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部分阅读
这贼子暗中和满清人眉来眼去的,连他的儿子都到清军中做了人质,节帅可要除掉这一方祸患啊。”
对于他的说辞,高杰并不太感兴趣,朝廷大员和满清人有联系的也不在少数,何况是地方官员!劝他高杰投靠满清的人也不少,可惜这班人都小看自己了。我翻山鹞子是什么人?能和他们一样?至于徐定国这边,高杰也早就派人查过了,只是他心中另有计划,岂容越其杰左右?
“此事本帅自有定夺,越巡抚稍安勿躁。本帅已经给陛下上书,相信不日朝廷的旨意就到了。徐定国毕竟是一方总兵,没有朝廷的旨意我们也不能随意拿他不是!”
听的高杰打了一副官腔,越其杰就知道这家伙有别的心思了。朝廷?朝廷现在管的到这里?可他有不知道高杰的的心思,只能一边揣摩一边劝说。可惜高杰对于他的劝说是置之不理,对于高杰来说,手上的兵力才是最重要的,徐定国手下可也不是小猫三两只的,找机会把这些兵丁全部吞下才是高杰的目的,至于徐定国的死活又有什么关系。
可他也知道,徐定国在麾下的军队中有相当的影响力,要是来硬的,怕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没弄到多少军队,一个鱼死网破,自己还要付出一些代价。虽然自信可以轻松剿灭徐定国,但是自己的算盘可就打不响喽。
目下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胁迫徐定国带领麾下士兵随自己行动,这样一来,自己是他的上司,要做什么名正言顺。而将他的军队放到自己军中,还能容他翻起浪花来?
在接到徐定国在睢州城中摆宴为高杰接风洗尘的帖子之后,高杰考虑了一下也答应了下来。对于越其杰劝告他不要轻易进入睢州城中,他是嗤之以鼻的。自己大军难道是摆设?徐定国要是别有心思,想死不成!
随后高杰只带了三百亲兵入睢州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越其杰、陈潜夫无奈,也只有跟随而去。一场酒宴却是将高杰灌的酩酊大醉,酒宴上倒是没有什么异常。可到了半夜,却是伏兵杀出,高杰的亲兵毕竟人少,那里挡得住。
徐定国在府邸之中已经满头是汗了,这个时候高杰的生死是关键。他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声音都有些发颤:“冯先生,不会有什么差错吧,都这么一会了,还没有消息。”
“东翁莫急,兵凶之事嘛,你当有信心,我们安排的很周密,高杰跑不了。倒是东翁您,准备好了没有?”
徐定国镇定了一下才说到:“自然是准备好了,大功告成之后我便率部过黄河,投靠肃武亲王。”
“唉…………东翁且去,老朽老矣,已不负车马劳顿。”冯坤叹了口气,他做幕僚一辈子,缺德事自然是没少干,间接死在他手中人何曾少过。可这一次,事情太大了,外面高杰的大军近在咫尺。高杰一旦死在城中,那些红着眼的大兵还不把睢州人斩尽杀绝。
可惜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被徐定国的豪气震住了,当时徐定国是这么说的‘这些人是死是活干哦鸟事,有这一场功劳,日后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对于这位东翁,冯坤绝望了,他虽然不是什么好人,可徐定国这样的作为,实在是过了他的底限。为了一己荣华富贵,将朝廷一镇总兵杀死就罢了,可杀死之后却只想着投靠满清,完全不管百姓死活,这样的人,已经不值得自己继续为他效力了。
一听冯坤不在跟随自己,徐定国急忙挽留,冯坤对于他来说是智囊,多少事情是冯坤替他处理妥当的。冯坤却以上了年级为借口一直推脱,两人正在争执,外面有人来报,高杰授受,越其杰、陈潜夫于乱军之中不知所踪,高杰秦军斩杀殆尽,没有几个漏网的。
听的徐定国心中大定,哈哈大笑。冯坤却从怀中摸出一个小巧的酒壶:“恭喜东翁,大功告成。”说完自顾自的喝了一口。
对于冯坤独自喝酒的举动,徐定国也是不计较了:“哈哈,说的好,一切全靠冯老筹划。来人,备上酒菜,我与冯老同情。”
“不必了,东翁,您于我一家有大恩。冯某老朽,为东翁筹划一二,只是东翁。你我主仆之缘已尽,冯某有最后一事托福,还请东翁应允。”
徐定国听的如此,眼中凶光一暗,想起这些年冯坤给自己的筹划,不由有些心软,暂时将绑着冯坤的心思收起来:“冯老有什么话尽管说,我定不推辞。”
“东翁,冯某一生刁毒,害死不少人,从没想过能得善终。冯某家人已经安置,不必东翁费心。”说着说着,嘴角已经流出一道鲜血,可口中却不停:“冯某虽然刁,可死后却还想入祖坟。还请东翁在我死后,派人将我的尸骨送回绍兴老家。东翁自己速走,不必管我了,睢州百姓皆因我而死,冯某对不起他们,只有先走一…………。”
说着说着,身体一阵抽搐,倒在地上,在不说话。徐定国的人上前一查看:“大人,他自己服毒,他的酒里有毒。”
徐定国也是叹息,怪不得这家伙只顾自己喝酒呢,原来不是失礼,而是不想害死自己。可惜了这么一个好幕僚,唯一的遗愿是回乡入祖坟。那自己呢?一旦投降了满清,自己死后还能入祖坟么?罢了,生前荣华富贵重要,至于身后事,管不了那么多了。
“按照他的意思办,召集士卒,连夜启程,我们过黄河。”徐定国的话带着一阵阵阴风,让他手下人一阵寒意。
第二天,城外高杰的大军才知道高杰被害的消息,这下可是恼怒无比。愤怒的士兵们杀尽睢州,见人就杀,真真是鸡犬不留。可他们要寻找的正主徐定国没有找到,他们的将军高杰,也只剩下一具无头的尸体而已。
高杰死的倒是容易,可后面的事情就麻烦了。高杰一死,他麾下大军顿时群龙无首,只得回转徐州。离他最近的黄得功得到消息,不知在谁的鼓动之下,伸手想将高杰部并入自己军中。黄得功本就是江北四镇之中实力最强大的,要是让他吞了高杰的部署还了得?史可法得到消息也是急急赶到徐州主持大局。
高杰的部署和黄得功的人现在是箭拔弩张,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战的迹象。他史可法是江北督师,自然不能让这个情况出现,更不要说南京那边也来了消息,让他无论如何也要阻止黄得功得逞。有时候,史可法真是想一死了之,可他的把柄在钱谦益手上,对他的吩咐却只有遵从,也是痛苦无比。
不过在稳定江北局势的问题上,他倒也不想看到江北大乱,还是要他主持大局的。一来到高杰军中,史可法立即让高杰的儿子做了兴平世子,等年级大一点就袭了高杰的爵位。又立高杰的心腹李成栋为徐州总兵,辅佐高杰的儿子高凯。如此处理之下,也就可以了,在要做的多了,他也害怕引起军中的反弹。
可高杰的老婆邢氏怕自己的儿子太小,会被算计,被夺了地位。提出让自己的儿子拜史可法为干爹,这样她也就安心了。
徐州军营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帐篷之内,进来一个面貌平凡的汉子:“哥,为什么我们不趁机而动?多好的机会啊?”
“少胡说,小心隔墙有耳。”
“哥你放心,都安排好了的。”
“行了,少废话,这里闹得这么大,上面能不知道。有消息过来了,让我们继续潜着,日后有大用。”
“嘿嘿,哥你知道我刚才偷听史可法自言自语的说了些什么?”
“说说,反正你都是要报告的。”
“史可法说他是什么出身,高杰是流寇出身,高杰的儿子想拜他为义父,也配?哈哈,笑死我了,这史可法真是看不起人。他居然安排了高凯拜了江北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义父,真是浪费机会,多好的一个机会,他在江北这些时间了,都没进展,要是当了高凯的义父,把手伸进高家军还不容易,真不知道这人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
“好了,别废话了,人家是科班出身,和我们自然不同。你快点会史可法那边,别让人生疑。”送走了来人之后,这位主心中也乐开花了。别人不知道,他可知道,江北的王府暗棋不少,他也是有级别的人物。
江北监军太监高起潜,很好,这比自己等人出手掌握高杰军还方便。高起潜这个死太监早就王爷收买了,虽然王爷远在福州,可这收买太监还是他负责的,以往只看着大量的银钱和人手投入,他都心痛,可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也是让人意想不到。唉…………王爷到底是王爷,想的就是周到。
你说太监这种东西,有些时候还是很有用处的嘛。想着想着,他提笔写了密函,差人给福州送去,这真是史可法送到他手中的一个机会,不是天赐富贵是什么?
一百一十七章 两面
“督师,沛县阎尔梅怒气冲冲的走了,这…………”
史可法整了整自己的袖子,漫不经心的说到:“走便走了吧,他作为幕僚,连个有始有终的道理都不明白,都不来说一下,留之何用?”
“可这阎尔梅在士林中颇有名声,这样怕是会影响督师大人的名头。”
史可法也是叹息,他毕竟是官员,做了多年的官员,还能像年青时候一样?摇了摇头:“没什么,我与尔梅不过是意见不合,并不是私交出了问题。他到底是一介书生,还不知道这军国大事的难处!”
阎尔梅和史可法的争端也源于高杰部的处理方式,先是劝自己接受高杰的儿子当义子,自己没有允许。而后劝自己这个时候出手,控制住高杰的军队,又被自己否决;再提出,要整理军队北上抵抗满清,收复河南和山东,甚至整个北方,成就大业。
本来这最后一条建议也很令史可法心动,可惜的是,史可法并不想实施。首先他没有那个实力,他虽然名义上是江北督师,可江北四镇谁又真的听他的?高杰一死,他不是不想把高家军纳入手中,可纳入手中以后呢?其余三镇必然明枪暗箭的使出来了,更何况他的把柄在钱谦益手上,真要有了兵权,那不成了钱谦益手上的枪了?
史可法任江北督师两年多了,一直没有什么作为,不仅仅是江北四镇提防他,也是他自己不想去抓兵权。他知道钱谦益想废立皇帝,这事情他可不干,自古以来,废立皇帝者能留下好名声吗?皆是千古骂名。在抗拒不了钱谦益等人,他也只好消极怠工喽。
至于阎尔梅说的北伐,他也只能在心中想想。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北伐,要什么没什么,拿什么北伐?高叫几声我是史可法,那些士兵就会跟自己走?不可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后勤补给的保障很成问题。更何况朝廷多长时间没有给江北的士兵们发饷银了?也正因为这个,史可法对于很多士兵祸害地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要人家拼命却不给点甜头,那有那么好的事情?
朱慈煃在福州忽然接到了台湾军法处的消息,这个消息让朱慈煃很恶心。问题出在了那些高山土著身上,陈永华的计策与认真还是很有效的,现在大部分高山营寨已经归附。可还有一些狡猾的、和汉人接触比较早的高山部落出了问题。
这些部落往往是互通生息,没有军队就下山大肆劫掠,大军一到,立马退入山中,派人出来谈臣服。等军队离开了,继续下山劫掠,这些人的麻烦之处就在于他们熟悉地形,又互通生息,人数还不少,陈永华也不好采取太过分的手段,全台湾的高山人可都看着他呢。
这个事情也弄的陈永华是焦头烂额,新的移民在不断的到达,不少人没有死在长途跋涉上,却死在了高山人的屠刀之下,这也使得百姓之中颇有怨言。对于这事,朱慈煃自然也上心,这些移民是自己弄来的,要是连他们的生命都不能保证,自己就太没脸了。
思考了很久,朱慈煃还是觉得陈永华太软了一些。当初他和刘国轩之间的争端就是因为高山人,刘国轩认为应该强行将这些人迁下山,不迁的全部杀掉。他的想法虽然有些过了,不被读书人认可,才被陈子壮调回了福州。现下出了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办法。
密报中详细介绍了这些作乱的高山部落,都是和汉人接触比较久的部落,他们比较狡猾。知道朝廷对于他们一向比较优容,在加上明庭不理会台湾久了,他们更是肆无忌惮。他们是已经丧失了高山人美德的一群,却仪仗着整个高山人的名头未分作歹。
“赵先生,用强制手段如何?”
随口的一问,赵彦杰的脑袋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不可,不可。要这些顺服王道,定然需要以德行感化。岂不闻昔日之圣人………………”
朱慈煃皱皱眉头,打断赵彦杰的长篇大论:“停,别说什么以德服人,对于这些人是不适用的。这些都是和汉人接触比较多的,他们就是知道所谓的‘以德服人’才这么的有恃无恐,我决定,让这些人血债血偿。”
“殿下三思啊,刀兵一起,却是平添无数冤魂。”
“我自然知道打仗会死人,可你想想。我是大明的王爷,是这些移民的统治者,我所代表的是他们的利益,要是连他们的生命都不能保护,我又有何面目从他们那里征收税收?”唉…………封建官僚害死人啊。这朝廷大员说牧受一方,都是把百姓当成畜生放牧了,予取予求,至于他们的死活却不是很上心,自己能和这些人一样吗?
赵彦杰还要在劝,却被朱慈煃打断了:“不必了,我心意已决。发文书告诉陈永华,三个月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滚回家抱孩子去。”
“可是此时全台湾的高山部落都在观风,这个时候大起刀兵,不合适吧!”
“你怕什么,告诉陈永华,可以让已经归附的高山部落为先锋,给足他们赏赐,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是有劫掠杀害我的子民的,全部灭掉。俘虏都送去基隆煤矿,那里正需要大量的人手呢。”
赵彦杰一激灵,进入煤矿,那可是九死一生。王爷这样是不是太过了:“殿下,这是不是过了?难道不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改正?要是他们改正能将死去的人命还回来,就让他们改正。哼…………没有人能在屠杀我的子民之后还活的逍遥自在,你去办吧,告诉陈永华,三个月的解决时间,把活干的漂亮点,我给他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看来王爷真的是下决心,不过这事情嘛,换个角度看倒也不全是坏事。那些作乱的部落都是比较熟悉汉人的规则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壮的胆子,毕竟都是有家有业、有老有小的,震慑住他们,也是一种尝试,以后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嘛,以往朝廷对蛮夷确实太优厚了些,姑息养奸啊。或许这铁与血会让他们清醒一些。
一百一十八章 ‘好意’
九江,左良玉端坐行舟之中,不似在行军,更像是在郊游。现在他打着奉皇太子密诏入南京勤王,行军速度却是非常的慢,水陆大军并进,而路上也没有那个地方督抚有拦截他的实力,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不过这速度实在比乌龟快不了多少。
“大人,袁继咸袁大人到了。”
“请上来。”
九江知府袁继咸心中也是没底,这左良玉带着大军东进,据说所过之处有如蝗虫过境。这次就是舍了自己的脸面,委曲求全,也不管他提什么钱粮的要求,自己都答应,只要他不祸害九江就成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己就是没有什么功绩,好歹保百姓一方平安,也算他尽心了。
左良玉倒是没扯多少闲片,很快便一本正经的说到:“袁继咸接旨。”而后从袖中抽出一道密旨,便是他所谓的皇太子密旨。宣读而后邀请袁继咸同行,与他一起去南京。
听到左良玉的话,袁继咸心中咯噔一下,这一本正经,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好说啊,他与左良玉以往就认识,对他是有一定了解的。这个时候打官腔,这事情怕是有曲直。
这怕是要拿自己壮门面呢!毕竟这左良玉名声一向不好,这次的入京勤王,谁也拿不准他到底打什么主意,这下不是要拿自己当抢使吧。他左良玉大军所过之处,杀敌完全不成,祸害百姓倒是一个顶俩。而以左良玉的性格,怎么会有这份正义的心思?当年对闯贼作战之时,不过为了一点私怨,坐视朝廷大军败北,现在能有这么好心?
再说,他左良玉对崇祯先帝能有多少忠诚之心?这崇祯爷的皇太子闹的沸沸扬扬,真伪不辨,这密诏之说更是不靠谱。这位却好像真的一般,就是当年崇祯爷的圣旨他也没这么上心的时候。哼,你会打官腔,我就不会吗?
袁继咸并没有怎么犹豫:“左大人,若大军需要粮饷,本官自当全力提供。只是本官还需坐镇九江,安抚地方。军中讲究个帅不离位,这地方官员其实也是这样,实在放心不下地方政务啊。”
左良玉见袁继咸要拒绝,脸也冷了下来:“怎么?袁大人难道忘记了先帝的恩德?若非先帝提拔,你何来今日地位?如今皇太子遭遇不公,我们这些老臣岂有袖手的道理!”
“有左镇您这样的擎天保驾之臣就足够了,这大明还得靠您。本官德行浅薄,亦无兵马,如何能行此等大事,不能耽误了大人的大事。”
“袁大人,你真是忘记了先帝的恩德,可惜了先帝对你的抬爱,想想先帝才薨了多少时间?你一个读书人,却如此行事,不怕天下人耻笑么?”
这一说,袁继咸的书生脾气也上来了,他宦海沉浮不过数年,年青的锐气还没有丢失,当下也负气说到:“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左镇既有忠君之心,还希望您约束部下,少祸害百姓,便是社稷之福,也算不负先帝之恩。”
“中平,你还怕这旨意有假么?你我又不是初识,以我们的交情,我会害你吗?此事我为何不找别人,偏偏找你?这一路之上,想参与者甚多,你不过是一知府,我为何偏偏找你?”
袁继咸见这家伙转了话风,瞬间由公事变成私交,这事情怕就更不寻常了:“左公,多年前您对我有恩,若是私事,我定然帮忙。可此事关乎社稷,岂能草率。左公,这太子真伪不辨,您这就起兵实在草率了。如今天下不宁,您在行此事,社稷堪忧啊。左公,您若还念着昔日的交情,还请您平息兵戈。”
这袁继咸是软硬不吃,自己也不好真来硬的吧。要是别人也就罢了,可以往的交情还不错,自己和袁家的长辈也是颇有些交情,这个时候虽然是拿袁继咸当枪使,可事成之后呢?他袁家的富贵少的了吗?想富贵自然要冒些风险。我的身家性命都押上来了,你还有什么好怕的?
可这个时候左良玉却不能说明白这事情,他知道袁继咸的性子,一旦说的太明白了,他必然不会出面。其实说真的,想找人壮门面那容易的很,地方督抚随便抓一个,有的是手段让他们就范。可这一场富贵,却是不好送给别人,还是耐心说到:“中平,你放心,你若助我,则大事可成。而历来都是子承父业,先帝薨了,太子登基是理所当然的,可如今大权旁落,马士英误国,眼看先帝的基业就要落入旁人之手,我等如何安心?”
袁继咸沉默了一阵,要求亲眼看看那密旨。见他意动,也就将旨意交给他。随后又说:“现在太子处境,十分危险。太子有言,此事全为马士英老贼所为,当今圣上不过是他推出来的一个宗室傀儡而已。正是为了江山社稷,我才提兵入京,你多虑了。”
“也罢,我回去准备一下,我九江兵马不多,且武备松弛,还需整顿一下。”
见袁继咸答应了,左良玉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当夜他就得到消息,袁继咸一回九江,马上下令关闭城门,大军警戒,拒绝左良玉军入城。
这下可是把左良玉气坏了,这劝说他,想给他一场富贵,这家伙,好心当成驴肝肺。还关起城门,拒绝自己通过。虽然自己确实有拿袁继咸当枪使的意思,可这何尝不是给他送一场富贵。你要是不识抬举,拒绝了我,那也没什么,可却这样蔑视自己,真是欺人太甚了,真以为我不敢拿你怎么样吗?
左良玉是睚眦必报的性格,怎能咽的下这口气:“高江,你和张世勋联系的如何?”
“大人放心,早就办妥了。”
“好,你去行事吧,明日我要进九江。还有,袁继咸一定要生擒,不可伤害,明白吗?”
“遵命。”
张世勋虽然只是一个部将,可他在九江军中的威信却是头等的,他投靠了自己,九江的军队就更不是问题,本来就凭九江这点兵也不可能给自己造成什么麻烦,而有了他策应,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了。袁继咸,我看如何逃的出我的手掌心!
一百一十九章 发病
是夜,里应外合之下,袁继咸还在床上睡觉,就被几个大汉破门而入摁住了。总算是客气,没有把他捆起来,只是押送到九江城外,一路之上,袁继咸耳中听到的,只有百姓们的惨叫声与左良玉士兵的狂笑声。到了这个时候,袁继咸的脸色却是难得的平静,眼睛中没有了一丝的光彩。
九江,他治下的九江,到底还是遭受了这一场大劫,也不知道左良玉军队开走后,这里能剩下多少百姓。作孽啊,哀莫大于心死,现在的袁继咸已经存了死志,不过是为了见左良玉一面做一份最后能尽之事罢了。
当他看到左良玉的时候,也是奇怪了,怎么这左良玉的脸色看起来比自己的还难看?可惜不是发问的时候,也不是诉说友情的时候了:“左公,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我只有一个要求,还请左公约束士兵,给九江留点元气吧。”
左良玉面沉如水,并没有接袁继咸的话茬,只是喝到:“高江。”
“末将在。”
“城中是怎么回事?”
“这个…………大人,这不是惯例么,也约束不住。再说,几个百姓嘛,死就…………”
左良玉眉头一皱,打断高江的话,饱含着怒气的声音传了出来:“够了,本官让你入城是怎么说的?”
高江一下也慌了,的确,在进兵之前,左良玉专门交代过他,让他不许士兵胡来。可军中的情况就是这样,就凭他高江,还朕约束不住这些士兵。左良玉为何如此治军,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朝廷上的饷银本就一拖再拖,军中将领又是个个伸手,士兵们的粮饷得不到保证,那也只有激发他们的凶性才能有战斗力,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了。
“大人赎罪,标下办事不力,请大人惩治。”
左良玉有心杀了高江,可却不能这样,反弹太大了。袁继咸虽然重要,可军心更重要,没有袁继咸,自己照样去南京,夺富贵;可要是没有军队,那自己就等死吧:“哼,自己下去领五十军棍,传令各营收兵,擅自出营者斩,咳…………。”
“标下无能,还请大人不要生气。”高江也是说白话了,五十军棍,这其中的猫腻就多了去了。要是动真格的,二十棍就能将一个健壮的大汉生生打死。可只要打点好,留留手,五十棍子下来,过不两天他就能活蹦乱跳了。
左良玉却不是被气病的,九江百姓就是死光了也影响不到他的心志,他确实是病了。要不然他的脸色怎么会看起来比袁继咸的还难看?不过左良玉自己却清楚的很,这是陈年旧病,没有办法的,只有硬扛了。
见左良玉下令收兵,袁继咸最后的心思也放下了,也恢复了几分风度:“我替九江百姓谢谢左公。”
“罢了,此事确实是老夫对不起中平你,这些士兵散漫惯了,老夫没有盯住啊。罢了,罢了,什么都别说了,你且去休息,明日随老夫一同上京。”
这时候袁继咸却没有在反驳什么,只是按照左良玉的安排去了后舱休息。见袁继咸没有闹,左良玉也放心了,总算还会审时度势,知道现在由不得他了,早这样不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嘛。
可惜他的心还没放下多久,就得到禀报,袁继咸投水自尽了,幸好看得紧,及时救了起来,却虚弱的很,又不肯吃药,看起来也危险的很。听到这个消息,左良玉大怒,这小王八蛋太不识抬举了,一怒而起,就要亲自去查看。可刚起来还没迈出两步,左良玉喉头一甜,脑中晕厥,一头栽倒在地,吓坏了身边的人。
很多不知内情的人纷纷猜测,这袁继咸不会是左帅的私生子吧,要不然大帅平日在意过谁?怎么一听这袁继咸危险都急的吐血了。袁继咸不过是个小角色,要不是有隐情,左良玉会这么关心他?不过这事情也就敢在肚子里转转,谁也不敢说,左良玉杀人那也是果断的很。
九江江面上闹着这一出,南京城中,马士英是也愁白了头发。现在满清大军南下,左良玉东进,两路大军成了夹击之势。都是来势汹汹,这先顾那头都不合适。
总算这次弘光皇帝没有给自己捣乱,调黄得功、刘良佐部转进太平府,堵截左良玉大军。这位皇帝,其实心中也明白,复社钱谦益这些人和左良玉联系紧密,一旦左良玉进京,复社中人得了军队的支持,他的皇位怕是也保不住了。就算他现在这皇帝做的并不开心,可好歹也是皇帝,要是离开这张椅子,他可不想。
“皇上,江北四镇若全部调去对付左良玉虽然占据了优势,可北边呢,女真人的大军谁来应付?”
“四镇齐发,当可快速击败左贼,而后回师抵御女真人,岂不是好。”
马士英当即无语,皇帝老爷啊,你对军事是一窍不通,也别这样瞎指挥啊。左良玉的部队相当强悍,想一战而定是妄想。何况现在江北四镇中,除了黄得功部,其他三家也靠不住了。高杰已死,军中还处于半混乱状态,军中多了许多态度不明的人物;刘泽清早就态度暧昧,和钱谦益眉来眼去的,这次掉他去安庆,未尝没有让黄得功见机行事的意思;至于刘泽清,这厮向来靠不住,当初拥立弘光皇帝的时候,他一开始是支持钱谦益他们的,直到自己用了手段,他才加入拥立弘光皇帝的行列之中。
“陛下,此时求稳为上。大军决战,绝非一日之事,若将江北抽调一空,谁来拱卫江北防线?这万一相持不下,女真人趁机南下,南京危矣。”
现在弘光也不想过分的反驳马士英,对于军事,他确实是外行。虽然马士英老了,胆子小了,可遍历封疆,对于军事自然是比他懂的多多了。能在现在大明遍地烽烟的时候,保持住江南一带的平静,这可是马士英实实在在的功劳。要知道江南的税赋比例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少,就算江南富庶,可要做到现在这幅样子,换个人根本就做不到。
现在弘光也想明白了,对于马士英,不但是自己依赖他,有他在自己的皇位才有保障。更是大明朝廷依赖马士英,没有马士英撑着,现在这南京的朝廷,只怕立时就垮了。他马士英根本不用举兵反叛,只要袖手旁观,啥都不管,朝廷立马运转不起来。为啥,因为整个江南的税收可在人家手上呢,换个人根本不灵,钱袋子、枪杆子都在马士英手中,不依赖他依赖谁?
马士英倒是想将财政上缴到朝廷手中,可除了马士英,谁又扛的起来?以江南一地支撑着整个朝廷的用度,还要养着大军,这入不敷出的财政谁能改变的了?这烫手山芋也没人去接,就连一向和马士英做对的钱谦益一党都不要,更不要说别人了。
看看马士英现在这幅疲惫的样子,弘光也是也默然无语:“此事你会同内阁定夺吧。”
出了皇宫,马士英的背影也给人几分更加苍老的味道,朝政糜烂至此,他也只有尽心而为了。他不怕左良玉,也不怕女真人,他现在害怕的内奸,朝廷中的内奸,即便他权倾朝野,可依然是举步维艰,这其中很多人‘帮忙’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可自己却不能对他们来硬的,奈何啊,奈何啊。
“爷爷,爷爷,这是大姐从福州给我们送来的,说是从番邦弄来的。叫咖啡,说是喝了能提神呢,爷爷您这么辛苦,多喝点。”
小孙子才八岁就知道孝敬了,一下马士英的心情也好了几分。又想到福州的孙女,这手中的苦的要死咖啡倒在其次了,自己那个孙女婿现在似乎做了不少自己都没有掌握到的事情,不得了啊。自己是不是该帮他一把呢?也是另一条退路,说不好以后还是保护马家的一条线呢。
可是朱慈煃他到底不是皇帝,要是做的不好,会有很多麻烦。今上会怎么想?马士英端着杯子一时愣在了那里。
一百二十章 占便宜
朱慈煃现在心情是不错的,随着水稻的丰收,台南、基隆、澎湖等地皆进入状态,大量新开垦的生田也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水稻真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热带地区,一年三熟。手中有粮,这心中自然就不慌了;盐场、煤矿、铁矿也逐步步入正轨,带给了朱慈煃丰厚的利益。
更高兴的是,军工厂也在基隆基本完工,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对于将军工厂建在基隆还是台南,当初萧无和徐艺涛也是经过一场争辩的。徐艺涛认为应该将军工厂放在台南,台南这里的统治基础最为稳固,也是全台最安全的地方,更是距离福州近,要问题出兵保护也方便。
可朱慈煃对这个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真是书生之见,最大的煤矿在基隆,钢铁厂也在基隆,军工厂却放到台南去?再说你徐艺涛那里知道以后是蒸汽动力船的时代,煤炭将在下一个时期成为最重要的原料,基隆的煤矿在,以后的蒸汽战舰要要停放在基隆的,有战舰与军队的保护,还怕什么?反正朱慈煃现在已经将基隆划成了军事区,原本在基隆的几千个老百姓全部被他迁到台北。
而军工厂,更是在大军环绕之下的保密之地,除了特别卫队,没有命令连保卫的士兵们都不能靠近,否则杀无赦。基隆南十里的这处无名山谷已经成了生人勿近的地方,戒备之森严,连只老鼠都进不来。
和西班牙人的谈判已经告一段落,西班牙帕斯奎尔特使无奈的放弃了菲律宾,只换的朱慈煃一个虚无的承诺,承诺与西班牙结盟,共同对付满刺加(马来西亚)和爪哇(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而他们最想要的通商却是一点没有眉目。
以往对于那些不开放通商的地方,他们是能拉就拉,能打就打,唬不住也吓死你。可这位大明亲王是软硬不吃,偏偏现在国内又不可能调集出多少力量来支援亚洲。在国人眼中,亚洲的问题是小问题,欧洲这边才是根本。这就注定了帕斯奎尔特使的憋屈,软弱的外交政策又遇到了强硬的外交对手,他又能怎么样?
“帕斯奎尔,这次回国,我们或许都要成为罪人了。”船舱之中,帕斯奎尔的副手巴卡普一口气喝干了一瓶葡萄酒,而后发着牢骚:“真是地狱,那个老头是撒旦派来的吗?我看他能不眠不休的说上三天,没有一句重复的,可就是没有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那个大明亲王更是傲慢,简直当我们不存在一样。遇上这么个强硬的对手,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回去还说不上受到什么处罚呢。”
“呵呵。”帕斯奎尔却笑了:“巴卡,你错了,这次回去,我们不但不会被处罚,还会得到奖赏,你想象不到的奖赏。”
看着巴卡普瞪的和牛眼一样的眼睛,帕斯奎尔不好意思的咳嗽了一下:“巴卡,这个事情说起来确实怪我,可你也知道你身边的那位可是郁金香的人,有他在,我实在不能和你提起这些秘密。”
“啊……”巴卡普低呼一声,他是副使,居然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可他和帕斯奎尔是多年的朋友同事,自然知道帕斯奎尔这么做必然有他的目的:“到底怎么回事?难道…………难道雪特和明人的冲突不是偶然的?”
“是的,这也是我的计划之一,那位明朝的传令官有多重使命,杀死雪特只是我和大明亲王之间的约定之一。”
巴卡普随即恍然大悟,他还奇怪呢,雪特平时多么低调谨慎的一个人,总象毒蛇一样的眼神让人看着发冷,这次怎么会在船上喝多了酒,众目睽睽之下还和明朝人发生了冲突,到最后被杀死,原来这都是套子啊:“这样做好吗?郁金香那边发难的话,可不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能顶得住的。”
“你担心什么,咱们上面也有公爵呢。这次我带回去的( 炎黄威风之南明帝国 http://www.xlawen.org/kan/3612/ )
对于他的说辞,高杰并不太感兴趣,朝廷大员和满清人有联系的也不在少数,何况是地方官员!劝他高杰投靠满清的人也不少,可惜这班人都小看自己了。我翻山鹞子是什么人?能和他们一样?至于徐定国这边,高杰也早就派人查过了,只是他心中另有计划,岂容越其杰左右?
“此事本帅自有定夺,越巡抚稍安勿躁。本帅已经给陛下上书,相信不日朝廷的旨意就到了。徐定国毕竟是一方总兵,没有朝廷的旨意我们也不能随意拿他不是!”
听的高杰打了一副官腔,越其杰就知道这家伙有别的心思了。朝廷?朝廷现在管的到这里?可他有不知道高杰的的心思,只能一边揣摩一边劝说。可惜高杰对于他的劝说是置之不理,对于高杰来说,手上的兵力才是最重要的,徐定国手下可也不是小猫三两只的,找机会把这些兵丁全部吞下才是高杰的目的,至于徐定国的死活又有什么关系。
可他也知道,徐定国在麾下的军队中有相当的影响力,要是来硬的,怕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没弄到多少军队,一个鱼死网破,自己还要付出一些代价。虽然自信可以轻松剿灭徐定国,但是自己的算盘可就打不响喽。
目下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胁迫徐定国带领麾下士兵随自己行动,这样一来,自己是他的上司,要做什么名正言顺。而将他的军队放到自己军中,还能容他翻起浪花来?
在接到徐定国在睢州城中摆宴为高杰接风洗尘的帖子之后,高杰考虑了一下也答应了下来。对于越其杰劝告他不要轻易进入睢州城中,他是嗤之以鼻的。自己大军难道是摆设?徐定国要是别有心思,想死不成!
随后高杰只带了三百亲兵入睢州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越其杰、陈潜夫无奈,也只有跟随而去。一场酒宴却是将高杰灌的酩酊大醉,酒宴上倒是没有什么异常。可到了半夜,却是伏兵杀出,高杰的亲兵毕竟人少,那里挡得住。
徐定国在府邸之中已经满头是汗了,这个时候高杰的生死是关键。他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声音都有些发颤:“冯先生,不会有什么差错吧,都这么一会了,还没有消息。”
“东翁莫急,兵凶之事嘛,你当有信心,我们安排的很周密,高杰跑不了。倒是东翁您,准备好了没有?”
徐定国镇定了一下才说到:“自然是准备好了,大功告成之后我便率部过黄河,投靠肃武亲王。”
“唉…………东翁且去,老朽老矣,已不负车马劳顿。”冯坤叹了口气,他做幕僚一辈子,缺德事自然是没少干,间接死在他手中人何曾少过。可这一次,事情太大了,外面高杰的大军近在咫尺。高杰一旦死在城中,那些红着眼的大兵还不把睢州人斩尽杀绝。
可惜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被徐定国的豪气震住了,当时徐定国是这么说的‘这些人是死是活干哦鸟事,有这一场功劳,日后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对于这位东翁,冯坤绝望了,他虽然不是什么好人,可徐定国这样的作为,实在是过了他的底限。为了一己荣华富贵,将朝廷一镇总兵杀死就罢了,可杀死之后却只想着投靠满清,完全不管百姓死活,这样的人,已经不值得自己继续为他效力了。
一听冯坤不在跟随自己,徐定国急忙挽留,冯坤对于他来说是智囊,多少事情是冯坤替他处理妥当的。冯坤却以上了年级为借口一直推脱,两人正在争执,外面有人来报,高杰授受,越其杰、陈潜夫于乱军之中不知所踪,高杰秦军斩杀殆尽,没有几个漏网的。
听的徐定国心中大定,哈哈大笑。冯坤却从怀中摸出一个小巧的酒壶:“恭喜东翁,大功告成。”说完自顾自的喝了一口。
对于冯坤独自喝酒的举动,徐定国也是不计较了:“哈哈,说的好,一切全靠冯老筹划。来人,备上酒菜,我与冯老同情。”
“不必了,东翁,您于我一家有大恩。冯某老朽,为东翁筹划一二,只是东翁。你我主仆之缘已尽,冯某有最后一事托福,还请东翁应允。”
徐定国听的如此,眼中凶光一暗,想起这些年冯坤给自己的筹划,不由有些心软,暂时将绑着冯坤的心思收起来:“冯老有什么话尽管说,我定不推辞。”
“东翁,冯某一生刁毒,害死不少人,从没想过能得善终。冯某家人已经安置,不必东翁费心。”说着说着,嘴角已经流出一道鲜血,可口中却不停:“冯某虽然刁,可死后却还想入祖坟。还请东翁在我死后,派人将我的尸骨送回绍兴老家。东翁自己速走,不必管我了,睢州百姓皆因我而死,冯某对不起他们,只有先走一…………。”
说着说着,身体一阵抽搐,倒在地上,在不说话。徐定国的人上前一查看:“大人,他自己服毒,他的酒里有毒。”
徐定国也是叹息,怪不得这家伙只顾自己喝酒呢,原来不是失礼,而是不想害死自己。可惜了这么一个好幕僚,唯一的遗愿是回乡入祖坟。那自己呢?一旦投降了满清,自己死后还能入祖坟么?罢了,生前荣华富贵重要,至于身后事,管不了那么多了。
“按照他的意思办,召集士卒,连夜启程,我们过黄河。”徐定国的话带着一阵阵阴风,让他手下人一阵寒意。
第二天,城外高杰的大军才知道高杰被害的消息,这下可是恼怒无比。愤怒的士兵们杀尽睢州,见人就杀,真真是鸡犬不留。可他们要寻找的正主徐定国没有找到,他们的将军高杰,也只剩下一具无头的尸体而已。
高杰死的倒是容易,可后面的事情就麻烦了。高杰一死,他麾下大军顿时群龙无首,只得回转徐州。离他最近的黄得功得到消息,不知在谁的鼓动之下,伸手想将高杰部并入自己军中。黄得功本就是江北四镇之中实力最强大的,要是让他吞了高杰的部署还了得?史可法得到消息也是急急赶到徐州主持大局。
高杰的部署和黄得功的人现在是箭拔弩张,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战的迹象。他史可法是江北督师,自然不能让这个情况出现,更不要说南京那边也来了消息,让他无论如何也要阻止黄得功得逞。有时候,史可法真是想一死了之,可他的把柄在钱谦益手上,对他的吩咐却只有遵从,也是痛苦无比。
不过在稳定江北局势的问题上,他倒也不想看到江北大乱,还是要他主持大局的。一来到高杰军中,史可法立即让高杰的儿子做了兴平世子,等年级大一点就袭了高杰的爵位。又立高杰的心腹李成栋为徐州总兵,辅佐高杰的儿子高凯。如此处理之下,也就可以了,在要做的多了,他也害怕引起军中的反弹。
可高杰的老婆邢氏怕自己的儿子太小,会被算计,被夺了地位。提出让自己的儿子拜史可法为干爹,这样她也就安心了。
徐州军营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帐篷之内,进来一个面貌平凡的汉子:“哥,为什么我们不趁机而动?多好的机会啊?”
“少胡说,小心隔墙有耳。”
“哥你放心,都安排好了的。”
“行了,少废话,这里闹得这么大,上面能不知道。有消息过来了,让我们继续潜着,日后有大用。”
“嘿嘿,哥你知道我刚才偷听史可法自言自语的说了些什么?”
“说说,反正你都是要报告的。”
“史可法说他是什么出身,高杰是流寇出身,高杰的儿子想拜他为义父,也配?哈哈,笑死我了,这史可法真是看不起人。他居然安排了高凯拜了江北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义父,真是浪费机会,多好的一个机会,他在江北这些时间了,都没进展,要是当了高凯的义父,把手伸进高家军还不容易,真不知道这人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
“好了,别废话了,人家是科班出身,和我们自然不同。你快点会史可法那边,别让人生疑。”送走了来人之后,这位主心中也乐开花了。别人不知道,他可知道,江北的王府暗棋不少,他也是有级别的人物。
江北监军太监高起潜,很好,这比自己等人出手掌握高杰军还方便。高起潜这个死太监早就王爷收买了,虽然王爷远在福州,可这收买太监还是他负责的,以往只看着大量的银钱和人手投入,他都心痛,可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也是让人意想不到。唉…………王爷到底是王爷,想的就是周到。
你说太监这种东西,有些时候还是很有用处的嘛。想着想着,他提笔写了密函,差人给福州送去,这真是史可法送到他手中的一个机会,不是天赐富贵是什么?
一百一十七章 两面
“督师,沛县阎尔梅怒气冲冲的走了,这…………”
史可法整了整自己的袖子,漫不经心的说到:“走便走了吧,他作为幕僚,连个有始有终的道理都不明白,都不来说一下,留之何用?”
“可这阎尔梅在士林中颇有名声,这样怕是会影响督师大人的名头。”
史可法也是叹息,他毕竟是官员,做了多年的官员,还能像年青时候一样?摇了摇头:“没什么,我与尔梅不过是意见不合,并不是私交出了问题。他到底是一介书生,还不知道这军国大事的难处!”
阎尔梅和史可法的争端也源于高杰部的处理方式,先是劝自己接受高杰的儿子当义子,自己没有允许。而后劝自己这个时候出手,控制住高杰的军队,又被自己否决;再提出,要整理军队北上抵抗满清,收复河南和山东,甚至整个北方,成就大业。
本来这最后一条建议也很令史可法心动,可惜的是,史可法并不想实施。首先他没有那个实力,他虽然名义上是江北督师,可江北四镇谁又真的听他的?高杰一死,他不是不想把高家军纳入手中,可纳入手中以后呢?其余三镇必然明枪暗箭的使出来了,更何况他的把柄在钱谦益手上,真要有了兵权,那不成了钱谦益手上的枪了?
史可法任江北督师两年多了,一直没有什么作为,不仅仅是江北四镇提防他,也是他自己不想去抓兵权。他知道钱谦益想废立皇帝,这事情他可不干,自古以来,废立皇帝者能留下好名声吗?皆是千古骂名。在抗拒不了钱谦益等人,他也只好消极怠工喽。
至于阎尔梅说的北伐,他也只能在心中想想。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北伐,要什么没什么,拿什么北伐?高叫几声我是史可法,那些士兵就会跟自己走?不可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后勤补给的保障很成问题。更何况朝廷多长时间没有给江北的士兵们发饷银了?也正因为这个,史可法对于很多士兵祸害地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要人家拼命却不给点甜头,那有那么好的事情?
朱慈煃在福州忽然接到了台湾军法处的消息,这个消息让朱慈煃很恶心。问题出在了那些高山土著身上,陈永华的计策与认真还是很有效的,现在大部分高山营寨已经归附。可还有一些狡猾的、和汉人接触比较早的高山部落出了问题。
这些部落往往是互通生息,没有军队就下山大肆劫掠,大军一到,立马退入山中,派人出来谈臣服。等军队离开了,继续下山劫掠,这些人的麻烦之处就在于他们熟悉地形,又互通生息,人数还不少,陈永华也不好采取太过分的手段,全台湾的高山人可都看着他呢。
这个事情也弄的陈永华是焦头烂额,新的移民在不断的到达,不少人没有死在长途跋涉上,却死在了高山人的屠刀之下,这也使得百姓之中颇有怨言。对于这事,朱慈煃自然也上心,这些移民是自己弄来的,要是连他们的生命都不能保证,自己就太没脸了。
思考了很久,朱慈煃还是觉得陈永华太软了一些。当初他和刘国轩之间的争端就是因为高山人,刘国轩认为应该强行将这些人迁下山,不迁的全部杀掉。他的想法虽然有些过了,不被读书人认可,才被陈子壮调回了福州。现下出了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办法。
密报中详细介绍了这些作乱的高山部落,都是和汉人接触比较久的部落,他们比较狡猾。知道朝廷对于他们一向比较优容,在加上明庭不理会台湾久了,他们更是肆无忌惮。他们是已经丧失了高山人美德的一群,却仪仗着整个高山人的名头未分作歹。
“赵先生,用强制手段如何?”
随口的一问,赵彦杰的脑袋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不可,不可。要这些顺服王道,定然需要以德行感化。岂不闻昔日之圣人………………”
朱慈煃皱皱眉头,打断赵彦杰的长篇大论:“停,别说什么以德服人,对于这些人是不适用的。这些都是和汉人接触比较多的,他们就是知道所谓的‘以德服人’才这么的有恃无恐,我决定,让这些人血债血偿。”
“殿下三思啊,刀兵一起,却是平添无数冤魂。”
“我自然知道打仗会死人,可你想想。我是大明的王爷,是这些移民的统治者,我所代表的是他们的利益,要是连他们的生命都不能保护,我又有何面目从他们那里征收税收?”唉…………封建官僚害死人啊。这朝廷大员说牧受一方,都是把百姓当成畜生放牧了,予取予求,至于他们的死活却不是很上心,自己能和这些人一样吗?
赵彦杰还要在劝,却被朱慈煃打断了:“不必了,我心意已决。发文书告诉陈永华,三个月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滚回家抱孩子去。”
“可是此时全台湾的高山部落都在观风,这个时候大起刀兵,不合适吧!”
“你怕什么,告诉陈永华,可以让已经归附的高山部落为先锋,给足他们赏赐,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是有劫掠杀害我的子民的,全部灭掉。俘虏都送去基隆煤矿,那里正需要大量的人手呢。”
赵彦杰一激灵,进入煤矿,那可是九死一生。王爷这样是不是太过了:“殿下,这是不是过了?难道不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改正?要是他们改正能将死去的人命还回来,就让他们改正。哼…………没有人能在屠杀我的子民之后还活的逍遥自在,你去办吧,告诉陈永华,三个月的解决时间,把活干的漂亮点,我给他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看来王爷真的是下决心,不过这事情嘛,换个角度看倒也不全是坏事。那些作乱的部落都是比较熟悉汉人的规则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壮的胆子,毕竟都是有家有业、有老有小的,震慑住他们,也是一种尝试,以后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嘛,以往朝廷对蛮夷确实太优厚了些,姑息养奸啊。或许这铁与血会让他们清醒一些。
一百一十八章 ‘好意’
九江,左良玉端坐行舟之中,不似在行军,更像是在郊游。现在他打着奉皇太子密诏入南京勤王,行军速度却是非常的慢,水陆大军并进,而路上也没有那个地方督抚有拦截他的实力,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不过这速度实在比乌龟快不了多少。
“大人,袁继咸袁大人到了。”
“请上来。”
九江知府袁继咸心中也是没底,这左良玉带着大军东进,据说所过之处有如蝗虫过境。这次就是舍了自己的脸面,委曲求全,也不管他提什么钱粮的要求,自己都答应,只要他不祸害九江就成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己就是没有什么功绩,好歹保百姓一方平安,也算他尽心了。
左良玉倒是没扯多少闲片,很快便一本正经的说到:“袁继咸接旨。”而后从袖中抽出一道密旨,便是他所谓的皇太子密旨。宣读而后邀请袁继咸同行,与他一起去南京。
听到左良玉的话,袁继咸心中咯噔一下,这一本正经,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好说啊,他与左良玉以往就认识,对他是有一定了解的。这个时候打官腔,这事情怕是有曲直。
这怕是要拿自己壮门面呢!毕竟这左良玉名声一向不好,这次的入京勤王,谁也拿不准他到底打什么主意,这下不是要拿自己当抢使吧。他左良玉大军所过之处,杀敌完全不成,祸害百姓倒是一个顶俩。而以左良玉的性格,怎么会有这份正义的心思?当年对闯贼作战之时,不过为了一点私怨,坐视朝廷大军败北,现在能有这么好心?
再说,他左良玉对崇祯先帝能有多少忠诚之心?这崇祯爷的皇太子闹的沸沸扬扬,真伪不辨,这密诏之说更是不靠谱。这位却好像真的一般,就是当年崇祯爷的圣旨他也没这么上心的时候。哼,你会打官腔,我就不会吗?
袁继咸并没有怎么犹豫:“左大人,若大军需要粮饷,本官自当全力提供。只是本官还需坐镇九江,安抚地方。军中讲究个帅不离位,这地方官员其实也是这样,实在放心不下地方政务啊。”
左良玉见袁继咸要拒绝,脸也冷了下来:“怎么?袁大人难道忘记了先帝的恩德?若非先帝提拔,你何来今日地位?如今皇太子遭遇不公,我们这些老臣岂有袖手的道理!”
“有左镇您这样的擎天保驾之臣就足够了,这大明还得靠您。本官德行浅薄,亦无兵马,如何能行此等大事,不能耽误了大人的大事。”
“袁大人,你真是忘记了先帝的恩德,可惜了先帝对你的抬爱,想想先帝才薨了多少时间?你一个读书人,却如此行事,不怕天下人耻笑么?”
这一说,袁继咸的书生脾气也上来了,他宦海沉浮不过数年,年青的锐气还没有丢失,当下也负气说到:“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左镇既有忠君之心,还希望您约束部下,少祸害百姓,便是社稷之福,也算不负先帝之恩。”
“中平,你还怕这旨意有假么?你我又不是初识,以我们的交情,我会害你吗?此事我为何不找别人,偏偏找你?这一路之上,想参与者甚多,你不过是一知府,我为何偏偏找你?”
袁继咸见这家伙转了话风,瞬间由公事变成私交,这事情怕就更不寻常了:“左公,多年前您对我有恩,若是私事,我定然帮忙。可此事关乎社稷,岂能草率。左公,这太子真伪不辨,您这就起兵实在草率了。如今天下不宁,您在行此事,社稷堪忧啊。左公,您若还念着昔日的交情,还请您平息兵戈。”
这袁继咸是软硬不吃,自己也不好真来硬的吧。要是别人也就罢了,可以往的交情还不错,自己和袁家的长辈也是颇有些交情,这个时候虽然是拿袁继咸当枪使,可事成之后呢?他袁家的富贵少的了吗?想富贵自然要冒些风险。我的身家性命都押上来了,你还有什么好怕的?
可这个时候左良玉却不能说明白这事情,他知道袁继咸的性子,一旦说的太明白了,他必然不会出面。其实说真的,想找人壮门面那容易的很,地方督抚随便抓一个,有的是手段让他们就范。可这一场富贵,却是不好送给别人,还是耐心说到:“中平,你放心,你若助我,则大事可成。而历来都是子承父业,先帝薨了,太子登基是理所当然的,可如今大权旁落,马士英误国,眼看先帝的基业就要落入旁人之手,我等如何安心?”
袁继咸沉默了一阵,要求亲眼看看那密旨。见他意动,也就将旨意交给他。随后又说:“现在太子处境,十分危险。太子有言,此事全为马士英老贼所为,当今圣上不过是他推出来的一个宗室傀儡而已。正是为了江山社稷,我才提兵入京,你多虑了。”
“也罢,我回去准备一下,我九江兵马不多,且武备松弛,还需整顿一下。”
见袁继咸答应了,左良玉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当夜他就得到消息,袁继咸一回九江,马上下令关闭城门,大军警戒,拒绝左良玉军入城。
这下可是把左良玉气坏了,这劝说他,想给他一场富贵,这家伙,好心当成驴肝肺。还关起城门,拒绝自己通过。虽然自己确实有拿袁继咸当枪使的意思,可这何尝不是给他送一场富贵。你要是不识抬举,拒绝了我,那也没什么,可却这样蔑视自己,真是欺人太甚了,真以为我不敢拿你怎么样吗?
左良玉是睚眦必报的性格,怎能咽的下这口气:“高江,你和张世勋联系的如何?”
“大人放心,早就办妥了。”
“好,你去行事吧,明日我要进九江。还有,袁继咸一定要生擒,不可伤害,明白吗?”
“遵命。”
张世勋虽然只是一个部将,可他在九江军中的威信却是头等的,他投靠了自己,九江的军队就更不是问题,本来就凭九江这点兵也不可能给自己造成什么麻烦,而有了他策应,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了。袁继咸,我看如何逃的出我的手掌心!
一百一十九章 发病
是夜,里应外合之下,袁继咸还在床上睡觉,就被几个大汉破门而入摁住了。总算是客气,没有把他捆起来,只是押送到九江城外,一路之上,袁继咸耳中听到的,只有百姓们的惨叫声与左良玉士兵的狂笑声。到了这个时候,袁继咸的脸色却是难得的平静,眼睛中没有了一丝的光彩。
九江,他治下的九江,到底还是遭受了这一场大劫,也不知道左良玉军队开走后,这里能剩下多少百姓。作孽啊,哀莫大于心死,现在的袁继咸已经存了死志,不过是为了见左良玉一面做一份最后能尽之事罢了。
当他看到左良玉的时候,也是奇怪了,怎么这左良玉的脸色看起来比自己的还难看?可惜不是发问的时候,也不是诉说友情的时候了:“左公,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我只有一个要求,还请左公约束士兵,给九江留点元气吧。”
左良玉面沉如水,并没有接袁继咸的话茬,只是喝到:“高江。”
“末将在。”
“城中是怎么回事?”
“这个…………大人,这不是惯例么,也约束不住。再说,几个百姓嘛,死就…………”
左良玉眉头一皱,打断高江的话,饱含着怒气的声音传了出来:“够了,本官让你入城是怎么说的?”
高江一下也慌了,的确,在进兵之前,左良玉专门交代过他,让他不许士兵胡来。可军中的情况就是这样,就凭他高江,还朕约束不住这些士兵。左良玉为何如此治军,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朝廷上的饷银本就一拖再拖,军中将领又是个个伸手,士兵们的粮饷得不到保证,那也只有激发他们的凶性才能有战斗力,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了。
“大人赎罪,标下办事不力,请大人惩治。”
左良玉有心杀了高江,可却不能这样,反弹太大了。袁继咸虽然重要,可军心更重要,没有袁继咸,自己照样去南京,夺富贵;可要是没有军队,那自己就等死吧:“哼,自己下去领五十军棍,传令各营收兵,擅自出营者斩,咳…………。”
“标下无能,还请大人不要生气。”高江也是说白话了,五十军棍,这其中的猫腻就多了去了。要是动真格的,二十棍就能将一个健壮的大汉生生打死。可只要打点好,留留手,五十棍子下来,过不两天他就能活蹦乱跳了。
左良玉却不是被气病的,九江百姓就是死光了也影响不到他的心志,他确实是病了。要不然他的脸色怎么会看起来比袁继咸的还难看?不过左良玉自己却清楚的很,这是陈年旧病,没有办法的,只有硬扛了。
见左良玉下令收兵,袁继咸最后的心思也放下了,也恢复了几分风度:“我替九江百姓谢谢左公。”
“罢了,此事确实是老夫对不起中平你,这些士兵散漫惯了,老夫没有盯住啊。罢了,罢了,什么都别说了,你且去休息,明日随老夫一同上京。”
这时候袁继咸却没有在反驳什么,只是按照左良玉的安排去了后舱休息。见袁继咸没有闹,左良玉也放心了,总算还会审时度势,知道现在由不得他了,早这样不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嘛。
可惜他的心还没放下多久,就得到禀报,袁继咸投水自尽了,幸好看得紧,及时救了起来,却虚弱的很,又不肯吃药,看起来也危险的很。听到这个消息,左良玉大怒,这小王八蛋太不识抬举了,一怒而起,就要亲自去查看。可刚起来还没迈出两步,左良玉喉头一甜,脑中晕厥,一头栽倒在地,吓坏了身边的人。
很多不知内情的人纷纷猜测,这袁继咸不会是左帅的私生子吧,要不然大帅平日在意过谁?怎么一听这袁继咸危险都急的吐血了。袁继咸不过是个小角色,要不是有隐情,左良玉会这么关心他?不过这事情也就敢在肚子里转转,谁也不敢说,左良玉杀人那也是果断的很。
九江江面上闹着这一出,南京城中,马士英是也愁白了头发。现在满清大军南下,左良玉东进,两路大军成了夹击之势。都是来势汹汹,这先顾那头都不合适。
总算这次弘光皇帝没有给自己捣乱,调黄得功、刘良佐部转进太平府,堵截左良玉大军。这位皇帝,其实心中也明白,复社钱谦益这些人和左良玉联系紧密,一旦左良玉进京,复社中人得了军队的支持,他的皇位怕是也保不住了。就算他现在这皇帝做的并不开心,可好歹也是皇帝,要是离开这张椅子,他可不想。
“皇上,江北四镇若全部调去对付左良玉虽然占据了优势,可北边呢,女真人的大军谁来应付?”
“四镇齐发,当可快速击败左贼,而后回师抵御女真人,岂不是好。”
马士英当即无语,皇帝老爷啊,你对军事是一窍不通,也别这样瞎指挥啊。左良玉的部队相当强悍,想一战而定是妄想。何况现在江北四镇中,除了黄得功部,其他三家也靠不住了。高杰已死,军中还处于半混乱状态,军中多了许多态度不明的人物;刘泽清早就态度暧昧,和钱谦益眉来眼去的,这次掉他去安庆,未尝没有让黄得功见机行事的意思;至于刘泽清,这厮向来靠不住,当初拥立弘光皇帝的时候,他一开始是支持钱谦益他们的,直到自己用了手段,他才加入拥立弘光皇帝的行列之中。
“陛下,此时求稳为上。大军决战,绝非一日之事,若将江北抽调一空,谁来拱卫江北防线?这万一相持不下,女真人趁机南下,南京危矣。”
现在弘光也不想过分的反驳马士英,对于军事,他确实是外行。虽然马士英老了,胆子小了,可遍历封疆,对于军事自然是比他懂的多多了。能在现在大明遍地烽烟的时候,保持住江南一带的平静,这可是马士英实实在在的功劳。要知道江南的税赋比例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少,就算江南富庶,可要做到现在这幅样子,换个人根本就做不到。
现在弘光也想明白了,对于马士英,不但是自己依赖他,有他在自己的皇位才有保障。更是大明朝廷依赖马士英,没有马士英撑着,现在这南京的朝廷,只怕立时就垮了。他马士英根本不用举兵反叛,只要袖手旁观,啥都不管,朝廷立马运转不起来。为啥,因为整个江南的税收可在人家手上呢,换个人根本不灵,钱袋子、枪杆子都在马士英手中,不依赖他依赖谁?
马士英倒是想将财政上缴到朝廷手中,可除了马士英,谁又扛的起来?以江南一地支撑着整个朝廷的用度,还要养着大军,这入不敷出的财政谁能改变的了?这烫手山芋也没人去接,就连一向和马士英做对的钱谦益一党都不要,更不要说别人了。
看看马士英现在这幅疲惫的样子,弘光也是也默然无语:“此事你会同内阁定夺吧。”
出了皇宫,马士英的背影也给人几分更加苍老的味道,朝政糜烂至此,他也只有尽心而为了。他不怕左良玉,也不怕女真人,他现在害怕的内奸,朝廷中的内奸,即便他权倾朝野,可依然是举步维艰,这其中很多人‘帮忙’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可自己却不能对他们来硬的,奈何啊,奈何啊。
“爷爷,爷爷,这是大姐从福州给我们送来的,说是从番邦弄来的。叫咖啡,说是喝了能提神呢,爷爷您这么辛苦,多喝点。”
小孙子才八岁就知道孝敬了,一下马士英的心情也好了几分。又想到福州的孙女,这手中的苦的要死咖啡倒在其次了,自己那个孙女婿现在似乎做了不少自己都没有掌握到的事情,不得了啊。自己是不是该帮他一把呢?也是另一条退路,说不好以后还是保护马家的一条线呢。
可是朱慈煃他到底不是皇帝,要是做的不好,会有很多麻烦。今上会怎么想?马士英端着杯子一时愣在了那里。
一百二十章 占便宜
朱慈煃现在心情是不错的,随着水稻的丰收,台南、基隆、澎湖等地皆进入状态,大量新开垦的生田也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水稻真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热带地区,一年三熟。手中有粮,这心中自然就不慌了;盐场、煤矿、铁矿也逐步步入正轨,带给了朱慈煃丰厚的利益。
更高兴的是,军工厂也在基隆基本完工,随时可以投入使用。对于将军工厂建在基隆还是台南,当初萧无和徐艺涛也是经过一场争辩的。徐艺涛认为应该将军工厂放在台南,台南这里的统治基础最为稳固,也是全台最安全的地方,更是距离福州近,要问题出兵保护也方便。
可朱慈煃对这个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真是书生之见,最大的煤矿在基隆,钢铁厂也在基隆,军工厂却放到台南去?再说你徐艺涛那里知道以后是蒸汽动力船的时代,煤炭将在下一个时期成为最重要的原料,基隆的煤矿在,以后的蒸汽战舰要要停放在基隆的,有战舰与军队的保护,还怕什么?反正朱慈煃现在已经将基隆划成了军事区,原本在基隆的几千个老百姓全部被他迁到台北。
而军工厂,更是在大军环绕之下的保密之地,除了特别卫队,没有命令连保卫的士兵们都不能靠近,否则杀无赦。基隆南十里的这处无名山谷已经成了生人勿近的地方,戒备之森严,连只老鼠都进不来。
和西班牙人的谈判已经告一段落,西班牙帕斯奎尔特使无奈的放弃了菲律宾,只换的朱慈煃一个虚无的承诺,承诺与西班牙结盟,共同对付满刺加(马来西亚)和爪哇(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而他们最想要的通商却是一点没有眉目。
以往对于那些不开放通商的地方,他们是能拉就拉,能打就打,唬不住也吓死你。可这位大明亲王是软硬不吃,偏偏现在国内又不可能调集出多少力量来支援亚洲。在国人眼中,亚洲的问题是小问题,欧洲这边才是根本。这就注定了帕斯奎尔特使的憋屈,软弱的外交政策又遇到了强硬的外交对手,他又能怎么样?
“帕斯奎尔,这次回国,我们或许都要成为罪人了。”船舱之中,帕斯奎尔的副手巴卡普一口气喝干了一瓶葡萄酒,而后发着牢骚:“真是地狱,那个老头是撒旦派来的吗?我看他能不眠不休的说上三天,没有一句重复的,可就是没有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那个大明亲王更是傲慢,简直当我们不存在一样。遇上这么个强硬的对手,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回去还说不上受到什么处罚呢。”
“呵呵。”帕斯奎尔却笑了:“巴卡,你错了,这次回去,我们不但不会被处罚,还会得到奖赏,你想象不到的奖赏。”
看着巴卡普瞪的和牛眼一样的眼睛,帕斯奎尔不好意思的咳嗽了一下:“巴卡,这个事情说起来确实怪我,可你也知道你身边的那位可是郁金香的人,有他在,我实在不能和你提起这些秘密。”
“啊……”巴卡普低呼一声,他是副使,居然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可他和帕斯奎尔是多年的朋友同事,自然知道帕斯奎尔这么做必然有他的目的:“到底怎么回事?难道…………难道雪特和明人的冲突不是偶然的?”
“是的,这也是我的计划之一,那位明朝的传令官有多重使命,杀死雪特只是我和大明亲王之间的约定之一。”
巴卡普随即恍然大悟,他还奇怪呢,雪特平时多么低调谨慎的一个人,总象毒蛇一样的眼神让人看着发冷,这次怎么会在船上喝多了酒,众目睽睽之下还和明朝人发生了冲突,到最后被杀死,原来这都是套子啊:“这样做好吗?郁金香那边发难的话,可不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能顶得住的。”
“你担心什么,咱们上面也有公爵呢。这次我带回去的( 炎黄威风之南明帝国 http://www.xlawen.org/kan/3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