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6 部分阅读

第 6 部分阅读

    多的一支,约有3。4亿人,语属于斯拉夫语族。斯拉夫民族分化得比较复杂,经过漫长的时间,其语、文化、历史、宗教上已没有多少共通性。三大支系间差异迥异。西斯拉夫人受西欧文化的影响较深;东、南斯拉夫人起初受希腊、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较大,后来又受到蒙古和土耳其的入侵和影响。

    21.第十六章.往年纪事,“小俄罗斯”乌克兰(2)

    南斯拉夫人中,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使用俄文字母的,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是使用拉丁字母,但虽然使用的拼写方式不同,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之间可以交流。***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为南斯拉夫人中的异类,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过去一直由奥地利统治,逐渐日耳曼化,信仰为天主教,而非东正教。

    西斯拉夫人的文化和政治生活已和一般的欧洲模式合为一体。西斯拉夫的三个国家,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与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相似,他们处在德国边缘,如今已高度日耳曼化,特别是捷克人,长期受奥地利人统治。而波兰,先是受德国影响,文艺复兴后又长期景仰西欧文化,尤其是法国宫廷文化,将斯拉夫文化统统抛弃,现在留下的痕迹,只有语和名字,波兰文化上心理上则属于拉丁天主教

    早在7至12世纪,斯拉夫人先后开始建立国家。最早的国家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地区,号称萨摩公国,建于623年,830年兴起大摩拉维亚国。10世纪初建立捷克公国;而波兰王国则诞生于965年。南部斯拉夫人于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从9世纪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内建立过一些中古式的小国。

    东欧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政体,是9世纪中叶的基辅罗斯(kievnrus),它兴起于第聂伯河最南端的历史文化名城基辅。基辅罗斯可以经常接触南部的拜占庭帝国,对当地人皈依东正教有极大促进作用,它与俄罗斯的严寒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后,展成一种极富特色的本地化宗教;地理也决定了基辅罗斯的人口构成,从北方顺流而下的北欧维京海盗和东部的斯拉夫土著都相继加入;这片地方土地贫瘠,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征服大片土地以保证食物供应,两种势力在此合二为一,即维京人和拜占庭人,国家由此开始形成,并渐渐成为一种地理和文化概念。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古罗斯人所建的第一个国家。约建于10世纪,它是一个以基辅(现乌克兰都)为中心的大公国,又称古罗斯、罗斯国。

    “基辅罗斯”也被称为留里克王朝,因王朝的奠基人留里克而得名。据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记载:瓦里亚基人(北欧的维京人)留里克兄弟3人应诺夫哥罗德贵族的“邀请”,于862年渡海来到诺夫哥罗德,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罗斯国。留里克王朝始于此。

    据《往年纪事》记载,基辅罗斯最初几代王公都是瓦里亚基人(北欧的维京人)。维京人属于8-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人。与东斯拉夫人处于同一展水平。瓦里亚格人的基本组织是武装商队,由军事领统率千百个侍从兵。占领商路沿线城市作为贸易据点,把掠夺来的毛皮、蜂蜜和奴隶等运到君士坦丁堡出售。商路沿线的斯拉夫人和非斯拉夫人都处于依附地位,必须向瓦里亚格人纳贡。

    在留里克兄弟应邀来到诺夫哥罗德,于862年做了罗斯国第一任王公后,不久另一支瓦里亚基人远征商队领阿斯科德和迪尔占领基辅,建立基辅国家。879年留里克暴病身亡,由于其子伊戈尔年幼,由其亲属奥列格摄政。882年,奥列格决定沿“瓦希商路”南征,占领了第聂伯河上游重镇斯摩棱斯克和柳别奇,然后顺江而下,直趋基辅。基辅位于地势高耸的右岸,且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于是奥列格设计,让士兵埋伏在船舱内,然后派人去拜见坐镇基辅的阿斯科德和迪尔,称是从诺夫哥罗德来的商人,路过这里,前往希腊。阿斯科德和迪尔也是瓦里亚基人,便随他们来到城外。这时伏兵从船舱里冲了出来,杀死阿斯科德和迪尔,之后,奥列格占领基辅,并将都迁此,将周围东斯拉夫人部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要他们缴纳贡赋。从此开始基辅罗斯的统治。因此,基辅一直被奉为俄罗斯历史的端,因而有“俄罗斯诸城之母”的称谓。

    22.第十六章.往年纪事,“小俄罗斯”乌克兰(3)

    奥列格在一次意外中被毒蛇咬死,留里克的儿子伊戈尔在奥列格死后,接任基辅大公位置。他是留里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伊戈尔继承了奥列格的扩张政策。他不断带亲兵征战,迫使周围的斯拉夫部落向向基辅大公纳贡。在这一时期,基辅大公对各地方实行巡行索贡制,每年冬初,大公就率领亲兵在其辖区内向百姓征收毛皮、蜂蜡、粮食等贡物,而抗缴的居民会被抓走,变成奴隶。索取来的东西少部分赏给士兵以维系忠诚,大部分在第二年春,与奴隶一起运到君士坦丁堡出售,换取酒、纺织品和食品等。换来的东西有一部分分给臣属,以维持忠诚关系。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规定的数量,大公及其亲兵往往对当地人一征再征,因而激起了当地人的反抗,945年伊戈尔大公索贡时,因索要太多,激起德列夫里安人反抗,因而他们袭杀了伊戈尔及其亲兵队。一直到11世纪时,索贡才被地租制取代。

    伊戈尔大公死后,他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继位。斯维亚托斯拉夫终生都在为扩张基辅罗斯的势力而作战。经过长期的征讨,斯维亚托斯拉夫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多民族的军事联合体,其疆域自伏尔加河延伸至多瑙河,由于生产力和文化的落后,这个联合体没有多少经济基础。

    971年,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联合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与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在巴尔干半岛展开激战。由于拜占庭的绝对技术优势,斯维亚托斯拉夫无法取胜,其军队被围困达3个月之久。但拜占庭方面也一直无法消灭罗斯人的军队。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最后被迫放弃对保加利亚领土的要求,972年春,在返回基辅的途中,由于拜占庭人的故意通风报信,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于第聂伯河沿岸被他的宿敌西突厥人(佩切涅格人)伏击。本已伤亡惨重的罗斯军队招架不住西突厥人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斯维亚托斯拉夫阵亡。据《往年记事》记载,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的头颅被佩切涅格人的汗按游牧民族的习惯割下来做成了杯子。

    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归途被杀后,大公的长子亚罗波尔克接掌权位,但是他的两个弟弟并不认可,亚罗波尔克先下手为强,用计杀死了镇守德列夫利安人地方的大弟奥列格。这对于小弟弗拉基米尔是个再明显不过的危险信号,弗拉基米尔从斯堪的纳维亚搬来瓦兰人(维京人)的武士队,对其兄开战。980年,亚罗波尔克被手下出卖,大公宝座还未坐稳,便命丧黄泉。在这场血腥的争斗中他的弟弟弗拉基米尔成为基辅罗斯大公。

    在执政初期采取巩固政权的极权措施,确立大公全权统治的最高地位,变成一种必然。这场兄弟相残开了留里克王朝弑亲之先河,以后在这一家族中成为一种内耗巨大又周期作的顽疾。

    弗拉基米尔大公在位时做了一件对俄罗斯影响重大的事,改信东正教。这时的基辅罗斯公国仍信奉原始的有人祭仪式的多神教,信奉的有太阳神、雷神、火神、风神、战神等等。常常被欧洲国家讥为野蛮人。

    当时在罗斯境内已经存在着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西派(天主教)和东派(东正教),为了争夺国教的地位,各教派的信徒都曾向弗拉基米尔献。经过比较后,弗拉基米尔对伊斯兰教徒说,喝酒是罗斯人的天性,信奉一个禁止饮酒的宗教是不可能的;他也拒绝了犹太教,因为他觉得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否则它为什么连自己的子民都不能保护呢?基督教的西派和东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都有定时斋戒的规定。怎么办呢?弗拉基米尔决定委派一个使团去考察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结果,富丽堂皇、宗教礼仪隆重的拜占庭东正教堂吸引了大公。988年,俄罗斯大公应拜占庭皇帝之请出兵平定叛乱,进而提兵进攻拜占庭要求封赏,条件之一是迎娶皇帝的妹妹。皇帝提出“公主不能嫁给异教徒,俄罗斯大公必须皈依东正教”。而此举其实正中大公下怀。

    23.第十六章.往年纪事,“小俄罗斯”乌克兰(4)

    于是,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并率领全国集体跳入第聂伯河受洗归向上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事件。集体信仰使基辅罗斯统一了思想,成为一个真实统一的国家。至1000年左右时,基辅罗斯已扩张为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的大国。

    由于不久后生了基督教分裂,使得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从一开始就与笃信天主教的欧洲大多数国家形成了某种差别,而这种宗教上的差别也成为他们彼此间在身份认同上始终难以跨越的障碍。

    10世纪的最后几年,弗拉基米尔致力于抵御西突厥人的斗争。这些占据黑海北岸大草原的西突厥人肆无忌惮,成为罗斯的一大外患。弗拉基米尔虽曾率兵亲征,但由于游牧的对手游移不定,难以捕捉,所以征剿的办法收效甚微。

    11世纪后,基辅罗斯受南方草原上的突厥人的一支钦察人(波洛伏齐人)攻击以及罗斯王公内讧而衰弱。分裂成十多个小公国,以基辅大公为宗主,后逐渐独立。多个公国相互混战,基辅公国的地盘与其他公国几乎一样,其面积也就是基辅城及其周边几个城镇。1169年,基辅大公国解体,迁都到弗拉基米尔。基辅地区的人向西方的加利奇和北方的弗拉基米尔转移,从而使乌克兰民族(小俄罗斯民族)与俄罗斯民族(大俄罗斯民族)产生分化,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个支系。东北罗斯形成现代的俄罗斯,西南罗斯形成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当时大部分被波兰立陶宛统治)……

    当时整个基辅罗斯领土不大,东境不过伏尔加河支流翰迦河。中亚草原的钦察人时常侵扰罗斯境内。罗斯南部各大公为了避免遭受钦察人的侵扰和战胜其他公国,常常与钦察各部联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乌克兰史学家斯特凡·托马舍夫斯基曾作过统计:在1146至1246这百年期间,有24位王公47次轮番统治过基辅,其中1人曾反复7次占据王位,5人各反复3次,8人各2次坐上王位,在总共47人次中竟有35人次在位时间不足1年。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

    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大统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况下投奔沙皇俄国,赫麦尔尼茨基与俄签订“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始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当时的俄罗斯还不够强大,但是乌克兰更加弱小,并且处在强邻的包围之中。南面是强大的突厥穆斯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西面是称雄一时的斯拉夫天主教大国——波兰。在波兰的威逼下,乌克兰被迫投靠同样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邻国俄罗斯,由此得以自保。沙皇俄国与乌克兰属东正教,波兰虽然也由斯拉夫人构成,但却信奉被东正教视为异教的天主教。

    24.第十七章.冰原征战,“哥萨克”溯源(1)

    ?

    ?????“哥萨克”(ko3k)一词源于突厥语,乌克兰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该词了。

    在14世纪初钦察人的词汇中,“哥萨克”这个突厥语词在那时的涵义指“武装商人”、“流浪的武士”。也有人认为该词表示“自由人”,哥萨克的源地是第聂伯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基辅城以南靠近大草原的地带。远在10世纪中期,定居在这一带的乌克兰人便开始过着一种不安定、充满危险的生活。

    “哥萨克”不是民族,而是一种营生,一种求生存的方式。哥萨克以乌克兰人为主体,也有波兰人、立陶宛人、白俄罗斯人、摩尔达维亚人、俄罗斯人,甚至鞑靼人。其主体成分是边境地区的流民。它不是一种固定的营生,而是一段时间而为之的事。这句话正式的意思是闯荒原去找条生路,包括种地、捕鱼、狩猎等,也包括袭击鞑靼人,打劫鞑靼人牧群、商人或其他路人,相当于草原上的武装流民,逐渐地成为一种特定的群体,并进而形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

    13世纪中期基辅城被摧毁后,第聂伯河流域的国家生活衰落,乌克兰历史的主要舞台转移到加利奇亚和沃伦。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15世纪后期,克里米亚汗国的鞑靼人,频繁侵犯,大肆抢劫财物、虏人为奴和烧毁城镇村舍。这种周期性的袭扰在整个16世纪也从未间断。鞑靼人把当地的居民点几乎摧残殆尽。基辅以南的第聂伯河两岸土地变成了一片人烟绝迹的荒野。一直持续到16世纪晚期。仅存下来可以定居的地方是一些城堡式的不大的城镇。

    这些城内驻有人数不多的卫城武装,设有城防炮火。在城堡四周栖身的便是这片广袤平原的全部居民。城内外的居民随时都生活在鞑靼人的威胁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得不一直保持着临战状态,农民外出耕作时全副武装:背着火枪,佩着腰刀,腰插短剑。城里人和农民都有坐骑,都会使用武器,随时准备迎战来犯的鞑靼人。这些人就被称为“哥萨克”。东欧因为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萨克族群多数以河流命名,如“顿河哥萨克”,“乌拉尔河哥萨克”等。哥萨克个个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具有野战、海战、攻坚和设营防守等能力。他们的武器装备有:火枪、土枪、短枪、军刀、长矛、弓箭、火炮等。他们的子弟也都自小尚武,代代相传。哥萨克刚出现的一个时期里,在大地主和国王贵族的眼中,册编哥萨克,无异于一伙暴民和强盗。即便在普通乌克兰人看来,也是一群亡命之徒。哥萨克的负面形象从16世纪末开始改变,因为哥萨克越来越大胆地袭击鞑靼人及其强大的宗主——奥斯曼土耳其人。钦察汗国瓦解之后,15世纪中期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出现了一个鞑靼人的克里米亚汗国(1449-1782),控制着黑海与亚速海沿岸一带。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卡法、赫尔松涅斯、格兹列夫、曼贡、彼列科普、阿拉巴特、叶尼卡莱、奥恰科夫、亚速等城,迫使克里米亚汗国称臣,确立了自己在黑海与亚速海北岸整个地区的统治。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在第聂伯河下游一带建造了一些城堡作为侵袭乌克兰土地的桥头堡。他们不断对乌克兰进行毁灭性的征伐,焚烧城镇和乡村,抢劫财物与牲畜,成百成千地掳掠成年男女到奴隶市场去出卖。仅在1450至1556年这百余年中,这类侵袭就生了80次之多,每次都是一场惨不忍睹的灾难。遭受这些剽悍的鞑靼人袭扰的,主要是乌克兰地区。1482年和1484年鞑靼人曾两次攻占和洗劫基辅城。立陶宛大公国和后来的波兰立陶宛联邦,面对这些强大的入侵者全然束手无策。

    奥斯曼帝国也令16世纪的整个欧洲谈虎色变。1529年奥斯曼帝国几乎踏平匈牙利。在这种氛围中,只要有哪个国家敢于向土耳其人和鞑靼人挑战,就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现实使乌克兰南部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成了乌克兰人的真正保卫者。哥萨克大多从海上进行袭击。哥萨克的战船(恰伊卡)是一种船体特长而吃水不深的木帆船,每只船可载60人左右。一次军事行动投入数十只战船。潜过设在第聂伯河瓶颈处的奥斯曼要塞,向黑海沿岸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的城堡动攻击。例如,在扎波罗热营地尚未建立之前的1538年,哥萨克战船队部分地摧毁了土耳其城堡奥恰科夫。由于这类袭击频频得手,哥萨克名声大振,成为敢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头上动土的勇士。又如,据一位奥地利使者记述,1300名哥萨克分乘50只恰伊卡战船于1596年又一次成功地奔袭了奥恰科夫城。17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哥萨克的远征达到空前的规模。1604年扎波罗热哥萨克袭击了土耳其在黑海沿岸的最大堡垒瓦尔纳,1608年攻陷彼列科普,1609年洗劫了基利亚、伊兹梅尔和阿克尔曼,1614年次攻击小亚细亚特拉布宗。1615年哥萨克出奇制胜,打了一个漂亮仗:4000人的哥萨克大军乘80只恰伊卡战船,在3万土耳其守军的眼皮底下潜入君士坦丁堡港。土耳其苏丹眼睁睁地看着哥萨克把土耳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内的港口付之一炬并重创土耳其海军。1616年盖特曼萨盖达奇内指挥扎波罗热大军又取得一次巨大胜利:攻占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奴隶市场所在地——卡法城,消灭了土耳其守城部队和海军,解救了数千奴隶。1620年再一次袭击了君士坦丁堡,让土耳其人重尝五年前的苦果。这段时间成为哥萨克海战的辉煌时期。哥萨克不仅在海战中战果辉煌,陆战的战绩也颇为引人瞩目。屡遭奇袭而大吃其亏的土耳其苏丹恼羞成怒,多次对波兰政府以战争相威胁,逼迫波兰人约束哥萨克的行动。波兰人束手无策。于是土耳其16万大军并数千鞑靼人马,大举进犯乌克兰。1602年波兰军队惨败于采措拉附近。1621年春,3.5万波兰军队企图阻截土耳其人于霍京城下,双方展开一场恶战。盖特曼萨盖达奇内率扎波罗热哥萨克和册编哥萨克共4万人马助战救援,重创敌军,使波军免遭覆灭。这些胜利为哥萨克赢得了声誉,增强了他们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激了他们的使命感,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为保卫乌克兰土地和权力,保卫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民而斗争。

    25.第十七章.冰原征战,“哥萨克”溯源(2)

    从14世纪起,乌克兰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乌克兰”在乌克兰语中意为“边缘”或“边疆”。但在历史长河中,乌克兰位居“中间地带”,始终处于一种复杂和困难的地缘局势中。

    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曾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阵亡。

    波兰人开始利用哥萨克武装人员,用登记造册的方式来实行掌控,未经登记的人被认为是非法的。这些人受招安归顺以后成为领有封地的哥萨克上层。

    1700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强行取消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1709年,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彻底击败了瑞典军队,乌克兰的独立梦想破灭。随后,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文化重新构建乌克兰社会结构。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了乌克兰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控制着乌克兰。

    到了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到1795年,除加利西亚(1772—1918年属于奥地利)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沙皇俄国统治之下。

    在沙俄时期,乌克兰领土被划分成9个不同的省份,并且不存在“乌克兰”这个地区。

    在一战中,乌克兰人的处境非常糟糕。由于俄国和奥匈帝国是交战双方,乌克兰人被迫在两边充当炮灰。在俄**队中作战的乌克兰哥萨克多达350万,在奥匈军团也有25万乌克兰哥萨克。整个一战期间东部战线上数次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都生在乌克兰加利奇亚境内。

    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

    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二战爆后,波兰被苏德瓜分,波兰所辖的西乌克兰被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至此全部乌克兰领土成为苏联一部分。

    1932年12月6日,苏联颁布了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1932年-1934年,由于苏联政府从乌克兰农户手中强制征收770万吨的粮食和其他食品,导致大量乌克兰人被活活饿死。

    大饥荒从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开始蔓延,在1933年最严重,其影响从1932年开始并持续到1934年,共三年,在饥荒生期间及以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苏联曾极力否认这次饥荒,修改相关人口统计数据。苏联解体后,一些苏联学者根据数据认为乌克兰损失300万人,而乌克兰方面的统计数字普遍较高。在乌克兰的教科书、广播、电视以及信息网站中,提出的死亡人数有时甚至高达1500万。前总统尤先科认为有100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4,其中有400万儿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人口统计专家于2007年得出结论:共损失500万人。美国苏联学家弗兰克·洛里梅尔将1926年人口登记数据与1939年人口调查数据相比,认为这一时期死亡550万人。学者斯蒂芬·惠特克罗夫特估计乌克兰饥荒中有400万左右的人死亡。虽然他没有给出乌克兰人死亡的绝对数字,但是他估计1933年乌克兰死亡比例是189。5%,俄罗斯是51。7%,白俄罗斯是23。6%,乌克兰基辅州和哈尔科夫州比苏联任何地方的死亡率都高(分别是268。4%和281。3%),甚至像切尔尼戈夫州这样的乌克兰非产粮区死亡率也高(111%)。

    26.第十七章.冰原征战,“哥萨克”溯源(3)

    乌克兰历史学家认为,造成大饥荒的原因是当时苏联政府把所有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多余”粮食,都用来偿还购买进口工业设备的贷款。***当时市场上粮食价格大幅度下滑,也导致苏联政府对粮食的需求直线上升。另外,1932年至1933年大面积缩减耕地而导致的粮食歉收,也是造成这次饥荒的原因之一。

    2003年11月,联合国承认了1932年至1933年生在乌克兰以及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大饥荒。乌克兰方面确信,如果没有当年的大饥荒,那么乌克兰的总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将达到一亿。乌克兰政府将每年的11月23日定为饥荒纪念日和种族镇压纪念日。

    1939年11月,二战爆,波兰被分割占领,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战火先烧到乌克兰,苏联在乌克兰地区遭受了严重失败。基辅战役,苏联大约损失了约70万士兵,德国如愿占领了乌克兰全境。

    二战中的基辅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包围战。战役从1941年7月开始,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5万人被俘。卫国战争期间,乌克兰总共约700多万人献出了生命,240多万人被迫到德国进行强制劳动,714座城镇和28000多个村庄被毁。乌克兰被二战摧毁殆尽。士兵和平民的大量死亡导致了劳动力短缺。二战期间,乌克兰地区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军民死伤惨重,物资损失更是不可计数。1944年11月,苏军重返乌克兰。战时的破坏和干旱造成的饥荒在1946-1947年间又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乌克兰。现乌克兰的疆域是在苏联时代确立。一次大战后波兰脱离沙俄独立,乘机苏联国内战争之机带走了西乌克兰,同时其他邻国也吞并了一些。二战前夕苏德瓜分波兰,又收复了西乌克兰大部,才有了今天的乌克兰版图。

    27.第十八章.天定命运,俄罗斯扩张方略(1)

    克里米亚,全称克里米亚共和国,现为乌克兰唯一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都辛菲罗波尔。1853年10月20日,克里米亚战争爆,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在俄罗斯北方,过于寒冻因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北冰洋使俄罗斯避免沦为四战之地,在向南扩张中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俄国地缘政治最大的优势。

    俄罗斯国家诞生的地方正是蒙古帝国结束即蒙古人扩张极限的地方。由于西面欧洲对手的强大,俄国诞生的起点即底线也成为了俄罗斯向西继续扩张的极限,蒙古人衰落后在东方留下的巨大的几乎没有对手的政治真空地带,为俄罗斯折头向东的国家扩张运动提供了现成且无需太多苦战就可得到的巨大空间。

    俄罗斯从蒙古帝国那里汲取了巨大的扩张能量,又受益于欧洲工业文明,因此赢得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版图,版图曾从波罗的海沿岸直抵阿拉斯加。但过于巨大的国家版图使俄罗斯人在历史上不堪重负。

    ?俄罗斯在诞生之初就面对着一个空旷的东方,而彼得大帝给俄罗斯又定下了一个必须进入大海的目标。俄罗斯国家在打通西进大西洋和南进地中海、印度洋的道路上受到了英法等强国强有力的拦截,这迫使俄罗斯国家向着太平洋奋力扩张并由此形成过于巨大的陆上版图。由于俄国陆地版图过于巨大,以至它必须应付的对手四面八方,战线过长并且地域分布广泛,这就对俄罗斯容易形成巨大的且广泛的力量牵制,并使俄罗斯显出越扩张就越脆弱的特征。尤其是扩张至其极限的俄罗斯最易受到来自边缘地带的强国攻击。

    对于俄罗斯国家来说,就产生了一种悖论:为了弥补其本身的脆弱并避免外来攻击,俄罗斯国家只能不断扩张其版图,获得安全感,而越扩张其对手就越多,因此产生的力量消耗也就越大。

    仅波罗的海还不足以使俄国自由地进入大西洋,因为大西洋是世界海上强国——英国的势力范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15至19世纪期间挑战强盛欧洲霸权的唯一伊斯兰势力。“土耳其”一词由“突厥”演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即“勇敢人的国家”。

    与征服波罗的海三国的结局一样,从彼得大帝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十余次为夺取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地区的“俄土战争”,战争长达两百余年,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崩溃,但征服黑海北岸后的俄罗斯国家扩张势头已竭,无力进一步打破英法的围堵而自由地进入地中海。

    克里米亚战争,又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这时奥斯曼帝国已衰弱,英、法、奥斯曼帝国和撒丁王国结成同盟同沙皇俄国进行的一次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耶路撒冷之争。长期来,东正教和天主教一直在争夺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一个省份的巴勒斯坦“圣地”的管辖权。1853年1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出以缅什科夫为的高级使团,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要求将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由沙皇俄国来“保护”,力图把奥斯曼帝国变为俄国的保护国,进而,俄国可以独占博斯普鲁斯两个黑海海峡,打通进入地中海通道,实现扩张目的。俄国的这一企图自然为英法所不能容忍。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随后缅什科夫宣布同奥斯曼帝国断绝外交关系。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河流域国家。之后,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宣战,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及意大利的萨丁尼亚也向俄国宣战,战争爆。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这事实上是生死存亡的战争。俄国的尼古拉一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阵亡人数达二十五万,并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为打通地中海通道所做的几乎是国家总体战规模的尝试。使俄国真正明白了黑海海峡是位于俄国国力极限之外即力所不及的地方。

    28.第十八章.天定命运,俄罗斯扩张方略(2)

    因为这次战争,俄国采取战略收缩,俄国担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属地可能会遭到英国的报复而被抢走,守住阿拉斯加已超出了俄罗斯防御能力的极限,因此迫切希望刚立国不久的美国能出价接手,一来可让美国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另外也可免遭白白损失。***美国最终以720万美元的微薄代价获得了后来被认为史上最划算的不动产交易。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的入海目标进一步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从1846年到1907年间,俄国和英国的战场从地中海北岸转移到印度洋北岸。1838年,英国入侵阿富汗。同年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在俄国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1842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彻底退出阿富汗。1873年,沙皇大举进攻并占领希瓦汗国。英国则立即跟近,于1878年11月,第二次出兵阿富汗。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支持塔利班反对苏联入侵的形相似,在俄国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俄国接着于1884年占领阿富汗边境很近的莫夫,1885年占领旁吉德村,与阿富汗生军事冲突,俄英战争一触即。英国相格莱斯顿向议会提出拨款1100万英镑的要求,并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俄国政府闻讯迅速做出反应并获得了德奥及法国的支持,迫使英国妥协。英国之后又于1902年1月30日和日本签订的同盟。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妥协,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的基础上达成了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1887年俄国与阿富汗签订条约,确定俄国和阿富汗的边界,暂时缓和了英俄两国在中亚的矛盾。〖8〗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使开始通过对空旷的远东进行征服中得以补偿,并使俄国得以延续半个世纪,俄国试图从太平洋打开入海出口,并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全长9000多公里,东达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之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从1891年起,俄国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于1905年建成通车,之后,俄国的扩张便遇到巨大的阻力。1905年俄国又在俄日战争中战败,并被迫在与日本签订的《朴次茅斯和约》中让出其在朝鲜和中国的特权,并将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割让日本。

    版图是国家战略能力的物质基础,在美国未崛起前,俄罗斯的战略极限可伸至阿拉斯加,但当美国崛起后,它被迫只能收缩到白令海峡以西;当日本崛起后,俄罗斯又进一步向西面和北面收缩。

    远东开始碰壁后,使俄国回头向西借第一次大战再次向巴尔干进军。这时的俄国国力已严重透支。1905年,俄国国内生了带有暴力对抗性质的工人游行,1917年国内生列(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