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阅读
我送我一盏花灯的嘛。”
季墨轩这才想起来,原来今天已经是八月十五了,中秋节虽然没有元宵节那样玩灯玩的厉害,但毕竟也是三大灯节,自己之前好像是有答应过环儿送她一盏灯笼的,没想到那丫头还记得。
“都多大人了,还跟那些小孩子一样要灯玩儿,要是你光着脚丫子梳起朝天辫,我考虑考虑送你一盏花灯。”
“小郎君你赖皮,你耍赖。”
“……好好好,晚上出去买一盏给你就是了。”
“我要花篮灯,很大很漂亮的。”
“要求真多……”
提到花灯,小丫头早就把之前关于季墨轩的留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唧唧喳喳跟只麻雀一样,
入夜,寒蛩鸣声,象征着圆满的圆月,所洒下来的光辉却显得有些凄凉惨淡,吃了晚饭,萧娘念叨几句后,在环儿的纠缠之下,季墨轩只好带着她一道出了门。
今夜的钱塘县算是热闹的了,当他来到街上的时候,早已经是灯火辉煌,人影如织的景象了,面对如此闹腾的场景,就连天上那冷色调的月亮,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瞧着竹扎纸糊的,手工多精细,钱塘县找不到第二家了。”
街摊小贩们吆喝着,也不知道在哪里得到的灵感,竖起一杆高竹竿,挂上一节节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摆,火光摇曳,一排排的仪仗队似的,季墨轩看到连连摇头,不得不说上一句,“一个不小心走了水那就糟糕了,防火意识仍需提高。”
有几个小孩儿手上提一灯笼嬉笑着从季墨轩的身边跑过,耸着小辫子消失在拥挤的人潮当中,季墨轩轻摇折扇,回头看去,却见环儿摆着一张小脸,可怜兮兮的望着自己。
“你个小丫头,可别这样看着我,免得别人看了以为我欺负你。”季墨轩一收折扇,笑了一会儿。
“小郎君,你答应我的花篮灯呢?”说起自己的花篮灯,小丫头又是一阵委屈。
“不是给你了。”
“可这不是花篮灯。”小环儿提起手上样子古怪,材料古怪的灯,委屈道,巧的是那几个刚跑归去的小孩童不知道什么时候折了回来,粉嘟嘟的小手伸出食指,指着环儿手中的灯,大叫道:“好丑,好丑。”说完,便有冲环儿做了个鬼脸,欢腾的跑走了。
季墨轩笑的差点喷了出来,见环儿瞪着自己,赶紧收起笑容,轻咳了一声,“那些小鬼头懂什么,没眼光,这盏灯笼可是少爷我亲手制作的,好好提着。”
无良的季墨轩下午精挑细选,找了个光泽度,饱满度都十分出众的南瓜,切了顶盖,掏空打薄之后,雕上三角眼,三角鼻,外加一口好牙,做出了一个传统的趣味南瓜灯送给了她。
环儿撇了撇嘴吧,想用这种丑不垃圾的南瓜灯来搪塞自己,门儿都没有,“小郎君,我要花篮灯。”
季墨轩眯着眼睛,看着一脸执着的环儿,“怕了你了,这里多的是灯笼摊子,等会儿看中哪个,我掏腰包给你买就是了。”
听到这句话,环儿才算是满意,把南瓜灯还给了季墨轩,迈出轻快的步伐,似乎是有些迫不及待的要寻找自己心仪的灯笼了。
“多么国际化灯笼,没眼光,不懂欣赏。”季墨轩念叨一句,对着南瓜灯说道;“放心,我不会嫌弃你的。”
第十四章 一切为了灯笼
热闹的场面持续着,凄清的月色将千万盏灯笼散发出的红火颜色渲染的越发鲜艳,在环儿的念叨之下,季墨轩一路逛下来浑身难受,忍无可忍之后,便只得掏出几文钱,在街边小摊子那里取下一盏四瓣的花篮灯笼交到环儿的手上,她的嘴巴在像是吃了蜜一样的笑起月牙弯儿。
“怕了你了。”手里面拎着自己亲手做的南瓜灯,季墨轩有些无奈道。
小环儿混不在意,依然挂着笑容,花篮灯里晕出来的火光打在她的脸上,像是蒙上了一层红纱。
“小郎君你看,那里好热闹。”环儿赏了一阵自己刚得来的花灯,突然抬头,眨着明亮的眸子遥看远处,季墨轩被她忽然的叫喊吓了一跳,顺着目光看去,只见隔着一片人头耸动望过去,不远处的一摊灯笼摊子旁挤了许多人,眉头紧锁,似乎是思索着什么。
“走,去咱们也去瞧瞧。”张望片刻,季墨轩笑道,瞅着人潮又涨,怕在人群中两人走散,便下意识的将手升到后面牵住了环儿的小手,柔荑入手,季墨轩倒是没什么感觉,可小环儿却不同,心里想着小郎君牵我的手了,环儿又是高兴,又是害羞,忍不住别过头去,红潮都涌到了脖子根儿,羞也,羞也。
艰难的行至那个摊位前,季墨轩才放开环儿的手,却见环儿低着头脸上浮着一片红云,还娇羞地瞪了自己一眼,不解道:“小丫头,是不是太热了?”
岂料环儿却不理自己,突然没好气的转身走到摊子前,头也不回的嗔道:“没有。”
季墨轩也懒得猜测女子心思,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摊子上挂着的灯笼上,看了几眼,原来是猜灯谜。
“早知道可以白拿灯笼,就不花那冤枉钱了。”杵了半晌,季墨轩在环儿手中晃荡着的花篮的上转了一圈,十分惆怅的说道。
祸从口出,那摊子老板的耳朵也颇为好使,一下子便揪住了季墨轩,“这位公子,口气忒大了吧,要白拿,也是要靠本事的。”几个低头苦思的猜谜人,也是冷眼看向季墨轩。
“……呃。”季墨轩尴尬的冲着几人笑着,环儿却在此时很凑巧的扯着季墨轩的衣袖道,“小郎君,小郎君,我要那个花篮灯。”
已经感觉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有些不善,季墨轩便随口道:“你不是有一个了嘛。”
“唔……可是不一样。”
“哪里不同了。”
“我手上的是四朵花瓣,那上面挂着的有六朵花瓣。”
“……”
“这位,公子猜对了下面的灯谜就是白拿。”隔着摊子,老板开口说道,似乎是对先前季墨轩所说的话仍有不满的情绪在。
季墨轩又岂能看不出老板话里面的挑衅意味,眉梢一扬,“既然如此,那我就试试好了。”
瞪了一眼只会惹麻烦的小丫头,季墨轩走到那盏有六瓣的花灯前,捻起花灯下面的竹签子,上面有一行蝇头小子,再回望了一眼挂着冷笑的摊子老板,季墨轩定睛瞧去。
唐时的灯谜种类还不是特别的多,最常见的就是歇后谜体的谜题,看到有谜题,环儿也凑过脑袋凑热闹,喃喃读了出来,“聋子耳朵?”
环儿皱起了小鼻子,想了会儿便放弃了,回头问道:“小郎君,你猜得出吗?”
这种题目,对于季墨轩来说,显得颇有些小儿科,淡淡道:“是摆设。”
老板自然是知道答案的,皱了下眉,翻开竹签子下面的折纸,上面写着两个楷书大字,果然是摆设,随后老板便颇有些不情愿地摘下了那盏花灯,递给了季墨轩,“果然有两把刷子。”
“凑巧以前听人说过而已。”接过花灯季墨轩随手给了环儿,环儿一手一盏花灯,双眼含笑,又似乎是带着一丝恳求,季墨轩一瞧便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果然,环儿拿了新花灯便又道:“小郎君,我还要那边的那盏花灯。”
“……不是有了嘛。”
“可是不一样。”
“我知道了,那边那盏是七瓣的。”
环儿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起来,抽了抽鼻子,季墨轩一想自己家中节俭,只有环儿这一个丫头,平时不但要伺候着萧娘,还要照顾自己的起居饮食,端茶倒水也没半句的怨言,便觉得一阵愧疚,只好由着环儿。
“菜刀切豆腐。”
“两面光。”
“背鼓上门。”
“讨打。”
“霸王敬酒。”
“不干也得干。”
…….
小半会的功夫里,摊子上面的花灯一盏盏的摘下来,全落入了环儿的手中,那些原本来这才灯谜的人,也不再去翻竹签子,就这么站着看季墨轩猜谜,有的还数着他猜中了多少个。
眼见着自己的花灯一盏盏落入他人的手中,那位小老板再也看不下去了,连忙说道:“这位公子,算我有眼不识泰山,之前有哪里得罪的地方,您大人有大量,我这是小本生意,家中上有七十老母,下有待哺婴儿,都靠我养活,您就挪挪脚步到别摊去吧。”
季墨轩看了眼可怜兮兮的老板,回头看环儿手上的花灯多的差点把她的身子都给遮住了,便道:“环儿,差不多该走了。”说罢,提着自己的南瓜灯笼离开。
环儿探出一颗脑袋,俏皮地伸出自己的小舌头,讪讪笑着跟上季墨轩。
江南小县的石阶小道颇有些狭窄,除去了两边摆开的摊子,剩下的便已经不多,环儿提着那么多的灯笼,活像是现代社会中那些挂满了彩灯的巡礼车,行驶人潮拥挤的小道中,移动自然有些不方便,还吸引了周围行人的许多目光,在季墨轩的好说歹说之下,她总算是分了几盏灯笼给那些嬉戏的孩童。
满载着战利品,季墨轩和环儿来到了西井桥下的小巷口,张望着寻到了一家在钱塘小有名气的豆花摊子,坐了下来。
“老板,两碗豆花。”
“好嘞。”小老板手脚勤快,说完便走到井边,抓起悬在上面的麻绳,“哗啦啦”的水声从深井里传上来,听着就让人凉快,乘着老板还在忙碌,季墨轩翘首望去。
从西井桥这里,刚好可以看到钱塘夜色,湖上画舫穿行,三三两两,隐隐还有琴歌随着晚风从远处传来,看着眼前此景,季墨轩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三两下的功夫,手艺娴熟的小老板已经把刚从井里面捞上来的豆花乘到了碗里,舀了一小勺的霜糖洒在上面,端了上来。
季墨轩才刚要动口,就被桥对岸的喧嚣声给搅扰,抬起头,季墨轩有些不悦的望向桥对面的凌风阁,“今晚,那里似乎很闹腾。”
“小郎君你不知道吗,今年的中秋诗会在凌风阁里面办。”环儿的嘴里面含着豆花,含糊不清的开口道。
“我怎么会知道,你这小丫头又是怎么知道的?”季墨轩奇怪道。
“我从夫人那里听来的,本来这次诗会老爷也会去,可是因为之前……”说到此处,环儿有些吞吞吐吐不好说下去。
“好了,我知道了。”环儿不说,季墨轩也能猜出个大致出来,最近自己被女方上门退婚的事情闹的街边小巷都在传,怕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丢脸才推了邀请。
“小郎君,你没受到邀请,我听说会吟上几首诗的可都去了。”环儿舔了舔粘在嘴角的豆花,露出皎洁的笑容。
“切,有什么稀罕的,全是草包。”季墨轩撇了撇嘴,有些酸溜溜地说道,接着又斜眼看想环儿,“你别挤兑我,也不看看你手上的灯笼是靠谁拿来的。”
“哈哈。”环儿又开始数着自己的灯笼。
季墨轩在一旁撑着下巴,手指在桌上敲着,琢磨了一下,“环儿,今天带你去见识见识诗会怎么样?”
“小郎君自己想去图个新鲜直说就行了。”
“那你去是不去?”
“……去。”
第十四章 进场
吃完豆花,放下几枚钱币后,季墨轩领着环儿走上了西井桥,过了西井桥之后那段傍着钱塘湖畔的街道,就是钱塘县最热闹繁华的地段,寻常时候都是人来人往,车马穿行,此时就更不用说了,街上无数火光星罗棋布,映射在钱塘湖湖面上,染的一片橙红。
立在桥头,远处景象尽收眼底,大队巡游表演的队伍分开人潮,杂耍艺人举着数丈高的竹节吊灯,敲着锣鼓开进人群,钻火圈,翻跟斗,惹得一阵叫好,外边看热闹的人群,踮起脚尖朝中间看,拍手吹哨,卖力的吆喝着,喧嚣声铺天盖地的冲向天际。
季墨轩捂着耳朵看了片刻,可仍是隔不住外界的喝彩声,虽然吵了点,但心中也颇为欢喜,一眼望去,似是瞧见了什么好玩儿的东西,季墨轩侧脸对着环儿说道:“环儿,看那边。”
“什么,小郎君你说什么?”环儿大声的喊道,那边的声音实在太吵,就算两人离得很近,她还是有些听不清楚。
“我说,看那里。”季墨轩贴近环儿的耳朵大声喊道,随后方下捂住耳朵的手,指向一方。
环儿这次算是听清楚了,依照季墨轩的话顺着他的手看去,只见桥洞边上,一个小童正顶着夜风,对着桥下河水撒尿,环儿一看,羞恼的转过脸去,嘴巴说了些什么,可由于这边实在太过吵闹,季墨轩一个字也没听清,想想也不会是什么好话。
哈哈大笑一阵,季墨轩又拍了拍环儿的肩膀,喊道:“这里人堆太挤了,拿着那么多的灯笼不好走。”
“那怎么办?”环儿显然是舍不得手上的灯笼,有些犹豫着喊道。
季墨轩也在想着,这时,一个老人家担着许多杂物从桥下走来,看样子是穿街过巷的串门小贩,当他行至季墨轩身边的时候,季墨轩借着南瓜灯的灯火定睛一瞧,惊讶地喊道:“你不是那个老道士?”
老人家也是惊奇地抬起头来,看向季墨轩,半晌,开口道:“这位公子,要磨镜子还是剪刀?”
“磨镜子?”季墨轩先是疑问,后又打了个激灵,怪只怪“磨镜”实在不堪,而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家口中说出,又太过煞人。
“老人家,我似乎在显化寺内见过你,当时你可是道士打扮。”季墨轩问道,在寺庙里面撞见道士已经是个很独特的经历了,更何况那天自己还见识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学,影响自然深刻许多。
“呵呵呵,公子果然是好记性,没错,在显化寺,我们的确是有过一面之缘。”老人家道。
季墨轩越发的不解起来,“那为何老人家今日会做这样的打扮?莫非你有千万化身,是个神仙?”
“呵呵呵,公子说笑了,只是迫于生活,换了套行装,赚些钱财。”
对老人家的话,季墨轩也没有多大怀疑,毕竟比起和尚开宝马这种场景,道士赚外快容易接受的多,想了想,季墨轩又问道:“老人家还住在显化寺?”
老人家笑呵呵的点头。
“如此便好。”季墨轩转头拿过环儿手中的灯笼,全数交给了老人家,“老人家,这些灯笼你帮我带回显化寺,我来日才去取。”
说完,季墨轩还给了他几文钱做酬劳,有钱赚,老人家也没有拒绝,解决了灯笼问题,走下了桥,季墨轩两人便挤入人群,这一头扎进去他才发现,人群之中手脚乱挥,暗流涌动,一个不甚就会被突然横出来的胳膊肘击中。
“让让让让啊,这位小娘子有麻风病,赶紧让让,别耽误了找大夫的时间。”季墨轩被左右挤兑的心头冒火,立马破口喊道,人们听到季墨轩的喊叫,哪还敢和他争路,纷纷皱着眉头闪到一边,满是厌恶表情。
“小郎君,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环儿低下头,小声说道。
“这不是人太多嘛,你看现在多好,没人敢挡住我们,继续低着头别让人看见。”季墨轩嘻嘻一笑,拉住环儿快步穿行,不一会便挤过了人潮,来到了凌风阁的招牌下面。
许是怕街坊闹市吵了里面,今晚凌风阁临街楼上的窗户倒是闭的严严实实,平日里那些倚栏挥帕惹春风的女子自然也不在,反倒是隶书大牌匾下面,摆了一张案几,上面放了纸墨笔砚,一书生正提笔写着,几个伙计护在一旁,刚巧挡住了扇门。
“奇了怪,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做生意把自己店门挡住的。”季墨轩拉了拉衣服褶皱,便要绕过店外面的几个伙计进去,却不了被外面的伙计唤住。
“这位公子留步,今晚我们凌风阁不做生意。”一个伙计笑脸迎了过来。
季墨轩笑着一挥手道:“我知道,我是来参加中秋诗会的,去去去,免得耽搁了。”
“公子等等。”那伙计却不让,指着外面的那桌案几道:“今日诗会本店酒水免费,自然不能让闲人入内,没有请帖,便要作诗一首,才能进去。”
说完,一书生刚刚落笔,写好一首诗,季墨轩挑眉一看,也看不出此诗好坏,倒是拦住他的那名伙计,细细瞧着,口中念叨着什么,季墨轩附耳一听,那伙计是在数一,二,三,四,五,他这才明白过来,这伙计是在数这首诗的上下句字数属否相同,他压根就不识字。
数了几遍,字数相同,那作诗的书生被请了进去,临走之前还颇为傲气的回头瞄了季墨轩一眼,似乎是觉得自己的诗才登堂入室了,若是被他知道那伙计评诗的方法,不知又是何种表情。
“小郎君,怎么办?要作诗才能进去。”见那书生飘飘然进去,环儿小声说道,好像有些失望。
“怕什么,也不看看我是谁,一首诗而已。”话音一落,季墨轩来到案几前,提笔蘸墨,奋笔疾书起来,心里头想着要是进去的晚,就是剩下些残羹剩饭留给自己了。
片刻之后,季墨轩搁下笔,捻起白纸吹干了墨迹,便递给了那伙计,有些着急的环儿跑到伙计身后,踮起脚尖看了去才算是看到纸上那几列龙飞凤舞的字,目光掠过的瞬间,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小碎步迈开,溜回季墨轩身边,满是怀疑的低声道:“小郎君字写的美,可是……能行?”
季墨轩挑眉打量环儿,收回目光,淡淡道:“自然。”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环儿的心里面还是在嘀咕,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时候,小郎君还在戏弄人。
环儿是这个想法,那店伙计却又是另一番的思想,接过诗,伙计脸上流露出一丝惊喜,这首诗着实高明,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字我都认识。
“一二三四五……嗯,不错,一二三四五。”伙计学着老学究的模样摇头晃脑的念着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至于中间那些不认识的,自然也便用不错带过。
“公子大才,请。”伙计收好纸张,满脸堆笑道。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季墨轩轻摇折扇,拉着惊讶不已的环儿走了进去。
“如何?”
“……小郎君大才。”
第十五章 诗会进行时
凌风阁楼后,就是风光秀美的钱塘湖,今晚天晴,凌风阁的掌柜便将酒宴设在外头,众人赏月玩月,不亦乐乎。轻云飘过,可遮不住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那些不知从哪个楼里邀来姑娘都是各大风月楼里的头牌,舞技自热不凡,掌柜别出新才,索性就搭了个小台,湖色为景,月色朦朦之中,听着丝竹声起,摆袖起舞,云袖轻摆,细腰慢拧,宛如垂岸杨柳,轻轻摆弄,让人迷醉,应邀而来的公子更是眉飞色舞,有举杯痛饮者,有击案打拍者,自然也少不了吟唱诗文,高谈阔论了。
季墨轩和环儿进来的时候,正好踩上气氛最高的那个点,此时众人的注意力都被那群舞姬吸引,他俩的到来也没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即便是被熟人瞧见了,也是不屑一顾,稍好一点的也就是敷衍一番,季墨轩也知道这些人平日里本就看不起自己,经过了退婚一事,以讹传讹,将他说的那般不堪之后,就更无人愿和他有所交集。
这一点,季墨轩本人心里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他本就不太喜欢和这些自诩才子的人来往,他们嫌弃,反倒落了个清静,于是便一笑带过,领着环儿寻了个最偏角,一处被屋檐遮挡,无法仰头赏月的位子坐了下来。
“小郎君,诗会就是这般模样?”环儿大咧咧的坐了下来,拿起酒壶给自己斟了半杯酒,喝了一口,最后还是蹙眉喷了出来,张大着嘴巴扇着风,含糊不清的不停说着,“好辣,好辣。”
“我也是第一次来。”季墨轩轻摇折扇,转头一说,看环儿腮帮子抹了一抹红,端过去一盏茶,笑道:“小丫头,喝这个吧。”
坐在季墨轩这张桌子的,还有一人,在季墨轩和环儿两人来回扫了几眼,那人有些疑惑,大概是从没见过有人参加诗会带了个小丫头过来,而且两人关系,又似乎不像是主仆。
“这位公子,在下钱起。”那人拱手道。
“季墨轩。”季墨轩回礼道,那叫做钱起的书生听后,便转头看向了别处,季墨轩却一直凝视着钱起的侧脸,默不作声。
好一阵,钱起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回头,“季公子盯了我许久,不知有何事?”
“你不认识我?”季墨轩问道,在钱塘县,认识他的人不多,可听过他名字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钱起听后,还以为季墨轩是当地那种自恃有些才名的才子,这种人大多都是些恃才傲物之人,对这些人,他心中多少有些厌恶,眉头轻皱,钱起道:“在下不是钱塘人,孤陋寡闻了。”
钱起的面色为何突然冷了下来,季墨轩是不知了,也不自讨没趣,捡了盘上的一片香酥苹果放进嘴里噘着,还不时的讲些脑筋急转弯来逗环儿。
“环儿,知道什么动物大小像只猫,长得像老虎吗?”
“……”环儿摇头。
“笨,是小老虎。”
“那你知道我的右耳朵像什么吗?”
“……”环儿仔细瞧着,再次摇头。
“当然是我的左耳朵了。”
“你知道什么东西比乌鸦还讨厌吗?”
“我知道。”环儿兴奋地大叫起来,“是小郎君你。”
“……”
季墨轩说的开心,小环儿拉着脸,不知不觉当中天色也越浓,偶尔会听到几声吆喝,是在场的某个书生作了首新诗,当众念诵一遍之后,就会看见一个下人拽着抄上诗的纸张蹬蹬蹬跑上楼去,估计是有些名望之人在楼上点评。
“这位公子不赋诗一首?”坐在季墨轩旁边的钱起终于是忍不住了,怪只怪季墨轩的行为实在太过怪异了,没见过有人来诗会是讲一晚上不知所谓的东西,逗逗丫鬟的。
季墨轩轻笑,慢慢的抿了口茶润润嗓子,“不会。”
所谓诗会,也就是看书之余有闲暇,邀请些名流公子过来聚聚会,也不一定硬要吟上那么一首诗才行,庸碌之辈也自然不会轻易出手,免得贻笑大方,所以席间会作出那么一两首诗的,大多都有些底子,那么多人中,一个晚上能有个七八首就已经是不错了。
钱起以为季墨轩是在戏弄他,面色一沉道:“听公子先前语气,似乎是颇有些才名。”
“我有这样说过?”季墨轩疑惑的询问环儿,环儿吃着果子,脸颊鼓得圆圆的,摇摇头。
“其实我本来是要到对面牛家杂货那里打酱油的,可是忘了带器皿,正打算回去呢,看这里热闹,就进来见识见识了。”
钱起倒怔了一下,哑然失笑,他是没有季墨轩那鬼心眼,听季墨轩这么一说,还真相信了他的鬼话,毕竟季墨轩的举动还真不像是特意来参加诗会的,又想到先前对季墨轩的看法,有些自责起来。
这时,两队舞女从舞台退去,却迎来了更大的骚动,多少公子站了起来,不知为何,具是翘首朝钱塘湖望去。
月上中天,撇下许多珍珠粉末,在这湖面上闪闪发亮,只见几丈之外,一艘画舫靠了过来,还未靠岸,先是走出一个俏皮姑娘,胸口横抱古琴,看着围观的那些书生,不屑的别头去,当画舫停的稳妥之后,船夫系好了绳子后,画舫内才又出来一名女子,冰肌玉骨,弱柳残风,容貌秀美非凡,正是季墨轩当日遇见的那两姐妹。
“怎么是她们?”季墨轩底喃道。
女子上台,台上早已摆放了琴桌,道了声献丑,便微笑不语,盘膝而坐,纤纤玉手牵动起那几根琴弦,手指勾弹之间,丹唇微起,和弦唱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曲《蒹葭》,缓急得宜,撩人心绪,歌声清远如玉,唱的众人如痴如醉,闭目享受,可唯独一人除外。
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季墨轩对这首曲子并无多少鉴赏能力,可又怕这时嚷嚷遭来众人围殴,便挥挥手向台上打招呼。
在一片寂静之中,季墨轩的手可谓是鹤立独群,女子随意那么一扫,就看到了当日那个共乘一舟,大煞风景的男子,露出一抹浅笑,女子并未理会。
曲声弛缓,唱的是相思离愁,悲苦凄凉,台下有人摇头自叹,仰头饮酒舒怀,“这凌风阁的新酒,怎么如此苦涩难喝?”
琴韵低回流转,渐渐散去,曲终,女子的双手在琴弦之上温存一番之后,哀叹一声,便起身朝二楼走去。
“姐姐,又是那个没眼力劲的登徒子。”小灵抱着已经收入琴囊之中的琴跟了上来,显然也是看到了季墨轩的招手,说完还瞪了季墨轩一眼。
“多嘴。”女子收起愁容,摇摇头,抿嘴一笑,瞅着角落里的季墨轩,银铃般的声音煞是好听,悄然步入二楼。
好好的火热气氛,在女子离去后,沉寂了许久时间,许是那些风流人儿想起了曾经痴缠情人,自怜自爱了好一会儿,才逐渐缓过来。
“断肠断肠,瑶儿姑娘琴曲虽好,却不应景。”坐在一旁的钱起,举着酒杯叹道。
季墨轩虽也凝神倾听了,但也品不出什么味道来,没有那么多感触,自言自语道:“瑶儿姑娘,原来那姑娘叫瑶儿。”
“公子不知道瑶儿姑娘?”钱起问道。
“不知。”季墨轩摇头道。
“看来公子果然不是特意来参加中秋诗会的。”钱起笑道:“瑶儿姑娘是吴郡琬楼的头牌,论起琴曲技艺,我们苏杭两州数她最有名气了,在座,有大多都是冲着她来的。”
季墨轩了然点头,倒是没有放在心上,不过想起瑶儿身后的小灵,还是一阵心寒,两套臂膀,似乎又有些火辣辣的感觉。
“哼,一个风尘女子罢了,就知道招蜂引蝶。”一直安静坐在后面的小环突兀说道。
气氛的温度又重新回升,有了瑶儿姑娘的惊鸿一现之后,这些才子们的热情又涨了许多,今夜怕是不眠了,钱起望着湖边那簇拥一堆的夏莲,似乎是有了灵感,抓起摆好的狼毫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那头已经有人吟起来了:“中秋良宴会,好友满高堂。绮肴溢雕俎,美酒盈金觞。左右燕赵姬,眉目婉清扬。朱弦映皓腕,列坐弹宫商。流年双转毂,倏忽鬓已霜。相逢且为乐,何用苦慨慷。”
一首新出炉的诗句吟完,又是博得热烈的掌声,那人季墨轩也认得,就是当然有过一面之缘的尚汉涛,看他春风满面的样子,想是独占鳌头了。
随着这首诗被下人带上二楼,台上丝竹管乐又吹走起来,歌舞又起,季墨轩的兴致却有些消了,谈论天文地理,国家大事,他是没这个学识眼力,大放厥词,夸夸其谈,他的羞耻心也不允许自己这么做,闷在这里,久而久之便有些乏味了。
“环儿,看够了没有?坐着久了有些犯困。”季墨轩转过头来道。
“嗯,那些人眼睛都张在头顶上,看着就讨厌,小郎君,我们走。”环儿再往嘴里面塞了颗梅子,有补了句:“不吃白不吃。”
“好了。”环儿本以为季墨轩要教训她一顿,谁知,“干脆全部都带走。”
“小郎君好不要脸。”
“我这是怕浪费。”
正当两人左顾右盼,往怀里面装东西的时候,钱起已经停下了笔,抬起头来,见到这般状况,嘴角一抽,说了句:“公子要走?”
季墨轩连忙罢手,嘻嘻笑道:“呆在这里也没意思,正要走,祝你今晚玩儿的开心点。”
“那正好,我这诗也作好了,你我一道出去。”也许是因为刚才的误会,钱起显得特别热情,“虽然公子不是特意来的,但既然来了,不如也留下笔墨如何?”
季墨轩念头转了几下,看了眼二楼,点了点头,铺上宣纸,唰唰写好,还没等钱起看,便搂着他的肩膀离开了。
“我看钱兄倒是真有才华,将来必定高中,里面那些人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来诗会哪是会友,就是想出风头,搏个才子名头哪有你这般走的爽快。”
“说来惭愧,在下数次落地而归。”
“不怕不怕,告诉你一个秘密,失败就是成功拉出来。”
“……原来如此。”
“嗯,以后当了大官可别忘记我的金玉良言。”
钱起大窘,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第十六章 二楼
二楼楼台上,两个中年留须男子闭着眼睛听楼下传来的那曲《蒹葭》,曲声散去,一缕愁思仍未散去,两人才睁开眼睛,一人捋须悲叹道:“瑶儿姑娘也真是,奏这一曲悲歌。”
“好好的一个盛夏团圆夜,唱的却是红枫黄叶的季节,把这月亮都唱的有些凄凄冷冷了。”
“也只有某些人,在此时还能寻欢作乐。”似乎有些不快,先前说话之人又冷哼一声说道,眼睛在对面的雅间一扫而过,红帐中,缠枝芙蓉屏后,隐约传来一群莺莺燕燕的娇笑,想是里面的客人正搂着舞姬嬉闹。
“也不是所有人都和你金昌绪那般,人家现在可正是春风得意时。”后者跟着看了过去,轻笑道,意态也有些轻蔑。
两人一人名为金昌绪,博学多才,是江南东道的一名士,另一人芮挺章,早年曾在国子监做过学生,颇有才名,在去年还编写了一部唐诗选集《国秀集》,名声更盛。
收回目光,金昌绪取来一块茶饼,放在炉火上细细烘烤着,“可笑,一个司户,管的是钱粮赋税东西,为何会有擒贼之功。”
“听说是被调去长安了。”芮挺章淡淡笑道。
“谁知道。”
“看他现在还乐在其中的样子,也不知是福还是祸。”
“长安,可不是谁都能留下的,那里的夜晚,太冷了。”
他二人都曾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天子脚下,遍地都是高官贵胄,数不尽钱财美姬,可繁华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犹如泥沼般,步步艰难,在那种达官贵人满街跑的地方,稍有点动静,倒霉的便是这些小官小吏,多少人一头扎进这滩深水,又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混得风生水起。
手中的茶饼很快传出了淡淡茶香,放凉了后,金昌绪小心的碾着茶饼,“咯吱咯吱”的脆响不停地传出来,当两人的视线都放在了茶末上的时候,楼梯传来脚步声。
闻声看去,是李瑶儿和小灵上来了。
李瑶儿一上来,便略微弯膝,做了个万福,“瑶儿见过两位。”
“瑶儿姑娘刚才的那一曲,可是泼了一桶冷水,先前咱们这位金先生可还在抱怨姑娘唱错了季节。”芮挺章顺口说了句。
金昌绪本来低头,好好的挑着茶末里面的粗梗,可没想到被芮挺章突然说到自己,抬起头来轻笑摇头,对李瑶儿道:“姑娘请座。”
李瑶儿应了声,便跪坐在一旁,盯着眼前的煮水风炉。
“姑娘是第一次来钱塘吧。”金昌绪望了眼鍑里的水,捻了些盐进去。
李瑶儿天性淡漠,闻言只是低声嗯了声,倒是后面跪坐着的小灵插话道:“是啊,那西子湖畔果然是名不虚传,美的紧。”
“西子湖,这名儿倒是美。”芮挺章素来喜欢婉约清丽,听到小灵“西子湖”一说,倒是觉得雅致独特,心中记下这名儿,倒也没有细问。
不一会儿,金昌绪煎好了茶汤,分了茶,楼下又有人跑上来了,听着匆匆的脚步声,芮挺章一笑道:“看来又有新作出来了。”
几人转过头来,看向走廊,果然,下人拽着一张带墨的宣纸朝这边走来,“两位老爷,又有一诗,是尚汉涛尚公子所作。”
芮挺章接过宣纸,挥手退了下人,瞧着手中的纸张,念了出来,“今日良宴会,嘉宾满高堂。绮肴溢雕俎,美酒盈金觞。左右燕赵姬,眉目婉清扬。朱弦映皓腕,列坐弹宫商。流年双转毂,倏忽鬓已霜。相逢且为乐,何用苦慨慷。”
念完,芮挺章将纸张放在一边,“老友,如何啊?”
“随口之作,平平无奇,无甚新意。”金昌绪很中肯的评道。
“瑶儿姑娘觉得如何?”芮挺章轻轻点头,看向李瑶儿。
李瑶儿想了想,略微垂首道:“瑶儿一介女流,学识浅薄,品不出这诗中意味。”
芮挺章笑道:“这尚汉涛也算是有几分才气,在钱塘小辈中,也数佼佼者,可这首诗,确实是平淡无奇。”
能在李瑶儿这个苏州外人面前,( 在唐朝的生活 http://www.xlawen.org/kan/4368/ )
季墨轩这才想起来,原来今天已经是八月十五了,中秋节虽然没有元宵节那样玩灯玩的厉害,但毕竟也是三大灯节,自己之前好像是有答应过环儿送她一盏灯笼的,没想到那丫头还记得。
“都多大人了,还跟那些小孩子一样要灯玩儿,要是你光着脚丫子梳起朝天辫,我考虑考虑送你一盏花灯。”
“小郎君你赖皮,你耍赖。”
“……好好好,晚上出去买一盏给你就是了。”
“我要花篮灯,很大很漂亮的。”
“要求真多……”
提到花灯,小丫头早就把之前关于季墨轩的留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唧唧喳喳跟只麻雀一样,
入夜,寒蛩鸣声,象征着圆满的圆月,所洒下来的光辉却显得有些凄凉惨淡,吃了晚饭,萧娘念叨几句后,在环儿的纠缠之下,季墨轩只好带着她一道出了门。
今夜的钱塘县算是热闹的了,当他来到街上的时候,早已经是灯火辉煌,人影如织的景象了,面对如此闹腾的场景,就连天上那冷色调的月亮,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瞧着竹扎纸糊的,手工多精细,钱塘县找不到第二家了。”
街摊小贩们吆喝着,也不知道在哪里得到的灵感,竖起一杆高竹竿,挂上一节节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摆,火光摇曳,一排排的仪仗队似的,季墨轩看到连连摇头,不得不说上一句,“一个不小心走了水那就糟糕了,防火意识仍需提高。”
有几个小孩儿手上提一灯笼嬉笑着从季墨轩的身边跑过,耸着小辫子消失在拥挤的人潮当中,季墨轩轻摇折扇,回头看去,却见环儿摆着一张小脸,可怜兮兮的望着自己。
“你个小丫头,可别这样看着我,免得别人看了以为我欺负你。”季墨轩一收折扇,笑了一会儿。
“小郎君,你答应我的花篮灯呢?”说起自己的花篮灯,小丫头又是一阵委屈。
“不是给你了。”
“可这不是花篮灯。”小环儿提起手上样子古怪,材料古怪的灯,委屈道,巧的是那几个刚跑归去的小孩童不知道什么时候折了回来,粉嘟嘟的小手伸出食指,指着环儿手中的灯,大叫道:“好丑,好丑。”说完,便有冲环儿做了个鬼脸,欢腾的跑走了。
季墨轩笑的差点喷了出来,见环儿瞪着自己,赶紧收起笑容,轻咳了一声,“那些小鬼头懂什么,没眼光,这盏灯笼可是少爷我亲手制作的,好好提着。”
无良的季墨轩下午精挑细选,找了个光泽度,饱满度都十分出众的南瓜,切了顶盖,掏空打薄之后,雕上三角眼,三角鼻,外加一口好牙,做出了一个传统的趣味南瓜灯送给了她。
环儿撇了撇嘴吧,想用这种丑不垃圾的南瓜灯来搪塞自己,门儿都没有,“小郎君,我要花篮灯。”
季墨轩眯着眼睛,看着一脸执着的环儿,“怕了你了,这里多的是灯笼摊子,等会儿看中哪个,我掏腰包给你买就是了。”
听到这句话,环儿才算是满意,把南瓜灯还给了季墨轩,迈出轻快的步伐,似乎是有些迫不及待的要寻找自己心仪的灯笼了。
“多么国际化灯笼,没眼光,不懂欣赏。”季墨轩念叨一句,对着南瓜灯说道;“放心,我不会嫌弃你的。”
第十四章 一切为了灯笼
热闹的场面持续着,凄清的月色将千万盏灯笼散发出的红火颜色渲染的越发鲜艳,在环儿的念叨之下,季墨轩一路逛下来浑身难受,忍无可忍之后,便只得掏出几文钱,在街边小摊子那里取下一盏四瓣的花篮灯笼交到环儿的手上,她的嘴巴在像是吃了蜜一样的笑起月牙弯儿。
“怕了你了。”手里面拎着自己亲手做的南瓜灯,季墨轩有些无奈道。
小环儿混不在意,依然挂着笑容,花篮灯里晕出来的火光打在她的脸上,像是蒙上了一层红纱。
“小郎君你看,那里好热闹。”环儿赏了一阵自己刚得来的花灯,突然抬头,眨着明亮的眸子遥看远处,季墨轩被她忽然的叫喊吓了一跳,顺着目光看去,只见隔着一片人头耸动望过去,不远处的一摊灯笼摊子旁挤了许多人,眉头紧锁,似乎是思索着什么。
“走,去咱们也去瞧瞧。”张望片刻,季墨轩笑道,瞅着人潮又涨,怕在人群中两人走散,便下意识的将手升到后面牵住了环儿的小手,柔荑入手,季墨轩倒是没什么感觉,可小环儿却不同,心里想着小郎君牵我的手了,环儿又是高兴,又是害羞,忍不住别过头去,红潮都涌到了脖子根儿,羞也,羞也。
艰难的行至那个摊位前,季墨轩才放开环儿的手,却见环儿低着头脸上浮着一片红云,还娇羞地瞪了自己一眼,不解道:“小丫头,是不是太热了?”
岂料环儿却不理自己,突然没好气的转身走到摊子前,头也不回的嗔道:“没有。”
季墨轩也懒得猜测女子心思,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摊子上挂着的灯笼上,看了几眼,原来是猜灯谜。
“早知道可以白拿灯笼,就不花那冤枉钱了。”杵了半晌,季墨轩在环儿手中晃荡着的花篮的上转了一圈,十分惆怅的说道。
祸从口出,那摊子老板的耳朵也颇为好使,一下子便揪住了季墨轩,“这位公子,口气忒大了吧,要白拿,也是要靠本事的。”几个低头苦思的猜谜人,也是冷眼看向季墨轩。
“……呃。”季墨轩尴尬的冲着几人笑着,环儿却在此时很凑巧的扯着季墨轩的衣袖道,“小郎君,小郎君,我要那个花篮灯。”
已经感觉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有些不善,季墨轩便随口道:“你不是有一个了嘛。”
“唔……可是不一样。”
“哪里不同了。”
“我手上的是四朵花瓣,那上面挂着的有六朵花瓣。”
“……”
“这位,公子猜对了下面的灯谜就是白拿。”隔着摊子,老板开口说道,似乎是对先前季墨轩所说的话仍有不满的情绪在。
季墨轩又岂能看不出老板话里面的挑衅意味,眉梢一扬,“既然如此,那我就试试好了。”
瞪了一眼只会惹麻烦的小丫头,季墨轩走到那盏有六瓣的花灯前,捻起花灯下面的竹签子,上面有一行蝇头小子,再回望了一眼挂着冷笑的摊子老板,季墨轩定睛瞧去。
唐时的灯谜种类还不是特别的多,最常见的就是歇后谜体的谜题,看到有谜题,环儿也凑过脑袋凑热闹,喃喃读了出来,“聋子耳朵?”
环儿皱起了小鼻子,想了会儿便放弃了,回头问道:“小郎君,你猜得出吗?”
这种题目,对于季墨轩来说,显得颇有些小儿科,淡淡道:“是摆设。”
老板自然是知道答案的,皱了下眉,翻开竹签子下面的折纸,上面写着两个楷书大字,果然是摆设,随后老板便颇有些不情愿地摘下了那盏花灯,递给了季墨轩,“果然有两把刷子。”
“凑巧以前听人说过而已。”接过花灯季墨轩随手给了环儿,环儿一手一盏花灯,双眼含笑,又似乎是带着一丝恳求,季墨轩一瞧便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果然,环儿拿了新花灯便又道:“小郎君,我还要那边的那盏花灯。”
“……不是有了嘛。”
“可是不一样。”
“我知道了,那边那盏是七瓣的。”
环儿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起来,抽了抽鼻子,季墨轩一想自己家中节俭,只有环儿这一个丫头,平时不但要伺候着萧娘,还要照顾自己的起居饮食,端茶倒水也没半句的怨言,便觉得一阵愧疚,只好由着环儿。
“菜刀切豆腐。”
“两面光。”
“背鼓上门。”
“讨打。”
“霸王敬酒。”
“不干也得干。”
…….
小半会的功夫里,摊子上面的花灯一盏盏的摘下来,全落入了环儿的手中,那些原本来这才灯谜的人,也不再去翻竹签子,就这么站着看季墨轩猜谜,有的还数着他猜中了多少个。
眼见着自己的花灯一盏盏落入他人的手中,那位小老板再也看不下去了,连忙说道:“这位公子,算我有眼不识泰山,之前有哪里得罪的地方,您大人有大量,我这是小本生意,家中上有七十老母,下有待哺婴儿,都靠我养活,您就挪挪脚步到别摊去吧。”
季墨轩看了眼可怜兮兮的老板,回头看环儿手上的花灯多的差点把她的身子都给遮住了,便道:“环儿,差不多该走了。”说罢,提着自己的南瓜灯笼离开。
环儿探出一颗脑袋,俏皮地伸出自己的小舌头,讪讪笑着跟上季墨轩。
江南小县的石阶小道颇有些狭窄,除去了两边摆开的摊子,剩下的便已经不多,环儿提着那么多的灯笼,活像是现代社会中那些挂满了彩灯的巡礼车,行驶人潮拥挤的小道中,移动自然有些不方便,还吸引了周围行人的许多目光,在季墨轩的好说歹说之下,她总算是分了几盏灯笼给那些嬉戏的孩童。
满载着战利品,季墨轩和环儿来到了西井桥下的小巷口,张望着寻到了一家在钱塘小有名气的豆花摊子,坐了下来。
“老板,两碗豆花。”
“好嘞。”小老板手脚勤快,说完便走到井边,抓起悬在上面的麻绳,“哗啦啦”的水声从深井里传上来,听着就让人凉快,乘着老板还在忙碌,季墨轩翘首望去。
从西井桥这里,刚好可以看到钱塘夜色,湖上画舫穿行,三三两两,隐隐还有琴歌随着晚风从远处传来,看着眼前此景,季墨轩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三两下的功夫,手艺娴熟的小老板已经把刚从井里面捞上来的豆花乘到了碗里,舀了一小勺的霜糖洒在上面,端了上来。
季墨轩才刚要动口,就被桥对岸的喧嚣声给搅扰,抬起头,季墨轩有些不悦的望向桥对面的凌风阁,“今晚,那里似乎很闹腾。”
“小郎君你不知道吗,今年的中秋诗会在凌风阁里面办。”环儿的嘴里面含着豆花,含糊不清的开口道。
“我怎么会知道,你这小丫头又是怎么知道的?”季墨轩奇怪道。
“我从夫人那里听来的,本来这次诗会老爷也会去,可是因为之前……”说到此处,环儿有些吞吞吐吐不好说下去。
“好了,我知道了。”环儿不说,季墨轩也能猜出个大致出来,最近自己被女方上门退婚的事情闹的街边小巷都在传,怕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丢脸才推了邀请。
“小郎君,你没受到邀请,我听说会吟上几首诗的可都去了。”环儿舔了舔粘在嘴角的豆花,露出皎洁的笑容。
“切,有什么稀罕的,全是草包。”季墨轩撇了撇嘴,有些酸溜溜地说道,接着又斜眼看想环儿,“你别挤兑我,也不看看你手上的灯笼是靠谁拿来的。”
“哈哈。”环儿又开始数着自己的灯笼。
季墨轩在一旁撑着下巴,手指在桌上敲着,琢磨了一下,“环儿,今天带你去见识见识诗会怎么样?”
“小郎君自己想去图个新鲜直说就行了。”
“那你去是不去?”
“……去。”
第十四章 进场
吃完豆花,放下几枚钱币后,季墨轩领着环儿走上了西井桥,过了西井桥之后那段傍着钱塘湖畔的街道,就是钱塘县最热闹繁华的地段,寻常时候都是人来人往,车马穿行,此时就更不用说了,街上无数火光星罗棋布,映射在钱塘湖湖面上,染的一片橙红。
立在桥头,远处景象尽收眼底,大队巡游表演的队伍分开人潮,杂耍艺人举着数丈高的竹节吊灯,敲着锣鼓开进人群,钻火圈,翻跟斗,惹得一阵叫好,外边看热闹的人群,踮起脚尖朝中间看,拍手吹哨,卖力的吆喝着,喧嚣声铺天盖地的冲向天际。
季墨轩捂着耳朵看了片刻,可仍是隔不住外界的喝彩声,虽然吵了点,但心中也颇为欢喜,一眼望去,似是瞧见了什么好玩儿的东西,季墨轩侧脸对着环儿说道:“环儿,看那边。”
“什么,小郎君你说什么?”环儿大声的喊道,那边的声音实在太吵,就算两人离得很近,她还是有些听不清楚。
“我说,看那里。”季墨轩贴近环儿的耳朵大声喊道,随后方下捂住耳朵的手,指向一方。
环儿这次算是听清楚了,依照季墨轩的话顺着他的手看去,只见桥洞边上,一个小童正顶着夜风,对着桥下河水撒尿,环儿一看,羞恼的转过脸去,嘴巴说了些什么,可由于这边实在太过吵闹,季墨轩一个字也没听清,想想也不会是什么好话。
哈哈大笑一阵,季墨轩又拍了拍环儿的肩膀,喊道:“这里人堆太挤了,拿着那么多的灯笼不好走。”
“那怎么办?”环儿显然是舍不得手上的灯笼,有些犹豫着喊道。
季墨轩也在想着,这时,一个老人家担着许多杂物从桥下走来,看样子是穿街过巷的串门小贩,当他行至季墨轩身边的时候,季墨轩借着南瓜灯的灯火定睛一瞧,惊讶地喊道:“你不是那个老道士?”
老人家也是惊奇地抬起头来,看向季墨轩,半晌,开口道:“这位公子,要磨镜子还是剪刀?”
“磨镜子?”季墨轩先是疑问,后又打了个激灵,怪只怪“磨镜”实在不堪,而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家口中说出,又太过煞人。
“老人家,我似乎在显化寺内见过你,当时你可是道士打扮。”季墨轩问道,在寺庙里面撞见道士已经是个很独特的经历了,更何况那天自己还见识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学,影响自然深刻许多。
“呵呵呵,公子果然是好记性,没错,在显化寺,我们的确是有过一面之缘。”老人家道。
季墨轩越发的不解起来,“那为何老人家今日会做这样的打扮?莫非你有千万化身,是个神仙?”
“呵呵呵,公子说笑了,只是迫于生活,换了套行装,赚些钱财。”
对老人家的话,季墨轩也没有多大怀疑,毕竟比起和尚开宝马这种场景,道士赚外快容易接受的多,想了想,季墨轩又问道:“老人家还住在显化寺?”
老人家笑呵呵的点头。
“如此便好。”季墨轩转头拿过环儿手中的灯笼,全数交给了老人家,“老人家,这些灯笼你帮我带回显化寺,我来日才去取。”
说完,季墨轩还给了他几文钱做酬劳,有钱赚,老人家也没有拒绝,解决了灯笼问题,走下了桥,季墨轩两人便挤入人群,这一头扎进去他才发现,人群之中手脚乱挥,暗流涌动,一个不甚就会被突然横出来的胳膊肘击中。
“让让让让啊,这位小娘子有麻风病,赶紧让让,别耽误了找大夫的时间。”季墨轩被左右挤兑的心头冒火,立马破口喊道,人们听到季墨轩的喊叫,哪还敢和他争路,纷纷皱着眉头闪到一边,满是厌恶表情。
“小郎君,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环儿低下头,小声说道。
“这不是人太多嘛,你看现在多好,没人敢挡住我们,继续低着头别让人看见。”季墨轩嘻嘻一笑,拉住环儿快步穿行,不一会便挤过了人潮,来到了凌风阁的招牌下面。
许是怕街坊闹市吵了里面,今晚凌风阁临街楼上的窗户倒是闭的严严实实,平日里那些倚栏挥帕惹春风的女子自然也不在,反倒是隶书大牌匾下面,摆了一张案几,上面放了纸墨笔砚,一书生正提笔写着,几个伙计护在一旁,刚巧挡住了扇门。
“奇了怪,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做生意把自己店门挡住的。”季墨轩拉了拉衣服褶皱,便要绕过店外面的几个伙计进去,却不了被外面的伙计唤住。
“这位公子留步,今晚我们凌风阁不做生意。”一个伙计笑脸迎了过来。
季墨轩笑着一挥手道:“我知道,我是来参加中秋诗会的,去去去,免得耽搁了。”
“公子等等。”那伙计却不让,指着外面的那桌案几道:“今日诗会本店酒水免费,自然不能让闲人入内,没有请帖,便要作诗一首,才能进去。”
说完,一书生刚刚落笔,写好一首诗,季墨轩挑眉一看,也看不出此诗好坏,倒是拦住他的那名伙计,细细瞧着,口中念叨着什么,季墨轩附耳一听,那伙计是在数一,二,三,四,五,他这才明白过来,这伙计是在数这首诗的上下句字数属否相同,他压根就不识字。
数了几遍,字数相同,那作诗的书生被请了进去,临走之前还颇为傲气的回头瞄了季墨轩一眼,似乎是觉得自己的诗才登堂入室了,若是被他知道那伙计评诗的方法,不知又是何种表情。
“小郎君,怎么办?要作诗才能进去。”见那书生飘飘然进去,环儿小声说道,好像有些失望。
“怕什么,也不看看我是谁,一首诗而已。”话音一落,季墨轩来到案几前,提笔蘸墨,奋笔疾书起来,心里头想着要是进去的晚,就是剩下些残羹剩饭留给自己了。
片刻之后,季墨轩搁下笔,捻起白纸吹干了墨迹,便递给了那伙计,有些着急的环儿跑到伙计身后,踮起脚尖看了去才算是看到纸上那几列龙飞凤舞的字,目光掠过的瞬间,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小碎步迈开,溜回季墨轩身边,满是怀疑的低声道:“小郎君字写的美,可是……能行?”
季墨轩挑眉打量环儿,收回目光,淡淡道:“自然。”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环儿的心里面还是在嘀咕,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时候,小郎君还在戏弄人。
环儿是这个想法,那店伙计却又是另一番的思想,接过诗,伙计脸上流露出一丝惊喜,这首诗着实高明,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字我都认识。
“一二三四五……嗯,不错,一二三四五。”伙计学着老学究的模样摇头晃脑的念着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至于中间那些不认识的,自然也便用不错带过。
“公子大才,请。”伙计收好纸张,满脸堆笑道。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季墨轩轻摇折扇,拉着惊讶不已的环儿走了进去。
“如何?”
“……小郎君大才。”
第十五章 诗会进行时
凌风阁楼后,就是风光秀美的钱塘湖,今晚天晴,凌风阁的掌柜便将酒宴设在外头,众人赏月玩月,不亦乐乎。轻云飘过,可遮不住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那些不知从哪个楼里邀来姑娘都是各大风月楼里的头牌,舞技自热不凡,掌柜别出新才,索性就搭了个小台,湖色为景,月色朦朦之中,听着丝竹声起,摆袖起舞,云袖轻摆,细腰慢拧,宛如垂岸杨柳,轻轻摆弄,让人迷醉,应邀而来的公子更是眉飞色舞,有举杯痛饮者,有击案打拍者,自然也少不了吟唱诗文,高谈阔论了。
季墨轩和环儿进来的时候,正好踩上气氛最高的那个点,此时众人的注意力都被那群舞姬吸引,他俩的到来也没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即便是被熟人瞧见了,也是不屑一顾,稍好一点的也就是敷衍一番,季墨轩也知道这些人平日里本就看不起自己,经过了退婚一事,以讹传讹,将他说的那般不堪之后,就更无人愿和他有所交集。
这一点,季墨轩本人心里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他本就不太喜欢和这些自诩才子的人来往,他们嫌弃,反倒落了个清静,于是便一笑带过,领着环儿寻了个最偏角,一处被屋檐遮挡,无法仰头赏月的位子坐了下来。
“小郎君,诗会就是这般模样?”环儿大咧咧的坐了下来,拿起酒壶给自己斟了半杯酒,喝了一口,最后还是蹙眉喷了出来,张大着嘴巴扇着风,含糊不清的不停说着,“好辣,好辣。”
“我也是第一次来。”季墨轩轻摇折扇,转头一说,看环儿腮帮子抹了一抹红,端过去一盏茶,笑道:“小丫头,喝这个吧。”
坐在季墨轩这张桌子的,还有一人,在季墨轩和环儿两人来回扫了几眼,那人有些疑惑,大概是从没见过有人参加诗会带了个小丫头过来,而且两人关系,又似乎不像是主仆。
“这位公子,在下钱起。”那人拱手道。
“季墨轩。”季墨轩回礼道,那叫做钱起的书生听后,便转头看向了别处,季墨轩却一直凝视着钱起的侧脸,默不作声。
好一阵,钱起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回头,“季公子盯了我许久,不知有何事?”
“你不认识我?”季墨轩问道,在钱塘县,认识他的人不多,可听过他名字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钱起听后,还以为季墨轩是当地那种自恃有些才名的才子,这种人大多都是些恃才傲物之人,对这些人,他心中多少有些厌恶,眉头轻皱,钱起道:“在下不是钱塘人,孤陋寡闻了。”
钱起的面色为何突然冷了下来,季墨轩是不知了,也不自讨没趣,捡了盘上的一片香酥苹果放进嘴里噘着,还不时的讲些脑筋急转弯来逗环儿。
“环儿,知道什么动物大小像只猫,长得像老虎吗?”
“……”环儿摇头。
“笨,是小老虎。”
“那你知道我的右耳朵像什么吗?”
“……”环儿仔细瞧着,再次摇头。
“当然是我的左耳朵了。”
“你知道什么东西比乌鸦还讨厌吗?”
“我知道。”环儿兴奋地大叫起来,“是小郎君你。”
“……”
季墨轩说的开心,小环儿拉着脸,不知不觉当中天色也越浓,偶尔会听到几声吆喝,是在场的某个书生作了首新诗,当众念诵一遍之后,就会看见一个下人拽着抄上诗的纸张蹬蹬蹬跑上楼去,估计是有些名望之人在楼上点评。
“这位公子不赋诗一首?”坐在季墨轩旁边的钱起终于是忍不住了,怪只怪季墨轩的行为实在太过怪异了,没见过有人来诗会是讲一晚上不知所谓的东西,逗逗丫鬟的。
季墨轩轻笑,慢慢的抿了口茶润润嗓子,“不会。”
所谓诗会,也就是看书之余有闲暇,邀请些名流公子过来聚聚会,也不一定硬要吟上那么一首诗才行,庸碌之辈也自然不会轻易出手,免得贻笑大方,所以席间会作出那么一两首诗的,大多都有些底子,那么多人中,一个晚上能有个七八首就已经是不错了。
钱起以为季墨轩是在戏弄他,面色一沉道:“听公子先前语气,似乎是颇有些才名。”
“我有这样说过?”季墨轩疑惑的询问环儿,环儿吃着果子,脸颊鼓得圆圆的,摇摇头。
“其实我本来是要到对面牛家杂货那里打酱油的,可是忘了带器皿,正打算回去呢,看这里热闹,就进来见识见识了。”
钱起倒怔了一下,哑然失笑,他是没有季墨轩那鬼心眼,听季墨轩这么一说,还真相信了他的鬼话,毕竟季墨轩的举动还真不像是特意来参加诗会的,又想到先前对季墨轩的看法,有些自责起来。
这时,两队舞女从舞台退去,却迎来了更大的骚动,多少公子站了起来,不知为何,具是翘首朝钱塘湖望去。
月上中天,撇下许多珍珠粉末,在这湖面上闪闪发亮,只见几丈之外,一艘画舫靠了过来,还未靠岸,先是走出一个俏皮姑娘,胸口横抱古琴,看着围观的那些书生,不屑的别头去,当画舫停的稳妥之后,船夫系好了绳子后,画舫内才又出来一名女子,冰肌玉骨,弱柳残风,容貌秀美非凡,正是季墨轩当日遇见的那两姐妹。
“怎么是她们?”季墨轩底喃道。
女子上台,台上早已摆放了琴桌,道了声献丑,便微笑不语,盘膝而坐,纤纤玉手牵动起那几根琴弦,手指勾弹之间,丹唇微起,和弦唱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曲《蒹葭》,缓急得宜,撩人心绪,歌声清远如玉,唱的众人如痴如醉,闭目享受,可唯独一人除外。
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季墨轩对这首曲子并无多少鉴赏能力,可又怕这时嚷嚷遭来众人围殴,便挥挥手向台上打招呼。
在一片寂静之中,季墨轩的手可谓是鹤立独群,女子随意那么一扫,就看到了当日那个共乘一舟,大煞风景的男子,露出一抹浅笑,女子并未理会。
曲声弛缓,唱的是相思离愁,悲苦凄凉,台下有人摇头自叹,仰头饮酒舒怀,“这凌风阁的新酒,怎么如此苦涩难喝?”
琴韵低回流转,渐渐散去,曲终,女子的双手在琴弦之上温存一番之后,哀叹一声,便起身朝二楼走去。
“姐姐,又是那个没眼力劲的登徒子。”小灵抱着已经收入琴囊之中的琴跟了上来,显然也是看到了季墨轩的招手,说完还瞪了季墨轩一眼。
“多嘴。”女子收起愁容,摇摇头,抿嘴一笑,瞅着角落里的季墨轩,银铃般的声音煞是好听,悄然步入二楼。
好好的火热气氛,在女子离去后,沉寂了许久时间,许是那些风流人儿想起了曾经痴缠情人,自怜自爱了好一会儿,才逐渐缓过来。
“断肠断肠,瑶儿姑娘琴曲虽好,却不应景。”坐在一旁的钱起,举着酒杯叹道。
季墨轩虽也凝神倾听了,但也品不出什么味道来,没有那么多感触,自言自语道:“瑶儿姑娘,原来那姑娘叫瑶儿。”
“公子不知道瑶儿姑娘?”钱起问道。
“不知。”季墨轩摇头道。
“看来公子果然不是特意来参加中秋诗会的。”钱起笑道:“瑶儿姑娘是吴郡琬楼的头牌,论起琴曲技艺,我们苏杭两州数她最有名气了,在座,有大多都是冲着她来的。”
季墨轩了然点头,倒是没有放在心上,不过想起瑶儿身后的小灵,还是一阵心寒,两套臂膀,似乎又有些火辣辣的感觉。
“哼,一个风尘女子罢了,就知道招蜂引蝶。”一直安静坐在后面的小环突兀说道。
气氛的温度又重新回升,有了瑶儿姑娘的惊鸿一现之后,这些才子们的热情又涨了许多,今夜怕是不眠了,钱起望着湖边那簇拥一堆的夏莲,似乎是有了灵感,抓起摆好的狼毫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那头已经有人吟起来了:“中秋良宴会,好友满高堂。绮肴溢雕俎,美酒盈金觞。左右燕赵姬,眉目婉清扬。朱弦映皓腕,列坐弹宫商。流年双转毂,倏忽鬓已霜。相逢且为乐,何用苦慨慷。”
一首新出炉的诗句吟完,又是博得热烈的掌声,那人季墨轩也认得,就是当然有过一面之缘的尚汉涛,看他春风满面的样子,想是独占鳌头了。
随着这首诗被下人带上二楼,台上丝竹管乐又吹走起来,歌舞又起,季墨轩的兴致却有些消了,谈论天文地理,国家大事,他是没这个学识眼力,大放厥词,夸夸其谈,他的羞耻心也不允许自己这么做,闷在这里,久而久之便有些乏味了。
“环儿,看够了没有?坐着久了有些犯困。”季墨轩转过头来道。
“嗯,那些人眼睛都张在头顶上,看着就讨厌,小郎君,我们走。”环儿再往嘴里面塞了颗梅子,有补了句:“不吃白不吃。”
“好了。”环儿本以为季墨轩要教训她一顿,谁知,“干脆全部都带走。”
“小郎君好不要脸。”
“我这是怕浪费。”
正当两人左顾右盼,往怀里面装东西的时候,钱起已经停下了笔,抬起头来,见到这般状况,嘴角一抽,说了句:“公子要走?”
季墨轩连忙罢手,嘻嘻笑道:“呆在这里也没意思,正要走,祝你今晚玩儿的开心点。”
“那正好,我这诗也作好了,你我一道出去。”也许是因为刚才的误会,钱起显得特别热情,“虽然公子不是特意来的,但既然来了,不如也留下笔墨如何?”
季墨轩念头转了几下,看了眼二楼,点了点头,铺上宣纸,唰唰写好,还没等钱起看,便搂着他的肩膀离开了。
“我看钱兄倒是真有才华,将来必定高中,里面那些人都是沽名钓誉之辈,来诗会哪是会友,就是想出风头,搏个才子名头哪有你这般走的爽快。”
“说来惭愧,在下数次落地而归。”
“不怕不怕,告诉你一个秘密,失败就是成功拉出来。”
“……原来如此。”
“嗯,以后当了大官可别忘记我的金玉良言。”
钱起大窘,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第十六章 二楼
二楼楼台上,两个中年留须男子闭着眼睛听楼下传来的那曲《蒹葭》,曲声散去,一缕愁思仍未散去,两人才睁开眼睛,一人捋须悲叹道:“瑶儿姑娘也真是,奏这一曲悲歌。”
“好好的一个盛夏团圆夜,唱的却是红枫黄叶的季节,把这月亮都唱的有些凄凄冷冷了。”
“也只有某些人,在此时还能寻欢作乐。”似乎有些不快,先前说话之人又冷哼一声说道,眼睛在对面的雅间一扫而过,红帐中,缠枝芙蓉屏后,隐约传来一群莺莺燕燕的娇笑,想是里面的客人正搂着舞姬嬉闹。
“也不是所有人都和你金昌绪那般,人家现在可正是春风得意时。”后者跟着看了过去,轻笑道,意态也有些轻蔑。
两人一人名为金昌绪,博学多才,是江南东道的一名士,另一人芮挺章,早年曾在国子监做过学生,颇有才名,在去年还编写了一部唐诗选集《国秀集》,名声更盛。
收回目光,金昌绪取来一块茶饼,放在炉火上细细烘烤着,“可笑,一个司户,管的是钱粮赋税东西,为何会有擒贼之功。”
“听说是被调去长安了。”芮挺章淡淡笑道。
“谁知道。”
“看他现在还乐在其中的样子,也不知是福还是祸。”
“长安,可不是谁都能留下的,那里的夜晚,太冷了。”
他二人都曾在长安待过一段时间,天子脚下,遍地都是高官贵胄,数不尽钱财美姬,可繁华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犹如泥沼般,步步艰难,在那种达官贵人满街跑的地方,稍有点动静,倒霉的便是这些小官小吏,多少人一头扎进这滩深水,又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混得风生水起。
手中的茶饼很快传出了淡淡茶香,放凉了后,金昌绪小心的碾着茶饼,“咯吱咯吱”的脆响不停地传出来,当两人的视线都放在了茶末上的时候,楼梯传来脚步声。
闻声看去,是李瑶儿和小灵上来了。
李瑶儿一上来,便略微弯膝,做了个万福,“瑶儿见过两位。”
“瑶儿姑娘刚才的那一曲,可是泼了一桶冷水,先前咱们这位金先生可还在抱怨姑娘唱错了季节。”芮挺章顺口说了句。
金昌绪本来低头,好好的挑着茶末里面的粗梗,可没想到被芮挺章突然说到自己,抬起头来轻笑摇头,对李瑶儿道:“姑娘请座。”
李瑶儿应了声,便跪坐在一旁,盯着眼前的煮水风炉。
“姑娘是第一次来钱塘吧。”金昌绪望了眼鍑里的水,捻了些盐进去。
李瑶儿天性淡漠,闻言只是低声嗯了声,倒是后面跪坐着的小灵插话道:“是啊,那西子湖畔果然是名不虚传,美的紧。”
“西子湖,这名儿倒是美。”芮挺章素来喜欢婉约清丽,听到小灵“西子湖”一说,倒是觉得雅致独特,心中记下这名儿,倒也没有细问。
不一会儿,金昌绪煎好了茶汤,分了茶,楼下又有人跑上来了,听着匆匆的脚步声,芮挺章一笑道:“看来又有新作出来了。”
几人转过头来,看向走廊,果然,下人拽着一张带墨的宣纸朝这边走来,“两位老爷,又有一诗,是尚汉涛尚公子所作。”
芮挺章接过宣纸,挥手退了下人,瞧着手中的纸张,念了出来,“今日良宴会,嘉宾满高堂。绮肴溢雕俎,美酒盈金觞。左右燕赵姬,眉目婉清扬。朱弦映皓腕,列坐弹宫商。流年双转毂,倏忽鬓已霜。相逢且为乐,何用苦慨慷。”
念完,芮挺章将纸张放在一边,“老友,如何啊?”
“随口之作,平平无奇,无甚新意。”金昌绪很中肯的评道。
“瑶儿姑娘觉得如何?”芮挺章轻轻点头,看向李瑶儿。
李瑶儿想了想,略微垂首道:“瑶儿一介女流,学识浅薄,品不出这诗中意味。”
芮挺章笑道:“这尚汉涛也算是有几分才气,在钱塘小辈中,也数佼佼者,可这首诗,确实是平淡无奇。”
能在李瑶儿这个苏州外人面前,( 在唐朝的生活 http://www.xlawen.org/kan/4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