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感悟旧事的笔记 > 感悟旧事的笔记 第 4 部分阅读

第 4 部分阅读

    本就顾不上我,全靠奶奶对我精心照料。那几年,奶奶每天只好把大米熬成稀米汤,再加些从古巴进口的“古巴”糖灌入奶瓶当作牛奶给我充饥。奶奶买菜时,偶尔能遇到有人愿意用婴儿奶糕换大米的交易。此时,奶奶都是带着大喜过望的心情赶回家,拿着属于她的那份细粮,再兴高采烈地匆匆返回菜场,换回奶糕。那时,尽管奶糕经常会出现断档,可奶奶总是想方设法熬制些米汤等流质喂我,从来就没让我挨饿。

    在我稍稍长大、能吃些不必过于精细的东西时,奶奶经常到大街小巷的店铺,买些用粗米粉制作的“蒸儿糕”。这种糕的价格比较便宜,5分钱另加1两粮票就能买两块。奶奶每次把“蒸儿糕”买回来后,先加点开水,和鸡蛋搅和在一起调成“面糊”状,再放些“古巴”糖,用文火煮熟后喂我。为使我度过缺少母|||||||乳|喂养的日子,奶奶可谓是费尽心血、耗尽精力,直把我喂养的白白胖胖、墩实可爱,几乎没生过病,连通常的感冒发烧都少见,省却父亲和母亲很多麻烦事,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在我4―5岁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奶奶和我单独在一起。我记忆最深的是,奶奶几乎每天都是自己多吃杂粮、省下仅有的米饭和蔬菜给我吃;奶奶经常在菜场花2―3角钱,买一些鱼虾或称为“议价”的猪肉回家,做成汤或红烧,给我增加营养,也算是给我“打牙祭”。

    午饭后,奶奶总是安顿我午睡,掖好被角或盖好单被,哄我入睡。每星期都有2―3次,她都是趁我睡着时,迈着蹒跚的步子到巷口的小商店,买些我爱吃的烧饼、油球、饼干、糖果、爆米花、泡泡糖、果丹皮、无花果等其他当时被认为只有阔少们才能享用的零食,留给我下午起床后解馋,奶奶自己却从来没尝过。

    最使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院子的那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每到秋天,当红红的石榴缀满枝头时,我就缠着奶奶要她摘几个给我吃。这时,奶奶总是很耐心地对我说,要等石榴真的长熟后才能吃,再说,你把这些石榴都吃光,院子里的其他人见不到好看的石榴,怎么办?我当然不会理睬奶奶说的这些话。她若不摘,我就坐在地上耍赖,任奶奶怎么喊都不肯起来。几次过后,奶奶无计可施,只好又是趁我午睡时,到街上买些其他水果打发我。连续几年,这棵石榴树上结的石榴,很少被奶奶摘下来给我吃。

    童年时代,奶奶视我为掌上明珠,我始终受到祖孙绸缪情意的百般呵护。只是因我的懵懂无知,体会不到***那番疼爱。

    我的奶奶深深懂得“玉不琢不成器”的育人哲理。她在悉心照料我生活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从小就培养和练就我具备良好品行、杜绝品德和行为出“疵品”的教育方法。在她言行中,始终对我严格要求、严于教育、严密防范,绝不允许我养成恃宠而骄的习性。她当年许多独辟蹊径的做法,虽简单但被她运用得恰到好处,并在对我的教育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

    奶奶对我说过,我在4―7岁的那段时间里非常调皮,简直坐不住,就是勉强能坐下,也安静不了几分钟就站起来;只要我不睡觉,整天手就动个不停,不是摸摸这、就是动动那;不仅不听她的话,而且还影响她专心做家务。奶奶实在没时间管住我时,只好让我出去和邻家的大孩子们玩,这样才能使她稍有喘息机会。

    第五节 奶奶的呵护和宠爱(3)

    第五节  倍受***呵护和宠爱(3)

    那时候,我经常和院子里的孩子们一道,把几张板凳、椅子放在一起,再拿些盆盆罐罐、毛巾之类的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在确定由谁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后,就玩起“过家家”游戏。这种游戏比较平和无奇,扮演的角色轮流换,谁也不觉得老是扮演孩子吃亏。只是参与的孩子们觉得这种游戏形式简单、内容单调,同时缺乏竞争性,在接连玩几次后就会感到兴趣索然,大家再去寻找新游戏的玩法。

    我和邻家的几个孩子,经常会偷偷跑到外面找邻街的孩子们一起玩。玩的最多的游戏是几个孩子在一起拍“洋画”和抽陀螺。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这些游戏算是小巫见大巫。

    在玩拍“洋画”游戏前,先将买来的印有各种图案的小张硬纸(俗称“洋画”)攥在自己的手中,再把这些“洋画”稍稍“凹”起,几个孩子就趴在地上或桌上比试“拍”的本领,看谁把“洋画”拍得翻背。谁先把“洋画”拍翻背,就算他赢到这张“洋画”,并且还有继续拍翻“洋画”的机会;如果几个孩子同时把“洋画”拍翻背,就按照预先自定的规则,通过比较那些被拍翻“洋画”图案内容的大小来决定胜负。在屡战屡胜的孩子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沓脏兮兮、皱巴巴的“洋画”。

    当拍够“洋画”后,我们就玩起飘“洋画”游戏。玩法是,先把“洋画”用手按在墙上,然后身体突然闪开,谁的“洋画”飘的远,谁就能赢到这张“洋画”;在“飘”的远近相同时,则按“洋画”图案来分出胜负。

    类似于拍(飘)“洋画”玩法的游戏,还有通过比较纸烟盒或糖纸上图案决定胜负。如“敦煌牌”烟盒要比“彩蝶牌”烟盒大,“彩蝶牌”烟盒又比“中华牌”烟盒大,“老/刀/牌”的烟盒为最大;上海产的牛奶糖糖纸要比北京产的水果糖糖纸大,等等。

    抽陀螺游戏,是用细绳先做个鞭子,不断地抽打买回的木质陀螺,让它始终在旋转。如果抽打不当,陀螺会停止转动,或在旋转中被对方的陀螺碰撞后停止转动,都算输给对方。

    我最喜欢玩这两项游戏,又常在输给对方后极不服气,缠着赢家非要重新比试不可。当得不到许可时,就跟对方吵架甚至相互扭打起来。每次玩游戏过后,都弄得满身泥土和汗水。奶奶见状实在没办法好使,每次回家后,只好为我擦汗或洗澡、洗衣服,这样一来,反倒给本来就已负重在身的奶奶增加不少额外的劳作负担。

    在奶奶看来,多洗几次衣服、多费几次事都没什么,但总不能老是让我整天疯玩,如果只知道调皮捣蛋,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无奈之中,奶奶抓住我好动的特点,注意培养我的劳动意识,开始尝试着让我懂得什么是劳动,并顺应我的兴趣,先是看着她、尔后是再“协助”她随自己兴趣做些简单的家务事。

    那段时间,奶奶经常带着我去菜场买菜,要我记住所买菜的钱数,返回时帮她拎菜篮。回家后,让我把钱数复述给她听,坐在边上看着她打开煤炉门、择菜、淘米、做饭;奶奶还不时地要我按照她的要求,为她跑前跑后、递递拿拿。奶奶常还带着我到井台和巷口的自来水站拎水、洗菜、淘米、洗衣服,帮助她把水拎到家。

    随同奶奶到这两个地方可以趁机玩水,是我最乐意参与的事。每次和奶奶一起去,我尤其喜欢帮奶奶淘米。淘米不像洗菜和洗衣服那样,非得洗干净才行。我只要把饭锅里的米一遍又一遍地用水淘洗,等淘出清水来就行,我也就有更多时间趁机尽情地“玩”水。这样做,无论我花费多长时间“玩”水,奶奶都无法怪罪。处在懵懂中的我,自以为很得意。

    因我做这些事是为好奇或为“玩”水,动作自然就很慢,奶奶也根本不需要我帮助她,但每次完成这些事后,奶奶总是表扬我做得很好。其实,奶奶这样说的真实目的,既是为鼓励我又是为培养和锻炼我的劳动能力。成年后,我回忆在那段时间里的耳濡目染,感到奶奶操持家务非常辛苦,从中真正体会到,奶奶当年对我施于正确引导的良苦用心和耗费的心血。

    第五节 奶奶的呵护和宠爱(4)

    第五节  倍受***呵护和宠爱(4)

    奶奶在对我进行严格教育的同时,并不约束我的思维和行动,也从不要求我事事对她言听计从、俯首帖耳、温良恭顺、惟惟诺诺,而是允许我张扬个性、鼓励我开动脑筋,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办法行事。

    有一次,奶奶外出时叫我用陶钵量些米放在锅里。我只顾好玩,没在意碰翻米桶,不少米被撒在水泥地上。奶奶回家后,急忙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担心挨奶奶揍一顿,只好期期艾艾地向她谎称,是邻居家的孩子来玩时把米桶打翻,企图以此文过饰非,蒙混过关。

    奶奶明察秋毫,对我说的话将信将疑。她当即找来这个孩子,问清情况后,针对我的撒谎行为,狠狠地训斥了我,并要我保证今后任何时候都不许说谎话,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她罚我把撒在地上的米一粒一粒地拾回米桶。

    我按照***要求拣了一会儿就显得很不耐烦,索性拿起畚箕和笤帚,把撒在地上的米全部撮进米桶。奶奶一看,顿时大惊失色。在那个“激|情澎湃”的荒谬年代,这些米是全家当月仅有的细粮,把干净的和不干净的米混杂一起,根本没办法再吃。事后,她花费好长时间才把撮进米桶里的米清理干净。奶奶为此增加家务劳动量,她却没有再指责和怪罪我半分。

    奶奶忙完坐定后,对我说了大约是这些意思的话,她说我这种做法不错,并夸奖我做事肯动脑筋,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尝试,这是好事,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而不考虑后果。紧接着,奶奶给我讲起《老马和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得到***表扬又听过故事,我似懂非懂地朝她点点头。当时,囿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只觉得被奶奶大赦,既没怪罪也没挨揍,我却根本不明白她说的话所蕴涵的教益。

    奶奶在让我出去和孩子们玩的同时,还想方设法让我能坐得住,逐步养成良好的看书学习习惯。她最得心应手、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我动个不停时塞几本小人书(连环画)给我翻看,或带我到巷口的小人书摊上,花几分钱随心所欲地看上个半天甚至更长时间。

    起初,因为不认识字,只能看看画面,再加上反映儿童生活题材的连环画又很少,我对看小人书并没多大兴趣。后来,奶奶从巷口小人书摊租借几本连环画,如《龟兔赛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买火柴的小女孩》等,她边翻看连环画边讲解给我听,促使我带着好奇和探索的心理,感到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竟能引人入胜,为自己打开了认知外界的窗口。

    奶奶看我逐渐喜欢上看小人书,有时还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些如痴如醉,就常去书店买来几本给我看,她还经常把报纸上登载的有趣图案剪下来装订成册,当作连环画给我看。拥有几本小人书,邻家的孩子们都向我借着看,我有时故意不借给他们,惹他们心里着急,好借此机会抬高我在他们中间的地位。

    奶奶从小念过私塾,熟读不少古诗文,也长于执毛笔写字。空闲时,奶奶信手拈来地教我朗读和背诵古诗,为我讲解诗词的含义;对简单易记的古诗词,她只要求我能背诵的滚瓜烂熟,并不要求我能复述意思。朗读古诗时,奶奶还要我惟妙惟肖地模仿私塾先生,双手反背在腰后,迈着四方步踱来踱去,摇头晃脑、扭动身体,一字一顿地慢慢念、慢慢背。我记得,念的次数最多的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诗:

    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奶奶当时对我说过,大意是,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几句,但念起来却朗朗上口、生动贴切,栩栩再现农夫们辛勤耕作的情景。因其含意妇孺皆知而成为流传至今的佳句,又因其是长辈教育孩童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的极好典故而经久不衰,堪称是童话园地中的奇葩。可惜,我那时根本就不懂奶奶说这番话的意思,只不过是先随她念诗、后能够背诵而已。奶奶在教我念这首诗时,还教我念过李绅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奶奶不断地教我念些古诗,她像讲故事那样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解这些古诗的意思。尽管我听不懂也记不住,还顺势学会讲镇江方言,但却使我养成能坐得住的习惯。在***管束下,我逐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做好的简明道理。

    第五节 奶奶的呵护和宠爱(5)

    第五节  倍受***呵护和宠爱(5)

    那些年,由于父亲每周只给奶奶少量的钱用于买菜。每天下午,盘算当天的支出、记好流水帐,便是奶奶必定要做的事情。奶奶习惯于用毛笔写字。等我午睡后,她就把我叫到跟前,看着她把每笔开支清楚地记在事先准备好的小本子上。时间长了,奶奶又不满足这些,她开始教我认字和写字,做些算术题。

    奶奶从教我怎样研墨和执笔入手,注重培养我的学习兴趣。学研墨时,她先示范给我看,然后用护袖和旧衣服把我“武装”一番,避免墨汁把衣服弄脏;学执笔时,她要求我身子坐直、不能紧贴桌面,握笔要正而有力并悬肘。在我知道这些执笔的基本方法后,奶奶就要我先在废纸上写写画画,后来在描红本(临摹的字帖)作些练习,以促使我逐步掌握和熟练。

    当我能够定心静意地坐上个把小时不随意动弹,对学习稍稍产生兴趣时,奶奶把旧报纸裁成方块,用毛笔端正地写上“日、月、水、火,爸爸、妈妈”等字样,边教我认这些字、边叫我用毛笔学着书写。直到我全部认识和会写出这些字后,她才再教我认和写其他生字。

    奶奶尝试着用筷子当教具,对我进行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教学。她每次教过我以后,随即又出几道算术题,先要求我用筷子进行运算,再把答案告诉她。若是计算中有误,她就要求我反复进行,直到运算正确为止。

    经过1―2年时间的教与学,我居然能认识并会写100个左右的字,能正确进行2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从这以后,奶奶记帐时,我不单是站在旁边看,还帮她用笔演算,有时还拿过笔来直接在她自备的小本子上写上几笔。尽管我“写和算”的速度都比较慢,但总能得到***帮助和鼓励。为此,我暗下决心,下次算得和写得一定要比上次更快更好。那段深深的祖孙情意,至今仍久久荡漾在我的心间。

    奶奶就是在这小小的写字桌旁,用传统的教育方法,点燃我渴求和学习知识的热情。虽由于年幼懵懂,甚至有时还心不在焉,但在***教育下,我的学习兴趣却越发浓厚。

    我上小学后的那段时间,父亲经常在晚间工作。返回时,院子里几户人家通常早已把大门关上。为给父亲留门,奶奶要我用毛笔写上“我家有人未归,请暂勿关门”的纸条贴在醒目处,有时还要写几句请邻居多加关照的话。当遇到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字,她先写好再要我照着写。几天后纸条脱落,奶奶则要我重新写好贴上。

    奶奶曾有意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明知是我所为,每次晚归后,他都大声问奶奶是谁写的纸条并故意让我听见。每每至此,奶奶总是自豪而又得意地说:“你还不晓得吗,字条是你家大笔先生儿子写的啊!”

    如果把这句话用香喷喷的镇江方言说出来则极富韵味。这段带着奶奶和父亲深厚疼爱之意的话语,至今仍在我耳边飘荡,余音袅袅、绕梁不绝。我听见他们对话后,心里回味着甜蜜,成为我下决心写好字的兴趣源泉。

    如今,每当回想起我所经历的这些往事,心中产生万千感慨。奶奶对我的呵护和宠爱,尽管都是许多不经意的小事,但从中折射出奶奶育人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对我施于恰到好处、萦绕在我心灵深处的宠爱,不断地撩拨我向往进步的热望,使我增添无穷的鼓舞、激励和推动力量。这应当是我在人生起步阶段,收到的第一笔刻意索取不得的珍贵财富。我深深感到,奶奶对我的这般宠爱,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促进我健康成长方面所带来的引导和鞭策效应,始终催促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中,迎着阳光和风雨勇敢地向前迈进、迈进、再迈进。

    这充分表明,从积极意义上讲,对青少年施于宠爱所产生的赏识作用,可称为现在教育理念中的点睛之笔,不可失之阙如;宠爱具有巨大激励和导航力量,能够使人在内心充满感激并牢记终身,在性格形成中受到无穷教益,在追求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强劲动力。

    我时常会想起奶奶对我的宠爱和教诲。我不禁发出感叹,奶奶当是中华民族女性的骄傲。奶奶不是保姆,却比任何保姆对我的照料都精心尽意和体贴入微;奶奶不是教育家,她的施教言行却把先进教育理念诠释的淋漓尽致,把传统教育方法运用的尽善尽美。这些都完整地体现奶奶超乎寻常的爱心和不同寻常的睿智。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1)

    本章阅读提示:遨游书海、陶醉书香、跋涉书山、沉浸书趣,历来是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和精神寄托。(手打吧 www.lwen2.com 首发)当我们重温旧言、重思旧事、重寻旧辙时,都将产生立志为不负前人而崛起的鼓舞。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某些社会行为,其价值只能是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鉴赏和反思。每个时代都留下独特的烙印和声音。无论是动荡不安还是激|情燃烧,所经历的时代都在光阴的酝酿中成为历史、格调和记忆。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1)

    读书和学习贯穿人的终生。读书足以使人怡情养性、提升境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和增加修养。古语中“家传万贯,不如一脉书香”,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具有相沿几千年的崇尚学习、学而不厌、学中长智的优秀文化传统。热爱读书和学习的人,无论在勤学求知阶段,或在实践中汲取真知,遨游书海、陶醉书香、跋涉书山、沉浸书趣,历来都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不懈追求和精神寄托。

    从我正式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龄开始,就隐约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催促和鞭策自己。尽管那时懵懂无知,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家族刻苦勤学的可贵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在丰润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奋进。

    由于奶奶对我的百般疼爱,加上她对实施幼儿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我该上幼儿园的年龄时,奶奶一直舍不得我离开她。直到6周岁,我还没上过幼儿园。1964年秋季,南京市/教/育/部门规定,凡是没上过幼儿园的儿童,一律不得直接进入小学学习,只有先在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学习1年后,才能正式成为小学生。

    父亲幸亏预先得知这个规定。否则,老是让我在家里玩耍,等到了上学年龄,还真的不能直接上小学。平白无故地耽误1年时间不说,还要让奶奶继续为**心。于是,父亲赶紧为我在幼儿园报名,很快就把我送进幼儿园。这样,等到翌年小学招生报名时,我就有在幼儿园学习过的经历。至此,奶奶不得不同意我上幼儿园。

    我就读的这家幼儿园,是所属街道办事处创办的民办幼儿园。全园大约有100多名幼儿,只有两位老师是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其余的老师和保育员均为“南下”革命功臣的配偶,因她们没经过正规的教育培训,根本就谈不上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好在我已经向奶奶学过幼儿应掌握的常规性知识,进入幼儿园后直接插入大班。每天的上课内容,主要是听故事、学唱歌和做游戏。

    刚上幼儿园时,奶奶有些不放心,接送过我好几次。数天后,等认识来回的路段后,我就自行来去。每天下午回家后,我从不顾及奶奶正忙着做家务活,总要缠着她,给她讲幼儿园里的新鲜事,奶奶只好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耐心地听我说这说那,还不时地提问让我解答,好象是在特意考考我,看我在幼儿园表现如何。

    1965年6月,南京市的小学当年招收新生工作开始。之前,母亲让我自己先做些口算、写字和常识性认知等方面的基本练习,用以在正式报名时,应对学校简单的入学考试。

    我按照母亲提出的要求,在***帮助和指点下,独自连续练习好几天时间。那天傍晚,母亲要检查我的练习情况。经检查,她认为,我在其他方面准备得比较充分,就是3和8这两个数字,还是把它们写得让人不分清。母亲当时就手把手地教我并示范给我看,我连写几遍还是写不好。事后,母亲抽空又耐心地教我怎样写,我又反复练习多次,仍不尽人意。

    几天后,母亲检查我这两个数字能否正确写出。我明知自己写不好3和8,为能在她面前蒙混过关或逃避练习,便随意把写出的3和8说成这是8那是3。我以为用此雕虫小技能奏效,但却被母亲识破,她指责我不该敷衍和糊弄,并要我当面写给她看。我当即彻底露馅。母亲一气之下说,要是再写不好就不带你去学校报名。奶奶为配合母亲对我的训诫,对我也是不闻不问。

    到学校报名的那天上午,我看见奶奶只顾做自己的事,母亲仍然去上班,丝毫没有由她们带我去报名的迹象。临近中午,我有些着急,生怕错过报名时间而上不了学。我心里想,报名时肯定要带户口本,倒不如自己先拿着户口本去试试再说。于是,我偷偷摸摸地打开父亲写字桌的抽屉,拿出户口本,趁奶奶不在意时溜出门,径直向学校报名点奔去。

    当我气喘吁吁、汗涔涔地赶到南京市某小学时,学校新生报名处只有2―3个招考老师在场。其中一位老师看我这番模样,忙问我到这来有什么事,我赶紧说,报名上学。老师们听后都感到有些诧异和好奇,又问我,怎么你自己来报名?家长呢?我顾不上回答老师的疑问,随即出示户口本给他们看并自报家门,把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家庭住址、父亲和母亲的工作单位等情况,迫不及待地全部告诉他们后,便诚惶诚恐地站在旁边,等待老师们向我提问。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2)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2)

    这时,一位年轻女老师笑盈盈地走来,她轻声细语地对我说,你要报名入学吗,我来先考考你吧。接着,她考我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在我逐一正确回答后,她随手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积木,没等她提问,我抢先说出那些积木的各自颜色,她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她又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要我写几个字和1―10的数字给她看,并说,写完后就可以回家。

    紧张中,我模仿奶奶握毛笔的姿势,把铅笔当成毛笔握在手里,写下奶奶曾教过的自己姓名及其他10多个字,又写下10个数字。说来真的很奇怪,这次写的3和8这两个数字,居然端端正正、清晰可辨。在场的老师们看我这架势,个个感到意外,但脸上却漾满笑意。这位女老师还说,这个小男孩真有意思,怎么会像个小私塾先生,这样握铅笔能写好字吗?

    我听到这句话,感觉自己肯定没能使老师们满意,老师肯定不要我上学,我直楞楞地站在那儿,手足无措、忐忑不安,是凶是吉,我浑然不知。当我还没回过神来时,这位女老师走过来摸摸我的头轻声说,你回家吧,考得不错!听完女老师说的话,我才如梦初醒,急忙向老师们说完再见,慢吞吞地往家走。

    到家后,奶奶和母亲正为不知我的去向而心急如焚。当我向她们说明情况后,母亲埋怨我胆大包天,怎么能自己跑去报名?她说,已经打算下午带你到学校去,你先去过,要是考不上怎么办?奶奶则慢条斯理地对母亲说,我下午到学校问问,要是真的考得不好,我带他去重考。等到下午,奶奶从学校回来就对我说,老师讲,你上午考得很好,符合新生入学条件。奶奶边说边夸奖我有出息,知道自己的事该自己做。我听到奶奶这番话,心里泛起丝丝甜蜜。

    大约在半个月后,学校录取的新生名单开始张榜公布。我和奶奶闻讯赶往学校门口看榜。奶奶因为心情激动,眼神又有点不太好使,更没想到我的名字会按考试成绩的高低被排在前列,她顺着名单找了好久都没看到。

    当我们祖孙俩感到惆怅时,我忽然发现自己名字赫然地排列在第二位。我急忙把奶奶拉过来指给她看,等奶奶看清楚后,好像是她自己蟾宫折桂,竟然喜极而泣。她对我说,你考中名次的是榜眼,今后在学习上要多努力啊!我当时真没听懂奶奶说的话所蕴涵的意思,只是用力地朝她点点头,表示自己的回应。

    1965年9月1日前夜,我想到自己从明天起就是小学生,心里感到格外高兴。母亲不停地催促抓紧睡觉,可我躺在床上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并不知道跨进学校大门,对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只为左邻右舍的大孩子们,背起书包到学校的那副得意的神采,也将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而感到非常兴奋。

    翌日清晨,鲜红的朝霞把湛蓝色天空点缀得绚丽多彩,拂掠而过的秋风捎带阵阵凉意,令人神清气爽、惬意无限。吃完早饭,我背起父亲为我准备好的书包,把奶奶买的文具放在里面,向奶奶说声再见后,就信步迈出家门。奶奶有些不放心赶紧追出门外,又关照我几句话。脚踏青石块铺成的小路,穿过幽远迥陌的小巷,我欢快地向学校方向走去。

    在去学校的路上,我抑制不住难以言表的兴奋心情,猛然间,?地想起幼儿园老师教我们唱过的那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歌曲,随即禁不住轻声哼唱起来。我先是低吟浅唱,后来歌声越来越响亮,最后和几个同路的幼儿园同学,竟旁若无人地昂首引吭高歌起来: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领导我们的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  ……

    嘹亮而又带有稚嫩童音的歌声,随着清新的晨风荡漾在小巷上空。我们的举动引起路人好奇地纷纷驻足观望,忍俊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几个小伙伴完全没顾及到这些,继续唱着并不理解其意的歌曲,仿佛就像放飞出笼的小鸟,一路欢歌、放声歌唱,大步流星地往学校径直走去,迎接自己到来的学习生活。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3)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3)

    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是由著名音乐家李劫夫同志于1962年创作。作者所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牺牲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精神。即使在当年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贫困时期,唱起这首歌曲,人们总禁不住热血澎湃,心情激荡,勃发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壮志豪情。歌曲曲调简洁明快、坚定有力;歌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讲述亿万人民如朝阳升起,历数经受的风朝雨夕,记录种种希望和憧憬,描绘和展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亦诗亦史的鲜明色彩和高昂旋律。

    其实,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孩子们渴望用歌声表达自己对甜蜜生活的感受,音乐工作者更是依据自己对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观察和把握,创作出许多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比如说,《红领巾之歌》、《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劳动最光荣》、《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中队》、《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等,都是健康向上、清新活泼、悦耳动听的儿童歌曲。这些歌曲,是为歌颂新中国和新生活而创作,就像泉水滋润淳朴的童心,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真的不知道,那天早晨,我怎么会和同路的孩子们唱起《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意气风发地往学校走去。很显然,我处在那个年龄,唱着这首歌去上学,不是为渲染自己斗志昂扬的雄心壮志。

    到学校后,同学们按名单顺序进入各自所在的班级。在开学典礼结束后我才得知,在报名时考我的那位年轻女老师成为我们班的班主任,她的姓名是朱晓华。朱老师走进教室后,先是笑容可掬地向我们问好,在讲完大家应遵守的学校和班级各项常规制度后,随即宣布我担任班长。这大概是因在和她初次接触时,就对我形成比较好的印象和感觉所致吧。

    1952年建立的这所小学,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所普通学校,堪称是地道的“平民”学校。多年来,这所学校严谨求实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的学风,相得益彰、教学相长,育人环境和教育质量在全教学区名列前茅。

    由于在奶奶身边和上幼儿园时,打下比较好的学习基础,同时又碍于自己是班长的身份,我入学后,在学习上感到轻松,在班级成绩属于上乘;在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好评。班上同学们除了搞好自身学习外,大家都积极要求进步,最大的愿望就是积极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组织。

    跨进少先队组织大门、戴上红领巾,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实现的目标,主要看个人表现和学习成绩。因为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是革命红旗的一角,能够戴上红领巾,是大家感到非常光荣的事。入队后,要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全班同学争当“三好学生”(指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取得优良成绩)。所以,学校对加入少先队条件的非常严格。对照这些条件,朱老师在衡量我多方面的表现、征得班级同学们意见后,报请学校批准我首批加入少先队。

    1965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16周年纪念日。那天下午,一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在学校操场隆重举行。清澈湛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时隐时现,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同学们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齐刷刷地站立着。队鼓铿镪有力、队号嘹亮高亢、队歌持久回荡,呼号声响彻云霄。当大队辅导员宣布为新入队的同学戴红领巾时,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走过来,为我认真地系上红领巾。此时,全校同学举起森林般的手臂敬队礼,我分外激动地沉浸在“准备着,为**事业而奋斗”的向往中,这种庄严神圣的场面令我永世难忘。

    入队仪式上,朱老师指定我代表新入队的同学发言。发言稿由她预先写好,事前还专门练习过好几遍,我在发言时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总算没出差错。那几天,我正患感冒流鼻涕,发言中不时用手擦鼻涕的不雅动作,倒是被同学们模拟和笑话好些日子。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4)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4)

    放学回到家,我兴奋地向奶奶敬以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奶奶见状顿时喜笑颜开,摸摸口袋拿出1元钱,破例奖励给我这个“未来的**接班人”。那时,烧饼每块3分钱,看场电影也只需花费5分钱,手中攥着1元钱,着实让我富裕和神气好几天。我没想到,奶奶奖励给我1元钱后,她这星期买菜钱出现赤字怎么办?奶奶又该怎样精打细算,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在尔后的日子,经朱老师提名和经同学们选举,我先后担任少先队中队长和学校大队委,这就需要我付出一定时间做好相应的事务工作。因此,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必然会少些。

    奶奶觉得我这样做耽误时间太多,将会影响学习,她有些为我担心。奶奶为帮助我合理利用时间,亲手制定下午放学后学习、娱乐和玩耍的时间表,并要求我严格遵守。因为贪玩,我没有按这个时间表安排课余生活。奶奶知道后,用父亲每晚认真苦读的事例教育我,要求我以父亲为榜样。***教诲对我启迪和激励作用明显,使我似乎明白,只有发奋努力、以身作则,才能把自己学习和班级工作搞好的道理。在***严格要求下,经过不断地刻苦努力,我的各科学习成绩始终处在全年级领先地位。

    少年时,无忧无虑、快乐多彩的生活,带给我如梦如幻的幸福感觉。尽管我在学习上基本能做到自我约束,但终究改变不了贪玩的习性,也因此惹出啼笑皆非、尴尬难当的事情。

    那段时间,我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校完成大半,少留些晚上回家后做,好让家里知道自己学习用功。每天除在学校上( 感悟旧事的笔记 http://www.xlawen.org/kan/308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