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京族(全本) > 中国京族(全本) 第 11 部分阅读

第 11 部分阅读

    颇为讲究干净整齐的,一切以简洁自然为宜,体现了京族人重面子、讲礼仪但不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京族人的礼仪,不但表现在世俗的人际,对死去的先人,京族人也是尊崇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礼仪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京族人几乎每家每户都设有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京族人视祭祖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在现世与逝者的世界,京族人通过礼仪,把两者打通,由此获得了生存的平衡与身心的合一。

    第七节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

    弱小民族、群体能在千百年的展过程中延续血脉并保留自身文化特质至今,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是其得以顽强生存、展的极大动力。京族祖先克服惊涛骇浪来到现今的聚居地,是自强不息使他们偏居海岛一隅,保留了血脉;在天灾**不断、苛捐杂税如牛毛的阶级社会,也是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使他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海洋民族的冒险天性、捕捞精神使他们勇于直迎风浪,再苦再艰难的困境,有了执着与坚韧,他们都终能面对,这一点无不让都让周边的民族甚为佩服。

    京族人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突出表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愚公移山”式的围海造田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性格特点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京族人的致富道路让世人为之侧目。从解放前的食不果腹、八十年代的吃国家救助、到如今的少数民族富之乡,这样的跳跃式展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好运不是无来由降临,京族人之所以比其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要富裕,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得快,自主能力较强,不“等、靠、要”国家的扶持,坚持自己闯出具有本村特色的致富之路。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大力展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三产”,利用与越南毗邻的有利条件,当翻译、做中介,贸易经商神通各显。他们把许多生意做到了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京族同胞的身影遍布国内的广东、上海、广西各地和福建。仅氵澫尾村就有300多户涉足边贸经商,其中100多人经营越南煤炭,一年利润非常可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京族人民的胸怀更宽,眼光也越来越远。他们把海水养殖业与海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开辟丰富的财源。如今“京族三岛”的虾蟹养殖水面已达近500公顷,一个养殖户每年收入至少2。5万元。海产品加工业规模日益扩大,海洋资源的开利用不断出现新的局面。仅巫头、澫尾两个村的海蜇加工就有140多家工厂,近5000人就业而从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和甘甜。

    6.第七章??京族的精神气质(6)

    如今的京族聚居区,初到这里时并没有感觉出这里有哪些与众不同,街道两旁的行人穿着俭朴,皮肤黝黑,然而,随着一幢幢法式别墅在眼前掠过,随着宝马、奔驰和奥迪等名牌轿车在村间的道路上疾驰,在普通人家的房子里你经常会看到诸如健身器材、烧级音响等让人意想不到的摆设。***这些仅仅是大家看到的京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京族人的自强不息,将会带领他们迎来一个更新更具挑战性的展阶段,我们相信,这个民族对展的执着信念将使他们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第八节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

    逐鱼而居的民族,与逐草而居的民族一样,天性里向往自由,热爱自由,有一种不畏艰险、不畏强Bao的性格。热爱自由,反抗异族压迫的因子,早已和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京族的祖先在十六世纪初叶开始陆续迁来中国,其原因可能是与当时越南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后又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有密切关系。据有关历史记载,在“洪顺”(1509—1515年)前后的数十年间,越南封建王朝为争夺帝位,互相拼杀,变乱不己,朝政**不堪,从而导致社会长期混乱,人民饥馑流离,农民起义此伏彼此。1527年以后,越南又相继进入“南北朝”、“黎皇郑主”、“郑阮分争”、“西山农民起义”等战乱时期。此外,法国殖民势力大举入侵,直到1883年竟逼迫越南承认其为保护国,1885年逼迫中国清政府放弃对越南(当时称“安南”)的保护,承认其为越南的保护国。这样,越南便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越南各族人民随之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而在北部湾畔的这座中国荒岛来说,自然就被一部分饱受战乱之若的京族人民视为避难维生的乐土了。

    对于这片来之不易的家园,京族人格外珍惜。历史上,由于滨海而居,京族人没少受海盗的侵袭。但他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保卫自己的家园,海盗闻风丧胆,京族人因此获得了一份世外安宁。19世纪末,大清帝国因**的毒瘤日趋恶化,帝国主义强盗纷纷欺侮我国。北部湾边的江平一带被法**队糟踏得不成个样子,京族人被打、被杀、被侮辱的就没法说了,地上种的、海里捕捞的全被抢劫一空。这时偏偏海盗山匪也乘火打劫,瞅个空就杀上岛来,学着法国强盗的样子欺凌京族人。在这危难的时刻,面对着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敌人,京族人内心的反抗热血沸腾了,在民族英雄杜光辉的领导下,京族人团结周边民族,通过游击战等灵活战术,给予敌人致命的抗击,谱写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暴的篇章。

    京族人有一种村社共同体的平等思想,这种朴素的平等思想与他们推举族中长老、大事、重要的事由族长老们裁决的制度有关。为此,面临压迫及不平等待遇,他们不记后果也要将民族利益放在位,将此推广开来,就是敢于维护国家民族权利、不屈外侮的爱国爱族爱民思想,这是我们理解人数不多的京族人何以在历史上英勇无惧、屡次奋起反抗强权的一把钥匙。

    第九节团结互助的传统风尚

    无论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村寨的各姓氏之间,还是本民族内部,京族受到外敌入侵时,都团结一致对敌,有牢固的凝聚力。平日里,婚丧喜庆或起屋、天灾**中,族姓、亲友和村寨人之间,都倡导互相帮助,袖手旁观者势必受到族人和社会舆论的谴责,难有立身之处。建造房子,亲友们不但帮工还帮料,遇到红白喜事,村里、族里、街坊按照范围、规模大小与需要,前往协助理事。丧事不须登门相请,不须指派,多是主动到场,帮助挖|||穴、抬埋,否则被视为不懂村规族礼。丧事做一次“功德”花费很大,大部分的人家都难以独自承担,因此在京族地区谁家办丧事,全村人纷纷全力相助,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们不吃主家的饭菜,也不要任何报酬。大家的共同的心愿是,尽自己的本分,尽量减轻亲人去世给主家带来的伤痛。得到帮助的人家在以后别人办丧事的时候也要给予同样的钱物资助,甚至是更多的资助,谓之“回福”。这种自觉相助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京族值得称颂的习俗风尚。团结互助的风气在农忙中更为普遍,届时全村帮忙,但没有人收报酬,只是简单地吃一些主家备好的饭菜即可。青年考上大学,全村更是引以为荣,鼓励其刻苦学习成材。

    7.第七章??京族的精神气质(7)

    第十节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

    由于世代与大海为伴,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性格。从京族的来源及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京族自形成以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反而是坚持民族宽容,乐于接纳别的民族。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使得不少汉人长期与京族杂处而融入京族之中。如今的京族人中不仅有汉族血统,也有壮族、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血统。

    从京族人的宗教信仰中也能看到这个民族善于吸收、海纳百川的度量。本土的原始崇拜与汉地传入的儒道释等宗教融合共生,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民间宗教面貌。近代以来,天主教的传入也是京族人开放胸怀的最好证明。宗教习俗上,大部分京族人建哈亭、过哈节、春节前扫墓、讲京语、用喃字、穿民族服装,构成了京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但恒望、竹山的京族信仰天主教,不过哈节;潭吉京族不信天主教,亦不建哈亭,不过哈节,但仍信奉镇海大王;反映了京族作为海洋民族,在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方面的开放性的特点,也表现了本民族内部文化的多元性。

    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和宽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京族人开朗好学的性格。近代以来,各民族交流日益频繁。京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所具有的不闭关自守、不盲目排外,不因循守旧、善于学习的民族特点,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和别的民族的语上,京族人会积极吸纳有利于自身展进步的知识,不会因为这些知识的载体是别的语而有心理排斥。由于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交往,深受汉族文化影响,京族群众很少有狭隘民族意识和排外意识。宽容的心态使得京族很容易接受别的民族文化与己有差异的事实,从而从心理上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比如在村干部的选举上,京族趋于宽容和积极,没有明显的民族倾向。正因为京族宽容平和的性格,吸引了大批外地人到京族旅游区寻求商机,和别的地方“排外”的心态不同,京族人对此是平和、宽容的,并不会因为外地人占了商机、与己产生竞争而心怀恶意,而是以加倍的努力,督促自己更上一层楼。

    民族心理的走向和倾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正因为京族开放、缓和、宽容、积极的性格和心态,为京族聚居区构建共存共荣的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1)

    民族教育展

    解放前的京族社会,由于贫穷及民族压迫等原因,京族的学校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京族所在的防城县有小学116所,学生共有9300多人,但京族只有75人。京族人识字率非常低下,因此其聚居区常被周边的汉族称为“文盲岛”、“瞎子岛”。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京族总人口3308人,有大学生1人,中学文化程度的有5人,不足6%,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79人,占总人口的5。4%〖吴满玉,冼少华。当代中国的京族〖m〗。第22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京族人总体文化素质,给予了京族一系列扶持政策,京族的教育事业逐步展,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教育部门在京族地区聚居的几个岛上分别开办四所小学,还根据海岛潮汐地点开设了三所分校,在京族所辖的江平镇开办了一所中学。这些举措使得京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京族的民族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又得到了进一步展和提高。1982年,京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2年人口普查表明,京族人口平均每千人拥有大学生5人、高中生64人、初中生124人、小学生377人,合计570人,略高于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平均数(560人)和全自治区(564人)的平均水平。1984年统计数字表明,京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普及了小学教育;京族几个海岛上的中小学在校生共有1200多人,教师50多人,比建国前各增加了五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使用况》,第137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自1977年至1986年,京族考取大、中专院校的人数为76人,而防城县同期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人数为575人,京族占的比例为7。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使用况》,第137页、138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远远大于京族占当地少数民族的比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上的腾飞又促进了京族民族教育的提高。1999年在自治区组织的“两基”达标(即基本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活动中,包括京族地区在内的整个东兴市通过验收,比整个广西实现“两基”早了8年。2000年,京族平均受教育年限(7。9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0年),成|人文盲率(7。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8%)。〖京族人口,国家民委网站(http://www。sec。gov。cn/gjmw/ssmzx/2005-08-21/1176019928859538。htm)〗大学本科和专科文化程度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每个国家、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千人中少数民族平均为9。2人,低于全国13。9人的比例。1990年京族(16人)已超过全国和汉族(14。3人)、回族(15。3人)平均水平;2000年京族人口每万人中拥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495人,拥有中专、高中文化程度为1437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汉族、满族、回族、壮族的平均水平。〖央吉等:《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第51页,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近年来由于京族学生升学率的提高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趋势,这个比例还在提高。近年来,“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京族,目前,当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也达到98%。当地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的扶持力度,除了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外,还免除了住宿生的住宿费用。此外,京族地区唯一一所九年制民族学校——京族学校,还开展民族特色培训,培养民族学生技能。学校根据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立了独弦琴、竹杠舞、帆板等兴趣小组,并在课堂教学上开设越南语教学。目前,该校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用越语对话;几年来,共有65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京族民族教育已经成为了东兴市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2.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2)

    当代京族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进入了文化教育较为达的民族行列;第二,国家行政力量的彰显使得国家统一教育(我们暂且把这种由各级地方政府代表中央在各地推行的教育称为国家统一教育)逐渐取代了京族传统文化教育而在当地起着主导作用,从以本民族生产生存知识的传承为主,变成国家统一教育占支配地位的状态。***第三,京族的家庭和个人不仅进行了微观教育投资,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宏观教育投资,强大的经济实力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

    从一个历史上文化教育落后、被长期边缘化的民族变成文化教育较为达的民族,当代京族教育的展道路给许多相对贫困、教育支付能力低、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文化教育不太达的跨境民族地区教育指出了一种可能: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强有力的介入和扶持,推行国家统一教育,再利用自身的语优势和区位优势,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使本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民族文学创作

    历史上由于京族群众当中掌握书写符号的人不多,京族文学大多以口头文学的形式通过口耳得以流传。这造就了京族达的口传文学。口头讲述几乎可以说是京族保存其文学及历史的最主要的方式,它为普通人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他们对历史进程的体验提供了空间,它呈现了那些曾一直沉默着的人们被遮蔽了的历史碎片。通过这些口传文学,我们得以走近未必生动然而却真正深刻的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理解普通民众,整理他们的生活经验。

    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口传文学仍是京族民族文学创作的主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京族民间涌现出不少颇具才华的民间歌手,他们都能缘事而,即兴编唱,有的还能用喃字或汉字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歌唱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反映五光十色的世态人,抒委婉曲折的民族精神。

    1980年以后,京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得到了系统、全面的搜集、翻译、整理和出版,如《京族民间故事选》、《京族民歌选》,还有其他许多作品被收进各种民间文学选本中。

    京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展是建国以后的事。由于教育的展,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产生的文学形式才得以通过个人的写作表达出来。经过几十年的展,目前,已形成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电影响文学剧本等体裁兼备的作家文学文体格局。当代京族作家作者群体,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抒大海的怀,讲述人与海的恩恩怨怨,歌颂依靠大海生产又与海潮抗争的京族创业者。如民间歌手、诗人苏维光的长诗《石花》和一系列短诗等。

    京族小说的创作以李英敏为代表。京族作家文学创作所涉及的题材和内容,远远超出了京族“三岛”地区的社会生活,超出了本民族的狭小范围,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京、汉、壮、苗、黎等民族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生活。京族小说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李英敏的《椰风蕉雨》、《金色的道路》、《夏朗》、《红树林传奇》、《走出大森林》、《赵司马仔》和张永东的《归家》、《梦的变故》等。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以海南各族人民的武装——琼崖纵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刻画了众多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展现了京、汉、壮、苗、瑶、黎等族人民为了求得自由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

    京族的诗歌创作,植根于京族民间文化的沃土,深深打上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烙印。许多诗作,或取材于民间素材,或直接采用民歌的表现手法,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渗透着南方海滨文化的韵味。京族诗人苏维光的《维光苦歌》、《掷木叶》、《石花》,潘恒济、莫振芳合作的《斩龙传》,张永东的《夏雨》等诗作,都在京族诗歌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京族作家在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散文等方面的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李英敏的成名作电影《南岛风云》真实地再现了1937—1945年间海南岛尖锐复杂的革命斗争历史,着力刻画了符若华贤慧、温柔、善良而又机智、勇敢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与别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椰林曲》、《槟椰心》、《十天》等,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作为京族文学史上的新兴文体,京族作家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亦有显著成绩。李英敏的《丰碑》、《椰岛英风》、《五指山下飘红云》、《五月的鲜花》、《奋战二十三年的海南岛》、《越过海上封锁线》,以及潘恒济的《海上的“花市”》、《青春的竹林》等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以朴素的文笔描绘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也反映了朴质、善良的京族人民的文化心态。

    3.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3)

    以潘恒济、莫振芳、张永东等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当代京族作家代表,他们的个人创作丰富了京族当代文学的内涵。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京族的民族文学创作,无论是整体数量还是作品质量均呈现出上升势头,这从京族作家何思源等的创作中可见一斑。〖杨春。:2004年少数民族中短篇小说创作刍议,载《民族文学》,2006年第2期。〗然而,作为一个少小民族,文学创作者的基数必定是非常小的。这就决定了新世纪的京族文学创作多由文学爱好者支撑,多数缺乏高质量的作品。京族文学人才不多,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大有人才断层的可能。

    民族艺术创新

    民族艺术有两个外在的特征:一方面,某个民族的艺术在一定的范围(族群)被人们作为祖本来认同;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许多事象又不断变迁、变化着,有些方面竟日新月异。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不断展变化,吸收时代元素,民族艺术呈现出一派创新景象。这其中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独弦琴艺术及民族歌舞的创新。

    传统的独弦琴,其形制是非常简单的,所弹奏出的琴声,较为细弱,影响了传播的影响力。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乐师、科技师等对独弦琴进行了相关改良,创新了一系列弹奏指法,提升了独弦琴的艺术表现力。

    八十年代,独弦琴演奏家何绍用留声机的探针做独弦琴的拾音器,然后用磁铁线圈原理进行扩音。后来广西区歌舞团的韦京宇又采用电话听筒用来扩音。现在的独弦琴琴身与原来相同,但是采用了内置拾音器,连接音箱,使声音放大。??何绍根据竹制独弦琴的特点,保存其竹制外形,制作了“京族多功能独弦匏琴”。这种琴使用牛角做摇杆,去掉葫芦匏,琴弦直接系于摇杆上,外接音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了泛音位置,并在琴面增设木制指板,类似吉它,共十六的品位,此琴获得1993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弹奏法上,他把用竹签弹奏改为戴指套的“中指挽杆法”,演奏时用指套上的金属块压住琴弦,小指第一关节切弦,与品位接触,奏出实音,这种演奏方法使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又向前展了一步,从而改变了独弦琴固有的缓慢节奏、低沉音调,丰富了独弦琴的音色与表现力。

    广西艺术学院教师陈坤鹏在学习独弦琴的过程中,现独弦琴用作扩音的“电声放大输出部分”(即音箱和功放部分),都置于琴体外,这给搬动与演奏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于是产生了将音箱和功放置于琴身内的想法。经过不断实验,?2005年4月,陈坤鹏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使用红木制作琴身,去掉葫芦匏,摇杆可拆卸,改变了独弦琴外形不规整,不宜携带的问题。琴尾处有一挂弦小扣,防止摇杆拆下后,弦因失去张力生曲折。音箱内置于琴处,扬声器冲向地面,琴声音色优美,余音更加悠长,更符合独弦琴少弹多摇的特性。

    在弹奏法上,则得到了丰富和展。其中以何绍、王能等人的改进和创新较有代表性。何绍的戴指套“中指挽杆法”,是在原先的“拳(全)握式”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左手整个握住摇杆的弹法,但又保留了左手相对摇杆的固定性。左手采用中指扣住摇杆,握杆位置低。这种方法使左手的控杆位置固定,便于音准的控制,能灵活控制装饰音。王能的竹签“灵活控杆法”,用左手中指与无名指扣住摇杆,左手可以上下走动灵活摇杆,握杆位置较高,在摇杆的中部以上,这种方法使得左手解放得自然一些。对于京族音乐中常常出现的长的拖音,这种左手演奏法使得装饰音的表现富有张力,更加丰满,便于演奏者的感挥,有一定的舞台表演效果,感染力较强。但由于左手位置的不固定性,增加了演奏者对独弦琴音准控制的难度,提高了对演奏者演奏基本功的要求。??

    4.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4)

    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改良与创新,从原始的竹制独弦琴,到木制独弦琴,目前的独弦琴已经出现将葫芦匏去掉并带有指板的竹制独弦琴,还有音箱内置,可方便拆卸的“琴身与电声放大输出部分一体化独弦琴”,以及外形仿《新唐书》中描述的乐曲《龙独琴》而制作的“龙独弦琴”,弹奏法上更是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中国京族的独弦琴风格与越南是一脉相承的,但经过艺术创新后的独弦琴艺术在中国则有了它独特的风格,在题材和内容上更广泛更丰富,在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上更胜一筹,个性更加鲜明,与越南的独弦琴艺术已大大不同了,已真正成为了中国京族音乐的突出代表。??

    京族的民间音乐曾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各种音乐形式,或表达意,或抒胸臆,或娱神娱人。然而解放后民间音乐逐渐衰微,除了一部分老人,熟悉民间音乐的人已经不多了。近年来随着京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增强、京族文化复兴意识的兴起等原因,京族民间音乐得到了保护、挖掘和扬。传统音乐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民歌歌词的创编和新曲的谱写上。京族民歌中保留有大量祖先遗留下来的歌曲,包括民族的迁徙歌、京族哈节唱词和京族传统叙事歌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以歌传,以歌咏怀,一方面保留了世代流传至今的曲调,一方面反映现今生活的歌词不断涌现。有歌唱中国**的,如《美好生活全靠党》;有歌唱新生活的,如《美好生活人追求》、《美景显现全村庄》、《京族三岛变化大》等;有记录现代事件的,如《尊敬孝神我村民》、《建设雄伟新哈亭》等。这些民歌虽然用的是老调子在唱,但已经是“旧瓶装新酒”,有了新的内涵。不少艺术家深入京族聚居区采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根据京族曲调谱写而成的新曲目,也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渔村的早晨》,不仅绘声绘色地模拟了各种鸟鸣声,而且表现了渔民出海时男女对歌的形,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朝气蓬勃的渔村景象,显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给人们以新的艺术享受。《贫农妈妈热爱子弟兵》、《海岛引来幸福泉》等歌曲,成功地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祖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拜海》、《大海深》、《击战边陲》等独弦琴独奏曲风靡一时;《难忘今宵》红遍全国,传唱不衰。《我爱京岛》、《拜海》、《欢乐的哈节》、《赶海》等更是由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录音并向世界各地播放,《我爱京岛》载入了广西高级中学音乐教材。

    上世纪**十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京族与越南越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不少京族群众购买了很多越南民歌的vcd和cd,闲暇时会放来欣赏和学唱,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京族人民通过民间歌谣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编了一些小戏,反映新时代的生活,曲调来自歌谣、小调和叙事歌等;一些群众自组成“哈妹”(民间女歌手)培训班,老一代“哈妹”自费录制磁带向年轻人传授民族音乐,如此等等。2010年2月,?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近日在广西电视台进行了复赛和决赛,来自全广西的1000多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其中,京族哈妹8人组合获得原生态唱法三等奖。同年4月,闯进青歌赛决赛。京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对而,京族的民间舞蹈创新步伐不是很大,主要是从传统娱神舞中提取相关元素并加以创新,展出了娱人气息更重、更具审美意味的舞花灯、舞花棍、花屐舞等。这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新鲜舞蹈元素,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舞蹈。这些舞蹈要传达的理念,就是将艺术本质回归于本体,回归于自然,折射出当代京族人民朴实、华彩的生命豪及坚韧、执着的民族性格。是在继承原有京族舞蹈的语汇、动态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的编舞理念与之融会贯通。变化的是展了的动作语汇,不变的是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核。在典型动作循环往返的使用中,于幅度、力度、速度上进行迥然不同的变化,或叠加处理,显得张驰有致,使得舞蹈形象更加立体丰富。突破了京族传统舞蹈重手部动作的局限,突出体现了新时代舞蹈“身韵审美”的特点。为哈节文化服务而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也非常有时代特色,多表现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爱圆满;讴歌美好心灵,鞭挞丑恶现状等内容。京族舞蹈随着本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展而展,它是与生俱有、与时俱进的,必将在追寻真善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5.第八章京族的文化传承(5)

    民族社团活动

    和民族文学创作活动一样,由于人口基数小且受整个社会较为重视商业活动的氛围的影响,京族民族社团活动也是较少的,有限的社会团体主要集中在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随着现代文明、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扩张,那些原生态表现的生活和文化遗存备受冲击。为了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让“民族记忆”薪火相传,京族的不少有识之士积极投入到了抢救、保护、挖掘等工作中。如澫尾村的苏明利,自筹资金60多万元,在村委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一个京族歌圩,每月逢十都定期举行山歌对唱活动。在哈亭的建设上,民间已经自成立了负责管理哈节相关事务的“京族民间事务委员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很大,有钱捐钱,有力出力,群众人均50元,干部少则300元,老板多则上万元。个人的力量汇集成溪流,一些社团活动因此兴起。也是民间力量经过一系列申请工作,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京族民间成立了京族文化开中心,主要开办独弦琴班和喃字班,由民间行家义务担当。

    2009年,7月29日,担负着京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重任的东兴市京族博物馆暨京族生态博物馆在澫尾正式开馆。这与民间社团多年来的呼吁与筹备工作是分不开的。京族的民族社团活动从此有了场所、实物、研究资源的依托。新建成的东兴京族博物馆、京族生态博物馆面积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京族民族服饰、喃字风采、生产生活工具、哈节、独弦琴、居住环境、民间信仰、婚恋礼俗、地图资料等。京族博物馆是国家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支持项目,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其他民族生态博物馆一起,共同担负起广西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对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以及边疆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和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也在博物馆开馆的同时在澫尾哈亭隆重揭牌。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整理京族的史歌、民间传说等,编辑成书,还有培训喃字的传人,研究疑难喃字、喃字与汉字的关系以及与语的关系等。这将有效整合氵澫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的文化研究资源,形成传承和研究喃字的合力,从而在传承和展京族文化挥出重要作用。?11月26日,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举行了喃字培训班开班仪式,来自氵澫尾、巫头、山心的50多名京族群众参加培训班;2009年12月15日,培训班正式开讲,由“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苏维芳主讲。通过举办培训班,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了解京族喃字文化,保护京族“喃字”文化资料。在此之前,京族喃字的传授与学习,只是一些零星的、个人的行为,这个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得喃字这一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传承成了一个团体性、全民族行事业。

    京族群众还自成立了京族传统歌舞艺术团,闲暇时集中训练,每逢节假日进行歌舞表演,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使得京族传统歌舞在展中得到传承。艺术团别具一格的表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京族,让京族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

    正是民间社团活动的集体力量,促进了京族文化资源的开展,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京族文化的底蕴和价值,扩大了京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了京族社会文化经济的展。

    民族创意产业

    新世纪以来,环顾全球经济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创意产业的崛起及其快速展。对对创意产业,各国使用的称谓和概念固然不同,所界定的行业范围也不一致,美国等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法国( 中国京族(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16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