在文体队,比起其他犯人他可以多一些“自由”,但他非常明白:步出了这大门意味着什么…… 机会终于来了。 1992年10月20日,他在处理完稿件之后,假称出去买点牙膏。没想到值班管教说了声“快点回来”就答应了。他强抑着欣喜,真想朝管教磕一记响头。 他很顺利地通过门岗。时间很紧,在门口他借了一辆自行车,一路风驰电掣向中医药大学奔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见到“海鸥”。他至今无法形容当时那份焦灼与躁动,左手握着车把,双脚拼命蹬车,一路狂奔。在红牌楼的十字道口,突然前方窜出一辆东风卡车,相距太近,他无法拐弯也无时间减速,猛地撞在卡车上。他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巨大的惯性就把他抛了出去,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 司机急煞了眼,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当四周行人围观上来的时候,宋小宁挣扎着爬了起来。他的右脚正在淌血,把白袜子染得血糊糊的。他扶起自行车,艰难地冲司机一笑:“没关系……”在司机和围观的人群惊愕的目光中,他摇摇晃晃又骑上了路。 从簇桥到中医大学只用了40分钟。站在校园门口,他抹了抹汗,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衫,见有人卖花,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束,那是一束殷红的玫瑰。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3)
戴兰的许多同学都对那一刻记忆犹新。1992年5月20日,午后暖暖的阳光很散淡地撒在世界上,宿舍前空寂的操场上,一位握花的小伙子冲着这幢宿舍大楼急切地呼唤:“海鸥——”声音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焦灼与期盼。无数个好奇的脑袋伸出窗外,几百双眼睛愣愣地打量着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海鸥,你下来——” 此刻的宋小宁不知从哪来的胆量,在女大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审视下,他丝毫没有拘谨和顾忌,旁若无人地呼唤他心中的“海鸥”。 当时,戴兰正在听一首好听的歌。隐隐约约听见下面有人喊“海鸥”,她心一紧,一把拔掉耳机,仔细聆听起来。她急忙跑到窗边往下一看,操场上一个孤独的身影正冲着她焦急地呼唤。她又气又急,一下没有了主张。她害怕他的到来,也曾多次写信叫他别来,可他还是来了。 她害怕这一天的到来。有一次,肖倩很正经地问:“你是不是爱上他了?”她的笑容一下僵持在脸上,戴兰被她的问话吓了一跳。她不知道当时是怎样回答的。 爱他?爱一个有残疾的劳改犯?她不知道自己是否遭遇了爱情,不知道那些信件算不算情书,不知道一旦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是何等的伤心。“不……这绝对不可能!”她很想去又不敢去少管所看宋小宁,哪怕看上一眼,但她害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害怕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迎接那揪心的真实。 “海鸥——” 在这种急切的呼唤里,她的确体验了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416室的同学用一种很陌生的眼光看着她。 她终于硬着头皮走下了楼。她知道整幢楼的目光全聚焦在自己身上,背脊火辣辣的像在燃烧,脚也发软,像走在棉花上。她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却分明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当她步出大楼,远远地看见那位握花的劳改犯的时候,她慌乱的心情倏地变得异样平静。 她走了上去,非常镇定地迎上他的目光。 阳光下的宋小宁有一张轮廓分明,削瘦刚毅的脸,目光炯炯,直溜溜地看着戴兰。当戴兰站在他面前,一撩长发,冲他微微一笑的时候,他立刻变得不好意思,语气中全没有了刚才的自信:“……你是‘海鸥’吗?” 戴兰灿然一笑,点了点头。 宋小宁立即显得挺高兴,偷偷打量一眼面前这位文静内秀的女大学生,这是“海鸥”吗?这是那个让他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小精灵”吗?他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把那束花递到了戴兰面前:“送给你!” 戴兰接过这束殷红的玫瑰花,她并没有喜形于色,只是极平静地道了一声“谢谢”。接花的一瞬,她的目光落在了宋小宁的断臂上,立刻像触电一样弹开了。她突然意识到,面前这个痴情小伙子是一个犯人,而且只有一只手。 宋小宁并没在意她的失态。正值吃晚饭时间,他提议出去吃麻辣烫。 戴兰本想说“不”,但面对宋小宁那双真诚的眼睛,她不忍心让他难过,便点了点头,跟着他出了校门。 麻辣烫馆里生意很红火,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两人都没怎么吃,也没有说话。戴兰一直低着头,目光始终落在面前的油碟里。这是她第一次单独与小伙子在一起吃东西。 短暂的沉默之后,宋小宁终于打破僵局:“‘海鸥’,我终于见到你了。从接到你的信的那一天起,我就想见见你,想看看这只给我带来力量和勇气的‘海鸥’到底是啥模样。我无数次在梦里为你画像,你的许多信件我都能背诵……” 戴兰依然低着头,一言不发,静静聆听他的述说。 “请你别误会我今天的来意,我只是想见见你。如果再见不到你,我会疯的,你和我都清楚,我俩之间差距太大,有一道无法越过的鸿沟。我压根没想越过这条‘沟’,监狱和校园不可同日而语,犯人和大学生更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但是我很感激你,在我生命中有这么美丽的一只‘海鸥’,她总飞进我的梦里,每天都给我带来新的希望。我很感激这个缘分,让我认识了你。不管明天如何结束,我都会记得你,记得‘海鸥’……” 情到深处,宋小宁滔滔不绝地倾述着。 戴兰抬起头,看着宋小宁那诚实直率又带孩子气的模样,忍俊不禁:“说这么多,你累不累?” 宋小宁立马打住话头,傻痴痴地看着戴兰,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变得木讷起来:“其实,我就一个意思:你能不能叫我一声哥?” 说完,无限期待地看着戴兰。 戴兰又是一笑,“本来你就是哥,你比我大。” 宋小宁期待的眼神里掠过一丝失落,笑容僵持在脸上,麻辣烫正热腾腾地咕嘟着…… 回到校园已是灯火阑珊时,刚走进操场,宋小宁猛地停下脚步。戴兰一看,就在宋小宁呼唤“海鸥”的地方,赫然摆放着一辆警车。当两位警察走上来的时候,宋小宁小声地对戴兰说:“他们抓我回去。我是偷跑出来的,可能还要加刑……” 戴兰的脸变得煞白,声调里有一丝哭腔:“你何苦呢?” 当宋小宁被押上警车的那一瞬,戴兰捂着脸,她哭了。 宋小宁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虽然最终没被认定为“越狱”,而是“脱离管教”,他还是被记过一次,关了7天禁闭。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4)
当管教向他宣布执行禁闭时,他没有说什么,无怨无悔走进了禁闭室。 禁闭室很小,小得只能走3步。宋小宁很坦然地面对这种“痛苦”,与“海鸥”相见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激动不已。夜不能寐,他把洗衣盆反扣在双膝上给“海鸥”写信,每天一封,每封信都很长。第7天——也就是他结束禁闭的当天晚上,他想了好久,提起笔却写不出一个字。临近天亮的时候,他终于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人间芳草凄凄,世间人海茫茫。我们在偶然中走来,相识相知,这是缘分,我想告诉你:此生注定你了,非做我妻子不可! 当他把这段不敢再看一遍的文字装进信封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心脏在剧烈跳动…… 戴兰在宋小宁被抓走的第二天就去了成都少管所,管教干部告诉她今天不是接见日,况且宋小宁正在禁闭时期,不能接见。她悻悻回到学校,躺地床上望着天花板,眼眶里盛满了泪水,一眨眼,泪珠儿顺着脸颊潸潸滑落。 接连好几天,戴兰有一种可怕的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同学们眼里都显得格格不入,全然没有以前那种亲昵和谐的气氛了,凡事在她面前总是极其客气和谦和。多少次,每当她走进寝室,闹哄哄的屋子倏地鸦雀无声。她明白:这全是有了宋小宁的缘故。 女大学生们真正疑惑了:情为何物?为什么偏偏找一个劳改犯,而且还缺一只手? 她非常想有人问她,非常想有人与她探讨这个问题,也非常想有人与她争论,但所有的人都在回避。孤独的滋味是难以言说的,她的目光变得凝重深沉,脸上也少了往日的天真,她变得内向起来。 终于有一天,寝室里一个年龄最小的女孩拉着戴兰的手,歪着头问她:“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人在等待?” 戴兰想了想:“也许是吧。” 小女孩诡秘地一笑:“那等待你的人出现没有?” 戴兰看着远处,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正旺盛地开在阳光里。她没有直接回答:“世上人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参照物,我们要找一种东西,就得首先找到它的参照物,爱也如此。” 小女孩没听懂。她撇了一下嘴巴:“上什么哲学课!”也许她压根没想问什么,只想从娟子的口里探听点隐秘,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不相信?”戴兰笑着拍了拍小女孩的肩,“让你体验一下‘参照’试验,自然会明白。” “啥‘参照’试验?”小女孩睁大了眼睛。 416门口摆了一盆月季花。这是全体室员向花工师傅说了一箩筐好话未果后,不得已“偷”来的。她们把这盆花看成416团结协作的精神象征,每当走上4楼,看见那盆花就知道到“家”了。 这天晚上,戴兰恶作剧似的把花移到417门口,看会不会把人引入歧途。结果那个小女孩大大上当,错叩了417的门。她返回416时,有些生气地问:“是谁把花移动了?” “是我。”戴兰笑盈盈地看着她。 小女孩一下愣了,正当疑惑之际,415的一个“室员”又错进了416的门。满屋子哄堂大笑。 小女孩怔怔地看着戴兰,她想起了戴兰的“参照”试验,顿时恍然大悟。突然之间,她觉得戴兰要比自己大很多,俨然大姐姐一样,秀美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让人羡慕的成熟。她倍感亲切:“戴兰,你老实告诉大伙,你的参照物是什么?” “诚实善良。”戴兰回答。 小女孩想刨根问底:“宋小宁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去爱?” 话已经说白了,大伙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戴兰。 戴兰沉默一会儿,拿出一封信:“这封信是他在禁闭期间写的,他说非要我当他的妻子。我考虑了很久,现在想通了。我准备明天去监狱看他,并当面告诉他:我答应做你的妻子,我等你出狱。我还要对他说:别人都问我为什么要爱你这个残疾囚犯,现在我回答你:你的诚实和善良足可以当我的丈夫!更重要的是你有一颗爱我的心。” 话音刚落,416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1992年到1994年,戴兰频繁地在监狱和校园往来,接见单也换成接见证。成都少管所里不管是管教还是犯人都知道宋小宁有一个大学生女友,他们的爱情也成了监狱里的佳话。 1992年9月26日,当戴兰签完接见单步入接见室时,宋小宁笑盈盈地走了上来:“怎么样?监狱和校园不一样吧?” 他还是那般调侃。戴兰也幽默一句:“差不多,都是教育人的地方。” 她给他带了许多书籍和辅导资料。宋小宁正在自修法律,已报名参加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月份他将参加法律专业的3科考试。 “如果我考不及格,将无颜面对来之不易的爱情。”宋小宁热辣辣地看着戴兰。“你敢!考不及格,再关你7天禁闭!”戴兰伸出手重重地按在他的脑门上。果然,3科全部及格。1993年上半年,他又完成了两科。他撰写的文章《爱,拯救起一颗堕落的灵魂》,不仅让全所犯人唏嘘不已,还获得省劳改局、司法厅、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为了明天》征文一等奖,并编辑出书。 1992年9月15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他减刑一年零六个月。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5)
爱能拯救一切,包括灵魂。 1993年12月26日,阳光一如既往地灿烂,校园那些油绿的风景更加鲜亮。这天上午,戴兰哼着一首刚学会的苏格兰民歌,静静坐在窗前梳妆,还略施一点粉黛。她的心情犹如阳光一样,今天是她22岁的生日,她将去监狱过生日。 宋小宁早早准备好了生日蛋糕,把22只生日蜡烛插得很别致。他托管教给戴兰准备了一束花,一束殷红殷红的玫瑰。 监狱破例让出办公室,让宋小宁为女友过生日。 伴随着一声“嗨——”一个红衣女孩推开房门出现在面前时,宋小宁差点没认出她就是戴兰。一头飘逸的长发被一只白绸手绢扎了起来,红朴朴的脸洋溢着青春的光彩……22岁的戴兰婷婷玉立,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她的生日庆典上。 几位与宋小宁要好的“同改”(在一起共同改造的犯人)看傻了眼。 当生日蜡烛点亮的时候,戴兰美丽极了。 “许个愿吧——” 戴兰想了想,笑着看着宋小宁却没吱声。 “许个愿吧,会实现的!”宋小宁小声提醒她。 戴兰依然笑着,眼睛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情:“我有一个要求,你能答应我吗?” “你说,一定答应你!” “可不可以叫你一声哥?” 宋小宁呆呆地看着她,他想起了他俩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脸唰的红了,不好意思极了,“同改”们笑着使劲地推搡着他。良久,他终于“嗯”了一声,使劲地一点头。 “哥——” 亲切、圆润的声音带着期盼从心底发出来,拖得老长老长。几个“同改”围着宋小宁欢呼起来。 1994年6月1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鉴于宋小宁在服刑期间,能认罪服法,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学习政治、文化、技术知识,完成劳动任务,又被记功5次,评为劳改积极分子等良好表现,给他予以假释。 9年徒刑,宋小宁只坐了5年监狱。6月22日,当戴兰把他从少管所接出来时,他面对车水马龙的大街,面对这缤纷的世界,本应该高兴的他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心里空空如也。他一步三回头,想最后看看这熟悉的地方,看看这再生之地,不知不觉中泪水涟涟。 他回到泸州,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皮革公司当上职员。因他勤劳肯干,能写会算,外方经理相当器重他,不久他当上了供销科长。 那时候,戴兰还在大学读大三。两人依然鸿雁不断,照例天天一封,有时一天6封信都说不尽相思。戴兰说:“以前是我等你出来,现倒了个儿,你等我出来……每天都想你,每夜都念着你的名字入眠。” 宋小宁用一首诗作为回信:“我们没有伞,天才下雨,天下雨了,我们到处找不到伞。我们就是我们的伞,我们本身就是伞。” 有段时间,他们常常在电话里倾诉相思。宋小宁的磁卡一般不会超过10天就得换,有一次他连续打了两张磁卡。每周星期三下午6点,中医药大学后面的一台号码为7760567的磁卡公用电话几乎成了戴兰的私人电话。相思的时刻是美丽的。 女儿的心思娘知道,当双方的父母知道他们的爱情时,都感到不安和焦虑。宋小宁的父亲是一个乡村小学老师,生来善良厚道,他找到宋小宁:“娃儿,你已经犯了一次错误了,再也犯不起了,你千万千万别害了这个姑娘……”戴兰的父母在得知女儿爱上宋小宁时,他们在伤心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担忧:“他犯过罪坐过牢,我们倒还无所谓,关键是他的手!你现在还不懂,苦日子还在后头。我们是怕你受苦呀……” 他们都很理解父母,却不能遵从父母的意愿。他俩爱得太深了。有一次,宋小宁去见未来的岳父岳母,他坦诚地向他们表示:“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假如我有一个女儿,我也舍不得她去跟一个坐过牢并且有残疾的人结婚。我也从来没奢求你们承认我,但是,请二老放心:我会一辈子对戴兰好!” 后来,宋小宁凭自己的诚实和能干赢得了戴兰父母的认同。有时他也很自卑,在戴兰家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同戴兰一起上街,总是一个人默默呆在家里。他害怕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伤害戴兰父母的心。 1996年,历经5年寒窗的戴兰毕业了。她原本可以分配到成都市一家大医院,也可以回到乐山市的父母身边,但她最终来到了宋小宁的家乡,在泸县牛滩镇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为了爱,她无怨无悔。1997年元月18日,在泸县沙上乡,宋小宁与戴兰喜结良缘。婚礼那天,大约有500多位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共同祝福这对新人白头偕老。宋小宁的父亲很动情,看着喜气洋洋的儿子儿媳,当众落泪了。 洞房花烛夜,欢天喜地的人们都散去了。宋小宁和戴兰点亮两支大红烛,屋里的一切都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里。新娘子戴兰穿了一身对襟红袄,脸上早已飞起两朵红云。宋小宁走过去,揭掉她头上的盖头后,很认真地对她说:“我有一个要求,你非得答应我!” 戴兰嫣然一笑:“说吧,我答应你。” “请受我三拜!” “为什么?” “一拜,是你改造了我,拯救了我;二拜,你终于成了我的妻子;三拜,请你给我生个胖小子,让我们组成一个家!”
第八节 叫你一声哥(6)
说完,宋小宁恭恭敬敬朝戴兰三鞠躬。 泪水一下从戴兰的眼里渗了出来,她笑着哭了…… 2003年5月8日,我找到他们,那天下着雨,空气里流动着丝丝凉意,一串串雨珠儿从屋檐上滴落在天井里,叮叮咚咚的像音乐一样有灵性。在他家的屋檐下,我与他们小两口做了一次长谈,他们的孩子已经有5岁了,非常可爱,也非常顽皮。我告诉他们我的来意,他们有点吃惊,马上就表示谢谢女主播。 戴兰捧出一大摞信件,说这是丈夫婚后给她写的。从相识到相知,多少个?( "二奶"杀手的自白 http://www.xlawen.org/kan/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