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部分阅读
议,代 表团成员有章汉夫、熊复、吴冷西、王炳南、宦乡、张彦、曾涛、陈叔亮等人,外 交部部长助理乔冠 华出任代表团顾问,龚澎是中国代表团首席发言人。出国前夕 ,代表团成员和工作人员皆在北京钓鱼 台国宾馆集中,陈毅在院子里等候大家的到来。 陈毅对乔冠华尤为器重,据我国俄语界资深翻译家李越然回忆: 从代表团集中之日起,陈毅就表现出他的军人的本色。他不是等大家到齐 了才在会议上露面 。他早早 便守候在院子里。他身体比较胖,但不显臃肿,往院子里一站,俨然半截铁塔。因 为眼睛不大好,戴 一副大墨镜,便更添几分威严;偏偏他又戴那种圆形小帽,帽上缀有一条 假辫子,那威严中便又多了 一些轻松幽默。 乔冠华到了。陈毅走近两步,乔冠华刚打开车门,陈毅那敲钟一样洪亮的嗓门已经震响起来 :“乔老 爷来了,乔老爷下车,马上又要上轿了。” 乔冠华边下车边说:“元帅升帐了,我可不敢迟到。”他们的话很幽默,却包含了严肃的内 容。 乔冠华是代表团主要顾问,“乔老爷上轿”是让乔冠华赶紧开始工作,研究准备文件。 代表团主要成员还有章汉夫、熊复、吴冷西、新华社社长曾涛、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叔亮、 外交部研 究室主任宦乡、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张彦等同志。陈 毅多次召集他们在 钓鱼台开会。 “我们要知己知彼,不能打盲目仗。”陈毅讲话时,习惯使用一些军事术语,并且将他长期 斗争中所 熟悉运用的战略战术灵活恰当地在外交活动中加以发挥和应用,“我们要有几手 准备:争取达成协议 ,结束老挝内战、维持东南亚和平,但也要充分估计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本性,仅靠谈判桌是解决不了 问题的。帝国主义搞实力政策,我们呢?我们也要讲实力,有 实力才能获得谈判的主动权……” 接着,陈毅为大家分析形势。 “近几年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一些问题。苏联和波兰将参加这次会议。我们这几年虽然同苏 联有重要 意见分歧,但我们都是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们 一定要分清敌友, 要很好地同苏联、波兰合作,要配合行动,尽量做到团结对敌。西方帝国 主义国家基本利益一致,但 不是铁板一块,各自又要首先维护各自的利益,我们要注意利用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会议中要重视中 立国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总而言之,”陈毅开始 配上有力的手势,加重语气说,“要坚持原则 ,掌握方针,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 我们的策略。” 周恩来到钓鱼台看望大家时,充分肯定了陈毅对形势的分析。并且转告大家,苏联驻华大使 契尔沃年 科也向陈毅和中国代表团表示:“苏联政府请我转告陈毅同志,苏联在这次日内瓦 会议上会与中国合 作,争取成功。”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1年8月版,第3226~227页。  
陈毅麾下(2)??
乔冠华和陈毅一起与大家见面,陈毅指定乔冠华负责“拉总”,和大家一起熟悉文件,分析 形势,研 究斗争方针和策略,起草会议文稿。这次有14国代表与会的国际会议,时间跨度长 ,我国代表团准备 的最后文件的定稿,是乔冠华根据中央意图整理、修改而成的。 日内瓦会议原订5月12日召开。各国代表团已陆续按时到达,惟独老挝右派集团文翁…诺萨万 的代表团 迟到,而他们到了日内瓦后,又拒绝同爱国阵线党代表团一起出席会议。美国代 表团就以此为借口, 反对会议如期开幕。 面对这种情况,陈毅同乔冠华等代表团成员商量,决定先给美国代表团来一个下马威。这就 是用代表 团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揭露美国的阴谋。但当时会议筹备处准备供各国 代表团召开记者招 待会使用的新闻中心,要到会议正式开始才能使用。陈毅当机立断,决定 在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馆召 开记者招待会,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破坏日内瓦会议。此举震动 了日内瓦,使美国代表团十分狼狈。 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忙召集记者招待会作辩解,但无济于 事。各国记者议论纷纷,普遍认为美国代表团 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中国代表团先发 制人,从一开始就取得了主动。 经过这一个回合的较量,日内瓦会议终于在5月16日正式开幕。 16日下午,陈毅在会议上作了18分钟的讲话,这份讲话稿是由乔冠华起草的。讲话稿阐明了 中国政府 的原则立场和主张,指出老挝的内部问题必须而且只能由老挝人民自己解决。老挝 问题的国际方面则 是创造必要的国际条件,使老挝人民真正能够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实 现自己解决内部事务的愿望 。他还提出:“我们希望美国代表能够认真地同大家一起,寻求 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途径。” 第二天,许多报纸发表对陈毅发言的评论,认为这个发言是“积极的”、“得体的”、“和 解的”。 这一天,经常反映美国当局看法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叫做《老挝 和不幸的城市》, 说日内瓦是“一个不幸的城市”,理由之一是:“我们(指美国人)曾经在 这里勉强地同中国共产党坐 在一起。”这指的是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 那问题的国际会议时,以强硬的“遏 制”政策著名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率领的美国代表团, 不得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坐在一起开 会。在那次会议的第一天,当周恩来走进休息 厅同各国代表团一一寒喧时,杜勒斯赶忙跑开了,他索 性再也不到休息厅去。这就是当时 日内瓦会议传出的笑柄。 无独有偶,事隔7年,也是在会议的第一天,当陈毅正同各国代表团在休息厅等待开幕时, 腊斯克却带 着美国代表团从另一道门径直到会议厅去,孤零零地坐在那空荡荡的大厅里等着 。据美国记者解释, 这也是为了避免同中国代表团碰头。事隔多年,腊斯克仍然步杜勒斯的 后尘,这究竟是美国决意狐立 中国的表现,还是美国自陷孤立的征兆呢?! 阻挠会议开幕未能得逞,腊斯克又打出“中立定义”、“有效停火”两张牌。他大谈所谓 中 立的定义 ,并列举其要点。说穿了,腊斯克说的“中立定义”,其实质上是全面干涉老挝内 政。这种露骨的做 法,使中立国家的代表团很反感,甚至连英、法两国的代表在一般性发言 中也没有表态。 5月23日陈毅作了第二次发言。他引用杜勒斯过去说过的“中立是不道德” 的名言,回敬腊斯克,指出 腊斯克的中立定义实质还是干涉、侵略,“如果这也叫中立的话 ,那只能是一种强加于人的不道德的 中立。” 陈毅在发言中最后提出解决老挝问题的5项原则:(1)必须以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为基础;(2 )必须尊重 老挝的独立和主权;(3)必须切实保证老挝的中立;(4)老挝内部问题只能由老挝 人自己解决,任何国 际协议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老挝内政;(5)所有与会国家必须参加并 且切实遵守共同协议。尔后日内 瓦会议就是围绕这些原则进行实质性谈判的。至于所谓“有 效停火”,则是美国阻挠会议进行实质性 谈判的“法宝”。在会议开幕后的一个月中,美国 一而 再、再而三地玩弄这个“法宝”,自以为得计 ,结果适得其反,大多数代表团对美国这样无 理取闹非常不满。 针对这一情况,陈毅与乔冠华商量后,决定在6月1日的会议上集中批驳美国代表存心给会议 作梗。陈 毅指出,国际监察委员会两次报告都证实老挝停火状态基本未变,个别地区的军 事冲突是由于美国向 老挝爱国阵线党解放区空投叛乱军队所造成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 美国应立即停止对老挝的军事 干涉,停止对日内瓦会议的阻挠,停止拖延对实质问题的讨论 。陈毅的发言,把美国的借口驳得体无 完肤。 陈毅最后呼吁:“我们有一切条件能够达成协议。我们应为此而努力。”陈毅的发言,充分 体 现了灵 活的策略思想,得到了各国代表的普遍好评,从而打破了40天会议进展步履维艰、各 方反应莫衷一是 的沉闷局面,一扫发言中众说纷纭、一片混乱的悲观的会议气氛。 至此,会议开始协议具体条款的谈判。但种种情况表明,这次会议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陈毅请 示中央之后决定暂离日内瓦回国,将代表团工作留给副外长章汉夫及部长助理乔冠 华去做。 陈毅返国后,日内瓦会议即进入关于保证老挝独立和中立的国际协议的具体讨论。虽然美国 代表团和 文翁-诺萨万集团依旧步步顽抗,使会议开开停停。但是,在中国代表团章汉夫 和乔冠华倡导下,由 于有其他代表团的共同努力,会议终于获得成功的结局。 1962年7月,陈毅在会议重开时又来到日内瓦,他同各国代表团通力合作,坚持斗争,终于 迫使美国放 弃了把老挝放在东南亚各级组织的“保护”之下的无理要求。陈毅在会议最后发 表讲话说:“在我们 这个时代,国家不分大小,决定每一个国家命运的,归根到 底只能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这是历时一 年又两个月的日内瓦会议的总结。 关于会议取得成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桌上的卓有成效的斗争。谈判桌 上因立场 的相近而显示出的阵营是中、苏、北越等为一方,美、法、英等为另一方。会议上 中国代表善于抓住 事物本 质,坚持正确立场,剖析事理,突出是非,一一打掉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包藏祸心的各个提 案 和主张,保证了谈判取得胜利、会议取得成功。这些与陈毅外长、章汉夫副外长、乔冠 华部长助理的 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 日内瓦位于瑞士西南部,列宁于1903年曾在日内瓦主持出版《火星报》,自1903年到1904年 寄寓日内 瓦弗耶路,1908年又居住双桥路。 日内瓦会议期间,陈毅与乔冠华虽然异常繁忙,但是出于对革命导师的崇敬和 缅怀,他们和代表团成 员一起拜谒了当地的列宁故居。陈毅诗兴大发,写下如下诗章 : 幽居静静无尘埃,满地玫瑰上露台。白发老人为我言,列宁住此两年来。六十年来变化多,预言一一尽无讼。我今周岁恰六十,再六十年待若何?岁岁年年战鼓催,到处能寻劫后灰。西风残照伤摇落,东风丽日喜花开。 陈毅:《日内瓦访列宁故居》; 《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267页。 陈毅和乔冠华借助错综复杂的国际谈判的平台,谈笑风生,自信有礼,既表现出泱泱大国应 有的风度 ,又再次充分地展示了他们作为卓越的外交家的绝代风华。  
亚非风雨(1)?
中国和印度互为两大邻国,两国于1954年签订协定倡导在两国关系中按照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办事,使 两个有着长期友好交往历史的古国,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了可贵的友谊。可是, 事情的发展并非一切都 非常理想,由于印度被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了数百年,英国曾把印度作 为它在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中心 ,特别是经由印度向其周边地区进行领土蚕食、势力扩张和 政治的统治和控制,印度的这种历史地位 对独立后的印度有影响。19世纪后期起,英国侵略 中国的西藏,也是经由印度来施行的。这种传统为 印度所继承,影响着中印关系。因而,中 印友谊仍然有待考验。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建立后印度同西藏上层人士的关系是值得注意的。 西藏和平解放前夕,达赖喇嘛企图逃亡印度,周恩来总理向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告 诫,此事对达赖和 对中印关系将产生不利影响,印度才表示不鼓励达赖离开西藏。西藏和平 解放后 ,在1956年11月赴印 度参加宗教活动的达赖喇嘛几乎被在印度噶伦堡的西藏流亡分子和某些 印度人士留住不归,经周总理 向印度总理提醒此事和向达赖本人做了工作,达赖才回到了拉 萨。这清楚地表明印度同西藏上层有着 某种不可告人的关系。人们知道,印度人民和西藏人 民确是存在宗教的和文化的历史联系,但是,印 度政府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政治影响的 传统之后,从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来看,这些联系 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被利用来为印度 统 治阶级狭隘民族主义利益服务,而不利于发展中印友谊。 西藏自13世纪就成为中国一个行省 ,一直没有离开中国的版图。任何国家企图利用边界邻接、边民交 往的传统来干涉西藏的事 务,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不能容许的。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来京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17条协议 。西藏和平 解放后,尽管中央明确,西藏的民主改革将要在做好各项准备,特别是取得当地 各界人士的同意,主 要是使上层人士做好思想准备之后才进行;可是,西藏农奴主上层分子 有些人总想把农奴制长期维护 下去,对民主改革极为抵触,并不断勾结外国干涉者,制造叛 乱事件;直至1959年3月终于在拉萨发动 了全面的武装叛乱。 从10日开始的武装叛乱,至19日即被人民解放军所粉碎。农奴主武装的溃败,预告着西藏人 民从此将 开始和加快民主改革,人民终于真正可以全面地建设自己的新生活了。这场叛乱开 始的时候,达赖通 过给人民解放军驻西藏部队政委谭冠三的三封信,透露了他是处在被挟持 的境地。但是后来他被挟持 到印度后,其言行逐渐变得与叛乱分子无有二致。印度则接待了 达赖等人一行。印度还不断发出不满 中国镇压叛乱和干涉中国西藏问题的言论。 西藏发生叛乱后不几天,在1959年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说中印 边 界早已 确定,并正式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其后又给中国总理写信和给中国政府发出 照会,坚持其边界 问题上的领土要求。他不仅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印度已经对中印边界东段和 中段的中国领土的占领是合 法的,而且要求中国政府承认从来就是在中国管辖下的中印边界 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是属于印度的。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帝国主义长期侵略中国西藏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 里,分为 东、中、西三段。东段指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 交界处的一段中印 边界,它沿着喜马拉山脉南麓,有争议的领土的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中 段指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 国交界处至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的接界处止,系中国西藏阿 里地区同印度北方邦和喜马借尔邦接壤 的边界,大致沿着喜马拉雅山脉,有争议的领土的面 积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是指中国的西藏和新疆 同克什米尔印度占领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 ,大致沿着喀喇昆仑山脉,有争议的领土的面积约33万 平方公里。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过。尼赫鲁总理在信中关于中印边界大部分已由国际协定确认的说 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中印之间存在着边界争议。1959年8月25日,印度用武力打破边界现状,在中印边界东段 ,印军越过非 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该线以北的中国西藏马及墩的朗久地区,向中国边 防部队开火。中国边防 部队被迫自卫还击,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 9月13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决议中,对于印度 军队侵入中 国领土的一系列事件和印度国内一些右翼政客煽动反华运动表示遗憾;希望印度 方面迅速撤出入侵地 点,停止反华煽动,并同中国开始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谈判。 10月2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一大批印度武装人员侵入中国境内的空 喀山口以 南地区,向一支中国巡逻小队发动武装进攻,中国巡逻队被迫还击。当时担任印度 情报局局长的莫立 克在他后来所写的回忆录中承认,空喀山口事件是印度挑起的。 周总理建议:根据1960年 11月2日周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在新德里达成的协议,中印双方从当年6月到12 月轮流在北京 、新德里和仰光进行了会晤,最后于12月12日提出了报告。后由中国方面出版的报告,中文 本厚达500来页,封面红色,又简称为“红皮书”。但在这本厚书里,除了书首由中印双 方 官员签署的共同报告三页和共同商定的议程一页以外,其后的中方和印方报告都是各说各的 。双方 各自阐述自己的道理,并就对方的阐述加以评论……实际也就是批驳。不过,双方仍 然“希望本报告能 加深对中印边界事实的了解,并有助于两国政府对边界问题的进一步考虑 ”。 中印双方在三地的三次会晤,共开会47次,其中在新德里就有19次。新德里会晤期间中方的 准备工作 都是在使馆进行的。 据当时正在我国驻印度大使馆任职的成幼 殊女士回忆,中方官员,包括顾问等, 无日无夜,废寝忘食,实际费了许多精力。作为外交 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在后来“上演”的中印“照 会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说:在“照会战”期间,我们日夜迎战,全力以赴。夜半司长紧急约见印度驻华临时代办时,东 楼灯火通 明。边界处人员陪见并作记录,我也曾参加。口译由翻译室派人承担。我们的大量 准备工作要十分谨 慎细致。一些看似简单的示意图线条,都是依据摞摞古今中外地图反复研 究比较的结晶。那些入侵地 点都要反复查证,弄清经纬度和有关情况,准确标示。一些关键 性的点和线,连纸张伸缩造成稍许移 位都是不允许的。公开发表的都由测绘部门绘成。起草 照会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措词要恰如 其分又尽可能避免雷同。同时,还必须及时出 手,不容耽搁。我们有的同事因此得到“殷千图”、“ 裘百照”的雅号。 那时,国内各种出版物的有关图文也送来审阅,应接不暇。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部内 外、国内 外各方面的配合,而决不仅仅是几支笔所能对付的,只不过时势把我们推到了旋涡 之中。 当时有些重要照会稿由一位司长带上一两个主管人员去乔冠华那里研究,当场起草或者修改 重写。 那时候乔是部长助理,仍主管政策研究室。我们的工作往往是在下班后去他家里进行。这种 场合虽然 参加有限,却也难忘。记得那时乔总是一面构思,一面摇晃着脑袋朗朗念出声来, 就是西方人所说的 “大声想”(thinking loud)。在场的人可以和他一起听到,一起想和议 论。他自己也发表意见,包 括否定原来的说法。讨论比较多的是斟酌政策口径和火候。这时 ,他手边总有一小杯茅台之类的好酒 ,仿佛是他文思的催化剂。 程湘君主编:《女 外交官》,第89~90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 在中印两国的“照会战”中,中方曾发出数百份照会,大多出自乔冠华之手 ,其工作量之大可见 一斑 。 印度政府对于中国政府的和解诚意,对于中国单方面停止边境巡逻的做法,都未予以响应, 甚至有时 还当作有隙可乘。于是,人们看到,在两国官员就资料问题举行的会晤结束后, 印度军队先在中印边 界的西段,后在东段,越过实际控制线,侵占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土。仅 1962年上半年印度就沿所 谓“ 麦克马洪线”建立了大约24个新哨所;6月起,印度军队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 线北的扯冬地区 。印度军队在入侵过程中不断地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武装挑衅。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继续发出谈判的建议。10月17日,印军在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开始了猛 烈的炮火 攻击。10月20日清晨,印军终于按照尼赫鲁的命令开始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中国 边防部队忍无可忍 ,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10月24日,即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的第四天,中国政府为了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 解决中印 边界问题而发表声明,提出三项建议:(1)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 平 解决。在和平解 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 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 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2)在印度政府同 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 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 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 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 。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 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3)中 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 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 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 便,中国总理愿 意前往新德里进行会谈。中国政府在三项建议中所说的实际控制线,是指1959年11月7 日 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的存在于当时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这就表明,中国无意利用自 己在自 卫反击中取得的进展,而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另一方面,中国也决不承认19 59年以来,印度 越过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所侵占的大片中国领土。 中国边防部队在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在 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从12月1日起开始从中 印边界全线主动后撤,至1963年2月28日全部完成后撤 计划。 后来形势的发展,虽然印度仍不时地制造一些小的挑衅事件,并且继续顽固地拒绝谈判,但 是中印边 界基本保持了平静,并得以维持下去。   
亚非风雨(2)
周恩来总理于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率中国代表团出访亚非欧14国,这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间最长、出访国家最多的一次重大外事活动。代表团 主要成员有:国务院副 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孔原、国务院总理办 公室主任童小鹏、外交部副部长 黄镇、部长助理乔冠华、新闻司司长龚澎等。乔冠华、龚澎 夫妇随周恩来、陈毅一起出访,负责代表 团访问活动的新闻采访和发布。他们先后去了阿联 (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突 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 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历 时72天,行程十万八千里。 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全程。这次访问,对发展 中国家和中国延续 至今的友谊和密切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乔冠华无论出现在什么 地方,都颇受欢迎。因为他总是首 先尽可能地弄清周总理将访问的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而 且 从不嫌麻烦,总是高高兴兴、仔细听取各方 面的意见,即使听到完全相反的意见也从不恼怒 。他创造了善意的、相互理解的气氛。 新中国政府首脑首次出访非洲,并且一次访问那么多国家,这是一次十分引人注目的重大外 交行动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加速崩溃。昔日被称为“黑暗大陆”的 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 起云涌,先后有30个国家获得独立,史称“非洲独立年代”。在19 55年4月万隆会议时,非洲的独立国 家只有4个;到1963年底,已有34个。周恩来在万隆会 议上同非洲已独立的4个国家的代表第一次有了 接触。到1963年底,中国已同12个非洲国 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一些非洲国 家的领导人相继到中国访问。 这时,美国、苏联从各自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利用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以“经济援助”、 “技术合 作”为名,加紧对非洲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并挑拨这些国家同中国的 关系。 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公开化和中印边界冲突的发生,也在亚非国家中产生不小影响,有 些国家对 中国政府还存在种种疑虑。 在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国际形势面前,作为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出访这些国家,支持他 们反 对帝 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就共同关心的保卫世界和平、加强亚非国家团结、促进友好 合作关系等问 题,广泛交换意见,打破美国、苏联、印度从几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孤 立 中国的局面,这对当 时的中国外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这时中 国的国民 经济已从严重困难中 摆脱出来,开始全面好转,又使几年来一直肩负着国民经济全面调整重 任的周恩来总理,有可能抽出 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这次出访。 周恩来一行所访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在赤道线附近。一月的北京正值严寒,但代表团 成员早已忘得一干 二 净;相反,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炎热”。他们真切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热情 和友好。 几内亚共和国,西濒大西洋,与马里等国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热带风光的国家。1月21 日上午,当 中国代表团飞抵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时,宛如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火炉”。 因为在首访非洲所受到的倾城欢迎中,几内亚尤为突出。在机场上,塞古?杜尔总统 让礼兵鸣放了二十 一响礼炮,这显然是按国家元首的规格来接待周恩来的。科纳克里全城的 群众更是热情。按几内亚方 面安排,在机场休息室稍事休息后,立即乘敞篷汽车前往宾馆。 敞篷汽车共有四辆:杜尔总统陪周恩 来乘一辆,其他三辆分别由几内亚国务部长、外交部 长 、国民议会议长陪同陈毅、孔原、黄镇乘坐。 当时新华社记者给《人民日报》发回的报道是 这样描述的: 从机场到宾馆的十五公里的公路两旁,密密层层的群众夹道向周总理欢呼 :“中国……几内亚友谊万岁 !”当成千上万的市民热情洋溢地向中国客人挥舞手帕的时候 ,大街变成了一条白色的河流。 有许多人爬在沿街的屋顶上向中国客人欢呼。 一路上,都有男女老少表演各种民间歌舞,尽情地敲打着在欢庆节目和欢迎贵宾时用的“塔 姆塔姆” 鼓,向中国贵宾表示欢迎。 鼓声,巴利风(木琴)声以及其他各种非洲乐器的动人的音乐,给这个城市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 今天,科纳克里的市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当车队缓缓驶过的时候,几内亚姑娘唱起 了 歌颂中国 ……几内亚友好的歌曲……据《纵横》编辑部编:《新中国外交大写意》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87页。 周恩来和陈毅更是以生动的笑容,向欢呼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当车队行至卢蒙巴印刷厂时 ,欢迎的 气氛达到了高潮。敞篷汽车不得不在人山人海中停下来。这时,早就等候在那里 的两名几内亚女工在 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向周恩来献花,然后又以几内亚民族特有的 传统赠送几内亚出产的柯拉果 …… 好不容易,汽车才缓缓开到位于海滩旁边漂亮的“美景别墅”。这是一座按几内亚民族风格 建造的宾 馆,客厅里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杜尔总统的巨幅画像。尽管工作人员已作好了安 排,但杜尔总统似乎还 不放心,他亲自陪同周恩来到了卧室内,直到观看各处都准备妥当后 ,才慢慢离去。当晚,杜尔总统 和夫人举行盛大的文艺晚会,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接风。 周恩来在文艺演出开始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 话。他说:我们带着中国人民对几内亚人民的 真挚友谊,前来访问你们共和国,我们有机会同总统阁 下,同几内亚各界人民的代表欢聚一 堂,感到亲切和愉快。几内亚政府对我们的殷勤接待和人民对我 们的热情欢迎,使我们深受 感动……几内亚人民可以相信,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 族独立、发展民族 经济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将永远是几内亚人民可靠的、 忠实的朋 友。 一天傍晚,晚饭后正巧没安排外事活动,周总理便提议:大家到临海的宾馆外面去散散步 ,松弛松弛 。沿着海岸线,大家很惬意地跟着周总理漫步林间道,欣赏着热带海滨的美,感 受着赤道线海面的独 特气息和随海风飘来的热浪。 突然,周总理招手把摄影师杜修贤和陈毅的秘书杜易叫了过来,让他们俩站在一起,看着他 们 笑而不 语。二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奇怪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儿,周恩来才 扭头问陈毅: “老总,你看看老杜像不像非洲人?”杜修贤整日扛着摄影机在阳光下跑,自然要比其他人 黑一些。但 他没料到总理以此开起了玩笑。 陈毅也饶有兴趣地回答: “可不是么!非洲的太阳硬是太厉害喔。”没想到周总理更风趣地指着“二杜”说道: “你叫杜易,几内亚的总统叫杜尔,我看啊,”他指向杜修贤:“你老杜就叫杜山,一(易) 二(尔)三( 山),不是正好嘛。” 陈毅以他那元帅外交家的风度开怀大笑,一口四川腔渲染了气氛:“哈哈……对头对头,杜 氏家族。 一二三。一家子兄弟!” “杜山”,这个在异国他乡从周总理那里拾来的名字,后来居然比杜修贤的本名还叫得响! 自从抵达科纳克里当天接受几内亚群众按民族传统赠送的柯拉果后,周总理对几内亚以及非 洲的水果 印象极深。1月23日这天,塞古?杜尔总统陪同他乘汽车前往金迪亚市访问。在这 个市里,他还特意参 观了水果研究所,了解热带水果的情况,使中国客人们大饱眼福。 从金迪亚回科纳克里时,杜尔总统又换了花样。他执意要与周总理一起乘直升机回去。几内 亚大部分 为高原和山地,在热带气候中乘坐直升机是有一定危险的。大家私下向周总理表示 了担忧 。没想到周 总理说:人家总统能坐,我为什么不能坐。说完就跟着上了直升机。大家赶紧坐 上汽车追赶,还不断 地仰望天空,为总理和总统的安全捏着一把汗,直到看见直升机安全降 落,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随员们知道,周总理是从来不怕危险的,他一生多次遇险、 履险,每次都化险为夷。 1月26日晚上,在即将结束对几内亚的访问时,周恩来特意设宴招待杜尔总统。宴会之后, 代表团又在 大西洋畔的“美景别墅”宽敞的阳台上,举行告别招待会,与杜尔总统等人告别 。随后,前往科纳克 里机场。 午夜,周恩来在机场向几内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发表了早已准备好的告别词。不同的是 ,这份告 别词在发表的当天,周恩来让乔冠华紧急做了修改。修改起因于几内亚独特的歌 舞。 这天白天,即将离开几内亚的周恩来,脑海中又回荡起他那天晚上所看过的几内亚歌舞, 他 在几内亚 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歌舞所蕴藏的生命力。他觉得在告别词中应该表达这种感受。 随即,他给随行的 乔冠华写了一个意见稿: 冠华:请将告别词中加上下述一段意思(文句请你们改写),即:几内亚人民在民主党和总统领导下,大力推动和支持非洲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在几内 亚的歌舞 中,不仅强烈反映出几内亚人民的历次反帝斗争,而且广泛歌颂非洲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活动。卢蒙 巴的名字在几内亚人民中同几内亚民族英雄萨摩里?杜尔一样受人尊敬, 受人怀念。这些充满着政治内 容的革命歌曲的传播,大大鼓舞着非洲人民的民族觉悟, 促进着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周恩来一月二十六日据《纵横》编辑部编:《新中国外交大写意》,第289~290 页,中国文史出版 社2001年1月版。 午夜零时30分,在周恩来发表完告别词后,代表团踏上专机,前往第八个非洲国家苏丹共和 国访问。 之后,周恩来一行还访问了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 按原计划,代表团回国后在昆明、成都稍事休整,过完春节将再访亚洲三国缅甸、巴基 斯坦、锡兰(今 斯里兰卡)。这就是后来所指的“亚非欧十四国之行”。 3月(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陈毅麾下(2)??
乔冠华和陈毅一起与大家见面,陈毅指定乔冠华负责“拉总”,和大家一起熟悉文件,分析 形势,研 究斗争方针和策略,起草会议文稿。这次有14国代表与会的国际会议,时间跨度长 ,我国代表团准备 的最后文件的定稿,是乔冠华根据中央意图整理、修改而成的。 日内瓦会议原订5月12日召开。各国代表团已陆续按时到达,惟独老挝右派集团文翁…诺萨万 的代表团 迟到,而他们到了日内瓦后,又拒绝同爱国阵线党代表团一起出席会议。美国代 表团就以此为借口, 反对会议如期开幕。 面对这种情况,陈毅同乔冠华等代表团成员商量,决定先给美国代表团来一个下马威。这就 是用代表 团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揭露美国的阴谋。但当时会议筹备处准备供各国 代表团召开记者招 待会使用的新闻中心,要到会议正式开始才能使用。陈毅当机立断,决定 在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馆召 开记者招待会,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破坏日内瓦会议。此举震动 了日内瓦,使美国代表团十分狼狈。 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忙召集记者招待会作辩解,但无济于 事。各国记者议论纷纷,普遍认为美国代表团 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中国代表团先发 制人,从一开始就取得了主动。 经过这一个回合的较量,日内瓦会议终于在5月16日正式开幕。 16日下午,陈毅在会议上作了18分钟的讲话,这份讲话稿是由乔冠华起草的。讲话稿阐明了 中国政府 的原则立场和主张,指出老挝的内部问题必须而且只能由老挝人民自己解决。老挝 问题的国际方面则 是创造必要的国际条件,使老挝人民真正能够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实 现自己解决内部事务的愿望 。他还提出:“我们希望美国代表能够认真地同大家一起,寻求 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途径。” 第二天,许多报纸发表对陈毅发言的评论,认为这个发言是“积极的”、“得体的”、“和 解的”。 这一天,经常反映美国当局看法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叫做《老挝 和不幸的城市》, 说日内瓦是“一个不幸的城市”,理由之一是:“我们(指美国人)曾经在 这里勉强地同中国共产党坐 在一起。”这指的是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 那问题的国际会议时,以强硬的“遏 制”政策著名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率领的美国代表团, 不得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坐在一起开 会。在那次会议的第一天,当周恩来走进休息 厅同各国代表团一一寒喧时,杜勒斯赶忙跑开了,他索 性再也不到休息厅去。这就是当时 日内瓦会议传出的笑柄。 无独有偶,事隔7年,也是在会议的第一天,当陈毅正同各国代表团在休息厅等待开幕时, 腊斯克却带 着美国代表团从另一道门径直到会议厅去,孤零零地坐在那空荡荡的大厅里等着 。据美国记者解释, 这也是为了避免同中国代表团碰头。事隔多年,腊斯克仍然步杜勒斯的 后尘,这究竟是美国决意狐立 中国的表现,还是美国自陷孤立的征兆呢?! 阻挠会议开幕未能得逞,腊斯克又打出“中立定义”、“有效停火”两张牌。他大谈所谓 中 立的定义 ,并列举其要点。说穿了,腊斯克说的“中立定义”,其实质上是全面干涉老挝内 政。这种露骨的做 法,使中立国家的代表团很反感,甚至连英、法两国的代表在一般性发言 中也没有表态。 5月23日陈毅作了第二次发言。他引用杜勒斯过去说过的“中立是不道德” 的名言,回敬腊斯克,指出 腊斯克的中立定义实质还是干涉、侵略,“如果这也叫中立的话 ,那只能是一种强加于人的不道德的 中立。” 陈毅在发言中最后提出解决老挝问题的5项原则:(1)必须以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为基础;(2 )必须尊重 老挝的独立和主权;(3)必须切实保证老挝的中立;(4)老挝内部问题只能由老挝 人自己解决,任何国 际协议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老挝内政;(5)所有与会国家必须参加并 且切实遵守共同协议。尔后日内 瓦会议就是围绕这些原则进行实质性谈判的。至于所谓“有 效停火”,则是美国阻挠会议进行实质性 谈判的“法宝”。在会议开幕后的一个月中,美国 一而 再、再而三地玩弄这个“法宝”,自以为得计 ,结果适得其反,大多数代表团对美国这样无 理取闹非常不满。 针对这一情况,陈毅与乔冠华商量后,决定在6月1日的会议上集中批驳美国代表存心给会议 作梗。陈 毅指出,国际监察委员会两次报告都证实老挝停火状态基本未变,个别地区的军 事冲突是由于美国向 老挝爱国阵线党解放区空投叛乱军队所造成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 美国应立即停止对老挝的军事 干涉,停止对日内瓦会议的阻挠,停止拖延对实质问题的讨论 。陈毅的发言,把美国的借口驳得体无 完肤。 陈毅最后呼吁:“我们有一切条件能够达成协议。我们应为此而努力。”陈毅的发言,充分 体 现了灵 活的策略思想,得到了各国代表的普遍好评,从而打破了40天会议进展步履维艰、各 方反应莫衷一是 的沉闷局面,一扫发言中众说纷纭、一片混乱的悲观的会议气氛。 至此,会议开始协议具体条款的谈判。但种种情况表明,这次会议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陈毅请 示中央之后决定暂离日内瓦回国,将代表团工作留给副外长章汉夫及部长助理乔冠 华去做。 陈毅返国后,日内瓦会议即进入关于保证老挝独立和中立的国际协议的具体讨论。虽然美国 代表团和 文翁-诺萨万集团依旧步步顽抗,使会议开开停停。但是,在中国代表团章汉夫 和乔冠华倡导下,由 于有其他代表团的共同努力,会议终于获得成功的结局。 1962年7月,陈毅在会议重开时又来到日内瓦,他同各国代表团通力合作,坚持斗争,终于 迫使美国放 弃了把老挝放在东南亚各级组织的“保护”之下的无理要求。陈毅在会议最后发 表讲话说:“在我们 这个时代,国家不分大小,决定每一个国家命运的,归根到 底只能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这是历时一 年又两个月的日内瓦会议的总结。 关于会议取得成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代表团在谈判桌上的卓有成效的斗争。谈判桌 上因立场 的相近而显示出的阵营是中、苏、北越等为一方,美、法、英等为另一方。会议上 中国代表善于抓住 事物本 质,坚持正确立场,剖析事理,突出是非,一一打掉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包藏祸心的各个提 案 和主张,保证了谈判取得胜利、会议取得成功。这些与陈毅外长、章汉夫副外长、乔冠 华部长助理的 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 日内瓦位于瑞士西南部,列宁于1903年曾在日内瓦主持出版《火星报》,自1903年到1904年 寄寓日内 瓦弗耶路,1908年又居住双桥路。 日内瓦会议期间,陈毅与乔冠华虽然异常繁忙,但是出于对革命导师的崇敬和 缅怀,他们和代表团成 员一起拜谒了当地的列宁故居。陈毅诗兴大发,写下如下诗章 : 幽居静静无尘埃,满地玫瑰上露台。白发老人为我言,列宁住此两年来。六十年来变化多,预言一一尽无讼。我今周岁恰六十,再六十年待若何?岁岁年年战鼓催,到处能寻劫后灰。西风残照伤摇落,东风丽日喜花开。 陈毅:《日内瓦访列宁故居》; 《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267页。 陈毅和乔冠华借助错综复杂的国际谈判的平台,谈笑风生,自信有礼,既表现出泱泱大国应 有的风度 ,又再次充分地展示了他们作为卓越的外交家的绝代风华。  
亚非风雨(1)?
中国和印度互为两大邻国,两国于1954年签订协定倡导在两国关系中按照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办事,使 两个有着长期友好交往历史的古国,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了可贵的友谊。可是, 事情的发展并非一切都 非常理想,由于印度被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了数百年,英国曾把印度作 为它在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中心 ,特别是经由印度向其周边地区进行领土蚕食、势力扩张和 政治的统治和控制,印度的这种历史地位 对独立后的印度有影响。19世纪后期起,英国侵略 中国的西藏,也是经由印度来施行的。这种传统为 印度所继承,影响着中印关系。因而,中 印友谊仍然有待考验。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建立后印度同西藏上层人士的关系是值得注意的。 西藏和平解放前夕,达赖喇嘛企图逃亡印度,周恩来总理向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告 诫,此事对达赖和 对中印关系将产生不利影响,印度才表示不鼓励达赖离开西藏。西藏和平 解放后 ,在1956年11月赴印 度参加宗教活动的达赖喇嘛几乎被在印度噶伦堡的西藏流亡分子和某些 印度人士留住不归,经周总理 向印度总理提醒此事和向达赖本人做了工作,达赖才回到了拉 萨。这清楚地表明印度同西藏上层有着 某种不可告人的关系。人们知道,印度人民和西藏人 民确是存在宗教的和文化的历史联系,但是,印 度政府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政治影响的 传统之后,从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来看,这些联系 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被利用来为印度 统 治阶级狭隘民族主义利益服务,而不利于发展中印友谊。 西藏自13世纪就成为中国一个行省 ,一直没有离开中国的版图。任何国家企图利用边界邻接、边民交 往的传统来干涉西藏的事 务,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不能容许的。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来京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17条协议 。西藏和平 解放后,尽管中央明确,西藏的民主改革将要在做好各项准备,特别是取得当地 各界人士的同意,主 要是使上层人士做好思想准备之后才进行;可是,西藏农奴主上层分子 有些人总想把农奴制长期维护 下去,对民主改革极为抵触,并不断勾结外国干涉者,制造叛 乱事件;直至1959年3月终于在拉萨发动 了全面的武装叛乱。 从10日开始的武装叛乱,至19日即被人民解放军所粉碎。农奴主武装的溃败,预告着西藏人 民从此将 开始和加快民主改革,人民终于真正可以全面地建设自己的新生活了。这场叛乱开 始的时候,达赖通 过给人民解放军驻西藏部队政委谭冠三的三封信,透露了他是处在被挟持 的境地。但是后来他被挟持 到印度后,其言行逐渐变得与叛乱分子无有二致。印度则接待了 达赖等人一行。印度还不断发出不满 中国镇压叛乱和干涉中国西藏问题的言论。 西藏发生叛乱后不几天,在1959年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说中印 边 界早已 确定,并正式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其后又给中国总理写信和给中国政府发出 照会,坚持其边界 问题上的领土要求。他不仅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印度已经对中印边界东段和 中段的中国领土的占领是合 法的,而且要求中国政府承认从来就是在中国管辖下的中印边界 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是属于印度的。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帝国主义长期侵略中国西藏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 里,分为 东、中、西三段。东段指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 交界处的一段中印 边界,它沿着喜马拉山脉南麓,有争议的领土的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中 段指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 国交界处至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的接界处止,系中国西藏阿 里地区同印度北方邦和喜马借尔邦接壤 的边界,大致沿着喜马拉雅山脉,有争议的领土的面 积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是指中国的西藏和新疆 同克什米尔印度占领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 ,大致沿着喀喇昆仑山脉,有争议的领土的面积约33万 平方公里。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过。尼赫鲁总理在信中关于中印边界大部分已由国际协定确认的说 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中印之间存在着边界争议。1959年8月25日,印度用武力打破边界现状,在中印边界东段 ,印军越过非 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该线以北的中国西藏马及墩的朗久地区,向中国边 防部队开火。中国边防 部队被迫自卫还击,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 9月13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决议中,对于印度 军队侵入中 国领土的一系列事件和印度国内一些右翼政客煽动反华运动表示遗憾;希望印度 方面迅速撤出入侵地 点,停止反华煽动,并同中国开始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谈判。 10月2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一大批印度武装人员侵入中国境内的空 喀山口以 南地区,向一支中国巡逻小队发动武装进攻,中国巡逻队被迫还击。当时担任印度 情报局局长的莫立 克在他后来所写的回忆录中承认,空喀山口事件是印度挑起的。 周总理建议:根据1960年 11月2日周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在新德里达成的协议,中印双方从当年6月到12 月轮流在北京 、新德里和仰光进行了会晤,最后于12月12日提出了报告。后由中国方面出版的报告,中文 本厚达500来页,封面红色,又简称为“红皮书”。但在这本厚书里,除了书首由中印双 方 官员签署的共同报告三页和共同商定的议程一页以外,其后的中方和印方报告都是各说各的 。双方 各自阐述自己的道理,并就对方的阐述加以评论……实际也就是批驳。不过,双方仍 然“希望本报告能 加深对中印边界事实的了解,并有助于两国政府对边界问题的进一步考虑 ”。 中印双方在三地的三次会晤,共开会47次,其中在新德里就有19次。新德里会晤期间中方的 准备工作 都是在使馆进行的。 据当时正在我国驻印度大使馆任职的成幼 殊女士回忆,中方官员,包括顾问等, 无日无夜,废寝忘食,实际费了许多精力。作为外交 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在后来“上演”的中印“照 会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说:在“照会战”期间,我们日夜迎战,全力以赴。夜半司长紧急约见印度驻华临时代办时,东 楼灯火通 明。边界处人员陪见并作记录,我也曾参加。口译由翻译室派人承担。我们的大量 准备工作要十分谨 慎细致。一些看似简单的示意图线条,都是依据摞摞古今中外地图反复研 究比较的结晶。那些入侵地 点都要反复查证,弄清经纬度和有关情况,准确标示。一些关键 性的点和线,连纸张伸缩造成稍许移 位都是不允许的。公开发表的都由测绘部门绘成。起草 照会稿,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措词要恰如 其分又尽可能避免雷同。同时,还必须及时出 手,不容耽搁。我们有的同事因此得到“殷千图”、“ 裘百照”的雅号。 那时,国内各种出版物的有关图文也送来审阅,应接不暇。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部内 外、国内 外各方面的配合,而决不仅仅是几支笔所能对付的,只不过时势把我们推到了旋涡 之中。 当时有些重要照会稿由一位司长带上一两个主管人员去乔冠华那里研究,当场起草或者修改 重写。 那时候乔是部长助理,仍主管政策研究室。我们的工作往往是在下班后去他家里进行。这种 场合虽然 参加有限,却也难忘。记得那时乔总是一面构思,一面摇晃着脑袋朗朗念出声来, 就是西方人所说的 “大声想”(thinking loud)。在场的人可以和他一起听到,一起想和议 论。他自己也发表意见,包 括否定原来的说法。讨论比较多的是斟酌政策口径和火候。这时 ,他手边总有一小杯茅台之类的好酒 ,仿佛是他文思的催化剂。 程湘君主编:《女 外交官》,第89~90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 在中印两国的“照会战”中,中方曾发出数百份照会,大多出自乔冠华之手 ,其工作量之大可见 一斑 。 印度政府对于中国政府的和解诚意,对于中国单方面停止边境巡逻的做法,都未予以响应, 甚至有时 还当作有隙可乘。于是,人们看到,在两国官员就资料问题举行的会晤结束后, 印度军队先在中印边 界的西段,后在东段,越过实际控制线,侵占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土。仅 1962年上半年印度就沿所 谓“ 麦克马洪线”建立了大约24个新哨所;6月起,印度军队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 线北的扯冬地区 。印度军队在入侵过程中不断地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武装挑衅。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继续发出谈判的建议。10月17日,印军在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开始了猛 烈的炮火 攻击。10月20日清晨,印军终于按照尼赫鲁的命令开始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中国 边防部队忍无可忍 ,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10月24日,即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的第四天,中国政府为了停止边境冲突、重开和平谈判、 解决中印 边界问题而发表声明,提出三项建议:(1)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 平 解决。在和平解 决前,中国政府希望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 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 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2)在印度政府同 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 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 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和西段,中 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 。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 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3)中 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 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 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 便,中国总理愿 意前往新德里进行会谈。中国政府在三项建议中所说的实际控制线,是指1959年11月7 日 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的存在于当时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这就表明,中国无意利用自 己在自 卫反击中取得的进展,而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另一方面,中国也决不承认19 59年以来,印度 越过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所侵占的大片中国领土。 中国边防部队在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在 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从12月1日起开始从中 印边界全线主动后撤,至1963年2月28日全部完成后撤 计划。 后来形势的发展,虽然印度仍不时地制造一些小的挑衅事件,并且继续顽固地拒绝谈判,但 是中印边 界基本保持了平静,并得以维持下去。   
亚非风雨(2)
周恩来总理于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率中国代表团出访亚非欧14国,这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间最长、出访国家最多的一次重大外事活动。代表团 主要成员有:国务院副 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孔原、国务院总理办 公室主任童小鹏、外交部副部长 黄镇、部长助理乔冠华、新闻司司长龚澎等。乔冠华、龚澎 夫妇随周恩来、陈毅一起出访,负责代表 团访问活动的新闻采访和发布。他们先后去了阿联 (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突 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 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历 时72天,行程十万八千里。 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全程。这次访问,对发展 中国家和中国延续 至今的友谊和密切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乔冠华无论出现在什么 地方,都颇受欢迎。因为他总是首 先尽可能地弄清周总理将访问的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而 且 从不嫌麻烦,总是高高兴兴、仔细听取各方 面的意见,即使听到完全相反的意见也从不恼怒 。他创造了善意的、相互理解的气氛。 新中国政府首脑首次出访非洲,并且一次访问那么多国家,这是一次十分引人注目的重大外 交行动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加速崩溃。昔日被称为“黑暗大陆”的 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 起云涌,先后有30个国家获得独立,史称“非洲独立年代”。在19 55年4月万隆会议时,非洲的独立国 家只有4个;到1963年底,已有34个。周恩来在万隆会 议上同非洲已独立的4个国家的代表第一次有了 接触。到1963年底,中国已同12个非洲国 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一些非洲国 家的领导人相继到中国访问。 这时,美国、苏联从各自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利用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以“经济援助”、 “技术合 作”为名,加紧对非洲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并挑拨这些国家同中国的 关系。 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公开化和中印边界冲突的发生,也在亚非国家中产生不小影响,有 些国家对 中国政府还存在种种疑虑。 在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国际形势面前,作为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出访这些国家,支持他 们反 对帝 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就共同关心的保卫世界和平、加强亚非国家团结、促进友好 合作关系等问 题,广泛交换意见,打破美国、苏联、印度从几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孤 立 中国的局面,这对当 时的中国外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这时中 国的国民 经济已从严重困难中 摆脱出来,开始全面好转,又使几年来一直肩负着国民经济全面调整重 任的周恩来总理,有可能抽出 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这次出访。 周恩来一行所访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在赤道线附近。一月的北京正值严寒,但代表团 成员早已忘得一干 二 净;相反,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炎热”。他们真切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热情 和友好。 几内亚共和国,西濒大西洋,与马里等国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热带风光的国家。1月21 日上午,当 中国代表团飞抵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时,宛如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火炉”。 因为在首访非洲所受到的倾城欢迎中,几内亚尤为突出。在机场上,塞古?杜尔总统 让礼兵鸣放了二十 一响礼炮,这显然是按国家元首的规格来接待周恩来的。科纳克里全城的 群众更是热情。按几内亚方 面安排,在机场休息室稍事休息后,立即乘敞篷汽车前往宾馆。 敞篷汽车共有四辆:杜尔总统陪周恩 来乘一辆,其他三辆分别由几内亚国务部长、外交部 长 、国民议会议长陪同陈毅、孔原、黄镇乘坐。 当时新华社记者给《人民日报》发回的报道是 这样描述的: 从机场到宾馆的十五公里的公路两旁,密密层层的群众夹道向周总理欢呼 :“中国……几内亚友谊万岁 !”当成千上万的市民热情洋溢地向中国客人挥舞手帕的时候 ,大街变成了一条白色的河流。 有许多人爬在沿街的屋顶上向中国客人欢呼。 一路上,都有男女老少表演各种民间歌舞,尽情地敲打着在欢庆节目和欢迎贵宾时用的“塔 姆塔姆” 鼓,向中国贵宾表示欢迎。 鼓声,巴利风(木琴)声以及其他各种非洲乐器的动人的音乐,给这个城市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 今天,科纳克里的市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当车队缓缓驶过的时候,几内亚姑娘唱起 了 歌颂中国 ……几内亚友好的歌曲……据《纵横》编辑部编:《新中国外交大写意》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87页。 周恩来和陈毅更是以生动的笑容,向欢呼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当车队行至卢蒙巴印刷厂时 ,欢迎的 气氛达到了高潮。敞篷汽车不得不在人山人海中停下来。这时,早就等候在那里 的两名几内亚女工在 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向周恩来献花,然后又以几内亚民族特有的 传统赠送几内亚出产的柯拉果 …… 好不容易,汽车才缓缓开到位于海滩旁边漂亮的“美景别墅”。这是一座按几内亚民族风格 建造的宾 馆,客厅里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杜尔总统的巨幅画像。尽管工作人员已作好了安 排,但杜尔总统似乎还 不放心,他亲自陪同周恩来到了卧室内,直到观看各处都准备妥当后 ,才慢慢离去。当晚,杜尔总统 和夫人举行盛大的文艺晚会,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接风。 周恩来在文艺演出开始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 话。他说:我们带着中国人民对几内亚人民的 真挚友谊,前来访问你们共和国,我们有机会同总统阁 下,同几内亚各界人民的代表欢聚一 堂,感到亲切和愉快。几内亚政府对我们的殷勤接待和人民对我 们的热情欢迎,使我们深受 感动……几内亚人民可以相信,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 族独立、发展民族 经济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将永远是几内亚人民可靠的、 忠实的朋 友。 一天傍晚,晚饭后正巧没安排外事活动,周总理便提议:大家到临海的宾馆外面去散散步 ,松弛松弛 。沿着海岸线,大家很惬意地跟着周总理漫步林间道,欣赏着热带海滨的美,感 受着赤道线海面的独 特气息和随海风飘来的热浪。 突然,周总理招手把摄影师杜修贤和陈毅的秘书杜易叫了过来,让他们俩站在一起,看着他 们 笑而不 语。二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奇怪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儿,周恩来才 扭头问陈毅: “老总,你看看老杜像不像非洲人?”杜修贤整日扛着摄影机在阳光下跑,自然要比其他人 黑一些。但 他没料到总理以此开起了玩笑。 陈毅也饶有兴趣地回答: “可不是么!非洲的太阳硬是太厉害喔。”没想到周总理更风趣地指着“二杜”说道: “你叫杜易,几内亚的总统叫杜尔,我看啊,”他指向杜修贤:“你老杜就叫杜山,一(易) 二(尔)三( 山),不是正好嘛。” 陈毅以他那元帅外交家的风度开怀大笑,一口四川腔渲染了气氛:“哈哈……对头对头,杜 氏家族。 一二三。一家子兄弟!” “杜山”,这个在异国他乡从周总理那里拾来的名字,后来居然比杜修贤的本名还叫得响! 自从抵达科纳克里当天接受几内亚群众按民族传统赠送的柯拉果后,周总理对几内亚以及非 洲的水果 印象极深。1月23日这天,塞古?杜尔总统陪同他乘汽车前往金迪亚市访问。在这 个市里,他还特意参 观了水果研究所,了解热带水果的情况,使中国客人们大饱眼福。 从金迪亚回科纳克里时,杜尔总统又换了花样。他执意要与周总理一起乘直升机回去。几内 亚大部分 为高原和山地,在热带气候中乘坐直升机是有一定危险的。大家私下向周总理表示 了担忧 。没想到周 总理说:人家总统能坐,我为什么不能坐。说完就跟着上了直升机。大家赶紧坐 上汽车追赶,还不断 地仰望天空,为总理和总统的安全捏着一把汗,直到看见直升机安全降 落,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随员们知道,周总理是从来不怕危险的,他一生多次遇险、 履险,每次都化险为夷。 1月26日晚上,在即将结束对几内亚的访问时,周恩来特意设宴招待杜尔总统。宴会之后, 代表团又在 大西洋畔的“美景别墅”宽敞的阳台上,举行告别招待会,与杜尔总统等人告别 。随后,前往科纳克 里机场。 午夜,周恩来在机场向几内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发表了早已准备好的告别词。不同的是 ,这份告 别词在发表的当天,周恩来让乔冠华紧急做了修改。修改起因于几内亚独特的歌 舞。 这天白天,即将离开几内亚的周恩来,脑海中又回荡起他那天晚上所看过的几内亚歌舞, 他 在几内亚 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歌舞所蕴藏的生命力。他觉得在告别词中应该表达这种感受。 随即,他给随行的 乔冠华写了一个意见稿: 冠华:请将告别词中加上下述一段意思(文句请你们改写),即:几内亚人民在民主党和总统领导下,大力推动和支持非洲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在几内 亚的歌舞 中,不仅强烈反映出几内亚人民的历次反帝斗争,而且广泛歌颂非洲各国人民的民 族独立活动。卢蒙 巴的名字在几内亚人民中同几内亚民族英雄萨摩里?杜尔一样受人尊敬, 受人怀念。这些充满着政治内 容的革命歌曲的传播,大大鼓舞着非洲人民的民族觉悟, 促进着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周恩来一月二十六日据《纵横》编辑部编:《新中国外交大写意》,第289~290 页,中国文史出版 社2001年1月版。 午夜零时30分,在周恩来发表完告别词后,代表团踏上专机,前往第八个非洲国家苏丹共和 国访问。 之后,周恩来一行还访问了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 按原计划,代表团回国后在昆明、成都稍事休整,过完春节将再访亚洲三国缅甸、巴基 斯坦、锡兰(今 斯里兰卡)。这就是后来所指的“亚非欧十四国之行”。 3月(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