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意大利不面 > 意大利不面 第 62 部分阅读

第 62 部分阅读

    咀嚼着“特殊”两字,开始在脑海里搜索可以和这两个字挂钩的只言片语。最近几个小时,他的大脑总是在不断地接受着新的刺激,让他感到有些跟不上拍。

    “我可听说了这是一项由伟大领袖亲自制定的任务。我想啊,既然是领袖亲自指派的,那一定是意义非凡的。说不定,是一项可以扭转战局的任务。也许等我们完成了这项任务,我们就会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西塔德得意洋洋地说道。

    “特殊任务,一项可以结束整场战争的特殊任务?”泽鲁阿勒的脑袋高运转着,突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我知道了,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了”,泽鲁阿勒兴奋的大叫起来,“是去刺杀丘吉尔!”

    “你怎么想到的?”机舱内的其他人异口同声地问道。

    “我记得,我们团里的政治主任说过丘吉尔是英国最大的战争贩子。现在,英国在战场上已经不可能获胜了,英国人之所以这样苦撑就是因为丘吉尔这个战争贩子不肯认输。所以我们只要干掉了这个死胖子,英国人就会投降。战争就会结束!”

    听完了泽鲁阿勒的解释,西塔德看了韦瑟姆一眼,嘴角微微上翘:”头,你觉得这事可能吗?”

    “也许吧,反正我觉得用我们的洋娃娃去伏击车队,倒也是个不错的主意。”韦瑟姆耸了一下肩,摊开手回答道。

    就在这时,机场内的广播开始响起:各位乘客,请注意,飞机马上要开始降落。”

    韦瑟姆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接着他扭过头对着自己的部下大喊一句:“勇士们,庞特德拉快到了,我们的特殊任务马上就要揭晓了."

    第52节、特殊任务

    埃及西部沙漠的夜空中高悬着一轮明月,明月旁边云卷云舒,没有狂风的肆虐,这样的夜柔情似水,直到被一阵由远及近的轰鸣声打破。自从意大利人恢复了马特鲁的港口功能后,每天都有不少船只进进出出,不过像这样凌晨两、三点进港的还是挺罕见的。

    迎着刺耳的汽笛声望去,港口文职小官克劳德看着一条船在几条军舰的簇拥下驶入港口,缓缓靠上了码头。于是,小文官便走了过去。这时,一队荷枪实弹的卫兵也急跑向码头,与他擦肩而过。

    开战后出于人道主义和保护有经验水手的考虑,芒果要求每一条来往地中海的意大利商船都要配备足量的救生器材,以防不测。于是,得了“圣谕”的意大利海军便要求其控制下的每一个地中海个港口都会设置一个安全督导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检查来往船舶是否带有足够的救生物品的。克劳德就是马特鲁港安全督导办公室的一员。开战后,诸如“安督办”这样的机构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给广大有门路的子弟提供了一份绝对安全而又能“报效国家”的工作。每当船只进港,克劳德和他的同事们就会上船检查,如果现船只未按要求配置救生器材,他们就会开出数千里拉的罚单。

    “好大的派头啊。”克劳德望着远去的大兵随口一句,“头,那是什么船,你认得出吗?”对于上岗不过三个月的小文官而言,辨别停泊的船只要远比辨别飞驰的菲亚特跑车要难得多。

    那个被他唤作“头”的中年人耸了耸肩膀,开口说道:"这船可真是奇了怪。你看这船尾各有一尊炮,大小也就个两千吨上下,应该算是条驱逐舰吧。可是你看它那高大的舰桥,甲板上那么一大坨的建筑,又像一条运输船。真是越看越不明白了。”

    说完这段话,这两人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那条怪船停靠的泊位。突然,前面传来一个厉声高喝:“站住,什么人?”

    “我们是港口安督办的”,克劳德拿起挂在胸口的证件晃晃了,回答道,“救生设备例行检查。”

    “没你们什么事,走吧”,那个声音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调回敬道。这时文职小官才看清对面的那个人:歪戴的钢盔下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那脸上有着一对不屑的眼睛,嘴里叼着一支烟,步枪上黑洞洞的枪口和明晃晃的刺刀正对着两位安全监督。这架子一看就知道是个上过战场的老兵。克劳德还想说些什么,却现自己喉咙干涩,怎么也开不了口。

    “好,好,我们马上走”,克劳德的长官连忙开口说道,同时一把扯了一下克劳德的衣角,转身大步离开。

    走了几步,克劳德慢慢缓过气起来,他看到他的长官还拉着他的袖口不放,不解地问道:“头,我们就这样走了?那帮6军的丘八-----------”

    “别说了,难道你没看见那船上刷着“din(月神)”的船名吗?”

    “月神号?”

    “对,那船是月神号。那是一条由驱逐舰改造的高游轮。怪不得,我看那船怎么既像军舰又像民船。你知道这船的主人是谁吗?是我们的最高领袖墨索里尼阁下。”

    “哦,我的天啊。莫非---------莫非领袖来我们这里了?”年轻文官大吃一惊。

    “按照警卫的规模来看,我猜八成是这么回事。"长官点头回答道。

    而就在好奇的人们猜测着月神号的任务时,在高度的警卫下,几个大物件从被月神号上被卸下,装上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半挂车。因为被帆布包得结结实实,所以连在场的装卸工人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物件要如此兴师动众。只是有人看到包裹的帆布上印有pg的字样,估计那是比亚乔公司的新式飞机。

    数小时后,开罗的英军情报站接到线报:墨索里尼抵达马特鲁,同时一批数量有限的比亚乔新式飞机也运抵了马特鲁。又过了几小时,一份有关“比亚乔p.1o8重型轰炸机出现在马特鲁”的情报被摆在了中东空军司令阿瑟.郎莫的办公桌上。

    虽然郎莫对于意大利人用如此古怪的方式运输轰炸机表示怀疑,但是鉴于p.1o8重型轰炸机的巨大航程,他还是要求驻扎在中东的英军战斗机部队提高戒备。而正是这道不经意的命令却对后来生在中东的那场巨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分割线***194o年9月28日的下午,北非阿拉曼周遭的茫茫大漠上空万里无云,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就在意军第二装甲师的师长马雷蒂和他的老上司现任埃及集团军群的副司令梅西将军在师部里焦急地来回踱步时,一队八架外形怪异的飞行器正在阿拉曼西南面的沙漠上空以每小时12o公里的度向东疾驶。在这些怪物的上面,一队老旧的菲亚特cR.42战斗机正在提供护航。

    这些古怪的飞行器有着一个类似德国轰炸机那样的全玻璃机头和一个短粗的"T”字尾翼。在机身的左右两侧挑出了一对金属的支架,支架的顶端有着一副和机身极不协调的巨大的螺旋桨。而最让人吃惊的是,这对悬在机身之外的螺旋桨居然和一般的飞机不同,他们是机身方向水平布置的!

    这就是芒果的新玩意比亚乔p.223直升机。或者也可以称呼这款直升机的德国名字,那就是福克F223“龙”式直升机。。两天前,他们被用墨索里尼的专舰“月神”号送到了马特鲁。(**nes.xin********/mi1/2oo8-o8/25/net一段关于F223“龙”式直升机的视频,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该机就是从38年开始的德意两国联合开直升机项目的成果。依靠来自意大利最高领袖的高度重视,再加上比亚乔和福克两家公司的通力合作,本来“龙”式直升机应该在194o年8月3日才进行的次试飞被足足提前了八个月。

    不过,科学探索的道路历来是艰辛曲折的,虽有种种有利条件,直到4o年9月,芒果的“龙”式直升机还有受限于一堆不大不小的技术难题而无法投入量产。这使得这款直升机错过了对于马耳他岛的攻势。但是,阿拉曼战局的胶着让芒果不能再耐心地等待该机继续完善了。于是,按照他的直接部署,两天前比亚乔公司中现有的八架测试用途的最初生产型被“月神”号游轮运到了马特鲁。

    所以,现在飞行在埃及沙漠中的八架“龙”式直升机都属于测试用机,驾驶它们的也非意大利军方飞行员而是比亚乔公司的试飞员。此时,每架龙式直升机的机舱里坐着12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而泽鲁阿勒上尉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周前,泽鲁阿勒和一群从武装黑衫军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被派往了比亚乔公司位于庞特德拉的工厂,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龙”式直升机。接着就是三天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让他们对于直升机机降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

    之后,泽鲁阿勒一行8o多人被空运到了北非,而他们的直升机则因为体积和重量的缘故只好用船运输。在来到北非后,他们被告之了此次行动的任务:机降敌后,固守待援,直至我方大军杀到。在战前最后的宝贵时间里,他们这些突击队员一方面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行各类武器的实弹射击,捕捉枪感,一方面适应这里恶劣的气候。

    28号清晨天还没亮,重任在身的泽鲁阿勒就已洗漱完毕。在整个突击队中,不乏出生入死的百战之士,但是面对敌人的坦克,指挥轻步兵依靠自身将其击退的却只有泽鲁阿勒一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指派成为此次行动副队长的最主要原因。

    大战临头,泽鲁阿勒的心情如这大漠中的沙尘暴一般,难以平静。敌后突袭,固守待援,这是绝对是一场恶战,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一场血肉之躯与钢铁猛兽的较量。

    原本不修边幅的他今天特意刮了胡子,换上崭新的衬衫,从来不照镜子的他竟也破例走到镜子前面,仔细端详了一番后嘴里喃喃自语道:“小伙子,挺帅的吗!怪不得公爵夫人要迷上你了”

    的确,就像本次行动的队长、武装黑衫军旗队长韦瑟姆所说的那样,不管此次行动成功与否,他们都将作为第一次使用直升机进行突击行动的部队而载入史册。

    第一第53节、特殊任务(下)

    地点:阿拉姆哈尔法岭,时间是1940年的 9月28日下午两点。

    炙热的太阳依旧高高地悬在沙漠上的上空,毫不吝啬地挥霍着它的光与热。 这个在当地阿拉伯人眼里毫不起眼的小山丘,现在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人类战争史上新的一页即将被翻。

    数千公里外的罗马威尼斯宫西花园书房里,意大利的主宰墨索里尼正像往常一样,端坐在他的宽敞到有些空旷的办公室了。唯一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的他会不时将自己的目光从堆积如山的文件堆里拉出的,投向一边的那天红色电话机上。

    和墨索里尼相比,从上午就一直陪伴他呆在书房的陆军总参谋长格拉齐亚尼和他的参谋班子就没这样的闲情逸致了。特别是格拉齐亚尼,他一脸严肃,还不时用手绢擦着额头渗出的汗水。虽然,在此之前他们的领袖犹如神助一般带领他们取得了一连串难以置信的胜利,但是今天将胜利的赌注全部押在一种全新的武器和一种全新的战法上,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这批“资深军官”的思维能力。

    “要来点饮料吗?我的将军?”墨索里尼关切地问道。

    “不用了”,格拉齐亚尼连忙将手绢收回了口袋,然后迅速地随手翻起了一个文件夹,尽量保持着一种“阿尔卑斯山”崩于前而眼不瞬的大将风度。

    “将军,这是海军的报告”,格拉齐亚尼的副官小心地提醒他。

    “ 咳咳”

    这时,期待已久的电话铃声终于响了,这才阻止了格拉齐亚尼的尴尬。

    墨索里尼看了一眼格拉齐亚尼的囧态,然后挥挥手,示意让他去接电话。

    片刻之后,格拉齐亚尼放下电话,用依旧一脸严肃的样子告诉在场的所有人:“机群已经从野战机场起飞。”

    大约二十多分钟后,那部牵动着西花园书房里每一个人心弦的电话再次响起。

    “、B两个机群已经汇合。”几个简单的单词从格拉齐亚尼的口中吐出,随之他僵硬的脸开始有些松动。

    又过了二十多分钟,电话第三次响起。

    这次,格拉齐亚尼接完电话后上都已经流露出一种放松的表情。

    “怎么样?”看到格拉齐亚尼的表情,墨索里尼其实已经知道了个**不离十。

    “汇合后的机群已经抵达作战地域上空,到目前为止,整个机群只损失一架菲亚特CR.42战斗机。马上突击队就要开始行动了。另外,马雷蒂的第二装甲师正按时间表突破南非师的防御。”

    听到这消息,书房内的气氛开始有些躁动,一些参谋军官开始小声地交头接耳起来。格拉齐亚尼也感到非常奇怪,他回过头来,问自己的副官:“空军怎么搞的,这次可是领袖亲自抓的行动,居然会派 CR.42这些老古董。”

    “CR.42虽然是旧了点,可是现在也只有这种双翼老爷机可以跟上我们的龙”,没等那名不知所措的副官开口,墨索里尼首先抢答了,他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他接着说“再说北非的英国战斗机部队早被我们打垮了,现在派谁去都能完成这趟护航任务。”

    事实上,就像墨索里尼预测的那样,得益于意大利空军对于阿拉曼地区的绝对控制权,在经过了半个多小时枯燥乏味的飞行后,8架福克F 223“龙”式直升机终于安全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阿拉姆哈尔法岭附近。

    抵达目标区后,一直陪伴在“龙”式直升机左右的菲亚特CR.42战斗机也总算从无所事事的护航任务中解脱。接到空中指挥指官的出击命令后,早已跃跃欲试的飞行员开始跃升、然后俯冲、最后展开攻击。飞行员们紧握操纵杆,迅速锁定目标,伴随着机身的轻微抖动,枪弹出膛,炸弹落地,阿拉姆哈尔法岭上火海一片。

    与此同时,编队指挥官命令他的座机一架双座教练型的菲亚特CR.42战斗机一直盘旋在阿拉姆哈尔法岭的上空。指挥官坐着菲亚特战斗机的后座中端起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地面上的一切,直到他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随后,他拿起话筒,用尽全身力气高呼:“突击!突击!胜利永远属于意大利!”

    战斗的命令已经下达,接下去就是意大利勇士们上场的时候了。

    趁着菲亚特战斗机将死亡播撒在英国佬头顶之际,“龙”式直升机迅速向英军阵地的纵深切入。飞行至离机降区域还有200米时,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从航空照片上看,阿拉姆哈尔法岭的顶部较为平坦,适合机降,其实那些是被沙子覆盖着的坚硬的白垩岩块。现在,在直升机旋翼巨大下洗气流的作用下,沙子被吹跑了,岩石裸露出来。这些嶙峋的岩石使得阿拉姆哈尔法岭山顶的地形、坡度均不符合机降条件。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5分钟计划野战机降时间已过近半。兵贵神速,不能再犹豫了!突破英军阿拉曼防线的关键就在此一役了。

    “跟我来!索降”,突击队的最高指挥官武装黑衫军旗队长韦瑟姆果断下令。按照他的命令,只见直升机悬停在五六米的空中,机身两侧的舱门被打开,紊乱强劲的气流砰涌而入,吹得机舱内的士兵发丝狂舞。此时直升机的下面就是怪石嶙峋,从上往下看,有种目眩的感觉。

    韦瑟姆一马当先冲到舱门口,摘下了脖子上原本用来挡沙子的围巾,迅速地裹在了自己的手上。然后向舱门外一跃而去,双手紧抓绳索,双腿死死地夹紧绳索,直到脚上传来一阵猛烈地撞击。

    当然,在战后接受《信号》记者采访时,他是绝对不会说出此时的他完全是两眼紧闭,仅凭着感觉往下滑去,紊乱的气流吹过他的身旁,自己就如同大海波浪中的孤舟,无助地左右摇晃,有几次身体都失去平衡,险些掉落。而落地之后,他第一个感觉到不是脚上受到撞击,而是大腿内侧传来的一阵阵火辣辣的刺痛。

    “不会是那家伙擦坏了吧?”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闪过。不过,此时此地可没时间容他考虑这个私人问题,炒豆般的枪声就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了战场上。守军先是被菲亚特战机的空袭弄得晕头转向,后又被眼前的景象8架悬停在空中的飞机惊得目瞪口呆,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从短暂地大脑短路中恢复过来,抄起武器一边向着意大利射击,一边开始缓缓地压了过来。

    本来整个山顶因为持续轰炸和扫射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空荡荡的白垩岩块上显得死气沉沉。可是就在韦瑟姆落地后的几秒后,突然从四面八方好几个地方,闪现出了李恩菲尔步枪射击的明亮火舌、布伦轻机枪点射的紫红色火焰和博伊斯反坦克枪长长的火舌。在一个炸弹造成的弹坑里,甚至还冒出了51mm轻型迫击炮发射的烟雾。那些看上早己死绝了的英国佬,现在又开始偷偷摸摸地活动起来。他们隐藏在那些堑壕和火炮阵地里,向着意大利人拼命地射击。一时间,火光闪闪,无数鲜红的飞蝗在意大利人的周围上下飞舞。

    作为整个突击队的最高指挥官,三十出头就官至武装黑衫军旗队长的韦瑟姆绝非等闲之辈。西班牙和突尼斯的历练已经让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官。他清楚的明白此时最关键的就是压制英军的火力,接应其他突击队员落地。

    于是,他侧身倒地,爬进了一条英国人留下的战壕里,然后倚着胸墙抬起半个身子,对准眼前晃动的黑影狠狠地打出了第一梭子弹。从枪口喷出的火焰照亮了他那硬如石块的颧骨和两颊上鼓起的肉疙瘩。

    “开火,西塔德!揍这帮坏蛋,别让他们过来!叫他们去见上帝,滚他妈的蛋!……马上干掉他们,干掉他们!……”韦瑟姆大喊道。

    西塔德是紧跟在韦瑟姆后面落地的。作为突击队里的一名机枪手,他负责操纵一挺采用50发弹鼓供弹的M38通用机枪(德制MG34的意大利版)。片刻后,撕裂亚麻布般的机枪声开始响起。精细的公差、高质量的原材料和一流的表面处理,使得战前生产的M38通用机枪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一件高效率的杀人利器。一条闪亮的火流,带着子弹刺耳的啸叫声在韦瑟姆身边掠过,只见对面的坡地上纷纷溅起一排排尘土。

    在火光映照的山坡上,英国人的卡其布制服和沙土颜色相似,伪装效果不错。西塔德计算着弹药,打出几个短点射,只见对面的黑影就向着地面狠狠地撞去,再也没起来。利用这个短暂的机会,6架直升机上的70多名突击队员全部落地。不过,韦瑟姆很快发现又一个麻烦出现了

    第一第54节、固守(上)

    为了保证韦瑟姆的突击队在突袭阿拉姆哈尔法岭得手后能坚守到马雷蒂的第二装甲师赶来,按照意大利伞兵在马耳他的经验,突击队携带了大量的反坦克武器。除了一般步兵部队常用的12.7mm反坦克枪、反坦克枪榴弹和反坦克手雷外,这次他们还有两门轻便的M35反坦克炮。

    M35反坦克炮,口径为47毫米,长度只有 1.68米,重量也仅为315公斤,属于可以跟随步兵运动的轻型反坦克炮。但此炮威力可不少,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 43毫米的装甲。显然,使用此炮虽然啃不动身披重甲的马蒂尔德坦克,可是在8001200米的距离上对付英军的Mk.I~Mk.III巡洋坦克还是绰绰有余。而且,相对于当时欧洲主流的40毫米上下的反坦克炮,M35因为口径略大,发射的榴弹重达2.37公斤,所以压制步兵的效果也不错。也正是这样原因,使得M35取代了更加轻便但用它单一的“洋娃娃”反坦克火箭炮。

    直升机起飞之前,突击队的副队长,也是整个突击队反坦克小组的指挥官泽鲁阿勒破天荒地要求以整体的方式而非分解的方式空运这两门M35反坦克。这样做可以保证一旦直升机落地,火炮就可以迅速地从机舱内拉出进行射击。

    但是,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摆在了泽鲁阿勒面前直升机无法降落。如果说突击队员可以通过绳索滑到地面,315公斤重的大炮怎么从四五米空中的直升机弄到地面上呢?此时,还留在机舱内的四个炮手开始争论起来。

    “副队长!我们把炮推下去吧!我们可以用绳子拽在炮后面一点一点放下去,应该可以的!”

    “副队长,这样不行!炮这么重,我们几个人怎么拽得住!会砸坏炮的!”

    “副队长,我们把炮拆了,然后在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的吊下去,这样就不会弄坏大炮!”

    “没时间了,在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拆炮?等你拆完了,飞机早被打掉了。”

    “呸!有你吵架的时间,我早把炮拆了!动手吧,副队长?”

    机舱外是络绎不绝的枪炮声,机舱是喋喋不休的争吵声,一时间将泽鲁阿勒搞得头脑打乱。可是时间不等人,看着机窗外不时划过的曳光弹,泽鲁阿勒犹豫片刻后下令用绳索拴住火炮整体吊运。不过,天生谨慎的性格使得他在下达这个命令后,却命令另一架装载着M35反坦克炮暂时飞到英军的火力圈外待命。

    按照泽鲁阿勒的命令,飞行员尽量控制着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保持平稳,同时打开了蚌式的机舱后门。然后,两名炮手小心翼翼地将火炮推出舱外。就在火炮离开机舱的一瞬间,纵然有泽鲁阿勒和另外一个炮手死死地拽着连接火炮的绳索,但是火炮还是像钟摆一样左右晃动着急速下坠,甚至一度带动直升机抖动起来。不过,好在最后的关头,泽鲁阿勒两人合力控制住了火炮落地的速度。315公斤的火炮总算以一个不太刺耳的声音和白垩岩层来了个亲密接触。

    见此情景,不等泽鲁阿勒的命令,那个提议整体吊运的士兵向猴子一般沿着刚才用来吊运火炮的绳索“滋溜”一下滑到了地面。看了几眼落地的火炮后,那个士兵一边冲着泽鲁阿勒拼命大喊,一边挥动着双手。虽然,在1200马力的比亚乔发动机咆哮下,机舱里的泽鲁阿勒听不到那个士兵在喊些什么,不过从他的手势上泽鲁阿勒还是明白了他要传递的信息:火炮正常,继续吊运。

    说实话,此时的泽鲁阿勒心里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整体吊运的成功而淡定一下。相反,他还在犹豫,如果刚才那次不是大家在最后一刻侥幸控制住了火炮,那么很可能现在那门大炮已经是废铁一堆了。还有除了吊运火炮,他们还必须把120发炮弹弄到地面上。虽然事先已经把炮弹上的引信拆下分开运输,但是脾气暴躁的小家伙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可就是大麻烦了。

    就是在苦思冥想一个万全之策时,直升机的副驾驶不知道什么时候从机头的驾驶舱来到了后面的机舱。他拍了拍泽鲁阿勒的肩膀,然后大声得在他耳边喊道:八号机准备单轮着陆!

    直升机的单轮着陆哪怕在21世纪的初期也属于高难度科目。作为军队训练水平的体现,一张直升机单轮着陆的照片就可以在各大论坛的军迷和非军迷中掀起轩然大波。

    而此时,顺着副驾驶手指的方法看去,泽鲁阿勒看到运载着一门M35反坦克炮和60发炮弹的八号机又一次靠近了阿拉姆哈尔法岭。

    现在,八号机的飞行员瞄准正前方不足四五平方米的坡地,毅然推动驾驶杆,准备实施单轮着陆机降。在他胆大而又细腻的操作下,龙式直升机盘旋下滑,左轮渐渐落地,狂风中,飞行员紧紧握住驾驶杆,尽可能保持机身平衡,然后打开机舱的后面。

    1秒,2秒,5秒,10秒……22秒后,一门M35反坦克炮和五箱炮弹被安全地远到了阿拉姆哈尔法岭上,直升机呼啸着重返蓝天!至此,突击队和他们全部的装备已经安全地运抵目的地。

    落地后的韦瑟姆突击队一干人等只有寥寥七十余几人,可是面对人数上占据据对优势的英军守备部队却毫不示弱。意大利人用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编织起的火网很快击退了英军的反击。在徒劳地留下几十具尸体后,英国人终于被意大利突击队赶出了阿拉姆哈尔法岭。血淋淋的事实再一次告诫英国人,在自动武器普及的年代,兵力优势不过是个自我安慰的因素罢了。

    不过,此时任何一个战斗在阿拉姆哈尔法岭上的军人都知道,战斗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墨索里尼所希望的翻盘时刻还远没有到来呢。马上,等待着意大利人将是英军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扑!

    分割线

    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一架帝国航空公司的肖特“桑德兰”水上飞机远道而来,徐徐降落在水泥跑道上。

    驻伦敦的美国大使夹着一大堆的美国报纸从机舱健步走下。早已等候在机场的首相秘书佩克快步迎上去。

    “美国那边情况怎么样?”顾不上外交礼仪,佩克劈头问道。

    大使一愣,没有马上回答。犹豫片刻后,他把报纸递过去:“主要情况上面都有,先生,我们上车细谈。”

    两人边说边向停在一旁的那辆双R标志的专车走去。那是丘吉尔的专车里,在他的车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摆设莫过于那一个个硕大的烟灰缸了。

    上车后,佩克熟练地拉开一个小暗阁,拿出一根来自加勒比的上等雪茄烟给大使点上。

    大使深吸了一口,然后吐出一个烟圈说道:“马耳他失守的第二天,我就和华盛顿通过电话。美国的情况还算稳定。当然,这要比我们希望的差上许多。”

    听完这话,佩克有些面带难色,说道:“还是老花头样?现金自购,运输自理?您知道吗,整个八月我们已经损失了51艘34吨商船!这比七月份又多增加了14%。现在,我们失去了直布罗陀,而德国人却得到了洛里昂(法国西北部港市),鬼知道下个月那些肆虐的海浪还会吞噬我们多少的商船!。”

    “别急,佩克。你看我也有好消息带给你”,大使指着报纸说:“在9月21日,国会已经举行了特别会议,讨论修改中立法。而且,你看现在我们的报纸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章里称呼贵国为“同盟国”了。上一次大战时,我们就是这样贵国的称呼。那个芝加哥的威廉·怀特还组织一个叫做“援助盟国保卫美国”的委员会”。这可是与“孤立主义”相对抗的第一个全美性组织。佩克,你应该明白,在战前我国的112亿美元的国外投资中至少有42 %是投在贵国境内的。请不要忽视这些有钱人对国会的影响。如果现在贵国的军队不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的话,我想现在会有更多的美国人站在你们这一边。”

    在留给佩克几分钟消化这番长篇大论后,大使又接着开腔说道:“法兰西之战的失败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你们也难以解释清楚托卜鲁克战役中贵**队的迅速溃退,看这阵势也许埃及的局势还要继续恶化下去去。如果阿拉曼防线再守不住,墨索里尼与就会和希特勒携手同进开罗,如果贵国政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谁知道这种局面将如何发展呢?谁会步埃及的后尘呢?伊拉克?还是印度?在天天下跌的局面下,谁会购买这样一只股票呢?哪怕它宣称自己是最赚钱的公司。所以,现在你们需要一个胜利,而我们需要一个理由,不然,我看连上帝也没有办法拯救你们。知道吗?我的朋友!”

    第一第55节、固守(中)

    就在意大利突击队袭击阿拉姆哈尔法岭之前的大约半个小时,鉴于南非师的阵地岌岌可危,按照第第106皇家骑炮团奉命前往阿拉姆哈尔法岭设伏,阻挡意军装甲部队的突入。诺里相信只要106团赶在意大利人之前到达那里,凭借岭上有利的地形和战前修筑的工事,向北狂奔的意大利坦克一定会被永久性地阻止住。他更相信战功赫赫、训练有素的106骑炮团必定会在阿拉姆哈尔法岭再创往日的辉煌!

    可是,谁又能想到106团的前锋没看到意大利坦克的影子,英国人先是遇到了意大利空军的扫射轰炸,后来又和来自阿拉姆哈尔法岭的溃兵迎面撞上。面对急转直下的战局,106团不敢大意立马给30军指挥部发去电报:阿拉姆哈尔法岭已被意军伞兵占据,请指示。

    收到这样的电报,无论是诺里还是对他的上司奥金莱克,都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这意味着英国人必须赶在意军装甲部队与韦瑟姆突击队汇合一切重新占领那里,不然阿拉曼防线的整体性就会被动摇,英军就将失去继续在阿拉曼阻挡意军的可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单单依靠女皇陛下骄傲的106团是显然不可能的。于是乎,30军立马从有限的预备队中抽出了一个澳大利亚步兵营会同106团一起反攻阿拉姆哈尔法岭。毕竟,大炮虽猛,可终究不能上刺刀,占领阵地还是要靠步兵。

    可这一等就花费了英国佬大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来自澳军第7师的步兵营终于与他们汇合。不过,这段无聊的等待时间已经消耗了106团团长皇家上校鲁尼最后的耐心。虽然按照30军总部的命令他们还应该继续等待,直到第2皇家坦克团派出的三个中队的 Mk.I(13)巡洋坦克中队与他们汇合,但是英勇无畏的鲁尼上校还是决定尽快发起进攻。毕竟,现在时间不是站在英国人这边,多拖延一分钟,英国人就离失败更进一步。

    进攻前,两位盟军的指挥官碰了个头,商量战法。一个是出身军人世家的皇家陆军上校,一个是说话带着浓郁地方口音的澳军中校,几句话之后英国上校立马占据了上风。虽然,澳军营长对于英国佬制定的山地作战计划颇有微辞,但是毕竟人家官大一级压死人,最后他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由一个炮兵指挥官制定的进攻计划。再说了,按照英国佬的情报现在他们一个步兵营加一个炮兵团要对付的不过是一支不足一百人的轻武装机降部队罢了。对于消灭如此规模的对手,这两位指挥官都还是胸有成竹的。

    “问题应该不大吧。哪怕意大利人可以变戏法一样弄出了能够悬停在空中的运输机,他们总不会平白无故变成士兵和大炮吧,”离开106团的团部时。澳军中校低声喃喃了一句。

    十几分钟后,一切就绪,战斗按计划打响了。

    这是一次教科书般的步炮协同进攻。只见逃脱意军空袭的28门75mm自行火炮在距离阿拉姆哈尔法岭三、四英里的地方一字排开。106团的指挥官相信意大利伞兵最多拥有几门迫击炮。在这个距离上,他们的火炮是据对安全的。

    而在阿拉姆哈尔法岭的附近,骑炮团的观察员和澳洲步兵已经悄悄地靠了上去。带刻度网的准镜(BC scope)使得炮兵观察员能够以相当精度测量水平距离。再通过大比例的军用地图上标注的等高线,观察员可以更好鉴别目标的坐标方位。当炮击需要的所有数据被采集完毕后,观察员接通了团火控中心的电话。

    “连第二观察员,炮击任务!密位2300,坐标236421,敌军正在架设迫击炮。将进行校正!”

    然后,106团的炮手们开始试射。通常初始炮击同时发射两发炮弹,观察员从两发炮弹弹着点之间正中开始校正。典型的校正方法是向左或向右校正使弹着落在观察员视线和目标所成直线上。从那里,他将增加或减少400码的首次校正;然后进行200码校正,接下来一次100码,随后再增或减50码,随后发出“效力射”的信息。

    接着团火控中心将“效力射”信息传送到各个炮兵连的时候还会增添上诸如“延时引信效力射”这样的内容。炮车上的炮手则甩开膀子随着军官有节奏的哨子声忙乎开来,将“效力射”这个单词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

    单靠炮兵前进观察员是没有办法赢得一次胜利。但退一步说,交付到这个20岁刚出头的中尉手中的力量和责任却是惊人的。一个炮兵连齐射的威力具有比一个完整的轻步兵营或是一个轻步兵团更大的破坏力。而对于一个可以召唤一个炮兵团的75mm榴弹炮进行炮击的观察员,使用“可怕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等词汇描述这种强大的破坏力并不夸张。因为,他是一个从不扣扳机,只是简练而专业地吐出一个词:“效力射!”,就可以夺走了许多敌军的生命的死神!

    “轰!”一声惊雷般的轰鸣,第一枚75mm炮弹爆炸了,气流滚滚,弹片横飞…..然后越来越多的炮弹不断落到了意大利人的阵地上。

    此时, 经历过上一次大战磨练的“75小姐(法制75mm'炮的绰号)”风采依旧。一时间,百余米高的阿拉姆哈尔法岭上到处都是爆炸声,到处都是火光,到处是密集腾起的烟柱,巨大的气浪( 意大利不面 http://www.xlawen.org/kan/388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