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5 部分阅读

第 5 部分阅读

    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这场战争共持续了21年,史称“北方大战”。1714年夏,俄军波罗的海舰队在芬兰海域全歼瑞典舰队。彼得一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在他面前,俄国通往世界的海上之门就此打开。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俄国“如同一只新下水的船只,在斧子的敲击和大炮的轰隆之中,驶向欧洲列强的大家庭”。

    彼得大帝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地位与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大公国的地位相当。他的卓越功勋,使地理仅仅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他在历史上最知名的事件是1703年他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彼得堡,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为进行世界性阴谋而精心选中的巢|||穴”。其间俄罗斯帝国与瑞典帝国的战争艰苦卓绝:瑞典穿过马祖里湖区大举入侵白俄罗斯,俄罗斯以焚烧自己的农作物的“焦土战术”对敌,此举后来也用于对付拿破仑和希特勒,屡试不爽。

    彼得大帝去世后,其妻叶卡捷琳娜一世即位,叶卡捷琳娜一世皈依东正教前的名字是玛尔塔,她是立陶宛农民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的女儿,三岁就成了孤儿,被一个路德派牧师收养。马尔塔在养父家又做女佣,又做保姆。她不识字更不会写字,讲的俄语带有很重的德国口音。她最初嫁给一个瑞典骑兵。1702年,在北方战争期间,马尔塔成了俄军的俘虏,后来变成彼得宠臣缅希科夫的妇。1703年,彼得大帝在缅希科夫家和她邂逅,从此俩人结下不解之缘。她相貌出众,妖冶妩媚,又温柔有礼,为彼得所喜欢。1711年,彼得一世被奥斯曼帝**队包围,甚至想投降,但叶卡捷琳娜阻止了他,并且和其他妇女筹集了珠宝贿赂了敌军主帅,使得彼得一世得以全身而退。1712年2月,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结为夫妻。1724年5月8日,彼得加冕叶卡捷琳娜为皇后。彼得大帝死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继位,她不太参与国政,实权被缅希科夫掌握,做了两年的女皇就去世了。年仅12岁的彼得一世之孙彼得二世即位,在位三年因天花而死,罗曼诺夫家族男性绝嗣。

    彼得二世死后,彼得大帝侄女、彼得二世姑母,寡妇安娜·伊凡诺夫娜继位,为俄罗斯帝国第二位女皇。安娜一世是一位典型的尸位素餐的沙皇,生活奢侈腐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奇异之人,高个子巨人、矮个子侏儒,统统都被她吸收入宫廷,供自己玩乐。1740年安娜一世去世,死前无后,令自己两个月大的甥孙(远嫁德国的外甥女之子)伊凡六世继位。伊凡六世登基不到两个礼拜,俄国宫廷生了3次政变,最后彼得大帝的小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公主政变成功,登上了沙俄的君主宝座,为第三位女沙皇、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六位皇帝。

    14.第十三章.乱世霸业,征服“四海”(3)

    伊丽莎白女皇有倾城之貌,但终生未嫁,但她的私生活放荡不羁,据说她一生中曾有过三百多个夫,在她身边,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宠幸者。

    伊丽莎白女皇没有子嗣,她把远嫁德国早逝的姐姐安娜公主的儿子彼得·费多罗维奇从德国召回来,确立为皇储,即彼得三世。并且还为外甥娶了位准皇后——索菲娅,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三世原是瑞典王位继承人,自幼在德国长大,不会说俄语,对俄罗斯的东西也不感兴趣。伊丽莎白女皇病逝后,彼得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七位皇帝。彼得三世母系来自俄罗斯罗曼诺夫家族,父系却是来自德国的欧洲著名的奥尔登堡王朝。俄罗斯皇室和欧洲的许多皇室成为亲戚。

    彼得三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腓特烈西亚,出身于一个德国小公爵家庭,她命运的转折生在1744年,这一年伊丽莎白女皇为彼得三世挑选妻子,叶卡捷琳娜作为候选人被邀请到俄国宫廷之中。1745年,年仅16岁的叶卡捷琳娜与彼得一世正式结婚,成为大公夫人。

    彼得三世是个生理上有缺陷,身体羸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经常羞辱叶卡捷琳娜。在这期间,叶卡捷琳娜偷偷组织了一个小团体,以她的夫格里哥利·奥尔洛夫五兄弟为的近卫军青年军官,成为支持她的铁腕力量。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正在怀孕的叶卡捷琳娜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登上了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终于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形势大好、胜利在望的俄罗斯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结果,叶卡捷琳娜在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领拉祖莫夫斯基的帮助下,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彼得三世,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经过18年忍辱负重,叶卡捷琳娜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大帝国的主人。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曾动三次瓜分波兰,两次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和一次对瑞典的战争。瓜分波兰,俄国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奥斯曼帝国始终是沙俄的头号死对头。但叶卡捷琳娜时代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在1774年的和约中,奥斯曼帝国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并承认俄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1783年,俄罗斯攻占克里米亚汗国,蒙古人对克里米亚地区550年的统治结束了,成吉思汗直系子孙拥有的最后一个汗国灭亡,随后,叶卡捷琳娜女皇提出了“克里米亚不要鞑靼人”的口号,开始全面驱逐克里米亚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悲惨史自此拉开帷幕。

    1787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奥斯曼帝国再次签约割让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克里米亚地区被迫割让给沙俄。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的过程中,叶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剂。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想乘机偷袭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结果大败而归。瑞典、波兰和奥斯曼帝国一直是俄国在欧洲扩张的三个主要对象,俄国的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战火连天。她曾经得意地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罗斯,我现在终于通过我的努力为俄罗斯送上了我的嫁妆,这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

    15.第十四章.滑膛枪与大炮,俄罗斯扩张路线(1)

    杭爱山,汉朝时期称为燕然山,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现蒙古国中部,离雁门关约1800公里左右,是历代中**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早在89年,汉朝将军窦宪曾统率汉与南匈奴联军,彻底打败了北匈奴,在杭爱山上勒铭纪念,而在杭爱山以北的西伯利亚大片土地,中国人称为“极北”,那里极其寒冷恶劣,被视为“苦寒之地”与“地狱”。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国家,沃野千里,不会对种不出庄稼的不毛之地产生兴趣。

    与蒙古人扩张不同的是,蒙古人扩张的方向和区域是农业文明达且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俄罗斯人的向东扩张则地区基本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因此俄国人在这个东进的过程中也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并由此迅速完成了对这些地区的兼并。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俄国人完成了位于东经90度的叶尼塞河至位于西经150度的阿拉斯加基奈半岛的兼并。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人所扩张的版图与支撑这个版图的人口数量却极不匹配:尽管在19世纪初,俄国沙皇将乌拉尔以东的共计划1200万平方公里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提升到了100万,但与同期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人口达660多万相比,其数量明显不足。

    巍峨的乌拉尔山脉,由北向南绵延,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哈萨克草原地带,绵延2000多公里,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因此构成了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直到16世纪以前,中国没有受到过来自任何欧洲国家的威胁。但当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脉,接近中国北部边疆时,这里的平静被打破了……

    对古代和中世纪来说,马上弓箭手们投射和飞驰的箭是一种不直接交锋的武器,在当时是具有战斗力和摧毁敌人士气的作用,几乎与今天枪手们的子弹的作用一样。

    16世纪后,游牧民族这一优势结束了。理由是后者用大炮来对付他们。于是,一夜之间,长期以来的位置颠倒过来了。伊凡雷帝用炮声驱散了钦察汗国的最后一批继承者;康熙皇帝用炮声吓倒了卫拉特蒙古人。大炮的隆隆声标志着一个世界历史时期的结束。军事优势第一次、也将是永远地变换了阵地,文明变得比野蛮强大。自从这些弓箭手们不再是世界征服者以来,仅仅才过了三个世纪。

    美国学者蔡斯在《热兵器在1700年以前的展史》一书里,提到热兵器的展的动因,早期的枪炮最适合步兵作战和攻克城堡之用,这些热兵器用来对付草原和沙漠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功效不大。15、16世纪的火绳枪在中国又称“鸟铳”,需要差不多一分钟时间才能射一子弹,但一个熟练的弓箭手却能够在一分钟内能射5支6支箭。火绳枪没有弓箭那么准确,不能在雨天使用,也不能在马背上装填弹药,因此英国人迟至16世纪后期还不能肯定火绳枪是否比长弓更优越。但火绳枪的长处是训练一个火绳枪手只需要7天,而训练一个弓箭手却需要几年时间,火绳枪也因此更适合缺乏操练的人用;另外,火绳枪还能够射穿较厚的盔甲。

    15世纪的大炮,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非常笨重、不可靠、欠准绳、极难搬运和移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装上炮弹,因此只能用来轰击固定的大型目标。在这段时期,大炮最适合的用途是摧毁敌人的城堡或轰击被包围的敌军。另外,大炮也适合在战船上使用,因为可以利用战船来搬运大炮,以及借助船身的移动来改变大炮的射击方向。

    早期的热兵器在空旷辽阔的草原大漠上进行的战争中不容易挥作用。火绳枪不能在马背上装填弹药,又欠准绳,因而对付游牧民族轻骑的作用有限;草原大漠没有城池或堡垒,除非游牧民族的骑兵已被包围,否则大炮无用武之地。

    早期的枪炮较适合用做防卫性武器,来保护与游牧民族接壤的边疆重镇及要塞。但游牧民族的轻骑懂得绕过有重兵驻守、配备枪炮的据点来寻找边境上的弱点,守军很难及时把沉重的大炮运到受攻击的地方来御敌。

    16.第十四章.滑膛枪与大炮,俄罗斯扩张路线(2)

    火绳枪非常适合对付排成阵势、密集在一起的农业社会步兵,以及身穿厚盔甲、速度较慢的农业社会重骑。大炮也非常适合攻克有城墙保护的城池。换句话说,当时的枪炮最适合在农业地区进行、以步兵为主的战争,而且无论在防守或攻击方面都可以派上用场。但由于火绳枪射率低,早期的火绳枪队需要矛兵的保护。

    到了17世纪出现的燧枪比火绳枪更容易使用,因而射率较高。17世纪的大炮也较以前的更轻便和容易搬运。到了18、19世纪,农耕社会的热兵器已令游牧民族的轻骑不堪一击。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3月25日,沙皇派遣了哥萨克部队,带着建筑要塞的任务来到西西伯利亚托米河沿岸。哥萨克一边推进,一边修筑象美洲边远地区的碉堡那样的设防据点或要塞,来保护他们之间的交通。

    在当地鞑靼人的领地上,他们将附近耕地收为国有,将周围居民登记为沙皇的子民。1604年10月7日,堡垒建好,这一天被认为是托木斯克的生日。托木斯克成为了主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以防止强敌吉尔吉斯人和卡尔梅克人的侵袭。之后,沙俄以惊人的速度的向东和向南扩张。1610年,他们已大批到达叶尼塞河流域,于1619年建立叶尼塞斯克城;在这里,他们遇到自征服古楚汗以来最先极力抵抗他们的一个好战的民族布里亚特人。俄罗斯人避开布里亚特人,折到东北部,又现了勒拿河。1632年,他们在那里建立雅库次克城;1638年(崇祯十一年)建立鄂霍次克城。由于土著布里亚特人不断进攻他们的交通线,因此,俄罗斯人起一场野蛮的灭绝战争。最后,俄罗斯人获胜,并继续扩张到贝加尔湖;1651年,他们在那里建立伊尔库茨克要塞。

    卡尔梅克部在中国史籍中称蒙古土尔扈特部。1608年,遵照沙皇的谕旨,俄国派出了哥萨克,去寻找西蒙古的阿勒坦汗国。1616年,俄国西西伯利亚重镇托博尔斯克的军政长官派出托·彼得罗大使团——探险队去探寻西蒙古卡尔梅克部,派瓦·丘缅涅茨使团—探险队去探寻西蒙古阿勒坦汗部。这两个探险队均成功地到达了目的地,并获得了阿勒坦汗允许,让他们过境到中国去。这两个使团—探险队就这样进入了蒙古高原西北部的萨彦岭地区,现了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南部的浅丘陵地区,开辟了西西伯利亚与蒙古高原的陆上通道,从此可直接进入蒙古。

    据佩特林回国后所写的《中国、蒙古见闻记》,俄国人在明朝境内先后经过的城市分别是张家口、宣化、怀来、南口、昌平。他们一行人在1618年9月1日到达了他们所称的大中国城——北京,被明朝官员安置在宏大的国宾馆里。在北京住了4天后,他们踏上了归程。

    1619年5月19日,佩特林使团回到了托木斯克,并带回了中国(明朝)皇帝朱翊钧致俄罗斯沙皇弗奥多罗维奇的国书。就这样,在17世纪10年代末,沙皇俄国与大明帝国开始了来往。

    佩特林远行重要的是他们穿过了大片的无人区和未开化的地区,把东欧的俄国与东亚的中国联系起来。直到17世纪下半叶初期,俄国通过扩张,与中国逐渐接壤起来。

    ??

    1620年代初,俄国探险家平达就曾两次跋涉航行到勒拿河河源,到达了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此后,俄国人迅速向中西伯利亚高原和蒙古高原结合部的贝加尔湖周围和黑龙江—远东地区渗透扩张。同时也在北亚、北冰洋探险、扩张、移民,把北亚彻底纳入了俄国版图。

    1645年,一伙俄罗斯人到达北冰洋岸。两年后,另一批人行抵太平洋岸,建立鄂霍茨克要塞。次年,1648年,哥萨克人西米诺·杰日尼奥夫从雅库茨克出,进行一次探险。他顺着勒拿河往下游航行。他现某些河段非常宽阔、令他见不到两岸;有如大陆般大小的三角洲填满了一道分水岭的碎石。杰日尼奥夫经过三角洲之后,便沿北冰洋海岸向东航行,直至到达亚洲真正的顶端。

    17.第十四章.滑膛枪与大炮,俄罗斯扩张路线(3)

    至此,俄罗斯人未曾遇到任何能阻挡他们的力量。然而,当他们从伊尔库茨克向前推进、抵达阿穆尔河流域时,他们不仅仅遇着对手,他们碰到了当时正臻于鼎盛的强大的清王朝的前哨基地。

    ?1667年,托博尔斯克督军彼的·戈杜诺夫奉沙皇之命绘制了《西伯利亚地图》。在这幅地图上,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北,勒拿河、勘察加河以东清晰的画出了统一的水域。在图的右下脚标绘出了中华帝国,并用内外两道城墙表示了它的长城和北京城。

    俄国次探察勘察加是1696年,阿纳德尔斯克(建于1649年)督军派哥萨克莫诺斯科率十几人的军事探险队去南方寻找为缴税的科里亚克热,征收毛皮税。1697年年初,50岁的哥萨克阿特拉索夫率120人的探险远征队对勘察加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征服。远征探险队几乎踏遍了勘察加半岛的各个地区,对遇到的勘察加人、科里亚克人、阿伊努人强征皮毛税,对不臣服的部落村落予以军事镇压,杀人放火。俄国人还在半岛南部遇到了一个乘船遇难的日本人,阿特拉索夫的报告也谈到了千岛人同日本的交往。这是俄国人与日本人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俄国文献关于日本的第一次报道。这个乘船遇难的日本人给俄国人产生了一种日本很富有的印象,于是寻找珍贵皮毛和金银的**便成为俄国探险家南渡太平洋、开辟日本的新航路的动力。阿特拉索夫从阿纳德尔斯克出对勘察加的探险、现、远征持续了两年多(包括往返时间),往返行程约1.1万公里,最终完成了对勘察加半岛的现,并把它并入了俄国。

    俄国对北亚的现主要是在北纬55—73度的寒温带、寒带进行的。在寒温带和寒带探险,环境恶劣。天寒地冻、海域飘浮浮冰或封冻。北半球的寒极气温为零下68度。俄国现了北极圈内的几乎全部北亚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人到了一个新地,先是在那里建越冬营地、要塞。接着在此移民定居,再以此为前进基地进一步探险、现和扩张。

    经过约两个世纪,俄国的扩张遍布整个北亚(12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将西伯利亚、中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现了几乎整个北冰洋—北亚大陆海岸线,太平洋—远东大陆海岸线。它们包括喀拉海海岸、拉普捷夫海岸、东西伯利亚海岸、楚科奇海海岸、百令海海岸、鄂霍次克海海岸。俄国人现了无数的半岛、海岛、海湾和海峡,包括重要的泰梅尔半岛、楚科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包括重要的鄂毕湾、哈坦加湾、卡拉金湾、舍列霍夫湾;包括重要的维利基茨基海峡、德朗海峡、白令海峡。俄国人实际上已基本开辟了从欧洲北部,经漫长的北冰洋—北亚沿海,穿过白令海峡到太平洋、到中国的欧亚东北新航路。

    这时,欧洲最大的国家俄国和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实际上已从海上联系起来。俄国人还开拓了若干走内河航道、连水旱路、翻山越岭到蒙古、中国的路上通道,从而把俄国和中国在陆地上联系起来。俄国人还现了北亚无数的河流、湖泊、沼泽、山脉……包括重要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科雷马河……俄国人还证实了亚洲以北是北冰洋,北冰洋与太平洋相通,猜测中的阿尼安海峡的确存在,亚洲和美洲在此隔开,各自是独立的大陆……

    俄国在现北亚的同时,也把它占为己有。在经济上,俄国从北亚—西伯利亚取得了大量皮毛。因而在同西欧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中,用皮毛赚取了可观的外汇。据统计,在16、17世纪,北亚皮毛的出口收入约占整个俄国外汇收入的1/3,1680年北亚上缴沙皇国库的皮毛价值占年度预算的12%。此外,俄国还取得了大量可代替象牙的海象牙、海兽油、各种丰富的矿藏和森林、等等。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沙皇俄国完成了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彻底征服后,很快到达了哈萨克草原的北端,此后俄国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了,基本完成了欧化进程。

    18.第十五章.“罗刹”之战,中俄雅克萨对峙(1)

    雅克萨,女真语,意为“涮塌了的江湾子”。***雅克萨原为达斡尔族敖拉氏的住地。1650年(清顺治七年),以哈巴罗夫为的沙俄侵略军强占雅克萨,修筑城堡,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黑龙江内地深入,世居雅克萨一带的达斡尔族被驱赶到嫩江流域。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屡劝沙俄退出均被拒绝,决心收复失地。雅克萨之战爆。

    阿穆尔河,“阿穆尔”是鄂温克语音,被吸收进满语,意思是“黑色的大江”,即

    黑龙江。这是一条遥远孤独的大江。它源于额尔古纳河,为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俄两国的大界河。流经中国最大的冻土带,有近半年的冰霜期。

    沙俄原本对黑龙江一无所知,1636年(崇祯九年),俄国人已从游牧的蒙古达斡尔人那里得知,东南方有一条流向东方的大河。第一个到达斡尔人地区的俄国人叫阿维尔基耶夫,他大概在1630年代末到达了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的汇合处。两河汇合后便称黑龙江。据土著传说,那里土壤肥沃、长着金黄|色的谷物,是一块极好的地方。俄国严寒的北方出产的是毛皮而非粮食,而欧洲俄国的谷仓则好比是在另一行星上。

    之后,俄国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城于1643年6月15日派出了一支132人的探险远征队,由哥萨克瓦·丹·波雅科夫指挥。这次探险共持续3年,行程约8800公里。从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水系到注入太平洋的黑龙江水系他们找到一条新的道路,现了勒拿河上游的乌丘尔河、戈纳姆河。

    这也是沙俄第一支侵入黑龙江地区的“远征队”。这支远征队装备齐全,目的也很明确:向黑龙江地区居民征收毛皮实物和寻觅银矿、铅矿和铜矿。11月中旬,他们闯入精奇里江中游达斡尔人的居住地。在头人多普狄乌尔的辖地,波雅科夫一伙受到热的接待后,竟给头人多普狄乌尔戴上枷锁,扣为人质,进行敲诈,索要粮食,遭到村民们的拒绝和反抗。在莫尔迪奇村,波雅科夫手下的人绑架了头人多西、科尔帕和多瓦利亚,向达斡尔人敲诈了10头牛和40筐燕麦,还要强行进村抢劫。达斡尔人愤怒还击,沙俄70人的队伍被打死10人,打伤50人,残部逃跑。此后,“远征队”又在黑龙江江口绑架3名费雅喀头人,索要貂皮。

    1644年暮春,波雅尔科夫的远征队在精奇里江下游遭到了达斡尔人有组织的抗击,未能实现登岸的企图。在松花江江口,他们派出一支25人的先遣队探路,遭到当地虎丘哈人围歼,只有2人活下来。有的地方,当地人听说哥萨克要来,就转移人畜,并将搬不走的东西付之一炬。由于供应不济,探险队竟靠吃人肉为生,在一个冬季吃了50个当地的达斡尔人。从此,在黑龙江流域人们都称这伙人是“可恶的吃人恶魔”“罗刹”。

    波雅科夫一伙既不敢在一个地方多停留,也不敢从原路撤回,匆匆东窜,1645年夏逃到海上。翌年,波雅科夫带着剩下的33人、绑架的3个费雅喀头人及一大批貂皮,返回雅库茨克。

    波雅尔科夫是自结雅河(精奇里江)河口航行至阿穆尔河河口的第一人,并收集到许多关于萨哈林(库页)岛的资料。波雅尔科夫带回了480张黑貂皮,搜集大量报,并向雅库茨克督军提出了征服阿穆尔地区的建议。所以波雅尔科夫又是入侵和征服黑龙江北岸的始作俑者。波雅尔科夫探险现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东西伯利亚,激起俄国人到黑龙江流域淘金热。

    此后,商人出身的哈巴罗夫听到后自告奋勇,从军政长官弗兰茨别夫那里得到了许可,招募了二百多人,组成第二远征队向黑龙江进军。1649年夏—1653年夏,哈巴罗夫远征队越过了外兴安岭南下闯入黑龙江中下游,沿江抢掠,杀戮当地居民,奸Yin妇女。1651年9月底,哈巴罗夫率远征队闯到黑龙江下游的乌扎拉村,准备过冬。一千多愤怒的赫哲人和女真人趁哈巴罗夫外出抢鱼,留人不多之机,手持刀剑,袭击了俄国人的营盘。哥萨克人觉后,凭借有力的地形和武器,打退了进攻者。

    19.第十五章.“罗刹”之战,中俄雅克萨对峙(2)

    被击退的居民向清朝驻宁古塔章京海色报告了俄军的暴行。俄国在中国边境犯下的这些暴行使清朝极其恼怒,1652年4月4日,海色奉朝廷之命,与俄军在乌扎拉村开战。清军在达斡尔、女真、费雅喀、赫哲等族人民的支持下,趁俄军酣睡之机,用大炮炸毁俄军军营的3处城墙,打死俄军10人,打伤哈巴罗夫等70余人。海色麻痹轻敌,命令部众只准生擒敌人,不准杀害。因此,战场形势大变,中**队遭受枪弹射击,仍不准还击。清军损失太大,被迫撤离。这是清朝与俄罗斯军队在历史上的次交战。清军虽10倍于敌,但由于片面强调抓活的而遭俄国火器大量杀伤败北,数百人阵亡。乌扎拉村之战以后,哈巴罗夫十分害怕,马上撤离阿枪斯克冬营逆江逃窜,途中虽遇到援兵,但哈巴罗夫惊悸未消,一口气逃到精奇里江江口。

    哈巴罗夫1653年抵达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汇合点,并将此地绘入其勘测地图中。他回国后被沙皇的御用文人吹捧为“大俄罗斯英雄。”“新领土的开拓者”被封为贵族。1858年乌苏里江入黑龙江口的伯力改俄名哈巴罗夫卡,1893改为哈巴罗夫斯克,后作为整个俄远东联邦区的府。从此,俄国人的实力扩张到黑龙江北岸,一连串冒险家继波雅尔科夫之后进入阿穆尔河流域。

    1658年6月,清朝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1660年,清朝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1684年,哥萨克人攻占阿尔巴津城,修筑一系列要塞,以典型的哥萨克方式屠戮抢掠。阿尔巴津,在中国文献中称“雅克萨”。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哥萨克派来一个新头目,叫托尔布津。沙皇颁给托尔布津一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沙皇这枚城徽表示雅克萨城已经属于俄国所有。

    1685年2月(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帝令都统彭春等统兵,从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在探明况之后,彭春与萨布素将军统率3000清军于5月20日自瑷珲城出,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到6月23日直抵雅克萨城下。在警告俄军撤回但遭拒绝后,清军于6月24日开始围攻雅克萨城,清军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25日黎明,清军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现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瑷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现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1685年秋,俄军派兵600人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托尔布津率哥萨克重建并盘踞雅克萨城。1686年3月,康熙帝令萨布素将军等速行剿捕沙俄哥萨克,收复雅克萨城。经过准备工作,7月18日,清军2100余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在江心岛(现古城岛)上建立指挥部和构筑营寨,23日开始围城。勒令其投降。托尔布津不理。8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8月25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而隆冬河水结冰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长达一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66人。这一战史称“雅克萨之战”。

    事实上,1685至1686年的两次雅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俄军从来没有超过800人,而清军则数千人之多。占压倒性数量的清军军队长期围困少数凭借火器、堡垒的欧洲近代化军队取胜十分艰难。

    沙俄侵略军遭到失败后,沙俄政府派员到北京要求举行谈判。12月,康熙帝遣使到雅克萨前线宣布停止攻城。1687年8月,清军全部撤离雅克萨,返回瑷珲城。1689年8月27日,中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雅克萨城仍属中国,由黑龙江将军所属黑龙江副都统和布特哈总管派兵巡逻,俄国人被赶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但进入19世纪以后,清朝先是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国门大开,太平天国期间,清朝一片混乱,北方已无可用之兵,沙俄野心萌,利用清朝的内乱不断入侵中国东北,非法占领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进而向黑龙江中游推进,迫使清政府于1858年5月(清咸丰八年四月)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把包括雅克萨城在内的黑龙江以北及外兴安岭以南(外东北)的中国领土划入俄国版图。两年后,沙俄借武力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一条约使清朝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在条约中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一百万平方公里归俄国所属,从此中国失去了东北对日本海的出海口。〖5〗〖6〗

    20.第十六章.往年纪事,“小俄罗斯”乌克兰(1)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又被称为“小俄罗斯”,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面积最大的国家。***为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和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并成为后苏联空间核心三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

    历史表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失去这一部分,俄罗斯国家也就失去了崛起的基础。但同时,正是俄罗斯拥有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广阔空间,这使其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增加了俄国的反攻力量并抵消了如拿破仑法国、希特勒德国以及二战前的日本从西东两面击垮俄罗斯的难度。

    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认为,乌克兰地处东欧,其北边即为俄罗斯,它是俄罗斯连接欧洲的桥梁,是俄罗斯成为欧亚大帝国的钥匙,如果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它就什么都不是,俄罗斯无法再去影响欧洲政治。

    独立的乌克兰作为欧亚棋盘上的一个新的地带,起着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作用,它决定着俄罗斯能否再度崛起成为帝国以及是一个欧亚帝国还是一个亚洲帝国的问题。

    俄罗斯横贯在欧亚大陆最北端,地理位置面南靠北,成为世界大国原因有很多,有一条重要原国是吞并了乌克兰,乌克兰号称为欧洲粮仓,被称为俄罗斯成为世界帝国的钥匙,有着约4555万(2013年)与俄罗斯民族相当接近的乌克兰民族人口,独立的乌克兰无论是从版图面积上还是从人口规模上来讲都是欧洲大国。

    古印欧人的一支斯拉夫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要晚于日耳曼人。有关斯拉夫人的最早记载见于1世纪末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把斯拉夫人(主要是西斯拉夫人)称为维涅特人(veneti)。现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白俄罗斯则假定古斯拉夫人源于前7世纪左右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人则认为古斯拉夫人起源于前8世纪的乌克兰北部。〖7〗

    一世纪左右,斯拉夫人处于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还未形成西、南、东斯拉夫民族的分支,斯拉夫人以布格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支。居住在第聂伯流域的是东斯拉夫人,他们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祖先。居住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流域的是西斯拉夫人,他们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易北河斯拉夫人的祖先。

    六世纪前后的斯拉夫人中出现部落联盟。他们介乎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社会展的起点很低,有时还靠抢掠为生。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一切重大事由部落会议决定。这时强悍的亚洲游牧民族阿瓦尔人突然出现在东欧平原上。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柔然残部或悦般。匈奴人促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而阿瓦尔人侵袭造成了斯拉夫民族的大迁徙。一部分斯拉夫人逐水草而行,向东迁徙,到了现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带,人们就称他们为“东斯拉夫人”,他们向西迁徙,到了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一带,人们就称他们为“西斯拉夫人”,他们往南部巴尔干迁徙,被称立“南斯拉夫人”。由此,“东部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部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人”主要是保加利亚人有保加利亚人(突厥系的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融合而成)、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黑人等。

    分布于东欧和中欧的斯拉夫人已成为欧洲各民族和语集团中人数(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