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19 部分阅读

第 19 部分阅读

    国人越过乌拉尔山的时间与西南欧人跨越大西洋的时间大致相同,甚至还略早一些,虽然其历史意义不能与后者相比。探险对这些国家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新)一轮扩张的开始。1483年,俄国的一支军事远征队从彼尔姆地区(那时刚被并入俄国不久)出,向东翻越乌拉尔山,第一次进入西西伯利亚,用武力迫使一些土著部落归顺莫斯科。1598年,俄**队最后打败失必尔汗国(西伯利亚汗国,中心大致在今天的秋明东北一带。西伯利亚因此得名),为东进扫清了一个大障碍。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俄国使团从托木斯克出,在得到西蒙古阿勒坦汗的允许后穿过他的领地,经过今天的呼和浩特、张家口、南口,到达北京。四天之后,他们拿着万历帝的回信返回俄国。这时,葡萄牙的传教士已经从海路而来,在明廷里立稳足了。1643年,即清兵入关的前一年,俄国的远征队到达黑龙江流域。清初,中俄在打了几场仗之后,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尼布楚即今天的俄国涅尔琴斯克。划定两国边界。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暂时停了下来,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这时的俄国人并没有停止土地扩张。他们继续向东,越过了白令海峡。1784年,俄国商人在北美洲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殖民点。虽然前期的成绩显赫,但还有探险的因素,俄国真正致力于向东方扩张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因为在战争中挫败,向土耳其方向扩张已经不可能,俄国掉头向东,兼并了中亚的三个汗国和土库曼,开始与中国西北地区接壤。

    28.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8)

    〖5〗瑷珲条约:《瑷珲条约》是由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当时俄国使用的儒略历1858年5月16日)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订的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弃领土拥有权最多的条约。***此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确认。条约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1856年10月(清朝咸丰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1858年5月,英法两国舰队攻占了渤海岸边的大沽,逼近京津。这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领哥萨克部队,声称要“助华防英”,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要求废止中俄《尼布楚条约》对两国边界的规定。奕山最终屈服,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这一时期,太平天国席卷中国南方,清朝大乱,无以抵御外敌,英法联军趁机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而俄罗斯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利,出兵“调停”声称要“助华防英”,以此威胁中国放弃大片领土,从而成为最大赢家。《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签约有功”的尼古拉·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他为阿穆尔斯基伯爵(即黑龙江伯爵)。中国方面在奕山签订条约之后,清政府不仅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该条约在后来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得到了确认(以及追加割地)。俄罗斯方面的彼得堡的中央官员起初并不赞同尼古拉·穆拉维约夫逼迫中国交出黑龙江北岸的做法,认为外兴安岭地区人烟稀少,难以迁移和维持足够军队以防守这些地区。但穆拉维约夫成功说服政府批准从环贝加尔湖地区迁移农民(经营采矿业)和哥萨克部队,最终巩固了俄国在新占领地区的势力。

    〖6〗中俄北京条约:太平天国期间,英法联军趁机入侵,于1860年10月攻占北京,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扬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奉命谈判的恭亲王奕?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请求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吓破了胆的奕?,慌忙表示接受。同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刚过几天,伊格那季耶夫就坚持俄清谈判要对英法保密,并向奕?提交了一份俄清条约草案作为谈判的基础,逼迫清政府接受沙俄的苛刻条件。14日,奕?被迫与伊格那季耶夫签订了《清俄北京条约》。在条约中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一百万平方公里归俄国所属,从此中国失去了满洲对日本海的出海口。并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同时也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之合法性。两项条约划定了现代中国和俄罗斯的东部疆界。

    〖7〗古印欧人:前2000年时,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可能是通过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他们与当地民族联合,在以后若干世纪中,建立起一个包括叙利亚大部和整个小亚细亚的庞大帝国。约前1590年前后,他们还攻掠巴比伦,不过,从未能在美索不达米亚立足。喀西特人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东面扎格罗斯山脉的另一个印欧部落。他们利用赫梯人对巴比伦的攻掠,占领了这个古老的都城,建立起第三巴比伦王朝,达数世纪之久(前1600-1100年)。还有一个入侵部落是胡里安人,圣经上称为荷里特人,显然来自亚美尼亚高地。他们在巴比伦帝国的北面即亚述地区创立了米坦尼帝国,约前1500年时臻于极盛。胡里安人接受了大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并将其传布到包括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在内的周围的民族中去。即便是得到环境的很好保护的埃及,在这混乱的数世纪内也未能免遭伤害。从前1720年到1570年,埃及为外来的入侵者喜克索人所统治。喜克索人是由一些种族成分复杂,不过主要是闪米特人的游牧部落组成。他们凭借马拉的战车、笨重的剑和护身的盔甲,以尼罗河三角洲为根据地统治整个埃瓦不过,他们一直被视作来自“亚洲的”外国人而遭到仇视。

    29.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9)

    到前1500年,第一阶段入侵浪潮在中东平息下来。***占压倒多数的土著民族展开了驱逐侵略者的斗争。埃及人采用喜克索人的作战技术和武器,于前1570年将喜克索人逐出国境,建立了第十八王朝,从此埃及历史进入新王国时期。经历了这次外来统治之后,埃及人以拓疆扩土的方式来求得自身的安全。到前15世纪中期,他们控制了巴勒斯坦、叙利亚、腓尼基,其势力范围甚至还远达幼拉底河流域。他们允许当地统治者王位不变,但权力皆由埃及驻军和高级指挥官执掌。同样,亚述的土著领袖也成功地推翻了米坦尼帝国,进而征服喀西特人,建立了第一个亚述帝国,统治美索不达米亚流域。结果,在中东形成三大强国,北方的赫梯帝国,南方的埃及帝国和东方的亚述帝国。约前1200年前后,蛮族的第二阶段入侵浪潮掀起,上述三大帝国间的均势遭到破坏。虽然新入侵者的破坏性不及第一次的入侵者,但给中东留下的印记却是永久性的。由于赫梯帝国和埃及帝国长年征战不休,财穷力竭,不得不从叙利亚-巴勒斯坦走廊撤走。所以新入侵者得到了很大好处。有三个闪米特民族填入这一真空地带。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一带安家落户,并在那里建立了重要的工商业中心。阿拉米人定居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并象腓尼基人展成为海上商道的主人那样,他们以大马士革为根据地,当上了陆上商道的主人。希伯来人定居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由于他们的宗教,他们注定将在历史上起重大作用。与此同时,东面的其他入侵者如印欧语系的梅德人和闪含语系的加勒底人正在向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渗入。

    约前1100年,一个新的权力中心——第二亚述帝国形成。铁制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有效的官僚机构和架置在车轮上的铁制的破城槌,使亚述人能稳步地扩展他们的统治。到前七世纪,第二亚述帝国以尼尼微为都,囊括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的部分地区、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向南远至底比斯的埃及。但是,帝国的过分扩张和被征服民族的无法平息的敌意最终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前612年,梅德人和加勒底人结成联盟,与北面的西徐亚游牧民一道,摧毁尼尼微,永远结束了亚述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在尼尼微被攻陷之后的短短时间里,梅德人和加勒底人共同瓜分了亚述帝国崩溃后的遗产。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巨人——波斯帝国,它是到那时为止最大的帝国。与梅德人有交往,并受过其统辖的波斯人,先击败了他们过去的霸主,然后在国王居鲁士(前550-529年)的率领下,利用亚述人的军事技术,频频进犯小亚细亚,并蹂躏了巴比伦尼亚的加勒底帝国。在居鲁士死后的十年里,他的后继者们征服了西方的埃及和东方的印度旁遮普。于是,波斯帝国臻于极盛期,其范围从尼罗河伸展到印度河和更远的地区。整个中东处于一国的统治之下,蛮族部落受到有效的抑制。

    最早侵入希腊的印欧语系的入侵者是亚该亚人,他们在前20世纪不时地侵入希腊。这些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历未被认为是由多瑙河平原自南侵入希腊地区的,不过,最近有证据说,他们也许是由小亚细亚西北部横渡爱琴海侵入的。他们总的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岛人,但到前1600年,这些新来的人已吸收大量的传入大陆的米诺斯文化,从色萨利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建立了许多小王国。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居留地由于距克里特岛最近,所以最先进。迈西尼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中心,那里新兴的文明就是以它的名字命名的。迈西尼希腊地区的居留地与克里特岛上的城市不同,都设有牢固的工事。通常是,巨大的城堡建筑在山顶上,供国王和他的臣僚居住;平民们的住房建在城堡外,但一遇危险,平民们便躲入城堡避难。

    迈西尼人与定居中东和印度河流域的印欧语系的其他入侵者不同,他们仿效古时的克里特岛人,面向海洋,建立起一支可怕的海上力量。他们视各种机会,进行劫掠或经商活动,并在罗得岛、塞浦路斯岛和小亚细亚的西海岸建立海外殖民地。他们输出陶器、橄榄油和各种兽皮以换取香料、象牙和珠宝等奢侈品。最后,他们的商品将克里特岛的商品从南意大利、叙利亚和埃及的市场上排挤出去,从而瓦解了先前克里特岛在地中海的经济霸权,到前15世纪,他们还劫掠了克里特岛本身。没有城墙的城市,包括都城克诺索斯,均被攻占、摧毁。这些灾难连同一连串毁灭性的地震,使伟大的米诺斯文明到前1150年时,实际上已灭绝。

    30.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10)

    与此同时,迈西尼人在新入侵者多里安人的手下,遭到了与克里特岛人相似的命运。多里安人出现于前120o年前后,他们用铁武器装备自己,一个接一个地攻占了迈西尼的城堡和城市。于是,希腊的行政制度瓦解,农业人口消散,对外贸易萧条,希腊又回复到农业和畜牧的经济状态。黑暗时代降临了,笼罩了整个希腊,直到约前800年造城邦崛起。

    多里安人的主要据点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入侵者由此向海外推进,在克里特岛、罗得岛和小亚细亚沿海一带建立起殖民地。其他希腊人,可能是迈西尼的难民,从雅典渡海到基克拉泽斯群岛,再渡海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中部,在那里建立起以爱奥尼亚闻名的居留地,这些居留地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整个希腊世界最先进的地区。再往北,一些操伊奥里斯语的希腊人从色萨利和希腊中部航海到莱斯博斯岛,再由此航海到小亚细亚北部。小亚细亚这些新建的希腊殖民地由于遭到为数众多的当地居民的抵抗,只能局限在沿海地区,从未能扩张到内地,不过,这些殖民地很繁荣,在希腊人的历史上起了较大的作用。

    在印度,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经历了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相同的命运。约前1500年,它遭到了一些军事上占有优势,即拥有马和战车的部落的蹂躏。这些入侵者自称为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均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其中位于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而位于东方的一些部落则入侵了伊朗。进入伊朗后,有些部落在那里安居下来,其余的则继续向东进至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的入侵与较后几个世纪里穆斯林动的有计划有部署的战役不同,确切地说,他们是小群小群地渗入已盛极而衰、无力进行有效抵抗的文明地区。

    印度河文明的衰亡,主要是由于雅利安人的猛烈进攻,还是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变?目前尚不清楚。但不管原因何在,事实是,前二千纪下半期,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个原始的新社会。有关这一社会的况现了解得很不够,因为雅利安人其住房是用木头或泥土建造的,没有大城市,未留下任何有形的废墟和遗迹。因而,可用来设想雅利安人生活的材料与可据以设想印度河文明的材料正相反。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是大量实在的遗物,但没有任何可释读的文字记载;而雅利安人留下的是大量以吠陀的形式出现的文献材料,但没有任何别的遗物。

    印欧民族扩张的时间段约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这一上古时代,中国史书关于这次入侵的记载不甚周详。夏朝的时候中国并没有严重的戎狄之患,到了商周就严重起来。在商朝,有羌方,鬼方,在西周有猃狁,犬戎。前771年,犬戎联合反叛诸侯攻占镐京,西周灭亡。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这些游牧民多来自西方,但是否是来自于印欧民族的一支——雅利安人,缺少考证。

    〖8〗希瓦汗国:(1512-1920)又称花拉子模汗国。位于阿姆河下游的花拉子模绿洲,统治范围西及里海,南达呼罗珊北部。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次为土库曼人、卡拉卡尔巴克人和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16世纪初,花拉子模被昔班尼汗征服。他死后,暂归伊朗统治。约1512年,当地居民在伊斯兰领鼓动下赶走伊朗总督,拥立乌兹别克王族伊尔巴尔斯(1512-1525在位)为汗,建立独立的国家。都最初在乌尔根奇,16世纪末迁至希瓦(今咸海南之基)。建国初期,政局动荡。1593年被布哈拉汗征服。1598年,恢复独立。阿布勒哈兹·巴哈杜尔汗即位后,国势转强,他和他的儿子阿努沙(1663-1687在位)曾多次侵入布哈拉汗国境。1717年,俄皇彼得一世派军远征希瓦,惨遭失败。1740年,希瓦被伊朗纳迪尔沙征服。纳迪尔沙死后,希瓦摆脱伊朗的控制,但内乱日甚。穆罕默德·拉希姆汗时期(1806-1825)汗国实现政治统一,国势日益强盛。希瓦与布哈拉为争夺谋夫城进行长期战争。与此同时,它面临来自俄国日益严重的威胁。1873年,汗国沦为俄国的保护国。1920年2月,在当地人民和苏俄红军的攻击下,汗国覆亡,建立花拉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解散,其领土并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加盟共和国。浩罕汗国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一直威胁着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阿古柏时期,阿古柏与英俄相勾结出卖中国新疆的利益,后来要不是左宗棠西征,新疆恐怕早就不保了。沙俄征服中亚后,吞并了中亚诸汗国,苏联时期苏联又以中亚共和国为基地从事**活动。

    31.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11)

    〖9〗河中地区:中亚的两河流域,位于咸海的两条支流阿姆河和锡尔河(中国古代称为乌浒河和药杀水)之间。包括了今天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斯坦等部分地区。牧草丰盛,是游牧民族休养生息的家园。河中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自波斯帝国时期开始,该地区先后被希腊、突厥、唐朝、阿拉伯帝国、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等统治。

    〖10〗撒马尔罕:阿姆河上游的历史名城,突厥人历史上建造的最伟大的城市,盛极一时的花喇子模哈拉汗王朝的中心,被成吉思汗野蛮毁灭。撒马尔罕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前3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撒马尔罕连接着波斯帝国、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由此饱受战火。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剌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现在城内的大多数建筑,则是由后来的帖木儿大帝敕令修建。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兴起,他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帖木儿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他把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1868年被沙俄吞并,1924-1930年曾为乌兹别克行政中心。

    〖11〗哈萨克汗国:(1470-1847年)哈萨克汗国是由术赤系的苏丹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1470年创立。又可叫巴兰杜黑汗国,因为是在克烈之子巴兰杜黑时代正式称汗。该汗国曾占有极大领土,他们居住地区名为钦察草原,分大玉兹(哈萨克汗国(大,中,小三玉兹)突厥语一百,阿拉伯语方面)、中玉兹、小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现在哈萨克中部高地,小帐在乌拉尔河至里海,大帐在巴尔喀什湖至突厥斯坦。小帐也吸收不少诺盖人。东至额尔齐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图尔盖州、鄂木斯克,西至里海,南及楚河。巴兰杜黑汗时代军力50000人,哈斯木汗时代人口百多万,兵力30万。在1723年,准噶尔人大举入侵,哈萨克历史称此五年为大灾难年代。18世纪,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南下,先并吞小玉兹。18世纪50年代,清朝平定准噶尔部,解除哈萨克人来自准噶尔的威胁。哈萨克大、中玉兹先后归顺清延,并献马进表,表示“永为中国臣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小玉兹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前往北京表示归顺。部分哈萨克牧民在平定准嘎尔后,陆续迁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放牧。在1818年,并吞中玉兹。1822年大玉兹并入俄国,归草原总督区管理,哈萨克汗国1847年正式亡国。

    〖12〗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部原为西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游牧于雅尔(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萨克斯坦境内)。其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克列特)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称为翁罕,亦称王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翁罕所率的是克列特部落。十七世纪初,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势力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率部众西走,经过两年余,来到了当时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沿岸。当俄国政府扩大领土到伏尔加河沿岸后,开始压迫当地的土尔扈特,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部众就曾几次想重返。

    1712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亚,到北京贡方物于清朝。1758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征服了准噶尔部统治下的各部族。原依附于准噶尔的土尔扈特台吉舍棱先逃到俄国,后投奔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舍棱说服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乘清军占领伊犁未久,率部东进抢占伊犁。1771年1月16日,在领渥巴锡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地方。渥巴锡所属各部越过俄罗斯边界,俄**队追之不及。不久,渥巴锡由巴尔喀什湖进入中国境内的哈萨克地界。伊犁将军伊勒图命令哈萨克人不准渥巴锡通过其地。渥巴锡转道沙喇伯可,又遭到布鲁特(柯尔克孜人)的进攻,不得已北上戈壁,“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此时渥巴锡得知清军已严加防备,且己方人畜死亡过半,无力攻占伊犁,于是在清军常设卡伦以外徘徊。伊勒图遣使存问其来意,渥巴锡与众台吉、喇嘛商议数日后,不得已率所部七万余人归降,前来归附,并献上其祖所受明代永乐八年汉文篆书敕封玉印。舍棱也被迫一同归顺。伊勒图报闻朝廷后,乾隆皇帝命驻乌什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安抚土尔扈特。朝廷拨白银二十万两及粮草、牛羊、棉布等赈济土尔扈特部众。1771年9月,渥巴锡赴热河觐见乾隆皇帝,被封为“旧土尔扈特卓哩克图汗”。乾隆皇帝称赞其“诚心归顺,甚属可嘉”,并“赐予封爵,以示渥泽”;同时在御制诗中表明了处理土尔扈特问题的态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于是清廷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二部。渥巴锡所领土尔扈特为旧土尔扈特部,赐盟号“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被安置于新疆喀喇沙尔、库尔喀喇乌苏与塔尔巴哈台一带,分别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乌鲁木齐都统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并统属于伊犁将军。1775年,分旧土尔扈特为南、北、东、西四路,共十旗,又称“乌讷恩素珠克图四路盟”。土尔扈特人在俄国称为卡尔梅克人,1771年1月16日,土尔扈特部落的人回归祖国时,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把回归的消息及时传给西岸的卡尔梅克人,这些卡尔梅克人也在酝酿回归,准备冬季到来举事。1771年10月19日,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赶紧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当时在西岸没有东归祖国的卡尔梅克人”有4700帐,其中有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多人,和硕特部落3000多人。为了防止他们东归,沙皇军队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自1771年至1775年有2000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巧妙利用游牧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都很好地给予了安置。1775年以后,俄国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人至今留居俄国。苏联政府在1958年重新建立了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据1978年统计,卡尔梅克人达174000人,”其中土尔扈特人65000人。他们的后裔讲蒙语,使用中国的蒙文托忒文,少数人信仰东正教,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有自己的喇嘛庙。生活在国外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俄国境内,少部分聚居在美国、法国、蒙古、瑞典等国家,零星居住在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32.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12)

    ?生活在蒙古国的土尔扈特人。***1911年11月30日,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沙俄政府的怂恿下,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之机,宣布外**立,即派人到科布多和阿尔泰游说,均被当地卫拉特蒙古人扭送中国官府查处斩示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大怒,派兵进攻科布多,胁迫卫拉特蒙古人1万多人到了外蒙,“其中土尔扈特人达5000多人。”土尔扈特密什克栋固鲁布,坚决反对哲布尊丹巴分裂的行为,于1913年5月16日毅然举行起义,要求南迁回吉木萨尔县,中国政府即予支持慰勉。1913年8月20日,密亲王只带回了土尔扈特部2000多人回来,以后又陆续通过各种渠道逃回2000多人,其余仍被羁留。他们曾多次要求回到中国。由于当时沙俄干涉,至今仍留在蒙古国。

    〖13〗布哈拉汗国:(1500—1920年)1500年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穆罕默德·昔班尼(1451年-1510年)建立(国家的主体是乌兹别克人,故也称为乌兹别克汗国),1507年灭帖木儿帝国。昔班尼在世时曾多次进攻北部的哈萨克汗国。该汗国历经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8年)、阿斯特拉罕王朝(1599年—1753年)和曼吉特王朝(1758—1920)。曼吉特王朝时期曾多次出兵对浩罕汗国进行军事干涉。1868年,在穆扎法尔丁·巴哈杜尔统治时期,布哈拉汗国沦为沙皇俄国的附庸,1920年被苏俄吞并。

    〖14〗浩罕汗国:(1710—1876年)原属布哈拉汗国,后脱离布哈拉汗国独立建国。其1710年,乌兹别克明格氏族领沙鲁赫建立以浩罕城为都的独立国家。1760年(中国清朝乾隆二十五年),浩罕统治者额尔德尼曾归附中国。核心地区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马尔吉兰、纳曼干等城的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其次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1800年,趁邻国希瓦汗国被波斯击败,浩罕吞并了塔什干地区,走向强盛。在奥马尔罕(1809-1822年在位)和马达里汗(全名穆罕默德·阿里,1822-1842年在位)的统治下,汗国进入鼎盛时期。它的疆域西北临咸海,包括锡尔河下游附近的哈萨克草原;东北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地区;南达喀拉提锦等山区领地。马达里汗多次侵犯中国喀什噶尔地区,竭力支持该地和卓后裔进行叛乱活动。在胡德亚尔汗时期(1845-1858),汗国的统治者趁新疆动乱之际,企图入侵中国领土。浩罕强盛之后,一直希望摆脱清朝藩属地位。为此,浩罕一直支持新疆反抗清朝统治,拒绝引渡大和卓木之子萨木萨克,在英国支持下为萨策划复国。1820年萨木萨克死后,1826年,浩罕又出兵支持其子张格尔入疆建立“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国”,1828年张格尔兵败被俘。史称张格尔之乱。1864年,从库车爆的叛乱顷刻间便波及新疆全境。为了响应当地穆斯林的要求,浩罕汗国的掌权者阿力木库尔联合大和卓的曾孙布素鲁克,对喀什出兵。然而,出兵军队中的领导者阿古柏在到达新疆后,与布素鲁克趁混乱夺取了喀什的穆斯林政权,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一时几乎占领新疆全境,宣布从浩罕独立,史称新疆回乱。1876年(光绪二年)清朝政府派左宗棠进军新疆,粉碎企图分裂中国的阿古柏反动政权。另一方面,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的对抗加剧,穆扎法尔曾两次(1863、1865)占领浩罕,从而削弱了浩罕汗国抵抗俄国侵略的力量。1876年初俄国吞并浩罕。

    〖15〗吐火罗人:吐火罗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印欧人,亦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游牧民。亨宁认为吐火罗人至少可以追溯到击败纳拉姆辛(nrm-sin)统治巴比伦约百年的古提人(guti),他们于前三千纪末离开波斯西部来到中国,一部分定居下来,其他仍过着游牧生活,即后来中国史书中常见的月支。余太山认为允姓之戎、大夏、禺氏可以分别溯源于少昊氏、陶唐氏和有虞氏,且与月氏或吐火罗关系密切,不能排除他们属于印欧人的可能。如此看来上古时期印欧人即活跃于中国,且不局限于西域。蒲立本通过对上古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研究,亦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印欧人进入中国绝不晚于他们进入印度。在汉语和阿尔泰语中不仅存在许多印欧语(吐火罗语)借词,而且存在某种结构上的类似性,汉语和印欧语可能存在某种生学联系。因此有人提出了欧亚超语系假说,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疆等地现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的主人大都属于印欧人。殷墟遗骨亦有印欧人的成分。山东临淄春秋战国时代墓葬出土的人骨中有些经dn测验属于(类似于)印欧人。三星堆青铜群像、西周蚌雕人头像、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面像等均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还有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狩猎图像很可能是印欧人在上古中国活动留下的痕迹。

    33.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13)

    〖16〗乌孙:乌孙原先也游牧于祁连山和敦煌之间,是匈奴西边的一个小国。***乌孙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继续西迁以后,即留在过去塞种分布的地区,长期在那里繁衍生息。

    乌孙西迁以后,由于吸收了当地的塞人和月氏人,所以人口迅速增加,军事实力不断上升,逐渐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据《汉书·西域传》统计,西汉时乌孙国共有120000户,630000人,其中能作战的有188800人。当时,天山南北(包括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45个国和城,总共41570户,325091人,其中能作战的73504人。即乌孙的户数比上述诸国和城的总户数多近2倍,总人口多近1倍,能作战的人数多1倍半。因而乌孙在西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乌孙在种族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唐颜师古注《汉书》云:乌孙人“青眼、赤须”。现代人类学家研究古乌孙人遗骨后认为,乌孙在种族方面与塞种接近,其头骨特征为:头颅圆形,前额微突,眼窝较深,直鼻梁,腮骨粗而微突。《汉书·西域传》对于乌孙分布地区的范围,有比较明确的记载。乌孙的南面是捐毒(今新疆马恰县西部)、姑墨(今阿克苏县一带)、温宿(今乌什县)、龟兹(今库车县)和焉耆(今焉耆县)等国,即隔天山山脉,“南与城郭诸国相接”。东面是乌贪訾离(今呼图壁县南部),即马孙的东界大致在今玛纳斯河一带。西面是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乌孙西北是康居,两国大致在今塔拉斯河以东不远处分界。乌孙的府赤谷城在今乌什县西北方向,约在“真珠河”(今中亚纳伦河上游)东南30里处。

    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于汉,汉先后设河西四郡,开拓了前往西域的通道。汉武帝刘彻为了进一步削弱匈奴的势力,“断匈奴右臂”,并与西方大夏等国开展外交和贸易,于前119年派张春再次出使西域,同乌孙进行联系,前110—前105年(元封)中,乌孙昆莫王以1000匹马为聘礼,向汉皇室求婚。汉武帝封江都王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后来,汉朝又以楚王之孙女解忧为公主,嫁给继位的昆莫军须靡。通过两次和亲,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日益亲密。

    当时,匈奴对于汉朝和乌孙都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匈奴。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和前73年(汉宣帝本始元年),匈奴单于连续大军进攻乌孙,夺其土地,俘其人民,并要乌孙将汉公主送给他,断绝与汉朝的联系。解忧公主和乌孙昆弥(莫)向汉朝求援。前71年(本始三年)春正月,汉宣帝从长安骑兵15万,五将军分道并出,合击匈奴。同时派校尉常惠持汉朝符节监领乌孙的军队。乌孙昆弥亲率5万骑兵从西面进攻匈奴。这次战役,乌孙取得的战果最多,俘获单于的亲戚、名王、将领和军队4万人,夺得马、牛、羊、驴、骆驼70多万头。同年冬,匈奴单于自己统领骑兵万人袭击乌孙,掠夺了不少乌孙老人、妇女和儿童。当回军时,途遇大雪,一天之内雪深丈余,人和牲畜大多冻死,最后生还的不到十分之一。此时,趁匈奴衰败之机,丁令人攻其北,乌桓人入其东,乌孙人击其西。再加上天灾,匈奴许多人及牲畜冻饿而死。于是匈奴人口减少十分之三,畜群减少一半。从此匈奴大为削弱,内乱频仍,日益衰落。至前53年(汉甘露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终于归附于汉朝。

    前60年(汉神爵二年),匈奴西边的日逐王归降汉朝。汉朝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监领天山南北西域三十六国,并督察乌孙。汉朝削弱匈奴,进而统一北方和西域,其中的关键是联合乌孙。乌孙在统一(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