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16 部分阅读

第 16 部分阅读

    。

    西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于商文明,以严格的完备的文字、青铜器的出现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商文明更经得起考证,因为夏朝一直缺少考古上有力证据,也没有可靠的文字。

    殷商文明很多特征表现出西亚性。例如马拉战车的使用,青铜器和殉葬习俗的突然出现,而考古的现和研究又很难解释这些没有过程积累突然出现的文明特征,也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是青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英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提到,一般学者公认的看法。商人就是一小群游牧民族,兴起于北方草原,他们通过间接的途径掌握了中东区域冶铸青铜和制造战车的技能,然后利用这些技术带来的军事优势,侵入华北,征服了当地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社。商人采用了新技术,并最终又为当地人和文化所同化,这种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商朝文明由诸多成分组成,如大麦、小麦、羊、牛、马、青铜和轮子等若追溯到其新石器时代的起源,无疑会现,它们最早源于中东。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商朝崇拜祖先、祭祀祖先时用来存放和奉献肉类、谷物和酒等祭品的礼器都是青铜制的。这些青铜制品的表面的几何形花纹和许多真实或想象的动物图案。这些花纹图案与南太平洋和太平洋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图案极其类似。

    在历史上,“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记录的是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经过。

    夏、商、周三代,划州、建国都以山川为界,并封其大山为镇国之山。象征这个国家。每年国君要到山上祭奠。向其国民宣布法令、风俗。开始创立这个制度的是舜帝。他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封了十二座大山,作为每州的镇山。

    鼎,是国家权力象征,有鼎才表明有其国。夏禹划分九州铸了九个铜鼎,刻上九座山的名字,放在太庙里(供祖的祠堂),表示他有九州的权力。

    在华夏集团自北向南开始扩张的时候,有许多族属集团,在史前时代已有自己的居住区域。这些族群前身就是更早期的迁来的人群。

    南蛮,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民族。蛮,为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南蛮在夏朝时称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商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时称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南蛮的民族成分很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苗蛮、巴蜀等族系。

    苗蛮,也称三苗,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南北地区。炎黄族进入中原以后,向南扩张,与苗蛮接壤,常生战争。九黎部落联盟领蚩尤战死后,有些随着他的领战死,有些做了黄帝俘虏,当了奴隶,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有些在北方建立黎国;九黎部落还有许多没有被俘的人,这些人另推领,收拾残部,退出黄河流域,当时东进有夷,北进有狄,西进有氏羌。九黎的残败军队,无法同他们交手。只有迅速脱离敌人的追击,向着长江流域撤退。当时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沿途都有蚩尤的余部。他们到了长江中游,便定居下来,这些部落中,有一个三苗族群为九黎的部落联盟中一部,逐渐强大起来。之后“三苗”集团又与炎黄集团再次生冲突,夏禹时期,禹认为三苗对自己的统治随时起着威胁作用,向三苗集团进动征伐,这次战争十分残酷,“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三苗族群大部被歼灭,自此一蹶不振。有一部分被俘虏充当奴隶,另一部分族群,继续向南逃窜。迁入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岭之中,被称为“南蛮”、“荆蛮”或“荆楚”。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

    5.第三十七章.天下战争,华夷五方(5)

    进入到战国时代,秦灭楚国后,“荆楚”大量向西南迁逃,川湘鄂的诸蛮,遂相率避入深山穷谷之中。***到了汉朝及三国时期,苗蛮再度向西南迁徙,大部进入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元明清时期,由于兵祸及天灾等原因,许多苗蛮部族又由云南、广西徙入越南,老挝和泰国。

    巴蜀和其他西南夷是古代散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古老部落。根据考古掘和神话传说,其起源和文化并不比华夏诸族晚或落后。相传,上古时,古羌族人由古青藏高原南下,进入了岷山地区和成都平原。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后来,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生下儿子蚕丛,蚕丛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国,代代相传,经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从文物判断:三星堆文明遗址就是传说中的古蜀王国。西蜀三星堆文明与古代印度以及古埃及等两河流域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

    百濮,最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流域。因分布地域广阔,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所以有百濮的称号。春秋时期,江汉平原一带的濮人受楚国扩张,挤压,溯长江而上,进入西南云贵高原。

    百越,最早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地区,所占地区很广,族属众多。散居在长江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最远已经开始进入岭南及云贵高原边缘的河谷地带。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现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越人建立了越国。前334年,越国被楚国灭亡后,大量越人开始向南迁徙,与南部其他越人混合,大量涌入西南云贵高原;后濮人与越人最终融为一体,形成庞大的濮越族群。

    东夷作为一个名词来自于周朝,东为方位词,周人将华夏居住区域以东的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这些部落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东夷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服饰、习俗等。东夷活动区域在现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这些夷族,大多数都有以鸟为其祖先的传说。

    东夷与商朝时常兵戎相见,商朝对东夷的征伐时间延续较长,规模也较大,远涉淮河流域。据《吕氏春秋·古乐篇》及《后汉书·东夷传》,商朝末年,东夷与商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即商朝使用战象攻打东夷。正是在与东夷人的战争中,商朝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主要军事力量都被牵制在东方战场上,周人从西面乘虚而入,动突然袭击,攻占了商人的都。《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伐商之役动员的军事力量总计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人伐商之役消灭俘虏敌人达48万多人,是其出动部队总人数的近10倍。因此,周人对商人的进攻是一次偷袭,而不是正面作战。因此,历史书中提到:“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周朝建立后,周成王即位第二年,商纣王儿子武庚起兵叛乱,夷人也起来反周。周成王命伯禽领兵东征,平定绝大多数东夷人的部族,打败徐夷和奄夷,放逐奄夷君主到蒲姑(现江苏睢宁北),赶徐夷到海滨(现江苏淮阴涟水一带)。成王封伯禽在奄夷故址曲阜建立鲁国,把徐夷邹山一带土地分给鲁国管辖,并叫鲁国监视夷人的活动。

    周王朝早期政治比较稳定,国力强盛。但到了周昭王和周穆王时,西周王朝大肆扩张,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全军覆没;穆王西征,国库空虚,矛盾激化。

    周穆王是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均有他的记载。西周天子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方,国政无人管理,朝野上下皆有烦。西晋太康二年,有一个人盗古墓,无意之中从古墓里挖出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记载了西周穆王西行一事,后来的学者将此书定名为《穆天子传》。据当时考证,被掘的古墓是战国时期魏惠成王之子襄王的陵墓,西晋大学者整理并注释了这部书。

    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叫造父。造父善于养马驾车。他从桃林(陕西省华山一带)选了八匹名马,献给周穆王。穆王就用这八匹马拉着一辆华丽的车,让造父赶着,周游天下。《穆天子传》里提到,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西王母居住的古昆仑,参观过黄帝留下的遗迹,并派兵士看守保护。西王母在瑶池设宴,两人饮酒唱歌,穆王乐而忘返。昆仑山位置在中原的西北方,具体地址没有确定,一说在青海,一说在新疆;还有一说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南。

    6.第三十七章.天下战争,华夷五方(6)

    穆王时期,徐夷(现江苏,安徽一带)开始兴起,前988年(周穆王十三年),西征天山王母族。徐夷领徐偃王“率九夷以伐宗周”,共有36个方国参加了这次以徐偃王为的联合行动。东夷联军一直打到周王朝东都洛邑(现洛阳附近)附近,这时周穆王正在巡狩西戎的征途上,惊闻东夷联军侵洛,火速回兵。据《史记》载:“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1980年安徽舒城县九里墩出土的徐国《铜鼓座》,鉴定为周穆王时的产物,其上铭文所载的“东土(曲阜)至于淮”,大约就是当时的徐国疆域。穆王见徐国强盛有点害怕,就封徐偃王为东方诸侯的宗主。春秋时期徐夷为楚国所败,山东、淮南一带的夷人被纳入周人的统治范围,成为周人等级体系中的方国。并失去了部分领地,周人向这些地区移民立国,统治当地的夷人,

    齐国就建立在夷人的分布区域。齐国初建时,曾经与莱夷有过激烈的争夺。此后,莱夷与齐人的争夺时断时续,莱夷和齐国成为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非常多,一直进行到前567年被齐国灭亡。前512年,徐夷也为吴王阖闾所灭。

    春秋时期,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国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国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战争中,一部分夷人逐渐被逼着逐渐南迁,与当地“苗蛮族”杂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中国历史学家何光岳认为,东夷的一支蓝夷,早在商代就已开始南迁,并成为瑶族中的大姓之一。后来又从中分出一支,与其他族相结合,展为丁畬族的四大姓。夷人还有一支加入苗族,历史学家何英德认为苗族源自东夷。

    夷人最终走上“夷狄而进于中国”的道路,开始与炎黄系族群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在《东夷传》中,《后汉书·东夷传》将夫余、挹娄、句丽、沃沮、貊均列入东夷之内,这些并不是指周朝所说的东夷。不是指山东、淮南一带夷人的历史,而是指尚未加入汉人的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的夷人后裔的历史。

    春秋时期,中国是一种华夷杂处的局面。一直到战国中叶以前,戎狄往往混称,原因是这些游牧民族只是地域分布不同,但族类却比较接近。到了战国时期,有许多部落已经华夏化,到了秦汉时期,北狄与西戎都被称为“胡人”,胡人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匈奴。

    西戎是古代中国中原王朝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到:“戎者,凶也。”夏朝时称西戎为昆仑、析支、渠搜等。《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记录。

    在春秋时期,西羌被划为西戎的一支,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从秦汉时便屡见史书记载,据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秦史》,“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群)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群)。两者都以羊为祭祀的图腾,“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司马迁、扬雄都称夏禹为羌人。中国历史学家徐中舒曾提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后氏,就是以羌族为主体并与唐虞两个联盟部族在黄河流域完成的一个统一大国。”

    羌人在商朝被称为“羌方”,是商朝西北的强国,常遭到商朝人的征讨。商朝末年,羌人与周一起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羌人一部分东进,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藏族及西南各少数民族。留在西北部的即为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属于游牧的“胡夷”族群。《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说文》中提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即古代羌人中国西部以养羊为特色的游牧民族。

    7.第三十七章.天下战争,华夷五方(7)

    古羌人为华夏民族的主要祖族之一,她不仅孕育了包括“犬戎”、“白狗”、“白狼”等大部分西戎族,还孕育了汉族、藏族等民族,直到现在,许多汉字还带有古羌人的游牧血统的胎记,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美……从羊,从大羊。”“美”字就由“羊”字和“大”字组合而成。徐铉注释道:“羊大则美,故从大。”即华夏先祖带有游牧民族的审美观。

    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为西羌的一支。西周中期以来,戎狄逐渐兴起,西周都城丰镐(现西安市)西北被犬戎占领,周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下,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象征地位的“九鼎”宝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西周亡后,晋、郑、卫、秦等诸侯联军又将犬戎军队打败,拥立宜臼为平王,为避开游牧民族侵袭,迁都雒邑(洛阳),史称“东周”。

    古羌族流入蒙古草原的分支部族还参与了蒙古草原民族的形成。在青藏高原东南部,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即现四川、西藏、青海相邻地区。“羌入藏”是有关中国青藏高原藏族祖先族源的一个史学观点,即认为藏族的祖先是古代羌人。“羌”是古代羌人部落的一支。约在晋朝时期,“羌”后裔退入青藏高原。在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着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羌族的一支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

    汉代初期羌人居住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缘地区。最大的单一的民族聚居地可能在西藏和青海高原,个别集团还分布在整个西域、甘肃、云南和四川。事实上,从古代到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羌人自西北向西南的大迁徙。根据《后汉书》记载,直到汉代,还有不少于150个规模大小不等的羌人部落。

    吐蕃即今天的藏族,古代羌族的一支,唐朝初年吞并了羊同和孙波两部形成吐蕃国;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宋朝时在西北建西夏王国,后被蒙古人灭亡;氐人,古人常氐羌合称,大量资料表明其为羌藏一系,后被汉族融合。

    羌人也中国最早西迁的民族。远古时代羌人居住在现陕西、甘肃和青海境内,其东面的邻居先是秦国,继而是汉朝,北方是强大的匈奴,为躲避战争和民族压迫,羌人被迫不停地西迁。张骞通使西域前,羌人就已经散处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各地和帕米尔高原。汉朝西域的羌人从事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居,其在西域活动的历史踪迹除文献记载外,还遗留有“婼羌”这一地名和在新疆现的“汉归义羌长”铜印等文物。

    北狄,狄,使犬之人,狄也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即北狄也是黄帝族群后人,一直居住于山海世界的北方。

    北方荒蛮的土地造就了狄人坚韧野蛮的个性,以杀戮,好战闻名。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在夏朝时称皮服岛夷,商朝时称薰育、严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御方,周朝时称薰育、严允、犬戎、肃慎、北戎、山戎、赤狄、白狄、东胡、林胡、楼烦、匈奴,主要分布在现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

    春秋时期,北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都受其严重威胁,即使晋国、齐国等大国也常要遭到戎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许多戎狄部落渐融入华夏。

    春秋时期的北狄有三个较强的势力。即赤狄、白狄、长狄,赤狄主要分布于现山西一带,与晋国相邻,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大部分为晋所灭。白狄,在春秋前期主要分布在现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打击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现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国所灭。前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前453年,韩、赵、魏三家三分晋国,战国时代开始,前406年鲜虞中山国为魏文侯攻灭。前381年左右,中山桓公重新“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现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其间,北攻燕国,南侵赵国,国势大为强盛。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元前296年灭中山国,之后打败林胡、楼烦两个游牧部落,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长狄,曾从属于赤狄,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前607年为齐、卫所灭。

    8.第三十七章.天下战争,华夷五方(8)

    春秋时期,东胡住在燕国北面,《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后被燕将秦开打败。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族为夏后氏后裔,始祖叫淳维,殷时称荤粥,秦时称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匈奴的单于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刘邦项羽楚汉战争时期,头曼之子冒顿杀父自立,又东灭东胡,西逐大月氏,掠夺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几十万人口,形成了一个东接朝鲜,北至西伯利亚,西达西域,“南与中国为敌国”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丁零,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游牧于北海(现贝加尔湖一带)。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沼泽多。所以故晋以后的华夏族又称丁零为“高车”。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车,可减少阻力。中国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赤勒等,都为同一族群不同时期的称呼。

    匈奴兴起后,前200年左右,丁零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几个游牧部落如乌桓、乌孙等曾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从战国时代开始,散落在中国内地的成百上千个诸侯和部族逐渐整合,秦国,在受封之前就世代和戎狄生战争,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完全征服了西戎与巴蜀一带的氐羌。到了战国末期,秦(秦始皇)不仅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政治版图,更使诸夏归于统一,直到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短暂统一后,在楚国旗号下的军队,以刘邦、项羽为代表,打入关中,秦朝灭亡。

    一直到汉代,中国才实现了民族,区域文化的相对融合。西汉定都长安,承袭秦制,汉武帝尊儒术,各地逐渐超越了血缘基因和文化的差别,形成了一种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可以理解为汉化后的人民,或丧失民族性的人民。汉朝把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抟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族群,一直延续至今。即“汉人”和“汉民族”。不断有各类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于汉人来说,这个词本身指的是整个汉文化共同体或汉民族共同体。

    9.第三十八章.变局,摒弃历史的地理(1)

    雅弗(jpheth),诺亚的儿子,《圣经·创世纪》中的人物,相传,地球爆一场大灾难,洪水淹没了整个陆地,雅弗与父母、兄弟、妻子和兄弟的妻子共八人进方舟,避过洪水灭世。***其后上帝赐福给挪亚和三兄弟,并以彩虹立约。

    古犹太人以及欧洲中世纪根据《旧约·创世纪》认为人类是挪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的后代,地球由三洲组成,挪亚长子闪定居在亚洲,是亚洲人的祖先;次子含定居在非洲,是非洲人的祖先。雅弗为欧洲人的祖先。而雅弗的兄长闪和含在《古兰经》中没有名字,以“诺亚的儿子”称呼出现。

    闪族人,又称闪米特人(semites),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被视为闪米特人。凡文化与语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反之,希伯来人的敌人经常被他们认为是含的后代。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克尔曾在《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达。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晒、底格里斯河和幼拉底河养育的一片荒原。即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ndofshinr)。苏美尔位于过去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共和国——的南部,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荒芜的、被风乱吹的小平原组成。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的苏美尔人城市,如著名的乌尔城。苏美尔文明重要标志是楔形文字,这种文字后来成为了两河流域诸文明的文字形式。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是苏美尔文明重要的后继者。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后,其他各地区出现文明的大致日期则应分别为古埃及文明起于约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起于约前2500年。

    这些文明如同黑夜中的灯火一样,点亮了大地上的几点文明曙光。但它非常孤立而微弱,被周边巨大的蛮荒和众多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所团团包围。这些游牧集团主要有三个来历,分别是:来自中欧大草原的古印欧人、来自阿拉伯沙漠地带的闪米特人、来自亚洲大草原的蒙古——突厥部落。

    美国历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曾在《全球通史》中提到,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语与汉语相似。

    大约在前两千年开始,各古代文明大部分衰落,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崩溃。入侵的结果是古代文明逐一凋零,而取代这些古代文明的,则是数百年后所兴起的各古典文明,其主要有: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诸古典文明大约都开始于前1000年至500年之间。

    约6000年前,在现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平原上,有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导致这里成为了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人类历史早期的游牧民族古印欧人,这一族群也是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

    古印欧人是人类历史早期的游牧民族,寻找食物为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这些族群不断地游牧和迁徙。在大迁徙早期,古印欧人取得了两项技术成就,即轮式车的明和马的驯化,他们世世代代赶着高大的轮车逐水草而居,为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保障。

    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有着一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这条分界线的西部是印欧各民族,而东部则是蒙古-突厥部落。东部的地势较高、较干燥,气候通常也更恶劣。这里的牧场没有西部的牧场肥美,可以放牧羊、骆驼和马,但放牧牛不行。其北部是极度寒冷的西伯利亚无人区,而南部则是富庶的文明区。

    10.第三十八章.变局,摒弃历史的地理(2)

    这一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相应的历史上的不平衡,即出现一个持久的、影响深远的向南和向西的民族大迁徙。东方的游牧部落,由于其地理位置,不仅能抵达比邻而居的中国;也能进入欧洲、中东和印度。只要有机会,它们不时地侵入中国。草原东部的游牧部落在南侵的过程与中原文明的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与周边文明的角逐此消彼长,牵一而动全身,造就了欧亚大陆文明的主体格局及展脉络。这一角逐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从前18世纪到18世纪),在此期间,游牧民族有三次大规模的,几乎世界性的对文明世界的侵犯。分别是:前18世纪印欧人;4、5世纪匈奴人、印欧人和13世纪突厥、蒙古对世界文明的进犯。

    中东文明是最早驯养和乘骑动物的地方,生的时间约在前5000年前后。但中东地区所能得到的能驯养的动物仅有牛和野驴,牛速度太慢,野驴个子太小。然后,驯养动物的方法后又向北传到盛产野马的印欧民族所居住的草原,到前2500年,马已在当地得到驯养;而且,由于马个子大、体格壮、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为印欧游牧民的偏爱。他们采取择优繁殖的方法,使马的个头愈来愈大。

    游牧民利用马打仗时,最早的做法是将马套到轻便的双轮车上。这种车的轮子装有轮辐,比起美索不达米亚笨重的实心四轮车,大大改进了。高大的马和灵便的车相结合,使游牧民得到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武器——战车。4000年前,游牧民族驾着这种战车,掀起最早的入侵浪潮。驾车作战时,一名战士驭马,其他战士用强弩射箭。众弩齐射,飞箭如雨,步兵很难长时间地抵挡,更不用说抵抗紧跟着起冲锋的密集的战车。

    到前二千纪末,游牧民用骑兵取代战车,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这时的马既高大又强壮,可以直接骑人。之后,游牧民族装备役使马的马勒、马嚼子、角状的马鞍和马镫,使他们能在策马飞奔时腾出双手,射出阵雨一样的箭。

    欧亚大陆的游牧民获得前所未有的灵活机动性,能追上和打败防守城市中心的军队。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游牧民的军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骑马作战这一基础上;最终,在13世纪时,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系列惊人的征服。直到西方火器占据优势之后,各文明中心才从游牧民频频入侵的威胁中解脱出来。铁矿冶炼技术的明也提高了游牧民的战斗力。这一技术直到前二千纪中叶才在小亚细亚东北部展起来;直到约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后,当地的铁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们的技术广泛流传,当游牧民族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游牧战士不仅在灵活机动性上占有优势,而且和守卫文明地区的士兵一样,拥有同样优良、大量的铁制武器。

    马和铁制武器的结合,打破了欧亚大陆的力量均势,促使游牧民起了第一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这次的入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前1700至15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手执青铜武器,驾着马拉的战车侵入文明中心;其次是在前1200至11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骑在马上,用铁制武器作战。这些入侵不应看作是取代当地种族、完全改变种族分布的大规模的游牧部落的入侵。

    一些欧洲学者现,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印欧语词汇,汉语中的车和一些车具名词是吐火罗语借词,从而佐证了马车由西向东的传播过程。即殷墟商朝遗址出土的马和马车无疑源于西方或北方。中国在战国时代才有大规模的骑兵队伍,秦汉时代才有使用马鞍的确证,两者都晚于中亚的塞种人。

    约前3000年左右,一部分古印欧人南下迁徙,翻过高加索山脉,把自己的活动区域扩展到了现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在此缔造了古印欧人最早的文明——古安纳托利亚文明。大概在前17世纪左右,古印欧人的一支,赫梯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利用强力的战车和先进的青铜技术,很快在西亚地区建立霸权,并与当时周边多个文明进行战争。前1595年,赫梯帝国击垮了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几个世纪之后,他们控制了西南亚。约在前8世纪,赫梯帝国被亚述人吞并,赫梯人所创造的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此消失。直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渐渐被破译的安纳托利亚古文献才再一次揭开了这一文明的面纱。

    11.第三十八章.变局,摒弃历史的地理(3)

    前2000年左右,一支讲古印欧语的游牧民族出现在东欧平原,他们被称为雅利安人。早期的雅利安人野蛮落后,雅利安人的存在,依赖于周围记录历史的非印欧民族的文献,才得到确认。雅利安人分成两支迁徙,一支从东欧平原翻越乌拉尔山,来到了阿富汗高原,再南下来到了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另一支,则朝着相反方向,西向进入伊朗,雅利安人中的一支波斯人之后建立起波斯帝国。雅利安人也曾翻越葱岭(现喀喇昆仑山脉)来到塔里木盆地(现中国西部地区),并深入到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后代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吐火罗人,据《史记》的记载,他们被称作大月氏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新疆曾掘出土大量带有印欧人特征的墓地。其后代居住在中亚地区并一直使用印欧语,只是在1000年后,才逐渐被使用突厥语的民族所同化。

    雅利安人在印度次大陆现身是大约在前1500年左右,这时中国正处于商朝时期,雅利安人能四处征战与他们善养马和骑马有关,他们拥有用两匹或更多马拉的带轮的战车,战车上有一名驾驭者和一名弓手或投枪手。到前6世纪,雅利安人经过上千年的迁徙和战争,的控制区已扩展到了北抵喜马拉雅山,南达文底亚山,东,西濒临大洋的整个北印度大陆。雅利安人控制北印度后,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便消失了,哈拉巴文明有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痕迹。雅利安人编纂了原始宗教文献《吠陀》,创建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是种姓制度的第一等级。使整个印度次大陆都受这种文化影响,这一文化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约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一支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约前1800年左右,古印欧人中的亚该亚人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征服了当地希腊的最早迁入的土著族群皮斯基人。希腊人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约前1600年,印欧人入侵者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希腊进入荷马时代。

    迈锡尼人既擅长贸易,又继承了古印欧人黩武的传统,不断进行劫掠,他们活动在整个地中海沿岸并直达遥远的不列颠地方。受迈锡尼人侵袭的影响,克里特岛屿被迈锡尼人征服,有四千余年历史的米诺斯文明被摧毁。前1260年,迈锡尼人摧毁了特洛伊城,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也在迈锡尼人不断地侵袭下,趋于崩溃。而迈锡尼文明本身也在前12世纪突然消失,希腊从此进入了长达4个世纪之久的黑暗时期。

    前2000年左右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一支古印欧人万里长征,将青铜文明带到北欧,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北欧青铜文明扩展到了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丹麦北部,波美拉尼亚(现属波兰)和爱沙尼亚的波罗的海沿岸,原始的日耳曼各民族形成。

    也是在前2000年左右,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进入欧洲。到了前1200年,凯尔特人已经占领了中欧和北欧的大部分地区,如高卢、伊比利亚半岛、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等。约在前700年,他们还入侵并占领了不列颠岛。而古印欧人中的另一支意大利人入侵亚平宁半岛,到了前4世纪,意大利人中的一(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