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阅读
件人员都这样,比较内向,比较喜欢做产品。对懂的东西,我可能说得多点,其他的事,我就不太知道怎么说。
最后悔的事:想卖掉OICQ
1999年11月,腾讯的账户上只有1万多元人民币了。为了公司18个员工的利益,马化腾决定忍痛低价出售OICQ业务平台,这是马化腾创业道路上最纠结的一段时间。
看到老友丁磊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开始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进行了实质性谈判。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但是在卖OCI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
这让本想靠OIC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1999年,身为腾讯的董事长兼CEO马化腾冒充工程师到中北寻呼集团总部调试设备,因为腾讯当时还请不起工程师。在中北寻呼集团总部机房里,马化腾教当时在中北工作张志浩(后曾担任腾讯北京公司总经理)怎么使用OICQ。张志浩敏锐地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事后便怂恿中北的老总把腾讯买下来。可惜当时中北的人只当他讲了个并不好笑的笑话。
后来,马化腾去找联想投资,结果,连报告都没递到联想负责投资的朱立南手上,就被下面人以看不太懂为由,把他打发走了。马化腾还曾眼巴巴地跑到中华网,期望着中华网会像当年一甩300万美元买下陈天桥的虚拟社区“天堂归谷”一样买下OICQ。可惜那时的中华网已经学精了,虽然没有完全拒绝马化腾,却要求腾讯达到一定数目的用户的时候再来跟他谈。
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那家公司到腾讯来把所有的计算机、桌椅板凳数了一遍说,你的公司最多值60万。马化腾一想离一百万还差40万就不卖了。在这种情况下,马化腾决定留下OICQ自己养大。
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O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那段日子的纠结对于马化腾来说是一种煎熬:
明知道有收入,有前景,可以支撑用户发展,可制约我们的就是没有足够的钱买服务器和带宽,产品的口碑是做到了,可没有资金。
马化腾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说道:
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情),如果要排序的话,我记得首先是1999年早期即时通讯用户激增的时候,当时公司只有不到10个人,资金非常有限。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服务器上10万人同时在线成了一件追求极致的难题。当时我们都没有工作时间的概念,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技术上的事,非常痛恨节假日。现在想起来,那一段时间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但是不断地在技术上突破,进入其他同行没有进入的领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腾讯CTO熊明华把腾讯的成功归结为“当初创业者们有很强的承受失败的能力”。
如果问马化腾对什么事情后悔的话?马化腾说道:
那就是每当我和员工分享QQ用户通过QQ认识并结婚而特地寄来的喜糖时,我就为自己当年因为缺钱想卖掉QQ而后悔!
第四章 资本市场:给老虎插上翅膀
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在腾讯的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是,创业者寻找投资伙伴时应该考虑的并不仅是资本。实际上,投资方能帮到创业者的绝不仅仅是钱。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商,他们对行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同时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人对创业企业整个团队和经营模式的信任、鼓励以及对未来风险共担的责任。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元素。
第一轮融资:IDG与盈科数码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OIC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即时通信还算省带宽的,就一个服务器,一个普通PC机就可以撑得起,后面增长太快,就撑不起来,还要买服务器,托管也是求别人的。到 1999年感觉开始有点口碑,我们就开始找风险投资了,包括在高交会上,认识了盈科数码、IDG。
此时到了1999年下半年,看着OICQ用户越来越多,想想索性以快速增长的用户作为引子把,就这样,腾讯的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决定出让部分股份,进行融资。
“那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总是满舱,头等舱里的投资者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不少合作就从飞机上开始。”这是第一代创业者、奇虎董事长周鸿祎讲的故事,背景是Web 泡沫破灭前夕的2000年。然而,当马化腾决定去融资的时候,互联网的融资已不乐观了。
2000年高交会,马化腾拿着一份改过6 次,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在高交会上想碰碰运气。一开始,站在展台前的这个年轻人并未引起投资机构的关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深圳本地一家知名创投企业的投资经理至今还惋惜,虽然和马化腾交谈了两次,但因为不熟悉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最终没有选择OICQ。
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1998年我刚刚创立腾讯的时候,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初期。当时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现在是超过3亿,是那时的100倍!那时候的环境还没有这么好,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刚刚开始有,但那时候机会也非常小。我们也不太擅长这方面,幸好有高交会,第一届高交会有一个契机,很多投资者会关注深圳这个地方,给我们融资的机会。
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也算运气,风投依据ICQ的成功案例,对腾讯也就多少有些兴趣。盈科数码和 IDG两家一起壮着胆子投资了腾讯。
打动这两家公司进行投资的除腾讯那份修改了6遍、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外,当时广为流传的ICQ以亿美元卖给美国在线的故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OICQ的汉化版本的OICQ总该值点钱吧!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亿美元收购,当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2000年4月,OICQ注册数达500万。
2000年年初,盈科数码和 IDG这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在那些谨小慎微的风险投资者眼里,那时的OICQ依旧是一个看不清楚未来、也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项目。但就是为了这区区220万,马化腾也不得不让出了OICQ的 40%股份。
马化腾在接受《全球通》采访时说道:
困难都是阶段性的。例如早期,融资很困难,虽然自信我们拥有好创意,好前景的产品,但如果不受风险投资青睐,一切都无从谈起,融资的过程压力非常大。到现在我们仍保持一种危机意识,无论大环境的好与坏,我们的生存道路一直都不轻松。
面对融资:负责、务实(1)
融资后腾讯购买了服务器和带宽。不过,有了钱的马化腾依旧节俭,依旧是自己组装服务器,这与当时互联网企业普遍大手大脚地花投资人的钱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化腾表示: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钱再去融资,但当时我就不是这样想。做公司要对股东、对投资者负责任,所以现在看新兴公司花钱看不惯……
拿到投资后,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也是令马化腾感到自豪的事情。马化腾在接受《全球通》采访时说道:
我们在拿到风险投资后,没有用来迁办公室,没有大肆做广告,没有烧过钱。提前做到了收支平衡,给整个企业提供了一个务实的风气。
利用融来的钱,马化腾将腾讯的硬件和带宽建设完善了一番。风险投资缓解了腾讯的资金压力,通过投资改善硬件条件。马化腾为腾讯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条件改善后,马化腾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系列业务,使QQ注册用户在几个月内翻了一番。根据全球互联网专业研究公司NetVlue统计,在亚洲地区2000年12月份的互联网实体及网站排名中,腾讯网(Tencent)已跻身中国地区第六位。2000年,腾讯由于和广东移动合作以及推出更多的增值业务,公司终于盈利。
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到2001年2月,腾讯QQ在线用户突破百万,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占有率超过90%.腾讯公司也为此组织全体员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农场去滑草。再之后,虽然屡破记录,但再没有什么大型的内部庆祝活动,一是记录破的太多,都麻木了;二是员工规模扩张的很快,组织起来也不方便。
直到今天,马化腾依然认为,当年的融资是对腾讯集团影响最大的三件事之一。马化腾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说道:
我们能走到今天,其中有很多机遇的成分。其实,我们也尝试了很多,但最后还是觉得这个方向比较可行。
公司成立的时候,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QQ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我们开发这个副产品是希望把它卖掉赚些钱,但是在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ISP们都要求独家买断,价钱又很不合算,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养着。但是要自己养着,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如果没有风险投资,QQ真的有可能养不大。
(拿到风险投资)直接的损失是自己手上的股份变少了,其他的管理、经营和基本原则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后面的成长,这才是关键问题,投资者得到回报是应该的。
可以说,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风险投资培育了互联网公司的种子,而资本市场则充当了孵化器。中国互联网是一个自己生长出来的行业,没有或很少政府投入,除了在早期ICP在海外上市问题上有过限制,也几乎没有什么政府干预。而互联网公司直接与海外风险投资和海外资本市场对接而产生的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使得这些公司成了最不用担心会出现接班人问题的中国企业。互联网所提供的,正是在中国双轨制的格局下一个难得的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的行业模板。
面对融资:负责、务实(2)
煎熬: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马化腾融资成功之后,紧接着就到了互联网的冬天,在这个冬天里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下跌了51%.在200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搜狐和网易股价一度跌到冰点,在几美分上下徘徊,有要被NSDQ摘牌的危险。搜狐的股票价格居然跌到过公司现金量已经超过以股票价格计算的公司价值,为此搜狐CEO张朝阳还动用过自己的钱去买过搜狐的股票。张朝阳说:“我还可以用公司的现金回购股票,或者两股并一股、三股并一股。”其实,这也正是那场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尴尬而真实的处境。
网易CEO丁磊后来回忆说,“其实那段时间很迷茫,连卖掉网易的心都有过。不卖的原因也不是说我不卖,而是我们财务审计出了问题,人家不肯买了。”
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瀛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
到了2001年春天,OICQ突破100万的用户。OICQ成长的很快,那段时间,马化腾总是感慨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就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间,当时基本没什么收入进来,看着融来的220万美元逐步花光。马化腾决定为正在成长中的腾讯寻找冬粮,尽管腾讯公司的账上还有100万美元。马化腾表示:
但我比较稳健,还是想(融资)多一点好,股东实力强一点好。
腾讯面临着二次融资的问题。正在马化腾希望投资商能够再次帮助公司渡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时候,IDG和盈科数码却打算退出。这是因为当时腾讯一直都不能够盈利,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去为为快速增长的用户“买单”。
两家股东中,IDG找人接盘的积极性要高一些,他们不断的找人,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因为他们是风险投资,他们主导找了好多家。
我愿意找更有实力的投资人,IDG也愿意出售股权,但盈科数码不答应。
盈科数码一直有强烈的进入内地市场的企图,但当时盈科数码在做那场著名的与香港电讯的收购案,并没有多少现金,所以它们一直在评估腾讯的变现价值。另外,盈科数码还看中了腾讯的巨量互联网用户,盈科数码想过把这些用户与电影业结合,因此还专门请王牌导演王晶到深圳与腾讯公司谈,结果是可想而知。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可当时盈科不说买也不说卖,把我们晾在一边,等到最后终于定下来出售已经是2001年6月,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
众多投资人来来去去,无一所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化腾坚持的“创始团队控股”原则。另一方面由于盈科数码和IDG都还在犹豫之中,新的买家若要进来,其局面可想而知。
事后,想起这次纠缠不清的融资,马化腾心有余悸道:“关键是要尽量搞清楚,每个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是有益的还是阻碍的。”
马化腾在为《你拿什么吸引我——创业者必知的风投规则》这本书写的序言中,对这段融资经历的感悟作了这样的描述:
这是一个充满创业机遇的年代,越来越多有理想、有创意、有激|情的年轻人为实现梦想而奔忙。创造理想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所幸的是,有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专业投资群体,今天的创业者并不孤独。
有人说融资就像走向婚姻殿堂的过程,创业者和资本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我也曾走过一条艰涩的创业和融资之路。在业界人士对腾讯的今天津津乐道之际,我们不曾忘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鼓励。在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期,对我们最重要的支持可能就是来自投资商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应该把他们称为投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要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时候,通过对创业企业家的信任,和企业并肩战斗在最前线。
1999年,QQ迎来了第一次注册用户剧增的浪潮,我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但在当时,我们还难以描绘出动听的创业故事;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曾经考虑低价出售公司。所幸的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现在一些业界的朋友评论说,当时风险投资严重低估了腾讯的投资价值,然而在当时,就是这笔风险投资使腾讯能够撑下去买足够的服务器,继续为广大网友提供服务,也才会有今天的腾讯。
当然,如同婚姻一样,创业企业家与投资方的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并不总能保持一致。在这期间有旧的投资人的退出,也会有新资本的加入。
融资原则:不控股、不插手经营
当马化腾正在为进一步融资发愁的时候,一位神秘的美国人出现在腾讯的办公室内,网大为,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业务副总裁。
起源于南非的MIH绝非等闲之辈,其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主营业务是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当时年营业额约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是个实实在在的传媒巨头。
当时,MIH希望在中国找一家合作伙伴,借此进入中国市场,所以网大为便开始留意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一天,网大为突然有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发现全中国的互联网都是通过QQ连接起来的,这可能是互联网上最核心的资源。所以网大为非常想认识这家公司的老板,找他谈一谈投资并购的事情。可是刚接触腾讯的时候,网大为发现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在网站首页上没有写手机号码,没有电子邮件,只有一个QQ的号码,感觉特别过分。而且网大为经常找不到这个老板,为了找他,网大为必须装这个软件,当时网大为并不熟悉QQ,很害怕有病毒在里面。
2000年6月,网大为还是给马化腾打了一个电话。网大为印象很深地记得,在他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腾讯的几位创始人笑了,并直接指出了网大为公司存在的问题。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
就这样,因为网大为的投资眼光,帮助MIH和腾讯结缘。2001年,MIH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但是显然,一旦看清了腾讯的成长潜力,MIH不甘仅仅成为一个参股投资的角色。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MIH占、IDG占。
但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界定上,MIH与腾讯创业团队显然经过一番良好的协商,在MIH短暂控股时期,腾讯控股的具体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马化腾等主要创办人负责,MIH方面派出的两名非执行董事并不负责腾讯控股的具体事务。马化腾曾表示:
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曾这样说道:“从理论上讲,资本似乎永远都应该代表企业的长期利益,但实际上确实有资本本身并不代表企业长期利益的情况。这类情况的第一种表现是资本本身站的角度就不够高。比如,现在在中国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上,有很多基金经理现在自身都处于动荡的状态。所以可以理解,经常他们给出的意见不一定是从企业的长期利益来考虑的。
“第二种表现是资本没这个水平。最典型的案例,是T&T的总裁在1999年至2000年间被董事会炒掉,可是,今天T&T的很多股东都认为当初炒错了。这位总裁当初坚持认为,T&T一定要稳步前进,不能盲目追风不切实际地扩大。但是,当时周围已经有许多公司做了追求‘市梦率’增加而非市盈率增加的行为,引起股票上涨,也引起当时大部分T&T股东们的着急。情急之下换帅,结果使T&T也义无反顾地加入追逐‘市梦率’的大军。”
此外,还有一种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那就是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他想让企业向长远发展,但是他的股份不够大,做不到。
正是因为马化腾当时坚持了管理团队控股从而避免了很多麻烦,这也体现了马化腾作为一名战略管理者的远虑。
MIH带来的稳定的股权结构,最终也被马化腾总结为腾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次融资之后,最初为了给MIH和腾讯牵线的网大为也加入了腾讯。
马化腾对这段融资经历有这样的感悟:
2001年,新投资合作伙伴(MIH)的介入为腾讯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且和我们一起走到今天。
在腾讯的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是,创业者寻找投资伙伴时应该考虑的并不仅是资本。实际上,投资方能帮到创业者的绝不仅仅是钱。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商,他们对行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同时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人对创业企业整个团队和经营模式的信任、鼓励以及对未来风险共担的责任。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元素。
相反,如果投资商不能理解行业的前景,对创业团队缺乏信心,那么其所持有的股份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业务纵深拓展的障碍。不少创业企业都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被风投抛弃,功亏一篑。因此,在投资方考察企业发展前景的同时,创业者也应该对投资方进行考察,了解其行业背景,是否能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向创业企业投入资金固然是为了获利,但“退出”只是兑现投资收益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如同大家看到的一样,在2001年进入腾讯的投资合作伙伴和我们结成战略投资关系,经历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并肩战斗。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投资商未必只是创业企业发展里程中的过客,如果企业有良好的赢利模式和成长空间,他们会乐于与之长期合作。毕竟,与一个已经证明有效的商业模式合作共赢,较之重新评估、考察一个新的创业企业风险要小得多。所以这类风投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逐渐变成战略投资者,并且能与企业家一起打造百年老店。
至于马化腾是否会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从而迫使腾讯放弃一些投入型的项目而满足毛利更高的项目?马化腾答道:“会,往往人家都会迫使你的,你解释不好没有道理,人家当然会质疑你了。太高了回落怎么办?受不了的。”
上市:给老虎插上翅膀
从2001年至2003年,腾讯的规模和利润都呈现几何级的增长。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
分析一下腾讯2003年的财务报表,我们发现腾讯其实并不缺钱。而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季赢利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87%.然而,着眼于短期获利的风投,难以成为多元化业务稳定的融资渠道,于是马化腾开始酝酿上市融资。
经过一番积极筹谋,2004年6月7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700.HK)以中国内地最大的即时通讯产品QQ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在中国香港创业板正式公开招股,正式向海外投资者发售亿股股票。这一消息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腾讯上市之前滴水不漏的保密工作也令诸多投资机构和媒体在消息面前措手不及。
随着腾讯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每股港元,当即腾讯就拥有了亿港元的产值。上市当天,腾讯股价最高曾经达到港元,较招股价上升25%:收盘价为港元,较开盘价升幅为%,共成交亿港元。
即便是按每股港元的发行价计算,腾讯拥有亿港元的市值(腾讯最高股价超过70港元,市值突破1100亿港元)。通过上市,腾讯造就了5个亿万富翁,7个千万富翁。
通过上市,马化腾募集了2亿美元,合计亿港元。马化腾一想到1998年自己和另外一位股东在深圳创办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窘迫情景时,就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马化腾表示:
募集来的2亿美元对于腾讯来说,就像给老虎插上翅膀!
至于选择上市的地点,马化腾也显得与众不同。仅2000年一年,新浪、搜狐、网易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出人意料的是,腾讯2004年6月16日上市,选择在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至于为什么不在纳斯达克这个中国网络公司普遍选择的地方上市。马化腾表示,香港股市的要求要比纳斯达克严格,只有腾讯上市时连续3年实现赢利,有资格在香港上市,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没资格,只能去美国扎堆。并且,马化腾表示:
腾讯要坚持本土发展。
马化腾在对比腾讯上市前后时也表示说:
尽管上市后公司还面临着一些管理和架构协调的问题,但公司运作变得更加正规化,同时对企业的规模化和业务发展有了更强的管制与透明度。而不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则可能动力不足,缺乏后劲。
上市之后,马化腾还面临着一个员工激励的问题。2008年,马化腾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回忆道:
(腾讯上市)对腾讯所有员工、我们创始人、股东都非常重要。第一是融资、第二是提高形象,第三是股份流通和期权,有期权这种长期激励手段可以用。对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说很重要。对我个人来说也很重要,如同完成一个历史阶段。
很多互联网公司,由于较早的实现了上市,但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最早的一批员工因为股票等获益非常丰厚,导致后来工作动力不足。而后进来的人,即使努力工作,在收入上也不能与持有股权的员工相提并论,同样会丧失工作的动力。腾讯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2009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我们的“老人”(老员工)分两类,一类是真正没有动力了,一般的激励,激励不了他了。没办法,他想自己出去创业。有一些仍然保持很强的动力,他还能成长,就是说不需要你激励,他就为了兴趣,为了成长。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没办法。
那后续的新的人慢慢浮现出来了,也的确失去了第一次这样的机遇(股权激励)。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如果在这个公司呆得越长,激励每年就会逐渐逐渐追上,不能说完全追上原来早期的人的水平。但是至少可以让他在同行来比要体现出他的优势,在高速成长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人才,激励要跟上,这是我们的逻辑。
在腾讯上市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腾讯公司一直坚持进行股权激励。2007年12月,腾讯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根据该计划,股份将由独立受托人购入,成本由腾讯支付,计划由采纳日期2007年12月13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十年。该计划规定,董事会授出的股份总数将限制在已发行股本的2%(约为亿股股份)。而向奖励个人授出的股份最高不超过该发行股本的1%(约为亿股股份)。
2008年8月29日,腾讯董事会决议向184位员工授出万股新股作为奖励股份,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是为更好利用公司资源,吸引和挽留发展所需人才。
2009年7月10日,腾讯董事会已经决议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股权奖励计划——将授出万股股份,奖励共计1250名员工。此次股权激励可谓大手笔。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部分早期员工由于过早的聚集了相当的财富,确实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后续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保持未来高速增长的关键,是腾讯此次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
第五章 正现金流:终于实现赢利
我们也在积极地去寻找赢利的方式,当时也有一些成绩,最初第一个还是靠无线增值业务,主要还是移动QQ成为我们的主要收入。
这样授权(给东利行)出去,虽然要损失掉一部分利润,但是这可以使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QQ系统的完善上。而且,我们对于玩具这样的行业并不熟悉,(授权)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规避掉跨行业的风险。
在美国的环境中,任何互联网上的应用都是按广告模式收费的,在中国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做不到。韩国不一样,韩国的增值服务非常发达。你必须要实事求是学习人家。
“注册收费风波”(1)
如今的国人,只要打开电脑,就会习惯性地在第一时间登陆QQ。说来也是,QQ实在太方便了,可以在线聊天不说,在线传送文件以及离线传送文件也真是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当然还有QQ邮箱,亦是便捷无比。以及其后来开发的诸如QQ音乐、游戏、农场等都有着对其依赖性很强的大批用户。但假如有一天,QQ收费,你还会用吗。2001年的时候,很多需要新注册QQ的用户就面对着这样的问题。
随着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紧接着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此时,如何盈利,成了马化腾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互联网公司要想盈利,就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在传统的经济现象中,边际效益一般都是递减的。而在互联网领域,边际效益将在一个漫长的区域内为零。只有熬到“临界点”,边际效益才突现戏剧性的暴增。到了2001年中期,腾讯的新增注册量更是达到每天90万人以上,使腾讯公司不堪负荷。无奈之下,腾讯开始对用户注册实施控制。
2001年2月起,腾讯开始对用户注册进行限制,并逐月减少,直到用户几乎不可能注册到。但每日的新注册用户仍然高达39万人。那个阶段腾讯公司每个月的费用开支在200万元左右,其中仅增加设备的费用便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三,形势相当严峻。2002年3月,腾讯又推出“QQ行靓号地带”的业务,开始出售QQ号码;为控制QQ用户飞速增长,2002年9月 QQ行号码正式登场,每月收费2元,免费号码和一次性号码申请被逐步停止。“全员”收费以“增员”收费的最终面貌出现;11月,QQ发出法律警告函,封杀憨卖电子网站从事买卖QQ号码的行为;2002年底,免费号码和一次申请(付费)长期使用号码基本停止发放,QQ主打每月2元租用费的QQ行号码。
网民对腾讯的做法很是伤心和恼火。有网友说,我们已经容忍了腾讯弹出式广告条和窗口闪烁的广告,现在又用这种做法来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实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
2001年7月底,一篇由网友写的匿名文章《腾讯QQ,你做得太绝了》率先向腾讯发难。该文由于深刻表达了用户的心声,被广泛转载,随即引发了腾讯和媒体的口水战。文章中写道:
“如果你在最近一个星期要注册QQ新号码,你将不断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其实你就甭白费力气了,压根就重新申请不了,因为腾讯最近推出了168声讯台和手机注册。
“腾讯对此的说法是:由于服务器太忙,在早上8:00到凌晨2:00这一时间段内可能通过网络注册不了新用户。笔者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11点及凌晨3点试验注册腾讯新号码,结果都是——‘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并且这个结果是很快显示出来,绝对不像是服务器太忙,否则会有较长时间的延时才显示结果。
“笔者同时拨打了腾讯公布的16899168语音台,在冗长的提示后,笔者用笔记下一个QQ号码和初始密码,大概用时2分钟,也就是说,我用了元才得到一个QQ号码。
“如果猜测没错的话,腾讯可能已经关闭了其网络免费注册申请新号码的服务,否则没有人会使用需要付费并且非常麻烦的电话及手机来注册QQ号码。以后用户要申请新的QQ号码,恐怕也只能通过168声讯台和手机进行注册,通过互联网免费的在线注册恐怕得到的结果永远是服务器拒绝注册。目前,拨打168声讯台的费用是元/分钟,通过手机发短信息注册的收费在目前优惠期内是元/分钟,在优惠期以外是1元/分钟。
“注册收费风波”(2)
……
“可以想象出,在用户无数次注册失败后,只能掏钱打电话或者手机注册新号码的无奈。用户现在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他们的朋友都是用QQ,而没有别的在线即时通讯方式,所以对大多数新用户来说,还是会咬咬牙付这么一块钱来注册新号码的。假设大家还有另外一种在线即时通讯方式,就像人们平均拥有个邮箱一样,腾讯的收费注册是绝对吸引不到新用户的。”
网民对QQ收费不支持,媒体对此也是口诛笔伐。2001年8月20日的《精品购物指南》发表了一篇名为《要学邮箱注册收费,腾讯上演东施效颦》的文章,引发了腾讯和该媒体的口水战。8月22日,腾讯就《腾讯上演东施效颦》一文作出质疑,并发表声明。
腾讯的反驳还是有理有据的,腾讯限制( 网络界的全民公敌:QQ教父马化腾 http://www.xlawen.org/kan/3135/ )
最后悔的事:想卖掉OICQ
1999年11月,腾讯的账户上只有1万多元人民币了。为了公司18个员工的利益,马化腾决定忍痛低价出售OICQ业务平台,这是马化腾创业道路上最纠结的一段时间。
看到老友丁磊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开始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进行了实质性谈判。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但是在卖OCI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
这让本想靠OIC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1999年,身为腾讯的董事长兼CEO马化腾冒充工程师到中北寻呼集团总部调试设备,因为腾讯当时还请不起工程师。在中北寻呼集团总部机房里,马化腾教当时在中北工作张志浩(后曾担任腾讯北京公司总经理)怎么使用OICQ。张志浩敏锐地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事后便怂恿中北的老总把腾讯买下来。可惜当时中北的人只当他讲了个并不好笑的笑话。
后来,马化腾去找联想投资,结果,连报告都没递到联想负责投资的朱立南手上,就被下面人以看不太懂为由,把他打发走了。马化腾还曾眼巴巴地跑到中华网,期望着中华网会像当年一甩300万美元买下陈天桥的虚拟社区“天堂归谷”一样买下OICQ。可惜那时的中华网已经学精了,虽然没有完全拒绝马化腾,却要求腾讯达到一定数目的用户的时候再来跟他谈。
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那家公司到腾讯来把所有的计算机、桌椅板凳数了一遍说,你的公司最多值60万。马化腾一想离一百万还差40万就不卖了。在这种情况下,马化腾决定留下OICQ自己养大。
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O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那段日子的纠结对于马化腾来说是一种煎熬:
明知道有收入,有前景,可以支撑用户发展,可制约我们的就是没有足够的钱买服务器和带宽,产品的口碑是做到了,可没有资金。
马化腾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说道:
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情),如果要排序的话,我记得首先是1999年早期即时通讯用户激增的时候,当时公司只有不到10个人,资金非常有限。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服务器上10万人同时在线成了一件追求极致的难题。当时我们都没有工作时间的概念,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技术上的事,非常痛恨节假日。现在想起来,那一段时间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但是不断地在技术上突破,进入其他同行没有进入的领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腾讯CTO熊明华把腾讯的成功归结为“当初创业者们有很强的承受失败的能力”。
如果问马化腾对什么事情后悔的话?马化腾说道:
那就是每当我和员工分享QQ用户通过QQ认识并结婚而特地寄来的喜糖时,我就为自己当年因为缺钱想卖掉QQ而后悔!
第四章 资本市场:给老虎插上翅膀
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在腾讯的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是,创业者寻找投资伙伴时应该考虑的并不仅是资本。实际上,投资方能帮到创业者的绝不仅仅是钱。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商,他们对行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同时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人对创业企业整个团队和经营模式的信任、鼓励以及对未来风险共担的责任。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元素。
第一轮融资:IDG与盈科数码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OIC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即时通信还算省带宽的,就一个服务器,一个普通PC机就可以撑得起,后面增长太快,就撑不起来,还要买服务器,托管也是求别人的。到 1999年感觉开始有点口碑,我们就开始找风险投资了,包括在高交会上,认识了盈科数码、IDG。
此时到了1999年下半年,看着OICQ用户越来越多,想想索性以快速增长的用户作为引子把,就这样,腾讯的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决定出让部分股份,进行融资。
“那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总是满舱,头等舱里的投资者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不少合作就从飞机上开始。”这是第一代创业者、奇虎董事长周鸿祎讲的故事,背景是Web 泡沫破灭前夕的2000年。然而,当马化腾决定去融资的时候,互联网的融资已不乐观了。
2000年高交会,马化腾拿着一份改过6 次,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在高交会上想碰碰运气。一开始,站在展台前的这个年轻人并未引起投资机构的关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深圳本地一家知名创投企业的投资经理至今还惋惜,虽然和马化腾交谈了两次,但因为不熟悉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最终没有选择OICQ。
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1998年我刚刚创立腾讯的时候,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初期。当时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现在是超过3亿,是那时的100倍!那时候的环境还没有这么好,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刚刚开始有,但那时候机会也非常小。我们也不太擅长这方面,幸好有高交会,第一届高交会有一个契机,很多投资者会关注深圳这个地方,给我们融资的机会。
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也算运气,风投依据ICQ的成功案例,对腾讯也就多少有些兴趣。盈科数码和 IDG两家一起壮着胆子投资了腾讯。
打动这两家公司进行投资的除腾讯那份修改了6遍、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外,当时广为流传的ICQ以亿美元卖给美国在线的故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OICQ的汉化版本的OICQ总该值点钱吧!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以亿美元收购,当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2000年4月,OICQ注册数达500万。
2000年年初,盈科数码和 IDG这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在那些谨小慎微的风险投资者眼里,那时的OICQ依旧是一个看不清楚未来、也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项目。但就是为了这区区220万,马化腾也不得不让出了OICQ的 40%股份。
马化腾在接受《全球通》采访时说道:
困难都是阶段性的。例如早期,融资很困难,虽然自信我们拥有好创意,好前景的产品,但如果不受风险投资青睐,一切都无从谈起,融资的过程压力非常大。到现在我们仍保持一种危机意识,无论大环境的好与坏,我们的生存道路一直都不轻松。
面对融资:负责、务实(1)
融资后腾讯购买了服务器和带宽。不过,有了钱的马化腾依旧节俭,依旧是自己组装服务器,这与当时互联网企业普遍大手大脚地花投资人的钱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化腾表示: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钱再去融资,但当时我就不是这样想。做公司要对股东、对投资者负责任,所以现在看新兴公司花钱看不惯……
拿到投资后,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也是令马化腾感到自豪的事情。马化腾在接受《全球通》采访时说道:
我们在拿到风险投资后,没有用来迁办公室,没有大肆做广告,没有烧过钱。提前做到了收支平衡,给整个企业提供了一个务实的风气。
利用融来的钱,马化腾将腾讯的硬件和带宽建设完善了一番。风险投资缓解了腾讯的资金压力,通过投资改善硬件条件。马化腾为腾讯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还喜不自禁。条件改善后,马化腾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系列业务,使QQ注册用户在几个月内翻了一番。根据全球互联网专业研究公司NetVlue统计,在亚洲地区2000年12月份的互联网实体及网站排名中,腾讯网(Tencent)已跻身中国地区第六位。2000年,腾讯由于和广东移动合作以及推出更多的增值业务,公司终于盈利。
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到2001年2月,腾讯QQ在线用户突破百万,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占有率超过90%.腾讯公司也为此组织全体员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农场去滑草。再之后,虽然屡破记录,但再没有什么大型的内部庆祝活动,一是记录破的太多,都麻木了;二是员工规模扩张的很快,组织起来也不方便。
直到今天,马化腾依然认为,当年的融资是对腾讯集团影响最大的三件事之一。马化腾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说道:
我们能走到今天,其中有很多机遇的成分。其实,我们也尝试了很多,但最后还是觉得这个方向比较可行。
公司成立的时候,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QQ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我们开发这个副产品是希望把它卖掉赚些钱,但是在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ISP们都要求独家买断,价钱又很不合算,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养着。但是要自己养着,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如果没有风险投资,QQ真的有可能养不大。
(拿到风险投资)直接的损失是自己手上的股份变少了,其他的管理、经营和基本原则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后面的成长,这才是关键问题,投资者得到回报是应该的。
可以说,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风险投资培育了互联网公司的种子,而资本市场则充当了孵化器。中国互联网是一个自己生长出来的行业,没有或很少政府投入,除了在早期ICP在海外上市问题上有过限制,也几乎没有什么政府干预。而互联网公司直接与海外风险投资和海外资本市场对接而产生的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使得这些公司成了最不用担心会出现接班人问题的中国企业。互联网所提供的,正是在中国双轨制的格局下一个难得的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的行业模板。
面对融资:负责、务实(2)
煎熬: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马化腾融资成功之后,紧接着就到了互联网的冬天,在这个冬天里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下跌了51%.在200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搜狐和网易股价一度跌到冰点,在几美分上下徘徊,有要被NSDQ摘牌的危险。搜狐的股票价格居然跌到过公司现金量已经超过以股票价格计算的公司价值,为此搜狐CEO张朝阳还动用过自己的钱去买过搜狐的股票。张朝阳说:“我还可以用公司的现金回购股票,或者两股并一股、三股并一股。”其实,这也正是那场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尴尬而真实的处境。
网易CEO丁磊后来回忆说,“其实那段时间很迷茫,连卖掉网易的心都有过。不卖的原因也不是说我不卖,而是我们财务审计出了问题,人家不肯买了。”
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瀛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
到了2001年春天,OICQ突破100万的用户。OICQ成长的很快,那段时间,马化腾总是感慨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就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间,当时基本没什么收入进来,看着融来的220万美元逐步花光。马化腾决定为正在成长中的腾讯寻找冬粮,尽管腾讯公司的账上还有100万美元。马化腾表示:
但我比较稳健,还是想(融资)多一点好,股东实力强一点好。
腾讯面临着二次融资的问题。正在马化腾希望投资商能够再次帮助公司渡过这段艰难时期的时候,IDG和盈科数码却打算退出。这是因为当时腾讯一直都不能够盈利,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去为为快速增长的用户“买单”。
两家股东中,IDG找人接盘的积极性要高一些,他们不断的找人,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因为他们是风险投资,他们主导找了好多家。
我愿意找更有实力的投资人,IDG也愿意出售股权,但盈科数码不答应。
盈科数码一直有强烈的进入内地市场的企图,但当时盈科数码在做那场著名的与香港电讯的收购案,并没有多少现金,所以它们一直在评估腾讯的变现价值。另外,盈科数码还看中了腾讯的巨量互联网用户,盈科数码想过把这些用户与电影业结合,因此还专门请王牌导演王晶到深圳与腾讯公司谈,结果是可想而知。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可当时盈科不说买也不说卖,把我们晾在一边,等到最后终于定下来出售已经是2001年6月,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
众多投资人来来去去,无一所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化腾坚持的“创始团队控股”原则。另一方面由于盈科数码和IDG都还在犹豫之中,新的买家若要进来,其局面可想而知。
事后,想起这次纠缠不清的融资,马化腾心有余悸道:“关键是要尽量搞清楚,每个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是有益的还是阻碍的。”
马化腾在为《你拿什么吸引我——创业者必知的风投规则》这本书写的序言中,对这段融资经历的感悟作了这样的描述:
这是一个充满创业机遇的年代,越来越多有理想、有创意、有激|情的年轻人为实现梦想而奔忙。创造理想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所幸的是,有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专业投资群体,今天的创业者并不孤独。
有人说融资就像走向婚姻殿堂的过程,创业者和资本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我也曾走过一条艰涩的创业和融资之路。在业界人士对腾讯的今天津津乐道之际,我们不曾忘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鼓励。在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期,对我们最重要的支持可能就是来自投资商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应该把他们称为投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要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时候,通过对创业企业家的信任,和企业并肩战斗在最前线。
1999年,QQ迎来了第一次注册用户剧增的浪潮,我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但在当时,我们还难以描绘出动听的创业故事;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曾经考虑低价出售公司。所幸的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现在一些业界的朋友评论说,当时风险投资严重低估了腾讯的投资价值,然而在当时,就是这笔风险投资使腾讯能够撑下去买足够的服务器,继续为广大网友提供服务,也才会有今天的腾讯。
当然,如同婚姻一样,创业企业家与投资方的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并不总能保持一致。在这期间有旧的投资人的退出,也会有新资本的加入。
融资原则:不控股、不插手经营
当马化腾正在为进一步融资发愁的时候,一位神秘的美国人出现在腾讯的办公室内,网大为,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业务副总裁。
起源于南非的MIH绝非等闲之辈,其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主营业务是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当时年营业额约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是个实实在在的传媒巨头。
当时,MIH希望在中国找一家合作伙伴,借此进入中国市场,所以网大为便开始留意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一天,网大为突然有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发现全中国的互联网都是通过QQ连接起来的,这可能是互联网上最核心的资源。所以网大为非常想认识这家公司的老板,找他谈一谈投资并购的事情。可是刚接触腾讯的时候,网大为发现这个小公司的老板在网站首页上没有写手机号码,没有电子邮件,只有一个QQ的号码,感觉特别过分。而且网大为经常找不到这个老板,为了找他,网大为必须装这个软件,当时网大为并不熟悉QQ,很害怕有病毒在里面。
2000年6月,网大为还是给马化腾打了一个电话。网大为印象很深地记得,在他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腾讯的几位创始人笑了,并直接指出了网大为公司存在的问题。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
就这样,因为网大为的投资眼光,帮助MIH和腾讯结缘。2001年,MIH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但是显然,一旦看清了腾讯的成长潜力,MIH不甘仅仅成为一个参股投资的角色。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MIH占、IDG占。
但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界定上,MIH与腾讯创业团队显然经过一番良好的协商,在MIH短暂控股时期,腾讯控股的具体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马化腾等主要创办人负责,MIH方面派出的两名非执行董事并不负责腾讯控股的具体事务。马化腾曾表示:
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曾这样说道:“从理论上讲,资本似乎永远都应该代表企业的长期利益,但实际上确实有资本本身并不代表企业长期利益的情况。这类情况的第一种表现是资本本身站的角度就不够高。比如,现在在中国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上,有很多基金经理现在自身都处于动荡的状态。所以可以理解,经常他们给出的意见不一定是从企业的长期利益来考虑的。
“第二种表现是资本没这个水平。最典型的案例,是T&T的总裁在1999年至2000年间被董事会炒掉,可是,今天T&T的很多股东都认为当初炒错了。这位总裁当初坚持认为,T&T一定要稳步前进,不能盲目追风不切实际地扩大。但是,当时周围已经有许多公司做了追求‘市梦率’增加而非市盈率增加的行为,引起股票上涨,也引起当时大部分T&T股东们的着急。情急之下换帅,结果使T&T也义无反顾地加入追逐‘市梦率’的大军。”
此外,还有一种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那就是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他想让企业向长远发展,但是他的股份不够大,做不到。
正是因为马化腾当时坚持了管理团队控股从而避免了很多麻烦,这也体现了马化腾作为一名战略管理者的远虑。
MIH带来的稳定的股权结构,最终也被马化腾总结为腾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次融资之后,最初为了给MIH和腾讯牵线的网大为也加入了腾讯。
马化腾对这段融资经历有这样的感悟:
2001年,新投资合作伙伴(MIH)的介入为腾讯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且和我们一起走到今天。
在腾讯的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是,创业者寻找投资伙伴时应该考虑的并不仅是资本。实际上,投资方能帮到创业者的绝不仅仅是钱。尤其是有经验的投资商,他们对行业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同时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投资人对创业企业整个团队和经营模式的信任、鼓励以及对未来风险共担的责任。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元素。
相反,如果投资商不能理解行业的前景,对创业团队缺乏信心,那么其所持有的股份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业务纵深拓展的障碍。不少创业企业都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被风投抛弃,功亏一篑。因此,在投资方考察企业发展前景的同时,创业者也应该对投资方进行考察,了解其行业背景,是否能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向创业企业投入资金固然是为了获利,但“退出”只是兑现投资收益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途径。如同大家看到的一样,在2001年进入腾讯的投资合作伙伴和我们结成战略投资关系,经历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并肩战斗。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投资商未必只是创业企业发展里程中的过客,如果企业有良好的赢利模式和成长空间,他们会乐于与之长期合作。毕竟,与一个已经证明有效的商业模式合作共赢,较之重新评估、考察一个新的创业企业风险要小得多。所以这类风投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逐渐变成战略投资者,并且能与企业家一起打造百年老店。
至于马化腾是否会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从而迫使腾讯放弃一些投入型的项目而满足毛利更高的项目?马化腾答道:“会,往往人家都会迫使你的,你解释不好没有道理,人家当然会质疑你了。太高了回落怎么办?受不了的。”
上市:给老虎插上翅膀
从2001年至2003年,腾讯的规模和利润都呈现几何级的增长。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
分析一下腾讯2003年的财务报表,我们发现腾讯其实并不缺钱。而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季赢利亿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87%.然而,着眼于短期获利的风投,难以成为多元化业务稳定的融资渠道,于是马化腾开始酝酿上市融资。
经过一番积极筹谋,2004年6月7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700.HK)以中国内地最大的即时通讯产品QQ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在中国香港创业板正式公开招股,正式向海外投资者发售亿股股票。这一消息在中国互联网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腾讯上市之前滴水不漏的保密工作也令诸多投资机构和媒体在消息面前措手不及。
随着腾讯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每股港元,当即腾讯就拥有了亿港元的产值。上市当天,腾讯股价最高曾经达到港元,较招股价上升25%:收盘价为港元,较开盘价升幅为%,共成交亿港元。
即便是按每股港元的发行价计算,腾讯拥有亿港元的市值(腾讯最高股价超过70港元,市值突破1100亿港元)。通过上市,腾讯造就了5个亿万富翁,7个千万富翁。
通过上市,马化腾募集了2亿美元,合计亿港元。马化腾一想到1998年自己和另外一位股东在深圳创办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窘迫情景时,就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马化腾表示:
募集来的2亿美元对于腾讯来说,就像给老虎插上翅膀!
至于选择上市的地点,马化腾也显得与众不同。仅2000年一年,新浪、搜狐、网易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出人意料的是,腾讯2004年6月16日上市,选择在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至于为什么不在纳斯达克这个中国网络公司普遍选择的地方上市。马化腾表示,香港股市的要求要比纳斯达克严格,只有腾讯上市时连续3年实现赢利,有资格在香港上市,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没资格,只能去美国扎堆。并且,马化腾表示:
腾讯要坚持本土发展。
马化腾在对比腾讯上市前后时也表示说:
尽管上市后公司还面临着一些管理和架构协调的问题,但公司运作变得更加正规化,同时对企业的规模化和业务发展有了更强的管制与透明度。而不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则可能动力不足,缺乏后劲。
上市之后,马化腾还面临着一个员工激励的问题。2008年,马化腾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回忆道:
(腾讯上市)对腾讯所有员工、我们创始人、股东都非常重要。第一是融资、第二是提高形象,第三是股份流通和期权,有期权这种长期激励手段可以用。对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说很重要。对我个人来说也很重要,如同完成一个历史阶段。
很多互联网公司,由于较早的实现了上市,但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最早的一批员工因为股票等获益非常丰厚,导致后来工作动力不足。而后进来的人,即使努力工作,在收入上也不能与持有股权的员工相提并论,同样会丧失工作的动力。腾讯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2009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我们的“老人”(老员工)分两类,一类是真正没有动力了,一般的激励,激励不了他了。没办法,他想自己出去创业。有一些仍然保持很强的动力,他还能成长,就是说不需要你激励,他就为了兴趣,为了成长。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没办法。
那后续的新的人慢慢浮现出来了,也的确失去了第一次这样的机遇(股权激励)。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如果在这个公司呆得越长,激励每年就会逐渐逐渐追上,不能说完全追上原来早期的人的水平。但是至少可以让他在同行来比要体现出他的优势,在高速成长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人才,激励要跟上,这是我们的逻辑。
在腾讯上市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腾讯公司一直坚持进行股权激励。2007年12月,腾讯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根据该计划,股份将由独立受托人购入,成本由腾讯支付,计划由采纳日期2007年12月13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十年。该计划规定,董事会授出的股份总数将限制在已发行股本的2%(约为亿股股份)。而向奖励个人授出的股份最高不超过该发行股本的1%(约为亿股股份)。
2008年8月29日,腾讯董事会决议向184位员工授出万股新股作为奖励股份,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是为更好利用公司资源,吸引和挽留发展所需人才。
2009年7月10日,腾讯董事会已经决议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股权奖励计划——将授出万股股份,奖励共计1250名员工。此次股权激励可谓大手笔。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部分早期员工由于过早的聚集了相当的财富,确实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后续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保持未来高速增长的关键,是腾讯此次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
第五章 正现金流:终于实现赢利
我们也在积极地去寻找赢利的方式,当时也有一些成绩,最初第一个还是靠无线增值业务,主要还是移动QQ成为我们的主要收入。
这样授权(给东利行)出去,虽然要损失掉一部分利润,但是这可以使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QQ系统的完善上。而且,我们对于玩具这样的行业并不熟悉,(授权)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规避掉跨行业的风险。
在美国的环境中,任何互联网上的应用都是按广告模式收费的,在中国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做不到。韩国不一样,韩国的增值服务非常发达。你必须要实事求是学习人家。
“注册收费风波”(1)
如今的国人,只要打开电脑,就会习惯性地在第一时间登陆QQ。说来也是,QQ实在太方便了,可以在线聊天不说,在线传送文件以及离线传送文件也真是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当然还有QQ邮箱,亦是便捷无比。以及其后来开发的诸如QQ音乐、游戏、农场等都有着对其依赖性很强的大批用户。但假如有一天,QQ收费,你还会用吗。2001年的时候,很多需要新注册QQ的用户就面对着这样的问题。
随着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紧接着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此时,如何盈利,成了马化腾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互联网公司要想盈利,就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在传统的经济现象中,边际效益一般都是递减的。而在互联网领域,边际效益将在一个漫长的区域内为零。只有熬到“临界点”,边际效益才突现戏剧性的暴增。到了2001年中期,腾讯的新增注册量更是达到每天90万人以上,使腾讯公司不堪负荷。无奈之下,腾讯开始对用户注册实施控制。
2001年2月起,腾讯开始对用户注册进行限制,并逐月减少,直到用户几乎不可能注册到。但每日的新注册用户仍然高达39万人。那个阶段腾讯公司每个月的费用开支在200万元左右,其中仅增加设备的费用便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三,形势相当严峻。2002年3月,腾讯又推出“QQ行靓号地带”的业务,开始出售QQ号码;为控制QQ用户飞速增长,2002年9月 QQ行号码正式登场,每月收费2元,免费号码和一次性号码申请被逐步停止。“全员”收费以“增员”收费的最终面貌出现;11月,QQ发出法律警告函,封杀憨卖电子网站从事买卖QQ号码的行为;2002年底,免费号码和一次申请(付费)长期使用号码基本停止发放,QQ主打每月2元租用费的QQ行号码。
网民对腾讯的做法很是伤心和恼火。有网友说,我们已经容忍了腾讯弹出式广告条和窗口闪烁的广告,现在又用这种做法来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实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
2001年7月底,一篇由网友写的匿名文章《腾讯QQ,你做得太绝了》率先向腾讯发难。该文由于深刻表达了用户的心声,被广泛转载,随即引发了腾讯和媒体的口水战。文章中写道:
“如果你在最近一个星期要注册QQ新号码,你将不断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其实你就甭白费力气了,压根就重新申请不了,因为腾讯最近推出了168声讯台和手机注册。
“腾讯对此的说法是:由于服务器太忙,在早上8:00到凌晨2:00这一时间段内可能通过网络注册不了新用户。笔者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11点及凌晨3点试验注册腾讯新号码,结果都是——‘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并且这个结果是很快显示出来,绝对不像是服务器太忙,否则会有较长时间的延时才显示结果。
“笔者同时拨打了腾讯公布的16899168语音台,在冗长的提示后,笔者用笔记下一个QQ号码和初始密码,大概用时2分钟,也就是说,我用了元才得到一个QQ号码。
“如果猜测没错的话,腾讯可能已经关闭了其网络免费注册申请新号码的服务,否则没有人会使用需要付费并且非常麻烦的电话及手机来注册QQ号码。以后用户要申请新的QQ号码,恐怕也只能通过168声讯台和手机进行注册,通过互联网免费的在线注册恐怕得到的结果永远是服务器拒绝注册。目前,拨打168声讯台的费用是元/分钟,通过手机发短信息注册的收费在目前优惠期内是元/分钟,在优惠期以外是1元/分钟。
“注册收费风波”(2)
……
“可以想象出,在用户无数次注册失败后,只能掏钱打电话或者手机注册新号码的无奈。用户现在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他们的朋友都是用QQ,而没有别的在线即时通讯方式,所以对大多数新用户来说,还是会咬咬牙付这么一块钱来注册新号码的。假设大家还有另外一种在线即时通讯方式,就像人们平均拥有个邮箱一样,腾讯的收费注册是绝对吸引不到新用户的。”
网民对QQ收费不支持,媒体对此也是口诛笔伐。2001年8月20日的《精品购物指南》发表了一篇名为《要学邮箱注册收费,腾讯上演东施效颦》的文章,引发了腾讯和该媒体的口水战。8月22日,腾讯就《腾讯上演东施效颦》一文作出质疑,并发表声明。
腾讯的反驳还是有理有据的,腾讯限制( 网络界的全民公敌:QQ教父马化腾 http://www.xlawen.org/kan/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