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阅读
女红星龚秋霞合作,在这部影片中,周璇又扮演了一位她所熟悉的电台歌唱演员朱玉华。周璇主唱了影片中《红歌女》、《歌女忙》、《讨厌的早晨》、《真善美》、《呼妹米玛》、《可爱的早晨》、《不变的心》七首插曲。龚秋霞唱其余两首插曲。
这是周璇和当时有“银幕大姐”之称的女明星龚秋霞的首次合作。龚秋霞主演的《夜长梦多》、《蔷薇蔷薇处处开》等影片也很有影响,她的演唱也仅次于周璇。
这对影、歌两栖明星携手联诀《鸾凤和鸣》一片,为“孤岛”时期昏蒙的上海影空抹了一层亮丽的色彩。放映后,令观众兴奋不已。影片的插曲也都成了“八年离乱、天亮前后”时期流行一时的歌曲。
其中《讨厌的早晨》一曲,显示了周璇另一种风格的演唱,别有一番趣味。歌曲生动、诙谐、调侃地勾勒出了一幅旧上海市民风俗图: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
多少声音都跟着它起
前面叫卖菜
后门叫卖米
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
双脚乱跳是三层阁的小东西
只有卖报的呼声
比较有书卷气
煤球烟熏得眼昏迷
这是厨房里的开锣戏
破尿布飘扬像国旗
这是晒台上的开幕礼
义和团替代了维新党
如今是马乱兵荒
眼见得国破家亡
君恩如海最难忘
瀛台有路空张望
说什么帝王家
说什么富贵场
倒不如人间夫妇
落得个地久天长
这首歌也表达了战乱年代上海市民真实的心态。
1944年6月,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了14本电影《红楼梦》。周璇在影片里扮演林黛玉,上海四十年代许多女明星如白虹、袁美云、王丹凤、欧阳莎菲等都参加了该片的演出。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照例由周璇演唱。
她在《葬花词》中这样唱: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部《红楼梦》被上海滩上的影人演绎成只剩了男欢女爱、生离死别的故事,但却给“八年离乱”中的上海人寄托了无限醉死梦生的情怀,使得“天亮前后”的上海滩增加了一种怀古的颓败气息。这也许是旧时的上海滩独有的风情吧。
而周璇主演的《红楼梦》也是第一部东渡扶桑,被介绍到日本去的中国电影。与此同时,她的歌也通过日本歌手李香兰,被广泛传播到东瀛,影响深远,甚至惠及到歌坛上的后来者邓丽君。
鲜花扎成“金嗓子”三个字
1945年3月,周璇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凤凰于飞》中扮演女主角吴淑贞。并演唱了当年上海滩上最负盛名的词作者陈蝶衣作词的《笑的赞美》、《慈母心》、《前程万里》、《嫦娥》、《凤凰于飞歌一、二》、《合家欢》等十一首插曲。
至此,重返影坛的“金嗓子”已经为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拍摄了四部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周璇灌制了这四部电影的全部插曲,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周璇的影迷、歌迷成千上万,遍及上海滩的各阶层、各个角落。
1945年的3月28、29、30的三天里,周璇在她最熟悉的舞台一一金都大戏院开了她的首场独唱音乐会。票价高达300元,但依然销售一空。
演唱会现场舞台上摆满花篮,最引人注目的是《凤凰于飞》的导演方沛霖送的大花篮,上面用鲜花扎成“金嗓子”三个字。
在这次独唱音乐会上,周璇演唱的是银海三部曲一一《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的全部插曲。
当时的记者是这样描写演唱现场的情景的:
“幕慢慢地扬开,周璇袅袅婷婷地走出来,站在麦克风前,舞台的灯光照在她的身上,越发显出她的美丽。
《渔家女》(插曲)这是谁都熟悉的,听众沉醉在歌声中。院子里除了周璇曼妙的歌声外,恐怕连落在地上的绣花针的声音也听得见。每一个人都倾着耳朵静心地聆听着……
《渔家女》唱完后,休息的时间有关宏达和严俊的相声,关宏达把周璇的歌名连缀成一个故事,巧见匠心,噱头百出。
第二部曲《鸾凤和鸣》,周璇换了一套橘黄|色方格的旗袍。第三部曲《凤凰于飞》周璇又换了一套天蓝色旗袍,外罩一件单色绒线外套,那娇小的样子,站在台上越发显得姿态楚楚动人。她轻柔地唱道:
左右飞绕着祥云
远近闪烁着繁星
这里是理想的乐园
这里是玫瑰的仙境
—处处灵宫贝阙
洋溢着凤韶鸾音
—簇簇琪花瑶草
散布着异香清芳
灵鹊是活跃的绿衣使
明月是莹澈的菱花镜
我们管领着这一方青冥
享受着永远的承平
说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
说什么碧海青天夜夜心
节目完了,在掌声和喝彩声中,听众高喊‘恩哥’(英语:再来一次的音译),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再加唱一首《采槟榔》。”
这首民歌也是周璇演唱的代表歌曲之—: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谁先爬上谁先尝
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
少年郎采槟榔
姐姐提篮抬头望
低头想他又美他又壮
谁人比他强
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
青山好呀流水长
那太阳已残
那归鸟在唱
教我俩赶快回家乡
那篇刊载于1945年5月《上海影坛》上的记者报道最后说:“据说三天歌唱会共售400余万元,除一切必要开支外,周璇名利双收。”
家家“月圆花好”,户户“凤凰于飞”
“那时上海滩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
那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年头。它给了跟随国民党军政要员白崇禧到上海的小贵族白先勇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处处歌舞升平,家家月圆花好。
这不仅是属于白先勇那帮贵族们的年代。只要是从哪个时代过来的老上海,几乎人人都可以感受到,似乎连空气中也飘荡周璇歌唱的袅袅余音:“在家的时候爱双栖,出外的时候爱双携(《凤凰于飞》插曲)”。那种只有在上海滩会出现的柔歌曼舞状的音乐,对饱受身心创伤的国土和黎民,无疑是一支最佳的安魂曲和一帖最适时的抚慰剂。
而此时,当周璇辞去影后桂冠后、那个急呼“出名要趁早”的女作家张爱玲,在黄昏时分,正站在常德路沿街的常德公寓五楼阳台上眺望着,她“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线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我想着:‘这是乱世。’晚烟里,上海的边线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迭嶂。我想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感。”
1945年3月,周璇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黑白歌舞片《凤凰于飞》中,扮演了女主角吴淑贞,并在影片中演唱了《笑的赞歌》、《慈母心》、《前程万里》、《嫦娥》、《凤凰于飞主题歌一、二》以及《合家欢》等全部插曲。
周璇在《凤凰于飞》的插曲中唱出了令张爱玲感到困惑的“郁郁苍苍的身世感”。
这时候,天黑了,张爱玲仍站在阳台上,夜色慢慢地吞没了她。而在马路上,这里那里,袅袅地荡漾起周璇的歌《夜上海》:
夜上海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乐声响
歌舞升平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只见她背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上海
都为了衣食住行
晓色朦胧
倦眼惺松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夜生活
如梦初醒
几十年以后,一位上海学者陈子善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学:“这首脍炙人口的《夜上海》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维妙维稍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情,从而成为上海的一首‘标志性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
那么,张爱玲则该是上海的一张“文学名片”吧!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旧上海“孤岛”上孕育出的两个民国奇女子,也是让上海人可以引以为骄傲的“绝代双娇”了。
风靡香岛的“花样年华”
四十年代后半叶,上海的商人和海派文化开始南移香港。中华联合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张善琨先于潮流之初登陆港岛。1946年冬天,周璇、舒适等一行,也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之邀搭乘飞机抵达香港。
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露面,她和男明星舒适、白沉等合作,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长相思》中担任女主角顾湘梅,在这部影片里,她又一次演绎了一个她所熟悉的歌女形象。并且,演唱了后来风靡香港的《花样的年华》、《夜上海》、《黄叶舞秋风》、《星星相印》、《凯旋歌》等电影插曲。
1947年2月,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各有千秋》中,周璇和另一位女明星龚秋霞联手出镜,演绎了两个挣扎在香港底层的女青年。这是周璇自己最喜欢的两部影片之一,另一部是《马路天使》。
那个时期,香港人最欣赏和喜爱的中国电影明星是胡蝶和周璇。胡蝶几年前已移居香港,影迷们对她已熟悉了。而周璇是初次到香港拍戏,受到了香港公众空前热烈的欢迎,几乎每天有影迷守候在她的居住处附近,等着一睹她的芳容,并恳求她签名留念。
《长相思》和《各有千秋》在香港公映时轰动港岛,影响波及到东南亚华人圈。
尤其是影片中的插曲《花样的年华》和《夜上海》,陶醉了几代香港人。
百代唱片公司也在《长相思》放映的同时,迅速把插曲灌制成唱片。据当年报载:百代老板谈起唱片的销路说,各地及海外的人来公司购买唱片时,都指定要周璇在《长相思》中唱的《夜上海》和《黄叶舞秋风》等。销路之畅,突破了以往的纪录。就是她以前灌制的唱片,也占销售的榜首,单支付给她的版税,一年就达到了2000千万(1)这也是周璇身后巨额财产的一部分。
那年的香港,受海派文化侵袭,刮起了周璇的旋风,电影《长相思》中《黄叶舞秋风》也和其它两首歌一样,成为香港流行一时的歌曲:
黄叶舞秋风
伴奏的是田野秋虫
粉脸芦花白
樱唇枫血红
自然的节奏
美丽的旋律
异曲同工
只怕那霜天晓角
雪天霜钟
一扫为空
五十多年后的香港导演王家卫,还从中汲取了灵感,把他临摹旧上海风情的电影取名为《花样年华》。居然还能在海内外华人及国际上引起瞩目。香港明星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表演赢得当代观众认可,而在老上海的眼里也就沾了点儿旧上海滩绮旎风情的皮毛而已。而其精髓,都早已被阮伶玉、胡蝶、周璇发挥到了极致,后人只能去拾其牙慧了。
注释1:2000万元,可能是旧币。
能不“忆江南”?
1947年春夏之交,周璇又匆匆从香港飞回上海。她的老朋友田汉,专门为她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忆江南》。另一位老朋友黎锦光为她写了《人人都说西湖好》等五首插曲,而且由前辈影人应云卫执导,请她担纲主演。田汉在剧本中为她量身定制了采茶女谢黛娥和香港小姐黄玫瑰两个角色。
除了这部戏之外,她赶回上海,还有一个原因,外界都在传说她和石挥之间的故事。她到香港拍片时,担心养母年纪大,独自在家不安全,让单身的石挥在上海替她看家。这说明当时她和石挥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她和石挥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这就要从周璇和严华离异后的个人感情生活入手开始说起。在周璇的生前、乃至生后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舆论,包括在有关周璇的电影、戏剧和书刊上,都认为周璇像演艺圈里不少女明星—样,生性浪漫。这样说确实很“卖座”,但和实际情况就完全背离了。
而实际上,我们有充分的根据断定(和周璇拍档过的男明星众口一致的结论):周璇恰恰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人。她是一个感情专一、执着,在男女观念上传统、保守,丝毫没有浪漫、开放意识的一个旧时代的女性。
在1943年的《新影坛》杂志上,有人这样评价过周璇:“无论在她婚变之前或后,她的私生活,一向是很严肃的。你可曾看见她独个儿在交际场所或游乐场中出现?除非有应酬,她总是难得外出的,这也是她值得为人称道的一点。”我们将在后面叙述到、也正因为在骨子里面她是这么一个人,才导致她最终的悲剧。
她和严华离异的导火线是韩非。那时的韩非年轻洒脱、风流倜傥,又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喜剧明星和当红小生。那时的韩非也确实在向红极一时的周璇大献殷勤,每天拍完片,都要送周璇到家门口。一次,就在韩非送周璇到家门口时,被严华撞见,他当场给周璇一巴掌。由此引发了周璇和严华的彻底破裂。但事实证明周璇和韩非这两个公众人物之间,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过。在这点上,周璇和韩非都是清白、无辜的。
后来,报纸上又传出周璇和国华影业公司的老板柳中浩的儿子之间的绯闻,结果也被澄清,是毫无根据的。
自从1940年和严华分开后,周璇再也没结婚,这是因为她把婚姻这件事看得很重。在这期间,她仅和一个男性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那就是上海一家最著名的绸布商店老板的儿子朱怀德。
这是在周璇的生命中出现过的一个重要的男人。在以往的舆论中,朱怀德总在扮演着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这是舆论的偏见。
真相是,周璇和他“马拉松”式地交往了七、八年。试想,以周璇四十年代在上海大红大紫的地位,十里洋场上围住她的男人还会少吗?而她却选择了这么一个男人长时间地交往,这个男人如果毫无可取之处,怎么可能呢?
我们也太小看和贬低了见过无数大场面的周璇。况且,周璇在男女关系上受过挫折,是一个富有经验和已经成熟了的女人,不是那么容易受骗上当的。
由此可见,朱怀德是有其长处的。朱怀德的长处是,他是一个家道殷实,体贴女性,上得了台面的标准上海男人。他一定有着一套所谓上海男人的工夫。这就和那个北京的“大老爷”严华对待女性大男子主义式的态度区别开来了。
周璇需要细腻、周到的感情的呵护,朱怀德出现了,根据当时的普遍说法,他洋装毕挺、风度翩翩、举止风雅,具有上海男人对女性细致入微、关照有加的优点。聪敏的周璇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与他私下相处长达八年之久。不要低估了周璇的智商,这一点,且让我们放在后面再叙说。
到了1947年,周璇与朱怀德已走到了淡然相处的阶段。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个石挥。
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天才的男演员。他的智能和超众的演技,在当时被称为“话剧皇帝”,这无疑对演艺圈里的女同行是有吸引力,而且受到特别尊重的。
周璇对他有着格外好感,也无可非议。也许,俩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试探过。所以引起外界的种种议论和猜测。既便在道德上,这两个单身男女也都有着这种权利。可是,在这方面,周璇比一般人都要审慎。
不妨辑录两段周璇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记者提到石挥时,周璇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便可得到证明:
“前时周小姐与石挥的事,报纸上登得不少,料想周小姐也看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还是不厌其烦地追问着。
“告诉你,我们感情很好,不过到现在还是普通友谊,我们同是电影从业员,他(指石挥)看得起我,同我交朋友,我当然乐意接受的,是吧?”
……
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金嗓子周璇的香闺里。
当我又燃上一支烟时,我早就打算把话题引到石挥方面去,不过我不得不转弯抹角绕圈子,……“你以为男性的面貌是清秀的好呢,还是粗壮的好?”
“太清秀也不好,太粗壮也不好,失之过当,总不相宜吧?”
“你最知己的男朋友是谁?”
她很俏皮地答复:“我告诉你,男朋友很多很多。”
“周小姐,直说不妨。”
“我问你,”她的外交手段完全使了出来,“像你今天和我谈的话,我不敢要求你不发表,那么就直写我的男朋友很多很多,这不完了!”说过后她竟哈哈大笑,那时在房里的她的母亲和女佣也跟着笑起来了。
“那么你预备在什么时候和石先生结婚?”
“我不否认,也不承认,结婚不结婚,那还得听命运和环境的支配,不过一时的友谊,还好。”她这时非常镇静。
“从友谊的立场,你看石先生有何优点,有何弱点?”
“他吗?”周璇脸红了一下,很快就改口道,“石先生的优弱点,我一时还批评不出,见不到什么特殊的显着之处,不过我觉得他虽不温柔,也不粗暴,给他四个字吧:沉默寡言。”
“你理想的结婚生活要怎样才觉得美满?”
“但求生活能够安定而已。”
…………
这和当代演艺圈里的同行林青霞、巩俐她们的想法差不多,她们都找了一个家底殷实、生活稳定的商务人员。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厚非的。
而石挥却不可能给予周璇这种安定的生活。石挥的个性非常孤傲,在和周璇的交往中已经表现出来,当年的报上有人说:“倘周璇正式下嫁石挥,这将仿佛与严华没有离婚一样的会受到他严厉的管束……”
当时的记者看得很准。无疑,聪明的周璇也看到了这一点。
“……最近的一、二年,周璇还不至于走上结婚之路。她正走向生财之道上,周璇可能成为电影明星中的巨富者。”(刊载于1947年6月《青青电影》)
而自身也在动荡飘泊中的石挥,不可能给她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就像张艺谋不可能给巩俐、秦汉不可能给林青霞安定的生活环境一样。和石挥的交往最终是没有结果的。而对朱怀德的热情也在渐渐消褪,“忆江南、忆江南”,江南的这两个使她牵挂的男人都令她失望。
周璇只有选择投身到《忆江南》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多拍片、多赚钱,在“十里洋场、花花世界”,在这非同寻常的名利场上跌打滚爬了十几年的周璇心里很明白,这是唯一靠得住的。这也是她无奈的选择。
唯有《忆江南》
《忆江南》这部影片是由国泰影业公司投资拍摄的。与周璇在《马路天使》中有过合作的编剧田汉在他的《影事追怀录》里这样写道:“当柳中浩搞国泰电影公司的时候,应卫云、吴天、周伯勋等兄都参加了。被称为‘金嗓子’的周璇新从香港回来,也被聘为‘当家’演员,因而我被约替他们写一个以周璇为主角的剧本《忆江南》。”
“国泰”的老板柳中浩是从票房角度考虑的,必须打周璇这块“金字招牌”,请高手田汉为周璇量身定制。
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是导演应卫云对周璇的关照。
在以往所有的舆论中,都把周璇的养父一家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不尽然。据记载,她的养父周文鼎的儿子周履安和应云卫是至交,应云卫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在中国的电影史上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能与应成为至好,周履安也不算是一个等闲之辈。显然,这种家庭渊源,也在起着作用。
总之,在银海生涯中,周璇是一个幸运的骄子。
周璇从香港飞回上海后,即被作曲家黎锦光邀请到百代公司灌制《忆江南》的唱片,(这种影片和唱片同时推出,借以造势的四十年代上海滩娱乐业的商业运作手段,是当今影视圈的制片商也望尘莫及的。)这时被一位记者撞见,对她进行了即兴采访:
“那天上午10时半许,周璇和她的知友、名歌星姚莉、吴莺音二小姐在徐家汇的百代唱片公司灌音部灌音。她穿着黑呢的旗袍,脂粉不施,不认识她的人,谁也猜不到她就是当今红透影坛的大明星周璇。
周璇在影片中演出,聪明的导演必在片中加以插曲,而作号召。同时,作曲家制成了歌曲,为了生意眼而每多请她灌唱,因此在唱片公司周璇灌唱的片子特别多。
胜利以后,制片家们认为内地出来的新明星能有号召,而结果秦怡、白杨、舒绣文诸人主演的片子,卖座只是平平,没有留沪的老牌明星足以号召……周璇因她年轻……各公司争相聘请之……”
田汉也在《影事追怀录》里说:“周璇在电影里两次唱过我写的歌,一次在《马路天使》,一次在这个《忆江南》里。我很满意她的唱歌。”
在文艺界受田汉这样的权威表扬不容易,周璇却能获此殊荣。不仅是唱,在《忆江南》中的表演,周璇也不孚众望,演技之精堪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1947年10月影片在上海公映,再次轰动,再度在上海刮起一股“周璇”热。
当时报上的广告是这样措词的:金嗓子周璇主演:一曲史诗,宏大广阔,醇朴庄严,满篇锦绣。拥有观众最多的歌唱巨构:国泰超特,光荣巨献,万千影迷,要求重映,四支名曲,脍炙人口……
其中的《人人都说西湖好》一曲流传最广:
(白)人们都说西湖是个好地方,可谁也没有想到西湖儿女的悲伤,就说采茶女吧,你们只听到她们歌声的悠扬,可没想到她们心里的凄凉
在你们的面前
就有那么一位姑娘
在别人家里
度过了十七八年的时光
春天她采茶
夏天她采桑
靠着一双手
换一碗粗饭
和几件旧衣裳
她哭不敢哭
她笑不敢响
她怎能不看人家的颜色呀
(白:先生)
倘若你是一个孤苦无靠的儿郎
啊西湖虽好
有钱才能享
如今生活一天天难
物价一天天涨
她怎能不更皱着眉头
望着那刘庄汪汪灵隐韬光
堤边的柳浪
湖上的残阳啊
(白:小姐们先生们你们好)
我曾替她们想过一想
对于周璇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中国电影发展史》给予了高度评价:
“……特别是周璇一人兼演两个角色,对善良质朴做农村姑娘谢黛娥和娇惯泼辣的香港小姐黄玫瑰,她演来各有特色,性格气质完全不同,都符合角色身份,显示了周璇的表演才能和技巧。”
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
1947年,香港的电影界是周璇年。她继《长相思》和《各有千秋》后,又参与了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喜剧黑白故事片《花外流莺》。在影片中,她演唱了《高岗上》、《晚安曲》、《春之晨》、《花外流莺》、《桃李春风》等插曲。
嗣后,周璇穿梭于上海、香港两地,不断地忙碌于拍片和歌唱生涯。
1948年2月,文化影业公司推出了黑白故事片《夜店》。这部电影是柯灵根据高尔基的舞剧《在底层》改编的。该片导演是黄佐临,男主角石挥。这是周璇第一次和石挥在水银灯下的合作。
周璇在这部影片里演唱了《大年初一头一天》这首插曲。
1948年4月,曾被周恩来誉为“神童”的吴祖光亦涉足香港电影界,他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写了电影剧本《莫负青春》并亲自执导,这部影片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影片。周璇在该片中扮演了女主角阿绣,并演唱了片中的插曲《小小洞房》、《莫负青春》、《阿弥陀佛天知道》、《月下的祈祷》、和《桃李春风》。
1948年12月,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又为周璇量身定制了一部黑白故事片《歌女之歌》。周璇的一生似乎和“歌女”这个词有着不解之缘。正像她自己在十几岁时就对记者说过的:“我是为唱歌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在这部影片里又演唱了《爱神的箭》、《知音何处觅》、《一片痴情》、《歌女之歌》和《陋巷之春》五首插曲。
1948年12月,在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故事片《清宫秘史》中,周璇与舒适再度合作,在该片中扮演珍妃这一角色,并演唱了影片中《御香飘渺歌》和《冷宫怨》两首插曲。这部影片是周璇的电影代表作之一。
到了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把《清宫秘史》这部电影提高到“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理论高度予以评述。这就使得这部影片载入了我们的史册。
1949年,周璇参与了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摄制的喜剧故事片《彩虹曲》。这是周璇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在这部影片里她与富于喜剧表演才能的男明星韩非再度合作。影片反映了一个船长的女儿在睡梦中乘船出游南洋,在影片里周璇载歌载舞,充满诙谐和幽默,是香港最早的搞笑片之一。
周璇在影片中主唱的插曲是《彩虹曲》、《青春之歌》、《鸡牛猫狗》、《扫地歌》、《厨房歌》。据说,在这几首歌中,周璇第一次使用了花腔女高音的唱腔,显示出她以往从未施展过的演唱才华。《彩虹曲》的主题歌是这样唱的:
云破日出满呀满山红
遍野歌声歌彩虹
美丽的彩虹高挂天空
红黄相连青紫相融
你使山更青水更绿
满地的花儿更鲜红
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
你苏醒多少人的迷梦
今朝相别后来朝相逢
让我们把希望寄给彩虹
助我们成功
等那时云破日出
满呀满山红
这一年(1949年),周璇又一次与韩非合作,在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摄制的歌舞片《花街》出任女主角。在该片中周璇演唱了《媳妇受折磨》、《母女俩》、《逃亡》、《韭菜花开》、《歌虚荣》、《秋江曲》六首插曲。
这是周璇在香港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后来成为港岛大导演的李翰祥也参与了《花街》的拍摄,他在于1987年出版的《影海生涯》一书里回忆了和周璇交往的片断,从而可见周璇为人处世随和、谦恭、颇得人缘的一面。李翰祥说:
“最早认识周璇,是在北平读三中的时候,一曲《西厢记》里的《拷红》,几乎连蹬三轮儿和拉洋车的都会唱了,大街小巷整天都是:
‘夜深深,停了针绣,和小姐谈闲心……’
这之前也经常听到她唱《四季歌》:
‘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
……怎么也想不到在香港会和她同台演戏。……她一看见我总是和颜悦色地叫一声李先生。我还真有点飘飘然。和周璇小姐同台演戏,真令人觉得舒服万分。导演讲完剧情之后,叫她试一遍,试完之后总是回头低声地问我:‘李先生,你看我演得行吗?你可得给我说说!’
我还真有点受宠若惊,不得不给她提点意见:‘你出场鞠躬的时候,头再低一点就更好了,敌伪时期台下看白戏的汉奸多啊,不虔诚,他们就喝倒彩了!’
‘对,你说得对!’她还不是敷衍,真正拍的时候,一出场亮相,还真是毕恭毕敬地向台下行了90度的鞠躬礼。”
这种没有丝毫大明星架子、无比谦恭的待人接物的姿态,给港岛名导李翰祥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是的,那时的周璇,不论是演戏还是为人,都已经成熟。她的演艺生涯也渐近巅峰。
可是,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厄运正在前面等待着她。
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
周璇的一生,除了和养母叶凤珠长期厮守以外,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一个争议颇多的女伴,40年代,和她过往甚密。有舆论认为她曾是周璇的女秘书,并做了一些有害于周璇的事,并把这种情形编入了戏剧和电视剧的情节里。
但她本人在80多岁时回忆起和周璇在一起的日子时,还对周璇充满深情。她自称是周璇40年代生活中最亲热的伴侣(有关这一点,也可以在《周璇日记》里得到证实。在周璇患病期间,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的就是这位女伴,周璇在日记里提到最多的人,除了儿子敏敏外就是这位女伴了,周璇称这位女伴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也说:“我和周璇是好朋友,她请我帮她,主要是让我教她学习英语。周璇天资聪颖,学习英语进度很快,几年下来,已有骄人成绩。在香港生活,和当地上层打交道,读英文信件,在摄影棚里与外籍工作人员交流等等,甚至在上海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用到英语。此外我还经常和周璇一起阅读剧本,帮她背台词,对于剧本中的有关情节、人物的思想和个性,我也会谈一些想法和她一起分析。我常常为周璇能够听取我的一些建议而高兴。”
她说:“我热爱周璇,她是我心中的偶像,我为此生能曾经有幸和她结伴成双,常常同出同归,感到幸福和光荣。”
她叫朱爱珍,现已年过八旬。我们不少戏剧和电视剧的编剧都有过份惊人的胡编乱造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采信这个年愈八旬的上海老人:周璇在成名后,仍跟她学英语,表现出聪慧的天资和高尚的情趣。
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朱爱珍老人道出了周璇性格中最具特色的一面,这在许多文人、记者的笔下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或者出现了、却被完全忽视。那就是周璇的言谈举止富于幽默感。有人说过,幽默感即是智力上的优越感。那就是说,周璇聪敏过人。了解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比较充分把握了周璇性格上的主要特点,才能比较接近和可靠地诠释她最后的命运和归宿。才不至于像世俗普遍的偏见那样:自以为是地去悲天悯人。
和周璇朝夕相处过六七年的朱爱珍说:“说起周璇,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常常对同样一件事、一件物的态度和反应,由她去做,去表达出来,就会逗得大家咯咯咯地开心地大笑起来,只要她愿意,她的一举一动,一个微笑,一个表示生气的小表情,都是那么地惹人喜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一好白相一一老老好白相的(这是上海方言,意思接近滑稽可笑),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她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开怀大笑的事情来,又好比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似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仅以她的天真、活泼、可爱,在今天的银幕上,似可与赵薇小姐相喻,当然周璇不是赵薇小姐,两个人生活的年代、形象和气质都不尽相同,我只是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总之,周璇确实确实非常地招人喜爱。”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璇的确是一言—行都富于幽默感的。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便说句话,随便做一个动作,都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这个人一定是反应敏捷而且富有智慧的,即便是侯宝林也不一定能做到的。老人最后的比方当然是完全不恰当的。她没能通过周璇的这些表现,进而深入到她的个性中去。
对于周璇的这种睿智的性格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得到进一步的佐证。这里不妨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老电影演员吕玉堃曾说过和周璇交往中的这么一件小事:
有一个她自己讲给我们听的笑话,1947年我们在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拍戏,她拍戏时来回都坐的士,车内装有计价器,车子一发动,司机按下开关,表上就显出,接着、往上跳。
那天,周璇冲进片场,边走边笑着说:“真气死我了。”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汽车快到片场时,我想省两角钱,就赶紧叫司机停车,谁知刚要停下,啪,正好又跳两角,司机车也停了,两角钱也跳了,早知这样,我还可以坐到片场门口,你说多倒霉,钱也花了,人还走一段路。我们听完哈哈大笑,她自己也边说边张嘴大笑。
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一致评价是她的节俭。李翰祥也在回忆中提及这件事,认为周璇多么抠门。而怎么没人看到在这个细节里,包含着她自嘲的意味呢?
只( 金嗓子周璇病中日记 http://www.xlawen.org/kan/4166/ )
这是周璇和当时有“银幕大姐”之称的女明星龚秋霞的首次合作。龚秋霞主演的《夜长梦多》、《蔷薇蔷薇处处开》等影片也很有影响,她的演唱也仅次于周璇。
这对影、歌两栖明星携手联诀《鸾凤和鸣》一片,为“孤岛”时期昏蒙的上海影空抹了一层亮丽的色彩。放映后,令观众兴奋不已。影片的插曲也都成了“八年离乱、天亮前后”时期流行一时的歌曲。
其中《讨厌的早晨》一曲,显示了周璇另一种风格的演唱,别有一番趣味。歌曲生动、诙谐、调侃地勾勒出了一幅旧上海市民风俗图: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
多少声音都跟着它起
前面叫卖菜
后门叫卖米
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
双脚乱跳是三层阁的小东西
只有卖报的呼声
比较有书卷气
煤球烟熏得眼昏迷
这是厨房里的开锣戏
破尿布飘扬像国旗
这是晒台上的开幕礼
义和团替代了维新党
如今是马乱兵荒
眼见得国破家亡
君恩如海最难忘
瀛台有路空张望
说什么帝王家
说什么富贵场
倒不如人间夫妇
落得个地久天长
这首歌也表达了战乱年代上海市民真实的心态。
1944年6月,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了14本电影《红楼梦》。周璇在影片里扮演林黛玉,上海四十年代许多女明星如白虹、袁美云、王丹凤、欧阳莎菲等都参加了该片的演出。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照例由周璇演唱。
她在《葬花词》中这样唱: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部《红楼梦》被上海滩上的影人演绎成只剩了男欢女爱、生离死别的故事,但却给“八年离乱”中的上海人寄托了无限醉死梦生的情怀,使得“天亮前后”的上海滩增加了一种怀古的颓败气息。这也许是旧时的上海滩独有的风情吧。
而周璇主演的《红楼梦》也是第一部东渡扶桑,被介绍到日本去的中国电影。与此同时,她的歌也通过日本歌手李香兰,被广泛传播到东瀛,影响深远,甚至惠及到歌坛上的后来者邓丽君。
鲜花扎成“金嗓子”三个字
1945年3月,周璇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凤凰于飞》中扮演女主角吴淑贞。并演唱了当年上海滩上最负盛名的词作者陈蝶衣作词的《笑的赞美》、《慈母心》、《前程万里》、《嫦娥》、《凤凰于飞歌一、二》、《合家欢》等十一首插曲。
至此,重返影坛的“金嗓子”已经为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拍摄了四部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周璇灌制了这四部电影的全部插曲,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周璇的影迷、歌迷成千上万,遍及上海滩的各阶层、各个角落。
1945年的3月28、29、30的三天里,周璇在她最熟悉的舞台一一金都大戏院开了她的首场独唱音乐会。票价高达300元,但依然销售一空。
演唱会现场舞台上摆满花篮,最引人注目的是《凤凰于飞》的导演方沛霖送的大花篮,上面用鲜花扎成“金嗓子”三个字。
在这次独唱音乐会上,周璇演唱的是银海三部曲一一《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的全部插曲。
当时的记者是这样描写演唱现场的情景的:
“幕慢慢地扬开,周璇袅袅婷婷地走出来,站在麦克风前,舞台的灯光照在她的身上,越发显出她的美丽。
《渔家女》(插曲)这是谁都熟悉的,听众沉醉在歌声中。院子里除了周璇曼妙的歌声外,恐怕连落在地上的绣花针的声音也听得见。每一个人都倾着耳朵静心地聆听着……
《渔家女》唱完后,休息的时间有关宏达和严俊的相声,关宏达把周璇的歌名连缀成一个故事,巧见匠心,噱头百出。
第二部曲《鸾凤和鸣》,周璇换了一套橘黄|色方格的旗袍。第三部曲《凤凰于飞》周璇又换了一套天蓝色旗袍,外罩一件单色绒线外套,那娇小的样子,站在台上越发显得姿态楚楚动人。她轻柔地唱道:
左右飞绕着祥云
远近闪烁着繁星
这里是理想的乐园
这里是玫瑰的仙境
—处处灵宫贝阙
洋溢着凤韶鸾音
—簇簇琪花瑶草
散布着异香清芳
灵鹊是活跃的绿衣使
明月是莹澈的菱花镜
我们管领着这一方青冥
享受着永远的承平
说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
说什么碧海青天夜夜心
节目完了,在掌声和喝彩声中,听众高喊‘恩哥’(英语:再来一次的音译),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再加唱一首《采槟榔》。”
这首民歌也是周璇演唱的代表歌曲之—: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谁先爬上谁先尝
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
少年郎采槟榔
姐姐提篮抬头望
低头想他又美他又壮
谁人比他强
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
青山好呀流水长
那太阳已残
那归鸟在唱
教我俩赶快回家乡
那篇刊载于1945年5月《上海影坛》上的记者报道最后说:“据说三天歌唱会共售400余万元,除一切必要开支外,周璇名利双收。”
家家“月圆花好”,户户“凤凰于飞”
“那时上海滩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
那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年头。它给了跟随国民党军政要员白崇禧到上海的小贵族白先勇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处处歌舞升平,家家月圆花好。
这不仅是属于白先勇那帮贵族们的年代。只要是从哪个时代过来的老上海,几乎人人都可以感受到,似乎连空气中也飘荡周璇歌唱的袅袅余音:“在家的时候爱双栖,出外的时候爱双携(《凤凰于飞》插曲)”。那种只有在上海滩会出现的柔歌曼舞状的音乐,对饱受身心创伤的国土和黎民,无疑是一支最佳的安魂曲和一帖最适时的抚慰剂。
而此时,当周璇辞去影后桂冠后、那个急呼“出名要趁早”的女作家张爱玲,在黄昏时分,正站在常德路沿街的常德公寓五楼阳台上眺望着,她“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线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我想着:‘这是乱世。’晚烟里,上海的边线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迭嶂。我想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感。”
1945年3月,周璇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黑白歌舞片《凤凰于飞》中,扮演了女主角吴淑贞,并在影片中演唱了《笑的赞歌》、《慈母心》、《前程万里》、《嫦娥》、《凤凰于飞主题歌一、二》以及《合家欢》等全部插曲。
周璇在《凤凰于飞》的插曲中唱出了令张爱玲感到困惑的“郁郁苍苍的身世感”。
这时候,天黑了,张爱玲仍站在阳台上,夜色慢慢地吞没了她。而在马路上,这里那里,袅袅地荡漾起周璇的歌《夜上海》:
夜上海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乐声响
歌舞升平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只见她背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上海
都为了衣食住行
晓色朦胧
倦眼惺松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夜生活
如梦初醒
几十年以后,一位上海学者陈子善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学:“这首脍炙人口的《夜上海》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维妙维稍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情,从而成为上海的一首‘标志性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
那么,张爱玲则该是上海的一张“文学名片”吧!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旧上海“孤岛”上孕育出的两个民国奇女子,也是让上海人可以引以为骄傲的“绝代双娇”了。
风靡香岛的“花样年华”
四十年代后半叶,上海的商人和海派文化开始南移香港。中华联合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板张善琨先于潮流之初登陆港岛。1946年冬天,周璇、舒适等一行,也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老板蒋伯英之邀搭乘飞机抵达香港。
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银幕上露面,她和男明星舒适、白沉等合作,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长相思》中担任女主角顾湘梅,在这部影片里,她又一次演绎了一个她所熟悉的歌女形象。并且,演唱了后来风靡香港的《花样的年华》、《夜上海》、《黄叶舞秋风》、《星星相印》、《凯旋歌》等电影插曲。
1947年2月,在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黑白故事片《各有千秋》中,周璇和另一位女明星龚秋霞联手出镜,演绎了两个挣扎在香港底层的女青年。这是周璇自己最喜欢的两部影片之一,另一部是《马路天使》。
那个时期,香港人最欣赏和喜爱的中国电影明星是胡蝶和周璇。胡蝶几年前已移居香港,影迷们对她已熟悉了。而周璇是初次到香港拍戏,受到了香港公众空前热烈的欢迎,几乎每天有影迷守候在她的居住处附近,等着一睹她的芳容,并恳求她签名留念。
《长相思》和《各有千秋》在香港公映时轰动港岛,影响波及到东南亚华人圈。
尤其是影片中的插曲《花样的年华》和《夜上海》,陶醉了几代香港人。
百代唱片公司也在《长相思》放映的同时,迅速把插曲灌制成唱片。据当年报载:百代老板谈起唱片的销路说,各地及海外的人来公司购买唱片时,都指定要周璇在《长相思》中唱的《夜上海》和《黄叶舞秋风》等。销路之畅,突破了以往的纪录。就是她以前灌制的唱片,也占销售的榜首,单支付给她的版税,一年就达到了2000千万(1)这也是周璇身后巨额财产的一部分。
那年的香港,受海派文化侵袭,刮起了周璇的旋风,电影《长相思》中《黄叶舞秋风》也和其它两首歌一样,成为香港流行一时的歌曲:
黄叶舞秋风
伴奏的是田野秋虫
粉脸芦花白
樱唇枫血红
自然的节奏
美丽的旋律
异曲同工
只怕那霜天晓角
雪天霜钟
一扫为空
五十多年后的香港导演王家卫,还从中汲取了灵感,把他临摹旧上海风情的电影取名为《花样年华》。居然还能在海内外华人及国际上引起瞩目。香港明星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表演赢得当代观众认可,而在老上海的眼里也就沾了点儿旧上海滩绮旎风情的皮毛而已。而其精髓,都早已被阮伶玉、胡蝶、周璇发挥到了极致,后人只能去拾其牙慧了。
注释1:2000万元,可能是旧币。
能不“忆江南”?
1947年春夏之交,周璇又匆匆从香港飞回上海。她的老朋友田汉,专门为她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忆江南》。另一位老朋友黎锦光为她写了《人人都说西湖好》等五首插曲,而且由前辈影人应云卫执导,请她担纲主演。田汉在剧本中为她量身定制了采茶女谢黛娥和香港小姐黄玫瑰两个角色。
除了这部戏之外,她赶回上海,还有一个原因,外界都在传说她和石挥之间的故事。她到香港拍片时,担心养母年纪大,独自在家不安全,让单身的石挥在上海替她看家。这说明当时她和石挥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她和石挥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这就要从周璇和严华离异后的个人感情生活入手开始说起。在周璇的生前、乃至生后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舆论,包括在有关周璇的电影、戏剧和书刊上,都认为周璇像演艺圈里不少女明星—样,生性浪漫。这样说确实很“卖座”,但和实际情况就完全背离了。
而实际上,我们有充分的根据断定(和周璇拍档过的男明星众口一致的结论):周璇恰恰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人。她是一个感情专一、执着,在男女观念上传统、保守,丝毫没有浪漫、开放意识的一个旧时代的女性。
在1943年的《新影坛》杂志上,有人这样评价过周璇:“无论在她婚变之前或后,她的私生活,一向是很严肃的。你可曾看见她独个儿在交际场所或游乐场中出现?除非有应酬,她总是难得外出的,这也是她值得为人称道的一点。”我们将在后面叙述到、也正因为在骨子里面她是这么一个人,才导致她最终的悲剧。
她和严华离异的导火线是韩非。那时的韩非年轻洒脱、风流倜傥,又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喜剧明星和当红小生。那时的韩非也确实在向红极一时的周璇大献殷勤,每天拍完片,都要送周璇到家门口。一次,就在韩非送周璇到家门口时,被严华撞见,他当场给周璇一巴掌。由此引发了周璇和严华的彻底破裂。但事实证明周璇和韩非这两个公众人物之间,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过。在这点上,周璇和韩非都是清白、无辜的。
后来,报纸上又传出周璇和国华影业公司的老板柳中浩的儿子之间的绯闻,结果也被澄清,是毫无根据的。
自从1940年和严华分开后,周璇再也没结婚,这是因为她把婚姻这件事看得很重。在这期间,她仅和一个男性有比较密切的交往,那就是上海一家最著名的绸布商店老板的儿子朱怀德。
这是在周璇的生命中出现过的一个重要的男人。在以往的舆论中,朱怀德总在扮演着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这是舆论的偏见。
真相是,周璇和他“马拉松”式地交往了七、八年。试想,以周璇四十年代在上海大红大紫的地位,十里洋场上围住她的男人还会少吗?而她却选择了这么一个男人长时间地交往,这个男人如果毫无可取之处,怎么可能呢?
我们也太小看和贬低了见过无数大场面的周璇。况且,周璇在男女关系上受过挫折,是一个富有经验和已经成熟了的女人,不是那么容易受骗上当的。
由此可见,朱怀德是有其长处的。朱怀德的长处是,他是一个家道殷实,体贴女性,上得了台面的标准上海男人。他一定有着一套所谓上海男人的工夫。这就和那个北京的“大老爷”严华对待女性大男子主义式的态度区别开来了。
周璇需要细腻、周到的感情的呵护,朱怀德出现了,根据当时的普遍说法,他洋装毕挺、风度翩翩、举止风雅,具有上海男人对女性细致入微、关照有加的优点。聪敏的周璇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与他私下相处长达八年之久。不要低估了周璇的智商,这一点,且让我们放在后面再叙说。
到了1947年,周璇与朱怀德已走到了淡然相处的阶段。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个石挥。
石挥,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天才的男演员。他的智能和超众的演技,在当时被称为“话剧皇帝”,这无疑对演艺圈里的女同行是有吸引力,而且受到特别尊重的。
周璇对他有着格外好感,也无可非议。也许,俩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试探过。所以引起外界的种种议论和猜测。既便在道德上,这两个单身男女也都有着这种权利。可是,在这方面,周璇比一般人都要审慎。
不妨辑录两段周璇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记者提到石挥时,周璇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便可得到证明:
“前时周小姐与石挥的事,报纸上登得不少,料想周小姐也看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还是不厌其烦地追问着。
“告诉你,我们感情很好,不过到现在还是普通友谊,我们同是电影从业员,他(指石挥)看得起我,同我交朋友,我当然乐意接受的,是吧?”
……
在华山路上的枕流公寓、金嗓子周璇的香闺里。
当我又燃上一支烟时,我早就打算把话题引到石挥方面去,不过我不得不转弯抹角绕圈子,……“你以为男性的面貌是清秀的好呢,还是粗壮的好?”
“太清秀也不好,太粗壮也不好,失之过当,总不相宜吧?”
“你最知己的男朋友是谁?”
她很俏皮地答复:“我告诉你,男朋友很多很多。”
“周小姐,直说不妨。”
“我问你,”她的外交手段完全使了出来,“像你今天和我谈的话,我不敢要求你不发表,那么就直写我的男朋友很多很多,这不完了!”说过后她竟哈哈大笑,那时在房里的她的母亲和女佣也跟着笑起来了。
“那么你预备在什么时候和石先生结婚?”
“我不否认,也不承认,结婚不结婚,那还得听命运和环境的支配,不过一时的友谊,还好。”她这时非常镇静。
“从友谊的立场,你看石先生有何优点,有何弱点?”
“他吗?”周璇脸红了一下,很快就改口道,“石先生的优弱点,我一时还批评不出,见不到什么特殊的显着之处,不过我觉得他虽不温柔,也不粗暴,给他四个字吧:沉默寡言。”
“你理想的结婚生活要怎样才觉得美满?”
“但求生活能够安定而已。”
…………
这和当代演艺圈里的同行林青霞、巩俐她们的想法差不多,她们都找了一个家底殷实、生活稳定的商务人员。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厚非的。
而石挥却不可能给予周璇这种安定的生活。石挥的个性非常孤傲,在和周璇的交往中已经表现出来,当年的报上有人说:“倘周璇正式下嫁石挥,这将仿佛与严华没有离婚一样的会受到他严厉的管束……”
当时的记者看得很准。无疑,聪明的周璇也看到了这一点。
“……最近的一、二年,周璇还不至于走上结婚之路。她正走向生财之道上,周璇可能成为电影明星中的巨富者。”(刊载于1947年6月《青青电影》)
而自身也在动荡飘泊中的石挥,不可能给她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就像张艺谋不可能给巩俐、秦汉不可能给林青霞安定的生活环境一样。和石挥的交往最终是没有结果的。而对朱怀德的热情也在渐渐消褪,“忆江南、忆江南”,江南的这两个使她牵挂的男人都令她失望。
周璇只有选择投身到《忆江南》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多拍片、多赚钱,在“十里洋场、花花世界”,在这非同寻常的名利场上跌打滚爬了十几年的周璇心里很明白,这是唯一靠得住的。这也是她无奈的选择。
唯有《忆江南》
《忆江南》这部影片是由国泰影业公司投资拍摄的。与周璇在《马路天使》中有过合作的编剧田汉在他的《影事追怀录》里这样写道:“当柳中浩搞国泰电影公司的时候,应卫云、吴天、周伯勋等兄都参加了。被称为‘金嗓子’的周璇新从香港回来,也被聘为‘当家’演员,因而我被约替他们写一个以周璇为主角的剧本《忆江南》。”
“国泰”的老板柳中浩是从票房角度考虑的,必须打周璇这块“金字招牌”,请高手田汉为周璇量身定制。
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因素是导演应卫云对周璇的关照。
在以往所有的舆论中,都把周璇的养父一家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不尽然。据记载,她的养父周文鼎的儿子周履安和应云卫是至交,应云卫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在中国的电影史上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能与应成为至好,周履安也不算是一个等闲之辈。显然,这种家庭渊源,也在起着作用。
总之,在银海生涯中,周璇是一个幸运的骄子。
周璇从香港飞回上海后,即被作曲家黎锦光邀请到百代公司灌制《忆江南》的唱片,(这种影片和唱片同时推出,借以造势的四十年代上海滩娱乐业的商业运作手段,是当今影视圈的制片商也望尘莫及的。)这时被一位记者撞见,对她进行了即兴采访:
“那天上午10时半许,周璇和她的知友、名歌星姚莉、吴莺音二小姐在徐家汇的百代唱片公司灌音部灌音。她穿着黑呢的旗袍,脂粉不施,不认识她的人,谁也猜不到她就是当今红透影坛的大明星周璇。
周璇在影片中演出,聪明的导演必在片中加以插曲,而作号召。同时,作曲家制成了歌曲,为了生意眼而每多请她灌唱,因此在唱片公司周璇灌唱的片子特别多。
胜利以后,制片家们认为内地出来的新明星能有号召,而结果秦怡、白杨、舒绣文诸人主演的片子,卖座只是平平,没有留沪的老牌明星足以号召……周璇因她年轻……各公司争相聘请之……”
田汉也在《影事追怀录》里说:“周璇在电影里两次唱过我写的歌,一次在《马路天使》,一次在这个《忆江南》里。我很满意她的唱歌。”
在文艺界受田汉这样的权威表扬不容易,周璇却能获此殊荣。不仅是唱,在《忆江南》中的表演,周璇也不孚众望,演技之精堪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1947年10月影片在上海公映,再次轰动,再度在上海刮起一股“周璇”热。
当时报上的广告是这样措词的:金嗓子周璇主演:一曲史诗,宏大广阔,醇朴庄严,满篇锦绣。拥有观众最多的歌唱巨构:国泰超特,光荣巨献,万千影迷,要求重映,四支名曲,脍炙人口……
其中的《人人都说西湖好》一曲流传最广:
(白)人们都说西湖是个好地方,可谁也没有想到西湖儿女的悲伤,就说采茶女吧,你们只听到她们歌声的悠扬,可没想到她们心里的凄凉
在你们的面前
就有那么一位姑娘
在别人家里
度过了十七八年的时光
春天她采茶
夏天她采桑
靠着一双手
换一碗粗饭
和几件旧衣裳
她哭不敢哭
她笑不敢响
她怎能不看人家的颜色呀
(白:先生)
倘若你是一个孤苦无靠的儿郎
啊西湖虽好
有钱才能享
如今生活一天天难
物价一天天涨
她怎能不更皱着眉头
望着那刘庄汪汪灵隐韬光
堤边的柳浪
湖上的残阳啊
(白:小姐们先生们你们好)
我曾替她们想过一想
对于周璇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中国电影发展史》给予了高度评价:
“……特别是周璇一人兼演两个角色,对善良质朴做农村姑娘谢黛娥和娇惯泼辣的香港小姐黄玫瑰,她演来各有特色,性格气质完全不同,都符合角色身份,显示了周璇的表演才能和技巧。”
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
1947年,香港的电影界是周璇年。她继《长相思》和《各有千秋》后,又参与了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喜剧黑白故事片《花外流莺》。在影片中,她演唱了《高岗上》、《晚安曲》、《春之晨》、《花外流莺》、《桃李春风》等插曲。
嗣后,周璇穿梭于上海、香港两地,不断地忙碌于拍片和歌唱生涯。
1948年2月,文化影业公司推出了黑白故事片《夜店》。这部电影是柯灵根据高尔基的舞剧《在底层》改编的。该片导演是黄佐临,男主角石挥。这是周璇第一次和石挥在水银灯下的合作。
周璇在这部影片里演唱了《大年初一头一天》这首插曲。
1948年4月,曾被周恩来誉为“神童”的吴祖光亦涉足香港电影界,他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写了电影剧本《莫负青春》并亲自执导,这部影片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影片。周璇在该片中扮演了女主角阿绣,并演唱了片中的插曲《小小洞房》、《莫负青春》、《阿弥陀佛天知道》、《月下的祈祷》、和《桃李春风》。
1948年12月,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又为周璇量身定制了一部黑白故事片《歌女之歌》。周璇的一生似乎和“歌女”这个词有着不解之缘。正像她自己在十几岁时就对记者说过的:“我是为唱歌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在这部影片里又演唱了《爱神的箭》、《知音何处觅》、《一片痴情》、《歌女之歌》和《陋巷之春》五首插曲。
1948年12月,在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故事片《清宫秘史》中,周璇与舒适再度合作,在该片中扮演珍妃这一角色,并演唱了影片中《御香飘渺歌》和《冷宫怨》两首插曲。这部影片是周璇的电影代表作之一。
到了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把《清宫秘史》这部电影提高到“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理论高度予以评述。这就使得这部影片载入了我们的史册。
1949年,周璇参与了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摄制的喜剧故事片《彩虹曲》。这是周璇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在这部影片里她与富于喜剧表演才能的男明星韩非再度合作。影片反映了一个船长的女儿在睡梦中乘船出游南洋,在影片里周璇载歌载舞,充满诙谐和幽默,是香港最早的搞笑片之一。
周璇在影片中主唱的插曲是《彩虹曲》、《青春之歌》、《鸡牛猫狗》、《扫地歌》、《厨房歌》。据说,在这几首歌中,周璇第一次使用了花腔女高音的唱腔,显示出她以往从未施展过的演唱才华。《彩虹曲》的主题歌是这样唱的:
云破日出满呀满山红
遍野歌声歌彩虹
美丽的彩虹高挂天空
红黄相连青紫相融
你使山更青水更绿
满地的花儿更鲜红
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
你苏醒多少人的迷梦
今朝相别后来朝相逢
让我们把希望寄给彩虹
助我们成功
等那时云破日出
满呀满山红
这一年(1949年),周璇又一次与韩非合作,在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摄制的歌舞片《花街》出任女主角。在该片中周璇演唱了《媳妇受折磨》、《母女俩》、《逃亡》、《韭菜花开》、《歌虚荣》、《秋江曲》六首插曲。
这是周璇在香港拍的最后一部电影。
后来成为港岛大导演的李翰祥也参与了《花街》的拍摄,他在于1987年出版的《影海生涯》一书里回忆了和周璇交往的片断,从而可见周璇为人处世随和、谦恭、颇得人缘的一面。李翰祥说:
“最早认识周璇,是在北平读三中的时候,一曲《西厢记》里的《拷红》,几乎连蹬三轮儿和拉洋车的都会唱了,大街小巷整天都是:
‘夜深深,停了针绣,和小姐谈闲心……’
这之前也经常听到她唱《四季歌》:
‘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
……怎么也想不到在香港会和她同台演戏。……她一看见我总是和颜悦色地叫一声李先生。我还真有点飘飘然。和周璇小姐同台演戏,真令人觉得舒服万分。导演讲完剧情之后,叫她试一遍,试完之后总是回头低声地问我:‘李先生,你看我演得行吗?你可得给我说说!’
我还真有点受宠若惊,不得不给她提点意见:‘你出场鞠躬的时候,头再低一点就更好了,敌伪时期台下看白戏的汉奸多啊,不虔诚,他们就喝倒彩了!’
‘对,你说得对!’她还不是敷衍,真正拍的时候,一出场亮相,还真是毕恭毕敬地向台下行了90度的鞠躬礼。”
这种没有丝毫大明星架子、无比谦恭的待人接物的姿态,给港岛名导李翰祥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
是的,那时的周璇,不论是演戏还是为人,都已经成熟。她的演艺生涯也渐近巅峰。
可是,光明的彩虹来去匆匆,厄运正在前面等待着她。
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
周璇的一生,除了和养母叶凤珠长期厮守以外,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一个争议颇多的女伴,40年代,和她过往甚密。有舆论认为她曾是周璇的女秘书,并做了一些有害于周璇的事,并把这种情形编入了戏剧和电视剧的情节里。
但她本人在80多岁时回忆起和周璇在一起的日子时,还对周璇充满深情。她自称是周璇40年代生活中最亲热的伴侣(有关这一点,也可以在《周璇日记》里得到证实。在周璇患病期间,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的就是这位女伴,周璇在日记里提到最多的人,除了儿子敏敏外就是这位女伴了,周璇称这位女伴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也说:“我和周璇是好朋友,她请我帮她,主要是让我教她学习英语。周璇天资聪颖,学习英语进度很快,几年下来,已有骄人成绩。在香港生活,和当地上层打交道,读英文信件,在摄影棚里与外籍工作人员交流等等,甚至在上海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用到英语。此外我还经常和周璇一起阅读剧本,帮她背台词,对于剧本中的有关情节、人物的思想和个性,我也会谈一些想法和她一起分析。我常常为周璇能够听取我的一些建议而高兴。”
她说:“我热爱周璇,她是我心中的偶像,我为此生能曾经有幸和她结伴成双,常常同出同归,感到幸福和光荣。”
她叫朱爱珍,现已年过八旬。我们不少戏剧和电视剧的编剧都有过份惊人的胡编乱造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采信这个年愈八旬的上海老人:周璇在成名后,仍跟她学英语,表现出聪慧的天资和高尚的情趣。
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朱爱珍老人道出了周璇性格中最具特色的一面,这在许多文人、记者的笔下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或者出现了、却被完全忽视。那就是周璇的言谈举止富于幽默感。有人说过,幽默感即是智力上的优越感。那就是说,周璇聪敏过人。了解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比较充分把握了周璇性格上的主要特点,才能比较接近和可靠地诠释她最后的命运和归宿。才不至于像世俗普遍的偏见那样:自以为是地去悲天悯人。
和周璇朝夕相处过六七年的朱爱珍说:“说起周璇,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常常对同样一件事、一件物的态度和反应,由她去做,去表达出来,就会逗得大家咯咯咯地开心地大笑起来,只要她愿意,她的一举一动,一个微笑,一个表示生气的小表情,都是那么地惹人喜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一好白相一一老老好白相的(这是上海方言,意思接近滑稽可笑),我们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她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开怀大笑的事情来,又好比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似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仅以她的天真、活泼、可爱,在今天的银幕上,似可与赵薇小姐相喻,当然周璇不是赵薇小姐,两个人生活的年代、形象和气质都不尽相同,我只是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总之,周璇确实确实非常地招人喜爱。”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璇的确是一言—行都富于幽默感的。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便说句话,随便做一个动作,都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这个人一定是反应敏捷而且富有智慧的,即便是侯宝林也不一定能做到的。老人最后的比方当然是完全不恰当的。她没能通过周璇的这些表现,进而深入到她的个性中去。
对于周璇的这种睿智的性格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得到进一步的佐证。这里不妨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老电影演员吕玉堃曾说过和周璇交往中的这么一件小事:
有一个她自己讲给我们听的笑话,1947年我们在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拍戏,她拍戏时来回都坐的士,车内装有计价器,车子一发动,司机按下开关,表上就显出,接着、往上跳。
那天,周璇冲进片场,边走边笑着说:“真气死我了。”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汽车快到片场时,我想省两角钱,就赶紧叫司机停车,谁知刚要停下,啪,正好又跳两角,司机车也停了,两角钱也跳了,早知这样,我还可以坐到片场门口,你说多倒霉,钱也花了,人还走一段路。我们听完哈哈大笑,她自己也边说边张嘴大笑。
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一致评价是她的节俭。李翰祥也在回忆中提及这件事,认为周璇多么抠门。而怎么没人看到在这个细节里,包含着她自嘲的意味呢?
只( 金嗓子周璇病中日记 http://www.xlawen.org/kan/4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