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部分阅读
真的中国秘密获得的俄制KS-172型超远程反辐射空空导弹的话,作为第二种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俄制远程空空导弹,KS-172型空空导弹的弹头装有J波段的9B-1103M或9B-134M型多功能多普勒主动雷达导引头,导弹发射后先以惯性制导加数据链修正导引,在距离目标30公里范围进入终端导引阶段,以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目标,能精确锁定约5平方米的目标。
随着来袭的反辐射导弹以恐怖的高速逼近-50I型空中预警机,其所装备的22公斤重的杆状高爆预置破片弹头,通过主动激光近炸引信一一起爆。炙热的破片如密集的弹雨撕裂着-50I型空中预警机并不脆弱的外壳。巨大的空中指挥塔冒着浓烟和火光坠向孟加拉湾的海面。
失去了-50I型空中预警机之后,印度空军可以感觉到局面正在失控。但是正脱离战场的“方块-”中队并没有陷入其他印度飞行员那样的紧张和担忧。因为他们知道该来的终究来来。
在中国空军预警机的指挥下20架歼-10型战斗机进入制定拦截航线,以高空从苏-35型战斗机后半球进入,苏-35型战斗机后半球的物理特征显然要大大超过前半球,借助信息链或其他被动探测设备,歼-10型战斗机发动机开加力尾随,在达到导弹射程时雷达迅速开机向苏-35型战斗机发射导弹……。
而在战场的另一侧,印度空军的另一支突击梯队正全速接近中国军队秘密部署在缅甸北部曼昂岛上的中国产仿捷克“维达”-E型被动雷达阵地。
“维拉”-E型雷达不仅具有优越的反隐形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辐射任何电磁波,因此可免遭敌方电子干扰和摧毁,生存能力较强。无源雷达系统省去了昂贵的高功率发射机、收发开关及其相关电子设备,使系统制造和维护成本大大减少,全寿期费用较低,并可全天候和全时域有效工作。然而,如果来袭目标保持电子发射“静默”,不提供发射信号,无源雷达也就失去探测功能,这真是“维拉”-E型被动雷达的“阿喀硫斯之踵”。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三)
不过突击曼昂岛的印度空军显然并不在于行动的隐秘性,印度空军的突击梯队不仅没有保持电子发射“静默”,而是以强化的电子战机群协同战斗轰炸机群的行动,全面夺取该地区的“制电磁权”。除了俄罗斯的“徘徊者”—苏-32护航干扰型电子战机参与战斗以外,还有2架俄制伊尔-20型“黑鸦”(Coot)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战机进入战区。
伊尔-20型“黑鸦”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战机是在伊尔-18型民航机加装电子战设备的电子干扰机。飞机外形与伊尔-18相同,但加装了大量天线罩与天线,其中在腹部装有长10.25米、高1.15米的雷达罩,内装侧视雷达天线;在前机身两侧各有一个长4.4米,厚0.88米的整流罩,内装各种传感器及照相机。在中机身以后的机身腹部装有很多天线与天线罩。
在强大的电子战机群的掩护下,携带着反辐射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的印度空军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和幻影—2000-5型战斗机群开始寻觅各自的目标。
一般来说一套“维拉”-E型被动雷达系统将由4个地面分站组成:电子战中心即分析处理中心位于基地的中央地带。另外3个信号接收站则分布在周边地区,呈圆弧线形布局,系统展开部署后各信号接收站之间距离在50公里以上。
每个信号接收站使用重型汽车运载,具有灵活部署的优点,接收天线的支架竖起时高17米,占用空间9米×12米,最快时3个人在一小时内即可将天线竖起,并进入监视状态。天线的外形为圆柱体结构,能耗低,可靠性极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2000小时,运行时可抵御30米/秒的风力。电子战中心部署在箱式汽车内,拥有完整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及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
此刻曼昂岛上的中国军队的“维拉”-E系统已经进入监视状态,分布在前沿的接收站迅速捕捉到来袭的庞大机群的目标电磁信号后,立即把信号传送到电子战中心。中心利用多站定向交叉等方法测出目标的位置。目标的高度则由捕获信号的接收站来确定,从而对目标进行3坐标定位。
显然印度空军并不奢望中国军队会这样前沿监孔雷达基地会疏于防御,所以印度空军的庞大攻击机群首先打击的将是中国军队部署在曼昂岛周遍的地面防空火力网。在此次代号为“摩揭陀”的突袭行动展开之前,印度空军已经对曼昂岛及其周遍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卫星和电子侦察。
类似于地对空导弹阵地这样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的大型目标群几乎很难进行有效的伪装,所以在突击行动展开之前便掌握了所要攻击的绝大多数中国军队地面防空系统的部署位置。作为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沿海的前哨,曼昂岛周遍中国军队部署有相当数量的“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构建其高空远程的防空火力网,机动性较强的“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则担负低空、超低空防空任务。
针对“红旗-2”系列导弹早期型号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电子干扰的弱点,“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采用了液体燃料储存技术,燃料可以长期保存在弹体中,无须战时加注,使得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为红旗-2型导弹从一种半固定式导弹向半机动式导弹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由导弹、发射架、62式轻型坦克底盘和制导站等组成。1个“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营,包括6部发射架及底盘、24枚导弹和1个制导站。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强,不仅具有迎向攻击能力,还具有侧向攻击和尾追攻击能力。弹长10.84米,发射重量2322公斤,最大速度3.8马赫,射程7-35千米,射高1-27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73%-92%。
而“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则中国军工在引进的法制“响尾蛇”导弹基础上仿制的一种全天候、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有机动转移方仓和电动越野车两种载车,每个系统上装4枚筒装导弹;配用S波段脉冲多普勒搜索雷达;发射制导系统包括KU波段单脉冲雷达、电视跟踪系统、红外位标器等;采用红外、电视、雷达复合制导体制,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面对如此一个严密的防空火力体系,印度空军突入曼昂岛领空的第一批编队将负责攻击和压制那些已由己方信号情报系统定位了的防空导弹,按照作战条令他们将先放过最小攻击高度在1公里以上的“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因为对于低空飞行的印度空军战斗轰炸机群来说,他们形同虚设。但是当完成了对威胁较强的“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的“清扫”之后,他们将会重新回过头来清除“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因为这时更多的辅助战机将由高空进入战区。
当由携带着“贝卢加”集束炸弹和“阿玛特”反辐射导弹的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以100米以下的超低空接近目标时,先于他们出发的防空导弹压制小队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在进入中国防空导弹攻击射程之前40~50公里处爬升至500米以上空域,吸引“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开展攻击。而当“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开机,发现这些攻击者之时。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所发射其携带的Kh-59M反辐射导弹。
由于飞行高度低,雷达反射截面小,Kh-59M反辐射导弹本身就很难被发现,加上印度空军电子战机群施加的干扰,等到“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发现来袭的目标之时,导弹此刻距离阵地恐怕不足30公里了。如果“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能够在这么短的距离里完成对这种低空小目标的一次设计的话,那么当多架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同时发射或单机以短时间间隔发射多枚导弹,则必然有1枚反辐射导弹成为漏网之鱼。而对于“红旗-7”型这样的野战防空系统而言,1枚就足以致命。
而Kh-59M反辐射导弹的战斗部除了采用通常的单一式爆破杀伤战斗部外,还有一种内装多枚子炸弹的子母弹战斗部,用来攻击地面防空导弹指挥车、雷达天线阵运载车等分散配置的目标。
正当印度空军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高效率”的摧毁着突击走廊两侧密集的“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之时,在距离曼昂岛120公里的缅甸若开山脉西麓的原始丛林之中,中国陆军的FT-2000型陆基反辐射防空导弹正装载在导弹发射筒缓缓起竖。
FT-2000型陆基反辐射防空导弹系统由搜索雷达、导弹、4联装发射车、制导站等组成。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主要用于对电子干扰机和预警机进行远距离攻击,但他们并不是今夜的中国地面防空火力的主角。
在轻便的FT-2000型反辐射防空导弹4联装发射车的队列之后,中国陆军的轮式重型牵引车正拖弋两枚置于充满惰性气体储运发射筒内的大型防空导弹进入发射阵地。他们是最大射程200公里,射高0.5至30公里的中国自行研制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
红旗-9型防空导弹是中国真正在防空导弹技术上的飞跃性型号,初期参考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到2004年经过重大技术修改后完成定型。 虽然期间受到引进俄制S-300系列防空导弹的冲击,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项目却从未终止发展,这种情况就好像空军引进俄制苏-27型战斗机与自行研制的歼10型战斗机之间的关系。
此刻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指挥管制中心内,多个相同的液晶显控台上两具20英寸彩色液晶多功能平面位置显示器(PPI)正全力工作着。通过全新的超大规模集成(VLSIC)32K并行数字电脑的武器控制电脑(WCC)一名军官和两名士兵就能完成整个接战过程。
随着一团团奇异的火光闪烁在若开山脉的低空,中国防空火力的后手全力出击。红旗-9型防空导弹发射方式是双隘装筒式垂直发射,每个防空导弹营有12辆发射车,24枚导弹,能一次控制6枚导弹同时拦截3至6个不同方向的目标,对飞机目标一次使用1至2枚导弹。
FT-2000所用的导弹与红旗-9型防空导弹尺寸相似,但速度可能要慢一些。射程为100千米,最大射高20千米。一个完整的FT-2000营包括一个指挥部和三个连。作为“WCS杀手 ” FT-2000会先行攻击印度空军突防机群中的电子战机。
1个独立的FT-2000防空导弹连由一个中央控制站和12套发射装置组成,。中央控制站有一套主被动探测器和三套辅被动探测器。主辅探测器成三角形布置,一起确定辐射2-6GHz带宽信号的目标的方位角与距离。这种配置是完全被动的探测方式,依赖于目标的无线电辐射频率。
装有新型毫米波引信、 新型制导控制段和60公斤碎片杀伤弹头的FT-2000防空导弹,还装有一个在飞行过程中调节推力的截止阀,用于延长其射程。制导头在发射前装入目标飞机的无线电频率信号特征,依靠它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跟 踪与拦截。
率先被击中的是苏-32护航干扰型电子战机,随着电子战机的陨落。更多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准确的飞向对印度空军已经进入射程之内的战机。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四)
曼昂岛的夜空之中,已经陷入中国军队红旗-9型防空火力的印度对地攻击机群此刻只能依靠自身战机的电子对抗和机动性,作最后的拼死一搏。
依靠电子干扰对抗地对空导弹的火控雷达,一般常见的是瞄准式干扰,这可以使雷达的回波信号被战机的电子战吊舱所发射的干扰信号所淹没,从而无法发现目标。但这种作战模式对于中国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显然无效。因为红旗-9型防空导弹所装备的SJ系列相控阵搜索/导引雷达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进行跳频,不利用被干扰的频率点,能有效的反制瞄准式干扰。
如果一定要采用电子干扰战术的话,那么能够对付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其雷达工作的所有频率全部全部干扰,即全频式阻塞。但要将干扰能量分摊到每个干扰点上,这对干扰吊舱的功率要求很高,否则干扰信号根本无法覆盖主目标的反射信号,即被雷达“烧穿”。
印度空军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所携带的干扰吊舱功率虽大,但显然无力压制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雷达系统。此刻印度空军的飞行员只能操纵着各自的战机俯冲进入超低空,或通过机动来摆脱雷达的跟踪。
降低高度就意味着能量的损失,这在空战中是极其不利的。更重要的是曼昂岛及其周遍地区早已密布了中国地面防空火力。由缅甸陆军所操纵着的大量的小口径高炮和轻型防空导弹早已在磨刀霍霍的等待着。
另一架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在曼昂岛的上空被中国制74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的火力击中,折断的机翼重重的坠落在孟加拉湾漆黑的海面上。这批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是来自于卡塔尔的“二手货”。卡塔尔是于1997年从法国达索公司采购了这些战斗机,由于卡塔尔改为使用美国制武器装备,因而淘汰了这些战斗机。
印度空军曾计划增强其飞机投送核武器的能力。印度空军的幻影2000-5战斗机将携带核弹头,在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协助下,纵深在中国境内西南地区的天空。但此刻这一切宏伟蓝图恐怕只能永远的停留在印度空军高层的想象之中了。
在突入战区的战斗机群饱受中国军队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和FT-2000型反辐射导弹痛击的同时,远离战区的印度空军支援机群也并不轻松。原本认为飞行在地面火力的射程之外的俄制伊尔-20型“黑鸦”电子战机,却偏偏遭到了“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的攻击。
作为独自守侯共和国天空数十年的“老兵”,“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早已与它的前身—前苏联的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不可同日而语的。“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的控制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化,尤其突出的是红旗-2的抗干扰能力,诸如反电子预警,识别箔条干扰之类的东西只是小意思,抗欺骗式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才是它的强项。对付反辐射导弹它甚至可以直接去拦截,以硬杀伤的方法摧毁反辐射导弹。
在厘米波的SJ-202相控阵雷达的指挥下,一个“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的6发导弹攻击三个不同目标,也可以导引3枚导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几乎不等印度空军的支援机群作出反应,毁灭的厄运便降落在俄制伊尔-20型“黑鸦”电子战机和低近支援的-50I型空中预警机的头上。
投入攻击曼昂岛的印度空军中,有10架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和12架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在短暂的空地交火中被击落,除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攻击机群之外,用于战区支援的电子战机和空中预警机也无一幸免的被中国地空火力消灭在夜空之中。
而在大可可岛的天空,刚刚担任着攻击者角色的“方块-”中队,此刻正竭力摆脱着中国空军歼-10型战斗机的追击。不利的战场形势之下,苏-35型战斗机虽然可以使用后射导弹反击来自尾后的追击。但是面对体型轻盈的歼-10型战斗机,这样的反制手段显然只能消耗对方的能量而已。
苏-35型战斗机必须在歼-10型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开机之前加速逃逸,歼-10型战斗机虽然具备良好的水平加速性,可以在短距离上跟上苏-35型战斗机带推力矢量的L-31FP型发动机的加速度。但这一段时间是有限制的,要视歼-10型战斗机装备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的持续工作时间及所剩余油量而定。在不得不将速度减缓之前,歼-10型战斗机往往只有1次机会将所携带的霹雳-12型中距离导弹打出去。
作为主动雷达制导的第四代空空导弹,霹雳-12型中距离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优越性能。20架歼-10型战斗机以接力的模式,轮流加速追击着高速脱离战场的“方块-”中队的8架苏-35型战斗机。
在孟加拉湾的上空“方块-”中队损失了6架苏-35型战斗机,而他们身后的“追击者”却毫发未伤。如果不是担任战场支援任务的印度空军第24战斗机中队“鹰”的苏-30 MKI型战斗机及时出现,“方块-”中队当夜将可能承受更大的损失。
但这也只是一场李代桃僵。印度空军第24战斗机中队“鹰”虽然最早装备苏-30型机的部队,但这些战机只是苏-27K型远程截击机的改进型,只具备有限的精确作战能力。刚刚投入战斗,便被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击落在孟加拉湾的上空。
这次代号为“摩揭陀”的突袭行动成为了印度远东战区决大部分空军精锐最后的行动。一个夜晚之间,印度远东战区的空中力量完全丧失了战场进攻能力。
在此战之后的一系列总结和检讨中,印度空军将失败的最主要因素归结于中国人对此次突袭早有准备,缅甸沿海不仅不是容易切入的软肋,相反是中国方面防备严密的要塞。此外印度空军也承认由于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将原本作为制空皇牌的“方块-”中队用于对地攻击,从而导致了在空中遭遇战中,面对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群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印度方面仍然认定在中国空军的作战序列之中,没有足以正面匹敌苏-35型战斗机的机型。中国空军为了对抗苏-35型战斗机,战术上运用到了极致。这种先已远程重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打击预警机,然后以歼-10型战斗机从后半球进入的战术,是中国空军长期以来准备对付美国空军F-22型和F-35型战斗机群的。只要苏-35型战斗机以空战配置进入战场,其仍然是马六甲上空不可战胜的绝对皇牌。
除此之外,印度政府也对莫斯科向其隐瞒了已向中国提供KS-172型远程重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这一事实表示愤慨。要知道印度政府曾为复活KS-172型远程导弹投入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前苏联的‘彩虹‘设计局一直在研制一种名为KS-172的远程重型空对空导弹,用来装备苏霍依设计局的“侧卫”战斗机家族。KS-172导弹的理论射程在160-215海里之间,即约为300-400千米,主要用来攻击WCS、J-STRS和空中加油机这类的高价值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KS-172型远程导弹曾首次在公开场合展示,并被赋予M-L的出口编号。但自从那次短暂的展示后,KS-172便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西方的军事专家一度认为,这种导弹很可能与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其他武器研制项目一样由于资金问题或是俄罗斯空军需求的转变而被迫终止。
在90年代初,印度就对KS-172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经济上颇有成就的印度频频与俄罗斯设计局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由印度提供资金,把前苏联遗留下来的‘超级武器‘项目一一解封。对于印度这样缺少自主国防科研能力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做法的确不失为符合国情的一条捷径。
但是虽然KS-172型远程导弹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风洞吹风试验并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的发射试验。导弹尺寸巨大,重量惊人,使得KS-172和其他空对空导弹相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即使是苏-30型和苏-35型这类的大型战斗机也只能在机腹中线挂架上勉强挂载一枚。使得这一项目成为了印度人难以接收的鸡肋。
经过了大幅度的修改,并被‘彩虹‘设计局重新命名为KS-172S-1型的重型反辐射导弹在印度空军的装备序列中仅装备了数枚用于试验,仍远未达到实战要求。但是中国人却在这个领域捷足先登,怎能不令感觉作了“冤大头”印度人跳脚呢?
但实际上虽然在一度面对可能爆发的中美台海冲突中,KS-172型远程导弹的作用对中国空军极其诱惑,但中国人却清楚的知道直接从俄罗斯购买KS-172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引进其若干先进技术,都会因俄罗斯军售时的技术壁垒而流产。
所以中国的军工早就在远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领域深下苦工,对各类技术瓶颈进行刻苦攻关,随着诸如适合空对空导弹使用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之类核心部分, 被中国军工一一突破,中国人最终研制出类似KS-172型的霹雳-18型远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霹雳-18型甚至在生产工艺上将能远胜KS-172,缩小尺寸、减轻发射重量之后的霹雳-18型远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可以由歼-11系列重型战斗机、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一次携带2枚实行远程打击。
“见鬼,我被锁定了,我被锁定了……。”此刻坐在苏-35型战斗机的机舱内,德那巴汗的耳边仍能不时听到那一夜被击落的同僚们在无线电中传来的绝望的呼叫。虽然在1月9日之后,他所在苏-35型战斗机双机编队已经连续击落了2架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但是那一夜的阴影依旧如梦噩一样缠绕着他,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似乎永远是那么的深不可测,军人的直觉告诉他中国人一定还有更可怕的武器在等待着他们。
虽然经过了空前的灾难之后,“方块-”中队最为强悍的战机和飞行员—“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僚机“柯西金”已经结束了自开战以来闲暇的“休整时光”进入战备值班的状态,但他们的出现并没有给德那巴汗更多的鼓励,相反现在的每次出击都让他感觉飞翔在死亡的边缘。
“勇士1号,听到了吗?勇士1号。”在德那巴汗从自己的雷达屏幕上发现刚刚完成对地攻击,爬升进入返航航线的那2架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迅速追上那2架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的2个红色的微弱信号。
“这里是勇士1号,请讲!”在等待了几秒之后,无线电那头传来了勇士1号的回答。“你的后面有中国人,小心摆脱!” 德那巴汗提醒着自己的同僚,同时驾驶着自己的战机全速飞向战场。
“勇士1号,明白!”无线电那头沉默了片刻之后,突然传来了一个男子激动的声音:“德那巴汗?真的是吗?我是斯瓦米啊!我没有其他的意思,我只想对你说,你还活着。真好!”但不等斯瓦米的话说完,以难以置信的高速追上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的神秘中国战机,轻松的将他们击落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天空。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五)
无暇为斯瓦米的陨落而伤神,德那巴汗和他的僚机已经进入了与陌生的中国战机的火控雷达直接接触的距离了。这种战机的雷达信号完全不同于此前与“方块-”中队交锋过的所有中国战机。这种新型战机显然采用了中国人自己的隐身涂料,在苏-35型战斗机的强大的机载雷达面前对方始终只是一个飘忽不定的模糊光点而已。
俄制机载雷达的优点在于功率大,“烧穿”距离大,对干挠不敏感。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较之西方的产品而言,不够精密。探测距离上俄制雷达丝毫不逊于西方产品,但在对目标解析度却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对目标解析度主要取决于火控机载雷达浮点运算能力,浮点运算能力越高,其对目标解析度越高,更不容易丢失目标。也就是苏-35型战斗机可以通过自身的机载雷达设备探测到来袭的中国新型战机,但是无法牢牢的捕捉到他。更不用说准确的锁定和引导战机上的中距离导弹有效的攻击。
当然苏-35型战斗机在RLSU -27雷达系统无法主动取得目标之时,也能由可定位雷达预警接收器(RWR)被动探测目标,还可用机首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环场热探测器进行被动探测。在近距离之内,综合雷达、雷达预警接收器、红外线探测器的资料可得到较精确的目标资料。
而在红外线探测器操作范畴之外,面对此刻距离较远,获目标热源不明显且有电磁辐射信号的中国新型战机,苏-35型战斗机只能以预警接收器得到的对方雷达信号的方位数据来校正方位。
对面的中国战机已经先发制人的发射2枚霹雳-12型中距离导弹之后,德那巴汗也只好勉强的打出2枚俄制“蝰蛇”R-77型中距离空对空导弹,但这显然只是一种赌运气的攻击模式。
当“蝰蛇”R-77型中距离空对空导弹点火发射之后,2架俄制苏-35型战斗机便需要打开全部的推力,希望能凭借高超的机动性和电子对抗来摆脱死神的纠缠。但是这种考验“人品”的事情显然不适合德那巴汗的俄国僚机,他的苏-35型战机被中国人的空对空导弹无情的咬住,这个时代导弹的机动永远优于战斗机,在一团耀眼的火光之中。又一架骄傲的俄罗斯战鹰冒着浓烟,急剧的降低的高度。
德那巴汗艰难的拜托了那属于他的死亡,丧失了大量动能的他显然不会指望拥有远强于苏-35型战斗机的雷达和隐身性能的中国新型战机会飞过来跟他进行生死一线的贴身格斗。在中国人第二轮超视距打击到来之前,他能作的只有打开所有的发动机推力,全速脱离战场。
而中国的新型战机显然并不追求极速性能,而初上战场的飞行员似乎也已经满足于自己此次“Chu女战”的成绩,并没有加速追击早已失去战意的德那巴汗的意图。
而在几乎同一时间内,在马六甲海峡的上空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俄-印联合“方块-”中队最强的组合—队长“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僚机“柯西金”也遭遇到另一组中国人的顶级组合。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驾驶的是比苏-35型战斗机更为先进的俄制苏-37型战斗机,虽然在其他三支由全俄罗斯飞行员组成的,命名为“黑桃”、“红桃”、“金花”的战斗机中队中苏-37型战斗机是标准配置,但是在“方块-”中队中他们却是唯一的两架。
俄罗斯空军一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根本没有参战的机会,更不用说会被击落了。但是在在马六甲海峡的上空,他们却成为了中国空军新型战机的猎物。
按照西方的标准而言,苏-35型战斗机仅仅是各国三代半战机比较先进的一种,而苏-37型战斗机却是真正第四代战机。虽然苏-37仅是在苏-35的基础上加装矢量喷管改进而成的,但是经过俄罗斯空军却认定苏-37型战斗机已把苏-35型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先进的机身结构采用碳纤维和铝-锂合金材料,命名为“雪豹”的机载武器控制系统拥有机械转动修正的相控阵天线。使得苏-37型战斗机担任着俄罗斯新一代战机服役之前,对抗美国空军F-22型战斗机的重任。
与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苏-35型战斗机,“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驾驶的苏-37型战斗机表现的要优秀很多。在双方战机的超视距攻击阶段,他们没有给中国人太多的机会。双方都没有能够使用中距离空对空导弹解决对手。空战进入了生死一线的空中格斗阶段。
同样装备着推力矢量发动机的中国空军新型战机使格斗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双方的操控性和飞行员的素质之上。在双方的近距离格斗导弹飞翔的天空,双方都竭力的躲避着对方的攻击。
但是显然这一次运气又站在了中国人这边,“柯西金”所驾驶的苏-37型战斗机率先被击落。“勃列日涅夫”的战机虽然躲过了多枚霹雳-9型近距格斗导弹的正面攻击。但飞舞的破片也撕破了他的战机装甲。他的发动机带伤发出着怒吼,渐渐失去了动力。
中国空军的新型战机用30毫米机炮埋葬了这位俄罗斯空军的精英。在坠毁在马六甲海峡上空时,这位来自北国的飞行员致死也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现实—一度以俄罗斯出口的苏-27型战斗机守护天空的中国竟然拥有可以击落自己的新锐战机。他或许会后悔来参加这场本与他无关的战争,但他应该不悔,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一个新的空军强国的崛起。
当德那巴汗和他的战机飞回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机场之时,他面对的是跟他一样失去了信心和勇气的印度空军地勤,马六甲海峡上空的空战已经再无悬念,中国人将垄断天空。
失去了“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之后,昔日不可一视的俄-印联合“方块-”中队已不复存在,印度空军在前线只剩下2架苏-35型战斗机。而俄罗斯空军在索要了巨额赔偿金之后,索回了“方块-”中队最后的一名飞行员。莫斯科明确表示将不会再派飞行员参加这场“残酷”的战争。
而“方块-”中队唯一的印度飞行员德那巴汗则被召回印度本土,此后的战斗已与身心疲惫的他无关,他更名换姓之后在位于海德拉巴的印度空军学院担任教官,直到战火蔓延到印度的本土。
而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国空军则更为关注这两场令人注目的空战中,中国究竟使用的是何种战机。但是结果却令所有大跌眼睛,这两场空战中中国空军使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新型战机。
美国军方的卫星在泰国北部的机场上发现了击落“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驾驶的苏-37型战斗机之后降落的2架中国空军的重型战机,这种重型战机明显带有Su-27基础上靠拢F-22的痕迹。采用三翼面加双三角翼来解决高速与机动性能之间的平衡问题。美国人将它与此前曝光的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所推出的歼-14型“雪鸮”重型战斗机项目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空军的第四代战机将是歼-14型“雪鸮”重型战斗机。
而俄罗斯和印度的情报部门则侧重击落苏-35型战斗机的新型战斗机,这型新型战斗机布局明显受到米格1.44的影响,这型战斗机通过将前翼布置在和主翼同一个水平面上来解决反射面积过大的问题。这种新型战机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歼-13型战斗机方案相符合。
第三十六章:高歌猛进(一)
当全世界的空军都为俄-印联合“方块-”中队的折翼而唏嘘不已之际,他们也不得不开始猜测,2008年1月17日出现在马六甲海峡上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空军新型战机究竟哪一种型号才是中国空军未来装备的主力。从通过实战表现出来的性能参数来看,这两者可以说不相伯仲。谁是中国空军未来的空中长剑?未来可能遭遇的对手呢?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空军本身。自1993年中国政府对原航空航天部进行公司化改造,将航空航天部被分拆为两个公司:专攻飞机研制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公司和分管火箭/导弹研制的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飞机制造企业都隶属于两家大型控股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这大两集团公司拥有着100多家制造企业、33个科研机构及42家其他公司和机构,共计拥有员工45万人。
其中沈飞、成飞、西飞和贵州飞机工业公司隶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而陕飞、哈飞、昌河和洪都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其中中航一集团所属企业主要研制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而中航二集团所属企业主要研制攻击机、直升机。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制造所有主要类型军用飞机的国家之一,但不可否认中国军用航空工业在战机研制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这也是一系列旨在打破垄断和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结构重组的目的所在。
虽然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仍在共同使用位于北京交道口南大街67号的同一座办公大楼。但是面对中国空军不断膨胀的采购订单,在运输机和教练机制造领域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仍然拿出了各自的“拳头”产品。
面对中国空军的高级教练机采购计划,中航二集团所属的洪都集团在成功研制了K-8型教练机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L-15型“下一代高级战斗/教练机”,而中航一集团所属的贵州飞机公司则一直在加紧研制FTC-2000和LFC-16高级教练机以对应。
两大控股公司之间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毕竟生产业务重合(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
随着来袭的反辐射导弹以恐怖的高速逼近-50I型空中预警机,其所装备的22公斤重的杆状高爆预置破片弹头,通过主动激光近炸引信一一起爆。炙热的破片如密集的弹雨撕裂着-50I型空中预警机并不脆弱的外壳。巨大的空中指挥塔冒着浓烟和火光坠向孟加拉湾的海面。
失去了-50I型空中预警机之后,印度空军可以感觉到局面正在失控。但是正脱离战场的“方块-”中队并没有陷入其他印度飞行员那样的紧张和担忧。因为他们知道该来的终究来来。
在中国空军预警机的指挥下20架歼-10型战斗机进入制定拦截航线,以高空从苏-35型战斗机后半球进入,苏-35型战斗机后半球的物理特征显然要大大超过前半球,借助信息链或其他被动探测设备,歼-10型战斗机发动机开加力尾随,在达到导弹射程时雷达迅速开机向苏-35型战斗机发射导弹……。
而在战场的另一侧,印度空军的另一支突击梯队正全速接近中国军队秘密部署在缅甸北部曼昂岛上的中国产仿捷克“维达”-E型被动雷达阵地。
“维拉”-E型雷达不仅具有优越的反隐形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辐射任何电磁波,因此可免遭敌方电子干扰和摧毁,生存能力较强。无源雷达系统省去了昂贵的高功率发射机、收发开关及其相关电子设备,使系统制造和维护成本大大减少,全寿期费用较低,并可全天候和全时域有效工作。然而,如果来袭目标保持电子发射“静默”,不提供发射信号,无源雷达也就失去探测功能,这真是“维拉”-E型被动雷达的“阿喀硫斯之踵”。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三)
不过突击曼昂岛的印度空军显然并不在于行动的隐秘性,印度空军的突击梯队不仅没有保持电子发射“静默”,而是以强化的电子战机群协同战斗轰炸机群的行动,全面夺取该地区的“制电磁权”。除了俄罗斯的“徘徊者”—苏-32护航干扰型电子战机参与战斗以外,还有2架俄制伊尔-20型“黑鸦”(Coot)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战机进入战区。
伊尔-20型“黑鸦”电子侦察和无线电电子战机是在伊尔-18型民航机加装电子战设备的电子干扰机。飞机外形与伊尔-18相同,但加装了大量天线罩与天线,其中在腹部装有长10.25米、高1.15米的雷达罩,内装侧视雷达天线;在前机身两侧各有一个长4.4米,厚0.88米的整流罩,内装各种传感器及照相机。在中机身以后的机身腹部装有很多天线与天线罩。
在强大的电子战机群的掩护下,携带着反辐射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的印度空军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和幻影—2000-5型战斗机群开始寻觅各自的目标。
一般来说一套“维拉”-E型被动雷达系统将由4个地面分站组成:电子战中心即分析处理中心位于基地的中央地带。另外3个信号接收站则分布在周边地区,呈圆弧线形布局,系统展开部署后各信号接收站之间距离在50公里以上。
每个信号接收站使用重型汽车运载,具有灵活部署的优点,接收天线的支架竖起时高17米,占用空间9米×12米,最快时3个人在一小时内即可将天线竖起,并进入监视状态。天线的外形为圆柱体结构,能耗低,可靠性极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2000小时,运行时可抵御30米/秒的风力。电子战中心部署在箱式汽车内,拥有完整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及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
此刻曼昂岛上的中国军队的“维拉”-E系统已经进入监视状态,分布在前沿的接收站迅速捕捉到来袭的庞大机群的目标电磁信号后,立即把信号传送到电子战中心。中心利用多站定向交叉等方法测出目标的位置。目标的高度则由捕获信号的接收站来确定,从而对目标进行3坐标定位。
显然印度空军并不奢望中国军队会这样前沿监孔雷达基地会疏于防御,所以印度空军的庞大攻击机群首先打击的将是中国军队部署在曼昂岛周遍的地面防空火力网。在此次代号为“摩揭陀”的突袭行动展开之前,印度空军已经对曼昂岛及其周遍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卫星和电子侦察。
类似于地对空导弹阵地这样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的大型目标群几乎很难进行有效的伪装,所以在突击行动展开之前便掌握了所要攻击的绝大多数中国军队地面防空系统的部署位置。作为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沿海的前哨,曼昂岛周遍中国军队部署有相当数量的“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构建其高空远程的防空火力网,机动性较强的“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则担负低空、超低空防空任务。
针对“红旗-2”系列导弹早期型号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电子干扰的弱点,“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采用了液体燃料储存技术,燃料可以长期保存在弹体中,无须战时加注,使得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为红旗-2型导弹从一种半固定式导弹向半机动式导弹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由导弹、发射架、62式轻型坦克底盘和制导站等组成。1个“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营,包括6部发射架及底盘、24枚导弹和1个制导站。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强,不仅具有迎向攻击能力,还具有侧向攻击和尾追攻击能力。弹长10.84米,发射重量2322公斤,最大速度3.8马赫,射程7-35千米,射高1-27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73%-92%。
而“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则中国军工在引进的法制“响尾蛇”导弹基础上仿制的一种全天候、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有机动转移方仓和电动越野车两种载车,每个系统上装4枚筒装导弹;配用S波段脉冲多普勒搜索雷达;发射制导系统包括KU波段单脉冲雷达、电视跟踪系统、红外位标器等;采用红外、电视、雷达复合制导体制,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面对如此一个严密的防空火力体系,印度空军突入曼昂岛领空的第一批编队将负责攻击和压制那些已由己方信号情报系统定位了的防空导弹,按照作战条令他们将先放过最小攻击高度在1公里以上的“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因为对于低空飞行的印度空军战斗轰炸机群来说,他们形同虚设。但是当完成了对威胁较强的“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的“清扫”之后,他们将会重新回过头来清除“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因为这时更多的辅助战机将由高空进入战区。
当由携带着“贝卢加”集束炸弹和“阿玛特”反辐射导弹的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以100米以下的超低空接近目标时,先于他们出发的防空导弹压制小队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在进入中国防空导弹攻击射程之前40~50公里处爬升至500米以上空域,吸引“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开展攻击。而当“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开机,发现这些攻击者之时。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所发射其携带的Kh-59M反辐射导弹。
由于飞行高度低,雷达反射截面小,Kh-59M反辐射导弹本身就很难被发现,加上印度空军电子战机群施加的干扰,等到“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发现来袭的目标之时,导弹此刻距离阵地恐怕不足30公里了。如果“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能够在这么短的距离里完成对这种低空小目标的一次设计的话,那么当多架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同时发射或单机以短时间间隔发射多枚导弹,则必然有1枚反辐射导弹成为漏网之鱼。而对于“红旗-7”型这样的野战防空系统而言,1枚就足以致命。
而Kh-59M反辐射导弹的战斗部除了采用通常的单一式爆破杀伤战斗部外,还有一种内装多枚子炸弹的子母弹战斗部,用来攻击地面防空导弹指挥车、雷达天线阵运载车等分散配置的目标。
正当印度空军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高效率”的摧毁着突击走廊两侧密集的“红旗-7”型野战防空系统之时,在距离曼昂岛120公里的缅甸若开山脉西麓的原始丛林之中,中国陆军的FT-2000型陆基反辐射防空导弹正装载在导弹发射筒缓缓起竖。
FT-2000型陆基反辐射防空导弹系统由搜索雷达、导弹、4联装发射车、制导站等组成。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主要用于对电子干扰机和预警机进行远距离攻击,但他们并不是今夜的中国地面防空火力的主角。
在轻便的FT-2000型反辐射防空导弹4联装发射车的队列之后,中国陆军的轮式重型牵引车正拖弋两枚置于充满惰性气体储运发射筒内的大型防空导弹进入发射阵地。他们是最大射程200公里,射高0.5至30公里的中国自行研制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
红旗-9型防空导弹是中国真正在防空导弹技术上的飞跃性型号,初期参考的就是家喻户晓的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到2004年经过重大技术修改后完成定型。 虽然期间受到引进俄制S-300系列防空导弹的冲击,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项目却从未终止发展,这种情况就好像空军引进俄制苏-27型战斗机与自行研制的歼10型战斗机之间的关系。
此刻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指挥管制中心内,多个相同的液晶显控台上两具20英寸彩色液晶多功能平面位置显示器(PPI)正全力工作着。通过全新的超大规模集成(VLSIC)32K并行数字电脑的武器控制电脑(WCC)一名军官和两名士兵就能完成整个接战过程。
随着一团团奇异的火光闪烁在若开山脉的低空,中国防空火力的后手全力出击。红旗-9型防空导弹发射方式是双隘装筒式垂直发射,每个防空导弹营有12辆发射车,24枚导弹,能一次控制6枚导弹同时拦截3至6个不同方向的目标,对飞机目标一次使用1至2枚导弹。
FT-2000所用的导弹与红旗-9型防空导弹尺寸相似,但速度可能要慢一些。射程为100千米,最大射高20千米。一个完整的FT-2000营包括一个指挥部和三个连。作为“WCS杀手 ” FT-2000会先行攻击印度空军突防机群中的电子战机。
1个独立的FT-2000防空导弹连由一个中央控制站和12套发射装置组成,。中央控制站有一套主被动探测器和三套辅被动探测器。主辅探测器成三角形布置,一起确定辐射2-6GHz带宽信号的目标的方位角与距离。这种配置是完全被动的探测方式,依赖于目标的无线电辐射频率。
装有新型毫米波引信、 新型制导控制段和60公斤碎片杀伤弹头的FT-2000防空导弹,还装有一个在飞行过程中调节推力的截止阀,用于延长其射程。制导头在发射前装入目标飞机的无线电频率信号特征,依靠它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跟 踪与拦截。
率先被击中的是苏-32护航干扰型电子战机,随着电子战机的陨落。更多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准确的飞向对印度空军已经进入射程之内的战机。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四)
曼昂岛的夜空之中,已经陷入中国军队红旗-9型防空火力的印度对地攻击机群此刻只能依靠自身战机的电子对抗和机动性,作最后的拼死一搏。
依靠电子干扰对抗地对空导弹的火控雷达,一般常见的是瞄准式干扰,这可以使雷达的回波信号被战机的电子战吊舱所发射的干扰信号所淹没,从而无法发现目标。但这种作战模式对于中国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显然无效。因为红旗-9型防空导弹所装备的SJ系列相控阵搜索/导引雷达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进行跳频,不利用被干扰的频率点,能有效的反制瞄准式干扰。
如果一定要采用电子干扰战术的话,那么能够对付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其雷达工作的所有频率全部全部干扰,即全频式阻塞。但要将干扰能量分摊到每个干扰点上,这对干扰吊舱的功率要求很高,否则干扰信号根本无法覆盖主目标的反射信号,即被雷达“烧穿”。
印度空军的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所携带的干扰吊舱功率虽大,但显然无力压制红旗-9型防空导弹的雷达系统。此刻印度空军的飞行员只能操纵着各自的战机俯冲进入超低空,或通过机动来摆脱雷达的跟踪。
降低高度就意味着能量的损失,这在空战中是极其不利的。更重要的是曼昂岛及其周遍地区早已密布了中国地面防空火力。由缅甸陆军所操纵着的大量的小口径高炮和轻型防空导弹早已在磨刀霍霍的等待着。
另一架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在曼昂岛的上空被中国制74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的火力击中,折断的机翼重重的坠落在孟加拉湾漆黑的海面上。这批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是来自于卡塔尔的“二手货”。卡塔尔是于1997年从法国达索公司采购了这些战斗机,由于卡塔尔改为使用美国制武器装备,因而淘汰了这些战斗机。
印度空军曾计划增强其飞机投送核武器的能力。印度空军的幻影2000-5战斗机将携带核弹头,在的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协助下,纵深在中国境内西南地区的天空。但此刻这一切宏伟蓝图恐怕只能永远的停留在印度空军高层的想象之中了。
在突入战区的战斗机群饱受中国军队的红旗-9型防空导弹和FT-2000型反辐射导弹痛击的同时,远离战区的印度空军支援机群也并不轻松。原本认为飞行在地面火力的射程之外的俄制伊尔-20型“黑鸦”电子战机,却偏偏遭到了“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的攻击。
作为独自守侯共和国天空数十年的“老兵”,“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早已与它的前身—前苏联的萨姆-2型地对空导弹不可同日而语的。“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系统的控制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化,尤其突出的是红旗-2的抗干扰能力,诸如反电子预警,识别箔条干扰之类的东西只是小意思,抗欺骗式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才是它的强项。对付反辐射导弹它甚至可以直接去拦截,以硬杀伤的方法摧毁反辐射导弹。
在厘米波的SJ-202相控阵雷达的指挥下,一个“红旗-2”B型地对空导弹的6发导弹攻击三个不同目标,也可以导引3枚导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几乎不等印度空军的支援机群作出反应,毁灭的厄运便降落在俄制伊尔-20型“黑鸦”电子战机和低近支援的-50I型空中预警机的头上。
投入攻击曼昂岛的印度空军中,有10架苏-32FN型战斗轰炸机和12架法制“幻影2000-5”型战斗机在短暂的空地交火中被击落,除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攻击机群之外,用于战区支援的电子战机和空中预警机也无一幸免的被中国地空火力消灭在夜空之中。
而在大可可岛的天空,刚刚担任着攻击者角色的“方块-”中队,此刻正竭力摆脱着中国空军歼-10型战斗机的追击。不利的战场形势之下,苏-35型战斗机虽然可以使用后射导弹反击来自尾后的追击。但是面对体型轻盈的歼-10型战斗机,这样的反制手段显然只能消耗对方的能量而已。
苏-35型战斗机必须在歼-10型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开机之前加速逃逸,歼-10型战斗机虽然具备良好的水平加速性,可以在短距离上跟上苏-35型战斗机带推力矢量的L-31FP型发动机的加速度。但这一段时间是有限制的,要视歼-10型战斗机装备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的持续工作时间及所剩余油量而定。在不得不将速度减缓之前,歼-10型战斗机往往只有1次机会将所携带的霹雳-12型中距离导弹打出去。
作为主动雷达制导的第四代空空导弹,霹雳-12型中距离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优越性能。20架歼-10型战斗机以接力的模式,轮流加速追击着高速脱离战场的“方块-”中队的8架苏-35型战斗机。
在孟加拉湾的上空“方块-”中队损失了6架苏-35型战斗机,而他们身后的“追击者”却毫发未伤。如果不是担任战场支援任务的印度空军第24战斗机中队“鹰”的苏-30 MKI型战斗机及时出现,“方块-”中队当夜将可能承受更大的损失。
但这也只是一场李代桃僵。印度空军第24战斗机中队“鹰”虽然最早装备苏-30型机的部队,但这些战机只是苏-27K型远程截击机的改进型,只具备有限的精确作战能力。刚刚投入战斗,便被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击落在孟加拉湾的上空。
这次代号为“摩揭陀”的突袭行动成为了印度远东战区决大部分空军精锐最后的行动。一个夜晚之间,印度远东战区的空中力量完全丧失了战场进攻能力。
在此战之后的一系列总结和检讨中,印度空军将失败的最主要因素归结于中国人对此次突袭早有准备,缅甸沿海不仅不是容易切入的软肋,相反是中国方面防备严密的要塞。此外印度空军也承认由于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将原本作为制空皇牌的“方块-”中队用于对地攻击,从而导致了在空中遭遇战中,面对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群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印度方面仍然认定在中国空军的作战序列之中,没有足以正面匹敌苏-35型战斗机的机型。中国空军为了对抗苏-35型战斗机,战术上运用到了极致。这种先已远程重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打击预警机,然后以歼-10型战斗机从后半球进入的战术,是中国空军长期以来准备对付美国空军F-22型和F-35型战斗机群的。只要苏-35型战斗机以空战配置进入战场,其仍然是马六甲上空不可战胜的绝对皇牌。
除此之外,印度政府也对莫斯科向其隐瞒了已向中国提供KS-172型远程重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这一事实表示愤慨。要知道印度政府曾为复活KS-172型远程导弹投入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前苏联的‘彩虹‘设计局一直在研制一种名为KS-172的远程重型空对空导弹,用来装备苏霍依设计局的“侧卫”战斗机家族。KS-172导弹的理论射程在160-215海里之间,即约为300-400千米,主要用来攻击WCS、J-STRS和空中加油机这类的高价值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KS-172型远程导弹曾首次在公开场合展示,并被赋予M-L的出口编号。但自从那次短暂的展示后,KS-172便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西方的军事专家一度认为,这种导弹很可能与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其他武器研制项目一样由于资金问题或是俄罗斯空军需求的转变而被迫终止。
在90年代初,印度就对KS-172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经济上颇有成就的印度频频与俄罗斯设计局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由印度提供资金,把前苏联遗留下来的‘超级武器‘项目一一解封。对于印度这样缺少自主国防科研能力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做法的确不失为符合国情的一条捷径。
但是虽然KS-172型远程导弹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风洞吹风试验并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的发射试验。导弹尺寸巨大,重量惊人,使得KS-172和其他空对空导弹相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即使是苏-30型和苏-35型这类的大型战斗机也只能在机腹中线挂架上勉强挂载一枚。使得这一项目成为了印度人难以接收的鸡肋。
经过了大幅度的修改,并被‘彩虹‘设计局重新命名为KS-172S-1型的重型反辐射导弹在印度空军的装备序列中仅装备了数枚用于试验,仍远未达到实战要求。但是中国人却在这个领域捷足先登,怎能不令感觉作了“冤大头”印度人跳脚呢?
但实际上虽然在一度面对可能爆发的中美台海冲突中,KS-172型远程导弹的作用对中国空军极其诱惑,但中国人却清楚的知道直接从俄罗斯购买KS-172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引进其若干先进技术,都会因俄罗斯军售时的技术壁垒而流产。
所以中国的军工早就在远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领域深下苦工,对各类技术瓶颈进行刻苦攻关,随着诸如适合空对空导弹使用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之类核心部分, 被中国军工一一突破,中国人最终研制出类似KS-172型的霹雳-18型远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霹雳-18型甚至在生产工艺上将能远胜KS-172,缩小尺寸、减轻发射重量之后的霹雳-18型远程反辐射空对空导弹可以由歼-11系列重型战斗机、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一次携带2枚实行远程打击。
“见鬼,我被锁定了,我被锁定了……。”此刻坐在苏-35型战斗机的机舱内,德那巴汗的耳边仍能不时听到那一夜被击落的同僚们在无线电中传来的绝望的呼叫。虽然在1月9日之后,他所在苏-35型战斗机双机编队已经连续击落了2架中国空军的歼-10型战斗机,但是那一夜的阴影依旧如梦噩一样缠绕着他,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似乎永远是那么的深不可测,军人的直觉告诉他中国人一定还有更可怕的武器在等待着他们。
虽然经过了空前的灾难之后,“方块-”中队最为强悍的战机和飞行员—“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僚机“柯西金”已经结束了自开战以来闲暇的“休整时光”进入战备值班的状态,但他们的出现并没有给德那巴汗更多的鼓励,相反现在的每次出击都让他感觉飞翔在死亡的边缘。
“勇士1号,听到了吗?勇士1号。”在德那巴汗从自己的雷达屏幕上发现刚刚完成对地攻击,爬升进入返航航线的那2架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迅速追上那2架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的2个红色的微弱信号。
“这里是勇士1号,请讲!”在等待了几秒之后,无线电那头传来了勇士1号的回答。“你的后面有中国人,小心摆脱!” 德那巴汗提醒着自己的同僚,同时驾驶着自己的战机全速飞向战场。
“勇士1号,明白!”无线电那头沉默了片刻之后,突然传来了一个男子激动的声音:“德那巴汗?真的是吗?我是斯瓦米啊!我没有其他的意思,我只想对你说,你还活着。真好!”但不等斯瓦米的话说完,以难以置信的高速追上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的神秘中国战机,轻松的将他们击落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天空。
第三十五章:谁主苍穹(五)
无暇为斯瓦米的陨落而伤神,德那巴汗和他的僚机已经进入了与陌生的中国战机的火控雷达直接接触的距离了。这种战机的雷达信号完全不同于此前与“方块-”中队交锋过的所有中国战机。这种新型战机显然采用了中国人自己的隐身涂料,在苏-35型战斗机的强大的机载雷达面前对方始终只是一个飘忽不定的模糊光点而已。
俄制机载雷达的优点在于功率大,“烧穿”距离大,对干挠不敏感。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较之西方的产品而言,不够精密。探测距离上俄制雷达丝毫不逊于西方产品,但在对目标解析度却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对目标解析度主要取决于火控机载雷达浮点运算能力,浮点运算能力越高,其对目标解析度越高,更不容易丢失目标。也就是苏-35型战斗机可以通过自身的机载雷达设备探测到来袭的中国新型战机,但是无法牢牢的捕捉到他。更不用说准确的锁定和引导战机上的中距离导弹有效的攻击。
当然苏-35型战斗机在RLSU -27雷达系统无法主动取得目标之时,也能由可定位雷达预警接收器(RWR)被动探测目标,还可用机首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环场热探测器进行被动探测。在近距离之内,综合雷达、雷达预警接收器、红外线探测器的资料可得到较精确的目标资料。
而在红外线探测器操作范畴之外,面对此刻距离较远,获目标热源不明显且有电磁辐射信号的中国新型战机,苏-35型战斗机只能以预警接收器得到的对方雷达信号的方位数据来校正方位。
对面的中国战机已经先发制人的发射2枚霹雳-12型中距离导弹之后,德那巴汗也只好勉强的打出2枚俄制“蝰蛇”R-77型中距离空对空导弹,但这显然只是一种赌运气的攻击模式。
当“蝰蛇”R-77型中距离空对空导弹点火发射之后,2架俄制苏-35型战斗机便需要打开全部的推力,希望能凭借高超的机动性和电子对抗来摆脱死神的纠缠。但是这种考验“人品”的事情显然不适合德那巴汗的俄国僚机,他的苏-35型战机被中国人的空对空导弹无情的咬住,这个时代导弹的机动永远优于战斗机,在一团耀眼的火光之中。又一架骄傲的俄罗斯战鹰冒着浓烟,急剧的降低的高度。
德那巴汗艰难的拜托了那属于他的死亡,丧失了大量动能的他显然不会指望拥有远强于苏-35型战斗机的雷达和隐身性能的中国新型战机会飞过来跟他进行生死一线的贴身格斗。在中国人第二轮超视距打击到来之前,他能作的只有打开所有的发动机推力,全速脱离战场。
而中国的新型战机显然并不追求极速性能,而初上战场的飞行员似乎也已经满足于自己此次“Chu女战”的成绩,并没有加速追击早已失去战意的德那巴汗的意图。
而在几乎同一时间内,在马六甲海峡的上空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俄-印联合“方块-”中队最强的组合—队长“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僚机“柯西金”也遭遇到另一组中国人的顶级组合。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驾驶的是比苏-35型战斗机更为先进的俄制苏-37型战斗机,虽然在其他三支由全俄罗斯飞行员组成的,命名为“黑桃”、“红桃”、“金花”的战斗机中队中苏-37型战斗机是标准配置,但是在“方块-”中队中他们却是唯一的两架。
俄罗斯空军一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根本没有参战的机会,更不用说会被击落了。但是在在马六甲海峡的上空,他们却成为了中国空军新型战机的猎物。
按照西方的标准而言,苏-35型战斗机仅仅是各国三代半战机比较先进的一种,而苏-37型战斗机却是真正第四代战机。虽然苏-37仅是在苏-35的基础上加装矢量喷管改进而成的,但是经过俄罗斯空军却认定苏-37型战斗机已把苏-35型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先进的机身结构采用碳纤维和铝-锂合金材料,命名为“雪豹”的机载武器控制系统拥有机械转动修正的相控阵天线。使得苏-37型战斗机担任着俄罗斯新一代战机服役之前,对抗美国空军F-22型战斗机的重任。
与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苏-35型战斗机,“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驾驶的苏-37型战斗机表现的要优秀很多。在双方战机的超视距攻击阶段,他们没有给中国人太多的机会。双方都没有能够使用中距离空对空导弹解决对手。空战进入了生死一线的空中格斗阶段。
同样装备着推力矢量发动机的中国空军新型战机使格斗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双方的操控性和飞行员的素质之上。在双方的近距离格斗导弹飞翔的天空,双方都竭力的躲避着对方的攻击。
但是显然这一次运气又站在了中国人这边,“柯西金”所驾驶的苏-37型战斗机率先被击落。“勃列日涅夫”的战机虽然躲过了多枚霹雳-9型近距格斗导弹的正面攻击。但飞舞的破片也撕破了他的战机装甲。他的发动机带伤发出着怒吼,渐渐失去了动力。
中国空军的新型战机用30毫米机炮埋葬了这位俄罗斯空军的精英。在坠毁在马六甲海峡上空时,这位来自北国的飞行员致死也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现实—一度以俄罗斯出口的苏-27型战斗机守护天空的中国竟然拥有可以击落自己的新锐战机。他或许会后悔来参加这场本与他无关的战争,但他应该不悔,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一个新的空军强国的崛起。
当德那巴汗和他的战机飞回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机场之时,他面对的是跟他一样失去了信心和勇气的印度空军地勤,马六甲海峡上空的空战已经再无悬念,中国人将垄断天空。
失去了“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之后,昔日不可一视的俄-印联合“方块-”中队已不复存在,印度空军在前线只剩下2架苏-35型战斗机。而俄罗斯空军在索要了巨额赔偿金之后,索回了“方块-”中队最后的一名飞行员。莫斯科明确表示将不会再派飞行员参加这场“残酷”的战争。
而“方块-”中队唯一的印度飞行员德那巴汗则被召回印度本土,此后的战斗已与身心疲惫的他无关,他更名换姓之后在位于海德拉巴的印度空军学院担任教官,直到战火蔓延到印度的本土。
而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国空军则更为关注这两场令人注目的空战中,中国究竟使用的是何种战机。但是结果却令所有大跌眼睛,这两场空战中中国空军使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新型战机。
美国军方的卫星在泰国北部的机场上发现了击落“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驾驶的苏-37型战斗机之后降落的2架中国空军的重型战机,这种重型战机明显带有Su-27基础上靠拢F-22的痕迹。采用三翼面加双三角翼来解决高速与机动性能之间的平衡问题。美国人将它与此前曝光的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所推出的歼-14型“雪鸮”重型战斗机项目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空军的第四代战机将是歼-14型“雪鸮”重型战斗机。
而俄罗斯和印度的情报部门则侧重击落苏-35型战斗机的新型战斗机,这型新型战斗机布局明显受到米格1.44的影响,这型战斗机通过将前翼布置在和主翼同一个水平面上来解决反射面积过大的问题。这种新型战机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歼-13型战斗机方案相符合。
第三十六章:高歌猛进(一)
当全世界的空军都为俄-印联合“方块-”中队的折翼而唏嘘不已之际,他们也不得不开始猜测,2008年1月17日出现在马六甲海峡上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空军新型战机究竟哪一种型号才是中国空军未来装备的主力。从通过实战表现出来的性能参数来看,这两者可以说不相伯仲。谁是中国空军未来的空中长剑?未来可能遭遇的对手呢?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空军本身。自1993年中国政府对原航空航天部进行公司化改造,将航空航天部被分拆为两个公司:专攻飞机研制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公司和分管火箭/导弹研制的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飞机制造企业都隶属于两家大型控股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这大两集团公司拥有着100多家制造企业、33个科研机构及42家其他公司和机构,共计拥有员工45万人。
其中沈飞、成飞、西飞和贵州飞机工业公司隶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而陕飞、哈飞、昌河和洪都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其中中航一集团所属企业主要研制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而中航二集团所属企业主要研制攻击机、直升机。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制造所有主要类型军用飞机的国家之一,但不可否认中国军用航空工业在战机研制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这也是一系列旨在打破垄断和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结构重组的目的所在。
虽然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仍在共同使用位于北京交道口南大街67号的同一座办公大楼。但是面对中国空军不断膨胀的采购订单,在运输机和教练机制造领域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仍然拿出了各自的“拳头”产品。
面对中国空军的高级教练机采购计划,中航二集团所属的洪都集团在成功研制了K-8型教练机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L-15型“下一代高级战斗/教练机”,而中航一集团所属的贵州飞机公司则一直在加紧研制FTC-2000和LFC-16高级教练机以对应。
两大控股公司之间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毕竟生产业务重合(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