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阅读
一个“双赢”的结局。当然我也知道,如果没有这场“持久战”,这些虫子祸害完了这里,早扇扇翅膀飞了。
别的战场还有:对付黄瓜白粉病的,对付葫芦上的蚜虫的,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大自然的和谐似乎就存在于这些不和谐之中,而最后的和谐,也是在不和谐的战斗之后。如果不承认这些,妄谈与空谈和谐,那才是犯傻哪!
\
(123)。。喜见门前白鹭飞
一二三。喜见门前白鹭飞
早上六点多钟,邻居老朱用手机来电告诉我,离家不远的小桥飞来了一群白鹭,我喜出望外,急忙背上摄影包赶去。
刚到小桥,从草丛中扑拉拉飞起几只白色的大鸟,我还没来得及取出相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离去。在痛失良机之后,我不敢怠慢,全神贯注地向前搜索,想接近它们;但它们非常机警,未等我们靠近,就频频起飞;我则频频举相机“扫射”,拍了二十多张后,就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大家熟悉的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其实不止这位悠闲的渔夫喜鳜鱼,西塞山前的白鹭也是爱吃鳜鱼的。这里能飞来白鹭,也是小河沟里有了小鱼,而且附近还有不少的养鱼塘;当然,人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提高了,人类与自然更和谐了,我们才有机会在北京郊区得见这美丽的大鸟!
这几张照片是从拍摄的二十多张中选的,因为离得太远,虽然用了45o毫米的长焦,仍然不够清楚。我以后再找机会拍它们的近景吧。
戏和张氏《渔歌子》一:
喜见门前白鹭飞,
小桥流水桃正肥,
草儿绿,天儿蓝,
陶然之境何须归。
(看图片请到 \
(124)。优美的白鹭(附图片)
优美的白鹭(附图片)
-------
一二四。优美的白鹭(附图片)
我这几天一直在跟踪白鹭,这群白鹭也好象在这河边安了家,我也幸运地有了几次比较接近它们的机会。
可这所谓的“接近”,也是百米开外。白鹭落地时,在草丛中不易看到;一旦起飞,更是展翅疾飞而去,用相机很难“抓”到它们;拍照成功的几率也就很低,所以不由得感叹:拍野生动物难,拍鸟类更难,而拍摄白鹭这样的珍稀鸟类,更是难上加难!想想人家专业拍野生动物的摄影师,为了抓拍到理想的画面,在野外要连续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那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我下了决心:怎么着也得向人家学习几天,不是吗?
所以请相信,还有更好的图片在后面哪!
看图片请到〖ur1〗〖/ \
(125)。清晰还是模糊?
一二五。清晰还是模糊?
有一个关于摄影的笑话:
某人去照相馆取照片,看了后不满意道:“怎么照成这样?”
业务员不耐烦地说:“长啥样照啥样!”
那人苦笑道:“这么说,我长得模模糊糊的?”
要真是长得模糊,的确怪人家不得;但谁都觉得自己长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一点儿也不含糊。所以,把照片拍清楚,是摄影者要注意的大问题。
但摄影技术的展使摄影不仅仅停留在“长啥样照啥样”的“**”阶段,由于各种镜头的研和相机的电子化,照片显示出的图像越来越“脱离”眼睛看到的实景:景深的压缩?透视的夸张?景物的虚化?视野的变形?光影的流动?色彩的优化,还有照片的后期制作,等等,都使摄影不但具有写实的功能,而且具有了无比丰富的“写意”的手段;在虚与实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传达出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和情感。虚与实的控制,也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当然,这种“现实”的手段也不能滥用。有位摄影师用鱼眼镜头(广角)拍了一张某铁路大桥竣工的全景照片,把大桥变形得好像要倾倒似的,结果当然是费力不讨好。还有,你要是替别人拍“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玩柔焦,玩动感,也肯定会挨骂。
本人从玩国产“海鸥”相机始,然后在窗户蒙被子的小黑屋洗黑白照片,到现在已“摄影烧”三十年有余,可谓“资深摄影烧友”;虽是烧不好瞎烧,也是自得其乐。照片的“清晰还是模糊”,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有时是想清晰而清晰不得,想模糊又模糊不了;有时是该清晰的部分不清晰,该模糊的部分不模糊;真是急煞人!玩摄影的都有点“唯武器论”,所以我做梦都想拥有几只高解像力的“蔡司”头,架上几门大口径长焦距的“大炮”(都是天价)――这大概也是摄影烧友们“共同的梦想”。
以下是我的几张“虚虚实实”的照片,你觉得有意思吗?如果感兴趣,你也玩一把“模糊”,何如?
(看图片请到 \
(126)。莫说文章贱
一二六。莫说文章贱
“莫说文章贱,从来豪杰,都向此中磨练。”
这是孔尚任(1648―1718)的戏剧《桃花扇》中侯方域的一段唱词。
《桃花扇》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剧”。《桃花扇》以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为历史背景,记述了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但此剧的主旨并不是描写男女之情,而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对南明王朝腐朽败落导致灭亡的一声沉重的悲叹。
剧中男主角侯方域是“复社文人”。“复社”是明代的一个“非官方”的文学组织,崇祯二年成立于江苏,主张“兴复古学,务使有用”,故名为“复社”。其创始人张溥是进士出身,是《古文观止》中《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在当时名满天下,有不少追随者。这个文学组织只谈文学也就罢了,偏偏他们要学东林党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结果为权奸所嫉恨,遭致取缔和迫害。
《桃花扇》中的男女主角就是在与昏君和佞臣的矛盾斗争之中悲欢离合的。本文不想议论他们的“情为何物”,倒想议论一下复社文人“志在世道”的精神。
在封建**的体制下,“自由结社”,然后表一些“非主流”言论,是很要有点骨气和勇气的。这些文人虽不是揭竿而起的暴民,但也破坏了当权者维护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参劾张溥的人说他是“倡导复社以乱天下”,简直就是造反的罪名了。
没有一官半职的士人议论朝政,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清议”,在东汉就曾经很风行。黄宗羲(复社成员)称赞道:“东汉太学生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近乎于现在说的“舆论监督”了。而顾炎武(复社成员)更为尖锐地提出:“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则干戈至矣。”为顾炎武这段话佐证的事实是:明朝在万历年间压制排挤议论国事的东林党人,乃至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对东林党人血腥镇压;此后政治日趋黑暗,官场日趋**,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许多史学家断言,明朝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
当然,清议者要具有清议者的品格,非人人所能为,也非人人所愿为。如东林党人邹元标所说:“人生天地间,只是一副真骨头,真精神。”清议者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虽说是人微言轻文章贱,但其豪杰坦荡之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桃花扇》中的风尘女子李香君在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尚能效仿复社文人的气节,不“循私废公”,却妆骂宴,血溅诗扇,宁死不屈;岂不叫天下的蝇营狗苟之徒汗颜!
如今,在我的祖籍南京;夫子庙南,秦淮河畔,有“李香君故居”――一个旅游景点,收钱的。李香君其人何在?复社士子的文章何在?令人茫然。\
(127)。村居琐记
一二七。村居琐记
一.
在农村生活,就要不断地与入侵的野生动物进行斗争。
你别担心,我说的是小型的“野生动物”――苍蝇蚊子臭大姐什么的。
为了对付它们,我屋子里是化学武器(蚊香),电子武器(诱蚊器),冷兵器(蝇拍)齐备,每天我还手拿蝇拍在院子里走一会儿,左右挥拍,几乎是百百中,已是功夫不凡。
我还有一个重大的科学现(不知道是不是别人已经现过了):苍蝇似乎也与人类一样喜欢鲜艳的颜色。我家的小“赛欧”车是红色的,车前盖和车顶上时常爬着许多的苍蝇,这给我练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只要我挥拍绕车转上几圈,就战果辉煌。
偶尔还有恐龙的近亲入侵――那是壁虎,贴在墙壁上,能吃蚊子的。它较有礼貌,从不骚扰人,所以我们任它往来。
令人讨厌的是“臭大姐”,它身体扁平,能从窗户缝偷偷钻进来;你要是轰它出去,它就放一个臭屁再走;这是昆虫里比较无赖的一类――我以为。
二.
老是为“吃菜问题”愁。――不是没的吃,而是吃不了。
真应了邻居说的“种点儿菜就吃不了”的话。仅一分多地的菜园子,每样菜只种了一畦;可是到了采摘时,丰收的果实还是让我们两个人吃不消。就拿黄瓜来说吧,每天至多也不过四五根的“产量”,可你今天不吃完它,明天就还有这么多黄瓜等着摘――有压力呀!不过老伴想出了办法――把吃不了的黄瓜腌起来。经过几次制作工艺的改进,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家精制的酱黄瓜又脆又鲜,简直赛过了“六必居”。
有朋友准说,把菜分送给邻居一些不就行了吗?你别忘了这是农村,在村里留守的多是老的老,小的小,“吃主儿”不多,而且家家都种了菜,家家都有这本难念的经。
有一天,邻居七十多岁的老大姐提着篮子走进院来:
“来来来,这是我刚摘的黄瓜,你挑几个!”
看来是盛情难却,我就拿出几根。老大姐指着架子上的葫芦说:
“这葫芦该摘了,老了就不好吃了。”
我赶忙摘下一个葫芦放进她的篮子里:
“给您,我们正吃不过来哪!”
老大姐连忙推辞:
“别,别,你们自个儿留着吧!”
等我摘了第二个葫芦转过身时,只见那老太太似有轻功一般,三步并成两步,已跑出十几米开外了。你说说,送点儿菜出去,容易吗?
还有麻烦的“外来生物入侵”哪!邻居老朱家的窝瓜秧已经越过边境,爬到我家院子里来了,老朱笑着说:“这回省得你们到我家摘了!”这外来客还真不含糊,我们已经摘了两个,现在又有三个瓜在等我们摘,其中一个已经有点老了,实在不行就只好留着收窝瓜籽儿了。
三.
月饼上市了。每年中秋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是不得不吃月饼的无奈时光。
我们是一盒月饼也不买,但单位的亲友送的加在一起,每年在十盒上下;送出去几盒,也得有几盒滞留在手里,只好拿它当早点了。
总觉得现在的月饼不好吃。我记得小时候在南京吃的“五仁月饼”,馅里满是核桃仁、葵瓜子、南瓜籽、杏仁、松籽,吃起来满口留香。而现在的“五仁月饼”――你说它没仁吧,它象征性的有点;你说它有仁吧,还真吃不出“五仁”来。我就奇怪了:要说这“五仁”并不难找,也不算很贵,可以说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生产厂家宁可把钱花在华而不实的包装上,也不肯在月饼的内在质量上下点工夫;推出这些似“仁”而“不仁”的月饼,而且年年如此;难道他们下定了决心,就想这么永远地“不仁”下去?
\
(128)。白龙马,贺中秋。
一二八。白龙马,贺中秋。
昨天,邻居老朱九十一岁的母亲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院子,问老伴道:
“我给你们做了匹白马,你们要吗?”
原来就听说老太太手巧得很,会做许多的布艺;我们没看见过,当然更不好意思要;这回老太太要送我们一件,岂不是意外之喜!
我们忙回答:
“要,要,这太谢谢您啦!”
老太太说:
“我得先问你们一声,做得不好,怕你们嫌寒碜。”
又说:
“没别的,给你们留个念想。”
现在,这匹马已被“请”到我的书橱里。老太太说这是唐僧骑的白龙马;交接仪式也不含糊,老太太让我们亲手给马系的缰绳,然后这匹马就正式归我们“领养”了。
这匹用碎布头和棉花制作的白龙马,不但做工精巧,而且很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绣花的马鞍,粗大的马镫,马脖子上的铃铛,马头上的穗子,等等,做得都很到位。马的形象稚拙而生动;卷曲的鬃毛,吐出的舌头又显得有些孩子似的顽皮。
真让人难以相信,这样精巧的布艺制品是出自一位行动不便,一只眼睛几乎失明的九十一岁老人之手!
听说,老人常把自己制作的布艺送人,也常是那句话:
“没别的,给你们留个念想。”
这是老人家淳朴的生活理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其中的道理。
今天是中秋日,谨将这位老寿星制作的“白龙马”作为节日礼物奉献给大家。
愿天上月长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美好的念想。
(看相关图片请到 \
(129)。又见白鹭
一二九。又见白鹭
前些日子,我家附近的小河边曾有白鹭光顾,我拍了些照片,在博客里。现在小河干涸,它们不再来了。可喜的是,离我家十几里有一片湿地,属自然保护区,听说那里栖息着许多种侯鸟。长假中我和女儿女婿去了一趟,又见到了美丽的白鹭,还有大雁,野鸭子,好像还有仙鹤(离得远,不好断定)。于是又用我的长焦镜头狂扫了一番,现传上来一些照片供朋友们欣赏。
记得有位著名的摄影家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还不够近。”这位摄影家拍过不少战地的照片,他努力使自己离被拍摄者近些,再近些。这句话对于拍摄野生鸟类无疑也是正确的,但鸟儿却不大配合,总想离人越远越好。这似乎也不能怪它们,它们对人怀有惧怕之心,大概是人类过去对它们伤害得太深了。
总之,最大的遗憾是离得还不够近,所以拍摄的还不够好。但值得高兴的是,与过去拍的那些白鹭的照片相比,这回毕竟又离得近了一些。说明在这里,在保护区,鸟儿对人类的信任度已经提高了,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呢?
(看图片请到〖ur1〗〖/ \
(130)。峥嵘剑门关
一三o.峥嵘剑门关
我们一行1o月28日驾车离开平遥后,先后途经潼关(兵马俑),西安(古城,大雁塔),剑门古镇,新都,今天上午(11月3日)去的都江堰,下午赶到成都,在成都市区住宿,至此,我们已行程2135公里。
像“兵马俑”那样的景点,就是没有去过的人也一定很熟悉,我就不给大家图片了。我给朋友们介绍一个非自驾车很难去到的景点――四川广元市的剑门古镇。
从高路的“剑门县”出口下来,走2o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就到了剑门古镇。这里的山崖陡立如城墙,断崖天成如门,关口狭窄而险峻;李白“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也才有了“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杜甫也有诗描述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如今,关口边上就是公路,“一夫开车”,就可以闯关了。
剑门关虽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由于地处偏远,游客并不多,景点的管理和住宿条件也比较差。听说剑门关的关楼去年二月曾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看到的关楼是修复过的,更令人感到有几分遗憾。
还有,剑门的‘豆腐宴‘很有名,我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品尝美食的机会;各种豆腐菜肴的滋味嘛,非常的不错,只是难以言传,各位就请多包涵啦!
看图片请到 \
(131).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1)
一三一。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1)归来篇
昨天(11月11日)中午十一时二十分,我们一行四人终于由北京驱车到达北海。至此,我们驾车八千里(约39oo公里),行程十六天。途经六省一市:河北(石家庄)、山西(平遥)、陕西(潼关,西安)、四川(剑门县,新都,成都,乐山)、重庆(直辖市)、贵州(贵阳)、广西(都安,北海)。
我们是三个人轮换开车,一般每天驾车四五个小时,也有三天是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五点,连续驾车在九个小时以上。途中不但游览了诸多的风景名胜,还领略了西汉高和成渝高穿山越岭的快畅,欣赏了川南桂北沿路的秀美风景。当然,四川和贵州的一些崎岖不平的道路也给了我们难忘的印象:渝黔高过遵义段后因修路而绕行国道,而那里所谓的“国道”简直是驾车人的噩梦。我们的车子在坑坑洼洼的石块路面上爬行,有时为了减少负荷并防止轮胎爆裂,要有人下车,引导车子在大大小小的陷坑间谨慎穿越,这样的路面15o公里就要走七个小时左右。所幸我们的小“赛欧”底盘高,动力足,没有把我们抛在半路。否则,真要像李白“蜀道难”中说的,“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自驾游对于我们六旬年纪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一天下来,我躺在旅馆的床上,迷迷糊糊中还觉得身子在摇摇晃晃,好像仍在车中一样。好在我们对路程的艰苦有思想准备,四人团结齐心,身体也很争气;十六天,八千里;平安地走过来了,我们都为有这样的人生体验而感到自豪。
当我们的车子驶入北海,看着北海大道两边齐刷刷地张着一个个船帆的灯杆,还有葱茏的树,明艳的花,就像游子回到了久别的故土一样,心里感到非常的激动。
北海,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又回来了!
回来重温北海美丽的海洋风光,郁郁的南国风情。
我们热爱这个地方,就是居住在北京的那一段时间,北海的每一步展,也牵动着我们的心。去年,我在“北海365”网站表了“北海印象系列”的文章,得到北海朋友的关注和鼓励。今年,我将一方面介绍这次自驾游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将谈谈我这个老候鸟的北海新印象,请朋友们继续关注。
有道是:
行车八千里,
重叙北海情。
翌翌老候鸟,
拳拳乡土心。
\
(132).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2)
一三二。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2)――行路篇
有朋友问我,自驾车长途旅行累吗?
要说是成天坐在车里,主要感觉是腰酸腿麻,没有通常说的那种体力消耗,谈不上累。可到了北海,进了家门,精神松弛下来后;没感觉到累,却觉得特别的困。我是中午小眠,晚上大睡,一天十几个小时,闷头昏脑地睡了将近一个星期,才解了十几天路上的疲乏;也才晓得,对自家的身体也不能含糊,连你欠的觉,也得完完全全补回来。
说来有趣,当我们行车到北海市区,走到北海大道与广东路交叉口时恰遇红灯,车停下后我低头看小里程表,正好是第三个888公里(即3888公里)!我们几个人相视而笑,把这个数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是标题所说“行车八千里(7776)”的依据。
对这将近四千公里的路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要看地图,但不要完全相信地图。
我们走之前曾分析过路线,地图上“北京―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南宁―北海”全程是“高公路”,像西汉高(西安至汉中)还是今年十月新通车的。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西安至成都段在过了汉中之后路就不好走,尤其是绵阳至德阳的一大段“1o8国道”,路况比北京的“河套”还差,而渝黔高过了遵义进入贵州后也是如此。贵阳到北海将近1ooo公里的公路在地图上也全是高,其实只有贵阳到都匀,都安到南宁才是高,其它约一半是一二级公路。这些路段因为是山路,又是双向单车道无隔离带,交通事故频,休息站的宣传图片说曾有广州一家六口因车与货车相撞,全部死亡。为减压事故,现在全程限4o公里/小时,为此每隔一二百米就设有减带,让你想跑也跑不起来。
这才有了我们三天里每天行车九小时以上的记录。其实九小时也没走多远,其中六七个小时车子是以每小时不到二十公里的度在爬行。
当我们驾车在四川贵州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时,我就想,走这样的路对于习惯大城市道路的我们,确实是个难忘的痛苦经历;但对于当地攀山越岭的村民,这应当就是坦途了吧?我们或许不应当抱怨什么――这里本没有路,现在能“走”汽车了,难道还不是好路吗?
路旁的柚子树上果实累累,我们在沿途的一个农村集市上买了两个大柚子,才花了三块钱;我忽然悟出一个“道路经济学”的真理:如果没有路,这里的柚子可能烂掉也卖不出去;而如果路再好一些,柚子肯定不会这么便宜。
我们行车的另一个深切感受是――要看路标,但不要完全相信路标。
在北京行车我就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地方的路标在“风格”上如同某些国产电器的说明书――熟人不用看,生人看不懂。而到了外地,这种感受就更深了。
比如从贵阳出来上“贵新高”,看到路边有一直行的路标,我们按箭头指的方向一直开,走着走着觉得不大对劲了,赶忙停下车打听,才知道走过了,应当在前面的路口转弯。我们可是一直紧盯着沿途的路标,连广告牌都没有放过,可它偏偏就是不在转弯处给提示一下!
所以我们的经验是多问,一个行车方向也要问几个人来相互验证;不是不相信,而是相互补充,尤其是所问的人说话有口音,我们听得似懂非懂的时候。
令我们最心旷神怡的时候,是在川黔的高路上尽情驰骋――越秦岭巴山,过云贵高原;那里的道路几乎全部是由隧道与桥梁衔接而成,工程的难度无法想象。放眼望去,道路两旁是雾树云山,高桥下面是望不到底的深谷,车子在空中和隧道中穿行,像进入了科幻世界。等到了广西地面,山色更加秀美,车如在盆景中行,在国画中游;那感觉,真是妙极了!
我们认为,不管怎么说;这八千里路,走得值。
\
(133).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3)
一三三。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三)――晋秦篇
有人说:“廿年历史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这次驱车由北京到北海,没有直接南下,而是先一路向西,就是想领略一下中国西部那浓厚的历史风情。
当然,要把山西(晋)和陕西(三秦)的景点都看遍了,恐怕走半年也到不了北海。我们走马观花地住太原、逛平遥、观兵马俑、过华清池、巡西安古城、登大雁塔,这样也花了我们五天的工夫,约占总日程的三分之一。
我们是1o月29日到的潼关,当天就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虽然在这以前,我看过不知多少遍有关兵马俑的影像资料;一旦真正面对这庞大的兵俑阵列,心里还是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这一个个披坚执锐的战士,面貌各异,神情自然而安详;似动非动,似言欲语,好像是被时间的魔法定住了一样。我突奇想:如果我大喝一声,会不会把他们唤醒;而如果他们真的被唤醒了,会把我们视为朋友还是敌人呢?
用如此浩大的兵俑阵列保卫陵寝,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一个伟大创意。用陶俑陪葬并非由秦而始,主张薄葬的孔子就曾因不满陶俑陪葬对人力物力的耗费,下狠语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以陶俑陪葬与用活人生殉相比,毕竟是个进步,说明人的生命受到了重视。否则,以秦始皇的好大喜功,不知要杀多少人来殉葬;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恐怕也不是一排排的陶俑,而是堆积如山的骸骨了。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始皇兵马俑,体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兵马俑虽没有生命,但它代表的是生命;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
离开兵马俑陈列馆,我们又去了离此不远的“华清池”,那是杨贵妃泡温泉的地方,我们也想去。结果到了景区门口被警察拦住,说是今天有“活动”,不许入内;于是我们找了附近的一家部队招待所住下。晚上出来吃饭时,现周围已是戒备森严,去“华清池”的路口有许多警察把守,车与行人均不得通过。我们才知道,这个“活动”非同小可。
听说在某黄金周,曾有某“公仆”出游泰山,也是如此的架势,山路封闭,游人进退不得。
古人认为“松下喝道”是与“焚琴煮鹤”、“清泉濯足”、“花上晒?”一样,是最为杀风景的事;而今“景区设警”可与“松下喝道”并列。
虽然去“华清池”的兴致没有了,我们还是有幸在这里泡了一回温泉;因为那个部队招待所的每间客房里都能洗温泉浴,与“华清池”里的一样;让我们着实体验了一回“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意境。各位别笑,我们也是“凝脂”般的肌肤,只是质量上要更筋道一些而已。
第二天上午,我们便驾车赶到西安。
到西安的人不能不吃羊肉泡馍,也不能不去看古城墙。
当我们在城墙之上漫步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十几岁时,在北京的城墙上玩耍的情景;那城墙比这还要高,上面比这还要宽,还不要门票,随便的玩。――可是后来,它没有了。
真可惜,真是可惜。
(看相关图片请到 \
(134).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4)
一三四。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4)――巴蜀篇
我们11月1日离开西安,新通车的西汉高(西安―汉中)是非常好走的,但汉中到广元这一段陕川两省交界的路就变成了“驴友(旅友)”们说的“假高”,即单车道无隔离带的公路,有的路段根本就是石子路,而且被货车轧得坑洼不平,极其难走;即便是这样的路,过路费仍然照收不误。
我们是当天下午到的剑门,第二天赴新都,第三天游都江堰,然后进住成都市,第五天去乐山参佛,再由乐山驱车直达重庆。
剑门关之险峻,乐山大佛之庄严,重庆山城之繁华,我就不多说了;我特别要说的是成都――那真是我沿途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城市。
进入成都市那天也很有意思,我们打算在市中心找个地方住下,这样出门坐公交或打车能方便些。可是车子一进城,三转两转几下子就彻底糊涂,于是不得不把车停在路边,拿出成都市区的地图铺在车前盖上,我们四个人围上去指指划划地研究起来;大概是几位“老帅”研究“战略部署”的架势吸引了路人,一对中年夫妇走过来关切地问:“你们打算去哪儿啊?”看了地图仍不得要领的我们所答非所问:“您说我们现在是在哪儿啊?”这两位成都人还真热情,指出我们的方位并告诉了一条进城的最佳路线,我们按照指引,在离“杜甫草堂”不远处找家旅馆住下了。
我们在成都市住了两天。成都真是四季如春的花城,不仅街道绿化得好,许多房顶上都有“空中花园”;所以虽是隆冬季节,不论抬头低头,所见之处都是枝绿花红,非常的养眼。
成都有一个很有人气的新旅游点叫“锦里”,就在著名的“武侯祠”边上,是一个颇具地方风情的餐饮购物一条街;那里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特色小吃,你每样吃一点,吃撑了也吃不过来。
在成都打车很便宜,起价七块。我们三次打车,有两次都是起价到的目的地,没遇到拉外地人绕远多收费的现象。这一点就很让人感动:在北京,时有出租车拉外地人兜圈子的投诉;去年回到北海,有位开出租的江西老表以为我们是第一次来;一不留神,硬是让他拉着从汽车站绕到火车站,再绕回四川南路的家,问他为什么这么走,他还狡辩道:“你们也没说要怎样走啊?”
在成都的市中心建有“天府广场”,里面有规模很大的连喷头都能舞动的音乐喷泉;不但能喷水,还能喷云吐雾;我们中午到的广场,恰逢喷泉表演其时,欣赏了一番在北京也难得一见的喷泉胜景。
走出广场时现,在广场边上,就是“成都市人民政府”,那是一座非常陈旧而简朴的小楼,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惊讶:现在连贫困区的一些政府“衙门”也很豪华气派,作为四川省省会的政府机关竟然“例外”,让人对这里的“公仆”另眼相看了。
在回旅馆的路上,我们与出租车司机聊了起来;说到广场边上那座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办公楼时,那司机笑道:“那旧的早就没人用啦!新办公大楼已经盖好了,都要搬过去的嘛!”
我们苦笑,原来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看有关图片请到〖ur1〗〖/ \
(135)。再发“哀歌―为矿难同胞而作”
一三五。再“哀歌――为矿难同胞而作”
据新华网山西洪洞12月7日电:“来自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爆炸事故抢险救援指挥中心的消息说,截至7日1o时3o分,事故现场又现26名遇难矿工遗体,在事故中遇难矿工已增至1o5人。”
我已然麻木的心又一次被刺痛!
2oo6年的11月14日,我写了一诗,纪念山西省灵石县王禹乡南山煤矿矿难中死亡的同胞,事故中有25人遇难,9人下落不明。在不到十天内,已生四起这样一次死亡1o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总共有1o4人遇难和失踪。
一年多过去了,事故不断,矿难不已;而且事故越来越大,遇难的人越来越多。让人感到非常非常的困惑:这是怎样的山西,怎样的煤矿,怎样的矿主,怎样的矿工,才能创造出这样血腥的奇迹!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Frnzkfk1883--1924)说过一段令人痛心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下陷的谎言和幻想的泥淖里,那里诞生了许多残酷的怪物,它们对着记者的镜头友好地微笑,同时却像践踏令人讨厌的昆虫那样,从千百万人身上践踏过去。”
有谁,有什么办法,能制止这个“从千百万人身上践踏过去”的残忍怪物呢?我不知道。
悲痛之余,我已无话可说。谨把去年写的诗歌再一遍,作为对遇难同胞的薄奠:
那些在地心,
采集地火的人,
带给世界活力和能量的人,
已经悲惨地死去。
他们死于贪婪,
死于无耻,
死于虚伪,
死于冷漠。
在这个世界,
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任死神在他们之间游荡。
而宽宏的地母,
在她黑暗而温暖的怀抱中,
收留了他们。
没有哀悼,
虽然有亲人的痛哭,
没有记念,
虽然有白纸黑字,
还有红口白牙在宣读。
我知道了,
冬天的每一度室温,
有他们的体温。
夏日的每一波凉风,
有他们的悲叹。
我能说什么?
说“谁让你在此地出生”?
我能说什么?
说“你没有逃避死亡的素质”?
我不会号啕痛哭,
如你的亲人;
我的心已麻木,
如千千万万颗心。
但是啊,
即便是麻木的心,
也感到了刺痛,
麻痹的神经,
也在抽搐。
我哭喊着,
不能了!
也许在他们当中,
会有我们转世的亲朋,
或许在来世,
我们也在他们之中。
罪孽,
不应以这种方式偿还,
因果,
不应以这种方式报应。
无辜者抵偿有辜,
无罪者代罚原罪,
莫非上帝的电脑也染上了病毒,
天堂的入口也在倒卖门票?
我哭喊着,
不能了!(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别的战场还有:对付黄瓜白粉病的,对付葫芦上的蚜虫的,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大自然的和谐似乎就存在于这些不和谐之中,而最后的和谐,也是在不和谐的战斗之后。如果不承认这些,妄谈与空谈和谐,那才是犯傻哪!
\
(123)。。喜见门前白鹭飞
一二三。喜见门前白鹭飞
早上六点多钟,邻居老朱用手机来电告诉我,离家不远的小桥飞来了一群白鹭,我喜出望外,急忙背上摄影包赶去。
刚到小桥,从草丛中扑拉拉飞起几只白色的大鸟,我还没来得及取出相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离去。在痛失良机之后,我不敢怠慢,全神贯注地向前搜索,想接近它们;但它们非常机警,未等我们靠近,就频频起飞;我则频频举相机“扫射”,拍了二十多张后,就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大家熟悉的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其实不止这位悠闲的渔夫喜鳜鱼,西塞山前的白鹭也是爱吃鳜鱼的。这里能飞来白鹭,也是小河沟里有了小鱼,而且附近还有不少的养鱼塘;当然,人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提高了,人类与自然更和谐了,我们才有机会在北京郊区得见这美丽的大鸟!
这几张照片是从拍摄的二十多张中选的,因为离得太远,虽然用了45o毫米的长焦,仍然不够清楚。我以后再找机会拍它们的近景吧。
戏和张氏《渔歌子》一:
喜见门前白鹭飞,
小桥流水桃正肥,
草儿绿,天儿蓝,
陶然之境何须归。
(看图片请到 \
(124)。优美的白鹭(附图片)
优美的白鹭(附图片)
-------
一二四。优美的白鹭(附图片)
我这几天一直在跟踪白鹭,这群白鹭也好象在这河边安了家,我也幸运地有了几次比较接近它们的机会。
可这所谓的“接近”,也是百米开外。白鹭落地时,在草丛中不易看到;一旦起飞,更是展翅疾飞而去,用相机很难“抓”到它们;拍照成功的几率也就很低,所以不由得感叹:拍野生动物难,拍鸟类更难,而拍摄白鹭这样的珍稀鸟类,更是难上加难!想想人家专业拍野生动物的摄影师,为了抓拍到理想的画面,在野外要连续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那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我下了决心:怎么着也得向人家学习几天,不是吗?
所以请相信,还有更好的图片在后面哪!
看图片请到〖ur1〗〖/ \
(125)。清晰还是模糊?
一二五。清晰还是模糊?
有一个关于摄影的笑话:
某人去照相馆取照片,看了后不满意道:“怎么照成这样?”
业务员不耐烦地说:“长啥样照啥样!”
那人苦笑道:“这么说,我长得模模糊糊的?”
要真是长得模糊,的确怪人家不得;但谁都觉得自己长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一点儿也不含糊。所以,把照片拍清楚,是摄影者要注意的大问题。
但摄影技术的展使摄影不仅仅停留在“长啥样照啥样”的“**”阶段,由于各种镜头的研和相机的电子化,照片显示出的图像越来越“脱离”眼睛看到的实景:景深的压缩?透视的夸张?景物的虚化?视野的变形?光影的流动?色彩的优化,还有照片的后期制作,等等,都使摄影不但具有写实的功能,而且具有了无比丰富的“写意”的手段;在虚与实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传达出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和情感。虚与实的控制,也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当然,这种“现实”的手段也不能滥用。有位摄影师用鱼眼镜头(广角)拍了一张某铁路大桥竣工的全景照片,把大桥变形得好像要倾倒似的,结果当然是费力不讨好。还有,你要是替别人拍“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玩柔焦,玩动感,也肯定会挨骂。
本人从玩国产“海鸥”相机始,然后在窗户蒙被子的小黑屋洗黑白照片,到现在已“摄影烧”三十年有余,可谓“资深摄影烧友”;虽是烧不好瞎烧,也是自得其乐。照片的“清晰还是模糊”,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有时是想清晰而清晰不得,想模糊又模糊不了;有时是该清晰的部分不清晰,该模糊的部分不模糊;真是急煞人!玩摄影的都有点“唯武器论”,所以我做梦都想拥有几只高解像力的“蔡司”头,架上几门大口径长焦距的“大炮”(都是天价)――这大概也是摄影烧友们“共同的梦想”。
以下是我的几张“虚虚实实”的照片,你觉得有意思吗?如果感兴趣,你也玩一把“模糊”,何如?
(看图片请到 \
(126)。莫说文章贱
一二六。莫说文章贱
“莫说文章贱,从来豪杰,都向此中磨练。”
这是孔尚任(1648―1718)的戏剧《桃花扇》中侯方域的一段唱词。
《桃花扇》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剧”。《桃花扇》以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为历史背景,记述了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但此剧的主旨并不是描写男女之情,而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对南明王朝腐朽败落导致灭亡的一声沉重的悲叹。
剧中男主角侯方域是“复社文人”。“复社”是明代的一个“非官方”的文学组织,崇祯二年成立于江苏,主张“兴复古学,务使有用”,故名为“复社”。其创始人张溥是进士出身,是《古文观止》中《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在当时名满天下,有不少追随者。这个文学组织只谈文学也就罢了,偏偏他们要学东林党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结果为权奸所嫉恨,遭致取缔和迫害。
《桃花扇》中的男女主角就是在与昏君和佞臣的矛盾斗争之中悲欢离合的。本文不想议论他们的“情为何物”,倒想议论一下复社文人“志在世道”的精神。
在封建**的体制下,“自由结社”,然后表一些“非主流”言论,是很要有点骨气和勇气的。这些文人虽不是揭竿而起的暴民,但也破坏了当权者维护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参劾张溥的人说他是“倡导复社以乱天下”,简直就是造反的罪名了。
没有一官半职的士人议论朝政,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清议”,在东汉就曾经很风行。黄宗羲(复社成员)称赞道:“东汉太学生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近乎于现在说的“舆论监督”了。而顾炎武(复社成员)更为尖锐地提出:“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则干戈至矣。”为顾炎武这段话佐证的事实是:明朝在万历年间压制排挤议论国事的东林党人,乃至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对东林党人血腥镇压;此后政治日趋黑暗,官场日趋**,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许多史学家断言,明朝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
当然,清议者要具有清议者的品格,非人人所能为,也非人人所愿为。如东林党人邹元标所说:“人生天地间,只是一副真骨头,真精神。”清议者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虽说是人微言轻文章贱,但其豪杰坦荡之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桃花扇》中的风尘女子李香君在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尚能效仿复社文人的气节,不“循私废公”,却妆骂宴,血溅诗扇,宁死不屈;岂不叫天下的蝇营狗苟之徒汗颜!
如今,在我的祖籍南京;夫子庙南,秦淮河畔,有“李香君故居”――一个旅游景点,收钱的。李香君其人何在?复社士子的文章何在?令人茫然。\
(127)。村居琐记
一二七。村居琐记
一.
在农村生活,就要不断地与入侵的野生动物进行斗争。
你别担心,我说的是小型的“野生动物”――苍蝇蚊子臭大姐什么的。
为了对付它们,我屋子里是化学武器(蚊香),电子武器(诱蚊器),冷兵器(蝇拍)齐备,每天我还手拿蝇拍在院子里走一会儿,左右挥拍,几乎是百百中,已是功夫不凡。
我还有一个重大的科学现(不知道是不是别人已经现过了):苍蝇似乎也与人类一样喜欢鲜艳的颜色。我家的小“赛欧”车是红色的,车前盖和车顶上时常爬着许多的苍蝇,这给我练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只要我挥拍绕车转上几圈,就战果辉煌。
偶尔还有恐龙的近亲入侵――那是壁虎,贴在墙壁上,能吃蚊子的。它较有礼貌,从不骚扰人,所以我们任它往来。
令人讨厌的是“臭大姐”,它身体扁平,能从窗户缝偷偷钻进来;你要是轰它出去,它就放一个臭屁再走;这是昆虫里比较无赖的一类――我以为。
二.
老是为“吃菜问题”愁。――不是没的吃,而是吃不了。
真应了邻居说的“种点儿菜就吃不了”的话。仅一分多地的菜园子,每样菜只种了一畦;可是到了采摘时,丰收的果实还是让我们两个人吃不消。就拿黄瓜来说吧,每天至多也不过四五根的“产量”,可你今天不吃完它,明天就还有这么多黄瓜等着摘――有压力呀!不过老伴想出了办法――把吃不了的黄瓜腌起来。经过几次制作工艺的改进,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家精制的酱黄瓜又脆又鲜,简直赛过了“六必居”。
有朋友准说,把菜分送给邻居一些不就行了吗?你别忘了这是农村,在村里留守的多是老的老,小的小,“吃主儿”不多,而且家家都种了菜,家家都有这本难念的经。
有一天,邻居七十多岁的老大姐提着篮子走进院来:
“来来来,这是我刚摘的黄瓜,你挑几个!”
看来是盛情难却,我就拿出几根。老大姐指着架子上的葫芦说:
“这葫芦该摘了,老了就不好吃了。”
我赶忙摘下一个葫芦放进她的篮子里:
“给您,我们正吃不过来哪!”
老大姐连忙推辞:
“别,别,你们自个儿留着吧!”
等我摘了第二个葫芦转过身时,只见那老太太似有轻功一般,三步并成两步,已跑出十几米开外了。你说说,送点儿菜出去,容易吗?
还有麻烦的“外来生物入侵”哪!邻居老朱家的窝瓜秧已经越过边境,爬到我家院子里来了,老朱笑着说:“这回省得你们到我家摘了!”这外来客还真不含糊,我们已经摘了两个,现在又有三个瓜在等我们摘,其中一个已经有点老了,实在不行就只好留着收窝瓜籽儿了。
三.
月饼上市了。每年中秋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是不得不吃月饼的无奈时光。
我们是一盒月饼也不买,但单位的亲友送的加在一起,每年在十盒上下;送出去几盒,也得有几盒滞留在手里,只好拿它当早点了。
总觉得现在的月饼不好吃。我记得小时候在南京吃的“五仁月饼”,馅里满是核桃仁、葵瓜子、南瓜籽、杏仁、松籽,吃起来满口留香。而现在的“五仁月饼”――你说它没仁吧,它象征性的有点;你说它有仁吧,还真吃不出“五仁”来。我就奇怪了:要说这“五仁”并不难找,也不算很贵,可以说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生产厂家宁可把钱花在华而不实的包装上,也不肯在月饼的内在质量上下点工夫;推出这些似“仁”而“不仁”的月饼,而且年年如此;难道他们下定了决心,就想这么永远地“不仁”下去?
\
(128)。白龙马,贺中秋。
一二八。白龙马,贺中秋。
昨天,邻居老朱九十一岁的母亲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院子,问老伴道:
“我给你们做了匹白马,你们要吗?”
原来就听说老太太手巧得很,会做许多的布艺;我们没看见过,当然更不好意思要;这回老太太要送我们一件,岂不是意外之喜!
我们忙回答:
“要,要,这太谢谢您啦!”
老太太说:
“我得先问你们一声,做得不好,怕你们嫌寒碜。”
又说:
“没别的,给你们留个念想。”
现在,这匹马已被“请”到我的书橱里。老太太说这是唐僧骑的白龙马;交接仪式也不含糊,老太太让我们亲手给马系的缰绳,然后这匹马就正式归我们“领养”了。
这匹用碎布头和棉花制作的白龙马,不但做工精巧,而且很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绣花的马鞍,粗大的马镫,马脖子上的铃铛,马头上的穗子,等等,做得都很到位。马的形象稚拙而生动;卷曲的鬃毛,吐出的舌头又显得有些孩子似的顽皮。
真让人难以相信,这样精巧的布艺制品是出自一位行动不便,一只眼睛几乎失明的九十一岁老人之手!
听说,老人常把自己制作的布艺送人,也常是那句话:
“没别的,给你们留个念想。”
这是老人家淳朴的生活理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其中的道理。
今天是中秋日,谨将这位老寿星制作的“白龙马”作为节日礼物奉献给大家。
愿天上月长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美好的念想。
(看相关图片请到 \
(129)。又见白鹭
一二九。又见白鹭
前些日子,我家附近的小河边曾有白鹭光顾,我拍了些照片,在博客里。现在小河干涸,它们不再来了。可喜的是,离我家十几里有一片湿地,属自然保护区,听说那里栖息着许多种侯鸟。长假中我和女儿女婿去了一趟,又见到了美丽的白鹭,还有大雁,野鸭子,好像还有仙鹤(离得远,不好断定)。于是又用我的长焦镜头狂扫了一番,现传上来一些照片供朋友们欣赏。
记得有位著名的摄影家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还不够近。”这位摄影家拍过不少战地的照片,他努力使自己离被拍摄者近些,再近些。这句话对于拍摄野生鸟类无疑也是正确的,但鸟儿却不大配合,总想离人越远越好。这似乎也不能怪它们,它们对人怀有惧怕之心,大概是人类过去对它们伤害得太深了。
总之,最大的遗憾是离得还不够近,所以拍摄的还不够好。但值得高兴的是,与过去拍的那些白鹭的照片相比,这回毕竟又离得近了一些。说明在这里,在保护区,鸟儿对人类的信任度已经提高了,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呢?
(看图片请到〖ur1〗〖/ \
(130)。峥嵘剑门关
一三o.峥嵘剑门关
我们一行1o月28日驾车离开平遥后,先后途经潼关(兵马俑),西安(古城,大雁塔),剑门古镇,新都,今天上午(11月3日)去的都江堰,下午赶到成都,在成都市区住宿,至此,我们已行程2135公里。
像“兵马俑”那样的景点,就是没有去过的人也一定很熟悉,我就不给大家图片了。我给朋友们介绍一个非自驾车很难去到的景点――四川广元市的剑门古镇。
从高路的“剑门县”出口下来,走2o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就到了剑门古镇。这里的山崖陡立如城墙,断崖天成如门,关口狭窄而险峻;李白“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也才有了“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杜甫也有诗描述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如今,关口边上就是公路,“一夫开车”,就可以闯关了。
剑门关虽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由于地处偏远,游客并不多,景点的管理和住宿条件也比较差。听说剑门关的关楼去年二月曾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看到的关楼是修复过的,更令人感到有几分遗憾。
还有,剑门的‘豆腐宴‘很有名,我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品尝美食的机会;各种豆腐菜肴的滋味嘛,非常的不错,只是难以言传,各位就请多包涵啦!
看图片请到 \
(131).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1)
一三一。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1)归来篇
昨天(11月11日)中午十一时二十分,我们一行四人终于由北京驱车到达北海。至此,我们驾车八千里(约39oo公里),行程十六天。途经六省一市:河北(石家庄)、山西(平遥)、陕西(潼关,西安)、四川(剑门县,新都,成都,乐山)、重庆(直辖市)、贵州(贵阳)、广西(都安,北海)。
我们是三个人轮换开车,一般每天驾车四五个小时,也有三天是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五点,连续驾车在九个小时以上。途中不但游览了诸多的风景名胜,还领略了西汉高和成渝高穿山越岭的快畅,欣赏了川南桂北沿路的秀美风景。当然,四川和贵州的一些崎岖不平的道路也给了我们难忘的印象:渝黔高过遵义段后因修路而绕行国道,而那里所谓的“国道”简直是驾车人的噩梦。我们的车子在坑坑洼洼的石块路面上爬行,有时为了减少负荷并防止轮胎爆裂,要有人下车,引导车子在大大小小的陷坑间谨慎穿越,这样的路面15o公里就要走七个小时左右。所幸我们的小“赛欧”底盘高,动力足,没有把我们抛在半路。否则,真要像李白“蜀道难”中说的,“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自驾游对于我们六旬年纪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一天下来,我躺在旅馆的床上,迷迷糊糊中还觉得身子在摇摇晃晃,好像仍在车中一样。好在我们对路程的艰苦有思想准备,四人团结齐心,身体也很争气;十六天,八千里;平安地走过来了,我们都为有这样的人生体验而感到自豪。
当我们的车子驶入北海,看着北海大道两边齐刷刷地张着一个个船帆的灯杆,还有葱茏的树,明艳的花,就像游子回到了久别的故土一样,心里感到非常的激动。
北海,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又回来了!
回来重温北海美丽的海洋风光,郁郁的南国风情。
我们热爱这个地方,就是居住在北京的那一段时间,北海的每一步展,也牵动着我们的心。去年,我在“北海365”网站表了“北海印象系列”的文章,得到北海朋友的关注和鼓励。今年,我将一方面介绍这次自驾游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将谈谈我这个老候鸟的北海新印象,请朋友们继续关注。
有道是:
行车八千里,
重叙北海情。
翌翌老候鸟,
拳拳乡土心。
\
(132).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2)
一三二。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2)――行路篇
有朋友问我,自驾车长途旅行累吗?
要说是成天坐在车里,主要感觉是腰酸腿麻,没有通常说的那种体力消耗,谈不上累。可到了北海,进了家门,精神松弛下来后;没感觉到累,却觉得特别的困。我是中午小眠,晚上大睡,一天十几个小时,闷头昏脑地睡了将近一个星期,才解了十几天路上的疲乏;也才晓得,对自家的身体也不能含糊,连你欠的觉,也得完完全全补回来。
说来有趣,当我们行车到北海市区,走到北海大道与广东路交叉口时恰遇红灯,车停下后我低头看小里程表,正好是第三个888公里(即3888公里)!我们几个人相视而笑,把这个数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是标题所说“行车八千里(7776)”的依据。
对这将近四千公里的路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要看地图,但不要完全相信地图。
我们走之前曾分析过路线,地图上“北京―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南宁―北海”全程是“高公路”,像西汉高(西安至汉中)还是今年十月新通车的。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西安至成都段在过了汉中之后路就不好走,尤其是绵阳至德阳的一大段“1o8国道”,路况比北京的“河套”还差,而渝黔高过了遵义进入贵州后也是如此。贵阳到北海将近1ooo公里的公路在地图上也全是高,其实只有贵阳到都匀,都安到南宁才是高,其它约一半是一二级公路。这些路段因为是山路,又是双向单车道无隔离带,交通事故频,休息站的宣传图片说曾有广州一家六口因车与货车相撞,全部死亡。为减压事故,现在全程限4o公里/小时,为此每隔一二百米就设有减带,让你想跑也跑不起来。
这才有了我们三天里每天行车九小时以上的记录。其实九小时也没走多远,其中六七个小时车子是以每小时不到二十公里的度在爬行。
当我们驾车在四川贵州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时,我就想,走这样的路对于习惯大城市道路的我们,确实是个难忘的痛苦经历;但对于当地攀山越岭的村民,这应当就是坦途了吧?我们或许不应当抱怨什么――这里本没有路,现在能“走”汽车了,难道还不是好路吗?
路旁的柚子树上果实累累,我们在沿途的一个农村集市上买了两个大柚子,才花了三块钱;我忽然悟出一个“道路经济学”的真理:如果没有路,这里的柚子可能烂掉也卖不出去;而如果路再好一些,柚子肯定不会这么便宜。
我们行车的另一个深切感受是――要看路标,但不要完全相信路标。
在北京行车我就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地方的路标在“风格”上如同某些国产电器的说明书――熟人不用看,生人看不懂。而到了外地,这种感受就更深了。
比如从贵阳出来上“贵新高”,看到路边有一直行的路标,我们按箭头指的方向一直开,走着走着觉得不大对劲了,赶忙停下车打听,才知道走过了,应当在前面的路口转弯。我们可是一直紧盯着沿途的路标,连广告牌都没有放过,可它偏偏就是不在转弯处给提示一下!
所以我们的经验是多问,一个行车方向也要问几个人来相互验证;不是不相信,而是相互补充,尤其是所问的人说话有口音,我们听得似懂非懂的时候。
令我们最心旷神怡的时候,是在川黔的高路上尽情驰骋――越秦岭巴山,过云贵高原;那里的道路几乎全部是由隧道与桥梁衔接而成,工程的难度无法想象。放眼望去,道路两旁是雾树云山,高桥下面是望不到底的深谷,车子在空中和隧道中穿行,像进入了科幻世界。等到了广西地面,山色更加秀美,车如在盆景中行,在国画中游;那感觉,真是妙极了!
我们认为,不管怎么说;这八千里路,走得值。
\
(133).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3)
一三三。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三)――晋秦篇
有人说:“廿年历史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这次驱车由北京到北海,没有直接南下,而是先一路向西,就是想领略一下中国西部那浓厚的历史风情。
当然,要把山西(晋)和陕西(三秦)的景点都看遍了,恐怕走半年也到不了北海。我们走马观花地住太原、逛平遥、观兵马俑、过华清池、巡西安古城、登大雁塔,这样也花了我们五天的工夫,约占总日程的三分之一。
我们是1o月29日到的潼关,当天就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虽然在这以前,我看过不知多少遍有关兵马俑的影像资料;一旦真正面对这庞大的兵俑阵列,心里还是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这一个个披坚执锐的战士,面貌各异,神情自然而安详;似动非动,似言欲语,好像是被时间的魔法定住了一样。我突奇想:如果我大喝一声,会不会把他们唤醒;而如果他们真的被唤醒了,会把我们视为朋友还是敌人呢?
用如此浩大的兵俑阵列保卫陵寝,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一个伟大创意。用陶俑陪葬并非由秦而始,主张薄葬的孔子就曾因不满陶俑陪葬对人力物力的耗费,下狠语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以陶俑陪葬与用活人生殉相比,毕竟是个进步,说明人的生命受到了重视。否则,以秦始皇的好大喜功,不知要杀多少人来殉葬;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恐怕也不是一排排的陶俑,而是堆积如山的骸骨了。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始皇兵马俑,体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兵马俑虽没有生命,但它代表的是生命;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
离开兵马俑陈列馆,我们又去了离此不远的“华清池”,那是杨贵妃泡温泉的地方,我们也想去。结果到了景区门口被警察拦住,说是今天有“活动”,不许入内;于是我们找了附近的一家部队招待所住下。晚上出来吃饭时,现周围已是戒备森严,去“华清池”的路口有许多警察把守,车与行人均不得通过。我们才知道,这个“活动”非同小可。
听说在某黄金周,曾有某“公仆”出游泰山,也是如此的架势,山路封闭,游人进退不得。
古人认为“松下喝道”是与“焚琴煮鹤”、“清泉濯足”、“花上晒?”一样,是最为杀风景的事;而今“景区设警”可与“松下喝道”并列。
虽然去“华清池”的兴致没有了,我们还是有幸在这里泡了一回温泉;因为那个部队招待所的每间客房里都能洗温泉浴,与“华清池”里的一样;让我们着实体验了一回“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意境。各位别笑,我们也是“凝脂”般的肌肤,只是质量上要更筋道一些而已。
第二天上午,我们便驾车赶到西安。
到西安的人不能不吃羊肉泡馍,也不能不去看古城墙。
当我们在城墙之上漫步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十几岁时,在北京的城墙上玩耍的情景;那城墙比这还要高,上面比这还要宽,还不要门票,随便的玩。――可是后来,它没有了。
真可惜,真是可惜。
(看相关图片请到 \
(134).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4)
一三四。行车八千里,重叙北海情(4)――巴蜀篇
我们11月1日离开西安,新通车的西汉高(西安―汉中)是非常好走的,但汉中到广元这一段陕川两省交界的路就变成了“驴友(旅友)”们说的“假高”,即单车道无隔离带的公路,有的路段根本就是石子路,而且被货车轧得坑洼不平,极其难走;即便是这样的路,过路费仍然照收不误。
我们是当天下午到的剑门,第二天赴新都,第三天游都江堰,然后进住成都市,第五天去乐山参佛,再由乐山驱车直达重庆。
剑门关之险峻,乐山大佛之庄严,重庆山城之繁华,我就不多说了;我特别要说的是成都――那真是我沿途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城市。
进入成都市那天也很有意思,我们打算在市中心找个地方住下,这样出门坐公交或打车能方便些。可是车子一进城,三转两转几下子就彻底糊涂,于是不得不把车停在路边,拿出成都市区的地图铺在车前盖上,我们四个人围上去指指划划地研究起来;大概是几位“老帅”研究“战略部署”的架势吸引了路人,一对中年夫妇走过来关切地问:“你们打算去哪儿啊?”看了地图仍不得要领的我们所答非所问:“您说我们现在是在哪儿啊?”这两位成都人还真热情,指出我们的方位并告诉了一条进城的最佳路线,我们按照指引,在离“杜甫草堂”不远处找家旅馆住下了。
我们在成都市住了两天。成都真是四季如春的花城,不仅街道绿化得好,许多房顶上都有“空中花园”;所以虽是隆冬季节,不论抬头低头,所见之处都是枝绿花红,非常的养眼。
成都有一个很有人气的新旅游点叫“锦里”,就在著名的“武侯祠”边上,是一个颇具地方风情的餐饮购物一条街;那里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特色小吃,你每样吃一点,吃撑了也吃不过来。
在成都打车很便宜,起价七块。我们三次打车,有两次都是起价到的目的地,没遇到拉外地人绕远多收费的现象。这一点就很让人感动:在北京,时有出租车拉外地人兜圈子的投诉;去年回到北海,有位开出租的江西老表以为我们是第一次来;一不留神,硬是让他拉着从汽车站绕到火车站,再绕回四川南路的家,问他为什么这么走,他还狡辩道:“你们也没说要怎样走啊?”
在成都的市中心建有“天府广场”,里面有规模很大的连喷头都能舞动的音乐喷泉;不但能喷水,还能喷云吐雾;我们中午到的广场,恰逢喷泉表演其时,欣赏了一番在北京也难得一见的喷泉胜景。
走出广场时现,在广场边上,就是“成都市人民政府”,那是一座非常陈旧而简朴的小楼,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惊讶:现在连贫困区的一些政府“衙门”也很豪华气派,作为四川省省会的政府机关竟然“例外”,让人对这里的“公仆”另眼相看了。
在回旅馆的路上,我们与出租车司机聊了起来;说到广场边上那座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办公楼时,那司机笑道:“那旧的早就没人用啦!新办公大楼已经盖好了,都要搬过去的嘛!”
我们苦笑,原来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看有关图片请到〖ur1〗〖/ \
(135)。再发“哀歌―为矿难同胞而作”
一三五。再“哀歌――为矿难同胞而作”
据新华网山西洪洞12月7日电:“来自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新窑煤矿爆炸事故抢险救援指挥中心的消息说,截至7日1o时3o分,事故现场又现26名遇难矿工遗体,在事故中遇难矿工已增至1o5人。”
我已然麻木的心又一次被刺痛!
2oo6年的11月14日,我写了一诗,纪念山西省灵石县王禹乡南山煤矿矿难中死亡的同胞,事故中有25人遇难,9人下落不明。在不到十天内,已生四起这样一次死亡1o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总共有1o4人遇难和失踪。
一年多过去了,事故不断,矿难不已;而且事故越来越大,遇难的人越来越多。让人感到非常非常的困惑:这是怎样的山西,怎样的煤矿,怎样的矿主,怎样的矿工,才能创造出这样血腥的奇迹!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Frnzkfk1883--1924)说过一段令人痛心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正在下陷的谎言和幻想的泥淖里,那里诞生了许多残酷的怪物,它们对着记者的镜头友好地微笑,同时却像践踏令人讨厌的昆虫那样,从千百万人身上践踏过去。”
有谁,有什么办法,能制止这个“从千百万人身上践踏过去”的残忍怪物呢?我不知道。
悲痛之余,我已无话可说。谨把去年写的诗歌再一遍,作为对遇难同胞的薄奠:
那些在地心,
采集地火的人,
带给世界活力和能量的人,
已经悲惨地死去。
他们死于贪婪,
死于无耻,
死于虚伪,
死于冷漠。
在这个世界,
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任死神在他们之间游荡。
而宽宏的地母,
在她黑暗而温暖的怀抱中,
收留了他们。
没有哀悼,
虽然有亲人的痛哭,
没有记念,
虽然有白纸黑字,
还有红口白牙在宣读。
我知道了,
冬天的每一度室温,
有他们的体温。
夏日的每一波凉风,
有他们的悲叹。
我能说什么?
说“谁让你在此地出生”?
我能说什么?
说“你没有逃避死亡的素质”?
我不会号啕痛哭,
如你的亲人;
我的心已麻木,
如千千万万颗心。
但是啊,
即便是麻木的心,
也感到了刺痛,
麻痹的神经,
也在抽搐。
我哭喊着,
不能了!
也许在他们当中,
会有我们转世的亲朋,
或许在来世,
我们也在他们之中。
罪孽,
不应以这种方式偿还,
因果,
不应以这种方式报应。
无辜者抵偿有辜,
无罪者代罚原罪,
莫非上帝的电脑也染上了病毒,
天堂的入口也在倒卖门票?
我哭喊着,
不能了!(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