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京族(全本) > 中国京族(全本) 第 7 部分阅读

第 7 部分阅读

    委员会的建立,改变了京族传统社会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族各村普遍建立了民间事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正(副)“翁村”、“翁巫”、“翁祝”,本族民间会计、出纳,本族各生产队队长(村民小组组长)等组成。民间事务委员会由“翁村”领导,其职责是负责办理哈亭修建、筹办哈节及其他与哈亭有关的节庆事务。“嘎古”虽仍保留,但已没有原来的族内重大事务决定权。族内与哈亭有关的重大事项,由民间事务委员会决定。因此,民间事务委员会实际上已取代了“嘎古”的职权。同时,“翁村”、“嘎古”的组成也生了变化:“翁村”设正、副职,副“翁村”一至二人不等,不再设置“翁宽”和“翁记”,但有会计一人管理族内民间账簿。原来享有重大事务决定权的“嘎古”由正、副村支书,本族村长,本族有名望、有贡献者,本族各生产队队长(村民小组组长),“翁巫”,“翁祝”和本族年龄80岁以上长者组成,“嘎古”的组成更广泛灵活,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已取消了上、下等“老大”之分,所有“老大”权利一律平等,没有等级差别。

    其次,“翁村”的职能生了很大变化。在旧中国,“翁村”职能广泛,是维系京族正常的社会秩序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翁村”原来所具有的大部分职能,如组织生产、筹办公益事业、维护社会治安等,归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和政府有关机关行使,“翁村”的职能仅限于管理族内各大小节庆,处理与哈亭有关的事务,亦即上述民间事务委员会的职能,“翁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村长”。

    再次,“翁村”的产生办法有所改变。虽然“翁村”仍由“嘎古”推举产生,但“嘎古”的构成已生了较大变化,如本族有名望、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和本族各生产队队长(村民小组组长)的加入,扩大了“嘎古”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各生产队(村民小组)还推荐不少年轻有文化、有见地的代表参加“翁村”的选举,使选举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更能反映民意,更接近“民选”,打破了原先“上等老大”对“翁村”推举的垄断。新的社会制度消灭了等级差别,原来“翁村”所要求的严格的身份限制已不复存在。

    总而之,新中国成立后,京族传统的社会组织从结构、运行机制到社会职能都生了深刻变化,演变为具有更广泛社会基础、仅涉及与哈亭有关的本民族事物的纯民间的社会组织,其社会功能较前已大为淡化〖《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第2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以后,各地的“翁村”组织改称为“哈亭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村里的民间宗教事务,不再参与村中日常事务的管理。

    京族聚居区还有一些社会组织。比如,在京族各村,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山心为19岁,巫头、澫尾为18岁,红坎为16岁)就要入“乡饮簿”。乡饮簿就是成年男子参加哈节乡饮的花名册。入簿仪式就相当于习俗上的“成丁礼”了。该仪式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

    乡饮簿上有每一个京族男子成年时登记的顺序。根据上线顺序,可以享受到他在众村中所应享到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按顺序轮流担任翁宽(管辖山林的人)、哈头(筹软体动物哈节祭品的人)、大力(义务殡葬的人);按顺序进哈亭乡饮和听哈(听歌)。因为每一户只能派出一个男性代表参加乡饮,所以这个男子也代表了一个家庭。所以说,这乡饮簿上的顺序,是京族人民俗生活传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序列。

    乡饮上的席位,标志着每个京族成年男子在众村中的社会地位。1949年以前,乡饮席位用木棉或砖搭砌为三级。最高一级称“床官”席,靠近哈亭中间,由村中“噶古”、“翁村”坐席。其次为“中亭”席,由50岁以上的老人和“官员”(即历任和在任的“翁记”、“翁宽”等)坐席。最低一级为“行铺”,位靠哈亭边角,由50岁以下的“白丁”坐席。最低一级为“行铺”,位靠哈亭边角,由50岁以下“白丁”坐席。白丁要担负村中殡葬、修路、修缮庙宇、哈亭、学校等义务劳动。

    3.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3)

    在乡饮席中,同级官员按晋级先后定座次,同级又同时晋级者按年龄长少排座次。80年代,哈亭席位台阶已拆平,乡饮席位虽仍有“床官”、“中亭”、“行铺”之称,但只按年龄排席位,保存尊老风尚,让年老者坐好席位。

    解放前京族渔业生产中还有网主、网头和网丁的合作关系。专门出租渔网的叫做“网主”,向“网主”承租渔网的人,俗称“网丁”。承租者多为贫苦渔家。他们联合五、七家或二、三十家,合伙向网主租网,共同使用。在这些联合体中他们推选出劳动出色而又有丰富渔猎经验的能人,作为自己团伙的“领袖”,俗称“网头”。“网头”与“网丁”地位平等。作为网头,他只代表网丁的共同利益,去同网主交涉和办理一切租赁合同或立契手续。这种合伙联合租网的方式,习俗上都没有固定的租金,而是根据租网期内的实际收获,由网主和网丁伙团对半分。解放后剥削制度已经没有了,但是大型渔业劳动仍需要集体协作,因此网丁与网头之间组成劳动组织仍保留了下来。“网头”,由劳动力强、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术全面的老渔民担任,其余的人则为“网丁”。网头是由网丁民主挑选出来的,他负责承租各种渔具、添置渔网,组织和安排网丁进行渔业生产,制定网丁保管渔网,并负责渔业生产中所举行的宗教仪式等等。依照传统习惯,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这个劳动组织举行隆重的“做年晚福”仪式,由网头主持祭神,祈求海神保佑来年生产的安全和丰收。到了春节,还要宰猪饮酒,欢聚一堂,称为“还愿”。网头与网丁一起劳动,并在其中起领导作用,现鱼群或台风等紧急况,网头就吹起螺号,通知追捕鱼群或逃避台风。在产品分配上,网头和网丁一样没有享受任何特殊的权利或多拿报酬。在日常生活中,若网丁生意外事故或生活困难,大家都互相帮助,彼此关照,网丁可以自由领取股金,退出组织,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

    家庭礼仪

    京族人非常讲究家庭礼仪。成员是家庭活动的主体,也是家庭礼仪的具体操作者,可以说,家庭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即成员礼仪。成员礼仪主要指成员之间的礼仪规范,如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夫妻之间的礼仪、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等等。

    严尊卑,序长幼是京族家庭礼仪的主要特点。幼辈要孝敬长辈,长辈的话幼辈要听从,有异议不宜公开反对,只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同长辈商量,绝不能顶撞或打骂长辈,否则被视为锄逆不孝,社会舆论会大张鞭伐。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一般场合下不能直呼父母及祖先的名字。如果被别人指着父母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近年来,忌祖先父辈之名的况才有所少见。

    50岁以上的老人是备受京族人尊敬的。每年老人的诞辰,家里的晚辈们都要向老人祝寿,嫁出去的女儿也都要带着寿礼回来拜寿。过去富裕人家还要大摆酒席,亲朋好友纷纷带着“寿资”前来庆贺。由于这个习俗的传承,家里有老人进入50岁以后,就要着手做寿衣、寿帽、寿鞋等,以寄寓老人能健康长寿。

    京族家庭属于父系家长制,因此家政由长辈主持。家庭内部男性长者在家庭中的威望较高。三代同堂,爷爷当家;爷爷年迈,父亲主持;父亲去世,儿子当家;父母双亡,大哥为父,大嫂为娘。子孙年幼,由祖母或母亲当家。自上世纪**十年代边贸生意兴起之后,一些年轻人做生意了财,对老年人就不像过去那样听计从了。一些老年人认为这也是他们原意自己生活而不同儿孙一起过日子的原因。

    京族夫妻之间是比较和睦的。男女的分工和地位略有差异。一般是男子主外,妇女主内;男子主要从事渔业生产,驾舟划筏出海捕鱼,妇女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和料理家务。男子捕获而来的海产品多由妇女挑到街上出售,所得的钱,大多由妇女保管,过年过节或家中需要添置东西、人往来、款待亲友等,多由妇女决定,男子很少过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劳动在较大程度上消解了京族人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但1983年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京族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又重新得到了恢复。目前,男子仍多从事深海、远海捕捞,但是,京族地区的杂海、浅海作业、边贸、餐饮业、旅游服务、商品零售等从业人员多为妇女,妇女在家庭经济中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妇女在家庭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4.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4)

    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以男性继嗣为主,因此京族妇女较少有继承权。家庭的所有财产,包括田地、房屋、渔具、浮财等,由兄弟平均分配,女儿无论出嫁与否基本没有份儿。父母在世时,往往给自己留一份“养老田”,他们愿意跟哪个儿子生活就跟哪个儿子,跟谁就把这份“养老田”带去给谁。父母养子成|人儿奉父母归阴。父母去世时,由兄弟共同办理丧事,事后对于父母留下的遗产,一般根据兄弟各人对丧事负担的多少进行分配。这种财产继承的观念和做法,直到今天仍基本如此。有所改变的是,一些家庭的女儿也可以继承部分家庭财产,但数量一般比其兄弟少。

    远古母系制舅权意识在京族家庭礼仪中仍有所表现。舅父有权威,一般兄弟分家,舅父要到场主持公道;父母亲去世,舅父到场,方可入殓。红白喜事,要请舅父坐上席等等。

    交往礼仪

    由于传统的京族社会较为封闭,因此日常交往大多在村社范围内。京族人比较重视个人的品德与礼貌行为。日常的问候被认为是起码的礼貌,而对老人、长者的尊重则是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应当遵循的基本规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同时,一些社会活动也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品行教育。小孩子刚学会认人时,很多父母就要教他要懂得向老人打招呼,要尊敬老人。少儿平时要主动为各家老人端茶倒水,过哈节、过新年要给各家贺新年,说吉利话,如“老人家福寿绵长,守子守孙”等,以示对老人的敬重。村人之间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招呼時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見面說話要先稱呼對方,尤其對長輩更應如此,否則會被認為洝接卸Y貌。做客時用水、用煙或用飯前要先說一句:“您先請”,以示禮貌。

    主人的待客与客人的应酬的问题,从其内容来说,因为涉及的大多是家庭生活,故属于家庭礼仪的研究范畴;但从其形式来看,它也是与交往礼仪、社交礼节密切相关的。京族人的待客与应酬礼仪一般是这样的:客人来到家里,长辈请客人坐定后,家中青年男女自觉端茶敬烟,拿出待客食品,然后站立陪客,待家主一一介绍后,便去协助主妇煮饭办菜招待客人。长辈、客人入席后,青少年人斟酒敬客,不干扰长辈和客人的叙谈。吃完离开时要向长辈说“慢用”,不可不辞而别。20世纪50年代以前,如果来的是贵客,妇女是不能入席与客人同桌吃饭的,必须站在饭桌旁伺候客人与丈夫,待客人离席后方可吃些残羹剩饭。如今社会强调男女平等,这一“礼”才消失了。京族群众很好客,常用他们喜欢的糖粥、红薯和海鲜等食物待客,客人即使不合口味,也要尽量多吃,否则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时,主人还要把自己家的土特产、海产品和加工的食品等送给来客,如果拒绝,会产生误会,一般客人总要多少收下一些,并相应还礼。当然,这是传统村社社会下的产物,随着京族与外界的联系密切,很多待客习俗也生了相应变化。

    京族人还奉行“有难相帮”,长期以来,京族人的通婚范围较小,大多数人都有亲戚关系,因此人们经济上的互助也较为多,加之渔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集体合作,因此京族人的相互帮助的习气也比较常见。每逢京族人家中有红白喜事,亲属都要随礼或互相帮工。邻里有丧或困难,人们往往携钱或米到困难家庭帮忙,但不在那里吃饭,也不索取任何报酬。90年代以来,随着边境贸易及海水养殖业的展,以亲属为纽带形成的生产经营组织在京族人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合作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由于性别分工的原因,女子多在家操持家务,男子多出海打渔,所以京族未婚男女较少有见面的机会。又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异性之间的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每逢“哈节”等节日,男女间可以通过对歌等方式来进行相互交流。如果男子钟于一个女子之后,便与三两好友找机会约该女子及其女伴来到沙滩游逛。男子用脚尖把沙撩向对方表明心意。女子如果也有意,就照样用脚尖把沙踢回对方作为回应。男子也可以折下一枝树桠,将树叶撕成缕,向女子掷去。女子若有意也照样把树叶撕成缕回掷男子。这就是京族异**往表达爱的习俗——“踢沙”和“掷木叶”。解放后,由于男女一同参加劳动等原因,异性间交往的机会多了起来,这一习俗已近乎消失。

    5.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5)

    亲属称谓

    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亲属称谓语浓缩了一种民族语文化传统的精华,体现了一个民族最外在、最直观的人本特性和社会秩序。

    京族因承父系血亲制,其亲属关系分为族内亲属和族外亲属。按世系枝叶排列,族内凡是同行同辈的男性皆称兄弟,堂叔伯堂侄亦相同。凡高过己一代者,按叔伯侄称呼,同辈者按长幼次序,按数呼唤:大哥、二哥、四弟等。族外亲是婚姻关系,是因婚姻相连而形成的亲属。除此之外,还有因收养而形成的拟制血亲关系。以下是山心村京族人常用亲属称谓,从中可以看到京族人的亲属称为系统:

    澫尾京族人产用亲属称谓

    辈分汉语称谓京语称谓

    一、曾祖辈曾祖父??????

    曾祖母??????

    二、祖辈祖父???????,???

    祖母???????,????

    伯公o????:??

    伯母b????

    叔公???????,????

    叔婆b??????

    姑婆b?????

    外公o?????:??

    外婆??????:??

    三、父辈父亲???,????,????

    母亲m??,?????,????

    伯父??:??

    伯母???

    叔叔????

    婶婶?????

    姑姑???

    姑丈????????

    舅舅k???

    舅妈b????

    四、平辈丈夫?????

    妻子???

    兄(堂兄、表兄)?????:??

    弟(堂弟、表弟)?????:??

    姐(堂姐、表姐)??????:??

    妹(堂妹、表妹)??????:??

    嫂嫂????????(????)

    弟媳???????(????)

    姐夫??????(???)

    妹夫??????(???)

    五、子辈儿子??????:??

    女儿??????:??

    侄子???????:??

    外甥

    侄女???????:??

    外甥女

    六、孙辈孙子???????:??

    外孙

    孙女???????:??

    外孙女

    当地人的亲属称谓以父系称呼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在直系中,从己身到六世祖为上行六代,从己身到六世孙为下行六代,在对这些亲属进行说明时,也只使用几个基本称谓——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对长辈和对晚辈,突出辈分,老少分明。对长辈,父亲称为“阿爸”、母亲称为“阿妈”,祖父称为“阿公”,祖母称为“阿婆”,等等。比较特殊的是,京族人有些把自己的父亲称为“阿叔”或“阿哥”,把母亲称为“阿婶”或“阿姐”的。这主要是出于迷信的观念:1、父母的生辰八字中有克子女的信息,为使子女能平安成长,要避开“父母”这个称呼。2、小孩的生辰八字中有克父母的信息,为使父母得到平安,也要避开“父母”这个称呼。所以不以父子或母子相称,让所谓的“牛鬼蛇神”相信此子无父母或是家中无子,以此来逃避命中的劫难。这一风俗和我国农村一些地方的风俗相同。还有一点是,侄子/女和孙子/女的称呼相同,这也和我国壮侗语民族及东南亚的很多民族侄辈孙辈不分的况相同。总体而,京族人的亲属称谓与汉族差别不大,在体系上体现了讲秩序和讲人伦、沿袭父系家族为中心的特点。

    京族人还把这套亲属称谓用到了整个社会无血亲、姻亲关系的人当中。也就是说,把周围的人都纳入了亲属体系,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化。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在知道对方名字的况下,最好在其名之后再加上兄、弟、姐、妹、叔、伯之类的称呼。如一位名叫阮文德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德伯”、“德叔”、“德哥”、“德弟”等。在需要进行自称时,通常不要用“我”字,而宜使用弟、妹、侄之类的自谦词。

    6.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6)

    亲属称谓正是以家庭的姻亲关系和继嗣法则为基础,经过语的加工而对人类社会复杂结构的直觉反映,亲属称谓是社会交际的起点,反映的是一种有序的人际、社会关系,这种有序的人际、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结构的原型。换之,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在称谓系统中得到相应的反映。京族的亲属称谓基本和汉族一样,其特征是高度的描述性,这种称谓制与男性继嗣相关连。同时,京族的亲属称谓社会化、称谦呼尊的原则固化了传统村社交际模式的价值秩序。在传统社会,财富和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农耕和渔业的知识更多地体现为经验的积累,那些年纪大的人,无疑拥有更多的劳动经验,积累财富的时间更长,意味着老人更富有、更权威,更有话语权。京族人传统的称谓体系有称谦呼尊的特点,降低自己的地位,用更高位的称呼来称呼交际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有的还以自己孩子的口气称呼交际对象以“增加”对方辈分,潜意识里把交际对象归入值得尊敬的“老者”。这样的交际模式实际上强化了尊老、敬老的价值秩序。

    诞生习俗

    京族在诞生习俗上是有一些讲究的。产妇分娩时的坐向要吉利,生下孩子后,家人都习惯将婴孩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让道公写下来,谓之“定花根”。生男孩的人家,一般还要请道公进一步推算八字,查吉凶祸福,并采取预防措施。如孩子和父母生辰八字相克,孩子还不能称呼父母为爸妈,而是称之为叔婶或哥姐,并要“认契爷”。母亲产后要喝下婴儿的一勺“童子尿”,说是可以辟邪。孩子出生后第一个进屋的客人叫“踩生”,被认为是孩子的命中贵人,会被孩子的父母当作贵宾看待。

    婴孩出生后第三天要杀鸡祭祖,即做“三朝”。这个习俗也和汉族的传统习俗一样。宋代的吴自牧《梦粱录·嫁娶》有载:“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却说那小公子灵光,才三朝便能语。”清代孙枝蔚《新嫁娘》诗:“从今愁妇职,人莫羡三朝。”土家族、白族等也有这样的习俗,由此可见做“三朝”礼俗的普遍性。

    婴孩出生数天后,婿家要送来猪肉、鸡、米、酒、姜等,谓之“报姜”。岳父家接到“报姜”后,即定下日期告知族人,届时由岳母(俗称“外家头”)带领族妇女儿童挑着鸡、米乙等送给产妇,谓之“送羹”。再过几天岳母又送一些红色的带有花纹的衣服给婴孩,有的还送米、背带等。这种礼多寡不限,富者多送,贫者少送。

    以前,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及卫生保健条件普遍不好,因此京族人对新生儿存活的期望值有所保留,因此对婴儿满月的庆祝活动比较低调,通常是略备薄酒请娘家及主家的亲友吃一餐就算数,一些人家甚至没有办酒席的准备。亲友送的礼也比较简单,多为鸡蛋及小孩的衣服。八十年代后,诞生习俗有所变化,出现了新事新办的趋势。

    取名习俗

    过去,京族地区由于生活条件和卫生医疗条件都很差,婴儿的存活率不高。因此,婴儿一出生,便由家人立即把婴儿的出生年月日及时辰,写在红纸上,附以封包,请算命先生或懂阴阳历算的“嘎古”(即村中长者)代为“占吉”,俗称“定花根”。若占出婴儿命中带“煞”,其“煞”属什么,就要以什么为婴儿的“契爷“(即义父),以便“解煞”、“免苦”,谓之“认契爷”,并额外给婴儿再加一个名字。比如,婴儿“煞”属人中之杜姓,就要择一姓杜的人做他的“契爷”,然后由“契爷”给“契子”赐名为“杜生”、“杜养”或“杜保”之类。若是“煞”属物(如石头、木头、铜铁等),就得请法师根据所属“煞”物念咒祈祷,替婴儿加名为“木生”、“木养”、“木保”或“石生”、“石养”、“石保”……若是“煞”属神(如观音菩萨或李广神等),就由法师直接代神给婴儿赐名“观生”、“观养”……京族民间认为,带“煞”或“命苦”的孩子,认了“契爷”,并被赐加一名,就可以托“契爷之福”、“神的庇佑”得以消灾解难,平安成长。??

    7.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7)

    京族人一般出生后有一个|||乳|名,多为京语称呼。学龄前则有一个学名。由于受汉族文化浸润,京族人的学名同汉族人的基本相似。与汉族人一样,京族人随父姓,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京族的大姓有刘、阮、黄、吴、苏、武、裴等。虽然五代以外另立分支家族,但取名时,有同辈排一相同字的习惯。旧时京族人的名字中间多用垫字。男的常用的字是“文”、“有”、“得”、“公”,女的常用的字是“氏”。例如,“阮文龙”、“陈氏莲”,等等。如巫头岛的灵光禅寺内铸于公元1781年的一口铁钟上刻的《灵山寺钟记》,提及的人名,男子名有“黄文艚”、“刘文基”、“刘文乔”、“范得禄”、“潘禄忠”、“黄文雄”、“阮登科”、“刘有公”、“曾有寿”、“段公卒”、“郑公花”、“段公恩”等,女子名有“刘氏惠”、“刘氏南”、“段氏赡”、“黄氏榴”、“武氏老”、“裴氏”、“刘氏”、“何氏”、“吴氏”、“武氏”等,女子出嫁后不随夫姓,多为“父姓+氏”。从民国十年山心村的哈亭碑上刻有的“龚世进”、“黄廷富”、“阮理兰”、“阮朝仁”、“黄明玉”、“段志忠”、“刘辉顺”、“黄明”、“刘有顺”、“黎玉宽”等名字来看,京族人的名字与当地汉族已经相差无几了。解放后实现了男女平等,女子名字带“氏”的况已几乎没有了。

    京族人熟人间有诨名,以某人的面部特点、肢体缺陷或从事的行业等给对方起诨名。叫对方的诨名,表亲昵或诙谐之意。

    婚姻习俗

    在婚俗上,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或五服内不能通婚,严禁姑表通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族际通婚很少,通婚范围以本民族内部为主,一般是京族女外嫁,京族男子和汉族女子谈恋爱要面临很大的阻力。有童养媳及入赘的残留。

    京族男女互有好感后,就会请蓝梅(媒人)为自己传送信物——一只彩色木屐。如果两只木屐正好成双配对,说明“合命”,则意味着双方有望结成伴侣;如果两只木屐不成双,则表明两人无缘,应该中断往来。这就是“对屐”之俗。

    彩色木屐成双后,由蓝梅选定佳期进行“联亲”。男方请一对能歌会唱的男女,将一个盛有红黑枣、槟榔、茶叶、冰糖等礼品的礼盘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物色两个会唱的男女来接礼盘。在交接过程中,双方以歌代答,女方歌手接下礼盘,表明双方家人都已经同意了,此谓之“联亲”。

    联亲后,男方便由“很会说话的人”(京语称为“带中”)陪着到女方家进行认亲。男方身穿礼服——长衫,头戴毡帽,穿布底鞋。到女家先拜女家祖公,拜四拜;再拜岳父母,拜三拜。礼毕,男方将槟榔敬岳父母和叔伯婶母,半跪下,头向左侧,不能正视,叔伯赠予封包。女方歌手则向男方递献槟榔、蒌叶、香茶等象征美好幸福的物品。这一过程也都以歌进行问答。女方歌手边唱边探测男方才学和是否机灵,“带中”则要为男方解围。

    认亲后,男方要择定迎亲日期和“开容”日期,用红纸列单记上。并送去女家猪肉一块、槟榔一包,称“送日子”。如女方认为婚期太急,便退日子单,如认为婚期可以,则收下日子单。男方要送100斤猪肉,米酒200提(4提一斤),米斗和一些蜡烛、鞭炮、聘金及红线、搽面粉等。女方的嫁妆主要是蚊帐、衣服、箱子、衣柜等日用品。家庭富有的男方还要给女方送去一定数量糕饼及布料等,男女双方还要设宴招待亲友,让亲友知道这对男女青年定亲的消息。

    总的来说,青年男女既可自由恋爱,也可说媒礼聘算命相,但最终都必须征得父母同意。订婚相互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状况、家庭和睦、相貌好丑、吃苦耐劳、房屋位置等方面。

    民约对定亲后的双方有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约,定罚。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乡约规定:“如有女子至长,若有领下定者,如有反悔,先要还与男家一倍赔二,并愿本村处罚铜仙二千枚正,此约,并花红一万是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乡约规定:订婚后如女方反悔,要罚时用银一倍二还男家。……本村或男反女,或女反男,罚时用银二十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民俗志》,第18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8)

    接下来就是迎亲准备了。***迎亲前一个月,新娘的女伴们便齐聚女家,帮忙做嫁妆并练唱哭嫁歌,附近的男青年也到女家来听唱。如果女子不会唱,本村的男青年就会用牛屎来糊女家的门口,以讥讽女子想嫁而不留恋娘家。女子在出嫁前要哭嫁三晚。第一晚叹父母养育之恩,第二晚叹叔伯婶娘和兄嫂教育栽培,第三晚叹姐妹依依不舍之。哭嫁时,其母亲、嫂嫂、姐妹也陪哭。

    迎亲时,其仪式更加隆重。新郎一般不出场。先由一男童到女方家报时辰到了可以出门等吉利话。依时女家祭祖后,新娘放声大哭,由人扶出正厅坐稳,由夫妇齐全、有子有女的同族人用红线为新娘夹除容毛(脸上的汗毛)并擦香粉,俗称“开容”。女方家则在通往家里的路上设置了三重“关卡”。“关卡”悬灯挂彩,并以彩条或绳子作为阻拦。第一重关卡由男女歌童把守,迎亲的歌手一一回答了歌童的“盘歌”唱问后,来到第二、三道由成年歌手把守的“关卡”。男方歌手必须以歌叩门,直唱到对方满意后,才得过关。这时女方家紧闭着的大门才徐徐敞开,迎客进家。迎亲的的歌手进入女方家堂屋,双方的歌手唱礼歌互贺,女方家设宴招待迎亲的人。宴罢,新娘拜别父母,身穿红色花纹的短衣,黑色裤子,红色丝巾遮脸,由同胞兄长(无同胞兄长的则由同族兄长)背出家门,然后新娘照例给一个红封包,背者即返入家门。新娘出门以后,女方的歌手又在迎亲路上设下三道关卡,用红布条拦住。男方歌手唱赢一次,拿下一条红布条,通过一道关卡,最后都唱赢了,才让迎亲的人将新娘领走。双方歌手簇拥着新娘徒步前往男方家。迎亲的人和送亲的人,每行一步停一回,每停一回对一轮歌。

    无论路程远近,迎亲送亲队伍一般都要在傍晚十分才到男方家。男家鸣放鞭炮,新娘与新郎双双拜祖公,俗称“拜堂”。拜堂时向祖公拜四拜,向父母拜三拜。然后捧槟榔敬父母和长辈、众宾客。人们以歌祝贺,此起彼伏,婚礼成了歌的海洋。晚上由男家聘请一位有公婆、夫婿齐全的妇女来帮助铺席子和挂蚊帐。新由伴娘扶送入洞房。当天晚上由女家陪来的相好姐妹二、三人,陪伴新娘同睡一晚。男方及参加婚礼的亲友则一起宴饮,通宵达旦,好不热闹。

    新娘到男家后的第三天,男家准备好两托盘(6斤)染红的糯米饭、两块猪肉、两只鸡,由新郎新娘带往新娘家拜岳父岳母,住一晚后回男家,这叫回朝。澫尾岛的隔天就要回朝,白天去,晚上回;山心岛的新娘是第三、五、七、十二天都要回娘家往一个晚上,新郎不用去。至此,整个婚礼才结束。

    京族人当中有一部分人笃信天主教,因此这部分人的婚姻制度和结婚仪式,均按照天主教的教规来进行。他们没有童养媳和不落夫家的习俗,不用请算命先生看八字、择吉日,除了斋日(星期六)外,哪天都可举行婚礼。按照教规男20岁以上、女18岁以上方能结婚。新娘一律坐轿,与别地的京族不同。这些天主教徒的订婚、结婚仪式是:通过自由恋爱并征得父母同意后,到神父处登记,在一张表格上双方签上名,神父对男女双方说教一番,订婚完成。由男方择日举行婚礼。婚礼仪式如下:

    鸣钟:新郎新娘及双方亲友齐聚天主教堂的圣堂。

    主礼司铎偕辅祭升祭台。

    新郎新娘偕男女证婚人至圣体栏杆前,新郎新娘跪正,证婚人侍立。

    主礼司铎偕辅祭至圣体栏杆处,正向新郎新娘。

    主礼司铎征询新郎新娘是否同意婚约。

    新郎新娘行执手礼。

    主礼司铎诵经祝福新郎新娘。

    主礼司铎祝圣配戒指。

    新郎接受戒指加诸新娘左手无名指上。

    主礼司铎诵经祈祷。

    主礼司铎举行弥撒。

    证婚人退下。

    弥撒“天主经”后曰弥撒末,主礼司铎祝福新婚夫妇。

    弥撒完毕,新人退下。

    礼成,出堂鸣钟。〖韩肇明:《京族》,第41页,民族出版社,2005年。〗

    9.第四章京族的社会文化(9)

    无论信教与否,京族人结婚后婚姻关系都非常较稳定。京族民风限制离婚,惩罚改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乡约规定:本村何人内村争妻,改嫁与本村人以为夫妇,民众乡老定罚时用银三十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民俗志》,第18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但也有离婚的现象。解放前,离婚比较简单,只要男女双方同意,由男方写一张离婚书,也是收款字据,交女方收执为凭便可。写离婚书时,一般要到外边的草坪上或树林里去写,以防晦气在家里带来不吉利。写完后要把笔和砚台扔掉,意味着姻缘走到尽头了。若是女方提出离婚,在女方要把男方给的聘金和其他费用如数偿还,若是男方提出的,则不必退还。离婚女子可再嫁。若未生育,家中父母仍把她当成未出嫁的女儿一般看待。解放后,离婚则遵循相关法律程序。( 中国京族(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16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