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18 部分阅读

第 18 部分阅读

    要的特征引人关注,这即是政治上的分裂。它并不是像中国在一个帝国崩溃之后与其后继王朝将其重新相对统一起来。欧洲在政治上总是四分五裂,罗马帝国虽然做过最大的努力,但他们的征服也未能超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多远;在罗马陷落后的千年中,虽然查理曼大帝时期或基辅罗斯公国时期出现过政权的偶然集中,但只是暂时的事,随时会因统治者的更换、国内起义或外部入侵而结束。

    欧洲政治上的这种多样性主要是它的地理状况造成的。这里没有骑兵帝国可以把它的快速动力强加其上的大平原,也没有像恒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拉底河、黄河和长江周围那样广阔而肥沃的流域,可以为勤劳而易于征服的农民人口提供粮食。欧洲的地形非常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把分散在各地的人口中心隔离开来;欧洲的气候从北到南和从西到东有很大变化,这导致重要后果。先,它使统一控制变得很困难,甚至强有力的帝王也难以做到。这种多样化的地形促进了分散政权的展和继续存在,地区王国、边境贵族领地、高地氏族和低地城镇联盟构成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罗马陷落后任何时期绘制的地图,看起来都像一块用杂布拼缀起来的床单,这块床单的图案每个世纪都可能不同,但从来没有一种单一的颜色可以用来标明一个统一的帝国。

    21.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1)

    地理(geogrphy)在希腊语中的本意是“对于大地的描述”,常常与宿命论相关,意味着限制人的选择,因此含有贬义。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曾在《人类地理学》中提到,地球人类的分布,完全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直接的生理影响;对心理的影响;对社会组织和经济达的影响;及支配人类迁徙及其最后分布。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迄今为止稳定下的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

    欧洲面积约为101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欧洲的主要大国是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它们相继对欧洲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但英、法、德三国面积仅占欧洲面积的1/10左右。

    北美洲地理版图主要构成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而其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占具绝对的优势,这使得两国之间地理板块对称的势能为不对称的国力所抵消。美国官方公布的陆地国土面积为约937万平方公里。美国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北美总面积2422。8万平方公里,有23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占北美洲的总面积的80%。

    中国在亚洲地理版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主要大国是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其中,中国和印度约占亚洲总面积的30%。当代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60多度,相距约5000公里,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相差4时区。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特别看好处于温带地区的国家,他说: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一个广阔的胸膛。

    距今1000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是中国地貌的主要成因。自南而北的印度大陆板块在中国藏南地带的冲挤下致使中国自西而东大致呈三个阶梯分布。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三级阶梯及其中的山脉分布如自西南冲击而隆起的层层“泥淤”,呈扇形从北南两面向中国东海包抄铺陈,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形成山地和高原,其中间部分,在西部出现一些盆地,在东部则留下少许平原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最直接和长期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冲挤,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占总面积84%,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10%”,其海拔由西向东逐次递减。

    中国的地形与北美接近,而与欧洲形成强烈的反差。欧洲以平原为主,海拔200米的高原、丘陵和山地占全洲面积的40%,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仅占2%,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欧洲平均海拔340米,而北美洲则平均海拔700米。欧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这种多平原地形的特征必然产生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地缘政治及军事作战理论。

    中国陆上疆界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相邻。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约18000公里,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为其领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7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

    22.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2)

    中国中心地区处于温带,这种相对优越的原始生存条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历史学家钱穆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提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与埃及、巴比伦、印度诸邦截然不同。后三者有的只借一条河流或一个水系,有的只是两条小水合成一流。只有中国,同时有许多河流与水系,而且都是极大和极复杂的。……只有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有堪作农耕凭借的灌溉区域,诸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在这一个区域里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到四围的天然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酝酿与成长。但一到其小区域内的文化展到相当限度,又可凭借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开始便易走进一个大局面,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始终局限在小面积里的形大大不同。因此,中国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体现为在大环境下展开之中国文化,有助于产生一个内部统一的大国家,对于外来入侵有抵抗能力,不易走向顶点而退化。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中国的地理格局,对一个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展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极为完整。山脉河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地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易容形成大一统的国家。这种态势,加之周沿海国国家文化在历史上落后于中国,容易使闭关锁国政策长期实行。地缘态势决定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区,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也使中国人逐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

    在漫长的中世纪历史上,中国版图也有不定的伸缩变化。但总的说来,它只有“胖瘦”之分而无巨大的裂变。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象中国这样能存在下来并一直保持大国版图且资源丰富的国家极其罕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对对四大文明古国进行比较,黑格尔提到:“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

    在一个放大了的世界中,中国仍然是一个“中国”。当前,在中国的周围至少有三个大国,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俄国正在复苏之中;日本正在成为正常国家之中;印度正在崛起之中。

    从中国的角度看,俄、日、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中国包围在中间,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虽然有三个大国的合围,中国的地缘环境并不很局促,因为印、俄、日三大国的实力都有限。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和中国分开,中国从东到西都占有制高点;俄国的重心在欧洲部分;日本又受制于美国。在这三个国家之外,美国正在中国四周巩固军事同盟,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周围还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级的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如韩国,越南。这两个国家都是半岛国家。在海上则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它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并与越南、菲律宾一起,在地理上包围着南海。

    因此,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中国都是真正的“中国”。中国已经从中国的“中国”,变成了亚洲的“中国”。当人们“放眼世界”时,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国”——夹在美国和欧洲之间。欧洲较远,而美国的海疆一直向西推进到第一岛链,兵临中国城下。

    中国的国土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区域。在地理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东北在东北亚,新疆在中亚,内蒙古在北亚的南缘,西藏的南部在南亚,云南、两广、台湾和海南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中国的其余部分才是东亚。这些区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观中国的历史,做为东亚中央帝国的中国,亡国灭朝的契机多来自北方,中国有三分之二的时期受到东北亚民族的统治,包括金朝统治华北期间,千年之都之北京必须同时位于运河终端和东北国防线上,而失去中土的集团在海外建立流亡政权也成为一种规律。同时,中国的向东位移,则使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如关陇地带沦为落后的“大西部”。

    23.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3)

    历史上,汉族人口大量聚居、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区域被称为中国核心地带,这些地带由于汉族强势地带随朝代不同而扩张或缩小。***近代所指“中国本部”的核心地带,即明朝所指的两京十三省,或关内十八省等,包括两京,即南京与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

    中华文明的源地和核心地带,包含三大流域,华北的黄河流域、华中的长江流域以及较小的华南西江流域。至今,三大流域聚集了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城市、工业、贸易和耕地。数条支流从南北方向的汇入,使长江容纳了半个中国的河流储量。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沪宁杭三角洲地区千年来就是中国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地区。这个地区还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绝大多数中国大城市都是在大江大河边逐渐形成的。

    美国地缘政治家罗伯特·d。卡普兰曾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的一书中提到,在这个以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整个世界,地理已经安排几乎一切了。在东亚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对于美国二战格局的挑战。在中东地区是伊朗为的伊斯兰世界对于欧洲格局的挑战,而印度和巴西,更像是欧美政治格局的附庸。而“越是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越有动力尽可能地影响事的结果。”“虽然地理不一定不能确定未来,却大致地划定了什么可以实现,什么不可以。”

    卡普兰认为,“大大小小的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都追求扩大海上力量,并视其为理所当然,而像中国这样大陆性的历史上孤立的国家这样做,却不失为一种奢侈。”从历史看,中国一直是个陆上民族,航海的重大事件也只有郑和下西洋,英国人被自然条件逼得不得不往大陆上扩张势力,欧洲人也不得不积极寻找西的大陆,以解决内部展空间受限的困境。而中国,却不存在这一问题,辽阔的陆上领土,使得中国的争夺一直就在陆地上。中国人对海洋的依赖低,导致对海军展的不重视。地理将直接影响政治,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遏住了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喉咙。同样的形,美国也曾面临,加勒比海就遏住了美国通向太平洋的喉咙,促成巴拿马运河的修建。

    在人类处于没有蒸汽动力因而还不能征服大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并无海上之忧。但当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并因此征服了大海之后,海洋成了中国最忧心的地方,沙俄东进来到远东后,中国就开始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安全形势,这种形势迫使中国不能全力以赴应对来自北陆俄国和来自南方海上对中国的威胁。这从南北两个方向都给中国带来安全的压力,甚至在上个世纪曾险些造成中国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裂。但中国毕竟遇到了更为强大的国家从南北两向施加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中国人保住了自己的基本国土,但同时也失去了曾经含括东亚大陆的中华大帝国。

    蒙古的独立是对中国安全环境最大威胁,它从中国正北方部位深深切入,苏联直进即可直逼中国都北京,通过中长铁路可直插辽东半岛,控制旅顺基地。斯大林去世后,中国东北地区也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兰州至新疆的铁路线建成后,又使中国对新疆控制力的加深,由斯大林时期的**立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大为弱化。

    在未来,中国既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也有着内部展的不协调。对中国而,对于周边的国家,更多的还是依靠“影响力”,在陆地上四周都有天然的屏障,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是内敛的,而中国的海权则意味着要实现最大的经济保障。人的需求是一个多层次的,国与国的问题,还得回归到人的需求上。地理对人的影响体现在人的展不能离开土地而生活,“不管个人成就多么巨大,地理的力量往往会作用于人类文化,并最终赢得胜利。”

    注释:

    〖1〗漠南:即大漠(戈壁沙漠)以南,主要指今天的内蒙地区,这一地区是蒙古高原边缘和长城之间的戈壁和戈壁草原地区,进入漠南地区的标志是雁门关和大同,根据双方军队在这一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双方的军事态势。漠南在历史上为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在理藩院则例中,此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后金甫兴起时,与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后为清朝)版图。

    24.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4)

    〖2〗漠北: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漠北蒙古也称喀尔喀蒙古,即大漠(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是现在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唐努乌梁海大部地区)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返长城以外,并分裂成许多部落,至元顺帝的八世孙达延汗逐渐重新统一蒙古各部落,并屡侵明朝边界。晚年将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和兀良哈(今河北承德和辽宁西部)封给长子;漠南河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封给次子;宁夏、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一带封给三子;将外蒙古封予第九子。十六世纪才正式有喀尔喀之名(这个喀尔喀部因为蒙古族才能成为一个部,在没有加入蒙古族之前他还是一个在喀尔喀河半渔猎半游牧的部落,喀尔喀蒙古是由世代居住在蒙古本部的蒙古人演变而来,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比如成吉思汗家族的乞颜部、札木合的部众、蔑儿乞人、乃蛮部,也有通古斯人与突厥人)。第九子的封地分为三个部落:土谢图汗部(今蒙古国中部,乌兰巴托一带)、车臣汗部(今蒙古国和内蒙古东部)和札萨克图汗部(在今蒙古国西部),还有清朝分封的赛音诺颜部,统称喀尔喀。后金时兴起时,与察哈尔交战,察哈尔兵败称臣,察哈尔汗被努尔哈赤封为和硕亲王,喀尔喀随之朝贡,成为清朝的“北藩”属国。清康熙年间,新疆西部伊犁(今中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号称准噶尔部的卫拉特蒙古人进攻喀尔喀,喀尔喀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臣民逃往内蒙古,向清廷求援,康熙亲征,破准噶尔可汗噶尔丹,诏令喀尔喀部返蒙古本部,蒙古全境从此并入清朝版图。现在喀尔喀人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但在青海、察哈尔、布里亚特也有他们。

    〖3〗俄国的地缘:乌拉尔山脉像是一条虫子,横亘在大草原上。这条被作为欧洲与亚洲分界线的山脉西侧是东欧平原,东侧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地区原来是海,山是东方和西方两大地质板块挤压隆起而产生的。乌拉尔山脉还蜿蜒探入北冰洋,这就是新地岛。苏联在岛上进行过热核爆炸实验。因为长期风化,乌拉尔山脉的中部低矮、平坦,已经接近平原了。俄国的平坦大草原从来不是实施防御的好地方,即使乌拉尔山脉也不能形成一道良好的防线。不过,自从俄罗斯人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建立国家以来,只有俄国的侵略军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方向是东。俄国有过长期的、大规模的扩张;俄国容易遭受围堵。这两条似乎是一个悖论。的确,俄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易受围堵的国家。俄国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上的。俄罗斯大平原无险可守,俄国没有优良的不冻港。英国、美国前后两大世界帝国都对俄国实施过围堵。两国的围堵都是从海岸线开始,有条件时就向内陆推进。当然,围堵这样一个大帝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有效的军事同盟,而且以达国家间的军事同盟为核心。在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仍然对俄国采取压制、包围的战略,并不仅仅是因为冷战思维。40多年的冷战只是它们300多年双边关系的一个插曲。冷战只是多了一层意识形态的包装,除此之外与以前的对抗没有大的区别。围堵的关键原因是俄国是一个扩张性的国家。俄国的北方海岸都面向北冰洋,终年寒冷,没有不冻港也没有大城市。北约和欧盟的东扩,使俄国失去了再次向西扩张的可能。在南方,俄国面对“不稳定的弧”,从土耳其(俄国的宿敌、北约成员)到高加索地区(车臣也属于这一地区)、从伊朗到哈萨克斯坦,都是伊斯兰国家。它的东南就是远东。俄国一直担心中国移民增加将把这一地区逐渐变成中国的势力范围。毕竟,它在远东人烟稀少,距离俄罗斯的中心地带过于遥远。最后,在正东,俄国与日本仍然有领土纠纷,双方甚至还没有签订结束二战的和平条约。再往东,俄国就遇到美国了,两国其实是邻国。即使俄国的国力变得很强大,也很难再次把这些地区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能力和俄国抗衡,一些小国——如格鲁吉亚——的能力来自美国的支持。它们中的每一个都需要俄国认真对付,却没有多少机会可趁。因此,除非国际局势出现大的变动,俄国的扩张余地(无论是领土扩张还是势力范围的扩张)都非常有限。除非气候急剧变暖,否则困扰它几个世纪的出海口问题仍将得不到解决,它走向海洋的任何一个通道都受制于人。英国当时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沙俄海军从黑海进入地中海,为此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与俄国大打一场,击退了俄国(1855年);为了防止俄国从中东和南亚南下获得暖水港口,英俄两国在波斯明争暗斗,在阿富汗展开“大角逐”(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在1838年),这时俄国刚扩张到中亚,而英国也刚吞并旁加普、拉达克,巩固在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在东亚,英国与日本结盟共同对付俄国,所以日本在日俄战争(1904年)中取胜。日本与俄国(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紧张。20世纪中,日本四次结盟(1902年英日同盟、1937年**产国际同盟、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1952年的美日同盟),目标都是针对俄国或苏联的。这是因为俄(苏)和日本互为在东亚扩张的最大竞争者,而且俄(苏)是东亚最强大的大陆国家。

    25.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5)

    在二战之前,俄国(苏联)有很多机会参与欧洲的均势。它在欧洲有盟友,也有敌人。所以,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偏了一些,却不很孤独。在冷战期间,苏联把中东欧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西方承认这个势力范围,不予干涉。除了地理位置独特的西柏林之外,双方在欧洲基本上相安无事。冷战时期的阵营是固定的,而对抗是明确的。所以,那时的欧洲外交比较简单,只要站稳立场就可以了。当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投奔了西方阵营,俄国只剩下一个盟友白俄罗斯。这个时候,俄国在欧洲方向上是非常孤独的。欧洲已经团结起来,没有给它留下操纵的余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最担心的是东西两线作战(这和德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东方是日本,在西方是德国。这一局势在苏联于诺门罕打败日本之后才改变,从此日本转向南面展,把攻势对准国民党和在亚洲的西方殖民者。今天,俄国仍然担心受到包围。在西方是北约(美国是其最主要成员),南面是美国(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和伊斯兰国家,东面是日本(美国的军事盟国)和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针对俄国的同盟,其中一些国家,如中国和伊朗,还和俄国保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合作。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对俄国产生了压力。这是因为俄国在历史上扩张太甚,树敌太多,有太多的受害者。它的边境线太长,而且在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上与所有邻国都不协调,彼此冲突不断。现在,实力对比出现了变化,俄国向内塌陷,固然要担心所有这些邻国以及美国的反扑,却找不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加强了它的防范心理。俄国人向来崇尚武力,经济不是他们的长项。他们能够建立一个军事帝国,却无力建设一个经济强国。因此,俄国不扩张领土就难以维持。目前看来,不能排除它继续解体的可能。实际上,俄国的势力范围一再收缩,影响力几乎被瓜分殆尽。大部分邻国可能都乐见俄国的进一步衰落,在它的衰落中有很大的利益,唯有伊朗和中国希望其衰落的速度不要太快,可以在近期内抵挡一下美国的锋芒。即,它们愿意暂时躲在俄国的背后。如果没有俄国这么一个大标靶,美国就有余力对其他一些国家更加嚣张。

    美国围堵以苏联为的**阵营获得成功有一个简单的原因:这个庞大的集团几乎没有可以直达大洋的出海口,它的任何一条航道都受制于美国和它的盟友。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美国建立了几个**条约组织(sento,nto,cento),可以有效地把苏联集团堵在大陆内部的心脏地带,从而防止**在全球蔓延。因此,俄国有学者认为冷战是海权与陆权的对抗。虽然美国在朝鲜没有打赢,在越南打败了,但从保守的角度看,遏制政策是成功的。苏联留在了大陆。两大集团对抗持续到19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西方阵营的胜利而告终。苏联入侵阿富汗,目的是企图打破边缘地带的封锁,获得暖水港湾。它最终以败退撤军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大量资源,而且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在2003年,美国不顾欧洲的盟国及俄国的反对,占领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继续从边缘地带向心脏地带挺进。美国现在仍在和一个衰落的俄国争夺势力范围,进一步挤压俄国的战略空间。

    高加索地区盛产石油,在地理上更接近俄国的腹地,也是北约向东展的第一个落脚点,已经有了格鲁吉亚作为北约成员的候选国。俄国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里,中亚五国次之。高加索地区可能是俄国的又一个阿富汗。当然,在制造损失的能力方面,高加索地区不能与阿富汗相比。但两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穆斯林、山地、独立运动、游击战,当然还有美国的支持。这里的人还有能力进入俄国动恐怖袭击,比如在别斯兰的学校里。这是阿富汗游击队做不到的。在高加索地区,俄国的麻烦不限于车臣一地。在颜色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格鲁吉亚试图以武力解决领土问题,但挑衅失败了,俄国予以猛烈反击。这件事说明,由外部势力操纵的“民主”可能像极权一样坏,因为当选者长期生活在国外,不对他的选民负责。他只是那些外部操纵者的利益代人,可能还急于报答他的主人。本国选民对“民主”的过程和结果都无法控制。这种事多生在容易受到外部操控的小国。

    26.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6)

    格鲁吉亚正在谋求加入北约,并得到美国的支持。高加索地区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土耳其现在是北约的成员国,与高加索地区有着语、文化和种族上的紧密联系,又有建立大土耳其的设想。因此,西方会保持在这一地区对俄国的挤压。格鲁吉亚的潘基西山谷是车臣叛军的基地。俄国今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将继续缩小,而土耳其及其背后的北约的影响将继续扩大。土耳其最终没有允许美国从它的国土进攻伊拉克,但在战后多次进入伊拉克的领土打击库尔德人。它对主导整个突厥语世界的兴趣很大,尽管它的国力比较弱。这一片土地从土耳其开始,经南高加索,到中亚(除塔吉克斯坦,该国大多数居民说波斯语的一个方),并到中国的新疆。这个地区也是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世界巴尔干”的一部分。如果这一带出现机会,土耳其可能不会放弃加入干涉的机会。近年来,土耳其的伊斯兰宗教势力在上升。

    在过去100多年中,自亚洲远东国家逐渐强盛之后,俄(苏)就经常面临东西两线作战(或备战)的困境。俄国决定修建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道,向日本提供原油,而不是通往中国。这条管道沿着中苏边界走了上千公里,最后通向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将沿着这条管道从俄国上岸。这正是俄国的目的,为中国引进一个竞争对手。俄国游刃于两国之间,以免中国在东北亚坐大。俄国的远东地区是孤立的。俄国这条常山之蛇的中段在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以北,如果它的势力被进一步从这两个国家排挤出,俄国国土东西两端的联系就会受到威胁。由于在西和西南方向遭到北约的侵蚀,人口下降,俄国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东顾。美国、欧洲和邻国都不希望看到俄国再次称霸,俄国继续衰落符合几乎所有这些国家的利益。俄国三面受到挤压,只有北方的北冰洋暂时还算平静。其实,北约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不可能侵入到俄国的领土之内。市场比土地更重要,争土地只能是两败俱伤。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教训。俄国有核武器,有大纵深。现在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愚蠢到用武力侵犯俄国领土。当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时候,俄国领导人欢呼意识形态冲突的终结,盼望俄国和西方融为一体。西方世界的决策者却清醒得多。他们知道,地缘政治的竞争将取代意识形态的争斗。因此,在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之后,以华约为对手的北约却持续东扩。为了防范俄国,欧洲沿着俄国的边界筑起了一道“铁幕”、一面无形的“柏林墙”,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把俄国隔在了另一边,并尽力把这道“幕墙”向俄国边界推进。这个时候,俄国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根本不可能对西方构成威胁。构建幕墙的行为表明了西方基于历史的对未来的远见:俄国不会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当它再次强大的时候,还会对西方形成威胁。

    因为这道幕墙,在可预见的未来,俄国在它的西方很难有所作为。但是,俄国是一个大帝国的孑遗,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仍然保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它不可能满足于偏安一隅。在众多充满戒意乃至敌意国家的环伺之中,如果俄国不能重新振兴,就有可能继续分裂。俄国已经渡过了苏联解体后的最困难时期,它必须表现出某种强硬,也有了这样做的一些能力。2007年,俄国的战略轰炸机恢复了冷战时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例行巡航,主要目标是美国的关岛军事基地和英国。这样,俄国以挑战(或应战,取决于观察者的方位)西方来确立自己的特性和地位。这种行为看似主动,却是完全被动的。美英不为之所动。在西方碰上了幕墙之后,俄国只有转向其他方向。它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一展手脚:南方和东方。南方是破碎的边缘地带,有阿富汗、车臣等地的穆斯林战友。南方也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围堵苏联的防线。无论在南方展如何,当俄国行有余力之时,必将更多地向东方用力。不过,俄国在东方也不容易。先是距离太遥远,俄国展远东地区的计划不太容易奏效,尤其在不与东亚其他国家合作的时候。而东亚其他国家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影响,正是莫斯科想要避免的。东方有中国和日本两个大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军事盟国。如果俄国试图拉拢日本,必将引起中国的猜疑,增加与中国的摩擦。两个欧亚大国彼此消耗是西方所乐见的,却是中俄都应该避免的。“祸水东引”的政策在二战前已经有了先例,今后几十年未必不会重演。

    27.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7)

    中国的“中国”位置容易受到遏制。美国围堵中国要比围堵苏联艰难得多。如果中国不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围堵几乎不可能奏效。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一个积极寻求出海口的国家,它的港口都受制于邻国的陆地,而中国的海洋环境明显比苏联好一些。其次,由于历史和苏联政策的原因,苏联周围的国家大都对它充满了敌意,至少是戒意。第三,正如苏联突然解体所显示的,苏联严重扩张过度,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影响力都下降;第四,苏联受计划体制所限,经济展乏力,又过于重视军事工业。中国应该避免苏联的致命错误。美国赢得冷战,原因是美国没有入侵苏联,而是对苏联实施围堵,限制它的扩张,在阿富汗给苏联放血。苏联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维护内部(有苏联及华沙条约集团两个层次)的凝聚力。像苏联这样的大帝国,如同以前所有使用武力拼凑的大帝国一样,遇到强劲挑战就可能崩溃、解体。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证。东晋军队在淝水打败前秦的大军(383年,晋太元八年)是一次;20多年后,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是另外一次(410年)。胜利者都有效地利用了帝国内部的矛盾。帝国阵营中有许多人盼望着己方的失败,其程度甚至超过了帝国的直接敌人,因为他们受到直接的压迫。在这种时候,政治制度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因为只有好的政治制度才能使国家和国家集团具有凝聚力,团结一致对外。俄国的学者指出:俄国南部边界地区经济展的缓慢性受以下条件制约:先,17—19世纪农奴制控制着国家经济,市场关系欠达。其次,俄国与美国不同的是,在美国,移民从一开始就有经济目的;而在俄国,占领新领土的初衷是为了战略考虑,只有在停止军事行动后才开始经济开。另外,由于人口少,俄国移民潮要比美国小很多。

    ?

    〖4〗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在沙俄时期,俄国把乌拉尔山以东的地方都称为西伯利亚,由三个地区组成: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苏联时期,远东从西伯利亚分出来,两者并称。西伯利亚有655万平方公里,远东有近622万平方公里。俄国远东地区的北部开始于北冰洋海岸,其东南部就是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去的共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俄国东扩威胁到英国占领下的印度,两国开始了在中亚的大角逐。俄(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