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18 部分阅读

第 18 部分阅读

    此,知道内情的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在她的《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中 证实:“周 恩来说道:‘由我来负责……是我的过错……但斗争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正, 不实事求是的作法…… 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调查。’他试图缩小反右派运动的打击面,尽可能 多 地保护一些遭到指控的人士。 其中之一就是乔冠华,乔是我的朋友、周的新闻官员龚澎的丈 夫。有人告诉我,‘乔因周的保护,才 没有打成右派。’” 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346页。   转眼到了1958年,这年年初,中国外交部发生重大的人事变动……根据《陈毅年谱》记载: 2月11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免去周 恩来兼任的外交部长职 务,任命陈毅兼任外交部部长。”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 》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732页。   在此之前,陈毅已从上海调至中央工作,他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协助周恩来管理国家的外 交事务, 折冲于尊俎之间,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随着《主席令》的发表,57岁的陈毅走 进了北京外交部街 33号的办公大楼,全力以赴主持中国的外交工作。   当时国际舆论纷纷评论。法新社评论说:“陈毅元帅完全有资格负责领导中国的外交政策。 ”但具有 35年党龄的陈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对人说:“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感 情一上来就脱口而 出。”人贵有自知之明,陈毅既然想到这一点,他一定会正确对待自己。 所以,他上任后,一如既往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认真坚持请示汇报制度。   此时,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对新部长的到任,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他和陈毅的交 往,经历 了误会而消弭、相知而相交,最后建立深厚情谊的过程,成为中国外交界的一则佳 话。章含之在《十 年风雨情》曾披露了个中原委,值得一读。这里不妨转述如下:“……冠 华和陈老总生前的友谊是不寻常的。我十分感动,自然也想起冠华生前多次对我讲过的他与 陈 老总的情谊。冠华多次对我说,陈老总是他最敬佩的老同志之一。他说老总襟怀坦荡,毫 无私心。他 对同志真诚、恳切。老总身居高位,对下级平等相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发现 自己的判断或做法不 妥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对下级承认自己的失误。冠华给我讲了以下这段 他终身不忘的历史:1958年陈 老总来外交部接任外交部长。当时部内正在搞反右倾运动, 冠华是重点批判的对象。陈老总初来时听 信了汇报,认为冠华是外交部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 人物之一。部党组连续开会批判冠华,说得都很重 ,因为1957年冠华就险些成为右派,那时 他被批评为裴多菲俱乐部主要成员。后来是因为周恩来保了 他,没有打成右派,否则他的才 华早在当时就被埋没。没料到一年后出了庐山会议接着批右倾,他又 成了目标。陈老总在党 组会上曾经批判冠华是赵匡胤式的人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运动最后 ,冠华受了‘ 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冠华对我说,那一次也很厉害,鬼都不上门了。有些人本来关系 很近 的,甚至是近亲,都不来看我们。然而,大约一年之后,陈老总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了解了 冠华, 认为当初对他批错了。于是,他找冠华谈心,坦率地对他说当初他来外交部时认为这 里知识分子成堆 ,乔冠华是其中的突出人物,桀傲不驯。老总说听了部里反右倾运动的汇 报,就想一定要把乔冠华的 傲气打下去。现在回想,这是错误的,希望冠华不要计较。冠华 说一个老同志,政治局委员,能这样 向下级坦诚地说整他整错了,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 从此他们成为默契配合的上下级,生活中无话 不谈的挚友。”章含之:《风雨情》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124页。  的确,陈毅和乔冠华两人的友谊,令 人肃然起敬,心向往之。 &nbsp&nbsp

    “右”的边缘(2)?

    乔冠华在这次“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伤害,心情抑郁。这时一向善解人意的夫人龚澎,给 了他无微 不至的照顾和呵护,给了他家庭的温暖,帮助他早日走出困惑的阴影。 龚澎建国后一直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工作相当出色。乔氏夫妇在外交部素以琴瑟甚笃 、相得益彰 而著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尚少,对国际的信息交流还 不十分畅通,那时龚 澎领导的新闻司了解各国的情况是很重要的渠道。毛泽东过一段时间就 把龚澎叫去汇报一次各国情况 ,后来乔冠华也一同前去,汇报并议论国际问题。 对“反右倾”以后乔氏夫妇的一些情况,他们在外交部的同事张颖九十年代曾有一段回顾, 她深情地 写到:    1949年后,因工作各异,接触少了。但我们还很有缘分,1956年我调来北 京工作,我们一家和龚澎一 家始终住在同一宿舍大院,从无量大人胡同到报房胡同都是近邻 。虽然平常往来不太多,但当心里装 着无处诉说的话时,很自然就会去找她倾诉,她也是这 样。记得1960年时,我患心脏病在家休息。那 是在“反右倾”后,她心情不好,有天来探望 我,谈起“反右倾”,她心中并不平静,却表现得很大 度,别人对她的不公平批评,也都谅 解。但她却带着一些忧虑谈起乔,说他受不得一些委屈,也受不 得一点批评,常为此而饮酒 过量。我只好让她劝乔少喝酒,怕伤身体。还开玩笑地说你家阳台上的茅 台 酒瓶都 堆积如山了……程湘君主编:《女外交官》;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468 ~469页。 事实上,乔冠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对工作还是孜孜不倦。   1958年3月9日,乔冠华根据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现载《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中要求 各级党委“培养秀才”的指示,专门召集一个“改进外事文稿写作”的座谈 会。当时外事文稿写作存 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框框多,从内容、结构到语言,成套设 备,搬来搬去,不敢越雷池一步; 求全、繁琐,宁多勿滥;概括性不强,抓不住中心,不区 别对象,该虚而实多,该实而虚多。乔冠华 认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就混不下去了,首 先是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对症下药,讲了自己的看 法和体会。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乔冠华首先讲了起草文件的一般方法问题。对此,他指出,首先,要把 每一个有 关材料认真、仔细、反复地搞清楚,彻底掌握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和前后左右 各方面的关系。特 别是写辩论性的文章,一定要彻底掌握对方的论点,否则就不能击中敌人 的要害。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下苦功夫,没有别的捷径。他说,1953年搞中印边界问题 的文件时,我把尼赫鲁的有关材料反 复地读,上床睡觉时都去想。   其次,要从材料中跳出来,动脑筋想一想,要像害了相思病一样地想,然后才能发挥,才 能使 材料和 观点结合起来,和我们政策要求结合起来。为什么1月10日关于印尼退出联合国的声 明和最近关于越南 问题的几个声明,都能有些生气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再次,每个文件都是战斗,争取谁、反对谁、孤立谁,要有对象。反对敌人,要在具体问 题上 具体反 对,不是空谈反对,要提出矛盾,解决矛盾,这才有力量。根本问题是要带着政治感 情去 写,这样才 不致冷冰冰,才能有战斗性,气势才能壮。乔冠华举例说,第二次关于越南问题 的声明(2月13日 ), 是我晚上看了游行,在心情激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不看游行,有几句话是编不出来的 。因此,写文 件的人一定要参加些对外活动。   接着,乔冠华就日常面广量大的几种外事文稿,分别讲了如何改进的意见。“关于来往电报 ” ,乔冠 华说:“我们起草的电报,长得很,不得要领。最近总理(周恩来)要求外交部每天搞 电报 摘要,就是 因为电报太长了。从我这里过手的电报,我的主要工作是删。批复电报,把击中 要害的话,说一句两 句就可以了,不应该把来电照抄一遍,或把不必要的话硬往上加。其次 ,还 要提倡是非分明,什么该 干,什么不干,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旗帜鲜明,否则对大使毫无帮助 。在起 草给使馆的复电时,需要慎 重,原则的、刀口上的问题,一定要说清楚。我们考虑到,不能 从北 京指挥一切,不能对使馆提出的 一个个具体问题都发指示,这是对大使的不尊重,也很难办 。这是一个革命化的建议,希望大家认真 研究。”   “关于内部请示报告”,乔冠华说:“司里写的请示报告,对象是部,是中央。一般说来, 中 央领导 同志只希望看到概括情况,用不着具体细节,因此要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如见其人 。如果罗里罗嗦 ,对中央领导同志是个大灾难。” “关于起草对外讲话稿”,乔冠华说:“一句话,要写得短些。写出来要像话,不要不像话 。陈老总 批评我们一个稿子‘长句硬如铁,念稿要出血’。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没有设身处 地为讲话人想一想 ,只是认为写出的东西,政治上不出错误就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我起 草文件的经验是,不管在什 么情况下,事情多么急,天已多么晚,我总是在写好后,从头到 尾再念几遍,听一听,像不像话。有 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求全思想,一句话总要四面八方 都照顾到。我看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对这种人,只能说他是书生气。突出一个思想 ,不是排斥其他思想;把什么话都说上,等于没有思想 。”   “关于起草政府声明”,乔冠华说:“对外声明,是毛主席思想和中央政策的活的体现,要 有论辩, 要有发挥。最近一个月内发表了四次关于越南问题的声明,每一次我都把那一次的 特点、政治动向概 括进去,否则必然会重复。1月10日,关于支持印尼退出联合国的声明, 在起草的时候,来了苏加诺的 讲话,这就不能不针对苏加诺所讲的,抓住他的几句好话,用 在我们的声明上。这样文章才能有灵魂 ,才能有战斗性。灵魂就是抓住当时具体情况下的具 体矛盾,并且找出解决这个具体矛盾的办法。   “今后要搞这种文件,第一,领导上要亲自抓,必须给下面同志具体帮助。第二,必须给起 草文件的 人一定政治待遇。今后对写文件的人,要不以级别限制,多给文件看,平时多吹风 ,这不叫特殊。我 们不能单纯地只顾一方,说你起草的文件不能用。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写出 的东西好一点呢?就是看的 材料多些,听的多些,别无窍门。第三,就是要有革命的顽强性 。写的东西领导上批评了或否定了, 不要泄气。泄气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没有一个人下 笔即能成章。我每写一个稿子,总要反复考虑 ,即使晚上躺在床上,还要想一想那一句、那 一字用得对不对,更要反复地想,为什么要改?如果大 家每次都能这样想,时间久了,慢慢 就会进步。”   乔冠华讲话后,外交部于3月8日、19日两天,分地区司、其他单位两个片进行座谈讨论:为 什 么写不 好?怎么改进?提出了以下五项措施:一、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战斗风格和深入浅 出 、生动活泼的语 言文字;二、有组织有领导地学习领导上批改过的文件和一些范本,不断总 结经验;三、普及与提高 相结合,发动大家动手写、进行实践练兵,同时司、处有重点地培 养一些写手;四、目前首先要求起 草文稿做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精炼简短;五、改进写 作方法,上下结合研究,然后指定一人执笔 ,反复修改,九分酝酿一分写。 从此以后,外交部的外事文稿起草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至今人们还怀念乔冠华那一次召集 的改进外 事文稿写作座谈会所给予的教益。 详见曹俊杰:《文采风流话“二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84页 。   毛泽东曾对外交部起草的文件讥为“打官腔”。此事,也只有毛泽东对乔冠华说,因为他揶 揄外交部 的文章,乔冠华当然懂得其是何所指。 这时,乔冠华的才气和聪慧再次“临场发挥”。除参与草拟中国政府声明等重要文件外, 乔冠华还曾 多次替毛泽东起草文稿。比如后来在1964年8、9月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 总书记本?贝拉总统两 次致函毛泽东。外交部曾在9月10日请示报告中建议以毛泽东的名义 回函并附代拟稿。10月13日,毛泽 东批评复函草稿是“打官腔”:    打官腔,不能用。本?贝拉又有第二次来信。请外交部同志重新起草回信 稿,送我修改后再发去。  毛泽东 10月13日    5天后,毛泽东亲自点将,让乔冠华执笔起草复函草稿。他并在本?贝拉总统9月1回函的 译文上批示道 :“退外交部。” 正如乔冠华所言,“打官腔就是不看对象、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话讲 得太多。 ”于是,乔冠华首先把本?贝拉最近的讲话重新翻一遍;随后又把毛泽东最近与阿 尔及利亚客人的谈话 认真地看一看;最后,他再仔细想想需要讲些什么。这样就是“对症下 药”。乔冠华很快于10月23日 “交稿”,一次就获通过。毛泽东收到后即在乔的送审稿上批 示:  即退外交部办,打印,下午送我签字。  毛泽东 10月24日15时  在“即退”两字下毛泽东还特意打了重点号,其对乔冠华代拟稿的满意之意,可窥一斑。 “当然,信的灵魂(几句话)还是毛主席自己加上去的。”乔冠华后来谦虚地说。  本书引录的信函参见《大地》杂志,2003年第5、6期。 &nbsp&nbsp

    “右”的边缘(3)?

    编写共和国历史时,1958年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在总路线指引下的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 ”虽然在迎 风飘扬,但为了这三面旗帜不倒,全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违背经济规律的“大跃进”,现在普遍被认为是一场彻底失败的大倒退。这一年,中国 人在与天斗与 地斗的时候,终究没有斗过天和地,反而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可是,中国人在与美国人斗争时,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 胜利,便是这年8、9月人民解放军炮 击金门;这个胜利,同样也凝集了乔冠华的功劳。   这年5月中旬,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对本国政府的斗争,美国趁机对黎巴嫩事务进行横蛮的 干涉。1958 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采取了反帝的立 场。7月15日,美国在 “保卫黎巴嫩主权”的借口下,派遣武装部队在黎巴嫩登陆。7月17 日,英国出兵约旦,并在地中海和 海湾地区集结军队,伺机蠢蠢欲动。   美英这一镇压阿拉伯人民民族独立运动和制造紧张局势的严重战争冒险行为,理所当然地遭 到阿拉伯 各国人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7月16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 烈 抗议美国侵略黎 巴嫩,坚决要求美军立即撤出黎巴嫩,表示中国人民全力支持阿拉伯人民的 正义斗争。7月18日,中国 政府抗议英国出兵约旦,威胁伊拉克共和国。抗议书指出,全世 界 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对英国侵略 约旦和威胁伊拉克共和国的战争挑衅行为,绝不会袖手旁 观。中国政府警告英国政府,必须立即停止 对约旦的武装侵略,并立即从约旦撤出一切武装 力 量,必须立即停止在伊拉克共和国周围集结军队的 挑衅行为。同时,周恩来总理7月29日在 给伊拉克共和国总理卡塞姆的信中,表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 人民将尽力支持贵国政府和人 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斗争。” 美国一面在中东地区制造紧张局势,一面又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海峡地区进行 战争挑衅。美国 在武装入侵黎巴嫩的同时,宣布其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台 湾当局乘机扩大事态,加 强了对大陆的骚扰。与大陆近在咫尺的金门、马祖,一向是台湾 当局对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的基 地。1958年夏天,在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已达10万 人,占其地面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7月17日台 湾当局宣布它的军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 。8月8日美国海军参谋长扬言,美国海军正密切注视着台 湾地区局势,随时准备进行像在黎 巴嫩那样的登陆。   在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收复沿海岛屿,第 二步是解 放台湾。在1954年至1955年间,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大陈岛等岛屿。面 对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骚扰破 坏和美国的军事威胁,中国人民“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大陆内海中 存在着像金门、马祖这些沿海岛屿的 直接威胁”。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炮击金门、马祖 进行了相应的准备。   这时,正在北戴河办公的毛泽东,紧急召见乔冠华等外交部智囊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 的雷英夫 等一班人马,聚在一起开会研究对策。乔冠华具有深谋远虑的眼光,为之出谋划策 。 乔冠华意识到,为什么毛泽东要选定在这个时候炮击金门? 第一点,支援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 第二点,严惩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乱破坏; 第三点,试探美国侵略中国的胃口有多大。 这成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直接原因。选择炮击金门而不打台湾的原因是,台 湾一直驻 有美国军队,并且受到1954年签订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保护”,打台湾容 易给美国进一步采 取军事行动提供口实;而金门等沿海岛屿没有美国驻军,也不受美蒋《共 同防御条约》的约束,便于 用来对美国进行试探。这场斗争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着蒋介石的, 实质上是朝鲜战争以来同美国之间的 一场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等内容的重要较量。   为了惩治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骚扰和破坏,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也为了配合阿拉 伯人民反 对美国侵略的斗争,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决定中国人 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于1958年8月23日向金门 、马祖进行炮轰。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接触到这方面的一些材料,据也是当事人之一的雷英夫(时任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参 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透露:“炮击金门的筹划工作和最初阶段(9月2日)以前的决 策和指挥是毛主席在北 戴河决定的,9月2日至10月25日毛主席则是在北京决策和指挥的。当 时的情况是,1958年7、8月,毛 主席、党中央正在北戴河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炮击金门的重 大 决策也在北戴河决定,国防部长彭德怀 ,作战部长王尚荣和福州军区政委、炮击金门的前线 指 挥叶飞也赶到北戴河。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 示,布置炮击金门的具体指挥。8月底中央会 议 结束,与会同志都返回原单位,叶飞同志也回福建。8 月30日总参谋长黄克诚、外交部乔冠 华 和我奉召到北戴河开会,研究和决定有关炮击、领海线划分等 问题。会后,9月2日毛主席、 周 总理及彭德怀、陈毅、黄克诚等都返回北京。炮击金门的事也就在北 京进行策划和指挥,直 至10月25日。   “由于炮击金门的情况错综复杂,中央的重大决策照例是在毛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之 下,由 周 恩来总理召开国防外交方面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办理。参加联席会议的通常是周恩来、彭德 怀、陈毅、 张闻天、黄克诚、章汉夫、王尚荣、乔冠华和我。涉及到某一具体问题时,如要 起草重要新闻、公报 、声明稿时,就临时请吴冷西、姚溱、田家英等人参加。所以炮击金门 作战中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 重大决策,例如反对美帝护航,对金门岛封而不死,打而不登 ;保留金门在蒋介石集团手里,以及国 防部长一告、再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国共两党和为贵 等重大决策,都是毛主席周总理在北京决定的。    “8月30日接到周总理从北戴河打来的电话,通知黄总长、乔冠华和我到北戴河开会。我们 到后,在毛 主席住处开了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主席、周总理、彭总、张闻天、黄克诚 、乔冠华和我。研究 领海线问题时还临时扩大了外交部的刘泽荣等两个老法律顾问列席会议 。   “在毛主席召集的两次会议中,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审查批发了我们代中央军委起草 的电报稿 ,认为此通报很及时,很必要,写得很好。二、确定了中国领海线为十二海里的建 议,并决定9月4日 公布。但对外不公布十二海里的具体划法,以利对美斗争。三、听取了炮 击金门的情况,对下一步炮 击金门作出了指示。主要是把大打、中打、小打结合起来,有时 打,有时可以不打,打打停停,停停 打打,不要千篇一律。   “这时美国的意图是真是假,几分是吓唬,几分是真的?换句话说,在台湾海峡,美国究竟 是攻势战略 ,还是守势战略,我们要摸个底,不然,军事、政治、经济上也不好安排,打糊 涂仗是不行的。具体 讲在美军护航或侵入我领海线后,我们打不打美舰?美舰向我开火我还 不还击?即成了最关紧要的重大 政策问题了,稍一不慎或某一门炮稍微打偏了,就有引起中 美战争或麻烦的危险。为此,9月8日上午 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又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参 加的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张闻天、黄克诚、 乔冠华和我。会议先要我汇报了美蒋护航 编队的编成、活动情况和我军炮击后美国可能的反应,然后 经过认真讨论,确定‘炮击金门 照打不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即使美舰向我开火,也不 还击’的方针。 “彭总的《告台湾同胞书》和国防部命令一发表,炮击金门即进入了新阶段。为了贯彻党中 央毛主席 的新方针,10月17日晚总理召集彭总、陈总、黄老、张闻天、刘亚楼、乔冠华、王 尚荣和我开会,详 细地分析了形势和各方面的评论,进一步研究了以后炮击中的一些具体措 施。” 详见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5月版,第417~436页。   如上所述,这些行动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却进行干涉。8月2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 尔 重申, 美国将不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责任”。9月4日,艾森 豪威尔和杜勒斯 会谈后,授权杜勒斯发表声明,威胁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 大到金门、马祖等中国沿 海岛屿,并宣称已经为此作出了军事上的部署。当时,美国从地中 海、美国的西海岸及菲律宾调来第 六舰队的一半舰只及其他舰只,加强其在台湾海峡的第七 舰队的兵力;还向台湾、菲律宾增添空军作 战力量;美国海军陆战队则派出三千多人在台湾 南部登陆。美国对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暴露了美国决 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本质。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9月4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 的领海宽 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 领海和领海上空。   9月6日,周恩来总理发表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强烈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大 量集结武 装力量,公开威胁要把它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 的严重战争挑衅; 重申“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声明严正指出:“中国政府 完全有权对盘踞在沿海岛屿的蒋介石部队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采取 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的干涉, 都是侵犯中国主权的罪恶行为。”声明警告说:“如果 美国政府悍然不顾中国人民的再三警告和世界 人民的和平愿望,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 ,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由 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鉴于杜勒斯的9月4日声明中仍愿维持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表示,周总理在声明中还宣布:“现 在,美国 政府又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中美两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争端。为了再一次 进行维护和平的努 力,中国政府准备恢复两国大使级会谈。”9月7日,美国军舰竟开始为 蒋介石军队到金门的船队护航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当即给予金门蒋军和受美 国军舰保护的蒋军舰船以严惩。中国外 交部发言人为此奉命就美舰侵入中国领海提出第一次 严重警告。   作为总导演的毛泽东,亲自指点着炮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央军委、周恩来等领导也不 时提出一 些具体的建议,但最终拍板都要经过毛泽东。例如是否对金、马实施空中轰炸 ,甚至白天打,黑夜打 不打;是打排炮,还是打零炮等等。……这在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 经 济建设转为主要工作若干年后, 毛泽东再度淋漓酣畅地施展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雄才大略。    然而,只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军事家,还不是最高品位的军事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只有政 治舞台和战争舞台都游刃自如,牢牢掌握主动权,才称得上是最高品位,毛泽东正 属于这一类军事家 。 进入10月后,炮击行动预期的目标已经一一达到,但美国、蒋介石方面,都还没摸透毛泽东 的真实意 图。甚至参加炮击的广大指战员,也不清楚最高统帅的整体构思,他们还在摩拳擦 掌,以为紧接着炮 击的,是渡海作战,收复金、马,然后红旗直指台湾岛。 可此时毛泽东与身边人员(包括乔冠华在内)谈论的话题,已经是:“现在我们不拿 台湾,可 能10年、 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他已经在考虑停 止炮击了。   根据已经解密的材料,在征询了乔冠华等人的意见后,10月5日,毛泽东突然要彭德怀、黄 克 诚转告 叶飞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在10月6、7日两日停止炮击,“偃旗息鼓,观察两天 。” 第二天,毛泽东又改变了主意,发布了准备推迟几天发的、由他亲自执笔、以彭德怀名义发 的《告台 湾同胞书》。书中开篇的文字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 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420页。  将停止炮击的时间延长到一周,并敦促蒋介石同大陆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谈判。 至此, 以炮击为主 的军事斗争,开始向以政治斗争为主的谋求谈判转换。 停炮一周期满,毛泽东表示继续停炮两周。美国见此,遂借口金、马地区实际上已“停 火”,再次要 蒋介石后撤,同中共脱离接触。美国国务卿准备再赴台湾,对蒋紧逼。10月21 日,杜勒斯飞抵台湾。  针对美国的举动,毛泽东订下了将炮击形式固定下来的对策。10月25日,彭德怀发表毛泽东 起草的《 告台湾同胞书》,宣告:逢单日打炮,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和料罗湾的码头, 以 便“使大金门、 小金门、大担、二担的军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文告特别指出要警惕 美国“孤立台湾”和“托 管台湾”的阴谋,提醒台湾同胞“不要屈服于美国人的压力,随人 俯仰,丧失主权,最后走到存身无 地”。文告最后说,“这些话是好心,非恶意,将来你们 会慢慢理解的”。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同上,第427~429页。  10月25日以后的炮战,演变成纯粹政治意义的行动。例如,1 月3 日,毛泽东指示大打一天,“打一万 发以上”,目的是“影响美国选举”和“使蒋军得到拒 绝撤兵的口实”。此次行动是对准军事目标的 。除此之外,炮只是象征性地打在沙滩上,没 有军事意义。 就这样,通过金门炮战,海峡两岸形成了一种对付美国人的“默契”。打打停停,停停打打 ,何时打 ,何时停,何时象征性地打,何时“动真格”的,完全操之于我。例如,平时我方 的炮是不打蒋军阵 地和居民住地的,逢年过节一般都停击三日,以后炮弹头里还不装填炸药 ,而装载宣传品。然而,在 1960年6月18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顽固坚持敌视中国和干涉 中国内政的立场,公然对台湾进行了“ 正式访问”,美台双方还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 强调双方加强协作,共同抵御“中共”的“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次“ 万炮轰瘟神”行动。福建前线司令部发表了一个告台澎金 马军民同胞书,宣布按单日打炮的 惯例,在6月17日和19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和离开台湾的日子,举行 “反美武装示威”,打 炮“迎送”。公告特别提醒金、马同胞“务必呆在安全地带,以免危险”。   “炮击金门”,毛泽东把话说透了,“就是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我方围绕台湾问题的外 交斗争, 堪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转引自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 月版,第309 页。  而美国“划峡而治”和“两个中国”的 蓄谋却遭到彻底的失败。&nbsp&nbsp

    陈毅麾下(1)?

    陈毅任外交部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消除了对乔冠华的误解。两人的友谊日益 加深,在 风云变幻的国际外交舞台,尽显中国外交家的无限魅力。 曾经有人说过,外交家虽是国家的代表,但又是有个性的人。在符合外交礼仪的前提下,在 外交交往 中表现出一定的个性,或豪爽健谈,或含蓄寡言,或幽默飘逸,或沉着稳重,如此 等等,不但是允许 的,而且是必要的。古今中外杰出的外交家都是既深谙外交礼节,又都富 有个性的 。在新中国第一代 领袖时期,外交史上,有三位杰出的外交家非常富有个性。一位是周恩来 ,儒雅风度的外交家;一位 是陈毅,大将风度的外交家;再一位就是乔冠华,才子风度的外 交家。他们各有千秋,各有特点:周 恩来严谨庄重而敏锐,陈毅潇洒大度而幽默,乔冠华思 路敏捷、文才横溢。  裴默农:《周恩来外交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0月 版,第228页。 1954年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结束以后,印度支那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1961年1月1日 ,柬埔寨国家 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写信给有关国家和有关方面,建议在一个中立的亚洲国家召 开一次扩大的日内瓦会 议,以寻求维护日内瓦协议和恢复老挝和平的途径。周恩来总理于1 月14日复信,对西哈努克亲王所提 出的积极建议表示赞成。为了促使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得以 迅速召开,中国政府还分别致函1954年日内 瓦会议两主席,请他们对西哈努克亲王的这一建 议 采取积极措施。美国开始反对召开这样的一次国际 会议;后来,它所支持的富米…文翁集团 军 队在战场上遭到惨败,王国政府军与寮国战斗部队巩固了 对战略要地查尔平原的控制,进而 逼 近万象和琅勃拉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同意召开日内瓦 会议来讨论老挝问题。  4月2 4日,日内瓦会议两主席发出信件决定在日内瓦举行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关 于老挝问题的国 际 会议。在关于停火的信件中,两主席呼吁老挝所有军事当局、政党和团体停火,并 呼吁有 关 代表就缔结关于停火问题的协定开始谈判。两主席还就老挝国际监察和监督委员会应该恢  复活动事写信给印度政府。   参加关于老挝问题的扩大的日内瓦会议的国家有: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印度、 波兰、加 拿大、泰国、缅甸、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越、柬埔寨以及老挝三方的代表。 中国派遣以外交部长陈毅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会议。这是陈毅首次以外长身份出席国际多边 会(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