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部分阅读
动不得?”
呜呼!中华民族文明了五千年,现在竟然不知道如何跟“国际接轨”了;这华尔街的铜牛,是该骑还是不该骑呢?
我觉得,大巴车上这两位“不明国籍”的洋妞给我们上了一课: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自省,最终被嘲笑的只能是自己。
在行路之中读无字之书,亦难亦易,唯在有心尔。
\
(146)。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纪范公
一四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纪范公于岳阳
我们一行是三月十日到京的。这次从北海出,驾车三千余公里,途经柳州,桂林,长沙,岳阳,武汉,少林寺,开封等地,然后北行走1o6国道,再由“京开高”进京。
一直对自驾游很向往,亲身实践起来,可谓甘苦尽知。就拿行路来说,“京开高”河北段尚未开通,仍是国道;而河北人在道路上的勇敢表现令我们心惊肉跳;就连十几岁的女学生也敢骑车在内线从容不迫地逆行,更不要说横冲直撞的摩托车和过马路目不旁视的赶羊老乡了。路上险象频生,司机和副驾都高度紧张。虽说这里的道路平坦,与坑坑凹凹的四川和贵州的国道没法比,但那里的人少车少,只要仔细绕路上的坑就行了;而在这里,要对付的可是置生死于度外的人。
回京后身心疲惫,有点犯困,也有点犯懒,所以迟迟未能动笔;整理照片时看到岳阳楼的图片,才又有点振奋,所以就先从岳阳这个地方说起吧,因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嘛!
岳阳古称巴陵,自唐始改称岳阳,是湖南的名城。北宋范仲淹的不朽之作《岳阳楼记》使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名扬天下,使之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范仲淹(989―1o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由于直言犯上,在官场上屡遭贬斥。有人说他是乌鸦嘴,范公作《灵乌赋》答曰:“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副宰相,提出了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对抑制**,改善民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派出督察员到各地,凡贪赃枉法渎职的官员一经核实均“严肃处理”;有人不忍,对范公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公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可见其“反腐倡廉”的决心。
在中国,改革者鲜有好下场;没多久,范公在官僚利益集团的围攻下被免职,新政流产。1o46年,谪守巴陵的好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于是饱经政治沧桑的范公抚景生情,写就了这千古名篇。虽然有人对范仲淹是否到过岳阳楼留有争论,但我认为,范公是看了实景还是看了《洞庭秋晚图》写的此文并不重要,此文此人足以流芳百世了。
我们是3月5日登的岳阳楼,那天阴,洞庭湖面有薄薄的雾气,能见度不好;这大概就是范公写的“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景色了。想起《岳阳楼记》里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感慨万分;在今天,还有多少怀此抱负的官员或“公仆”呢?
前些日子看新闻报道,广州卫生局副局长说:“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无独有偶,吉林省副省长说:“我们从来没有过上学难,也没有过上学贵,我国也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应该是说‘上好学难、上好学贵’。”
在老百姓为日益攀高的医疗费教育费愁的时候,能用公款“走遍全世界”的局长省长大人真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了”,过些日子,会不会还有哪位“公仆”站出来说买房不难,物价不贵呢?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领导同志在什么样的豪华办公室里办公,坐的汽车有多少个缸,这些都并不证明他的水平,也不是和他的能力画等号的。”这句话赢得媒体的一片赞扬之声。这话当然说得对,令我不解的是――“公仆”们认识这个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就那么难吗?难道他们上中学时没学过范公的《岳阳楼记》,或是,公费旅游时没有登过岳阳楼?但而今,具有这样“卓识”的官员已是凤毛麟角,怎不让人有“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诗句)之叹!
我站在岳阳楼上眺望雨雪灾后的洞庭,阴霾重重,满目萧然。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希文先生,神兮归来!
(看相关图片请到
(147)。烧炕,种树,赶集。
一四七。烧炕,种树,赶集。
春天到了,在城里住不惯了,我们老两口回村啦。
天还有点冷,好在小屋里搭了个“节能炕”。早上烧一把火,热和一整天,中午在炕上腾腾腰,很舒服。晚上睡炕有点不习惯,点个电暖气,还行。
烧炕的能源问题也好解决,有去年留的棒秸,棒核;再有就是村头林子里拣树枝子。热心的邻居还给我们抱来几捆干树枝,够我们烧一阵子的了。
为什么急着回村?是打算在院子里种几棵树,眼下正是植树的季节嘛。我在门前的花圃里种了棵紫玉兰,院东头种了棵柿子树,院西头种了三棵香椿和一棵枣树。咋种三棵香椿?没办法呀――我在集上买了棵香椿树苗,邻居听说我要种香椿,又送来两棵;我干脆把三棵香椿紧挨着种在一起,让它们来个生存竞争――看谁长得好;要是都长得好呢,那就是“三春(椿)图”了。古人将春三月分为孟春、仲春和季春,即“三春”。红楼梦里也有“三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也有说是元春,迎春和探春的),这三棵香椿苗也恰好有大中小之分,何妨就叫孟椿、仲椿和季椿?
其实人生也有“三春”――青年时期朝气蓬勃为第一春,中年时期成熟干练为第二春;退休后“老青年”自由自在,乐享天年,应为第三春,不是吗?
农村生活的另一乐趣就是赶集。我家附近有四镇一村,都有集,轮流开市,天天赶集都行。农村的集市非常热闹,从粮油蔬菜果品家禽肉蛋,到服装百货日杂花卉宠物,无所不有。每个摊主都热情好客,言语中有商人的精明,也有农民的朴实。我们问一个卖粉丝的大嫂价钱,她回答:“五块钱一斤。”旁边一人小声道:“那边有三块五的。”那大嫂断然地说:“说出大天儿,那三块五的绝不会是白薯粉!我这儿也有三块五的,不信您买了回去比比。我多少年了做这个,哪能蒙人!”说得义正词严的。有的小贩不等你砍价就主动地说:“我给您约(称)高点儿!”称完了还给你添一把。他的秤准不准咱不知道,但那实诚劲儿却让人不好意思再计较了。
“你拿了我一棵树,今天我就不给你钱!”
忽然,听得那边一个汉子在大声地与人争执,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个卖树苗的汉子与一个身穿工商制服的男子在说话。
“你拿了我一棵树,今天我就不给你钱!”
那汉子固执地重复着,他底气足,嗓门大,引起许多人注意;拿了别人东西的那位“制服男子”似乎理亏,小声地说着什么,听不清楚。
您看,小集市上也有滥用公权的问题,也有“反腐斗士”。
这集市上的人间百态,有意思吧?您要是想赶集,就到农村来吧!集上的蔬菜新鲜,便宜,别的东西也实惠。北京近郊的集市离城里并不远,您不开车,坐9字头公交也行,就当春游一回了。
(148)。流氓软件与流氓新闻
一四八。流氓软件与流氓新闻
这些日子电脑老是被一些流氓软件所困扰――莫名其妙地自动安装,开机就运行,想删也删不了,真是不胜其烦。我虽然有对付流氓软件的“卡卡上网安全助手”,这个助手有时也不大灵,真应了“好的无能,坏的万能”的那句话了。
平心而论,一些流氓软件也并不是全无用处。但它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情愿不情愿,赖进电脑就不出来,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好像面前有一个流氓,平白无故地对你叫道:“你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你的,拿去!”让人顿生出一股不平之气:你凭什么这么霸道?我就不用你的软件,不删了它我决不罢休!
好像是受流氓软件的影响,有些新闻也流氓化起来;一个事件,给你强行分割,告诉你一部分,隐藏一部分,弄得鸡零狗碎的,然后流氓式的硬塞给你:“拿去,这就是你应当知道的!”
仅举一例,请看标题为《外媒评出全球最稳定繁荣国家美国仅列第22位》的新闻(全文):
中国新闻网3月25日电,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简氏信息集团对联合国承认的235个国家和独立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分析报告于25日对外布。根据简氏信息集团的评估,目前全球最稳定和繁荣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前1o位的分别是梵蒂冈(99分)、瑞典(99分)、卢森堡(99分)、摩纳哥(98分)、直布罗陀(98分)、圣马力诺(98分)、列士敦支登(97分)、英国(97分)、荷兰(97分)和爱尔兰(97分)。美国(93分)仅排在第22位,此前以财富和稳定著称的瑞士因为社会成就不足而排在第17位。
按照简氏信息集团的评估,国家和地区稳定和繁荣程度排在最后1o位的分别是加沙和西岸地区、索马里、苏丹、阿富汗、科特迪瓦、海地、津巴布韦、乍得、刚果和中非。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伊拉克并不在最不稳定最不繁荣的国家之列。
《简氏国家风险》的执行编辑克里斯蒂安勒米尔在接受采访时称:“英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国家。在英国有恐怖组织,但是这里有有效的安全力量可以处理恐怖问题。我们在评估时把〃7月7日爆炸〃已考虑在内,但是英国的排名仍然很靠前。”
勒米尔称,美国排名并不靠前主要是受美国公众中小武器的扩散和墨西哥境内有大量毒品流入等因素影响。伊拉克虽然有“极高级别的暴力事件”,但是它有“相对稳定的政府”,阿富汗虽然有过4万外国驻军,但是政府在这个国家的很多地区缺乏控制力。(见3月25日搜狐新闻)
大家看了:“外媒评出全球最稳定繁荣国家”,前十名有了,美国排名有了,最后十名也有了,“感到意外”的伊拉克也提了一句;唯独,偏偏,就是不提中国的排名,难道中国不在“联合国承认的235个国家和独立地区”之列?当然不是,是人家根本不想告诉你。为什么?是因为“外媒”排得不公正,不权威?不公正不权威你可以说呀,读者也可以评判呀,你藏着掖着干什么呢?其实“外媒”给中国的排名,人们未必认可;但把这样的“流氓新闻”硬塞给广大读者,却是对读者极大的不尊重,甚至可以说,是对读者的嘲弄和侮辱。
中国的报业先驱史量才先生(188o―1934)有一句话:“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
新闻贵在真实客观,记者贵在“慈廉忠实”(史量才语)。那么“人有人格,报有报格”,网络也似应有“网格”;把读者当作愚氓的网络流氓式新闻,应当休矣!
(149)。清明杂谈
一四九。清明杂谈
一.
今日是清明节,很容易让人想到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看似平淡的四句,把清明时节的天气,心情,人情,风情包括在其中,朗朗上口,牵动人心,的确是文学大家的上乘之作。后人在欣赏之余,对此?搞了一些文字上的游戏,有将它改为长短句的: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很有点意味。还有改成三言的: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还说得过去。
二.
清明扫墓,祭祀先人,是中国人的习俗。我在扫墓时看到有些合葬的墓碑上有“先父某某,慈母某某”或“严父某某,慈母某某”的题词。按中国的传统,碑文一般表明逝者身份,如官爵,名谥,以及立碑者的名分。父母过世,通常墓碑上称先父,先母;或经典一些,称先考,先妣;或再郑重一些,称显考,显妣。现代人当然不必拘泥古义,或称“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更显亲情。但墓碑上以“先父”对“慈母”,且不说古义,就现代文法上来说,似乎也不对等;因为“先父”是只称过世之人,而慈母却没有此限定;而且“慈母”在古时尚有别的含义。
古代有八母之说,所谓“八母”是: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见《仪礼.丧服》)
嫡母――妾(一夫多妻制的小妻)的子女称父的正妻为嫡母。
继母――父后娶之妻,为继母。
养母――收养之母,即继或领养子女,为养母。
慈母――妾的子女丧母,由别的妾抚养,为慈母。
嫁母――母因父死而再嫁,为嫁母。
出母――被父休弃之母,为出母。
庶母――父之妾,为庶母。
||乳|母――有哺||乳|之恩,为||乳|母。
当然,这“八母”之说含许多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印记,现在如此讲显然过时。且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诗句)中的“慈母”分明就是“慈祥的母亲”的意思。但眼下“包二奶”现象也许能让“八母”之说复归,这说不定还是那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贡献呢。\
(150)。吃饭与干活
一五o。吃饭与干活
这些日子一直不得闲,栽完树后种花,而且马上就要翻地种菜了。找人帮忙在院子里用铁管搭了个棚子,是打算给葡萄丝瓜爬架的,我得给它刷上防锈漆,还得拉一些铁丝在上面;再买一些竹竿,给西红柿黄瓜搭架子用。
每天要巡视一遍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今天的情况是:丁香花要开,爬山虎终于出叶子了,但新栽的那棵柿子树仍然没有出芽;还有,移栽的两棵石榴也是生死未卜,要“重点看护”。这些都是我的常务工作,也是我对小院成员必需做出的“人文关怀”。
年轻时在农村参加劳动,听老乡说:“吃不完的饭,干不完的活。”当时没怎么理会,现在想来真是那么回事。农村里活计多,只要想干,真是有干不完的活;可不像在城里住楼房,要不坐在家里面壁,要不在街道上挤来挤去;到公园里溜达溜达吧,公园里也是唱唱跳跳,熙熙攘攘,没个安静的地方。
村里就不同了。
空气好,安静不说,还人人有活干。
说是“吃不完的饭,干不完的活”,那么,是“干活为吃饭”还是“吃饭为干活”呢?这问题恐怕也是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难以解答。我认识村里的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天天在外面干活;或在自家地里忙,或给别人帮忙;砌墙、盖房、打药、浇地、挖沟、起粪等杂活无所不干。和他们聊天得知,他们都有在外工作的儿女,有的在县城还有房;在不为吃饭问题愁的今天,他们仍愿意这样天天劳作,按他们的话说:
“干活干惯了,呆不住!”
“住楼房?那还不把我憋闷死!”
要是过去有人对我讲这样的话,我肯定不理解,现在是能够理解一些了;他们是把干活与吃饭,劳动与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劳动不但是一种乐趣,跟“吃饭问题”也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吃了饭干活有劲,干完活吃饭也香。这可不是大白话,这是“知易行难”的大道理,或叫做“吃饭与干活关系定律”。\
(151)。晚春杂记
一五一。晚春杂记
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时不等人。这几天翻地,做畦,种菜,不到两分地的小菜园,也让我们老两口忙得汗流浃背。
地少,也要搞“多种经营”。我们把菜园分割成十几畦,种了豆角,荷兰豆,油麦菜,韭菜,小萝卜,黄瓜,茄子,西红柿,还有窝瓜和丝瓜;如能获丰收,将来或许能开个菜市场。茄子和西红柿是集上买来苗栽的,其它都是我们播的种子,估计再过五六天就能出苗了。
小院子里生机勃勃。花开,菜长,树芽。
二.
也有不幸:枸杞的小苗没有活,丁香花干死了两个枝杈,进行了截枝;移栽的石榴只保留了主干,其中一棵从根部芽了,另一棵一点动静也没有,看来够呛。
大自然给了春天,可生命有自己的法则;花草树木的生生死死,人并不能全部掌控,何况其它。
春天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公平的。
但不能的芽没有绿色,不能开的花没有春天。
三.
阴历三月,是春归去的时节,想起宋人王令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后两句为许多人所称道,时常被引用。说是布谷鸟(子规)“不相信春天(东风)唤不回来”,叫至“啼血”仍不止,象征着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其实,题目既然是《送春》,就没有要把春天呼唤回来的意思在里面。“不信”在这里应理解作“不知”,全诗可解释为:三月残春中花落花开,燕子在房檐下飞来飞去,布谷鸟仍啼血呼唤,日夜不息,岂不知春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王令,北宋诗人;五岁成孤儿,乃刻苦自强,学成后以当私塾先生为生计;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一生穷困潦倒,病死时仅二十八岁。王安石赞其“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以王令坎坷的身世背景理解此诗,似更能接近诗人的情感。
其实春去了,来年的春天也不会太远。\
(152)。无边落木萧萧下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五二。无边落木萧萧下,自在娇莺恰恰啼。
无边落木萧萧下,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毫不相干?
怎么不相干,都是老杜的诗句。
何为“自在”的娇莺?因为它啼得“恰恰”是时候。
什么时候?当然就是落叶“萧萧下”的时候。
被打乖的孩子也会撒娇,不过他懂得如何撒娇才能不挨打。
或诗曰:
无边落木萧萧下,
自在娇儿恰恰啼。
4月29日,柏杨先生去世。
马英九说,柏杨的去世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
其实,柏杨先生象征的那个时代早就死了。
柏杨先生曾说: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先生早就病得说不出话了。
我们,自己,也是。
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
而“丑陋的中国人”更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
我们提倡真话,提倡真诚。
我们反对假话,反对虚伪。
但有假话,因有假话存在的环境;有虚伪,因有虚伪生存的土壤。
有一种假话是违心地屈从,无奈地附和。
鲁迅说过:
“压迫者指为被压迫者的不道德之一的这虚伪,对于同类,是恶,而对于压迫者,却是道德的。”
鲁迅也说过: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共在世界上生活。”
说真话还是假话,这还真是个问题。
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沉默。
沉默,是无言的真话。
胡适自嘲道:
岂不爱自由,
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
也就自由了。
这是他献给妻子的,却不像是献给妻子的,像是献给那个时代的。
天下雨了。
“下雨啦,冒泡啦,和尚戴着草帽啦!”
这是小时候唱的,不知算不算是儿歌。
记得在多雨的南方,幼年的我经常坐在房檐下,呆呆地望着雨点落在院子的积水里,打出一个个水泡。
小泡泡在水面上跳动,漂移,忽生忽灭。
什么也不想,就那么盯着看,觉得好玩极了。
如今,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里,我坐在房檐下,凝望着雨点在积水中打出一个个水泡。
小泡泡在水面上跳动,漂移,忽生忽灭。
我呆呆地望着,又找回了童年的感觉。\
(153)。我的“架子工程”
一五三。我的〃架子工程〃
这几天接着忙我的〃架子工程〃.除了葡萄窝瓜的大的棚架,还要搭豆角,西红柿,黄瓜的小棚架;材料主要是竹竿,还有就地取材的干树枝;现在活计基本完工,在设计上既有借鉴也有大胆创新,几张照片给大家评价,我的〃架子工程〃是很不错,非常不错,还是相当不错呢?
菜园里的各位成员现在生长良好,西红柿苗已然蹒跚地靠着竹架站立,鲜红的小萝卜已经探出地面,而园边的金银藤,早已开始它顽强的攀爬之旅了.
今日是母亲节,我们祝福人之母,也别忘了地球上所有生灵之母,别忘了大地之母;没有比亲自耕作更能感受到大地母亲的慈爱和奉献了.大地母亲对她怀抱中的万物养而不娇,亲而不私,爱而不纵,堪称母亲的典范.
具有大地一样广阔胸怀的母亲们啊,我顶礼赞颂你们!
(看相关图片请到
(154)。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154).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悼地震中死难同胞
昨日下午的地震,北京城里有震感,我在乡下,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等看了新闻才知道,又一次堪比唐山大地震的可怕灾害生了!
今天报道已有逾万人遇难,许多学校(!)倒塌,学生,教师,被埋在废墟之中。景象惨不忍睹,令人悲痛!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何以能赎,如何能赎啊!
令人困惑的是,这样震撼半个亚洲的大地震,居然是“突如其来”的,事先没有一点征兆?
或是有征兆,那么无作为的相关职能部门无可辞其咎,无可脱其罪啊!
沉痛哀悼地震中死难的同胞们,
愿救灾工作顺利进展!\
(155)。写在哀悼日
一五五。写在哀悼日
“不断的生命泛舟在不断的死亡的流水上,
这小舟横渡危险的大海,
要到什么无名,无目的的海岸去呢?”
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这位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老人,能在天堂之上,安抚汶川大地震中死亡的花季中的孩子们吗?
死亡是人生命的归宿,这似乎是众生平等的一个说明。鲁迅笔下的无常,是中国传说中的死亡使者,“哪怕你皇亲国戚,哪怕你铜墙铁壁!”是多么的公正无私;但是,这次大地震令我怀疑了。
许多中小学的校舍倒了,倒在必然倒的宿命之中,花朵般鲜活的生命顷刻逝去,这难道公平吗?
但在震中地区,有一所希望小学没有倒。
我还是看到了希望。
生者哀哀,死者已矣。这莫大的悲痛,像毒蛇一样嘶咬着我的心。
呜呼!如时间能倒流,如校舍能重建,如生命能重生;孩子们哪,我会告诉你们:这是一次命运的错误,不该这样,不该这样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能成为最安全的建筑,成为地震时的避难所,如我们瞧不起的日本那样;也让世界为此更瞧得起我们。
昨天,我们的一个邻居,一位五十多岁的农妇从村委会回来,坦然地笑着对我们说:“我捐款了,捐了十块钱。”
我知道,他们老两口体弱多病,平时除了给别人打零工,还靠拣一些废品卖钱,是村子里比较贫困的一户。
十块钱,对许多人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不能用它来衡量爱心。
她做了她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所以她很坦然;没有遮掩,也没有夸耀。
我却没有她那样坦然的心态,在媒体宣传的名人大款一捐万金面前,惭愧于捐的少,却又拿不出那么多,很有点很不好意思。
我真应当好好向这位农妇学习。
我们的媒体也是。\
(156)。“六一”节随感
一五六。“六一”节随感
“六一”节快到了,天堂之上,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有儿童节吗?
告诉孩子们:已有官员说了,你们的校舍是合乎标准的。
那么,不倒的“希望小学”呢?
当然更合乎标准。
某电视台请了一位“嘉宾”参与抗震救灾的专题节目,主持人问道:“这次地震中有不少学校倒塌,有人说这里面有豆腐渣工程,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把“嘉宾”吓坏了,他顾左右而言它,连“有可能”,“有待调查”的模糊话都不敢讲,把话题岔了过去。
连“嘉宾”都是豆腐渣。
民国时期,官做到“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军阀刘文辉对教育很重视,说县政府衙门的房子要是比学校的好,县长就地枪毙。所以校舍坚固到战争时期可以当防御工事。
地震灾区的一位教师对某媒体的记者说:“我对学生们讲了,好好念书,长大了离开这个地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只要心里有汶川就行了;我觉得他们能听懂我的意思。”
我也听懂了他的意思,但无言。
有人说:“多难兴邦”,“灾难造就伟大”,“大不了从头再来”,……
应当把说这话的人塞到废墟底下几十个小时,然后把他挖出来,让他站在埋葬亲人的瓦砾面前,看他还能不能这样讲话。
就跟某些人一回忆那个特殊的十年就说什么“**燃烧的年代”一样,你当然可以“**燃烧”,但别漠视那十年里饱受苦难的人的情感。
中国人的苦难已经不少了,“邦”苦,百姓苦;“邦”没有这样的“兴”法,老百姓更不愿意如此。
这是辩证法呀,你懂不懂啊?
我不懂,这与其说是辩证法,不如说是阿Q精神。
“多难兴邦”,也能丧邦,这才是辩证法。
李鸿章在遗折里说“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大清朝的结局是丧邦还是兴邦,毋须我说。
记得一位犹太的先哲说过,智者(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盐。
在俺们这旮嗒,智者是社会的糖,傻瓜才是社会的盐。
而且智者“贼多”。
据网络媒体的报道,有只名字叫“信念”的残疾小狗在失去前肢后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
它似乎在嘲笑失去“信念”的人。
显然,“信念”比“**”更接近人性。
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是在菜园里锄草。
我有时想,这“杂草”是人给定义的,其实也很无辜。
就整个自然环境而言,是人侵占了杂草的空间,还是杂草侵占了人的空间?这显然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当然,我在这样思考的时候并没有停止锄草。
此时此刻,我就很像是个政治家;虽然为“草民”说话,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不能让步的。
人需要感恩,但人民不需要感恩。
只会感恩的是叫花子和奴才。
唯有不知道感恩的人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愿我们的希望不会再被掩埋。
天上和地上的孩子们,儿童节快乐!
(157)。良心逃跑的“二人转”
一五七。良心逃跑的“二人转”
何为“良心逃跑的二人转”?这是一个曲艺节目的名字吗?
呵呵,不是,这是我这篇文章的名字。
那么,既是“二人转”,那“二人”是谁呢?
呵呵,这两位主角的名气不小,我且隐其名,留其姓;只称范先生和余先生,大家就都知道是何人了。
为什么如此?因为我这里是就事论事,注重的是事,而他们是有名而又不在乎名,这不是两相宜吗?
先说说其中的范先生。
范先生是教师,四川大地震生之时,正在给学生上课的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范先生变成了“范先跑”。事后,他表白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
范先生的坦率令人吃惊;把这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话毫无羞耻感地讲出来,恐怕只能是自我感觉极度膨胀的“北大才子”,而不大会是崇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毕业生。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不可理解: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做出规定,高考的监考老师在余震生时,要保证将全部学生疏散完毕后才能离开考场,被称之为“禁跑令”;又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强人所难”,更有人说是“漠视教师的生命”。
职业道德又可称之为职业良心,是一种自律;把它作为一种规定,由自律变为他律,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你可以规定教师不先跑,规定医生不拿红包,规定干部不受贿,但逃跑的良心用一纸规定是束缚不住的。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有许多像绵竹县谭千秋那样的优秀教师,在没有“禁跑令”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勇敢行为,为教师的职业良心做出了完美的诠释。我不认为他们是非凡的英雄,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会像他们那样做的。
对应有的美德的过分的赞誉,其实是对美德的亵渎。
再说另一位,余先生。
余先生的良心逃跑不亚于范先生。
余先生是学者,是作家,是有知识的人,这样的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呢?
知识分子应当是社会的良心,当如屈原,如杜甫,如顾宪成;激浊扬清,为百姓说真话;而不是像鲁迅讽刺的那样,是“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的头羊,让大众“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他们的前程。”
余先生在媒体上看到灾区一些家长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请愿,要求通过法律诉讼来惩处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学校领导和承包商。于是他“含泪”向这些请愿灾民劝告说,这样一来,“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借口的媒体又开始进行**宣传了”,而且借一位“佛学大师”的话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所以“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再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
余先生言之谆谆:“你们一定是识大体、明大理的人,先让大家把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怎么样?”
总之,在余先生看来,灾区一些家长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请愿,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你们的孩子都成了菩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余先生危言耸听地说,有“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要优先解决;好像一请愿,那边堰塞湖就会决口似的。
余先生罔顾事实,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但千不该万不该的是,偏偏有五所不倒的“希望小学”在,而在粉碎性倒塌的豆腐渣校舍旁,也有不倒的其它建筑物在;余先生睁着眼睛说瞎话,良心何在呢?
余先生缓一步说:“校舍建造的质量,当然必须追究,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承包商和其他责任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我现在想不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
其实人人听得出来,余先生前面说的话,就很有点包庇的意思;而“胆敢包庇”这些人的“机构”,也不是没有。
余先生应当知道,从地震生以来,遇难学生的家长从有关教育部门那里连一声道歉也没有听到,听到的却多是推诿卸责之词;地方官员所说的校舍倒塌的“五个原因”之中,就根本回避了“敏感”的“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回避就是包庇,拖延更是包庇,这不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吗?
花季男女学童惨遭不幸,凡身为父母者,无不感到痛心;而切身遭此大难的家庭,如天塌下来一般,其痛不欲生之情可悯;在未得公道的情况下,遇难学生家长请愿,呼吁公道,合情而合法,怎么就不对了呢?在地震之后,四川省政府尚能“腾(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
呜呼!中华民族文明了五千年,现在竟然不知道如何跟“国际接轨”了;这华尔街的铜牛,是该骑还是不该骑呢?
我觉得,大巴车上这两位“不明国籍”的洋妞给我们上了一课: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自省,最终被嘲笑的只能是自己。
在行路之中读无字之书,亦难亦易,唯在有心尔。
\
(146)。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纪范公
一四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纪范公于岳阳
我们一行是三月十日到京的。这次从北海出,驾车三千余公里,途经柳州,桂林,长沙,岳阳,武汉,少林寺,开封等地,然后北行走1o6国道,再由“京开高”进京。
一直对自驾游很向往,亲身实践起来,可谓甘苦尽知。就拿行路来说,“京开高”河北段尚未开通,仍是国道;而河北人在道路上的勇敢表现令我们心惊肉跳;就连十几岁的女学生也敢骑车在内线从容不迫地逆行,更不要说横冲直撞的摩托车和过马路目不旁视的赶羊老乡了。路上险象频生,司机和副驾都高度紧张。虽说这里的道路平坦,与坑坑凹凹的四川和贵州的国道没法比,但那里的人少车少,只要仔细绕路上的坑就行了;而在这里,要对付的可是置生死于度外的人。
回京后身心疲惫,有点犯困,也有点犯懒,所以迟迟未能动笔;整理照片时看到岳阳楼的图片,才又有点振奋,所以就先从岳阳这个地方说起吧,因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嘛!
岳阳古称巴陵,自唐始改称岳阳,是湖南的名城。北宋范仲淹的不朽之作《岳阳楼记》使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名扬天下,使之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范仲淹(989―1o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由于直言犯上,在官场上屡遭贬斥。有人说他是乌鸦嘴,范公作《灵乌赋》答曰:“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副宰相,提出了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对抑制**,改善民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派出督察员到各地,凡贪赃枉法渎职的官员一经核实均“严肃处理”;有人不忍,对范公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公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可见其“反腐倡廉”的决心。
在中国,改革者鲜有好下场;没多久,范公在官僚利益集团的围攻下被免职,新政流产。1o46年,谪守巴陵的好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于是饱经政治沧桑的范公抚景生情,写就了这千古名篇。虽然有人对范仲淹是否到过岳阳楼留有争论,但我认为,范公是看了实景还是看了《洞庭秋晚图》写的此文并不重要,此文此人足以流芳百世了。
我们是3月5日登的岳阳楼,那天阴,洞庭湖面有薄薄的雾气,能见度不好;这大概就是范公写的“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景色了。想起《岳阳楼记》里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感慨万分;在今天,还有多少怀此抱负的官员或“公仆”呢?
前些日子看新闻报道,广州卫生局副局长说:“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无独有偶,吉林省副省长说:“我们从来没有过上学难,也没有过上学贵,我国也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应该是说‘上好学难、上好学贵’。”
在老百姓为日益攀高的医疗费教育费愁的时候,能用公款“走遍全世界”的局长省长大人真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了”,过些日子,会不会还有哪位“公仆”站出来说买房不难,物价不贵呢?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领导同志在什么样的豪华办公室里办公,坐的汽车有多少个缸,这些都并不证明他的水平,也不是和他的能力画等号的。”这句话赢得媒体的一片赞扬之声。这话当然说得对,令我不解的是――“公仆”们认识这个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就那么难吗?难道他们上中学时没学过范公的《岳阳楼记》,或是,公费旅游时没有登过岳阳楼?但而今,具有这样“卓识”的官员已是凤毛麟角,怎不让人有“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诗句)之叹!
我站在岳阳楼上眺望雨雪灾后的洞庭,阴霾重重,满目萧然。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希文先生,神兮归来!
(看相关图片请到
(147)。烧炕,种树,赶集。
一四七。烧炕,种树,赶集。
春天到了,在城里住不惯了,我们老两口回村啦。
天还有点冷,好在小屋里搭了个“节能炕”。早上烧一把火,热和一整天,中午在炕上腾腾腰,很舒服。晚上睡炕有点不习惯,点个电暖气,还行。
烧炕的能源问题也好解决,有去年留的棒秸,棒核;再有就是村头林子里拣树枝子。热心的邻居还给我们抱来几捆干树枝,够我们烧一阵子的了。
为什么急着回村?是打算在院子里种几棵树,眼下正是植树的季节嘛。我在门前的花圃里种了棵紫玉兰,院东头种了棵柿子树,院西头种了三棵香椿和一棵枣树。咋种三棵香椿?没办法呀――我在集上买了棵香椿树苗,邻居听说我要种香椿,又送来两棵;我干脆把三棵香椿紧挨着种在一起,让它们来个生存竞争――看谁长得好;要是都长得好呢,那就是“三春(椿)图”了。古人将春三月分为孟春、仲春和季春,即“三春”。红楼梦里也有“三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也有说是元春,迎春和探春的),这三棵香椿苗也恰好有大中小之分,何妨就叫孟椿、仲椿和季椿?
其实人生也有“三春”――青年时期朝气蓬勃为第一春,中年时期成熟干练为第二春;退休后“老青年”自由自在,乐享天年,应为第三春,不是吗?
农村生活的另一乐趣就是赶集。我家附近有四镇一村,都有集,轮流开市,天天赶集都行。农村的集市非常热闹,从粮油蔬菜果品家禽肉蛋,到服装百货日杂花卉宠物,无所不有。每个摊主都热情好客,言语中有商人的精明,也有农民的朴实。我们问一个卖粉丝的大嫂价钱,她回答:“五块钱一斤。”旁边一人小声道:“那边有三块五的。”那大嫂断然地说:“说出大天儿,那三块五的绝不会是白薯粉!我这儿也有三块五的,不信您买了回去比比。我多少年了做这个,哪能蒙人!”说得义正词严的。有的小贩不等你砍价就主动地说:“我给您约(称)高点儿!”称完了还给你添一把。他的秤准不准咱不知道,但那实诚劲儿却让人不好意思再计较了。
“你拿了我一棵树,今天我就不给你钱!”
忽然,听得那边一个汉子在大声地与人争执,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个卖树苗的汉子与一个身穿工商制服的男子在说话。
“你拿了我一棵树,今天我就不给你钱!”
那汉子固执地重复着,他底气足,嗓门大,引起许多人注意;拿了别人东西的那位“制服男子”似乎理亏,小声地说着什么,听不清楚。
您看,小集市上也有滥用公权的问题,也有“反腐斗士”。
这集市上的人间百态,有意思吧?您要是想赶集,就到农村来吧!集上的蔬菜新鲜,便宜,别的东西也实惠。北京近郊的集市离城里并不远,您不开车,坐9字头公交也行,就当春游一回了。
(148)。流氓软件与流氓新闻
一四八。流氓软件与流氓新闻
这些日子电脑老是被一些流氓软件所困扰――莫名其妙地自动安装,开机就运行,想删也删不了,真是不胜其烦。我虽然有对付流氓软件的“卡卡上网安全助手”,这个助手有时也不大灵,真应了“好的无能,坏的万能”的那句话了。
平心而论,一些流氓软件也并不是全无用处。但它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情愿不情愿,赖进电脑就不出来,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好像面前有一个流氓,平白无故地对你叫道:“你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你的,拿去!”让人顿生出一股不平之气:你凭什么这么霸道?我就不用你的软件,不删了它我决不罢休!
好像是受流氓软件的影响,有些新闻也流氓化起来;一个事件,给你强行分割,告诉你一部分,隐藏一部分,弄得鸡零狗碎的,然后流氓式的硬塞给你:“拿去,这就是你应当知道的!”
仅举一例,请看标题为《外媒评出全球最稳定繁荣国家美国仅列第22位》的新闻(全文):
中国新闻网3月25日电,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简氏信息集团对联合国承认的235个国家和独立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和分析,分析报告于25日对外布。根据简氏信息集团的评估,目前全球最稳定和繁荣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前1o位的分别是梵蒂冈(99分)、瑞典(99分)、卢森堡(99分)、摩纳哥(98分)、直布罗陀(98分)、圣马力诺(98分)、列士敦支登(97分)、英国(97分)、荷兰(97分)和爱尔兰(97分)。美国(93分)仅排在第22位,此前以财富和稳定著称的瑞士因为社会成就不足而排在第17位。
按照简氏信息集团的评估,国家和地区稳定和繁荣程度排在最后1o位的分别是加沙和西岸地区、索马里、苏丹、阿富汗、科特迪瓦、海地、津巴布韦、乍得、刚果和中非。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伊拉克并不在最不稳定最不繁荣的国家之列。
《简氏国家风险》的执行编辑克里斯蒂安勒米尔在接受采访时称:“英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国家。在英国有恐怖组织,但是这里有有效的安全力量可以处理恐怖问题。我们在评估时把〃7月7日爆炸〃已考虑在内,但是英国的排名仍然很靠前。”
勒米尔称,美国排名并不靠前主要是受美国公众中小武器的扩散和墨西哥境内有大量毒品流入等因素影响。伊拉克虽然有“极高级别的暴力事件”,但是它有“相对稳定的政府”,阿富汗虽然有过4万外国驻军,但是政府在这个国家的很多地区缺乏控制力。(见3月25日搜狐新闻)
大家看了:“外媒评出全球最稳定繁荣国家”,前十名有了,美国排名有了,最后十名也有了,“感到意外”的伊拉克也提了一句;唯独,偏偏,就是不提中国的排名,难道中国不在“联合国承认的235个国家和独立地区”之列?当然不是,是人家根本不想告诉你。为什么?是因为“外媒”排得不公正,不权威?不公正不权威你可以说呀,读者也可以评判呀,你藏着掖着干什么呢?其实“外媒”给中国的排名,人们未必认可;但把这样的“流氓新闻”硬塞给广大读者,却是对读者极大的不尊重,甚至可以说,是对读者的嘲弄和侮辱。
中国的报业先驱史量才先生(188o―1934)有一句话:“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
新闻贵在真实客观,记者贵在“慈廉忠实”(史量才语)。那么“人有人格,报有报格”,网络也似应有“网格”;把读者当作愚氓的网络流氓式新闻,应当休矣!
(149)。清明杂谈
一四九。清明杂谈
一.
今日是清明节,很容易让人想到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看似平淡的四句,把清明时节的天气,心情,人情,风情包括在其中,朗朗上口,牵动人心,的确是文学大家的上乘之作。后人在欣赏之余,对此?搞了一些文字上的游戏,有将它改为长短句的: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很有点意味。还有改成三言的: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还说得过去。
二.
清明扫墓,祭祀先人,是中国人的习俗。我在扫墓时看到有些合葬的墓碑上有“先父某某,慈母某某”或“严父某某,慈母某某”的题词。按中国的传统,碑文一般表明逝者身份,如官爵,名谥,以及立碑者的名分。父母过世,通常墓碑上称先父,先母;或经典一些,称先考,先妣;或再郑重一些,称显考,显妣。现代人当然不必拘泥古义,或称“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更显亲情。但墓碑上以“先父”对“慈母”,且不说古义,就现代文法上来说,似乎也不对等;因为“先父”是只称过世之人,而慈母却没有此限定;而且“慈母”在古时尚有别的含义。
古代有八母之说,所谓“八母”是: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见《仪礼.丧服》)
嫡母――妾(一夫多妻制的小妻)的子女称父的正妻为嫡母。
继母――父后娶之妻,为继母。
养母――收养之母,即继或领养子女,为养母。
慈母――妾的子女丧母,由别的妾抚养,为慈母。
嫁母――母因父死而再嫁,为嫁母。
出母――被父休弃之母,为出母。
庶母――父之妾,为庶母。
||乳|母――有哺||乳|之恩,为||乳|母。
当然,这“八母”之说含许多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印记,现在如此讲显然过时。且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诗句)中的“慈母”分明就是“慈祥的母亲”的意思。但眼下“包二奶”现象也许能让“八母”之说复归,这说不定还是那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贡献呢。\
(150)。吃饭与干活
一五o。吃饭与干活
这些日子一直不得闲,栽完树后种花,而且马上就要翻地种菜了。找人帮忙在院子里用铁管搭了个棚子,是打算给葡萄丝瓜爬架的,我得给它刷上防锈漆,还得拉一些铁丝在上面;再买一些竹竿,给西红柿黄瓜搭架子用。
每天要巡视一遍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今天的情况是:丁香花要开,爬山虎终于出叶子了,但新栽的那棵柿子树仍然没有出芽;还有,移栽的两棵石榴也是生死未卜,要“重点看护”。这些都是我的常务工作,也是我对小院成员必需做出的“人文关怀”。
年轻时在农村参加劳动,听老乡说:“吃不完的饭,干不完的活。”当时没怎么理会,现在想来真是那么回事。农村里活计多,只要想干,真是有干不完的活;可不像在城里住楼房,要不坐在家里面壁,要不在街道上挤来挤去;到公园里溜达溜达吧,公园里也是唱唱跳跳,熙熙攘攘,没个安静的地方。
村里就不同了。
空气好,安静不说,还人人有活干。
说是“吃不完的饭,干不完的活”,那么,是“干活为吃饭”还是“吃饭为干活”呢?这问题恐怕也是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难以解答。我认识村里的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天天在外面干活;或在自家地里忙,或给别人帮忙;砌墙、盖房、打药、浇地、挖沟、起粪等杂活无所不干。和他们聊天得知,他们都有在外工作的儿女,有的在县城还有房;在不为吃饭问题愁的今天,他们仍愿意这样天天劳作,按他们的话说:
“干活干惯了,呆不住!”
“住楼房?那还不把我憋闷死!”
要是过去有人对我讲这样的话,我肯定不理解,现在是能够理解一些了;他们是把干活与吃饭,劳动与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劳动不但是一种乐趣,跟“吃饭问题”也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吃了饭干活有劲,干完活吃饭也香。这可不是大白话,这是“知易行难”的大道理,或叫做“吃饭与干活关系定律”。\
(151)。晚春杂记
一五一。晚春杂记
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时不等人。这几天翻地,做畦,种菜,不到两分地的小菜园,也让我们老两口忙得汗流浃背。
地少,也要搞“多种经营”。我们把菜园分割成十几畦,种了豆角,荷兰豆,油麦菜,韭菜,小萝卜,黄瓜,茄子,西红柿,还有窝瓜和丝瓜;如能获丰收,将来或许能开个菜市场。茄子和西红柿是集上买来苗栽的,其它都是我们播的种子,估计再过五六天就能出苗了。
小院子里生机勃勃。花开,菜长,树芽。
二.
也有不幸:枸杞的小苗没有活,丁香花干死了两个枝杈,进行了截枝;移栽的石榴只保留了主干,其中一棵从根部芽了,另一棵一点动静也没有,看来够呛。
大自然给了春天,可生命有自己的法则;花草树木的生生死死,人并不能全部掌控,何况其它。
春天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公平的。
但不能的芽没有绿色,不能开的花没有春天。
三.
阴历三月,是春归去的时节,想起宋人王令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后两句为许多人所称道,时常被引用。说是布谷鸟(子规)“不相信春天(东风)唤不回来”,叫至“啼血”仍不止,象征着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其实,题目既然是《送春》,就没有要把春天呼唤回来的意思在里面。“不信”在这里应理解作“不知”,全诗可解释为:三月残春中花落花开,燕子在房檐下飞来飞去,布谷鸟仍啼血呼唤,日夜不息,岂不知春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王令,北宋诗人;五岁成孤儿,乃刻苦自强,学成后以当私塾先生为生计;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一生穷困潦倒,病死时仅二十八岁。王安石赞其“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以王令坎坷的身世背景理解此诗,似更能接近诗人的情感。
其实春去了,来年的春天也不会太远。\
(152)。无边落木萧萧下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五二。无边落木萧萧下,自在娇莺恰恰啼。
无边落木萧萧下,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毫不相干?
怎么不相干,都是老杜的诗句。
何为“自在”的娇莺?因为它啼得“恰恰”是时候。
什么时候?当然就是落叶“萧萧下”的时候。
被打乖的孩子也会撒娇,不过他懂得如何撒娇才能不挨打。
或诗曰:
无边落木萧萧下,
自在娇儿恰恰啼。
4月29日,柏杨先生去世。
马英九说,柏杨的去世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
其实,柏杨先生象征的那个时代早就死了。
柏杨先生曾说: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先生早就病得说不出话了。
我们,自己,也是。
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
而“丑陋的中国人”更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
我们提倡真话,提倡真诚。
我们反对假话,反对虚伪。
但有假话,因有假话存在的环境;有虚伪,因有虚伪生存的土壤。
有一种假话是违心地屈从,无奈地附和。
鲁迅说过:
“压迫者指为被压迫者的不道德之一的这虚伪,对于同类,是恶,而对于压迫者,却是道德的。”
鲁迅也说过:
“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共在世界上生活。”
说真话还是假话,这还真是个问题。
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沉默。
沉默,是无言的真话。
胡适自嘲道:
岂不爱自由,
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
也就自由了。
这是他献给妻子的,却不像是献给妻子的,像是献给那个时代的。
天下雨了。
“下雨啦,冒泡啦,和尚戴着草帽啦!”
这是小时候唱的,不知算不算是儿歌。
记得在多雨的南方,幼年的我经常坐在房檐下,呆呆地望着雨点落在院子的积水里,打出一个个水泡。
小泡泡在水面上跳动,漂移,忽生忽灭。
什么也不想,就那么盯着看,觉得好玩极了。
如今,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里,我坐在房檐下,凝望着雨点在积水中打出一个个水泡。
小泡泡在水面上跳动,漂移,忽生忽灭。
我呆呆地望着,又找回了童年的感觉。\
(153)。我的“架子工程”
一五三。我的〃架子工程〃
这几天接着忙我的〃架子工程〃.除了葡萄窝瓜的大的棚架,还要搭豆角,西红柿,黄瓜的小棚架;材料主要是竹竿,还有就地取材的干树枝;现在活计基本完工,在设计上既有借鉴也有大胆创新,几张照片给大家评价,我的〃架子工程〃是很不错,非常不错,还是相当不错呢?
菜园里的各位成员现在生长良好,西红柿苗已然蹒跚地靠着竹架站立,鲜红的小萝卜已经探出地面,而园边的金银藤,早已开始它顽强的攀爬之旅了.
今日是母亲节,我们祝福人之母,也别忘了地球上所有生灵之母,别忘了大地之母;没有比亲自耕作更能感受到大地母亲的慈爱和奉献了.大地母亲对她怀抱中的万物养而不娇,亲而不私,爱而不纵,堪称母亲的典范.
具有大地一样广阔胸怀的母亲们啊,我顶礼赞颂你们!
(看相关图片请到
(154)。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154).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悼地震中死难同胞
昨日下午的地震,北京城里有震感,我在乡下,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等看了新闻才知道,又一次堪比唐山大地震的可怕灾害生了!
今天报道已有逾万人遇难,许多学校(!)倒塌,学生,教师,被埋在废墟之中。景象惨不忍睹,令人悲痛!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何以能赎,如何能赎啊!
令人困惑的是,这样震撼半个亚洲的大地震,居然是“突如其来”的,事先没有一点征兆?
或是有征兆,那么无作为的相关职能部门无可辞其咎,无可脱其罪啊!
沉痛哀悼地震中死难的同胞们,
愿救灾工作顺利进展!\
(155)。写在哀悼日
一五五。写在哀悼日
“不断的生命泛舟在不断的死亡的流水上,
这小舟横渡危险的大海,
要到什么无名,无目的的海岸去呢?”
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这位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老人,能在天堂之上,安抚汶川大地震中死亡的花季中的孩子们吗?
死亡是人生命的归宿,这似乎是众生平等的一个说明。鲁迅笔下的无常,是中国传说中的死亡使者,“哪怕你皇亲国戚,哪怕你铜墙铁壁!”是多么的公正无私;但是,这次大地震令我怀疑了。
许多中小学的校舍倒了,倒在必然倒的宿命之中,花朵般鲜活的生命顷刻逝去,这难道公平吗?
但在震中地区,有一所希望小学没有倒。
我还是看到了希望。
生者哀哀,死者已矣。这莫大的悲痛,像毒蛇一样嘶咬着我的心。
呜呼!如时间能倒流,如校舍能重建,如生命能重生;孩子们哪,我会告诉你们:这是一次命运的错误,不该这样,不该这样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能成为最安全的建筑,成为地震时的避难所,如我们瞧不起的日本那样;也让世界为此更瞧得起我们。
昨天,我们的一个邻居,一位五十多岁的农妇从村委会回来,坦然地笑着对我们说:“我捐款了,捐了十块钱。”
我知道,他们老两口体弱多病,平时除了给别人打零工,还靠拣一些废品卖钱,是村子里比较贫困的一户。
十块钱,对许多人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不能用它来衡量爱心。
她做了她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所以她很坦然;没有遮掩,也没有夸耀。
我却没有她那样坦然的心态,在媒体宣传的名人大款一捐万金面前,惭愧于捐的少,却又拿不出那么多,很有点很不好意思。
我真应当好好向这位农妇学习。
我们的媒体也是。\
(156)。“六一”节随感
一五六。“六一”节随感
“六一”节快到了,天堂之上,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有儿童节吗?
告诉孩子们:已有官员说了,你们的校舍是合乎标准的。
那么,不倒的“希望小学”呢?
当然更合乎标准。
某电视台请了一位“嘉宾”参与抗震救灾的专题节目,主持人问道:“这次地震中有不少学校倒塌,有人说这里面有豆腐渣工程,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把“嘉宾”吓坏了,他顾左右而言它,连“有可能”,“有待调查”的模糊话都不敢讲,把话题岔了过去。
连“嘉宾”都是豆腐渣。
民国时期,官做到“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军阀刘文辉对教育很重视,说县政府衙门的房子要是比学校的好,县长就地枪毙。所以校舍坚固到战争时期可以当防御工事。
地震灾区的一位教师对某媒体的记者说:“我对学生们讲了,好好念书,长大了离开这个地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只要心里有汶川就行了;我觉得他们能听懂我的意思。”
我也听懂了他的意思,但无言。
有人说:“多难兴邦”,“灾难造就伟大”,“大不了从头再来”,……
应当把说这话的人塞到废墟底下几十个小时,然后把他挖出来,让他站在埋葬亲人的瓦砾面前,看他还能不能这样讲话。
就跟某些人一回忆那个特殊的十年就说什么“**燃烧的年代”一样,你当然可以“**燃烧”,但别漠视那十年里饱受苦难的人的情感。
中国人的苦难已经不少了,“邦”苦,百姓苦;“邦”没有这样的“兴”法,老百姓更不愿意如此。
这是辩证法呀,你懂不懂啊?
我不懂,这与其说是辩证法,不如说是阿Q精神。
“多难兴邦”,也能丧邦,这才是辩证法。
李鸿章在遗折里说“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大清朝的结局是丧邦还是兴邦,毋须我说。
记得一位犹太的先哲说过,智者(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盐。
在俺们这旮嗒,智者是社会的糖,傻瓜才是社会的盐。
而且智者“贼多”。
据网络媒体的报道,有只名字叫“信念”的残疾小狗在失去前肢后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
它似乎在嘲笑失去“信念”的人。
显然,“信念”比“**”更接近人性。
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是在菜园里锄草。
我有时想,这“杂草”是人给定义的,其实也很无辜。
就整个自然环境而言,是人侵占了杂草的空间,还是杂草侵占了人的空间?这显然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当然,我在这样思考的时候并没有停止锄草。
此时此刻,我就很像是个政治家;虽然为“草民”说话,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不能让步的。
人需要感恩,但人民不需要感恩。
只会感恩的是叫花子和奴才。
唯有不知道感恩的人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愿我们的希望不会再被掩埋。
天上和地上的孩子们,儿童节快乐!
(157)。良心逃跑的“二人转”
一五七。良心逃跑的“二人转”
何为“良心逃跑的二人转”?这是一个曲艺节目的名字吗?
呵呵,不是,这是我这篇文章的名字。
那么,既是“二人转”,那“二人”是谁呢?
呵呵,这两位主角的名气不小,我且隐其名,留其姓;只称范先生和余先生,大家就都知道是何人了。
为什么如此?因为我这里是就事论事,注重的是事,而他们是有名而又不在乎名,这不是两相宜吗?
先说说其中的范先生。
范先生是教师,四川大地震生之时,正在给学生上课的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范先生变成了“范先跑”。事后,他表白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
范先生的坦率令人吃惊;把这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话毫无羞耻感地讲出来,恐怕只能是自我感觉极度膨胀的“北大才子”,而不大会是崇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毕业生。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不可理解: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做出规定,高考的监考老师在余震生时,要保证将全部学生疏散完毕后才能离开考场,被称之为“禁跑令”;又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强人所难”,更有人说是“漠视教师的生命”。
职业道德又可称之为职业良心,是一种自律;把它作为一种规定,由自律变为他律,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你可以规定教师不先跑,规定医生不拿红包,规定干部不受贿,但逃跑的良心用一纸规定是束缚不住的。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有许多像绵竹县谭千秋那样的优秀教师,在没有“禁跑令”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勇敢行为,为教师的职业良心做出了完美的诠释。我不认为他们是非凡的英雄,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会像他们那样做的。
对应有的美德的过分的赞誉,其实是对美德的亵渎。
再说另一位,余先生。
余先生的良心逃跑不亚于范先生。
余先生是学者,是作家,是有知识的人,这样的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呢?
知识分子应当是社会的良心,当如屈原,如杜甫,如顾宪成;激浊扬清,为百姓说真话;而不是像鲁迅讽刺的那样,是“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的头羊,让大众“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他们的前程。”
余先生在媒体上看到灾区一些家长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请愿,要求通过法律诉讼来惩处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学校领导和承包商。于是他“含泪”向这些请愿灾民劝告说,这样一来,“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借口的媒体又开始进行**宣传了”,而且借一位“佛学大师”的话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所以“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再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
余先生言之谆谆:“你们一定是识大体、明大理的人,先让大家把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怎么样?”
总之,在余先生看来,灾区一些家长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请愿,是不识大体,不明大理,你们的孩子都成了菩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余先生危言耸听地说,有“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要优先解决;好像一请愿,那边堰塞湖就会决口似的。
余先生罔顾事实,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但千不该万不该的是,偏偏有五所不倒的“希望小学”在,而在粉碎性倒塌的豆腐渣校舍旁,也有不倒的其它建筑物在;余先生睁着眼睛说瞎话,良心何在呢?
余先生缓一步说:“校舍建造的质量,当然必须追究,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承包商和其他责任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我现在想不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
其实人人听得出来,余先生前面说的话,就很有点包庇的意思;而“胆敢包庇”这些人的“机构”,也不是没有。
余先生应当知道,从地震生以来,遇难学生的家长从有关教育部门那里连一声道歉也没有听到,听到的却多是推诿卸责之词;地方官员所说的校舍倒塌的“五个原因”之中,就根本回避了“敏感”的“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回避就是包庇,拖延更是包庇,这不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吗?
花季男女学童惨遭不幸,凡身为父母者,无不感到痛心;而切身遭此大难的家庭,如天塌下来一般,其痛不欲生之情可悯;在未得公道的情况下,遇难学生家长请愿,呼吁公道,合情而合法,怎么就不对了呢?在地震之后,四川省政府尚能“腾( 碎语闲言 http://www.xlawen.org/kan/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