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阅读
就是最好的,我会像爱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去爱她,她是她爸爸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因为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是可以让孩子看到美好未来的,是可以改变人一生的,而且:更是一种美!!!
(再多的文字都无法写出曾经的伤痛,都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本不想写,因我不知从何诉起?写了反而有种残缺的痛,这也是残缺的回忆.正身为继母的同胞:我相信您一定是最好的母亲!)
注:此文转载已征求作者的同意。
\
(45).新“二十四孝”?
四十五。新“二十四孝”?
据“搜狐新闻”转:“时报讯, 一个初中女生用亲身经历写下一个帖子,近日布在杭州某论坛中。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继母的恨。”
“这是个令人同情、令人担忧、令人心痛的女孩,看了她的帖子,许多网友都希望她不要继续生活在仇恨中,……”
据说,“网民的观点更多地是表达了对这个女生的担忧”:“这样的做法太不理智了。两败俱伤!”“别人不好过,自己心理扭曲,这个小姑娘生活在仇恨当中,何苦?”“过早地沉浸在仇恨里,是可怜,但更是可悲!”更有人奉劝:“一直让大人的感情纠葛缠在你充满仇恨的心中是不明智的。好好用你的聪明过好生活,好好孝敬你的继母和亲生父母。”
劝这个孩子别“扭曲”,可这种“舆论”本身就很“扭曲”。(我质疑这不是全部,或许是被编辑有选择地忽略了另一种声音,这是某些媒体的习惯做法。)尤其那种要求孩子逆来顺受,“好好孝敬你的继母”的说教,简直像是新的“二十四孝”。
我也说教一回,讲讲古老的“二十四孝”的故事:
南朝人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载有王祥的故事。王祥是“二十四孝”中的“先进典型”之一: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砍)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大意是:继母爱吃李子,使王祥为其看守李子树,雨至不敢归;即便如此,继母还要用刀杀他,恰巧他起夜,仅砍到被子,于是王祥到继母面前下跪请死,感动了这个女人,终于“爱之如己子”。
唐代人编的《晋书》中,王祥的行为更有所提高:
“继母朱氏不慈,致失爱于父,母欲食鱼,王解衣卧冰,冰自解,双鲤跃出,持之以归。”
“不慈”的继母冬天想吃鱼,王祥便裸身卧冰;结果是“自杀”未遂,反而得了两条“自杀”的大鲤鱼。
这类故事,被鲁迅先生斥之为“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被柏杨先生斥之为:“作父母的种种奇怪恶行和作儿子的种种奇怪孝行”。 眼下,这类陈腐的说教又被一些“聪明人”冠之以“宽容”、“理解”、“理智”的美德堂而皇之的登场。
我也不希望小姑娘“生活在仇恨当中”。但“仇恨”的种子是大人播下的,大人们应当做些什么?那位不良的继母又应当做些什么?
请人们不妨看看1998年著名影星朱丽娅.罗伯茨主演的家庭伦理片《继母》(stepmom)。朱丽娅.罗伯茨扮演一个不被丈夫的前妻和两个孩子所接受的继母,但她凭借爱心和宽容,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真诚感化了孩子们。
人家是大人用爱心去宽容、感化孩子,而我们这儿是要求孩子以“孝顺”去宽容、感化大人。同样是人,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古今中外有关继母的故事不少。面对恶毒的继母,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就不必一忍再忍,不必“卧冰”,也不必“请死”,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喜欢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故事,就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更合乎人性。
毕竟时代变了,即便王祥复生,谆谆教导:“小姑娘,你去请死,去卧冰,用孝顺去感化你的继母呀!” 真能管事儿吗?
继母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据“南国早报”2oo5年3月1日报道,民政部公布数字, 2oo4年办理离婚登记的为对。比2oo3年增长了21.2%。
但按最保守估计,这16o万对,即32o万人,如果其中的二分之一再婚,加上丧偶再婚的,新组合的家庭也在二百万左右;那么这重组家庭中的孩子,按每家一个算,上溯十年,即便以前离婚率低,累计下来也不止千万;如向未来推五年,即便离婚率不增,累计下来也将达到千万。这样一个庞大的继父母?养子女群体,实在是不应忽略。
我们应当关注那些被家庭所冷漠,被社会所忽略,而且相对于继(父)母是弱势,没有话语权的未成年人群体。关注的方式不是对他们进行迂腐的说教,而是真正的人性关怀,这要从大人也就是继(父)母开始做起。
只要大人心中有爱,就不会在自己的孩子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觉得。
\
(46).四救四不救
四十六。四救四不救
清代的纪晓岚先生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篇“幕僚四救”,讲的是当时官场上做幕僚的人在处理案件时有一个“潜规则”:“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
“救生不救死”,是因为死者不能复生,不必再搭上别人性命;至于死者冤不冤,那就顾不得了。
“救官不救民”,是因为民告官如胜诉,当官的则命运难测;而告官不成即使反坐,百姓也不过是充军流放,没有死罪;至于是非曲直,那也不管它了。
涉及官员的案子,则要“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即救大官、旧官而牺牲小官、新官,因为大官、旧官牵连的人多,案子不易了结;推到小官、新官身上就容易结案;至于小官、新官受了受不了,那也不考虑了。
纪先生写道,这些“四救先生”既不是私相报复,也不是有所求取,似乎是有“君子之心”;但按此规则办事,“则矫枉过直,顾此失彼,本造福而反造孽,本弥事而反酿事,亦往往有之。”
纪先生也是为官之人,能揭示官场如此黑暗的办案“潜规则”,果然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先贤。这个“四救四不救”规则乍听起来很陌生,细想起来又有几分熟悉。就拿近来网络上人们广为关注的几个案子来说,案件本身并不离奇,但案子生之后便蹊跷不断:如各方面的不正常干预,证据的忽略或丢失,证人的沉默或蒸,专家的反反复复,真相的扑朔迷离,等等;让人感觉到不是嫌疑人(或被告)“一个人在战斗”,似乎有一种隐藏的强有力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它貌似依法实为违法,根于**又劣于**,跟“四救四不救”的丑恶规则倒很有点相象。难道是让荧屏上泛滥的“辫子戏”潜移默化,把大清朝的这个坏规矩也学过来了?可电视剧里不是也有正直不阿,“铁嘴钢牙”的纪晓岚吗!――真是学坏容易学好难,人心不向纪先生这边“古”,偏向“和大人”那边“古”。
纪先生以寓言的笔法写道,“四救先生”们到了阴间,受到冥王的斥责,得到了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夙业牵缠,因缘终凑。未来生中,不过亦遇四救先生,列诸四不救而已矣。”
也就是说,“四救先生”来世打官司定会遭遇“四救先生”,不过这回他们自己在“四不救”之例。
这倒是“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好办法,但如此环环相报,“四救先生”便绵绵不绝,乃至于谬种流传到现在;这个严重的“遗留问题”,纪老先生当时没有想到吗?
看来,“协办大学士”纪文达公也有疏忽的时候。\
(47).纪晓岚说植物人
四十七。纪晓岚说植物人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谈到一个随主姓叫纪昌的奴仆,“晚得奇疾,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四肢不能动,周身并痿痹,不知痛痒,仰置榻上,块然如木石,惟鼻息不绝。”与现代医学定义的“植物人”很相似。纪先生肯定地说此病“自古医经所不载”,那么,这是不是我国有关“植物人”的最早记录?我对此没有研究,尚不敢下结论。但这个病症,看来是古已有之的。
纪先生认为得这个病是因为太用心眼儿,所以遭致的“业报”。据说纪昌小有才华,喜欢文艺,字也写得好;但缺点是“最有心计,平生无一事失便宜”。也就是说,此人工于心计,爱占便宜,是那种“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逐利小人。为造物之所忌,才有此“身死而心生”的报应。这个“诊断”,按现在的医学观点来看,显然是不大正确的。
纪先生为此惋惜:“此奴亦无大恶,不过务求自利,算无遗策耳”;于是写了这篇短文以警示世人,非常的厚道。我觉得纪先生的分析还是有几分道理:身心合一,身病导致心病,心病导致身病,这不论用现代医学还是用现代心理学解释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至于有没有心病导致“植物人”的病例,则另当别论。当然,这并不是纪先生的本意,他原本是想用这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来劝戒世人的。
纪先生的原文如下:
奴子纪昌,本姓魏,用黄犊子故事,从主姓。少喜读书,颇娴文艺,作字亦工楷。最有心计,平生无一事失便宜。晚得奇疾,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四肢不能动,周身并痿痹,不知痛痒,仰置榻上,块然如木石,惟鼻息不绝。知其未死,按时以饮食置口中,尚能咀咽而已。诊之乃六脉平和,毫无病状,名医亦无所措手,如是数年乃死。老僧果成曰:此病身死而心生,为自古医经所不载,其业报欤?然此奴亦无大恶,不过务求自利,算无遗策耳。巧者造物之所忌,谅哉!
\
(48).贪婪必败
四十八。贪婪必败
朱?,北宋时的大贪官,结交蔡京童贯等权奸,流毒东南二十年,搞“花石纲”,逼水浒英雄造反的就是他。后被宋钦宗所诛杀。
宋人有“咏蟹诗”,讽寓朱?贪婪必败:“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
清代的大学士纪晓岚看来也是个嫉恶如仇的人,相信螃蟹必为贪官污吏转世,对此更加了一番仔细的分析:“他物供庖厨,一死焉而已。惟蟹则生投釜甑,徐受蒸煮,由初沸至熟,至亦逾数刻,其楚毒有求死不得者,意非夙业深重,不堕是中。”
此话的意思是:别的畜禽水产供厨,不过一死;惟独螃蟹是鲜活入锅,慢慢蒸煮;等到水开蟹熟,最快也要数刻钟;其中螃蟹所受的煎熬,可谓生不如死。不是罪孽深重,决不会遭此报应。
照这样看来,老天爷对朱?之流的惩罚可谓不轻。
最近,又连续有山西矿难的消息。连国家权威部门都认定“十次矿难背后有九次**”,但无奈的是**不止,矿难不已。令人扼腕的报道是:“山西灵石矿难五十二名矿工遇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局长李毅中是7月16日赶赴山西灵石县的,就在距离李毅中不到1o公里的地方,同一天,几个小煤窑还一直在偷偷地挖煤。”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最高长的震慑力,在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就被这些私挖滥采的人置若罔闻,这不只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面临的困境。”(2oo6年o7月19日14:42中国新闻网)
真的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那些黑矿主及背后的贪官们也不怕遭到报应?
他们想必是不信,所以不怕。我原本不信,现在倒宁愿相信:“坐是罪恶,堕入水族,使世世罹汤镬之苦。明日主人供膳蟹,即汝辈后身。”!(纪晓岚语)
\
(49).闻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有感
四十九。闻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有感
今日,“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为一切有正义感的人所不齿,故质问曰:
忏悔诚可贵,良知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和平诚可贵,友谊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国格诚可贵,民意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交流诚可贵,展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
(50).噩梦
五十。 噩梦
是日,听到某则新闻,顿时呆,心麻木而感刺痛,如噩梦焉。因作此诗。
我张着嘴
说出
黑――
但说不出
第二个字。
我的大脑
内存丢失,
netbsp; 断路。
睁开眼
接受不到
可见光,
扩展胸肺
吸进的是
氯气。
每一根
神经的
电信号
紊乱,
每一个
细胞的
dn
变异。
我张着嘴
说出
黑――
竭尽全力
说不出
第二个字,
那个字
不存在
我记忆的
硬盘。
也许在
遥远的
星系,
有一个
可怕的
黑洞,
能出
噩梦的
脉冲,
传递着
非人类的
信息;
在我的
中枢
复制
病毒,
格式化
荒诞。
但我
还是
说不出
那第二个字……
\
(51).从家长露宿说名校的人文精神
五十一。从学生家长露宿看名校人文精神的丧失
有报道说,部分清华大学新生的家长睡在操场,于是社会上一片“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对这些家长和学生,我不想多说什么,习惯了也罢,有苦衷也罢,罢了就罢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世界名校”的清华校方居然对此什么也没有做,听任上百名学生家长露宿校园,他们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冷漠?
其实,他们完全能够做些应当做而且容易做的事情:比如腾出几间教室,让师生找一些毛毯或席子;就是买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钱;就能让这些家长较为体面地睡在屋里。这些都是普通人可以想到的,可是在精英荟萃的清华园竟然对此就“束手无策”!我只能遗憾地说:校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学生家长在校园露宿,体现了校方对弱势人群的冷漠,是“清华”人文精神的丧失,是号称“水清木华”,不沾铜臭污浊的名校之耻。
这不是“天冷不冷”的问题,也不是家长“自愿不自愿”的问题,上百名学生家长露宿校园而无人过问的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和心理变异,它不是进步而是退化。
如今,不少的名校在傍大款,傍大官上做得有声有色。当官,款,纷纷到名校镀金的时候,当有人打着名校“大师”的旗号厚颜无耻地捞金的时候,名校的“含金量”在不断地下降,这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
(52)。喜相逢
五十二。喜相逢
昨天去了一趟密云,与师范七四届毕业的部分学生久别重逢,心情激动不已。三十二年过去,毕业时的姑娘小伙,现已成为年过五旬的中年人,而且连他们的儿女都长大**,有的还抱上了孙子!我呢,也成了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但时间并没有磨灭师生之间的情感,虽然容貌不似当年,相逢几乎不相识,但一叫出名字,记忆便被唤醒,一见便是故交;笑谈班级过去的种种故事,仿佛时间倒流,不亦快哉!
密云县山清水秀,学生向来淳朴热情,而且心地非常的好;他们说起当年到我家,炖肉很香,我妻子给他们削苹果等等的细节;我都忘了,他们居然还记得那么清楚,令我十分感动;现在的孩子“忘性大”,很少有这种心态。我也没有忘记他们当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也就没有教;过去说“名师出高徒”,只是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其实“高徒也出名师”,学生对老师的促进和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我当然不敢以“名师”自居,但他们那一届“化学班”我教得辛苦,教得快乐,也教得很有长进,为我后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真应当感谢他们。
不好意思的是,临走的时候,他们往我的车里塞了不少的土特产;到北京拎回家才现太多了。别的不说,光桃子和玉米就够我们俩吃半个月的;还有农村的杂粮,柴鸡蛋,非得让我的女儿女婿来帮忙了。
\
(53)。购书乐,购旧书更乐。
五十三。购书乐,购旧书更乐。
今天又去了趟潘家园旧书市场,买了二十多本书,候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上下两册,“三联出版社”四九年九月版,原价人民币44,5oo元!别吃惊,这是旧币;如此珍贵的绝版书,我十块钱拿下。《海涅文选》五卷本一套,十五元拿下;精装的《惠特曼名作欣赏》,才两块钱;清朝怪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块钱;还有一本台湾2oo1年出版的《中国诗歌选》,是现代诗,书的纸和装帧都不错,原价新台币3oo元,我花人民币三块钱买到手。最让我得意的是一本《初学论说精华》,线装的,“上海棋盘街广益书局”印,扉页上印有:
“内务部据上海广益书局经理人魏炳荣呈送新撰《初学论说精华》……,查与著作权法(民国初建,已有著作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相符,,应即填具执照……,中华民国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给照。”
“民国六年”是1917年,我的乖乖!掐指算来,到今天――2oo6年8月27日,此书已有八十九年的高龄!这本书花了我一大笔“巨款”,你猜是多少?摊主开价二十,我拦腰一砍是十块,那位爷们一点头,成交!
还有别的大小不同的斩获,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购书是乐趣,购旧书更是奇趣加乐趣;类似淘金,仿佛寻宝;有时转半天一无所获,有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就拿这本《初学论说精华》,看来是当时的启蒙课本,识字教育和入学教育合一,第一篇道: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无论何人,苟不入校,其才何由成乎?虽然入校矣,使身处于校中而心驰于校外,卒至所习科学皆无所知,亦与不入校者何异?凡吾学生当以此为戒。”
后面还有“好问说”,“习劳说”,“忍苦说”,等等,很有点素质教育的样子,待我慢慢细读,有意思的内容,定与大家分享。
注:广益书局,光绪二十六年(19oo)由魏天生、杜鸣雁、萧伯润、李东生等合伙创办于上海, 初名广益书室,出版科举考场用书和童蒙读物。19o4年改名广益书局。邀魏炳荣担任经理,出版古籍、医 卜和村塾用书。这本《初学论说精华》看来就是私塾的课本。
\
(54).国情两则
五十四。国情两则
1.猫儿瓦西卡边听边吃。
中国的垄断行业可谓不少,电信,电力,石油,银行,以及现在颇受非议的高公路的运营商们,它们把持着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润,对媒体的批评,人大代表的建议,甚至老百姓的责骂,充耳不闻;在高价位,不合理,不讲理的立场上顽固坚持,寸步不让,至多用点空洞的诺言来敷衍。而这一切居然是在这些行业高喊“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生的!本人虽孤陋寡闻,也略知我国高路收费之多之高居国际前列;而远的不说,我国香港的市内电话就是免费的。这种奇特的“胳膊肘向里拐”模式的“与国际接轨”,大概又是一个我国特有的不大光彩的“国情”。
我想起俄国文学家契柯夫的笔下一个叫瓦西卡的猫儿,当瓦西卡不大体面地到厨房“自行获取”(别说偷或抢)它不应得的食物时,被厨子现,尽管厨子在那里不断地批评,劝告,请求,甚至咒骂,猫儿瓦西卡可不管那一套,它边听边吃,把别人的高谈阔论,慷慨陈词一概当作耳旁风。当厨子说完,猫儿瓦西卡也吃完了。
对付瓦西卡这样可爱的猫,说是有没用的;不是不应当说,而是“厨子”还应当做点别的事。
2.还能够失去多少?
有人说外国的东西不能“盲目照搬”,俺信。仅举一例:
有一大家伙儿都熟悉,据说有防微杜渐深刻含义的外国民谣:
因为失了一根铁?,失去了一块马蹄铁;
因为失了一块马蹄铁, 失去了一匹战马;
因为失了一匹战马,失去了一位?军;
因为失了一位?军,失去了一?战争;
因为失了一?战争,失去了一个帝国。
这歌显然就是耸人听闻,毫无道理;根本不符合俺们中国的国情。“俺们这旮哒”不仅失去了不少钉子,也失去了许多马蹄铁,甚至还失去了为数不少的战马和将军,可是你瞧,啥事儿也没有!没事儿!
\
(55).你想冒充我?
五十五。你想冒充我?
今天给离退休的教师体检,大概也是教师节前的一个礼物,我当然欣然前往。
到了体检的地方,见到了许多久违的同事,高兴得很。离退休教师的体检按‘规定‘是三年一次,体检中心也成了许多离退休老人三年一次的见面会。
先是空腹的情况下抽血样,然后去做B,这两项检查完了才能领食品,吃完了再做其它项目的检查。我抽完血到了B室,递上体检表后,一边聊天一边等待。可等了半天,比我后来的都被点名进去,也不见点我的名。我问护士:“你们是不是把我的表放错地方了?”那位护士态度还不错,笑着说:“您别着急,按次序来。”好像是我等不及了似的。过没一会儿,我校的老杨拿着一张表过来对我说:“真对不起,我把你的表拿走了!”原来护士叫“常老师”时,他听为“杨老师”,抢先拿过表看也不看就进去了,我这边聊天也没在意,而这边真的叫“杨老师”时也没人应。老杨等到了心电图室才现“常冠杨戴”,赶紧过来解释。那位护士对老杨说:“您也不看清楚了就拿,也太紧张了吧!”看来体检时“紧张”,也会出错的呀!
等我到了心电图室,老杨还在那里排队,我对他说:“好啊,你想冒充我!”同事们大笑。这个体检的小插曲还真有点意思,连我的紧张情绪也一扫而光了。
原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老刘是教化学出身,我们很熟,他B“”出了几块胆结石。他不在乎地说:“老毛病,早就知道;我没感觉,没事。我留着它到八宝山了。”我对着他耳朵“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得道高僧的舍利子,可能就是这个。”他爽朗地大笑:“对,对!我留着这几块舍利子!”
我倒没查出什么大毛病,各项指标基本正常(验血的结果没出来)。咽炎颈椎之类的职业病我自己知道,他们也不查。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有点毛病很自然,一点毛病没有反倒奇怪了;最要紧的,是得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达观乐观的精神。在这方面,不少老同事都是我的榜样。
\
(56).失去的教师节礼物
五十六。失去的教师节礼物
今天是教师节。从上个世纪(一九八五年)的第一个教师节到今天,这已经是第二十二个教师节了。每逢此节,作为教师的我倍感身为人师的酸甜苦辣,心里的滋味当然是一言难尽。
记得第一个教师节时,我还在密云;学校给每个教师了一条很精致的丝织领带,当时正流行西服,所以很得大家的欢喜;然后又组织全体教职工去承德玩了一天,那次节日过得就算是很“隆重”了。到了后来,这个节渐渐地有些淡化,或开个会,或聚个餐,或点东西;到最近几年,不少学校简单到就是点过节钱。教师节的意义当然是深远而巨大,是要全社会尊师重教;但具体到了教师身上,也不过是如此。
教师节真正能让教师感动的是学生。昨天晚上,北京电视台的经济频道就讨论‘学生给老师送什么礼物‘的问题,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看来,重要的是礼物,而不是礼物本身是什么。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来自学生的礼物。有的是祝贺信,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包装得很精美的小工艺品;这天上课时,学生们起立,然后由班长或科代表很郑重地讲几句祝贺的话,把礼物递到我的手里。那是我心情最激动的时刻;有好几次,学生讲的那懂事而又体贴的话把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不过,我还是错过了一次教师节的礼物,而且是无法弥补、无比珍贵的礼物。
那是在九o年教师节的前两天,我正在实验室准备实验,一个女生,是个学生干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常老师,明天晚上,您别忘了听**台**点**分的广播!”(具体的记不清了)我问:
“干嘛呀?”
“您别管了。”她神秘地一笑,临了又嘱咐一句:
“您别忘了啊!”
到了教师节那一天,还是在实验室,那名女生又跑了过来,开心又得意地问:
“常老师,您听昨天晚上的广播了吧?”
我猛然一愣:
“什么广播?――哎哟,我给忘了。”
“哎呀,――”
那女孩满脸的委屈,都要哭出来了:
“您真是的,那是我们全班为您点的一歌!”
她没再说什么就走了,留下我站在那里呆。
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而且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
那位女生所在的班我教了两年,并且当班主任。到师范三年级时,化学课没有了,我也就不再教他们班。但他们没有忘记我,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在广播电台为我点了一祝贺教师节的歌,这想必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他们这独出心裁的举动包含着多少单纯而真挚的情感!但这份情感,却让我粗心地忽略了,不可原谅地忽略了!
说心里话,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原来对学生“孩子气”的花样有些不屑一顾;在这以后,我再也不敢轻看学生的“孩子气”了;不但如此,我还力图使自己也带些孩子气,这样才能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
十几年过去了,每逢教师节,我就回想起我曾经失去的那件礼物,它让我懊悔不已。所以我说,不必讨论教师节应当给老师买什么礼物;最珍贵的礼物是无价的,它存在于心,而不是摆在商店的货架上。
那一届的学生现在也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他们还记得这件事吗?如果他们还记得我无心犯下的这个错误,我真心地请求他们原谅。
教师,多么美好的职业!但是职业并不能美化一个人,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以他的行为来美化这个职业;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多么地不容易啊!
\
(57)。广电总局的“幽默”
五十七。广电总局的“幽默”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自2oo6年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的黄金时段(17:oo―2o:oo)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包括介绍、展示境外动画片的节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的栏目。
有媒体批评道:此举的出台,与其说是主管部门对国内动画制作业“无奈”的援手,莫如说它是经济行政化传统思维的再一次习惯性作。
然而9月14日,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对限播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非常喜欢国产动画片,应青少年的呼声和家长的呼声,要在黄金时间保证他们的需求。
原来,对外国动画片的限播是“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呼声!
这位副局长又幽了中国人民一默。
我不知道这位高高在上的副局长是如何听到这个“呼声”的,是做了民意调查?开了听证会?还是有人到广电总局上访?抑或是睡梦中的某种神秘提示?乃至于老百姓都没听到这个“呼声”,反倒让局长大人们听到了?
众所周知,“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也十分喜爱“阿童木”、“蓝精灵”、 “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片。虽然这些动画片来自美国、日本、捷克或其它国家,须知制作这些动画片的,既不是美国总统,也不是日本的小泉之流,更不是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而是兢兢业业的艺术家。而艺术无国界,老百姓喜欢这些动画片不说,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敬业精神和技术水平也很值得他们的国内同行学习和借鉴。干嘛非要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精华垃圾,把它们一概排斥在黄金时段之外呢?
我们限制了黄金时段境外电影的播放,并没有促进国内电影事业的展。恰恰相反,国内推出的一部部大片,从“英雄”到“无极”再到“夜宴”,它们在观众的心里屡屡失落,影片的艺术话语与民众的话语严重错位,有的甚至成了脍炙人口的笑谈。事实证明,从来“阿斗”扶不起,硬扶起来,也仍是没出息的“阿斗”。这还不够让人深思吗?
让我们不解的是:如果这是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句幽默也就罢了,但局长的话是很认真的,有那么点煞有介事,还有点虚张声势。所以应当说:“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呼声”这一托词很不实在,很不诚实。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官方的不诚实,有很严重的示范作用,对“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有相当不好的负面影响。那位局长真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什么都不说,还能保持一种“严肃性”;这么一说,还真需要有个人喊:“严肃点,这里解释呢!”
再说了,“呼声”在我们这里是软得不能再软的东西。移动话费的居高不下,高路的收费问题,某些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等等,等等;民众呼,媒体呼,人大代表呼;呼来呼去,人家我行我素,置之不理;直到你呼得呼不动,呼都懒得呼为止。如果国家广电总局真想开“听民众呼声”的风气之先,不妨真正地、公开地、透明地听一次“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呼声试试;我保证,绝对的有好处,绝对的刺激!
孔圣人说:政者,正也。为政者可以是幽默的,但为政者不要在民众的心目中也是幽默的。
\
(58)。毋忘 “九.一八”
五十八。毋忘 “九.一八”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七十五周年,是每个中国人不应忘记的日子。一九三一年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动了吞并中国东北三省的战争,次年三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建立,东北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了抗日游击战,先后涌现出东北义勇军等各种抗日武装。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联合抗战,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协助下,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忘了“九.一八”在民族记忆中留下的伤痛了吗?
有一歌,我还会唱。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唱的已经不多了。但不会唱不要紧,起码要听一听,这是历史记录下的我们民族的哀痛之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可叹的是,现在有些人不是不知道“九.一八”,而是很明白的知道,但他们以为“九.一八”是个能让人“久要”的日子,所以今天多的是新店开张与新婚?喜的花篮和鞭炮。
鲁迅笔下的阿Q,有“‘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台湾作家柏杨说,中国人有一种“遗忘文化”。不能不说他们讲得很痛彻。在这方面还真(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再多的文字都无法写出曾经的伤痛,都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本不想写,因我不知从何诉起?写了反而有种残缺的痛,这也是残缺的回忆.正身为继母的同胞:我相信您一定是最好的母亲!)
注:此文转载已征求作者的同意。
\
(45).新“二十四孝”?
四十五。新“二十四孝”?
据“搜狐新闻”转:“时报讯, 一个初中女生用亲身经历写下一个帖子,近日布在杭州某论坛中。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继母的恨。”
“这是个令人同情、令人担忧、令人心痛的女孩,看了她的帖子,许多网友都希望她不要继续生活在仇恨中,……”
据说,“网民的观点更多地是表达了对这个女生的担忧”:“这样的做法太不理智了。两败俱伤!”“别人不好过,自己心理扭曲,这个小姑娘生活在仇恨当中,何苦?”“过早地沉浸在仇恨里,是可怜,但更是可悲!”更有人奉劝:“一直让大人的感情纠葛缠在你充满仇恨的心中是不明智的。好好用你的聪明过好生活,好好孝敬你的继母和亲生父母。”
劝这个孩子别“扭曲”,可这种“舆论”本身就很“扭曲”。(我质疑这不是全部,或许是被编辑有选择地忽略了另一种声音,这是某些媒体的习惯做法。)尤其那种要求孩子逆来顺受,“好好孝敬你的继母”的说教,简直像是新的“二十四孝”。
我也说教一回,讲讲古老的“二十四孝”的故事:
南朝人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载有王祥的故事。王祥是“二十四孝”中的“先进典型”之一: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砍)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大意是:继母爱吃李子,使王祥为其看守李子树,雨至不敢归;即便如此,继母还要用刀杀他,恰巧他起夜,仅砍到被子,于是王祥到继母面前下跪请死,感动了这个女人,终于“爱之如己子”。
唐代人编的《晋书》中,王祥的行为更有所提高:
“继母朱氏不慈,致失爱于父,母欲食鱼,王解衣卧冰,冰自解,双鲤跃出,持之以归。”
“不慈”的继母冬天想吃鱼,王祥便裸身卧冰;结果是“自杀”未遂,反而得了两条“自杀”的大鲤鱼。
这类故事,被鲁迅先生斥之为“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被柏杨先生斥之为:“作父母的种种奇怪恶行和作儿子的种种奇怪孝行”。 眼下,这类陈腐的说教又被一些“聪明人”冠之以“宽容”、“理解”、“理智”的美德堂而皇之的登场。
我也不希望小姑娘“生活在仇恨当中”。但“仇恨”的种子是大人播下的,大人们应当做些什么?那位不良的继母又应当做些什么?
请人们不妨看看1998年著名影星朱丽娅.罗伯茨主演的家庭伦理片《继母》(stepmom)。朱丽娅.罗伯茨扮演一个不被丈夫的前妻和两个孩子所接受的继母,但她凭借爱心和宽容,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真诚感化了孩子们。
人家是大人用爱心去宽容、感化孩子,而我们这儿是要求孩子以“孝顺”去宽容、感化大人。同样是人,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古今中外有关继母的故事不少。面对恶毒的继母,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就不必一忍再忍,不必“卧冰”,也不必“请死”,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喜欢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故事,就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更合乎人性。
毕竟时代变了,即便王祥复生,谆谆教导:“小姑娘,你去请死,去卧冰,用孝顺去感化你的继母呀!” 真能管事儿吗?
继母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据“南国早报”2oo5年3月1日报道,民政部公布数字, 2oo4年办理离婚登记的为对。比2oo3年增长了21.2%。
但按最保守估计,这16o万对,即32o万人,如果其中的二分之一再婚,加上丧偶再婚的,新组合的家庭也在二百万左右;那么这重组家庭中的孩子,按每家一个算,上溯十年,即便以前离婚率低,累计下来也不止千万;如向未来推五年,即便离婚率不增,累计下来也将达到千万。这样一个庞大的继父母?养子女群体,实在是不应忽略。
我们应当关注那些被家庭所冷漠,被社会所忽略,而且相对于继(父)母是弱势,没有话语权的未成年人群体。关注的方式不是对他们进行迂腐的说教,而是真正的人性关怀,这要从大人也就是继(父)母开始做起。
只要大人心中有爱,就不会在自己的孩子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觉得。
\
(46).四救四不救
四十六。四救四不救
清代的纪晓岚先生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篇“幕僚四救”,讲的是当时官场上做幕僚的人在处理案件时有一个“潜规则”:“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
“救生不救死”,是因为死者不能复生,不必再搭上别人性命;至于死者冤不冤,那就顾不得了。
“救官不救民”,是因为民告官如胜诉,当官的则命运难测;而告官不成即使反坐,百姓也不过是充军流放,没有死罪;至于是非曲直,那也不管它了。
涉及官员的案子,则要“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即救大官、旧官而牺牲小官、新官,因为大官、旧官牵连的人多,案子不易了结;推到小官、新官身上就容易结案;至于小官、新官受了受不了,那也不考虑了。
纪先生写道,这些“四救先生”既不是私相报复,也不是有所求取,似乎是有“君子之心”;但按此规则办事,“则矫枉过直,顾此失彼,本造福而反造孽,本弥事而反酿事,亦往往有之。”
纪先生也是为官之人,能揭示官场如此黑暗的办案“潜规则”,果然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先贤。这个“四救四不救”规则乍听起来很陌生,细想起来又有几分熟悉。就拿近来网络上人们广为关注的几个案子来说,案件本身并不离奇,但案子生之后便蹊跷不断:如各方面的不正常干预,证据的忽略或丢失,证人的沉默或蒸,专家的反反复复,真相的扑朔迷离,等等;让人感觉到不是嫌疑人(或被告)“一个人在战斗”,似乎有一种隐藏的强有力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它貌似依法实为违法,根于**又劣于**,跟“四救四不救”的丑恶规则倒很有点相象。难道是让荧屏上泛滥的“辫子戏”潜移默化,把大清朝的这个坏规矩也学过来了?可电视剧里不是也有正直不阿,“铁嘴钢牙”的纪晓岚吗!――真是学坏容易学好难,人心不向纪先生这边“古”,偏向“和大人”那边“古”。
纪先生以寓言的笔法写道,“四救先生”们到了阴间,受到冥王的斥责,得到了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夙业牵缠,因缘终凑。未来生中,不过亦遇四救先生,列诸四不救而已矣。”
也就是说,“四救先生”来世打官司定会遭遇“四救先生”,不过这回他们自己在“四不救”之例。
这倒是“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好办法,但如此环环相报,“四救先生”便绵绵不绝,乃至于谬种流传到现在;这个严重的“遗留问题”,纪老先生当时没有想到吗?
看来,“协办大学士”纪文达公也有疏忽的时候。\
(47).纪晓岚说植物人
四十七。纪晓岚说植物人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谈到一个随主姓叫纪昌的奴仆,“晚得奇疾,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四肢不能动,周身并痿痹,不知痛痒,仰置榻上,块然如木石,惟鼻息不绝。”与现代医学定义的“植物人”很相似。纪先生肯定地说此病“自古医经所不载”,那么,这是不是我国有关“植物人”的最早记录?我对此没有研究,尚不敢下结论。但这个病症,看来是古已有之的。
纪先生认为得这个病是因为太用心眼儿,所以遭致的“业报”。据说纪昌小有才华,喜欢文艺,字也写得好;但缺点是“最有心计,平生无一事失便宜”。也就是说,此人工于心计,爱占便宜,是那种“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逐利小人。为造物之所忌,才有此“身死而心生”的报应。这个“诊断”,按现在的医学观点来看,显然是不大正确的。
纪先生为此惋惜:“此奴亦无大恶,不过务求自利,算无遗策耳”;于是写了这篇短文以警示世人,非常的厚道。我觉得纪先生的分析还是有几分道理:身心合一,身病导致心病,心病导致身病,这不论用现代医学还是用现代心理学解释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至于有没有心病导致“植物人”的病例,则另当别论。当然,这并不是纪先生的本意,他原本是想用这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来劝戒世人的。
纪先生的原文如下:
奴子纪昌,本姓魏,用黄犊子故事,从主姓。少喜读书,颇娴文艺,作字亦工楷。最有心计,平生无一事失便宜。晚得奇疾,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四肢不能动,周身并痿痹,不知痛痒,仰置榻上,块然如木石,惟鼻息不绝。知其未死,按时以饮食置口中,尚能咀咽而已。诊之乃六脉平和,毫无病状,名医亦无所措手,如是数年乃死。老僧果成曰:此病身死而心生,为自古医经所不载,其业报欤?然此奴亦无大恶,不过务求自利,算无遗策耳。巧者造物之所忌,谅哉!
\
(48).贪婪必败
四十八。贪婪必败
朱?,北宋时的大贪官,结交蔡京童贯等权奸,流毒东南二十年,搞“花石纲”,逼水浒英雄造反的就是他。后被宋钦宗所诛杀。
宋人有“咏蟹诗”,讽寓朱?贪婪必败:“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
清代的大学士纪晓岚看来也是个嫉恶如仇的人,相信螃蟹必为贪官污吏转世,对此更加了一番仔细的分析:“他物供庖厨,一死焉而已。惟蟹则生投釜甑,徐受蒸煮,由初沸至熟,至亦逾数刻,其楚毒有求死不得者,意非夙业深重,不堕是中。”
此话的意思是:别的畜禽水产供厨,不过一死;惟独螃蟹是鲜活入锅,慢慢蒸煮;等到水开蟹熟,最快也要数刻钟;其中螃蟹所受的煎熬,可谓生不如死。不是罪孽深重,决不会遭此报应。
照这样看来,老天爷对朱?之流的惩罚可谓不轻。
最近,又连续有山西矿难的消息。连国家权威部门都认定“十次矿难背后有九次**”,但无奈的是**不止,矿难不已。令人扼腕的报道是:“山西灵石矿难五十二名矿工遇难”,“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局长李毅中是7月16日赶赴山西灵石县的,就在距离李毅中不到1o公里的地方,同一天,几个小煤窑还一直在偷偷地挖煤。”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最高长的震慑力,在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就被这些私挖滥采的人置若罔闻,这不只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面临的困境。”(2oo6年o7月19日14:42中国新闻网)
真的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那些黑矿主及背后的贪官们也不怕遭到报应?
他们想必是不信,所以不怕。我原本不信,现在倒宁愿相信:“坐是罪恶,堕入水族,使世世罹汤镬之苦。明日主人供膳蟹,即汝辈后身。”!(纪晓岚语)
\
(49).闻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有感
四十九。闻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有感
今日,“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为一切有正义感的人所不齿,故质问曰:
忏悔诚可贵,良知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和平诚可贵,友谊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国格诚可贵,民意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交流诚可贵,展价更高,若为拜鬼丑,二者皆可抛?
\
(50).噩梦
五十。 噩梦
是日,听到某则新闻,顿时呆,心麻木而感刺痛,如噩梦焉。因作此诗。
我张着嘴
说出
黑――
但说不出
第二个字。
我的大脑
内存丢失,
netbsp; 断路。
睁开眼
接受不到
可见光,
扩展胸肺
吸进的是
氯气。
每一根
神经的
电信号
紊乱,
每一个
细胞的
dn
变异。
我张着嘴
说出
黑――
竭尽全力
说不出
第二个字,
那个字
不存在
我记忆的
硬盘。
也许在
遥远的
星系,
有一个
可怕的
黑洞,
能出
噩梦的
脉冲,
传递着
非人类的
信息;
在我的
中枢
复制
病毒,
格式化
荒诞。
但我
还是
说不出
那第二个字……
\
(51).从家长露宿说名校的人文精神
五十一。从学生家长露宿看名校人文精神的丧失
有报道说,部分清华大学新生的家长睡在操场,于是社会上一片“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对这些家长和学生,我不想多说什么,习惯了也罢,有苦衷也罢,罢了就罢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世界名校”的清华校方居然对此什么也没有做,听任上百名学生家长露宿校园,他们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冷漠?
其实,他们完全能够做些应当做而且容易做的事情:比如腾出几间教室,让师生找一些毛毯或席子;就是买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钱;就能让这些家长较为体面地睡在屋里。这些都是普通人可以想到的,可是在精英荟萃的清华园竟然对此就“束手无策”!我只能遗憾地说:校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学生家长在校园露宿,体现了校方对弱势人群的冷漠,是“清华”人文精神的丧失,是号称“水清木华”,不沾铜臭污浊的名校之耻。
这不是“天冷不冷”的问题,也不是家长“自愿不自愿”的问题,上百名学生家长露宿校园而无人过问的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和心理变异,它不是进步而是退化。
如今,不少的名校在傍大款,傍大官上做得有声有色。当官,款,纷纷到名校镀金的时候,当有人打着名校“大师”的旗号厚颜无耻地捞金的时候,名校的“含金量”在不断地下降,这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
(52)。喜相逢
五十二。喜相逢
昨天去了一趟密云,与师范七四届毕业的部分学生久别重逢,心情激动不已。三十二年过去,毕业时的姑娘小伙,现已成为年过五旬的中年人,而且连他们的儿女都长大**,有的还抱上了孙子!我呢,也成了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但时间并没有磨灭师生之间的情感,虽然容貌不似当年,相逢几乎不相识,但一叫出名字,记忆便被唤醒,一见便是故交;笑谈班级过去的种种故事,仿佛时间倒流,不亦快哉!
密云县山清水秀,学生向来淳朴热情,而且心地非常的好;他们说起当年到我家,炖肉很香,我妻子给他们削苹果等等的细节;我都忘了,他们居然还记得那么清楚,令我十分感动;现在的孩子“忘性大”,很少有这种心态。我也没有忘记他们当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也就没有教;过去说“名师出高徒”,只是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其实“高徒也出名师”,学生对老师的促进和帮助也是非常大的。我当然不敢以“名师”自居,但他们那一届“化学班”我教得辛苦,教得快乐,也教得很有长进,为我后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真应当感谢他们。
不好意思的是,临走的时候,他们往我的车里塞了不少的土特产;到北京拎回家才现太多了。别的不说,光桃子和玉米就够我们俩吃半个月的;还有农村的杂粮,柴鸡蛋,非得让我的女儿女婿来帮忙了。
\
(53)。购书乐,购旧书更乐。
五十三。购书乐,购旧书更乐。
今天又去了趟潘家园旧书市场,买了二十多本书,候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上下两册,“三联出版社”四九年九月版,原价人民币44,5oo元!别吃惊,这是旧币;如此珍贵的绝版书,我十块钱拿下。《海涅文选》五卷本一套,十五元拿下;精装的《惠特曼名作欣赏》,才两块钱;清朝怪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块钱;还有一本台湾2oo1年出版的《中国诗歌选》,是现代诗,书的纸和装帧都不错,原价新台币3oo元,我花人民币三块钱买到手。最让我得意的是一本《初学论说精华》,线装的,“上海棋盘街广益书局”印,扉页上印有:
“内务部据上海广益书局经理人魏炳荣呈送新撰《初学论说精华》……,查与著作权法(民国初建,已有著作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相符,,应即填具执照……,中华民国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给照。”
“民国六年”是1917年,我的乖乖!掐指算来,到今天――2oo6年8月27日,此书已有八十九年的高龄!这本书花了我一大笔“巨款”,你猜是多少?摊主开价二十,我拦腰一砍是十块,那位爷们一点头,成交!
还有别的大小不同的斩获,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购书是乐趣,购旧书更是奇趣加乐趣;类似淘金,仿佛寻宝;有时转半天一无所获,有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就拿这本《初学论说精华》,看来是当时的启蒙课本,识字教育和入学教育合一,第一篇道: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无论何人,苟不入校,其才何由成乎?虽然入校矣,使身处于校中而心驰于校外,卒至所习科学皆无所知,亦与不入校者何异?凡吾学生当以此为戒。”
后面还有“好问说”,“习劳说”,“忍苦说”,等等,很有点素质教育的样子,待我慢慢细读,有意思的内容,定与大家分享。
注:广益书局,光绪二十六年(19oo)由魏天生、杜鸣雁、萧伯润、李东生等合伙创办于上海, 初名广益书室,出版科举考场用书和童蒙读物。19o4年改名广益书局。邀魏炳荣担任经理,出版古籍、医 卜和村塾用书。这本《初学论说精华》看来就是私塾的课本。
\
(54).国情两则
五十四。国情两则
1.猫儿瓦西卡边听边吃。
中国的垄断行业可谓不少,电信,电力,石油,银行,以及现在颇受非议的高公路的运营商们,它们把持着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润,对媒体的批评,人大代表的建议,甚至老百姓的责骂,充耳不闻;在高价位,不合理,不讲理的立场上顽固坚持,寸步不让,至多用点空洞的诺言来敷衍。而这一切居然是在这些行业高喊“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生的!本人虽孤陋寡闻,也略知我国高路收费之多之高居国际前列;而远的不说,我国香港的市内电话就是免费的。这种奇特的“胳膊肘向里拐”模式的“与国际接轨”,大概又是一个我国特有的不大光彩的“国情”。
我想起俄国文学家契柯夫的笔下一个叫瓦西卡的猫儿,当瓦西卡不大体面地到厨房“自行获取”(别说偷或抢)它不应得的食物时,被厨子现,尽管厨子在那里不断地批评,劝告,请求,甚至咒骂,猫儿瓦西卡可不管那一套,它边听边吃,把别人的高谈阔论,慷慨陈词一概当作耳旁风。当厨子说完,猫儿瓦西卡也吃完了。
对付瓦西卡这样可爱的猫,说是有没用的;不是不应当说,而是“厨子”还应当做点别的事。
2.还能够失去多少?
有人说外国的东西不能“盲目照搬”,俺信。仅举一例:
有一大家伙儿都熟悉,据说有防微杜渐深刻含义的外国民谣:
因为失了一根铁?,失去了一块马蹄铁;
因为失了一块马蹄铁, 失去了一匹战马;
因为失了一匹战马,失去了一位?军;
因为失了一位?军,失去了一?战争;
因为失了一?战争,失去了一个帝国。
这歌显然就是耸人听闻,毫无道理;根本不符合俺们中国的国情。“俺们这旮哒”不仅失去了不少钉子,也失去了许多马蹄铁,甚至还失去了为数不少的战马和将军,可是你瞧,啥事儿也没有!没事儿!
\
(55).你想冒充我?
五十五。你想冒充我?
今天给离退休的教师体检,大概也是教师节前的一个礼物,我当然欣然前往。
到了体检的地方,见到了许多久违的同事,高兴得很。离退休教师的体检按‘规定‘是三年一次,体检中心也成了许多离退休老人三年一次的见面会。
先是空腹的情况下抽血样,然后去做B,这两项检查完了才能领食品,吃完了再做其它项目的检查。我抽完血到了B室,递上体检表后,一边聊天一边等待。可等了半天,比我后来的都被点名进去,也不见点我的名。我问护士:“你们是不是把我的表放错地方了?”那位护士态度还不错,笑着说:“您别着急,按次序来。”好像是我等不及了似的。过没一会儿,我校的老杨拿着一张表过来对我说:“真对不起,我把你的表拿走了!”原来护士叫“常老师”时,他听为“杨老师”,抢先拿过表看也不看就进去了,我这边聊天也没在意,而这边真的叫“杨老师”时也没人应。老杨等到了心电图室才现“常冠杨戴”,赶紧过来解释。那位护士对老杨说:“您也不看清楚了就拿,也太紧张了吧!”看来体检时“紧张”,也会出错的呀!
等我到了心电图室,老杨还在那里排队,我对他说:“好啊,你想冒充我!”同事们大笑。这个体检的小插曲还真有点意思,连我的紧张情绪也一扫而光了。
原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老刘是教化学出身,我们很熟,他B“”出了几块胆结石。他不在乎地说:“老毛病,早就知道;我没感觉,没事。我留着它到八宝山了。”我对着他耳朵“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得道高僧的舍利子,可能就是这个。”他爽朗地大笑:“对,对!我留着这几块舍利子!”
我倒没查出什么大毛病,各项指标基本正常(验血的结果没出来)。咽炎颈椎之类的职业病我自己知道,他们也不查。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有点毛病很自然,一点毛病没有反倒奇怪了;最要紧的,是得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达观乐观的精神。在这方面,不少老同事都是我的榜样。
\
(56).失去的教师节礼物
五十六。失去的教师节礼物
今天是教师节。从上个世纪(一九八五年)的第一个教师节到今天,这已经是第二十二个教师节了。每逢此节,作为教师的我倍感身为人师的酸甜苦辣,心里的滋味当然是一言难尽。
记得第一个教师节时,我还在密云;学校给每个教师了一条很精致的丝织领带,当时正流行西服,所以很得大家的欢喜;然后又组织全体教职工去承德玩了一天,那次节日过得就算是很“隆重”了。到了后来,这个节渐渐地有些淡化,或开个会,或聚个餐,或点东西;到最近几年,不少学校简单到就是点过节钱。教师节的意义当然是深远而巨大,是要全社会尊师重教;但具体到了教师身上,也不过是如此。
教师节真正能让教师感动的是学生。昨天晚上,北京电视台的经济频道就讨论‘学生给老师送什么礼物‘的问题,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看来,重要的是礼物,而不是礼物本身是什么。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来自学生的礼物。有的是祝贺信,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包装得很精美的小工艺品;这天上课时,学生们起立,然后由班长或科代表很郑重地讲几句祝贺的话,把礼物递到我的手里。那是我心情最激动的时刻;有好几次,学生讲的那懂事而又体贴的话把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不过,我还是错过了一次教师节的礼物,而且是无法弥补、无比珍贵的礼物。
那是在九o年教师节的前两天,我正在实验室准备实验,一个女生,是个学生干部,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常老师,明天晚上,您别忘了听**台**点**分的广播!”(具体的记不清了)我问:
“干嘛呀?”
“您别管了。”她神秘地一笑,临了又嘱咐一句:
“您别忘了啊!”
到了教师节那一天,还是在实验室,那名女生又跑了过来,开心又得意地问:
“常老师,您听昨天晚上的广播了吧?”
我猛然一愣:
“什么广播?――哎哟,我给忘了。”
“哎呀,――”
那女孩满脸的委屈,都要哭出来了:
“您真是的,那是我们全班为您点的一歌!”
她没再说什么就走了,留下我站在那里呆。
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而且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
那位女生所在的班我教了两年,并且当班主任。到师范三年级时,化学课没有了,我也就不再教他们班。但他们没有忘记我,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在广播电台为我点了一祝贺教师节的歌,这想必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他们这独出心裁的举动包含着多少单纯而真挚的情感!但这份情感,却让我粗心地忽略了,不可原谅地忽略了!
说心里话,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原来对学生“孩子气”的花样有些不屑一顾;在这以后,我再也不敢轻看学生的“孩子气”了;不但如此,我还力图使自己也带些孩子气,这样才能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
十几年过去了,每逢教师节,我就回想起我曾经失去的那件礼物,它让我懊悔不已。所以我说,不必讨论教师节应当给老师买什么礼物;最珍贵的礼物是无价的,它存在于心,而不是摆在商店的货架上。
那一届的学生现在也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他们还记得这件事吗?如果他们还记得我无心犯下的这个错误,我真心地请求他们原谅。
教师,多么美好的职业!但是职业并不能美化一个人,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以他的行为来美化这个职业;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多么地不容易啊!
\
(57)。广电总局的“幽默”
五十七。广电总局的“幽默”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自2oo6年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的黄金时段(17:oo―2o:oo)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包括介绍、展示境外动画片的节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的栏目。
有媒体批评道:此举的出台,与其说是主管部门对国内动画制作业“无奈”的援手,莫如说它是经济行政化传统思维的再一次习惯性作。
然而9月14日,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对限播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非常喜欢国产动画片,应青少年的呼声和家长的呼声,要在黄金时间保证他们的需求。
原来,对外国动画片的限播是“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呼声!
这位副局长又幽了中国人民一默。
我不知道这位高高在上的副局长是如何听到这个“呼声”的,是做了民意调查?开了听证会?还是有人到广电总局上访?抑或是睡梦中的某种神秘提示?乃至于老百姓都没听到这个“呼声”,反倒让局长大人们听到了?
众所周知,“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也十分喜爱“阿童木”、“蓝精灵”、 “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片。虽然这些动画片来自美国、日本、捷克或其它国家,须知制作这些动画片的,既不是美国总统,也不是日本的小泉之流,更不是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而是兢兢业业的艺术家。而艺术无国界,老百姓喜欢这些动画片不说,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敬业精神和技术水平也很值得他们的国内同行学习和借鉴。干嘛非要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精华垃圾,把它们一概排斥在黄金时段之外呢?
我们限制了黄金时段境外电影的播放,并没有促进国内电影事业的展。恰恰相反,国内推出的一部部大片,从“英雄”到“无极”再到“夜宴”,它们在观众的心里屡屡失落,影片的艺术话语与民众的话语严重错位,有的甚至成了脍炙人口的笑谈。事实证明,从来“阿斗”扶不起,硬扶起来,也仍是没出息的“阿斗”。这还不够让人深思吗?
让我们不解的是:如果这是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句幽默也就罢了,但局长的话是很认真的,有那么点煞有介事,还有点虚张声势。所以应当说:“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呼声”这一托词很不实在,很不诚实。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官方的不诚实,有很严重的示范作用,对“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有相当不好的负面影响。那位局长真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什么都不说,还能保持一种“严肃性”;这么一说,还真需要有个人喊:“严肃点,这里解释呢!”
再说了,“呼声”在我们这里是软得不能再软的东西。移动话费的居高不下,高路的收费问题,某些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等等,等等;民众呼,媒体呼,人大代表呼;呼来呼去,人家我行我素,置之不理;直到你呼得呼不动,呼都懒得呼为止。如果国家广电总局真想开“听民众呼声”的风气之先,不妨真正地、公开地、透明地听一次“广大的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呼声试试;我保证,绝对的有好处,绝对的刺激!
孔圣人说:政者,正也。为政者可以是幽默的,但为政者不要在民众的心目中也是幽默的。
\
(58)。毋忘 “九.一八”
五十八。毋忘 “九.一八”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七十五周年,是每个中国人不应忘记的日子。一九三一年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动了吞并中国东北三省的战争,次年三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建立,东北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了抗日游击战,先后涌现出东北义勇军等各种抗日武装。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联合抗战,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协助下,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忘了“九.一八”在民族记忆中留下的伤痛了吗?
有一歌,我还会唱。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唱的已经不多了。但不会唱不要紧,起码要听一听,这是历史记录下的我们民族的哀痛之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可叹的是,现在有些人不是不知道“九.一八”,而是很明白的知道,但他们以为“九.一八”是个能让人“久要”的日子,所以今天多的是新店开张与新婚?喜的花篮和鞭炮。
鲁迅笔下的阿Q,有“‘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台湾作家柏杨说,中国人有一种“遗忘文化”。不能不说他们讲得很痛彻。在这方面还真(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