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技术赋权 > 技术赋权 第 3 部分阅读

第 3 部分阅读

    ,这个问题并非仅仅这么简单。在社会力量和国家进行互动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对社会力量进行了赋权。国家和社会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它们自身。

    4。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1)

    通常认为,科学和技术进步对政治所造成的影响,在社会科学中遭到了低估,也没有进行理论化的阐述。drori,meyer,rmirez,ndschofer,eds。,scienceinthemodernworldpolity。这在中国政治的研究上尤其如此。虽然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已经明确,中国**所宣称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政治合法性的核心,但是他们将科学的展和社会主义当成了两个可以分离的研究领域。学术界有大量关于中国科学和技术进步的著作。q。y。yu,theimplementtionofchin‘ssciencendtechnologypolicy(westport,ct:quorum,1999);chrlesfeinsteinndchristopherhowe,eds。,chinesetechnologytrnsferinthe1990:currentexperience,historiclproblems,ndinterntionlperspectives(lynn,nh:edwrdelgr,1997);yue…frnwng,chin’ssciencendtechnologypolicy,1949…1989(ldershot,hnts:vebury,1993);ndtonysich,chin‘ssciencepolicyinthe80s(mnchester,englnd:m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89)。同样的,也有大量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展的著作。nitchn,benedictj。trikerkvlietndjonthnunger,eds。,trnsformingsinsocilism:chinndvietnmcompred(lnhm,md:rowmn∓littlefield,1999);timothycheekndtonysich,eds。,newperspectivesonsttesocilismofchin(rmonk,ny:m。e。shrpe,1997);brrettl。mccormickndjonthnunger,eds。,chinftersocilism:inthefootstepsofesterneuropeorestsi?(rmonk,ny:m。e。shrpe,1996);ynsun,thechineseressessmentofsocilism1976…1992(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5);ndgilbertrozmn,thechinesedebteboutsovietsocilism,1978…1985(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很大程度上,在研究中国的现有著作中,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政治展的影响被过度低估了。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在学术探究的传统里,“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5。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2)

    若干研究社会科学的一般著作中,尤其是和中国有关的著作中,涉及了这个有关技术与政治的研究。先,信息技术对政治民主的影响,必须通过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迁来检视。因此,研究后**时代国家…社会关系的著作日益增加,它们在这里就显得重要了。这类著作的一个不完全的列举包括:edwrdgundmerlegoldmn,eds。,chineseintellectulsbetweensttendmrket(london:routledgecurzon,2004);chien…minchondbrucedickson,eds。,remkingthechinesestte:strtegies,society,ndsecurity(newyork:routledge,2001);gordonwhite,judehowellndshngxioyun,inserchofcivilsociety:mrketreformndsocilchngeincontemporrychi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brinhook,ed。,theindividulndthestteinchi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gordonwhite,chinesetrdeunionsinthetrnsitionfromsocilism:theemergenceofcivilsocietyortherodtocorportism(brighton,englnd: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universityofsussex,1995);dvidgoodmnndbeverlyhooper,eds。,chin’squietrevolution:newinterctionsbetweensttendsociety(newyork:st。mrtin‘spress,1994);gordonwhite,mrketreformsndtheemergenceofcivilsocietyinpost…mochin(brighton,englnd: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universityofsussex,1994);jeffreyn。wsserstromndelizbethperry,eds。,populrprotestndpoliticlcultureinmodernchin(boulder,co:westviewpress,1994);ndgordonwhite,ed。,thechinesestteintheerofeconomicreform:therodtocrisis(london:mcmilln,1991)。不过,信息技术与政治变革的关联,并不是这类著作所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在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上,中国的科学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利益集团,是如何起到一个重要作用的。他们关注的还有,这个团体的主要领导人是如何利用他们与最高领导人的关系网,来使得他们“科学”的建能为中国做出重要的决策。例如richrdp。suttmeierndcongco,“chin’stechniclcommunity:mrketreformsndthechngingpolicyculturesofscience,”ingundgoldmn,eds。,chineseintellectulsbetweensttendmrket,pp。138…157。有关科学界主要领导人如何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决策的论述,参见crolleehmrin,chinndthechllengeofthefuture:chngingpoliticlptterns(boulder,co:westviewpress,1990)。

    6。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3)

    在解释如下两个问题上,这些著作很有帮助,这两个问题是:科学界如何能够劝说领导人采纳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展;以及为什么在后**时代的中国,领导人对科学和技术的展如此重视。但是,就算科学界在政治上正日益变得重要,这也并没有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事实上究竟如何影响了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科学和技术进步对政治的影响,不能如此过分狭隘地来定义。在促进中国的政治变革中,科学界很明显地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向我们展示,其他社会力量或团体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展在政治中增加其影响力的。科学和技术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界的范畴。

    第二类有关的著作,是研究所谓的技术官僚政治运动。技术官僚制度指的是一种治理制度,在这个制度中,受过技术训练的专家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在重要的政治经济机构中的地位进行治理。jenmeynud,technocrcy(newyork:freepress,1969)。技术官僚政治作为一种治理制度的崛起,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的复杂本质的结果。dnielbell,thecomingofpost…industrilsociety:ventureinsocilforecsting(newyork:bsicbooks,1973)。自马克斯·韦伯(mxweber)以降,学者们认为,当代政治是由两个群体的精英所塑造的,即受过技术训练的职业行政人员和职业的政党政治家,并且这两个角色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因此,从定义上来看,与通过选举而获得权力的政治家不同,技术官僚是受过技术训练的精英,是通过遴选而获得权力的。技术官僚精英的招募和升迁,取决于普遍的、不受个人影响的和以成就为导向的标准。无需多,技术官僚被认为能够利用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他们对待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是独特的,他们驾驭着科学的语,只唯实不唯上。因此,技术官僚对技术事务更感兴趣,而非对政治事务,并且他们自身更加关注任务而非权力。meynud,technocrcy。

    类似地,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所关注的是,科学管理的思维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精英政治,即改革政策如何导致了技术官僚政治的兴起。chengli,chin‘sleders:thenewgenertion(lnhm,md:rowmn∓littlefieldpublishers,2001);ndhongyunglee,fromrevolutionrycdrestoprtytechnocrtsinsocilistchin(berkeley,c:universityofclifornipress,1991)。由于其所具有的优点,技术官僚政治,而非民主政治,成为了后**时代中国领导人的可接受方案。第一,技术官僚政治是一种由接受过教育的精英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这样一种制度,正好迎合了中国的儒家政治传统。两千多年来,教育在中国充当了通往成功的唯一社会阶梯。当然,通过采取技术官僚政治制度,中国领导人倾向于建立一种政治合法性的天然基础。第二,接受技术官僚治理方案,是对6**式的精英招募政策作出的回应。**时代的中国,一个主要的议题就是“红”与“专”之间的冲突。在邓小平时代,这种精英招募政策被扭转了过来。领导层开始欣赏“专”的角色,而开始降低“红”的作用。为了推动国家的经济展,必须将“专”置于政治制度的核心。第三,为了减少意识形态在决策中的作用,也需要技术官僚政治。随着领导人的代际交替,他们需要重新定义权力的基础。旧时的革命家可以利用他们的个人魅力和意识形态来鼓动群众运动,但是新的领导人并没有这样有力的资源,他们不得不转向更世俗和更实际的政治权威形式。对技术官僚而,不能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教条,指望它对眼前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提供一种特效的、绝对可靠的解决方案。出于他们的实用主义,技术官僚能够克服困难来达成共识。他们能够“即便是在评价政治决定时,也是以实际的结果来评价的,而不是以意识形态的价值来评价的。在提出一系列政策选项时(这些选项仅在付出、收益和可行性上存在差别),这种思维方式使得这些技术官僚更倾向于进行妥协和谈判”lee,fromrevolutionrycdrestoprtytechnocrts,p。404。。

    7。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4)

    学者们现,技术官僚运动对中国的精英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提出决策的科学方法、建立一种科学的精英招募政策和党政官员的科学管理上。有关科学决策的论述,参见hmrin,chinndthechllengeofthefuture。有关精英招募的论述,参见li,chin’sleders;lee,fromrevolutionrycdrestoprtytechnocrts;ndxioweizng,elitedulismndledershipselectioninchin(newyork:routledgecurzon,2004)。有关干部管理的论述,参见kjelderikbrodsgrd,“institutionlreformndthebinzhisysteminchin,”thechinqurterly,170(june2002),pp。79…104;ndbrodsgrd,“mngementofprtycdresinchin,”inkjelderikbrodsgrdndzhengyongnin,eds。,bringingtheprtybckin:howchinisgoverned(singpore,londonndnewyork:esternuniversitiespress,2004),pp。57…91。其他学者也在尝试详细地说明技术官僚运动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他们现,在接受资本主义和新兴社会力量上,技术官僚型领导人更加务实。这是因为,技术官僚能够拥有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和对展的一种奉献精神。对于技术官僚型领导人来说,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是工具性的,只要它们能够提高和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就可以接受它们。zhengyongnin,“technocrticledership,privteentrepreneurship,ndprtytrnsformtioninthepost…denger,”johnwongndzhengyongnin,eds。,chin‘spost…jingledershipsuccession:problemsndperspectives(londonndsingpore:worldscientificndsingporeuniversitypress,2002),pp。87…118。

    与那些把科学界当成一个利益集团的著作相类似,这类关于科学思维观念的著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领导人最优先考虑展科学和技术,以及这样一种思维观念是如何促进精英政治的变化的。但是,在探索中国的科学展和政治变革之间的关联上,这类著作有两个主要的缺陷。第一,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了国家和全社会(而不仅仅是科学界)之间的互动,这类著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7第二,它们没有将技术官僚型领导人进行区别对待。尽管基于他们的科学知识,技术官僚型领导人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达成共识,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利益,这通常激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解释中国的政治变革中,不同的政治关注点非常重要。

    将科学界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分析方法,使得我们能够观察,科学界是如何自下而上影响政治变革的;而技术官僚政治的分析方法,则帮助我们探究,科学的思维观念是如何自上而下提供政治变革动力的。然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向我们展示,国家和社会是如何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政治阵地中进行互动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变革的。

    8。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5)

    最相关的一类著作,则是有关媒体的一般研究,特别是专注于中国媒体改革的研究。正如在之后的章节中将要讨论的,研究媒体的学者们已经着重于研究如下问题:新信息技术的展是如何为来自下层的政治参与者提供新的渠道,并如何由此影响了政治变革。对于在达的西方民主制国家里研究公民参与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主要的议题。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的媒体政治。

    在研究中国的学者中,媒体改革也是他们的聚焦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媒体生了具有实质性的变化。从媒体方面来看,它长期以来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压力,因而不得不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作。从政权方面来看,执政党不得不改革它的媒体政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并用以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学者们已经在观察,自上而下的媒体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媒体商业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政治变革。虽然有大量的著作问世,但是就媒体改革的政治影响而,学者之中还没有达成共识。许多人认为,媒体改革仅仅是增强了中国**的力量,而非削弱了它的力量;而另一些人则设想,这样的改革能够导致政治自由化。这一类的文献在日益增加,一个不完全的列举包括:hugodeburgh,thechinesejournlist:meditinginformtionintheworld’smostpopulouscountry(londonndnewyork:routledgecurzon,2003;chin…chunlee,ed。,chinesemedi,globlcontexts(london:routledgecurzon,2003);stephniehemelrykdonld,michelkenendyinhong,eds。,mediinchin:consumption,contentndcrisis(london:routledgecurzon,2002);chin…chunlee,ed。,power,moneyndmedi:communictionptternsndbureucrticcontrolinculturlchin(evnston,il: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2000);dnielc。lynch,fterthepropgndstte:medi,politics,nd“thoughtwork”inreformedchin(stnford,c:stnforduniversitypress,1999);yuezhizho,medi,mrketnddemocrcyinchin:betweentheprtylinendthebottomline。(urbnndchic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98);ndchin…chunlee,ed。,chin‘smedi,medi’schin(boulder,co:westview,1994)。这类著作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式各样的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纸、杂志和书籍)、广播和电视。这类学派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传统的媒体技术形式,其中包括了出版、广播和电视,而较少关注最新的信息8技术,亦即互联网。考虑到互联网本身极大地区别于传统形式的媒体技术,我们必须超越现有的媒体研究来详细地检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形式,互联网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展的?此外,研究中国媒体改革的学者,重点研究的是不同媒体界别如何与国家互动,但是,并没有过多关注信息技术本身如何能够影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9。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6)

    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政治。在本书中,笔者尝试探索互联网如何影响中国政治的展。笔者将会展示,互联网是如何将自身与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和出版)相区别的。如此一来,笔者将能够论证,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本身能够对政治有着一种重要的影响。下一步任务,就是要探索互联网如何影响政治行为者——即国家与社会,以及探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本书尝试从三个维度来检视互联网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1)互联网如何影响国家;(2)互联网如何影响社会;以及(3)互联网如何影响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

    10。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1)

    正如之前简要论述过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事实上已经尝试过在国家…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政治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不检视互联网如何在国家…社会关系中引入变化,它们关注的是,国家或社会如何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国家进行了赋权。学者们从劳伦斯·莱斯格(lwrencelessig)、詹姆斯·博伊尔(jmesboyle)和其他采用了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ult)关于正式和非正式强制形式分析方法的学者那里汲取了思想,来展示互联网如何能够对国家进行赋权。

    莱斯格认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政府都最有可能管控互联网,管控的方式是控制底层代码和塑造它运行的合法环境。lwrencelessig,codendotherlwsofcyberspce(newyork:bsicbooks,1999)。根据他的观点,“代码”是四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即法规、社会规范、市场和互联网自身的结构;“代码”可以在网络空间塑造行为。代码编写者创设了大多数互联网特征,这些特征以允许或禁止的方式来限制其他行为。无需多,总有办法来规避这些由设计者强加的限制。不过,有一点很重要,有效的管控之所以是可能的,恰恰是9因为完全的管控是不可能的。ibid。,p。57。要探寻网络空间是如何被管控的,那么,现代码是如何进行管控的、谁编写了代码以及谁在控制代码编写人,就显得非常重要。ibid。,p。60。很明显,任何对互联网管控本质的深入调查,都必须延伸至政府的管理方式,即政府通过直接管理中间人,例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s)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s),能够间接管理互联网。ibid。,p。97。

    类似的,援引福柯的思想,博伊尔认为,国家能够在互联网中建立多种的“监督”技巧,并因而达到有效的互联网审查。转引自gudrunwcker,“theinternetndcensorshipinchin,”inchristopherr。hughesndgudrunwcher,eds。,chinndtheinternet:politicsofthedigitllepforwrd(london:routledgecurzon,2003),pp。58…82。根据福柯的理论,早期的现代国家以其内外的强硬手段对其国民进行正式的控制。国家对特定的行为设立了严格的控制,并对违反的行为以严厉的惩罚相震慑。相比之下,现代国家则让国民参与他们自身的政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它将外在的控制转化成为内在的控制了。虽然,国家和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相互明确区分开来,但是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程度已经是前所未有地高了。公民不仅以投票和政治控制来治理他们自己,而且还通过他们自己符合道德的、天生的和感上的经济,预先限制他们自身的行为,并缓和他们自身的冲动。因此,早期现代国家的严酷终归于不必要。现代国家不再实施命令、强荐和惩罚,而是说教、告知、劝说和劝阻。michelfoucult,disciplinendpunish:thebirthoftheprison(london:penguin,1991)。有关福柯的论述,参见colinjonesndroyporter,eds。,ressessingfoucult:power,medicinendthebody(london:routledge,1994);ndgrhmburchellcolingordonndpetermiller,eds。,thefouculteffect:studiesingovernmentlity(chicgo:universityofchicgopress,1991)。

    11。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2)

    遵从着这一逻辑,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互联网很有可能“加强中国的威权主义政权,而不是削弱它”。在这些研究中,香提·卡拉希尔(shnthiklthil)和泰勒·鲍尔斯(tylorbos)总结道:“在互联网时代,威权主义国家丝毫没有过时。”shnthiklthilndtylorc。bos,opennetworks,closedregimes:theimpctoftheinternetonuthoritrinlrule(wshington,dc。:crnegieendowmentforinterntionlpece,2003),p。136。这是因为,在规划互联网的展上,以及在规定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者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上,威权主义国家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中国政府扮演了互联网展的设计者,这一事实使得非政府行为体较为无法施加政治影响力,因为互联网用户“也许会避开网上的政治敏感材料,并且企业或许会现,相较于挑战国家的审查政策,与国家进行合作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ibid。华玉洁(gudrunwcker)在其关于中国互联网审查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wcker,“theinternetndcensorshipinchin。”华玉洁的看法是,可以很明显地认为,中国**能够采用福柯所说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互联网的政治影响。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似乎证明了所有这些早期的观点,这项实证研究是由“开放网络促进会”(opennetinititive)研究并布的(“开放网络促进会”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和剑桥大学安全项目共同组建的)。根据这项研究得出的报告,“中国的互联网过滤机制,是世界上此类过滤机制中最为成熟的。”derekbmbuer,ronldj。deibert,johng。plfreyjr。,rflrohozinski,nrtvilleneuvendjonthnzittrin,internetfilteringinchinin2004…2005:countrystudy,berkmncenterforinternetndsocietythrvrdlwschool,reserchpublictionno。2005…10。从此处获得:ssrn:http://ssrn。com/bstrct=706681。上网时间:2006年5月15日。

    10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社会进行了赋权。西方的决策者们,例如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bush)即2000~2008年在位的小布什,此书的英文版写作和出版之时,小布什是美国总统,因此称呼上仍为“总统”;而现任美国总统是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rckhusseinobm),小布什为前总统。——译者注和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都认为,互联网将会为中国带来自由和民主。这样一种信念也出现在许多学术著作中。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互联网能够减少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影响。geoffrytubmn,“not…soworldwideweb:theinternet,chin,ndthechllengestonondemocrticrule,”politiclcommuniction,15(1998),pp。255…272;kthleenhrford,“cyberspcewithchinesechrcteristics,”currenthistory(september2000),pp。255…262;ndninhchigin,“chin‘scyber…strtegy,”foreignffirs,80:2(mrch/pril2001),pp。118…133。实证证据也支持互联网对社会赋权的观点。先,社会对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公共辩论和问题传播。互联网已经展现出其扮演中国政治监督者的潜力。其次,通过扩大旧有的联合准则、促进现有组织的活动并创造一种新的联合模式——虚拟社区,互联网塑造了社会组织。最后,互联网在抗争的动力中引入了新的要素。guobinyng,“theinternetndcivilsocietyinchin:preliminryssessment,”journlofcontemporrychin,12:36(ugust,2003),pp。453…475。

    12。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3)

    毫无疑问,两个阵营的学者(对国家赋权和对社会赋权)都有他们自己的逻辑,且拥有实证数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我们可以鉴别一下导致这种观点分歧的两个因素。第一,在一些领域里,互联网对国家进行赋权,但是没有对社会进行赋权;但是在另一些领域里,它对社会进行赋权,却没有对国家进行赋权。第二,在某些领域里,互联网对国家和社会都进行了赋权。

    两个阵营的学者都极大地低估了这两个因素。互联网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所使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尚未开的政治阵地,国家和社会都试图在这块阵地上扩大它们自身的政治空间。这样一来,这二者之间的博弈并非总是零和性质的。在两个阵营的学者当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的观点中固定地存在着一个暗含的假设,即互联网的展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零和博弈。

    本书认为,在条件具备的况下,互联网的展能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相互进行赋权和改造。笔者的最初现有四点。第一,互联网对国家和社会都进行了赋权,因为这二者都从互联网的展中受益。国家能够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它的治理,而提升了水平的治理则能够对社会有益。第二,互联网的展产生了分权的效果,也就是说,它的益处以分权的方式扩散。即使存在着“数字鸿沟”,但互联网的展不仅使中间阶层和上层阶层受益,也有助于中下阶层努力改善自身经济和社会福利。第三,互联网为国家和社会靠近(或摆脱)对方创造了一个新的基础结构。这是开展政治的一个新论坛。与其他的环境相比,互联网更能够对国家进行约束。第四,互联网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制造了一种递归关系,相互改造二者之间的互动。换句话说,国家和社会在互联网上的互动,最终重塑了国家和社会。因此,在中国,一方面,互联网是否能够导致西方学者所说的民主,还之尚早;另一方面,它在促进各方面的政治自由上(例如公开性、透明度和责任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政治自由,也使得国家和社会都受益。

    这样一种相互赋权和改造的观点,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国家…社会关系。多年来,学者们以二分法来对待国家和社会。例如peterb。evns,dietrichrueschemeyer,ndthedskocpol,eds。,bringingthesttebckin(newyork:c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国家被认为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素。强国家弱社会的况,被认为是有助于社会…经济转型的;而强社会弱国家,则被认为是对这种转型设置了一个严重的结构性障碍。例如joels。migdl,strongsocietiesndweksttes:stte…societyreltionsndsttecpbilitiesinthethirdworld(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8);ndtulkohli,ed。,thesttenddevelopmentinthethirdworld(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6)。在以国家为论述中心的著作中,国家被认为是一个单一行为体,战略性地评估自身的况,然后相应地采取行动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此外,国家的力量通常被等同于它对社会的独断权,即国家有能力忽视其他社会行为体或对社会强加自己的意志。国家中心理论对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的决策者和学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很明显,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版的国家主义。例如shogungwngndhungng,thechineseeconomyincrisis:sttecpcityndtxreform(rmonk,ny:m。e。shrpe,2001)。中文原版出版于1993年,当时中国政府开始重新集中财政权,参见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有关中国国家主义的论述,参见yongninzheng,discoveringchinesentionlisminchin:moderniztion,identityndinterntionlreltions(cmbridge:c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pp。38…44。通常,对于第三世界的政治精英来说,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集中所有的权力来应对社会…经济变革,即使集权未必是一个有效的方案。

    13。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4)

    最近十年里,学者们修正了他们先前的观点。他们现,在真实的世界里,国家基本不是社会中唯一的中央力量,12并且也几乎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在许多政治场合中,国家权力的部分内容,更多的是国家借助其他社会行为体、或与其他社会行为体合作的能力,并且,国家与社会群体的明显分离,最终将使国家在许多场合中变弱而非变强。国家(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社会的一部分,它需要社会来实现它的目标。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在特定的条件下,国家和社会力量能够相互赋权,而国家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而非分裂),其效果是能够为双方一同创造更多的权力。例如joels。migdl,tulkohli,ndvivienneshue,eds。,sttepowerndsocilforces:domintionndtrnsformtioninthethirdworld(newyork:c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peterevns,embeddedutonomy:sttesndindustriltrnsformtion(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5);joels。migdl,stteinsociety:studyinghowsttesndsocietiestrnsformndconstituteonenother(newyork:c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国家能力在大多数展中国家都很重要,这些国家的政府往往都同时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和政治自由化的任务。一方面,快速而可持续的经济展要求一个强大的国家,它能够超越特殊利益集团的短视,制定长远的展战略。另一方面,政治展通常需要并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民间共同体领域和社会力量在国家组织里的联合。政治改革通常必须在一段时期里削减之前存在的国家权力,在这段时期里,这些国家正在推动经济转型,并提供有效的治理。xuwng,“mutulempowermentofsttendsociety:itsnture,conditions,mechnisms,ndlimits”,comprtivepolitics,vol。31,no。2(1999),p。232。然而,在特定的况下,社会…经济转型和政治自由化并不必然是相互冲突的。例如,人们现,向民主的转型并不必然减少国家的角色,也并不必然削弱国家的能力;相反,一个有能力的国家,是维持牢固的民主的重要条件。dmprzeworskietl。,sustinbledemocrcy(newyork:c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或许能为政治改革的开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强劲稳健的公民联合体,能够与强大而有弹性的国家携手共进。

    国家在追求经济…社会转型中,必须要应对社会力量,而社会…经济转型通常也起到了国家和社会相互改造的作用。因为国家(政府)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在相互互动的过程中,“国家也许帮着塑造社会,但是也受到其所在社会的不断塑造。社会对国家的影响,和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是一样的,甚或可能影响得还更多。”migdl,kohli,ndshue,“introduction,”inmigdl,kohli,ndshue,eds。,sttepowerndsocilforces,p。2。

    14。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5)

    笔者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国家和社会之间相互赋权。***另一个事实是,在国家…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中,相互赋权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互联网在这些不同领域中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互赋权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国家和社会之间在任何况下在互联网上都没有利益冲突。技术赋权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政治形式。总有一些领域里,国家和社会是冲突的。正如在之后几章里将会看到的,即使是在有利益冲突的领域里,谁将赢得双方之间的博弈,依然不是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有些案例中,社会群体在挑战国家中落败,但是也有一些案例中,社会群体成功地挑战了国家。在一个网络政治环境下,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通常是递归的,并导致了相互改造。

    要理解互联网相互赋权和相互改造的本质,有必要将国家和社会区分讨论一下。中国的国家(政府)几乎不是一个固定的意识形态实体或一个无( 技术赋权 http://www.xlawen.org/kan/194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