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第 42 部分阅读

第 42 部分阅读

    机也首次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于1958年开始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在其诞生之初的60年代,强—5型对地强击机的性能既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曾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一度是中国军工炙手可热的产品。但在国外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强—5型对地强击机性能很快落伍了。在几次与英国、意大利等国合作改进的计划先后受挫之后,强—5型对地强击机一度成为了中国空军和海航的“鸡肋”。

    但在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造价偏高,生产速度一时难以满足换装速度的前提下,中国空军对强—5型对地强击机予以不断的改进,使之能继续发挥“余热”。此次投入战斗的强—5型对地强击机属于洪都飞机制造公司的最近改进型—强—5E/F型对地强击机。

    除了改装新型电子设备之外,强—5E型对地强击机外挂点由其初级改进型的10个减少到7个。其靠近翼尖的2个挂架上,可以挂2枚国产LS-500J激光制导炸弹。强-5F型对地强击机则是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指挥型战机,长约2米的激光目标指示吊舱半埋入于机腹之中。用于可为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空中平台提供攻击目标时所需的指示和目标照射。

    1个该吊舱可以同时指挥4个空中攻击平台。在实战中,强—5E/F型对地强击机采取类似于苏-27/苏-30战斗机的搭配模式,由4架强-5E对地强击机在1架强-5F对地强击机的指挥下协同作战。

    而事实证明敢于如此大规模的出动装甲集群发动反击,马亨德拉中将也早已充分的考虑到了中国军队所掌握的制空权。强渡吉打河的印度陆军的四路混成装甲突击集群,均配备有完备的地对空火力掩护。除了集中了印度陆军第4、第24机械化步兵师及第9独立装甲旅所属的所有机动防空火力混合编组成多个防空火力集群掩护装甲部队突进之外,还从槟榔屿要塞配属的防空旅中借调数个远程地对空导弹营在前沿展开,架起了印度陆军前进地域的“战场保护伞”。

    在亚罗士打地区集结的过程中,印度陆军便开始遭到携带有"雷石"-6型制导滑翔炸弹的中国空军歼-11型、歼-10型战斗机及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群不间断的空中打击。但是在大量的战场伪装和印度装甲兵的战场维修保障之下,印度装甲部队仍然顺利的完成了从集结到编组的战役展开工作。

    马亨德拉中将可以投入反攻的装甲集群拥有制T-72M1/T-90C型主战坦克320辆,各型步兵战车及装甲输送车760辆,加上各型火炮和防空武器。印度陆军将由上千辆各型车辆拥挤在吉打河两岸的出击阵地上,如果仅仅简单的将部队这样投入战斗,那显然将是一场灾难。

    印度陆军不得不将每一路投入战场的混成装甲突击集群再分成数个到数十个不等的小集群以躲避中国军队的空中打击。这些小集群包括以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主编组的攻击楔子,有以自行火炮和装甲运输车为主编组的支援梯队,以及装备有俄制“通古斯卡M-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和S-9“灯笼裤”地空导弹的机动防空部队。

    当印度陆军的装甲集群奋涌着离开亚罗士打的集结区域,开始向北的狂飙突进之后。在接触到中国陆军主力之前,他们仍将面临数轮的空中打击。

    东路印度突击集群是印度陆军四路混成装甲突击集群兵力最为雄厚的,根据战场上传来的相关情报,马亨德拉中将相信在战场东部—吉打河上游地区,存在着一个中国陆军的防御漏洞。那里是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下属两个主力师—第37师和第149师之间的防御结合部。

    为了顺利突破这一地域,形成对中国陆军第37摩托化步兵师的侧翼迂回,马亨德拉中将从印度陆军第9独立装甲旅中抽调了2个装甲营和1个中型火炮团加强东路突击集群的突击力量。此刻4个由30辆以上的T-72M1/T-90C型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主编组的攻击楔子,展开60公里以上的攻击正面在吉干平原之上全速飞驰着。在漫天飞舞的烟尘之后,是3个支援梯队的装甲车队以及2个防空火力集群。

    “空袭!中国人的攻击机群4点钟方向突入。”随着防空火力集群对空警戒雷达的告警,印度陆军的各种机动防空火力迅速对逼近的空中威胁作出反应。6辆高大的“通古斯卡M-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在保持着高速行进的同时,炮塔转向威胁逼近的方向。在炮塔两侧各装有2门30毫米速射高炮,在速射高炮下方装有一部四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共装8枚“萨姆”—19防空导弹。印度陆军自信这些来自俄罗斯的野战防空系统可以轻易的挫败中国人的近距离攻击。

    但是他们错了,5架强—5E/F型对地强击机组成的攻击队型在“通古斯卡M-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所携带的”萨姆”—19防空导弹最大射程10公里之外,便先敌开火,在强-5F对地强击机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指引下,4架强—5E型对地强击机在1分钟之内迅速投下8枚最大射程为12公里的中国产LS-500J激光制导炸弹,随后便转向爬升,脱离战场。而在印度陆军的突击集群中8个装甲目标则被同时摧毁。

    这样的场景一而再的出现在印度陆军各突击集群的前进道路之上,虽然他们也击落了近十架中国空军的来袭战机,但相对于自身的损失来说。这样的战绩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损失了近30%的装甲突击力量之后,印度军队终于遭遇到了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第一场遭遇战爆发在印度陆军的东路突击集群摩托化行进6个小时之后。黄昏的夕阳下,印度的装甲兵兴奋的发现了从对面扬起的漫天烟尘。

    抵达战场的这支中国陆军装甲部队是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属坦克旅的先头部队。作为1个摩托化步兵师,中国陆军第37师虽然在战前强化了现有装备。但是其所拥有的装甲突击力量仍仅限于师属装甲团以及配属给各摩步团的轮式坦克歼击车。所以第37摩托化步兵师师长廖熙洪大校不得不借用军属坦克旅以阻击兵力强大的印度陆军东路突击集群。

    第三十四章:破其卫城(五)

    在亚罗士打以北的正面战场上,中印两军虽然都猬集了重兵,围绕着亚罗士打的门户—小城丹让的控制权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但是显然在双方针锋相对的正面搏杀中,两军不愿意在这片胶着的战场上,消耗自己的装甲集群。唱主角的仍然是远程炮火和步兵。

    在战场的西侧是不利于装甲部队通行的狭窄海滨通道,所以印度陆军西路突击集群只是马亨德拉中将的一支佯动的疑兵。这支仅仅拥有40辆的俄制T-72M1主战坦克的印度陆军西路突击集群仅仅在战线上前进了20公里,便遭到了中国军队空地联合火力的迎头痛击。

    真正的激战爆发在东线战场之上,中印两军都希望在这片开阔的战场上一举击溃对方的装甲突击力量,打开突破口,利用装甲部队的高机动性形成穿插和迂回迫使对方正面防线全线崩溃。

    2008年1月17日下午4点整,在亚罗士打东北60公里的小镇亚森,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属装甲旅与印度陆军东路混成突击集群之间,爆发了中印两国陆军开战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场装甲遭遇战。

    实际上自中午12点以来,在吉打河以北纵横数百公里的广袤战场上便已经是万炮齐鸣,双方的远程支援炮火喷射出无数卷着烈焰的火球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天空中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暴虐的火龙飞舞在吉打平原之上。此起彼落不时响起的巨大的爆炸声汇成一曲钢铁与意志、火焰和热血的交响乐。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属装甲旅主力部队于下午2点整抵达预定出发位置,在中国陆军第37摩托化步兵师的东侧迅速展开,装甲旅所属战斗突击集群开始向南突击。而装甲旅各直属部队则与前锋部队保持10公里左右的距离跟随前进。装甲旅火力支援部队的1个榴弹炮营、1个火箭炮营和1个防空营则被分别配属给装甲营,以便于更为灵活的提供战场支援。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直属装甲旅的战斗突击集群编有1个侦察营、1个机械化步兵营、3个装甲营以及若干火力支援单位,总兵力约2500人左右。装备有96式主战坦克120辆、86式步兵战车122辆,90式履带装甲输送车60辆。为了加强这支铁甲雄师的突击力量,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直属陆军航空兵团将配合他们的地面突击行动。

    在部队行进的头1个小时内,由于划定给第13集团军直属装甲旅突破地域—第37师和第149师之间的防御结合部正面仅20公里宽,所以战斗突击集群只能按照侦察营、装甲1营、2营、3营、机步营的顺序排成纵队进入战场。直到进入战区之后才重新编组为由先锋和左右两翼组成的三角队型前进。

    具体的部署为:军直属陆军航空兵团派出1个攻击直升机营,担任整个正面的警戒任务,装甲第1营位于的正面先锋的位置,第2营和第3营分别负责左右两翼,机步营担任预备队。

    装甲1营无疑是全旅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该团下辖3个坦克连、3个机步连以及3个炮兵连以外,旅部还将旅直属炮兵部队中的1个榴弹炮连、旅直属工兵中队(编有地爆,舟桥,筑城,防化,喷火等分队)配备给装甲1营使用。

    为了配合己方装甲部队的行动,中印两国陆军的电子战部队均全力以赴的对战场上敌方的侦察和通讯系统实施干扰。特别是印度陆军,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更是只能在电子战方向进行强化配置一时间战场上双方一线部队的联络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单向的透明几乎难以实现。而密集的地对空火力也抑制了双方无人机的侦察效果,战场重新被迷雾所笼罩着。

    装甲1营被迫将前进队型调整为菱形,正面宽约10公里,坦克1连和机步1连担任先锋,左翼是机步2连,右翼是机步3连。在坦克1连和机步1连的前方数十公里初是营直属侦察分队,正后方5公里处是后续跟进的坦克2连和坦克3连。

    菱形队列被认为是最适合搜索前进的,装甲1营的兵力被平均的分配到菱形的4个顶点上,因此无论是在哪个方向上遭遇到印度军队的攻击,都可以迅速得到两翼的火力支援。

    而旅直属炮兵部队配备给装甲1营的榴弹炮连(装备有8门PLZ4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正被部署在菱形队列的中央,负责向前进中的各连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营部及保障修理分队,通信分队则紧随着榴弹炮连一共行进。

    在2个小时行进了40公里之后,左翼的机步2连率先发现了连级规模的印度陆军装甲部队。在闻讯赶来的军直属陆军航空兵团的直—9D型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支援下,全连迅速投入战斗。但事实证明这只是隶属于印度陆军第9独立装甲旅的装甲侦察连,所装备的俄制BRDM-2装甲侦察车虽然经过了火力升级,但新型手动控制的M1炮塔上所装备的1挺14.5毫米机枪和1挺7.62毫米机枪显然仍不足以抗衡步兵战车。

    虽然这场小规模的战斗并不精彩,但是却传递给了中国装甲兵一个最明确不过的信号,敌人的主力就在附近。就在机步2连忙于对俘虏的突击审讯之际,担任全营前锋的坦克1连和机步1连已经接近了小镇亚森。

    下午4点整,机步1连第1排的3辆86式步兵战车率先在亚森西北处遭遇了印度陆军的装甲部队。通过昼夜合一的微光夜视瞄准镜中国陆军在3公里范围内发现多个装甲目标,在向坦克1连报告发现印度陆军的坦克部队之后,全连的10辆86式步兵战车迅速展开,用所携带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来打击重型装甲目标。

    作为86式步兵战车的“撒手锏”武器,红箭-73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可达3 000米,破甲威力达150毫米/65度,穿透率达90%。唯一的缺点是在使用导弹射击时,炮长要将火炮抬高到接近最大射角的位置,导弹发射后用火炮瞄准镜瞄准目标,使用导弹控制盒控制导弹,修正弹道,直到命中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步兵战车需要保持对导弹的控制。

    “正面发现印度陆军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 机步1连1排尚不知道他们已经遭遇到了印度陆军东路混成突击集群的主力。密密麻麻的印度陆军的装甲战车仿佛从地下冒出来一样,突然出现在各个方向上。位于左翼的2排也同时发现了正面和右翼均出现了大量敌装甲战斗车辆,距离逐渐接近到2公里之内。2排的3辆86式步兵战车迅速陷入了来自于正面和右翼的猛烈火力打击之下。

    1辆中国陆军的86式步兵战车所发射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准确的摧毁了1辆印度陆军的BMP-2步兵战车,正当他正要退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时,却被一枚T-90C型主战坦克所射来的炮弹正面击中。

    “2号车中弹了,卫生员、卫生员。”目击战友中弹的其他战车几乎同时在无线电中高叫起来。机步1连一边有自身的火力阻击着印度陆军的冲击,一边选择土坎等隐蔽地形停车,让车载的机械化步兵班下车投入战斗。

    左、右载员舱的靠车门乘坐的步兵首先打开左、右车门,其他载员分别从左、右两门跃出,向战车两侧隐蔽前出,使用单兵火箭筒向车体两侧或前方射击,歼灭近距离装甲目标,班长兼车长则在车上负责指挥全班(全车)的战斗。

    虽然在机械化步兵的火力支援下,数辆印度陆军的T-90C型主战坦克在300米的近距离内被摧毁。但是危机并没有解除,印度陆军坦克的直射炮火不停的在机步1连的队列中爆炸。而机步1连86式步兵战车所携带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已经告窘,而印度陆军的坦克仍不停的涌来。

    又1辆86式步兵战车的炮塔被印度陆军的炮火击毁,燃烧的战车中受伤的车组成员互相搀扶着撤出。就在机步1连的抵抗即将崩溃之际。坦克1连的10辆96式主战坦克排成整齐的箭镞状队型从左翼突入。

    “目标T-90,全连自由开火。” 96式主战坦克的炮手们迅速调整炮口瞄准出现的印度坦克,随着按动的火炮击发电钮,一发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如离弦之箭穿入印度陆军T-90C型主战坦克的车体,被击中的T-90C型主战坦克内的油气混合物被瞬间引燃,殉爆炮塔吊篮旋转式自动装弹机内的弹药,随着T-90C型主战坦克上冒出的一阵黑烟,伴随着一声巨响T-90C型主战坦克的炮塔被炸飞了好远。

    而96式主战坦克车内,125毫米火炮巨大的后坐力中随着穿甲弹弹壳“当啷”一声落入回收箱内,装填手迅速再度装填入又1枚脱壳穿甲弹,瞄准下一个目标。

    激烈的坦克战在小镇亚森周遍全面展开,中印两国的装甲战车不断赶赴战场。主战坦克的直射火力和反坦克导弹在空气中往来穿梭,小镇亚森宛如一个巨大的搅拌机不停的绞碎着双方填入的装甲力量和血肉生命。

    而两国空军此刻也全力支援地面部队的行动,与中国的同行们相比印度空军的对地支援行动显得更为悲壮。2架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低空突入战场,面对中国陆军的防空火力投下数枚低阻反装甲子母弹。而在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转向爬升之际,2架中国陆军新型战机的阴影突然投影在他们的上空。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一)

    对于俄—印联合战斗机中队“方块-”的绝不多数飞行员来说,过去的几周将是他们终身难忘的记忆,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活着离开。参战之初的一往无前,首战当日便击落20架各式战机,己方仅战损1架辉煌战绩,曾缔造了世界空军战史上一个新的神话。

    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这种“方块-”中队纵横天空的单方面的优势正逐渐被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的中国空军所破解。虽然每次出击仍能有所斩获,但是德那巴汗和所有“方块-”中队飞行员却仍明显的感觉到战场的气氛正发生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变化。

    中国人显然没有被它们所装备的苏-35型战斗机优异的性能所吓倒,只要发生遭遇中国飞行员都会勇敢的迎上来,无论他们驾驶着的是先进的苏-30MKK、歼-11/B型重型全天候战机、歼-10型轻型制空战斗机,还是老旧的歼-7、歼-8型战斗机,甚至是只具备空战能力的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

    对于中国空军所装备的各种战机中,最令“方块-”中队的飞行员害怕的并非是苏-30MKK、歼-11/B型重型战机,因为无论是德那巴汗还是来自俄罗斯的飞行员都早已熟悉了苏-27系列战机的基本性能和战术动作,在俄罗斯空军的战术中心中他们每人都会有近千次模拟对抗记录,发现、接触、周旋、摆脱或者击落所有的可能都早已在模拟飞行中被一再重复。

    中国自行研制的歼-10型战斗机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在高性能预警机的支援下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完全具备与苏-35型战斗机正面对抗的能力,但是在迎头攻击之中,“方块-”中队所装备的苏-35型战斗机无所畏惧。当双方在相距100公里处开始冲刺由前半球发动攻击,在短暂的150秒之内双方的战机便将交错而过。

    凭借着机载雷达的优势苏-35型战斗机可以先于歼-10型战斗机开火,虽然歼10型战斗机此后同样发射中距离对空导弹,但是为躲避苏-35型战斗机先射先至的俄制R-77型中距对空导弹,歼-10型战斗机的飞行员不得不进行规避导弹的大范围机动,使得自身发射的中距空空弹在初段和中段可能失去火控雷达系统的导引,造成脱靶,尽失先机。

    而当双方的战机在摆脱了彼此的中距离对空导弹的攻击之后,快速缩短的距离将令空战进入近距格斗阶段,由于做规避导弹机动势必会损失速度或高度,发动机上的差距将令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处于不利地位。

    无论是头盔瞄准具还是性能一流的近距离格斗对空导弹,随控布局和矢量发动机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与苏-35型战斗机之间巨大的代差。在一连串的缠斗之中,歼-10型战斗机将无可避免的被苏-35型战斗机击落在战区的天空。

    在几次小规模的对抗之中,“方块-”中队多次在近距离格斗之中轻松取胜,俄罗斯飞行员甚至在私底下评论说:1架苏-35型战斗机可以轻松压倒2架歼-10型战斗机,2架苏-35型战斗机可以对抗1个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8机编队。

    但是如同世界空军战史上的所有对抗一样,正确的战术往往可以弥补战机性能上的差距。在一次突击中国军队部署在缅甸沿海岛群电子侦察基地的行动中,“方块-”中队便遭遇了开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对于印度而言中国军事在缅甸地区的军事存在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最大的并单单是位于缅甸南部丹老群岛的大型军事基地,中国海军建立在孟加拉湾大可可岛上和安达曼海亚历山大海峡的海军侦听站,以及缅甸北部曼昂岛上的被动雷达阵地同样令印度远东战区感觉如鲠在喉。

    这些中国侦听站所扼住的重要地缘战略位置,使得印度在安达曼海—尼科巴群岛的任何军事行动,坚德布尔海上导弹试验场以及印度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任何活动都尽在中国掌握之中。

    更可怕的是,位于缅甸北部的这些电子侦察阵地仅仅是中国在东南亚巨大情报网络的一个触角而已。位于缅甸南部特拉塞利姆沿海阿恰布和勃生港的侦听网设备先进更为先进,使中国的电子侦察可以涵盖整个印度洋东部。印度远东战区的举手投足几乎都在中国人的眼皮子底下。

    中印正式交锋之后,印度远东战区并非没有想过组织一支强大的海上突击力量一举荡平中国人在缅甸沿海这些耳目。但是面对由中国制导弹艇编队和数量不明的岸舰导弹组成的缅甸近海防御力量。除非印度海军愿意从吃紧的一线战场抽调出1个航母战斗群,否则由老旧的水面舰艇发起的进攻将是会是一场灾难。

    而在“方块-”中队投入战斗之后,为了保证这些精锐战机出击时的隐秘性和安全,摧毁中国在缅甸沿海的电子侦察基地显得更为迫切。在中印两国海空军在马六甲激战的同时,在缅甸沿海小规模的冲突和摩擦也逾演逾烈。

    2008年1月7日,印度海军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要塞守备舰队出动1艘17型“尼尔吉里”级护卫舰和2艘“苏坎亚”级巡逻护卫舰以“误入”的名义深入缅甸北部领海数十海里,这无疑是一次战略的试探。

    特别是2艘“苏坎亚”级护卫舰的出动更引起了中缅两国的警觉,印度海军“苏坎亚”级护卫舰不过是韩国“蔚山”级护卫舰的印度版,战斗力不强大。印度海军一度将其用于沿海巡逻缉私。但是作为近年来印度海军发展海基核力量计划的一部分,“苏坎亚”级护卫舰被率先改成了印度海军SS350海军改进型“长弓”海基弹道导弹的发身平台。

    在每艘“苏坎亚”级护卫舰舰艉的直升机甲板上都加装有采用液压稳定的轨道固定平台,使得直升机甲板变成了“长弓”海基弹道导弹的发射台。舰上直升机库则被改进为两枚备有导弹的弹药库。战前印度海军将6艘“苏坎亚”级护卫舰中的5艘配属给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要塞守备舰队其寓意不言自名。

    而能够能够搭载3架轻型舰载直升机的“尼尔吉里”级护卫舰强大的火力不仅可以担任出色的护航舰艇,更可以依靠舰载卡-31预警直升机和IPN集中式作战指挥系统担任整次突袭行动的指挥舰。

    一旦进入预定发射海域,这支看似不起眼的小舰队却可以发挥巨大的舰对地攻击能力,2艘“苏坎亚”级护卫舰能在短时间内向缅甸沿海的中国军事基地投射6枚可携带1吨的常规战斗部的“长弓”海基弹道导弹。

    面对印度海军的挑衅,缅甸军政府立即给予了正面的回应。隶属于缅甸海军若开海军区的2艘小型护卫舰—“杨岱昂”号和“杨基昂”号火速从实兑军港拔锚起航,赶往预定海域实施拦截。

    虽然缅甸拥有1930公里的海岸线,但是这个国家的海军更象一支江河巡逻队和海关缉私力量,除了负责在内陆航道巡逻行动之外,缅甸海军仅能胜任一些打击禁运品走私渔业保护等活动。缺乏现代化大型舰艇使得缅甸海军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的近海岸的作战能力有限。

    此次派出的“杨岱昂”号和“杨基昂”号均是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古董级火炮护卫舰,其蹒跚着航行轨迹令印度海军的士兵轻松的以为:所谓海战不过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戮而已。

    但就在印度海军的注意力为缅甸海军的2艘小型护卫舰所吸引之际,却没有人注意到距离印度海军舰队180公里以外的孟加拉湾的近海海域内数十艘缅甸渔民的渔船正在一片没有鱼汛的海区内投网。而在这些与海洋搏杀而求生存的破旧渔船之中,4艘外观整洁的蓝白色涂装的小型双体穿浪船也混杂在其中。缅甸的渔民们丝毫不畏惧这些外型冷漠的舰艇,但当这些双体穿浪船缓缓打开舰身后部的四联装导弹发射架时,他们还是习惯的捂住双耳。

    “导弹来袭!导弹来袭!”正当印度海军的“尼尔吉里”级护卫舰“席瓦利克”号正准备放飞所搭载的LH轻型直升机,以其所的携带的射程达40公里的“海上大鸥”型空对舰导弹来解决那两艘缅甸海军的古董之际,十余枚来袭反舰导弹的信号却出现在了它的雷达屏幕上。虽然这些导弹只是以0.9马赫的亚音速飞来,但如此密集的数量也足以突破“席瓦利克”号所装备的S-N-9舰空导弹可怜的点防空网。

    当天晚间缅甸军政府的大宣传媒体所全力报道,缅甸海军在孟加拉湾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杨岱昂”号和“杨基昂”号在海战中勇敢的击沉了来犯的3艘印度海军的舰艇。而真正的凶手:中国海军的4艘022型双体穿浪隐形导弹艇则依旧在晚归的渔船掩护下,返回了其位于大可可岛的临时锚地。

    1月7日海战离奇的结果,深深的刺痛了印度海军的自尊心,但也告诉印度远东军区一个铁一般的现实,看似空虚的缅甸沿海却在时刻得到中国海军的守护。要想摧毁中国在缅甸的电子基地,印度必须另想办法。经过了2天的准备,印度空军承担了这一任务,但却酿成了一场被称为“印度空军历史上最黑暗之夜”的惨剧。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二)

    2008年1月9日的夜晚,初升的明月照耀着一片蔚蓝的安达曼海之上。也照耀着星罗棋布的海上要塞群—印属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坐落于群岛之上的各大印度空军野战机场之上,印度空军的地勤人员正忙碌的进行着印度最精锐战机群出击前最后的整备工作。

    早已准备就绪的印度和俄罗斯空军飞行员们,踏着坚定的脚步走向各自的战机,今夜印度远东战区将会出动其所配备的所有精锐战机,突击中国军队部署于缅甸北部沿海的电子侦察基地和海空军基地。虽然这一次的行动中投入的战机数量已不足以与当日针对东盟各国的“因陀罗之雷”突袭行动相提并论,但是在这次行动中使用的战机却几乎集中了印度空军所有的精锐。

    印度空军将投入装备有苏-30 MKI型战斗机的第24战斗机中队“鹰”、第30战斗机中队“水牛”的所有剩余战斗力,这两支昔日号称印度空军“三剑客”的皇牌中队在与中国空军连续多日的激烈对抗之中早已被打断了脊梁,在今夜的突击之中,他们只是跑龙套的陪角。

    担任主攻任务的将是装备着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的印度海军航空兵第158“海蛇”攻击机中队、刚刚抵达战场的印度空军第223攻击机中队以及俄-印联合组建“方块-”中队。除了大量的实战机型之外,印度空军还将出动3架-50I型空中预警机、2架6架伊尔一78空中加油机以及多架其他辅助战机全力投入此次代号为“摩揭陀”的突袭行动之中。

    “今夜将会注定是一个铭记于历史的夜晚!”作为一名印度空军高级指挥官,此刻印度远东战区总指挥普拉什中将正默默的注视着自己眼前的电子屏幕,低声的说道。虽然已经与强大的中国空军交手多次了,双方的损失也大致相当。但是印度空军的行动却一直处于被动防御之中,今夜印度空军将以一场漂亮的突击行动来颠覆战局。

    由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各前线机场起飞的印度空军战斗机群将以小编队的模式转向西北—印度本土的方向飞去,在中国空军的雷达屏幕上这样的飞行线路更象是印度空军的一次战略撤退。但在孟加拉湾的上空,这些印度空军的精锐将重新集结,编组为2个突击梯队。分别攻击位于孟加拉湾大可可岛以及缅甸北部曼昂岛。

    月夜之下的大可可岛在修长的防波堤之下睡的正香,唯有中国海军的舰艇临时停泊码头和卫星监听站闪烁着微弱的灯光。两天前将印度海军的3艘护卫舰送入大海的中国海军022型双体穿浪隐形导弹艇此刻也仍正停泊在这座恬静小岛的港湾内。面对着可能到来的威胁,岛上的中国军人似乎没有丝毫的察觉。

    对大可可岛的地面和海上目标的攻击任务,由“方块-”中队的苏-35型战斗机担任。这一决定多年之后仍令中印两国的空军飞行员感到意外,虽然与专为夺取制空权而研制的的苏-27型战斗机比较,苏-35型战斗机大幅度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装载和使用俄罗斯空军新装备的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和先进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则与苏-27型战斗机相比,苏-35型战斗机两翼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14个外挂点。武器载量提升为8吨。单纯从对地攻击的效果来看,苏-35型战斗机的确比苏-27型战斗机更适合。但是当“方块-”中队投入战斗的8架苏-35型战斗机挂载了俄制Kh-31空射反舰导弹以及KB-500、KB-l500系列精确制导炸弹之后,其强大的制空能力也将大打折扣。

    不过“方块-”中队的大多数飞行员并没有担心这些,因为他们相信这不过是一场单纯的突击行动,中国空军的大多数精锐战机目前仍应该集中在马六甲海峡地区。当然即便中国空军今夜出现在这片陌生的空域,“方块-”中队也将无所将畏惧。

    前方已经接近大可可岛,“方块-”中队的苏-35型战斗机火控系统开始由其机载探测系统及机载通讯系统获取位于战场后方的-50I型空中预警机上数据链传输来的资料,共同决定最后攻击目标位置的位置。

    4艘中国海军的022型双体穿浪隐形导弹艇和6艘海南级巡逻艇进入了苏-35型战斗机的RLSU-27雷达之上,RLSU-27雷达系统是整个火控系统的中心,包括机首雷达与后视雷达。

    前视雷达天线是NO-11M机械式天线,与苏-27型战斗机的NO-01相比,NO-11M探测距离、扫描范围(方位、俯仰角)、同时追踪及锁定目标数量都提高了,并能进行地形测绘等;同时还装有高功率宽带发射机、UHF放大器来补偿功率损失、可程序化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计算机等。

    NO-11M使用X与L两种波段,波束宽2.4°,有12种不同的波形,即发射出去的波可以不时更换波形,使敌方难以解析,达到抗干扰及一定的隐身目的。除此之外,NO-11M还能发现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直升机等目标。当探测距离为 350公里时,能在200公里处追踪目标;能同时追踪2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8个。

    RLSU-27雷达系统可提供给苏-35近乎360°的雷达视野,并能引导机载导弹进行后射或掉头发射。

    由RLSU -27雷达系统主动取得目标,也能由可定位雷达预警接收器(RWR)被动探测目标,还可用机首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环场热探测器进行被动探测。综合雷达、雷达预警接收器、红外线探测器的资料可得到较精确的目标资料。在红外线探测器操作范畴之外,此刻面对目标热源不明显且有电磁辐射信号时,苏-35型战斗机只能以预警接收器得到的方位数据来校正方位。

    此刻8枚俄制Kh-31空射反舰导弹由4架苏-35型战斗机在160公里以外齐射向大可可岛附近海域。机上火控雷达能与导弹协调,能同时打击两艘不同的舰船。作为近程超声速反舰导弹。Kh-31空射反舰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可以携带100公斤高爆的战斗部,小型军舰命中一枚即可击沉。

    8艘中国海军的小型舰艇在短时间之内被击中,燃烧着点亮了大可可岛附近的夜空。而另4架苏-35型战斗机突入大可可岛的内陆,使用机载KB-500精确制导炸弹集中轰炸中国海军的卫星监听站。为了加强对人员的杀伤作用,这些使用电视关联自导引和末段制导型号的炸弹,选择了混凝土穿透和温压战斗部。

    密集的突击轰炸在短时间内将大可可岛的所有建筑化为一片废墟,但就在“方块-”中队的俄罗斯飞行员为己方首次对地攻击任务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之际。在距离大可可岛150公里以外的孟加拉湾的夜空中,由2架印度空军苏-30MKI型战机护航的-50I型空中预警机正等待着“方块-”中队的凯旋归来。但显然他们等到的并不只是“方块-”中队的苏-35型战斗机。

    2架中国空军的歼-11B型重型战斗机正挂载着一种新型的导弹,在200公里以外的缅甸内陆,等待着那致命一击的机会。这种完全陌生的导弹外形简洁修长,采用锥形弹头,弹体后段装有4片与法国米卡导弹类似的固定式狭长弹翼,它的翼展非常小,另外在后面助推冲压发动机段外部装有4个控制舵面,显然这些均与西方中远程空空导弹的简单气动布局相似,不追求近程格斗导弹的高抗过载能力,因为它所要打击的目标也没有象战斗机那样敏捷的“身手”。

    “反辐射导弹?是俄罗斯的KS-172型超远程反辐射空空导弹。”随着4枚高速闪烁着的小型光点以3马赫的速度全速冲向印度空军的-50I型空中预警机。宽大的预警机舱内一片惊惶,种种迹象表明他们遭到的是一次有预谋的伏击。

    如(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