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阅读
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拌做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走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就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劝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在立即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斜翻倒的事物啊!”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丰收的稻子总是弯腰向着大地,浅薄的裨子才会高傲地望着天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说:“我还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学得更多的东西,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凡事要多往好的地方想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威廉∓middot;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人最重大的现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完全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因为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凡事从好处想,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自寻短见?”
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艄公又问:“两年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了。”
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一片清朗,便告别了艄公,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
生活中很多况就是如此,只要转变一下思考方式,改变了看问题的心态,结果就会大大的不同。
有些人总是喜欢说,他们现在的状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许多事他们无法摆脱,也不能往好的方向想。这是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地往好的方向想过,他们总是悲观失望,有时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马上会被自己所否定。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仅幸存者维克托∓middot;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人的心态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化的,有时可以转好,有时可以转坏。如果你想好事时,心就立即可以变好,如果你想坏事时,心马上就可以变坏。“凡事往好处想”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却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有了它,也许问题本身不会减少,但问题的解决却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国王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凡事往好处想,内心便充满阳光,这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激我们的生命力,永远拥有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从前,有一位秀才连续两次进京赶考都没有高中。这一年,他又赶赴京城考试,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由于考试前的紧张和焦虑,他每晚上都做梦。就在临考前两天的一个晚上,他一连做了三个奇怪的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预示着什么事要生,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先生的解梦。算命先生听了秀才的诉说后,连连摇头说:“不妙,不妙!我看你还是赶紧收拾行李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与其在这里耽误时间,不如早点回家。”
听了算命先生的解释,秀才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明天就要考试了,你怎么收拾行李呢?”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原来如此。其实,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凡事都往好处想,做人也会开心的!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凡事都往好处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活在世上,恰恰总是把事往坏处想,结果也使自己整天处在高度紧张、猜疑、惊恐、戒备、争斗之中,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还能开心吗?把事往好处想,这是开心的一个秘诀!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凡事往好处想,事自然会各好处展。凡事都往好处想,就会以镇定从容的心享受生活,就可以准确找到生活的角度,展示生命的风采。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内心**和外界诱惑的干扰,对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不离不弃,执着如一、不懈的努力。
有一个年轻人,到少林寺向师父拜师学艺,准备练好武功之后,替父亲报仇,因为他父亲无端地被盗匪杀死了。年轻人问道:“请问师父,我要练多久,才能出师?”
“大概5年吧!”师父说。
“啊,这么久啊?”年轻人急切地问,“假如我比其他弟子加倍地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学成武功呢?”
“这样子的话,你大概需要10年!”师父说。
“什么?10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地努力学习呢?”
“20年吧!”师父淡淡地回答。
这时,年轻人愈听愈糊涂,说:“师父啊,怎么我愈是加倍地练习,我学成武功的时间就更加长呢?”
“因为,当你的一只眼睛一直盯着看结果时,你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可以专注于练习了!”师父说。
由此可见,专心做一件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每次我们专心地只做好一件事,精力便能够集中,必定有所收益。等这件事做完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我们每件事都能够做得很好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
二次大战时期,米诺肩负着沉重的任务,每天花很长的时间在收室里,努力整理在战争中死伤和失踪者的最新纪录。
源源不绝的报接踵而来,收室的人员必须分秒必争地处理,一丁点儿的小错误都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米诺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任何差错。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之下,米诺患了结肠痉挛症。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又担心是否能撑到战争结束,活着回去见他的家人。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整个人瘦了34磅。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几乎已经不奢望会有痊愈的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诺终于不支倒地,住进医院。
医了解他的状况后,语重心长的对他说:“米诺,你身体上的疾病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你的心里。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像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办法让很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着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给米诺很大的启,从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着这种“沙漏哲学”,即使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诺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
他反复告诫自己说:“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没过多久,米诺的身体便恢复正常了,从此,他也学会如何从容不迫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了。
人没有一万只手,不能把所有的事一次解决,那么又何必一次为那么多事而烦恼呢?所以,我们该试着一件一件慢慢来,全心全意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
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招聘职员时,特别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注的工作态度。通常在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该公司的董事长都会对应聘者进行亲自考核。现任公司销售部长要职的约翰逊在回忆当时应聘时的景时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专注工作的精神,那么他就无法抓住成功的机会。一个人只要能够集中注意力,就能摒弃外界的一切干扰,专注地去做好一件事,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那天面试时,公司董事长找出一篇万余字的文章给约翰逊说:“请你把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读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读完。”说完,董事长就走出了办公室。
约翰逊想:难道这就是最后的考试?仅仅就是读一遍文章吗?这太简单了。他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认真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金女郎走过来,“先生,休息一会吧,喝一杯咖啡。”她把咖啡杯放在桌几上,冲着约翰逊微笑着。约翰逊好像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似的,还在不停地读。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猫伏在了他的脚边,用舌头舔他的脚踝,他只是本能地移动了一下他的脚,丝毫没有影响他的阅读,他似乎也不知道有只小猫在他脚下。
那位漂亮的金女郎又飘然而至,要他帮她抱起小猫。约翰逊还在大声地读,根本没有理会金女郎的话。
终于读完了,约翰逊松了一口气。这时董事长走了进来问:“你注意到那位美丽的小姐和她的小猫了吗?”
“没有,先生。”
董事长又说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书,她请求了你几次,你都没有理她。”
约翰逊很认真地说:“你要我一刻不停地读完那篇文章,我只想如何集中精力去读好它,这是考试,关系到我的前途,我不得不专注一些更专注一些。别的什么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董事长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笑:“小伙子,你表现不错,你被录取了!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参加考试,可没有一个人及格。”他接着说:“现在,像你这样有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但像你这样专注工作的人太少了!你会很有前途的。”
每次只做一件事,需要凝聚心神、心无旁骛,这样一个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挥潜能。而频繁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做法。基于这个道理,人们在做事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转换,要尽可能把一件事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后再考虑下一件事。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我们的思维转到别的事、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9.第九章 感性享受,理性超脱
人生最美好的只有现在
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是有流通性的价值之物。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今天,只有当下,所能把握的只是现在,对昨天的追悔和明天的忧虑,只会错过今天的快乐。
曾有一个年轻的国王,金银珠宝,应有尽有,物质生活对他来说,那是相当丰富了。可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他经常夜不能寐,不断地问扪心自问: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
他始终无法找到答案。一天,他颁布了一道圣旨:如果有人可以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他愿意将所有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与其分享。人们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大雪山的另一边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如果能够找到他,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
于是,国王历尽千辛万苦,爬过雪山终于到达那个智慧老人居住的地方。为了演示自己的身份,国王装扮成了一个农民的模样。
他来到智慧老人住的简陋的小屋前,现老人手里拿着铲子蹲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听说你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问题,”国王说,“你能否告诉我,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小伙子,快来帮我挖点土豆,”老人说,“然后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做一个可口的土豆汤,你可以和我一起喝。”
国王先是一怔,然后就照老人说的做了。因为他以为这些劳动是老人对他的考验。
可是令国王没有想到的是,他和老人一起呆了几天,一直困惑着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老人的回答。他很失望。
最后,国王终于忍受不住了,他觉得自己不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还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于是,他大脾气,拿出自己的国王玉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对老人大喊大叫,并宣布老人是个骗子,还要把他抓起来。
老人平静地说:“年轻人,当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第一天相遇就回答了我的问题?”国王问。
“是的。当你来找我的时候,我没有把你拒之门外,而是向你表示欢迎,和我一起劳动,并让你住在我家里。”
老人接着说,“要知道,时光一去不复返。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呆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
昨天已成为了过去,明天还未来到,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的只有现在。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全心全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没有过去与未来的牵绊之中,就是全身投入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会觉许多人都活在过去或未来中。一部分人天天在追忆往昔的生活,或为生命中某个阶段失去的幸福而悲叹,或为过去崎岖的际遇而愤愤不平……另一部份人生活在想像的未来中,他们担心自己年老后的生活问题,甚至担心还未成年儿女到老时代的生活问题等等。而无论是活在过去或担心未来的人,他们共有一通病——失去了当下,不能愉快的、自在的享受当下。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荒废了很久的城池里,有一座“双面神”石雕像。一天,一位哲学家路过这里,他没有见过“双面神”,所以就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追忆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啊。”
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你无法留住,而未来又还没有生,你也无法得到。只有现在,才是你能把握住的。但为什么你却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具体的实在的意义呢?”
听了哲学家的话,双面神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会落得今天如此的下场。”
哲学家问:“为什么?”
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唯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却都成为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唾弃而弃于废墟中了。”
人生短暂,瞬间即过,太多的东西不在我们掌握之中,过去已成过去,未来也不一定是我们想像之中,只有当下——现在的这一秒钟才是实实在在地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可谓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快乐的心由你自己决定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选择。有人说过:“快乐是自己选的,烦恼是自己找的。”所以说只要你愿意选择快乐,那你就一定是快乐的。
人生如梦,岁月无,人活着是为了一种心,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只要心好,一切都好!所以说,快乐是一种心,它并不因为人们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增减,全部的奥秘只在内心,那就是快乐。
快乐的心是简单的。快乐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和想象。真正的快乐,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持久的安详和喜悦。
很久以前,有个人因为他常常闷闷不乐,所以一年四季都在找快乐。他到处问别人:“请问,到哪里才能找到快乐?”但被问的人总是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愈找不到快乐就愈不快乐。于是,他下定决心,不找到快乐决不罢休。因此他收拾了行李远离家乡,到了人烟稀少的深山、海边去寻觅,然而依然找不到,最后他准备放弃了。他告诉自己:“算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快乐呢?只要我好好做事、好好生活,没有快乐又能怎样?我若能找到快乐更好,找不到也不是世界末日啊!我还是回去过我的日子吧!”他对自己说了这一番话后,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一路上,他哼着歌、吹着口哨,这时候他惊讶地现自己已经找到了快乐。
其实,快乐是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的,它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却总是喜欢将目光茫然的投得更远,总想在欣赏远处风景中寻找渺茫的快乐。
人人都希望人生快乐,也都在努力编织快乐人生。快乐是一种心,是一种感觉,它需要我们去感知,去捕捉,去现。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寻求快乐的所在,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快乐充实。
着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在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都成了家,一个个先后搬出去了,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依然开心。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楼里,这座楼有六层,他家住一楼。一楼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乱扔东西下来。可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那人又问他:“你住这样的地方,也感到高兴吗?”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搬东西方便,不用花大力气;朋友来访,不用四处打听这……些妙处啊,简直没法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楼让给了一位腿脚不方便的朋友,自己住到了六楼。六楼又晒又冷,爬起来还累,但他依然快快活活。那人不解地问:“住顶楼有什么好处?”苏格拉底说:“好处多哩。如每天下楼可以锻炼身体,看书时光线好……”
后来,那个人又问苏格拉底:“你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感觉到你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苏格拉底说:“决定自己心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快乐的生活需要快乐的心,而快乐的心是需要自己营造的,快乐的心从哪里来呢?快乐的心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生活需要快乐的心,快乐心又来自生活,就是这样的互相离不开。
心理学博士凯伦∓middot;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你心中注满希望、自信、真爱与成功的想法,就是快乐了。假如你下决心使自己快乐,你就能够使自己快乐!快乐无需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所以,生活中别忘了时时享受快乐,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幸福。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快乐
“知足者常乐”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它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而是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虽然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知足者常乐”的意境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种种烦恼所困扰,觉得失意、失落或气馁,感到活得很累,很苦,很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与心境。
一位年轻人总是不停地抱怨自己时运不济,不了财,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见年轻人这种愁容,就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愁眉苦脸?难道你不快乐吗?”
年轻人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这样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为什么你会这样说?”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了呀。”老人说完就笑吟吟地走了。
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年轻人恍然大悟,学会知足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生活中,如果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些,看得轻松些,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过分地求全苛刻。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曾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以得到这种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世界富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个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经精疲力竭了,摔个跟头就再也没有起来。于是有人就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达到,就会构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托尔斯泰就说过:“**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就会活得很累;该放就放,你才会轻松快乐。
从前,有一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生活非常富裕,而且雇了许多用人伺候他们。但是日子过的并不怎么快乐。紧挨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人,夫妻俩以捡破烂为生,虽说清贫辛苦,却有说有笑,快快乐乐。富商想不明白:“为什么家里锦衣玉食,自己还不如隔壁捡破烂的穷夫妻,他们虽然穷,可他们的快乐值千金!”
于是,富商去请教附近寺庙里的老和尚。为了让富商弄清原因,老和尚给富商出来一个主意。富商听完后便依计行事。到了半夜,他悄悄地来到院墙边,把一块金元宝扔到了隔壁的穷人家里。
第二天早晨,穷苦夫妻在院子里现了金元宝,这个贫穷的家庭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不明不白地扔着一只金元宝,心大变,揣测这钱的来路,又琢磨能否再弄到更多的钱。商量来商量去,夫妻俩说财了,不想再捡破烂了,干点什么呢?可一日暴富,又担心被左右邻居误以为偷窃了钱财。如此这般,他们三天三夜茶饭不思,寝席不宁。自此,富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和欢笑了。这时,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这些银钱啊!”
古人说:“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是苦。”贫贱自有贫贱的乐道,富贵也有富贵的苦衷。人生在世,应该知足,承认和满足现状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我们才能让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学会知足,我们才会更快乐……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人生总是有得有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却是我们应该深思和慎重对待的。有道是: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就能从苦境或困惑中解脱出来。以宽宏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老人并不焦急,他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邻居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意外地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这事轰动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后,又跑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急地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边境上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应征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的得与失或许左右你生活的过程。塞上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的平常心。顺其自然不等于逆来顺受,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心态,乐观积极地面对。顺其自然是种与世无争的悠闲,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清朝名臣谢济世,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充军,一次刑场陪斩,经历不可谓不坎坷。雍正四年(1726年),谢济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田文镜十大罪状。因田文镜深获雍正倚重、宠信,谢济世的弹劾引起雍正不快,谢济世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仍然坚持弹劾。雍正认定谢济世是“听人指使,颠倒是非,扰乱国政,为国法所不容”,免去谢济世官职,下令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严刑拷打之下,虽然没有拿到证据,但仍然以“要结朋党”的罪名,拟定斩。后改为削官谪戍边陲阿尔泰。
经过漫长艰难的跋涉,谢济世与一同流放的姚三辰、陈学海终于到达陀罗海振武营,他们商量着准备去拜见将军。有人告诉他们:戍卒见将军,一跪三叩。姚三辰、陈学海听后很是凄然,为自己一个读书人要向人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而难过。唯独谢济世倒像是没事似的,心轻松,不以为意。他对自己的两个同伴说:“这是戍卒见将军,又不是我见将军。”等见到将军,将军对这几个读书人很是敬重,免去了大礼,还尊称他们为先生,又是赐座,又是赏茶。出来的时候,姚三辰、陈学海很是高兴,脸上露出得意神色,谢济世倒是一脸平静。他说:“这是将军对待被罢免的官员,不是将军对待我,没什么好高兴的。”两个同伴问他:“那么,你是谁呀?”谢济世回答说:“我自有我在。”
在谢济世眼里,没有得意,没有失意,有的是对自我的肯定,淡淡地来,淡淡地去,换来灵性的清净,对人生、对社会的宽容和不苛求,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有条不紊。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是一种心境,是面对一切的不计较,无论是金钱、名利、地位;坦然,是面对现实的一种从容不惊,一种泰然。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充满阳光鲜花的大道,有时也会有沟沟坎坎、磕磕绊绊,许多的成败得失,并不都是我们能预料到,也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得到的也会是一种快(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http://www.xlawen.org/kan/4126/ )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拌做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走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就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劝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在立即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斜翻倒的事物啊!”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丰收的稻子总是弯腰向着大地,浅薄的裨子才会高傲地望着天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说:“我还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学得更多的东西,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凡事要多往好的地方想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威廉∓middot;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人最重大的现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坎坷,快乐或悲伤,完全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因为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凡事从好处想,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要自寻短见?”
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艄公又问:“两年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了。”
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一片清朗,便告别了艄公,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
生活中很多况就是如此,只要转变一下思考方式,改变了看问题的心态,结果就会大大的不同。
有些人总是喜欢说,他们现在的状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许多事他们无法摆脱,也不能往好的方向想。这是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地往好的方向想过,他们总是悲观失望,有时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马上会被自己所否定。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仅幸存者维克托∓middot;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人的心态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化的,有时可以转好,有时可以转坏。如果你想好事时,心就立即可以变好,如果你想坏事时,心马上就可以变坏。“凡事往好处想”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却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有了它,也许问题本身不会减少,但问题的解决却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国王全身轻松,很快痊愈。
凡事往好处想,内心便充满阳光,这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激我们的生命力,永远拥有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从前,有一位秀才连续两次进京赶考都没有高中。这一年,他又赶赴京城考试,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由于考试前的紧张和焦虑,他每晚上都做梦。就在临考前两天的一个晚上,他一连做了三个奇怪的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预示着什么事要生,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先生的解梦。算命先生听了秀才的诉说后,连连摇头说:“不妙,不妙!我看你还是赶紧收拾行李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与其在这里耽误时间,不如早点回家。”
听了算命先生的解释,秀才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明天就要考试了,你怎么收拾行李呢?”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原来如此。其实,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凡事都往好处想,做人也会开心的!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凡事都往好处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活在世上,恰恰总是把事往坏处想,结果也使自己整天处在高度紧张、猜疑、惊恐、戒备、争斗之中,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还能开心吗?把事往好处想,这是开心的一个秘诀!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凡事往好处想,事自然会各好处展。凡事都往好处想,就会以镇定从容的心享受生活,就可以准确找到生活的角度,展示生命的风采。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内心**和外界诱惑的干扰,对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不离不弃,执着如一、不懈的努力。
有一个年轻人,到少林寺向师父拜师学艺,准备练好武功之后,替父亲报仇,因为他父亲无端地被盗匪杀死了。年轻人问道:“请问师父,我要练多久,才能出师?”
“大概5年吧!”师父说。
“啊,这么久啊?”年轻人急切地问,“假如我比其他弟子加倍地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学成武功呢?”
“这样子的话,你大概需要10年!”师父说。
“什么?10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地努力学习呢?”
“20年吧!”师父淡淡地回答。
这时,年轻人愈听愈糊涂,说:“师父啊,怎么我愈是加倍地练习,我学成武功的时间就更加长呢?”
“因为,当你的一只眼睛一直盯着看结果时,你就只剩下一只眼睛可以专注于练习了!”师父说。
由此可见,专心做一件事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每次我们专心地只做好一件事,精力便能够集中,必定有所收益。等这件事做完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我们每件事都能够做得很好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
二次大战时期,米诺肩负着沉重的任务,每天花很长的时间在收室里,努力整理在战争中死伤和失踪者的最新纪录。
源源不绝的报接踵而来,收室的人员必须分秒必争地处理,一丁点儿的小错误都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米诺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任何差错。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之下,米诺患了结肠痉挛症。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又担心是否能撑到战争结束,活着回去见他的家人。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整个人瘦了34磅。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几乎已经不奢望会有痊愈的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诺终于不支倒地,住进医院。
医了解他的状况后,语重心长的对他说:“米诺,你身体上的疾病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你的心里。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像成一个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办法让很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着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给米诺很大的启,从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着这种“沙漏哲学”,即使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诺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
他反复告诫自己说:“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没过多久,米诺的身体便恢复正常了,从此,他也学会如何从容不迫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了。
人没有一万只手,不能把所有的事一次解决,那么又何必一次为那么多事而烦恼呢?所以,我们该试着一件一件慢慢来,全心全意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
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招聘职员时,特别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注的工作态度。通常在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该公司的董事长都会对应聘者进行亲自考核。现任公司销售部长要职的约翰逊在回忆当时应聘时的景时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专注工作的精神,那么他就无法抓住成功的机会。一个人只要能够集中注意力,就能摒弃外界的一切干扰,专注地去做好一件事,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那天面试时,公司董事长找出一篇万余字的文章给约翰逊说:“请你把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读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读完。”说完,董事长就走出了办公室。
约翰逊想:难道这就是最后的考试?仅仅就是读一遍文章吗?这太简单了。他深呼吸一口气,开始认真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金女郎走过来,“先生,休息一会吧,喝一杯咖啡。”她把咖啡杯放在桌几上,冲着约翰逊微笑着。约翰逊好像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似的,还在不停地读。
又过了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猫伏在了他的脚边,用舌头舔他的脚踝,他只是本能地移动了一下他的脚,丝毫没有影响他的阅读,他似乎也不知道有只小猫在他脚下。
那位漂亮的金女郎又飘然而至,要他帮她抱起小猫。约翰逊还在大声地读,根本没有理会金女郎的话。
终于读完了,约翰逊松了一口气。这时董事长走了进来问:“你注意到那位美丽的小姐和她的小猫了吗?”
“没有,先生。”
董事长又说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书,她请求了你几次,你都没有理她。”
约翰逊很认真地说:“你要我一刻不停地读完那篇文章,我只想如何集中精力去读好它,这是考试,关系到我的前途,我不得不专注一些更专注一些。别的什么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董事长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笑:“小伙子,你表现不错,你被录取了!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参加考试,可没有一个人及格。”他接着说:“现在,像你这样有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但像你这样专注工作的人太少了!你会很有前途的。”
每次只做一件事,需要凝聚心神、心无旁骛,这样一个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挥潜能。而频繁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做法。基于这个道理,人们在做事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转换,要尽可能把一件事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后再考虑下一件事。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我们的思维转到别的事、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9.第九章 感性享受,理性超脱
人生最美好的只有现在
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是有流通性的价值之物。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今天,只有当下,所能把握的只是现在,对昨天的追悔和明天的忧虑,只会错过今天的快乐。
曾有一个年轻的国王,金银珠宝,应有尽有,物质生活对他来说,那是相当丰富了。可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他经常夜不能寐,不断地问扪心自问: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
他始终无法找到答案。一天,他颁布了一道圣旨:如果有人可以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他愿意将所有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与其分享。人们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大雪山的另一边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如果能够找到他,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
于是,国王历尽千辛万苦,爬过雪山终于到达那个智慧老人居住的地方。为了演示自己的身份,国王装扮成了一个农民的模样。
他来到智慧老人住的简陋的小屋前,现老人手里拿着铲子蹲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听说你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问题,”国王说,“你能否告诉我,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小伙子,快来帮我挖点土豆,”老人说,“然后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做一个可口的土豆汤,你可以和我一起喝。”
国王先是一怔,然后就照老人说的做了。因为他以为这些劳动是老人对他的考验。
可是令国王没有想到的是,他和老人一起呆了几天,一直困惑着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老人的回答。他很失望。
最后,国王终于忍受不住了,他觉得自己不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还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于是,他大脾气,拿出自己的国王玉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对老人大喊大叫,并宣布老人是个骗子,还要把他抓起来。
老人平静地说:“年轻人,当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第一天相遇就回答了我的问题?”国王问。
“是的。当你来找我的时候,我没有把你拒之门外,而是向你表示欢迎,和我一起劳动,并让你住在我家里。”
老人接着说,“要知道,时光一去不复返。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呆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
昨天已成为了过去,明天还未来到,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的只有现在。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全心全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没有过去与未来的牵绊之中,就是全身投入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会觉许多人都活在过去或未来中。一部分人天天在追忆往昔的生活,或为生命中某个阶段失去的幸福而悲叹,或为过去崎岖的际遇而愤愤不平……另一部份人生活在想像的未来中,他们担心自己年老后的生活问题,甚至担心还未成年儿女到老时代的生活问题等等。而无论是活在过去或担心未来的人,他们共有一通病——失去了当下,不能愉快的、自在的享受当下。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荒废了很久的城池里,有一座“双面神”石雕像。一天,一位哲学家路过这里,他没有见过“双面神”,所以就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追忆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啊。”
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你无法留住,而未来又还没有生,你也无法得到。只有现在,才是你能把握住的。但为什么你却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具体的实在的意义呢?”
听了哲学家的话,双面神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会落得今天如此的下场。”
哲学家问:“为什么?”
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唯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却都成为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唾弃而弃于废墟中了。”
人生短暂,瞬间即过,太多的东西不在我们掌握之中,过去已成过去,未来也不一定是我们想像之中,只有当下——现在的这一秒钟才是实实在在地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可谓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快乐的心由你自己决定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选择。有人说过:“快乐是自己选的,烦恼是自己找的。”所以说只要你愿意选择快乐,那你就一定是快乐的。
人生如梦,岁月无,人活着是为了一种心,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只要心好,一切都好!所以说,快乐是一种心,它并不因为人们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增减,全部的奥秘只在内心,那就是快乐。
快乐的心是简单的。快乐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和想象。真正的快乐,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持久的安详和喜悦。
很久以前,有个人因为他常常闷闷不乐,所以一年四季都在找快乐。他到处问别人:“请问,到哪里才能找到快乐?”但被问的人总是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愈找不到快乐就愈不快乐。于是,他下定决心,不找到快乐决不罢休。因此他收拾了行李远离家乡,到了人烟稀少的深山、海边去寻觅,然而依然找不到,最后他准备放弃了。他告诉自己:“算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快乐呢?只要我好好做事、好好生活,没有快乐又能怎样?我若能找到快乐更好,找不到也不是世界末日啊!我还是回去过我的日子吧!”他对自己说了这一番话后,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一路上,他哼着歌、吹着口哨,这时候他惊讶地现自己已经找到了快乐。
其实,快乐是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的,它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却总是喜欢将目光茫然的投得更远,总想在欣赏远处风景中寻找渺茫的快乐。
人人都希望人生快乐,也都在努力编织快乐人生。快乐是一种心,是一种感觉,它需要我们去感知,去捕捉,去现。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寻求快乐的所在,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快乐充实。
着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在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都成了家,一个个先后搬出去了,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依然开心。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楼里,这座楼有六层,他家住一楼。一楼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乱扔东西下来。可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那人又问他:“你住这样的地方,也感到高兴吗?”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搬东西方便,不用花大力气;朋友来访,不用四处打听这……些妙处啊,简直没法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楼让给了一位腿脚不方便的朋友,自己住到了六楼。六楼又晒又冷,爬起来还累,但他依然快快活活。那人不解地问:“住顶楼有什么好处?”苏格拉底说:“好处多哩。如每天下楼可以锻炼身体,看书时光线好……”
后来,那个人又问苏格拉底:“你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感觉到你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苏格拉底说:“决定自己心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快乐的生活需要快乐的心,而快乐的心是需要自己营造的,快乐的心从哪里来呢?快乐的心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生活需要快乐的心,快乐心又来自生活,就是这样的互相离不开。
心理学博士凯伦∓middot;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你心中注满希望、自信、真爱与成功的想法,就是快乐了。假如你下决心使自己快乐,你就能够使自己快乐!快乐无需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所以,生活中别忘了时时享受快乐,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幸福。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快乐
“知足者常乐”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它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而是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虽然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知足者常乐”的意境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种种烦恼所困扰,觉得失意、失落或气馁,感到活得很累,很苦,很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与心境。
一位年轻人总是不停地抱怨自己时运不济,不了财,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见年轻人这种愁容,就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愁眉苦脸?难道你不快乐吗?”
年轻人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这样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为什么你会这样说?”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了呀。”老人说完就笑吟吟地走了。
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年轻人恍然大悟,学会知足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生活中,如果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些,看得轻松些,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过分地求全苛刻。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曾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以得到这种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世界富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个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经精疲力竭了,摔个跟头就再也没有起来。于是有人就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达到,就会构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托尔斯泰就说过:“**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就会活得很累;该放就放,你才会轻松快乐。
从前,有一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生活非常富裕,而且雇了许多用人伺候他们。但是日子过的并不怎么快乐。紧挨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人,夫妻俩以捡破烂为生,虽说清贫辛苦,却有说有笑,快快乐乐。富商想不明白:“为什么家里锦衣玉食,自己还不如隔壁捡破烂的穷夫妻,他们虽然穷,可他们的快乐值千金!”
于是,富商去请教附近寺庙里的老和尚。为了让富商弄清原因,老和尚给富商出来一个主意。富商听完后便依计行事。到了半夜,他悄悄地来到院墙边,把一块金元宝扔到了隔壁的穷人家里。
第二天早晨,穷苦夫妻在院子里现了金元宝,这个贫穷的家庭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不明不白地扔着一只金元宝,心大变,揣测这钱的来路,又琢磨能否再弄到更多的钱。商量来商量去,夫妻俩说财了,不想再捡破烂了,干点什么呢?可一日暴富,又担心被左右邻居误以为偷窃了钱财。如此这般,他们三天三夜茶饭不思,寝席不宁。自此,富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和欢笑了。这时,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这些银钱啊!”
古人说:“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是苦。”贫贱自有贫贱的乐道,富贵也有富贵的苦衷。人生在世,应该知足,承认和满足现状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我们才能让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学会知足,我们才会更快乐……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人生总是有得有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却是我们应该深思和慎重对待的。有道是: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就能从苦境或困惑中解脱出来。以宽宏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老人并不焦急,他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邻居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意外地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这事轰动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后,又跑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急地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边境上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应征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的得与失或许左右你生活的过程。塞上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的平常心。顺其自然不等于逆来顺受,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心态,乐观积极地面对。顺其自然是种与世无争的悠闲,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清朝名臣谢济世,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充军,一次刑场陪斩,经历不可谓不坎坷。雍正四年(1726年),谢济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田文镜十大罪状。因田文镜深获雍正倚重、宠信,谢济世的弹劾引起雍正不快,谢济世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仍然坚持弹劾。雍正认定谢济世是“听人指使,颠倒是非,扰乱国政,为国法所不容”,免去谢济世官职,下令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严刑拷打之下,虽然没有拿到证据,但仍然以“要结朋党”的罪名,拟定斩。后改为削官谪戍边陲阿尔泰。
经过漫长艰难的跋涉,谢济世与一同流放的姚三辰、陈学海终于到达陀罗海振武营,他们商量着准备去拜见将军。有人告诉他们:戍卒见将军,一跪三叩。姚三辰、陈学海听后很是凄然,为自己一个读书人要向人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而难过。唯独谢济世倒像是没事似的,心轻松,不以为意。他对自己的两个同伴说:“这是戍卒见将军,又不是我见将军。”等见到将军,将军对这几个读书人很是敬重,免去了大礼,还尊称他们为先生,又是赐座,又是赏茶。出来的时候,姚三辰、陈学海很是高兴,脸上露出得意神色,谢济世倒是一脸平静。他说:“这是将军对待被罢免的官员,不是将军对待我,没什么好高兴的。”两个同伴问他:“那么,你是谁呀?”谢济世回答说:“我自有我在。”
在谢济世眼里,没有得意,没有失意,有的是对自我的肯定,淡淡地来,淡淡地去,换来灵性的清净,对人生、对社会的宽容和不苛求,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有条不紊。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是一种心境,是面对一切的不计较,无论是金钱、名利、地位;坦然,是面对现实的一种从容不惊,一种泰然。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充满阳光鲜花的大道,有时也会有沟沟坎坎、磕磕绊绊,许多的成败得失,并不都是我们能预料到,也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得到的也会是一种快(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http://www.xlawen.org/kan/4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