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12 部分阅读

第 12 部分阅读

    仪,而蒙古人一贯忌讳接触与死有关的事物,因此,忽必烈并没有参加这些仪式。接下来他又为自己的祖先树立传统中国式的碑铭。1277年,在宣告新蒙古王朝建立后,他又以中国式名号追封其祖先,建造了一座有八个房间的大庙:一间给家族的创始人——也速该·把阿秃儿和诃额仑,一间给成吉思汗,四间分别给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两间分别给贵由汗和蒙哥汗。在家族历史的新的正式版本中,完全承认术赤是正统的家族成员。就像蒙哥提升他死去的父亲拖雷为大汗一样,忽必烈又授予拖雷为中国皇帝。他命令以汉人形象来描摹这些人物的肖像,以至于这些人看上去更像汉地的圣贤,而不像蒙古的骑手。

    8.第三十章.农耕与游牧,地理的另一面(3)

    在元朝,帝王即位有蒙汉两套仪式,文书至少有蒙汉两种。在入住北京城的一段时间里,草原上的草皮被移植到了宫城中,但还是有一些人睡不习惯舒适的宫殿,自己搭起了帐篷。

    忽必烈对中国传统的认知和敏感性,可以从他对已被立为太子的次子的态度看出。早在1243年,即他的次子出生的前一年,忽必烈就同意给儿子起一个汉人名字。海云法师给他起名叫“真金”,即真正的金子。忽必烈指派幕僚姚枢和窦默做这个孩子的老师。之后,忽必烈还任命了一位儒士王恂(1235-1281)当真金的老师,学习儒家思想。真金的长兄朵而只很早病故并且未婚无嗣,精通蒙语、汉语和藏语的真金之后被忽必烈按中原传统制度仪礼册立为太子,虽然他还没有继位就去世,但他的子孙一直被视为元朝皇位的正统继承人。

    忽必烈实施的政府制度赢得了汉族上层的支持,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并不重要,为淡化其统治的外族色彩,他任命宣慰使,去恢复与新征服领土内汉人的关系,医治战争创伤,修建以前被忽视的公共建筑,如庙宇、神祠等。为取得统治的合法性,表现得像一个中国皇帝,忽必烈需要一个建在大城市中的宫廷,而不是建在上都(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的蒙古包。最初宣布忽必烈为大汗的忽里台会议就是在上都召开的,上都是蒙古人的传统集结地。

    因此,在保持上都为元朝夏季行宫和禁猎地同时,忽必烈下令建造了另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中国式都城,即原金朝的都中都(现北京),金中都在1215年被成吉思汗征服,这一年正是忽必烈出生的一年。1272年,忽必烈命令建造新都城,并通过运河将它与黄河相连,蒙古人称此城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汉地臣民称之为“大都”,即“伟大的都城”,它后来就展为现在的北京。

    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城市中,都爬满了蜿蜒曲折的小路,与之相比,为适应蒙古的马队,忽必烈的都城有宽阔笔直的街道,可以让九个一排的骑兵并肩飞驰着通过都城。它们以南北向轴线形式直通到底,与东西向的街道互相垂直。

    9.第三十一章.马上天下,摇摆不定的帝国(1)

    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中亚周边的定居民族之间,长期相互冲突。***游牧的生活方式很适合于战争,中亚草原的骑兵成为世界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势力,但由于其内部不统一,其战斗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每过一段时期,由于强势领袖的出现,或者其他况的变化,都会把各部落统一起来,并建立一个几乎难以阻挡的强权。

    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北伐檄文》中曾提到“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是指游牧族群建立的国家通常骤然崛起,又很快衰弱。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牧民族之间,因争夺耕地、牧场、财产、人口、牲畜而生战争,战败的游牧民族如果没有被消亡或被胜利者兼并,那么这一族群就必定要迁徙。如果这一个族群迁徙到一个已经有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地区,新的战争又会爆。

    在中国的皇朝史里,元朝是个异类,它把中国纳入“全球化”中,与印度洋和西亚的联系加深,并与西欧度接触。元时,天主教度在大都设主教区。

    蒙古人在统治中原时之所以没有被汉化,与其扩张顺序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游牧民族一般都是直接自北方的草原进入到中原地区。由于游牧民族自身的文明无法有效的管理这样一个帝国,因此他们只能本土化,依靠汉族官员来治理这一帝国,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同化。

    但蒙古人则不同,在蒙古人打败金朝,入主中原之前,他们先横扫中亚国家,之后掉过头来,彻底击败了由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121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捷克巴格达,蒙古军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亚各族,这些人统称“色目人”,数量在百万以上,《元史》记载,色目人共包括有三十余种。色目人主要分为黄种人与白种人来源。常见于元史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等等。在种类繁多、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以回回人为最多,因而有时也用回回人代称色目人。1235年元太宗窝阔台实施了“乙未籍户”制度。回回人除了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外,还有同来的非穆斯林成员,如“术忽回回”(犹太人)、“绿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罗哩回回”(吉普赛人)、拜火教(袄教)、摩尼教(也称明教)徒、景教徒等,正式被当时的政府编入户籍,名“回回户”,自此,回回人为正式的中国国籍,与汉、蒙等民族女性结合组成家庭并留居,成为中国一个新的民族。

    蒙古人由于人口极少,不足以控制中国,于是把他们先占领土地上的外国人请来管理中国。这时,擅长理财的色目人已经得到了蒙古人的信任,因此在元朝时具体管理国家尤其是财政的基本上都是色目人(以阿拉伯人为主),正因为如此,天性不善处理财政的蒙古人不需要深入接触汉族中上层也可以维持对王朝的统治。

    元朝建国之初,这种现象最为明显。而反过来,这些色目人又无法使得绝大部分蒙古人穆斯林化,仅穆斯林教义中不许喝酒这一条,就会让蒙古人对之退避三舍!因此,元朝从始至终,尤其是住在帝国北方的蒙古人,并没有完成本土化这一过程,即没有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中,使自己适应下来。

    元朝在宋朝的基础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纸币制度,管理财政的阿合马、桑哥虽然解决了中央的财务,却引起政争而被杀,因为他们用的那套是西亚的突厥军事集团与城市里大商人勾结的方法,在儒臣眼里变成“聚敛之臣”。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虽然也重用汉人,却并不恢复科举制度,至1313仁宗朝才恢复。元代居统治地位的仍是蒙古王公,而不是文臣。

    蒙古统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作法,分全国居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蒙古人为“国族”。色目人在当时是指唐兀人、畏兀儿人及其以西各族出身的人。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域内的汉族、女真、契丹、渤海人,四川、云南两省人口,以及高丽人等。南人又称蛮子,指江浙、江西、湖广三省以及河南行省襄、郢、两淮等地的原南宋臣民。这四等人划分仅相当于户籍身份,元朝并没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它在政治、法律地位和其他权利等方面的体现出了不平等。

    10.第三十一章.马上天下,摇摆不定的帝国(2)

    据德国历史学家傅海波,和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合编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按种族集团分为四等,并没有系统地正式宣布过。除色目人外,在1215年至1234年征服金朝之后的20年内,有两千多万定居人口,主要是华北的汉人,也有西夏的党项人、渤海人、高丽人以及中国北方的其他居民,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这些新被征服的属民被称为“汉人”。“汉人”这个词也被用来指所有曾经在中国北方金朝统治下的属民,不管他们是不是汉族,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游牧民族。1275年至1279年蒙古人又征服了南宋,第四等人也随之被规定下来,这就是“南人”,它专指5000万以上的南宋遗民。

    “蒙古和平”保障了欧亚大陆的通畅,这个世界市场是多中心的,但精华地段无疑是中国,因此它才成为大汗自身的领地。

    从维护“大一统”的角度看,元朝“四等人”划分的主要是为了相互牵制,以蒙古为根本,以色目牵制汉人,如同清朝实现全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八旗满洲为国家之根本”。作为一种户口制度,将契丹、高丽、女真、渤海等划为汉人,也是对五代宋辽金时期汉人与其他民族融合的一种承认。如成吉思汗在南下进攻金朝的过程中,一次性就将河北10余万户汉等民族迁徙到土拉河流域(现外蒙古中北部)。这些被迁徙者曾被全真道士丘处机在游历漠北的时候见到,“有汉匠千百人居之”。《元史·兵志二》记载,元朝北方地区主要是由蒙古军、探马赤军镇戍为主,淮河以南地区则主要是汉军和新附军戍守,但也有少量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目的是监视。伴随着戍守和屯田,更多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被迁徙到了各地,如元朝在云南戍守就导致了大量蒙古人进入云南,有学者估计人数在10万以上。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定居。南宋的最后一任提举市舶司蒲寿庚,就是阿拉伯人。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因兵力不足,就借大食兵平定叛乱,唐肃宗曾在长安增建大寺,从各州县挑选适当女子,嫁于大食兵。

    据德国历史学家傅海波,和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合编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1290年人口统计,当时的汉人人口也不过6500万,回回人除了部分工匠、官员、商人、学者、医生等外,大部分编为“西域亲军”、“诸道回回军”、“阿速回回军”、“阿尔浑军”“探马赤军”、“哈刺鲁军”等,被分散安置在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山东、云南、河北一带屯聚养牧,即上马备战,下马垦牧,并跟随忽必烈充当先锋,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至1273年,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入编民等。”即编为民户,进行农垦,并同当地各族通婚,成了西北、西南及中原各地的回族,造成“元时回回满天下”的局面。以河南回民为例,现河南全省一百一十一个县中,最少有一百个县都有回回聚居。聚居较密集的地区包括开封、郑县、洛阳、桑坡(战前)、沁阳、博爱、堰城、驻马店、周口、准店等地。

    回回人与蒙古人之间文化观念的冲突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已出现。《史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窝阔台和察合台一起出猎,他们看到一个木速蛮坐在水中洗涤,严守札撒的察合台想杀掉这个木速蛮,窝阔台则命令将其看管,私下令人将一枚银币投入水中,制造木速蛮为打涝银币入水的案,从而使其绕过札撒而得宽恕。穆斯林的生活规范与蒙古人显得格格不入。

    最典型的冲突事例是宰牲中的开膛法与断喉法之争,这一事件在《元史》、《元典章》及《史集》等中外文文献中均有记载。1279年,有八里灰回回进京贡海青,皇帝赐之食,贡使不受,称“这种食物是我们所忌的”。元朝皇帝大怒,于是下诏说:“木速蛮和尊奉圣经的人,今后不得‘以断喉法’宰羊,而要按蒙古人的习俗,剖开它们的胸膛,凡是‘以断喉法’宰羊者,就以同样方式把他杀死,并将其妻子、儿子、房屋和财产给与告密者。”史料中记载蒙古人宰杀牲畜的做法是“必须缚其四肢,破胸,入手紧握其心脏”,这就是开膛法。伊斯兰教法中对宰杀牲畜也有明确的规定,先,宰牲必须是诵安拉之名而进行的;其次,对宰杀时下刀的位置,教法规定,“在喉部与上胸琐骨之间,要断其气管、食管和两颈静脉管,不可以宰在喉结之上,并以断其三根管为合法。”这即是文献上提到的断喉法。对穆斯林而,宰杀不以法便是不洁,食之有罪。忽必烈的法令推行开来,使回回人受到严重的打击,穆斯林一连4年不能为儿子举行割礼,而在一些地方,穆斯林一度无人公开宰羊,甚至被迫吃腐肉。这一冲突使许多回回人“离开汉地”,对元朝贸易造成极大损害,于是蒙古统治者不得不收回法令,“有旨允许〔以断喉〕〔宰羊〕”。这场冲突终于以尊重和承认穆斯林的法律文化而告结束。

    11.第三十一章.马上天下,摇摆不定的帝国(3)

    忽必烈在都城为各部族人指定了居住区,来自意大利、印度和北非商人都被当作主人一般,在都城受到招待。马可·波罗曾提到,学者和医生从中东赶来,在这里重新开始他们的事业。罗马天主教、聂思脱里派和佛教的传教士们,与已在中国生根的道家和儒家同行们一起生活。穆斯林的牧师、印度的神秘主义者和一些地区的犹太法师也加入了这个混合共同体,在这个帝国之中,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在到处传播。它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大都会,适合作整个世界的都。

    最后,在都城的中心地区,忽必烈建造了一处蒙古式的休息所,高墙之内,有蒙古武士把守,皇室家族继续以蒙古人的方式生活于其中。在城市中划出一块宽大开阔的场地饲养马匹牛羊,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先例的。紫禁城里变成了一个微型草原,镶嵌在元朝都的中间。在元朝,紫禁城的整体布局非常复杂,里面有许多蒙古包,蒙古人很喜欢在那里居住、用餐和睡觉。有身孕的皇族妻妾们坚持要让孩子在帐蓬中出生,长大时在帐中接受正规教育。忽必烈和他的继任者们在公开场合坚持像中国皇帝那样生活,而在紫禁城的高墙之内,继续以草原蒙古人的方式生活。

    在紫禁城内,忽必烈和蒙古贵族在生活仍然表现为蒙古人的特征,而不讲究礼仪。由于大量狂饮及不讲礼节,元朝朝廷上的各种礼节仪式十分紊乱,有时忽必烈的贴身护卫不得不用权杖摒退挤在一起无拘无束的官员和宾客,朝廷的场面时常混乱,因此蒙古人试图模仿中国朝廷上那种繁琐而庄严的礼乐仪式。

    按中华帝国的传统,朝臣等级分明,根据官阶大小站列,与此相反,蒙古人往往无秩序地挤在一起,最让汉人感到不安的是,蒙古女人无所顾忌,毫无拘束地与男人们混在一起,即使在非常重要的场合也是如此。

    为收揽民心,蒙古人减少了宋朝严酷的刑律。减少了中国近一半的罪名数量,从两百三十三条减少为一百三十五条。即使对保留下来的罪名,忽必烈也很少允许使用死刑。他在位三十四年,有四个年份没有死刑记录。死刑数量最高的年份是在1283年,共两百七十八例。最低的是在1263年,仅七例,四个年份没有死刑记录,可能是因为那几年根本不存在死刑的刑罚。在忽必烈三十多年的统治中,共有不到两千五百名罪犯被处死,每年的死刑数甚至大大少于现代国家。

    忽必烈也注意到防止对个别民族或种族集团的过分依赖,他倾向于使不同人们之间互相制约,他经常将汉人和外族人混合起来组成一套行政班子,其中包括亚美尼亚人、契丹人、阿拉伯人、塔吉克人、唐兀惕人(西夏党项人)、突厥人、波斯人和欧洲人。蒙古人在每个部门中规定了种族的名额,主要是三部分人:中国北方人、中国南方人和外国人,这样,每位官员的周围都有不同文化或信仰的同事。官员提升是出于才能和功绩、而不是出身,忽必烈的政府部门也很注意从最低级的职业如厨师、看门人、抄写员和译员之中搜罗人才。

    管理地方的官吏没有固定的官阶级别,忽必烈汗强化了成吉思汗的决策体制,即通过大型集会和政务会及经常性商议作出决定。不管其可能性如何,也不管其水平怎样,蒙古人用模仿草原小型忽里台会议的政务会取代了官僚机构。所有决议都要由集体决定,而不是一个官员说了算。而按照传统中国的标准,只要由一位官员决策而人民遵照之就行了,相比之下,蒙古人的制度毫无效率和不切实际,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当蒙古人坚决抵制部分中国文化如儒家学说和缠足时,精简的货币制度显示出他们十分欣赏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为扬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忽必烈建造学校,恢复中国的翰林院。

    蒙古人颠覆了中国旧的基层行政划分,他们将农民组织起来,以五十家为一个单位,称为“社”。这些基层单位对农民的生活负有广泛职责,具有足够权威。社也有责任为农民的孩子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忽必烈设立公共学校,让所有的儿童接受普通教育,包括农民的孩子。而在此前的中国,只有富人才有时间和金钱去教育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才能一代又一代进行奴役,并维持对文盲的农民阶级的统治。史书记载,在忽必烈在位时期,元朝共建了数万所公共学校。

    12.第三十一章.马上天下,摇摆不定的帝国(4)

    在蒙汉间不断摇摆的忽必烈,本身成为一个蒙汉的交织体。他既是大蒙古国的可汗,又是中土的皇帝。仅文化层面而,蒙古人骨子里缺乏那种应势而作的改变,他们没有汉族人的繁复和婉转,继任的元帝王们,始终没走出忽必烈的框架。

    蒙古人选择继承人制度非常不完善。按惯例,大汗死后,即位者必须经过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忽里台推举,大汗与臣属各自宣誓之后,才能栓正式继位,合法的行使汗权。但是蒙古还有一项少子守灶的财产继承制,入主中原后,又有了汉族嫡长子继承制,正因这些并存的继承制度,导致了蒙古汗国和元朝在汗位、皇位继承问题上的巨大冲突和不断的宫廷政变。元朝皇族自身之间、元皇族和四大汗国的皇族之间,争夺皇位和大汗位的大规模内战从没有停过,甚至有过20多年换8个皇帝的时期。内部争斗使元朝最终陷入到四分五裂之中。

    13.第三十二章.失势与结怨,中亚划界(1)

    《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据波斯历史著作《史集》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400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七十个分支,这七十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在迁出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儿帖赤那,以他为的迭儿勒勤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颜的复数)。“乞牙惕氏”人迁徙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兰(阿阑豁阿)在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的儿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成吉思汗十世祖)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铁木真的祖先。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

    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属于其中的一支孛儿只斤氏,除此之外,还有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于这个家族,所以就被称为“黄金家族”。

    孛儿只斤的源流为乞颜氏。自孛端察儿蒙合黑(成吉思汗十世祖)单建氏族后,始称孛儿只斤氏,哈不勒汗(成吉思汗四世祖)时期,“乞颜”又放在“孛儿只斤”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单用“孛儿只斤”。

    蒙古族的族源,多数中国历史学家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据《元朝秘史》和《史集》等书记载,从先秦开始,在荒凉的大漠高原上生活着匈奴部族,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现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又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以后强盛起来,东汉时期,鲜卑人占据蒙古草原,逐渐强盛。汉朝灭亡后的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开始南下西进,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十个国家,显赫一时。也是在这一时期,有一支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自称为“契丹”;有一支居住于兴安岭以西(现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被称为“蒙兀室韦”。

    在十二世纪,一些游牧部落和氏族散布在现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28〗

    由于这些部落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期。一个共同祖先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胞族和部落也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因此,人们的各种关系中,血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一氏族和部落的人,有相互帮助和相互保护的义务,而个人也只有依靠氏族、部落的保护才能生存下来。

    14.第三十二章.失势与结怨,中亚划界(2)

    当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受到外来伤害时,则视为对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伤害,就要杀死对方的人员为之报仇,这种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行为就是血族复仇。在当时的观念中,血族关系凌驾于所有其他社会原则之上。任何处于血族关系网络之外的人,就是敌人,血缘越近,关系就越近。

    12世纪末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远征西夏、金、花剌子模,建立了大帝国。成吉思汗的长妻孛儿帖共生了四个儿子与五个女儿,儿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成吉思汗让术赤管狩猎,察合台掌法令,窝阔台主朝政,拖雷统军队。他们都为蒙古帝国的奠基立下了汗马功劳,犹如帝国的四根台柱。

    在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的后代被称为“黄金家族”,有资格继承各汗国的汗位。之后,拖雷之子蒙哥夺得蒙古大汗之位后,“黄金家族”这一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为拖雷的后代,其后的元朝皇帝和明朝时的鞑靼可汗均出自这一系。

    成吉思汗生前将领地分给了兄弟和儿子,他在即位为可汗之时,封了三个万户、九十五个千户。三个万户,九十五个千户,在军事上是三个万夫长,九十五个千夫长。万户与千户都是世袭的爵位。之后,打下中亚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就把它封给了术赤。逝世以前,他又改封术赤,疆域相当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封察合台以西辽的故壤,封窝阔台以现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下游及邻近地区,封拖雷以中部蒙古与西部蒙古。东部蒙古被封给了其弟弟合撒儿等人。成吉思汗的兄弟为左手诸王,包括长弟合撒儿,次弟合赤温,三弟帖木哥,幼弟别里古台。成吉思汗的子孙为右手诸王,即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蒙古在成吉思可汗未作可汗以前,原为时分时合的若干部落与民族,没有形成国家。成吉思可汗整合了多数的部落和氏族对外作战,作战期间生死与共,战胜以后财物共享,俘虏分享。护卫由一千人增加为一万人,分作四班轮流服勤,构成护卫的分子多数是各万户与千户、百户的子弟,这些子弟事实上相当于各部“人质”,以防免万户、千户、百户的背叛。护卫不论战时平时,均在可汗的身边;相当于督战队或宪兵。护卫队也相于培训学校。

    当成吉思可汗逝世之时,全蒙古的臣民被分给诃额仑太后等皇室人员。诃额仑与帖木格共同分到一万帐,术赤分到九千帐,察合台分到八千帐,窝阔台与拖雷各分到五千帐,合撒儿分到四千帐,别勒古台分到一千五百帐,阿勒吉歹分到两千帐。共44500帐。蒙古人成为蒙古国某一皇族成员所属的臣民。

    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29〗

    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及其儿子率领,主要目标是中亚地区的西辽、花剌子国和俄罗斯。1217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先灭掉西辽。两年后,成吉思汗率兵灭掉花剌子摩,越过高加索进入顿河流域,出兵欧洲。1223年在迦勒迦河决战,大败突厥与俄罗斯联军,俄罗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杀,此后蒙古军队班师而回。

    第二次西征主要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主要目标是东欧、波斯。1234年,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现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派征军增援。次年,诸军会师西征,征服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尔。1237年,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1237年底攻占莫斯科等14城。1238年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攻陷基辅。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匈牙利。1241年蒙古击败匈牙利战役中,蒙古人利用灵活的战法大败匈牙利军队,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1241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

    15.第三十二章.失势与结怨,中亚划界(3)

    第三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另一个孙子旭烈兀率领,目标为西亚各国。***1253年,托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平定木剌夷国。1257年3月,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都巴格达。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军三路围攻巴格达,第二年初,三军合围,向巴格达动总攻,蒙古军队用炮石攻打巴格达城,城门被炮火击毁。2月,穆斯塔辛率众投降,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进,占据第比利斯,建立了伊儿汗国。

    从1217年至1258年间,蒙古帝国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现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摩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儿汗国,史称四大汗国。

    早在1219年,成吉思汗率四个儿子,分四路大军踏上了讨伐塞尔柱的继承国花剌子模(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古国)的征程,陷其都玉龙杰赤城(现土库曼斯坦旧乌尔根奇)。历时六年,凯旋而归。

    1225年,64岁的成吉思汗指责西夏国主违约,再次亲率大军征讨西夏。次年六月,西夏国派兵迎战,结果被击溃,只好遣使投降。成吉思汗挥师南下,渡过黄河,将兵锋直指全国。经积石州、临洮路,一直攻下京兆(现西安)。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亡西夏,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蒙古自古流传着幼子有优先继承权的习惯。长妻所生的幼子,蒙古语叫斡惕赤斤,意为“守护灶之主”,是留守家业者,而他的兄长们则要到外面另立炉灶。成吉思汗曾逐一分析了自己四个儿子的才能和特长,克制了自己对小儿子拖雷的宠爱之,打破蒙古的旧传统,

    在西征之前立三子窝阔台为未来的蒙古大汗。但遵行他的遗志的人,依然按照蒙古制度,先由“看家的小儿子”拖雷摄政,然后召集一次忽里台大会,公选窝阔台为可汗。因此在王位空缺的两年内,由拖雷监摄国政。

    拖雷从1227年监国到1229年忽里台大会选出窝阔台为可汗之时。这时,术赤已死,参加这大会的,有成吉思可汗的四弟“斡惕赤斤那颜”帖木格、窝阔台的哥哥察合台、术赤的儿子拔都、成吉思可汗的侄儿(合撒儿的儿子)也古与也松格、以及西边的各部落各氏族的头领。拖雷与中央的“在内诸王”、后妃、公主、驸马、万户、千户。

    推选新大汗的时候,为此整整争议了四十天。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宫廷内的人主张让拖雷即位。拖雷主张拥立窝阔台,经过与会贵族的再三劝进,窝阔台终于答应继承汗位。

    1229年9月13日,窝阔台登基即位。耶律楚材劝察合台,不妨以哥哥之尊,先向当可汗的弟弟窝阔台下拜。察合台照办。帖木格等人于是也下了拜。窝阔台的地位于是确立。

    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1225年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于也儿的石河(现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尔朵于也迷里城(现新疆额敏县)。他性内敛,城府很深,处世宽容,因此被成吉思汗选为继承人。窝阔台即大汗位后,重用耶律楚材,灭掉大金朝,1236年更是将拔都派出西征,远至欧洲中部。其注重经济,采纳“汉法”,令大汗国逐渐兴盛、强大。

    1230年,窝阔台亲伐金朝。1231年召开官山会议(现内蒙古九十九泉),兵分三路进攻金。三年内占领陕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淮西一带。1232年,拖雷与金军在均州(现河南禹县)遭遇。拖雷乘雪夜天寒大败金将完颜合达、移刺蒲阿、完颜斜烈于三峰山,尽歼金军精锐。拖雷与窝阔台军会合后北返,病死在路上。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攻蔡州,1234年2月9日,金哀宗自缢,大金朝灭亡。之后由于与南宋接壤,双方的冲突日渐加剧,也拉开了双方往后45年不断争战的序幕。在南方战线僵持不下之时,蒙古大军的铁骑转往高丽,并使他们臣服。

    16.第三十二章.失势与结怨,中亚划界(4)

    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受阻于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

    1241年12月11日,窝阔台突然暴毙,七个月之前,察合台也已病逝。拔都的西征进程被迫中止。他为了赶返参加位于蒙古的库里尔台大会而急忙撤军,自此以后,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踏足这片土地。

    窝阔台生前与其长子贵由之间关系不合,所以不想让儿子贵由继汗位。窝阔台最宠爱的是贵由的三弟阔出,并让其继位。但阔出却在1236年与宋(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