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碎语闲言 > 碎语闲言 第 3 部分阅读

第 3 部分阅读

    tejob!”(你干得棒极了!)

    真心希望媒体今后少一些带有职业歧视和职业崇拜意味的宣传,别给已经存在的陈旧观念鼓噪了。

    \

    (25).读书与美容

    二十五。读书与美容

    有关曾国藩的书籍现在出了不少,多讲的是他的为官之道和历史功过。历史这门学问的水太深,本人不敢涉足。我是看了这方面的书,觉得曾文正公有句话颇有意思: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

    这是说看书多了,受书味的熏陶,人的容貌会有所改变。何谓“粹润”?大概不会是电视广告里某影星所说的:“作为公众人物,我必须时刻保持皮肤白皙无暇,……”我体会应当是一种气质的外在表现:纯真而不肤浅,睿智而不圆滑,深沉而不做作,幽默而不流俗,执著而不拘泥。

    将这样一种气质表现在脸上,靠涂抹化妆品是做不到的;非多读书不行,非多读好书不行,非多读好书而化之不行。

    所以读书是有美容作用的,本人计划将来能开办一家“美容图书馆”。我甚至猜想,长期地定向地看某类书,会使人的面容“定向”地生变化。从“琼瑶阅读室”和“金庸阅读室”出来的人的面容就肯定不一样,前者多情,后者有侠气;多情者缠缠绵绵地讲话,有侠气者乒乒乓乓地打架。这属不属于“粹润”的类型,我不好说;至于看了“*子美”、“**宝贝”之类的书对人的面容有何影响,本人更不敢妄测了。

    眼下使用化妆品美容不成反毁容的例子不少,还有到消协投诉的。看书有没有类似的危险?什么样的书对人的面容会有负面的影响?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好像在国内外还是个空白,提请美容专家们注意。

    \

    (26).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我见

    二十六。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我见

    又逢中国传统的“七夕”,不少国学专家建议把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有的商家也在炒作,搞什么情人套餐、情人礼品、情人派对,结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没什么人买帐。于是又有人叹息中国的情人节没有洋情人节热闹,中国人不注重传统了等等。

    其实把“七夕”定为情人节是部分“专家”的意见,谁定的节谁过,谁愿意过谁过,凭什么非要大家跟着凑热闹?

    再说了,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大为不妥;老百姓不认帐有不认帐的道理。

    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是个爱情悲剧,且不说人与仙的婚配凡人不敢想,就是后来的“两地分居”也是人人所不愿。一年一“七夕”,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天不论对牛郎织女,还是对天下有情人,不可喜而可悲,不可贺而可叹;如此违背人心人性的“七夕”,定为“起诉王母日”还可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等于是认可了“王母”的暴戾行径,漠视了牛郎织女的不幸,是对天下有情人的一种嘲讽。

    其实,“七夕”中国的传统是“乞巧”,这个“乞巧节”的传统被人忘了才是真的。据说在阴历七月七的晚上,年轻的女子能从织女那里学得些刺绣的技巧。人家织女同志百忙之中不忘“职业教育”,这倒值得我们学习,值得继承和扬。

    \

    (27).青春的感悟

    二十七。青春的感悟

    有一我们大家都熟悉也喜爱的民歌,完整的歌词就不说了,其中有一句道:“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很让人感慨。我有时想:小鸟怎么就不回来呢?如果是候鸟,它肯定是要飞回来的呀!各位一定会笑我:人家这是打比方,你怎么不懂啊!怎么着?难道唱:“我的青春候鸟一样飞回来”?

    让青春像候鸟一样飞回来,是不可能,但也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请看作家塞缪尔.尤尔曼写的一段话:

    “青春不是人生中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在于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腿脚;而在于它的意志力、创造力、充沛的精力;它是使人生充满活力的源泉。

    青春的魅力表现在勇气战胜胆怯,事业高于享乐。这样的人往往六十高龄胜过二十岁小伙。没有人仅仅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变成老翁,我们的衰老是因为抛弃了自己的理想。

    岁月能使皮肤起皱纹,但是,如果失去热情,心灵上就会起皱纹。忧虑、恐惧、自卑心理,会将意志化为灰烬。

    无论是六十岁还是十六岁,每个人在精神上都蕴含着奇迹般的魅力,孩子般追求进取的无穷**和投身生存竞争的欢乐。你我心灵中都有一个类似无线电台的中枢,源源不断的接收着来自全人类和造物主的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力量的信息,使你永葆青春。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心中的天线倾倒,你的灵魂被玩世不恭的积雪和悲观主义的冰凌所覆盖,那么即使你二十岁也会衰老。但是,如果你的天线始终挺立,捕捉着乐观主义的电波,那你有希望在八十岁谢世时仍然年轻。”

    这位塞缪尔.尤尔曼,一八四o年生于德国,幼年随家移居美国,长大后做生意,在七十多岁才开始写作,这篇“青春”就是他的杰作。如果你认同他的观点,青春的真正“秘密”不在于年龄而是一种精神状态,在于“孩子般追求进取的无穷**和投身生存竞争的欢乐。”那么,即使你已不再年轻,也不必慨叹;任何人只要愿意,都能够把那只充满活力的小鸟――青春,呼唤回来,并让它永远不再离去。

    本人今年六十有一,常用塞缪尔.尤尔曼的这段话激励自己,不使自己虚度余生。今天又恰逢生日(八月一日),特作歪诗一以自勉,请各位指教。

    生日感怀

    六十已过心尚孩,

    博客论坛一时开。

    连载长篇不时有,

    碎语闲言间天来。

    狂年少学苏子,

    有用我才思李白。

    堪笑沽名抓眼球,

    面犹粹润令春回。

    注:“连载长篇”指的是《母爱的阴影》。《碎语闲言》是我的杂文集的名字。引用的诗句典故:“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杜甫)“老夫聊少年狂”(苏轼),“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曾国藩)。

    附:塞缪尔.尤尔曼的《青春》还有一个译本,文字凝练,风格古朴。特转引如下,供大家欣赏: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深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到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是年届花甲抑或是二八岁龄,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以及孩童般之天真在心中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及人间接受美好、欢乐、希望、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天线降下,锐气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便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而只要竖起天线,捕捉乐观的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得年轻。\

    (28).老手新车

    二十八.老手新车

    六十岁的人拿下车本,开上新车,不能不说是一大乐事。刚上路时女儿劝我也在车后贴一个“新手”标志,我说要贴的话就两个字――“老手”。“老手”者,老新手之简称也。话虽这么说,其实并不敢贴“老手”的幌子招摇过市,只是觉得“新手”的标志并不管用。当初随陪练师傅上路,陪练车的标志够明显的了,可得到的“关照”是照抢、照别、照催不误,紧张得我浑身是汗,才知道马路真是不亚于战场。

    人老车新,开车自然十二分小心,所以我是能让则让,尽管如此,还是惊险迭出。

    有一次我在三环的右侧车道行驶,掰转向灯准备出主路,从后视镜看见一辆车从辅路快进入,我估计它会在我车后并线,所以也未在意;没想到它竟然从右面加向我挤来,逼我让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我急忙狠踩刹车,当此车在我面前呼啸着斜插而过时,出乎预料的是我看见车内一位年轻女司机近似视死如归的冷漠表情。有句话叫做“两兵相遇勇者胜”,或者叫做“看谁先眨眼睛”;在那惊心动魄的一瞬,我不是勇者,我先眨了眼睛;但愿那位巾帼勇士别来无恙。

    如果说这一次是惊险片,有时也能看到喜剧。有一回路过六里桥,有两辆小面相蹭停在路上,车旁两条汉子像蒙古摔交士一样抱在一起扭打,全然不顾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真好像马路上演出的一个小品。

    过去乘公交车时,每每看到奋不顾身抢到座位的年轻人面露得色,我都大惑不解;因为就他们的体力而言,这个“胜利 ”并没有多大意义。现在我明白了――这如同马路上的争抢:重要的不是座位,不是抢先的几秒钟,而是抢到了!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国情,我们人口太多,生活中太多的方方面面要争要抢。可惜的是,我们该争的或许还没顾得上,却在不该争的事上争得一塌糊涂,抢得两败俱伤。有一次在四环的出口排队,夹塞儿的车把出口堵的严严实实,挤占了直行的车道,使本来可顺序通过的路口成了一个死结;成了夹塞儿的优先,排队的缓行。当又有一辆车厚颜无耻地强行挤到我的车前时,我女儿终于忍无可忍地大叫:“就是撞上也不让它!”――幸亏我是“老手”,我修炼了足够的忍让功夫,我让了所有夹塞儿的车,不,是夹塞儿的人。后来遇到这种情况,我宁可多走几公里到下一个路口转回来,也不愿再加入那混乱的车流。

    所以,每当我偶遇文明的司机,心里都会感到非常的温馨 。有一回在路口掉头,对面开过来一辆车身打扮得很酷的越野车,我不敢冒犯,马上减。没想到越野车停下了,驾车的小伙子做了一个礼让的手势让我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动了好几天。我对家人说:“看来真正车技高的人也是最有车德的!”还有一回我从市出来左转,虽然打了转向灯,路口的车一辆也不让,后面的车直按喇叭催;正着急时,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让行,车上的一位中年司机还向我笑了笑,我也赶忙微笑以示谢意。说实话,这种事儿遇到的还真不多,多数情况是我让别人;有时是主动的让,有时是遭遇勇士,不敢不让――再不让就撞上了。勇士遇我等“老手”固然得胜,若是“双雄会”,结局就未必美妙。我敢说,许多事故都是最后一刻也不肯眨眼的“马路双雄”酿成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劝我的女儿修身养性,三十岁以后再开车,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愿天下新手如老手,马路多些太平。

    (29).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

    二十九。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

    真是什么怪事都有,据多家媒体报道,说有一个“现代版‘卧薪尝胆’女孩住猪圈十四年励志”的事:

    “崇州女孩余某,拒绝住在温暖宽敞的房间,毅然住进了臭烘烘、阴暗潮湿、弥漫着猪尿味道的猪圈房里,而且这一住就是十四年。”“余某称,她住在猪圈房里就是想在艰苦的住宿环境里励志自己,她最欣赏的人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余某的妈妈告诉记者,余三岁时,就自愿住在猪圈房里。今年中考后她将进入崇州最好的重点高中学习。她告诉记者,高中三年,她将继续住在猪圈房里,直到自己考上重点大学为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岂止“卧薪尝胆”,他为了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在被扣为人质期间,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勾践亲自去尝吴夫差的粪便,然后用一种唯恐怕别人没有听到和传播不广的惊喜声调喊:‘病人的粪便如果是香的,性命就有危险。如果是臭的,表示生理正常。大王的粪便是臭的,一定会马上痊愈。’”――此段喜剧性描述见于柏扬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另有一说,是勾践“主动”尝粪便是甜还是苦,苦则无病。)靠这样的非常手段,勾践终于成功蒙骗了吴王,被释放回去“卧薪尝胆”,最后夺回王位。

    勾践的其它种种计划和谋略就不必说了,就“卧薪尝胆”和尝粪便这一点,的确为常人之所不能。虽然这种行为可以冠之以“忍耐”“韬晦”甚至“爱国”的美名,其实是在极端的权利**驱动下的一种变态人格。

    贫困地区的学生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励志”到这种地步,“励志”到以勾践的行为为楷模,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这是那个女孩的本意吗?还是家长或媒体的一种夸大或炒作?

    小女孩三岁就能“自愿住在猪圈房”?这能让人相信吗?前些年有一则不到十岁的男孩“自愿”骑车周游全国的新闻,我看了电视采访,见那孩子疲惫无奈的神态,就明白根本不是什么自愿,分明是被他的父亲强逼上路。至于为什么如此,只有那媒体和大人知道,那孩子是很不幸很无辜的。

    就算这女孩在十四年(十四年!)的强制灌输和训练下现在已经“自愿”了,那么结果更为可怕。他们训练成的恐怕并不是励志自强的模范,而是一个变态人格的标本。

    根据现代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的分析,变态人格一旦形成是难以治愈的。变态人格者不但会失去常人的情感,还会失去一些人本能的生理和心理的冲动。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常年与猪为伴,与臭味为伴,与肮脏的非人的环境为伴,其感官(如嗅觉)的变异、心理的变异与情感的变异将是不可逆的。这样乖戾的人进入大学,进入社会,不是一件好事,类似马家爵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吗?

    我认为这是一条假新闻,或者干脆说,这肯定是一条假新闻;但我不知道它假的成分有多少,不知道那个孩子的身心受到的伤害有多大,不知道拯救那个孩子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有谁能救救这个孩子?

    “救救孩子”的声音喊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喊起来,还是那么无助。

    (30).再说“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

    三十。再说“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

    我的短文“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布后,在贵论坛引起不大不小的讨论。我自己感觉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说几句话。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学生有一种职业性的关注,总想帮助点什么,总想引导、纠正点什么,也知道是自作多情,多管闲事,可也改不了,这大概已经成了令人讨厌的职业病。

    当我看到一个所谓“现代版‘卧薪尝胆’女孩住猪圈十四年励志”的报道时,我的职业本能恨不得叫我马上来到这个学生面前,把她从猪圈里劝出来,让她从这个心理误区中解脱出来,虽然我根本没有成功的把握。

    我想起了将近三十年前的一件类似的事。

    那时我在北京的远郊“密云师范”教书,当时化纤产品“的确良”刚刚上市,还很时尚,穿一件“的确良”衣服是许多女孩子的追求。一名女生用家里给她买“的确良”衣服的钱买了一些书和学习用具,这事情让学校知道了,要树立 “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艰苦奋斗的典型。当时的工宣队让她写总结材料,她写了一遍又一遍,总是通不过,因为思想境界还不够高。最后在工宣队领导的提示下写成:“我要心怀世界,等全世界劳动人民都穿上的确良时,我才能高高兴兴地穿上它。”这个典型讲话在全校一播,学生里议论纷纷,那名学生成了怪人。结果“等全世界劳动人民都穿上的确良”的空头支票当然不必兑现,可在师范学校的几年里,她确实没敢买“的确良”衣服穿,因为怕别人的议论和嘲笑。这种舆论压力在她的心里造成的伤害可能是终生的。

    这个有悖常理的高调本来事情并不大,但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反把自己推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我就想,这个三岁就“自愿”住进猪圈,誓高中三年将继续住在猪圈房里,直到自己考上重点大学为止的女学生,是不是也遭遇了同样的,并非出自本意的强迫?而她自己将终生为这个付出代价?

    孟子是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但孟子的意思绝不是矫情地作贱自己,而是特别强调人之常情:

    “乃若有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并且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我怎么能够相信,鼓励“三岁就‘自愿’住进猪圈”的女孩家人乃至周围的人们,还有正常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我相信“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美好比喻,却难以相信“猪圈励志”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而且,我绝不认为那个越王勾践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对待历史人物虽不能苛求,但必须扬其糟粕。勾践那种丧失人格尊严的卑劣行径并不可取。听说现在有几个版本的勾践电视剧在计划拍摄;我不知道,当勾践的种种令人恶心的行为出现在荧屏时,将被美化成什么;是“英雄”还是“天下”?反正这类的电视垃圾是太多了。

    有人会说,人家已经考上了地区的重点学校,你还瞎操心什么。

    其实这正是值得操心的地方。重点学校尖子众多,当她现别人不用“猪圈励志”,学习成绩也不错甚至还好于她时,她在心理上能够平衡吗?而别的学生将怎样看她?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相比,上了很大一个台阶,知识的密度和难度加大,不少初中学习不错的孩子到了高中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卧薪尝胆”是手段,它的心理暗示或心理期待是成功,而且只能是成功。但在实际上,能否成功的变数很多。就拿考重点大学来说,不但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当地的教学质量,这是不能否认的很严酷的事实。可是“卧薪尝胆”,“猪圈励志”已经把人推上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别说是面对失败,恐怕都难以面对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如不是第一名,不是重点大学)。这样的心理状态看似坚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重分数而不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这个“猪圈励志”又把这个错误推到了极至。

    我想来想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件事是个彻头彻尾的假新闻。或许当地就有猪圈和民房建在一起的风俗,虽然不符合城市的健康标准,在当地也不足为奇。那女孩三岁与父母分开住,与猪圈相邻也是再正常不过。某不良记者到此大惊小怪,硬要将此事和“卧薪尝胆”联系在一起,虚夸拔高之后,“猪圈励志”的报道就编出来了。

    要是这样(宁愿是这样),那个孩子没大事,顶多向老师同学解释一下就行了。至于撒谎的记者,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才不操那份心呢!(好记者莫怪。)

    真要是这样,我以上的议论也就成了无的之矢,浪费感情了。但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对一些有关学生的事我不想糊涂,总想说几句老师的老生常谈。虽是人微言轻,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

    我说了,我拯救了我的灵魂。

    (31).世界杯中说德国

    三十一。世界杯中说德国

    德国队先是以绝妙的头球配合扳平比分,再以四个精准的点球入门击败阿根廷,终于冲入四强,这是今天凌晨的战果。作为东道主的德国队开赛以来的表现可圈可点,我也凑凑热闹,跟各位说说德国。

    话说德国,――本人没去过。那儿的熟人倒是有不少:黑格尔,贝多芬,爱因斯坦,马克思 ,…… 这些人好像各位也都熟悉,不说了。

    那就说说德国的足球。足球我是内行,过去在球场上可是踢后卫的,人称“铁二道”――在上初一的时候。算算离开足坛已有四十多年,不说也罢。

    那你说什么?

    别着急,我来说说德国人造的东西吧。

    你一定听说过德国造的相机镜头,有名的蔡司镜头吧?有关这个镜头在摄影爱好者中流传着一个神话:你用蔡司头拍一张模特的全身照,放大成二十四寸照片,然后走近看,在那模特眼睛的瞳孔里,你能看到摄影师的影像!德国镜头的分辨率就是如此的惊人。然而它的制造过程更加惊人:为保证镜头的质量,光学玻璃从出炉到冷却至室温竟然要用一年的时间,而一般的镜头只用一两个月。

    多么认真,严谨,认真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德国人!

    所以当美国人登月时,拿的相机用的就是代表人类顶尖技术的德国镜头。

    还有一件事,那是在八十年代初,学校搞“开门办学”。为分析土壤成分,化学实验室买了一台国产的“光电比色计”,没用几个月就坏了,光标不动。打开一看,光电池失灵。正没办法时,我想起来仓库里有一台报废的机器,还是上海某“公私合营”的厂子五十年代生产的,机壳都锈烂了。把机器打开,取出光电池一看,mde in germny ,是德国制造。由于规格一样,安到那台国产的机器上,光标灵敏如初,居然起死回生!近三十年的旧光电池能配国产新机,如此的老少绝配,你说奇不奇?

    现在回到世界杯。

    当我看到德国队在比赛中打出严密的配合,精确的攻门时,丝毫不感到奇怪。他们能造出那样的产品,也就能踢出那样的球;就如我们眼下造不出那样的产品,也踢不出那样的球一样。

    哈哈,你说错了!日本货不是也很不错吗?日本队怎么输了?

    也许,也许是日本货也算不上是很好?日本相机起初可是学德国的,反正德国镜头就是比日本镜头强,日本相机不是还有召回的吗,还有日本车,反正……

    反正我说不好,不说了。

    \

    (32).我的房地产业

    三十二。我的房地产业

    正当北京的老百姓为高房价叫苦不迭的时候,专家的理智的声音终于出现。某某经济学专家说,房价不能降,因为房价一降,银行的贷款就有收不回来的危险,国家的银行要亏。再说房价降多了,房地产商也要亏,房地产商亏了,谁还有建房的积极性?没了建房的积极性,相关的那么多产业怎么办?

    所以房价降下来是万万不行的,银行亏了,房地产商亏了,如苍生何?

    专家就是专家,说得条条是理。既然银行不能亏,房地产商不能亏,这亏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购房者的身上。公平地说,人家一没强迫你买房,二没有不让你买房,买不买完全是你的自由,你怪不得别人家,人总得讲道理。

    看来搞房地产还真是不错,起码不会亏,人家不让你亏,怕你亏。

    本人经过二十八小时的慎重考虑,打算正式进军房地产业,我的计划是:

    为了有一笔启动资金,把我在北京居住的楼盘(二室一厅)卖掉。如果遇上急着在北京购房的外地中款小款,狠狠地敲他一笔。

    然后在离北京五十公里处(那里房价便宜。东南不行,要往西北走。),可购两倍于现在面积的房子一套。马上将此房子抵押贷款,房子出租,租金还银行的月供。

    再向外推五十公里,用这笔贷款能购三四倍于原来面积的房子一套,再将此房子抵押贷款,房子出租,租金还银行的月供。

    继续向外推进五十公里,照方抓药…。有人会问,干吗不在北京倒啊?这一听就是“业外人士”的外行话。在北京倒,北京的房子在涨,倒两回我的钱连买卫生间都不够了。

    如此每五十公里一步稳步前进,我估计在离北京两千公里处,我的房产将达到数千万平方米,资产(银行的贷款)将达到数百亿人民币(粗略估算)。本公司虽比不上比尔∓#8226;盖茨,也应当在世界五百强之列。

    此时我已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银行怕我不还款,住房的怕我不给他房住。我就是打个喷嚏,也能把别人吓出心脏病来。

    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很高,唯一存在的小问题是:我自己没住的地方。

    这当然不是问题,这很好解决,我计划……

    \

    (33).读《驾出北郭门行》

    三十三。读《驾出北郭门行》

    阮?(约165--212)是汉魏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也是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父亲。他有一反映社会问题的诗《驾出北郭门行》,较有名。诗中描写一个被继母虐待的儿童的哭诉,甚为悲戚感人:

    驾出北郭门,

    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

    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

    ??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

    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

    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

    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

    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

    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

    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

    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

    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

    以此为明规。

    阮?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此诗最为著名。作者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丧失人性的继母的谴责,表现出一种文人的责任感和良心,这也是文学精神的真谛。

    现时的不良媒体是没有这种责任感和良心的。他们追逐明星的绯闻丑闻、怀孕生孩子,追逐二奶三奶,追逐女、女大学生,追逐卖身、流氓、变性,追逐天仙、美眉,追逐名人大款瞎扯淡……。总之,追逐他们认为“抓眼球”的一切,就是对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麻木不仁,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天地良心。

    掩饰社会问题的社会是问题社会。

    读阮?的诗,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

    (34).大地震回忆

    三十四。大地震回忆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使我又回忆起三十年前那个恐怖的夜晚…

    那时我在密云,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夜里,剧烈的晃动把我和同屋的人惊醒。“地震!地震!”听得屋外面有人在喊,我们也不自主地跟着大喊。人们惊慌地奔到院子里,大地还在抖动,人如同在公共汽车上一样摇摇晃晃;我扶住一棵树,看见夜色中整排的平房如打摆子一样在抽搐,在扭动,出喀喀嚓嚓的声音;还有一种隆隆的深沉的声音,是从遥远的地底下出,从脚下传至全身,像是来自地狱的低吼。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感觉不到是几分钟还是几十分钟,觉得每一刻都无限的漫长,甚至希望每一刻都是无限,因为不知道下一刻会生什么。

    地震终于停止,我们也终于知道生地震的地方是唐山,北京只不过是有“强烈震感”而已。但人人都能够感觉到,让北京有如此可怕震感的唐山大地震是怎样的不堪设想的大灾难。但那时还是以革命为主调的年代,于是我们拒绝了一切外援,于是战天斗地的凯歌频传;在越来越好而且不是小好的革命形势下,我们甚至“不大清楚”到底死了多少人……

    现在终于清楚了,有二十多万人死于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十多万人不能同日同时生,却在同日同时死,人类为自然力的殉难是何等的惨烈,又是何等的悲壮!我校工宣队的师傅说,他们的石灰厂与唐山有经常的业务往来,几位师傅到唐山出差,二十七日晚到达,当夜遇难;而换班的师傅,二十七日返京,居然逃过了一劫。让人不禁感叹:冥冥之中,竟有这样离奇的生死安排!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话。是啊!死如长眠,生如清醒,也如梦境。是如清醒的生活,还是如梦境的生活,是生者可以选择的;可对于死者,就无法选择了,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二十多万生命的代价毕竟换来了一些理性的反思,现在,人们对自然灾难的预警和应对已更合乎人性,更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

    愿唐山死难者的灵魂安息!

    \

    (35).贵族气质乱谈

    三十五。贵族气质乱谈

    为什么叫“贵族气质乱谈”?因为本人不是贵族;如果我是个伯爵子爵什么的,就可以一本正经地跟各位说说“贵族气质”的问题了。不是贵族而谈贵族气质,只能是乱说。我姑妄言之,您姑妄听之,不愿意听您就溜之。

    有个关于英国勋爵劳伦斯的故事:说是当印度某官员用一袋子钱试图贿赂他时,劳伦斯说:“年轻人,你严重侮辱了我。考虑到你的年轻,我可以原谅你。但是我要警告你,不要再如此粗俗地冒犯一个英国绅士。”

    这大概算是贵族气质的一种表现吧?人家不粗俗,不贪财,高贵正直,不容冒犯;不仅仅是举止优雅和在小姐贵妇面前彬彬有礼。贵族气质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勇敢,你看“泰坦尼克”号要沉没的时候,绅士们没有跟妇女儿童们抢救生艇,也没有人喊:“大家让一让,让贵族绅士们先上!”他们身着礼服,在船舱里正襟危坐,体面地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所以说,贵族气质可不是简简单单地看外表看谈吐;如练武功一样,它是内外兼修;是内而外,外而内的一种“东西”。(你可别说它“不是东西”)

    英国女王有一段话是对这种气质的最好解释:“乐意服从权威,自尊自立的品格,对弱者友好并给予保护,随时准备饶恕冒犯者,与不同的人相协调,无所畏惧地奉献于职责,坚持真理。”

    英国十九世纪思想家斯迈尔斯认为这种气质的核心是“一种内在的勇敢:良心,忠诚,忘我,自我牺牲,敢于在这个无耻的世界面前举止得体。它最大的特征是有一颗伟大的心灵。”

    乱说了这么多,各位可能还是不清楚:是当了贵族就能有贵族气质呢?还是有了贵族气质就能当贵族呢?说实话,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我也说不好。我只能这么说:您觉得您现在就是贵族的话,您看您跟上面说的气质沾边不沾边;您要是觉得您已经有了“贵族气质”的话,您可以跟英国那边打听打听,问问贵族队伍还要不要人。

    其实我觉得,在现今的社会,公民气质比贵族气质更重要。从法律上讲,贵族也不比公民更高贵;而且即便是贵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有教养而内心里肮脏的例子也不少。干嘛非要追求什么“贵族气质”呢?

    可现在有的人不知是脑子里错了那根儿筋,连卖房子卖家具卖手机的广告都夸耀什么“彰显贵族气质”。到了房子家具手机都有了“贵族气质”的地步,人的确有点紧迫感。所以今年暑假送孩子上“高尔夫训练班”的有钱人就特别多,因为听说打高尔夫能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

    有人批评这件事,说“打高尔夫怎么能培养贵族气质呢?”可我觉得这是好事,起码人家是注意到“气质”问题了,我们可以期望将来从宝马奔驰车里走出来的都是淑女绅士而不会是泼妇打手了。难道不应当举双手欢迎吗?贵族气质当然得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培养,从娃娃抓起嘛!

    我不信英国人的那句话:“三天可以造就一个暴户,十年也培养不出一个贵族”。我宁可相信联合国代表巴鲁克的一句名言:“一旦一个人学会了说‘’,那么只要他乐意,他便能学会说其它全部字母。”

    \

    (36).“官场文化”古今谈

    三十六。“官场文化”古今谈

    七月十三日《北京晚报》有一篇苏文洋先生的文章“给某些地方官员画个像”,文章颇有意思,摘录几段供大家欣赏:

    “一位企业老总陪同领导到一些地市去考察,一路之上,见了不少地市级官员,…总结出某些地方官员的四大特点:

    一是学历高。名片一递,光环耀眼,有博士、硕士,还有一堆这个会员、那个董事的头衔,甭管真假,挂着不累。

    二是小有专长。有的喜欢照相,像机至少是二三万的;有的酷爱作诗,除了饮酒赋诗,性之所至,还能挥毫泼墨。有的出诗集,有的(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