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部分阅读
下朝来瞧过一回,无奈他既不是太医,也不是接生婆,坐了一会儿,昭文帝就得去御书房看奏章了。
昭文帝走了约摸大半个时辰,接手嬷嬷两手鲜血、面色惨白的出来禀道,“皇后娘娘,德妃娘娘难产,还请皇后娘娘定夺?”
宋嘉言又将太医叫出来问了一遍,太医表示无能该死,宋嘉言眉毛都未动一下,直接道,“保皇嗣。”
吕嬷嬷眉心一跳,低声提醒,“娘娘,是不是回禀太后娘娘与陛下一声?”
“皇嗣,是最要紧的。”宋嘉言道,“若耽搁了时辰,我怕伤了皇嗣。你现在打发人去慈宁宫和前头御书房问一声。”生产的时候死个把人太容易了,若是只叫宋嘉语死,是扳不倒宋嘉言的。但,如果皇嗣不遇呢?
这是个局。
宋嘉言却不能不入。
如宋荣所说的,避出宫外,自然是嫌疑最小的,不过,这一避,便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而且,上次避出宫,这次又避出宫?不,她不能总避出去!但,不避出宫,就要面对宋嘉语生产时的生死局。
宋嘉言直接就命保皇嗣,是担心怕这请示的时间,会有人对皇嗣下手。若到时大人孩子两空,罪责就得她来担了。
宋嘉语死的无声无息。
她身子骨儿本就不大强健,一天一夜生不下来,已经耗尽了宋嘉语大半的元气,死的时候应该不是多么痛苦吧。
孩子被包裹的严严实实抱出来,哭声并不明晰,瞧着个头儿也不大……
“娘娘,是公主。”
“哦。”宋嘉言的眼睛自幼儿身上移开,道,“德妃诞下公主有功,依贵妃礼下葬。”
宋嘉言刚说完这句话,方太后就来了,先是毫不避讳的去产房看过了死去的宋嘉语,又抱着小公主哭了一通“我可怜的孩子”,都没正眼看宋嘉言,只道,“皇后有九皇子、五公主要抚育,又有宫务要操持,这孩子生就丧母,哀家十分怜惜她,就让她伴在哀家膝下吧。”
宋嘉言淡淡应了。
方太后离开后,宋嘉言便也回了凤仪宫。
宋嘉言重新换了件衣裳,坐在榻上出神。
梁嬷嬷端上一盅银耳羹,劝道,“娘娘这两天也累了,略歇一歇吧。”
宋嘉言厌极了宋嘉语,就是看着宋嘉语去死,宋嘉言也不觉着有什么心理负担。但是,宫内无休止的倾轧让人心生厌倦,她没有半点食欲,叹道,“当年她初初进宫,被封为妃子,有了身孕后,我进宫看她,曾对她说,她初进宫,深受帝宠,却孤立无援,不如去慈宁宫孝顺,讨得太后欢心。那时,我是想着太后丽妃一系已经没有方家血脉的皇子在手,丽妃年老色衰早已无宠,她是陛下宠妃,慈宁宫不会拒绝她的示好。”
“娘娘……”好端端的,怎么说起这个来了?
“我给她指了路,她照着做了,却也养大了她的心。”宋嘉言轻声道,“小时候就是这样讨厌,一起上学听女先生讲课,功课她一定要是最好的,高傲的像孔雀一样。我一直以为她是个骄傲的人,做才女的人,肯定清高又骄傲,再也未想到她进宫会变成这样。”
“真是太讨厌了。”
吕嬷嬷听的心惊肉跳,沉声劝道,“娘娘慎言哪。”再如何跟德妃不对付,到底是亲妹妹,亲妹妹死了,眼泪没有一滴,还说这些话。哪怕心里这样想的,也不能这样说啊,这不是明摆着授人以柄吗?
“嬷嬷,不用怕。”
她敢说,自然做足了万全的准备。狼来了的故事,该结束了。
160晋江原创发表
宋嘉言性子豁达,这个昭文帝是清楚的,他也喜欢宋嘉言这不同于寻常闺秀的性情。
宋嘉言之磊落,如同君子。按理,这样的人如同清泉,一望到底,是容易看透的,但,宋嘉言却是最难揣测的。哪怕昭文帝,有时都觉着宋嘉言心思难猜。
譬如,现在。
德妃难产而亡的消息,是昭文帝与朝臣议事毕后方知晓的。
对宋嘉语,昭文帝喜欢过、宠爱过、花前月下、山盟海誓过,不过,若说是“比翼鸟,连理枝”那样的感情,就有些胡扯了。美丽的女人,谁不喜欢?即使昭文帝也不能免俗。可惜,昭文帝这一辈子,见过太多美人,宋嘉语算是其中佼佼,也只是佼佼罢了。
尤其后来,宋嘉语这种人品,其实,人品有暇倒没啥,反正昭文帝也不相信他的后宫都是一群雪雪白的小白兔。关键是,坏就坏呗,反正这世上,坏人多好人少。可是,这都坏到亲爹来揭发你了,宋嘉语还能一幅我无辜我委屈的时不时伤春悲秋的白兔样,昭文帝就有些不喜欢了。
不喜欢,便去的少了。
如今,宋嘉语死了,昭文帝一声轻叹,要说伤心,其实有限。
这就是皇帝的良心了。
小老婆死了。
昭文帝叹了口气,就去了大老婆宫里。
尽管厌极了宋嘉语,如今宋嘉语过逝,宋嘉言也未曾面露欢颜,衣裳穿的素净了些,又令宫人取了个天青色的荷包给昭文帝换了,道,“总是这么个意思。”又道,“德妃毕竟诞育公主有功,她服侍了陛下这几年,为陛下育下一子一女,死后哀荣,我吩咐人按贵妃礼安葬德妃。”
“办的妥当。”
宋嘉言以为昭文帝会给德妃名分上再升一级,不想昭文帝根本未曾提及此事,宋嘉言自然更不会多嘴。宋嘉言道,“太后娘娘很为德妃的过逝伤怀,又怜惜公主生而丧母,抱到了慈宁宫抚育。还有八皇子,年纪尚小,我想着,公主刚刚出世,已经够太后娘娘劳神,八皇子不如交给别的宫妃抚育吧?”
“哦,依你的意思呢?”
“后宫无子的妃嫔众多,其中林嫔、赵嫔都是陛下潜坻出来的老人儿,平日里看着也还算稳重。”这两人在昭文帝潜坻时就混的不咋样,待昭文帝一朝登基,她们跟着鸡犬升天,也混了个嫔位当当,结果一混多年,至今仍只是个嫔位。若不是宋嘉言提起,昭文帝都想不起这两人,可见有多么的透明。
昭文帝随口道,“那就林嫔吧。”
“丽妃因抚育七皇子升为淑妃,林嫔是不是也升一升位分?”
“便升为林妃吧。”升至妃位,尊号未赐。
宋嘉言吩咐人去办此事,又道,“陛下,中午咱们不要在凤仪宫用膳了。陛下带着我和孩子们去太后娘娘那里吧。太后娘娘年纪大了,看到德妃的事很伤怀,咱们一道过去,也不必特意的劝,太后娘娘看到这么些人,眼前一热闹,太后娘娘的心情也就好了。”反正她是不想无故去看方太后那张老脸,既然要做脸面,索性拉着昭文帝一并去。
昭文帝一笑,“也好。”
小九儿和五儿显然提前得到了亲娘的通知,俱换好了衣裳,一道出门。小九儿倒是没什么,人家向来斯文稳重。五儿就有些不乐意,她还不到会装模作样的年纪,就翘着小嘴儿,一脸的不高兴。
昭文帝素来喜爱她,抱她到怀里问,“怎么了?朕的公主不高兴了?”
五儿两只小胖手攀住父亲的脖子,小嘴儿凑到父亲的耳边,小小声的说,“父皇,我不想去。我们能不能不去啊?”
“嗯?为什么啊?皇祖母那儿可有很多好吃的。”
“皇祖母又不喜欢我。”小孩子对于喜恶向来敏感,五儿有些生气又有些委屈,嘴巴撅的更高了,大声道,“皇祖母就知道跟哥哥好!”她生来是受宠的嫡公主,唯有在方太后面前受过冷落,故此,五儿大为不满。
宋嘉言笑,“哦,天下人都得喜欢你才行啊?你又不是银子。”
五儿连忙问,“银子是谁啊?难道人人都喜欢他?”
昭文帝一阵笑,说宋嘉言,“这叫什么话。”又教导女儿,“别听你母亲胡扯,银子不是人,是买东西用的钱。”
五儿浑然忘了要去慈宁宫吃饭的事儿,立刻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什么是钱啊?”
方太后为表示对德妃过逝的哀伤,根本没用午膳。皇帝儿子来了一通劝,方太后仍是垂泪不止,“那孩子进宫时才十六岁,那俏丽的模样,哀家如今都历历在目。她年纪虽小,却懂事无比,哀家只拿她当个女儿疼。这方几年,就给咱们皇家添了一皇子一公主,德妃是咱们皇家的功臣啊。”
昭文帝道,“朕已命人以贵妃礼安葬德妃。”
宋嘉言也跟着劝,“是啊,德妃向来懂事,若九泉之个知晓母后为她这般伤心,德妃定也跟着不好受的。”
方太后拭泪道,“要依哀家的意思,怎么着也得给德妃个贵妃的名分才好。不看德妃,也看皇子、公主的面子哪。”
宋嘉言顺情说好话,“母后所言极是。”人死都死了,大方些也没啥。
倒是昭文帝道,“朕已经准备给几个皇子封王,待他们长大些便就藩去。德妃,依贵妃礼安葬就够了。”六皇子、七皇子生母位分皆不高,八皇子这种情况,昭文帝不可能去追封德妃。
谁也未料到昭文帝突然提起这个,方太后吓了一跳,宋嘉言也是难掩惊诧。昭文帝只作不知,温声道,“嫡庶有别,九儿年纪虽小,朕也想着,早安大位。”
方太后一时忘了哭德妃,问,“看来,皇帝都想好了。”
“是。”
这一字似乎重逾千斤,方太后望向宋嘉言,问,“皇后说呢?”
“国家大事,后宫不可干政,我不大懂。”
宋嘉言这般干脆,把方太后气个好歹,又觉着宋嘉言是隐喻讽刺于她,说她干涉立储之事。反正方太后今日本就脸色不佳,索性直接冷着脸道,“既是国事,也是家事。”
于是,宋嘉言更是干脆,“在宫外,有嫡子的家族,哪个会将家业交给庶子呢?如今立太子,于公,九儿是现在唯一的嫡子;于私,九儿是我亲生的儿子。不论公私,我自然是希望九儿做太子的。”
方太后这话问的何其没意思,宋嘉言是亲娘,自己是中宫皇后,难道不希望自己儿子做太子?
听了宋嘉言的回答,方太后虽有些堵心,不过,她脸上未有半分着恼,反是一脸欢喜,还亲热的唤了小九儿到跟前抱着,笑道,“皇后向来是个直率人,这话是大实话,也是哀家想说的话。小九儿啊,哀家早便说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说着,很怜惜的摸了摸小九儿的额头。
方太后对小九儿这么亲热,看的五儿直翻白眼,颠颠儿跑过去扯扯父亲的衣摆,大声问,“父皇,还吃饭不?我都饿啦!”
方太后正想展示一□为祖母的慈爱,不想给这丫头搅了局,若非顾及身份,方太后也想翻个白眼了。鉴于这丫头有个十分让人堵心的亲娘,方太后把自己的脾气憋了回去,笑,“饿着哀家的五儿啦?”遂令宫人传膳。
宋嘉言训斥五儿,“怎能在你皇祖母面前这样失礼?去跟你皇祖母赔不是!”
宋嘉言在儿女面前向来很有威严,五儿还有些小怕母亲,她以前不乖,小屁股可是挨过揍的。小孩子最会察颜观色,五儿只好别着手指,老老实实的说,“对不起啊,皇祖母,五儿就是太饿了。”
宋嘉言依旧不大满意,昭文帝已笑道,“母后这里,又不是外处,五儿才多大个人。小孩子么,又不会说谎。说来,朕也有些饿了。”
见父亲为她说话,五儿偷偷的朝父亲眨眨眼,被宋嘉言瞪一记,方老实了。
用过一餐饭,又陪方太后说了会儿话,昭文帝便带着宋嘉言和孩子们回了凤仪宫。哄着孩子们睡了后,宋嘉言沉沉的叹了口气。
昭文帝轻声道,“这几日德妃生产,你一直坐镇永安宫,也没好生歇着,去歇一歇吧。”
两人携手出了孩子们的房间,宋嘉言望向昭文帝,道,“那些不过体力活儿,我是担心陛下说的立太子的事。”
“哪怕是嫡子,也不会很顺遂的。”宋嘉言径自道,“我虽对前朝的事不大了解,也是读过几本史书的。立太子之事,陛下不要急,慢慢来,就是缓上几年也无妨。小九儿,年纪还小。”
“阿离,你想多了。”昭文帝笑,“放心,朕有分寸。”
昭文帝的分寸是什么,宋嘉言还未看到,由德妃之死而引起的事件却是让后宫震动。
开始便很具有戏剧性,清晨,宋嘉言带着一串儿妃嫔去慈宁宫请安。当年,陪德妃入宫的大丫头挽春,如今也是宫内女官,揣着一封德妃的绝笔性就去慈宁宫申冤了。
申冤的方式也没什么新意,反是晦气的很——死谏。
总之,挽春将德妃的绝笔信呈上后,一句话未说直接就服毒自尽了。反正,效果很轰动。
满室女人都花颜失色,唯二不失色的就是宋嘉言与方太后了。
方太后皱眉道,“这是怎么了?一大早上的就不令人安生。皇后看看那信吧。”
宋嘉言吩咐宫人将挽春的尸身抬出去好生搜检,闻方太后之语道,“这信中之事,八成与我有关,为避嫌疑,太后娘娘不妨亲阅?”
方太后语气莫测,“哦,皇后倒是未卜先知了?”
“倒不是我未卜先知。”宋嘉言扶了扶鬓间的凤钗,不急不徐、慢调斯理道,“这丫头我认得,是德妃宫中的女官,说来还是伴德妃长大的丫头。她既以命相搏,定是有了不得的冤情要申诉。至于什么样的冤情要赔上自己的性命,我就不好擅自猜测了。不过,在陛下要立太子的时候出这样的事,九皇子年纪尚幼,就是想编排也编排不到他身上,这信中之事自然是冲着我来的。”
“娘娘只管公正处置,我相信娘娘定会还我一个清白的。”
什么样的婆婆会喜欢这样的儿媳妇?
方太后尚未发作便被倒打一耙,那一肚子的憋屈就不必提了。不过,她也不是白活了几十年,且在宋嘉言手里吃了几回亏,很长了些教训。纵使宋嘉言先发制人,方太后亦不是没有准备,她淡淡道,“哀家这把年纪,享享子孙的福气就罢了,哪里有申冤断案的本事。既然皇后推托,就让皇帝看着办吧。”
一句话,她把事儿推出去了。
如今宋嘉言深得帝宠,天下皆知,福祸相倚,天下至理,她倒要看看昭文帝如何断这桩是非。
不必急。
她的时间,足够。
161晋江原创发表
后宫的事,瞒不过昭文帝。
何况这等大事。
听过袁忠的回禀,昭文帝感叹,“皇后已深谙权谋之要。”
大内总管袁忠不敢开口。
昭文帝先去了慈宁宫,方太后令人将那封告状的信交给昭文帝,叹道,“好端端的立太子的当口发生这种事,皇后避嫌未看,哀家近年来精神头儿短了,皇帝看着办吧。”
昭文帝命手下人接了信,并没有立刻拆开来看,反是对方太后一番嘘寒问暖,看老娘没啥事,便道,“朕去看看皇后。”抬脚走了,去凤仪宫的路上命人将永安宫上上下下的围了,宫人内侍无一幸免,都入监察司受审。
说起监察司,规模不大,刚建立不久,不过,名声却极臭。无他,监察司的作用与什么锦衣卫、东西厂差不离。
昭文帝登基多年,手中密探肯定有一些,但,却从未这般大张旗鼓的设立特务监察机构。如今弄个监察司,也很好理解,吃一堑长一智,都是四皇子逼宫之事闹的。
虽然设立特务机构的帝王,一般历史上都会给史官不阴不阳的提一笔,不过,名声再重要也没性命重要啊。昭文帝死活要设立监察司,朝臣死活拦不住,也只好随君王去了。
监察司的头领是昭文帝心腹中的心腹,姓林,名随;性别,男。
其他的,一无所知。
就是宋荣也不大知晓林随是从哪儿旮旯里蹦出来的,但,若非帝王心腹,昭文帝怎会令他统领监察司?
昭文帝到凤仪宫后,宋嘉言刚刚练完剑,额间微汗,双眸湛然,颊生红晕,英气勃勃。身旁一儿一女都跟着瞎比划,正玩儿的热闹,见到父亲,都跑过去行礼问安。
“陛下来了。”宋嘉言一身劲装,将宝剑交予一旁宫人,拱拱手,算是行礼了。
昭文帝含笑打量一二,打趣道,“这是谁家少年郎,好生俊俏。”
不待母亲说话,五儿已瞪大眼睛,惊讶道,“父皇,这是母亲啊,你不认得母亲啦。”
听着这童言稚语,昭文帝与宋嘉言俱大笑起来,小九儿瞧妹妹一眼,心说,这胖丫儿肯定又闹笑话啦。虽然他也觉着父皇认不出母亲这件事挺不可思议的。他可是一眼就认出母亲的。
宋嘉言直接去内室换了寻常的衣衫,又洗漱过后,方出来陪昭文帝说话。
昭文帝道,“德妃的事朕已经交给监察司去查了。”
宋嘉言点点头,“我已经告诫后宫妃嫔,事情未有结论前,不准她们多加议论,省得传出什么没边际的话出来,叫八皇子听到,岂不是令孩子多心么。”
昭文帝表示满意。
宋嘉言又有些不好意思,“我一时生气,就把陛下昨儿说的立太子的话,说出去了。”
昭文帝笑,“朕也没打算瞒着,说就说吧。”昨晚宋嘉言还一口一个“小九儿年纪尚小,迟几年也无妨”,今早就把立太子的话放了出去。这等说话不算话的本事,完全不顾及皇后身份……故而,昭文帝才感叹,宋嘉言深谙权谋之术。
权谋之术的精髓是什么?
让昭文帝说,四个字:皮厚,心黑。
其中,皮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出尔反尔。
这当然不是什么美好的品质,不过,却是重要的必备的品质。
见昭文帝没生气,宋嘉言放下心来,“我一直担心陛下不悦。”
昭文帝一笑,吩咐宫人去传早膳,对宋嘉言道,“朕当时说的时候,并未令宫人禁口,就是打算叫人知道的。只是,你这个时候说出来,前朝定有人拿德妃之事做文章。”
宋嘉言直言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并无亏心之处。那些人若是拿德妃之事做文章阻碍立储,小九儿还小,没人会说他什么,冲也是冲我来。我向来不怕人说的。”
这倒是,宋嘉言不是那种特别爱惜名声的性子。
昭文帝无奈,“阿离……”也不能太不把名声当回事啊。
宋嘉言笑,“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前都是爹爹护着我。现在我就指望陛下了,有陛下在,我什么都不怕。”
这话,倒是很让昭文帝龙心愉悦。
一家子痛痛快快的用了早膳,昭文帝便去御书房议事了。
果不其然。
不要看大臣住在宫外,他们的消息也是极其灵通的。
何况,是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朝臣们向来认为,天子无私事。换句话说,他们觉着,天子的事就是他们的事。
立太子啥的,朝臣们倒是双手赞成。
对九皇子,也没啥意见,毕竟是嫡出皇子。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是士人阶层普遍的认知。
嫡皇子的身份完全符合士人阶层对于皇储的期待,就是,士人对皇储的娘意见比较大。
前朝对妇人的约束极其严厉,到今朝民风逐渐开放,女人的地位日渐提高,虽然远不足与男人相比,起码比起前朝那种“足不出户、面不外露”的情形要好许多。
但,也远未到可以有夫之妇勾引皇帝,继而嫁做中宫的事。宋嘉言此举,非但士大夫清流阶层难以接受,还给了他们无限的想像力。
今德妃之事一出,虽然是后宫之事,且尚未有个子丑寅卯,前朝便有人将此联系起来,经过一天的酝酿,第二日大朝会上本,话里话外的说中宫不慈。
昭文帝正要立太子,有人上这种奏章,不要说昭文帝,就是重新上朝许久的彭老相爷都想抽死那几个没长眼的愣头青。
彭老相爷做首辅十来年,当初也是死看不上宋嘉言,若不是被亲孙子彭彥容背后下了黑手、捅了一刀、吃里爬外的去支持宋嘉言,以至于彭老相爷气个好歹,无力再管朝中之事。否则,彭老相爷是宁可血溅金殿,也不能叫宋嘉言如了意。事已至此,如今宋嘉言都做皇后好几年了,关键是,儿女都生了。生个女儿不稀奇,无非就是个公主,哪怕嫡出公主,无非就是得宠些,以后多陪送些嫁妆。关键是,人家还生出了嫡皇子。
嫡皇子只要正常,日后必是太子,是皇帝。
何况,如今昭文帝这把年纪,想早日立储,也是跟内阁通过气的,彭老相爷双手支持。他也不喜欢宋嘉言,可是,嫡皇子要做储君,那么,生母身上便不能有任何道德暇疵。这不是为了宋嘉言,这完全是为了东穆国下一任皇帝的体面!
一般来说,御史进言这种小事,不用彭老相爷直接出面,直接一个礼部侍郎就能弹压住这几个小御史。不过,深谙政治斗争的彭老相爷很明白,此刻他表态方能震慑住许多想混水摸鱼的小人,以免事情搞大,耽搁立储之事。于是,彭老相爷声色俱厉,痛斥道,“目无君父的东西!皇后离宫为太后祈福一年有余,天下至孝之人!如今为一贱婢污蔑,尔等不问青红皂白便诋毁国母,是何居心?”
彭老相爷乍然开口,倒把朝中官员惊了个好歹,尤其彭老相爷赞宋嘉言的那一句“天下至孝之人”,唉哟,简直叫人不敢相信,还以为幻听呢?心说怎么这老家伙突然转了风向,跟皇后一条心了啦。彭老相爷一表态,立刻有人附和,说起皇后种种贤德之事。
当然,也有人有不同意见。左都御史郑博见大家把自己手下御史骂的死狗一般,顿时心头火起,大声道,“皇后德行有无暇疵,自有公论!不是说皇后生了嫡皇子,便是道德圣人!臣知陛下立储在即,嫡皇子乃中宫所出,身份尊贵,立为储君乃天经地义之事!但,皇后德行,天下有目共睹,且累及陛下声誉,实乃邀妲己、褒姒之妖媚,行吕后、武曌之手段,惺惺作态,勃勃野心,陛下不可不防!”
若是别人敢当朝说出这种话,那十有j□j是个疯子、活够了。但,此话自郑博之口说出,大家就不觉奇怪了,因为,此人本就是个疯子。
郑博出身晋中洪洞县某村,都说洪洞县内没好人,人空郑博郑御史就是难得的好人。非但人好,且官声清廉到丧心病狂的程度。贵为正三品左都御史,现在还跟老婆孩子租贫民区的房子住呢。先时,昭文帝听说他家中贫寒,本想赏他座宅子,郑博直接拒绝了,道,“陛下赏了大宅子,臣家贫,买不起仆婢打理,倒白瞎了好宅子。”昭文帝想连下人一并赏,郑博又道,“有仆婢,臣囊中羞涩,出不起月钱。”
他从不宴请,从不收礼,与人交往也就是三个核桃两个枣之类,就靠着那些俸禄过日子。郑博就是这样的异类。当然,在郑博的带领下,御史台涌现出一帮子又穷又硬的御史。
前番宋嘉言立后时,郑博还远在甘肃做知府,立后这种档次的事情,他插不上嘴。不过,郑博向来认为食君之禄,耽君之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耽君之忧很久的郑博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及地位。那满肚子的意见,自然喷勃而出。
甭说是彭老相爷的面子,就是昭文帝的面子,郑博也没有顾及分毫啊!
昭文帝的当下便沉了脸,他对宋嘉言并无不满之处,怎能容人这样指责宋嘉言?何况,没哪个帝王听到郑博这些话会心情愉悦的。
昭文帝并未开口,因为秦峥先开口了,秦峥高声质问,“郑大人将皇后娘娘比作妲己、褒姒,难道郑大人视陛下为殷纣王、周幽王之流吗?郑大人深受皇恩,不思回报,反污蔑君上,该当何罪!”
秦峥张嘴就是杀招,朝中有人就好奇了,也不知这秦家小子像谁?想当初他祖父秦老尚书可是再和气不过的人了,八面逢源的脾性。如今秦峥,当然也不是不和气,只是,这小子经常突然性的放杀招,叫人好难招架则个。就像现在,你一个五品兵部郎中,若不是大朝会,根本连上朝都没资格。人家御史干你什么事儿啊?
秦峥直接要把郑博往死里整,郑博自觉全凭一片忠君爱国之心方有此谏言,郑博做了多年官,也不是愣头青,自然知道上此谏言,是有风险的。昭文帝一直是个和气人,但,昭文帝毕竟是皇帝。
他爱国忠君之心岂容秦峥扭曲,顿时双目圆瞪,怒喝,“秦安臣!”秦峥,字安臣。郑博喝道,“秦安臣!我一片忠心赤诚,岂容尔等小人随意污蔑!陛下自登基以来,以孝治国,以仁抚民,天下百姓无不称颂圣明!皆因一时耽于狐媚女色,而陨陛下一世英名!朝中百官,难道是瞎的吗?我等食朝廷俸禄,怎不知侍君劝君之道!至使陛下声名蒙尘!臣实在愧死了!”说着,郑博心下大恸,双眼一红,方方正正的一张脸上,竟滚下泪来!可见实在是对宋嘉言之事恨到极致!
能在这朝中有一席之地的,都不是简单人物。秦峥朗声道,“郑大人,难道陛下是贤是愚取决于皇后娘娘吗?似殷纣、周幽之昏庸,哪怕没有妲己、褒姒,照样亡国!郑大人未曾与皇后娘娘蒙面,怎知皇后是忠是奸是贤是愚呢?如今又因一些流言蜚语,就听风就是雨的对皇后大不敬!郑大人,我素听闻大人有清廉名声,此时也不禁怀疑,大人是否受人指使,刻意污蔑皇后,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地呢?”
郑博赤诚忠心,哪禁的起此话,顿时就要驳斥秦峥。不过,秦峥深谙朝中谏言之道,那就是一字——快,且不能间断,一旦被人打断,你要说的话就要被断章取义了。故此,秦峥丝毫不给郑博插嘴的机会,继续迅疾而高声道,“天下皆知,陛下要立嫡皇子为储,在此关头,忽然就暴出德妃之事来!恕我直言,德妃与皇后乃亲生姐妹!再者,后宫中尚有太后娘娘坐镇,德妃身为四妃之一,但有冤情,不论是面陈太后,还是御前直书?都比这样死了之后再让宫人死谏的好吧!毕竟,什么样的冤情能比得上性命重要!别忘了,德妃先时是孕有皇嗣在身的!此事疑点甚多!尔等直言皇后是非,到底所为何来!”
“陛下刚要立太子,就有人诬蔑皇后清明,我倒要问问,此人是何居心!”秦峥冷冷道,“如今陛下四位皇子,嫡皇子为皇后所出,有人构陷皇后,无非是不希望嫡皇子立储!”
“郑大人!我请问你,若你对皇后立后之事有异议,你做左都御史也有一年的时间,怎么早不说晚不说,偏要这时候说!若你对德妃之死有疑异,此事事涉后宫,陛下已将此事交予监察司查办,监察司尚未有结论,你不分青红皂白的扣在皇后头上,是何道理!”秦峥喝问,“都说郑大人清廉耿直,行事公允,如今看来,不过人云亦云、目光短浅、不明是非之辈而已!”
郑博两眼通红,恨不能一口咬死秦峥,不过,他也不是没脑子的人,怒道,“皇后因何立后,天下皆知!圣君之名因一妇人蒙尘,本是事实!这样心机深沉的妇人窃君后位,实非圣君之福!这话,我放在哪儿都是这样说!”
缓一口气,郑博道,“但,德妃之死的确疑点甚多!臣不敢因此而怀疑皇后娘娘,请陛下彻查此事,是清是浊都给天下一个交待!”
秦峥瞥郑博一眼,转身正对御座,正色道,“皇后娘娘光明磊落、胸襟坦荡、侍君至诚、垂范天下,如今有人窃取储君之位而构陷皇后娘娘,请陛下彻查此事,还天下一个公道、还皇后一个清名。”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郑博暂且偃旗息鼓,秦峥也做了总结,朝中也得以片刻安宁。
宋荣方缓缓的开口,他悲痛万分,一字一句道,“臣的女儿,臣很了解。德妃身居德妃之位,后宫之中,自皇后起,戚贵妃之下就是她了。皇后不会去刻薄自己的亲妹妹,太后也很喜欢她,德妃身边一直有太后娘娘派去的嬷嬷照顾她的起居。再者,德妃有皇嗣在身,若有冤情,不论怎样,都有直陈冤情的机会。”
“皇后是光风霁月之人,德妃早有八皇子在膝下,并非不稳重之人。德妃一死,冤情方出,本身就可疑的很。”宋荣提出更大胆的猜测,道,“臣以为,定是有人设计害了德妃,进而构陷皇后,阻碍立储。如今,德妃已逝,请陛下还死者一个清白吧。”如今,宋家贵为后族,宋荣愈发的爱惜名声。宋嘉语的性子,他很了解,若是往日,憋憋屈屈的死了,也有可能。但,此时非同往日,别忘了,死前,宋嘉语是有孕在身的。一个怀孕的女人,怎么可能明知有人陷害而慷慨就死?就算不为自己,还有腹中孩子呢?
宋嘉语的死,哪怕是有人刻意为之,她先前也绝不知道,更不会写下什么鬼书信来!
马上就要立太子了,宋荣,是绝不允许这盆污水泼到自家头上的!
162晋江原创发表
昭文帝直接发落了几个找死的小御史,夺官去职,逐出帝都。甚至连郑博也因无故中伤皇后,语出不敬,降三级留用。
这也表示了昭文帝对中宫强硬的保护态度。
不得不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女人哪,还是要靠肚子说话,宋嘉言生出儿子来,哪怕看在儿子的面子上,昭文帝也不会凭人中伤宋嘉言。
不过,早朝这一番吵闹,也够帝王扫兴堵心的。
昭文帝也是人,有了堵心的事没个不想找人倾诉的。宋嘉言呢,又是个善解人意的,一见昭文帝下朝时的脸色,宋嘉言亲自服侍着昭文帝换下皇袍,穿上寻常轻便衣衫,温声道,“陛下似有心事?”
“朝中御史烦人,吵的耳根子疼。”
“御史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他们要说,也不过是陈词滥调,炒一炒旧年的剩饭而已。”宋嘉言道,“我都不气,陛下就更不必气了。”
昭文帝失笑,“你倒是大度。”
“不是我大度,实在是陛下的御史也没什么新鲜本事,唱不出新腔调,左右不过说我妲己、褒姒、吕后、武曌之类。”宋嘉言笑,“再有,无非就是说我出身寒门。这些话,早在当年就听遍了,如今再听,老生常谈尔。”
昭文帝眉心微解,“下次上朝,朕该带着你去。有阿离的口才,能把郑伯岩驳个体无完肤。”郑博,字伯岩。
宋嘉言嗔道,“陛下别乱说话,叫人听到,坏我名声。”
昭文帝哈哈一笑。
宋嘉言忽露恍然之色,问,“陛下,那个叫郑伯岩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博吧?”
“阿离也听说过他的名声?”
“小时候听爹爹说起过,鼎鼎有名的清官,做官十余载仍是两袖空空,家里穷的叮当响,为官极清廉耿直,官声一流,人称郑青天。”宋嘉言啧啧两声,“他竟然在帝都做官?”
“郑伯岩现在是左都御史。”
宋嘉言点点头,“刚正不阿,官声且好,做御史倒对了郑大人的脾气。我倒有个想头儿,德妃之事,单由监察司查也不好,不如请三司与监察司一并审理。也省得朝中大臣猜度,叫他们亲自查一查,也堵了这些人的嘴,免得他们有事无事的就在朝中叫嚣。”
宋嘉言打发宫人下去,方轻声道,“陛下,我这几日总有些心神不宁。当初先太子登基时就遭遇不测,如今小九儿又有人百般阻挠。我想着,请陛下借此时机好生查一查。”
出乎宋嘉言意料,昭文帝并未许诺,反是道,“后宫之事,不易外臣插手。你放心,朕会让监察司查清楚的。”
尽管被拒绝,宋嘉言也没有执拗于此事,大方一笑,“好。”
“后宫有后宫的法则规矩,前朝有前朝的法度。”昭文帝看向宋嘉言道,“你心底无私,不过,若是后宫的事叫朝臣插一杠子,日后便没有他们不敢插手的了。”算是跟宋嘉方解释一句。
“我没想这么多。陛下心里有数,我就放心了。”宋嘉言挽着昭文帝的手,笑眯眯地,“去吃饭吧,早朝费了大力气,多吃些,补一补。”
宋嘉言完全没受德妃之死的影响,她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出殡出殡,该发丧发丧。宋嘉语依贵妃之礼下葬,本应排场非常,结果偏生运道不好,丧事还未办完,边境不宁,直接与西蛮开战了。
国家都开始打仗了,满朝的注意力都在边境线上,宋嘉语丧事啥的,昭文帝没咋关注,就过去了。
宋嘉言倒还挺关心战事,只是,她这身份,又不好多问,就看昭文帝脸色总是不大好,宋嘉言斟酌道,“陛下,战事不顺利吗?”
昭文帝道,“这几年备战,朕原以为能一举攻入西蛮境内,不想边境战事( 千金记 http://www.xlawen.org/kan/4096/ )
昭文帝走了约摸大半个时辰,接手嬷嬷两手鲜血、面色惨白的出来禀道,“皇后娘娘,德妃娘娘难产,还请皇后娘娘定夺?”
宋嘉言又将太医叫出来问了一遍,太医表示无能该死,宋嘉言眉毛都未动一下,直接道,“保皇嗣。”
吕嬷嬷眉心一跳,低声提醒,“娘娘,是不是回禀太后娘娘与陛下一声?”
“皇嗣,是最要紧的。”宋嘉言道,“若耽搁了时辰,我怕伤了皇嗣。你现在打发人去慈宁宫和前头御书房问一声。”生产的时候死个把人太容易了,若是只叫宋嘉语死,是扳不倒宋嘉言的。但,如果皇嗣不遇呢?
这是个局。
宋嘉言却不能不入。
如宋荣所说的,避出宫外,自然是嫌疑最小的,不过,这一避,便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而且,上次避出宫,这次又避出宫?不,她不能总避出去!但,不避出宫,就要面对宋嘉语生产时的生死局。
宋嘉言直接就命保皇嗣,是担心怕这请示的时间,会有人对皇嗣下手。若到时大人孩子两空,罪责就得她来担了。
宋嘉语死的无声无息。
她身子骨儿本就不大强健,一天一夜生不下来,已经耗尽了宋嘉语大半的元气,死的时候应该不是多么痛苦吧。
孩子被包裹的严严实实抱出来,哭声并不明晰,瞧着个头儿也不大……
“娘娘,是公主。”
“哦。”宋嘉言的眼睛自幼儿身上移开,道,“德妃诞下公主有功,依贵妃礼下葬。”
宋嘉言刚说完这句话,方太后就来了,先是毫不避讳的去产房看过了死去的宋嘉语,又抱着小公主哭了一通“我可怜的孩子”,都没正眼看宋嘉言,只道,“皇后有九皇子、五公主要抚育,又有宫务要操持,这孩子生就丧母,哀家十分怜惜她,就让她伴在哀家膝下吧。”
宋嘉言淡淡应了。
方太后离开后,宋嘉言便也回了凤仪宫。
宋嘉言重新换了件衣裳,坐在榻上出神。
梁嬷嬷端上一盅银耳羹,劝道,“娘娘这两天也累了,略歇一歇吧。”
宋嘉言厌极了宋嘉语,就是看着宋嘉语去死,宋嘉言也不觉着有什么心理负担。但是,宫内无休止的倾轧让人心生厌倦,她没有半点食欲,叹道,“当年她初初进宫,被封为妃子,有了身孕后,我进宫看她,曾对她说,她初进宫,深受帝宠,却孤立无援,不如去慈宁宫孝顺,讨得太后欢心。那时,我是想着太后丽妃一系已经没有方家血脉的皇子在手,丽妃年老色衰早已无宠,她是陛下宠妃,慈宁宫不会拒绝她的示好。”
“娘娘……”好端端的,怎么说起这个来了?
“我给她指了路,她照着做了,却也养大了她的心。”宋嘉言轻声道,“小时候就是这样讨厌,一起上学听女先生讲课,功课她一定要是最好的,高傲的像孔雀一样。我一直以为她是个骄傲的人,做才女的人,肯定清高又骄傲,再也未想到她进宫会变成这样。”
“真是太讨厌了。”
吕嬷嬷听的心惊肉跳,沉声劝道,“娘娘慎言哪。”再如何跟德妃不对付,到底是亲妹妹,亲妹妹死了,眼泪没有一滴,还说这些话。哪怕心里这样想的,也不能这样说啊,这不是明摆着授人以柄吗?
“嬷嬷,不用怕。”
她敢说,自然做足了万全的准备。狼来了的故事,该结束了。
160晋江原创发表
宋嘉言性子豁达,这个昭文帝是清楚的,他也喜欢宋嘉言这不同于寻常闺秀的性情。
宋嘉言之磊落,如同君子。按理,这样的人如同清泉,一望到底,是容易看透的,但,宋嘉言却是最难揣测的。哪怕昭文帝,有时都觉着宋嘉言心思难猜。
譬如,现在。
德妃难产而亡的消息,是昭文帝与朝臣议事毕后方知晓的。
对宋嘉语,昭文帝喜欢过、宠爱过、花前月下、山盟海誓过,不过,若说是“比翼鸟,连理枝”那样的感情,就有些胡扯了。美丽的女人,谁不喜欢?即使昭文帝也不能免俗。可惜,昭文帝这一辈子,见过太多美人,宋嘉语算是其中佼佼,也只是佼佼罢了。
尤其后来,宋嘉语这种人品,其实,人品有暇倒没啥,反正昭文帝也不相信他的后宫都是一群雪雪白的小白兔。关键是,坏就坏呗,反正这世上,坏人多好人少。可是,这都坏到亲爹来揭发你了,宋嘉语还能一幅我无辜我委屈的时不时伤春悲秋的白兔样,昭文帝就有些不喜欢了。
不喜欢,便去的少了。
如今,宋嘉语死了,昭文帝一声轻叹,要说伤心,其实有限。
这就是皇帝的良心了。
小老婆死了。
昭文帝叹了口气,就去了大老婆宫里。
尽管厌极了宋嘉语,如今宋嘉语过逝,宋嘉言也未曾面露欢颜,衣裳穿的素净了些,又令宫人取了个天青色的荷包给昭文帝换了,道,“总是这么个意思。”又道,“德妃毕竟诞育公主有功,她服侍了陛下这几年,为陛下育下一子一女,死后哀荣,我吩咐人按贵妃礼安葬德妃。”
“办的妥当。”
宋嘉言以为昭文帝会给德妃名分上再升一级,不想昭文帝根本未曾提及此事,宋嘉言自然更不会多嘴。宋嘉言道,“太后娘娘很为德妃的过逝伤怀,又怜惜公主生而丧母,抱到了慈宁宫抚育。还有八皇子,年纪尚小,我想着,公主刚刚出世,已经够太后娘娘劳神,八皇子不如交给别的宫妃抚育吧?”
“哦,依你的意思呢?”
“后宫无子的妃嫔众多,其中林嫔、赵嫔都是陛下潜坻出来的老人儿,平日里看着也还算稳重。”这两人在昭文帝潜坻时就混的不咋样,待昭文帝一朝登基,她们跟着鸡犬升天,也混了个嫔位当当,结果一混多年,至今仍只是个嫔位。若不是宋嘉言提起,昭文帝都想不起这两人,可见有多么的透明。
昭文帝随口道,“那就林嫔吧。”
“丽妃因抚育七皇子升为淑妃,林嫔是不是也升一升位分?”
“便升为林妃吧。”升至妃位,尊号未赐。
宋嘉言吩咐人去办此事,又道,“陛下,中午咱们不要在凤仪宫用膳了。陛下带着我和孩子们去太后娘娘那里吧。太后娘娘年纪大了,看到德妃的事很伤怀,咱们一道过去,也不必特意的劝,太后娘娘看到这么些人,眼前一热闹,太后娘娘的心情也就好了。”反正她是不想无故去看方太后那张老脸,既然要做脸面,索性拉着昭文帝一并去。
昭文帝一笑,“也好。”
小九儿和五儿显然提前得到了亲娘的通知,俱换好了衣裳,一道出门。小九儿倒是没什么,人家向来斯文稳重。五儿就有些不乐意,她还不到会装模作样的年纪,就翘着小嘴儿,一脸的不高兴。
昭文帝素来喜爱她,抱她到怀里问,“怎么了?朕的公主不高兴了?”
五儿两只小胖手攀住父亲的脖子,小嘴儿凑到父亲的耳边,小小声的说,“父皇,我不想去。我们能不能不去啊?”
“嗯?为什么啊?皇祖母那儿可有很多好吃的。”
“皇祖母又不喜欢我。”小孩子对于喜恶向来敏感,五儿有些生气又有些委屈,嘴巴撅的更高了,大声道,“皇祖母就知道跟哥哥好!”她生来是受宠的嫡公主,唯有在方太后面前受过冷落,故此,五儿大为不满。
宋嘉言笑,“哦,天下人都得喜欢你才行啊?你又不是银子。”
五儿连忙问,“银子是谁啊?难道人人都喜欢他?”
昭文帝一阵笑,说宋嘉言,“这叫什么话。”又教导女儿,“别听你母亲胡扯,银子不是人,是买东西用的钱。”
五儿浑然忘了要去慈宁宫吃饭的事儿,立刻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什么是钱啊?”
方太后为表示对德妃过逝的哀伤,根本没用午膳。皇帝儿子来了一通劝,方太后仍是垂泪不止,“那孩子进宫时才十六岁,那俏丽的模样,哀家如今都历历在目。她年纪虽小,却懂事无比,哀家只拿她当个女儿疼。这方几年,就给咱们皇家添了一皇子一公主,德妃是咱们皇家的功臣啊。”
昭文帝道,“朕已命人以贵妃礼安葬德妃。”
宋嘉言也跟着劝,“是啊,德妃向来懂事,若九泉之个知晓母后为她这般伤心,德妃定也跟着不好受的。”
方太后拭泪道,“要依哀家的意思,怎么着也得给德妃个贵妃的名分才好。不看德妃,也看皇子、公主的面子哪。”
宋嘉言顺情说好话,“母后所言极是。”人死都死了,大方些也没啥。
倒是昭文帝道,“朕已经准备给几个皇子封王,待他们长大些便就藩去。德妃,依贵妃礼安葬就够了。”六皇子、七皇子生母位分皆不高,八皇子这种情况,昭文帝不可能去追封德妃。
谁也未料到昭文帝突然提起这个,方太后吓了一跳,宋嘉言也是难掩惊诧。昭文帝只作不知,温声道,“嫡庶有别,九儿年纪虽小,朕也想着,早安大位。”
方太后一时忘了哭德妃,问,“看来,皇帝都想好了。”
“是。”
这一字似乎重逾千斤,方太后望向宋嘉言,问,“皇后说呢?”
“国家大事,后宫不可干政,我不大懂。”
宋嘉言这般干脆,把方太后气个好歹,又觉着宋嘉言是隐喻讽刺于她,说她干涉立储之事。反正方太后今日本就脸色不佳,索性直接冷着脸道,“既是国事,也是家事。”
于是,宋嘉言更是干脆,“在宫外,有嫡子的家族,哪个会将家业交给庶子呢?如今立太子,于公,九儿是现在唯一的嫡子;于私,九儿是我亲生的儿子。不论公私,我自然是希望九儿做太子的。”
方太后这话问的何其没意思,宋嘉言是亲娘,自己是中宫皇后,难道不希望自己儿子做太子?
听了宋嘉言的回答,方太后虽有些堵心,不过,她脸上未有半分着恼,反是一脸欢喜,还亲热的唤了小九儿到跟前抱着,笑道,“皇后向来是个直率人,这话是大实话,也是哀家想说的话。小九儿啊,哀家早便说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说着,很怜惜的摸了摸小九儿的额头。
方太后对小九儿这么亲热,看的五儿直翻白眼,颠颠儿跑过去扯扯父亲的衣摆,大声问,“父皇,还吃饭不?我都饿啦!”
方太后正想展示一□为祖母的慈爱,不想给这丫头搅了局,若非顾及身份,方太后也想翻个白眼了。鉴于这丫头有个十分让人堵心的亲娘,方太后把自己的脾气憋了回去,笑,“饿着哀家的五儿啦?”遂令宫人传膳。
宋嘉言训斥五儿,“怎能在你皇祖母面前这样失礼?去跟你皇祖母赔不是!”
宋嘉言在儿女面前向来很有威严,五儿还有些小怕母亲,她以前不乖,小屁股可是挨过揍的。小孩子最会察颜观色,五儿只好别着手指,老老实实的说,“对不起啊,皇祖母,五儿就是太饿了。”
宋嘉言依旧不大满意,昭文帝已笑道,“母后这里,又不是外处,五儿才多大个人。小孩子么,又不会说谎。说来,朕也有些饿了。”
见父亲为她说话,五儿偷偷的朝父亲眨眨眼,被宋嘉言瞪一记,方老实了。
用过一餐饭,又陪方太后说了会儿话,昭文帝便带着宋嘉言和孩子们回了凤仪宫。哄着孩子们睡了后,宋嘉言沉沉的叹了口气。
昭文帝轻声道,“这几日德妃生产,你一直坐镇永安宫,也没好生歇着,去歇一歇吧。”
两人携手出了孩子们的房间,宋嘉言望向昭文帝,道,“那些不过体力活儿,我是担心陛下说的立太子的事。”
“哪怕是嫡子,也不会很顺遂的。”宋嘉言径自道,“我虽对前朝的事不大了解,也是读过几本史书的。立太子之事,陛下不要急,慢慢来,就是缓上几年也无妨。小九儿,年纪还小。”
“阿离,你想多了。”昭文帝笑,“放心,朕有分寸。”
昭文帝的分寸是什么,宋嘉言还未看到,由德妃之死而引起的事件却是让后宫震动。
开始便很具有戏剧性,清晨,宋嘉言带着一串儿妃嫔去慈宁宫请安。当年,陪德妃入宫的大丫头挽春,如今也是宫内女官,揣着一封德妃的绝笔性就去慈宁宫申冤了。
申冤的方式也没什么新意,反是晦气的很——死谏。
总之,挽春将德妃的绝笔信呈上后,一句话未说直接就服毒自尽了。反正,效果很轰动。
满室女人都花颜失色,唯二不失色的就是宋嘉言与方太后了。
方太后皱眉道,“这是怎么了?一大早上的就不令人安生。皇后看看那信吧。”
宋嘉言吩咐宫人将挽春的尸身抬出去好生搜检,闻方太后之语道,“这信中之事,八成与我有关,为避嫌疑,太后娘娘不妨亲阅?”
方太后语气莫测,“哦,皇后倒是未卜先知了?”
“倒不是我未卜先知。”宋嘉言扶了扶鬓间的凤钗,不急不徐、慢调斯理道,“这丫头我认得,是德妃宫中的女官,说来还是伴德妃长大的丫头。她既以命相搏,定是有了不得的冤情要申诉。至于什么样的冤情要赔上自己的性命,我就不好擅自猜测了。不过,在陛下要立太子的时候出这样的事,九皇子年纪尚幼,就是想编排也编排不到他身上,这信中之事自然是冲着我来的。”
“娘娘只管公正处置,我相信娘娘定会还我一个清白的。”
什么样的婆婆会喜欢这样的儿媳妇?
方太后尚未发作便被倒打一耙,那一肚子的憋屈就不必提了。不过,她也不是白活了几十年,且在宋嘉言手里吃了几回亏,很长了些教训。纵使宋嘉言先发制人,方太后亦不是没有准备,她淡淡道,“哀家这把年纪,享享子孙的福气就罢了,哪里有申冤断案的本事。既然皇后推托,就让皇帝看着办吧。”
一句话,她把事儿推出去了。
如今宋嘉言深得帝宠,天下皆知,福祸相倚,天下至理,她倒要看看昭文帝如何断这桩是非。
不必急。
她的时间,足够。
161晋江原创发表
后宫的事,瞒不过昭文帝。
何况这等大事。
听过袁忠的回禀,昭文帝感叹,“皇后已深谙权谋之要。”
大内总管袁忠不敢开口。
昭文帝先去了慈宁宫,方太后令人将那封告状的信交给昭文帝,叹道,“好端端的立太子的当口发生这种事,皇后避嫌未看,哀家近年来精神头儿短了,皇帝看着办吧。”
昭文帝命手下人接了信,并没有立刻拆开来看,反是对方太后一番嘘寒问暖,看老娘没啥事,便道,“朕去看看皇后。”抬脚走了,去凤仪宫的路上命人将永安宫上上下下的围了,宫人内侍无一幸免,都入监察司受审。
说起监察司,规模不大,刚建立不久,不过,名声却极臭。无他,监察司的作用与什么锦衣卫、东西厂差不离。
昭文帝登基多年,手中密探肯定有一些,但,却从未这般大张旗鼓的设立特务监察机构。如今弄个监察司,也很好理解,吃一堑长一智,都是四皇子逼宫之事闹的。
虽然设立特务机构的帝王,一般历史上都会给史官不阴不阳的提一笔,不过,名声再重要也没性命重要啊。昭文帝死活要设立监察司,朝臣死活拦不住,也只好随君王去了。
监察司的头领是昭文帝心腹中的心腹,姓林,名随;性别,男。
其他的,一无所知。
就是宋荣也不大知晓林随是从哪儿旮旯里蹦出来的,但,若非帝王心腹,昭文帝怎会令他统领监察司?
昭文帝到凤仪宫后,宋嘉言刚刚练完剑,额间微汗,双眸湛然,颊生红晕,英气勃勃。身旁一儿一女都跟着瞎比划,正玩儿的热闹,见到父亲,都跑过去行礼问安。
“陛下来了。”宋嘉言一身劲装,将宝剑交予一旁宫人,拱拱手,算是行礼了。
昭文帝含笑打量一二,打趣道,“这是谁家少年郎,好生俊俏。”
不待母亲说话,五儿已瞪大眼睛,惊讶道,“父皇,这是母亲啊,你不认得母亲啦。”
听着这童言稚语,昭文帝与宋嘉言俱大笑起来,小九儿瞧妹妹一眼,心说,这胖丫儿肯定又闹笑话啦。虽然他也觉着父皇认不出母亲这件事挺不可思议的。他可是一眼就认出母亲的。
宋嘉言直接去内室换了寻常的衣衫,又洗漱过后,方出来陪昭文帝说话。
昭文帝道,“德妃的事朕已经交给监察司去查了。”
宋嘉言点点头,“我已经告诫后宫妃嫔,事情未有结论前,不准她们多加议论,省得传出什么没边际的话出来,叫八皇子听到,岂不是令孩子多心么。”
昭文帝表示满意。
宋嘉言又有些不好意思,“我一时生气,就把陛下昨儿说的立太子的话,说出去了。”
昭文帝笑,“朕也没打算瞒着,说就说吧。”昨晚宋嘉言还一口一个“小九儿年纪尚小,迟几年也无妨”,今早就把立太子的话放了出去。这等说话不算话的本事,完全不顾及皇后身份……故而,昭文帝才感叹,宋嘉言深谙权谋之术。
权谋之术的精髓是什么?
让昭文帝说,四个字:皮厚,心黑。
其中,皮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出尔反尔。
这当然不是什么美好的品质,不过,却是重要的必备的品质。
见昭文帝没生气,宋嘉言放下心来,“我一直担心陛下不悦。”
昭文帝一笑,吩咐宫人去传早膳,对宋嘉言道,“朕当时说的时候,并未令宫人禁口,就是打算叫人知道的。只是,你这个时候说出来,前朝定有人拿德妃之事做文章。”
宋嘉言直言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并无亏心之处。那些人若是拿德妃之事做文章阻碍立储,小九儿还小,没人会说他什么,冲也是冲我来。我向来不怕人说的。”
这倒是,宋嘉言不是那种特别爱惜名声的性子。
昭文帝无奈,“阿离……”也不能太不把名声当回事啊。
宋嘉言笑,“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前都是爹爹护着我。现在我就指望陛下了,有陛下在,我什么都不怕。”
这话,倒是很让昭文帝龙心愉悦。
一家子痛痛快快的用了早膳,昭文帝便去御书房议事了。
果不其然。
不要看大臣住在宫外,他们的消息也是极其灵通的。
何况,是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朝臣们向来认为,天子无私事。换句话说,他们觉着,天子的事就是他们的事。
立太子啥的,朝臣们倒是双手赞成。
对九皇子,也没啥意见,毕竟是嫡出皇子。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是士人阶层普遍的认知。
嫡皇子的身份完全符合士人阶层对于皇储的期待,就是,士人对皇储的娘意见比较大。
前朝对妇人的约束极其严厉,到今朝民风逐渐开放,女人的地位日渐提高,虽然远不足与男人相比,起码比起前朝那种“足不出户、面不外露”的情形要好许多。
但,也远未到可以有夫之妇勾引皇帝,继而嫁做中宫的事。宋嘉言此举,非但士大夫清流阶层难以接受,还给了他们无限的想像力。
今德妃之事一出,虽然是后宫之事,且尚未有个子丑寅卯,前朝便有人将此联系起来,经过一天的酝酿,第二日大朝会上本,话里话外的说中宫不慈。
昭文帝正要立太子,有人上这种奏章,不要说昭文帝,就是重新上朝许久的彭老相爷都想抽死那几个没长眼的愣头青。
彭老相爷做首辅十来年,当初也是死看不上宋嘉言,若不是被亲孙子彭彥容背后下了黑手、捅了一刀、吃里爬外的去支持宋嘉言,以至于彭老相爷气个好歹,无力再管朝中之事。否则,彭老相爷是宁可血溅金殿,也不能叫宋嘉言如了意。事已至此,如今宋嘉言都做皇后好几年了,关键是,儿女都生了。生个女儿不稀奇,无非就是个公主,哪怕嫡出公主,无非就是得宠些,以后多陪送些嫁妆。关键是,人家还生出了嫡皇子。
嫡皇子只要正常,日后必是太子,是皇帝。
何况,如今昭文帝这把年纪,想早日立储,也是跟内阁通过气的,彭老相爷双手支持。他也不喜欢宋嘉言,可是,嫡皇子要做储君,那么,生母身上便不能有任何道德暇疵。这不是为了宋嘉言,这完全是为了东穆国下一任皇帝的体面!
一般来说,御史进言这种小事,不用彭老相爷直接出面,直接一个礼部侍郎就能弹压住这几个小御史。不过,深谙政治斗争的彭老相爷很明白,此刻他表态方能震慑住许多想混水摸鱼的小人,以免事情搞大,耽搁立储之事。于是,彭老相爷声色俱厉,痛斥道,“目无君父的东西!皇后离宫为太后祈福一年有余,天下至孝之人!如今为一贱婢污蔑,尔等不问青红皂白便诋毁国母,是何居心?”
彭老相爷乍然开口,倒把朝中官员惊了个好歹,尤其彭老相爷赞宋嘉言的那一句“天下至孝之人”,唉哟,简直叫人不敢相信,还以为幻听呢?心说怎么这老家伙突然转了风向,跟皇后一条心了啦。彭老相爷一表态,立刻有人附和,说起皇后种种贤德之事。
当然,也有人有不同意见。左都御史郑博见大家把自己手下御史骂的死狗一般,顿时心头火起,大声道,“皇后德行有无暇疵,自有公论!不是说皇后生了嫡皇子,便是道德圣人!臣知陛下立储在即,嫡皇子乃中宫所出,身份尊贵,立为储君乃天经地义之事!但,皇后德行,天下有目共睹,且累及陛下声誉,实乃邀妲己、褒姒之妖媚,行吕后、武曌之手段,惺惺作态,勃勃野心,陛下不可不防!”
若是别人敢当朝说出这种话,那十有j□j是个疯子、活够了。但,此话自郑博之口说出,大家就不觉奇怪了,因为,此人本就是个疯子。
郑博出身晋中洪洞县某村,都说洪洞县内没好人,人空郑博郑御史就是难得的好人。非但人好,且官声清廉到丧心病狂的程度。贵为正三品左都御史,现在还跟老婆孩子租贫民区的房子住呢。先时,昭文帝听说他家中贫寒,本想赏他座宅子,郑博直接拒绝了,道,“陛下赏了大宅子,臣家贫,买不起仆婢打理,倒白瞎了好宅子。”昭文帝想连下人一并赏,郑博又道,“有仆婢,臣囊中羞涩,出不起月钱。”
他从不宴请,从不收礼,与人交往也就是三个核桃两个枣之类,就靠着那些俸禄过日子。郑博就是这样的异类。当然,在郑博的带领下,御史台涌现出一帮子又穷又硬的御史。
前番宋嘉言立后时,郑博还远在甘肃做知府,立后这种档次的事情,他插不上嘴。不过,郑博向来认为食君之禄,耽君之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耽君之忧很久的郑博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及地位。那满肚子的意见,自然喷勃而出。
甭说是彭老相爷的面子,就是昭文帝的面子,郑博也没有顾及分毫啊!
昭文帝的当下便沉了脸,他对宋嘉言并无不满之处,怎能容人这样指责宋嘉言?何况,没哪个帝王听到郑博这些话会心情愉悦的。
昭文帝并未开口,因为秦峥先开口了,秦峥高声质问,“郑大人将皇后娘娘比作妲己、褒姒,难道郑大人视陛下为殷纣王、周幽王之流吗?郑大人深受皇恩,不思回报,反污蔑君上,该当何罪!”
秦峥张嘴就是杀招,朝中有人就好奇了,也不知这秦家小子像谁?想当初他祖父秦老尚书可是再和气不过的人了,八面逢源的脾性。如今秦峥,当然也不是不和气,只是,这小子经常突然性的放杀招,叫人好难招架则个。就像现在,你一个五品兵部郎中,若不是大朝会,根本连上朝都没资格。人家御史干你什么事儿啊?
秦峥直接要把郑博往死里整,郑博自觉全凭一片忠君爱国之心方有此谏言,郑博做了多年官,也不是愣头青,自然知道上此谏言,是有风险的。昭文帝一直是个和气人,但,昭文帝毕竟是皇帝。
他爱国忠君之心岂容秦峥扭曲,顿时双目圆瞪,怒喝,“秦安臣!”秦峥,字安臣。郑博喝道,“秦安臣!我一片忠心赤诚,岂容尔等小人随意污蔑!陛下自登基以来,以孝治国,以仁抚民,天下百姓无不称颂圣明!皆因一时耽于狐媚女色,而陨陛下一世英名!朝中百官,难道是瞎的吗?我等食朝廷俸禄,怎不知侍君劝君之道!至使陛下声名蒙尘!臣实在愧死了!”说着,郑博心下大恸,双眼一红,方方正正的一张脸上,竟滚下泪来!可见实在是对宋嘉言之事恨到极致!
能在这朝中有一席之地的,都不是简单人物。秦峥朗声道,“郑大人,难道陛下是贤是愚取决于皇后娘娘吗?似殷纣、周幽之昏庸,哪怕没有妲己、褒姒,照样亡国!郑大人未曾与皇后娘娘蒙面,怎知皇后是忠是奸是贤是愚呢?如今又因一些流言蜚语,就听风就是雨的对皇后大不敬!郑大人,我素听闻大人有清廉名声,此时也不禁怀疑,大人是否受人指使,刻意污蔑皇后,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地呢?”
郑博赤诚忠心,哪禁的起此话,顿时就要驳斥秦峥。不过,秦峥深谙朝中谏言之道,那就是一字——快,且不能间断,一旦被人打断,你要说的话就要被断章取义了。故此,秦峥丝毫不给郑博插嘴的机会,继续迅疾而高声道,“天下皆知,陛下要立嫡皇子为储,在此关头,忽然就暴出德妃之事来!恕我直言,德妃与皇后乃亲生姐妹!再者,后宫中尚有太后娘娘坐镇,德妃身为四妃之一,但有冤情,不论是面陈太后,还是御前直书?都比这样死了之后再让宫人死谏的好吧!毕竟,什么样的冤情能比得上性命重要!别忘了,德妃先时是孕有皇嗣在身的!此事疑点甚多!尔等直言皇后是非,到底所为何来!”
“陛下刚要立太子,就有人诬蔑皇后清明,我倒要问问,此人是何居心!”秦峥冷冷道,“如今陛下四位皇子,嫡皇子为皇后所出,有人构陷皇后,无非是不希望嫡皇子立储!”
“郑大人!我请问你,若你对皇后立后之事有异议,你做左都御史也有一年的时间,怎么早不说晚不说,偏要这时候说!若你对德妃之死有疑异,此事事涉后宫,陛下已将此事交予监察司查办,监察司尚未有结论,你不分青红皂白的扣在皇后头上,是何道理!”秦峥喝问,“都说郑大人清廉耿直,行事公允,如今看来,不过人云亦云、目光短浅、不明是非之辈而已!”
郑博两眼通红,恨不能一口咬死秦峥,不过,他也不是没脑子的人,怒道,“皇后因何立后,天下皆知!圣君之名因一妇人蒙尘,本是事实!这样心机深沉的妇人窃君后位,实非圣君之福!这话,我放在哪儿都是这样说!”
缓一口气,郑博道,“但,德妃之死的确疑点甚多!臣不敢因此而怀疑皇后娘娘,请陛下彻查此事,是清是浊都给天下一个交待!”
秦峥瞥郑博一眼,转身正对御座,正色道,“皇后娘娘光明磊落、胸襟坦荡、侍君至诚、垂范天下,如今有人窃取储君之位而构陷皇后娘娘,请陛下彻查此事,还天下一个公道、还皇后一个清名。”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郑博暂且偃旗息鼓,秦峥也做了总结,朝中也得以片刻安宁。
宋荣方缓缓的开口,他悲痛万分,一字一句道,“臣的女儿,臣很了解。德妃身居德妃之位,后宫之中,自皇后起,戚贵妃之下就是她了。皇后不会去刻薄自己的亲妹妹,太后也很喜欢她,德妃身边一直有太后娘娘派去的嬷嬷照顾她的起居。再者,德妃有皇嗣在身,若有冤情,不论怎样,都有直陈冤情的机会。”
“皇后是光风霁月之人,德妃早有八皇子在膝下,并非不稳重之人。德妃一死,冤情方出,本身就可疑的很。”宋荣提出更大胆的猜测,道,“臣以为,定是有人设计害了德妃,进而构陷皇后,阻碍立储。如今,德妃已逝,请陛下还死者一个清白吧。”如今,宋家贵为后族,宋荣愈发的爱惜名声。宋嘉语的性子,他很了解,若是往日,憋憋屈屈的死了,也有可能。但,此时非同往日,别忘了,死前,宋嘉语是有孕在身的。一个怀孕的女人,怎么可能明知有人陷害而慷慨就死?就算不为自己,还有腹中孩子呢?
宋嘉语的死,哪怕是有人刻意为之,她先前也绝不知道,更不会写下什么鬼书信来!
马上就要立太子了,宋荣,是绝不允许这盆污水泼到自家头上的!
162晋江原创发表
昭文帝直接发落了几个找死的小御史,夺官去职,逐出帝都。甚至连郑博也因无故中伤皇后,语出不敬,降三级留用。
这也表示了昭文帝对中宫强硬的保护态度。
不得不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女人哪,还是要靠肚子说话,宋嘉言生出儿子来,哪怕看在儿子的面子上,昭文帝也不会凭人中伤宋嘉言。
不过,早朝这一番吵闹,也够帝王扫兴堵心的。
昭文帝也是人,有了堵心的事没个不想找人倾诉的。宋嘉言呢,又是个善解人意的,一见昭文帝下朝时的脸色,宋嘉言亲自服侍着昭文帝换下皇袍,穿上寻常轻便衣衫,温声道,“陛下似有心事?”
“朝中御史烦人,吵的耳根子疼。”
“御史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他们要说,也不过是陈词滥调,炒一炒旧年的剩饭而已。”宋嘉言道,“我都不气,陛下就更不必气了。”
昭文帝失笑,“你倒是大度。”
“不是我大度,实在是陛下的御史也没什么新鲜本事,唱不出新腔调,左右不过说我妲己、褒姒、吕后、武曌之类。”宋嘉言笑,“再有,无非就是说我出身寒门。这些话,早在当年就听遍了,如今再听,老生常谈尔。”
昭文帝眉心微解,“下次上朝,朕该带着你去。有阿离的口才,能把郑伯岩驳个体无完肤。”郑博,字伯岩。
宋嘉言嗔道,“陛下别乱说话,叫人听到,坏我名声。”
昭文帝哈哈一笑。
宋嘉言忽露恍然之色,问,“陛下,那个叫郑伯岩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博吧?”
“阿离也听说过他的名声?”
“小时候听爹爹说起过,鼎鼎有名的清官,做官十余载仍是两袖空空,家里穷的叮当响,为官极清廉耿直,官声一流,人称郑青天。”宋嘉言啧啧两声,“他竟然在帝都做官?”
“郑伯岩现在是左都御史。”
宋嘉言点点头,“刚正不阿,官声且好,做御史倒对了郑大人的脾气。我倒有个想头儿,德妃之事,单由监察司查也不好,不如请三司与监察司一并审理。也省得朝中大臣猜度,叫他们亲自查一查,也堵了这些人的嘴,免得他们有事无事的就在朝中叫嚣。”
宋嘉言打发宫人下去,方轻声道,“陛下,我这几日总有些心神不宁。当初先太子登基时就遭遇不测,如今小九儿又有人百般阻挠。我想着,请陛下借此时机好生查一查。”
出乎宋嘉言意料,昭文帝并未许诺,反是道,“后宫之事,不易外臣插手。你放心,朕会让监察司查清楚的。”
尽管被拒绝,宋嘉言也没有执拗于此事,大方一笑,“好。”
“后宫有后宫的法则规矩,前朝有前朝的法度。”昭文帝看向宋嘉言道,“你心底无私,不过,若是后宫的事叫朝臣插一杠子,日后便没有他们不敢插手的了。”算是跟宋嘉方解释一句。
“我没想这么多。陛下心里有数,我就放心了。”宋嘉言挽着昭文帝的手,笑眯眯地,“去吃饭吧,早朝费了大力气,多吃些,补一补。”
宋嘉言完全没受德妃之死的影响,她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出殡出殡,该发丧发丧。宋嘉语依贵妃之礼下葬,本应排场非常,结果偏生运道不好,丧事还未办完,边境不宁,直接与西蛮开战了。
国家都开始打仗了,满朝的注意力都在边境线上,宋嘉语丧事啥的,昭文帝没咋关注,就过去了。
宋嘉言倒还挺关心战事,只是,她这身份,又不好多问,就看昭文帝脸色总是不大好,宋嘉言斟酌道,“陛下,战事不顺利吗?”
昭文帝道,“这几年备战,朕原以为能一举攻入西蛮境内,不想边境战事( 千金记 http://www.xlawen.org/kan/4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