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阅读
,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式的意义—民营企业蕴藏着伟大的创造力和超乎想象的成长性。
沈文荣说,沙钢建厂初期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使这个地方的人能够就业以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当时的年代是短缺经济时代,是有钢什么事都好办的年代,所以就认为只要有了钢就能展,就有饭吃,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并没有多远大的理想。
在中国,一个民企即便是后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最开始的时候的动力往往都显得很单纯和质朴。也许正因为是单纯和质朴,离人的本能最近,才激出来巨大的能量来,这是中国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
民企的理想往往是被逐步放大的。民企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因为领导它们的人都很本分、很踏实,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比如在沙钢解决了温饱和展基础后,目标就是做好它。当进入国内钢铁行业前五名后,目标就是振兴中国钢铁工业。“中国只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沙钢既然走上了展钢铁这条路,就成为我们追求的事业,就有责任为中国由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做好工作,多作贡献,这也是我们现在工作的动力”,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伟大,这就是沙钢致胜的一步步。
2009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沙钢是唯一的一家民企。在入围的中国钢企中,沙钢位列宝钢和河北钢铁之后。但沈文荣是自信而从容的,在他眼里,国企不是自己把自己给做大的,而是一加一加二加三这样加出来的。因为国企有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你看看它的展历史,不是靠自己,是靠很多的公司加在一起。你要弄清楚,它们不是做大的,是加大的。”
沈文荣说,沙钢先是自己做大的。做到这一点就尤其不容易,况且在钢铁行业混饭吃,就更加的不容易。钢铁生产领域打的都是硬仗。因为钢铁业是资本高密集行业,以大规模的投资为前提,投资大,产出多,收益快,相应的是风险极高,一旦失败,基本是万劫不复。市场有剧烈的波动时,往往缺少灵活性,一旦踏进这条船,你就下不来。
面对时下的金融危机,即便在全行业的危急时刻,沈文荣还是在带领沙钢寻找机会,沙钢应对的法宝是产品多元化,投资擅长的领域,走“高精尖”之路。很多媒体记者都现,沈文荣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喜欢危机。在强势的沈文荣看来,危机之中,危险总是别人的,机会一定是自己的。
一个认真做事的人
也许,真的是整个世界怕就怕“认真”二字。
沈文荣是一个认真的人,谈中也一再地强调“认真”的重要性。
沈文荣已经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而沈文荣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自农村,无意间经营生产从事商业,那么他对商业的热源自何处呢?
2.第一节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2)
沈文荣说,应该是一种机会。这样的回答很淳朴。这里的“机会”其实有幸运的成分在里边。因为沈文荣原来是一个农村的农民,能够到工厂来,属于幸运的一件事,因为他的同龄人当中很多还在农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进工厂已经不错了。沈文荣接下来说:
“我还是讲,我没有什么更高的思想境界,只知道自己要珍惜这个机会,要做好这份工作。所以做工人的时候认真做工人的工作,认真做了工人的工作,才得到机会,变成了厂里领导,所以,我们走过来,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得比人家好—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否则领导也不会选我做领导。你搞不好,还得做工人。对不对?所以,还是机会。”
沈文荣讲了这么多“机会”,其实是在感激这个“机会”,庆幸自己抓住了这一个个“机会”。等沈文荣真正做了一个小的领导了,觉得不是无缘无故的,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要做好领导。“我实事求是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等到后来老书记讲,要我做厂长,我感到这是一种信任,更多也是责任,既然交给我,我怎么能不把它做好呢?”
沙钢不是从来就这个样子,原来很简陋。沈文荣说,不要一心只想着条件好的地方,简陋的时候也不要离开这条道路。“我们沙钢能进入500强,不是开始就有这个想法,放到十年之前也不敢想,只是最近三五年,才开始有这个想法。开始我只能讲,我在哪一方面要做好,要做得比别人好,这样做大、做好,要在国内能够进入前几名,这样子一步步走过来……你只要认真做,不断努力,很多事是能做成的。”
沈文荣不相信中国有那么多企业家,因为企业家弄不清楚到底有什么内涵,只是说起来有点儿吓人而已。
我说我是一般的企业领导可以,公司经理可以,但要称为“家”,我认为,中国是不多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沈文荣对自己个人问题的一些回应。当记者问,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伟大的商人?沈文荣说,没有想过。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个也不是想出来的。
伟大不伟大,天知道,历史会记录下来。
记者又问,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大家将来提到沈文荣时,你希望大家会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沈文荣回答说,一个认真做事的人,这样就可以了。
干什么都要反应迅速
沙钢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客观优势。这个在今天看来是所谓的客观优势,其实主要还是人的智慧。沙钢的地理位置,没有铁矿,但有先天的运输优势,沿江而建,有水运码头的优势。这里水运便利,沿湖、沿江、沿海,方便在国际市场上购取原材料,产品进入市场便利,且在成本上有竞争优势。
沙钢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优势。一位中钢协人士分析说,运费对钢铁生产企业很重要,建在沿海或沿江的企业,每吨铁矿石又可以减少200~300元成本。这更与国家最近出台的产业政策相契合—对运输有要求的大型企业最好在沿江沿海建设。早在国家推出这个产业政策之前,沙钢就已经在上佳的地理位置建厂了。
古人有,地利不如人和。沙钢为什么能做大?先是充分消化吸收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机遇,意识到了机会,累积准备过程中的势能,创造条件,等待一些机会,一旦机会出现,能够迅速动作。沈文荣说:“在钢铁业,我可以讲,都是我们作出反应之后,他们才作出反应;等到他们作出反应时,我们已经开始寻找第二个机会了。这非常重要。所有机遇我们都抓住了。”
沈文荣领导沙钢在钢铁行业不但做起来了,而且还做大、做强了,主要靠的就是灵活的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
改革开放不仅提供了政策,还提供了平台。同样是这个平台,已经出现了机遇,你没有动作,你没有抓住机遇,你怪谁?
把德国工厂搬回家
3.第一节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3)
沈文荣被业内人士称为“钢铁沙皇”,更为通俗的说法是“沈大胆”。这两个外号体现的是沙钢老总沈文荣给人的印象:强势,有手腕,敢作敢为。
国资钢铁与民营钢铁之间一直存在竞争,在“铁本事件”之前还难分伯仲,而在此之后,民营钢铁被迫沉寂了数年之久,此间国资钢铁则借助行业上升的景气周期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纷纷通过并购方式扩大产能。而沙钢也不甘示弱,先后或是控股或是收购了江苏淮钢集团、河南安阳永兴钢铁、江苏永钢以及常州鑫瑞特钢……实现了跨越式展,逐步成为钢铁业巨头的。
其实,沙钢的并购反而是随风潜入夜式的,没有那种类似于蛇吞象的惊人之举,但做的却是扎扎实实的工作,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例如2002年,沙钢花了大价钱就从德国买了一个工厂,把它整体搬迁到张家港的锦丰镇—这里是沙钢的老家、总部所在地。价钱是惊人的16亿人民币,一个现代大工厂硬是被活生生地拆分打包给整体搬运了过来。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而已,没有相应的工人、技术和软件,沈文荣花了大钱,也是玩不转的。因为德国的这家工厂可不一般,它位于多特蒙德,是欧洲老牌钢铁企业蒂森克虏伯旗下的霍施钢铁公司,机器设备软硬件放到国内都是最先进的,在欧洲钢铁界也是一流的。沙钢的这个壮举震惊了西方世界,他们甚至认为这意味世界经济大格局的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
在沙钢人的努力下,德国这家钢铁厂被搬迁复制到了张家港,运转一切正常。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沙钢的展历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历史,面对困难,他们从来都没有惧怕过,而是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克服困难。
同样在沙钢引进英国比兹顿钢厂电炉轧材生产线时,反对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沙钢职工只能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不可能把国外的设备拆卸、安装、生产起来。但沙钢做到了。
虽然面对的都是负意义上面的不理解,沈文荣表现出了坚毅的一面,“对于这些我们必须理解面对,但实践证明沙钢走这条路是正确的”。在精神层面,沈文荣对于钢铁业而,着实就是一个胆识皆备、霸气十足的“沙皇”。
沈文荣心里有自己精细的盘算。2001年前后,全球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正因为钢铁业的不景气,沈文荣是按废钢铁价格收购德国那家工厂的,“太便宜了!为什么便宜?因为,钢铁行业不景气,他们都觉得是钢铁企业的危机。而我不这么认为,正是由于这次的收购和以后的大扩张,我们才赶上此后连续几年的好年景。我喜欢危机,危机对沙钢来说就是天赐良机。”
这次搬迁的确增强了中国这家钢铁制造企业的战斗力。
“每次调控都给了我们机会”
认真工作,可能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到,也可以做到。但能想到超前一步的人不多,而能扎扎实实地践行这一想法的人就更少了。
每次国家推出宏观调控政策时,就有民营企业家跳出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不满和委屈。而沈文荣则说:
“调控本身对企业来讲不一定都是坏事。尽管政府对有些问题判断有失误—我也不能说政府做什么都是正确的,但你要相信政府大的指导思想都是希望企业健康展的……不要消极地来理解政府的每次调控。实际上,我认为每次调控都给了我们机会。确实如此。比如达不到国家标准,你必须提升;比如你产品达不到标准,不能进入市场,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你内部管理混乱,政府是在引导你,把企业做好。政府肯定保护的是健康的东西,不保护有害的东西。”
一定要相信国家的政策,肯定都是支持自己的企业去展壮大的。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底气,沈文荣领导下的沙钢总能在政策的起起伏伏中过五关斩六将,立于不败之地。每一次调控对沈文荣的展来说都没有构成什么大的威胁,反倒是得到了提高。
时下,工信部正在制定的一系列钢铁行业调控政策,包括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一系列钢铁行业调控政策主要就是为了增加钢铁的集中度。沈文荣早看到了其中的是非得失:没有集中度,就没有统一的话语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兼并重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事。但关于钢铁业的政策又都只是针对国有企业而设计的,没有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出政策。
4.第一节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4)
没有政策,兼并重组就很难开展。***这是沈文荣的基本判断,前提还是国企和民企在政策面前的不平等、不均等。就像沈文荣指出的,兼并重组之后的员工的社会问题谁来解决、谁来补贴?这都需要政策才行。一些矿山资源也是可以划拨的,国有企业是可以无偿持有的。进行兼并重组还有一些免税政策,但对于民营企业却没有这些政策。财政税收也是可以免的,但很多政策都不针对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和产能占到总量的45%,国企占55%,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不注重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产业还是集中不了。
由此沈文荣希望国家钢铁产业方面的政策要给小钢铁厂出路,不能说关就关,应当给些补贴,退出要有退出机制。这样“当初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同样是向国家交税”的他们才会心安理得高高兴兴地退出。
面对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沈文荣是大度的、是圆融的,沉稳中有升腾的大千气象。沈文荣和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同样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们对经济领域里的是是非非有足够的经验去评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被鲁冠球们把准了脉搏:它几乎是每隔四到五年就会生一次。最近的2008年宏观调控也是如期而至,既不空前也不会绝后。眼前的宏观调控是经济高速成长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
鲁冠球对此表现得很坦然,很从容。
沈文荣亦然。
历经多年风雨的沈文荣,深知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厉害”。这把挥将过来的锋利的大刀自己是躲过去了,但不代表刀砍在身上不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来看一看同为民企的铁本命运。
按说矿产资源匮乏的常州,不应出产什么大的钢铁企业家,但在21世纪初却出一个悲剧人物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
1996年,戴国芳在常州创建了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时至2001年,销售收入达6。3亿元。
2002年年初,戴国芳觉得铁本老厂已经没有任何展空间,于是借常州市筹划新兴工业区的良机,实现产能扩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许诺下,戴国芳的扩张计划不断膨胀—从200万吨到400万吨再到600万吨,最后落定年产840万吨,甚至提出“三年内赶超宝钢,五年超过浦项”的宏伟计划。宝钢当时的钢铁生产能力为每年2000万吨,世界排名第五。
铁本描绘的是一个需要投资400亿元,规划占地9000多亩,实际占地6541亩,实际投资105。9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铁本公司原本注册资本只有3个亿,却要运作一个106亿元的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贷款到位了,土地批了,铁本项目开始破土动工。
200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这是新一轮暴风骤雨式宏观调控的开始。
开工不久的铁本项目,很快引来国家九部委联合组成的专项检查组的解剖。2004年3月,铁本项目被责令全面停工。4月26日,央行出严厉警告: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不要心存侥幸和央行博弈。同月,戴国芳及其公司骨干被捕。
国务院联合调查组调查后,认为铁本项目有很多问题:违规审批、占用耕地、套取贷款、偷税漏税。在被羁押两年多后,戴国芳在常州市中级法院受审,戴国芳被控的罪名只有虚开抵扣税款票罪。就在铁本被严厉查处的同时,宝钢正在上的投资多达65亿元的中国钢铁业最大合资项目……已经投入50多亿元的铁本项目,最终是为他人做了嫁衣,得到便宜的是国企南钢,最终由它重组了铁本。
5.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1)
一套牢固的领导体系
沙钢是如何成为钢铁巨头的,这个问题意味深长,让人颇有感慨。***因为在钢铁领域,民企们活得并不是太爽快。沙钢,作为一家民企,有很多可以炫耀的成绩:年产铁2680万吨,钢2880万吨,材2980万吨,全国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江苏最大的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2075亿元,同比增长16%。沙钢由此成为江苏第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的企业,同时也是全国家迈过该“门槛”的民营钢铁企业。
今天的沙钢,已经跻身世界最有竞争力钢铁企业行业的行列当中。
没有国企那么多的便利条件,那么沙钢是凭什么长大的呢?沈文荣总结说自己的沙钢相对于国企而,有一套牢固的领导体系,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延续了下来,这能够确保展思维的连贯性,不会出现内部的争论,以便在找到一个目标的前提下前进,前进。没有这一套牢固的领导体系,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展。
一个人的脑袋肯定不够用,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有后台的支撑,需要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幕僚团队的支持。
沈文荣操一口带有浓重苏南口音的普通话,听他演讲,听众即便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大都会一头雾水,而他在台上却挥舞着手兴高采烈,自乐自个的旁若无人。对于媒体而,他远称不上明星企业家,他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实干家,是一个高速运转的事业家,极少接受采访,几乎从不抛头露面。
自观感而,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建立牢固领导体系的人。沙钢之所以有今天,还真的得益于“钢铁沙皇”沈文荣的强悍个性,正是他带领沙钢在超常规展。
沈文荣一家人的生活十分俭朴,而沈文荣把所有的股份分红都投入到企业的展之中。
世事洞明皆学问。沙钢一个成熟工人的年薪大约在6万元,沈文荣说不差钱,但不能涨的太高,“不仅资本家的胃口是永无止境的,工人的胃口也是的”。年景好的时候加上去,企业不景气或者亏损的时候,你能指望给工人降薪吗?答案三个字:不可能。
沈文荣在钢铁业内有“钢铁沙皇”之称,他本人愿意接受吗,又是如何来理解的呢?的确,“沙皇”一词在人们的心目中意味着威势、权力和霸道,含义很复杂,有褒有贬。沈文荣说,在中国老百姓的概念中,“沙皇”就是集权,就是“通吃”一切,但自己并不集权,更不能“通吃”一切,所以用在自己身上并不合适。
但沈文荣没有全部否定“沙皇”这个语汇对于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在这一点上,他还是愿意去接受的,“沙钢这个民营企业在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下,靠自己的决策和埋头苦干,形成如此规模的企业,这不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实属不多。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的话,‘沙皇’这个词也是善意的比喻,是外界对我们在钢铁展方面所取得成绩的肯定”。
“大家长”沈文荣
有记者问沈文荣在沙钢扮演的角色,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一个“大家长”,沈文荣笑了,轻轻地在委婉中否定了,“这个,也不能这么说”。沈文荣很清醒,但也很强势。这种强势是多年积淀而来的,清醒则是一个企业家的底色。“很多人认为管家的都是我这个人,但由我这个人再整三十年也不可能。”
沙钢近几年的主要领导都是在沈文荣手里成长起来的。沙钢高层的很多人在遇到大事的时候,还要沈文荣表意见,提个看法,他们才敢说自己弄懂了—沈文荣说这都是事实,没有必要否定掉。也就是说,目前的沙钢还根本离不开沈文荣。但沈文荣说自己一般问题尽量不出面,都让他们去处理。他们统一意见,随后告诉自己是怎么回事,待自己同意之后他们再去做。“一旦不这样,就变成我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做。他们也会有一种依赖思想:我讲的,即使是错的,他们也觉得放心。”说完这个,沈文荣笑了,笑容里未尝没有自豪、得意的意味。
6.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2)
毕竟,沈文荣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沙钢的一家之主。***
记者追问沈文荣说,那么之前的沈文荣是不是就是无处不在的?沈文荣又笑了,“这样不行,毕竟不适应公司展了,不可能这么做了。”沈文荣的笑是在默认过去的事实,含蓄地否定现在的状况,话里话外似乎还有点儿“羞怯”。
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要走过的路—必须要有一个大当家的在那里,摆脱不掉“人治”,回望时竟然让人有不堪回之感,让人有不解之惑:究竟中国民企的生命力在哪里,可以如此坚韧地生长和成长?我们必须从沈文荣领导下的沙钢的细节入手去考察。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看到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沈文荣上班时会第一个到工厂,站在工厂门口,跟每个工人打招呼,然后当面吩咐工作。记者被这样的形深深地打动了。
沈文荣没有正面回应这个细节的真实与否,只是说“现在这一两年已经逐渐改变了”,由此可知,之前的沈文荣确实如此,最起码他本人没有去否定。沈文荣又说,现在已经不能再这样做了。不再站在工厂门口了,但是工人到沙钢来还是能够找到沈文荣:
工人来找你不是随便找,肯定有需要,所以你要给他机会。
这是沈文荣管理工厂的要害之处—随时随刻让员工知道,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心是相通的,紧贴着的。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沟通障碍。“无论什么时候,要给人家机会,让人家表达出来”,但沈文荣不是听人倾诉的,而是有在先的,约法三章的,“我说,你们要来,早一点来,给你五分钟,给你三分钟,你有什么事就说”。这样可以提高谈话的效率,把事干净利落地办好。
民企的力量也许就在于此。问题时时都有处处存在,关键是有一个对待的方式和心态。人们都说,私营企业因为是自己的,所以领导管理者才会上心,才会真正当回事儿,运转的效率才会高。沙钢还在高速运转着,沈文荣深地说出了一段话:
每天我都不怕哪个工人冲我来。这样子找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怕就怕问题长期积累在那里。你要来,不要担心找不到,我就在这里。
我相信,“我就在这里”—这坚毅有力的话,应该就是沙钢快展大展的生命源泉。
为了能够见到传说中的沈文荣,《金融时报》的记者就是在沙钢总部用排队的办法采访到沈文荣的,只不过花的时间比较长而已。但这也比见不到要好得多。这位媒体朋友透过一道玻璃隔墙,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坐在办公桌边,仔细看文件,几个职员手里拿着文件,在一旁排成一队。每人到他跟前,这个大个子就抓起文件,仔细研究一会儿,用低沉的喉音指示。“这一定是沈文荣。我走过去,排上了队……我等了几个月的人几乎就在咫尺之遥,我是不会被打走的。”
内方外圆
内方外圆。
这是做人的一个极高的境界。
沈文荣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又是一个善于处理各方关系的人。因为擅长平衡复杂的关系,应对各种棘手的局面,很多人认为沈文荣更像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企业家。
沙钢在有原则的沈文荣的掌控下,肯定是不会吃大亏的。沈文荣在做生意时坚持的原则就是,好好做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义正词严,决不妥协。用沈文荣本人的话来说就是:
第一,和我打交道的人,我绝不欺负他。第二,你也不要想打我。我们肯定不欺负自己的合作伙伴,损害我们合作伙伴的事,我坚决不做;但是倒过来讲,你既然和我合作,你就要和我友好地合作,不要来坑害我。一旦现这种况,我对这些人这些公司,毫不客气。我的一贯政策就是这样。一旦我现你损害我公司利益,我决不能容忍。
原则是没有弹性的,是有硬度的、明确的、没有商量的。
但人们都说沈文荣明眸善睐、长袖善舞,有做政治家的天分,在错综复杂的政经两界能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沈文荣说,自己作为大掌柜,必须要处理各种关系。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问题,也要确保大部分员工的稳定,又要考虑周围的关系。一个企业的展,如果把周边搞得都很紧张,怎么能确保稳定展呢?所以,沙钢必须要处理好同周围的村镇、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7.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3)
当地政府的确给沙钢创造了很好的投资环境,使沙钢得到了很好的后续展。***沈文荣说,你不要以为这个公司都是沙钢自己做出来的。如果大家能够和谐相处,地方上也得到了展,我们沙钢也得到了展。如果大家不处理好关系,不仅仅是企业本身会失去利益,政府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对于从政的“经历”,沈文荣始终不是很乐意地去提起深谈,他给自己的定位还主要是企业家—其实企业家他也不认可,希望去掉那个“家”字。沈文荣说,自己从来没有从政过,所谓的从政经历都是“戴帽子”。
我不是有了从政的经历,再来搞企业的。我一直在企业里面,从没有离开过。但中间大概有七八年是“戴帽子”。这样做的在张家港不是我们一家。
这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潜规则”—你把企业搞得好,就可以做支部书记;再搞得好,就到镇里做副书记;再做得好,就到市里去。沈文荣说自己也在这个规则内,自己并不特殊,只是随大流而已。
吴晓波在《激荡?1978~2008》中曾说:当一个企业家被政治化的光环笼罩的时候,悲剧的影子就已经蹑足而至了。而沈文荣一直在试图摆脱这样的一个光环,似乎更愿意撇清自己和地方政府的“瓜葛”:
我在政府的办公室,我从没有进去过,钥匙都是组织保管的。他们说钥匙你拿去,我说我不要拿,我什么时候来办公室我什么时候拿。实际上我从来不去。这都是客观事实。即使我在做政协主席的时候,也有个政协常务副主席主持工作,我不管。所以,表面看上去我是下海,事实上我一直在海里面,从没有到政坛上去过。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沈文荣是商人,却享有红顶之名。按照沈文荣的叙述,“红顶”显然是地方政府强加给自己的,是行规,自己也没有办法。
沈文荣说自己不是做官的料,他的志业是把企业经营好,“既然搞了企业,就在企业里搞搞,认真搞好企业”。沈文荣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沙钢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沈文荣在政商互动的关系中,刻意保持着低调和克制,不露声色,不抢镜头。
持股不超过30%
2001年的海外收购先在海外媒体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怀着各种目的大肆渲染,世界经济随着多特蒙德钢厂的整体搬迁,从莱茵河到扬子江意味着世界经济从西方开始向东方的中国转移。这次搬迁除了引起全球媒体的惊诧外,也引起了另外一个人—胡润的重视。2002年,胡润把沈文荣放在富豪榜的第37位。这让当时的沈文荣怒不可遏,其中的缘由恐怕只有沈文荣心里最清楚。
沈文荣深谙政商互动的奥妙。把自己拉出来放在榜单上暴晒,红顶大商人沈文荣肯定会觉得这是兵家之大忌。
2009年,沈文荣以150亿元的资产,当选胡润百富榜钢铁行业富。沙钢风风雨雨走过来,掌舵人有属于自己的财富观:
民营企业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是社会的。因为,人再怎么有钱,也只能睡一张床、坐一辆车。
沙钢进行股份制改造,多方都建议沈文荣持股50%或者更多,这样好控制住自己的“孩子”。沈文荣说自己最多不超过30%,这样就已经够多了。事已经过了,沈文荣说自己从不为此后悔。建议沈文荣将沙钢股改上市的人有很多,如果按5倍市盈率来算,沈文荣的身价将会达到500亿左右。
钢铁企业上市很难,沙钢没有上市的打算和安排。沈文荣看得很开,他说上市有上市的好处,不上市有不上市的好处。上市可以圈钱,资产可以增值,但沙钢并不缺钱,所以也就没有上市的冲动。反过来想一下,上市有对钢铁公司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你上市了,就会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规范”你,大小事都要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定通过,遇到紧急问题程序太复杂,决策时间过长。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战斗力,对整个公司战略调整和经营都不利。
8.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4)
我们只能说,沈文荣是一个高手,在商界是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
重用忠诚之人
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
这是在沙钢四处悬挂的安全标语。
记者说,沈文荣在接受采访时的态度和蔼可亲,宛若邻家长辈同隔壁小子谈话。这是沈文荣对待“外人”的方式。在沙钢内部可不是这么回事,据沈文荣的下属说,沈和自己的高层谈话时,从外面能听到桌子被他拍得“砰砰”作响。
这叫亲疏有别。
沈文荣对自己掌管的企业是忠诚的。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如果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生冲突,沈文荣二话不说肯定是放弃个人利益。这个态度沈文荣表达的很明确。“我认为在企业的展过程中,企业的核心领导人要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带领职工把公司搞好的。不然你不能在企业担任核心领导人。当然,你不能要求下面的工人都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你真想做企业,你就要对企业忠心耿耿,忠心到什么程度?当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生矛盾的时候,愿意牺牲个人利益。”
沈文荣看重的先是一个人对企业的忠诚度,重用的是他能信任的人。
清儒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很显然,人的本性不能脱离现实去把握,更不能无缘无故把人抬高到半空,人的忠诚也是需要回报的。那么,该如何去对待企业里的忠诚之人呢,如何对待他们的要求呢?
沈文荣自信地说,在我们这个企业里,第一,忠诚的人不能让他吃亏;第二,不是他来争取,而是组织要给他。“我可以讲,在我们这里,对企业忠心耿耿的人,愿意作出牺牲的人,没有吃亏,也不会吃亏。这就是领导上必须要保证的。有些人,对自己的事傻乎乎,对公司的事要尽其责。这就是品质。企业由这些人保管,你还怕这个企业搞不好吗?”
对于企业里的员工而,不要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忠诚的事,马上就要得到回报。但你要相信,永远忠诚的人,肯定是不会吃亏的。
9.第三节从没有想过要超过谁(1)
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大的事
同样的机遇,也许民企会面临更多的资金问题。***比如沙钢因为一直没有上市,只能采用现金并购的方式。这使得沙钢成为钢铁业行内承担了比国企更高的负债率。沙钢是这样考虑资金问题的:在考虑抓机会的时候,就要考虑怎么要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大的事。这个很困难,但这是沙钢的优势。既要抓住机会,又要考虑花最少的钱,又要考虑运用最先进的装备,也就是说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讲不吃草不可能,但至少要少吃草。
至少要少吃草—作为民营企业,沙钢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还抓住了机会,干得还很好。所以有人就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弄的这个,这个需要300亿,你怎么150个亿就搞出来了?沈文荣透露说,实际上沙钢可能只花了三分之一的钱,或者二分之一的钱就干成了同样的事,而且定位还很高。
这就要看一家企业怎么去控制投资。控制投资,要从项目设计开始,从每样产品设备开始。又要设备好,又要价格合理。沙钢为什么能得到国外这样价格的设备,而且又接近国内最高水平,很多人都想不通,但事实上沙钢都做到了。这也是要花代价、花精力的。要充分把自己的优势想清楚,这样人家容易接受你提出来的要求。
在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内的所有供应商都知道沙钢。他们知道和沙钢做生意,必须讲诚信,先小人后君子。要想在沙钢头上赚大,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已经成规矩了,不管是bb、西门子,还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合作伙伴,他们都知道沙钢立下的规矩。
沙钢的需求很清楚,要想把价格涨到很多,那是不可能的。对方也想争取我这块市场,你得到我的市场,可以,但你必须给我优惠条件。他们知道应该怎么跟我谈,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就( 大胜局(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417/ )
沈文荣说,沙钢建厂初期的动力很简单,就是使这个地方的人能够就业以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当时的年代是短缺经济时代,是有钢什么事都好办的年代,所以就认为只要有了钢就能展,就有饭吃,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并没有多远大的理想。
在中国,一个民企即便是后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最开始的时候的动力往往都显得很单纯和质朴。也许正因为是单纯和质朴,离人的本能最近,才激出来巨大的能量来,这是中国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
民企的理想往往是被逐步放大的。民企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因为领导它们的人都很本分、很踏实,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比如在沙钢解决了温饱和展基础后,目标就是做好它。当进入国内钢铁行业前五名后,目标就是振兴中国钢铁工业。“中国只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沙钢既然走上了展钢铁这条路,就成为我们追求的事业,就有责任为中国由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做好工作,多作贡献,这也是我们现在工作的动力”,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伟大,这就是沙钢致胜的一步步。
2009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沙钢是唯一的一家民企。在入围的中国钢企中,沙钢位列宝钢和河北钢铁之后。但沈文荣是自信而从容的,在他眼里,国企不是自己把自己给做大的,而是一加一加二加三这样加出来的。因为国企有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你看看它的展历史,不是靠自己,是靠很多的公司加在一起。你要弄清楚,它们不是做大的,是加大的。”
沈文荣说,沙钢先是自己做大的。做到这一点就尤其不容易,况且在钢铁行业混饭吃,就更加的不容易。钢铁生产领域打的都是硬仗。因为钢铁业是资本高密集行业,以大规模的投资为前提,投资大,产出多,收益快,相应的是风险极高,一旦失败,基本是万劫不复。市场有剧烈的波动时,往往缺少灵活性,一旦踏进这条船,你就下不来。
面对时下的金融危机,即便在全行业的危急时刻,沈文荣还是在带领沙钢寻找机会,沙钢应对的法宝是产品多元化,投资擅长的领域,走“高精尖”之路。很多媒体记者都现,沈文荣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喜欢危机。在强势的沈文荣看来,危机之中,危险总是别人的,机会一定是自己的。
一个认真做事的人
也许,真的是整个世界怕就怕“认真”二字。
沈文荣是一个认真的人,谈中也一再地强调“认真”的重要性。
沈文荣已经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而沈文荣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自农村,无意间经营生产从事商业,那么他对商业的热源自何处呢?
2.第一节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2)
沈文荣说,应该是一种机会。这样的回答很淳朴。这里的“机会”其实有幸运的成分在里边。因为沈文荣原来是一个农村的农民,能够到工厂来,属于幸运的一件事,因为他的同龄人当中很多还在农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进工厂已经不错了。沈文荣接下来说:
“我还是讲,我没有什么更高的思想境界,只知道自己要珍惜这个机会,要做好这份工作。所以做工人的时候认真做工人的工作,认真做了工人的工作,才得到机会,变成了厂里领导,所以,我们走过来,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得比人家好—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否则领导也不会选我做领导。你搞不好,还得做工人。对不对?所以,还是机会。”
沈文荣讲了这么多“机会”,其实是在感激这个“机会”,庆幸自己抓住了这一个个“机会”。等沈文荣真正做了一个小的领导了,觉得不是无缘无故的,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要做好领导。“我实事求是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等到后来老书记讲,要我做厂长,我感到这是一种信任,更多也是责任,既然交给我,我怎么能不把它做好呢?”
沙钢不是从来就这个样子,原来很简陋。沈文荣说,不要一心只想着条件好的地方,简陋的时候也不要离开这条道路。“我们沙钢能进入500强,不是开始就有这个想法,放到十年之前也不敢想,只是最近三五年,才开始有这个想法。开始我只能讲,我在哪一方面要做好,要做得比别人好,这样做大、做好,要在国内能够进入前几名,这样子一步步走过来……你只要认真做,不断努力,很多事是能做成的。”
沈文荣不相信中国有那么多企业家,因为企业家弄不清楚到底有什么内涵,只是说起来有点儿吓人而已。
我说我是一般的企业领导可以,公司经理可以,但要称为“家”,我认为,中国是不多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沈文荣对自己个人问题的一些回应。当记者问,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伟大的商人?沈文荣说,没有想过。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个也不是想出来的。
伟大不伟大,天知道,历史会记录下来。
记者又问,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大家将来提到沈文荣时,你希望大家会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沈文荣回答说,一个认真做事的人,这样就可以了。
干什么都要反应迅速
沙钢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客观优势。这个在今天看来是所谓的客观优势,其实主要还是人的智慧。沙钢的地理位置,没有铁矿,但有先天的运输优势,沿江而建,有水运码头的优势。这里水运便利,沿湖、沿江、沿海,方便在国际市场上购取原材料,产品进入市场便利,且在成本上有竞争优势。
沙钢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优势。一位中钢协人士分析说,运费对钢铁生产企业很重要,建在沿海或沿江的企业,每吨铁矿石又可以减少200~300元成本。这更与国家最近出台的产业政策相契合—对运输有要求的大型企业最好在沿江沿海建设。早在国家推出这个产业政策之前,沙钢就已经在上佳的地理位置建厂了。
古人有,地利不如人和。沙钢为什么能做大?先是充分消化吸收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机遇,意识到了机会,累积准备过程中的势能,创造条件,等待一些机会,一旦机会出现,能够迅速动作。沈文荣说:“在钢铁业,我可以讲,都是我们作出反应之后,他们才作出反应;等到他们作出反应时,我们已经开始寻找第二个机会了。这非常重要。所有机遇我们都抓住了。”
沈文荣领导沙钢在钢铁行业不但做起来了,而且还做大、做强了,主要靠的就是灵活的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
改革开放不仅提供了政策,还提供了平台。同样是这个平台,已经出现了机遇,你没有动作,你没有抓住机遇,你怪谁?
把德国工厂搬回家
3.第一节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3)
沈文荣被业内人士称为“钢铁沙皇”,更为通俗的说法是“沈大胆”。这两个外号体现的是沙钢老总沈文荣给人的印象:强势,有手腕,敢作敢为。
国资钢铁与民营钢铁之间一直存在竞争,在“铁本事件”之前还难分伯仲,而在此之后,民营钢铁被迫沉寂了数年之久,此间国资钢铁则借助行业上升的景气周期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纷纷通过并购方式扩大产能。而沙钢也不甘示弱,先后或是控股或是收购了江苏淮钢集团、河南安阳永兴钢铁、江苏永钢以及常州鑫瑞特钢……实现了跨越式展,逐步成为钢铁业巨头的。
其实,沙钢的并购反而是随风潜入夜式的,没有那种类似于蛇吞象的惊人之举,但做的却是扎扎实实的工作,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例如2002年,沙钢花了大价钱就从德国买了一个工厂,把它整体搬迁到张家港的锦丰镇—这里是沙钢的老家、总部所在地。价钱是惊人的16亿人民币,一个现代大工厂硬是被活生生地拆分打包给整体搬运了过来。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而已,没有相应的工人、技术和软件,沈文荣花了大钱,也是玩不转的。因为德国的这家工厂可不一般,它位于多特蒙德,是欧洲老牌钢铁企业蒂森克虏伯旗下的霍施钢铁公司,机器设备软硬件放到国内都是最先进的,在欧洲钢铁界也是一流的。沙钢的这个壮举震惊了西方世界,他们甚至认为这意味世界经济大格局的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
在沙钢人的努力下,德国这家钢铁厂被搬迁复制到了张家港,运转一切正常。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沙钢的展历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历史,面对困难,他们从来都没有惧怕过,而是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克服困难。
同样在沙钢引进英国比兹顿钢厂电炉轧材生产线时,反对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沙钢职工只能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不可能把国外的设备拆卸、安装、生产起来。但沙钢做到了。
虽然面对的都是负意义上面的不理解,沈文荣表现出了坚毅的一面,“对于这些我们必须理解面对,但实践证明沙钢走这条路是正确的”。在精神层面,沈文荣对于钢铁业而,着实就是一个胆识皆备、霸气十足的“沙皇”。
沈文荣心里有自己精细的盘算。2001年前后,全球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正因为钢铁业的不景气,沈文荣是按废钢铁价格收购德国那家工厂的,“太便宜了!为什么便宜?因为,钢铁行业不景气,他们都觉得是钢铁企业的危机。而我不这么认为,正是由于这次的收购和以后的大扩张,我们才赶上此后连续几年的好年景。我喜欢危机,危机对沙钢来说就是天赐良机。”
这次搬迁的确增强了中国这家钢铁制造企业的战斗力。
“每次调控都给了我们机会”
认真工作,可能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到,也可以做到。但能想到超前一步的人不多,而能扎扎实实地践行这一想法的人就更少了。
每次国家推出宏观调控政策时,就有民营企业家跳出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不满和委屈。而沈文荣则说:
“调控本身对企业来讲不一定都是坏事。尽管政府对有些问题判断有失误—我也不能说政府做什么都是正确的,但你要相信政府大的指导思想都是希望企业健康展的……不要消极地来理解政府的每次调控。实际上,我认为每次调控都给了我们机会。确实如此。比如达不到国家标准,你必须提升;比如你产品达不到标准,不能进入市场,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你内部管理混乱,政府是在引导你,把企业做好。政府肯定保护的是健康的东西,不保护有害的东西。”
一定要相信国家的政策,肯定都是支持自己的企业去展壮大的。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底气,沈文荣领导下的沙钢总能在政策的起起伏伏中过五关斩六将,立于不败之地。每一次调控对沈文荣的展来说都没有构成什么大的威胁,反倒是得到了提高。
时下,工信部正在制定的一系列钢铁行业调控政策,包括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这一系列钢铁行业调控政策主要就是为了增加钢铁的集中度。沈文荣早看到了其中的是非得失:没有集中度,就没有统一的话语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兼并重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事。但关于钢铁业的政策又都只是针对国有企业而设计的,没有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出政策。
4.第一节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4)
没有政策,兼并重组就很难开展。***这是沈文荣的基本判断,前提还是国企和民企在政策面前的不平等、不均等。就像沈文荣指出的,兼并重组之后的员工的社会问题谁来解决、谁来补贴?这都需要政策才行。一些矿山资源也是可以划拨的,国有企业是可以无偿持有的。进行兼并重组还有一些免税政策,但对于民营企业却没有这些政策。财政税收也是可以免的,但很多政策都不针对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和产能占到总量的45%,国企占55%,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不注重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产业还是集中不了。
由此沈文荣希望国家钢铁产业方面的政策要给小钢铁厂出路,不能说关就关,应当给些补贴,退出要有退出机制。这样“当初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同样是向国家交税”的他们才会心安理得高高兴兴地退出。
面对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沈文荣是大度的、是圆融的,沉稳中有升腾的大千气象。沈文荣和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同样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们对经济领域里的是是非非有足够的经验去评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被鲁冠球们把准了脉搏:它几乎是每隔四到五年就会生一次。最近的2008年宏观调控也是如期而至,既不空前也不会绝后。眼前的宏观调控是经济高速成长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
鲁冠球对此表现得很坦然,很从容。
沈文荣亦然。
历经多年风雨的沈文荣,深知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厉害”。这把挥将过来的锋利的大刀自己是躲过去了,但不代表刀砍在身上不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来看一看同为民企的铁本命运。
按说矿产资源匮乏的常州,不应出产什么大的钢铁企业家,但在21世纪初却出一个悲剧人物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
1996年,戴国芳在常州创建了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时至2001年,销售收入达6。3亿元。
2002年年初,戴国芳觉得铁本老厂已经没有任何展空间,于是借常州市筹划新兴工业区的良机,实现产能扩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许诺下,戴国芳的扩张计划不断膨胀—从200万吨到400万吨再到600万吨,最后落定年产840万吨,甚至提出“三年内赶超宝钢,五年超过浦项”的宏伟计划。宝钢当时的钢铁生产能力为每年2000万吨,世界排名第五。
铁本描绘的是一个需要投资400亿元,规划占地9000多亩,实际占地6541亩,实际投资105。9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铁本公司原本注册资本只有3个亿,却要运作一个106亿元的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贷款到位了,土地批了,铁本项目开始破土动工。
200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这是新一轮暴风骤雨式宏观调控的开始。
开工不久的铁本项目,很快引来国家九部委联合组成的专项检查组的解剖。2004年3月,铁本项目被责令全面停工。4月26日,央行出严厉警告: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不要心存侥幸和央行博弈。同月,戴国芳及其公司骨干被捕。
国务院联合调查组调查后,认为铁本项目有很多问题:违规审批、占用耕地、套取贷款、偷税漏税。在被羁押两年多后,戴国芳在常州市中级法院受审,戴国芳被控的罪名只有虚开抵扣税款票罪。就在铁本被严厉查处的同时,宝钢正在上的投资多达65亿元的中国钢铁业最大合资项目……已经投入50多亿元的铁本项目,最终是为他人做了嫁衣,得到便宜的是国企南钢,最终由它重组了铁本。
5.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1)
一套牢固的领导体系
沙钢是如何成为钢铁巨头的,这个问题意味深长,让人颇有感慨。***因为在钢铁领域,民企们活得并不是太爽快。沙钢,作为一家民企,有很多可以炫耀的成绩:年产铁2680万吨,钢2880万吨,材2980万吨,全国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江苏最大的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2075亿元,同比增长16%。沙钢由此成为江苏第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的企业,同时也是全国家迈过该“门槛”的民营钢铁企业。
今天的沙钢,已经跻身世界最有竞争力钢铁企业行业的行列当中。
没有国企那么多的便利条件,那么沙钢是凭什么长大的呢?沈文荣总结说自己的沙钢相对于国企而,有一套牢固的领导体系,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延续了下来,这能够确保展思维的连贯性,不会出现内部的争论,以便在找到一个目标的前提下前进,前进。没有这一套牢固的领导体系,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展。
一个人的脑袋肯定不够用,一个企业家必须要有后台的支撑,需要更多有专业知识的幕僚团队的支持。
沈文荣操一口带有浓重苏南口音的普通话,听他演讲,听众即便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大都会一头雾水,而他在台上却挥舞着手兴高采烈,自乐自个的旁若无人。对于媒体而,他远称不上明星企业家,他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实干家,是一个高速运转的事业家,极少接受采访,几乎从不抛头露面。
自观感而,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建立牢固领导体系的人。沙钢之所以有今天,还真的得益于“钢铁沙皇”沈文荣的强悍个性,正是他带领沙钢在超常规展。
沈文荣一家人的生活十分俭朴,而沈文荣把所有的股份分红都投入到企业的展之中。
世事洞明皆学问。沙钢一个成熟工人的年薪大约在6万元,沈文荣说不差钱,但不能涨的太高,“不仅资本家的胃口是永无止境的,工人的胃口也是的”。年景好的时候加上去,企业不景气或者亏损的时候,你能指望给工人降薪吗?答案三个字:不可能。
沈文荣在钢铁业内有“钢铁沙皇”之称,他本人愿意接受吗,又是如何来理解的呢?的确,“沙皇”一词在人们的心目中意味着威势、权力和霸道,含义很复杂,有褒有贬。沈文荣说,在中国老百姓的概念中,“沙皇”就是集权,就是“通吃”一切,但自己并不集权,更不能“通吃”一切,所以用在自己身上并不合适。
但沈文荣没有全部否定“沙皇”这个语汇对于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在这一点上,他还是愿意去接受的,“沙钢这个民营企业在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下,靠自己的决策和埋头苦干,形成如此规模的企业,这不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实属不多。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的话,‘沙皇’这个词也是善意的比喻,是外界对我们在钢铁展方面所取得成绩的肯定”。
“大家长”沈文荣
有记者问沈文荣在沙钢扮演的角色,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一个“大家长”,沈文荣笑了,轻轻地在委婉中否定了,“这个,也不能这么说”。沈文荣很清醒,但也很强势。这种强势是多年积淀而来的,清醒则是一个企业家的底色。“很多人认为管家的都是我这个人,但由我这个人再整三十年也不可能。”
沙钢近几年的主要领导都是在沈文荣手里成长起来的。沙钢高层的很多人在遇到大事的时候,还要沈文荣表意见,提个看法,他们才敢说自己弄懂了—沈文荣说这都是事实,没有必要否定掉。也就是说,目前的沙钢还根本离不开沈文荣。但沈文荣说自己一般问题尽量不出面,都让他们去处理。他们统一意见,随后告诉自己是怎么回事,待自己同意之后他们再去做。“一旦不这样,就变成我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做。他们也会有一种依赖思想:我讲的,即使是错的,他们也觉得放心。”说完这个,沈文荣笑了,笑容里未尝没有自豪、得意的意味。
6.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2)
毕竟,沈文荣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沙钢的一家之主。***
记者追问沈文荣说,那么之前的沈文荣是不是就是无处不在的?沈文荣又笑了,“这样不行,毕竟不适应公司展了,不可能这么做了。”沈文荣的笑是在默认过去的事实,含蓄地否定现在的状况,话里话外似乎还有点儿“羞怯”。
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要走过的路—必须要有一个大当家的在那里,摆脱不掉“人治”,回望时竟然让人有不堪回之感,让人有不解之惑:究竟中国民企的生命力在哪里,可以如此坚韧地生长和成长?我们必须从沈文荣领导下的沙钢的细节入手去考察。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看到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沈文荣上班时会第一个到工厂,站在工厂门口,跟每个工人打招呼,然后当面吩咐工作。记者被这样的形深深地打动了。
沈文荣没有正面回应这个细节的真实与否,只是说“现在这一两年已经逐渐改变了”,由此可知,之前的沈文荣确实如此,最起码他本人没有去否定。沈文荣又说,现在已经不能再这样做了。不再站在工厂门口了,但是工人到沙钢来还是能够找到沈文荣:
工人来找你不是随便找,肯定有需要,所以你要给他机会。
这是沈文荣管理工厂的要害之处—随时随刻让员工知道,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心是相通的,紧贴着的。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沟通障碍。“无论什么时候,要给人家机会,让人家表达出来”,但沈文荣不是听人倾诉的,而是有在先的,约法三章的,“我说,你们要来,早一点来,给你五分钟,给你三分钟,你有什么事就说”。这样可以提高谈话的效率,把事干净利落地办好。
民企的力量也许就在于此。问题时时都有处处存在,关键是有一个对待的方式和心态。人们都说,私营企业因为是自己的,所以领导管理者才会上心,才会真正当回事儿,运转的效率才会高。沙钢还在高速运转着,沈文荣深地说出了一段话:
每天我都不怕哪个工人冲我来。这样子找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怕就怕问题长期积累在那里。你要来,不要担心找不到,我就在这里。
我相信,“我就在这里”—这坚毅有力的话,应该就是沙钢快展大展的生命源泉。
为了能够见到传说中的沈文荣,《金融时报》的记者就是在沙钢总部用排队的办法采访到沈文荣的,只不过花的时间比较长而已。但这也比见不到要好得多。这位媒体朋友透过一道玻璃隔墙,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坐在办公桌边,仔细看文件,几个职员手里拿着文件,在一旁排成一队。每人到他跟前,这个大个子就抓起文件,仔细研究一会儿,用低沉的喉音指示。“这一定是沈文荣。我走过去,排上了队……我等了几个月的人几乎就在咫尺之遥,我是不会被打走的。”
内方外圆
内方外圆。
这是做人的一个极高的境界。
沈文荣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又是一个善于处理各方关系的人。因为擅长平衡复杂的关系,应对各种棘手的局面,很多人认为沈文荣更像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企业家。
沙钢在有原则的沈文荣的掌控下,肯定是不会吃大亏的。沈文荣在做生意时坚持的原则就是,好好做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义正词严,决不妥协。用沈文荣本人的话来说就是:
第一,和我打交道的人,我绝不欺负他。第二,你也不要想打我。我们肯定不欺负自己的合作伙伴,损害我们合作伙伴的事,我坚决不做;但是倒过来讲,你既然和我合作,你就要和我友好地合作,不要来坑害我。一旦现这种况,我对这些人这些公司,毫不客气。我的一贯政策就是这样。一旦我现你损害我公司利益,我决不能容忍。
原则是没有弹性的,是有硬度的、明确的、没有商量的。
但人们都说沈文荣明眸善睐、长袖善舞,有做政治家的天分,在错综复杂的政经两界能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沈文荣说,自己作为大掌柜,必须要处理各种关系。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问题,也要确保大部分员工的稳定,又要考虑周围的关系。一个企业的展,如果把周边搞得都很紧张,怎么能确保稳定展呢?所以,沙钢必须要处理好同周围的村镇、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7.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3)
当地政府的确给沙钢创造了很好的投资环境,使沙钢得到了很好的后续展。***沈文荣说,你不要以为这个公司都是沙钢自己做出来的。如果大家能够和谐相处,地方上也得到了展,我们沙钢也得到了展。如果大家不处理好关系,不仅仅是企业本身会失去利益,政府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对于从政的“经历”,沈文荣始终不是很乐意地去提起深谈,他给自己的定位还主要是企业家—其实企业家他也不认可,希望去掉那个“家”字。沈文荣说,自己从来没有从政过,所谓的从政经历都是“戴帽子”。
我不是有了从政的经历,再来搞企业的。我一直在企业里面,从没有离开过。但中间大概有七八年是“戴帽子”。这样做的在张家港不是我们一家。
这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潜规则”—你把企业搞得好,就可以做支部书记;再搞得好,就到镇里做副书记;再做得好,就到市里去。沈文荣说自己也在这个规则内,自己并不特殊,只是随大流而已。
吴晓波在《激荡?1978~2008》中曾说:当一个企业家被政治化的光环笼罩的时候,悲剧的影子就已经蹑足而至了。而沈文荣一直在试图摆脱这样的一个光环,似乎更愿意撇清自己和地方政府的“瓜葛”:
我在政府的办公室,我从没有进去过,钥匙都是组织保管的。他们说钥匙你拿去,我说我不要拿,我什么时候来办公室我什么时候拿。实际上我从来不去。这都是客观事实。即使我在做政协主席的时候,也有个政协常务副主席主持工作,我不管。所以,表面看上去我是下海,事实上我一直在海里面,从没有到政坛上去过。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沈文荣是商人,却享有红顶之名。按照沈文荣的叙述,“红顶”显然是地方政府强加给自己的,是行规,自己也没有办法。
沈文荣说自己不是做官的料,他的志业是把企业经营好,“既然搞了企业,就在企业里搞搞,认真搞好企业”。沈文荣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沙钢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沈文荣在政商互动的关系中,刻意保持着低调和克制,不露声色,不抢镜头。
持股不超过30%
2001年的海外收购先在海外媒体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怀着各种目的大肆渲染,世界经济随着多特蒙德钢厂的整体搬迁,从莱茵河到扬子江意味着世界经济从西方开始向东方的中国转移。这次搬迁除了引起全球媒体的惊诧外,也引起了另外一个人—胡润的重视。2002年,胡润把沈文荣放在富豪榜的第37位。这让当时的沈文荣怒不可遏,其中的缘由恐怕只有沈文荣心里最清楚。
沈文荣深谙政商互动的奥妙。把自己拉出来放在榜单上暴晒,红顶大商人沈文荣肯定会觉得这是兵家之大忌。
2009年,沈文荣以150亿元的资产,当选胡润百富榜钢铁行业富。沙钢风风雨雨走过来,掌舵人有属于自己的财富观:
民营企业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是社会的。因为,人再怎么有钱,也只能睡一张床、坐一辆车。
沙钢进行股份制改造,多方都建议沈文荣持股50%或者更多,这样好控制住自己的“孩子”。沈文荣说自己最多不超过30%,这样就已经够多了。事已经过了,沈文荣说自己从不为此后悔。建议沈文荣将沙钢股改上市的人有很多,如果按5倍市盈率来算,沈文荣的身价将会达到500亿左右。
钢铁企业上市很难,沙钢没有上市的打算和安排。沈文荣看得很开,他说上市有上市的好处,不上市有不上市的好处。上市可以圈钱,资产可以增值,但沙钢并不缺钱,所以也就没有上市的冲动。反过来想一下,上市有对钢铁公司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你上市了,就会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规范”你,大小事都要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定通过,遇到紧急问题程序太复杂,决策时间过长。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战斗力,对整个公司战略调整和经营都不利。
8.第二节一个企业家的底色(4)
我们只能说,沈文荣是一个高手,在商界是一个游刃有余的高手。***
重用忠诚之人
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
这是在沙钢四处悬挂的安全标语。
记者说,沈文荣在接受采访时的态度和蔼可亲,宛若邻家长辈同隔壁小子谈话。这是沈文荣对待“外人”的方式。在沙钢内部可不是这么回事,据沈文荣的下属说,沈和自己的高层谈话时,从外面能听到桌子被他拍得“砰砰”作响。
这叫亲疏有别。
沈文荣对自己掌管的企业是忠诚的。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如果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生冲突,沈文荣二话不说肯定是放弃个人利益。这个态度沈文荣表达的很明确。“我认为在企业的展过程中,企业的核心领导人要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带领职工把公司搞好的。不然你不能在企业担任核心领导人。当然,你不能要求下面的工人都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你真想做企业,你就要对企业忠心耿耿,忠心到什么程度?当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生矛盾的时候,愿意牺牲个人利益。”
沈文荣看重的先是一个人对企业的忠诚度,重用的是他能信任的人。
清儒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很显然,人的本性不能脱离现实去把握,更不能无缘无故把人抬高到半空,人的忠诚也是需要回报的。那么,该如何去对待企业里的忠诚之人呢,如何对待他们的要求呢?
沈文荣自信地说,在我们这个企业里,第一,忠诚的人不能让他吃亏;第二,不是他来争取,而是组织要给他。“我可以讲,在我们这里,对企业忠心耿耿的人,愿意作出牺牲的人,没有吃亏,也不会吃亏。这就是领导上必须要保证的。有些人,对自己的事傻乎乎,对公司的事要尽其责。这就是品质。企业由这些人保管,你还怕这个企业搞不好吗?”
对于企业里的员工而,不要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忠诚的事,马上就要得到回报。但你要相信,永远忠诚的人,肯定是不会吃亏的。
9.第三节从没有想过要超过谁(1)
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大的事
同样的机遇,也许民企会面临更多的资金问题。***比如沙钢因为一直没有上市,只能采用现金并购的方式。这使得沙钢成为钢铁业行内承担了比国企更高的负债率。沙钢是这样考虑资金问题的:在考虑抓机会的时候,就要考虑怎么要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大的事。这个很困难,但这是沙钢的优势。既要抓住机会,又要考虑花最少的钱,又要考虑运用最先进的装备,也就是说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讲不吃草不可能,但至少要少吃草。
至少要少吃草—作为民营企业,沙钢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还抓住了机会,干得还很好。所以有人就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弄的这个,这个需要300亿,你怎么150个亿就搞出来了?沈文荣透露说,实际上沙钢可能只花了三分之一的钱,或者二分之一的钱就干成了同样的事,而且定位还很高。
这就要看一家企业怎么去控制投资。控制投资,要从项目设计开始,从每样产品设备开始。又要设备好,又要价格合理。沙钢为什么能得到国外这样价格的设备,而且又接近国内最高水平,很多人都想不通,但事实上沙钢都做到了。这也是要花代价、花精力的。要充分把自己的优势想清楚,这样人家容易接受你提出来的要求。
在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内的所有供应商都知道沙钢。他们知道和沙钢做生意,必须讲诚信,先小人后君子。要想在沙钢头上赚大,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已经成规矩了,不管是bb、西门子,还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合作伙伴,他们都知道沙钢立下的规矩。
沙钢的需求很清楚,要想把价格涨到很多,那是不可能的。对方也想争取我这块市场,你得到我的市场,可以,但你必须给我优惠条件。他们知道应该怎么跟我谈,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就( 大胜局(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4417/ )