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阅读
窗子里很黑,被褥是湿的,这就是“金属牙”形容的高级旅馆。我坐在一盏昏暗的15瓦灯泡下,开始怀疑起自己来。我想,如果不去延安,我现在正坐在自己家的沙上看电视,爸爸妈妈一左一右地坐在身边,我们笑着,吃着水果,说着话。可是现在呢,现实是如此黑暗,我到了一个连狗叫声都显得陌生的地方。
我开始后悔我的“西北之旅”,就像一度我曾后悔,我为什么要考军校。
听外婆说,“鲁艺”的校舍是延安惟一的道地的西式建筑,1925年一个西班牙的神父在桥儿沟建造了这幢巍峨的西式建筑。其实外婆也没去过,她只是听她妹妹讲起过。
蓝玫在去了延安之后,又回过一趟上海。从上海再回延安,此去再无消息。
(在我眼里,蓝玫是最早的一个“行为艺术”的实践者,她用自己的激和鲜血写作,她自身的故事,比当年在大学排演的任何一场话剧更动人。)
夜里,我听到一个女人伏在耳边对我说:
我-要-去-延-安
那声音出现得很奇怪,像是来自于墙壁,又像是来自于门缝深处,是封存已久的蓝玫的声音吗?或许,那声音就来自于我体内。
5.我要去延安(1)
我从北京去外地上军校,与当年外婆的小妹蓝玫去延安,这两件事中间有着某种神秘联系,我们家族史上的女人,仿佛被某种神秘链条所连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隔几代就要出一个像我和蓝玫这样叛逆、自我、行为出人意料、打破常规的异类。***
当我在晕城的一家小旅馆里醒来,我的意识开始恢复,懊丧、后悔之类的绪一扫而光,“我要去延安”的绪空前高涨。我一边梳头、洗脸、刷牙,一边想着早晨要干的事,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搞到一张往西去的火车票。
我在旅馆附近的一家早点摊吃早点的时候,有个小个子男人凑上来说,他可以帮我搞到火车票。我本能地感到不安,但又急于离开,就把我住的房间号告诉了他。当我拿出钱包要给他车票钱的时候,小个子男人说:“算了算了,等搞到车票再说吧。”
下午,我躺在床上看书,忽然响起了很轻的敲门声。
“谁呀?”我问。
那人不吭声,并继续敲门。
“谁?是谁呀?”我想我在本地没有一个熟人,这个时间怎么会有人来敲我的房门呢,肯定是敲错门了。
我拉开房门一看,原来是早晨答应帮我搞票的小个子男人。
“是你呀?”
“我可以进来吗?”
“票呢?票买到了吗?”
“嗨,别提了。”
男人口干舌燥地进了门,眉头皱成一个死疙瘩,伸手问我要水喝:“水,”他说,“快给我倒杯水,都快渴死我了。”
我嘴上不好说,心里却老大地不愿意,故意倒了一杯滚烫的开水递给他,心想喝吧,烫死你。
小个子男人喝了一口水,果然“嗷”地一声叫起来。
他坐在窗前的一把旧木椅上,絮絮地说着话。
他说,票很难搞呀,我排了一上午队,结果还是没搞到;
他说,往西去的人很多,都是利用暑假出来旅游的学生,你也是学生吧?
他说,我倒有个建议,你不如在这里多住上几天,反正我有的是时间,我可以陪你玩玩。
他一个人絮絮叨叨地在那儿说,没人接茬。下午的阳光恍惚得很,把什么都照得变了形,桌椅和木床仿佛浸在水里,边缘出现奇异的波纹,我不知道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坐在屋里的这个陌生男人是谁。
我跟着一个奇怪的人走出了房间,到一个破旧的公园去看一只老而瘦的猴子。那个公园什么也没有,只有那只看上去脏兮兮的猴子。我有一百个不愿,不愿跟那小个子男人走在一起,但总觉得人家好心好意,不好意思把话说得太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许多错误都是由于“心软”造成的。你不好意思对人说“不”,人家就会认为你在暗中默许他什么,对你越来越放肆,没完没了地纠缠你。如果你当时就很严肃地回绝他,就会避免日后的许多麻烦。
他说,我陪你玩牌吧?
我说,我不想玩牌。
他说,那你想玩什么?
我说,我什么也不想玩。
然后我们就干坐着,不再说话。下午公园里几乎没人,烂熟的果子掉了一地,我从来也没见过那种自然脱落的果子,形状像**一样美妙。
我忽然觉得后腰上多了点什么,小个子男人假装自然地把手搭在了那儿,然后他开始轻轻捏我后腰上那块骨头。我不敢动,生怕挣扎会带给我更大的灾难。他的手朝上移了一点,搭在我背上,嘴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聊天:
————去延安?
————刻在石头上的字?
————你真怪啊。
我“唰”地一下从石椅上站起来,把他和我都吓了一跳。我直冲冲地往前走,我也不知道要往哪时去。我听到身后有个人跟着我不停地在说“你生气了啊?”“我没别的意思。。。。。。”
6.西去的列车(1)
我自己跑到车站一看,才知道被小个子男人骗了。售票窗口前空无一人,我敲开一个窗口,并递进去一张钞票。里面的人很快把找的零钱和一张火车票有些不耐烦地扔出来。
我甚至没看到卖票人的脸,就得到了一张票。
原来火车票并不难买。
原来小个子男人在骗我。
火车票拿到手以后,我的心就定了。回到旅馆我开始收拾东西,我只需在这鬼地方再呆上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可以远走高飞,到我想去的地方去。为了不再惹上什么麻烦,晚饭我决定不出房门,只呆在屋里泡一包方便面。我包里还剩两包面,正好晚上一包,明早一包。这样想着,我就脚步轻快地到一楼开水房去打水,我手里拎着一个竹壳暧水瓶,从楼梯的台阶上一级一级蹦下来,在楼梯拐角处,我差点和一男的撞个满怀。
“是你呀?”小个男人说,“我正要去找你呢。”
“找我干嘛?”
“刚才我又去车站看了一下,车票还是很难买,看来,你还得在这儿呆几天。”
“噢。”
我不动声色地“噢”了一声,裤兜里那张车票激动得直往外跳。
1.上海灯影里的爱情(1)
蓝玫和傅子恩的感,随着《蓝色房间》排演的深入,一天比一天加深。***有时他们排夜场戏,傅子恩家的佣人方妈总是拎着一只食匣来,傅子恩和蓝玫坐在大幕旁的灯影里一边吃点心,一边着说话,蓝玫总觉得这种景仿佛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她常常出现这种幻觉,觉得眼前生的事曾在什么地方见过。)然后他们听到有人在戏台另一侧弹钢琴,一开始声音很轻,像个妙龄女郎踮着脚尖走路,有时声音飘忽到几乎听不到了,渐渐地,声音才变得清晰起来,如流水般地流畅,浩浩荡荡奔涌过来。
弹钢琴的男人,是上海的音乐家廖钢。
廖钢家住的离我外婆家很近,从时间的推算,当廖钢在上海花园里弹钢琴的时候,我外婆已经出嫁了,所以外婆想不起给《蓝色房间》配曲的到底是怎样一段哀婉的旋律。
听我外婆讲,廖钢可能是蓝玫所认识的人里,第一个去延安的艺术家。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所在的那个位置————我是指时空上的“位置”,而非地理“位置”。
蓝玫和傅子恩真正开始恋爱,是从那个寻找钢琴声的夜晚开始的。蓝玫一直想给《蓝色房间》配曲,她想造成一种带迷幻色彩的蓝色氛围,因为整个话剧是模仿西洋话剧,有明显的实验的意味,所以加上一些新鲜元素能使这出戏更出彩。
(那个晚上在我的想象中无限美好,我在军校四年一直试图用文字来描绘那个夜晚,我常望着教室外面灰蓝色的天空,想象另一片天空的颜色。时空在我的想象空间里交错存在,蓝玫与我,我们家族史上两个戎装女人,时而分立,时而合二为一。)
蓝玫站在灯影下等傅子恩。家里来了客人,客厅里闹哄哄的,刚从法国回来的沈太太是母亲的客人,她在客厅里用别扭的中文和法文混合语,大声抨击时政,她说她准备办一份专给新女性阅读杂志,名字她都想好了,叫《女性的春天》。
“女性的春天?”一位男士立刻插嘴道,“恐怕不好吧?”
在场的男士出一阵唏嘘声和怪异的笑声。
沈太太脸涨得红紫,大声与那男士辩论起来。
蓝玫厌倦了他们这种没完没了的争论,她索性披上一件外套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母亲小声叫住她,问她到哪儿去。蓝玫说,出去散散步。门在她身后无声地关上,隔着玻璃隐隐地还能听到沈太太尖细的嗓音,像一只笼子里的猫,急于想要冲出去。
蓝玫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要和这个沈太太来往,她不喜欢这个女人,觉得她很做作。沈太太非常欣赏母亲的画,常带一些朋友到母亲的画室里来参观,每当这种时候,母亲脸上就散出异样的光彩,那是精神层次的东西被赏识的结果,蓝玫想,人活着,在吃饭、穿衣这些表面事物之外,总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什么东西吧?
路灯在弯曲的小马路上寂寂亮着,天空幽蓝,路边每幢房子里都亮着灯,却没有一点声音,就像一幢一幢的空楼,由一个小精灵用看不见的手指“剥哆”、“剥哆”依次将每家每户的灯打开,灯空亮着,人却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夜晚的上海和白天有很大的不同,天空的颜色黑得不彻底,墨蓝色的天空上,可以看见隐隐的云。蓝玫觉得夜晚是另一层空间,有点像从现实到戏剧,虽说只隔着薄薄一层幕布,伸脚一迈就跨过去了,但意念上感觉却是天上人间,相隔十万八千里远。
蓝玫站在路灯下想起母亲油画里的路灯,母亲对灯有特殊的理解,她画想象中的灯,有的弯曲如问号,有的挺拔如树杆,有的疯狂,有的怪异,有的恬静。母亲的画室里大大小小挂了无数的灯,没有一盏是现实中的灯。弯曲的小马路上没有行人通过,路面的颜色很深,这种柏油路在夏天的时候颜色就会变浅,而现在已是深秋了,路面的颜色开始一天天变深,梧桐树也开始掉叶子了。
路面上空无一人,只有几片叶子被风吹得一路小跑,像在赶赴一场约会。
蓝玫静静地等待,等待什么事的生。
2.上海灯影里的爱情(2)
她的生活太平静了,急需生点什么。
傅子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蓝玫竟没注意到。他站在小马路对过,偶尔有一辆汽车经过,将他的身影移出画面,很快他的影子又回来了,站在街对面的路灯下冲蓝玫招手。
“等很久了吧?”他说。
“你说呢?”她说。
“是很久了。”他说。
这时,又有一辆汽车开过,把她和他暂时分隔开。汽车过后,他们同时沐浴在某种声音里,是附近的什么人在弹钢琴(一从未听过的曲子),他们同时找到了戏剧的感觉。“听啊,《蓝色房间》!”蓝玫听到自己的声音像在戏里,她不知道是人物在说话,还是自己在说话。
3.认识了音乐家廖钢(1)
廖钢家的房子,与我外婆家的小楼相隔两幢房子,外婆小的时候常在那一带玩耍,对那里的地形记得很清楚。***她记得廖钢家的西式小楼上长条形的钢窗,以及他家窗帘上的花纹图案,当然外婆并不认识廖钢,是因为后来她妹妹的离家出走,她才一点点回想起那幢小洋楼来。
“听说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外婆睁着混浊的老眼,对坐在小板凳上的我说,“蓝玫先跟她的那位姓傅的同学好了,后来廖钢也喜欢上我们家蓝玫,据说当时事闹得很僵,家里对蓝玫的恋爱头痛得很哩。。。。。。”
外婆是坐在阳台上缝制“老衣”的时候说这番话的。
————外婆,老衣是干什么用的?
————老衣就是走的时候穿的衣服。
————走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走的时候就是。。。。。。到时你就知道了。
我一直在猜外婆的“走”,是走到什么地方去。那一年我6岁。外婆虽然从未见过廖钢,却能说出廖钢穿怎样料子的西装,戴怎样的眼镜,有着怎样的派头。我想外婆所说的派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家的气质,廖钢是从法国回国的音乐家,后来又从上海去了延安,他的经历有点像冼星海,但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冼星海那样出名。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外婆在秋天缝制她的“老衣”,一针一钱,缝得格外仔细。那是她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穿的衣服,缝好,缝牢,钮扣不要掉。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蓝玫在秋天恋爱,又在秋天离开。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赵雪凝在秋天里成为一名女兵。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
蓝玫在秋天敲开音乐家廖钢的门,可能是某种秘力量的安排,命运之神将她指向廖钢,继而指向延安。蓝玫在踏上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当时她一心只想得到那段音乐,为《蓝色房间》配曲,她心里涨满那部戏,装不下别的东西。
“这样突然来按门铃,是不是有点不礼貌啊?”
他们按了门铃,然后站在门外等。淡白色的月光笼罩着他俩,傅子恩看到蓝玫的脸在月光下美得令人心疼,就略微附下身,忍不住想吻她。这时候,门开了,傅子恩忙直起身,想要说明来意。
“进来吧。”音乐家说。
他好像一直等在这里,好像知道他们要来,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音乐家什么也没说,见到两个陌生人一点儿也不惊怪,只说“进来吧”,表淡淡的。进门后他便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弹的正是蓝玫经常听到的那段曲子。
奏罢,他说:“你们是为这个来的吧?”
就这样,他们认识了音乐家廖钢。
4.洒满月光的房间(1)
傅子恩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接到蓝玫电话。***她说有礼物要送给他,让他马上过来。傅子恩正在自己的房间里改写剧本,接到电话他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到卫生间去洗了把脸。
热水从水龙头里持续不断地流出来,雾气在镜子上蒙上一层霜。他用手指在镜子上轻轻一蹭,蓝玫竟在里面冲他微笑。
蓝玫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
她在笑。
很快地,雾气又漫上来,蓝玫不见了。傅子恩在一个洒满月光的房间里见到蓝玫,他用手抚摸她的脸,正要吻她,灯光亮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他们表好怪,好像看见了什么。
傅子恩只在意念中想吻一下他的人,可他们好象都看见了。有很多脸在梦里挤来挤去,都快装不下了。傅子恩醒来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一个梦。醒来的时候,梦中那许多张脸一齐消失了,逃得一个都不剩。傅子恩躺在床上,想起几天前的那个晚上,他去蓝玫家,门开着,到处没人,最后他在后院的秋千上找到蓝玫,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在园子里赏月。
他们一起在后院里呆了很久,谈剧本,谈《蓝色房间》,谈廖钢给这部戏的配乐。公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廖钢答应公演那天他会亲自到剧场开弹奏那段哀婉的开始曲。一谈到公演,两个年轻人都很兴奋,眼睛在月亮底下亮亮的,这时候,傅子恩的手无意间碰到蓝玫的手,她光滑的皮肤使他一惊,他拉过她的手,放在手心里,用力握着。
《蓝色房间》剧本:
————亲爱的,没有什么能把我们分开。如果你意愿,就请留在我身边,再也不要离开。
————可是。。。。。。你是我父亲的朋友啊,父亲很器重你,我们这种关系。。。。。。上帝啊,我该怎么办?
————我希望我的爱人是最勇敢、最聪明的,天就快要亮了,你在我怀里睡上一小会儿好吗?
————(惊恐地)不!父亲就要来了!
(女:独白)听啊,他的脚步一声声近了,他就要来抓我了,他要把我从你这里带走,他说过,我不能爱上父亲的朋友,这对家族来说是一件耻辱的事,他要把我关起来,让我们永远不能见面。
他吻了她。月光照耀大地,四周像白昼一样亮。没有呼吸,没有戏剧,没有剧本,没有台词,没有琴声,世界消失在一个吻里。
5.两个男人,一个女人(1)
廖钢对蓝玫的感觉和傅子恩是不一样的,傅子恩和蓝玫的爱,是一步一个台阶、按步就班的爱,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同窗好友之间的友,而廖钢对蓝玫的感觉,却是突然之间的“触电”,那天他们来他家敲门,廖钢在拉开门那一刹那愣住了,眼前的女人很像他以前的女人郁子。
郁子是廖钢在巴黎学习音乐时认识的女人,廖钢在后来认识蓝玫之后多次提到“郁子”这个名字,以至于连我外婆都知道她。廖钢在见过蓝玫一面之后,陷入一种恍惚,他无法摆脱那张美丽的脸,他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她。坐在双层公共汽车的楼上,他看到街边人行道上走着一个女人,他忍不住想叫一声“蓝玫”。和朋友一起下馆子,吃着吃着他会突然站起来。为了摆脱掉那张脸,他到舞厅去跳舞,搞到很晚才回来。
回来后躺下就睡,黑暗中他听见她在说话,说的都《蓝色房间》的台词,一句一句,在微凉的空气里飘来飘去,“听啊,他的脚步一声声近了,他就要来抓我了,他说过,我不能爱上父亲的朋友————”
舞台上,光束闪动,就像人们慌乱的内心————
舞台上,空无一人,没有演员,只有琴声————
舞台上,晃动着三条人影,两个男人,一个女人。
据我外婆讲,廖钢在去延安之前,曾单独在“峨嵋春”请蓝玫吃过一顿饭,不知这家“峨嵋春”是不是就是《围城》里方鸿渐请唐小姐吃饭那家。在我的想象中,曾经坐过方鸿渐的那张椅子上,正坐着心忐忑的廖钢。
关于那天他俩单独在一起说了些什么,我做了许多种假设,每一种都觉得有可能,或者,不可能。我把这段故事在电话里跟我的朋友老普说了(老普是我的小说《一个分成两瓣的女孩》中的一个人物:女孩莫铭的人,小说出版后我的生活中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从外貌到风度都酷似老普,他就像一迈腿从我小说里走出来的一个大活人,真把我吓了一跳)。
老普说,我来帮你想想吧。
接下来老普就请我吃饭,订的也是一家叫“峨嵋春”的馆子,不过这是北京不是上海。
老普说,让我们身临其境,扮演一下当年的才子和佳人。
老普说,六点半在峨嵋春,你可得赏脸,一定要来哦。
老普说,小说先放一放,你一定要来吃饭。
中式服装又流行起来,那种小时候被我们称为“小地主”的服装,时下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这座城市里草率蔓延,有很多时髦的精品店都卖这种衣服,一时间,软金属一般的缎子布料像畅销书一样销路通畅。去“峨嵋春”的那天晚上,我就穿了这样一件中式服装(一件紫色软缎背心,罩在黑毛衣外面),我一下子就变得很三十年代了(当然是想像中的)。
然后我就有了走错时空的感觉,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到处挂着上海30年代的招贴画。老普站在两张招贴画中间,老普说蓝玫你好,我是钢琴家廖钢。
————蓝玫,有句话也许我不该说。
————但我忍不住,我要说。
————不说我难受。
————说了,也许我会后悔。
我笑场了,只听完他这四句道白,我就笑起来。我对老普说求你,别再演戏了。老普说,你说我演那个音乐家演得不像?我说你谁也别演,你就演你自己。他说自己,我自己不用演,我就是我。
我看着老普的脸,不再说话。
我又听到莫文蔚的《冷》了,莫文蔚的歌还真有点像我的小说,飘忽极了。这家餐馆里只放莫文蔚的歌,人渐渐走光了,我们都觉得心里很空。
6.公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1)
话剧《蓝色房间》公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廖钢每天到排练场来,他把对蓝玫的那一段感埋在心里,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琴凳上落满了灰,他每天擦拂那些灰,可灰尘照例还是存在。他坐在琴凳上,看人来人往,心里面有一种特别悲凉的东西,他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
他呆在《蓝色房间》的布景里,冷蓝色的光束打在他脸上,他看到晃动的光影和人形,一切都是那么恍惚,只有那个念头像一枚放大了的豆芽菜,在他大脑里生了根,并且遇水就会膨胀一些。
1938年的秋天,廖钢收到一封来自“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信,这封式样简朴的信一直放在廖钢的上衣口袋里,他时不时地隔着衣服捏一捏。对于延安,他只是在人们的只片语中听到过,有些无法想像那里的生活,但是他见过一些从那里过来的青年,他们的精神状态似乎都特别好,一个个都很健谈,他们朝气、热,他们像从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里过来的人,健康向上,令人羡慕。
廖钢希望延安是一个能让他安心写曲的地方;
一个逃避他对蓝玫感的地方;
一个与过去切断联系、一切重新开始的地方。
廖钢坐在钢琴边,一遍遍地想着这些问题。钢琴声从他指尖流过,在他耳边响起,他却完全没有知觉。
廖钢是在公演前一天失踪的,没有人知道他去了那里,包括蓝玫在内。蓝玫他们当时很着急,派了人四处去寻找廖钢的下落,派出去的人回来都说,能问到的朋友都问过了,都说没看见。
蓝玫的心有些揪紧了,她想起那天晚上在“峨嵋春”吃饭,她和廖钢之间的那番谈话,心里觉得有些后怕。她想是不是自己把话说得太重了,廖钢是个艺术家,他特别敏感,会不会是自己那番话伤害了他,让他受不了了。爱一个人原本并不是什么过错,蓝玫只是因为心思都放在另一个男人身上,才一口回绝了这个男人(热恋中的女人语可能有些过激)。
蓝玫并没有把这一切告诉傅子恩,包括到“峨嵋春”吃饭的事,她都没跟傅子恩说,她想这件事她自己能处理,没必要让傅子恩跟着一起着急,可她没想到,就在她跟廖钢去“峨嵋春”吃过饭后没几天,廖钢人就不见了。她想像不出他能去哪里,他父母都在国外,那幢小楼里只有他一个人住。
廖钢失踪后,蓝玫每次回家路过廖钢家的那幢小楼,都忍不住朝那边张望。那幢房子没了琴声,门窗紧闭,蓝玫心感到很压抑。傅子恩并不知道“峨嵋春”的事,还以为《蓝色房间》公演的时间一拖再拖(《蓝色房间》因故拖延,原因是多方面的)让热爱艺术的蓝玫心不好。他想尽各种办法逗她高兴,陪她看电影,打网球,散步,可她看上去总是心事重重。
————他走了,你不开心?
————他去了什么地方呢?一点消息都没有。
————也许他又回法国了呢。
————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不可能就是不可能。蓝玫说。
他们有过很多次像这样的谈话,每次的环境不同,有时是排练场,有时是电影院,说的话却是差不多的。
7.失踪的年轻人(1)
由于时局不稳,话剧《蓝色房间》公演的事被一天天拖延下去,看不到任何希望。***蓝玫在空虚绝望的时候,就把爱当成了救命稻草,他们差不多每天都见面,可还是觉得不够,还要相互写信、打电话。傅子恩的信写得漂亮,他是有文采的男人,表达是他的强项,特别是笔头表达。蓝玫在收到傅子恩写来的信之后,总是忍不住想回信,这样一来一往,感越深了。
在廖钢不辞而别之后,朋友圈子里又相继不见了一些年轻人,那些平时磕头碰脑总能见得着的人,忽然一夜之间就不见了(相传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都是走得特别突然,来无影去无踪。
蓝玫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她觉得有一种更新的生活在等着她,可那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她心里没底。她忽然有了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目标,是在那天晚上,她和傅子恩在咖啡馆喝咖啡,有个过去的朋友突然冒出来,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健康、精神亢奋、特别健谈,他们说:“他是从延安回来的。”接下来他们最好的朋友童心月和唐笑岭一起不见了。蓝玫心里有数,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这天晚上,在送蓝玫回家的路上,傅子恩第一次听到从蓝玫嘴里吐出“延安”这个陌生的地名。他用惊异的眼睛看着蓝玫,觉得蓝玫在这个晚上变得有点陌生,(就像延安这个地名一样陌生)。
家里来了客人,客厅里又在进行一场无聊的聚会。浓妆艳抹的沈太太坐在客厅中间的大沙上,夸夸其谈。她自以为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很有权,用夸张的手势和动作加强她语的力度。她的嗓音很刺耳,特别是笑起来,声音像锥子一样札人耳朵。她也谈到延安,但认为那是一个苦地方,“连烫头的地方都没有”,蓝玫听出她是一个口头革命派,一落到实处还是一个俗气的物质女人。
蓝玫觉得这客厅里的气氛有些馊。
————到延安去!
————到延安去!
————到延安去!
蓝玫觉得脑袋里有部轰炸机,向她轰炸到延安去的信息。一个星期之后,傅子恩突然带着一脸奇怪的表出现在蓝玫家的客厅里。下午四点钟的光景,佣人出去买东西还没回来,蓝玫的母亲到美术馆去看画展,走了大概有一个多钟头,家里只有蓝玫一个人,她斜靠在沙上看画报,纸页在她手里哗啦哗啦快速翻过,美人的脸相互重叠,电影明星夸张的画妆让人很难辨认她们的本来面目,她们看上去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眉毛又细又弯,一直弯到鼻根。眼睛媚笑着,仿佛与看她的人很相熟的样子,或者说,诱惑观众,让他们当她的忠实俘虏。
傅子恩进门的时候,蓝玫一点也没察觉,她把那本画报盖在脸上,看上去像是睡着了。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有个人在她耳边说个么“延安”、“延安”的,她以为是在做梦,睁开眼一看,原来傅子恩正站在客厅中间的空地上,表他的演说。
他说,到延安去。
他说,去搞新的戏剧。
1.烈焰马的传说(1)
关于烈焰马的传说,是我外婆告诉我的。外婆说那种红色鬃毛的马,即使在延安也是很少见的,烈焰马的速度极快,跑起来就如烈火旋风,这种神奇的马可以追得上任何想要追赶上的事物。
烈焰马是一位姓葛的团长送给蓝玫的,那时蓝玫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戏剧。刚到“鲁艺”不久,蓝玫他们学员队就接到上级指示,排演一台能体现延安青年精神面貌的“火把操”。3月的延安,天气依旧寒冷,学员们穿着灰布棉衣,打着绑腿,他们在窑洞前集合,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出。
在“火把操”的排练现场,蓝玫看见有个身材瘦削的男子站在主席台上,正与鲁艺的一位戴眼镜的教员说着什么。(男子手里拿着的显然是一张歌篇。)下午的阳光照在他脸的侧面,使他的脸看上去与在上海时有很大不同,他确实变了,主要是气质上的变化,他不再是上海的那个音乐家廖钢,而是一个延安人了。
“火把操”的音乐是廖钢作的曲。这是蓝玫在后来演出的时候才知道的,当时她并不知道廖钢为什么站在那里,他既不是“火把操”的总指挥,也不是演员,他很安静地站在队伍旁边,看大家排练。
蓝玫不知他在百多人的队伍里,是否认出了她。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两截小木棍充当火把,一会儿把它高举过头顶,一会儿又把它放下,他们很认真地做着教员要求的每一个动作,清脆的哨音一响,他们就要变幻成下一个动作了。
蓝玫————我外婆的妹妹,穿着朴素衣服站在队伍里,就像许多年以后,我从大城市来到z城,z城靠近黄河,在我眼里多少有点土气。到了z城之后,我带去的式样别致的裙子全都不能穿了,队长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用很不客气的口气命令我换上部队的衣服。
“你现在是个军人了,”他说,“不能再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老百姓。”
那是我当兵后听到的第一句批评的话,在“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歌声里,我的心彻底凉到了底。我到军校去报到的时间是在夏天,当时部队里的衬衣是用粗布制成的,粗糙的布匹磨擦着我的肌肤,我的大小姐脾气当时就犯了,我拒绝穿粗布衬衣,我到z城最豪华的一家百货公司去买了一件小圆领的白衬衫,衬在军装里面穿。顺便还买了双有点跟的鞋子,我才不要穿他们的黄胶鞋,那双鞋刚下来5秒钟,我就把它扔进垃圾筒里。
战友琴是一名老兵,她从部队考上军校,很不容易。
琴说:“赵雪凝,你不能这样。”
“不能哪样啊?”
“不能随便把的东西丢掉。”
“不就是一双鞋吗?嗨,我嫌它太难看,不要了。”说着,我又自以为是地把脚上那双鞋抬起来给琴看。
琴看了我一眼,弯腰从垃圾筒里把那双黄胶鞋捡出来,“扑它扑它”拍了拍上面的灰,说:“以后训练还得穿呢。”
2.偷改军服的经历(1)
我外婆的妹妹蓝玫也曾有一段嫌军服土气、偷偷将灰布棉服的腰身改小的经历。当她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的时候,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的举动幼稚可笑。那是她刚到延安的第三天,军装一下来她就动了“要把它收拾得合体些”的念头。蓝玫在家里的时候,是个不拿针钱的娇小姐,从来不知道衣服是如何缝制成的,有时她陪母亲到衣料店去看绸缎,站在柜台前总是好不耐烦。
她母亲对挑选衣料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拿一块料子斜披在身上,对着镜子照了又照。
“蓝玫,过来看看好不好?”
蓝玫总是应付着说“好好好”。
“一点审美观都没有。”她母亲看她心里总像长了草。
母亲对如何选布料、如何叫裁缝缝制美丽的旗袍,永远都像创作一样认真。做衣服可能跟做画有相似之处,色、形、味道,这中间存在着许多只可意会不可传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感觉。
蓝玫以前并没有过多地关心衣服的事,她身上穿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好的,是上品,有艺术格调的。可是到了延安,她一落千丈地掉进粗布棉袄里,那身下来的军服,腰身肥大得简直可以装下两个她了,她问同学冰紫借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针,冰紫告诉我外婆的妹妹,那根针是用来缝棉被的。
蓝玫并没有因为那是一根缝棉被的针而感到沮丧,她凭生第一次手里拿着一根针,想要缝点什么。她更没有想到数月之后,她手里捏着的另一根针,那根针需要刺入人体薄而脆的皮肤,将流着血的伤口缝合到一处。
那个被缝合的人,就是葛团长。
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葛团长这个人还未出现。蓝玫坐在窑洞里改军装的时候,他正骑着一匹鬃毛血红的烈马,赶往山外的晕城,执行一项密秘任务。
在这个人物出现之前,我忍不住先把葛团长的外形向读者透露一下,外婆家的老相册里珍藏着许多稀奇古怪的照片,那本相册至今锁在一个抽屉里,我们家族的孩子谁也不能随便动(我并没有因为我写小说出名之后,就在家里获得某种特权,事实上,与我的弟弟妹妹们相比,我在家里并不算特别出众的孩子),但由于我职业的特殊性,我渴望看到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历经岁月沧桑、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东西。
在我外婆还活着的时候,我曾经偷看过那些老相片,其中有一张蓝玫与一名军人的合影,不知那人是不是葛团长,那是一个很剽悍的男人,两眼炯炯有神盯着镜头。当时我只有16岁,以一个16岁的眼光看相片上的男人,觉得他已经足够老了(起码有30岁,但他确实是一个很威猛的男人),我没敢问那个男人到底是谁,在外婆从外面回来之前,我把照相本放回原位。
3.与绸缎有关的回忆(1)
我( 凝望延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2674/ )
我开始后悔我的“西北之旅”,就像一度我曾后悔,我为什么要考军校。
听外婆说,“鲁艺”的校舍是延安惟一的道地的西式建筑,1925年一个西班牙的神父在桥儿沟建造了这幢巍峨的西式建筑。其实外婆也没去过,她只是听她妹妹讲起过。
蓝玫在去了延安之后,又回过一趟上海。从上海再回延安,此去再无消息。
(在我眼里,蓝玫是最早的一个“行为艺术”的实践者,她用自己的激和鲜血写作,她自身的故事,比当年在大学排演的任何一场话剧更动人。)
夜里,我听到一个女人伏在耳边对我说:
我-要-去-延-安
那声音出现得很奇怪,像是来自于墙壁,又像是来自于门缝深处,是封存已久的蓝玫的声音吗?或许,那声音就来自于我体内。
5.我要去延安(1)
我从北京去外地上军校,与当年外婆的小妹蓝玫去延安,这两件事中间有着某种神秘联系,我们家族史上的女人,仿佛被某种神秘链条所连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隔几代就要出一个像我和蓝玫这样叛逆、自我、行为出人意料、打破常规的异类。***
当我在晕城的一家小旅馆里醒来,我的意识开始恢复,懊丧、后悔之类的绪一扫而光,“我要去延安”的绪空前高涨。我一边梳头、洗脸、刷牙,一边想着早晨要干的事,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搞到一张往西去的火车票。
我在旅馆附近的一家早点摊吃早点的时候,有个小个子男人凑上来说,他可以帮我搞到火车票。我本能地感到不安,但又急于离开,就把我住的房间号告诉了他。当我拿出钱包要给他车票钱的时候,小个子男人说:“算了算了,等搞到车票再说吧。”
下午,我躺在床上看书,忽然响起了很轻的敲门声。
“谁呀?”我问。
那人不吭声,并继续敲门。
“谁?是谁呀?”我想我在本地没有一个熟人,这个时间怎么会有人来敲我的房门呢,肯定是敲错门了。
我拉开房门一看,原来是早晨答应帮我搞票的小个子男人。
“是你呀?”
“我可以进来吗?”
“票呢?票买到了吗?”
“嗨,别提了。”
男人口干舌燥地进了门,眉头皱成一个死疙瘩,伸手问我要水喝:“水,”他说,“快给我倒杯水,都快渴死我了。”
我嘴上不好说,心里却老大地不愿意,故意倒了一杯滚烫的开水递给他,心想喝吧,烫死你。
小个子男人喝了一口水,果然“嗷”地一声叫起来。
他坐在窗前的一把旧木椅上,絮絮地说着话。
他说,票很难搞呀,我排了一上午队,结果还是没搞到;
他说,往西去的人很多,都是利用暑假出来旅游的学生,你也是学生吧?
他说,我倒有个建议,你不如在这里多住上几天,反正我有的是时间,我可以陪你玩玩。
他一个人絮絮叨叨地在那儿说,没人接茬。下午的阳光恍惚得很,把什么都照得变了形,桌椅和木床仿佛浸在水里,边缘出现奇异的波纹,我不知道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坐在屋里的这个陌生男人是谁。
我跟着一个奇怪的人走出了房间,到一个破旧的公园去看一只老而瘦的猴子。那个公园什么也没有,只有那只看上去脏兮兮的猴子。我有一百个不愿,不愿跟那小个子男人走在一起,但总觉得人家好心好意,不好意思把话说得太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许多错误都是由于“心软”造成的。你不好意思对人说“不”,人家就会认为你在暗中默许他什么,对你越来越放肆,没完没了地纠缠你。如果你当时就很严肃地回绝他,就会避免日后的许多麻烦。
他说,我陪你玩牌吧?
我说,我不想玩牌。
他说,那你想玩什么?
我说,我什么也不想玩。
然后我们就干坐着,不再说话。下午公园里几乎没人,烂熟的果子掉了一地,我从来也没见过那种自然脱落的果子,形状像**一样美妙。
我忽然觉得后腰上多了点什么,小个子男人假装自然地把手搭在了那儿,然后他开始轻轻捏我后腰上那块骨头。我不敢动,生怕挣扎会带给我更大的灾难。他的手朝上移了一点,搭在我背上,嘴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聊天:
————去延安?
————刻在石头上的字?
————你真怪啊。
我“唰”地一下从石椅上站起来,把他和我都吓了一跳。我直冲冲地往前走,我也不知道要往哪时去。我听到身后有个人跟着我不停地在说“你生气了啊?”“我没别的意思。。。。。。”
6.西去的列车(1)
我自己跑到车站一看,才知道被小个子男人骗了。售票窗口前空无一人,我敲开一个窗口,并递进去一张钞票。里面的人很快把找的零钱和一张火车票有些不耐烦地扔出来。
我甚至没看到卖票人的脸,就得到了一张票。
原来火车票并不难买。
原来小个子男人在骗我。
火车票拿到手以后,我的心就定了。回到旅馆我开始收拾东西,我只需在这鬼地方再呆上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可以远走高飞,到我想去的地方去。为了不再惹上什么麻烦,晚饭我决定不出房门,只呆在屋里泡一包方便面。我包里还剩两包面,正好晚上一包,明早一包。这样想着,我就脚步轻快地到一楼开水房去打水,我手里拎着一个竹壳暧水瓶,从楼梯的台阶上一级一级蹦下来,在楼梯拐角处,我差点和一男的撞个满怀。
“是你呀?”小个男人说,“我正要去找你呢。”
“找我干嘛?”
“刚才我又去车站看了一下,车票还是很难买,看来,你还得在这儿呆几天。”
“噢。”
我不动声色地“噢”了一声,裤兜里那张车票激动得直往外跳。
1.上海灯影里的爱情(1)
蓝玫和傅子恩的感,随着《蓝色房间》排演的深入,一天比一天加深。***有时他们排夜场戏,傅子恩家的佣人方妈总是拎着一只食匣来,傅子恩和蓝玫坐在大幕旁的灯影里一边吃点心,一边着说话,蓝玫总觉得这种景仿佛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她常常出现这种幻觉,觉得眼前生的事曾在什么地方见过。)然后他们听到有人在戏台另一侧弹钢琴,一开始声音很轻,像个妙龄女郎踮着脚尖走路,有时声音飘忽到几乎听不到了,渐渐地,声音才变得清晰起来,如流水般地流畅,浩浩荡荡奔涌过来。
弹钢琴的男人,是上海的音乐家廖钢。
廖钢家住的离我外婆家很近,从时间的推算,当廖钢在上海花园里弹钢琴的时候,我外婆已经出嫁了,所以外婆想不起给《蓝色房间》配曲的到底是怎样一段哀婉的旋律。
听我外婆讲,廖钢可能是蓝玫所认识的人里,第一个去延安的艺术家。
让我们再回到故事所在的那个位置————我是指时空上的“位置”,而非地理“位置”。
蓝玫和傅子恩真正开始恋爱,是从那个寻找钢琴声的夜晚开始的。蓝玫一直想给《蓝色房间》配曲,她想造成一种带迷幻色彩的蓝色氛围,因为整个话剧是模仿西洋话剧,有明显的实验的意味,所以加上一些新鲜元素能使这出戏更出彩。
(那个晚上在我的想象中无限美好,我在军校四年一直试图用文字来描绘那个夜晚,我常望着教室外面灰蓝色的天空,想象另一片天空的颜色。时空在我的想象空间里交错存在,蓝玫与我,我们家族史上两个戎装女人,时而分立,时而合二为一。)
蓝玫站在灯影下等傅子恩。家里来了客人,客厅里闹哄哄的,刚从法国回来的沈太太是母亲的客人,她在客厅里用别扭的中文和法文混合语,大声抨击时政,她说她准备办一份专给新女性阅读杂志,名字她都想好了,叫《女性的春天》。
“女性的春天?”一位男士立刻插嘴道,“恐怕不好吧?”
在场的男士出一阵唏嘘声和怪异的笑声。
沈太太脸涨得红紫,大声与那男士辩论起来。
蓝玫厌倦了他们这种没完没了的争论,她索性披上一件外套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母亲小声叫住她,问她到哪儿去。蓝玫说,出去散散步。门在她身后无声地关上,隔着玻璃隐隐地还能听到沈太太尖细的嗓音,像一只笼子里的猫,急于想要冲出去。
蓝玫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要和这个沈太太来往,她不喜欢这个女人,觉得她很做作。沈太太非常欣赏母亲的画,常带一些朋友到母亲的画室里来参观,每当这种时候,母亲脸上就散出异样的光彩,那是精神层次的东西被赏识的结果,蓝玫想,人活着,在吃饭、穿衣这些表面事物之外,总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什么东西吧?
路灯在弯曲的小马路上寂寂亮着,天空幽蓝,路边每幢房子里都亮着灯,却没有一点声音,就像一幢一幢的空楼,由一个小精灵用看不见的手指“剥哆”、“剥哆”依次将每家每户的灯打开,灯空亮着,人却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夜晚的上海和白天有很大的不同,天空的颜色黑得不彻底,墨蓝色的天空上,可以看见隐隐的云。蓝玫觉得夜晚是另一层空间,有点像从现实到戏剧,虽说只隔着薄薄一层幕布,伸脚一迈就跨过去了,但意念上感觉却是天上人间,相隔十万八千里远。
蓝玫站在路灯下想起母亲油画里的路灯,母亲对灯有特殊的理解,她画想象中的灯,有的弯曲如问号,有的挺拔如树杆,有的疯狂,有的怪异,有的恬静。母亲的画室里大大小小挂了无数的灯,没有一盏是现实中的灯。弯曲的小马路上没有行人通过,路面的颜色很深,这种柏油路在夏天的时候颜色就会变浅,而现在已是深秋了,路面的颜色开始一天天变深,梧桐树也开始掉叶子了。
路面上空无一人,只有几片叶子被风吹得一路小跑,像在赶赴一场约会。
蓝玫静静地等待,等待什么事的生。
2.上海灯影里的爱情(2)
她的生活太平静了,急需生点什么。
傅子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蓝玫竟没注意到。他站在小马路对过,偶尔有一辆汽车经过,将他的身影移出画面,很快他的影子又回来了,站在街对面的路灯下冲蓝玫招手。
“等很久了吧?”他说。
“你说呢?”她说。
“是很久了。”他说。
这时,又有一辆汽车开过,把她和他暂时分隔开。汽车过后,他们同时沐浴在某种声音里,是附近的什么人在弹钢琴(一从未听过的曲子),他们同时找到了戏剧的感觉。“听啊,《蓝色房间》!”蓝玫听到自己的声音像在戏里,她不知道是人物在说话,还是自己在说话。
3.认识了音乐家廖钢(1)
廖钢家的房子,与我外婆家的小楼相隔两幢房子,外婆小的时候常在那一带玩耍,对那里的地形记得很清楚。***她记得廖钢家的西式小楼上长条形的钢窗,以及他家窗帘上的花纹图案,当然外婆并不认识廖钢,是因为后来她妹妹的离家出走,她才一点点回想起那幢小洋楼来。
“听说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外婆睁着混浊的老眼,对坐在小板凳上的我说,“蓝玫先跟她的那位姓傅的同学好了,后来廖钢也喜欢上我们家蓝玫,据说当时事闹得很僵,家里对蓝玫的恋爱头痛得很哩。。。。。。”
外婆是坐在阳台上缝制“老衣”的时候说这番话的。
————外婆,老衣是干什么用的?
————老衣就是走的时候穿的衣服。
————走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走的时候就是。。。。。。到时你就知道了。
我一直在猜外婆的“走”,是走到什么地方去。那一年我6岁。外婆虽然从未见过廖钢,却能说出廖钢穿怎样料子的西装,戴怎样的眼镜,有着怎样的派头。我想外婆所说的派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家的气质,廖钢是从法国回国的音乐家,后来又从上海去了延安,他的经历有点像冼星海,但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冼星海那样出名。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外婆在秋天缝制她的“老衣”,一针一钱,缝得格外仔细。那是她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穿的衣服,缝好,缝牢,钮扣不要掉。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蓝玫在秋天恋爱,又在秋天离开。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赵雪凝在秋天里成为一名女兵。
秋天里生了许多事。。。。。。
蓝玫在秋天敲开音乐家廖钢的门,可能是某种秘力量的安排,命运之神将她指向廖钢,继而指向延安。蓝玫在踏上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当时她一心只想得到那段音乐,为《蓝色房间》配曲,她心里涨满那部戏,装不下别的东西。
“这样突然来按门铃,是不是有点不礼貌啊?”
他们按了门铃,然后站在门外等。淡白色的月光笼罩着他俩,傅子恩看到蓝玫的脸在月光下美得令人心疼,就略微附下身,忍不住想吻她。这时候,门开了,傅子恩忙直起身,想要说明来意。
“进来吧。”音乐家说。
他好像一直等在这里,好像知道他们要来,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音乐家什么也没说,见到两个陌生人一点儿也不惊怪,只说“进来吧”,表淡淡的。进门后他便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弹的正是蓝玫经常听到的那段曲子。
奏罢,他说:“你们是为这个来的吧?”
就这样,他们认识了音乐家廖钢。
4.洒满月光的房间(1)
傅子恩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接到蓝玫电话。***她说有礼物要送给他,让他马上过来。傅子恩正在自己的房间里改写剧本,接到电话他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到卫生间去洗了把脸。
热水从水龙头里持续不断地流出来,雾气在镜子上蒙上一层霜。他用手指在镜子上轻轻一蹭,蓝玫竟在里面冲他微笑。
蓝玫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
她在笑。
很快地,雾气又漫上来,蓝玫不见了。傅子恩在一个洒满月光的房间里见到蓝玫,他用手抚摸她的脸,正要吻她,灯光亮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他们表好怪,好像看见了什么。
傅子恩只在意念中想吻一下他的人,可他们好象都看见了。有很多脸在梦里挤来挤去,都快装不下了。傅子恩醒来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一个梦。醒来的时候,梦中那许多张脸一齐消失了,逃得一个都不剩。傅子恩躺在床上,想起几天前的那个晚上,他去蓝玫家,门开着,到处没人,最后他在后院的秋千上找到蓝玫,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在园子里赏月。
他们一起在后院里呆了很久,谈剧本,谈《蓝色房间》,谈廖钢给这部戏的配乐。公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廖钢答应公演那天他会亲自到剧场开弹奏那段哀婉的开始曲。一谈到公演,两个年轻人都很兴奋,眼睛在月亮底下亮亮的,这时候,傅子恩的手无意间碰到蓝玫的手,她光滑的皮肤使他一惊,他拉过她的手,放在手心里,用力握着。
《蓝色房间》剧本:
————亲爱的,没有什么能把我们分开。如果你意愿,就请留在我身边,再也不要离开。
————可是。。。。。。你是我父亲的朋友啊,父亲很器重你,我们这种关系。。。。。。上帝啊,我该怎么办?
————我希望我的爱人是最勇敢、最聪明的,天就快要亮了,你在我怀里睡上一小会儿好吗?
————(惊恐地)不!父亲就要来了!
(女:独白)听啊,他的脚步一声声近了,他就要来抓我了,他要把我从你这里带走,他说过,我不能爱上父亲的朋友,这对家族来说是一件耻辱的事,他要把我关起来,让我们永远不能见面。
他吻了她。月光照耀大地,四周像白昼一样亮。没有呼吸,没有戏剧,没有剧本,没有台词,没有琴声,世界消失在一个吻里。
5.两个男人,一个女人(1)
廖钢对蓝玫的感觉和傅子恩是不一样的,傅子恩和蓝玫的爱,是一步一个台阶、按步就班的爱,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同窗好友之间的友,而廖钢对蓝玫的感觉,却是突然之间的“触电”,那天他们来他家敲门,廖钢在拉开门那一刹那愣住了,眼前的女人很像他以前的女人郁子。
郁子是廖钢在巴黎学习音乐时认识的女人,廖钢在后来认识蓝玫之后多次提到“郁子”这个名字,以至于连我外婆都知道她。廖钢在见过蓝玫一面之后,陷入一种恍惚,他无法摆脱那张美丽的脸,他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她。坐在双层公共汽车的楼上,他看到街边人行道上走着一个女人,他忍不住想叫一声“蓝玫”。和朋友一起下馆子,吃着吃着他会突然站起来。为了摆脱掉那张脸,他到舞厅去跳舞,搞到很晚才回来。
回来后躺下就睡,黑暗中他听见她在说话,说的都《蓝色房间》的台词,一句一句,在微凉的空气里飘来飘去,“听啊,他的脚步一声声近了,他就要来抓我了,他说过,我不能爱上父亲的朋友————”
舞台上,光束闪动,就像人们慌乱的内心————
舞台上,空无一人,没有演员,只有琴声————
舞台上,晃动着三条人影,两个男人,一个女人。
据我外婆讲,廖钢在去延安之前,曾单独在“峨嵋春”请蓝玫吃过一顿饭,不知这家“峨嵋春”是不是就是《围城》里方鸿渐请唐小姐吃饭那家。在我的想象中,曾经坐过方鸿渐的那张椅子上,正坐着心忐忑的廖钢。
关于那天他俩单独在一起说了些什么,我做了许多种假设,每一种都觉得有可能,或者,不可能。我把这段故事在电话里跟我的朋友老普说了(老普是我的小说《一个分成两瓣的女孩》中的一个人物:女孩莫铭的人,小说出版后我的生活中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从外貌到风度都酷似老普,他就像一迈腿从我小说里走出来的一个大活人,真把我吓了一跳)。
老普说,我来帮你想想吧。
接下来老普就请我吃饭,订的也是一家叫“峨嵋春”的馆子,不过这是北京不是上海。
老普说,让我们身临其境,扮演一下当年的才子和佳人。
老普说,六点半在峨嵋春,你可得赏脸,一定要来哦。
老普说,小说先放一放,你一定要来吃饭。
中式服装又流行起来,那种小时候被我们称为“小地主”的服装,时下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这座城市里草率蔓延,有很多时髦的精品店都卖这种衣服,一时间,软金属一般的缎子布料像畅销书一样销路通畅。去“峨嵋春”的那天晚上,我就穿了这样一件中式服装(一件紫色软缎背心,罩在黑毛衣外面),我一下子就变得很三十年代了(当然是想像中的)。
然后我就有了走错时空的感觉,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到处挂着上海30年代的招贴画。老普站在两张招贴画中间,老普说蓝玫你好,我是钢琴家廖钢。
————蓝玫,有句话也许我不该说。
————但我忍不住,我要说。
————不说我难受。
————说了,也许我会后悔。
我笑场了,只听完他这四句道白,我就笑起来。我对老普说求你,别再演戏了。老普说,你说我演那个音乐家演得不像?我说你谁也别演,你就演你自己。他说自己,我自己不用演,我就是我。
我看着老普的脸,不再说话。
我又听到莫文蔚的《冷》了,莫文蔚的歌还真有点像我的小说,飘忽极了。这家餐馆里只放莫文蔚的歌,人渐渐走光了,我们都觉得心里很空。
6.公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1)
话剧《蓝色房间》公演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廖钢每天到排练场来,他把对蓝玫的那一段感埋在心里,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琴凳上落满了灰,他每天擦拂那些灰,可灰尘照例还是存在。他坐在琴凳上,看人来人往,心里面有一种特别悲凉的东西,他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
他呆在《蓝色房间》的布景里,冷蓝色的光束打在他脸上,他看到晃动的光影和人形,一切都是那么恍惚,只有那个念头像一枚放大了的豆芽菜,在他大脑里生了根,并且遇水就会膨胀一些。
1938年的秋天,廖钢收到一封来自“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信,这封式样简朴的信一直放在廖钢的上衣口袋里,他时不时地隔着衣服捏一捏。对于延安,他只是在人们的只片语中听到过,有些无法想像那里的生活,但是他见过一些从那里过来的青年,他们的精神状态似乎都特别好,一个个都很健谈,他们朝气、热,他们像从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里过来的人,健康向上,令人羡慕。
廖钢希望延安是一个能让他安心写曲的地方;
一个逃避他对蓝玫感的地方;
一个与过去切断联系、一切重新开始的地方。
廖钢坐在钢琴边,一遍遍地想着这些问题。钢琴声从他指尖流过,在他耳边响起,他却完全没有知觉。
廖钢是在公演前一天失踪的,没有人知道他去了那里,包括蓝玫在内。蓝玫他们当时很着急,派了人四处去寻找廖钢的下落,派出去的人回来都说,能问到的朋友都问过了,都说没看见。
蓝玫的心有些揪紧了,她想起那天晚上在“峨嵋春”吃饭,她和廖钢之间的那番谈话,心里觉得有些后怕。她想是不是自己把话说得太重了,廖钢是个艺术家,他特别敏感,会不会是自己那番话伤害了他,让他受不了了。爱一个人原本并不是什么过错,蓝玫只是因为心思都放在另一个男人身上,才一口回绝了这个男人(热恋中的女人语可能有些过激)。
蓝玫并没有把这一切告诉傅子恩,包括到“峨嵋春”吃饭的事,她都没跟傅子恩说,她想这件事她自己能处理,没必要让傅子恩跟着一起着急,可她没想到,就在她跟廖钢去“峨嵋春”吃过饭后没几天,廖钢人就不见了。她想像不出他能去哪里,他父母都在国外,那幢小楼里只有他一个人住。
廖钢失踪后,蓝玫每次回家路过廖钢家的那幢小楼,都忍不住朝那边张望。那幢房子没了琴声,门窗紧闭,蓝玫心感到很压抑。傅子恩并不知道“峨嵋春”的事,还以为《蓝色房间》公演的时间一拖再拖(《蓝色房间》因故拖延,原因是多方面的)让热爱艺术的蓝玫心不好。他想尽各种办法逗她高兴,陪她看电影,打网球,散步,可她看上去总是心事重重。
————他走了,你不开心?
————他去了什么地方呢?一点消息都没有。
————也许他又回法国了呢。
————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不可能就是不可能。蓝玫说。
他们有过很多次像这样的谈话,每次的环境不同,有时是排练场,有时是电影院,说的话却是差不多的。
7.失踪的年轻人(1)
由于时局不稳,话剧《蓝色房间》公演的事被一天天拖延下去,看不到任何希望。***蓝玫在空虚绝望的时候,就把爱当成了救命稻草,他们差不多每天都见面,可还是觉得不够,还要相互写信、打电话。傅子恩的信写得漂亮,他是有文采的男人,表达是他的强项,特别是笔头表达。蓝玫在收到傅子恩写来的信之后,总是忍不住想回信,这样一来一往,感越深了。
在廖钢不辞而别之后,朋友圈子里又相继不见了一些年轻人,那些平时磕头碰脑总能见得着的人,忽然一夜之间就不见了(相传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都是走得特别突然,来无影去无踪。
蓝玫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她觉得有一种更新的生活在等着她,可那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她心里没底。她忽然有了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目标,是在那天晚上,她和傅子恩在咖啡馆喝咖啡,有个过去的朋友突然冒出来,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健康、精神亢奋、特别健谈,他们说:“他是从延安回来的。”接下来他们最好的朋友童心月和唐笑岭一起不见了。蓝玫心里有数,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这天晚上,在送蓝玫回家的路上,傅子恩第一次听到从蓝玫嘴里吐出“延安”这个陌生的地名。他用惊异的眼睛看着蓝玫,觉得蓝玫在这个晚上变得有点陌生,(就像延安这个地名一样陌生)。
家里来了客人,客厅里又在进行一场无聊的聚会。浓妆艳抹的沈太太坐在客厅中间的大沙上,夸夸其谈。她自以为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很有权,用夸张的手势和动作加强她语的力度。她的嗓音很刺耳,特别是笑起来,声音像锥子一样札人耳朵。她也谈到延安,但认为那是一个苦地方,“连烫头的地方都没有”,蓝玫听出她是一个口头革命派,一落到实处还是一个俗气的物质女人。
蓝玫觉得这客厅里的气氛有些馊。
————到延安去!
————到延安去!
————到延安去!
蓝玫觉得脑袋里有部轰炸机,向她轰炸到延安去的信息。一个星期之后,傅子恩突然带着一脸奇怪的表出现在蓝玫家的客厅里。下午四点钟的光景,佣人出去买东西还没回来,蓝玫的母亲到美术馆去看画展,走了大概有一个多钟头,家里只有蓝玫一个人,她斜靠在沙上看画报,纸页在她手里哗啦哗啦快速翻过,美人的脸相互重叠,电影明星夸张的画妆让人很难辨认她们的本来面目,她们看上去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眉毛又细又弯,一直弯到鼻根。眼睛媚笑着,仿佛与看她的人很相熟的样子,或者说,诱惑观众,让他们当她的忠实俘虏。
傅子恩进门的时候,蓝玫一点也没察觉,她把那本画报盖在脸上,看上去像是睡着了。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有个人在她耳边说个么“延安”、“延安”的,她以为是在做梦,睁开眼一看,原来傅子恩正站在客厅中间的空地上,表他的演说。
他说,到延安去。
他说,去搞新的戏剧。
1.烈焰马的传说(1)
关于烈焰马的传说,是我外婆告诉我的。外婆说那种红色鬃毛的马,即使在延安也是很少见的,烈焰马的速度极快,跑起来就如烈火旋风,这种神奇的马可以追得上任何想要追赶上的事物。
烈焰马是一位姓葛的团长送给蓝玫的,那时蓝玫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戏剧。刚到“鲁艺”不久,蓝玫他们学员队就接到上级指示,排演一台能体现延安青年精神面貌的“火把操”。3月的延安,天气依旧寒冷,学员们穿着灰布棉衣,打着绑腿,他们在窑洞前集合,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出。
在“火把操”的排练现场,蓝玫看见有个身材瘦削的男子站在主席台上,正与鲁艺的一位戴眼镜的教员说着什么。(男子手里拿着的显然是一张歌篇。)下午的阳光照在他脸的侧面,使他的脸看上去与在上海时有很大不同,他确实变了,主要是气质上的变化,他不再是上海的那个音乐家廖钢,而是一个延安人了。
“火把操”的音乐是廖钢作的曲。这是蓝玫在后来演出的时候才知道的,当时她并不知道廖钢为什么站在那里,他既不是“火把操”的总指挥,也不是演员,他很安静地站在队伍旁边,看大家排练。
蓝玫不知他在百多人的队伍里,是否认出了她。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两截小木棍充当火把,一会儿把它高举过头顶,一会儿又把它放下,他们很认真地做着教员要求的每一个动作,清脆的哨音一响,他们就要变幻成下一个动作了。
蓝玫————我外婆的妹妹,穿着朴素衣服站在队伍里,就像许多年以后,我从大城市来到z城,z城靠近黄河,在我眼里多少有点土气。到了z城之后,我带去的式样别致的裙子全都不能穿了,队长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用很不客气的口气命令我换上部队的衣服。
“你现在是个军人了,”他说,“不能再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老百姓。”
那是我当兵后听到的第一句批评的话,在“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歌声里,我的心彻底凉到了底。我到军校去报到的时间是在夏天,当时部队里的衬衣是用粗布制成的,粗糙的布匹磨擦着我的肌肤,我的大小姐脾气当时就犯了,我拒绝穿粗布衬衣,我到z城最豪华的一家百货公司去买了一件小圆领的白衬衫,衬在军装里面穿。顺便还买了双有点跟的鞋子,我才不要穿他们的黄胶鞋,那双鞋刚下来5秒钟,我就把它扔进垃圾筒里。
战友琴是一名老兵,她从部队考上军校,很不容易。
琴说:“赵雪凝,你不能这样。”
“不能哪样啊?”
“不能随便把的东西丢掉。”
“不就是一双鞋吗?嗨,我嫌它太难看,不要了。”说着,我又自以为是地把脚上那双鞋抬起来给琴看。
琴看了我一眼,弯腰从垃圾筒里把那双黄胶鞋捡出来,“扑它扑它”拍了拍上面的灰,说:“以后训练还得穿呢。”
2.偷改军服的经历(1)
我外婆的妹妹蓝玫也曾有一段嫌军服土气、偷偷将灰布棉服的腰身改小的经历。当她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的时候,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的举动幼稚可笑。那是她刚到延安的第三天,军装一下来她就动了“要把它收拾得合体些”的念头。蓝玫在家里的时候,是个不拿针钱的娇小姐,从来不知道衣服是如何缝制成的,有时她陪母亲到衣料店去看绸缎,站在柜台前总是好不耐烦。
她母亲对挑选衣料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拿一块料子斜披在身上,对着镜子照了又照。
“蓝玫,过来看看好不好?”
蓝玫总是应付着说“好好好”。
“一点审美观都没有。”她母亲看她心里总像长了草。
母亲对如何选布料、如何叫裁缝缝制美丽的旗袍,永远都像创作一样认真。做衣服可能跟做画有相似之处,色、形、味道,这中间存在着许多只可意会不可传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感觉。
蓝玫以前并没有过多地关心衣服的事,她身上穿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好的,是上品,有艺术格调的。可是到了延安,她一落千丈地掉进粗布棉袄里,那身下来的军服,腰身肥大得简直可以装下两个她了,她问同学冰紫借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针,冰紫告诉我外婆的妹妹,那根针是用来缝棉被的。
蓝玫并没有因为那是一根缝棉被的针而感到沮丧,她凭生第一次手里拿着一根针,想要缝点什么。她更没有想到数月之后,她手里捏着的另一根针,那根针需要刺入人体薄而脆的皮肤,将流着血的伤口缝合到一处。
那个被缝合的人,就是葛团长。
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葛团长这个人还未出现。蓝玫坐在窑洞里改军装的时候,他正骑着一匹鬃毛血红的烈马,赶往山外的晕城,执行一项密秘任务。
在这个人物出现之前,我忍不住先把葛团长的外形向读者透露一下,外婆家的老相册里珍藏着许多稀奇古怪的照片,那本相册至今锁在一个抽屉里,我们家族的孩子谁也不能随便动(我并没有因为我写小说出名之后,就在家里获得某种特权,事实上,与我的弟弟妹妹们相比,我在家里并不算特别出众的孩子),但由于我职业的特殊性,我渴望看到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历经岁月沧桑、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东西。
在我外婆还活着的时候,我曾经偷看过那些老相片,其中有一张蓝玫与一名军人的合影,不知那人是不是葛团长,那是一个很剽悍的男人,两眼炯炯有神盯着镜头。当时我只有16岁,以一个16岁的眼光看相片上的男人,觉得他已经足够老了(起码有30岁,但他确实是一个很威猛的男人),我没敢问那个男人到底是谁,在外婆从外面回来之前,我把照相本放回原位。
3.与绸缎有关的回忆(1)
我( 凝望延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26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