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碎语闲言 > 碎语闲言 第 11 部分阅读

第 11 部分阅读

    ?

    我承认,我的确是不懂,而且是非常的不懂。

    过去有句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实世界之大,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多矣;但如此悲惨的同年同月同日死,还是让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的悲哀。

    我们这里没有恐怖分子,但我们的同胞不断在恐怖的事件中死去。且不说频的矿难,回想1994年12月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325人丧生,其中有288个儿童。我们上上下下,表现得也是格外的冷静。

    我们的国旗,什么时候也能为平民百姓的死志哀?我们的领导人,什么时候能为自己百姓的死表示悲痛?

    我期待着。

    我想起陶渊明“挽歌辞”中最后的几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谨以此诗,此文,悼念这两个悲惨事件中的死者。

    (111)。谈“畏恐之心”

    一一一。谈“畏恐之心”

    本月23日,学校组织退休老师出游,返程路上看见一个严重车祸的现场,于是拍了几张照片在博客里。新闻里的车祸与亲眼目睹的车祸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后者给人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让人顿生出一种强烈感慨――那就是对生命的爱惜之情及对灾难的畏恐之心。

    我想起二十年前刚搬进现在居住的小区时,附近有一个骑摩托的小伙子,把车骑得飞快;人们在小区里走路,刚听得马达声,不容你回头,车子就从你身边呼啸而过,吓人一大跳。那个年代能骑辆摩托车是很神气的了,这位“骑士”肯定是个跋扈的富家子弟,谁也管不了。

    但没过几个月,这摩托车的轰鸣声就听不到了,街坊们反倒有些惦记; 一打听,才知道那小伙子出车祸死了,于是又引来一片叹息。

    那个张扬得意的小伙子的行径真无异于自杀。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韩非子进一步解释道:“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尽天年则全而寿。

    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对灾祸有畏恐之心,才能严谨慎重行事;由于严谨慎重行事,才能消灾避害,得享天年。

    所以福产生于对祸的畏惧之心,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的含义。

    比如:

    汽车配置安全气囊,开车系安全带,就是出于对交通事故的畏惧;

    公共场所消防设施的配备,就是出于对火灾的畏惧;

    轮船上的救生衣救生艇,就是出于对沉船的畏惧;

    飞机上的氧气面罩和紧急通道,就是出于对航空事故的畏惧;

    再大而言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对自然力的畏惧。

    有这样的畏惧之心,才能保证人类的福祉绵长。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的渺小,而权力和财富又使其拥有者觉得自己很伟大;所以富与贵能使人丧失畏惧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

    韩非子说:“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行邪僻则身死夭。

    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也就是说,富与贵使人生活优越,自觉高人一等;结果是骄心难收,肆意妄为,下场当然就很不妙。

    人因富贵而骄,祸从福起,这就是“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

    孔夫子也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按朱熹的解释:“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这“天所赋之正理”就是真理,人岂能抗拒?任何事物都有其正理在,明智的人对“天命”须存敬畏之心。

    大家知道,登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体育运动。我看过一则报道,当一位记者问某著名登山运动员“你们是不是不惧怕死亡”时,那位运动员肯定地答道:“不,没有人比我们更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在登山前会考虑到一切可能的危险,并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这些危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是不会出的。”

    成功的探险者在大自然面前都有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勇敢者。

    有畏恐之心的人去探险,才能够避险;而一群毫无畏恐之心的乌合之众去“探险”,就难免遭遇“意外”的不幸,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听了不少了。

    我年轻时在乡下劳动,一位老农对我们说:“没事儿胆要小,遇事儿胆要大。”这句简单的话所包含的道理竟与先哲的思想非常吻合。

    附:韩非子原文(本文引用时有删节):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

    (112)。趣话蜜蜂

    一一二。趣话蜜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晚唐诗人罗隐写的“咏蜂”诗,有点为蜜蜂牢骚的意思。这位诗人自己也是很倒霉的,原名罗横,十考进士不中,一气之下改名为“隐”;后被吴越王钱?赏识,也没隐成,当了几日小官;因多愤激之谈,官当得并不舒服。

    蜜蜂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呢?从蜜蜂的本能行为来看,当然是为自己的生存;但蜜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十分可爱的小生灵。据科学家统计,有一千多种农作物需要蜜蜂来授粉;如果没有这些小家伙的帮忙,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就会严重失调,人类也会遭殃。所以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在世界上消失了,人类活不过四年。”以爱因斯坦“预言”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将用石头为武器的话来分析,这句话也是一个幽默,虽然是黑色幽默。

    有报道说,世界某地的蜜蜂原因不明地死去,于是人们开始警觉起来。据我“五一”去植物园仔细观察,咱们这里的蜜蜂还平安无事――不,平安有事;它们忙着在花间穿梭,腿上挂着的花粉囊鼓鼓的。

    给蜜蜂拍照是件很困难的事:一是它们不大在意镜头里的形象,老是动个不停,让它们摆个姿势是不可能的;二是你若离的太近,影响到它们的工作,被激怒的小家伙可不晓得宽容,会与你性命相拼;三是要求你的家什?手艺?时间与耐心齐备,缺一不可。

    我很羡慕别人拍的很清楚很漂亮的蜜蜂照片,所以禁不住诱惑,拍了二十几张;挑来挑去,差强人意的不过三四张,在这里请朋友们指点。

    现在的蜜蜂不但要奉献蜂蜜,连住房(蜂巢)也要被拆去一些做蜂胶丸,蜂王的专供食品王浆也被人类瓜分;罗隐如在,不知又将为蜜蜂怎样的牢骚。

    (看图片请到:  \

    (113)。“母亲节”寄语

    一一三。“母亲节”寄语

    今日是“母亲节”。这本是个“洋节”,让一些追求节日经济的商家炒作了起来,讲究与“国际接轨”的国人也开始逐渐地熟悉,将来成为新的“传统”也未可知。某些国学大师曾为中国人热衷“洋节”痛心疾,其实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并不矛盾,自己的传统不“坚挺”,拿“洋节”来撒气也没有用。

    本人也不能免俗,在这个“洋节”里说几句话:先,祝天下伟大?善良的母亲――节日快乐!

    综观天下男女,其实都是父母――现在的或将来的,这是人的动物本能决定的;除非他或她不能或不愿。然而,做称职的父母或伟大的父母却非人人所能。古人尚能提出“尊长自修”,我们作为父母的,或将作为父母的,不可不自省。

    本人博客的标题是“请关注继母问题,请关注成千上万在冷漠中生活的孩子!”我这里呼吁大家关注的是“少数”特殊家庭里的无话语权的未成年的儿童。他们今日无声,但心灵会记录;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因为他们的年幼无助而忽略他们的存在。

    其实不仅是继母,根据美国心理学研究者统计,近年来美国境内每年被其母亲遗弃、虐待甚至杀害的婴幼儿至少有35万之多,而实际的数字可能远远高于此。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十分尴尬的结论:就整体而言,人类的母性本能并不比动物的母性本能更强烈或更优越。(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但尚无准确的数字统计。)

    所以在母亲节,我们不仅仅需要赞歌,还需要另一种声音。

    愿将本人的长篇《母爱的阴影》中的一段节录如下,作为“母亲节”的寄语: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名言:

    goodmotherior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英国诗人1593―1633)

    母亲,教师,――多么美好的称谓!

    在师范教书时,我时常对学生说,也是在提醒自己:职业不能美化一个人,一个人应当美化自己的职业。

    同样,母亲的称谓并不能美化作为母亲的人,作为母亲人应当美化母亲这一称谓。

    遗憾的是,一些母亲却不能如此。

    有一天早晨,我和妻子去“紫竹院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个卖早点的地方,人很多;我们找到了一张桌子,桌子边上坐着一个穿着整洁的小男孩,五六岁;我们要坐下时,那个男孩说:

    “这里有人。”

    我们问:

    “有几个人?”

    “还有一个人。”那男孩回答。

    “那我们坐在这边,好吧?”那男孩点头答应了。

    我们刚坐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端着买好的早点,大声喊叫着走了过来:

    “你是个死人哪!让你占个地方你连个话都不会说,真是个废物!”

    “我说了…”那男孩十分的委屈。

    “说了还坐上了人?没见你这么窝囊的!”

    我们站起来,对这个女人说:

    “这孩子说了,你也别喊了,我们上别的地方去。”

    我们说完就走了,跟这种人一桌就餐没有胃口。

    在散步时我们边走边叹息――这也是一个母亲!

    这个男孩要是被这样的“教师”教育成功,那就彻底的毁了。

    我知道有一个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这无疑是在做一件大好事。但还有一种贫困是精神的贫困,而物质富裕下的精神贫困更为可怕。

    有谁来救助精神贫困的母亲?

    鲁迅所说的“人之父(母)”是有高尚人格精神的父母,鲁迅疾呼“救救孩子”,而且和青年人谈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新时代的父母,“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可是,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我的见闻告诉我,为了拯救孩子,还应当“救救母亲”。

    我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呼唤,呼唤我亲爱的奶奶,呼唤我坚强的母亲。

    我能得到她们伟大而善良的母性之真爱――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愿上苍能传达我的呼唤。

    愿我的“人之母之歌”能送达她们的耳边,并送去我的告慰:

    你,世上为母亲和将为母亲者:

    不啻生灵之母,乃为人之母。

    不啻爱己之子,乃爱人之子。

    你的母爱有人性,

    乃给人子以人性。

    你给人子以人性,

    乃得――人之子。

    \

    (114)。别幸灾乐祸,行吗?

    一一四。别幸灾乐祸,行吗?

    我喜欢看北京电视台“红绿灯”节目,但昨天晚上看了一条消息,让人非常的不舒服。

    那是说有一个青年人,花了一万五买了辆报废的“富康”出租车,干起了“黑车”的营生,结果没几天就被交警查获,车被扣不说,还面临罚款等等的处罚。

    开报废车上路,对公众安全都是个威胁,交警的执法我们是非常支持的。

    让人不舒服的是那个电视主持人,只见他摇头晃脑,一脸坏笑地说道:

    “打这种歪主意,也太小看我们的交警了!……”

    “他这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轻蔑与嘲讽之快感溢于言表。

    我不明白,他幸灾乐祸什么?!

    报道中明明提到,这是个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的外地人。一万五千块钱对一般城市家庭都不是个小数目,在“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对他的家庭可谓雪上加霜;就算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也犯不上这样奚落人家吧?

    我记得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有这样一段,战后的阿信在贫困中也做起了“无照经营”的小生意,当被警察查抄时,阿信大声抗议道:“你们没给我提供合法生意的机会!”

    难道作为“喉舌之喉舌”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只能站在执法吹鼓手的立场,不能公正客观地为被执法的弱者留一丝一毫的同情?要知道,电视是面向大众的媒体,这位“名嘴”就没有意识到,那冷漠无情的话不仅“伤人太重”,而且“伤人太众”?

    一边是“至尊豪宅”“贵族享受”“皇家风范”的广告,一边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无奈百姓,加上没心没肺幸灾乐祸的看客,这不像是和谐社会的旋律。

    \

    (115)。柯达No.1古典相机

    一一五。柯达古典相机

    上次介绍的柯达“布朗尼”相机是一款普及机,其广告词是“连孩子都会用”;如果摄影师拿着这个简单的方匣子挣饭吃,非得饿肚子不可。所以柯达公司还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摄影师专用的胶片相机,其结构精巧而轻便易携,是当时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的好帮手。

    我这里收藏了一架是1914年投放市场的柯达相机,它是一款折叠机,采用伸缩皮腔以减小体积。特别有意思的是,该相机采用了柯达公司的一种静电自动记录技术专利(no.1 utogrphinetbsp;kodk),在相机背面有一个活动窗口,打开时,可用一种静电笔在胶片的衬纸上记录拍摄数据,而该数据冲洗后能显示在胶片上,这大概与当时生产的胶片性能有关。

    该相机使用116胶卷,采用柯达3片结构的正光镜头,焦距为1o8毫米,最近对焦距离为6英尺。有可变铜质光圈,具1?2?3?4,四挡调节;最大光圈为F8,最小光圈值为F32。采用改进的滚珠轴承(B11 Bering)叶片式快门,分1/25?1/5o?1/1oo秒三挡,还有T门和B门,供长时间曝光用。还设有横、竖两个三角架接口;总而言之,这些配置在当时应当说是相当专业了。

    掐指算来,这架柯达相机已有九十多岁的高龄,它的一生当是“阅人无数”;让人惊奇的是,虽然是老态龙钟,但它仍是快门灵活,光圈柔顺,主要机件均无故障;可惜是没有116胶卷,否则老将出马,定能吸引眼球,再风光一把。

    我记得某位老的摄影家说过,在五十年代,看见记者捧着一架双镜头的“禄来”相机,人们都会躲着走,怕碰坏了那个劳什子赔不起;那么在上世纪初,提着或捧着柯达的摄影师是何等的神气,我们也是可想而之了。

    (看相关图片请登录我的搜狐博客  \

    (116)。人之初,性本善

    一一六。人之初,性本善

    老伴的同事家有一小男孩,一年多前曾闹着到我们家玩,中午我们带他吃肯德基,炸鸡腿汉堡包猛吃一气后,女儿随便问了一句:“还能吃吗?”不料他回答:“能吃。”我们哈哈大笑,女儿要给他去买,老伴拦住她:“行了,小孩没数,别给吃撑着了。”

    去年小家伙上了学,调皮捣蛋的他没少被请家长;他的妈妈不甘心儿子落后,周末便带他上提高班;总算工夫没白下,终于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得了“双百”,老师给得“双百”的学生了奖状,他拿着奖状回家,父母问他:“你得奖状高兴吗?”不料他回答:“不高兴。”父母大为诧异,小家伙一本正经地说道:“有那么多小朋友没得奖状,要是都有奖状,我才高兴呢!”让他的父母哭笑不得。

    我听了此事感慨不已,这么年幼的他,还真有一种“博爱”的情怀!

    昨天,北京电视台播出网上布的一段录像,反映的是北京某所职业学校课堂上一片混乱,无人听讲,还有个男生到讲台上侮辱老师。引来舆论汹汹,还有人声称要“缉拿”肇事学生。

    我觉得这个学生的错误固然要批评纠正,但舆论似乎打错了靶子。

    那个学生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侮辱老师的吗?我想肯定不是。我也曾给职业学校代过课,无庸讳言,在职业学校(包括一些非重点中学)里,纪律松散,不爱学习,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厌学侮师,也绝不是这一个“个案”。难道我们就不能反思一下: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成功地”把一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转化成厌学侮师的“叛逆”学生的呢?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一切为了高考,而且在这个指挥棒下转得愈来愈疯狂。在体制的重压下,学生把不满泄给老师,而老师把压力转移给学生。我记得让领导十分欣赏的一名“优秀教师”的名言是:“你不学也得学,我拉你,推你,实在不行,我就是踢,也要把你踢进大学的校门!”

    但是,谁都心知肚明,把所有学生都“踢进”大学校门是不可能的,相当一部分被“踢进”了社会,还有的初中毕业就被“踢进”了职业学校。这些被重点高中?被大学“遗弃”的学生,有失败的心理阴影,对学校?老师和家长有不满情绪,年幼时“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纯真心态早已荡然无存。造成这一切的后果,靠责怪或“缉拿”几个“个别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不禁为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可爱的有博爱情怀的小学生担心,在小学一年级就为“双百”拼搏的环境中,他能一直手捧奖状吗?如果不能,会有怎样的结局在等待他?是被“踢进”重点,还是被“踢出”重点?如果结局是后者,他会不会也将成为厌学侮师的学生中的一员?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爱学习。

    让我们呼吁,保留孩子们这份与生俱来的善吧!

    \

    (117).千古绝唱陈子昂

    一一七。千古绝唱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短短二十二字,抵得上一洋洋洒洒的长诗,抵得上柴可夫斯基气势宏大的《悲怆》交响乐;这是一个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人的悲痛的呼喊,这是那个时代自良心的绝望的抗争。

    陈子昂(661―7o2),字伯玉,四川射洪县人。24岁中进士,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当过官,因“言多切直”,得罪权贵,最终遭陷害而死,死时仅42岁。

    幽州是北京的古称,相传战国时的燕昭王在此筑高台,置重金于台上,广纳天下贤才。这个“黄金台”可谓古时最高等级的招聘会。李白(陈子昂死时李白刚一岁)也有诗推崇燕昭王的纳贤政策: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后半段就是牢骚了)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郭隗,剧辛,邹衍,都是当时的贤士)

    可见,在陈子昂?李白的时代已是宵小横行,古风不再;陈子昂因直言谏阻,屡遭排挤,报国无门;失意的他登上幽州台,抚古追今,悲从中来――他焉能不唱!焉能不呼!焉能不哭!

    陈子昂反对齐梁以来“逶迤颓靡”的文学风气,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郎练,有金石声”的文字风格,勇敢地表达了“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的民本思想,对后来的李杜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据专家考证,幽州台(即蓟北楼)在燕都蓟城北部,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内北三环的“蓟门桥”附近;离此往东不太远,还有“金台路”。如今想效仿陈子昂登“幽州台”思古之幽情,只有到这些地方去了,一叹!

    最后,以屈原《远游》中的一段诗句结束此文。可以看出,这两位正直的诗人在命运上何其相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竟然是屈原这一段悲歌的二重唱: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

    来者吾不闻。\

    (118)。我的“禄来福来”相机

    一一八。我的“禄来福来”相机

    喜欢讨吉利的国人把德国制造的“Ro11eiF1ex”双镜头反光相机译为“禄来福来”,我收藏了一架,还有一架她的姊妹机“Ro11eicord”(禄来可得)。如果说“禄来福来”是高级机,那么“禄来可得”是她的降级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使用12o胶卷的“双眼机”的天下,因为135胶卷拍出的画面太小,必须放大才便于观看;而用12o胶卷直接转印出照片就“够大”的了――以当时的眼光看确实如此。

    我的“禄来福来”配天塞1镜头,快门度:T门、B门、1秒-1/5oo秒,有m?x两档闪光连动,自动计数,过片与快门上弦连动,可以较快的连拍;磨沙放大镜对焦;总之,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而她的姊妹机“Ro11eicord”比她低一级:过片与快门分别操作,没有T门,闪光连动只有x档,等等。

    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1928年投产,到1956年已售出一百万架,这在相机普及率不高的上世纪中叶可是个奇迹,这当然与德国人完美的设计与精湛的制造工艺有关。如今禄来相机已风光不再,但仍然有小批量生产,成为怀念这个品牌的摄影爱好者及收藏者的挚爱。

    最后,把在网上看到的一段以相机品牌串联起来的吉祥话转赠给大家,算是借花献佛了:

    祝你

    身体尼康,工作佳能,

    娶个仙娜,骑匹适马,

    睡觉柯美,事业柯达,

    衣衫图丽,好运腾龙,

    肩上担子松下,烦恼统统理光,

    奖金多多徕卡,礼品天天宾得,

    资产荣登富士,全家禄莱福来,

    吃面就吃蔡斯的,涮锅就涮三洋的,

    喜糖入口哈苏的,放炮要听联想的,

    住店三星以上的,茶杯都要京瓷的,

    T恤是奥林巴斯的,外套是加厚索尼的,

    今天的日子是美乐时的,

    明天的梦想是美能达的!

    看图片请到:〖ur1〗〖/  \

    (119)。疏漏的法网

    一一九。疏漏的法网

    每当什么坏人被抓,电视里主持人摇头晃脑就是一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其实法网有时也疏漏得很。

    就拿“5-27”山西省洪洞县的黑砖窑事件来说,时至今日,据报道有“广胜寺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卫雄等6名国家工作人员,因在黑砖窑事件中涉嫌玩忽职守罪,目前已经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另有“黑砖窑窑主王兵兵的父亲、原曹生村党支部书记王东记于22日被依法罢免县人大代表资格。”除此之外,就没有动静了。

    在山西存在多年的“砖窑奴隶”现象,在惊动政府最高层,省长检讨,国家赔偿,抓了几名黑窑主,六名镇级干部被追究之后,似乎就要画上完美的句号了。下一步工作好像应当是被“解救”的奴隶给有关部门送锦旗,再组织“有功人员报告团”四处演讲了。

    总觉得这事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到现在各媒体好像是忘了此事,别说是雷声,连风声雨声也快听不到了。

    如此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恶**件,持续十多年,在童奴的家长百般寻找,有良知的记者冒死调查之下被曝光。在令人震惊之余,人们不难想到,在这事件背后,必然有一张权力与金钱交织的邪恶的关系网;否则,如何解释有关部门长时间的视而不见?如何解释那个黑砖窑主的父亲居然还是“县人大代表”?如何解释受害者被迅遣散得无影无踪?如何解释黑势力的有恃无恐,揭露此黑幕的记者遭遇死亡威胁?

    都说清末政府**无能,但众所周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平反后,从知县到巡抚,大小官员上百名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虽然有什么后党帝党的背景,当时的吏治不可谓不严。如今“山西黑砖窑案”在受害人数,为害范围,**关系上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十倍百倍,却如此“软着6”,仅几名镇级干部被“立案侦查”,确实十分让人费解。莫非是除了要解救奴隶,还必须要解救别的什么人?如果连“就事论事”这一步都不认真来做,何谈接受教训,“亡羊补牢”呢?

    过去老把“**”与“无能”说到一起,现在这么说还真有点不对了;应当说“**有能”,而且能量和本事都大得很。

    此案还会有什么进展吗?我们且拭目以待。

    \

    (120)。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和“一句话”

    一二o。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和“一句话”

    六十一年前的7月15日,是民盟领导人闻一多先生(1899-1946)遇难的日子。当年闻先生为追求民主,反对独裁,反对内战,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暗杀。

    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学者?社会活动家和诗人,曾任北平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1928出版诗集《死水》。

    闻先生不满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写出了著名的诗歌“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先生写诗很讲究节律,他认为写新诗犹如下棋,“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他以“死水”为例分析道:

    “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起,以后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数也一样多。结果,我觉得这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

    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按闻先生提示的方式朗诵这诗。我觉得,闻先生的诗如奏黄钟大吕,正气浩然,振聋聩;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颗愤世疾恶的心在深沉而有节律的跳动,虽然这颗心已经停止跳动了六十一年。

    “死水”反映了闻先生的绝望,但闻先生绝不是绝望之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在他的另一诗“一句话”中,诗人以火一般的热情在呼喊: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先生的心永远在我们民族的胸膛中跳动。

    让我们一起怀念闻先生。

    \

    (121)。我的农家生活

    一二一。我的农家生活

    早上五点钟起来,先到菜园里除草,然后绑缚黄瓜架上的瓜藤,再给小萝卜间苗,间下的小萝卜留着吃;这已是第四次间苗,前几次的已然下肚――味道当然很不错啦,自己的劳动果实嘛!

    我的菜园里还有西红柿,豆角,葫芦,油麦菜,小辣椒,小葱,还种了几垄玉米和白薯。这个菜园很大很大,有好几十平方米;具体地说,也就是一分多地吧。

    呵呵,菜园虽小,却是我的一块乐园,每天早晚在这里干点活,能健身不说,还有绿色蔬菜的收获,你说有多么的实惠!

    朋友们一定奇怪,北京城里哪有这样的所在,这岂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吗?忘了和朋友们说了,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大多时间住在北京郊区农村,按当地老乡的说法,我已是地道的村民啦。

    或许因为我的先祖是农民的缘故,我一直有向往过田园生活的情结,退休之后能找到这样一片清闲之地,算是了结了自己的一个夙愿。

    过去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我还没有修炼到看破红尘,高逸脱俗的然境界;但逃离城市的喧闹和污浊,却是实实在在的想法;当然,没有退休的朋友可不要轻易模仿呀!

    在这里唯一遗憾的是上网不便,用无线上网,度奇慢,有时连登录自己的博客都困难,更别说更新了。那装电话呀――这里的电话局没号。原来是当地鼓励农民安电话,月租费才五元;结果家家都装电话,号码又不够了,得排队等,你说这事儿闹的。

    等过几天回北京,再几张照片上去请朋友们欣赏,在这儿不了――留个悬念吧!

    \

    (122)。菜园里的战争

    一二二。菜园里的战争

    不自己种点儿地,就无法亲身体验土地的神奇。

    我房子前的这块地原本荒芜多年,一个多月前开垦出来,种上蔬菜和庄稼,还种上点花草和小树苗,现在已是绿绿葱葱,一派生机;而且不断地令我们小有收获:小萝卜,油麦菜已经拔了好几茬,豆角黄瓜西红柿眼看就要能采摘了,玉米长得高高大大,小葫芦一个挨一个地挂在架子上。望着这小小的一片“田园景象”,真让人感叹:大地是如何的慷慨和公正,只要你付出劳动,她就能给你足够的回报,让你如此地欢欣喜悦!

    当然,我的体会还不仅如此。

    在我的小园子里,最让人操心的是那一畦豆角。当小苗顺着架子往上爬时,邻居老朱来串门,他随手从叶子上抓了一只斑斑点点的瓢虫,说这种虫子吃豆角的叶子。我当时没有在意,心想:我吃豆角,它吃叶子,没什么冲突,造化的安排还是蛮和谐的。

    没想到,也就是几天的工夫,豆角苗的叶子就被虫子们吃得七零八落,残败不堪;我才醒悟到:它们如此专注而贪婪地吃叶子,是不打算让我吃豆角了。心里不由得有点愤愤:就算狼吃羊是生存本能,不是作恶,也得是吃野羊,吃家养的羊人家也不干;你虫子凭什么就能不经允许心安理得地吃别人家的豆角叶子呢?――这番义正词严的话当然是“潜台词”,不能与虫子们理论的,它们是沉默的既得利益者,只须本能地侵占,无须争辩。

    于是乎,豆角,吃,还是不吃,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当然是选择了前者,不得不向虫子们正式宣战。我投鼠忌器,不敢用农药之类的化学武器,而是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用手捉,让后从重从快处理。幼虫好说,捉一个是一个;而成虫比较狡猾,你刚一碰它,它就装死从叶子上滚落,找不着了。我则改变战术,遇到成虫,我一只手出击,另一只手在叶子下面等着;如果它装死往下滚,就正好落在我的手心里,这学习的是如来佛对付孙悟空的策略。

    没过多久,我就现我已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胜利无望的战争之中。虽然我每天捉虫不止,但几乎每天都会遭遇同等数量的虫子。大自然的规则是:个体弱者,强化其群体;个体强者,弱化其群体。这就是狮子老虎需要保护,而老鼠苍蝇屡灭不绝的原因。这虫子的个体虽毫无抵抗之力,但群体却死死生生,滋滋不绝。时至今日,豆角已经开花,小豆角已现雏形,我吃豆角的愿望马上将要实现;而豆角架上,虫子也依然吃叶子不止。令人苦笑的是,这也正是起初“我吃豆角,它吃叶子”的“和谐”设想,这真是(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