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8 部分阅读

第 8 部分阅读

    并对方,并且一有机会就去进攻哈萨克各部,这种混战局面持续了很多年,导致相互之间结下世仇,结果就是在沙俄大兵压境之时还念念不忘吞掉对方。而东边的准噶尔部得到沙俄支持向东进攻清朝,向西进攻哈萨克,到了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时期(1509-1523),哈萨克汗国已展成为人口逾百余万,控弦士兵达30万的汗国。在杨吉尔汗时期(1628-1652),为对付不断入侵哈萨克汗国的蒙古准噶尔部,杨吉尔汗与撒马尔汗统治者贾拉昂托斯联盟;另一方面又与东察合台汗国的叶尔羌汗国联盟,两次派遣使臣前往。杨吉尔汗之子头克1680年继承汗位之后,将可汗宫殿建立在塔什干城,有效地统治着哈萨克人。在头克汗时期,哈萨克汗国尚可击退了准噶尔贵族的进攻,巩固了政权。头克汗去世之后,哈萨克可汗们之间产生内讧,互相争夺王位,汗国力量从此削弱了。这时的准噶尔部出了一位狠角色——噶尔丹,他在1680年利用白山、黑山派斗争吞并了东察合台汗国的一脉叶尔羌汗国,1681到1685年之间攻占了七河流域与伊塞克湖的草原,并经常劫掠哈萨克汗国的牧场。而在1723—1728年,噶尔丹的哥哥,蒙古准噶尔部的汗策旺阿拉布坦等遣精锐部队在哈萨克人转场,马匹瘦弱的时候进行突袭,前线部队由噶尔丹策零率领,他们大肆杀戮哈萨克人。1727年左右,噶尔丹策零统治准噶尔部,他凭借俄国与瑞典提供的武器与教官组建了职业骑兵“昂吉”,以及炮兵部队“包沁”,到1741年底,准噶尔势力已经渗透到了突厥斯坦附近的草原,甚至塔什干附近的郊区也时常遭受准噶尔骑兵的劫掠,哈萨克人大量牲畜被掠夺,人员损失惨重,哈萨克汗国遭受沉重的打击被称为哈萨克历史上大灾难年代。

    十八世纪时,哈萨克汗国内部并不团结,三个玉兹相互猜疑敌对,一有机会就想吞掉对方的势力。小玉兹因为地理位置同俄国接近,最早与沙俄生关系。为对付准噶尔蒙古部,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投靠了沙俄,1730年第一次率部向沙皇宣誓效忠。

    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宣誓效忠沙俄后,先后把其子和其妻送到俄国宫廷为人质。俄国承认阿布勒海尔可汗就是代表了整个哈萨克汗国。这样小玉兹实际上已经被俄国吞并。

    阿布勒海尔汗和中玉兹的塞枚克汗关系密切,1732年又向沙皇宣誓效忠时拉上他一起去共同做了宣誓。但引起了中玉兹哈萨克人的激烈反对,中玉兹的塞枚克汗去世后,阿不勒班毕特苏丹继位,引起了想当全哈萨克可汗的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的不满而退兵,不再专门花大心思对抗离小玉兹较远的准噶尔部,反准噶尔联盟名存实亡。

    。

    沙皇俄国采用蚕食的方式缓慢的一步步地吞噬着哈萨克草原。1715年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建立亚梅什堡,1716年在鄂木河注入额尔齐斯河处建立鄂木斯克城堡,1718年建立了塞米巴拉金斯克,1720年在靠近中国边界的斋桑湖西北建立了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清朝称为铿格尔图喇),1738年在哈萨克草原西北建立了奥伦堡。

    1740年年底,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汗出动一支1。5万人的精锐军队带着俄国新式火炮大举入侵哈萨克,连战连胜。同时也就是1741年起沙俄开始全面修筑全长1890公里的奥伦堡碉堡线,把从乌拉尔河到古里耶夫要塞到托博尔河一线全部连接起来。沙俄利用哈萨克人的困境,迫使各玉兹领宣誓效忠俄国。蒙古准噶尔部这时正处于强盛时期,对俄国人既斗争又联合,总算没让俄国势力深入叶尼塞河源地区,使沙俄在那个时代吞并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行动彻底失败,不敢越雷池一步。

    10.第二十三章.亚洲“枢纽”,“关键的大门”(2)

    1742年8月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再次宣誓效忠沙俄,中玉兹塞枚克汗去世后,由阿不勒班毕特汗和阿布赉汗两个汗共同领导。***阿不勒班毕特汗宣誓效忠沙俄,而阿布赉大汗则宣誓效忠清朝。

    阿布赉大汗在哈萨克斯坦曾被誉为游牧战神,阿布赉12岁时,其父亲瓦里被蒙古准噶尔部人杀害,因此随母亲流浪至希瓦汗国,他16岁回到草原,为大玉兹乌孙部的托列比放牧,以后到中玉兹伯克帖木儿家中担任当长工。

    自1723年至1756年,蒙古准噶尔人入侵,阿布赉带所部与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哈萨克-准噶尔战争。阿布赉因作战英勇,声名远扬。1735年他已成为中玉兹的汗,在旧可汗赛买克死后,与阿布勒班必特汗共同管事。

    1741年,噶尔丹策零兵哈萨克汗国,一路攻中玉兹,另一路攻小玉兹,阿布勒班必特因力量悬殊而撤退,由阿布力曼苏尔应付。阿布赉汗杀死了噶尔丹策零的儿子获小胜,但之后被俘囚禁两年,直到1743年9月5日才获释。阿布勒班必特汗为要赎回他,再次臣服蒙古准噶尔部。

    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1757年,阿布赉大汗遣其11部各头人组成使团前往北京朝觐乾隆,阿布贲给乾隆皇帝书信一封:“臣阿布来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慕中国大皇睿鉴。”。乾隆帝颁了册封阿布赉汗的诏谕和给予优厚赏赐。并以中玉兹作为整个哈萨克三玉兹之。阿布赉大汗于1758、1759、1760年连续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热河朝觐,积极配合清军进剿准噶尔部。

    阿布赉汗曾出兵征讨中亚以及西面伏尔加河一带的沙俄藩属卫拉特蒙古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哈萨克在封建王公的统治下再辉煌也是昙花一现,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沙俄无法同日而语。

    哈萨克人和蒙古准噶尔部的血海深仇导致哈萨克各部对其他蒙古部落毫不留。177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32000帐计17万余人,在领渥巴锡率领下,东归祖国。〖12〗

    在沙俄挑拨下,土尔扈特部在经过哈萨克草原时与哈萨克各部生了激烈战争,沙俄军队和哈萨克各部目的不同,沙俄为了阻止土尔扈特部东归,哈萨克人是为了向蒙古人复仇,在哈萨克人的袭击下土尔扈特部损失大半,只剩下7万人。但是哈萨克各部也损失惨重,两败俱伤。

    1781年阿布赉大汗去世后,中玉兹内部无人能服众,相互争斗很快分裂。中玉兹的瓦里汗希望借助沙俄力量维护其汗位,完全接受了沙俄的册封。大玉兹乘中玉兹内乱之机占领了中玉兹大片牧地。

    19世纪初,哈萨克南边的三大汗国中的浩罕汗国在各汗国的混战中占了上风,向东将势力渗透到中国新疆,向西继续进攻布哈拉和希瓦两个汗国,并不断进攻哈萨克各部,尤其是大玉兹。1808年浩罕艾里木汗攻占了大玉兹的重要城市塔什干(现乌兹别克斯坦都)。大玉兹哈萨克人的反抗遭到浩罕汗国的残酷镇压。哈萨克人四处逃散,一部分逃入中玉兹,一部分逃入中国,还有大部几千帐逃入俄境,成为俄国臣民。大玉兹基本解体,名义上还有名称保留。〖13〗〖14〗

    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大玉兹名义上的领地全部归俄国。在中玉兹1818年瓦里汗去世,中玉兹更加分裂,之后沙俄直接控制了中玉兹。1822年,沙俄政府废除哈萨克原有的统治制度(可汗制),把哈萨克地区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一切按照俄罗斯的政治制度、由沙俄政府派遣的官员统治。至此,延续366年的哈萨克汗国宣告灭亡。

    沙俄根据这部法规,将中玉兹领地分为8个区,归西西伯利亚所属的鄂木斯克州管辖。小玉兹则被分成西、中、东3个区,并强迫小玉兹5万哈萨克人迁至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

    彼得大帝当年所说的“关键的大门”终于彻底打开了。沙俄可以全力进攻中亚诸国和中国新疆。之后,没过多久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大量不堪受沙俄压迫奴役的哈萨克人向东迁入中国新疆,成为现中国哈萨克族的主体。

    在彼得一世时代,彼得大帝对流传中的天山南面的叶尔羌河流域的大金矿,十分感兴趣,派出使臣前往探险,没有成功。但是沙皇政府认为这里早晚是俄国人的。随着对哈萨克的征服,沙俄对中亚诸汗国和中国新疆地区动了强大的攻势。1839年奥伦堡(当时哈萨克的都,现属俄罗斯奥伦堡州)总督彼得罗夫斯基再次派6000多人远征希瓦汗国,以失败而告终,此后俄国的主攻方向转到浩罕汗国北部一带。

    11.第二十四章.碎叶城,吉尔吉斯之战(1)

    碎叶城,原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著名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它与龟兹、疏勒、于田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

    碎叶城遗址位于现吉尔吉斯斯坦都附近托克马克市。相比较李白,吉尔吉斯斯坦都比什凯克的一条长达5公里的“邓小平大街”更令人熟悉。

    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一路往南,越过天山山脉就进入广袤的南疆大地,在这片土地的西南角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紧邻着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沿着一千多公里的国境线延展。

    这里位处中亚地区东缘,它具有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前3世纪,从西汉汉武帝时,现天吉尔吉斯大部分地区次纳入中国版图。汉武帝命李广利于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现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前102年(太初三年)战胜大宛后,西汉朝廷在轮台(现新疆轮台东)、渠犁(现新疆库尔勒西南)置使者、校尉,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后又设置伊循都尉、护鄯善以西使者。

    在唐朝前中期,在中亚的领土一直延伸到中亚的咸海。安西都护府管辖地域包括哈萨克斯坦东部、塔吉克斯坦大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部分地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便在碎叶城。

    元朝时,这里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地,15世纪后半叶吉尔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纪受沙俄压迫,自中亚的叶尼塞河上游迁居至此。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国新疆,西部属属中国清朝藩属国浩罕汗国。

    中国的柯尔克孜族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族是同一个民族,古称坚昆,他们的祖先来自叶尼塞河,原本隶属于匈奴,匈奴被推翻后被纳入汉朝版图,唐代他们被称为黠戛斯,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藩属国,随着朝代更替,柯尔克孜人相继被匈奴、突厥、回鹘、蒙古等多个民族统治,在征战和躲避中不断迁移,到明末清初随着沙俄东扩,柯尔克孜人被迫离开祥地,移居到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一带畜牧植垦,有“高山牧人”之称。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19世纪初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英国火药制造工业,从硝石、硫磺的化学提纯,到火药的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的机械化生产,远超中国。早在1797年,英国机械师莫兹利制成了安放在铁底座上带有移动刀架的车床后,英国陆续明全金属车床、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机。于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英军火炮铸造已经废除传统的泥模整体模铸法,开始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这让英军火炮内膛的精度和气密性迅速提高,火炮的射程远远超过清军炮台的大炮。

    1851年,鸦片战争之后又爆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给清廷统治带来巨大的打击。1851年起沙俄乘清朝内乱,阿尔泰山地区秩序混乱之机,侵入鄂毕河上游恰雷什河、卡通河、比亚河一带,并逐步向阿尔泰腹地、额尔齐斯河上游推进,想把中国的内湖斋桑湖(现哈萨克斯坦境)据为己有,由于清政府防范,使沙俄侵吞斋桑湖的计划没有实现。但在1852年沙俄在中国阿拉湖以北的雅尔地区建立了乌尔扎尔移民村。

    阿拉木图(原哈萨克斯坦都)在清代称古尔班阿里玛图,是当时中国疆域内新疆伊犁的一个聚落。1854年,一队由俄罗斯鄂木斯克出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占领了天山北麓楚河与伊犁河之间的古尔班阿里玛图(阿拉木图)。同年十月,将科帕尔和古尔班阿里玛图划入新建的隶属于西西伯利亚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省,擅自将中国巴尔喀什湖(当时为中国第一大湖)以东以南的地区划入俄国的版图,并继续向东将其势力扩张到当时为中国第二大湖的伊塞克湖(特穆尔图淖尔,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带。不久又把古尔班阿里玛图(阿拉木图)改名为维尔内堡,1856年把维尔内堡作为新成立的阿拉塔夫州府,形成另一条包抄哈萨克草原,进攻中亚诸汗国的碉堡线,即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的西伯利亚线。沙皇尼古拉一世称“我们的旗帜插到哪里,哪里就只有臣服!”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为了挽回在欧洲一头的惨败,加紧入侵东方。1858年至1859年,沙俄派3个使团分赴中国喀什噶尔、呼罗珊、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等地收集报。

    12.第二十四章.碎叶城,吉尔吉斯之战(2)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大乱,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借机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沙俄在完成对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攫取后,在1859年派27岁的少壮派军人伊格纳切夫出使中国。抵达北京后,根据沙俄外交部训令,勾结英、法联军。以“和平使者”的面孔出现,表示俄国愿在中国和英法联军之间调停“战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使英法的侵略要求得以满足。

    之后,伊格纳切夫借口调停有功,应有报酬,向清政府提出续约草案15条,并声称其条款“一字不能更易”、只能签字画押,同时威胁:如清政府不接受俄国之条款,他就要把英法联军召回北京。清政府只好在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签订《中俄北京条约》,除了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还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1861年7月,31岁的清朝皇帝咸丰病死于热河。

    1860年8月,沙俄在与清朝进行谈判过程中,其军队占领了距碎叶城只有八公里的托克玛克(现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9月占领了比什凯克(现吉尔吉斯斯坦都,苏联时期称伏龙芝)。

    1862年1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特别会议”,沙皇任命巴布科夫(鄂木斯克集团军上校)为俄方谈判代表,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戈尔什科夫公爵在给谈判代表的训令中指出:先必须向清政府代表声明,谈判只能在“准确地”依据《中俄北京条约》划界的条件下才能举行,然后再坚持“以中国常驻卡伦为界”,力争全部占有斋桑湖和特克斯河上游地区,至少也应保留两国共有斋桑湖,并给俄国人在湖上捕鱼和航行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沙俄在边界上作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把军队开进中国领土,挑起边界冲突。1862年8月3日,巴布科夫到达塔城,与清政府代表、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领队大臣傅勒果素等进行划界谈判。

    从1863年4月初到1864年,俄军占据了从斋桑湖到伊塞克湖中国边疆十多处卡伦,每处有侵略军四五百人至一百几十名不等。由于斋桑湖是沙俄割占计划的重点,巴布科夫还组织了一个由哥萨克骑兵和炮兵掩护的“斋桑湖考察团”,在1863年夏天侵入斋桑湖沿岸地区。

    1864年9月,扎哈罗夫等到达塔城,明谊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自沙宾达巴哈界牌末处往西至斋桑湖的规定,向其力争将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地区一半给中国,但扎哈罗夫声称只有按照俄方“画定分界限道绘图作记,换约定案”,否则“立即回国,派兵看守分准地界”。在沙俄代表以武力威胁的况下,明谊只得遵照清政府的指示,按照俄国的要求,于1864年10月7日同扎哈罗夫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通过这个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比《中俄北京条约》更为苛刻,它把《中俄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和斋桑湖划为沙俄的内湖,又霸占了中国塞留格木岭、奎屯山以西和围绕斋桑湖以南的广大地区,乌克克、沁达垓图、乌尔鲁、昌吉斯台、塔布博勒齐尔、纳林、阿吉尔噶、和尼迈拉虎等8卡伦,都不得不挪移改设,以尼迈拉虎而,向中国一侧挪移了近200公里,天山山脉原来完全属于中国,现在汗腾格里峰以西有一半的天山山脉不属于中国。该条约又称《中俄塔城条约》通过这个不平等条约,俄国总共割占了中国44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现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土地,并在这片土地的主要部分成立了以科尔帕科夫斯基为省长的七河省。而根据《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人随地归的原则,吉尔吉斯民族的人口被分开,分属沙俄和大清,到20世纪中叶,吉尔吉斯和柯尔克孜成为同一个民族的两个不同的名字。

    13.第二十五章.四战之地,突厥斯坦(1)

    世界的“枢纽”是位于亚欧大陆中心的中亚。***古时,活跃于中亚的游牧部落曾对南方和西方的文明构成过极其严重的威胁。这并不违反中心地带势力难以强大的假设。从前1000年起的几百年中,气候比现在寒冷,在游牧者的北部(包括东北和西北)人烟稀少,没有敌人。因此,他们实际上处在北方边缘地带,有广阔的后方,可攻可退。在受到中原王朝的攻击时,这些牧人可以向北或西北方退却,一直退到贝加尔湖或巴尔喀什湖一带,甚至更远。而进攻者往往因补给线过长而撤兵或失败。与围棋相比,仅有中心地带如同只占了中盘,不容易找到气眼做活,看似一大片,却没有多少势,容易被包围,更难以展。因此,心脏地带很少孕育过大国。

    俄罗斯自19世纪初开始逐渐巩固在中亚地区的控制权,并一直扩展到了哈萨克草原上老。20世纪初,前苏联把中亚广阔的草原和台地分拆成单独的国家,但与其自然民族边界并不相符。由于当时任何试图脱离苏联的举措都无法施行,使得种族间冲突不断。

    ??苏联出于防范心理,有意识地将各族群进行割裂,造成大量的不正常现象:如锡尔河山谷起始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别克人居住区,流经塔吉克斯坦,然后折回乌兹别克斯坦,注入哈萨克斯坦;连接乌兹别克斯坦都塔什干与费尔干纳省的道路必须经过塔吉克斯坦;从塔吉克斯坦都杜尚别到塔吉克民族地区苦盏和霍罗格必须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希姆肯特市靠近乌兹别克斯坦,居民主要是乌兹别克人,但被“划”到哈萨克斯坦;以塔吉克人为主的城市撒马尔罕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等。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已被边缘化。

    中亚的自然资源的确得天独厚。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油田储量,据探为阿拉斯加北坡的两倍;土库曼斯坦每年的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吉尔吉斯斯坦是前苏联最大的汞和锑生产基地,另有巨大的金、铂、钯、银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对前苏联占领的强烈不满,导致乌兹别克斯坦开放其通往阿富汗的铁路桥作为北约的通路,并没有征得俄罗斯同意;此外还面向土库曼斯坦提供多元化的能源路线,而非完全依靠俄罗斯;在工程建设方面,他们宁可寻求哈萨克斯坦或欧洲的帮助,以开利用里海大陆架的石油储量,也不找俄罗斯的工程师。而俄罗斯经济就像中亚一样,也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

    在沙俄征服中亚之际,当地民族主要有两种基本成分:一类是突厥语系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坦人和土库曼人构成中亚居民的大多数;一类是东伊朗语支的塔吉克人,居住在中亚南部的平原和山区。沙俄征服中亚之后这里又增加了一种基本的民族成分,这就是来自欧洲的斯拉夫移民,主要是俄罗斯人,多居于城镇,社会地位较高。总之,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这些民族在历史上不断地交融,无论是在语系属、宗教信仰、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相识的地方。

    中亚细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自帖木儿帝国在十六世纪初灭亡后长期分裂,到十九世纪初形成布哈拉、希瓦和浩罕个汗国鼎立的局面。这一地区统称突厥斯坦,相当于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4个地区。

    俄罗斯自立国以来,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奠定了现代俄罗斯的基础,在罗曼诺夫王朝300年的统治中,俄罗斯征服了波兰和立陶宛,摧毁了瑞典,羞辱了拿破仑的法国,夺回了乌克兰,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断续续前后长达241年的战争,大战有11次。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里成功抢到了克里米亚和巴尔干,同时正式实现了对高加索、中亚和西伯利亚的扩张,边境直接推到中国和太平洋。

    ???广阔无阻的地理条件,使俄罗斯在战争中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调度成了俄罗斯历史上最盛大的主题之一。1812年,罗曼诺夫王朝在一次战役中败给了拿破仑军队,从而失去了波兰和俄罗斯西部,短短几周后即卷土重来,将法国赶回到中欧,拿破仑军队被击溃。

    14.第二十五章.四战之地,突厥斯坦(2)

    ??当法国和英国这两个海权帝国忙于应付海外的劲敌时,俄罗斯却不得不在自己的领土上接受敌人的挑战。忧虑和警惕,成了他们从早期历史中学会的东西。

    俄罗斯的步步为营,触动了麦金德“枢纽”理论的形成。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铁路建设迅速展,1857年至1882年间修通15000英里,将莫斯科与西部的普鲁士边境相连,东部连至下诺夫哥罗德,南部通往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此外,1879年至1886年间,俄罗斯从里海东岸的克拉斯诺沃茨克铺设了一条铁路线,通往东部的梅尔夫,全长超过500英里,逼近波斯和阿富汗边界。1888年,这条铁路线又往东北新增300英里,直到撒马尔罕。

    ??在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沙漠南部的中亚草原,帝国的新动脉跟随俄罗斯军事扩张的步伐不断推进,覆盖现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全境。至此,俄疆域已接近印度次大陆,与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霸权争夺亚洲的控制权;同时另一条铁路线跨越高加索地区,把里海西岸的巴库与黑海之滨的巴统连接起来。

    ???1891年,俄罗斯开始修建从乌拉尔山脉穿过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直通太平洋沿岸的铁路,该线全长4000英里,经过俄罗斯境内所有森林、高山、沼泽和冻土带。到1904年,俄罗斯已拥有铁路38000英里。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从彼得堡跨越11个时区,一路走到俄罗斯和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

    俄国革命之后,中亚的大部分地区被并入苏联,只有蒙古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也实际上是苏联的卫星国。

    哈布拉汗国,1500年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穆罕默德·昔班尼建立,其国家的主体是乌兹别克人,所以也称为乌兹别克汗国,1507年灭帖木儿帝国。昔班尼在世时曾多次进攻北部的哈萨克汗国。该汗国历经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8年)、阿斯特拉罕王朝(1599年—1753年)和曼吉特王朝(1758—1920)。曼吉特王朝时期曾多次出兵对浩罕汗国进行军事干涉。1868年,在穆扎法尔丁·巴哈杜尔统治时期,布哈拉汗国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庸,1920年被苏俄吞并。

    十九世纪初,哈布拉汗国以泽拉夫善河谷为基地,控制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人口约250万,主要是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希瓦汗国位于咸海以南阿姆河下游的绿洲上,国力强盛时还控制土库曼人的游牧地区,人口约80万,主要是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浩罕汗国以费尔干纳盆地为基地,控制塔什干绿洲和锡尔河下游等地,人口约300万,主要是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

    1853年,彼得罗夫斯基亲自率领2000多俄军,经过22天的围攻并占领浩罕要塞阿克·麦吉特,当时浩罕守要塞的主将就是后来被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击败的阿古柏。沙俄将这一要塞改名彼得罗夫斯克(现俄罗斯萨拉托夫州),与此同时,沙俄军队从塞米巴拉金斯克向南推进,1847年,沿爱古斯河南侵,偷偷在巴尔喀什湖东南中国境内勒布什河和库克乌苏河之间建立科帕尔堡。据清朝《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爱古斯河在18世纪已成为当时准噶尔与哈萨克的边界。

    1859年至1863年间,沙俄军队在锡尔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带进行频繁的军事“侦察”,目标对准了当时中亚三大汗国中最强的浩罕汗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称,“一旦我们的旗帜插到哪里,就绝不让其再降下来!”,1863年年底,亚历山大二世布联接东西碉堡线以便深入中亚的动员令。

    1864年6月25日,俄军攻占哈萨克汗国的都,中亚圣城突厥斯坦(现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州),为了实现联接碉堡线的计划,俄军少将切尔尼亚耶夫,进攻浩罕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国的摄政大毛拉阿利姆库里击退。但俄军10月初乘大毛拉阿利姆库里撤离的时候攻陷该城,并且继续向南推进,企图一举夺下有10万人口的中亚最大城市塔什干(现乌兹别克斯坦都),未能得逞。

    15.第二十五章.四战之地,突厥斯坦(3)

    1865年,俄军再次动进攻。切尔尼亚耶夫率2000俄军和12门大炮对塔什干动猛攻。1865年4月22日先夺取了控制塔什干的咽喉要地尼阿兹别克堡,切断了塔什干居民的粮道。紧接着俄军把塔什干供水的两条渠道引开,切断了塔什干居民的水源。1865年5月,浩罕汗国的统帅阵亡。6月28日,经过激烈的巷战后,塔什干沦陷。

    由于战术失误,武器落后的30000浩罕汗国守军竟然挡不住2000人的进攻,这次战役使沙俄在中亚的影响力大增。就在这一时期,沙俄暗中收买浩罕汗国的贵族,全力支持浩罕汗国摄政大毛拉阿利姆库里的政敌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并在中国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此后俄国的矛头转向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在历史上有着世仇关系,布哈拉汗国埃米尔穆扎法尔丁曾大举进攻过浩罕。

    沙俄派使臣向布哈拉汗国提出在10天内交出一项不可能筹集到的巨额贡款,布哈拉汗国无力交出,俄军就按原计划起进攻。在1866年5月20日伊尔加尔的战役中打败埃米尔穆扎法尔丁的军队,然后占领霍占特、乌拉·丘别、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与浩罕的联系通道。1867年7月11日,俄国成立了以塔什干为中心的突厥斯坦总督区,从而开始对中亚诸国征服的决定性阶段。

    俄国迫使筋疲力竭的浩罕汗国胡德亚尔汗于1868年2月签署不平等的“通商条约”,浩罕实际上变成俄国的附庸。接着全力对付布哈拉汗国,于1868年5月派3500军队占领了撒马尔罕和卡塔-库尔干。1868年6月14日,在卡塔-库尔干与布哈拉之间的吉拉布拉克高地的决战中,武器装备占有极大优势的沙俄军队再次击败人数比自己多十倍的布哈拉埃米尔的军队,其中穆扎法尔丁精锐的6000御林军死伤大半,穆扎法尔丁投降。布哈拉汗国沦为俄国附庸。之后是希瓦汗国。1869年,沙皇政府在里海东南岸的红水湾建立克拉斯诺沃斯克城,作为从里海东南岸进攻希瓦和土库曼的基地,而且并不放松对中国新疆的继续入侵,由于不满足对阿古柏政权的幕后指挥,防止英国在中亚势力的不断加强,沙皇政府决定派兵入侵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借口就是把迁徙到中国境内的哈萨克人的一支称为“逃犯”追剿。1871年5月考夫曼下令七河省省长科尔帕科夫斯基少将派2000俄军和13门大炮去夺取中国的伊犁。科尔帕科夫斯基公开叫嚣要占领塔城、伊犁和喀什噶尔,并在此移民。沙俄侵略军猛攻50天后在7月4日攻占了伊犁。

    1872年,亚历山大二世作出了彻底征服希瓦汗国的决定。1873年2月沙俄侵略军在考夫曼统率下从突厥斯坦、克拉斯诺沃斯克、曼格什拉克、奥伦堡分四路对希瓦动强大攻势,6月占领希瓦城。7至8月间,考夫曼下令对附近的土库曼约穆德人进行了屠杀。

    8月24日签订俄希和约,希瓦汗国割让阿姆河右岸的全部土地,赔款220万卢布,穆罕默德·拉希姆·巴哈杜尔汗成为“全俄皇帝的卑顺奴仆”。1875至1876年,浩罕爆了民族大起义,沙俄军队血袭了整个费尔干纳盆地,仅在安集延一地,斯科别列夫指挥俄军用大炮猛轰,安集延城基本被轰平,2万多起义者被埋葬在废墟下。

    1876年2月7日,俄军占领了浩罕城,3月2日,沙皇俄国正式宣布吞并浩罕汗国,改为由斯科别列夫为省长的费尔干纳省,从而完成了对中亚三大汗国的征服。就在这一年俄国还组织了阿赖远征军,越过了阿赖岭,占领了吉尔吉斯(柯尔克孜)额德克纳的领地阿赖谷,为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帕米尔高原打开了通道。

    从1877年起,俄国对土库曼地区动了全面进攻,与此同时,对与中亚国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动了大规模战争。1880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征服土库曼全境,沙俄抢修了从里海东岸到阿哈尔·捷金绿洲的军用铁路,并征用了20000头骆驼,使俄军能得到大批装备和给养。1880年底,俄军司令斯科别列夫率领11000人的大军带着97门大炮大举入侵土库曼,土库曼人在武器落后,工事简陋的况下殊死抵抗,在俄军重炮连续轰击下,坚持了3个星期。俄军于1881年1月12日攻占了格奥克·帖佩。俄军不分男女老幼,残杀了没有来得及撤离的8000名土库曼帖克人。接着俄军继续进攻占领了阿什哈巴德(现土库曼斯坦都)。掠走了大批阿哈尔·捷金纯种马(汗血宝马)作为俄**马。1884年初,俄军攻占了通往伊朗和阿富汗的枢纽,土库曼人的最后一座重要城镇梅尔夫城。并继续向南推进到阿富汗边境的库什卡河谷。由于库什卡离被称为里海、阿姆河、印度河之间的战略要地英国控制的赫拉特仅70英里,英俄战争一触即。两国经过激烈谈判最后妥协,俄国得以完全占领了土库曼斯坦,库什卡成为俄罗斯帝国和后来的苏联领土的最南端。

    16.第二十五章.四战之地,突厥斯坦(4)

    沙俄在最后完成对中亚诸国的征服时俄国加紧了对中国新疆的侵略,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虽然收回了伊犁,但割去伊犁西部霍尔果斯以西的大片中国领土。以后又陆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1882年)、《喀什噶尔界约》(1882年)、《科塔界约》(1883年)、《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1883年)、《续勘喀什噶尔界约》(1884年)等5个勘界议定书,又强行割占了中国斋桑湖东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阿克赛河源、阿赖山区等共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1892年强占帕米尔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塔吉克斯坦全归了俄国。至1895年,沙俄最终实现了对中亚390万平方公里的征服。

    ?

    17.第二十六章.中亚,欧亚大陆十字路口(1)

    欧亚大陆的腹地——中亚像一个十字路口。***它连接着亚洲的各个部分,又扼守着东西方交通的要冲。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亚欧大陆桥,中亚都是中转枢纽。中亚地区处在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而,任何一个欧亚大陆国家,只要占据中亚,向北可以遏制俄国,向东可以挟制中国,向南可以威胁伊朗和控制印度与巴基斯坦,向西可到达中东以控制红海和地中海,也可经黑海直抵欧洲,从而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因此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将中亚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