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部分阅读
可这样的事不能不防着点儿。***女人们细细一回想,便忆起许多破绽:男人们看女面匠画画时,却不看画画,老往女画匠脸上身上瞅,眼神很是暖昧不清;女面匠出门画画时,男人们常常驻足张望,竟忘了手中的活儿。
这些死鬼男人!
“也别尽怨男人。这城里的女人穿衣长相也太惹眼了。还有见男人时那笑模样,那说话声气,狐狸精似的!”这是公论。
支面匠的形象在小村女性公民的心目中褪色了。
内当家一道禁令,男人们没谁再去看女面匠画画了,只是虎娃除外。
虎娃能有此幸运,一是沾了地利便宜,二是内当家珍珍宽宏大量,三是他的长相丑陋。
再后几日,生了一件奇事。女画匠的形象在小村男性公民的心目中也黯然失色了。
最先报道这一奇闻的是一个在河边放羊的半大男孩儿。
“看哩,女面匠在河里耍水哩!”
男孩虽对世俗之事懵懂,却对女人白日下河耍水颇感新奇。
时值中伏上午,火老虎正逞威风。在地头树荫下大张着口喘气歇息的几个男性公民听到喊声,先是一愣,面面相觑。俄顷,跌跌撞撞朝河边跑去。
“在哪达?”先到者喘着粗气问。
“看!”新闻报告者指点着。
几个男人引颈张望,讨论着一个最为关切,同时也最为担心的问题。
“脱光了衣裳?”
“不会吧。”
“脱光了,你们看!”
赫然一堆衣裳,正是女画匠的。
是牙疼病犯了?还是新奇的现刺激得牙床痒?
干活的人们都朝河边聚来,不知出了什么事。到了河边,间,议论纷纷,中心问题是衣裳的问题。
男人们放肆地笑着,说着粗话。女人们往地上吐着唾沫,溻得贴在身上的衣裳往严实里拉,似乎有人要脱她们的衣服。
便都明白了。一时下意识地把被汗水女面匠向岸边游来。男人们都睁大了眼睛。女人们虽说骂着“羞死人了!”
却没有谁走开。
女面匠上了岸,竞不是光屁股!
男人们很失望,眼睛却睁到了最大限度。能如此近距离地目睹一个女人的风采,也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幸运。
女人们虽说没有看到她们想象中的丑模样,却也惊愕得一塌糊涂。珍珍竟然捂上了眼睛。
女画匠不以为耻,反而笑盈盈的,招呼大家下河洗澡。
“真热,下河洗洗吧。”
平日男人们也是下河的。几个毛头小伙儿跃跃欲试,却谁也没敢下。小村虽地处偏僻,却村风纯正。男女混杂下河,成何体统!珍珍最先灵醒过来,连呼“娃他大!”虎娃竞没听见,痴痴地看女面匠。
内当家勃然大怒,几步抢上前,在男人的光膀子上狠扇了一巴掌。
“死鬼,丢了魂了!还不往回滚,不怕脏了眼!”
虎娃如梦初醒,白知对媳妇有愧,不敢辩解,诚惶诚恐跟在珍珍身后走了。
接着,众人都灵醒过来。大姑娘们躲瘟神似的逃走了。女人们骂着男人:“死鬼,往回滚!”毛头小伙儿心里虽不忍离去,却竞都走了。
白此,女面匠的形象在众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没谁再夸她手艺高学问大了。并因此而祸延到城里所有女性。
“城里女人都是这熊样!不知羞耻!”小村的人都这么说。
再没谁去看女面匠画画了。虎娃也失去了幸运,被珍珍严加管束起来。
虎娃小两口脸上没了得意之色,也没了捡到宝贝的荣耀和白豪,反倒像做了贼,没脸见人。珍珍开始大吃后悔药,悔不该当初留女画匠住宿。现在撵她走吧,心肠软的女主人做不i出这样的事。
最终,珍珍还是做了出来。
一日上午,虎娃下地回来,赤日炎炎,他只穿着一条短裤。他的五官不怎么对得起众人,可那伟岸的身躯和那饱满结实的肌肉却无人能比。
女画家隔窗看见这一形象,竟不回避,反而跑出屋来,看一件稀罕物件似的仔细瞧着,半晌,出一声惊叹:“真美!”
3.一(3)
被一个女人这么看,虎娃慌了神,急忙要穿衣裳。
“别,别。”女面匠却慌忙拦住,“大哥,上屋里来。”
虎娃呆了,喊他这样进屋是啥意思?张目四望,珍珍不在家,心中不免火烧起来,却也砰砰乱跳。
“进来吧。”声音甜美,加之恳切,不由虎娃不进去。
虎娃怀里揣着几只小兔,进了屋,心里胡思乱想。女画匠却搬来凳子,摆弄他坐好,拿小了面笔。
原来是要面他。虎娃竟暗暗长出了一口气,很为白己的胡思乱想而羞愧不安。
女画匠并没有现他的羞愧不安,只是作面。
虎娃便英雄似的,昂挺胸端坐,目不斜视。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希望:把他面得美一点儿。因为,珍珍老说他丑。
就在此时,珍珍串门回来,现如此景,不愿多想,怒气冲天,一步抢将进来,伸手就给了丈夫一个嘴巴。
“天杀的,背着我干这日脏事!”
虎娃先是一蒙,随即灵醒了,急忙分辩:“不不,不是我……”
又是一个嘴巴。
“背的牛头还不认赃!”
女画匠惊呆了,不知出了啥事,急忙劝架:“大嫂,别这样!”
珍珍对女面匠早有积怨,矛头立刻调转过来:“都是你这狐狸精!给我滚出去!”
女画匠呆住了,眼里蒙上了泪花。
虎娃跺着脚说:“你这人真个是!人家只是画画!”
“好呀,你还护着她,我不活了!”珍珍一头撞了过来。
虎娃抵挡不住,退出屋子。珍珍穷追不舍,兼之边哭边骂,伸i出五龙爪,直取丈夫的面目。忍无可忍,虎娃被迫还击。于是,小院里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夫妻之战。
当天下午,女面匠便滚了。
据那个放羊的男孩说,女画匠临过河时对他说:“这地方山好,水好,风景好,人也好。就是太那个了。”不知为啥,好像还掉了泪。
“太那个了”是什么意思?小村的人都不懂,似乎也没人去追究,去弄懂。
女画匠走了,小村突然像少了什么,众人也似乎觉着丢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
不知从啥时起,有几个野一点儿的闺女忽然梳起了马尾巴头。不多久,大姑娘小媳妇都梳起了这种式样的头。大家都彼此彼此,没谁说有啥不好。
珍珍和虎娃和好了。珍珍忽然现丈夫并不丑,且有许多以前从没有现的可爱之处。夫妻恩爱顿时倍增。
一日虎娃下地回来,惊奇地现珍珍竟然穿着一身挺眼熟的日怪衣裳。细细一恕,城里来的女面匠穿过这式样的衣裳。可惜珍珍的裁剪缝纫手艺差了一些。
原载2011年4期《天津文学》
1.一(1)
小陈村要唱大戏了,时间定在了关帝庙会一一四月初八。
大前年唱了,前年唱了,去年唱了,今年当然也得唱。
唱戏是热闹事,更是脸面上的事,也是花钱的事。热闹事是娃们的,不能扫了娃们的兴,得给几个吃嘴钱;村里唱大戏是脸面上风光的事,要请七姑八姨六舅五妗子,饭食烟茶少不得,还需是过节的排场。这且都不说,单是戏价,老人头的大票子要数五百二十张!
分了地分了牲口,村里也没个企业,白然没得钱的进项,哪里弄这么多钱去?牛毛得从牛身上拔,按人头往下摊派。小陈村拥有男女老幼村民八百六十口,每人应摊派人民币六十一元四角七分。
这是陈四老汉在高中读书的小儿子用计算器算的,不会有错的。
摊派款子不比分红,是个麻缠事。去年摊派计划生育费,每人不过一块五毛钱,可村长大成踏破了两双鞋,磨掉了嘴唇一层皮,却硬是收不上钱来。气得大成一跳三尺高,骂了半天街。
不指名道姓,就是骂个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也没有谁理茬。
这是小陈村的村风民俗。
如此之事,实在是一桶难喝的泔水。
收戏价摊派款子的任务理应由村长陈大成去完成,却由陈四老汉专了此权。陈四老汉一不在党,二不为官,三不是村里辈分最高者,何以要来喝这桶泔水?
白有原因。
小陈村村民自古以来务农为生,从没出过秀才之类的雅士,六十以上年纪的仅陈四老汉识文断字。他幼年时出门学过相公(店铺售货员),跟掌柜的学过一些字,拿起密如蝌蚪的书本能琅琅地读,很令人羡慕。老汉最喜爱一本《三国演义》,不敢白夸倒背如流,却也烂熟在心。饭后茶余,老汉便给众乡亲讲一段《三国》,聊补寂寞。因此,深受众人的尊敬和爱戴。由此,村民也生出了对读书人的仰慕之。不久,村里办起了小学,众人纷纷把娃们送了进去,期盼着后人能有个好前程。娃娃们念完村小,又到公社(现在的乡镇)办的中学念书去了,年年也有去考大学的,却每每名落孙山。好不晦气!
“先人埋错了地方。”众人叹着气,这么说。
大前年,小陈村的风水突然好转起来。陈四老汉一儿一女双双中了榜!儿子考上了京城的一所重点大学,女儿比哥哥差池些,也被省城一所大学录取了。这是小陈村开天辟地的大喜事,一村人饭后茶余都在议论这件事,纷纷前去向陈四老汉道喜。
“四叔识文断字,教子有方!”来陈四老汉家贺喜的人都这么说。
陈四老汉满脸堆笑,连连拱手:“重了,重了。是祖上右德,神灵庇佑。”祖上有德,众人毫不怀疑。四老汉的父亲是个大好人,人称“陈善人”。
可这个“神灵庇佑”从何说起?
有好事者仔细打听,方知陈四老汉在家供奉着关帝爷,早晚一炷香,从没怠慢过。
“啧啧!”众人不知是惊叹四老汉的虔诚,还是惊叹关帝爷的神灵。
陈四老汉的儿女去京城和省城读书那天,老汉杀了一口猪宰了一只羊给关帝爷还愿。那场面和那份儿虔诚使小陈村村民大开眼界,连连咂舌,惊叹羡妒不已。
到了春节,以陈四老汉为,几个上年纪的人操办起了村戏,说是给关帝爷办庙会。村里拿不出钱来,四老汉不辞劳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挨家挨户游说,搞募捐。
关帝爷庙会到了,咱们给关帝爷热闹热闹,求他老人家保个风调雨顺、
四季平安。大叔,您老意下如何?
二哥,这是顺娃的媳妇吧。你好福气,咱给关帝爷操办台戏。保佑你早早抱个胖孙子。咋样儿?
大侄媳妇,狗娃子今年要考学了吧?甭叫娃给猪拔草了,好好把书念,今年给咱村再添个大学生。
唱戏的事你知道了吧?关帝爷神灵着哩,好好许个愿,娃考学的事十拿九稳!
关帝爷的丰功伟绩由于陈四老汉的长期演义宣传,早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2.一(2)
关帝爷胯下胭脂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神人的形象早已镌刻在小陈村村民的心目中了。***加之去年八月间陈四老汉那场还愿壮举,以身作则,堪为楷模。现在陈四老汉又如此这般地宣传鼓动,谁能说个“不”字?就是割身上的肉,也没人嘴上喊疼的。
唯恐捐少了心不诚,关帝爷怪罪下来将如何是好。
于是,踊跃捐款,不亦乐乎。
这是始料不及的,陈四老汉乱了手脚。可他到底是精细人,便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心动神知,不必这么争。我看这么办,按人头往下摊,不偏着谁,也不向着谁。”
真是好主意!
时势造就英雄,陈四老汉被众人推举为村戏的主办人。为此,村长大成不痛快了好几天。
说来也真是奇怪,七月大考,小陈村又有两名学生高中丁,关帝庙会便又唱戏。来年又有中榜者,于是接着唱。
“关帝爷这神真是灵验!”小陈村村民众口一词,都这么说。
于是,说啥每年关帝爷庙会都得唱戏。陈四老汉便也专了操办村戏的大权,任劳任怨,忠心耿耿。
去年,却一时疏忽,弄出了后悔不迭的事。
挂灯(这里称唱头台戏为挂灯)的那天晚上,唱的是《铡美案》。戏无疑是好戏,演员很卖力。那个唱黑头的演员更是喊破了嗓子,中途众人还给他披了红。演到铡陈世美时,黑头的嗓音高亢洪亮,震耳欲聋,众人齐声喝彩,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待到大考之时,小陈村竟然剃了光头!众人惶惑了,细细一想,一致认为问题出在了今年的头台戏上。怎么能唱《铡美案》呢?陈世美再不好,可也姓陈!
说不定还是他们的老祖宗哩。再说那陈世美是何等之人?是驸马。何以当了驸马?因为中了状元。铡了陈姓状元郎,不是铡断了陈家的好脉气嘛!
小陈村村民灵醒过来,连连叫苦不迭。作为村戏操办人,陈四老汉更是悔恨不已,深感对不起众人。
今年说啥也不能再有半点儿疏忽,一定要把戏唱好。
连日来陈四老汉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挨家挨户收摊派款;接着外出订戏,差旅费掏白个儿的腰包;再接着召集人筹借木料搭戏台,拿出了白个儿的棺木做搭板;紧接着给剧团办伙食,一日误了白个儿的三顿饭。众人都说:“如今的干部都要像陈四老汉这么尽心给大伙儿办事,谁还能有啥说的。”
其实,陈四老汉也是有一点儿私心的,他还有个小儿子,叫陈小柱,今年读高三。他期盼着小儿子能跟他的哥哥姐姐一样跨进大学的校门。
每日半夜时分陈四老汉才能回家歇息。上了炕,便觉得腰酸腿疼,不免要捏着拳头在腰眼上捶一阵。
还在灯下苦读的高三学生忍不住问:“大.你这么跑图个啥?”
“还不是为了你。”
“为了我?”高三学生茫然了。
“求关帝爷保佑你考上大学。”
“大,你真迷信!”未来的大学生并未受感动,反而批评起老子。
陈四老汉白然不甘心挨儿子的批评,口气威严起来:“你娃娃家知道个屁!
好好念你的书!”
儿子却又说:“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给我们讲,世界上没有鬼神的。”
陈四老汉愤然了:“你那老师肯定是个白先生,没神哪来的人?”气愤之下,他忘了关云长是死后才封了神的。
“书上也说是没鬼神的。”儿子见抬t出老师无效,便搬出了书本。
老子却哈哈笑了:“哪本书上说的?我咋不知道。《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写得清清楚楚:’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古圣贤为伟人写书立传,
村戏l难道不如你个嘴上没毛的娃娃?笑话!”
神灵绝对是有的,心诚则灵。陈四老汉对此深信不疑。
“那都是瞎编的。”高三学生咕哝了一句。
儿子竟敢这么歪批《三国》,陈四老汉勃然大怒:“放屁!你也给我瞎编一个来!”
3.一(3)
老伴在一旁见老汉了火,急忙对儿子说:“时候不早了,快睡去吧。”
高三学生脸上有不平之色,却慑于老子的威严不敢再顶撞,低头收拾桌上的书本。
老子却又了话:“这会儿就去睡?不怕睡扁了头!”
老伴说:“鸡都叫头遍了。”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他不下功夫能考上学?这么惯着他,是害了他,你真个是老糊涂了!”陈四老汉狠狠瞪了老伴一眼。
老伴不语了。
高三学生不敢违抗父命,也深知父亲是为了自己好,对灯又摊开了书本……
庙会的前一天晚上挂灯。
乡下很少有娱乐活动,方圆十村八寨的人都赶来看热闹,戏台下人头攒动,各类小吃摊应运而生。邀请亲朋好友、哥们儿相聚、姊妹重逢、扶老携幼、呼儿唤女、嬉笑怒骂,白有一番热闹景象。
改作校舍的关帝庙又恢复了最初的用途。关帝爷的金身塑像早些年被“红卫兵”小将们砸了,新的金身未塑(正在酝酿筹划之中),山墙正中,贴着一张大红纸,上书一行醒目大字:关圣帝君之神位这真有点儿委屈关帝帑了。不过委屈是暂时的,据陈四老汉透露,明年要为关帝爷重塑金身。
庙内一片香烟缭绕,香案上摆着乡下人罕见的四时鲜果和美味佳肴。香案前跪倒了一大片善男信女,除了小陈村的人,还有许多外村人,祈祷声一片叽里咕噜,仔细聆听,后面几个跪地的老婆婆在祈祷关帝爷保佑儿媳妇生个大胖孙子,绝对不要孙女。
不知何时,骑胭脂赤兔马挥青龙偃月刀驰骋疆场的关云长夺了送子娘娘的权?恐怕熟读《三国》的陈四老汉也不得而知吧?
一阵紧锣密鼓响过,大幕徐徐拉开,唱的是《铡美案》后本。这是陈四老汉征得全村人的同意点的戏。故事讲的是:陈世美之子英哥长大成|人,投奔边关,报效国家,杀敌立功,并救了公主后招的驸马张元帅之命,后与驸马的千金结为秦晋之好;而秦香莲为报韩琪救命之恩,把女儿冬妹许与韩琪之子,结为良缘,皆大欢喜。
演员忙了,陈四老汉便才得了闲。他找来大成,嘱咐年轻的村长散戏后替他代劳,收拾收拾摊子操操心。大成能得此信任,一扫多日心里的不痛快,满脸的肉都在笑,连声说:“四叔,你放心,你放心,这些天你忙扎咧,快歇歇去吧,我会料理好的。”
歇还得往后搁搁,还要忙自个儿的私事。
陈四老汉先奔关帝庙,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默默祈祷,内容是关于小儿子考学一事。
再后是要回家看看。年年防旱、夜夜防贼,这是古训。今夜晚关帝爷去凑热闹,不可能保佑家里平安无事,得白个儿多多操心。
门没有上锁,老汉心里一惊,随即又释然了,一定是儿子在家用功。进得屋来,却是老伴。老汉的脸孑l阴沉下来:“小柱子干啥去了?”
“看戏去了。”老伴回答。
老汉冒火了:“你真个是,不能管着他点儿!”
“娃说他闷得慌,出去散散小。”
“由着娃哩!”
“整天价把娃圈在屋里,能不心慌么?”
“头长见识短!”
陈四老汉怒气冲冲地c出了屋。他要找儿子回来。书得白个儿念在肚里,关帝爷能保佑你的时运,说啥也不能替你上考场。陈四老汉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戏台下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人头,又不是大天白日,上哪达去找儿子?大声呼唤吧,锣鼓弦索声,再加上台下的吵闹声,就是喊破嗓子,儿子也未必能听见。
这事难不倒陈四老汉,几年办戏积累了经验,他知道此时该怎样去找儿子。
他径直来到后台,对管理扩音机的小伙子耳语了几句。功夫不大,大喇叭就传出了震耳的声音:“陈小柱赶快到后台去,有人找!有人找!”
村戏l小柱的耳朵没毛病,立时就听见了,赶紧去后台,心里直嘀咕:是谁找他哩?有啥事?到了后台,原来是自己的老子,一张上了火的脸正对着他。
4.一(4)
儿子惶然地问:“大,有啥事?”
老子威严地说了一句:“回家去!”
父命不可违,尽管小柱肚里一百个不愿意,可还是跟父亲乖乖回了家。
“你不在屋里看书,跑出去瞎逛啥哩!”刚才没训斥儿子是老子见那里人多,给儿子留了脸面。“再过两个多月就要考学了,你知道吗?你是学你哥你姐的样,住高楼吃白米细面挣公家的大票子呢,还是想跟你老子一样戳一辈子牛尻子(种庄稼)呢?那戏有啥看头?考上了学,捉了公家的事,好戏你天天看!”
高三学生被老子训得一声不敢吭,赶紧对着青灯去翻他的书本。
家里的安全不用操心了,老伴便去戏台瞧热闹。这时陈四老汉省了一份心,松了一口气,却觉得头有点儿晕乎,走路身子都有点儿飘,他明白是累的了。
这些日子没黑没明地跑,他实在是太乏太累了,他想上炕躺一会儿,可心里觉着有件啥事还未了。他在脚地转了几圈,却怎么也记不起是啥事。他在肚里直骂白个儿:“把他家的,才过六十忘性咋就这么大,真个是糊涂了!”
终于想起来了。他慌忙来到明间,墙正中央挂着一幅古面,面的是关帝爷。
关帝爷坐在申央,一手捋着美髯,一手捧着书卷,丹凤眼微眯,潜心攻读,左有关平捧印,右有周仓扛刀。其其景令人肃然起敬。
这幅面是大前年陈四老汉赶集时以三十元的高价请回来的。卖面人当时要价五十元,四老汉以他少有的耐心跟卖面的搞价钱,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少出了二十元。关帝爷白到陈四老汉家安家落户,颇受青睐,早晚一炷香,从没间断过。今日儿竟差点儿忘了上香,四老汉有点儿诚惶诚恐。
陈四老汉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叩了三个头,白然又为儿子祈祷了一番。
罢了,老汉回到屋子,里间的灯火通明,儿子正叽里咕噜地念着一种古怪的文字。老汉知道那是外语,进大学的门槛是要考这个的。关帝爷懂外语吗?《三国演义》上没讲,老汉不得而知。
老汉笑了一下,放心地躺倒在炕上,头一挨上枕头,便打起了呼噜。
老汉操得心太多了,实在太乏太累了。
原载2010年五期《延河》
1.一(1)
大王庄修了座庙。***
政府不会给这笔钱的。村里有个砖厂,算是个企业,却获利甚微,不够给村干部开工资。修庙的钱是众人募捐来的,并没有做多少动员工作,只是以王二老汉为的几个老汉在村里宣传了宣传,捐款却很踊跃,数目也很可观。
于是,庙就修成了。
有庙就得有神。该供奉那位神呢?
“关王爷!”王二老汉提了一位候选神。
有人有异议,提出了另一位候选神:“送子娘娘!”并说出理由:“如今娃娃金贵,求娘娘保佑,家家都生带把的。”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送子娘娘力挫骑胭脂赤兔马挥青龙偃月刀的关王爷,荣登塑金身的席位。
给送子娘娘塑金身需请个塑像高手。大伙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本村的旺财老汉。彩塑是旺财老汉的祖传手艺,他是第四代传人,塑像几十年,在方网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可叹的是老汉前年得了半身不遂症,躺在炕上连水火都送不利。
仅次于旺财老汉的彩塑高手就是旺财老汉的儿子一一智娃。其实,智娃的手艺在他的老子之上。他白幼随父干这行当,耳濡目染,加之聪颖过人,心灵手巧,手艺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可在众人眼里,他的手艺不如老子。“姜是老的辣。”村里人信奉这句话。智娃是不能和父亲争比手艺高低的,只好屈居第二。
旺财老汉有病下不了炕,那就只好请智娃来给娘娘塑金身。
被众人公推料理这一摊事的总管王二老汉去找智娃。智娃很干脆地应承了这活儿,当即给王二老汉开了料单:两米长碗口粗的油柏两根,金粉一大包,红、黄、蓝、绿、紫各色染料各一筒,黄泥一堆,稻草一大捆,黑玻璃球两颗。
料很快就备齐了,王二老汉问智娃要不要人帮忙。智娃说不要,人多了乱,这是个细活儿,怕人打扰。
第一道工序是把柏木做成十字架。竖的一根是娘娘的身子,横的一根是肩膀。当然“肩膀”太长,这好办,锯下多余的一节就行。然后扎上稻草。稻草吃泥巴,好做活儿。
智娃拿锯在手,仔细看那木头。王二老汉还真会办事,这两根木头是地道的上等货,线打的笔直,没一个结疤,油光光的照人,散着一股清香的油脂味。
“真个是好东西!”智娃不白禁地出一声赞叹,沉思半晌,放下手中的锯,去倒腾那堆黄泥。
2.二(1)
晚上,老婆搂着儿子响着细微的鼾声。***智娃却没瞌睡,灭着灯抽烟想心事。
爹在隔壁房间不绝声地咳嗽起来。智娃捏灭烟,披上衣服来到爹的房间,轻轻地替爹捶背。半晌,旺财老汉才止住了咳声。
智娃说:“爹,我请大夫去?”
旺财老汉摇头。
老汉名字叫旺财,可这辈子他的财没旺过。他彩塑手艺虽高,却摊上了个药罐罐老婆,挣的钱都塞进了药罐罐,最终老婆还是走在了他的前头。打他得上了这死不了活不旺的冤孽病,连累儿子的光景过得都没起色。幸运的是儿子和媳妇对他很孝顺。
老汉喘过了气,说:“我不咋,你睡去吧,明日儿还要干活哩。”
智娃给爹掖了掖被子,关了灯,轻轻地带上了门。
月到中天。清亮的月光从树叶中筛落下来,斑斑驳驳地洒了一院。一阵夜风袭来,智娃把衣服往紧裹了裹。一没留神,脚下一绊,他打了个趔趄。定下神来,他看清是根木头。再仔细看,是前些日子伐倒的椿树。
人秋以来,旺财老汉的病日渐沉重。智娃看出,老爹不久于人世。他想给爹把寿材做了,却没有做档板的木料。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去买,他便把院中的椿树伐了。用椿木做档板他又于心不忍。老辈人都说穿山甲吃人尸,却最怕柏木气味。有钱人家都用柏木给老人做寿材,贫穷者做不起柏木寿材,但也要用柏木做档板,以防穿山甲。老爹的寿材没有一块柏木料,万一被穿山甲……他都不敢去想这事。
智娃盯着脚下的椿树,沉思良久,一咬牙弯下腰扛起,出了家门……
3.三(1)
第二天清晨王二老汉去庙里,看到娘娘的身子已塑起,智娃正满头大汗地往上抹泥巴。***
王二老汉惊喜道:“这么快!你昨晚一宿没睡?”
智娃笑了笑,算是作答。
王二老汉又问:“赶九月初十能完工吧?”
九月初十是黄道吉日,这日子是请相师推算的。定下这天给送子娘娘举行开光仪式。
“能吧。”智娃嘴里应着,手里没停活儿。
晚上,智娃虽累了一天,心里却高兴,不能人睡,便要和老婆宗热亲热。老婆不让亲热,说他:“你给娘娘塑金身,得禁忌几日。”
老婆说这话是有来由的。进庙烧香拜佛都要斋戒净手脸,给送子娘娘塑金身怎能干这种俗事。智娃却不以为然:“半个多月还不把人馋死!”说着搂住了老婆。
老婆肉肉的精身子在智娃怀里扭动着,用指头戳着他的额头:“你就不怕娘娘降罪给你!”
智娃笑了:“娘娘是我塑下的,她还得谢我哩。”
亲热毕,老婆忽然问:“柴房那两根柏木是哪达来的?”
智娃压低声音说:“是用咱那椿木换的。”
老婆一惊:“你用椿木给娘娘做了身子?老辈人都说非柏木不可哩!”
智娃说:“啥木头都还不是一样的,泥巴一糊,谁能知道里边是啥。”
老婆说:“可娘娘心里明白呀!”
智娃笑老婆无知:“娘娘是谁呀?是我用泥巴堆的!”
老婆无了。智娃也累了,翻身去睡觉。
4.四(1)
转眼到了九月初九。
智娃的活儿大功告成了。两米多高的送子娘娘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羽衣霓裳、五彩缤纷、金身粉面、光彩照人。只是少了两颗眼珠,不仅大失了娘娘的灵气和风采,竟凄凄惨惨得有些吓人。
王二老汉问:“成了?”
智娃说:“成了。”
王二老汉指了一下塑像的眼睛,神色惶然。智娃明白他的心思,笑道:“二叔,明日儿开光时才安眼珠。”
王二老汉恍然大悟,白嘲地笑了:“你看叔都老糊涂了。”又把塑像仔细看了半晌,说:“智娃,叫叔看,你的手艺在你爹之上。”
智娃感激地看了王二老汉一眼,由衷地笑了。老汉说了句公道话。他从小跟父亲学艺,迄今二十有四年,塑的各类像少说也有上千件,这尊塑像是他最满意的。一是给白个儿村里干活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二是他的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傍黑时分,智姓和王二老汉用一块大红绸布盖住了送子娘娘的金身。
5.五(1)
翌日清晨,太阳像只硕大的红灯笼,悬挂在苍劲的树权上。***
大王庄空前热闹起来。村口右方,颇有气势的庙前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少之外,更多的是方圆邻村的善男信女。与庙相对的是新搭的戏台,请了戏班子给娘娘唱开光戏。不过,此时戏台下冷清清的没有几个人,大伙儿都拥在庙前,几乎每人手里都端着小木盘,盘内置放着香火、黄表纸和蜡烛,等待着给娘娘开光的神圣时刻。
太阳跃上了树梢。人群一阵骚动,闪出一条路来。王二老汉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陪着几个和尚径直朝庙门走去。在庙门前和尚们盘腿而坐,双手合十,闭目诵经。钟鸣磬响,木鱼笃笃,香烟缭绕。
善男信女们也都模仿和尚们,席地而坐,却诵不了和尚们的经,便齐诵“南无阿弥陀佛”。
俄顷,钟磬木鱼之声突然大作。和尚们起身,诵着经鱼贯进了庙。众人知道给娘娘开光的时辰到了,一起点燃香火蜡烛纸钱,虔诚地跪拜于地。
和尚们诵着经绕着塑像转了三圈,随后肃穆侧立一旁。众人也都起身肃穆静立。两位长者轻轻揭去盖在塑像上的大红绸布,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尊霓裳羽衣、金身粉面无眼珠的神像。
这时,只见智娃从塑像背后的梯子攀了上去,从衣兜掏出两个鸡蛋大小的黑玻璃球嵌入塑像的眼窝,蜡烛的光焰映照着,里边现出一道亮光。他心里一紧张,手一颤,那玻璃球随手一滑,竟转动了一下,里边的亮光透出一股逼人的寒气,怡与他的目光相撞。他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惶惶然地爬下了梯子。
众人都抬眼仰望神像,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香烟在升腾。
突然有人惊叹地叫道:“爷爷家,跟活的一样!”
和尚们一字排开,跪拜娘娘金身之前,高声诵经。众人随即跪倒在地,齐诵:“南无阿弥陀佛。”
挂在庙门外两边的万头鞭炮突然炸响,伴着钟磬木鱼之声震得人耳鼓麻;香烟和着硝烟弥漫了整个庙宇,送子娘娘的金身置于云雾缥缈之中,似乎刚从仙境间下凡而来。
智娃心惶惶地站在一旁。彩塑匠是不跪拜神佛像的。他初学手艺,爹对他说过,再大的神佛也低彩塑匠一辈。
有两个年轻后生站在国外看热闹,小声议论着:“你说,到底有没有神仙?”
“信则有,不信则无。”
“你信不信?”
“信。”
“那你咋不叩头烧香?”
“那些都是虚的。我信佛在心,心诚则灵嘛。你呢?”
“我嘛,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要我看,这些下跪求神的,多少都做过亏心事……”
站在两个后生身后的智娃一字不落地把他们的谈收进了耳朵,心中不禁一惊,忽听瘦高个后生又说:“看,娘娘的眼珠子转哩!”
智娃抬眼看去,烟雾缥缈中那眼珠子果然在转动,两道寒光直直地朝他射来,似乎要穿透他的五脏六腑。他禁不住打了个哆嗦,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慌忙垂下眼皮,不敢去看那眼珠。半晌,又忍不住去看,那眼珠子还在动。他十分惶然,本想去看开光戏,此时也没一点儿心思了,逃也似的回了家。
回到家,智娃躺在炕上闭目养神,但那对黑眼珠老在眼前晃荡,脊梁杆也隐隐作痛。老婆看罢戏回到家,智娃问老婆:“娘娘的眼珠会转吗?”
老婆笑他:“会转还不把人吓死。”
智娃默然了。吃罢晚饭,老婆要智娃陪她去看戏。智娃说腰疼不想去。老婆以为他是累乏了,便让他好好歇着。
歇了几日却不见好。只要那眼珠在智娃眼前一晃荡,他的脊梁杆就隐隐作痛。老婆要智娃去看大夫。智娃就去看大夫。看罢中医看西医,却都不见效。
老婆心里犯疑,说:“是不是娥娘……”
智娃突然了脾气:“闭住你的臭嘴!”
老婆不敢传了。
过了几日,老婆见智娃脾气好了些,便说:“我陪你去娘娘庙烧一炷香吧。”
6.五(2)
智娃默许了。
傍黑时分,老婆陪着智娃来到空无一人的娘娘庙。老婆点燃香火,要智娃跪下。智娃膝盖一软,跪倒在地,不敢抬头,连连叩头不止,嘴里念着只有他和娘娘能听清( 女俘(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2333/ )
这些死鬼男人!
“也别尽怨男人。这城里的女人穿衣长相也太惹眼了。还有见男人时那笑模样,那说话声气,狐狸精似的!”这是公论。
支面匠的形象在小村女性公民的心目中褪色了。
内当家一道禁令,男人们没谁再去看女面匠画画了,只是虎娃除外。
虎娃能有此幸运,一是沾了地利便宜,二是内当家珍珍宽宏大量,三是他的长相丑陋。
再后几日,生了一件奇事。女画匠的形象在小村男性公民的心目中也黯然失色了。
最先报道这一奇闻的是一个在河边放羊的半大男孩儿。
“看哩,女面匠在河里耍水哩!”
男孩虽对世俗之事懵懂,却对女人白日下河耍水颇感新奇。
时值中伏上午,火老虎正逞威风。在地头树荫下大张着口喘气歇息的几个男性公民听到喊声,先是一愣,面面相觑。俄顷,跌跌撞撞朝河边跑去。
“在哪达?”先到者喘着粗气问。
“看!”新闻报告者指点着。
几个男人引颈张望,讨论着一个最为关切,同时也最为担心的问题。
“脱光了衣裳?”
“不会吧。”
“脱光了,你们看!”
赫然一堆衣裳,正是女画匠的。
是牙疼病犯了?还是新奇的现刺激得牙床痒?
干活的人们都朝河边聚来,不知出了什么事。到了河边,间,议论纷纷,中心问题是衣裳的问题。
男人们放肆地笑着,说着粗话。女人们往地上吐着唾沫,溻得贴在身上的衣裳往严实里拉,似乎有人要脱她们的衣服。
便都明白了。一时下意识地把被汗水女面匠向岸边游来。男人们都睁大了眼睛。女人们虽说骂着“羞死人了!”
却没有谁走开。
女面匠上了岸,竞不是光屁股!
男人们很失望,眼睛却睁到了最大限度。能如此近距离地目睹一个女人的风采,也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幸运。
女人们虽说没有看到她们想象中的丑模样,却也惊愕得一塌糊涂。珍珍竟然捂上了眼睛。
女画匠不以为耻,反而笑盈盈的,招呼大家下河洗澡。
“真热,下河洗洗吧。”
平日男人们也是下河的。几个毛头小伙儿跃跃欲试,却谁也没敢下。小村虽地处偏僻,却村风纯正。男女混杂下河,成何体统!珍珍最先灵醒过来,连呼“娃他大!”虎娃竞没听见,痴痴地看女面匠。
内当家勃然大怒,几步抢上前,在男人的光膀子上狠扇了一巴掌。
“死鬼,丢了魂了!还不往回滚,不怕脏了眼!”
虎娃如梦初醒,白知对媳妇有愧,不敢辩解,诚惶诚恐跟在珍珍身后走了。
接着,众人都灵醒过来。大姑娘们躲瘟神似的逃走了。女人们骂着男人:“死鬼,往回滚!”毛头小伙儿心里虽不忍离去,却竞都走了。
白此,女面匠的形象在众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没谁再夸她手艺高学问大了。并因此而祸延到城里所有女性。
“城里女人都是这熊样!不知羞耻!”小村的人都这么说。
再没谁去看女面匠画画了。虎娃也失去了幸运,被珍珍严加管束起来。
虎娃小两口脸上没了得意之色,也没了捡到宝贝的荣耀和白豪,反倒像做了贼,没脸见人。珍珍开始大吃后悔药,悔不该当初留女画匠住宿。现在撵她走吧,心肠软的女主人做不i出这样的事。
最终,珍珍还是做了出来。
一日上午,虎娃下地回来,赤日炎炎,他只穿着一条短裤。他的五官不怎么对得起众人,可那伟岸的身躯和那饱满结实的肌肉却无人能比。
女画家隔窗看见这一形象,竟不回避,反而跑出屋来,看一件稀罕物件似的仔细瞧着,半晌,出一声惊叹:“真美!”
3.一(3)
被一个女人这么看,虎娃慌了神,急忙要穿衣裳。
“别,别。”女面匠却慌忙拦住,“大哥,上屋里来。”
虎娃呆了,喊他这样进屋是啥意思?张目四望,珍珍不在家,心中不免火烧起来,却也砰砰乱跳。
“进来吧。”声音甜美,加之恳切,不由虎娃不进去。
虎娃怀里揣着几只小兔,进了屋,心里胡思乱想。女画匠却搬来凳子,摆弄他坐好,拿小了面笔。
原来是要面他。虎娃竟暗暗长出了一口气,很为白己的胡思乱想而羞愧不安。
女画匠并没有现他的羞愧不安,只是作面。
虎娃便英雄似的,昂挺胸端坐,目不斜视。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希望:把他面得美一点儿。因为,珍珍老说他丑。
就在此时,珍珍串门回来,现如此景,不愿多想,怒气冲天,一步抢将进来,伸手就给了丈夫一个嘴巴。
“天杀的,背着我干这日脏事!”
虎娃先是一蒙,随即灵醒了,急忙分辩:“不不,不是我……”
又是一个嘴巴。
“背的牛头还不认赃!”
女画匠惊呆了,不知出了啥事,急忙劝架:“大嫂,别这样!”
珍珍对女面匠早有积怨,矛头立刻调转过来:“都是你这狐狸精!给我滚出去!”
女画匠呆住了,眼里蒙上了泪花。
虎娃跺着脚说:“你这人真个是!人家只是画画!”
“好呀,你还护着她,我不活了!”珍珍一头撞了过来。
虎娃抵挡不住,退出屋子。珍珍穷追不舍,兼之边哭边骂,伸i出五龙爪,直取丈夫的面目。忍无可忍,虎娃被迫还击。于是,小院里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夫妻之战。
当天下午,女面匠便滚了。
据那个放羊的男孩说,女画匠临过河时对他说:“这地方山好,水好,风景好,人也好。就是太那个了。”不知为啥,好像还掉了泪。
“太那个了”是什么意思?小村的人都不懂,似乎也没人去追究,去弄懂。
女画匠走了,小村突然像少了什么,众人也似乎觉着丢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
不知从啥时起,有几个野一点儿的闺女忽然梳起了马尾巴头。不多久,大姑娘小媳妇都梳起了这种式样的头。大家都彼此彼此,没谁说有啥不好。
珍珍和虎娃和好了。珍珍忽然现丈夫并不丑,且有许多以前从没有现的可爱之处。夫妻恩爱顿时倍增。
一日虎娃下地回来,惊奇地现珍珍竟然穿着一身挺眼熟的日怪衣裳。细细一恕,城里来的女面匠穿过这式样的衣裳。可惜珍珍的裁剪缝纫手艺差了一些。
原载2011年4期《天津文学》
1.一(1)
小陈村要唱大戏了,时间定在了关帝庙会一一四月初八。
大前年唱了,前年唱了,去年唱了,今年当然也得唱。
唱戏是热闹事,更是脸面上的事,也是花钱的事。热闹事是娃们的,不能扫了娃们的兴,得给几个吃嘴钱;村里唱大戏是脸面上风光的事,要请七姑八姨六舅五妗子,饭食烟茶少不得,还需是过节的排场。这且都不说,单是戏价,老人头的大票子要数五百二十张!
分了地分了牲口,村里也没个企业,白然没得钱的进项,哪里弄这么多钱去?牛毛得从牛身上拔,按人头往下摊派。小陈村拥有男女老幼村民八百六十口,每人应摊派人民币六十一元四角七分。
这是陈四老汉在高中读书的小儿子用计算器算的,不会有错的。
摊派款子不比分红,是个麻缠事。去年摊派计划生育费,每人不过一块五毛钱,可村长大成踏破了两双鞋,磨掉了嘴唇一层皮,却硬是收不上钱来。气得大成一跳三尺高,骂了半天街。
不指名道姓,就是骂个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也没有谁理茬。
这是小陈村的村风民俗。
如此之事,实在是一桶难喝的泔水。
收戏价摊派款子的任务理应由村长陈大成去完成,却由陈四老汉专了此权。陈四老汉一不在党,二不为官,三不是村里辈分最高者,何以要来喝这桶泔水?
白有原因。
小陈村村民自古以来务农为生,从没出过秀才之类的雅士,六十以上年纪的仅陈四老汉识文断字。他幼年时出门学过相公(店铺售货员),跟掌柜的学过一些字,拿起密如蝌蚪的书本能琅琅地读,很令人羡慕。老汉最喜爱一本《三国演义》,不敢白夸倒背如流,却也烂熟在心。饭后茶余,老汉便给众乡亲讲一段《三国》,聊补寂寞。因此,深受众人的尊敬和爱戴。由此,村民也生出了对读书人的仰慕之。不久,村里办起了小学,众人纷纷把娃们送了进去,期盼着后人能有个好前程。娃娃们念完村小,又到公社(现在的乡镇)办的中学念书去了,年年也有去考大学的,却每每名落孙山。好不晦气!
“先人埋错了地方。”众人叹着气,这么说。
大前年,小陈村的风水突然好转起来。陈四老汉一儿一女双双中了榜!儿子考上了京城的一所重点大学,女儿比哥哥差池些,也被省城一所大学录取了。这是小陈村开天辟地的大喜事,一村人饭后茶余都在议论这件事,纷纷前去向陈四老汉道喜。
“四叔识文断字,教子有方!”来陈四老汉家贺喜的人都这么说。
陈四老汉满脸堆笑,连连拱手:“重了,重了。是祖上右德,神灵庇佑。”祖上有德,众人毫不怀疑。四老汉的父亲是个大好人,人称“陈善人”。
可这个“神灵庇佑”从何说起?
有好事者仔细打听,方知陈四老汉在家供奉着关帝爷,早晚一炷香,从没怠慢过。
“啧啧!”众人不知是惊叹四老汉的虔诚,还是惊叹关帝爷的神灵。
陈四老汉的儿女去京城和省城读书那天,老汉杀了一口猪宰了一只羊给关帝爷还愿。那场面和那份儿虔诚使小陈村村民大开眼界,连连咂舌,惊叹羡妒不已。
到了春节,以陈四老汉为,几个上年纪的人操办起了村戏,说是给关帝爷办庙会。村里拿不出钱来,四老汉不辞劳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挨家挨户游说,搞募捐。
关帝爷庙会到了,咱们给关帝爷热闹热闹,求他老人家保个风调雨顺、
四季平安。大叔,您老意下如何?
二哥,这是顺娃的媳妇吧。你好福气,咱给关帝爷操办台戏。保佑你早早抱个胖孙子。咋样儿?
大侄媳妇,狗娃子今年要考学了吧?甭叫娃给猪拔草了,好好把书念,今年给咱村再添个大学生。
唱戏的事你知道了吧?关帝爷神灵着哩,好好许个愿,娃考学的事十拿九稳!
关帝爷的丰功伟绩由于陈四老汉的长期演义宣传,早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2.一(2)
关帝爷胯下胭脂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神人的形象早已镌刻在小陈村村民的心目中了。***加之去年八月间陈四老汉那场还愿壮举,以身作则,堪为楷模。现在陈四老汉又如此这般地宣传鼓动,谁能说个“不”字?就是割身上的肉,也没人嘴上喊疼的。
唯恐捐少了心不诚,关帝爷怪罪下来将如何是好。
于是,踊跃捐款,不亦乐乎。
这是始料不及的,陈四老汉乱了手脚。可他到底是精细人,便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心动神知,不必这么争。我看这么办,按人头往下摊,不偏着谁,也不向着谁。”
真是好主意!
时势造就英雄,陈四老汉被众人推举为村戏的主办人。为此,村长大成不痛快了好几天。
说来也真是奇怪,七月大考,小陈村又有两名学生高中丁,关帝庙会便又唱戏。来年又有中榜者,于是接着唱。
“关帝爷这神真是灵验!”小陈村村民众口一词,都这么说。
于是,说啥每年关帝爷庙会都得唱戏。陈四老汉便也专了操办村戏的大权,任劳任怨,忠心耿耿。
去年,却一时疏忽,弄出了后悔不迭的事。
挂灯(这里称唱头台戏为挂灯)的那天晚上,唱的是《铡美案》。戏无疑是好戏,演员很卖力。那个唱黑头的演员更是喊破了嗓子,中途众人还给他披了红。演到铡陈世美时,黑头的嗓音高亢洪亮,震耳欲聋,众人齐声喝彩,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待到大考之时,小陈村竟然剃了光头!众人惶惑了,细细一想,一致认为问题出在了今年的头台戏上。怎么能唱《铡美案》呢?陈世美再不好,可也姓陈!
说不定还是他们的老祖宗哩。再说那陈世美是何等之人?是驸马。何以当了驸马?因为中了状元。铡了陈姓状元郎,不是铡断了陈家的好脉气嘛!
小陈村村民灵醒过来,连连叫苦不迭。作为村戏操办人,陈四老汉更是悔恨不已,深感对不起众人。
今年说啥也不能再有半点儿疏忽,一定要把戏唱好。
连日来陈四老汉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挨家挨户收摊派款;接着外出订戏,差旅费掏白个儿的腰包;再接着召集人筹借木料搭戏台,拿出了白个儿的棺木做搭板;紧接着给剧团办伙食,一日误了白个儿的三顿饭。众人都说:“如今的干部都要像陈四老汉这么尽心给大伙儿办事,谁还能有啥说的。”
其实,陈四老汉也是有一点儿私心的,他还有个小儿子,叫陈小柱,今年读高三。他期盼着小儿子能跟他的哥哥姐姐一样跨进大学的校门。
每日半夜时分陈四老汉才能回家歇息。上了炕,便觉得腰酸腿疼,不免要捏着拳头在腰眼上捶一阵。
还在灯下苦读的高三学生忍不住问:“大.你这么跑图个啥?”
“还不是为了你。”
“为了我?”高三学生茫然了。
“求关帝爷保佑你考上大学。”
“大,你真迷信!”未来的大学生并未受感动,反而批评起老子。
陈四老汉白然不甘心挨儿子的批评,口气威严起来:“你娃娃家知道个屁!
好好念你的书!”
儿子却又说:“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给我们讲,世界上没有鬼神的。”
陈四老汉愤然了:“你那老师肯定是个白先生,没神哪来的人?”气愤之下,他忘了关云长是死后才封了神的。
“书上也说是没鬼神的。”儿子见抬t出老师无效,便搬出了书本。
老子却哈哈笑了:“哪本书上说的?我咋不知道。《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写得清清楚楚:’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古圣贤为伟人写书立传,
村戏l难道不如你个嘴上没毛的娃娃?笑话!”
神灵绝对是有的,心诚则灵。陈四老汉对此深信不疑。
“那都是瞎编的。”高三学生咕哝了一句。
儿子竟敢这么歪批《三国》,陈四老汉勃然大怒:“放屁!你也给我瞎编一个来!”
3.一(3)
老伴在一旁见老汉了火,急忙对儿子说:“时候不早了,快睡去吧。”
高三学生脸上有不平之色,却慑于老子的威严不敢再顶撞,低头收拾桌上的书本。
老子却又了话:“这会儿就去睡?不怕睡扁了头!”
老伴说:“鸡都叫头遍了。”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他不下功夫能考上学?这么惯着他,是害了他,你真个是老糊涂了!”陈四老汉狠狠瞪了老伴一眼。
老伴不语了。
高三学生不敢违抗父命,也深知父亲是为了自己好,对灯又摊开了书本……
庙会的前一天晚上挂灯。
乡下很少有娱乐活动,方圆十村八寨的人都赶来看热闹,戏台下人头攒动,各类小吃摊应运而生。邀请亲朋好友、哥们儿相聚、姊妹重逢、扶老携幼、呼儿唤女、嬉笑怒骂,白有一番热闹景象。
改作校舍的关帝庙又恢复了最初的用途。关帝爷的金身塑像早些年被“红卫兵”小将们砸了,新的金身未塑(正在酝酿筹划之中),山墙正中,贴着一张大红纸,上书一行醒目大字:关圣帝君之神位这真有点儿委屈关帝帑了。不过委屈是暂时的,据陈四老汉透露,明年要为关帝爷重塑金身。
庙内一片香烟缭绕,香案上摆着乡下人罕见的四时鲜果和美味佳肴。香案前跪倒了一大片善男信女,除了小陈村的人,还有许多外村人,祈祷声一片叽里咕噜,仔细聆听,后面几个跪地的老婆婆在祈祷关帝爷保佑儿媳妇生个大胖孙子,绝对不要孙女。
不知何时,骑胭脂赤兔马挥青龙偃月刀驰骋疆场的关云长夺了送子娘娘的权?恐怕熟读《三国》的陈四老汉也不得而知吧?
一阵紧锣密鼓响过,大幕徐徐拉开,唱的是《铡美案》后本。这是陈四老汉征得全村人的同意点的戏。故事讲的是:陈世美之子英哥长大成|人,投奔边关,报效国家,杀敌立功,并救了公主后招的驸马张元帅之命,后与驸马的千金结为秦晋之好;而秦香莲为报韩琪救命之恩,把女儿冬妹许与韩琪之子,结为良缘,皆大欢喜。
演员忙了,陈四老汉便才得了闲。他找来大成,嘱咐年轻的村长散戏后替他代劳,收拾收拾摊子操操心。大成能得此信任,一扫多日心里的不痛快,满脸的肉都在笑,连声说:“四叔,你放心,你放心,这些天你忙扎咧,快歇歇去吧,我会料理好的。”
歇还得往后搁搁,还要忙自个儿的私事。
陈四老汉先奔关帝庙,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默默祈祷,内容是关于小儿子考学一事。
再后是要回家看看。年年防旱、夜夜防贼,这是古训。今夜晚关帝爷去凑热闹,不可能保佑家里平安无事,得白个儿多多操心。
门没有上锁,老汉心里一惊,随即又释然了,一定是儿子在家用功。进得屋来,却是老伴。老汉的脸孑l阴沉下来:“小柱子干啥去了?”
“看戏去了。”老伴回答。
老汉冒火了:“你真个是,不能管着他点儿!”
“娃说他闷得慌,出去散散小。”
“由着娃哩!”
“整天价把娃圈在屋里,能不心慌么?”
“头长见识短!”
陈四老汉怒气冲冲地c出了屋。他要找儿子回来。书得白个儿念在肚里,关帝爷能保佑你的时运,说啥也不能替你上考场。陈四老汉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戏台下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人头,又不是大天白日,上哪达去找儿子?大声呼唤吧,锣鼓弦索声,再加上台下的吵闹声,就是喊破嗓子,儿子也未必能听见。
这事难不倒陈四老汉,几年办戏积累了经验,他知道此时该怎样去找儿子。
他径直来到后台,对管理扩音机的小伙子耳语了几句。功夫不大,大喇叭就传出了震耳的声音:“陈小柱赶快到后台去,有人找!有人找!”
村戏l小柱的耳朵没毛病,立时就听见了,赶紧去后台,心里直嘀咕:是谁找他哩?有啥事?到了后台,原来是自己的老子,一张上了火的脸正对着他。
4.一(4)
儿子惶然地问:“大,有啥事?”
老子威严地说了一句:“回家去!”
父命不可违,尽管小柱肚里一百个不愿意,可还是跟父亲乖乖回了家。
“你不在屋里看书,跑出去瞎逛啥哩!”刚才没训斥儿子是老子见那里人多,给儿子留了脸面。“再过两个多月就要考学了,你知道吗?你是学你哥你姐的样,住高楼吃白米细面挣公家的大票子呢,还是想跟你老子一样戳一辈子牛尻子(种庄稼)呢?那戏有啥看头?考上了学,捉了公家的事,好戏你天天看!”
高三学生被老子训得一声不敢吭,赶紧对着青灯去翻他的书本。
家里的安全不用操心了,老伴便去戏台瞧热闹。这时陈四老汉省了一份心,松了一口气,却觉得头有点儿晕乎,走路身子都有点儿飘,他明白是累的了。
这些日子没黑没明地跑,他实在是太乏太累了,他想上炕躺一会儿,可心里觉着有件啥事还未了。他在脚地转了几圈,却怎么也记不起是啥事。他在肚里直骂白个儿:“把他家的,才过六十忘性咋就这么大,真个是糊涂了!”
终于想起来了。他慌忙来到明间,墙正中央挂着一幅古面,面的是关帝爷。
关帝爷坐在申央,一手捋着美髯,一手捧着书卷,丹凤眼微眯,潜心攻读,左有关平捧印,右有周仓扛刀。其其景令人肃然起敬。
这幅面是大前年陈四老汉赶集时以三十元的高价请回来的。卖面人当时要价五十元,四老汉以他少有的耐心跟卖面的搞价钱,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少出了二十元。关帝爷白到陈四老汉家安家落户,颇受青睐,早晚一炷香,从没间断过。今日儿竟差点儿忘了上香,四老汉有点儿诚惶诚恐。
陈四老汉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叩了三个头,白然又为儿子祈祷了一番。
罢了,老汉回到屋子,里间的灯火通明,儿子正叽里咕噜地念着一种古怪的文字。老汉知道那是外语,进大学的门槛是要考这个的。关帝爷懂外语吗?《三国演义》上没讲,老汉不得而知。
老汉笑了一下,放心地躺倒在炕上,头一挨上枕头,便打起了呼噜。
老汉操得心太多了,实在太乏太累了。
原载2010年五期《延河》
1.一(1)
大王庄修了座庙。***
政府不会给这笔钱的。村里有个砖厂,算是个企业,却获利甚微,不够给村干部开工资。修庙的钱是众人募捐来的,并没有做多少动员工作,只是以王二老汉为的几个老汉在村里宣传了宣传,捐款却很踊跃,数目也很可观。
于是,庙就修成了。
有庙就得有神。该供奉那位神呢?
“关王爷!”王二老汉提了一位候选神。
有人有异议,提出了另一位候选神:“送子娘娘!”并说出理由:“如今娃娃金贵,求娘娘保佑,家家都生带把的。”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送子娘娘力挫骑胭脂赤兔马挥青龙偃月刀的关王爷,荣登塑金身的席位。
给送子娘娘塑金身需请个塑像高手。大伙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本村的旺财老汉。彩塑是旺财老汉的祖传手艺,他是第四代传人,塑像几十年,在方网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可叹的是老汉前年得了半身不遂症,躺在炕上连水火都送不利。
仅次于旺财老汉的彩塑高手就是旺财老汉的儿子一一智娃。其实,智娃的手艺在他的老子之上。他白幼随父干这行当,耳濡目染,加之聪颖过人,心灵手巧,手艺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可在众人眼里,他的手艺不如老子。“姜是老的辣。”村里人信奉这句话。智娃是不能和父亲争比手艺高低的,只好屈居第二。
旺财老汉有病下不了炕,那就只好请智娃来给娘娘塑金身。
被众人公推料理这一摊事的总管王二老汉去找智娃。智娃很干脆地应承了这活儿,当即给王二老汉开了料单:两米长碗口粗的油柏两根,金粉一大包,红、黄、蓝、绿、紫各色染料各一筒,黄泥一堆,稻草一大捆,黑玻璃球两颗。
料很快就备齐了,王二老汉问智娃要不要人帮忙。智娃说不要,人多了乱,这是个细活儿,怕人打扰。
第一道工序是把柏木做成十字架。竖的一根是娘娘的身子,横的一根是肩膀。当然“肩膀”太长,这好办,锯下多余的一节就行。然后扎上稻草。稻草吃泥巴,好做活儿。
智娃拿锯在手,仔细看那木头。王二老汉还真会办事,这两根木头是地道的上等货,线打的笔直,没一个结疤,油光光的照人,散着一股清香的油脂味。
“真个是好东西!”智娃不白禁地出一声赞叹,沉思半晌,放下手中的锯,去倒腾那堆黄泥。
2.二(1)
晚上,老婆搂着儿子响着细微的鼾声。***智娃却没瞌睡,灭着灯抽烟想心事。
爹在隔壁房间不绝声地咳嗽起来。智娃捏灭烟,披上衣服来到爹的房间,轻轻地替爹捶背。半晌,旺财老汉才止住了咳声。
智娃说:“爹,我请大夫去?”
旺财老汉摇头。
老汉名字叫旺财,可这辈子他的财没旺过。他彩塑手艺虽高,却摊上了个药罐罐老婆,挣的钱都塞进了药罐罐,最终老婆还是走在了他的前头。打他得上了这死不了活不旺的冤孽病,连累儿子的光景过得都没起色。幸运的是儿子和媳妇对他很孝顺。
老汉喘过了气,说:“我不咋,你睡去吧,明日儿还要干活哩。”
智娃给爹掖了掖被子,关了灯,轻轻地带上了门。
月到中天。清亮的月光从树叶中筛落下来,斑斑驳驳地洒了一院。一阵夜风袭来,智娃把衣服往紧裹了裹。一没留神,脚下一绊,他打了个趔趄。定下神来,他看清是根木头。再仔细看,是前些日子伐倒的椿树。
人秋以来,旺财老汉的病日渐沉重。智娃看出,老爹不久于人世。他想给爹把寿材做了,却没有做档板的木料。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去买,他便把院中的椿树伐了。用椿木做档板他又于心不忍。老辈人都说穿山甲吃人尸,却最怕柏木气味。有钱人家都用柏木给老人做寿材,贫穷者做不起柏木寿材,但也要用柏木做档板,以防穿山甲。老爹的寿材没有一块柏木料,万一被穿山甲……他都不敢去想这事。
智娃盯着脚下的椿树,沉思良久,一咬牙弯下腰扛起,出了家门……
3.三(1)
第二天清晨王二老汉去庙里,看到娘娘的身子已塑起,智娃正满头大汗地往上抹泥巴。***
王二老汉惊喜道:“这么快!你昨晚一宿没睡?”
智娃笑了笑,算是作答。
王二老汉又问:“赶九月初十能完工吧?”
九月初十是黄道吉日,这日子是请相师推算的。定下这天给送子娘娘举行开光仪式。
“能吧。”智娃嘴里应着,手里没停活儿。
晚上,智娃虽累了一天,心里却高兴,不能人睡,便要和老婆宗热亲热。老婆不让亲热,说他:“你给娘娘塑金身,得禁忌几日。”
老婆说这话是有来由的。进庙烧香拜佛都要斋戒净手脸,给送子娘娘塑金身怎能干这种俗事。智娃却不以为然:“半个多月还不把人馋死!”说着搂住了老婆。
老婆肉肉的精身子在智娃怀里扭动着,用指头戳着他的额头:“你就不怕娘娘降罪给你!”
智娃笑了:“娘娘是我塑下的,她还得谢我哩。”
亲热毕,老婆忽然问:“柴房那两根柏木是哪达来的?”
智娃压低声音说:“是用咱那椿木换的。”
老婆一惊:“你用椿木给娘娘做了身子?老辈人都说非柏木不可哩!”
智娃说:“啥木头都还不是一样的,泥巴一糊,谁能知道里边是啥。”
老婆说:“可娘娘心里明白呀!”
智娃笑老婆无知:“娘娘是谁呀?是我用泥巴堆的!”
老婆无了。智娃也累了,翻身去睡觉。
4.四(1)
转眼到了九月初九。
智娃的活儿大功告成了。两米多高的送子娘娘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羽衣霓裳、五彩缤纷、金身粉面、光彩照人。只是少了两颗眼珠,不仅大失了娘娘的灵气和风采,竟凄凄惨惨得有些吓人。
王二老汉问:“成了?”
智娃说:“成了。”
王二老汉指了一下塑像的眼睛,神色惶然。智娃明白他的心思,笑道:“二叔,明日儿开光时才安眼珠。”
王二老汉恍然大悟,白嘲地笑了:“你看叔都老糊涂了。”又把塑像仔细看了半晌,说:“智娃,叫叔看,你的手艺在你爹之上。”
智娃感激地看了王二老汉一眼,由衷地笑了。老汉说了句公道话。他从小跟父亲学艺,迄今二十有四年,塑的各类像少说也有上千件,这尊塑像是他最满意的。一是给白个儿村里干活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二是他的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傍黑时分,智姓和王二老汉用一块大红绸布盖住了送子娘娘的金身。
5.五(1)
翌日清晨,太阳像只硕大的红灯笼,悬挂在苍劲的树权上。***
大王庄空前热闹起来。村口右方,颇有气势的庙前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少之外,更多的是方圆邻村的善男信女。与庙相对的是新搭的戏台,请了戏班子给娘娘唱开光戏。不过,此时戏台下冷清清的没有几个人,大伙儿都拥在庙前,几乎每人手里都端着小木盘,盘内置放着香火、黄表纸和蜡烛,等待着给娘娘开光的神圣时刻。
太阳跃上了树梢。人群一阵骚动,闪出一条路来。王二老汉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陪着几个和尚径直朝庙门走去。在庙门前和尚们盘腿而坐,双手合十,闭目诵经。钟鸣磬响,木鱼笃笃,香烟缭绕。
善男信女们也都模仿和尚们,席地而坐,却诵不了和尚们的经,便齐诵“南无阿弥陀佛”。
俄顷,钟磬木鱼之声突然大作。和尚们起身,诵着经鱼贯进了庙。众人知道给娘娘开光的时辰到了,一起点燃香火蜡烛纸钱,虔诚地跪拜于地。
和尚们诵着经绕着塑像转了三圈,随后肃穆侧立一旁。众人也都起身肃穆静立。两位长者轻轻揭去盖在塑像上的大红绸布,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尊霓裳羽衣、金身粉面无眼珠的神像。
这时,只见智娃从塑像背后的梯子攀了上去,从衣兜掏出两个鸡蛋大小的黑玻璃球嵌入塑像的眼窝,蜡烛的光焰映照着,里边现出一道亮光。他心里一紧张,手一颤,那玻璃球随手一滑,竟转动了一下,里边的亮光透出一股逼人的寒气,怡与他的目光相撞。他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惶惶然地爬下了梯子。
众人都抬眼仰望神像,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香烟在升腾。
突然有人惊叹地叫道:“爷爷家,跟活的一样!”
和尚们一字排开,跪拜娘娘金身之前,高声诵经。众人随即跪倒在地,齐诵:“南无阿弥陀佛。”
挂在庙门外两边的万头鞭炮突然炸响,伴着钟磬木鱼之声震得人耳鼓麻;香烟和着硝烟弥漫了整个庙宇,送子娘娘的金身置于云雾缥缈之中,似乎刚从仙境间下凡而来。
智娃心惶惶地站在一旁。彩塑匠是不跪拜神佛像的。他初学手艺,爹对他说过,再大的神佛也低彩塑匠一辈。
有两个年轻后生站在国外看热闹,小声议论着:“你说,到底有没有神仙?”
“信则有,不信则无。”
“你信不信?”
“信。”
“那你咋不叩头烧香?”
“那些都是虚的。我信佛在心,心诚则灵嘛。你呢?”
“我嘛,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要我看,这些下跪求神的,多少都做过亏心事……”
站在两个后生身后的智娃一字不落地把他们的谈收进了耳朵,心中不禁一惊,忽听瘦高个后生又说:“看,娘娘的眼珠子转哩!”
智娃抬眼看去,烟雾缥缈中那眼珠子果然在转动,两道寒光直直地朝他射来,似乎要穿透他的五脏六腑。他禁不住打了个哆嗦,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慌忙垂下眼皮,不敢去看那眼珠。半晌,又忍不住去看,那眼珠子还在动。他十分惶然,本想去看开光戏,此时也没一点儿心思了,逃也似的回了家。
回到家,智娃躺在炕上闭目养神,但那对黑眼珠老在眼前晃荡,脊梁杆也隐隐作痛。老婆看罢戏回到家,智娃问老婆:“娘娘的眼珠会转吗?”
老婆笑他:“会转还不把人吓死。”
智娃默然了。吃罢晚饭,老婆要智娃陪她去看戏。智娃说腰疼不想去。老婆以为他是累乏了,便让他好好歇着。
歇了几日却不见好。只要那眼珠在智娃眼前一晃荡,他的脊梁杆就隐隐作痛。老婆要智娃去看大夫。智娃就去看大夫。看罢中医看西医,却都不见效。
老婆心里犯疑,说:“是不是娥娘……”
智娃突然了脾气:“闭住你的臭嘴!”
老婆不敢传了。
过了几日,老婆见智娃脾气好了些,便说:“我陪你去娘娘庙烧一炷香吧。”
6.五(2)
智娃默许了。
傍黑时分,老婆陪着智娃来到空无一人的娘娘庙。老婆点燃香火,要智娃跪下。智娃膝盖一软,跪倒在地,不敢抬头,连连叩头不止,嘴里念着只有他和娘娘能听清( 女俘(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