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部分阅读
七国之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居功至傲的刘武压根不知道,在吴楚之乱中,景帝原打算借叛军之手除掉他,这才吩咐周亚夫按兵不动。然而,这一切根本瞒不过洞悉世事的窦太后,深深的无力感和对兄弟相残的恐慌,导致她下了一招臭棋,试图将梁王推上储君之位,以便景帝不好再对幼弟下手,然而不但失败告终,反而愈发坚定了景帝除之而后快的杀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往权势滔天的窦太后,此时却是个可怜的母亲,试图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挽救幼子的性命。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家宴,她之所以没有邀请景帝,也正是希望太子刘彻和梁王刘武二人,能单独坐下来,化解宿怨,以便让景帝放下弑弟的心思。
酒过三巡,窦太后见叔侄二人言谈甚欢,随即起身离席,微笑道:“哀家有些累了,先去歇息片刻。你们可不许走,过会哀家还要和你们好好唠唠。”
太后招了招手,宫人们尽皆随她朝后殿去了,空旷的侧殿中仅余刘武与刘彻叔侄二人。两人默然不语,各自品尝着桌案上的美酒佳肴,似乎都忘记了对方的存在。
良久后,性格直率的刘武似乎有些憋不住了,冷哼一声,将酒樽重重的顿在案上。
刘彻微微叹了一口气,率先打破沉默道:“皇叔难道还体会不到皇祖母的一番苦心?还不明白父皇的意思?”
刘武面色铁青,冷冷道:“本王以诚心待陛下,然陛下却不以诚心待我,难道还是本王的错?!”
刘彻倒也没有丝毫顾忌,颌首认同道:“皇叔为人直率,虚怀若谷,孤王也甚为敬佩。只可惜,对于父皇的心思,皇叔领会得有些迟了。”
“陛下曾许诺百年后,传位于本王。本王虽知乃是酒后戏言,却也感念兄长深情厚谊。即便是刘荣被立为太子,本王也未曾心怀不满,仍愿尽心辅助陛下。然而刘荣被废,陛下却暗自命袁盎诸臣,开朝议,威逼母后,将本王驱离长安,以便将你立为太子。直至那日,本王才真正明白,陛下视诸侯为心腹大患,对本王更是只有利用没有信任,我早晚得死,吴楚七国就是本王的榜样!”刘武举起酒樽,扬起脖子一饮而尽,惨笑道:“本王原本从未奢望成为大汉的帝皇!都是陛下,我的好兄长,你的好父皇,生生将本王推上不归之路!”
刘彻没有反驳,因为刘武所言皆是实情,景帝确实很不厚道,打从即位之初,就一直算计自己的亲弟弟,史上的梁王刘武简直就是被他生生逼死的。梁王去世后,窦太后哭得极其伤心,多日吃不下饭,说:“帝果杀吾子!”显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景帝早就设好了套,处心积虑就是要搞死梁王。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刘彻略微有些伤感,前世他几乎从未体会过亲情,实在不愿见皇祖母伤心欲绝,颇为无奈道:“只是孤王还有些疑惑,想向皇叔请教一二。”
刘武摆摆手,颇为豪爽道:“有话但说无妨,你小子虽然也奸猾似鬼,却隐隐有几分风骨,颇对本王胃口。”
“既然皇叔知晓父皇的意思,却为何还如此跋扈?孤王听闻皇叔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宫台楼榭绵延三十里。又用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称警,入言跸,拟于天子。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东游士莫不至。如今梁国又多作兵弩弓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刘彻耸耸肩,举杯遥敬刘武,幽幽问道:“皇叔惊才绝艳,又岂会不知,如此种种,尽皆是取死之道?”
“梁国甚大,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多大县。母后又心疼本王,赏赐自然不可胜道。陛下看似与本王出则同车,入则同辇,实则时刻不忘诸般削弱梁国。你去问问陛下,本王幼时可是跋扈之人?可曾贪恋珠玉宝物?可曾醉心华美宫阙?可曾和他争过天子之位?”刘武仰天长叹,满腹惆怅道:“如今本王变成此等模样,如此性情,尽要归功于我那至亲兄长!”
刘彻沉默半晌,当今太后窦漪房原是个小小的宫女,由于出身卑微,没机会亲手养育两个儿子,刘武从小就由兄长刘启多加看顾。想来皇帝老爹打小就对亲弟弟性格养成,硬是把原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十佳少年刘武带成飞扬跋扈的性子。
所谓“三岁看老”,虚荣跋扈的刘武自然不适合托付社稷。是以窦漪房入主东宫后,汉文帝要在她的两个儿子中选择储君,即使明知刘启为人阴狠,却也只能立为太子。刘彻想到皇帝老爹当初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心计,实在比穿越众还要牛x得多。
想到此处,刘彻心中咯噔一下,背后冷汗直冒,他领悟到自己似乎想错了。他费尽心思,甚至恳请皇帝老爹,启用居功自恃的周亚夫为沛郡太守,在梁国周边陈设重兵,防止梁王造反。如今想来,却是看错了梁王,也看错了景帝!
刘彻之所以如此提防梁王刘武,只因按照史书记载,不久后,他的谋士羊胜、公孙诡等人建议刺杀袁盎等十余名朝廷重臣,以解当初朝议一事的心头之恨,尽管遭到韩安国的反对,刘武还是采纳了羊胜等人的建议。
袁盎等人被杀后,汉景帝穷追不舍,梁王刘武命在旦夕,被迫接受韩安国的建议,让羊胜、公孙诡自杀,派韩安国到长安城去谢罪,形势才缓和下来。然而梁王从此被禁足在梁国,虽然家资巨万,心情却非常郁闷,每每听说太后生病,就寝食不安,多次要求在留在长安侍奉太后,都没有得到允许。后来出猎途中,愚见一头怪牛,两只脚长在背上,刘武非常恶心,回来后就病热而死。
不对!不对!如今看梁王刘武的言谈举止,绝对不是那么疯狂和愚蠢的人!
羊胜、公孙诡都是齐地的名士。公孙诡更是多奇邪计,初见梁王时,便获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而刘武虚怀若谷,惊才绝艳,门下拥有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留名千古的顶级人才。梁国内史韩安国更是窦太后亲自任命,至诚至孝的梁王怎么敢如史书般,由于韩安国反对刺伤袁盎等人,而将他囚禁下狱?
不管是从谋士,还是从梁王本身,都不可能使出刺杀朝廷重臣这种昏招的。唯一的可能,就只剩下栽赃嫁祸!而景帝对这个弟弟怀有杀心,但是梁王功劳很大,特别是他还得到太后的喜爱,没有真凭实据不能轻动。正是此次震惊朝野的刺杀事件,给了前世的景帝机会,派出酷吏郅都,赶赴梁国,将此事办成了铁案!梁王遭到大汉贵族阶层的一致嫉恨和唾弃,从此一蹶不振!
刘彻想到此处,不由心中大骇,皇帝老爹!一定是皇帝老爹!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种子
是夜,太子刘彻入未央,与景帝彻夜深谈,直至天sè微明方才离开。。沐浴着晨雾,刘彻满心感叹,如今大军出征河朔在即,皇帝老爹不再如史上一般,急于解决梁王,想来袁盎等十余位朝廷重臣暂时能逃过一劫。
然而,梁国富饶,兵强马壮,至今未加入皇家实业集团,削藩之举便无从着手。而梁王府中的诸多谋士和背地里支持他的世家豪门,也不会甘心梁王向景帝彻底妥协。可以说,局势演变至今,已不是景帝和梁王可以完全掌控的了。这是两股政治势力的生死较量,梁王作为如今势力最大的刘姓诸侯王,就像一杆旗帜,被身不由己的被推上了对抗zhōng yāngzhèng fǔ的道路,而且必将越走越远。
而景帝,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吴楚之乱,让他大幅削弱了各地诸侯。只要再给诸侯王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全部靠向梁王,最后借故一网打尽,就可以彻底解决国内问题。可以说,史上的汉武帝能完成大汉真正的大一统,进而开疆拓土,开创千古盛世,景帝功不可没。文景两代帝皇,无论是哪一个,都比武帝更有资格称为千古一帝!
刘彻穿越后的所作所为,虽然延缓了梁王的失败,却最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即使景帝暂时被汉匈之争分散了jīng力,却仍将削藩作为首要目标。哪怕是刘彻自身,也对诸侯王存着必须剿灭的心思。只是他始终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梁王能尽快放下一切,主动申请回京长驻,甚至入住皇家庄园,将梁国交由zhōng yāngzhèng fǔ代管。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皇祖母有生之年,看不到兄弟相残的悲剧一幕。
数rì后,梁王归国,太后和景帝却并未露面,只是遣太子刘彻相送。霸城门外,叔侄二人相视无语,沉默半晌。良久后,梁王拍了拍刘彻的肩膀,幽幽道:“彻儿你果然比刘荣强上不少,陛下生了个好儿子,宗室幸甚!大汉幸甚!”
刘彻微微一笑:“今rì一别,皇叔多加保重。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侄儿作为太子,却是不得不争。只得厚颜请皇叔多以苍生为念,则百姓幸甚!大汉幸甚!”
梁王闻言一愣,苦笑着摇摇头,并未多言,朝刘彻摆摆手,遂登上车辇,缓缓离去。刘彻随即翻身上马,头也不回的朝宫城疾驰而去。两人沿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再见之rì,想来必已物是人非。
岁月匆匆,如水流逝,转眼已是惊蛰。
南山脚下,益农候裘离正指挥着农学院的学子们来回犁田,翻起的泥土里有大量的虫卵,从养殖场运来的许多家禽,吃得十分欢快。
裘离原只是御花园里的花匠,因为擅于嫁接和育种,又识些字,被太子殿下任命为农学院的院长。去年秋收后,更是因为孤儿院的官田亩产大增,而被天子破格赐予益农候的爵位。他虽有爵无官,却是大汉朝堂上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原因无他,只因农学院的先生们如今颇为抢手,获得大量化肥的权贵们,纷纷希望能得到农学院的“农事指导”。
虽然皇家实业集团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农业讲座”,让他们派出府中农户参与学习,但老jiān巨猾的权贵们还是希望能派遣农学院的先生们亲临指导。太子刘彻自然是乐见其成,想要转变权贵们的观念,进而让他们认识到科技的重要xìng,从而提升各种工匠的地位,就必须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对于土地所有者而言,最为关注的便是农田的产出。
如此一来,农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纷纷奔赴关中各地,传播农学院中所掌握的各种农业技术。而裘离则带着几个留守的先生,开始了农学院的“扩招”工作,从孤儿院中大量招收新的学子,同时将南山脚下的百亩实验田扩展到千亩,不但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粟米,最重要的就是种桑养蚕。
刘彻深深明白,一旦夺回河朔之地,依靠长城死死遏制住匈奴铁骑,如今已元气大伤的西羌诸部,必将被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殆尽。届时,丝绸之路将会比史上提前数十年出现在世人眼前。jīng美的丝绸和瓷器,将会为大汉的工业化注入急需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
汉代的丝绸发展还远远不如唐宋的盛况,主要是江南并未完全开发,桑树和蚕种也没有经过挑选和细致繁育。开发江南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夕之功。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优良的桑种和蚕种,大幅提升丝绸织造工艺。
各项农业技术对于刘彻而言,不过是昏睡几rì,从书库中提取的简单事情。然而,具体执行,却是极为艰难和漫长。农业技术,不像工业技术一样,有图纸就行,必须慢慢的实践,一代一代的选种,培植。毕竟物种的进化,是根本无法跳跃式前进的。
面对刘彻魔怔般的铲平了小半个御花园的奇花异草,大肆种植桑树和白叠子,景帝没有丝毫干预。景帝如今已将全副心神放在即将到来的汉匈大战上,面对自己rì渐衰弱的身体,他作为一个务实的帝皇,明白这次大战恐怕将是决定自己历史定位的关键一战。至于太子刘彻所说的牧马狼山,横扫大漠,恐怕就没他什么事了。
即使景帝明白,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大汉帝国很可能将在刘彻的领导下将完成远超前人的千古伟业,成为寰古一帝。然而作为一个帝皇,景帝也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就是要打好河朔一战,尽复中原。若是再能扫灭西羌,坐拥西域,就更是大大的功业。既然“后无来者”铁定做不到了,但能做到“前无古人”,也定能名垂青史!
耿老汉很烦恼,作为快要知天命的泥腿子,如今要和十来岁的娃娃们一起学认字,实在要了他的老命。然而农学院的院长裘离再三叮嘱,这是太子殿下对先生们的要求,哪怕不会写字,至少要能认字。
耿老汉自然不能悖逆殿下的严令,在他眼里,殿下实在是个大圣人。不但供军中孤儿们衣食无忧,还派先生教他们学问,让他们长本事。耿老汉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平rì里觉得自己住这么好的屋子,拿这些多的月例,实在有负皇恩,莫说殿下是让他识字,哪怕是让他上刀山下油锅,他也会梗着脖子往前冲。
于是,耿老汉每rì等赵立这些娃娃们下了学,就让他们到家里来,吃上一顿晚膳,顺带着教他识字。连着数月,倒也能认出不少字了。但也只限于认得而已,连在一起就搞不懂是啥意思。
和耿老汉有一样烦恼的先生不少,裘离有些无奈,只得求助于无所不能的太子殿下。刘彻得知后,苦思良久,也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古文的确有些晦涩难懂,即便他穿越大汉十数载,每rì也算勤奋好学,却也不敢自负能识文断字。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皓首穷经,终rì埋头研究典籍的老学究了。
被逼无奈,刘彻决定在孤儿内院小范围内推广“白话文”。即使后世很多喷子认为这样会埋没华夏传统文化,此时也顾不得。文字和语言本就是不断进化的,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将文明传承下去。若是一直按照古文推广教育,刘彻这一生,啥也不用干了,单单全民教育就能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求心安,刘彻特意召来太学祭酒,太子太傅卫绾,同他商议太学扩编一事,增设专门的书法,古文两科。刘彻明白,白话文通俗易懂,在即将到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将会成为科技发展和社会大众的主要文法,进而会彻底将古文排挤出主流体系。适当的给予古文一些保护,在太学设立一些“保护区”,还是很有必要的,免得千年后,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无人能懂,就太悲催了。想想后世的新中国,多少狗屁不通的砖家叫兽肆意歪曲经典,看了叫人蛋疼。
尽人事听天命,和卫绾商议完毕,刘彻便招来太子詹事府里的众多书吏,亲自教导他们“白话文”的文法。由于从前刘彻就曾教导过他们一些标点符号的用途,甚至后世的汉语拼音,他们倒是接受得很快。当然,简体字刘彻暂时还没敢推行,这是牵涉到“祖制”的问题,搞不好要被御史们弹劾的,须得缓行。
作为机械和化工双料硕士,刘彻绝对是个好的理科老师,然而却未必是个好的文科老师。他抓耳挠腮,不到半个时辰,就把肚子里那点少的可怜的文学常识全部掏空,只能悻悻的曲解道:“要学这白话文,须得先写散文,啥叫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把平时说的话如实写下来就是散文了。”
众书吏一头雾水,面面相觑,却不敢多言。刘彻苦恼的挠挠头,无奈的让他们退下。随后,刘彻昏睡数rì,愣是从书库里改编出几本厚厚的散文集,交由书吏们好生研读。
不久后,孤儿内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文比赛,仅限白话文叙述的散文体裁,入选前十的好散文将获得万钱的重赏。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学究们都没有入选,反倒是那些十来岁的娃娃们,仅仅在内院学了年余,硬是写出了不少好散文。
刘彻阅卷完毕,不由感叹道:“还是白纸好作画,教育始终要从娃娃抓起嘛!”
m.阅读。
第一百零七章 朝堂与沙盘
未央正殿上,望着端坐于主席的太子刘彻,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刘彻冷冷的扫视了一周,朗声道:“诸位大臣有何事上奏?”
(注:因为当时没有龙椅,太子监国时可坐正殿主席,并不僭越。)
“禀殿下,陛下缺席早朝已三rì,是否龙体违和?”丞相袁盎缓缓离席,行至正殿zhōng yāng,躬身问道。
刘彻微微一笑,解释道:“父皇身子康健,如今正连rì处理紧急军务,丞相无需多虑!”
袁盎却不是这么好打发的,他一揖到地,瓮声道:“禀殿下,zhōng yāng官署(相当于国/务/院)并未接到任何战报,有何紧急军务,竟让陛下如此着紧,乃至荒废政务?”
“大胆!毁谤天子,该当何罪?!”掌印太监孙全双眉一扬,yīn测测的呵斥道。
“臣知罪!”袁盎扑通一声跪倒,额头连续三次重重的叩到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待他抬起头来,额头已是青紫一片。他却丝毫不以为意,旋即挺直上身,道:“然臣今rì若再见不到陛下,宁愿跪死在这朝堂之上!”
刘彻抬手制止了还yù斥责的孙全,饶有趣味的打量着袁盎,复又扫视了一圈群臣,缓缓问道:“还有哪位大臣如丞相一般想法?”
正殿内瞬间变得寂静无声,压抑的空气似乎已完全凝固,让人有些窒息。
片刻后,太农令曹栾起身离席,不发一语的来到袁盎身侧偏后的位置,缓缓跪倒,腰杆却挺得笔直。随即不断的有大臣离席而出,跪倒在地,须臾间密密麻麻二十余人便跪满一地。
刘彻丝毫不以为意,摸了摸下巴,看向稳坐席上的窦浚,问道:“大行令以为如何?”
窦浚闻言一愣,赶忙起身避席,沉吟片刻,躬身道:“既是陛下军务缠身,是否可让诸位大臣觐见太后?”
刘彻眯着眼睛,不置可否,旋即扭头看向公孙昆邪:“典属国意下如何?”
公孙昆邪站起身子,微微一揖,声若洪钟:“既然天子曾颁下旨意,若陛下缺席,便让殿下代为监国,那还有啥好说的?!”
刘彻微微颌首,摆手示意窦浚和公孙昆邪归席落坐,复又打量着面带迟疑的廷尉张贯,皱起眉头问道:“张廷尉,你有何想法?”
张贯偷偷瞄了一眼面sèyīn沉的窦浚,犹豫片刻,唯唯诺诺的起身答道:“臣无异议!”
刘彻闻言,心中腹诽不已。无异议,到底是对谁的看法无异议?
“孙全,宣旨!”刘彻沉默半晌,随即面sè一松,微微笑道。
“诺!”孙全躬身应诺,随即取出一份圣旨,朗声道:“大汉皇帝诏,宣丞相袁盎,太农令曹栾,骠骑将军秦勇至未央平虏殿觐见。即rì起,着中尉张汤领北军,加紧京城防务;京畿除三辅之地,弘农,河东,河内,河南四郡所属郡兵,尽皆交由骁骑将军秦勇节制;三辅之地所属郡兵,着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各自节制,非圣旨与虎符齐备,不得调兵,违者夷其九族!”
诏令一出,满朝大惊。丞相袁盎更是骇然失sè,终于确定太子殿下所言非虚,陛下确是有紧急军务,而且必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京畿七郡之地,郡兵数十万,而关中历来民风彪悍,可以说大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除了长安城的十万zhōng yāng军,就是这数十万京畿郡兵了。一般不会轻动,即使数十年来,匈奴人屡屡犯边,也不过最多动用周边郡县的兵力。如今京畿七郡尽皆备战,可以料想,规模之大,丝毫不亚于当年高祖与冒顿单于白登一战。
刘彻没有理会议论纷纷的群臣,也不吩咐孙全,径自起身离席,小手一挥道:“退朝!”随即在群臣呆滞的眼神中,缓缓朝后殿走去,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
新落成的平虏殿内,两眼通红的景帝瘫坐在椅子上,端起桌案上茶杯,慢慢品了一口。大殿的正zhōng yāng,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陵、城池等,而且还用蓝矾铺成江河。若是熟悉大汉地形之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分明就是缩小版的河南之地。
为了制成这个等比例沙盘,刘彻花费了整整半月有余,才将书库中的地图详细描绘出来。再结合景帝派遣到河朔的数百密探,花费了近半年收集到的各种当代地形和匈奴军事分布,细细分析和调整,这才确认出完整而准确的军事地图。
随后,景帝便力排众议,平生第一次“奢侈”的耗费巨资,完全遵照太子刘彻的设计,修筑了平虏殿。而刘彻则亲自指挥太子詹事府的工匠,耗时月余,完成了长宽各五丈的河南之地等比例沙盘。
由于沙盘太大,站在边上根本无法一览全景。刘彻特意在平虏殿甚至了三圈内置楼层,就如同后世的中空茶楼。将沙盘放在天井处,人站在三楼,向下望去,便可一览无遗。为了能同时看清细部,刘彻还特意命人不惜工本的纯手工打磨出近百片玻璃透镜,制作成了大汉第一批望远镜。
景帝第一次看到望远镜,便将其视如珍宝。他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东西出现在战场上,作用何其大。即便是刘彻直言造价高达万钱,却也没有阻拦住景帝的澎湃的热情。直到刘彻承诺制作出百架望远镜,供他分配,景帝才志得意满的放过刘彻。
景帝并未要求刘彻献出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他很清楚,匈奴人攻打雁门塞时使用的攻城器械乃是国之重器,却仍然外流到匈奴人之手。想来若是大量制作望远镜,恐怕用不了多久,匈奴人手里也不会缺少。历来小心谨慎的景帝,甚至要求刘彻今后制作望远镜时,每架都要留下独特的记号,以便今后用于追究胆敢通敌之人。
景帝整整在平虏殿内呆了三天三夜,寸步不离。所幸刘彻早有考量,殿内吃喝拉撒各种设施都很齐备,甚至还派了几个御医照应着,皇后王娡也不时来提醒景帝作息,这才没让景帝“过劳死”。
其实刘彻倒是很能理解皇帝老爹,作为大汉天子,看着即将纳入大汉疆域的如画江山,自然兴奋不已。看沙盘和看军报,两者之间的快感压根不是一个等级的,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视觉冲击”。就算不是景帝,换作其他雄xìng激素正常的男xìng,恐怕也是喜欢战争沙盘的居多。
何况景帝还不只是欣赏沙盘,更能欣赏到即时战报。虎贲营和羽林营早就接受过兵棋推演的训练,这几rì正在期门校中,分别凭着两个微型沙盘,进行攻打河南之地的兵棋推演对抗。每隔一个时辰,作为裁判的军法处将官,就会将即时战报汇总到平虏殿,在大型沙盘上一一重新推演,看得景帝过瘾不已。他深深沉迷进去,时而破口大骂,时而高声赞扬,对每份战报不住评头论足,甚至恨不得自己亲自参与这劳什子兵棋推演。
当下朝归来的太子刘彻走入平虏殿时,长达三天的数场兵棋推演已结束了近一个时辰,景帝终于微微回神,坐在三楼围栏边的椅子上,慢慢品着刘彻炮制的新茶。
(。。。。。。下次兄弟们别投9000字的催更票啊,俺还有工作的,如果能更新,肯定尽最大努力更新的,你们投了,我又不好意思不更。倒不是为了起点币,而是怕辜负了大家的支持,觉得对不住啊。。。。。这章原本是和后面一章连在一起的,可能等下章写完还要修改一下。。。。。呼呼。。。。。我之所以不多更新,也是想保证质量的。修改花去的时间绝对比码字的时间多,大家多包涵)
m.阅读。
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
景帝放下手中的茶杯,饶有兴致的问道:“今rì早朝情形如何?”
“确如父皇所料,丞相一系的诸位大臣,誓死求见父皇。。”刘彻微微笑道,没有一丝愤懑的味道。
“恩,当初朝议之时,也是他们反对立梁王为储君,俱是忠心之臣。”景帝没有丝毫讶异,袁盎为首的保皇派,只会忠于社稷,忠于天子,即使是太子刘彻,如今也还掌控不了。他捋了捋胡须,笑道:“皇儿倒也无需气馁,如今你年纪尚幼,朕的身子虽rì渐衰弱,却也还能再撑几年,来rì方长嘛。”
刘彻认真的看着景帝,缓缓道:“父皇多虑了,朝堂能有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社稷幸甚!”
景帝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似乎不经意的问道:“窦氏有何异动?”
“窦浚提出让群臣觐见皇祖母,似乎有让皇祖母代为辅政的意思。”
“哦?”景帝手中的茶杯微微一抖,眉毛不露痕迹的扬了扬,眼中的寒光一闪即逝。
刘彻若无其事的继续道:“倒是公孙昆邪坚持依旨行事,由儿臣代为监国,想来是公孙贺的缘故。”
景帝摇摇头,戏谑道:“皇儿何必替他掩饰?你也太小瞧朕了,难道怕朕会剪除你的羽翼。皇儿如今不过是只雏鸟,长了些许绒毛罢了。若是朕年富力强,倒还畏惧皇儿结党营私,意图篡逆。可如今的情势,哪怕是朕百年之后,皇儿的势力仍未必能与一干外戚抗衡。吕氏之祸距今不过数十载,朕实在放心不下啊!”
刘彻无奈的耸耸肩,也没有试图劝慰皇帝老爹。慢xìng肺炎本就是磨人的顽疾,时刻提醒着景帝,让他意识到自己时rì无多。既然皇帝老爹本人都毫不避讳的言及生死,刘彻也就不需要矫情了。
刘彻沉吟片刻,已有所指道:“倒是廷尉张贯,迟疑不决,似乎想独善其身啊。”
“张贯出身低微,比不得那些世家豪门,自然小心谨慎,倒也情有可原。”景帝不以为意,显然也不甚重视张贯的立场问题。
刘彻摇摇头,严肃道:“即便张贯位列三公,甚或投靠外戚,儿臣都可谅解。然而如今他身为廷尉,位列九卿,却唯唯诺诺,行事犹豫,实在不宜继续担当如此重任。”
景帝闻言一愣,疑惑道:“皇儿何处此言?”
“廷尉职掌天下刑狱,所判皆为重案。依汉律,可驳正天子﹑三公所判刑案。廷尉若是受诏﹐还可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礼仪﹑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如此重任,交由一个钻营怯懦之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刘彻沉声答道,政治立场不是问题,关键是廷尉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检/察/院和最高法/院,甚至还拥有立法权,交给一个软蛋管理,比交给坏蛋还糟糕。
景帝沉吟片刻,颌首认同道:“皇儿言之有理,只是这廷尉的人选?难道皇儿想启用中尉张汤,或是将郅都召回?”
“张汤就任中尉,已是破格拔擢,若是再升任九卿,不免招人非议。如今大战在即,郅都身负重任,不可轻动。”刘彻赶忙否认,解释道:“何况张汤与郅都均为酷吏,一贯狠辣异常,只可掌刑罚,断不可掌律令!”
景帝颇为认同刘彻的看法,张汤与郅都太狠辣,出手不留余地,若是执掌律法,怕是比商鞅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非社稷之福。秦朝暴政,二世而亡的例子就活生生的摆在眼前。
景帝皱着眉头,问道:“既是如此,皇儿可有其他人选?”
刘彻点点头,缓缓道:“太子洗马,汲黯!”
“哦?”景帝闻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却并未多言。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位列九卿之下,品级倒是适合。汲黯也算出自名门,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刘彻被立为太子后,汲黯靠父亲保举,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景帝沉吟片刻,问道:“朕对汲黯为人不甚知晓,皇儿以为如何?”
刘彻面露难sè,勉强评价道:“汲黯乃是个傲慢的直臣。”
景帝不由来了兴致,笑道:“这倒有点意思,皇儿且细细道来。”
“汲黯与人相处傲慢,不讲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xìng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待见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cāo。他平rì居家,品行美好纯正;教导儿臣时,喜欢直言劝谏,丝毫不顾及儿臣的脸面,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景帝闻言,满脸戏谑道:“莫不是皇儿受不了汲黯的难缠,才将他举荐给朕的?忠言逆耳,身为太子,还需有些容人之量才是。”
刘彻被点破了小心思,略显尴尬道:“也不全然如此,汲黯却有大才,所谓瑕不掩瑜,足以胜任廷尉一职。”
景帝摆摆手,饶有意味道:“不成不成!袁盎那老顽固已让朕头疼不已,若再加上个年轻气盛的汲黯,朕怕会被活活气死。”
刘彻大急,赶紧给皇帝老爹戴高帽:“父皇身为天子,自然有天家的气量!”
景帝哑口无言,却是反驳不得,毕竟自己才刚刚教育儿子要有用人之量。他沉吟片刻,无奈道:“也罢!汲氏一门,历来忠心耿耿,又属豪门,想来汲黯也不惧权贵胁迫,便让他试试。”
刘彻闻言,长舒一口气。史上的汲黯,在武帝朝曾列于九卿,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才能毋容置疑。如今能让他尽早入朝为官,熟悉政务,今后对刘彻掌权,便是一大臂助。
就在此时,掌印太监孙全来报,丞相袁盎等大臣奉旨觐见。景帝示意刘彻先行从后殿离开,毕竟袁盎等重臣近rì对刘彻监国颇多疑虑,此时相见不免有些尴尬,甚至会为rì后留下一些隔阂。刘彻自然能体会皇帝老爹的良苦用心,欣然应诺而退。
是夜,袁盎等诸位重臣滞留平虏殿,彻夜未归。
翌rì早朝,暌违数rì的景帝赫然露面,并将廷尉张贯去职,改由太子洗马汲黯升任。往常以直谏闻名的丞相袁盎,出人意料的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显然是和皇帝已经通气。群臣不由暗自疑虑,猜测着袁盎等人昨rì觐见陛下时,到底谈了些什么。
然而,下朝之后,袁盎等人三缄其口,对此事讳莫若深。一时间,各种传言喧嚣而上,大有山雨yù来之势。
(抱歉,由于要完成承诺,在六点上传,字数少了点,下章补上。)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m.阅读。
第一百零九章 秦立入虎贲
景帝中元二年三月下旬,期门校中的虎贲和羽林两营,终于完成了扩编,dú lì成校。。虎贲和羽林之名,首次出现在汉军正规编制中。
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于未央宫北,负责守卫京城和维护治安,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负责王宫宿卫jǐng备,为大汉禁军。南军由于驻守宫城之中,兵员数量有严格限制,不得多于两万,南军各个校尉领军不得超过八百。期门校建立之初,隶属于南军,加上皇帝和太子间无言的默契,故由卫尉丞田蚡兼期门校尉,校中仅有羽林两百,虎贲六百。
然而,雁门一役,让景帝真正见识到了羽林卫的重要xìng。这种太子刘彻所谓的特种部队,往往不和敌军硬抗,但却能屡立奇功。不但能以很小的伤亡,杀伤大量敌人,还能疲敌,扰敌,甚至袭杀敌军将领。虽然刘彻一再向他强调,特种作战往往只能尽量削弱敌军,想要彻底打垮敌军,还必须依靠如虎贲卫一般正面作战的主力部队。然而景帝却仍趋向于建立一支更为庞大的羽林卫。
景帝打定主意后,当即下令成立羽林和虎贲两校。同时,为了避开南军兵员编制的限制,羽林和虎贲的主官不设校尉,设仆shè,秩比千石。秦律中有仆shè称谓,汉代仆shè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shè。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shè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shè。两校编制仿北军,兵员上限可多达万人,两校仆shè直接隶属天子统率,背地里的实质管理者确实太子刘彻。
卫尉张肃接到诏令,不由心中大骇。期门校建立伊始,他就很烦恼,南军之中存在这样不受他节制的部队,实在有些为难。谁知陛下如今变本加厉,竟然新增两校,不但依旧不由他节制,而且还仿北军编制。要知道,两校的兵员一旦满编,就和南军的人数相当,完全具备夺取(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
居功至傲的刘武压根不知道,在吴楚之乱中,景帝原打算借叛军之手除掉他,这才吩咐周亚夫按兵不动。然而,这一切根本瞒不过洞悉世事的窦太后,深深的无力感和对兄弟相残的恐慌,导致她下了一招臭棋,试图将梁王推上储君之位,以便景帝不好再对幼弟下手,然而不但失败告终,反而愈发坚定了景帝除之而后快的杀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往权势滔天的窦太后,此时却是个可怜的母亲,试图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挽救幼子的性命。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家宴,她之所以没有邀请景帝,也正是希望太子刘彻和梁王刘武二人,能单独坐下来,化解宿怨,以便让景帝放下弑弟的心思。
酒过三巡,窦太后见叔侄二人言谈甚欢,随即起身离席,微笑道:“哀家有些累了,先去歇息片刻。你们可不许走,过会哀家还要和你们好好唠唠。”
太后招了招手,宫人们尽皆随她朝后殿去了,空旷的侧殿中仅余刘武与刘彻叔侄二人。两人默然不语,各自品尝着桌案上的美酒佳肴,似乎都忘记了对方的存在。
良久后,性格直率的刘武似乎有些憋不住了,冷哼一声,将酒樽重重的顿在案上。
刘彻微微叹了一口气,率先打破沉默道:“皇叔难道还体会不到皇祖母的一番苦心?还不明白父皇的意思?”
刘武面色铁青,冷冷道:“本王以诚心待陛下,然陛下却不以诚心待我,难道还是本王的错?!”
刘彻倒也没有丝毫顾忌,颌首认同道:“皇叔为人直率,虚怀若谷,孤王也甚为敬佩。只可惜,对于父皇的心思,皇叔领会得有些迟了。”
“陛下曾许诺百年后,传位于本王。本王虽知乃是酒后戏言,却也感念兄长深情厚谊。即便是刘荣被立为太子,本王也未曾心怀不满,仍愿尽心辅助陛下。然而刘荣被废,陛下却暗自命袁盎诸臣,开朝议,威逼母后,将本王驱离长安,以便将你立为太子。直至那日,本王才真正明白,陛下视诸侯为心腹大患,对本王更是只有利用没有信任,我早晚得死,吴楚七国就是本王的榜样!”刘武举起酒樽,扬起脖子一饮而尽,惨笑道:“本王原本从未奢望成为大汉的帝皇!都是陛下,我的好兄长,你的好父皇,生生将本王推上不归之路!”
刘彻没有反驳,因为刘武所言皆是实情,景帝确实很不厚道,打从即位之初,就一直算计自己的亲弟弟,史上的梁王刘武简直就是被他生生逼死的。梁王去世后,窦太后哭得极其伤心,多日吃不下饭,说:“帝果杀吾子!”显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景帝早就设好了套,处心积虑就是要搞死梁王。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刘彻略微有些伤感,前世他几乎从未体会过亲情,实在不愿见皇祖母伤心欲绝,颇为无奈道:“只是孤王还有些疑惑,想向皇叔请教一二。”
刘武摆摆手,颇为豪爽道:“有话但说无妨,你小子虽然也奸猾似鬼,却隐隐有几分风骨,颇对本王胃口。”
“既然皇叔知晓父皇的意思,却为何还如此跋扈?孤王听闻皇叔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宫台楼榭绵延三十里。又用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称警,入言跸,拟于天子。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东游士莫不至。如今梁国又多作兵弩弓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刘彻耸耸肩,举杯遥敬刘武,幽幽问道:“皇叔惊才绝艳,又岂会不知,如此种种,尽皆是取死之道?”
“梁国甚大,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多大县。母后又心疼本王,赏赐自然不可胜道。陛下看似与本王出则同车,入则同辇,实则时刻不忘诸般削弱梁国。你去问问陛下,本王幼时可是跋扈之人?可曾贪恋珠玉宝物?可曾醉心华美宫阙?可曾和他争过天子之位?”刘武仰天长叹,满腹惆怅道:“如今本王变成此等模样,如此性情,尽要归功于我那至亲兄长!”
刘彻沉默半晌,当今太后窦漪房原是个小小的宫女,由于出身卑微,没机会亲手养育两个儿子,刘武从小就由兄长刘启多加看顾。想来皇帝老爹打小就对亲弟弟性格养成,硬是把原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十佳少年刘武带成飞扬跋扈的性子。
所谓“三岁看老”,虚荣跋扈的刘武自然不适合托付社稷。是以窦漪房入主东宫后,汉文帝要在她的两个儿子中选择储君,即使明知刘启为人阴狠,却也只能立为太子。刘彻想到皇帝老爹当初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心计,实在比穿越众还要牛x得多。
想到此处,刘彻心中咯噔一下,背后冷汗直冒,他领悟到自己似乎想错了。他费尽心思,甚至恳请皇帝老爹,启用居功自恃的周亚夫为沛郡太守,在梁国周边陈设重兵,防止梁王造反。如今想来,却是看错了梁王,也看错了景帝!
刘彻之所以如此提防梁王刘武,只因按照史书记载,不久后,他的谋士羊胜、公孙诡等人建议刺杀袁盎等十余名朝廷重臣,以解当初朝议一事的心头之恨,尽管遭到韩安国的反对,刘武还是采纳了羊胜等人的建议。
袁盎等人被杀后,汉景帝穷追不舍,梁王刘武命在旦夕,被迫接受韩安国的建议,让羊胜、公孙诡自杀,派韩安国到长安城去谢罪,形势才缓和下来。然而梁王从此被禁足在梁国,虽然家资巨万,心情却非常郁闷,每每听说太后生病,就寝食不安,多次要求在留在长安侍奉太后,都没有得到允许。后来出猎途中,愚见一头怪牛,两只脚长在背上,刘武非常恶心,回来后就病热而死。
不对!不对!如今看梁王刘武的言谈举止,绝对不是那么疯狂和愚蠢的人!
羊胜、公孙诡都是齐地的名士。公孙诡更是多奇邪计,初见梁王时,便获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而刘武虚怀若谷,惊才绝艳,门下拥有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留名千古的顶级人才。梁国内史韩安国更是窦太后亲自任命,至诚至孝的梁王怎么敢如史书般,由于韩安国反对刺伤袁盎等人,而将他囚禁下狱?
不管是从谋士,还是从梁王本身,都不可能使出刺杀朝廷重臣这种昏招的。唯一的可能,就只剩下栽赃嫁祸!而景帝对这个弟弟怀有杀心,但是梁王功劳很大,特别是他还得到太后的喜爱,没有真凭实据不能轻动。正是此次震惊朝野的刺杀事件,给了前世的景帝机会,派出酷吏郅都,赶赴梁国,将此事办成了铁案!梁王遭到大汉贵族阶层的一致嫉恨和唾弃,从此一蹶不振!
刘彻想到此处,不由心中大骇,皇帝老爹!一定是皇帝老爹!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种子
是夜,太子刘彻入未央,与景帝彻夜深谈,直至天sè微明方才离开。。沐浴着晨雾,刘彻满心感叹,如今大军出征河朔在即,皇帝老爹不再如史上一般,急于解决梁王,想来袁盎等十余位朝廷重臣暂时能逃过一劫。
然而,梁国富饶,兵强马壮,至今未加入皇家实业集团,削藩之举便无从着手。而梁王府中的诸多谋士和背地里支持他的世家豪门,也不会甘心梁王向景帝彻底妥协。可以说,局势演变至今,已不是景帝和梁王可以完全掌控的了。这是两股政治势力的生死较量,梁王作为如今势力最大的刘姓诸侯王,就像一杆旗帜,被身不由己的被推上了对抗zhōng yāngzhèng fǔ的道路,而且必将越走越远。
而景帝,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吴楚之乱,让他大幅削弱了各地诸侯。只要再给诸侯王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全部靠向梁王,最后借故一网打尽,就可以彻底解决国内问题。可以说,史上的汉武帝能完成大汉真正的大一统,进而开疆拓土,开创千古盛世,景帝功不可没。文景两代帝皇,无论是哪一个,都比武帝更有资格称为千古一帝!
刘彻穿越后的所作所为,虽然延缓了梁王的失败,却最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即使景帝暂时被汉匈之争分散了jīng力,却仍将削藩作为首要目标。哪怕是刘彻自身,也对诸侯王存着必须剿灭的心思。只是他始终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梁王能尽快放下一切,主动申请回京长驻,甚至入住皇家庄园,将梁国交由zhōng yāngzhèng fǔ代管。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皇祖母有生之年,看不到兄弟相残的悲剧一幕。
数rì后,梁王归国,太后和景帝却并未露面,只是遣太子刘彻相送。霸城门外,叔侄二人相视无语,沉默半晌。良久后,梁王拍了拍刘彻的肩膀,幽幽道:“彻儿你果然比刘荣强上不少,陛下生了个好儿子,宗室幸甚!大汉幸甚!”
刘彻微微一笑:“今rì一别,皇叔多加保重。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侄儿作为太子,却是不得不争。只得厚颜请皇叔多以苍生为念,则百姓幸甚!大汉幸甚!”
梁王闻言一愣,苦笑着摇摇头,并未多言,朝刘彻摆摆手,遂登上车辇,缓缓离去。刘彻随即翻身上马,头也不回的朝宫城疾驰而去。两人沿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再见之rì,想来必已物是人非。
岁月匆匆,如水流逝,转眼已是惊蛰。
南山脚下,益农候裘离正指挥着农学院的学子们来回犁田,翻起的泥土里有大量的虫卵,从养殖场运来的许多家禽,吃得十分欢快。
裘离原只是御花园里的花匠,因为擅于嫁接和育种,又识些字,被太子殿下任命为农学院的院长。去年秋收后,更是因为孤儿院的官田亩产大增,而被天子破格赐予益农候的爵位。他虽有爵无官,却是大汉朝堂上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原因无他,只因农学院的先生们如今颇为抢手,获得大量化肥的权贵们,纷纷希望能得到农学院的“农事指导”。
虽然皇家实业集团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农业讲座”,让他们派出府中农户参与学习,但老jiān巨猾的权贵们还是希望能派遣农学院的先生们亲临指导。太子刘彻自然是乐见其成,想要转变权贵们的观念,进而让他们认识到科技的重要xìng,从而提升各种工匠的地位,就必须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对于土地所有者而言,最为关注的便是农田的产出。
如此一来,农学院的先生和学子们,纷纷奔赴关中各地,传播农学院中所掌握的各种农业技术。而裘离则带着几个留守的先生,开始了农学院的“扩招”工作,从孤儿院中大量招收新的学子,同时将南山脚下的百亩实验田扩展到千亩,不但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粟米,最重要的就是种桑养蚕。
刘彻深深明白,一旦夺回河朔之地,依靠长城死死遏制住匈奴铁骑,如今已元气大伤的西羌诸部,必将被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殆尽。届时,丝绸之路将会比史上提前数十年出现在世人眼前。jīng美的丝绸和瓷器,将会为大汉的工业化注入急需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
汉代的丝绸发展还远远不如唐宋的盛况,主要是江南并未完全开发,桑树和蚕种也没有经过挑选和细致繁育。开发江南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夕之功。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优良的桑种和蚕种,大幅提升丝绸织造工艺。
各项农业技术对于刘彻而言,不过是昏睡几rì,从书库中提取的简单事情。然而,具体执行,却是极为艰难和漫长。农业技术,不像工业技术一样,有图纸就行,必须慢慢的实践,一代一代的选种,培植。毕竟物种的进化,是根本无法跳跃式前进的。
面对刘彻魔怔般的铲平了小半个御花园的奇花异草,大肆种植桑树和白叠子,景帝没有丝毫干预。景帝如今已将全副心神放在即将到来的汉匈大战上,面对自己rì渐衰弱的身体,他作为一个务实的帝皇,明白这次大战恐怕将是决定自己历史定位的关键一战。至于太子刘彻所说的牧马狼山,横扫大漠,恐怕就没他什么事了。
即使景帝明白,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大汉帝国很可能将在刘彻的领导下将完成远超前人的千古伟业,成为寰古一帝。然而作为一个帝皇,景帝也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就是要打好河朔一战,尽复中原。若是再能扫灭西羌,坐拥西域,就更是大大的功业。既然“后无来者”铁定做不到了,但能做到“前无古人”,也定能名垂青史!
耿老汉很烦恼,作为快要知天命的泥腿子,如今要和十来岁的娃娃们一起学认字,实在要了他的老命。然而农学院的院长裘离再三叮嘱,这是太子殿下对先生们的要求,哪怕不会写字,至少要能认字。
耿老汉自然不能悖逆殿下的严令,在他眼里,殿下实在是个大圣人。不但供军中孤儿们衣食无忧,还派先生教他们学问,让他们长本事。耿老汉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平rì里觉得自己住这么好的屋子,拿这些多的月例,实在有负皇恩,莫说殿下是让他识字,哪怕是让他上刀山下油锅,他也会梗着脖子往前冲。
于是,耿老汉每rì等赵立这些娃娃们下了学,就让他们到家里来,吃上一顿晚膳,顺带着教他识字。连着数月,倒也能认出不少字了。但也只限于认得而已,连在一起就搞不懂是啥意思。
和耿老汉有一样烦恼的先生不少,裘离有些无奈,只得求助于无所不能的太子殿下。刘彻得知后,苦思良久,也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古文的确有些晦涩难懂,即便他穿越大汉十数载,每rì也算勤奋好学,却也不敢自负能识文断字。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皓首穷经,终rì埋头研究典籍的老学究了。
被逼无奈,刘彻决定在孤儿内院小范围内推广“白话文”。即使后世很多喷子认为这样会埋没华夏传统文化,此时也顾不得。文字和语言本就是不断进化的,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将文明传承下去。若是一直按照古文推广教育,刘彻这一生,啥也不用干了,单单全民教育就能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求心安,刘彻特意召来太学祭酒,太子太傅卫绾,同他商议太学扩编一事,增设专门的书法,古文两科。刘彻明白,白话文通俗易懂,在即将到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将会成为科技发展和社会大众的主要文法,进而会彻底将古文排挤出主流体系。适当的给予古文一些保护,在太学设立一些“保护区”,还是很有必要的,免得千年后,诸子百家的典籍都无人能懂,就太悲催了。想想后世的新中国,多少狗屁不通的砖家叫兽肆意歪曲经典,看了叫人蛋疼。
尽人事听天命,和卫绾商议完毕,刘彻便招来太子詹事府里的众多书吏,亲自教导他们“白话文”的文法。由于从前刘彻就曾教导过他们一些标点符号的用途,甚至后世的汉语拼音,他们倒是接受得很快。当然,简体字刘彻暂时还没敢推行,这是牵涉到“祖制”的问题,搞不好要被御史们弹劾的,须得缓行。
作为机械和化工双料硕士,刘彻绝对是个好的理科老师,然而却未必是个好的文科老师。他抓耳挠腮,不到半个时辰,就把肚子里那点少的可怜的文学常识全部掏空,只能悻悻的曲解道:“要学这白话文,须得先写散文,啥叫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把平时说的话如实写下来就是散文了。”
众书吏一头雾水,面面相觑,却不敢多言。刘彻苦恼的挠挠头,无奈的让他们退下。随后,刘彻昏睡数rì,愣是从书库里改编出几本厚厚的散文集,交由书吏们好生研读。
不久后,孤儿内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文比赛,仅限白话文叙述的散文体裁,入选前十的好散文将获得万钱的重赏。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学究们都没有入选,反倒是那些十来岁的娃娃们,仅仅在内院学了年余,硬是写出了不少好散文。
刘彻阅卷完毕,不由感叹道:“还是白纸好作画,教育始终要从娃娃抓起嘛!”
m.阅读。
第一百零七章 朝堂与沙盘
未央正殿上,望着端坐于主席的太子刘彻,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刘彻冷冷的扫视了一周,朗声道:“诸位大臣有何事上奏?”
(注:因为当时没有龙椅,太子监国时可坐正殿主席,并不僭越。)
“禀殿下,陛下缺席早朝已三rì,是否龙体违和?”丞相袁盎缓缓离席,行至正殿zhōng yāng,躬身问道。
刘彻微微一笑,解释道:“父皇身子康健,如今正连rì处理紧急军务,丞相无需多虑!”
袁盎却不是这么好打发的,他一揖到地,瓮声道:“禀殿下,zhōng yāng官署(相当于国/务/院)并未接到任何战报,有何紧急军务,竟让陛下如此着紧,乃至荒废政务?”
“大胆!毁谤天子,该当何罪?!”掌印太监孙全双眉一扬,yīn测测的呵斥道。
“臣知罪!”袁盎扑通一声跪倒,额头连续三次重重的叩到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待他抬起头来,额头已是青紫一片。他却丝毫不以为意,旋即挺直上身,道:“然臣今rì若再见不到陛下,宁愿跪死在这朝堂之上!”
刘彻抬手制止了还yù斥责的孙全,饶有趣味的打量着袁盎,复又扫视了一圈群臣,缓缓问道:“还有哪位大臣如丞相一般想法?”
正殿内瞬间变得寂静无声,压抑的空气似乎已完全凝固,让人有些窒息。
片刻后,太农令曹栾起身离席,不发一语的来到袁盎身侧偏后的位置,缓缓跪倒,腰杆却挺得笔直。随即不断的有大臣离席而出,跪倒在地,须臾间密密麻麻二十余人便跪满一地。
刘彻丝毫不以为意,摸了摸下巴,看向稳坐席上的窦浚,问道:“大行令以为如何?”
窦浚闻言一愣,赶忙起身避席,沉吟片刻,躬身道:“既是陛下军务缠身,是否可让诸位大臣觐见太后?”
刘彻眯着眼睛,不置可否,旋即扭头看向公孙昆邪:“典属国意下如何?”
公孙昆邪站起身子,微微一揖,声若洪钟:“既然天子曾颁下旨意,若陛下缺席,便让殿下代为监国,那还有啥好说的?!”
刘彻微微颌首,摆手示意窦浚和公孙昆邪归席落坐,复又打量着面带迟疑的廷尉张贯,皱起眉头问道:“张廷尉,你有何想法?”
张贯偷偷瞄了一眼面sèyīn沉的窦浚,犹豫片刻,唯唯诺诺的起身答道:“臣无异议!”
刘彻闻言,心中腹诽不已。无异议,到底是对谁的看法无异议?
“孙全,宣旨!”刘彻沉默半晌,随即面sè一松,微微笑道。
“诺!”孙全躬身应诺,随即取出一份圣旨,朗声道:“大汉皇帝诏,宣丞相袁盎,太农令曹栾,骠骑将军秦勇至未央平虏殿觐见。即rì起,着中尉张汤领北军,加紧京城防务;京畿除三辅之地,弘农,河东,河内,河南四郡所属郡兵,尽皆交由骁骑将军秦勇节制;三辅之地所属郡兵,着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各自节制,非圣旨与虎符齐备,不得调兵,违者夷其九族!”
诏令一出,满朝大惊。丞相袁盎更是骇然失sè,终于确定太子殿下所言非虚,陛下确是有紧急军务,而且必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京畿七郡之地,郡兵数十万,而关中历来民风彪悍,可以说大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除了长安城的十万zhōng yāng军,就是这数十万京畿郡兵了。一般不会轻动,即使数十年来,匈奴人屡屡犯边,也不过最多动用周边郡县的兵力。如今京畿七郡尽皆备战,可以料想,规模之大,丝毫不亚于当年高祖与冒顿单于白登一战。
刘彻没有理会议论纷纷的群臣,也不吩咐孙全,径自起身离席,小手一挥道:“退朝!”随即在群臣呆滞的眼神中,缓缓朝后殿走去,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
新落成的平虏殿内,两眼通红的景帝瘫坐在椅子上,端起桌案上茶杯,慢慢品了一口。大殿的正zhōng yāng,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陵、城池等,而且还用蓝矾铺成江河。若是熟悉大汉地形之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分明就是缩小版的河南之地。
为了制成这个等比例沙盘,刘彻花费了整整半月有余,才将书库中的地图详细描绘出来。再结合景帝派遣到河朔的数百密探,花费了近半年收集到的各种当代地形和匈奴军事分布,细细分析和调整,这才确认出完整而准确的军事地图。
随后,景帝便力排众议,平生第一次“奢侈”的耗费巨资,完全遵照太子刘彻的设计,修筑了平虏殿。而刘彻则亲自指挥太子詹事府的工匠,耗时月余,完成了长宽各五丈的河南之地等比例沙盘。
由于沙盘太大,站在边上根本无法一览全景。刘彻特意在平虏殿甚至了三圈内置楼层,就如同后世的中空茶楼。将沙盘放在天井处,人站在三楼,向下望去,便可一览无遗。为了能同时看清细部,刘彻还特意命人不惜工本的纯手工打磨出近百片玻璃透镜,制作成了大汉第一批望远镜。
景帝第一次看到望远镜,便将其视如珍宝。他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东西出现在战场上,作用何其大。即便是刘彻直言造价高达万钱,却也没有阻拦住景帝的澎湃的热情。直到刘彻承诺制作出百架望远镜,供他分配,景帝才志得意满的放过刘彻。
景帝并未要求刘彻献出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他很清楚,匈奴人攻打雁门塞时使用的攻城器械乃是国之重器,却仍然外流到匈奴人之手。想来若是大量制作望远镜,恐怕用不了多久,匈奴人手里也不会缺少。历来小心谨慎的景帝,甚至要求刘彻今后制作望远镜时,每架都要留下独特的记号,以便今后用于追究胆敢通敌之人。
景帝整整在平虏殿内呆了三天三夜,寸步不离。所幸刘彻早有考量,殿内吃喝拉撒各种设施都很齐备,甚至还派了几个御医照应着,皇后王娡也不时来提醒景帝作息,这才没让景帝“过劳死”。
其实刘彻倒是很能理解皇帝老爹,作为大汉天子,看着即将纳入大汉疆域的如画江山,自然兴奋不已。看沙盘和看军报,两者之间的快感压根不是一个等级的,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视觉冲击”。就算不是景帝,换作其他雄xìng激素正常的男xìng,恐怕也是喜欢战争沙盘的居多。
何况景帝还不只是欣赏沙盘,更能欣赏到即时战报。虎贲营和羽林营早就接受过兵棋推演的训练,这几rì正在期门校中,分别凭着两个微型沙盘,进行攻打河南之地的兵棋推演对抗。每隔一个时辰,作为裁判的军法处将官,就会将即时战报汇总到平虏殿,在大型沙盘上一一重新推演,看得景帝过瘾不已。他深深沉迷进去,时而破口大骂,时而高声赞扬,对每份战报不住评头论足,甚至恨不得自己亲自参与这劳什子兵棋推演。
当下朝归来的太子刘彻走入平虏殿时,长达三天的数场兵棋推演已结束了近一个时辰,景帝终于微微回神,坐在三楼围栏边的椅子上,慢慢品着刘彻炮制的新茶。
(。。。。。。下次兄弟们别投9000字的催更票啊,俺还有工作的,如果能更新,肯定尽最大努力更新的,你们投了,我又不好意思不更。倒不是为了起点币,而是怕辜负了大家的支持,觉得对不住啊。。。。。这章原本是和后面一章连在一起的,可能等下章写完还要修改一下。。。。。呼呼。。。。。我之所以不多更新,也是想保证质量的。修改花去的时间绝对比码字的时间多,大家多包涵)
m.阅读。
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
景帝放下手中的茶杯,饶有兴致的问道:“今rì早朝情形如何?”
“确如父皇所料,丞相一系的诸位大臣,誓死求见父皇。。”刘彻微微笑道,没有一丝愤懑的味道。
“恩,当初朝议之时,也是他们反对立梁王为储君,俱是忠心之臣。”景帝没有丝毫讶异,袁盎为首的保皇派,只会忠于社稷,忠于天子,即使是太子刘彻,如今也还掌控不了。他捋了捋胡须,笑道:“皇儿倒也无需气馁,如今你年纪尚幼,朕的身子虽rì渐衰弱,却也还能再撑几年,来rì方长嘛。”
刘彻认真的看着景帝,缓缓道:“父皇多虑了,朝堂能有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社稷幸甚!”
景帝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似乎不经意的问道:“窦氏有何异动?”
“窦浚提出让群臣觐见皇祖母,似乎有让皇祖母代为辅政的意思。”
“哦?”景帝手中的茶杯微微一抖,眉毛不露痕迹的扬了扬,眼中的寒光一闪即逝。
刘彻若无其事的继续道:“倒是公孙昆邪坚持依旨行事,由儿臣代为监国,想来是公孙贺的缘故。”
景帝摇摇头,戏谑道:“皇儿何必替他掩饰?你也太小瞧朕了,难道怕朕会剪除你的羽翼。皇儿如今不过是只雏鸟,长了些许绒毛罢了。若是朕年富力强,倒还畏惧皇儿结党营私,意图篡逆。可如今的情势,哪怕是朕百年之后,皇儿的势力仍未必能与一干外戚抗衡。吕氏之祸距今不过数十载,朕实在放心不下啊!”
刘彻无奈的耸耸肩,也没有试图劝慰皇帝老爹。慢xìng肺炎本就是磨人的顽疾,时刻提醒着景帝,让他意识到自己时rì无多。既然皇帝老爹本人都毫不避讳的言及生死,刘彻也就不需要矫情了。
刘彻沉吟片刻,已有所指道:“倒是廷尉张贯,迟疑不决,似乎想独善其身啊。”
“张贯出身低微,比不得那些世家豪门,自然小心谨慎,倒也情有可原。”景帝不以为意,显然也不甚重视张贯的立场问题。
刘彻摇摇头,严肃道:“即便张贯位列三公,甚或投靠外戚,儿臣都可谅解。然而如今他身为廷尉,位列九卿,却唯唯诺诺,行事犹豫,实在不宜继续担当如此重任。”
景帝闻言一愣,疑惑道:“皇儿何处此言?”
“廷尉职掌天下刑狱,所判皆为重案。依汉律,可驳正天子﹑三公所判刑案。廷尉若是受诏﹐还可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礼仪﹑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如此重任,交由一个钻营怯懦之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刘彻沉声答道,政治立场不是问题,关键是廷尉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检/察/院和最高法/院,甚至还拥有立法权,交给一个软蛋管理,比交给坏蛋还糟糕。
景帝沉吟片刻,颌首认同道:“皇儿言之有理,只是这廷尉的人选?难道皇儿想启用中尉张汤,或是将郅都召回?”
“张汤就任中尉,已是破格拔擢,若是再升任九卿,不免招人非议。如今大战在即,郅都身负重任,不可轻动。”刘彻赶忙否认,解释道:“何况张汤与郅都均为酷吏,一贯狠辣异常,只可掌刑罚,断不可掌律令!”
景帝颇为认同刘彻的看法,张汤与郅都太狠辣,出手不留余地,若是执掌律法,怕是比商鞅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非社稷之福。秦朝暴政,二世而亡的例子就活生生的摆在眼前。
景帝皱着眉头,问道:“既是如此,皇儿可有其他人选?”
刘彻点点头,缓缓道:“太子洗马,汲黯!”
“哦?”景帝闻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却并未多言。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位列九卿之下,品级倒是适合。汲黯也算出自名门,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刘彻被立为太子后,汲黯靠父亲保举,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景帝沉吟片刻,问道:“朕对汲黯为人不甚知晓,皇儿以为如何?”
刘彻面露难sè,勉强评价道:“汲黯乃是个傲慢的直臣。”
景帝不由来了兴致,笑道:“这倒有点意思,皇儿且细细道来。”
“汲黯与人相处傲慢,不讲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xìng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待见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cāo。他平rì居家,品行美好纯正;教导儿臣时,喜欢直言劝谏,丝毫不顾及儿臣的脸面,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景帝闻言,满脸戏谑道:“莫不是皇儿受不了汲黯的难缠,才将他举荐给朕的?忠言逆耳,身为太子,还需有些容人之量才是。”
刘彻被点破了小心思,略显尴尬道:“也不全然如此,汲黯却有大才,所谓瑕不掩瑜,足以胜任廷尉一职。”
景帝摆摆手,饶有意味道:“不成不成!袁盎那老顽固已让朕头疼不已,若再加上个年轻气盛的汲黯,朕怕会被活活气死。”
刘彻大急,赶紧给皇帝老爹戴高帽:“父皇身为天子,自然有天家的气量!”
景帝哑口无言,却是反驳不得,毕竟自己才刚刚教育儿子要有用人之量。他沉吟片刻,无奈道:“也罢!汲氏一门,历来忠心耿耿,又属豪门,想来汲黯也不惧权贵胁迫,便让他试试。”
刘彻闻言,长舒一口气。史上的汲黯,在武帝朝曾列于九卿,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才能毋容置疑。如今能让他尽早入朝为官,熟悉政务,今后对刘彻掌权,便是一大臂助。
就在此时,掌印太监孙全来报,丞相袁盎等大臣奉旨觐见。景帝示意刘彻先行从后殿离开,毕竟袁盎等重臣近rì对刘彻监国颇多疑虑,此时相见不免有些尴尬,甚至会为rì后留下一些隔阂。刘彻自然能体会皇帝老爹的良苦用心,欣然应诺而退。
是夜,袁盎等诸位重臣滞留平虏殿,彻夜未归。
翌rì早朝,暌违数rì的景帝赫然露面,并将廷尉张贯去职,改由太子洗马汲黯升任。往常以直谏闻名的丞相袁盎,出人意料的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显然是和皇帝已经通气。群臣不由暗自疑虑,猜测着袁盎等人昨rì觐见陛下时,到底谈了些什么。
然而,下朝之后,袁盎等人三缄其口,对此事讳莫若深。一时间,各种传言喧嚣而上,大有山雨yù来之势。
(抱歉,由于要完成承诺,在六点上传,字数少了点,下章补上。)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m.阅读。
第一百零九章 秦立入虎贲
景帝中元二年三月下旬,期门校中的虎贲和羽林两营,终于完成了扩编,dú lì成校。。虎贲和羽林之名,首次出现在汉军正规编制中。
汉朝的京师兵主要有南军和北军。中尉所领的屯兵驻于未央宫北,负责守卫京城和维护治安,称北军;与之相对,由卫尉统领的称南军,负责王宫宿卫jǐng备,为大汉禁军。南军由于驻守宫城之中,兵员数量有严格限制,不得多于两万,南军各个校尉领军不得超过八百。期门校建立之初,隶属于南军,加上皇帝和太子间无言的默契,故由卫尉丞田蚡兼期门校尉,校中仅有羽林两百,虎贲六百。
然而,雁门一役,让景帝真正见识到了羽林卫的重要xìng。这种太子刘彻所谓的特种部队,往往不和敌军硬抗,但却能屡立奇功。不但能以很小的伤亡,杀伤大量敌人,还能疲敌,扰敌,甚至袭杀敌军将领。虽然刘彻一再向他强调,特种作战往往只能尽量削弱敌军,想要彻底打垮敌军,还必须依靠如虎贲卫一般正面作战的主力部队。然而景帝却仍趋向于建立一支更为庞大的羽林卫。
景帝打定主意后,当即下令成立羽林和虎贲两校。同时,为了避开南军兵员编制的限制,羽林和虎贲的主官不设校尉,设仆shè,秩比千石。秦律中有仆shè称谓,汉代仆shè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shè。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shè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shè。两校编制仿北军,兵员上限可多达万人,两校仆shè直接隶属天子统率,背地里的实质管理者确实太子刘彻。
卫尉张肃接到诏令,不由心中大骇。期门校建立伊始,他就很烦恼,南军之中存在这样不受他节制的部队,实在有些为难。谁知陛下如今变本加厉,竟然新增两校,不但依旧不由他节制,而且还仿北军编制。要知道,两校的兵员一旦满编,就和南军的人数相当,完全具备夺取( 汉武挥鞭 http://www.xlawen.org/kan/3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