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部分阅读
区,被那坏电梯困在楼上待了三天,着急上火为的是他这鸟儿,现在,他觉得更可怜的是他自己。
老哥儿几个一定认准了他是“弯回去”了。也是,一礼拜没来,都活到八十一的人了,阎王爷不请,说不定自己一迷瞪,就找去了。您放心,我沈天骢还且活哪。轮不着你们那几只破画眉叫份儿,拔头份儿的画眉还在这儿呢。沈老爷子想到这儿,不知不觉着就把手里的画眉笼子抡了两下。老哥儿几个在一块儿,每天是少不了逗一阵闷子的。逗闷子的话题,又跑不了由鸟儿说起。最让沈老爷子解气的是,老哥儿几个来去,说自己的画眉怎么怎么好,争的都是亚军,在他沈天骢跟前,谁也没脾气。现在他们美啦,拔头份儿的“弯回去”啦,听孙福山和李伯义瞎争竞吧。孙福山过去是区里京剧团演猴戏的,大概也小七十了吧,精瘦,欢实,身板儿也利索,上次见了,还在草地上翻了俩毛跟头呢。这回可真是“山中没老虎,猴子称大王”啦。沈老爷子越往这儿想,就越不甘心,就冲这,他也非找着那老哥儿几个不可。
可他们都他妈滚哪儿去啦?
沈老爷子解开裤腰,从腰间把那装尿的塑料口袋掏了出来,口袋里已经盛了满满的一袋子了。他拧开塑料袋屁股上的螺丝,黄澄澄的一股朝工地的方向滋了过去。还多亏大夫给他切了尿泡以后,给换了这么个盛尿的物件,算是为老爷子装备了一件撒气的武器。
沈老爷子猜得就算沾边儿。和他一块儿在草地上遛鸟儿的老哥儿几个,还真的以为他“钻了烟囱胡同”了。可要说老哥儿几个把他给忘了,那不公平。老爷子撒完了气,收好了他那特制的武器,一抬眼,看见一块儿遛鸟儿的老伙计——就是那位老猴孙福山,骑着那辆28加重飞鸽,车把一左一右,吊着俩鸟笼子,后架子一左一右,也是俩鸟笼子,一晃一晃就过来了。
“嗬,老哥哥,老没见啦,好嘛,我就一直留心着您哪!”孙福山一歪身子,把一条腿从车大梁上掏了过来。飞鸽车溜到了沈老爷子面前,孙福山推车那模样,活像过去庙会上卖的“季鸟猴”。
沈老爷子见了老伙计,心中当然也高兴。
“都跑哪儿去啦?我这儿正转腰子呢!”
“我跟您说啊,您可甭嫌远。龙潭湖哪!……老哥儿几个直叮嘱我,每天打这儿路过,可留神着老沈头儿。嘿嘿,还真让他们给说着了……”
沈天骢一听说遛鸟儿的伙计们都搬龙潭湖去了,立马泄了气。那地方离这儿至少十里地哪。是啊,那哥儿几个行啊,孙福山似的,骑自行车的,也有蹬小三轮的,一骗腿儿就过去了。可他哪儿还行啊!就这,从家里那十六层上下来,一蹭一蹭地到了这儿,这就跟他妈两万五千里长征似的,还奔龙潭湖哪,奔太平间去吧!
还有那个心,可没了那个力,想到这儿,沈老爷子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我说,你们是成心躲着我是怎么着?……得了,我把我这画眉摔了,任你们谁拔头份儿都行,你们就回来,给哥哥我就个伴儿,行不行?”
“哎呀,哥哥您这是想哪儿去啦!……我们老哥儿几个让人家从这儿给挤对走,可没少了在这街南街北地转悠,为的啥?就是为了哥哥您的方便!不信您也转悠转悠去,您要是能找出个合适的地界儿,我立马招老哥儿几个回来!”孙福山受了天大的委屈,又是晃脑袋,又是吧唧嘴。
沈老爷子没再说什么。玩笑归玩笑,斗嘴归斗嘴,老哥儿几个的确还不至于为了吹乎自己的鸟儿,就算计着把他给撇下。可现在是怎么茬儿?没别的道儿啦,回家,等死?
老哥儿俩默默地站了一会儿,都没什么好说的。
“兄弟,您可别把我那话当真,我那是将您哪。”沈天骢瞟了孙福山一眼,那意思显然是对刚才的急赤白脸做点找补。又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我还不知道,这附近也是没什么合适的地方啦。你们哥儿几个只管去吧,能走得动的,就走,玩儿一天赚一天……这么着,反正我也去不了啦,您就把我这鸟儿,给哥儿几个带过去。您甭不落忍,您这是帮我。您拿着……”
20.第六节 放生(20)
孙福山哪能接这鸟儿啊。***他知道,沈老爷子这举动,是因为一时离了群儿,伤了心,也因为刚才那话里显得有点儿外道。其实,老哥哥您还用得着这样吗?谁敢保险自己没个心烦的时候?再说了,您越是去不了,您就越得有个伴儿不是?让我们拿了去,不得让您闷死?
沈天骢见孙福山不肯接,只得作罢。两个人又扯了会儿龙潭湖那边遛鸟儿的事,说着说着,孙福山忽然一拍大腿,呵呵地乐了起来。
“唉,您瞧我,糊涂不糊涂,咱们没那么多事啊!……”
“您说什么呢?”
“我是说,太好办啦,您家有辆小三轮呀,就是您儿子拉您上天坛的那辆!您让您儿子给收拾收拾,明儿我蹬着送您上龙潭湖,不就齐啦……”
这还真是个好主意。家里那辆小三轮,闲着也是闲着。不过让孙福山给自己当车夫,也太难点儿啦。一个八十一,一个七十,就算他比你小十岁,也是七十啦!
“您……您……哈哈……哈哈……”沈老爷子用手指着孙福山,笑着,半天说不出话来,“要说真这么办,还真成了北京的一景儿啦——七十的拉八十的,干啥去?遛鸟儿去!……这叫什么?叫‘金台夕照’?哈哈哈……”
“您别光乐啊,您说,行不行?”
“行?我说行,您说行,我还怕您家的儿子孙子的找我算账呢!……怎么茬儿?合着我们家老爷子老了老了,还让您拉去做了车夫……”
沈老爷子不跟孙老爷子提他那儿孙也罢,一提,倒把他心里那点儿火勾起来啦。
“他们?他们别扯**蛋了!算账?找谁算账?我他妈还没找他们算账呢……我当车夫,我乐意,他们管得着吗?!”
沈老爷子心里“哟”了一声,后悔不该冒冒失失,捅到这位老弟的痛处。是啊,一家一本难念的经,保不齐那儿子还不如自己的这位呢。沈老爷子忙找话茬儿岔开,说自己没别的,就是不好意思。没这样办事的,老胳膊老腿儿的了,能自己找点乐子就不易,再给他找事儿,不落忍,真的不落忍。
“老哥哥您小瞧我了。‘老胳膊老腿儿’?您瞧瞧我这‘老胳膊老腿儿’……”孙老爷子有一好,就是逮个机会就想表演表演他的武功。这回一边说着,一边就支起了车子。他往远处挪了挪,先拉出个弓步,又把身子向上一欠,向下一颤,这弓步就劈开了。只见他的身子又一上一下地颤了两下,两条腿就劈开个大叉,平平整整地落到了地上,“您说,我这身子骨还能干两年不?您就赏我个脸,赏我个脸行不?”
“行,行……好说,好说,您快起来,您快起来!”
沈老爷子颤颤巍巍地伸过一只手去,那意思是要拉他一把。孙老爷子当然不会用他,摆摆手,说:“别价别价,回头倒把您给拽倒了。”罢扬起两只胳膊,向下一抖,那身子就往上一耸,再一抖,又一耸,三下两下,身子就从地面升了起来。孙老爷子拍打着身上的浮土,推上自行车,对沈老爷子说:“老哥哥您这回也算是看见啦,我还行不?……行?那您这意思可就是说,肯赏我这个脸啦!咱们明儿就开始,奔龙潭湖,没的说了吧?……”
“没的说,没的说!”话都说到这儿了,还容你拒绝吗?沈老爷子也只能呵呵笑着,就算是答应了。
“怎么着,这就到府上去认认门儿,看看那车,省得明儿抓瞎?”
孙老爷子也真是急茬儿的,好像生怕个美差被人抢了似的。
“行,走着。”沈老爷子领着他,一蹭一蹭地往家走。
九
实话跟您说,小说写到这儿,连我自己也有几分感动。
两个老头儿,一个瘦高瘦高的,已是老态龙钟了,一蹭一蹭地朝前走着;另一个矮矮的,精瘦,推着辆自行车,谈话语,眉飞色舞,却又很耐心地陪着他走。自行车上,一前一后,一共四张鸟笼。瘦高的老者,一左一右,提着两张鸟笼,他们简直就像是拥着一堆鸟笼向前移动。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一堆鸟笼在耸立的高楼大厦夹成的峡谷间移动,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柔弱,像黄河峡谷里漂移的牛皮筏,不过比牛皮筏移动得更慢更慢……最初感动我的,就是这画面,我想我早晚得把它写进我的小说去。
21.第六节 放生(21)
现在,我就这么把它合理化了。
面对这画面,也曾有过别的胡思乱想。
两个“鸟友”,找另一位几天不见的“鸟友”来了?他们连地址都不知道。他们在楼群间转悠。这么个岁数了,有几天不露面儿,意味着什么?找的结果,可能是什么?
他们中的一位,到另一位的家去?也许,一个是退休的部长,一个是退休的门房儿。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对每一个人都毫无二致。那么,当他们一起面对共同归宿的时候,遗憾的是谁?是门房儿,还是部长?
…………
还是让那眉飞色舞的陪那老态龙钟的去他的家吧。附近那遛鸟儿的绿草地没了,他们得去看看那辆车,明儿好去龙潭湖。
两位老爷子进家的时候,沈晓钟正在家,家里还有两位客人。沈晓钟见老爷子带一位回来,过来客气了一番。正打算回客厅继续和自己的客人谈买卖,沈老爷子把他叫住了。
“晓钟啊,我跟你说个事儿。”
“您说。”
“明儿啊,我得到龙潭湖遛鸟儿去啦。”
“哟,去那么远干吗?这附近……”
“没啦,那地界儿让推土机给推啦!”
“那您……”
“这不,这位孙老弟跟我来啦,打明儿起,由他,拉我去……”
“噢,那……您……您可受累啦……”沈晓钟朝孙老爷子连连点头。
“您就放心,老哥哥交给我啦!”孙老爷子一副大包大揽的神气。
仔细分析起来,往下这事儿,也怨沈老爷子。不就是让儿子给你预备车吗?你们刚刚上楼之前不是看过啦,那车就在楼底下,等儿子送走了客人,让他给您推去打打气,齐了。你跟他说这么多干什么?北京人讲话,“话又说回来”,沈老爷子也是好意,北京人嘛,得个机会就念人的好儿,既然孙老弟有这义举,又跟到了家,见了自己的儿子,他当然想掰开揉碎地把人家的好儿给儿子念叨念叨。沈晓钟呢,却正在谈买卖,脑瓜子里转的,全是钱。瞧当爹的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以为是要留他跟来人说说“价儿”哪。也搭着孙老爷子那模样太活泛了,别看是七十的人了,那劲头儿,活像个夜里到永定门火车站口拉黑车的“板儿爷”。沈晓钟就真以为当爹的找来个拉“包月儿”的哪。说实在的,要倒退回几年,他沈晓钟是不会出这纰漏的。可这些日子,有点儿了,口气也大了,前不久刚刚跟老爷子说过,您用钱,您就说,哪怕咱请个男保姆来伺候您。您舒坦了,我也放心。有这么个前茬儿搁在这儿,儿子就更以为老爷子是留他下来砍价儿啦。这价儿还用砍吗,顶多了,二百,三百,行了不?这年头儿,为桩买卖,请一回客得花多少?这一个月下来,又得请多少回客?能把老爷子哄熨帖了,花个三百五百的,算得了什么?
“行啦,爸,我那儿正忙着哪,您跟这位师傅说说就成了。”
冲这句话,沈老爷子就得背过气去。
北京人,舍命都不舍脸。你这是抽我们这位老兄弟的脸子呀!人家是干吗的?人家干吗来了?……钱?那俩臭钱儿烧得你都不会说人话了?
“浑蛋!”沈老爷子嘴唇哆嗦了好一阵子,算是把这句话吼了出来。
沈晓钟已经回到客厅了,听见这边吼了一嗓子,不知生了什么事,又回来看。
老爷子见儿子回来了,还是说不出话,煞白了脸,用手指着他,一劲儿捯气儿。
倒是孙老爷子不急不恼,态度平和得多,脸上堆着笑,告诉沈晓钟,老爷子生了气,是因为他闹了个误会。
“哎呀,不就是个误会吗,我给大叔赔个不是,行不?……大叔,我这正忙着哪,您甭往心里去,没别的意思,我就是看走了眼啦……”
孙老爷子当然是一派无所谓的样子,摆摆手,算是过去了。
“那……您帮我劝劝我爸?我那儿正忙着哪。”沈晓钟又出去了。
要说呢,的确是一场误会。可这误会也就是搁在如今这年头儿,好像才多起来了。
22.第六节 放生(22)
我也碰上过。***
半年前,为了写作的需要,我从一家公司买了一台电脑,因此得以现,原来,优质的售后服务,非洋人所得专也。感动之余,随手写了一篇《居京琐记》,交给《北京晚报》表。没有想到,文章表后,类似的误会就来了——没少接到朋友的电话,问曰:电脑公司给了你多少钱?我说:哪儿的事儿?我怎么能要电脑公司的钱!又曰:别蒙我,做了这么大的一篇广告,能不让他们出血?至少,那台电脑得白送你吧。我说我抗议我冤枉我一分钱也没拿。这以后,收场的就常常是一句玩笑了:放心,我又不是纪检委的。或者说:我知道,这年头儿,谁赚了钱也得说没赚。
身边儿没挨着黄河,挨着的话,管他洗得清洗不清,我得先跳下去再说。
这事以后我一直在想,这是怎么了?
大概是因为,这年头儿,人们都“狼”了许多。见到你披着张灰皮,自然是同类无疑。你要是披了张白皮呢,也会琢磨着,这日子口儿哪儿找羊去?这一定是只披着羊皮的“狼”。
说不定原本真是一只羊的,让人这么一点拨,那张羊皮底下,倒长出点儿狼毛来了。
再说得多一点儿,羊说不定真就变成披着羊皮的狼啦。
几周前去崇文区文化馆听一位潘先生讲旧京掌故,真是精彩得很,又听说这讲座要延续很久,欣喜之余,不免为崇文区文化馆的经费担心,问曰:“每一讲得给老先生多少钱?”文化馆的朋友笑了起来:“问的可不止您一位了。老先生一分钱也不要。而且说了,要给钱,就不讲了!”
您看,我这就“狼”了许多不是?
“狼”都哪儿来的?全是这么互相点拨着、调教着出来的。
话题是不是远了点儿?沈老爷子正待在屋里生儿子的气。孙老爷子呢,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其实我的话题一点儿也不远。您就这么想吧,就我这号的,除了仨瓜俩枣儿的稿费、讲课费,还没见过多少钱呢,都自觉着这羊皮底下有点儿狼心狗肺了,那沈晓钟,成天腰挎bp机,手持“大哥大”,今儿“抛”吧,明儿“进”吧,在狼群里混,能不整个儿完全彻底地狼心狗肺了?
当然我这是开玩笑,或者说,我这是学老爷子的口气。其实我倒拥护沈晓钟,不拥护老爷子。用老爷子那一套,干不成四化,顶多了,多活几年。不过,您沈晓钟“狼心狗肺”,您得到该使的地方使去,您不能哪儿都使,特别是不该当着这俩老爷子使。您这一使,在您呢,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您没想到,您这一手儿,轻了,给老爷子闹个臊眉耷眼;重了,得把老爷子气回去。
沈晓钟的“罪过”还没完。按他那一套活法儿,这非但不算罪过,还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他还觉着,回来说这么一句,是对刚才误会找补了一下,谁承想,又给本来已经气头儿上的老爷子添了一把火。
这一回,连一直随和、忍让的孙老爷子也觉得没多大意思了。
沈晓钟从老爷子的屋里回到客厅以后,大概跟他的客人们解释了一下。客人中的一位,不知是因为买卖上有求于他呢,还是因为真的热心,当即说:“那又何必?我每天都从您家门口过,用我的车,把老爷子捎上不就成啦?回来?您让老爷子说个时间,我包了!”
要说沈晓钟也没错儿,有方便的汽车,谁坐三轮啊。再说,老爷子领来的那位,如果不是专门拉三轮儿的,纯粹是为了交,来尽义务,他也是觉得不落忍了。您想啊,也是老头子了,一分钱不挣,每天来拉着你们家的老头子去遛鸟儿,您心里说得过去,街坊邻居也得戳脊梁骨呀。
沈晓钟一点儿也没犹豫,又推门进了老爷子的屋,和颜悦色地对孙老爷子说:“大叔,您不生我的气了吧?”
孙老爷子当然又端了一回大家风度。
“大叔,我还真谢谢您,您这么有心。”沈晓钟说,“不过呢,刚才那边儿有位朋友说啦,这事儿,就不用劳您大驾啦,他有汽车,从我们家门口过,把我爸捎去就成啦……”
23.第六节 放生(23)
“嗬,有汽车啊……”孙老爷子强笑着,扭头看了看沈老爷子,“敢!有汽车当然不用坐我的三轮啦……好,好,那……老哥哥,明儿……您……就坐汽车……坐汽车去啦?”
沈老爷子恨不能把个脑袋扎裤裆里去。
第二天,孙老爷子当然不会来。
接沈老爷子的汽车倒来了,至少,那老板和沈晓钟的买卖进行着的这几个月,大概会天天来的。
沈老爷子能坐吗?甭说坐汽车了,就是腿儿着,他也没脸去见孙老爷子,见他那些老哥们儿了呀。
十
我想我可以写这小说的最后一节了。
老爷子这鸟儿是养不下去了。
是推土机给逼的?是儿子给造的?还是什么给闹的?
他弄不明白。好像也不光因为没了遛鸟儿的地界。地界要找,也还有。要脸要皮,想躲开那老哥儿几个,也成。北京城大了,遛鸟儿的老头儿们多了,提着鸟笼,哪儿去都成。可他还是觉得没多大意思了。还是当初有过的那念想,放生吧。
沈老爷子在家里闷了三天。第四天清早,儿子、儿媳和孙女都没在家,他往兜儿里揣了二百块钱,下楼去了。
一左一右,两张画眉笼子,一蹭一蹭,到了大马路的边儿上。
这附近没法儿撒他的画眉,他是知道的。上次想放生的时候,好歹还想着楼群外边有一片绿地呢,现在可好,连那最后一片绿地,也平啦。去龙潭湖?闹不好就得碰上老哥儿几个。老哥儿几个大概早从老孙头儿那儿听说什么啦,他见他们?有那么厚的脸皮吗?!
去哪儿?汽车一辆一辆从眼前冲过去,沈老爷子直到这会儿,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只是觉得,他应该去个远的地方,那儿有山,有林子,好让他的画眉出了笼子,有个藏身的地方啊。说真的,这哥儿俩早让他给娇惯坏了,每天鸡蛋拌小米,时不时来一顿面包虫儿,上火了,还得四处给它找蜘蛛……回了林子,它们还会不会自己找食儿?不管怎么说,还是给它们找座大点儿的山,找片密点儿的林子吧。
老爷子是坐过出租车的,当然,是和儿子一起坐的。儿子好像是站到马路边儿上,把手扬了一扬,那出租车就停下来了。他把鸟笼子放到地上,也把手扬了起来。可那车顶上有出租灯的小卧车,就是不给他停下。他有点儿生气,觉得出租司机一定是势利眼,是不是以为我老头儿出不起车钱?他索性把那四张五十块的大票拿了出来,捻开,攥在手里,一见着出租车开过来,就朝他们挥着。可还是不见有车给他停下。
“老大爷,您这干吗呢?”一个民警走了过来。
“对,您来得正好,您帮我截一辆!”沈老爷子气呼呼地对民警说。
“您在这儿可截不着车。这是路口,根本不让停车。谁停了车,谁得跟我这儿交钱。”民警拍了拍手上的罚款本。
原来如此。沈老爷子只好又提起了他的鸟笼子。
“那您说,我哪儿截去?”
民警打量了他一眼,觉得这老头儿还真够“谱儿”——好嘛,打“的”去遛鸟儿,他戳了这么多年大岗,还是头一回见识呢。也是,让这老爷子走到二百米以外去截车,还不得半个钟头出去了?再给我在大马路上摔一跤,更麻烦啦。抬眼,一辆出租车开过来了,还巧了,是辆空车。扬扬手,又用手指往身边点了点,那出租车乖乖儿地停在了身前。
“师傅,师傅,”出租司机从驾驶室里钻出来,一边往民警跟前跑。一边从兜里往外掏烟,“我错啦,我错啦……”
“你错什么啦?”民警瞥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拉上这老爷子。该去哪儿去哪儿!”
“好,好,一定,一定!”出租司机这才明白不过是“官差”,麻利儿地开开了车门,又是搀胳膊,又是递鸟笼,伺候着老爷子坐进了他的车。
“您上哪儿?”车子慢慢向前滑行,在警察的注视下开了过去。“呃……”老爷子这才想起,自己净顾着琢磨这司机跟警察了,还忘了跟人家交代去处,“您啊……拉我……拉我去香山吧。”
24.第六节 放生(24)
司机调转车头。
“哎哟,老爷子,您这一锤子可苦了我喽。我这半天儿全得给您搭上啦!我说,您儿子也够……够黑的,就这么着,天天为您截辆车,让您去香山遛鸟儿?”
沈老爷子一乐,没做解释。
“我给您钱。”过了一会儿,老爷子说。
“哎哟,我没别的意思,真的,没别的意思。我哪儿能收您的钱啊?能拉上您,是我的荣幸……您可别跟您那儿子说去,别。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回头找个茬儿,把本子给我扣了,那我可亏大了!”
老爷子不再说话,错到了这份儿上,您是让我说破还是不说破?这可是您自找,谁说那民警是我儿子啦?谁说我不打算给钱啦?你们年轻的就是这样,老是在我们老家伙面前抖机灵。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一样,全他妈这号东西!“行,让你们抖机灵,让你们抖,有你们气我们的时候,也有我们开心的时候!”
想到这儿,老爷子把腰板儿陷到了沙座里,又仰起了脸儿,把脑袋靠到了靠背上,真的有点儿警察他老爷子的神气啦。
话是这么说,到了香山,也还是把五十块的一张扔到了前排座位的垫子上。
“您……您这是难为我,大爷,您……您……别这样,这让我……”司机追着他,把钱往回塞。
他不理他,不接钱,提着他的鸟笼,径直奔前走。
到了静宜园门口,他看见那司机还傻傻地站在停车场上。
买了票,慢腾腾地挪进了公园。
不是星期天,香山公园里还算清静。多少年没来了?忘了。他已经忘了最后一次来香山是哪一年了。只是记得那时候还没有通车,他是骑着毛驴来的。哦,对了,是个春天,旧历四月初几来着?他是到妙峰山进了香,从北安河那边下的山,回北京的时候,拐到香山来了。那时候的香山哪有这水泥道儿啊,一山一山的林子,树根儿底下全是暄乎乎的树叶子,鸟儿那叫多呀。也怪,多少年的事了,好像早忘了,可说不定是印在心里了,要不然你怎么张口就说要到香山呢?你是想着这儿鸟儿多,好叫你的画眉有个就伴儿的吧?
老爷子不会忘记自己是干什么来的。不过,走着走着,抬眼四望,他忽然现,提着鸟笼子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就在他前面不远处,一位老者也提着鸟笼走着。这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好像被什么所吸引,跟着那老者,转过一个土坡,看见一片小树林。那儿已经有几位老者了,他们的鸟笼已然挂到了树枝上。哪一种鸟笼里养的什么鸟,内行人是不难看出来的,所以,稍有经验的人,一到了遛鸟儿的地方,不难明白自己应该到哪儿去挂鸟笼。沈老爷子一点儿也没含糊,直奔画眉笼子集中的地界儿就去了。
更内行的人不仅能看出自己的位置,而且能看出自己鸟儿的地位。沈老爷子往树上的笼子扫了一眼,若无其事似的把自己的鸟笼挂上去。先来的鸟迷们也都不是“白帽子”,瞄了一眼老爷子那张笼,就已经了然,待到老爷子揭开了笼罩,有的人就开始“啧啧”赞叹,更有一些人拿笼罩罩起了自己的笼子,免得新来的“武林高手”露一手儿以后,自己的鸟儿被羞得忘了曲儿。
沈老爷子的画眉开始哨。
北京人养鸟儿,各有所好。有好漂亮的,那您就养鹦哥,虎皮啦,葵花啦。有好玩意儿的,那您就养打弹的花红,叼旗的黄鸟。更多的人则好听鸟儿“哨”。这鸟儿的“哨”,其实就是相声演员们老说的“说、学、逗、唱”里的“学”。不过,您要是个相声演员,“学”这一门功夫讲究的,除了“真”以外,还讲究多多益善。您要是能把刘欢韦唯杭天琪毛阿敏学个遍,您就算得上入流。您要是再能把李扬的唐老鸭、赵忠祥的动物世界学得乱了真,您就算得上够品。您要是能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草里蹦的、大马路上欢的,全学了来,您就了不得了。而鸟儿“哨”,却有一定的规矩,多了固然好,可也不能犯了规矩。犯了规矩,就叫脏了口。这规矩大概既不是升平署,也不是文化部规定的。蓝靛颏以学“伏天儿”为一绝,若能把过去北京大街上卖酸梅汤的冰盏儿声学了来,就更是了得。可它就不许学蛤蟆叫喇喇蛄叫,叫了,它就一钱不值。百灵套子十三套,以“胡伯劳交尾”为**乐章,这大概属“黄|色歌曲”,类乎“床上迪斯科”之类,已然“自由化”得可以。可不知为什么,它若学了乌鸦叫,学了“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哗啦哗啦”的铁板声,却不见容于世,那就玩儿完,非禁了不可。我对这件事一直是气不忿儿的,一直想写篇东西为学乌鸦叫的百灵们鸣不平,凭什么“胡伯劳交尾”就好,“乌鸦叫”就不成?当然那是后话了。北京人对鸟儿,有点像我们有些政策,分亲的后的,各有倾斜。说到这儿,就说到了画眉。画眉的运气不错,鸟迷们给它的政策挺宽松,就算学来了蛤蟆叫,也都能容忍,当然,您不能太过分,若是学到猫头鹰叫,那就得“炒”您的“鱿鱼”了。
25.第六节 放生(25)
沈老爷子的两只画眉哨得真欢,是不是知道要离开老爷子了,报答报答?它们就像两位举办个人音乐会的演员,你哨南路红子的“衣滴水儿”,我就哨东路红子的“滴滴动儿”;你哨“油葫芦音儿”,我就哨苇柞子的“挂挂机儿挂挂机儿”……哨了一会儿,哥儿俩在鸟杠上一上一下地欢实,欢实够了,又开始新的一幕。***
沈老爷子不动声色地坐在小树林边的草地上,一边竖起耳朵听鸟儿哨,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遛鸟的老头儿们说着话。话题当然是从夸他的鸟儿开始的,他既不热,也不冷淡。有问是必答的,别人不问,他也没更多的话。两只画眉哨得差不多了,最后,哨出了小孩儿的哭声。鸟迷们无人不知,这已经是画眉中最难得的了。如果是平时,老爷子一定面露得意,微笑着,像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可今天,这哭声勾起了他的心事。他从草地上站起来,摘下鸟笼子,向周围的人点了点头,走了。
他今天干什么来了?
沈老爷子又沿着石板路走了一会儿,拐了几个弯儿,走到一处没人的地方。路旁的山坡上,林木葱茏,青草萋萋,他探着身子,先把鸟笼放到山坡上,又手脚并用,爬了上去。就这样,挪一下鸟笼,爬几步,总算进了林子。他坐在树丛里喘了好一会儿,定住了神儿,掀开鸟笼的笼罩,又打开了笼门,这下,两只画眉分别从各自的笼子里跳了出来。鸟儿在他的身边跳了一会儿,叫了一会儿,并不飞走,又回到了笼子里。老爷子苦笑了。他拍了拍笼子,画眉们又出来了。他关起了笼门,罩好了笼罩,起身,从山坡上挪了下来。
站在石板路上愣了愣神儿,那鸟儿就在那林子里叫。
他的眼皮又耷拉下来了,眼窝里凸起了两个鼓包,他睁开了眼睛,慢慢地往回走。走了一会儿,他又下意识地一边走,一边晃起鸟笼来,忽而想起,那里面已经没有鸟儿了。他不再晃了。
那鸟儿好像还在林子里叫。
出了香山公园的大门,远远就看见来时坐的那辆出租车,还等在那里。
“您别这么哆嗦啦,我跟您实说吧,我不是那警察的老爷子,不是……等把我送回了家,您再算算,我得补您多少钱,一分也不少您的。”
沈老爷子对身边开车的司机说。
这时候,小汽车正沿着窄窄的石板道,弯弯曲曲地向坡下溜。
司机侧过头,将信将疑地瞟了老爷子一眼。
“怎么着,您还不信?您要我怎么着,您才能信?”
“……要是那么着,您可够邪门儿的了。”司机说,“您自己花钱打‘的’去遛鸟儿?这一趟还不近。说真的,大款咱们也见过,还没见过您这么大的谱儿哪……”
“遛鸟儿?我可不是遛鸟儿去了。”老爷子把膝盖上鸟笼的笼罩给打开了,“您看,这鸟儿还有吗?”
司机又扭头看了一眼,没再说什么。
“您这可更让人奇怪了。好好的鸟儿,您干吗给放了?您不想玩儿了,送到官园儿,花鸟市场上,能卖个好价儿哪……您倒好,还自己往里搭钱,打‘的’放生。”司机冷丁儿又来了一句。
老爷子不再说什么。你爱奇怪不奇怪,反正,该多少车钱,一分不少你的就是啦。
不过,要说这事跟小伙子全白说,全是瞎耽误工夫,也不是,至少,这让沈老爷子忽然间拿定了个主意,这事儿不能跟儿子说去。保不齐他,还有儿媳妇,甚至那个孙女,他们心里想的也全是这一套,他还不愿意别人看他像个老怪物。
1.第七节 耍叉(1)
一
没事的时候,这老爷子爱往宏远宾馆那边看。***
隔着一人高的铁栅栏,那边,是宾馆;这边,是老爷子管的停车场。
给老爷子遮阳的大太阳伞,就绑在铁栅栏上。伞底下的阴影里,摆着两个方凳,一个,他坐,另一个,放他的大茶缸。
活儿,就是在停车场这边看汽车,可眼睛,却没少了往栅栏那边瞄。
这谁也拦不住,那边的景儿招人。
好嘛,多高的一栋楼,山似的。这山,还是用银白色的玻璃板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太阳光一照,就成了一根见棱见方、笔管儿溜直奔天上去的水晶石啦。白天,它闪银光;晚上,一层一层的灯光亮了,它又闪起了金光。锃光瓦亮的小卧车一辆接一辆,开过来,开过去。车上下来的人,肥的、瘦的,美的、丑的,黑头的、金头的,浑身香气噎人的、胳肢窝臭气熏天的……就冲这,搁谁,眼睛不过去,鼻子也得过去了。再说,谁想拿老爷子干的活儿说事儿,也说不着,人家这边什么也没耽误,出出进进的汽车,哪辆也没少了交停车费。
您还能拦着不让人家往边儿上瞄两眼啦?
辘轳把儿胡同的街坊们,没人不说崔老爷子找了个美差。
“您说,就咱这岁数,您还图啥?图啥?瞧您,大把儿缸子一端,每天,大宾馆门前看新鲜事儿,月底了还给您点三百来块,舒坦不?乐和不?这活儿,打灯笼难找!”没事就组织戏迷票友们吹拉弹唱的老头儿李忠祥说。
“老哥哥,自打您去了大宾馆,您的学问可透着见长啊!”那天他骑着那辆小斗三轮车出胡同去上班的时候,又碰上了胡同口剃头的老蔡头儿。
“别这么说,您可别这么说,咱跟大宾馆不沾边儿。咱在人家的脚跟儿底下看车哪!”崔老爷子哪回也忘不了纠正这一条。他不是蒙事儿的人,决不往高枝上靠。可真怪了,谁还都把他往那儿扯。
“看车?您可别小瞧看车。一拧脖子,把学问全看眼里啦!”
“对对对,学问大了去啦!”他不这么说,还能说什么?
要说街坊邻居的,这么说也沾边儿。不这么着,他能见着鬼子打架吗?好家伙,俩鬼子,一白一黑,从旅游车上扯着揪着就打下来了,黑的揪白的脖领子,白的揪黑的袄袖子,嘴里骂骂咧咧,边儿上一个挺漂亮的洋妞儿在叽里咕噜地喊着,劝着,拉着——没跑儿,花案。洋相,洋相,这可真的成了洋相啦!净他妈说中国人跑外边散德性,这老外不也到中国散德性(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
老哥儿几个一定认准了他是“弯回去”了。也是,一礼拜没来,都活到八十一的人了,阎王爷不请,说不定自己一迷瞪,就找去了。您放心,我沈天骢还且活哪。轮不着你们那几只破画眉叫份儿,拔头份儿的画眉还在这儿呢。沈老爷子想到这儿,不知不觉着就把手里的画眉笼子抡了两下。老哥儿几个在一块儿,每天是少不了逗一阵闷子的。逗闷子的话题,又跑不了由鸟儿说起。最让沈老爷子解气的是,老哥儿几个来去,说自己的画眉怎么怎么好,争的都是亚军,在他沈天骢跟前,谁也没脾气。现在他们美啦,拔头份儿的“弯回去”啦,听孙福山和李伯义瞎争竞吧。孙福山过去是区里京剧团演猴戏的,大概也小七十了吧,精瘦,欢实,身板儿也利索,上次见了,还在草地上翻了俩毛跟头呢。这回可真是“山中没老虎,猴子称大王”啦。沈老爷子越往这儿想,就越不甘心,就冲这,他也非找着那老哥儿几个不可。
可他们都他妈滚哪儿去啦?
沈老爷子解开裤腰,从腰间把那装尿的塑料口袋掏了出来,口袋里已经盛了满满的一袋子了。他拧开塑料袋屁股上的螺丝,黄澄澄的一股朝工地的方向滋了过去。还多亏大夫给他切了尿泡以后,给换了这么个盛尿的物件,算是为老爷子装备了一件撒气的武器。
沈老爷子猜得就算沾边儿。和他一块儿在草地上遛鸟儿的老哥儿几个,还真的以为他“钻了烟囱胡同”了。可要说老哥儿几个把他给忘了,那不公平。老爷子撒完了气,收好了他那特制的武器,一抬眼,看见一块儿遛鸟儿的老伙计——就是那位老猴孙福山,骑着那辆28加重飞鸽,车把一左一右,吊着俩鸟笼子,后架子一左一右,也是俩鸟笼子,一晃一晃就过来了。
“嗬,老哥哥,老没见啦,好嘛,我就一直留心着您哪!”孙福山一歪身子,把一条腿从车大梁上掏了过来。飞鸽车溜到了沈老爷子面前,孙福山推车那模样,活像过去庙会上卖的“季鸟猴”。
沈老爷子见了老伙计,心中当然也高兴。
“都跑哪儿去啦?我这儿正转腰子呢!”
“我跟您说啊,您可甭嫌远。龙潭湖哪!……老哥儿几个直叮嘱我,每天打这儿路过,可留神着老沈头儿。嘿嘿,还真让他们给说着了……”
沈天骢一听说遛鸟儿的伙计们都搬龙潭湖去了,立马泄了气。那地方离这儿至少十里地哪。是啊,那哥儿几个行啊,孙福山似的,骑自行车的,也有蹬小三轮的,一骗腿儿就过去了。可他哪儿还行啊!就这,从家里那十六层上下来,一蹭一蹭地到了这儿,这就跟他妈两万五千里长征似的,还奔龙潭湖哪,奔太平间去吧!
还有那个心,可没了那个力,想到这儿,沈老爷子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我说,你们是成心躲着我是怎么着?……得了,我把我这画眉摔了,任你们谁拔头份儿都行,你们就回来,给哥哥我就个伴儿,行不行?”
“哎呀,哥哥您这是想哪儿去啦!……我们老哥儿几个让人家从这儿给挤对走,可没少了在这街南街北地转悠,为的啥?就是为了哥哥您的方便!不信您也转悠转悠去,您要是能找出个合适的地界儿,我立马招老哥儿几个回来!”孙福山受了天大的委屈,又是晃脑袋,又是吧唧嘴。
沈老爷子没再说什么。玩笑归玩笑,斗嘴归斗嘴,老哥儿几个的确还不至于为了吹乎自己的鸟儿,就算计着把他给撇下。可现在是怎么茬儿?没别的道儿啦,回家,等死?
老哥儿俩默默地站了一会儿,都没什么好说的。
“兄弟,您可别把我那话当真,我那是将您哪。”沈天骢瞟了孙福山一眼,那意思显然是对刚才的急赤白脸做点找补。又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我还不知道,这附近也是没什么合适的地方啦。你们哥儿几个只管去吧,能走得动的,就走,玩儿一天赚一天……这么着,反正我也去不了啦,您就把我这鸟儿,给哥儿几个带过去。您甭不落忍,您这是帮我。您拿着……”
20.第六节 放生(20)
孙福山哪能接这鸟儿啊。***他知道,沈老爷子这举动,是因为一时离了群儿,伤了心,也因为刚才那话里显得有点儿外道。其实,老哥哥您还用得着这样吗?谁敢保险自己没个心烦的时候?再说了,您越是去不了,您就越得有个伴儿不是?让我们拿了去,不得让您闷死?
沈天骢见孙福山不肯接,只得作罢。两个人又扯了会儿龙潭湖那边遛鸟儿的事,说着说着,孙福山忽然一拍大腿,呵呵地乐了起来。
“唉,您瞧我,糊涂不糊涂,咱们没那么多事啊!……”
“您说什么呢?”
“我是说,太好办啦,您家有辆小三轮呀,就是您儿子拉您上天坛的那辆!您让您儿子给收拾收拾,明儿我蹬着送您上龙潭湖,不就齐啦……”
这还真是个好主意。家里那辆小三轮,闲着也是闲着。不过让孙福山给自己当车夫,也太难点儿啦。一个八十一,一个七十,就算他比你小十岁,也是七十啦!
“您……您……哈哈……哈哈……”沈老爷子用手指着孙福山,笑着,半天说不出话来,“要说真这么办,还真成了北京的一景儿啦——七十的拉八十的,干啥去?遛鸟儿去!……这叫什么?叫‘金台夕照’?哈哈哈……”
“您别光乐啊,您说,行不行?”
“行?我说行,您说行,我还怕您家的儿子孙子的找我算账呢!……怎么茬儿?合着我们家老爷子老了老了,还让您拉去做了车夫……”
沈老爷子不跟孙老爷子提他那儿孙也罢,一提,倒把他心里那点儿火勾起来啦。
“他们?他们别扯**蛋了!算账?找谁算账?我他妈还没找他们算账呢……我当车夫,我乐意,他们管得着吗?!”
沈老爷子心里“哟”了一声,后悔不该冒冒失失,捅到这位老弟的痛处。是啊,一家一本难念的经,保不齐那儿子还不如自己的这位呢。沈老爷子忙找话茬儿岔开,说自己没别的,就是不好意思。没这样办事的,老胳膊老腿儿的了,能自己找点乐子就不易,再给他找事儿,不落忍,真的不落忍。
“老哥哥您小瞧我了。‘老胳膊老腿儿’?您瞧瞧我这‘老胳膊老腿儿’……”孙老爷子有一好,就是逮个机会就想表演表演他的武功。这回一边说着,一边就支起了车子。他往远处挪了挪,先拉出个弓步,又把身子向上一欠,向下一颤,这弓步就劈开了。只见他的身子又一上一下地颤了两下,两条腿就劈开个大叉,平平整整地落到了地上,“您说,我这身子骨还能干两年不?您就赏我个脸,赏我个脸行不?”
“行,行……好说,好说,您快起来,您快起来!”
沈老爷子颤颤巍巍地伸过一只手去,那意思是要拉他一把。孙老爷子当然不会用他,摆摆手,说:“别价别价,回头倒把您给拽倒了。”罢扬起两只胳膊,向下一抖,那身子就往上一耸,再一抖,又一耸,三下两下,身子就从地面升了起来。孙老爷子拍打着身上的浮土,推上自行车,对沈老爷子说:“老哥哥您这回也算是看见啦,我还行不?……行?那您这意思可就是说,肯赏我这个脸啦!咱们明儿就开始,奔龙潭湖,没的说了吧?……”
“没的说,没的说!”话都说到这儿了,还容你拒绝吗?沈老爷子也只能呵呵笑着,就算是答应了。
“怎么着,这就到府上去认认门儿,看看那车,省得明儿抓瞎?”
孙老爷子也真是急茬儿的,好像生怕个美差被人抢了似的。
“行,走着。”沈老爷子领着他,一蹭一蹭地往家走。
九
实话跟您说,小说写到这儿,连我自己也有几分感动。
两个老头儿,一个瘦高瘦高的,已是老态龙钟了,一蹭一蹭地朝前走着;另一个矮矮的,精瘦,推着辆自行车,谈话语,眉飞色舞,却又很耐心地陪着他走。自行车上,一前一后,一共四张鸟笼。瘦高的老者,一左一右,提着两张鸟笼,他们简直就像是拥着一堆鸟笼向前移动。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一堆鸟笼在耸立的高楼大厦夹成的峡谷间移动,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柔弱,像黄河峡谷里漂移的牛皮筏,不过比牛皮筏移动得更慢更慢……最初感动我的,就是这画面,我想我早晚得把它写进我的小说去。
21.第六节 放生(21)
现在,我就这么把它合理化了。
面对这画面,也曾有过别的胡思乱想。
两个“鸟友”,找另一位几天不见的“鸟友”来了?他们连地址都不知道。他们在楼群间转悠。这么个岁数了,有几天不露面儿,意味着什么?找的结果,可能是什么?
他们中的一位,到另一位的家去?也许,一个是退休的部长,一个是退休的门房儿。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对每一个人都毫无二致。那么,当他们一起面对共同归宿的时候,遗憾的是谁?是门房儿,还是部长?
…………
还是让那眉飞色舞的陪那老态龙钟的去他的家吧。附近那遛鸟儿的绿草地没了,他们得去看看那辆车,明儿好去龙潭湖。
两位老爷子进家的时候,沈晓钟正在家,家里还有两位客人。沈晓钟见老爷子带一位回来,过来客气了一番。正打算回客厅继续和自己的客人谈买卖,沈老爷子把他叫住了。
“晓钟啊,我跟你说个事儿。”
“您说。”
“明儿啊,我得到龙潭湖遛鸟儿去啦。”
“哟,去那么远干吗?这附近……”
“没啦,那地界儿让推土机给推啦!”
“那您……”
“这不,这位孙老弟跟我来啦,打明儿起,由他,拉我去……”
“噢,那……您……您可受累啦……”沈晓钟朝孙老爷子连连点头。
“您就放心,老哥哥交给我啦!”孙老爷子一副大包大揽的神气。
仔细分析起来,往下这事儿,也怨沈老爷子。不就是让儿子给你预备车吗?你们刚刚上楼之前不是看过啦,那车就在楼底下,等儿子送走了客人,让他给您推去打打气,齐了。你跟他说这么多干什么?北京人讲话,“话又说回来”,沈老爷子也是好意,北京人嘛,得个机会就念人的好儿,既然孙老弟有这义举,又跟到了家,见了自己的儿子,他当然想掰开揉碎地把人家的好儿给儿子念叨念叨。沈晓钟呢,却正在谈买卖,脑瓜子里转的,全是钱。瞧当爹的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以为是要留他跟来人说说“价儿”哪。也搭着孙老爷子那模样太活泛了,别看是七十的人了,那劲头儿,活像个夜里到永定门火车站口拉黑车的“板儿爷”。沈晓钟就真以为当爹的找来个拉“包月儿”的哪。说实在的,要倒退回几年,他沈晓钟是不会出这纰漏的。可这些日子,有点儿了,口气也大了,前不久刚刚跟老爷子说过,您用钱,您就说,哪怕咱请个男保姆来伺候您。您舒坦了,我也放心。有这么个前茬儿搁在这儿,儿子就更以为老爷子是留他下来砍价儿啦。这价儿还用砍吗,顶多了,二百,三百,行了不?这年头儿,为桩买卖,请一回客得花多少?这一个月下来,又得请多少回客?能把老爷子哄熨帖了,花个三百五百的,算得了什么?
“行啦,爸,我那儿正忙着哪,您跟这位师傅说说就成了。”
冲这句话,沈老爷子就得背过气去。
北京人,舍命都不舍脸。你这是抽我们这位老兄弟的脸子呀!人家是干吗的?人家干吗来了?……钱?那俩臭钱儿烧得你都不会说人话了?
“浑蛋!”沈老爷子嘴唇哆嗦了好一阵子,算是把这句话吼了出来。
沈晓钟已经回到客厅了,听见这边吼了一嗓子,不知生了什么事,又回来看。
老爷子见儿子回来了,还是说不出话,煞白了脸,用手指着他,一劲儿捯气儿。
倒是孙老爷子不急不恼,态度平和得多,脸上堆着笑,告诉沈晓钟,老爷子生了气,是因为他闹了个误会。
“哎呀,不就是个误会吗,我给大叔赔个不是,行不?……大叔,我这正忙着哪,您甭往心里去,没别的意思,我就是看走了眼啦……”
孙老爷子当然是一派无所谓的样子,摆摆手,算是过去了。
“那……您帮我劝劝我爸?我那儿正忙着哪。”沈晓钟又出去了。
要说呢,的确是一场误会。可这误会也就是搁在如今这年头儿,好像才多起来了。
22.第六节 放生(22)
我也碰上过。***
半年前,为了写作的需要,我从一家公司买了一台电脑,因此得以现,原来,优质的售后服务,非洋人所得专也。感动之余,随手写了一篇《居京琐记》,交给《北京晚报》表。没有想到,文章表后,类似的误会就来了——没少接到朋友的电话,问曰:电脑公司给了你多少钱?我说:哪儿的事儿?我怎么能要电脑公司的钱!又曰:别蒙我,做了这么大的一篇广告,能不让他们出血?至少,那台电脑得白送你吧。我说我抗议我冤枉我一分钱也没拿。这以后,收场的就常常是一句玩笑了:放心,我又不是纪检委的。或者说:我知道,这年头儿,谁赚了钱也得说没赚。
身边儿没挨着黄河,挨着的话,管他洗得清洗不清,我得先跳下去再说。
这事以后我一直在想,这是怎么了?
大概是因为,这年头儿,人们都“狼”了许多。见到你披着张灰皮,自然是同类无疑。你要是披了张白皮呢,也会琢磨着,这日子口儿哪儿找羊去?这一定是只披着羊皮的“狼”。
说不定原本真是一只羊的,让人这么一点拨,那张羊皮底下,倒长出点儿狼毛来了。
再说得多一点儿,羊说不定真就变成披着羊皮的狼啦。
几周前去崇文区文化馆听一位潘先生讲旧京掌故,真是精彩得很,又听说这讲座要延续很久,欣喜之余,不免为崇文区文化馆的经费担心,问曰:“每一讲得给老先生多少钱?”文化馆的朋友笑了起来:“问的可不止您一位了。老先生一分钱也不要。而且说了,要给钱,就不讲了!”
您看,我这就“狼”了许多不是?
“狼”都哪儿来的?全是这么互相点拨着、调教着出来的。
话题是不是远了点儿?沈老爷子正待在屋里生儿子的气。孙老爷子呢,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其实我的话题一点儿也不远。您就这么想吧,就我这号的,除了仨瓜俩枣儿的稿费、讲课费,还没见过多少钱呢,都自觉着这羊皮底下有点儿狼心狗肺了,那沈晓钟,成天腰挎bp机,手持“大哥大”,今儿“抛”吧,明儿“进”吧,在狼群里混,能不整个儿完全彻底地狼心狗肺了?
当然我这是开玩笑,或者说,我这是学老爷子的口气。其实我倒拥护沈晓钟,不拥护老爷子。用老爷子那一套,干不成四化,顶多了,多活几年。不过,您沈晓钟“狼心狗肺”,您得到该使的地方使去,您不能哪儿都使,特别是不该当着这俩老爷子使。您这一使,在您呢,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您没想到,您这一手儿,轻了,给老爷子闹个臊眉耷眼;重了,得把老爷子气回去。
沈晓钟的“罪过”还没完。按他那一套活法儿,这非但不算罪过,还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他还觉着,回来说这么一句,是对刚才误会找补了一下,谁承想,又给本来已经气头儿上的老爷子添了一把火。
这一回,连一直随和、忍让的孙老爷子也觉得没多大意思了。
沈晓钟从老爷子的屋里回到客厅以后,大概跟他的客人们解释了一下。客人中的一位,不知是因为买卖上有求于他呢,还是因为真的热心,当即说:“那又何必?我每天都从您家门口过,用我的车,把老爷子捎上不就成啦?回来?您让老爷子说个时间,我包了!”
要说沈晓钟也没错儿,有方便的汽车,谁坐三轮啊。再说,老爷子领来的那位,如果不是专门拉三轮儿的,纯粹是为了交,来尽义务,他也是觉得不落忍了。您想啊,也是老头子了,一分钱不挣,每天来拉着你们家的老头子去遛鸟儿,您心里说得过去,街坊邻居也得戳脊梁骨呀。
沈晓钟一点儿也没犹豫,又推门进了老爷子的屋,和颜悦色地对孙老爷子说:“大叔,您不生我的气了吧?”
孙老爷子当然又端了一回大家风度。
“大叔,我还真谢谢您,您这么有心。”沈晓钟说,“不过呢,刚才那边儿有位朋友说啦,这事儿,就不用劳您大驾啦,他有汽车,从我们家门口过,把我爸捎去就成啦……”
23.第六节 放生(23)
“嗬,有汽车啊……”孙老爷子强笑着,扭头看了看沈老爷子,“敢!有汽车当然不用坐我的三轮啦……好,好,那……老哥哥,明儿……您……就坐汽车……坐汽车去啦?”
沈老爷子恨不能把个脑袋扎裤裆里去。
第二天,孙老爷子当然不会来。
接沈老爷子的汽车倒来了,至少,那老板和沈晓钟的买卖进行着的这几个月,大概会天天来的。
沈老爷子能坐吗?甭说坐汽车了,就是腿儿着,他也没脸去见孙老爷子,见他那些老哥们儿了呀。
十
我想我可以写这小说的最后一节了。
老爷子这鸟儿是养不下去了。
是推土机给逼的?是儿子给造的?还是什么给闹的?
他弄不明白。好像也不光因为没了遛鸟儿的地界。地界要找,也还有。要脸要皮,想躲开那老哥儿几个,也成。北京城大了,遛鸟儿的老头儿们多了,提着鸟笼,哪儿去都成。可他还是觉得没多大意思了。还是当初有过的那念想,放生吧。
沈老爷子在家里闷了三天。第四天清早,儿子、儿媳和孙女都没在家,他往兜儿里揣了二百块钱,下楼去了。
一左一右,两张画眉笼子,一蹭一蹭,到了大马路的边儿上。
这附近没法儿撒他的画眉,他是知道的。上次想放生的时候,好歹还想着楼群外边有一片绿地呢,现在可好,连那最后一片绿地,也平啦。去龙潭湖?闹不好就得碰上老哥儿几个。老哥儿几个大概早从老孙头儿那儿听说什么啦,他见他们?有那么厚的脸皮吗?!
去哪儿?汽车一辆一辆从眼前冲过去,沈老爷子直到这会儿,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只是觉得,他应该去个远的地方,那儿有山,有林子,好让他的画眉出了笼子,有个藏身的地方啊。说真的,这哥儿俩早让他给娇惯坏了,每天鸡蛋拌小米,时不时来一顿面包虫儿,上火了,还得四处给它找蜘蛛……回了林子,它们还会不会自己找食儿?不管怎么说,还是给它们找座大点儿的山,找片密点儿的林子吧。
老爷子是坐过出租车的,当然,是和儿子一起坐的。儿子好像是站到马路边儿上,把手扬了一扬,那出租车就停下来了。他把鸟笼子放到地上,也把手扬了起来。可那车顶上有出租灯的小卧车,就是不给他停下。他有点儿生气,觉得出租司机一定是势利眼,是不是以为我老头儿出不起车钱?他索性把那四张五十块的大票拿了出来,捻开,攥在手里,一见着出租车开过来,就朝他们挥着。可还是不见有车给他停下。
“老大爷,您这干吗呢?”一个民警走了过来。
“对,您来得正好,您帮我截一辆!”沈老爷子气呼呼地对民警说。
“您在这儿可截不着车。这是路口,根本不让停车。谁停了车,谁得跟我这儿交钱。”民警拍了拍手上的罚款本。
原来如此。沈老爷子只好又提起了他的鸟笼子。
“那您说,我哪儿截去?”
民警打量了他一眼,觉得这老头儿还真够“谱儿”——好嘛,打“的”去遛鸟儿,他戳了这么多年大岗,还是头一回见识呢。也是,让这老爷子走到二百米以外去截车,还不得半个钟头出去了?再给我在大马路上摔一跤,更麻烦啦。抬眼,一辆出租车开过来了,还巧了,是辆空车。扬扬手,又用手指往身边点了点,那出租车乖乖儿地停在了身前。
“师傅,师傅,”出租司机从驾驶室里钻出来,一边往民警跟前跑。一边从兜里往外掏烟,“我错啦,我错啦……”
“你错什么啦?”民警瞥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拉上这老爷子。该去哪儿去哪儿!”
“好,好,一定,一定!”出租司机这才明白不过是“官差”,麻利儿地开开了车门,又是搀胳膊,又是递鸟笼,伺候着老爷子坐进了他的车。
“您上哪儿?”车子慢慢向前滑行,在警察的注视下开了过去。“呃……”老爷子这才想起,自己净顾着琢磨这司机跟警察了,还忘了跟人家交代去处,“您啊……拉我……拉我去香山吧。”
24.第六节 放生(24)
司机调转车头。
“哎哟,老爷子,您这一锤子可苦了我喽。我这半天儿全得给您搭上啦!我说,您儿子也够……够黑的,就这么着,天天为您截辆车,让您去香山遛鸟儿?”
沈老爷子一乐,没做解释。
“我给您钱。”过了一会儿,老爷子说。
“哎哟,我没别的意思,真的,没别的意思。我哪儿能收您的钱啊?能拉上您,是我的荣幸……您可别跟您那儿子说去,别。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回头找个茬儿,把本子给我扣了,那我可亏大了!”
老爷子不再说话,错到了这份儿上,您是让我说破还是不说破?这可是您自找,谁说那民警是我儿子啦?谁说我不打算给钱啦?你们年轻的就是这样,老是在我们老家伙面前抖机灵。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一样,全他妈这号东西!“行,让你们抖机灵,让你们抖,有你们气我们的时候,也有我们开心的时候!”
想到这儿,老爷子把腰板儿陷到了沙座里,又仰起了脸儿,把脑袋靠到了靠背上,真的有点儿警察他老爷子的神气啦。
话是这么说,到了香山,也还是把五十块的一张扔到了前排座位的垫子上。
“您……您这是难为我,大爷,您……您……别这样,这让我……”司机追着他,把钱往回塞。
他不理他,不接钱,提着他的鸟笼,径直奔前走。
到了静宜园门口,他看见那司机还傻傻地站在停车场上。
买了票,慢腾腾地挪进了公园。
不是星期天,香山公园里还算清静。多少年没来了?忘了。他已经忘了最后一次来香山是哪一年了。只是记得那时候还没有通车,他是骑着毛驴来的。哦,对了,是个春天,旧历四月初几来着?他是到妙峰山进了香,从北安河那边下的山,回北京的时候,拐到香山来了。那时候的香山哪有这水泥道儿啊,一山一山的林子,树根儿底下全是暄乎乎的树叶子,鸟儿那叫多呀。也怪,多少年的事了,好像早忘了,可说不定是印在心里了,要不然你怎么张口就说要到香山呢?你是想着这儿鸟儿多,好叫你的画眉有个就伴儿的吧?
老爷子不会忘记自己是干什么来的。不过,走着走着,抬眼四望,他忽然现,提着鸟笼子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就在他前面不远处,一位老者也提着鸟笼走着。这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好像被什么所吸引,跟着那老者,转过一个土坡,看见一片小树林。那儿已经有几位老者了,他们的鸟笼已然挂到了树枝上。哪一种鸟笼里养的什么鸟,内行人是不难看出来的,所以,稍有经验的人,一到了遛鸟儿的地方,不难明白自己应该到哪儿去挂鸟笼。沈老爷子一点儿也没含糊,直奔画眉笼子集中的地界儿就去了。
更内行的人不仅能看出自己的位置,而且能看出自己鸟儿的地位。沈老爷子往树上的笼子扫了一眼,若无其事似的把自己的鸟笼挂上去。先来的鸟迷们也都不是“白帽子”,瞄了一眼老爷子那张笼,就已经了然,待到老爷子揭开了笼罩,有的人就开始“啧啧”赞叹,更有一些人拿笼罩罩起了自己的笼子,免得新来的“武林高手”露一手儿以后,自己的鸟儿被羞得忘了曲儿。
沈老爷子的画眉开始哨。
北京人养鸟儿,各有所好。有好漂亮的,那您就养鹦哥,虎皮啦,葵花啦。有好玩意儿的,那您就养打弹的花红,叼旗的黄鸟。更多的人则好听鸟儿“哨”。这鸟儿的“哨”,其实就是相声演员们老说的“说、学、逗、唱”里的“学”。不过,您要是个相声演员,“学”这一门功夫讲究的,除了“真”以外,还讲究多多益善。您要是能把刘欢韦唯杭天琪毛阿敏学个遍,您就算得上入流。您要是再能把李扬的唐老鸭、赵忠祥的动物世界学得乱了真,您就算得上够品。您要是能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草里蹦的、大马路上欢的,全学了来,您就了不得了。而鸟儿“哨”,却有一定的规矩,多了固然好,可也不能犯了规矩。犯了规矩,就叫脏了口。这规矩大概既不是升平署,也不是文化部规定的。蓝靛颏以学“伏天儿”为一绝,若能把过去北京大街上卖酸梅汤的冰盏儿声学了来,就更是了得。可它就不许学蛤蟆叫喇喇蛄叫,叫了,它就一钱不值。百灵套子十三套,以“胡伯劳交尾”为**乐章,这大概属“黄|色歌曲”,类乎“床上迪斯科”之类,已然“自由化”得可以。可不知为什么,它若学了乌鸦叫,学了“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哗啦哗啦”的铁板声,却不见容于世,那就玩儿完,非禁了不可。我对这件事一直是气不忿儿的,一直想写篇东西为学乌鸦叫的百灵们鸣不平,凭什么“胡伯劳交尾”就好,“乌鸦叫”就不成?当然那是后话了。北京人对鸟儿,有点像我们有些政策,分亲的后的,各有倾斜。说到这儿,就说到了画眉。画眉的运气不错,鸟迷们给它的政策挺宽松,就算学来了蛤蟆叫,也都能容忍,当然,您不能太过分,若是学到猫头鹰叫,那就得“炒”您的“鱿鱼”了。
25.第六节 放生(25)
沈老爷子的两只画眉哨得真欢,是不是知道要离开老爷子了,报答报答?它们就像两位举办个人音乐会的演员,你哨南路红子的“衣滴水儿”,我就哨东路红子的“滴滴动儿”;你哨“油葫芦音儿”,我就哨苇柞子的“挂挂机儿挂挂机儿”……哨了一会儿,哥儿俩在鸟杠上一上一下地欢实,欢实够了,又开始新的一幕。***
沈老爷子不动声色地坐在小树林边的草地上,一边竖起耳朵听鸟儿哨,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遛鸟的老头儿们说着话。话题当然是从夸他的鸟儿开始的,他既不热,也不冷淡。有问是必答的,别人不问,他也没更多的话。两只画眉哨得差不多了,最后,哨出了小孩儿的哭声。鸟迷们无人不知,这已经是画眉中最难得的了。如果是平时,老爷子一定面露得意,微笑着,像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可今天,这哭声勾起了他的心事。他从草地上站起来,摘下鸟笼子,向周围的人点了点头,走了。
他今天干什么来了?
沈老爷子又沿着石板路走了一会儿,拐了几个弯儿,走到一处没人的地方。路旁的山坡上,林木葱茏,青草萋萋,他探着身子,先把鸟笼放到山坡上,又手脚并用,爬了上去。就这样,挪一下鸟笼,爬几步,总算进了林子。他坐在树丛里喘了好一会儿,定住了神儿,掀开鸟笼的笼罩,又打开了笼门,这下,两只画眉分别从各自的笼子里跳了出来。鸟儿在他的身边跳了一会儿,叫了一会儿,并不飞走,又回到了笼子里。老爷子苦笑了。他拍了拍笼子,画眉们又出来了。他关起了笼门,罩好了笼罩,起身,从山坡上挪了下来。
站在石板路上愣了愣神儿,那鸟儿就在那林子里叫。
他的眼皮又耷拉下来了,眼窝里凸起了两个鼓包,他睁开了眼睛,慢慢地往回走。走了一会儿,他又下意识地一边走,一边晃起鸟笼来,忽而想起,那里面已经没有鸟儿了。他不再晃了。
那鸟儿好像还在林子里叫。
出了香山公园的大门,远远就看见来时坐的那辆出租车,还等在那里。
“您别这么哆嗦啦,我跟您实说吧,我不是那警察的老爷子,不是……等把我送回了家,您再算算,我得补您多少钱,一分也不少您的。”
沈老爷子对身边开车的司机说。
这时候,小汽车正沿着窄窄的石板道,弯弯曲曲地向坡下溜。
司机侧过头,将信将疑地瞟了老爷子一眼。
“怎么着,您还不信?您要我怎么着,您才能信?”
“……要是那么着,您可够邪门儿的了。”司机说,“您自己花钱打‘的’去遛鸟儿?这一趟还不近。说真的,大款咱们也见过,还没见过您这么大的谱儿哪……”
“遛鸟儿?我可不是遛鸟儿去了。”老爷子把膝盖上鸟笼的笼罩给打开了,“您看,这鸟儿还有吗?”
司机又扭头看了一眼,没再说什么。
“您这可更让人奇怪了。好好的鸟儿,您干吗给放了?您不想玩儿了,送到官园儿,花鸟市场上,能卖个好价儿哪……您倒好,还自己往里搭钱,打‘的’放生。”司机冷丁儿又来了一句。
老爷子不再说什么。你爱奇怪不奇怪,反正,该多少车钱,一分不少你的就是啦。
不过,要说这事跟小伙子全白说,全是瞎耽误工夫,也不是,至少,这让沈老爷子忽然间拿定了个主意,这事儿不能跟儿子说去。保不齐他,还有儿媳妇,甚至那个孙女,他们心里想的也全是这一套,他还不愿意别人看他像个老怪物。
1.第七节 耍叉(1)
一
没事的时候,这老爷子爱往宏远宾馆那边看。***
隔着一人高的铁栅栏,那边,是宾馆;这边,是老爷子管的停车场。
给老爷子遮阳的大太阳伞,就绑在铁栅栏上。伞底下的阴影里,摆着两个方凳,一个,他坐,另一个,放他的大茶缸。
活儿,就是在停车场这边看汽车,可眼睛,却没少了往栅栏那边瞄。
这谁也拦不住,那边的景儿招人。
好嘛,多高的一栋楼,山似的。这山,还是用银白色的玻璃板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太阳光一照,就成了一根见棱见方、笔管儿溜直奔天上去的水晶石啦。白天,它闪银光;晚上,一层一层的灯光亮了,它又闪起了金光。锃光瓦亮的小卧车一辆接一辆,开过来,开过去。车上下来的人,肥的、瘦的,美的、丑的,黑头的、金头的,浑身香气噎人的、胳肢窝臭气熏天的……就冲这,搁谁,眼睛不过去,鼻子也得过去了。再说,谁想拿老爷子干的活儿说事儿,也说不着,人家这边什么也没耽误,出出进进的汽车,哪辆也没少了交停车费。
您还能拦着不让人家往边儿上瞄两眼啦?
辘轳把儿胡同的街坊们,没人不说崔老爷子找了个美差。
“您说,就咱这岁数,您还图啥?图啥?瞧您,大把儿缸子一端,每天,大宾馆门前看新鲜事儿,月底了还给您点三百来块,舒坦不?乐和不?这活儿,打灯笼难找!”没事就组织戏迷票友们吹拉弹唱的老头儿李忠祥说。
“老哥哥,自打您去了大宾馆,您的学问可透着见长啊!”那天他骑着那辆小斗三轮车出胡同去上班的时候,又碰上了胡同口剃头的老蔡头儿。
“别这么说,您可别这么说,咱跟大宾馆不沾边儿。咱在人家的脚跟儿底下看车哪!”崔老爷子哪回也忘不了纠正这一条。他不是蒙事儿的人,决不往高枝上靠。可真怪了,谁还都把他往那儿扯。
“看车?您可别小瞧看车。一拧脖子,把学问全看眼里啦!”
“对对对,学问大了去啦!”他不这么说,还能说什么?
要说街坊邻居的,这么说也沾边儿。不这么着,他能见着鬼子打架吗?好家伙,俩鬼子,一白一黑,从旅游车上扯着揪着就打下来了,黑的揪白的脖领子,白的揪黑的袄袖子,嘴里骂骂咧咧,边儿上一个挺漂亮的洋妞儿在叽里咕噜地喊着,劝着,拉着——没跑儿,花案。洋相,洋相,这可真的成了洋相啦!净他妈说中国人跑外边散德性,这老外不也到中国散德性( 放生(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