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阅读
打破了他的梦想,无情地搅乱了世界的秩序。战争结束后,梅阿查1947年6月29日最后告别了绿茵场,结束了足球生涯。 在20年的足球生涯当中,梅阿查先后效力过国际米兰队、C米兰队、尤文图斯队、瓦莱塞队和亚特兰大队;踢过中锋、前卫和后卫的位置;参加过363场甲级联赛,进球272个。他一共代表国家队出场53次,进球33个。除此之外,他本人3次荣获最佳射手的称号。 在视足球如生命的米兰市,梅阿查一直是人们的骄傲。米兰市政府把圣西罗体育场改为梅阿查体育场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1979年8月21日,乔塞佩·梅阿查病逝。  
No。25 〖英格兰〗 乔治·班克斯(图)
在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乔 治·班克斯是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他司职守门员,与雅辛和佐夫齐名,所不同的是他的起步非常艰难。他在约克郡队出场两次就被对方进了15个球,被迫离开了球队。后来的成功当然是苦练的结果。 乔治·班克斯1937年12月30日生于英格兰的谢菲尔德。他从小喜欢踢球,尤其喜欢守门,站在门前用手接住小伙伴射过来的球使他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他去米尔斯堡看业余球队踢球,由于球队的守门员在开赛时没到场,米尔斯堡队的领队请他客串一下帮忙守门。如果不是这次机会,1966年英国世界杯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那位守门员的缺席为班克斯的出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1955年班克斯被切斯特菲尔德队的教练发现,请他加入了球队,但不是请他当职业球员,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到球队训练和比赛。第二年,切斯特菲尔德青年队进入了足协青年杯决赛,迎战博比·查尔顿领衔的曼切斯特联队。在老特拉福德球场万名球迷的助威声中,班克斯高击低挡,最后以4∶3战胜对手。 1963年4月班克斯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场,比赛地点是温布利大球场,对手是苏格兰队。苏格兰队一点也没给班克斯留情面,吉姆·巴克斯特一人包揽了两粒入球,战胜了英格兰队。刚刚执教国家队的拉姆齐没有怪罪班克斯,几周后迎战南美劲旅巴西队时再次让他上场。比赛中,班克斯发挥神勇,但还是被对方逼成了1∶1。他受到了教练与老板的严厉批评。班克斯觉得很冤,因为巴西队是在30米外罚任意球破门得分的,球开出后直奔班克斯的左边,他鱼跃救球,结果这个球又像被人遥控的一样转了个弯奔向他的右边,已经失去重心的班克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足球入网。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入球,世界上没有一个守门员能守住那个球。 事不过三。班克斯代表国家队第三次出场迎战势力不俗的捷克队,以4∶2取胜。从此,班克斯把守的大门不容易攻破了。他代表国家队出场73次,只失9球,包括前4场丢掉的5个球。 1966年的世界杯在英格兰本土举行。在查尔顿、贝斯特等人的强大攻势面前,对手疲于防守,偶尔有几次进球机会也被班克斯瓦解,英格兰队一球未失进入了半决赛。在对葡萄牙的半决赛中,班克斯失掉了一个球,这个球是尤西比奥罚点球攻入的。事后,班克斯非常懊悔。他在自传中写道:〃如果要我从为英格兰踢的73场球中选择一场经典之作的话,我选这场与葡萄牙的比赛。在我的脑海中这场球赛永远挥之不去。〃虽然英格兰队靠着查尔顿的两粒入球进入决赛,但班克斯对这个点球耿耿于怀:〃在那个阶段,每粒入球都像插在我肋间的刀子。〃 在对西德队的决赛中,班克斯表现沉稳,几次化险为夷,扑住了西德队必进之球,但他没有料到西德队会在90分钟的比赛快结束时将比分扳成2∶2平。在加时赛中,英格兰队的赫斯特靠着裁判的帮助赢得了〃第三球〃,后来赫斯特再发神威,攻入第四球,英格兰捧走了雷米特杯。 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杯赛上英格兰队与巴西队交锋。赛前人们将这场比赛称为贝利与摩尔的较量,但赛后人们改称为贝利与班克斯的争斗。 开赛前,拉姆齐主教练把班克斯叫到一边,告诉他说白金汉宫想授予他英格兰帝国勋章,希望他在这场对巴西队的比赛中能出色发挥。班克斯不负众望,上演了足球史上最精彩的扑救。比赛当中,巴西队的一名边锋将球高高挑起,传到班克斯的远门柱。贝利飞身杀到,高高跃起猛甩狮子头,球路极刁,直奔网窝。贝利信心十足地大叫:〃进了〃。说时迟那时快,班克斯鱼跃扑向右边,就在足球要越过球门线的一刹那,他伸出双手,将球挡在了门外,球飞出横梁。 贝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贝利承认这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个救球动作。从体育记者们拍的照片上看,班克斯当时的鱼跃动作十分漂亮,全身舒展与地面呈平行状态,双手像雄鹰的利爪伸向足球,稳稳地将其挡了出去。这张照片成了国际足联的无价之宝,在各种宣传册上都能见到。它代表了足球的智慧与勇敢、美丽与技巧。 比赛结束时,鲍比·摩尔与贝利互换球衣,相互拥抱,而班克斯悄悄地回到了更衣室,还在回味着那个救球。 英格兰队以1∶0战胜捷克队后进入1/4决赛,迎战西德队。由于赛前的头一天晚上班克斯呕吐恶心,教练拉姆齐只好让彼特·波内蒂出场。在2∶0领先后,教练换下了查尔顿,想让他休息保持体力,备战半决赛。没想到西德队顽强地组织起了进攻,将比分扳平,最后战胜英格兰队。人们开始指责班克斯,有人甚至说他受贿。班克斯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1972年班克斯帮助斯托克俱乐部赢得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联赛冠军,同年他被选为英格兰最佳球员。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5个月后的一天,一场车祸结束了班克斯的足球生涯。 班克斯共参加过510场联赛,其中为斯托克俱乐部踢了194场。在斯托克俱乐部踢球期间,他代表国家队出场36次,比在莱切斯特队时少一场。 班克斯对现在的足球比赛颇有微辞。他踢球的时候,谁都不愿意丢球,但丢球之后全队会想方设法把比分追回来。现在的风气变了,上场之前先看出场费多少,赢球要看给多少奖金,足球围着金钱转。 班克斯知道他踢球的时代,足球是一项运动,而现在足球已经变成了一项商业气息很浓的体育项目。  
No。26 〖法国〗 罗伯特·格林(图)
罗伯特·格林是最早载入世界足 球史册的人之一,因为是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国际足联,并担任了第一任主席。足球能在全球有序地发展和普及,与他创立的国际足联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他的开创性工作,国际足联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 格林是一个饱学之士,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过经济学,通过了律师考试,当过执业律师,还当过工程师。他兴趣广泛,能歌善舞。这为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打下了基础,为创建国际足联提供了条件。 格林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作过《马丁》报的编辑,是《仪器》报的记者和通讯员。当过《法国航空》的主编。他深谙媒体的推广和宣传作用。他酷爱足球,是法国足协前身机构法国足球联盟的秘书长。 在媒体工作的经验使他对足球产生了兴趣,他梦想着把足球推广成为一种全球人都喜欢的体育事业。1903年,格林决心创立一个国际性的足球联合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位要好的朋友,也告诉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同行。他得到了一些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其中最热心支持他这一想法的是法国同胞安德雷·埃斯皮尔,比利时人路易斯·穆林豪斯和荷兰人卡尔·安顿·威廉·赫希曼。赫希曼后来在国际足联里担任了秘书长。在通信并不发达的时代,格林勤奋工作,经常一人处理大量的来往信件,为国际足联的成立呕心沥血。 由于英格兰是现代足球的鼻祖,在国际足联成立之前已经形成了英格兰特色的足球联赛,并早就组建了英格兰足协,格林虚心地向英格兰人请教有关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事宜。他非常敬佩英格兰人在足球方面的管理与协调能力,认为只有英格兰人才配担任国际足联的主席,领导国际足联的发展。为此他积极与英格兰足协联系,甚至漂洋过海登门拜访英格兰足协秘书长华尔先生。但事与愿违,他意外地发现这位英格兰足协秘书长对欧洲大陆足球发展一无所知,对足球在许多国家引起的重视并不了解。英格兰人高高在上,根本不把其他国家的足球事业放在眼里。 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当时只有8个成员国。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要求参加,西班牙的一个俱乐部要求参加,瑞典、瑞士和德国打电报要求加入。会上,会议议程很简单。罗伯特·格林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今天国际足联的成员国已近200个,格林是这个世界性足球管理机构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席,当时才28岁。 在成立大会上,格林与他的同行们定下了国际足联的章程,确定了国际足联的目标与义务。规定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不许与非成员国的国家球队举行比赛,严禁球员在一年内代表不同的国家参加比赛等等。最重要的是它规定只有国际足联才有资格举办世界性的锦标赛。这样它就与国际奥林匹克委会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了清楚的定位。 初创时,国际足联还只是一个停留在文字上的组织,所有的具体事宜均未落实,既没有办公地点,没有经费,也没有自己的场所,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格林不理解的是英格兰人为什么要错过这样一个创造历史的千载良机。他们本可以发挥领导作用将这个国际性的组织运转起来,真正地发挥现代足球鼻祖的应有作用。 格林喜欢耳听八方,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拿主意。他是一个泛民族主义者,胸怀宽广,能与各民族各种族的人友好相处,这使得他在国际足联初创时期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成立之初,国际足联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有很好的质地和基础,但需要技艺高超的匠人打造。格林就是那种独具匠心的人。 1905年在第二届国际足联大会上,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一同加入了国际足联,同时加入的还有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匈牙利。本次大会决定1906年举行联赛,有人还捐助了一个奖杯,但由于种种原因,比赛被无限期推迟。 英格兰在国际足联的历史上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国家。它1920年退出了国际足联,1924~1928年英格兰再次成为国际足联的成员国,但只是在1948年以后英格兰才正式成为国际足联的永久性成员国。它的出尔反尔在国际足联历史上是一个笑话。 1906年国际足联与法国足协发生了矛盾,格林只好辞职,将国际足联的发展大权暂时交给了副主席、瑞士人施奈德。 1906年国际足联在德国的波恩举行大会,格林没有出席。会上英格兰足协的主席伍尔夫尔当选为国际足联的主席,他在1918年去世前一直没有离开这个位置。 1894年顾拜旦创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时才31岁。10年后他的同胞格林创建了国际足联。这到底是由于法国人的浪漫还是法国人的远见,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说的是法国人喜欢体育,热爱生活。  
No。27 〖西班牙〗 路易斯·苏亚雷斯(…
1935年路易斯·苏亚雷斯出生于 西班牙西北部加里西亚地区的拉科鲁尼亚市。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踢足球。10岁时加入圣·托马斯队,13岁加盟赫库尔斯队,14岁加盟佩斯沃朗西亚FC队。他在家乡的这3支球队打牢了自己的足球基础,18岁正式进入西甲拉科鲁尼亚队,开始职业球员的生涯。一次在与巴塞罗那队的比赛中,他的球技被对方看好,1954年签约了西班牙劲旅巴塞罗那队。 苏亚雷斯身材清瘦,中等个子,但身体移动速度奇快。只要球到了他的脚下,他立即会变成一个活力四射的选手。他在巴塞罗那的训练异常艰苦,不仅球技进步明显,心理素质也逐渐提高。他的控球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几位防守队员围追堵截都奈何他不得。他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巴塞罗那队的队长,在巴塞罗那踢球7年,出场216次,入球112个。 1960年苏亚雷斯率队参加欧洲冠军杯赛,在1/4决赛中与令人惊畏的英格兰沃尔夫汉普顿队对阵。开赛后不久,巴塞罗那队一名队员负伤下场,由于当时规定不准换人,巴塞罗那队以10人与对方的11人周旋。苏亚雷斯一方面利用自己的速度和盘带吸引对方防守队员,屡屡给对手制造麻烦;另一方面又穿针引线,调动全队参与攻防。他们敢打敢拼,最后以4∶0战胜对手,开创了以小胜多的战例。这场比赛被载入足球史册。同年苏亚雷斯超过普斯卡什、斯蒂法诺和雅辛等名家当选为欧洲足球先生。 苏亚雷斯为中场队员赢得了承认和尊敬。他说:〃从战术上讲,10号球员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欧洲,以前是10号球员组织整场比赛,可以说,他是全队的灵魂。而现在呢,这一重任通常由几名队员共同承担。〃 1960年是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作用最突出的一年。各大牌俱乐部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邀他加入。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的主教练埃雷拉应邀到国际米兰执教后计划按自己的理论重新打造国际米兰队,但他缺少一位能担当重任的中场大将,便多次与苏亚雷斯和俱乐部联系,邀他到亚平宁踢球。1961年6月1日,他转会到意大利的国际米兰队,转会费高达亿里拉。 在国际米兰,苏亚雷斯有了用武之地。他在这支打法凶狠的球队里担纲中场指挥的角色,协调和组织全队的攻防。为了便于沟通,他还苦学意大利语。在场上他要不断地提示队友传球或进攻,他很少和队友发脾气,即使队友犯了错误,他也会宽容地拍一拍队友,然后一起投入到比赛当中。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足坛是一个球星辈出的时代,但苏亚雷斯以他的球技和为人独树一帜。有人称他是第二位斯蒂法诺。 苏亚雷斯在为国家队披挂上阵时也创造了不凡的成绩。1962年和1966年他和队友两次杀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1964年6月苏亚雷斯随国家队出战欧洲锦标赛,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以2∶1战胜苏联队夺得欧洲锦标赛冠军。这是他为祖国赢得的最好成绩之一。 1970年4月苏亚雷斯转会到桑普多利亚俱乐部,在这里踢了3年球。但终其一生,苏亚雷斯最风光的年代是在国际米兰队,他共代表国际米兰在意甲出场257次,进球42个;在欧洲冠军杯赛出场50场,入球9个;意大利杯赛出场22场,入球4个。他被称为国际米兰俱乐部历史上最优秀的外籍球员之一。 苏亚雷斯1973年挂靴,先后担任过热那亚青年队、国际米兰队、卡利亚里队、西班牙拉科鲁尼亚队、西班牙国奥队和国家队教练,一直活跃在足坛上。  
No。28 〖奥地利〗 马特西亚斯·辛德勒…
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 员,马特西亚斯·辛德勒1903年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砌砖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丧生。他的童年极其艰苦,父亲死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因为没有别的娱乐,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踢球,小小年纪就练了盘带过人的绝技,能在乱军丛中轻松地取敌方上将首级。 辛德勒的全部足球生涯几乎都献给了奥地利的足球俱乐部。他1923年签约一个业余球队,该队后来更名为FK奥地利队。1926年他第一次代表国家队迎战捷克斯洛伐克队,比赛中他打入一球,并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运球技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辛德勒并不是一个进球机器型的球员,他有时能在一场比赛中进几个球,但有的时候他却一心为球队,全心全意地为队友作球。他通过自己的盘带吸引对方的后卫,然后突然将球传给跑位有利的队友,助其攻门得分。他从不在场上表现自我,不管哪个队友处于有利位置他都会无私地将球传过去。有时候对方的后卫实在不愿防守他,因为他脚下的活儿太细,没法抢断,再加上他特别狡猾,根本没法预先判断他的下一个动作是传球还是突破攻门。 在1934年的世界杯赛上,辛德勒和队友们在最后的决赛中败在了意大利的脚下,没能夺冠,爆出了大冷门。在此之前的3年中,奥地利国家队在胡戈·迈斯尔和吉米·霍根的指导下,于1931年创建于音乐之城维也纳,成立当年就以5∶0大胜苏格兰队,一鸣惊人。在接下来的26场国际比赛中只输过两场,可谓所向无敌,在欧洲足坛上一枝独秀。当时拉美赛场上乌拉圭傲视群雄,而在欧洲足球赛场上辛德勒领衔的奥地利队东征西战,几乎战无不胜。 1934年的世界杯是奥地利国家队的转折点。打入半决赛后,他们没能继续前进,而是意外地以0∶1败给意大利队。赛前意大利队认真分析了奥地利队的情况,他们认为辛德勒是奥地利队的核心,是盘活全队的根本,只有集中精力防守辛德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结果意大利人成功了,辛德勒率领的奥地利队以一球之差被挡在决赛之外。在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奥地利队士气低落,没有进取欲望,最终没能进入前三名。辉煌一时的奥地利队开始走下坡路。 辛德勒参加的最后一次正式国际比赛是1937年奥地利与瑞士的比赛,他攻入了一球,是他代表国家队出场43次中进的第27个球。从此他再也没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1938年,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强行与奥地利〃合并〃,辛德勒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再也没有开心过。更可气的是,为了庆祝1938年的德奥〃重新合并〃,希特勒的追随者组织了在〃德意志奥地利〃和第三帝国之间的一场足球比赛。 4月3日这场政治气息很浓的足球比赛如期开赛,但出乎组织者的预料,到场观看的6万名球迷把这场比赛变成了一个反普鲁士反日尔曼的示威。辛德勒被指定参加比赛,并奉命不许让德国人输掉。拥有迷人绝技的辛德勒上场后,在观众的助威声中上演了自己的盘球艺术。最后奥地利队以3∶0完胜德意志队,令在场的观众群情激昂。在战场上奥地利不敌德意志,在足球场上奥地利不怵德意志。 1938年,辛德勒走过了自己足球事业的顶峰时期,他没参加国家队出战世界杯。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技术在退步,另一方面他的犹太人身份是公开的秘密,他的反纳粹倾向人所共知,谁也不想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再添新的麻烦。 辛德勒是一个热血男儿。当奥地利足协的犹太主席被革职而把位置让给一个〃雅利安〃血统的合适人选时,辛德勒公开地表示反对,惹怒了当局。 辛德勒对合并后的新秩序无法容忍。1939年1月,辛德勒在自己的公寓里打开了煤气,和他40岁的天主教情妇静静地离开了人间。辛德勒在传奇的短暂一生中与这个比他大几岁的女人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并一起走向了冥冥世界。关于他的死,还有许多说法。有的说他是自杀的,有的说是他杀,还有的人说他已经逃离奥地利。但不管怎么说,他已经从足坛消失了,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同一时期失踪的奥地利犹太人不计其数。 奥地利人深爱着这位足球天才,在他的葬礼当天,自愿参加的人有两万之多,超过了著名政治家的葬礼。  
No。29 〖德国〗 格特·穆勒(图)
德国足球史上至少出产过两架 〃轰炸机〃,第一个是格特·穆勒,第二个是尤尔根克林斯曼。 格特·穆勒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慕尼黑北部诺西根的一个穷人家庭里。他小时候的乐趣是和小伙伴们在街道上踢足球。 稍大一点后,穆勒决定到足球俱乐部谋职,靠踢球赚钱赡养母亲。他到了当地的诺丁根俱乐部去毛遂自荐,结果他脚下的功夫和抢点攻门的意识让俱乐部教练们喜出望外。他留在了俱乐部。 在诺丁根俱乐部的第二年,穆勒独进48个球,立即名震四方。蒙门戈教练认为他是个射门天才,不应该埋没在诺丁根这种普通球队里,就推荐他到纽伦堡俱乐部去踢球,谁知这家俱乐部竞把他拒之门外。这对穆勒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是金子总要发光。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球探沙里淘金,发现了穆勒,热情地邀请他加入。18岁的穆勒面对拜仁慕尼黑队的热情,有点受宠若惊。穆勒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在这里他受到了俱乐部的尊敬与信任,他也加倍地回报俱乐部。在场上不惜一切地攻门得分,屡创佳绩,获得了〃轰炸机〃的美誉。 1966年他代表拜仁慕尼黑队出场33次,打入15球,初露锋芒。第二年,穆勒参加联赛32场,进球28个,几乎场场都有建树,创造了俱乐部的进球记录。这一年拜仁慕尼黑队夺得欧洲优胜者杯。从此穆勒年年有进步,年年获大奖。从1968~1969赛季和1973~1974赛季拜仁慕尼黑队4次夺得西德甲级联赛的冠军,称霸足坛。穆勒不信邪,他身穿〃13〃号球衣在国家队创造了不亚于贝肯鲍尔的成绩。在西方人眼里,〃13〃是叛徒犹大的代名词,人们避之犹恐不及,但穆勒不在乎。他的射门功夫第一,但他从不争〃10〃号球衣。在1970年征战世界杯时,穆勒在1/4决赛中打进了致胜的一球。当时他接队友传球,抡圆右腿大力射门,英格兰队的门将彼得·伯尼蒂望球兴叹,无力扑救。 1974年第十届世界杯赛在西德本土举办,全队在主教练舍恩的指导下夺得了雷米特杯,创造了西德足球的黄金时期。比赛中穆勒再次大放光彩。当时在神奇教头厄斯·米歇尔斯的指导下克鲁伊夫和他的队友们已经演练了一种〃全攻全守〃的新式打法,刮起了〃橙色旋风〃。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与具有钢铁一般意志和纪律的西德队争夺冠军。7月7日决赛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英国裁判泰勒鸣哨开场不到一分钟,克鲁伊夫领衔的荷兰队先声夺人,以1∶0领先,给了西德队一个下马威。失球后的西德队大举反攻,第27分钟,贝肯鲍尔得球分给同伴,三传两递到了禁区,被对方后卫绊倒,判罚点球,将比分扳平。此后双方争夺更加激烈。第43分钟西德队得球后经过几脚短传配合,把球分给了穆勒,他转身打门,将比分超出。这个球价值连城,一球定乾坤。此后荷兰队大举进攻,但只开花不结果,终于败在了西德队脚下,屈居亚军。 穆勒在拜仁慕尼黑队效力15年,参加过425场比赛,创造了德国历史上的最高进球记录。他在国家队效力11年,出战62场,进球68个,平均每场进球一个以上,至今无人问津这一记录,连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也自叹弗如。 穆勒很有个性,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就是进球,所以在场上会抓住一切机会破门得分。他曾说:〃我的任务就是把球踢进对方的大门。〃穆勒的特点是速度快,头球厉害,左右脚都能大力打门。他能在不同的位置以各种不同的姿势射门,尤其背对球门突然转身施射的技术最值得称道。他的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守门员防不胜防。球迷们嬉称他〃身上装了雷达〃。 穆勒很爱他的夫人,在夺得第十届世界杯赛冠军3小时后,慕尼黑城举行了庆功宴,由于没有邀请这些功臣们的夫人和女友参加,他们大为光火。穆勒非常失望,一气之下当场宣布:〃我已经完成梦寐已求的业绩,现决定退出国家队。〃一些队员也纷纷宣布退出国家队。此事不仅对西德队,而且对其他国家的球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气方刚的〃轰炸机〃穆勒就这样离开了给他带来快乐带来荣誉带来财富的绿茵场,从此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No。30 〖英格兰〗 凯文·基冈(图)
基冈在英格兰足球史上是一个传 奇式的人物,作为球员他曾为英格兰争得过荣誉;作为教练,他在2000年6月举行的第十一届欧洲锦标赛决赛阶段率队以1∶0战胜德国,结束了30年逢德不胜的历史。但4个月后在2002年世界杯外围赛中以0∶1败在了德国队脚下,不得不引咎辞职。他的足球生涯充满了变数。 20世纪70年代,继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之后,基冈是欧洲足坛的另一位杰出人物。他于1978年和1979年连续当选欧洲最佳球员。 基冈1952年2月14日生于英格兰的阿姆索普。16岁时他被利物浦队的教练比尔·森克里看中,这位教练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能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利物浦俱乐部是英格兰的老牌劲旅。转会利物浦俱乐部之后,基冈很快在这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打上了绝对主力。后来又荣升队长,一口气在这里踢了5年,帮助该队获得两次英格兰冠军、两次欧足联冠军和一次欧洲俱乐部冠军。1970年,20岁的基冈表现不凡,被评为〃全英最佳年轻球星〃,《每日快报》称他是〃超级巨星〃。他名声大振,豪气冲天。 1976年基冈当选英格兰足球先生。可是1977年利物浦队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后基冈本人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誉,他喜欢更大的挑战,决定到国外踢球。这一年他如愿加盟西德的汉堡队。当时西德有轰炸机穆勒、贝肯鲍尔等一流球星,基冈在水平上并不逊于他们,他愿在同一个联赛中与他们硬碰硬。 基冈在汉堡队效力3年,为汉堡队荣获德甲联赛冠军和欧洲俱乐部冠军立了大功。他到汉堡队的第一年就被评为欧洲第二球星,比丹麦球星西蒙森仅差3分。1978年,基冈直线上升,击败所有对手,被评为欧洲最佳球星。1979年基冈又以114分,高出第二名鲁梅尼格62分的巨大优势连续当选欧洲头号球星,光彩夺目。英格兰教练格林伍德评价说:〃基冈是继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之后欧洲出现的又一个出色人物。〃 基冈一生没有在足球大家庭的豪宴世界杯上取得骄人的成绩。1978年的世界杯本应该是基冈大发神威的好时机,可惜的是英格兰队在外围赛中就没过关,他连到这届世界杯赛场走一圈的机会都没有。1982年的世界杯赛英格兰取得了参赛资格,基冈又一身伤病,只能坐在替补席上作看客。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基冈的足球热情,他先到南安普顿队,后到纽卡斯尔队,照样踢得风风火火。 基冈身高米,体重68公斤,在高个云集的欧洲足坛上他并没有外在的优势可言。但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超群的足球技术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他动作灵活,体力充沛,突破能力强,左右脚功夫一流,头球建功也不在话下。基冈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是说:〃我的个子不高,但技术不坏,动作很伶俐。因此,常常能骗过或战胜块头比我高大的对手。比赛中运气可能有一两次,其他必须靠自己去争取。〃 1984年,在绿茵场上征战多年的基冈感觉到身心疲惫,他突然宣布退出足坛,归隐到西班牙的一栋别墅里,悠闲自在地打打高尔夫球,看看书,过得好不逍遥。 一别8年后,基冈重返英格兰足坛,重新加入纽卡斯尔队,不过这次是担任主教练。他凭借着自己的声望将英格兰新射手阿兰·希勒和吉诺拉吸引到了队里,开始了艰难的攀升。经过基冈的精心打造,纽卡斯尔队一跃成为英格兰足坛上的一支劲旅。虽然在1995~1996赛季从一度领先第二名12分的大好局面痛失了最后夺冠的机会,但纽卡斯尔队的球迷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他们的救世主,有人干脆称为他〃基冈王〃。 基冈一生东征西战,最满意的一场比赛是1980年5月13日在英国本土迎战马拉多纳率领的世界冠军阿根廷队。在这场比赛中,英格兰队以3∶1战胜了阿根廷队。赛后英格兰足球行家们对基冈赞赏有加,认为他在一些方面要优于马拉多纳。由于没机会参加1978年的世界杯,英格兰队没机会与阿根廷过招,这次在自己的家门口打败世界冠军阿根廷队,英格兰人多少出了一口气。 基冈最擅长的是跑位,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在必要的位置上,他跑动的时候从不看球,完全是凭自己的意识向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跑动。作为队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能把全队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2000年3月,英国足协宣布聘请基冈出任国家队主教练。消息传出后,球迷们欣喜若狂。在霍德尔因著书揭露英格兰足坛丑闻被迫辞职后,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空了3个月。欧洲锦标赛在即,世界杯预选赛即将开锣,基冈出任主教练,结束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球迷们相信48岁的基冈,他和博比·查尔顿一样是英格兰足坛的传奇人物,他有聪颖的头脑,天赋虽不过人,却有着卓越的职业道德,出众的斗志和令人敬佩的毅力。人们希望激|情四射的基冈能够力挽狂澜,重振英格兰足球的雄风。 事实证明,基冈并不是英格兰足球队主教练的理想人选,他是一位勇往无前屡建奇功的球员,但不是贝肯鲍尔那样的智多星,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和把握全局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作为教练,他功不成名不就,令人遗憾。  
No。31 〖巴西〗苏格拉底·布拉济莱罗·…
苏格拉底1954年2月19日出生 于巴西西北部帕拉州首府培兰弟。他的全名是苏格拉底·布拉济莱罗·奥利维拉。在他6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南方的里贝朗普雷托。在这个具有悠久足球传统的城市里,小苏格拉底爱上了足球。足球成了他业余时间的惟一游戏。 在马里斯中学,14岁的苏格拉底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15岁时,苏格拉底加入当地博塔弗戈俱乐部队。几年后,他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圣保罗大学医学系,还以精巧的足球技术赢得了多方的肯定,为后来的足球生涯奠定了基础。 1976年苏格拉底转会到科林蒂安斯队。他才华出众,为人谦逊,球技过人,很快成为主力队员,多次为本队立下战功,深受教练与队友们的喜爱。由于他在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所以大家习惯上称他苏格拉底医生或博士。因为医生和博士是同一个词。 1977年,苏格拉底随科林蒂安斯队夺得圣保罗州甲级联赛冠军,同年他应召进入国家队。 1978年,苏格拉底完成了大学的学习,并撰写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正式成为一名医生。 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器晚成的球员,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国际足坛上出名。不过,他的影响不在于出名早晚,而是向世人显示,足球运动员同样可以在学业上取得骄人成绩,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1980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小世界杯是巴西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以1∶1战平马拉多纳率领的阿根廷队,以4∶1大胜欧洲冠军西德队。小世界杯赛后,巴西队又先后以1∶0胜英格兰队、3∶1胜法国队、2∶1再克西德队,并击败了西班牙、智利等劲敌,创造了19场比赛保持不败的记录。1981年,《法国足球》杂志评选巴西为世界最佳球队,所有这些成绩都与苏格拉底的努力分不开。 苏格拉底是足坛的一位奇人。他身高米,体重80公斤,上身短,两腿长,有〃舞蹈家〃的身材。他的双脚特大,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非常愚蠢。为此他还有一个雅号〃瘦骨仙〃,这是对他的长相的最佳概括。 苏格拉底在第十二届世界杯赛上风头出尽。在对苏联队的首场比赛中,他表现过人。上半场巴西队踢得毫无章法,被苏联队先攻入一球。中场休息时,教练桑塔纳、队员济科、儒尼奥尔等人对下半场采取什么打法意见不一。苏格拉底一言不发,但他最有心计,胸有成竹。下半场一开始,他把菲尔卡奥调到前场右侧,自己撤到中场,从另一侧进攻。这一着果然奏效,在苏格拉底的带领下,全队协调一致,攻守得当。比赛进行到第74分钟时,苏格拉底接队友从右路的传球,晃过对方的后卫,在中路20米处,果断起脚打门,将比分扳平。全队乘胜追击,最后将苏联队打败。此役是苏格拉底智勇双全的最佳诠释,〃足球博士〃当之无愧。 绿茵场上消耗了苏格拉底的体力,但丝毫没有减损他对医学的热爱。1984年他想出国研读医学,为退役后行医打基础,于是便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俱乐部签订了两年合同,他为该队效力,对方付他1( 影响世界足球名人排行榜 http://www.xlawen.org/kan/767/ )
No。25 〖英格兰〗 乔治·班克斯(图)
在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乔 治·班克斯是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他司职守门员,与雅辛和佐夫齐名,所不同的是他的起步非常艰难。他在约克郡队出场两次就被对方进了15个球,被迫离开了球队。后来的成功当然是苦练的结果。 乔治·班克斯1937年12月30日生于英格兰的谢菲尔德。他从小喜欢踢球,尤其喜欢守门,站在门前用手接住小伙伴射过来的球使他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他去米尔斯堡看业余球队踢球,由于球队的守门员在开赛时没到场,米尔斯堡队的领队请他客串一下帮忙守门。如果不是这次机会,1966年英国世界杯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那位守门员的缺席为班克斯的出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1955年班克斯被切斯特菲尔德队的教练发现,请他加入了球队,但不是请他当职业球员,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到球队训练和比赛。第二年,切斯特菲尔德青年队进入了足协青年杯决赛,迎战博比·查尔顿领衔的曼切斯特联队。在老特拉福德球场万名球迷的助威声中,班克斯高击低挡,最后以4∶3战胜对手。 1963年4月班克斯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场,比赛地点是温布利大球场,对手是苏格兰队。苏格兰队一点也没给班克斯留情面,吉姆·巴克斯特一人包揽了两粒入球,战胜了英格兰队。刚刚执教国家队的拉姆齐没有怪罪班克斯,几周后迎战南美劲旅巴西队时再次让他上场。比赛中,班克斯发挥神勇,但还是被对方逼成了1∶1。他受到了教练与老板的严厉批评。班克斯觉得很冤,因为巴西队是在30米外罚任意球破门得分的,球开出后直奔班克斯的左边,他鱼跃救球,结果这个球又像被人遥控的一样转了个弯奔向他的右边,已经失去重心的班克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足球入网。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入球,世界上没有一个守门员能守住那个球。 事不过三。班克斯代表国家队第三次出场迎战势力不俗的捷克队,以4∶2取胜。从此,班克斯把守的大门不容易攻破了。他代表国家队出场73次,只失9球,包括前4场丢掉的5个球。 1966年的世界杯在英格兰本土举行。在查尔顿、贝斯特等人的强大攻势面前,对手疲于防守,偶尔有几次进球机会也被班克斯瓦解,英格兰队一球未失进入了半决赛。在对葡萄牙的半决赛中,班克斯失掉了一个球,这个球是尤西比奥罚点球攻入的。事后,班克斯非常懊悔。他在自传中写道:〃如果要我从为英格兰踢的73场球中选择一场经典之作的话,我选这场与葡萄牙的比赛。在我的脑海中这场球赛永远挥之不去。〃虽然英格兰队靠着查尔顿的两粒入球进入决赛,但班克斯对这个点球耿耿于怀:〃在那个阶段,每粒入球都像插在我肋间的刀子。〃 在对西德队的决赛中,班克斯表现沉稳,几次化险为夷,扑住了西德队必进之球,但他没有料到西德队会在90分钟的比赛快结束时将比分扳成2∶2平。在加时赛中,英格兰队的赫斯特靠着裁判的帮助赢得了〃第三球〃,后来赫斯特再发神威,攻入第四球,英格兰捧走了雷米特杯。 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杯赛上英格兰队与巴西队交锋。赛前人们将这场比赛称为贝利与摩尔的较量,但赛后人们改称为贝利与班克斯的争斗。 开赛前,拉姆齐主教练把班克斯叫到一边,告诉他说白金汉宫想授予他英格兰帝国勋章,希望他在这场对巴西队的比赛中能出色发挥。班克斯不负众望,上演了足球史上最精彩的扑救。比赛当中,巴西队的一名边锋将球高高挑起,传到班克斯的远门柱。贝利飞身杀到,高高跃起猛甩狮子头,球路极刁,直奔网窝。贝利信心十足地大叫:〃进了〃。说时迟那时快,班克斯鱼跃扑向右边,就在足球要越过球门线的一刹那,他伸出双手,将球挡在了门外,球飞出横梁。 贝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贝利承认这是他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个救球动作。从体育记者们拍的照片上看,班克斯当时的鱼跃动作十分漂亮,全身舒展与地面呈平行状态,双手像雄鹰的利爪伸向足球,稳稳地将其挡了出去。这张照片成了国际足联的无价之宝,在各种宣传册上都能见到。它代表了足球的智慧与勇敢、美丽与技巧。 比赛结束时,鲍比·摩尔与贝利互换球衣,相互拥抱,而班克斯悄悄地回到了更衣室,还在回味着那个救球。 英格兰队以1∶0战胜捷克队后进入1/4决赛,迎战西德队。由于赛前的头一天晚上班克斯呕吐恶心,教练拉姆齐只好让彼特·波内蒂出场。在2∶0领先后,教练换下了查尔顿,想让他休息保持体力,备战半决赛。没想到西德队顽强地组织起了进攻,将比分扳平,最后战胜英格兰队。人们开始指责班克斯,有人甚至说他受贿。班克斯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1972年班克斯帮助斯托克俱乐部赢得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联赛冠军,同年他被选为英格兰最佳球员。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5个月后的一天,一场车祸结束了班克斯的足球生涯。 班克斯共参加过510场联赛,其中为斯托克俱乐部踢了194场。在斯托克俱乐部踢球期间,他代表国家队出场36次,比在莱切斯特队时少一场。 班克斯对现在的足球比赛颇有微辞。他踢球的时候,谁都不愿意丢球,但丢球之后全队会想方设法把比分追回来。现在的风气变了,上场之前先看出场费多少,赢球要看给多少奖金,足球围着金钱转。 班克斯知道他踢球的时代,足球是一项运动,而现在足球已经变成了一项商业气息很浓的体育项目。  
No。26 〖法国〗 罗伯特·格林(图)
罗伯特·格林是最早载入世界足 球史册的人之一,因为是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国际足联,并担任了第一任主席。足球能在全球有序地发展和普及,与他创立的国际足联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他的开创性工作,国际足联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 格林是一个饱学之士,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过经济学,通过了律师考试,当过执业律师,还当过工程师。他兴趣广泛,能歌善舞。这为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打下了基础,为创建国际足联提供了条件。 格林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作过《马丁》报的编辑,是《仪器》报的记者和通讯员。当过《法国航空》的主编。他深谙媒体的推广和宣传作用。他酷爱足球,是法国足协前身机构法国足球联盟的秘书长。 在媒体工作的经验使他对足球产生了兴趣,他梦想着把足球推广成为一种全球人都喜欢的体育事业。1903年,格林决心创立一个国际性的足球联合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位要好的朋友,也告诉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同行。他得到了一些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其中最热心支持他这一想法的是法国同胞安德雷·埃斯皮尔,比利时人路易斯·穆林豪斯和荷兰人卡尔·安顿·威廉·赫希曼。赫希曼后来在国际足联里担任了秘书长。在通信并不发达的时代,格林勤奋工作,经常一人处理大量的来往信件,为国际足联的成立呕心沥血。 由于英格兰是现代足球的鼻祖,在国际足联成立之前已经形成了英格兰特色的足球联赛,并早就组建了英格兰足协,格林虚心地向英格兰人请教有关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事宜。他非常敬佩英格兰人在足球方面的管理与协调能力,认为只有英格兰人才配担任国际足联的主席,领导国际足联的发展。为此他积极与英格兰足协联系,甚至漂洋过海登门拜访英格兰足协秘书长华尔先生。但事与愿违,他意外地发现这位英格兰足协秘书长对欧洲大陆足球发展一无所知,对足球在许多国家引起的重视并不了解。英格兰人高高在上,根本不把其他国家的足球事业放在眼里。 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当时只有8个成员国。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要求参加,西班牙的一个俱乐部要求参加,瑞典、瑞士和德国打电报要求加入。会上,会议议程很简单。罗伯特·格林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今天国际足联的成员国已近200个,格林是这个世界性足球管理机构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席,当时才28岁。 在成立大会上,格林与他的同行们定下了国际足联的章程,确定了国际足联的目标与义务。规定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不许与非成员国的国家球队举行比赛,严禁球员在一年内代表不同的国家参加比赛等等。最重要的是它规定只有国际足联才有资格举办世界性的锦标赛。这样它就与国际奥林匹克委会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了清楚的定位。 初创时,国际足联还只是一个停留在文字上的组织,所有的具体事宜均未落实,既没有办公地点,没有经费,也没有自己的场所,甚至连一个名字都没有。格林不理解的是英格兰人为什么要错过这样一个创造历史的千载良机。他们本可以发挥领导作用将这个国际性的组织运转起来,真正地发挥现代足球鼻祖的应有作用。 格林喜欢耳听八方,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拿主意。他是一个泛民族主义者,胸怀宽广,能与各民族各种族的人友好相处,这使得他在国际足联初创时期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成立之初,国际足联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有很好的质地和基础,但需要技艺高超的匠人打造。格林就是那种独具匠心的人。 1905年在第二届国际足联大会上,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一同加入了国际足联,同时加入的还有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匈牙利。本次大会决定1906年举行联赛,有人还捐助了一个奖杯,但由于种种原因,比赛被无限期推迟。 英格兰在国际足联的历史上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国家。它1920年退出了国际足联,1924~1928年英格兰再次成为国际足联的成员国,但只是在1948年以后英格兰才正式成为国际足联的永久性成员国。它的出尔反尔在国际足联历史上是一个笑话。 1906年国际足联与法国足协发生了矛盾,格林只好辞职,将国际足联的发展大权暂时交给了副主席、瑞士人施奈德。 1906年国际足联在德国的波恩举行大会,格林没有出席。会上英格兰足协的主席伍尔夫尔当选为国际足联的主席,他在1918年去世前一直没有离开这个位置。 1894年顾拜旦创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时才31岁。10年后他的同胞格林创建了国际足联。这到底是由于法国人的浪漫还是法国人的远见,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说的是法国人喜欢体育,热爱生活。  
No。27 〖西班牙〗 路易斯·苏亚雷斯(…
1935年路易斯·苏亚雷斯出生于 西班牙西北部加里西亚地区的拉科鲁尼亚市。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踢足球。10岁时加入圣·托马斯队,13岁加盟赫库尔斯队,14岁加盟佩斯沃朗西亚FC队。他在家乡的这3支球队打牢了自己的足球基础,18岁正式进入西甲拉科鲁尼亚队,开始职业球员的生涯。一次在与巴塞罗那队的比赛中,他的球技被对方看好,1954年签约了西班牙劲旅巴塞罗那队。 苏亚雷斯身材清瘦,中等个子,但身体移动速度奇快。只要球到了他的脚下,他立即会变成一个活力四射的选手。他在巴塞罗那的训练异常艰苦,不仅球技进步明显,心理素质也逐渐提高。他的控球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几位防守队员围追堵截都奈何他不得。他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巴塞罗那队的队长,在巴塞罗那踢球7年,出场216次,入球112个。 1960年苏亚雷斯率队参加欧洲冠军杯赛,在1/4决赛中与令人惊畏的英格兰沃尔夫汉普顿队对阵。开赛后不久,巴塞罗那队一名队员负伤下场,由于当时规定不准换人,巴塞罗那队以10人与对方的11人周旋。苏亚雷斯一方面利用自己的速度和盘带吸引对方防守队员,屡屡给对手制造麻烦;另一方面又穿针引线,调动全队参与攻防。他们敢打敢拼,最后以4∶0战胜对手,开创了以小胜多的战例。这场比赛被载入足球史册。同年苏亚雷斯超过普斯卡什、斯蒂法诺和雅辛等名家当选为欧洲足球先生。 苏亚雷斯为中场队员赢得了承认和尊敬。他说:〃从战术上讲,10号球员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欧洲,以前是10号球员组织整场比赛,可以说,他是全队的灵魂。而现在呢,这一重任通常由几名队员共同承担。〃 1960年是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作用最突出的一年。各大牌俱乐部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邀他加入。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的主教练埃雷拉应邀到国际米兰执教后计划按自己的理论重新打造国际米兰队,但他缺少一位能担当重任的中场大将,便多次与苏亚雷斯和俱乐部联系,邀他到亚平宁踢球。1961年6月1日,他转会到意大利的国际米兰队,转会费高达亿里拉。 在国际米兰,苏亚雷斯有了用武之地。他在这支打法凶狠的球队里担纲中场指挥的角色,协调和组织全队的攻防。为了便于沟通,他还苦学意大利语。在场上他要不断地提示队友传球或进攻,他很少和队友发脾气,即使队友犯了错误,他也会宽容地拍一拍队友,然后一起投入到比赛当中。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足坛是一个球星辈出的时代,但苏亚雷斯以他的球技和为人独树一帜。有人称他是第二位斯蒂法诺。 苏亚雷斯在为国家队披挂上阵时也创造了不凡的成绩。1962年和1966年他和队友两次杀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1964年6月苏亚雷斯随国家队出战欧洲锦标赛,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以2∶1战胜苏联队夺得欧洲锦标赛冠军。这是他为祖国赢得的最好成绩之一。 1970年4月苏亚雷斯转会到桑普多利亚俱乐部,在这里踢了3年球。但终其一生,苏亚雷斯最风光的年代是在国际米兰队,他共代表国际米兰在意甲出场257次,进球42个;在欧洲冠军杯赛出场50场,入球9个;意大利杯赛出场22场,入球4个。他被称为国际米兰俱乐部历史上最优秀的外籍球员之一。 苏亚雷斯1973年挂靴,先后担任过热那亚青年队、国际米兰队、卡利亚里队、西班牙拉科鲁尼亚队、西班牙国奥队和国家队教练,一直活跃在足坛上。  
No。28 〖奥地利〗 马特西亚斯·辛德勒…
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 员,马特西亚斯·辛德勒1903年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砌砖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丧生。他的童年极其艰苦,父亲死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因为没有别的娱乐,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踢球,小小年纪就练了盘带过人的绝技,能在乱军丛中轻松地取敌方上将首级。 辛德勒的全部足球生涯几乎都献给了奥地利的足球俱乐部。他1923年签约一个业余球队,该队后来更名为FK奥地利队。1926年他第一次代表国家队迎战捷克斯洛伐克队,比赛中他打入一球,并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运球技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辛德勒并不是一个进球机器型的球员,他有时能在一场比赛中进几个球,但有的时候他却一心为球队,全心全意地为队友作球。他通过自己的盘带吸引对方的后卫,然后突然将球传给跑位有利的队友,助其攻门得分。他从不在场上表现自我,不管哪个队友处于有利位置他都会无私地将球传过去。有时候对方的后卫实在不愿防守他,因为他脚下的活儿太细,没法抢断,再加上他特别狡猾,根本没法预先判断他的下一个动作是传球还是突破攻门。 在1934年的世界杯赛上,辛德勒和队友们在最后的决赛中败在了意大利的脚下,没能夺冠,爆出了大冷门。在此之前的3年中,奥地利国家队在胡戈·迈斯尔和吉米·霍根的指导下,于1931年创建于音乐之城维也纳,成立当年就以5∶0大胜苏格兰队,一鸣惊人。在接下来的26场国际比赛中只输过两场,可谓所向无敌,在欧洲足坛上一枝独秀。当时拉美赛场上乌拉圭傲视群雄,而在欧洲足球赛场上辛德勒领衔的奥地利队东征西战,几乎战无不胜。 1934年的世界杯是奥地利国家队的转折点。打入半决赛后,他们没能继续前进,而是意外地以0∶1败给意大利队。赛前意大利队认真分析了奥地利队的情况,他们认为辛德勒是奥地利队的核心,是盘活全队的根本,只有集中精力防守辛德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结果意大利人成功了,辛德勒率领的奥地利队以一球之差被挡在决赛之外。在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奥地利队士气低落,没有进取欲望,最终没能进入前三名。辉煌一时的奥地利队开始走下坡路。 辛德勒参加的最后一次正式国际比赛是1937年奥地利与瑞士的比赛,他攻入了一球,是他代表国家队出场43次中进的第27个球。从此他再也没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1938年,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强行与奥地利〃合并〃,辛德勒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再也没有开心过。更可气的是,为了庆祝1938年的德奥〃重新合并〃,希特勒的追随者组织了在〃德意志奥地利〃和第三帝国之间的一场足球比赛。 4月3日这场政治气息很浓的足球比赛如期开赛,但出乎组织者的预料,到场观看的6万名球迷把这场比赛变成了一个反普鲁士反日尔曼的示威。辛德勒被指定参加比赛,并奉命不许让德国人输掉。拥有迷人绝技的辛德勒上场后,在观众的助威声中上演了自己的盘球艺术。最后奥地利队以3∶0完胜德意志队,令在场的观众群情激昂。在战场上奥地利不敌德意志,在足球场上奥地利不怵德意志。 1938年,辛德勒走过了自己足球事业的顶峰时期,他没参加国家队出战世界杯。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技术在退步,另一方面他的犹太人身份是公开的秘密,他的反纳粹倾向人所共知,谁也不想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再添新的麻烦。 辛德勒是一个热血男儿。当奥地利足协的犹太主席被革职而把位置让给一个〃雅利安〃血统的合适人选时,辛德勒公开地表示反对,惹怒了当局。 辛德勒对合并后的新秩序无法容忍。1939年1月,辛德勒在自己的公寓里打开了煤气,和他40岁的天主教情妇静静地离开了人间。辛德勒在传奇的短暂一生中与这个比他大几岁的女人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并一起走向了冥冥世界。关于他的死,还有许多说法。有的说他是自杀的,有的说是他杀,还有的人说他已经逃离奥地利。但不管怎么说,他已经从足坛消失了,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同一时期失踪的奥地利犹太人不计其数。 奥地利人深爱着这位足球天才,在他的葬礼当天,自愿参加的人有两万之多,超过了著名政治家的葬礼。  
No。29 〖德国〗 格特·穆勒(图)
德国足球史上至少出产过两架 〃轰炸机〃,第一个是格特·穆勒,第二个是尤尔根克林斯曼。 格特·穆勒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慕尼黑北部诺西根的一个穷人家庭里。他小时候的乐趣是和小伙伴们在街道上踢足球。 稍大一点后,穆勒决定到足球俱乐部谋职,靠踢球赚钱赡养母亲。他到了当地的诺丁根俱乐部去毛遂自荐,结果他脚下的功夫和抢点攻门的意识让俱乐部教练们喜出望外。他留在了俱乐部。 在诺丁根俱乐部的第二年,穆勒独进48个球,立即名震四方。蒙门戈教练认为他是个射门天才,不应该埋没在诺丁根这种普通球队里,就推荐他到纽伦堡俱乐部去踢球,谁知这家俱乐部竞把他拒之门外。这对穆勒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是金子总要发光。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球探沙里淘金,发现了穆勒,热情地邀请他加入。18岁的穆勒面对拜仁慕尼黑队的热情,有点受宠若惊。穆勒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在这里他受到了俱乐部的尊敬与信任,他也加倍地回报俱乐部。在场上不惜一切地攻门得分,屡创佳绩,获得了〃轰炸机〃的美誉。 1966年他代表拜仁慕尼黑队出场33次,打入15球,初露锋芒。第二年,穆勒参加联赛32场,进球28个,几乎场场都有建树,创造了俱乐部的进球记录。这一年拜仁慕尼黑队夺得欧洲优胜者杯。从此穆勒年年有进步,年年获大奖。从1968~1969赛季和1973~1974赛季拜仁慕尼黑队4次夺得西德甲级联赛的冠军,称霸足坛。穆勒不信邪,他身穿〃13〃号球衣在国家队创造了不亚于贝肯鲍尔的成绩。在西方人眼里,〃13〃是叛徒犹大的代名词,人们避之犹恐不及,但穆勒不在乎。他的射门功夫第一,但他从不争〃10〃号球衣。在1970年征战世界杯时,穆勒在1/4决赛中打进了致胜的一球。当时他接队友传球,抡圆右腿大力射门,英格兰队的门将彼得·伯尼蒂望球兴叹,无力扑救。 1974年第十届世界杯赛在西德本土举办,全队在主教练舍恩的指导下夺得了雷米特杯,创造了西德足球的黄金时期。比赛中穆勒再次大放光彩。当时在神奇教头厄斯·米歇尔斯的指导下克鲁伊夫和他的队友们已经演练了一种〃全攻全守〃的新式打法,刮起了〃橙色旋风〃。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与具有钢铁一般意志和纪律的西德队争夺冠军。7月7日决赛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英国裁判泰勒鸣哨开场不到一分钟,克鲁伊夫领衔的荷兰队先声夺人,以1∶0领先,给了西德队一个下马威。失球后的西德队大举反攻,第27分钟,贝肯鲍尔得球分给同伴,三传两递到了禁区,被对方后卫绊倒,判罚点球,将比分扳平。此后双方争夺更加激烈。第43分钟西德队得球后经过几脚短传配合,把球分给了穆勒,他转身打门,将比分超出。这个球价值连城,一球定乾坤。此后荷兰队大举进攻,但只开花不结果,终于败在了西德队脚下,屈居亚军。 穆勒在拜仁慕尼黑队效力15年,参加过425场比赛,创造了德国历史上的最高进球记录。他在国家队效力11年,出战62场,进球68个,平均每场进球一个以上,至今无人问津这一记录,连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也自叹弗如。 穆勒很有个性,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就是进球,所以在场上会抓住一切机会破门得分。他曾说:〃我的任务就是把球踢进对方的大门。〃穆勒的特点是速度快,头球厉害,左右脚都能大力打门。他能在不同的位置以各种不同的姿势射门,尤其背对球门突然转身施射的技术最值得称道。他的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守门员防不胜防。球迷们嬉称他〃身上装了雷达〃。 穆勒很爱他的夫人,在夺得第十届世界杯赛冠军3小时后,慕尼黑城举行了庆功宴,由于没有邀请这些功臣们的夫人和女友参加,他们大为光火。穆勒非常失望,一气之下当场宣布:〃我已经完成梦寐已求的业绩,现决定退出国家队。〃一些队员也纷纷宣布退出国家队。此事不仅对西德队,而且对其他国家的球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气方刚的〃轰炸机〃穆勒就这样离开了给他带来快乐带来荣誉带来财富的绿茵场,从此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No。30 〖英格兰〗 凯文·基冈(图)
基冈在英格兰足球史上是一个传 奇式的人物,作为球员他曾为英格兰争得过荣誉;作为教练,他在2000年6月举行的第十一届欧洲锦标赛决赛阶段率队以1∶0战胜德国,结束了30年逢德不胜的历史。但4个月后在2002年世界杯外围赛中以0∶1败在了德国队脚下,不得不引咎辞职。他的足球生涯充满了变数。 20世纪70年代,继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之后,基冈是欧洲足坛的另一位杰出人物。他于1978年和1979年连续当选欧洲最佳球员。 基冈1952年2月14日生于英格兰的阿姆索普。16岁时他被利物浦队的教练比尔·森克里看中,这位教练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能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利物浦俱乐部是英格兰的老牌劲旅。转会利物浦俱乐部之后,基冈很快在这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打上了绝对主力。后来又荣升队长,一口气在这里踢了5年,帮助该队获得两次英格兰冠军、两次欧足联冠军和一次欧洲俱乐部冠军。1970年,20岁的基冈表现不凡,被评为〃全英最佳年轻球星〃,《每日快报》称他是〃超级巨星〃。他名声大振,豪气冲天。 1976年基冈当选英格兰足球先生。可是1977年利物浦队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后基冈本人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誉,他喜欢更大的挑战,决定到国外踢球。这一年他如愿加盟西德的汉堡队。当时西德有轰炸机穆勒、贝肯鲍尔等一流球星,基冈在水平上并不逊于他们,他愿在同一个联赛中与他们硬碰硬。 基冈在汉堡队效力3年,为汉堡队荣获德甲联赛冠军和欧洲俱乐部冠军立了大功。他到汉堡队的第一年就被评为欧洲第二球星,比丹麦球星西蒙森仅差3分。1978年,基冈直线上升,击败所有对手,被评为欧洲最佳球星。1979年基冈又以114分,高出第二名鲁梅尼格62分的巨大优势连续当选欧洲头号球星,光彩夺目。英格兰教练格林伍德评价说:〃基冈是继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之后欧洲出现的又一个出色人物。〃 基冈一生没有在足球大家庭的豪宴世界杯上取得骄人的成绩。1978年的世界杯本应该是基冈大发神威的好时机,可惜的是英格兰队在外围赛中就没过关,他连到这届世界杯赛场走一圈的机会都没有。1982年的世界杯赛英格兰取得了参赛资格,基冈又一身伤病,只能坐在替补席上作看客。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基冈的足球热情,他先到南安普顿队,后到纽卡斯尔队,照样踢得风风火火。 基冈身高米,体重68公斤,在高个云集的欧洲足坛上他并没有外在的优势可言。但他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超群的足球技术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他动作灵活,体力充沛,突破能力强,左右脚功夫一流,头球建功也不在话下。基冈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是说:〃我的个子不高,但技术不坏,动作很伶俐。因此,常常能骗过或战胜块头比我高大的对手。比赛中运气可能有一两次,其他必须靠自己去争取。〃 1984年,在绿茵场上征战多年的基冈感觉到身心疲惫,他突然宣布退出足坛,归隐到西班牙的一栋别墅里,悠闲自在地打打高尔夫球,看看书,过得好不逍遥。 一别8年后,基冈重返英格兰足坛,重新加入纽卡斯尔队,不过这次是担任主教练。他凭借着自己的声望将英格兰新射手阿兰·希勒和吉诺拉吸引到了队里,开始了艰难的攀升。经过基冈的精心打造,纽卡斯尔队一跃成为英格兰足坛上的一支劲旅。虽然在1995~1996赛季从一度领先第二名12分的大好局面痛失了最后夺冠的机会,但纽卡斯尔队的球迷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他们的救世主,有人干脆称为他〃基冈王〃。 基冈一生东征西战,最满意的一场比赛是1980年5月13日在英国本土迎战马拉多纳率领的世界冠军阿根廷队。在这场比赛中,英格兰队以3∶1战胜了阿根廷队。赛后英格兰足球行家们对基冈赞赏有加,认为他在一些方面要优于马拉多纳。由于没机会参加1978年的世界杯,英格兰队没机会与阿根廷过招,这次在自己的家门口打败世界冠军阿根廷队,英格兰人多少出了一口气。 基冈最擅长的是跑位,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在必要的位置上,他跑动的时候从不看球,完全是凭自己的意识向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跑动。作为队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能把全队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2000年3月,英国足协宣布聘请基冈出任国家队主教练。消息传出后,球迷们欣喜若狂。在霍德尔因著书揭露英格兰足坛丑闻被迫辞职后,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空了3个月。欧洲锦标赛在即,世界杯预选赛即将开锣,基冈出任主教练,结束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球迷们相信48岁的基冈,他和博比·查尔顿一样是英格兰足坛的传奇人物,他有聪颖的头脑,天赋虽不过人,却有着卓越的职业道德,出众的斗志和令人敬佩的毅力。人们希望激|情四射的基冈能够力挽狂澜,重振英格兰足球的雄风。 事实证明,基冈并不是英格兰足球队主教练的理想人选,他是一位勇往无前屡建奇功的球员,但不是贝肯鲍尔那样的智多星,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和把握全局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作为教练,他功不成名不就,令人遗憾。  
No。31 〖巴西〗苏格拉底·布拉济莱罗·…
苏格拉底1954年2月19日出生 于巴西西北部帕拉州首府培兰弟。他的全名是苏格拉底·布拉济莱罗·奥利维拉。在他6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南方的里贝朗普雷托。在这个具有悠久足球传统的城市里,小苏格拉底爱上了足球。足球成了他业余时间的惟一游戏。 在马里斯中学,14岁的苏格拉底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15岁时,苏格拉底加入当地博塔弗戈俱乐部队。几年后,他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圣保罗大学医学系,还以精巧的足球技术赢得了多方的肯定,为后来的足球生涯奠定了基础。 1976年苏格拉底转会到科林蒂安斯队。他才华出众,为人谦逊,球技过人,很快成为主力队员,多次为本队立下战功,深受教练与队友们的喜爱。由于他在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所以大家习惯上称他苏格拉底医生或博士。因为医生和博士是同一个词。 1977年,苏格拉底随科林蒂安斯队夺得圣保罗州甲级联赛冠军,同年他应召进入国家队。 1978年,苏格拉底完成了大学的学习,并撰写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正式成为一名医生。 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器晚成的球员,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国际足坛上出名。不过,他的影响不在于出名早晚,而是向世人显示,足球运动员同样可以在学业上取得骄人成绩,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1980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小世界杯是巴西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以1∶1战平马拉多纳率领的阿根廷队,以4∶1大胜欧洲冠军西德队。小世界杯赛后,巴西队又先后以1∶0胜英格兰队、3∶1胜法国队、2∶1再克西德队,并击败了西班牙、智利等劲敌,创造了19场比赛保持不败的记录。1981年,《法国足球》杂志评选巴西为世界最佳球队,所有这些成绩都与苏格拉底的努力分不开。 苏格拉底是足坛的一位奇人。他身高米,体重80公斤,上身短,两腿长,有〃舞蹈家〃的身材。他的双脚特大,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非常愚蠢。为此他还有一个雅号〃瘦骨仙〃,这是对他的长相的最佳概括。 苏格拉底在第十二届世界杯赛上风头出尽。在对苏联队的首场比赛中,他表现过人。上半场巴西队踢得毫无章法,被苏联队先攻入一球。中场休息时,教练桑塔纳、队员济科、儒尼奥尔等人对下半场采取什么打法意见不一。苏格拉底一言不发,但他最有心计,胸有成竹。下半场一开始,他把菲尔卡奥调到前场右侧,自己撤到中场,从另一侧进攻。这一着果然奏效,在苏格拉底的带领下,全队协调一致,攻守得当。比赛进行到第74分钟时,苏格拉底接队友从右路的传球,晃过对方的后卫,在中路20米处,果断起脚打门,将比分扳平。全队乘胜追击,最后将苏联队打败。此役是苏格拉底智勇双全的最佳诠释,〃足球博士〃当之无愧。 绿茵场上消耗了苏格拉底的体力,但丝毫没有减损他对医学的热爱。1984年他想出国研读医学,为退役后行医打基础,于是便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俱乐部签订了两年合同,他为该队效力,对方付他1( 影响世界足球名人排行榜 http://www.xlawen.org/kan/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